长江智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23:15:41

点击下载

作者:朱慧轶、原悦桐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长江智造

长江智造试读:

序 一

我十四岁那年,一位会看相的同乡对我母亲说:你儿子眼眸无神,骨柴瘦弱,未来恐难成大器。他安分守己,终日乾乾,勉强谋生是可以的,但飞黄腾达,恐怕没有他的福分!

那时我妈妈刚刚失去丈夫不久,这番话肯定令她十分心酸。但妈妈把失望放在一旁,安慰和鼓励我说:“阿诚!天命难算,上天一定会厚待善良、努力的人。再艰难,只要一家人相依一起就不错啦。”我当然相信母亲,但我更相信我自己!我请妈妈放心,我内心相信,只有自己双手创建的未来,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运。

当年我们一家生活在战乱、父亲病故、贫穷三重奏的悲歌中。抬头白云悠悠,前景一片黯愁,仰啸问天,人情茫如风影,四方没有回应。我唯一的信念是做更好的自己,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在我眼中,未来跟明天是两回事,天命和命运是不同的。明天只是新的一天,而未来是自己在一生各种偶然性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是一股正面的驱动力,当你把思维、想象和行动谱成乐章,在科技、人文、商业无限机会中实践自我,知识、责任感和目标融会成智慧,天命就不一定是命运的蓝图。

你成功追求自我,前途光明远大,你下一阶段的追求是什么?你的价值取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今天依然活在悲惨、孤寂、贫病的绝望之谷,承担社会的责任,是不是我们的义务?

我认为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患上漠不关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锁,在专业、行业和权力的高岗上,掌控庞大社会资源和机会,却失去自重心,那些沉醉在过往,滞留在今日,那些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借口大王”,一定被社会唾弃和淘汰。

有能力的人,要为人类谋幸福,这是任务。历史中有很多具创意、有抱负的人和群体,同心合力,在追求无我中,推动社会改革进步。天地之间有一种不可衡量、永恒价值的元素,只有具使命感的人才能享有的。这不是秘密,可惜,三岁小孩知道的事,不是人人做得到。回想过往,人生似梦非梦,七十年匆匆过去,那个同乡看不起、瘦弱、无神的少年,一直凭努力和自信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各位同学,你们生活在机遇的时代,在这片充满机会的大地上,我深信你们的成就一定比我更高、更好,能量一定比我更大,我们不一定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但我们谨守正知、正行、正念,应该可以高声回应社会:我们一生未曾不仁不义、不善不正。我盼望,为下一代建立和守望未来,是每一位长江商学院同学的承诺,让我们一起共勉,同塑更美好的世界,世世代代能在尊严、自由和快乐中,活出我们民族的精彩。

序 二

从2002年11月创办至今,长江商学院一直践行教授治校与学术研究立校,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商学院的一个新标杆。40多位全职教授近5年在顶级管理学科杂志上的人均论文发表数量位居世界第六。我们于2005年开始系统地把人文(历史、哲学、宗教)引入管理教育,引领了全球管理教育由优“术”向明“道”的转变,从而推动新商业文明的发展。

众多有志于在中国乃至全球商业世界中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将长江商学院作为他们学习管理理念、探讨企业发展问题与企业社会责任的首选。李东生、冯仑、马云、柳青……几代中国商界的领军人物都是长江商学院的校友。长江商学院高端定位的“灌顶式”打法冲破了传统管理教育的天花板,解决了企业领军人物“高处不胜寒”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关注的话题不仅是如何创造财富,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财富促进社会进步、让人类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长江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是未来商业领袖的一个摇篮。MBA校友们相对年轻,更富有激情和变革的勇气。在长江商学院这个整合世界顶级学习资源、跨学科的全球学习平台上,同学们可以不受任何既定模式的限制,努力打造“全球资源皆可为我所用”的格局和气魄。本书所讲述的,正是50位MBA同学经历14个月“长江模式”的“智造”过程后,获得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价值取向的故事。

古人云,三十而立。但在这个科技发展快速颠覆传统的时代,年轻人还当“三十而变”,勇于承担、创造机会去实现抱负。明天只是新的一天,而未来是在各种偶然中不断选择的结果。25—35岁是人生最宝贵的拼搏阶段,等待机会只是蹉跎岁月的借口,只有勇于挑战当下的自己,拥抱改变,积极创新,才能成就人生梦想。

每个长江学子心中都有一个长江梦,带领他们走进长江商学院这个充满奇迹和可能的地方,点亮更广阔的人生之旅。长江校友百折不挠、努力奋斗的故事,让我深感感动、慰藉和骄傲。阅读《长江智造》的读者们,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们开启自己的人生“智造”之旅。博士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

激情与梦想

小时候,星空下的操场上,好奇理想是什么?长大了,匆匆于市井,静默于油盐,是什么让我们喜悦无眠?成熟后,由内而外发光的,沙砾无法湮没。因为向往大海,我们汇入长江。

01 左手是美元,右手是情怀

俞信华长江商学院MBA 2004级浙江大学 工学学士IDG资本合伙人,工业技术与资源antony_yu04@mail.ckgsb.edu.cn中国 上海

去美国上市或在国内A股上市,从任何意义上讲都不轻松,每一次台前的耀眼都有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中间好几次都有人说,算了吧,我们回去吧。其中的起伏和煎熬,不经历无法体会。”

美国东部时间2014年11月13日,周四。随着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钟声的敲响,天华阳光集团(NASDAQ: SKYS)成功在美国挂牌上市。此时正值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遭遇寒流,这家以“阳光”命名的中国企业在美首次公开募股成功,无疑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久违的阳光。

与天华阳光一路同行的投资人、IDG资本合伙人俞信华当日在微信朋友圈里简短地写道:“We did it! (我们做到了。)”

去美国上市或在国内A股上市,从任何意义上讲都不是轻松的,每一个台前的耀眼都有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中间好几次都有人说,算了吧,我们回去吧。其中的起伏和煎熬,不经历无法体会。”俞信华说。

天华阳光只是俞信华近几年领投的多个项目之一。加入IDG资本的10年间,他在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设计领域斩获不凡。比如,2008年起IDG资本在LED产业亿级规模的投资布局,目前已经获得数十倍的回报。2011年,俞信华成为这家世界顶级美元投资机构的合伙人之一。

优秀的投资人无一例外都有一双冷静的慧眼,那是阅尽数以千计的项目和创业者,操练过各种刀光剑影的交易,经历多次玩的就是心跳的刺激后获得的。有人说投资就是赌博,或许是吧。但身为投资人的俞信华说,“即使是输,也要输得明明白白。”手里攥着美钞,心里揣着的必须是明白。不折腾则恐惧

1997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俞信华加入上海西门子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0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无线通讯发展的黄金期,公司的年销售额从几亿元很快增长到两百亿元,员工则从数百翻到数千人。初出茅庐的俞信华,凭着自己的认真和努力,一步步升职到公司的市场部门经理。俞信华(前排左六)团队亮相天华阳光纳斯达克敲钟仪式

有一次,俞信华与西门子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聊天:“在西门子再待几年,我能发展成什么样?”工作时间他们是上下级,私下是朋友。他的上司兼好友笑着答道:“那就是我喽。”“哦……”生命是一团欲望,不满足会痛苦,满足了便无聊。俞信华说:“人生一眼就望到头了,我有点怕。”

北京的交通拥堵由来已久,俞信华频繁往返京沪,常常被迫“环路观光”。2003年的一天,他照例坐在出租车里点数着二环边上新盖的大楼或新开的饭馆,一个不约而至的电话让他坐不住了。

来电的是长江MBA2003级校友Rickey,他得知俞信华在申请MBA后,主动联系他提供帮助,建议俞信华考虑读MBA的地域选择。如果打算在中国发展事业,那么就在中国读书;如果想到美国发展,就选美国的商学院。“读MBA其实是个机会,让未来多些可能。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Why not try?(你其实没有什么要失去的。为什么不试试?)”

于是,俞信华成为长江商学院2004级MBA的一员。那时的长江商学院是年轻的,校友很少,教学设置、学习资源等方面,根本无法直接与世界一流的商学院相提并论。“不管MBA还是EMBA,来长江的人都有一定冒险精神。我们对现有的不满意,愿意尝试新东西。有些人未必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特质,但是做这个选择的时候,即便机会成本很大还是选择了。”和俞信华同班的同学中,不少人手握多家国内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但他们还是选择了长江商学院,是怀着一种“发展自我、共铸长江”的想法来到这里的。美元的工业情怀

尽管有一类投资人被称为“天使”,但提到投资的本质追求,俞信华直截了当:“投资就是为了赚钱。”既能赚钱又对社会有好处的自然是好项目,但若是反过来,“对社会有好处但挣不到钱的东西,投资人是没有办法支持的”。

这个单纯而明确的投资目的,促使市场上的优质资金、资源,尽可能流向那些最具市场发展能力的项目和创业者,获得最大化的资金使用效率。以美元基金IDG资本为例,自1992年开始,它已投资了包括百度、腾讯、携程、物美、康辉在内的300多家优秀企业,超过70家在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内地A股上市或通过并购成功退出,这些企业都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迅猛发展。

2005年刚进入IDG资本时,俞信华给自己6个月的时间去感受投资业:“看看我是否适合做这行。”由于在新行业尚无建树,他愿意接受远低于在西门子做部门经理的薪资水平。经常与资深创业者和投资高手的交流,这让当时还是“菜鸟”的俞信华倍感兴奋。“以前七八年的职业生涯都在一个公司,入行后变成每天要见多家不同的公司,每个会议也就1个小时。上午接触的是能源领域,下午就是机器人领域,晚上是材料领域,完全是不同的人,中国台湾的,中国大陆的,欧洲的,不同文化的。很多东西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搞清楚。”俞信华说。

在长江商学院上学时,不管案例和课前阅读有多少,俞信华一贯坚持“当日事,当日毕”,但在刚加入IDG资本的头两年,为了研究各种项目,他保持着每周至少工作6天的状态。

2005年前后正是科技、媒体、通信(TMT)的风投发烧期,俞信华和同事们一起投了土豆(Tudou.com)等一批互联网项目,投资回报丰厚。尽管此类高科技项目很Sexy(吸引人),俞信华始终没有停止对传统行业的关注,他坚信在新材料、新能源等工业领域蕴藏着更大的惊喜,等待着他的发现和助力。发光二极管照明(即LED技术)在那个年头还鲜为人知。而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系、又在西门子工作过的俞信华,对这个领域却很熟悉——他的好哥们儿、大学时睡在上铺的兄弟就在LED行业。

从2008年初至2010年间,IDG资本开始在LED产业全面布局,先后投资了包括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300323.SZ)在内的五家企业。“当一个行业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凭着冷静分析与深入洞察,比绝大部分人更早地进入,成为最先吃螃蟹的人才会有丰厚回报。”俞信华说。当业内人人都在谈论一种现象和趋势时,其实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如此大手笔又相当早期的投资布局,背后必须有足够的决策依据。俞信华和同事们仅在LED行业研究这一项上就花了至少半年时间,“我们当时调研了国内外很多技术和企业,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整个链条的发展态势,我们都梳理思考得非常清楚。”最终的结果是,大家一致认定LED技术必定会替代全世界现有的照明系统。中国是照明设备的最大生产国,LED芯片的低成本高效生产肯定在中国。俞信华的坚持和努力是有回报的。2010年,LED产业兴起,这些企业的市值连翻几倍到十几倍不等。

不久之后,IDG资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清洁能源组,相关项目得到更多的重视,队伍也日益壮大,助力IDG资本顺利进入一个全新的在华投资时代——“互联网+”。传统工业产品和智能技术有缘结合,并借助互联网的销售张力,带给人们应接不暇的精彩和便利。对于发展方向符合大趋势、技术实力过硬的企业,俞信华都会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尽可能的资金及智力扶持。IDG资本投资的扫地机器人科沃斯和可灵呐家用净水机等智能家居类产品,正快速走入中国各个细分消费市场。科沃斯2015年的销售已达十几亿。

对新技术的热爱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存在感,是真正激励投资人长期坚持白天会议排队、深夜挑灯学习的持续动力。将众多创业者的创新设想变成现实,这种成就感是在投资之外的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俞信华说,“我不会一定本着什么样的情怀去投,那样的结果会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但我前两年投清洁能源,这两年投工业自动化,如果说没有深层次的使命感,那也是不可能的。只是激情和使命感不能构成做出一项重大投资决定的充分条件。”“猪”联璧合

业内人士常用“风”和“猪”笑谈投资人矢志不渝琢磨的两样东西:市场趋势和创业项目。最成功的投资一定得明辨大势,同时逮准会飞的“猪”。这没有任何秘诀或捷径可寻,只能是不遗余力地去发现,然后通过一次次交流过招,识别优秀创业者,甚至需要帮助他打造一支合格的新创业团队。

俞信华说:“我们一个资深合伙人一直说,投一个项目最重要的是投人,第二重要的还是投人,第三重要的还是投人。”

在每个项目的时间分配上,俞信华和企业沟通的占比最大,这种沟通没有丝毫刻意的痕迹。有一次去一家新能源公司开会,大家酣畅淋漓地聊了近两个小时后,企业创始人对俞信华说:“你根本不像投资人,倒像我们这个行业的技术专家。”财务数字固然重要,但却不是俞信华最先要考虑的。“如果一个创业者对自己领域的理解,还比不上一个投资人,谁敢投?”

除了专业能力外,俞信华认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具有足够的决心、心胸开阔、有持续学习能力、有底线和契约精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没有办法构建出一个数学模型去标准化。但这些基本的素质是必须要考察的。”俞信华说,“很多创业者并不适合创业;还有大企业中的股东和管理层,未必都具备能把企业成功带向未来的素质,但他们于企业和投资人而言是直接关乎成败的。”2015年,俞信华(编号A50935)在宁波参加马拉松比赛

2008年初IDG资本投资华灿光电时,这家公司尚无销售业绩,股东的构成非常有趣:5个海归博士和11个“土豪”,双方各持50%股份。“土豪”对芯片技术毫无概念;博士们有些兼职参与,他们的地域来自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多个华人地区。缺乏市场经验的博士们和手工作坊出身的“土豪”们,双方巨大的冲突随时触发引爆。

金融危机在IDG资本入资两次后到来,公司销售额眼睁睁从600万元/月锐减至20万元/月,恶劣的生存条件让悲观者提出产品转型主张以维持生存,原本的冲突激化升级。召开董事会时,俞信华坚决反对这种权宜之计,并通过多方斡旋,最终使志同道合的人留在股东团队中。2009年下半年,LED产业崛起,华灿光电的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实现1000多万元的盈利。到2012年上市时,华灿光电的市值已经超过40亿元。

很多人把投资看成是赌博。俞信华无暇纠结于此,他认为,“如果输了,我一定要输得清楚明白。”俞信华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最懂行业的投资人。“一个真正的投资人,一旦发现问题,绝不能自欺欺人。”远方无限

在这个各种商业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各个行业的趋势加速变化,投资人的脚步也必须并驾齐驱,同时要保持看破得失的平衡和洞若观火的清醒。

俞信华平时最常做的运动是跑步,朋友圈里有时会看到他分享的跑步风景。“我们这个行业平时与人接触实在太多,跑步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独处时间。”每天早上6点起来,跑个10千米;周末,俞信华会和长江戈壁挑战赛队一起训练。

2014年10月,他参加了IDG资本和其投资的公司一起举办的戈壁挑战赛,4天时间徒步120千米,用脚丈量着每一寸深浅起伏的沙路。“从开始的怀疑到痛苦绝望,再到坚定和坚持,不试一下,不努力一把,人从来不会明白自己有多强大。”他坚信,人生的意义需要在不断折腾中获得丰富。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就有70%成功的概率;如果注意思路和方法的调整,失败的概率会更低。所以,他要做的就是——不断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马拉松比赛中的俞信华

02 如心,为恕

张恕长江商学院MBA 2004级辽宁大学 经济学学士Giorgio Armani北方区域经理catherine_zhang04@mail.ckgsb.edu.cn中国 北京“我的未来真的在美国吗?”这是张恕在上华盛顿大学预科时不断思考的问题。偶尔她会想到参加过面试的长江商学院,直到它变成那个最终的答案。

一身得体的深色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套装,衬托着张恕沉静、优雅的气质。伴随轻柔舒缓的语调,她的言谈中不断展现出缜密的思维和敏锐的互动,让人感觉既庄重又有亲和力。

身为国际顶级奢侈品品牌的高管,张恕看重的远不是这些外在的光环,而是来自内心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对理想的执着——follow own heart(跟随自己的心),就像张恕的名字一样——如心为恕。放下“金饭碗”选择“洋插队”

2004年春天,张恕收到了中欧国际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接着,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纷至沓来。这么多家商学院伸来的橄榄枝,让她开心的同时,也真实地意识到:无论怎样选择,都将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当时,张恕的身份是中国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的公务员。大学一毕业,她就进入了这家令人羡慕的“金饭碗”单位供职。待遇优厚,生活安逸,工作上也小有所成。但是做了几年的管理工作后,她慢慢地发现,可以学习的新东西越来越少,没有了变化和挑战,自己每天就在安逸的状态下消磨着。这让她感到恐慌,开始担心每日的重复会使自己思维钝化。30岁左右就能看到50岁时的状态,这是她最不愿面对的。“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还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习多做事。如果任凭这样下去,对自己来说有点残酷。”她决定追寻心中的理想,那一年是2002年。

继续读书,攻读硕士学位是张恕心中对自己学业方面的一个理想。经过斟酌,最终锁定MBA项目。工作多年重新捡起书本谈何容易,为闯过托福和GMAT难关,她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开始的时候,张恕也感到没有把握,“毕竟英文丢了多年”,她说。但张恕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尝试,成功了最好,如果失败了,毕竟曾经努力过,也不后悔。因为有了坚定的决心,所以特别能吃苦。那一段时间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跑步,背单词、做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年初,凭借优异的托福、GMAT成绩和出色的申请论文,她所申请的国内外商学院几乎都寄来了offer(录取通知书),有的甚至还提供半额奖学金。

一旦确定就读MBA,也就意味着辞职,放弃“金饭碗”,开始无法预知的未来。她开始遭到周围亲友和同事的不解,父母也表示担心:“都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怎么非要辞职去读书呢?”但是,他们也知道,只要张恕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很难让她再改变决定。

她辞职了,决定去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华盛顿大学读MBA。那个时候单身、漂亮的高挑美女,对于需要出国留学签证的人来说基本上就等于拒签。准备去申请签证的张恕被很多人认为肯定去不成美国。但张恕说,不试试怎么知道。结果她凭借出众的表现轻松地拿到了签证。挥别西雅图,享受长江

2004年秋天,张恕拖着行李降落到美丽的西雅图,开始了华盛顿大学预科课程,逐渐对美国社会有了直接的感受。她很快发现,大多数华人在美国无法完全融入西方文化,他们的生活现状并不轻松,对未来忧心忡忡。而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市场迅猛增长,外资蜂拥而至。在发展最快的一线城市,各行各业都有很大发展空间。“我的未来真的在美国吗?”张恕重新陷入了思考。这段时间,她的脑海中开始多次浮现“长江商学院”这个名字,直到它变成那个最终的答案。

走进长江商学院之前,张恕好像一直“一个人在战斗”。当她进入长江,立刻深深地感受到,融入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中。

MBA课程的教学安排紧凑,分分秒秒都有新鲜的营养。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深夜,第二天再打起百倍的精神走进课堂。张恕现在还记得那年冬天的夜晚,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案例,上海的冬天没有暖气,6个同学挤在一间宿舍,披着厚厚的冬衣,腿上盖着被子,端着各自的笔记本电脑,激烈地讨论着小组作业。现在回想起当时一起做作业的“苦日子”,她心里依然觉得温暖。

14个月的学习一晃接近尾声,短暂的学习生活带给张恕的是满满的收获,读书期间所学到的管理知识和思维方法不仅让大家都能自信满满地面对未来;同学之间那份值得一生珍藏的情谊,更成为支持自己一路前行的精神家园。放弃咨询,结缘时尚

时光飞逝,毕业临近,大多数同学对投资银行和咨询业的挑战兴趣十足,张恕则对奢侈品行业情有独钟。对她而言,选择这个行业可谓水到渠成——自小受到的艺术熏陶、对时尚的敏锐触觉注定了她和这个行业有缘。虽然之前已经得到美国一家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工作聘书,但是国际奢侈品巨头路威酩轩集团(LVMH)来到长江招兵买马,张恕在数轮面试中一路通关,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于是她婉拒了美国企业的盛情邀请及丰厚薪酬,毅然选择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对张恕而言是兴趣使然,更是心向往之。在奢侈品行业,光看到美是远远不够的,背后对细节的一丝不苟才是最美的呈现2014年某大型时尚行业的颁奖典礼上,张恕(右)为设计师颁奖

提到奢侈品,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财富、地位和权势。对此,张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真正顶级的奢侈品好像艺术品,它的真正内涵是艺术价值。经营奢侈品的美妙之处,是和懂得欣赏的人分享对艺术的见解。”2015年法国街头的张恕在经过巨大的体力和脑力磨后才会有天使降临

奢侈品行业是一个追求完美的领域,每一件产品设计,每一个店面布置,每一个服务环节都必须追求完美,置身其中的从业者更需要追求完美。虽然在光鲜的背后,往往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辛苦,然而对美的追求让她坚持了下来。艺术的推广注定是要靠细节来完成的。在奢侈品零售行业,任何细节都被要求到了极致。好在张恕天性细致敏感,对细节向来一丝不苟。

进入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公司,张恕被派驻到北京环球旗舰店。报到上班的第一天,张恕不记得自己楼上楼下跑了多少趟楼梯,一天只喝了几口水,这份工作对一个人的脑力和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一个月下来,原本清瘦的她又掉了9斤。

10年前,大部分国内奢侈品门店的面积平均不过几百平方米,人数不超过20人。而刚刚扩店重新开张的路易威登环球旗舰店,营业面积达2000平方米,上下三层,全部员工达80多人,在当时的国内尚属罕见。运营这样一家旗舰店,对于进入中国不久的路易威登也是一项全新的挑战,需要经历一个实践摸索的过程。张恕在长江商学院学到的管理知识和思维方法有了可以施展的平台。无论是库存管理、销售激励、客户关系管理,还是培训规划、人员管理和服务流程,在她的积极组织、参与和精心梳理下,路易威登环球旗舰店的运营日渐规范明晰,各种管理制度应运而生,业绩蒸蒸日上。

张恕并没有满足在一家奢侈品品牌的实践和成绩。机缘巧合,她之后选择加盟国际顶级时装品牌乔治·阿玛尼,从开始的店铺经理逐步晋升为北方区区域经理。

无论身为店铺经理,还是作为区域经理,张恕认为管理者也必须是践行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好的管理者要像个医生那样能准确诊断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要像个教练一样培养督导团队,要像个知心姐姐一样给予团队正能量,增强凝聚力……不仅要让员工的身体跟着管理者前进,更要让员工内心跟着管理者前行。几乎所有与张恕共事的员工都有相似的感觉,她能够读懂大家的心。与心共舞,坚定前行

如今,面对国内奢侈品行业从之前井喷式发展进入相对低谷期,作为中国奢侈品行业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践行者,张恕对这种变化显得很冷静:“像任何其他行业一样,奢侈品行业也会遵循自身的规律。随着未来人们对个体自身的关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会越来越强烈。购买使用奢侈品是人们对于高品质产品、高质量生活追求的体现。可以肯定,经过调整,过去迅猛扩张、井喷式发展的中国奢侈品市场一定会进入更为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个性化服务、品牌忠诚度、认可度的培养将主导中国未来奢侈品行业的发展。”

张恕一直停不下自己的脚步,但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工作狂”。面对工作的辛劳,张恕无怨无悔,甚至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回眸在长江商学院的日子,她不时流露出眷恋之情。“如果没有长江(商学院),我就不可能有职业的转换,更不可能在奢侈品行业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因为有一颗不肯安于现状的心,让张恕能够追寻它的方向,不停地走下去。

03 自我“革命”之路

吴小平长江商学院MBA 2004级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学士米牛网联合创始人xibanya@aliyun.com微信:Canadatruck手机:13801180797中国 北京

刚进入中金时,正赶上大型央企密集上市的黄金时期,“从地上跑的大秦铁路,空中飞的国航,水里走的中国远洋……”吴小平都参与了。不过,这样还是不过瘾,他干脆“革命”了。

吴小平一直剪着干净利落的短发,戴着黑框眼镜,一身布克兄弟商务休闲装。谈起事儿来,姿态从容,让人很难不注意他。文如其人,“波音大飞机”的粉丝们体会最深。

2013年,在长江商学院十周年庆典上,吴小平提出互联网金融这头猛虎已经威胁传统金融,要想生存就得“革自己的命”。那时的他还是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简称CICC或中金)财富管理部门的执行总经理。短短一年后,他自己干脆直接投身“革命”,放弃了中金的大笔年底奖金,成为米牛网的联合创始人,荷枪实弹冲上阵前。他骨子里那一颗想要“引领时代”不甘于安逸的心,使他每一次做选择的时候都不太顾得上算计物质利益的得失。

米牛网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4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在吴小平演讲之时,米牛网还只是一个概念,一年多的爆发式增长后,其累计投资总额已突破50亿大关,成为杭州乃至全中国发展最快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之一。叛逆的大学生涯

1993年,18岁的吴小平作为南通高考状元考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那时,距离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仅一年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阵痛,中国迎来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出国潮。吴小平敏锐捕捉到这个信号,开办了中央财经大学第一届英语培训班。他组织波兰外教,给各年级同学们辅导英语。同年,31岁的俞敏洪在中关村创建了新东方。

仅仅几次招生,这个培训班就让吴小平成了万元户。可惜,好景不长,学校以太过商业化为由取缔了培训班。尽管,学校让他丢掉了来之不易的事业。吴小平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被“招安”成为广播站站长。每天下午,当同学们上自习、打篮球、花前月下时,他的声音便回荡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通常,他是这么开头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是播音时间……”这段岁月练就了他日后足以媲美专业播音员的口才。

但,在吴小平内心深处,创业梦想依旧蠢蠢欲动。那是创业的黄金年代,在深圳,各种一夜暴富的财富传奇成为学生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熬到大二,趁着课业不多,吴小平离校经商,连续旷考,也因此错过期末考被留级一年。

一个高考状元,大学留级,也算神奇。

总算熬到毕业,他考虑,应该去谋一份金融工作。没想到,在毕业之际等待他的是1997年7月那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而他的人生航向也脱离了既定的轨道。回归金融《易经》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古往今来,成功之路总非一帆风顺,你可以在怀才不遇中郁郁寡欢,也可以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吴小平选择了后者。为了北京户口,他在一家药企与瓶瓶罐罐打了8年交道。这期间,非专业人士又“不安分”的他,凭借过人的领悟力和执行力,从财务、证券、总经理办公室到医药生产基地,换了四个部门,且都做得得心应手。而立将近之时,带着四个岗位积累的岁月洞察力,吴小平决定回归金融。

2004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转折点。这一年,包括人民币汇率被逼上调等热点新闻层出不穷,不愿临渊羡鱼的吴小平,决定读商学院挂帆济海。他被长江商学院国际化的视野、一流的师资和李嘉诚的创业基因所吸引,秋天重归校园,成为一名MBA学生。

14个月中,吴小平重新学习了金融方面的硬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软实力。许多课上,教授们都要求学生上台英文演讲。刚开始,当过播音员的吴小平把讲稿背熟了才敢上台。有一次他没准备好,站在台上紧张得说不出话,“女同学鼓励的掌声,和男同学戏谑的喝彩”让他意识到“人的演讲、表达能力都不是天生的,都需要一定的锻炼”。这之后,他开始钻研演讲技能。后来,吴小平在一次活动中连续演讲了5个多小时,毫无口误,讲到“胸腔震颤”。

智者谋势,事半功倍。离开长江商学院后,吴小平顺利进入一家跨国商业银行做衍生品业务。一年后,再跳槽到中金公司机构销售业务部,从此开始了他在金融领域风生水起的人生历程。

吴小平非常感恩长江商学院的际遇,在2013年长江商学院十周年北京太庙庆典上,他作为历届校友代表,做了主题演讲,他说“你从来不需要想起,但是你永远也不会忘记”,来形容与长江商学院不可分割的情缘。在中金创业

在中金,吴小平最为自豪的业绩是参与创建了中金的零售和财富管理业务。

他刚进入中金时,正赶上大型央企密集上市的黄金时期,“从地上跑的大秦铁路,空中飞的中国国航,水里走的中国远洋……”他都参与了销售。那时,机构业务部是中金流动性最低、待遇较高,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金饭碗”部门。

换做许多人,肯定偷着乐了,可吴小平却感到越来越无聊。他不喜欢“在灯光灰暗的交易室里谈论各种来路不明的小道消息”,厌倦了“小心翼翼地去客户领导办公室谈天说地,想办法请客吃饭”。更要命的是,他发现在中金服务8年后,他也只认识这几位领导,且他们心里看重的只有中金,而不是他。想通了这一点,吴小平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抓住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吴小平(右二)受邀在某金融行业论坛上担任讨论嘉宾吴小平在“2013中金财富论坛”上发表演讲

中国股权分治改革之后,富人越来越多,可中金没有零售业务来服务这些人群。吴小平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和几名志同道合的同事主动请缨创立中金零售业务。结果被顶头上司拍着桌子告诉他,“想做零售业务,就滚蛋”。不甘心的吴小平给首席运营官林寿康发了条手机短信,言辞恳切地写道:“请尊重一个普通员工想要为公司新业务发展做出努力的心愿。”

得到高层批示后,吴小平马上开始“内部革命”。一直从事机构投行销售的他,开始低下头服务普通客户,吴小平从此“新生”了。

那是一段异常忙碌充实的日子,吴小平常常一天要打上百个电话,也遭到上百次拒绝,他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收获。他曾跑到郊区承包普通工厂的工会活动、到朝阳公园与中国股市名嘴同台PK、去京北的别墅群里搞社区活动、到朝阳杂技剧场给2000人做演讲。

不仅如此,他频繁拜访中金各业务部门,积极推销着连内部同事们都不甚清楚的崭新零售理财业务。中金很多高级别同事的个人金融资产分布在境内境外,对理财服务质量要求很高,在吴小平团队不遗余力地游说下,这些同事最终放下疑虑,成为零售业务第一批种子客户。

2007年是牛市。交易、理财业务快速增长。很快,吴小平便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他的名字和照片开始以大篇幅现诸报端,出门时也会被粉丝围堵,“有老头、老太太、工人、公务员、有钱人,上百人疯狂的围着你,拿小本记你说的话”。他和同事们的成功引起了中金高层的关注,公司首席运营官时常会到交易台上,和他们聊上半天。零售业务部开始逐步升级为财富管理业务部,他担任执行总经理。这个业务,在几百名优秀销售员的共同努力下,现在逐渐成为中金全国性生意,也成为中金估值中最重要的部分。

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地带,大多数人不会轻易离开,而吴小平却反其道而行。在他看来:“人不能在熟悉的环境中蹉跎岁月,应该有勇气去尝试,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应该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在中金近十年,参与创建了两块新业务的吴小平,等待着人生第三次革命。普惠金融情怀

在中金后期,吴小平主动申请调去杭州工作,在同事不解的眼神中,只有他自己清楚,这是最正确的一步棋。此时,他已经预感到互联网金融将以雷霆之势冲击传统金融,不改变,就是等死。

作为阿里巴巴的总部所在地,杭州是互联网金融创业者的天堂,这里聚集着最专业的人才,也有等待机遇投入其中的创业者和资金。吴小平接触到的创业者中,就有恒生电子创始团队成员之一——柳阳。那时,柳阳在为米牛网的创办招兵买马。吴小平感到普惠金融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先是作为天使投资人,进而离开中金,投入米牛网的创业中。

在中金,从机构业务到个人财富管理,吴小平服务的主要还是有钱人。而米牛网则可以使中低收入人群也能获得年化超过10%的固定收益,分享到整个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吴小平非常乐见其成的。在他看来,“有钱人有自己的理财方式,中低收入人群的理财需求更迫切”。

就像当年他不甘心只服务机构,他现在更希望用自己在金融领域多年的研究和总结服务更多的人。也是基于这个想法,吴小平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波音大飞机”,发表自己对金融领域的见解。米牛大咖

吴小平从小酷爱读书,6岁时就翻看父亲书房的《拿破仑法典》,不拿书就不去上厕所。他也有着极强的记忆力,能够随手画世界地图,200多个国名和首都一个不错。高考时,他原本要报考北大中文系,只因父母的担心,才改投金融。但嗜书如命的习惯却没有改变。

在投行工作后,整天盯着大盘心惊肉跳,还要承受来自客户的抱怨,每每累到“趴在交易台上昏睡过去”的吴小平,将读书作为最好的减压方式。他把几乎所有工休时间,都投入到当代美国律政小说中,“从劳伦斯·布洛克、爱伦·坡到迈克尔·康奈利,啥都看。有时接不上了,好书断顿儿,就看德国作家的书。”

如果说律政小说给他那颗“天天围着钱转”嘈杂纷乱的大脑泼了盆恰到好处的冷水;那么,讲述异域风情的游记,各种杂七杂八的专业类书籍则让他“什么都懂一点”,加上对行业的深刻了解,在中金时,吴小平就以诙谐的文风、犀利的观点,成为新浪网的意见领袖专栏作家。但,真正可以让他尽情激扬文字,还是在加入米牛网之后。“内容为王”的时代,一篇有影响力的文章起到的营销效果胜得过重金砸出的户外广告。这促使企业都建起自媒体平台,米牛网也不例外,而吴小平责无旁贷地成为了米牛网的专栏作家。这让原本就热爱写作的吴小平得其所好,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骚动了金融圈或敏感或脆弱的一颗颗心……

他在《交易员之死》中回答了那些对投行和金融领域或艳羡或不屑的疑问;在《财政部妹子的金酒》中善意地调侃着投行趣闻;在《那些年的牛市》中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乐观;在《中国应该考虑设立互联网部》中向政府隔空喊话,呼吁一个更健康的中国互联网世界……

吴小平曾说,如果不做金融,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当一位学者。如今,他可以边做金融,边做学问,经常应各地政府、大学邀请去做讲座,真是无比“酸爽”惬意。不过,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现在做的事情“对社会绝对有正能量,也能够实现个人价值”。

洞察时代大背景的变迁,不断进行人生的革命升级,吴小平玩得游刃有余。

04 弃,然后有所得

石金峰长江商学院MBA 2008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工学学士艾伯维医药 高级项目经理shoghi_shi08@mail.ckgsb.edu.cn中国 上海

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必须从放弃开始。石金峰说:“部队的生活或许安稳,可我心里总在想,活着到底能做点什么?”石金峰在第19届华盛顿世界艾滋病大会中国展位做志愿者

果敢、镇定、儒雅,石金峰在几乎毫无口语重复错漏的表达中,同时把这些特质融为一体。接受采访时,他刚结束长途飞行,晚间抵达上海虹桥不足一小时。从部队到地方多年,但纪律性、牺牲精神和荣誉感,从未消失在他追求梦想的狂野燃烧里,反而让他坚不可摧地走上“抗击艾滋之路”。活着能做什么

石金峰说,在读长江商学院之前,他一直在探索自己到底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而寻找是从放弃开始的。石金峰(左一)带着美国总部同事到广西柳州实地考察

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石金峰以优异成绩担任班级区队长。普通家庭背景的他,毕业后被分配到热门的海军总医院。可是,进入海总后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沉闷,日子久了,便成为无法驱散的窒息感。按照规定,军校毕业生至少服役8年才能退役,可他一天都等不了了。石金峰选择以非常规方式离开部队——放弃文职干部身份,按战士身份复员。

复员后,石金峰的生活多变而新鲜,希望和迷惘并存。石金峰曾到华尔街英语做课程销售,他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推销“人们对梦想的坚持和渴望”。在一个非营利性的现代歌舞团,他还担任过制作协理,参与创作了一部以“牺牲”为主题的舞台剧。该剧在2006年北京“798国际大山子艺术节”期间公演,几乎场场爆满……石金峰(右一)和同学一起进行团队拓展训练从老师到学生

2006年,石金峰偶然间了解到长江商学院正在招聘MBA项目招生老师。上网查阅了有关长江商学院的资料后,石金峰很希望自己能获得这份工作。准确地说,不仅仅是工作这么简单,他很欣赏长江商学院的调性:“长江人仿佛都在寻找一样东西,去创造未知的历史。”那年夏天,他南下到上海,如愿成为长江商学院MBA招生官。大大小小的折腾和弯路后,石金峰找到了长江(商学院),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身为一名招生老师,石金峰亲历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成长转型故事,攻读MBA的过程让每个人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许多人毕业后以更加自信地姿态面对前方,石金峰被同学们敢于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决心深深打动了,他决定以另一种更纯粹的方式融入长江。2008年,石金峰考了GMAT,准备了厚厚的申请文件,放弃了“招生老师”的身份,成为一名坐在课堂里的长江商学院MBA学生。

这次回归带给他“无与伦比”的探索体验。医学院校出来的石金峰,接触到很多从没听过的商业财务知识、思维激发式的课堂交流。案例讨论时,教授的思路可能会从牙膏跳跃到汽车,要有快速理解新事物和新逻辑的能力才能跟得上。石金峰“像一个孩子一样”吸收着知识,上第一个模块时,几乎没有在凌晨2点前休息过。“生活原来可以用这么多样化的知识去充实,让大脑在广阔的思维中激荡,每天可以这么精彩,有那么多想象、探索和体会。”石金峰现在仍然怀念那段时光。“抗艾”斗士

石金峰在长江商学院学习期间最具有转折意义的收获,是他接触到一个新领域——“企业社会责任”。它倡导企业在关注利润的同时,对员工、社会、环境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个理念给石金峰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产生一种向往、一种熟悉、一种热情、一种期待。石金峰在艾伯维亚太会议做最佳实践分享“怎样去帮助他人改变困境?这是最能吸引我的事业。”石金峰说。部队复员后的几年,在很多尝试中努力付出,种种迂回曲折让他明白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MBA一毕业,石金峰便开始寻找和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工作。

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还并不是广被熟知的词汇。整整4个月过去了,石金峰才终于找到一份与此相关的工作——艾伯维中国的抗艾滋病公益项目。

在艾伯维项目里,石金峰协助政府和医务人员,让艾滋病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他仿佛“有无限的热情和时间跟医生去沟通”,因为“在解决病人面临的困难这个终极目标上,我们和医生永远是一致的”。

现代医学研究早已证明,艾滋病感染者在疾病早期接受治疗,完全可以抑制病毒,恢复免疫系统,不仅不影响寿命,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病人及早服药变得至关重要。由于艾滋病的可传染性且治疗费用昂贵,通常由政府负责统一采购药品,分发到各基层医护人员手中,监督指导艾滋病人服用。

刚加入艾伯维时,石金峰所在的团队组建不久,现在已成长为公司的明星团队,获得过多项国际奖项。激励石金峰和同事们“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工作”的动力,就是能切实拯救一个又一个病患。

在5年“抗艾”工作中,石金峰发现,艾滋病防控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歧视。“很多人谈到艾滋病人,就会想到性乱”,可事实上很多病人是在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时被感染艾滋病,“这些人是性乱吗?他们只是不懂得保护自己,却背负上耻辱的烙印,不得不面对社会的歧视”。因为歧视,许多人宁愿隐瞒疾病,不愿意接受治疗,结果病毒得以继续传播。石金峰所在的团队启动了一项在全国顶级医学院校宣传反艾滋病歧视的项目,目的是让医学生成为反歧视的中坚力量,同时也向大学生宣传安全的性行为。

谈到未来,担任高级项目经理的石金峰说,“抗艾”领域有做不完的事,尤其是那些处在绝望中的艾滋病晚期病人。他希望自己能给他们带去希望,改变他们的境遇和困境。

从军医、舞蹈制作协理、MBA到抗艾滋病工作者,在各种经历之间,有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石金峰找寻自己的使命,直到今天。“发挥个人最大的价值去帮助需要救助的人,就是我找寻的满足感,是我的终极人生目标。”

05 从长江远航大海的船长

郑昊长江商学院MBA 2009级北京大学 法学学士陆客帆船联合创始人herbert_zheng09@mail.ckgsb.edu.cn中国 海南

有个学长曾经对郑昊说,在中国只有两种人生是成功的,从政或者从商。这句话让从小到大一向听话的郑昊吓蒙了。“我无法认同,我不甘心,我要探索那条属于自己的第三条路。”

2013年秋,长江商学院MBA庆祝十周年的校友论坛上,郑昊身着“标配”:长舌棒球帽,条纹衬衫,宽大牛仔裤,出现在众多校友面前。帽檐下狂野的络腮胡,海风长期拂打的黑红色脸颊,声音低沉还略带沙哑,很多人几乎没有认出他。

以前大家对郑昊的共同印象是“白净书生”。江南书香门第,自小饱读诗书,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高材生,毕马威(KPMG)财务顾问。为人洞若观火却低调淡定,总是恰到好处地彬彬有礼。

可大家还不知道,江南书生郑昊从长江商学院毕业后,就直接驾着“洛神号”扬帆纵海去了,再没涉足过满口蹦英文单词儿的写字楼。

他拿着麦克风对校友们高声说:“如果可以,请大家叫我船长。”从贾宝玉到鲁智深

郑昊刚上大学时,一个北大学长对他说,在中国只有两种人生是成功的——从政,或者从商。从小到大一向听话的郑昊,听到这句话吓坏了。

权力或金钱,这些貌似最经典的选择或许吸引过很多人,但郑昊是无法接受的,更不甘心。他一下子也想不明白“从政”或者“从商”的大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也无法强迫自己去想,直觉告诉他,必须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第三条路来。

懵懂中从北大毕业了,进入毕马威做咨询顾问,和各种企业客户沟通,不停地出差做项目。年轻的郑昊认识了一些民营企业家,他们身上多少有些武侠范儿的“匪气”,胆大心细,敢说敢做,魄力十足,让这个读通史念名著的书生打心眼儿里佩服。和他们在一起,一向淡定的书生也热血沸腾,期待可以跟着他们在各种劫数中闯关升级,到“刀尖舔血”般的市场起伏里去扑腾,去沉淀出最真实的价值。郑昊说,“我不想10年后变成毕马威的老板,所以我干脆直接辞职读长江(商学院)了。”

长江商学院的神奇是有数不尽的缘起缘灭,混杂在各色优秀人物间,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不同气场的激烈化学反应。郑昊在这里遇到了领他进入帆船界的“带头大哥”——胥桂喜(长江商学院EMBA14期)。

河北人胥桂喜,在海南旅游和房地产业打拼数十载,商海浮沉曾让他一夜间身无分文,也让他多次奇迹般地站起来。郑昊这样形容他们的相遇:“我们和EMBA的上课时间有重叠,所以认识了挺多他们班同学。大家经常一起讨论问题,瞎吹牛,开玩笑,商量着做点什么。当时EMBA很多同学考虑再次创业。阿里巴巴做高管出来的叶一火撺掇大伙儿触网。我老板(胥桂喜)是个有点子(商机)就要立马试错的人,于是就开始折腾海南旅游电子商务项目了。我当时不到30岁,阅历有限信心不足,很需要有‘带头大哥’引路,很想学他身上那种天生的‘匪气’。慢慢地,我们互相看对眼了,我跟定他了!”从写字楼“贾宝玉”到民企“鲁智深”

在经历了国内顶尖的法学院、商学院教育后,郑昊离开长江商学院后直接去了胥桂喜创办的民企。从电子商务到家庭连锁宾馆,从水果鲜花批发到三亚旅游……在多个项目中的摸爬滚打,终于修炼出了不少粗犷的男人气概,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已经从贾宝玉变成鲁智深了。”从长江到大海

只有扬帆出海的人会知道,野性才是大海的真相。郑昊第一次接触帆船是在2010年,生不如死。“我当时真不明白帆船上的洗手间有什么作用?我所有的消化物都是从上消化道排出体外,基本上没有上厕所的需要。”但他没有停下,继续玩,继续晕,还开玩笑地预测吐出来的食物会是什么颜色。

一次顶风从三亚去深圳的长航线上,四五米高的大浪,船颠得很厉害,跑去船尾解手,一个浪过来,脚下一滑,差点掉海里。幸好有个安全索把他挂住了,“只是磕掉了门牙,破相了……”面对帆船,他像不知餍足的孩子。返航上岸后他或许会赌咒这辈子再也不玩儿了,但下一次碰到感兴趣的航线,又立刻“记吃不记打”地出发了。

熟人听说他玩儿帆船后,客气者评价说“不务正业”,亲近耿直者则直接问“你疯了吗?名校毕业做这个不可惜吗?”郑昊的回应绝不含糊:“优秀人才要上得了殿堂,下得了厨房。学历史的人能卖猪肉,学法律、管理的人怎么就不能开船?同是北大法律系毕业,有人做了总理,也有人做了诗人。我做个船长,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按照郑昊的理论,人生的成功不是以口袋里钞票的多寡来决定的,而是生活的广度和丰富程度。在大海上一次次挑战极限的时候,郑昊也通透了自己的今生过往,明白了未来该如何选择属于自己的生命。郑昊在长江商学院上学的日子陆客帆船团队拓展训练现场“前30年的人生,大部分时间我都在被选择。虽然没有什么人逼迫我,但我一直活在别人的期望里。这个世界说,你要去念好大学、好专业,于是我去念了北大;这个世界说,你需要一份高薪、稳定、体面的工作,于是我去做了咨询顾问;这个世界说,你去念这个有深度、有广度的商学院,于是我来到长江(商学院)。我一直生活在别人的生命里,但是当我航海的时候,四顾茫茫的大海,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做什么,去哪里,必须要自己选择。”郑昊说。

在别人眼中的放逐,却是他通向自由的通途。郑昊从未停止寻找心心念念的第三条道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能做自己真正认同的事,这也是他从很多优秀的长江商学院和北大的校友身上学到的——追随真心(follow your heart)。而帆船就是郑昊找到的那从商、从政以外的第三条道路。“沙场”扬帆

当“带头大哥”胥桂喜提出把帆船运动作为大众商业项目运作时,手下众兄弟都在忙活着电子商务、酒店连锁等热门儿差事,没人看好帆船业务的经济前景。于是,刚从长江商学院毕业、喜爱帆船、又一心想投身“沙场”的郑昊,就顶了这项差事,两人共同创建“陆客帆船”品牌,好让更多人知道和体验帆船的乐趣。

郑昊家在北京,但有了“自己的一摊事儿”后,他的整个2012年和2013年都是在三亚度过的。产品流程设计、各环节人员配备、市场开发和客户拓展,郑昊在每个细节上投入认真和热情,逐渐搭建起了一套可行的业务运转体系。稍微腾出手来时,他开始四处跑合作,谈资金,想让陆客帆船尽快上轨道。

然而,驰骋“沙场”光有热情是不够的。盈利模式不够清晰,导致公司前两年都在亏本赚吆喝。回顾创业之初的弯路,郑昊说,“我一心只想着大干一场,需要决策权让自己施展拳脚。可当时对商业模式思考不清,对打造品牌没有强烈的渴望。这些都是错误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