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石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05:34:20

点击下载

作者:王家伦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苏州古石桥

苏州古石桥试读:

出版说明

《苏州的桥》(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问世以来,颇得文史爱好者的垂青。苏州市区文保所领导认为,本书在文字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该所(文保所)出版的《苏州古桥文化》一书,可作为资料保存。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市方志馆都收藏了本书。

本次增订,并将书名改为《苏州古石桥》原因如下:

其一,原《苏州的桥》所收之桥以古石桥为主,为更好地涵盖书中内容,故改书名。

其二,《苏州的桥》出版不久,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政府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市32处文物古迹入选,涉及到桥的有六处。该书中原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高新区行春桥、张家港弘济桥、昆山玉龙桥皆已荣膺“升格”;另外,得到“升格”的还有吴江洪恩桥、广福桥以及常熟北新桥,皆未曾入选该书。为保持原书“凡被列入全国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桥梁尽入彀中”的选材标准,特将前面三桥“升星”;同时经实地考察,补撰后面三桥编入书中。2013年5月3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本书的吴江思本桥与东庙桥升格为“国保”,特将两座桥“升星”。原书中的木渎廊桥为木桥,官太尉河望星桥、上塘河渡僧桥、木渎斜桥、光福虎山桥和东中市皋桥完全重新改建,已无“石”踪;然而考虑到此六桥所载文化内涵颇为深厚,特设置“外集”将之置于书后,实乃敝帚自珍。故《苏州古石桥》“正集”之桥实为105座。

其三,苏州行政区划于2012年9月作了调整,平江、沧浪、金阊三区合并称“姑苏区”,而吴江撤市改区;因此,原书中一些桥的“归属”发生了变化。所以,在总体排序大致不变的前提下对桥的“归属”作了调整。

其四,笔者恩师,苏州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应启后先生,笔者老友詹永昌、王孝权兄,以及苏州市草桥中学的杨君泽同学等都对《苏州的桥》作了指正,在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的同时,将原书中的一些失误之处作了修正。

感谢我的弟子们,为了这些桥,或预先“侦查”,或驱车带路,或充当“模特”;鞍前马后,不辞劳苦。谨在此将他们的姓名按音序排列,以致谢意。他们是:陈丽菊、陈霞、陈忠、郭丽丽、何春梅、黄慈翔、金枫、刘科英、李培培、刘倩、陆佩花、马维、庞亮、任静静、王娟梅、王丽、魏婷婷、吴起、徐晖、徐骁天、颜美娟、严青、杨华、杨丽丽、尹继兰、于娟、张军会、张明明、张影、赵中艳、郑晋琴、郑园园、朱付军、朱惠芳等;还有与我们一起沉迷于桥的陈律扬小朋友和陈奕菲、翁婧赟、倪蔚然小朋友。

为本次增订并改版,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姜肖老师、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黄项雷老师、吴江桃源中学项雪辉老师等特地带我们亲临有关现场,谨表示感谢。

由于有了上述变化,本书重新进行编辑、排版等工作。特此说明!王家伦2013年5月

品读苏州的桥(代序)

苏州的桥,是雪山的峰;苏州的桥,是点睛的笔;苏州的桥,是凝固的诗;苏州的桥,是香醇的酒。

一、桥与苏州桥

一条河流,一片水域,横亘在面前;想跨越它,就得寻找适当的途径。

我们的祖先,最早寻找的是在水面较为狭窄、水流不甚湍急的地方,用小船摆渡;这个地方就是“津”。《说文》曰:“津,水渡也。”《论语·微子》有“使子路问津焉”。或风浪大作,一叶扁舟难以渡河涉险;于是,有人就发明了“梁”。“梁”是会意字,从“木”从“水”,表示用木料架在水面上以便通行,这就是“桥”。《说文》曰:“梁,水桥也。”然而,木制的桥梁易于朽烂,不能长久;于是,有人就想到了用石头造桥。

笔者所知,苏州最早用来造桥的石头是武康石。武康石,又名花石,主要产于浙江省武康县(现德清县)东郊的丘陵山地。此石颜色深赭,表面密布细小蜂窝眼,雨中踩踏不会滑溜,其形古朴秀丽,是古代造桥的首选之材。以后武康石开采殆尽,造桥改用其他石材。元代中期开始,造桥选用青石。青石,青白色的岩石,石灰岩的俗称。明代中期后,开始用更为坚固、更耐腐蚀的花岗石造桥。青石、花岗石表面较光滑,工匠们在桥阶上凿出凹痕,以防雨天打滑。所以,根据桥上选用的石材,能大致推算出桥的建造时代。

苏州境内湖荡密布,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长江及京杭运河纵横交错于境内,所属各区和各县级市是我国河流最为密集的地区。有水必有桥,于是,我们的主角——苏州的桥就走到了前台。

二、苏州桥的特点

南宋《平江图》中记有苏州古城区内的桥梁359座,目前苏州的行政区划变化较大,桥梁有废有兴,没有人能说清苏州究竟有多少桥,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甪直镇,算出来的结果也各有参差。本书关注的是,因所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浸染,苏州桥所具有的显著特点。(一)造型美观大方,叹为观止

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戏剧理论家莱辛在他的美学著作《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中,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画”和“诗”在反映现实上的区别。他指出绘画、建筑、雕塑之类的造型艺术反映现实时是选择最精彩的“凝固的一瞬间”,而“诗”所描写的则是时间上连续不断的行动。作为建筑,或者说作为雕塑的苏州桥,就是“凝固的一刹那”。就桥身而言,既有朴实耐用的平桥,也有气势宏伟的拱桥;既有小巧玲珑的廊桥,又有形制古朴的亭桥……林林总总,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就雕栏板而言,被拆除的南宋时始建的单孔石拱桥百狮子桥,桥身两侧栏板浮雕狮子,刀法精美。走狮、坐狮、卧狮、蹲狮,数达近百、栩栩如生。目前尚存的车坊镇大觉寺桥石雕有双龙、宝珠、蝙蝠、天马、仙人以及持钵大力金刚等,造型古朴。就拱桥的千斤石而言,一般都雕有双龙戏珠图案,如移建的蟠龙桥。就桥与桥之间的组合而言,周庄双桥优美的“钥匙”状驰誉海内外。(二)与当地风光和谐相融

苏州桥已经成为所在地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说是点睛之笔。如上方山麓石湖北渚,如果没有行春、越城两桥,其景观将大打折扣;再如常熟虞山之巅,如果说拂水晴岩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那么,其点睛之笔就是香花桥和长寿桥。再如光福铜观音寺,很难设想能少了寺前的那座古桥。(三)与文学艺术紧密结合

首先是桥联,深化了桥梁这一景物的文化意蕴。这些桥联,或描绘如画的自然风光,令人神往,如盘门蟠龙桥的东侧主联“瑞塔凌霄,景物千秋留胜概;玉虹衔月,水云一派赏吴风”;或点评作为交通要冲的建桥位置,使人感叹,如昆山玉龙桥东侧联“门对宾曦,水汇三江成锁钥;场连选佛,路通八达便舟车”;或嵌入历史典故,令人扼腕,如木渎西津桥东联“立马望苏台,山翠万重拱虎阜;扬帆来震泽,风涛千古泣鸱夷”;或指出这座桥的有关功能,如北桥石家桥“红板夕阳,不数题诗客过;苍葭秋水,尽携策杖人来”;还有劝人为善者,如胥口后塘桥东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这些桥联文字书法大多出自高手,隶书、楷书、行书与草书争奇斗艳;阳刻与阴雕各显其能。后文将逐一点评。

其次是文人吟诵。据我们所知,吟诵苏州桥最为著名的是唐·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有关山塘诸桥,有关枫桥、江村桥,尤其是吴中区宝带桥、吴江垂虹桥的诗词数以百计,后文中略选一二,以飨读者。(四)与文人轶事融为一体

苏州桥,从它产生起就与文人轶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苏州东中市皋桥之畔,留下了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周庄贞丰桥畔的迷楼,为南社社友聚会的场所,觥筹交错之际,留下了大量的佳句,迷楼诗集应运而生。吴江秋禊桥头,也是文人骚客平日雅集饮酒吟诵的去处;1915年中秋,由于南社的内部矛盾,柳亚子与里中友人顾悼秋发起酒社,踏灯秋禊桥畔,对月秋禊湖头,长歌当哭,借酒浇愁。

三、关于本书的选材和体例

正因为苏州桥与文化紧密结合,正因为苏州桥有以上特点,才有了我们这本拙作。在我们这本书中,一定程度上桥是引子——以桥为“桥”,通向相关的文化知识,是我们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

本书选材范围遍涉七个市辖区五个县级市,以古石桥为主,兼及一二木桥。凡被列入全国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桥梁尽入彀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桥梁视具体情况而定;平江历史街区、山塘历史街区、官太尉河以及一些著名古镇上的未曾纳入文保单位的桥梁也有入选者;另外,也入选少数旧貌虽改但历史上名气甚响的桥。总之必须经亲自走访、拍摄的桥才能入列。

共涉108座桥,划分为五个档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五星级,捆绑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四星级,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三星级,市级(包括县级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二星级,其余为一星级。

凡100篇,按七区五个县级市分为12个单元,各单元视具体情况再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下为篇。每篇基本写一桥,少数涉及两桥。每篇不少于千字,多者三四千字,一般包括建造年代、形制特点、相关故事、诗词曲赋、目前状况、简单考辨等内容。每桥至少配置一幅当前面貌的照片,以期引起同道的关注。

杜绝“硬伤”,不误导读者,尽量减少文字差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涉及桥梁较多并较为集中的板块,配置分布示意简图。谢勤国2011年6月

姑苏区

星级指数:☆

平江河板块

遗韵宋元证旧闻——平江路思婆桥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规划苏州城,设计了水陆并行双棋盘格局。现存苏州最古老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呈现古城内河道密布,如经纬交叉,共有十四横七纵。岁月变迁,河道淤塞湮没;清嘉庆间疏浚后,尚存三横四直,第四直河,就是平江河。沿平江河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还基本保持着宋代旧貌。

平江路,一条最能体现姑苏小桥流水人家特色的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与平江河平行,从干将路开始,到东北街结束;而苏州人习惯上认为的平江路是从干将路到白塔东路的一段。八百年前,平江路是苏州的纵向主干道,今天,虽然早有多条通衢替代了它在交通上的重要位置,但是在苏州人乃至外来游客的眼中,平江路是可以和山塘街并驾齐驱甚至品位更高的好去处,因为它仍然完整地保留了河路并行的格局和肌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建筑的体量和街道的宽度比例恰当,多条水巷纵横其中,深邃有致。相比山塘街,平江路没有人流如织的喧嚣,少了些铜臭,更多了些淡雅。无论是苏州籍的俊男美女,还是新苏州人,拍婚纱照的最佳选择就是平江路。

2002年起,苏州政府对平江路开展古城区风貌保护与整治工程,包括拆除违章建筑、铺设石板路、疏浚河道、维修老房子等,让这条古街更添新风情。由于保护工作成功实施,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200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这是苏州人的骄傲,更是苏州向世人展示它古朴典雅的一个最佳的窗口。

从平江路南端进入,路旁亭中有一幅平江图的复制版。从亭子向北数十米,有一座梁式石桥——思婆桥。思婆桥是第四直河平江河南端的第一座东西向古桥,为单跨石梁桥,桥西就是东西向的建新巷,可直通临顿路。桥始建年代不详,在宋《平江图》上,名为“寺东桥”,因桥西南濂溪坊(现并入干将路)原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资寿寺是一所尼僧院,苏州人俗称尼姑为师婆,吴方言中“shi”“si”不分,以讹传讹,就变成了“思婆桥”。

小时候一直以为“思婆桥”为思念一个老婆婆的意思;也曾听到如此的传说,一个媳妇不贤惠,婆婆去世后她扪心自问,十分后悔,便捐资建桥以表内疚。稍微长大,却认为是思念老婆的意思。

桥于清嘉庆十年(1805)重修,1988年又重修了一次。桥长10余米,跨度4米有余,宽3米,高2.9米。桥面以四条花岗石梁并列而筑,石梁南北外侧刻有“重建思婆桥”等字样。桥栏是高约40厘米的长条侧立花岗石,过往行人可坐在桥边休息赏景。东西两坡各有10级石阶。桥台南侧石柱刻有“嘉庆乙丑四月”等字,北侧石柱上刻有“里人”等字,显然都是嘉庆十年(1805)重修时留下的印记。虽然岁月变迁和多次重修,但桥身还保留着不少武康石和青石。尤其是主要结构桥台排柱和两头雕有灵芝、宝莲的长系石都是武康石,显示出宋元遗韵,证明思婆桥始建迄今已近千年了。桥两边的驳岸,雕有多个系船石,虽无甪直、黎里的精致,但也朴素大方;即此,完全能想象当年船只泊满岸边的热闹情景。

思婆桥西正对建新巷,建新巷是解放后城市改建中连通了几条小巷拓宽兴建的。一百多年前,离思婆桥最近的一条小巷叫思婆巷,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小人物“赛金花”就诞生在这里。赛金花曾用名傅彩云,自小爱打扮、好热闹。后因其父去世生活无着,沦落投身到花船卖笑。第二年遇到状元公洪钧,被洪钧纳为侧室,并随其出使德、俄、奥、荷四国。绝顶聪明的她学会了德语、英语,因而得到德、英皇室的接见。

五年后洪钧去世,她不为洪氏家族所容,只能重操卖笑旧业,辗转于沪、津、京师,以“赛金花”为名挂牌。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庚子事变”。赛金花由于能说德语,又因为自身的职业,为联军统帅瓦德西所倚重。也凭着这一点,她劝说瓦德西约束部下不要妄杀无辜,保全了北京城里无数人的身家性命。这不由得让笔者联想到法国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而此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却挟持光绪帝,带着王公大臣西逃,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与国家存亡。正因这一点,尽管她是个青楼女子,人们还是推崇、纪念她。

在她老年穷困、孤独之际,许多好心人给予了资助。她身后,著名画家李苦禅为其作画募捐,齐白石为其题碑勒石,街坊将其义葬于北京陶然亭畔。

想当初,幼年的赛金花定多次来到这座桥上,一方面以水为镜,欣赏自己的容颜;一方面,也会憧憬着自己的未来。至于能救护千万北京人的身家性命,她一定未曾预料吧。一江春水向东流,万事不复皆成空,那默默无语的思婆桥啊,相信你一定保存着关于赛金花的一份轶闻旧事,思念着这样的一位“婆婆”。星级指数:☆

葱茏绿意古风存——平江路寿安桥

丽日相伴,笔者相携久违的老友,一同前往平江路赏景看桥。姑苏的大街小巷多的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而平江路上的景致更是处处有味,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任人遐想无际,又似一段跌宕起伏的旋律让人的思绪驰骋无疆。如斯的行程,让笔者的脚步跟着欣欣然起来。

就这样信步而行,来到了极其古朴的寿安桥前。说它极其古朴,是因为它只是一座石板平桥,既不高大,也不十分宽阔,还因为桥东北堍一株老树枝条舒展,虽在料峭的春寒中,却也绿意葱茏,映衬得寿安桥分外朴素典雅。

寿安桥西堍直连钮家巷,走过不长的东西向的钮家巷,就可到达临顿路;桥东就是南北向的平江路了。

寿安桥位于平江河上,在思婆桥北面三四十米,也是单跨石梁桥。因其位于资寿寺的北面,所以在宋《平江图》中称“寺后桥”。同治时改名寿安桥。1960年、1985年重修。桥长4.4米,跨3.8米,宽4米,高2.3米。桥面由六条石梁并列而成,可贵的是南侧边梁及北侧第二根梁为武康石梁,其余四条花岗石梁由于年代或产地不同,也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彩。东西桥台排柱各由五条武康石组成,镌有“癸亥”、“拾两”等捐银题字,可见此桥主体也是宋代建构。寿安桥的石梁较为特殊,尚保存着明以前古制,略有拱势,即下部平直,上部两端稍低,当中微隆。远远望去,造型十分流畅,与老屋、石栏、水埠构成了一幅谐和的画卷。

从南面看,可明显辨出桥梁外侧的“重建寿安桥”等字;然而从北面看,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桥梁外侧竟然镌着“阴丰桥”等字样。估计重修者仅从牢固的角度考虑,修桥时从别处找来废弃的石梁,致使出现了“一桥两名”的现象。但愿不要以讹传讹,让我们的后人又误以为“寿安桥”也叫“阴丰桥”,甚至有人花大量的精力辨析寿安桥也叫“阴丰桥”的缘故。

桥东头南侧,有一口双眼古井,虽离河仅仅一两米,但却能“井水不犯河水”,令人叹为观止。

正对桥东的是一带斑驳的古墙,墙根搁着一块显然年代已经很久的石雕,造型古朴,刀法娴熟,估计为有关部门从某处的拆迁现场搬来。说来也有趣,我们的有关部门一方面在肆意拆除古建,一方面却在大量建造假古董。将这块石雕放到古朴的平江路边,却是明智之举;虽与桥无关,但连同斑驳的旧墙,给桥增添了如许古意。

桥东稍北,是“筑园会馆”,原为清代张氏故宅“三和堂”,经过改建,成了古朴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获第二届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筑园会馆向北,就是邾长巷。巷口,是一座民国建花园洋房,竖着标志碑“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鹤鸣堂康宅 苏州市人民政府二〇〇四年十二月公布 二〇〇五年九月立”。星级指数:☆

飞阁凌波至孝心——平江路雪糕桥

说来惭愧,笔者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方知有“二十四孝”,但那时《二十四孝图》是作为批判的靶子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当时甚至能背出鲁迅就《二十四孝图》而说的名言:“……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一个70多岁的老莱,为了讨父母高兴,穿着花衣服在地上打滚)和‘郭巨埋儿’(孝子郭巨为了省下粮食孝敬母亲,竟然要埋掉自己的儿子)两件事。……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一度也很激愤,确认《二十四孝图》是“大毒草”;如今看来,当时确实颇为幼稚。人生在世,孝为行先,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孝顺的人,还能指望他能善待别人吗?《二十四孝图》中的有些行为确实过于偏激,但以夸张的手法宣传“孝”,又何错之有!

在平江河上,也流传着一个至“孝”的故事。相传古有张孝子居平江路的横巷萧家巷,家贫断粮,饥寒交迫,无奈之下,只能取来白雪,制成糕状,与母亲进行“精神会餐”。如此奉亲,传为美谈。据说此事为观音娘娘得知,将“雪糕”变为真正的糕,让他们母子吃饱。张孝子故后,里人为其就地殓葬,并在墓旁设祠致祭,又将巷东小桥取名“雪糕桥”,以示纪念。如今,笔者见过多个“二十四孝”的版本,也有将这个故事编进去的。过去,笔者一直以为“雪糕桥”与夏天令人馋涎欲滴的“冰砖雪糕”有关,而知道了张孝子的故事后,就肃然起敬了。

雪糕桥与思婆桥、寿安桥平行,也跨平江河,位于寿安桥北100余米处。西堍连着东西向的萧家巷,东端对着南北向的平江路。宋《平江图》上已有。

未知此桥始建于何时,只知曾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绪三十一年(1905)、1985年重修。桥长5.8米,跨3.6米,宽3米,高2米。桥面以五条花岗石梁并列,长系石上留有搁置托木的凹槽。桥台以四根条石组成排柱,青石与花岗石混杂。桥上原本建有观音堂,这种组合俗称“桥驮庙”。原观音堂早在50年前被拆除,为恢复“飞阁跨通波”的美景,现观音堂已重建,飞檐翘角,三开间,甚是雄伟。观音堂的南侧庑廊下就是雪糕桥的桥面。明间屋檐向外突出,恰好遮盖桥栏南侧的吴王靠。走路累了,可以坐下来歇息,即便烈日曝晒或大雨倾盆,也难奈我何!如此桥驮庙的过街楼式建构,过去的苏州很多,如今为保护而恢复得较为成功的也就仅剩雪糕桥和上塘河边的普安桥了。可惜的是,当笔者站在雪糕桥上想进去一探究竟时,发现观音堂的门紧闭着,不知当年为张孝子显灵的观音娘娘究竟是怎样的形象。

雪糕桥的西首就是“萧”家巷,可指路牌上却赫然写着“肖家巷”。笔者是简体字的积极推行者,绝不会为了掉书袋而率意复古,绝不会将“己丑年”写成“己醜年”而闹出天大笑话。因为“肖”与“萧”实是两个字,前者不是后者的简化。“萧家巷”的得名,源于居民造屋时挖到一块南朝齐梁“萧王”的墓志铭,“萧”“肖”实为两姓并非同族。关于这条巷子,可有些来头,上文说过的张孝子就住在这条巷子里,《红兰逸乘》载:“昔张孝子抟雪为糕以奉亲,所居在萧家巷,祠亦在焉。”甚至还有人把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的出生地也“安排”在这条巷子里;不管是否能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总给雪糕桥增添了几多神秘。到了宋代,此处为武状元周虎所居,复名“周将军巷”。周虎,字叔子,江苏常熟人。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考中武状元,金兵侵犯和州时,誓死保卫城池一个多月,激战三十余次,杀死敌将十余名,使金兵败退而去,成为抗金名将,受到朝廷褒奖。为此,在今景德路东首曾立有“武状元坊”。

桥东向北十几米,就是一条东西向的“中张家巷”,直通东端的仓街。作为吴文化代表的评弹和昆曲的博物馆都在这条巷子里。

进巷子向东不远就是评弹博物馆,门口是一组铜塑,一个黄包车车夫将车子停到门口,车上的说书先生正准备下车,而书场老板早就恭候在门前笑脸相迎了。博物馆内,重点介绍了评弹界泰斗人物王周士的一些情况,到了这里,也就知道了竟然还有人敢在乾隆皇帝面前坐着说书。评弹深受苏州百姓的喜爱,琤瑽的琵琶弦子声,响彻苏州的小巷深处,而说书先生的说噱弹唱,一直为广大听众津津乐道。

再向东,就是全晋会馆,如今的昆曲博物馆。昆曲博物馆规模较大,进门就是魏良辅的雕像,里面的主体建筑是一个古戏台,现在每周公演一次。博物馆的西侧,是介绍昆曲源流的几间屋子,几组当年大户人家自家戏台的模型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图为扬州寄啸山庄池中戏台模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昆曲得以在士大夫中传承发扬;但也是这样的环境,限制了昆曲面向广大百姓的发展。

最近几年,参观评弹博物馆和昆曲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港澳台同胞,他们一般都从干将路下车,步行一段平江路,鉴赏了雪糕桥桥驮庙的奇观后,右拐进入中张家巷。相信这些游览者,定会对雪糕桥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笔者也有一丝担忧,千万别让他们把“肖”家巷带回家。星级指数:☆

富贵人间系两端——平江路苏军桥

苏军桥也是平江河上的一座古桥,又称苏锦桥,俗呼青石桥。王謇《宋平江城坊考》曰:“苏军桥,范、卢、王三《志》均著录。按:在南显子巷东,今其半名南石子街。”看来,宋代已有此桥。清嘉庆十九年(1814)曾重修,后1960年、1980年又两度维修。原桥长7.5米,跨径2.5米,宽2.6米。宋《平江图》上已有,据说桥名与桥东北的军营“威果二十八营”有关,然而因语焉不详,无法查证。《平江图》中威果二十八营在今平江路东面不远处与平江路平行的仓街上。

在笔者的印象中,苏军桥为单孔石梁桥,东接卫道观前,西连南石子街。桥身用石较杂,栏杆为花岗石,桥面由五条花岗石梁并列而成。然而,如今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座崭新的拱桥。据当地人说,在平江路整治工程中,原桥已拆除,新桥花了大代价从浙江移建而来。

现在的苏军桥全部由青石砌成,东西走向。两端各有16级青石台阶。桥孔为半圆形,纵向青石券砌就,间以横向的八条花岗石。金刚墙与长系石皆为青石。桥栏为侧立青石,间以八根望柱,两端都有抱鼓石,南北当中桥栏外侧都镌有“青石桥”三字;“青石桥”本为苏军桥的别称,况且现在的这座桥确实由青石砌成,如此改名,倒也贴切。

苏州人说,苏军桥是一座联系富贵的桥。苏州潘氏是徽商后裔,同时也是著名的科第世家,江南望族。潘氏有“富潘”和“贵潘”之分。“富潘”在苏军桥东堍所连接的卫道观前,如今门前挂着文物保护标志牌,上书“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卫道观前潘宅(礼耕堂) 苏州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富潘”在鼎盛时期曾经拥有苏州观前街的许多商号,生意甚至做到了天津、北京和郑州。苏州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张学群先生考证潘氏家谱后说:“从家谱上看不出潘家有多么富有。过去的生意人都不张扬,他们从穷到富,怎么富起来的,外人都不得而知。那时候积累财富都要好几代人的努力,不像现在,可能几个月就富了。”从潘家的祖宅起名为“礼耕堂”可略知一斑——诗礼继世,耕读传家。

贵潘指的是潘世恩一脉,自乾隆年间始,这个家族科举成名者就没有断过,以一状元、八进士、三十六举人成为清代姑苏官绅的典型代表,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之称,是苏州最为显赫的家族。潘世恩之孙潘祖荫(1830—1890),光绪年间曾任军机大臣,对金石、图书特别嗜好,其“攀古楼”专藏古青铜器。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是当时国内最为著名的三件西周青铜重器,前两件就为潘氏收藏,故曾刻有“天下三宝有其二”印章一枚。潘祖荫去世后,大部分的文物珍品运回苏州,收藏在南石子街6—10号宅内。抗战时期,先后有七批侵华日军闯进潘宅“抢宝”,幸亏潘祖荫孙媳潘达于将之深埋于地下而未遭洗劫。建国初期,潘达于当年深埋于地下的稀世珍宝大克鼎和大盂鼎终于重见天日,潘达于将它们捐赠给新中国,传为佳话。大克鼎今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苏军桥之所以如此翻造,或许是为了给“富贵”注入新的内涵吧!如今,南石子街潘氏旧宅旁,大儒小学书声琅琅,民族的富贵指日可待。

在苏军桥的东堍北端,是一家名为“品芳”的茶社,门上对联颇有意趣:“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一壶清茶,远胜觥筹交错;而书对人的熏陶,岂花草能比!如果说苏军桥联系的是富与贵,那么,“品芳”联系的就是古与今。星级指数:☆

忠臣碧血状元情——平江路朱马交桥、通利桥

在平江路和菉葭巷的交会处,有一座著名的桥梁,这就是朱马交桥。朱马交桥跨大柳枝河,南北连通平江路。桥位、桥名与宋《平江图》一致,但原是拱桥,现为石板平桥。始建年代失考,南宋淳祐十年(1250)重修,清康熙廿三年(1684)重建,1982年、2003年又两度重修。现桥为花岗石梁桥,桥面由六条石梁并列而成,两端设石阶。桥长6米余,宽4米余,高2.3米。桥栏为侧立花岗石石栏,下部用两个石墩搁空,两端有抱鼓石。桥梁外侧镌有“重建朱马交桥”等字样。

自从陈逸飞的名画《双桥》问世后,周庄声名鹊起。但是,“双桥”并不是周庄的专利;苏州古城,早就有了“三步两桥”的双桥景观。就在朱马交桥的北堍,有一座桥和它成直角相交,跨平江河,西堍连菉葭巷,东堍连大柳枝巷。这就是通利桥,也叫“星桥”。单跨石梁的通利桥宋《平江图》上也有,曾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和1984年重修。长6.4米,跨2.8米,宽3.5米,高2.4米。桥身主要以花岗石构筑。桥面由六条并列的石梁组成,其中两条为宽约40厘米的武康石,应是宋元遗物。桥栏亦为简洁的通长条石。两边桥台不同,西桥台有长长的缓坡引桥。这两座桥与周庄古镇近年声名远扬的“双桥”异曲同工,但建造历史要早四百余年。

关于这两座桥,王謇《宋平江城坊考》曰:“通利桥桥孔石刻:‘星桥、朱马茭桥,年深坍坏,蒙运判府郑侍郎助钱三千贯,提举宝章判部赵郎中助钱二千贯,长洲判县龚郎中助钱一千五百贯,并系十七界会重行展阔建造。劝缘崇禧、上官右史,干缘碧云庵僧守常,淳祐十年十一月朔题。’”可见,古人习惯上也把这两座桥相提并论。然而,这段镌刻笔者却未尝看见,估计经后来的多次整修湮没了。

朱马交桥和通利桥所在处本是平江河和大柳枝河(平江路西称“菉葭巷”河)的“十”字交汇处,但是,1958年菉葭巷河被填没,此处成了“丁”字交叉口。如果当年一拍脑袋填掉的是东段,那么,朱马交桥就不成为桥了。

据说朱马交桥原叫“马交桥”,钱彩的《说岳全传》第六十回写道,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在马后王横的护卫下路过平江(苏州)时,对面来了冯忠、冯孝,带领校尉二十名,喝令岳飞跪下接旨,要将岳飞扭解上京,候旨定夺。王横想要反抗,岳爷喝一声:“王横,不许动手!”王横再跪下来,已被冯忠一刀砍中头上,众校尉一齐上来。可怜王横半世豪杰,竟被乱刀砍死!苏州人认为,这个现场就是马交桥之畔。后来,岳飞在风波亭遇害,平江府百姓思念忠臣,来到马交桥,想起当日岳飞曾在这里经过,发现那石上仍有斑斑血迹,就将此石块珍藏了起来。宋孝宗即位后,岳飞冤案得到昭雪,平江府的百姓就将那块石头凿成一尊石像,并在王横殉难的河边造了一座小庙,将石像供奉起来。而因为河边马茭草上也溅上了王横的鲜血,一片朱红。人们就将桥改称作“朱马茭桥”。就在朱马交桥东大柳枝巷17号,曾经有过一座小型石人庙,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奉祀的就是王横。所供王横石像俗称“石老爷”,高1米许,已于1981年送苏州博物馆保存。大柳枝巷的一条横弄名为“石人弄”,即为纪念王横而得名。

以后,“朱马茭桥”就被称作“朱马交桥”,清代一度被称作“朱马高桥”。

朱马交桥的西面,就是被填掉的菉葭巷河,现在是一条通汽车绰绰有余的菉葭巷。如今,在南侧沿街人家的门口还能看见河驳岸的旧迹。菉葭巷西起临顿路,东至横跨平江河的通利桥,长415米。原名陆家巷,因巷内有陆姓大户得名。后根据吴语谐音,雅化为菉葭巷;但笔者更认为是文人的杰作,因为“菉葭”两字,显然受《诗经·蒹葭》的影响,如此一改,增添了典雅的韵味。巷内31号为苏州佛教居士林,1995年修葺一新。门前一对石狮栩栩如生。

菉葭巷口,通利桥西堍南侧,也就是与朱马交桥隔平江河相望的地方,有一块“下马”石碑,上半段已经没有了,下半段几个字为“人等至此下马”,估计从别处移来,借平江路的荫蔽寻求保护。

菉葭巷的南面,有一条悬桥巷和它平行,悬桥巷中曾住过一个著名人物,他就是洪钧。洪钧,同治七年(1868)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十三年(1887)奉旨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等欧洲四国。当年的状元洪钧与一名青楼女子赛金花演绎了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洪钧不仅娶赛金花为妾,还带着她一起出使欧洲,引得当年街头巷尾到处议论纷纷,各种报纸不惜连篇累牍登载此事,而这段故事也出现在《孽海花》《彩云曲》《赛金花自述》等小说、诗篇中。如今,洪钧故居及庄祠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后门在菉葭巷居士林对面,原为临河,现为临街。

朱马交桥的东侧,是大柳枝河,河北岸,西段是大柳枝巷,东段是小柳枝巷。大、小柳枝巷也叫“柳贞巷”,巷内旧有红豆树馆。据清宣统《吴县志稿》载:“陶凫芗侍郎梁所居,在娄门内柳贞巷”。庭院植红豆树数株,故题为“红豆树馆”。陶氏常以陶渊明为师,好饮酒吟诗。著有《红豆树馆诗集》。绿柳红豆,佳人才子,可谓奇闻。红豆树今已不存,苏州市内唯一古红豆树今在迎枫桥弄13号。

如今的朱马交桥是平江路上拍摄婚纱照的一个首选景点。笔者前往时,正好看见一对恋人沉浸在喜结连理的幸福之中,新娘手执纨扇,身着粉色的旗袍,楚楚动人;新郎如玉树临风,用手环围着新娘,英姿挺拔;他们的身后,是一簇碧绿碧绿的翠竹。这一切,给古桥增添了无尽的浪漫和荡漾的生机。星级指数:☆

厢使相思必有情——平江路胡厢使桥

平江路的中段,靠近白塔西路处,有一条东西向的支巷,这条巷子西起平江路,与曹胡徐巷仅隔一条平江河;东到内城河,较为僻静。这条巷子就是胡厢使巷。“厢使”是宋代设于京城四厢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的一种官职,苏州一度为南宋陪都,体制当如京师。这位姓胡的“厢使”究竟为何人,无法查证。吴方言“shi”与“si”不分,所以在苏州人的口中,“胡厢使巷”演绎成了“胡相思巷”。当年的影片《女篮五号》,部分镜头就拍自胡厢使巷。

位于胡厢使巷西端的胡厢使桥,是平江河上仅存的一座拱式古石桥。当然,随着胡厢使巷的被叫俗,“胡厢使桥”也被称为“胡相思桥”了。此桥,宋《平江图》中就有记载。现有的桥为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1983年修。全长14米,净跨4.1米,中宽3.2米,矢高2.9米。桥的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这种发券方式又称“联锁法”,较之较早的分节并列式在技术上是一大进步,苏州清代石拱桥多用此法。桥面石南北外侧都刻有“重建胡相思桥”五字,桥孔两旁的明柱上则镌有“乾隆九年署元和县正堂加六级张曰谋重建”等字。桥面石浮雕轮回纹,意在宣扬佛教“生死轮回”观念,劝人行善积德。桥孔拱券的外沿还有一圈凸起的拱眉石,更增强了桥的立体美感。此桥虽是典型的清代花岗石拱桥,但金刚墙上夹杂的青石和武康石却是其出身于宋元的“高贵血统”的标志。有趣的是,据说桥西堍南侧金刚墙上还有一方“桥神土地”刻石,但我们没有找到。

胡厢使桥也是平江河古桥中桥名最能诱发人想象的石拱桥。

相传距今300余年的明末,有一个富商住在胡厢使巷中段,吃菜讲究新鲜,每天由苏州葑门外的一个小伙子按时送菜到家。这个年轻人不但老实本分,而且长相清秀俊朗,甚至还有点学问。聪明美丽的富家小姐有时与他攀谈几句,发现他待人接物也不错。时间长了,双方有了好感,爱情的种子在两个年轻人心中不知不觉地就萌发了。可是富商知道后,觉得门不当、户不对,一面阻止他们的交往,把送菜的小伙子换成了一个中年妇女,一面积极托媒为女儿谈亲。心中苦楚的小姐得了相思病,忍受不住“终日思君不见君”的现实,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自沉于院中的水井,结束了短暂的青春。孱弱的小姐以身殉情,实在令人痛心扼腕。从此小巷也被大家改称为“胡相思巷”。故事确实凄婉,然而,这种刻骨铭心的“相思”又岂能用“胡”来概括呢?

如今,由于“相思”的原因,这座古桥成了恋人们享受甜蜜爱情的地方。特别是“七夕节”的时候,总会有一对对的男女,手挽着手,在桥上、桥边、桥下河埠,久久徘徊。相信他们走过胡相思桥的每一个台阶的时候,都对爱情怀着一份矢志不渝,都希冀着能够和恋人携手走过人生的每一个春夏秋冬。胡厢使桥的西端是曹胡徐巷。我国的古街巷不少以居住地人的单一姓氏命名,漫步在大江南北城市的老城区常见:陈家巷、刘家里、张家弄、何家胡同等等,但用两个姓氏命名的颇为鲜见,这条小巷用“曹”“胡”“徐”三姓命名,在其他地方还未尝之闻;或许,这条小巷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苏州人的一份和谐吧。在曹胡徐巷的东头北侧,也就是胡厢使桥的西堍北端,沿平江河有一家“相思阁茶坊”。仅凭这个店名,就能让人在心里头滋生一种浪漫的情愫,不得不叹服店主的这一番“移桥别恋”。的确,不管是草长莺飞的春天,还是枝繁叶茂的夏日,约一二好友靠窗闲坐,推开窗棂,聆听平江河中的欸乃橹声,观赏对岸平江路上的俊男靓女,真的是一种享受,是一份姑苏特有的闲适。如果是恋爱中的男女,到此凭窗对坐,点一壶“碧螺春”,倾诉相思之情,岂是笔墨能尽!

胡厢使桥的东面是胡厢使巷,沿河绿树成荫,石凳、花坛、水埠头点缀其间。石驳岸边有人持竿垂钓,烟雨濛濛中确有一番闲情逸致。巷口,有一座油漆斑驳的小亭和一个紫藤架,缀满了紫色的花朵,几个老人坐在那儿拉家常,凸显出一种小巷深处特有的悠闲。

如今,物欲横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都市人的心态越来越浮躁;到胡厢使桥畔信步走走,或闲坐于小亭,或凭窗于茶坊。相信,“鸢飞戾天者”,定能“息心”;而“经纶事务者”,或也会“忘返”。星级指数:☆

中市河板块

坊间风水最宜人——东中市崇真宫桥

崇真宫,著名道观,位于阊门内下塘街,坐北朝南,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建筑雄伟,香火旺盛。宋范成大《吴郡志》曰“崇真宫,在能仁寺西。宣和中,为神霄宫,毁于兵”;重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民国时曾作为救火会出现;现为民居,从尚存的屋宇仍可看到清代的建筑风貌。

崇真宫桥,《平江图》上称之为“宫桥”。面对崇真宫,跨中市河,桥南即是东中市。《吴郡志》称崇真宫“门有青石桥扶栏,雕刻之工,细如发丝,为吴中桥梁之最”。

清乾隆《吴县志》曰:“后圮,重建尽失旧制。”果然,青石桥栏早已不知去向,至于“细如发丝”的雕刻,就只能凭想象去描画了。如今是青砖砌的桥栏,内侧竟抹以水泥,青砖上覆花岗条石作为扶手,表面成弧形,颇为光滑。桥宽3米余,由七条花岗石石梁组成。西外侧石梁上镌有“重建崇真宫桥”6个大字,下款漫漶,仅能辨出“闰四月”三字;西侧的两条长系石之端,雕有对称的图案。南面的长系石上部有一个硕大的树根,宛如一位老者弯着腰,目视前方,站在姑苏的晨曦里。《金阊区志》载,清乾隆时叶凤梧为崇真宫主持,因桥南堍官路皆被居民侵占盖屋,致使道路堵塞,不便行走。于是,便劝走侵占桥址者,出资重建此桥。二月开工,当年闰四月十四日落成。所以,桥梁西外侧的“闰四月”当是记载此次重修。还是《金阊区志》所载,传说,桥落成后,观者如堵,近午时,有一个道人来桥上徘徊,说:“石性刚,不加托木料必断。”言毕不见。众人蜂拥过桥,果然一声巨响,一条石梁应声而断,幸亏未曾伤人。原来,那个道人就是吕洞宾,所以,苏州百姓以四月十四作为吕洞宾的生日。从此以后,但凡建石桥,梁下都以护梁木承托。而如今,崇真宫桥的护梁木早已腐朽,难以承担“护梁”的重任,仅仅是位于桥梁之下,演绎着“护桥木”的悲剧而已,估计最多再坚持个三五年。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此桥再度重修。1982年又重修,估计桥栏的水泥就是当时的杰作。

桥南堍西侧有一口双栏古井——“真泽泉”,多年来为附近居民的“生命之泉”。但那两个古朴的石井栏圈被好古的“雅人”“取”走。之所以用“取”字,孔乙己谓“窃书不是偷”;当然,如此“风雅”的举措是不能用“偷”字来形容的。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水泥井栏圈,还有不少居民在那儿汲水洗菜涤衣。

过去,苏州人每逢农历四月十四日,都要到崇真宫桥西首的吕祖庙(正名为福济观,俗称神仙庙,供奉吕洞宾)去“轧神仙”,吴方言中,“轧”,“挤”也,据说这一天吕神仙要化身挤在人群中“与民同乐”,谁能碰到仙人就要交好运。传说某年“轧神仙”的头天晚上,一个背条破草荐(草垫子)的老乞丐,走进东中市崇真宫桥的一户卖熟肉的姓陆的人家求宿,户主心肠好,便让乞丐在他家灶门前歇了一宿。次日天未破晓,乞丐即不辞而别,却留下了那条铺在地上的破草荐。不久,伙计升火煮肉,随手扯了一块草荐塞进灶膛,不料一阵异香散发出来,迷倒四邻八舍。陆老板联想起乞丐用口与口相叠的两个瓦钵为枕的情景,恍然大悟,原来是吕洞宾来指点他,因为“口”对“口”就是个“吕”字。于是将没烧完的草荐收藏起来,每次烧肉时,只取用一根放进灶内,煮出的肉味就很独特,熟肉店因此声誉鹊起。陆老板灵机一动,干脆将肉店的招牌改名为“陆稿荐”,还将吕纯阳化身乞丐借宿留草荐的事大肆渲染。从此,这家陆稿荐肉店长盛不衰。这就是熟肉店“陆稿荐”得名的由来。

传说毕竟是传说;崇真宫桥之所以出名,与“红”“绿”状元关系密切。

所谓的“红”状元,即同治七年(1868)的状元洪钧,因为“洪”与“红”同音。洪钧是有清一代状元中为数极少的注重实学的学者。据说,洪钧祖宅就在崇真宫桥西侧仓桥之畔;然而,笔者特地查阅了有关资料,并询问当地老人,都未果。所谓的“绿”状元,就是同治十三年(1874)的状元陆润庠,苏州话中,“陆”与“绿”同音,都读“l俅”,陆润庠的七世祖陆肯堂竟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状元。一门两鼎甲,传为文坛佳话。陆家就在崇真宫桥的东边20来米,占地颇广,虽然现在已是普通民居,但高大的屋宇,幽深的陪弄仍显示出当年的气派。“红”“绿”两状元是好朋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红”状元拜访“绿”状元,两个状元坐在崇真宫桥上,或高谈阔论,或轻声细语。后来陆女嫁给洪子,他们成了儿女亲家。洪钧过世后,亲家陆润庠为他的《元史译文证补》完成了最后的校写付印工作,于光绪廿三年(1897)出版,这是“红”“绿”两状元结出的最后的硕果,也是崇真宫桥结出的硕果。

笔者作为一个姑苏人,为姑苏状元感到无上荣光,忍不住再次站到桥的东首,注视那条潺潺的小河,尤其是不远处的崇真宫桥。但见水波在阳光下荡漾,一圈又一圈,把两侧民房尤其是河埠头的倒影不停地摇曳,任由笔者怎么定睛细看,也无法看清是历史正向小河走来,还是小河正向未来奔去。但是,心中不由豁然开朗:一座小小的崇真宫桥旁,竟然产生了两个状元,甚至有人将另一个状元的住所也“安排”在此处,这难道是巧合吗?此处的学风,此处的水土绝非等闲。估计“取”走井栏圈的“雅贼”,正在遗憾未曾连井一起搬走。星级指数:☆☆☆

古运河板块

灭觅纷争因利渡——葑门灭渡桥

滔滔的京杭大运河经枫桥、胥江和横塘,转而折东,流经苏州时在古城墙外绕一圈,如同一个大大的“口”字。就在这“口”的右下角,大运河径直向南,通向浙江杭州。灭渡桥就架于这段大河的北段,靠近“口”字的右下角,成为苏州东南的东西向必经之路。而灭渡桥下,则是太湖与东海之间的繁忙通道,清朱彝尊《太湖罛船竹枝词十首(之八)》咏道:“东溟大艑也嵯峨,灭渡桥头衔尾过。一样风波湖海别,黄鱼争比白鱼多。”

拱桥跨度约20米,拱顶距离水面超过8米,拱圈的厚度只有0郾3米,所以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此桥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清新感觉。

如今,在桥的西堍,有一个正在化缘的和尚铜像,如真人般大小。他身穿僧袍,趺坐于地,双目低垂,举起右手作问询状。与大桥相辅相成,似乎颇为匹配。和尚所持“缘启”上写着:“大河阻隔,摆渡不便。贫僧发愿,大桥必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广结善缘,福报无边。天人共庆,善哉善哉。大明嘉靖。”显然,这里说的是敬修和尚化缘造桥的故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