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国际贸易——下一代贸易方式的理论内涵与基础框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02:38:43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E国际贸易——下一代贸易方式的理论内涵与基础框架

E国际贸易——下一代贸易方式的理论内涵与基础框架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E国际贸易:下一代贸易方式的理论内涵与基础框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3ISBN 978-7-5136-5036-6Ⅰ.①E… Ⅱ.①中… Ⅲ.①互联网络-应用-国际贸易-研究 Ⅳ.①F74-3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314169号责任编辑 严 莉责任印制 马小宾封面设计 任燕飞出版发行 中国经济出版社印刷者经销者 各地新华书店开  本 710mm×1000mm 1/16印  张 22.5字  数 300千字版  次 2018年3月第1版印  次 2018年3月第1次定  价 68.00元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西工商广字第8179号网址 www.economyph.com 社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北街3号 邮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100037(联系电本版图书如存在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发行中心联系调换话:010-68330607)(举报电话:010-68355416 010-68319282)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国家版权局反盗版举报中心(举报电话:12390)  服务热线:010-88386794课题组组成课题负责人张大卫 国经中心副理事长、秘书长,河南省原副省长课题组组长陈文玲 国经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

务院研究室原司长课题组副组长徐长春 国经中心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博士课题组成员张茉楠 国经中心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博士李 锋 国经中心产业规划部副研究员、博士张影强 国经中心产业规划部副研究员、博士颜少君 国经中心战略研究部副教授、博士梅冠群 国经中心战略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博士序言(一)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它所带来的繁荣与发展,使国际社会分享了巨大的全球化红利。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拖累,国际贸易出现了持续的低速增长。近年来,它又经历着两个严峻的挑战。

一是逆全球化潮流涌起和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严重干扰了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的秩序,并意图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和进程。

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革命,在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正推动国际贸易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网络使消费者与楼下唱着“小夜曲”的制造商和销售商推窗而见、两情相悦。数字化信息将贸易标的、渠道和手段集成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了商品和服务交易流程的再造。而现有的全球贸易治理体系和国际贸易制度却对这一切准备不足。

对第一个挑战,我们应当相信市场和道义的力量,也应信任有全球眼光和宽广胸怀的政治家与战略家。在科技革命面前,在消费者主权意识日益觉醒的时代,谁也挡不住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历史潮流。

对第二个挑战,如果缺乏能够解决问题的战略设计和制度创新,就必然会错失全球贸易变革与发展的重大机遇,甚至会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与繁荣。因为:

——如今的消费者主权不再仅仅是简单地向商品投出“货币选票”,他们更注重选择的多样性和选择体验,注重交易的时效性和愉悦感。

——传统的全球市场网络,是靠产业分工和交易所形成的供应链连接的。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已将单一分散的生产商、供应商、采购商、物流商、销售商和消费者集合成统一高效的系统,形成了新的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布局。

——这种集合不断催生新的消费意愿,并不断改变贸易方向。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能体现出不容忽视的贸易价值,无数细小的、更加个性化的交易组合在一起,汇聚成巨大的贸易市场和贸易流量,影响了全球贸易的规模、流量、流向、方式和发展趋势。

——这一变化使贸易福利由大企业和中间商更多地转向中小企业及消费者。它推动国际贸易朝着普惠、公平、自由、便利、共享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全球价值链重塑和各国在新的平台上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价值确认。这种由新科技革命对传统贸易方式的改造正在形成下一代贸易方式,它所带来的贸易红利,将成为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下一代贸易方式应如何概括,它的特征、理论内涵和基础框架是什么,它的产业场景和运行规则、标准是什么,它的监管体系如何构建。面对这一“无人区”,理论界有人开始思考探索这些问题。以陈文玲同志为组长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的研究,走在了前面。

值得称道的是,国家管理部门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推动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充满活力的现实条件和丰富的实践样板。这省去了不少条件假设和逻辑推演的过程。更值得称道的是对互联网时代大量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立意高,倡导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用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等新发展理念,支持、鼓励发展“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很多非鹿非马“四不像”的新经济业态,没有鄙视和简单地一巴掌拍死,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促进经济转型的新动能,为新生幼芽的成长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伞。(二)

我因为工作原因,见证了“跨境电商”这一业态坎坷而又幸运的成长过程。

进入本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开始在我国广泛应用于跨境B2B贸易,使信息撮合、交易、支付、物流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贸易的便利化,引领了传统贸易的转型升级,也形成了敦煌网、阿里巴巴网等一些有影响的跨境贸易互联网平台。与此同时,致力于跨境零售业务的eBay、亚马逊等国际电商和国内的天猫国际等电商,开始瞄准中国迅速成长的B2C或C2C市场。

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和出境旅游人数的大幅增加,我国游客在境外购物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互联网技术催生的网上跨境购物加剧了国内消费的外溢。消费者购买的国外商品或由行李携带,或由“海淘代购”包裹邮寄,或由边境以“蚂蚁搬家”的走私方式进入境内。这些都冲击了正常的贸易秩序,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国际网购商品虽可按万国邮联规定合法入境,但在邮局按重量收费情况下,海关却无法按额度收税。所设10%的行邮税,由于海关难以对数以亿计的包裹一一查验,其综合征收率只能达到0.1%。这就形成了人们所说的“灰色清关”。

这种状况同时损害、耗散了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与权益。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的“难”上。

国家层面,主要是政府监管难:征税难、贸易统计难、关务压力大、质量风险无法追溯。

企业层面,主要是经营发展难:一是清关难,企业以“海外仓”模式进口无法缴纳增值税,违反了相关法律;B2C出口企业面临着退税、结汇和物流组织难的问题,这是那些规范经营的互联网企业和从事国际贸易的公司所不愿做的。二是融资难,无法纳入贸易统计,金融机构缺乏支持的依据。三是交易成本高,企业在获取平台流量、实现外汇回流等方面付出的成本,通常高达总成本的40%左右。四是交易商品的价值低,万国邮联的免税政策导向,致使B2C模式下每单平均价格超不过300元人民币,也致使这种巨大的贸易规模更加碎片化。

消费者层面,主要是维权难。由于交易过程不可控、信息不透明,就产生了社会上所议论的“海淘”假货多的现象。消费者要想维权,还需面对周期长、成本高的难题。

制度的滞后和爆发式增长的需求,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于2012年启动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工作,选择郑州、杭州、上海、宁波、重庆5个城市先行先试,后又扩大到广州、深圳等市。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的支持下,2015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后又将上述郑州等6城市及成都、天津、合肥、大连、青岛、苏州等城市批准为跨境电商综试区。

以此为契机,各地在打通跨境电商操作流程、建设信息化通关查验和分拨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特别是在监管体系、监管标准、监管流程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由河南保税物流中心总经理徐平与海关、检验检疫部门通力合作,首创的跨境购物“保税备货进口模式”。这一模式的海关监管代码为“1210”,它与同为2014年被海关确认的集货进口“9610”模式一起,成为我国跨境电商规范运营的两大主导模式。而“1210”模式将海关、检验检疫与其他政府部门及企业运营服务放在一个信息化平台上,交易、支付、物流单“三单比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步实现高效流通,可查验、可追溯,采购商、物流商和关务服务商为商品的安全背书,货物整批进关,网上零售后纳税清关。其便利性、可靠性大大超出“9610”模式,有效解决了前文所说的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层面的难题。后来,人们将这一创新称为“B2(B)2C”模式。中间的B,指的就是政府的简约监管和快速通关等综合服务。

基层的创造创新活动,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视察时,认真听取了有关汇报,考察了河南保税物流中心的跨境电商查验平台。那时这一业务流程刚刚打通,大的跨境电商企业还未入驻,现场还有几分清冷,但总书记却给了现场同志以极大的信任,鼓励大家要对跨境电子商务不断探索,争取真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也就是在这次视察后的座谈中,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

2015年9月24日,李克强总理视察人声鼎沸的河南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试点平台。那时,随着聚美优品、小红书等跨境电商的入驻运营,区内已有数百家企业运营、数万年轻人创业就业。区内的信息化平台上,海关、国检和综合服务商做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当时系统的处理能力是一秒钟2单。总理敏锐地把这一“三合一”创新称之为“秒通关”,而现在该平台系统的查验能力已达到每秒钟1000单。在一次会议上,他兴奋地讲郑州创新的B2(B)2C跨境电商模式是制度高地而不是政策洼地。在杭州的一次视察中,他强调跨境电商综试区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是中国未来新的发动机。在国务院会议上,他又指出,这项改革对我国外贸更好适应新形势、赢得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张德江、汪洋等领导同志也先后视察了郑州、杭州、上海的跨境电商企业和监管平台。张德江同志要求发展跨境电商要把重点放在倒逼国内产业升级上。汪洋同志称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他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业态迅速发展下的监管制度创新,说过一句既风趣大度又充满睿智的话:“塌鼻子也比没鼻子强!”

2016年4月,当时有关部门出于善意和责任感,出台了一份规范跨境电商发展的文件,业内称之为“新政”。但由于对规律的把握和对业态发展的内涵与前景预判不够,跨境电商一时“风声鹤唳”。但党中央、国务院从大局考量,有关部门也积极反思,及时中止了这份文件部分政策的实行,给了跨境电商及相关部门一个调整的机会,也给了理论界及时跟进、登高望远,对新业态昭示的新趋势进行研判和建构基础理论框架的重要机会。

真的要感谢海关、商检和商务部门的同志,感谢试点城市政府和众多企业的同志,当很多人对跨境贸易的世界级难题一筹莫展而深陷“此山中”时,他们的创新实践已经步入了“云深不知处”的新境界。否则,怎么能有今天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三)

我和陈文玲同志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合作,始于2016年的那个“新政”后。当时我写了份报告请她过目。她为文章增加了些内容,扩充了理论的张力,建议将标题改为“不能用旧思维约束新经济的发展”,火药味足,针对性和冲击力也很强(后发表于《全球化》杂志2016年第9期)。陈文玲同志是我国宏观经济、国际经贸、流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很有影响力的大家,理论著作颇丰,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这些新动能的发展清醒而敏锐。她一语击中要害并点醒了我。她认为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将形成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新贸易方式为我国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将有利于我国抢占国际现代流通的主导权或规则制定权,有利于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塑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原来,她早已开展了对“E国际贸易”的研究。由她任组长的2015年课题“互联网革命与中国业态变革”中,已经深刻分析了互联网革命对新一代贸易体系和流通业的影响。我邀请她去给从事跨境电商的同志讲一讲。在此之前,河南保税物流中心的徐平同志曾于2011年提出了“E贸易”的概念,陈文玲一提出“E国际贸易”的概念,大家就欣然接受了。这一概念当然还会有争议。敦煌网王树彤同志提出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向“数字贸易”升级的观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张茉楠同志在她主编的《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白皮书中,提出了数字贸易的治理与规划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着重提出了基于贸易品类的“数字贸易”概念。徐平同志也在思考,是不是应将“E国际贸易”特指为跨境B2C贸易。有争论是好事,但无论如何,新的国际贸易方式线上线下结合,深刻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它应该是“E化”和“平台化”的,这一点理论界没什么争论。

在曾培炎理事长的支持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把“E国际贸易——下一代贸易方式的理论内涵和基础框架研究”作为重大课题。一些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优秀的研究人员组成了高质量的研究团队。研究还得到了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商务部、贸促会等部门和河南、广东、浙江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徐平、王树彤、阿里研究院、河南EWTO研究院等给予研究工作以全力的帮助。在研究工作结题和付梓之际,我有点兴奋地想和愿意读这本书的人分享对其内容的几点体会。

比如,E国际贸易,简而言之就是基于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贸易形态,也就是国际贸易的E化,是一种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线下线上一体化的贸易形式。

针对E国际贸易的内涵与跨境电子商务、eWTP、数字贸易等概念经常混用,本课题对此进行了辨析。对理论界引用较多的“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的提法,课题研究认为E国际贸易是互联网革命引发国际贸易业态变革的产物,是下一代的主要贸易方式。而跨境电子商务是E国际贸易的现行表现形式,会逐渐转化为下一代贸易方式,其与E国际贸易的关系,就是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这就把跨境电子商务、E国际贸易和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清楚了。

课题研究认为,数字贸易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数字交换技术为手段,为供求双方提供互动所需的数字化电子信息产品(如数字信息、流媒体、电子书刊、数字服务),实现以数字化信息为贸易标的的创新商业模式,是关于数字品的交易,是通过互联网传递的产品和服务。对于E国际贸易来说,数字化是其特征之一,但E国际贸易却不局限于此。E国际贸易中的信息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而存在,可以生成数字产品成为贸易标的。同时,它也可以是规范贸易行为的贸易标准。更重要的是,它作为贸易载体,与资金流、物流汇聚在一起进行跨境贸易,具有鲜明的流量经济特征。它是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是贸易形态的变革,与数字贸易是贸易方式与贸易内容的关系。

这把E国际贸易和数字贸易的关系也讲清楚了。

课题研究还认为:按照E国际贸易的表现形式(商业模式)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跨境M2C、跨境B2C、跨境B2B2C、跨境B2B、跨境C2C和跨境C2B等。而这其中的B2B2C主要是指政府监管模式的创新,它的实质还是B2C。目前,由于业态和模式的不断创新,一些新的概念还需要确定。如有些地方正在尝试的“保税备货+网购新零售”等,也应在下一步研究中予以关注。

阿里巴巴的马云先生近几年在很多国际性会议上,大力推荐了他提出的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的创想,但这一平台的理论内涵和功能边界还是比较模糊的。课题研究认为,eWTP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撮合供需双方的新贸易主体,它将分散的贸易需求与供给变成了一种市场集成,成为政府监管、服务部门和各类服务商按照EWTO的规则与标准实现货物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服务贸易的公共性或准公共性基础平台。eWTP推动E国际贸易发展,形成E国际贸易市场的主推动力。它实质上是开展E国际贸易的公共平台,是E国际贸易的基础设施。河南省EWTO研究院为此提供了流程框架和生态圈图,课题组又把它进一步丰富为面向未来比较完整的基础框架体系。

这里又提出了“EWTO”问题。课题组听取多方建议,提出了对现有世界贸易组织(WTO)体系进一步完善升级的思路,认为可以在现有的WTO框架下,建立协调E国际贸易的全球治理组织——“EWTO”。EWTO组织应该是基于现行WTO框架体系,在自愿基础上建立的适用于E国际贸易的政府间国际性组织。它的责任是推动E国际贸易的关税协定、关务规则、准入协定、质量管理、贸易服务等规则和标准的制定,监督和规范eWTP运营,并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课题研究还对下一代贸易方式的流程、规则、标准及其推进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E国际贸易与传统国际贸易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交易方式不同、征信模式不同、物流方式不同、准入方式不同、风险主体责任不同。

这些研究内容虽然有些还不完善,但它基本搭起了E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得到了国内理论界的认可。需要说明的是这项研究来自于实践,也及时指导了实践。陈文玲同志先后将研究的成果分别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每月谈”、郑州举行的第一届全球跨境电商大会(由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支持)上进行了发布。特别是2017年9月26—28日,她应邀率团赴瑞士日内瓦参加WTO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阿里巴巴联合举办的E国际贸易研讨会,各国驻WTO代表团和研究机构、媒体150多人参加了会议。陈文玲发布的成果和阿里研究院、河南EWTO研究院的报告受到了会议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2018年2月9—10日,由世界海关组织(WCO)举办的首届世界海关跨境电商大会在北京召开。汪洋同志在大会上讲到,“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催生数字经济,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跨境电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跨境电商显著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减少了贸易的中间环节,打破了消费的时空限制,使全球买、买全球成为现实。它为各个国家、各种企业、各类人士都带来了新的重要的发展机遇”。大会上中国海关提出了《WCO跨境电子商务标准框架》,这可能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提出的第一份涉及标准和规则的“中国方案”,其意义不言自明。我应邀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关于E国际贸易的研究成果,课题组的研究为这次会议和这份文件的制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时代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由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服务、人工智能引发并建立在其技术支撑基础上的新贸易方式,已成为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重要表现形态。它正在不断改造和引领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和研究它。

关于新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的著作就要面世了,但心里还有些不踏实。由于研究的开创性和初创性特点,参考文献明显不足,对宏大的创新实践还缺少全景式把握,对一些关键领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这都难免使本书存在不少瑕疵和缺陷。我们希望听到批评,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朋友来共同研究。让我们携手,共同推进新时代国际贸易治理方案和理论体系的缔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面向未来的中国方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秘书长:张大卫2018年3月18日总报告 以E国际贸易发展先发优势推进新型全球化

国际贸易形态和方式的演进是一个缓慢、渐进和自然的过程,但是当演进不断积累,在一定的条件聚合的时点,就会产生颠覆性的变革或变化,成为不断替代的国际贸易方式或业态。

奴隶社会时期,部分产品开始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换,出现了国际贸易的萌芽。到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与欧亚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社会分工不发达,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贸易只是个别、局部的现象,时断时续,时盛时衰。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张和商品种类显著增加,产生了国际分工的萌芽,不过由于运输工具等流通渠道的限制,此时贸易国际化还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的形成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制造业之后,自然经济让位商品经济,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上的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要素跨国流通,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流通中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国际贸易也从过去局部的、片段的、不连贯的、一国或几国的运动过程,变成了一个把世界各国都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世界市场。特别是,二战以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纵深发展,出现了协调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多边协定——关贸总协定(GATT,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取代关贸总协定)。时至今日,WTO及其规则依然是国际贸易规则与治理体系的核心。

E国际贸易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当今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革命、业态变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变量相互作用形成的贸易形态的具体演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流动呈现出全新的跨国界、多边化、多元化、多样化和网络化的链接状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云计算和智能技术加快发展,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全面引发了经济社会综合性、渗透性、泛在性的革命。这种渐进式演化累积到一定时点,便引发了消费方式与传统业态的深刻变革,使国际贸易方式正在并即将产生颠覆性形态变化,形成新的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这种下一代贸易方式与下一代制造业业态,共同使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制造业的时空界限和地理界限日渐模糊,最终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通常不再由一个国家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一方面链接生产消费跨国分离,另一方面又通过全球价值链和E国际贸易平台重新链接。E国际贸易将依托E国际贸易平台抑或新的载体和渠道,将全球范围内分离的生产过程和环节,将单一、分散的生产商、供应商、中间商和消费者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集成力量,包括生产商集成、供应商集成、中间商集成和消费者集成,并由此产生巨大的贸易规模、贸易流量,并不断改变着贸易方向,产生了更加便捷、快速和自由的下一代贸易方式,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这是以往任何时期的国际贸易方式都难以想象和达到的,这是国际贸易方式颠覆式演化或变革。虽然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WTO为主导的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传统统计方法上的全球贸易低迷,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是E国际贸易将以井喷之势发生、发展和发酵,成为下一代贸易的主要方式。因此,要适应这种变革,必须从理论上界定E国际贸易方式的理论内涵及其演化规律,加快构建E国际贸易的基础框架和政策体系。

中国正在成为新型全球化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在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已经并继续创造E国际贸易发展的先发优势,有可能在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发展中占领制高点,这对中国是重大战略机遇。为了适应这一战略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超前研究和设计下一代贸易——E国际贸易的理论框架、组织框架和运行框架,提出发展下一代贸易的政策体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成立重大课题研究队伍,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毫无疑问,这个课题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需要创新研究方式,需要以国际视野与超前思维,做艰苦细致而富有创造力的工作。我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深入走在实践前沿的企业和基层调研,邀请经过市场历练的设计者和创造者专题讲座,召开专题研讨会,经过文献梳理、系统分析、深刻思考、反复讨论、多次修改,形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了E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作为一种建立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基础上的新型国际贸易方式,传统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圆满解释这一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迫切需要创造一种基于成功实践和基于未来发展的新理论范式。(一)提出了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的理论内涵

课题研究认为,E国际贸易,简而言之就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新贸易形态,亦即国际贸易的E化,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线下线上一体化的贸易方式,是当代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综合表现形态。这种贸易方式不同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小额边境贸易,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采购贸易,而是在这几种贸易方式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由于贸易方式的E化,这种新的贸易业态和贸易方式不断替代传统的贸易方式,是科技创新与贸易形态创新的交叉融合,E国际贸易平台和渠道,将链接更多个性化需求和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奇思妙想,降低其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使国际贸易不再垄断在大型企业主体或渠道商的手中,日益社会化、大众化、集群化、平台化、混沌化和社区化,将使国际市场进入消费者主权时代。这种贸易方式建立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形成大数据流量处理能力的基础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时空阻隔的障碍,并使通关便利化成为可能,全面促进了贸易的自由化。依托E国际贸易平台的共享功能,以数据的流动带动全球消费者和生产者、供应商、中间商集成产生贸易流量,并由此改变贸易方向。依托E国际贸易平台,可以使单一、分散的个体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获得或共享更多、更便捷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并汇集成若干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选择的集成,这种由单体和新群体形成的贸易流量,将打破传统的地理行政疆界,打破传统贸易的“不自由”和“不公平”,使无形网络链接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联系的推进器,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推动传统国际贸易治理机制如WTO等的整体改造和提升,以继续推动下一代国际贸易朝着普惠、公平、自由、便利、共享的方向发展。(二)从新型经济全球化维度对E国际贸易与新型全球化互动发展进程进行了理论诠释

课题研究认为,E国际贸易是不可遏制的新型全球化理论的新载体。E国际贸易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将由于E国际贸易发展,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自由、更加便利,E国际贸易与新型全球化相通相容相互催化。

——E国际贸易体现出新型全球化中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这两种基本经济形态是现代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两个轮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性特征。E国际贸易融合了制造业和服务业,通过平台集聚了全球的生产者、供应商、中间商和消费者,规避和跨越了传统国际贸易中那些被割断或阻隔的经济关系,并不断平衡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的关系,使之逐步进入完全的、内生的“全球化”进程。在这样的世界里,传统意义上的诸多“边界”日渐模糊甚或消失。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并驾齐驱,互为表里、互相作用、互为溢出和转化的能量,导致有形要素禀赋与无形要素禀赋共同进入流通,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日益融合,有形国界与无形国界日益交错,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发展导致的现代经济演化,使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全球化正在从沿着单向轨道前进转变为在双向轨道上加速前进,E国际贸易既适应了现代经济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的变化,也推动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平衡发展。

——E国际贸易体现出新全球化中的经济表征:呈现万物互联的网络状态并形成网络体系,以大数据化、高度智能化、强融合化、移动化和泛在化,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呈现更紧密的联系。E国际贸易在全球新经济表征——网络状态和网络体系的链接中,可以使更多国家和区域进入越来越完善、越畅通、越有序的网络状态和网络体系。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领域网络状态和网络体系越密集、越完善、越顺畅,其产生的集成、集疏、集散、集约功能就越强,共享发展的机遇和程度就越高。这种网络状态与网络体系一旦被切割或呈碎片化,网络体系中的节点、环节或单体将失去其显在或潜在价值。E国际贸易将提高全球的经济互联性,加快产业和要素跨国界流通的速度,成为直接驱动全球范围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动力。在E国际贸易背景下,互联网与物联网革命带来的新经济表征逐渐凸显,以云计算、大宽带、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全球范围内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普及为基础,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为保障,以可扩展性、可移动性、泛在性、异构性、复合性、增值性为特征,进一步呈现万物互联的网络状态。E国际贸易加快了构建万物互联的网络状态与网络体系,全球消费者的跨国需求拉动全球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通等所需的软硬基础设施联通,推动各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呈现更紧密的联系。

——E国际贸易体现新全球化中的经济链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信用链和价值链等,这些虚拟链条较之过去的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黏性和融合度。E国际贸易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程度增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必然产物。E国际贸易不仅通过提供新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和渗透,而且通过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和价值链等协同互动发展,创造新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这些虚拟链条比传统的组织和经济关联更具有黏性,成为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链接方式。E国际贸易进一步适应并推动供应链的链接、服务链的链接、资金链的链接和价值链的链接。E国际贸易促使若干产业变成跨国界、跨区域、跨产业的链状链接或组合,既使市场呈现潜在爆发力,也使信息加入流通产生巨大变量,E国际贸易生成的大数据成为流通中要素禀赋甚至交易物,促进产业跨国界或跨区域实现更优组合。这种力量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不断优化调整。

——E国际贸易体现出新型全球化中新经济主体:跨国公司、若干大数据集成系统、平台经济、体现消费者个人主权意识的市场集成方式或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跨国界流通和配置资源的新动能。E国际贸易为新经济、新业态、新经济主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新经济主体具有强大生命力,将成为跨国界流通和配置资源的主力军。跨国公司可以在E国际贸易中发挥更大的跨国经营能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流通和国际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跨国公司成为经济组织主导经济全球化主体的同时,大数据集成系统、物流集成商、供应链零售商、平台经济、体现消费者主权意识的市场集成或更多中小微企业乃至自由创业的个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迅速发展成为新经济主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或催化剂,并依托发达的全球配送及终端配送体系成为E国际贸易的新组织形式渠道。信息流通由桌面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变,成为“泛在互联网”,促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要素禀赋都能顺畅地快速流通,而大数据集成系统本质特征是泛在和跨界,这种新经济主体跨国界的能量,高于由人组织而成的传统企业组织。平台经济作为E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和组织形式,快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经济主体,这种跨领域、跨行业、跨业态、跨国界的新经济的平台经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其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平台经济成为跨国界的消费者集成、生产商集成、供应商集成、市场集成的力量就越强。这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和选择,任何行政力量的限制或者理念的约束都阻止不了,只能被新型全球化条件下的下一代贸易洪流所覆盖。(三)从现代流通维度提出了E国际贸易的本质特征是国际化大流通,在中国引领下全球迎来了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混沌化的大流通时代

E国际贸易作为下一代主要贸易方式,加速了全球范围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动,满足了现代流通便利化、快捷化、共享化和顺畅化的内在要求。国际化大流通使互联互通的网络体系超越了自然和政治地理边界,E国际贸易平台和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贸易,成为新型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和形态的内生动力,全球迎来了一个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混沌化的大流通时代。

——E国际贸易发挥的经济功能与现代流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相吻合。国际上大国之间的博弈越来越转向经济能力的博弈,经济能力博弈的核心在于现代流通能力的博弈,抢夺流通规则的制定权和主导权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E国际贸易依托的跨境贸易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基于新技术的现代流通中心,E国际贸易的基础平台——跨境贸易平台或现代流通平台并不只是以前意义上的商品买卖或者批发零售的概念,而是涵盖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大流通,这个过程是以消费为起点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制造过程、买卖过程只不过是其中的中间环节。制造环节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占比越来越小,物流过程和物流成本成为现代流通的主体,信息成为流通领域中的最大变量,信息流成为最具有引领性的力量,随着信息向海量、即时传输、渗透性、泛在化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业的业态,形成综合的、跨界的、智能现代流通能力。

——E国际贸易演绎了互联网革命下国际贸易和流通业态的深刻变化。当前,世界经济从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构成的信息文明时代,互联网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两种经济形态连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实体经济。新实体经济给国际贸易和流通业态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即互联网通过改变信息获取、展示、连接的形式,推动国际贸易向下一代国际贸易和现代流通体系加速演化。由众多分散的消费者和供应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交易总量和金额巨大的平台,带有准公共平台服务的性质。电子商务平台经济成为流通市场各类资源、服务的网络集散门户和新型集聚形态,中立第三方平台模式改善了传统流通模式在信用、融资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各类垂直平台推动了流通市场的极致细分化、专业化,提升了流通体系的整体服务水平。E国际贸易突出体现和演绎了新实体经济下国际贸易和流通业态的深刻变化,构建了一个实物展示与虚拟展示、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线下有形市场与线上无形市场相互交融、互促发展的新型世界商品交易大平台。

——E国际贸易的发展诠释现代流通革命关于四流分离与聚合的理论内涵。现代流通理论提出,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形成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后,流通过程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四流”进一步分离,形成各自独立的流通过程,只是在一个节点上相遇或者相重叠,最后完成商品交易的全过程,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传统单一的面对面的当面议价完成交易的商流过程正演化为多样化的电子商务交易商流过程,并形成了独立的商务流通规律,如E国际贸易和互联网商业规律等;信息成为流通中的变量可以完成独立流通的过程;传统现金当面结算的实物货币流通日益形成区块链技术支撑的结算体系,以电子货币等形式表现的虚拟货币快速流通,形成独立资本流通过程;物流也和商流、信息流、资本流产生分离,形成物流规律,形成物流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社会化物流平台等。E国际贸易作为下一代主要贸易方式,就是以“平台”为载体,以“信息”为灵魂,集聚“供、销、需”三者共享平台,延伸展现出“体验、认购、订单、采购、交易、结算”的现代流通四流分离与聚合的理论内涵。

——E国际贸易具有现代流通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流程化和混沌化的典型特征,是一种涵盖生产、交易和售后全过程循环流通的先导性经济运行方式。现代流通理论认为,现代流通是囊括有形与无形要素禀赋的全要素流通,且更多诸如无形商品、无形货币、无形资产等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禀赋进入了流通,并迅速膨胀扩张,使得工业化初、中期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对独立的形态逐渐隐退,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呈现日益融合的态势,现代市场流通把几乎所有国家的分工和交易都纳入国际化大流通的轨道,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流程化的。生产是流通中的生产,更多的产品无法在一个国家、一个工厂、一条生产线或一个工序完成;分工是流通中的分工,现代流通把各个“部件”配置在所能发挥效用的地方;交易是流通中的交易,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禀赋,其交换价值的实现必然伴随着自身的流动;消费也是流通中的消费,是一种涵盖生产、交易和销售后全过程循环流通的先导性经济运行方式。E国际贸易是互联网革命引发的贸易业态变革,其与下一代制造业业态融合发展将成为全开放条件下引领生产、引领消费和引领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带动制造业的流程再造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面向全球市场的E国际贸易及其平台从市场流通需求的末端反馈,即从市场发出信号即订单开始向生产过程即制造业延伸,导致制造业从原来的矩阵结构、柔性生产线向全流程的信息先导模式转变,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而生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反过来也会支撑和推动市场流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带动市场流通和生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机制。(四)从国际贸易演化维度提出了E国际贸易是当今生产力水平、技术革命与业态变革相互作用形成的具体贸易形态,将推动全球贸易理论体系、评价体系和规则治理体系变革

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这种贸易形态和方式既不同于传统的贸易方式,也不完全等同于当前的跨境电子商务、eWTP和数字贸易等,下一代主要贸易方式代表着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新型全球化进程中的贸易形态。

——国际贸易形式伴随着生产力水平、技术革命与业态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E国际贸易是当今科技革命、业态变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变量相互作用形成的贸易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以及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日益增强,国际分工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生产的国际化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使国际分工深入到产品生产环节,各国参与国家分工不再以“产品”为界限,而是以要素为界限,一件最终产品的全部价值已不再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本土要素所独自创造,而是由多国以“要素优势”共同参与的结果。另一方面,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不同生产环节和流程按照不同的要素密集度特征,被配置到具有不同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球价值链。要素分工与全球价值链融合发展使国际分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一个新阶段。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全球价值链和战略性网络来组织和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垂直整合不同国家的贸易实现的,全球贸易主要表现为中间产品贸易。在这样的发展新阶段,全球迎来了第五轮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渐次从中国向南亚、东南亚、非洲和具有人口红利及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之中。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传统国际贸易也不断被E化和平台化,E国际贸易即为互联网引发的贸易业态变革的产物。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深刻发展变化基础上,国际贸易方式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尤其在国际贸易平台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大量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以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贸易向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线下线上一体化方向发展,从而产生了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

——E国际贸易将成为体现普惠、智能、高效、便利的下一代贸易方式,将渐次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采购贸易融合,成为新全球化的贸易形式。E国际贸易方式发展大大快于传统贸易方式,而传统贸易方式或者渐次被融合、替代,或者演化为下一代贸易方式。国际贸易方式中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小额边境贸易和采购贸易等传统贸易方式,随着中国与相关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正迅速被E化,向着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演进。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E国际贸易将涵盖生产、流通、金融、投资各个领域,将囊括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各国可以从事能获得最大限度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促进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更具黏性和融合度的各类企业,如跨国公司、平台企业、大数据集成系统和全球的中小微企业乃至个人,都可以依托E国际贸易平台创新贸易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E国际贸易——下一代贸易方式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既是在传统贸易方式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也是科技创新与贸易形态创新的交叉融合,随着E国际贸易的发展,传统贸易方式将逐渐演化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最终受到各国广泛认可的E国际贸易方式。

——必须研究新型全球化下的E国际贸易及其发展规律,构建适应E国际贸易发展的理论、评价体系和贸易治理体系。E国际贸易的形成过程,既是一个全球性制度变迁和相关国家政策沟通协调的过程,也是一个全球贸易评价统计体系的重建过程,还是一个全球贸易规章与治理体系的重塑过程。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期,新旧贸易业态正在加速替代,新的贸易方式和贸易模式正在涌现,贸易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须以全新的视角研究E国际贸易和下一代贸易新方式,建立适应E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理论,推动全球认识E国际贸易规律规则,重塑国际贸易理论、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应抓紧建立全球崭新的贸易评价体系。E国际贸易和全球价值链已经改变了全球贸易的性质、形态和方式,现有的贸易统计评价体系已不能准确地反映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与贸易现状,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贸易统计评价体系。应研究重塑新型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贸易规则与治理体系。面对E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现有WTO规则和治理体系已逐渐不能适应E国际贸易的变革性发展,要研究在新型全球化和E国际贸易条件下如何建立开放的、高效的、公平的、共赢的国际贸易体制,依托E国际贸易平台突破现有的国际贸易壁垒、障碍和非理性贸易保护主义,使所有参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地区、企业、个人、消费者,都获得相对的、均衡的利益。(五)研究归纳了传统贸易理论与E国际贸易理论的异同,提出了E国际贸易是对传统经济贸易理论的扬弃

研究认为,互联网革命推动人类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研究基础,动摇了传统经济学假设,“社会人”假设日益取代“理性人”假设,信息打破“资源稀缺假设”,否定了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收益递减理论,催生出新的经济理论。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互联网经济与E国际贸易可以带来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增。互联网经济和E国际贸易中的价格决定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与国际贸易中的价格决定。在传统经济与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会越少;在互联网经济和E国际贸易条件下,出现了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剧增;而这种价格的剧增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用户的现象,从而产生了多重效益,这是互联网经济和E国际贸易的“外在性”。互联网经济和E国际贸易这种“外在性”,是E国际贸易新型贸易方式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的重大区别。互联网经济和E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揭示了以贸易平台为标志的信息现象对整个经济贸易的决定性作用,把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重心从货币现象转向了信息现象,使信息成为经济学和国际贸易核心的内生变量。作为一种建立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基础上的新型贸易方式,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其中部分适应性理论得以传承和丰富发展。

E国际贸易打破了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前提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变(技术不变)和边际收益递减。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而技术不变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的重要前提,但在E国际贸易背景下,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生产率大大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失效。另外,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生产可能性边界为向外凸出的曲线。在E国际贸易下,许多产品如信息、服务等的生产,由于其具有可复制性、无排他性等特点,其成本并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边际效益递减理论失效。

E国际贸易深化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内涵。随着现代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不断融入国际贸易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知识、信息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等动态的要素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竞争力,大大削弱了传统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比较优势利益也随之发生改变。而H-O理论主要关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静态资源要素的结果禀赋,忽视技术进步和其他客观存在的要素,显然这种理论难以诠释下一代贸易方式。

E国际贸易大大丰富了规模经济的概念,在E国际贸易和eWTP的国际贸易平台经济下,消费者流量和消费者评价等信息会随着商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集聚,而且这种随机、个体、零散的信息会使消费者个人行为聚合成一种贸易流量,并由此产生消费者集成形成的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这就为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等内部规模经济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可以有效协调规模经济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实现生产与消费更具个性的经营,扩大了规模经济理论的作用范围。在E国际贸易发展中,大量虚拟企业、中小企业乃至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平台共享信息、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合作,分散贸易流量通过平台汇集成一个整体,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而在传统经济和国际贸易下,规模经济仅适用于单一的实体大型企业或行业,规模经济只与生产者有关。二、课题设计了E国际贸易的基础框架(一)E国际贸易总体框架

基于当前E国际贸易的先发实践和发展趋势,E国际贸易的总体框架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E国际贸易的基础支撑体系,E国际贸易运转所需的交通物流等硬基础设施,下一代信息技术等软基础设施,金融、信用、物流等现代服务能力都集中于该层;第二层次为E国际贸易平台与组织,该层是E国际贸易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的核心层,E国际贸易的核心载体eWTP(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及依托eWTP的跨国公司、企业位于该层;第三层次为E国际贸易的通关与监管方式,由于E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需要在海关通关、贸易监管等方面创造全新的制度安排。三个层次有机统一、协调互动,共同构成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的基本框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图1 E国际贸易总体框架图(二)E国际贸易基础支撑体系

E国际贸易基础支撑体系由硬基础设施体系、软基础设施体系、服务保障体系三大部分组成。

硬基础设施体系是指E国际贸易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所需要的硬件支撑。E国际贸易是在传统国际贸易基础上,融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业态变革,因此E国际贸易不可能全部脱胎于传统国际贸易,在基础设施方面必须嫁接在传统国际贸易上。遍布全球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航运网、港口网、邮政网、仓储网、物联网、保税区、配送中心、转运中心、线下展示等物流通道、节点和功能载体均可为E国际贸易所用,对E国际贸易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软基础设施体系是E国际贸易运转的技术条件,E国际贸易所需的信息存储、数据处理、单据生成、智能筛选、平台联通、数据交换、交叉比对、全程追溯等各类功能都需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予以实现。随着技术创新和成熟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传感网络、区块链、生物信息等技术也有望应用到E国际贸易中来,届时E国际贸易将出现更加纷繁多样的模式和业态。

服务保障体系是指物流、金融、信用、数据等各类服务商围绕E国际贸易商品流通过程所能提供的虚拟展示、通关报关、支付结算、金融信贷、智能征信、国际物流、企业托管等全部服务的集合。生产商、供应商与服务商依托eWTP有机协作,在业务链上相互嵌套。商家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可以自主选择物流服务商、支付结算方式;商品在进出口报关时可通过eWTP选择适宜的报关服务商;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给商家贷款或个人消费信贷时,可通过智能征信服务评估风险;生产商和供应商在研判未来市场变化、制定生产销售策略时,可以借助消费大数据进行市场分析;等等。总之,围绕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可提供E国际贸易所需的多种类型服务,可使生产商和销售商从繁重复杂的服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生产和销售,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便利的专业服务。(三)E国际贸易平台与组织

E国际贸易的核心是eWTP(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的撮合供(生产端)需(消费市场)双方,实现货物交易、服务贸易和政府监管功能的公共性基础平台。eWTP是新兴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是互联网技术成果市场化的重要标志,是E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载体。eWTP是生产商、供应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等贸易主体集聚,商品交易、支付结算、报关清关、物流安排、金融征信、数据分析等服务功能集成的综合性平台,是E国际贸易运转的核心部分,也是区别于传统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特点。eWTP不是特指某一个平台,而是一大类平台,按照运营模式、贸易方向、投资主体、商品特点等维度可分为多个种类,每一种类都由很多平台企业组成。纳入杭州G20峰会成果的阿里巴巴电子世界贸易平台、河南郑州中大门、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亚马逊海外购等都是eWTP的突出代表。同时,eWTP代表政府行使一定监管职能,具有准公共品性质。eWTP主要由市场交易平台、服务监管平台两大平台组成,两大平台的功能、运营主体各不相同,但彼此联通、信息共享、功能协调。

市场交易平台类似于国内电子商务平台的国际版,是连接跨国界买卖双方的互联网商贸交易平台。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E国际贸易作为一种以平台经济为特点的新兴经济业态,其经济活动需要依托市场交易平台这一媒介。在该平台上进行商业运营活动和提供服务的是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E国际贸易的商品展示、询盘问价、商品交易、资金往来等都需要在市场交易平台上进行,生产商、中间商、贸易商、消费者、物流方、金融机构、信息公司等各经济主体均能在该平台上汇聚交易,共同构成了E国际贸易的交易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

服务监管平台是指将分散于工商、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税务、金融监管、口岸、统计等监管部门的各自独立的信息化系统整合后的统一信息平台,各政府部门数据信息在此平台上交换共享。该平台通过与市场交易平台的联通接口,无缝实时从市场交易平台上抓取监管所需数据,市场交易平台依法向服务监管平台无偿、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