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皮肤与外科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08:32:01

点击下载

作者:屠佑堂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皮肤与外科疾病

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皮肤与外科疾病试读:

1.冻伤

【概述】

冻伤是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损伤。体温过低(因低温的作用,使中心体温降至低于35℃)即属全身性冻伤,又称“冻僵”。局部性冻伤又可分为冻结性冻伤和非冻结性冻伤两类。此时组织发生冻结,故通称冻伤,非冻结性冻伤是指较长时间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和潮湿的作用下而引起的局部性冻伤,非冻结性冻伤根据受冻环境分为三种类型:①战壕足(指在湿冷战壕中,战士下肢遭受冻伤);②水浸足,水浸手(指足,手长时间浸渍于冰点以上的冷水中所引起的冻伤);③冻疮(指人体的指趾,耳鼻等暴露部位受低温和潮湿影响出现紫斑,水肿炎症等反应)。临床上把非冻结性冻伤也广义地称为冻伤。【诊断要点】(1)有受冻史,特别是在潮湿而多风的环境中。(2)受冻部位,早期麻木,复温后有灼痛痒痛或刺痛等,若有坏死,则无感觉。(3)冻伤复温后,临床表现为四度。

1)1度:皮肤浅层冻伤,皮肤呈红斑,轻度水肿。

2)2度:皮肤浅层和部分深层冻伤,早期充血水肿,继而又水泡形成。

3)3度: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冻伤,出现皮肤全层坏死,皮肤由苍白变紫褐,再变黑色。

4)4度:累及深部组织的冻伤,深部组织干性坏死,失去功能。【辨证论治】(一)急救

发现冻伤或冻僵的病人应使之迅速脱离寒冷环境,脱去冰冷潮湿的衣着与鞋袜,进行保温治疗根据病情可行人工呼吸给氧,应用中枢神经兴奋药,强心剂或抗休克等,将病人浸放38℃~40℃温水中20分钟或更长时间一直到指(趾)甲床出现潮红,伤员神志清楚10分钟左右移出擦干,并继续保温,此外,给以热饮料(生姜茶红糖茶之类)必要时静脉输入温溶液(不超过37℃)如葡萄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以纠正血循环障碍和血糖不足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并给能量。全身冻僵病人复温易发生休克及肾功能衰竭,故须观察尿量,补液时,要注意防止心肌负担过重。受冻病人仍处于寒凉环境则可以饮少量酒以促进周围血管扩张。早期复温过程中严禁用雪搓,用火烤,冷水浴等。(二)辨证要点

轻者不需内治,重者若溃烂范围较大,辨证当分清气血衰弱,肾阳不足,脉络淤阻,邪毒内陷等。(三)治疗原则

补养气血,和营祛寒凉血清热为本病重症时的治则。补气养血要兼顾温肾助阳,和营祛寒不忘温经通络,凉血清热药兼顾解毒。(四)分型论治

1.气血衰弱肾阳不足型

症状:多见年老体弱者,素体气血不足,每于初冬受冻部位皮肤呈灰色,暗红或紫红色,继则水肿,自觉灼热瘙痒,舌淡脉沉细。

治法:补气养血,温肾助阳。

方药:人参养荣汤或金匮肾气丸。

处方:①人参养荣汤:党参15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陈皮10克,黄芪15克,肉桂6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熟地12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远志10克。②金匮肾气丸:早晚各1丸。

上述二药可于复发前服用1~2月,防止复发。

2.寒邪外侵脉络淤阻型

症状:受凉部位皮肤紫暗肿胀或有结节,水疮甚至溃疡局部疼痛或感觉消失四肢冷,舌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和营祛寒,温经通络。

方药:当归24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麻黄6克,炮姜6克,细辛3克,通草10克,大枣8枚,水煎服。

3.邪毒内陷型

症状:见于本病之重症,溃疡范围较大,周围红肿疼痛剧烈,伴发寒战,高热,严重者神昏襜语,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处方:黄连10克,黄柏、黄芩各10克,栀子10克,蒲公英30克,银花藤30克,连翘15克,赤芍15克,甘草10克。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10克,以泄下寒热,神昏瞻语发斑者加水牛角3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玄参15克,以清心凉血散淤消斑。共收凉血清热解毒之效。

外治法:

1.1~2度冻伤部位涂以下药物之一

一日二次,并加以包扎。(1)10%胡椒酒精侵液,取胡椒粉10克,加95%酒精至100毫升,每天振烫)摇晃2次。7天后其上清液,即可外用。使用时先摇晃5分钟,经沉淀片刻即可取出部分上清液,其余部分继续浸泡。(2)6%~10%白笈糊剂(白笈粉6~10克,加水到100毫升拌匀)。(3)冻伤膏0.5呋喃西林软膏94克加白笈粉6克,充分搅匀即可。

2.有较大水泡的2度冻伤

局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或用无菌剪刀在水疮低位剪个小口放出疱液,再涂上述药物。浅表糜烂感染时,可用红油膏外敷,一日换药一次。

3.2~3度冻伤的治疗

复温后初期先用温肥皂水或温生理盐水冲洗再用75%酒精,或新洁尔灭溶液,涂患处及周围皮肤水泡需用注射器抽液再以红油膏纱布包扎保暖,溃烂时用油膏掺入二丹(熟石膏8分,红昇丹2分)外敷。如渗液多,一时换药一次,若坏死组织溶解时,可配合手术修切,腐脱新生时,用红油膏惨生肌散外敷。

2.烧伤(水火伤)

【概述】

烧伤古代医籍又谓火烧伤汤火伤,火疮,汤泼火伤等,总称“水火烫伤”。人们在生活生产或工作中,稍加疏忽就有遭受烧的可能,凡是火焰、热水,热气,热油或其他高温液体,闪电放射线,电能或化学物质(如强酸或强碱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损伤,统称为“烧伤”。一般以火焰和热液烫伤为多见。自1958年以来,我国烧伤治疗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挽救了不少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生命,三度烧伤面积超过90%的特重病例,抢救亦获得成功,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诊断要点】

1.有火焰烧伤或高液体烫伤史

2.1度烧伤

伤处皮面红肿,痛无水泡,感觉稍过敏,皮面干燥,无感染,局部温度较创周皮面高。

3.2度烧伤

①浅二度:有水疮但较小,水疮去皮好偶显露湿润创面创底甚红,水肿创面过敏,剧痛,局部温度增高。②深二度:有水疮但较小,水疮去皮后,创面微湿发白,有时可见多个红色小点,或细小血管支水肿明显,有疼痛,但创面感觉较迟钝局部温度略高。

4.3度烧伤

伤部皮面色苍白或焦黄炭化,表面干燥,有皮革样感可见有栓塞大静脉支,疼痛消失,伤面感觉迟钝,伤部发冷。

5.烧伤面积可按下列方法计算(1)新九分法:头颈=9%*1。躯干前后=9%*3(包括会阴1%)。

两上肢=9%*2。两下肢=9%*5+1(包括两臀部5%)。(2)手掌法:五指并拢,每一手掌面积等于体表面积的1%。(3)儿童烧伤计算法:在各个不同年龄期的婴儿和儿童身体各部体表百分比亦不同,年龄越小,头部相对体表面积越大,而下肢体表面积越少,其他部位相对体表面积与成人大致相同。计算公式如下:

头颈面积:9+(12-年龄)=%

双下肢:41-(12-年龄)=%

6.伤情分类

烧伤严重程度除取决于烧伤面积深度之外,尚与烧伤部位原因,体质,年龄和并发症等各种因素有密切关系,判断烧伤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五类:(1)轻度烧伤:总面积在10%(儿童5%)以下的2度烧伤。(2)中度烧伤:总面积在11%~30%(儿童6%~15%)之间的2度烧伤或3度面积10%以下(儿童5%以下)。(3)重度烧伤:总面积在31%~50%或3度烧伤在11%~20%。小儿总面积在15%~25%。或3度烧伤在5%~10%。(4)严重烧伤:总面积在50%~80%(儿童40%以上)之间,或3度烧伤在21%~50%(儿童11%~25%)之间。(5)特重烧伤:总面积在80%以上,(儿童40%以上)或3度烧伤超过50%(儿童25%)。【辨证论治】(一)急救

应尽快扑灭伤员身上的火焰,迅速使伤员脱离现场并给与止痛药,如口服云南白药,三七末去痛片等,甚至使用可待因,肌肉注射,杜冷丁,或吗啡。对大面积烧伤病人,可从静脉给止痛剂,既迅速镇痛,又可避免休克纠正后,大量止痛剂进入血流引起药物中毒,然后脱去或剪开衣服不要强扯,以免加重皮肤损伤。用消毒或清洁敷料,被单或衣服等简单覆盖创面,避免污染或再损伤,严重烧伤病人应立即静脉补液。

若是酸碱烧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特别注意有无眼睛的损伤,以便及时处理,如呼吸道烧伤出现呼吸困难时,应立即行气管切开,合并有大出血,应迅速给以止血,有骨折予以固定等。(二)休克的防治

轻度烧伤多不发生休克,烧伤越重,休克出现越早,期限越长,病情也越重,严重烧伤多在伤后6~12小时发生休克,如烧伤面积在70%以上,可在伤后2小时内发生。

休克期的处理原则,是应尽快恢复血容量,轻度烧伤可进食者,口服烧伤饮料,每100毫升开水加氯化钠0.3克碳酸氢钠0.5克糖适量或口服盐粥汤,少量多饮逐渐增加,且应以含盐饮料为主,重度烧伤的伤员应以静脉补液为主。(三)败血症的防治

败血症是造成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其防治原则为:(1)坚持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减少或防止细菌的侵入。(2)积极增强机体抵抗力,首先应注意营养的维持,调理脾胃增进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多种维生素,适当输入新鲜血液,血浆,以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必要时给以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3)正确处理创面是防治感染的关键,根据创面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防治和控制创面感染,对于被疑为败血症病灶的焦痂。尤应注意引流或将焦痂切除后植皮。(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感染,要做到用得早,用得准,剂量足,联合应用。一般伤后第2~3天,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大面积烧伤病人,在体液回收期,可用广谱抗菌素,还可根据创面浓液细菌培养,血培养的结果,选择细菌敏感的药物。(四)辨证要点

严重烧伤,可影响脏腑功能,如火毒炽盛,势必影响脏腑气血,使阴阳失去平衡,从而产生火热伤津,阴伤阳脱,火毒内陷,气血两虚脾胃虚弱等证。(五)治疗原则

根据证型,养阴清热,扶阳救逆,固护阴液清营,凉血解毒,调补气血,托毒生肌,调理脾胃为本病的治则。(六)分型治疗

1.火热伤津型

症状:发热,口干引饮,便秘尿液短而赤,唇红而干,舌苔黄或黄糙或舌光无苔,舌质红而干,脉红数或弦细而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30克,赤芍15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丹皮,黄芩,山栀子各10克,川黄连6克,生甘草6克,玄参15克,麦冬10克。

加减:神志不清者加安宫牛黄丸2粒,分次化服。或紫雪丹3克,分2~3次吞服;喘急咳吐痰血者加桑白皮15克,鲜茅根,鲜芦根各30克;痉挛动风者加龙齿30克,生石决明30克,勾藤30克,有黄疸者加大黄10克,茵陈30克,腹胀便秘者加生大黄10克,枳实10克;呕血者加侧柏炭10克,鲜茅根30克,便血者加地榆炭30克,槐花炭30克,尿血者加大小蓟各30克,蒲黄炭10克,小便刺痛不爽者加淡竹叶10克,木通6克,口干甚者加鲜石斛15克,沙参10克,生石膏30克。

2.阴伤阳脱型

症状:体温不升,呼吸气微,表情淡漠,神志恍惚,啫睡语言含糊不清,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舌面光剥无苔或舌苔灰黑,舌质红,绛或紫黯,脉微欲绝或脉伏不起。

治法:扶阳救逆,固护阴液。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

处方:人参10克,附子6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干姜6克,甘草6克,加减:冷汗淋漓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

3.火毒内陷型

症状:壮热烦渴躁动不安,口干唇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或黄糙或焦干起刺,舌质红或红绛而干,脉弦数等。

若热毒传心;可见烦躁不宁,神昏襜语;若热毒传肺;可见呼吸气粗,鼻翼翕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若热毒传肾,可见尿闭浮肿或血尿;若热毒传肝,可见痉挛抽搐,头摇目窜;若热毒传脾,可见腹胀便秘,或有便溏黏臭而频,或有呕吐便血。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牛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加减。处方:水牛角30克,生地20克,玄参15克,竹叶心10克,麦冬10克,丹参15克,川黄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30克,赤芍15克。

加减:若热毒传心者加清心开窍之品,如川贝母10克,桔梗10克,鱼腥草30克,桑白皮15克;若热毒传肾者,尿少或尿闭加车前子15克,白茅根3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血尿者加大小蓟各30克,白茅根30克,琥珀3克(冲服);若热毒传肝者加平肝熄风之品,如羚羊角4.5克,(分吞服)钩藤30克,石决明30克,龙齿30克;便溏黏臭而频者加葛根30克,白头翁20克,广木香10克,(吞服),侧柏炭15克,地榆炭30克,槐花炭30克。

4.气血两虚型

症状:低热或不发热,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夜卧不宁,自汗溢汗,创面皮肉难生,苔薄白或白黄,舌淡红或胖嫩,舌边齿印,脉细数或濡缓等。

治法:调补气血,托毒生肌。

方药:八珍汤合托里清毒散加减。

处方: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人参3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银花15克,白芷6克,天丁10克,桔梗10克,黄芪15克,生姜15克,红枣5枚,水煎服。

5.脾胃虚弱型

症状:口舌生糜,口干津少,嗳气呃逆,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光剥无苔,或舌质淡胖,苔白,舌质淡红,脉细数或细弱等。

治法:调理脾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玉竹15克,西洋参10克,石斛10克,山药15克,冰糖30克。水煎服。(七)外治

烧伤创面是烧伤后一系列严重变化的根源,故创面的正确处理很重要,必须保持创面清洁,预防和控制感染,深二度创面,争取和促进痂下愈合减少瘢痕形成;三度创面早期保持焦痂完整干燥,争取早期切痂植皮,缩短疗程,下面就小面积的烧伤创面处理介绍如下:(1)初期:创面清洁后,用京万红膏,万花油外擦或地榆、大黄粉各等份研末,麻油调敷,也可用虎杖地榆70%酒精泡。喷洒创面,每2~4小时一次,12~24小时结痂,以后每日3~4次。(2)中期:创面有感染者,用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王红膏外敷;侵液多时,用2%黄连液,2%黄柏液或银花甘草液湿敷。(3)后期:腐脱生新时,用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疤痕疙瘩形成者,用黑布膏药外敷。

其他疗法:单方、验方。(1)清凉膏:风化石灰500克,清水2000毫升,将石灰加水搅浑澄清后,取水1份加麻油1份,充分搅匀,呈蛋白状涂患处,可不包扎。(2)地榆(生用或炒炭)研细末麻油调敷,亦可加入等量大黄末使用。

上方用于1~2度烧伤。(3)新鲜鸡蛋清(其中可加入适量普鲁卡因溶液及抗生素)用棉球蘸蛋清涂于处理后的创面上,第一天涂2~3次,一般经6~15小时即可形成淡黄色薄膜。或在蛋清内再加少量的消毒蜂蜜。可免薄膜干硬,薄膜下如有感染化脓,应及时排脓。用盐水棉球洗净,再涂蛋清。(4)虎杖根粉40克,加浓茶水(茶叶25克加水500毫升煎成300~400毫升调匀煮沸备用)。清创后将药液涂于创面,一天数次,以创面不干裂为度。(5)四季青叶(红果冬青)煎水(浓度1∶1)涂创面一天数次。使结成痂膜,如痂下有分泌物出现,去痂后再行涂布。

上方用于2~3度烧伤。

3.疖

【概述】

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本病好发于面、颈臂及臀部等,初起为红肿痛的结疖。后渐增大,有疼痛及压痛。2~3天后结节化脓坏死而形成脓疡,中心有坏死的脓栓。破溃后排出脓液,脓栓和坏死组织,肿胀减退在一周内结疤而愈。患者常有发热,头痛,不适等全身症状,邻近淋巴结肿大,营养不良者可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多由外感风邪,内蕴湿火郁热蒸于肌肤而成。或因感受暑毒或因痱子反复搔抓破损染毒而成。凡体质虚弱者,皮毛不固而易受外邪侵袭,更易发生本病;消渴肾病而阴虚内热者亦易致疖病。发生于酷暑者称为“暑疖”;若发生于其他季节者称疖;发生于头部致头皮窜空者,称为“蝼枯疖”;发生于鼻唇周围即面三角区的疖肿,称为“疔疮”;生于人中穴的“人中疔”;生于唇上的叫“唇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当分清是热盛成脓还是毒盛成脓,如屡愈屡发多因体虚毒盛之故。(二)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为主,对屡愈屡发,体虚毒盛者还应注意调理脾胃。(三)分型治疗

1.轻症

凡疖轻者多无全身症状,发于暑季者治以清暑化湿。

方药:取清暑汤加减。处方:佩兰叶10克,青蒿15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六一散15克,(包煎)紫花地丁15克,鲜荷叶1小张,赤芍,泽泻,竹叶各10克,甘草6克。

2.遍体生疖者

症状: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或集簇而生溃流脓水,局部皮肤潮红,胀痛,伴有发热烦渴,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方取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处方: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野菊花、银花、半枝莲各15克,赤芍、丹皮、黄芩各12克,生甘草10克。

3.患于头顶

脓泄不畅,或切口太小,疖肿相互窜空头皮,伴神疲肢倦舌淡,脉虚数。

治法:键脾益气,兼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各15克,茯苓、白术、山药各12克。苡仁30克,扁豆15克,甘草10克,银花20克,蒲公英30克,地丁、野菊花、连翘各15克。

4.病由湿火风邪相博而成者

多发于颈后背,臀等处,可在一定部位,几个或数十个不等,反复发作,经年不愈,或全身各部散发,此起彼消,伴有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祛风利湿。

方药:方取防风通圣散加减。

处方:防风12克,薄荷10克,连翘、赤芍、泽泻各12克,栀子、黄芩各10克,生石膏30克,大黄3克,鸭咀草30克,忍冬藤30克。

5.肾阴不足,内热染毒者

常伴有口渴唇燥,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清热解毒。

方药:方取六味地黄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天花粉各15克,茯苓、枣皮、山药各12克,泽泻12克,丹皮10克,黄芪15克,银花15克,连翘12克,蒲公英30克,生甘草10克。

其他疗法:外治疗法(1)初期:可用千捶膏敷贴,或用金黄散玉露散,用银花露,菊花露,丝瓜汁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干后再换。(2)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黑色膏药,一日换1~2次。收口期:用生肌散掺太乙膏敷贴。

4.痈

【概述】

痈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或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初期为炎性弥漫性浸润硬块,表面呈紫红色,紧张发亮,继而化脓,组织坏死,甚至出现多个脓点,脓液由多个毛囊口排出,形成蜂窝状,脓头,其中有坏死脓栓,易发生淋巴结炎,淋巴管炎静脉炎,患处剧痛,伴有发热胃寒等全身症状。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增高,分类见中性白细胞增加,好发于背,颈部等皮下组织致密部位。【病因病机】

本病属于中医有头疽痈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从外而起者,由感受毒邪风热相博,湿热交蒸。以致气血淤滞,毒邪凝聚皮肉之内而成。从内而起者或因七情内郁,气郁化火,或由房室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水火不济,阴虚则火邪炽盛;或由于平素膏粱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脏腑蕴毒,经络阻塞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根据临床辨证,可分为实证、虚证两大类。但以实证最为多见,故治以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为主。【辨证论治】

1.实证

症状:初起,皮肤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继向周围扩散脓点亦相继增多,发红高肿,灼热疼痛,疮面渐腐烂,溃后如蜂窝状伴有寒热,头痛,便秘溲赤,舌苔薄白或黄腻,脉象洪数者,此属化脓期。

治法:和营托毒清热利湿

方药:方取仙方活命饮加减。

处方:当归10克,银花15克,连翘12克,紫花地丁15克,陈皮10克,赤芍15克,大贝母10克,皂角刺15克,炮甲珠10克,白芷10克,乳香,没药各6克。天花粉15克,生甘草10克。

加减:如寒热者加荆芥12克,防风1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10克,枳实15克,溲赤者加木通10克,泽泻15克,车前子30克。

2.虚证(多见于年老体质衰弱或糖尿病贫血患者):(1)收口期:可见患处脓腐渐退,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一般不需内服药。(2)如气血两亏创口愈合迟缓,疮形平塌散漫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色带灰绿闷肿胀痛不显,大便溏薄小便频数口渴不欲饮,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扶正托毒。

方药:方取托里消毒散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各15克,当归、白芍、白术各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香谷芽30克,炙甘草6克,白笈20克,天丁15克,银花15克,桔梗10克。(3)凡虚证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局部出现疮形平塌,根盤散漫,疮面紫滞,不易化脓,腐肉难脱,溃出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并且疼痛剧烈,出现高热唇燥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饮食少思,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处方:生地30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竹叶12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黄芪30克,紫花地丁15克,银花15克,天丁15克。

如肝肾亏损,阴液不足的宜滋养肝肾,用六味地黄汤加银花15克,皂角刺15克。

外治法:(1)外敷药物:早期选用四黄散(黄连30克,黄柏、大黄、黄芩各90克,共研细末)。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克,生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0克,天花粉5000克,共研细末)蜜调为糊状,敷患处,每日1~2次。溃后用四黄膏,生肌托毒之类;腐肉难脱落的,可掺上化腐生肌散,以促进坏死组织脱落,有利于伤口愈合。(2)病灶清除:大面积痈,可考虑手术治疗,后期须植皮。

5.急性蜂窝织炎

【概述】

急性蜂窝织炎,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皮下、筋膜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所引起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其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红色较暗,无明显界限,中央部的颜色较周围为深,病变中央区域容易发生坏死,常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胃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可有局部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外感六淫及过食膏粱味内蕴湿热火毒,或损失感染毒气等引起,致使营卫不和,邪热壅聚,经络壅竭不通,气血凝滞而成,因发病部位不同,除热毒为主之外,一般还有兼邪不同的差别;如身体上部生痈,因风热上行,以风温,风热为多,患于身体中部者,因气火俱发于中,以内蕴火毒,气火为多,发于下肢者,因湿性下趋,则以湿热湿火居多,其疾病发展过程,可分为初期,成脓,溃后三个阶段。【诊断要点】(1)初起:局部呈弥漫性红肿,境界不清,凹陷性水肿,严重者其可发生水疱。中央炎症明显,病变位置较深者,红肿多不明显,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以后组织逐渐溶解,软化,出现波动,破溃而形成溃疡,二周左右结疤而愈,亦有不破溃者,炎症侵润,自然吸收而消退。(2)好发于下肢足背,颜面,外阴及肛周围等部位。(3)局部疼痛剧烈伴寒战或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血中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4)严重者可伴有淋巴管炎,坏疽,转移性脓疡及败血症。【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要分清毒热蕴结,脉络阻滞,毒热壅盛,以及脓肿破溃后气血不足等证。(二)治疗原则

根据证型,清热解毒,和营利湿,清热利湿,合营托毒,调补气血为本病的治则。(三)分型治疗(1)毒热蕴结,脉络阻滞型

症状:初期皮肤红肿疼痛边界不清,中央略紫,逐渐扩大,发热寒战,周身疼痛,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合营利湿。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处方:白芷10克,大贝母10克,防风10克,赤芍15克,归尾10克,甘草10克。皂角刺15克,炮甲珠10克,天花粉15克,乳香没药各10克,银花20克,陈皮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2)解毒壅盛型(成脓期)

症状:中期(成脓期)皮损中央肿胀高实,色紫红,灼热疼痛如鸡啄,按之有波动感,全身症状加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合营托毒。

方药:五神汤合透脓散加减。

处方:茯苓20克,车前子15克,银花90克,川牛膝10克,紫花地丁20克,生黄芪20克,当归10克,炮甲珠10克,皂角刺15克。(3)脓肿后期(溃脓期)

皮肤湿烂,脓水色白或黄或灰有血,全身症状随之减轻,逐渐收口,亦有皮损面积较大,溃后大块腐肉脱落,疮口较深,此时收口较慢,舌淡,脉玄细。

治法:调补气血,托脓生肌。

方药:八珍汤加减。

处方:当归,川芎,白芍各10克,熟地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银花15克,生甘草8克,谷麦芽30克。(四)局部治疗(1)预防皮肤损伤及时处理各种感染病症,卧床休息。(2)初期局部热敷,也可用紫外线或超声波物理疗法,外用金黄散外敷。(3)成脓期切开排脓。(4)溃后提脓祛腐用八二丹或九一丹及药线祛腐引流,脓尽者以生肌散合生肌王红膏外用。(5)鲜木芙蓉花(叶),穿心莲,红糖适量,捣烂外敷患处(初期红肿时)每日1~2次,有消肿散毒作用。

6.急性淋巴结炎

【概述】

急性淋巴结炎多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由化脓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而引起,常见于颈腋窝和腹股部。临床表现早期为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和压痛感,并可推移活动;后期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不易推动,表面皮肤有发红和水肿,压痛明显异常,有胃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如不及时控制其发展可形成脓肿,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红丝疔,颈痈范畴,俗称痰毒,多由外感风温,风热之邪,挟痰蕴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所致,或因肝胃火毒上攻,挟痰凝结而成,亦有因乳蛾口疽,龋齿或头面疮疖毒邪流窜而诱发,本病以实证为多,治疗以疏风清热化痰为主。【辨证论治】

1.感染邪毒(初期)

症状症见:颈两侧或颌下耳后可发现结块,如鸡卵之肿物,灼热而痛,逐渐漫肿坚实焮热疼痛,伴有寒热,头痛项强全身不适,舌质红苔白厚,脉滑数等症。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方取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处方:银花15克,连翘12克,荆芥10克,薄荷8克,牛蒡子12克,大贝母10克,桔梗、杏仁各10克,赤芍15克,僵蚕10克,莱菔子12克。

加减:如热甚加黄芩10克,栀子10克,生石膏15克,便秘加瓜蒌仁15克,枳实10克。

2.中期(成脓期)

症状:若4~5天后发热不退,皮色渐红,肿势高实,疼痛加剧如鸡啄,伴有口干,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此欲酿脓之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化脓。

方药:方取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处方:野菊花。金银花各15克,蒲公英30克,大贝母、杏仁、白蚤休各10克,皂角刺15克,当归10克,赤芍各10克,生甘草8克。

3.后期

症状:破溃后脓出黄白稠厚,肿消痛减一般不需内服。但体质虚弱者,脓水稀薄,疮口难敛,并有神疲肢倦,精神不振者。

治法:补益气血,托毒生肌。

方药:方取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15克,炒白术、白茯苓、当归、赤芍、丹皮、熟地各12克,生甘草10克,银花15克,苡仁30克。

附:单方、验方。

1.消痰散结汤(治小儿慢性淋巴结炎)

处方:浙贝母、玄参、连翘各10克,夏枯草15克,鸡内金10克。

生牡蛎30克,柴胡6~9克,陈皮10克,生甘草6克。

如淋巴结肿大明显,质硬痛甚者加水蛭2~3克;合并化脓性扁桃体炎者加蒲公英,败酱草各15~30克。水煎服,日1剂。连服半个月为一疗程。

2.解毒散结汤(治急性化脓性颌下淋巴结炎)

处方:蒲公英30克,银花、夏枯草各15克,当归、连翘衣各10克,板蓝根、玄参各10克,没药6克,僵蚕10克,炮甲6克。

皂角刺6克,全蝎3克。如恶心者加生姜15克,法半夏15克;气虚体弱者加黄芪15克,日1剂,水煎服2次药汁合匀分三次温服。七天为一疗程。

7.颈淋巴结核(瘰疠)

【概述】

颈淋巴结核较常见患者以儿童和青年居多,结核杆菌常由口腔或扁桃体侵入,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结核。其临床表现为:初起者在颈的一侧或两侧肿大的淋巴结相互分离,可移动,无疼痛,渐即发生淋巴结周围炎,淋巴结相互粘连融合成团,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后期患者淋巴结经过干酪样变液化,并形成寒性脓肿,及其破溃后形成窦道或溃疡窦道口或溃疡面有暗红色,潜行的皮肤边缘或松萎、苍白的肉芽组织。一般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诊断有困难者,可作淋巴结穿刺或病理切片检查。【病因病机】

颈淋巴结属中医瘰疠范畴。本病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凝结而成。病之后期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胜肉腐成脓,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有时可转为虚损,若平素肺肾阴亏体质者,因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而导致痰火凝结,也能形成本病。

总之,本病治疗以疏肝解郁,养阴化痰,清散托毒为主,据其病势辨证用药《医学入门》更明确指出:“生颈前项侧结核如绿豆,如银杏,曰瘰疠”。因状态不同,而有“马刀疠”“马挂铃”等名称。或从形成瘰疠的病因病理分为“痰核”“气疠”“筋疠”等。溃后常此愈彼起,则称“鼠瘘”,或“鼠疮”。【辨证论治】

1.气凝气滞型(起初期)

症状:本病初起,生于耳后,项侧,结核如豆或指头大小,一枚或三五枚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可动,并不发寒热,日久则渐增大,窜生相互粘连,推之不移,且觉疼痛脉弦苔白。

治法:疏肝化痰,解郁消结为主。

方药:方取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柴胡、当归、赤白芍、黄芩、百部各10克,夏枯草、海藻各15克,生甘草6克,法半夏15克,云苓、丹参各15克。

也可用“内消瘰疠丸”《疡医大全》方加减,理气化痰散结。

处方:夏枯草15克,青盐6克,玄参15克,海藻15克,大贝母10克,薄荷10克,天花粉10克,海蛤粉30克(布包)白蔹10克,连翘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香附15克。

若肤色焮红,灼热疼痛,身发寒热,脉末弦数,则系风热毒气,内侵。治当疏风清热,泻火散结。

方药:用小柴胡汤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皂角刺等。

2.中期

症见:结核增大,皮核粘连推之不动,渐感疼痛,如皮色渐渐暗红,按之微热及微有波动感者,轻微发热,胃纳不佳者。

治法:托毒透脓。

方药: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处方:蒲公英30克,银花15克,夏枯草15克,当归、连翘10克、玄参、板蓝根、僵蚕各15克,炮甲珠10克,皂角刺15克,黄芪15克,法半夏、陈皮各10克。

3.后期多肝肺肾阴亏之症型

症状:结核互相粘连,推之不动,破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清稀,午后发热心烦,食少,倦怠或伴有咳嗽,盗汗,耳鸣。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脉细数,舌质红。

治法:滋肾补肺。

方药:方取麦冬地黄汤加减。

处方:丹皮10克,生地、山药各15克,枣皮10克,茯苓15克,沙参、麦冬各12克,地骨皮15克,百部12克,生牡蛎30克,黄芩10克,大贝母10克,五味子10克。

若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头晕头眠,经闭等气血两亏者,治以养营化痰。方药:方取香贝养营汤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各12克,炙甘草10克,当归、白芍、熟地各10克,川芎6克,香附15克,象贝母10克,陈皮10克。

附:单方、验方。

消瘰枣方:处方:夏枯草、海藻、昆布各250克,地丁60克,红枣1500克。

制法和用法:将上四味药用水10斤,煎成1/3量,去药渣取汁,再将红枣加入,以文火慢煎,使汤全部浸入红枣内煎干为宜,取出红枣(药枣)妥善保存待服。(晒干或烘干储存)此为一剂量。

红枣需完好无烂者,煎时避免烧焦。

服法:服用制备的药枣,小儿每天吃药枣12个,成人每天吃药枣24个,早晚二次服用,服完1剂为1疗程。

疗效观察:初期病例服药1~2剂,中期病例服2~3剂,后期病例服3剂后评定疗效。

按:本方一般疗效显著,大都治愈,临床观察病例72例,96%有效。(《新中医》1998年8期31页载。)

8.全身性化脓感染

【概述】

全身性化脓性感染,一般包括败血症、脓血症和多发性脓肿。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迅速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严重反应者称为“败血症”;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在各组织器官形成转移性脓肿者,称为“脓血症”;多发性脓肿是指肌肉深部的化脓性感染。全身化脓性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所致。【诊断要点】(1)病前常有局部感染灶(如疖,痈,急性蜂窝织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呼吸道,肠道,胆道,生殖道,尿路感染等)或外伤(如开放损伤,烧伤等)病史,有的感染来源不明。(2)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常突然高烧寒战,伴有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出汗,脉数气急,贫血,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烦躁,襜语,昏迷或中毒性休克。(3)败血症:多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者常有皮疹,心肌炎,发生休克较晚,大肠杆菌所致者休克发生较早,持续时间长。(4)脓血症:多呈弛张热,消耗热或间歇热,转移性脓肿,可发生在全身任何组织和器官。(5)多发性脓肿:多呈弛张热,浅表脓肿,局部软,有波动感,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超声探查有液平段,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

实验室检查:(1)血白细胞计数不超过20×10°~30×10°/L,核左移幼稚型细胞增多,并出现中毒性改变,大肠杆菌感染或肌体抵抗力很低时,白细胞计数不增加或反减少。(2)血液细菌培养阳性,在寒战高烧期间棌血,阳性率尤高。(3)尿中可出现蛋白,管型和红白细胞。【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当分清阴阳虚实,体质壮实者多偏阳盛实证,体质虚弱,阳气衰微偏阳虚阴盛,平素阴亏或迁延者多偏阴虚内热。(二)治则

清热解毒为本病的治则。阳盛要兼顾凉血,阳虚阴盛宜兼顾温阳扶正;阴虚内热要注意养阴。(三)分型治疗

1.阳盛高热型

多见于体质较壮的急性患者,为临床最常见的类型。

症状:发病急骤高热襜妄,狂躁或见咳嗽气急,呕吐甚至昏迷,舌红或绛,舌淡黄或黄腻,脉洪数或细数,血象可见白细胞增高。

治法: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川黄连6克,黄芩、黄柏、栀子各10克。水煎服。

2.阳虚阴盛型

多见于体质虚弱,阳气衰微,肌体反应性差的患者,或由阳盛高热型转化。

症状:起病缓慢或急剧。面色苍白,自汗,精神萎靡,四肢冷,体温时高时低胃寒,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或沉细。白细胞稍升高或反低,但核左移。

治法:扶正、温阳,补托,解毒(扶正祛邪)

方药:托里透脓汤加减,必要时配合参附汤或独参汤。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炮甲10克,白芷10克,升麻6克,黄芪15克,皂角刺15克,青皮10克,生甘草10克,当归15克。水煎服。

3.阴虚内热型

多见于平素阴亏或迁延性患者。

症状:发热缓慢,发热上午低下午高,精神较差,口干渴,烦躁不寐,盗汗,舌质红或光绛或见龟裂,脉细数或弦细而数,白细胞中等度增高。

治法:和营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竹叶心10克,麦冬10克,丹参15克,黄连6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水煎服。

外治:败血症:脓血症一般采用外治法无效。多发性脓肿可采用如下外治法:(1)初期:余毒湿热或损伤淤热性,可用金黄散膏玉露膏外敷,风寒湿邪型可用阳和解凝膏掺阴毒内消散或桂麝散,或用回阳五龙膏外敷,同时可配合用隔姜(蒜)灸,雷火神针灸或熨风散温熨。(2)成脓期:宜早期切开引流,或用火针烙法排脓。(3)溃脓期:均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中和膏盖贴,脓尽改用白玉膏,生肌散。

9.下肢慢性溃疡(臁疮)

【概述】

慢性小腿溃疡是在小腿下三分之一的外侧部位,经久不愈的溃疡。本病发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并且伴有下肢静脉曲张者。溃疡日久不愈,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创面肉色灰白,流溢灰黑或带绿色臭秽脓水。若创面碰伤或者损伤血管容易出血,溃疡周围皮肤色素沉着,可伴有皮炎,湿疹。本病常常反复发作,在发作时,先痒后痛,红肿甚则溃烂蔓延很快。【病因病机】

本病在中医外科学称之为“臁疮”。发病多由久站久立或者担负重物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络脉失常,致下肢静脉淤滞不和,加之湿热之邪下迫,气滞血淤而成。局部皮肤瘙抓,碰伤虫咬烫伤,湿疹等均可诱发本病。初发者多由湿热邪盛而正气不虚,日久不愈者,多由气阴耗伤,正虚邪恋。外臁疮多由三阳经湿热集聚。内臁疮多属三阴经亏损,下蕴湿毒。【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要分初期,后期;初期偏热偏湿,后期偏气血不足。(二)治疗原则

初期宜清热利湿,和营消肿;后期宜养血和营通络止痛。(三)分期治疗

1.初期

症状:患部先痒后痛红肿盛亢,日后破溃流水形成溃疡,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疮面急速扩展,疮口内肉色鲜红,脓水臭秽,边缘或厚或薄周围皮肤红赤或红紫,有不同程度的灼热感。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方药:三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处方:银花、紫花地丁、萆薢各15克,防己15克,茯苓30克,当归、赤芍、丹皮、生甘草、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0克、生苡仁30克。

2.后期

症状:溃疡日久不愈,四周皮肤乌黑僵硬,溃底下陷,形成缺口,溃面肉色灰白或暗红,并流出灰黑色污水,难于收口,亦有溃疡愈腐愈深,可见胫骨。

治法:一般不必内治。若营血不足者,宜养血和营,通络止痛。

方药:桂枝加当归汤加减。

处方:桂枝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红枣5枚,炙甘草6克。

加减:微热作痒湿重者加三妙丸。早宽暮肿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焦白术10克,或补中益气丸;肝肾阴虚者加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二至丸;脾肾虚寒,溃疡乌黑不痛者加桂附八味丸,右归丸;气血两虚者加十全大补丸,静脉曲张严重者,重用黄芪。(四)外治(1)初期红肿热痛者:可用金黄膏;红肿作痒,周围发湿疹的,用青黛膏薄贴或以青黛散扑之;破烂出水,溃脓不脱者,用九一丹掺后,再以上述油膏盖贴。

疮面基底坚硬或覄以枯萎色暗的肉芽,并被以脓液性的污秽其分泌物有恶臭者,取八二丹或七三丹盖以红油膏,祛除污秽或坏死组织,连用3~5天,以促进溃疡肉芽转入红润为度。(2)后期:用艾条温灸,自觉疮口温暖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温通疮面局部经络。促进阴消阳回。

溃疡久不收口,皮肤乌黑,疮口凹陷,时流污水,用夹纸膏三日1换。

生肌药须用在脓腐已净,疮口出现石榴红色肉珠时,如用之过早,或用油膏过厚,肉芽生长过快,浮而不实,或胬肉突出疮外,新皮不得覆盖,反致迁延难收。此时,宜薄贴药膏,并用平胬丹或枯矾粉,待胬平后再用生肌散。

因局部营养不良而难敛者,用蛋黄油,鱼肝油,白糖调生肌散外用。

植皮而复发的患者,可考虑用温灸法。

疮面的清洗以6%的双氧水为佳,或用花椒、葱白、癣皮,苦丁茶,淡盐水煎沸滤渣,待温洗之。

臁疮外用药换之,不宜勤,急性炎症期或渗液多者可一日一换;后期收口阶段可3~5天一换动作宜轻,以免损伤新生上皮。

除急性炎症期外,换药后皆须配合绑缚疗法。用绑腿带或医用弹力护腿绑缚整个小腿,即使睡觉也不脱去。

其他疗法:单方、验方。(1)马齿苋60克,败酱草50克,黄柏15克。煎水外洗。用于溃疡渗液多者。(2)鲜马齿苋捣烂调如意金黄散外敷,用于溃疡渗液少者。(3)地骨皮焙干研细末撒布患处,用于溃疡面无感染者。(4)枯矾猪甲膏(验方)(《新中医》1986年6期载验方)

配方及治法:取新鲜“猪蹄甲”(多个),放锅中用砂炒黄研成细粉。按:枯矾1份,猪甲粉3份,乌贼骨粉1份。加冰片少许。共研成细末。用麻油或蜂蜜调成糊状备用。

用法:创面用双氧水清洗,去除脓性物,纱布掺干,将药膏均匀敷于疮面上,外用纱布包扎。一周后换药。此时可见新生肉芽组织。第二次三天换药一次,后每天一次,至创面痊愈。(首次敷药局部可见疼痛,不需做其他处理)

10.下肢静脉曲张(筋瘤)

【概述】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表浅静脉扩张迂曲。其表现为下肢尤其是小腿部静脉曲张隆起,伴有小腿酸胀乏力,或者站立过久以后出现足部浮肿等症状。晚期小腿和踝部皮肤常有褐色色素沉着和湿疹,轻微损伤常可导致难治性慢性溃疡。可作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等。【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学称本病为“筋瘤”,多由肝火亢盛,血枯筋挛,经脉失养所致。或者筋脉薄弱,复加久行久立,妊娠等致经脉受阻,屈曲扩张,或厥阴血虚寒邪外袭,客于筋脉而成,本病日久可以并发臁疮,湿疹。本病的治疗,宜以清肝解郁,养血活疏通经脉为主。【辨证论治】

1.肝火偏盛型

症状:除见下肢静脉屈曲扩张,小腿酸胀外,平时可见性急易怒,口苦便结,溺黄,舌质红,苔黄,脉弦实。

治法:治以清肝,佐以活血化淤。

方药:清肝芦荟丸加减。

处方:当归、生地、白芍各15克,川芎10克,川黄连6克,青皮10克,生甘草6克,昆布15克,芦荟10克,丹参15克,川牛膝10克,威灵仙30克。

2.阴虚火旺型

症状:除见下肢酸胀,小腿静脉隆起屈曲外,平时可有心烦急躁,虚火上升等症,舌红苔少,脉虚细数等阴虚证。

治法:治以补助为主,佐以养血活血。

方药:方取六味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生熟地各10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当归、赤芍、川芎各10克,桃仁12克,红花6克,川牛膝12克,栀子10克,木瓜24克,泽泻10克。

3.虚寒型

症状:除有下肢静脉曲张外,可见胃寒肢冷不渴,脉细弱,舌淡而紫等虚寒证。

治法:温通经脉,佐以养血舒肝。

方药:方取当归四逆汤加味。

处方:当归24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5克,炙甘草10克,细辛6克,通草10克,大枣6枚,黄芪30克,鸡血藤30克,丹参30克。

11.褥疮

【概述与病因】

本病多见于昏迷,半身不遂,下肢瘫痪,或卧床不起的病人,因局部长期受压影响血液循环,皮肤组织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坏死。本病中医外科亦各“席疮”。【诊断要点】(1)常见于长期卧床不能自主变动体位的患者,如昏迷,偏瘫,截瘫等,皮损主要发生于骨骼突出部位,如骶骨,枕骨,脊椎,肩胛,坐骨结莭,股骨粗隆和足跟部等。(2)受压皮肤初呈灰白色,后为暗红色斑片境界清楚,中央颜色较深,进展迅速,也可于红斑上发生水疱,若不加处理,短期内发展成溃疡,疮面可蔓延扩大,溃疡深达肌肉,骨骼,溃疡上可见灰色假膜坏死,脓液稀薄臭秽。(3)患者自诉疼痛剧烈,也有的患者不觉疼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要分清毒聚血淤与气血不足,一般初起为毒聚血淤,后期为气血不足。(二)治疗原则

初起毒聚血淤,治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后期气血不足宜养血益气。(三)分型治疗(1)毒聚淤型

症状:局部皮肤潮红或暗红疼痛较甚,继而形成溃疡,溃疡周围皮肤肿势平塌而散漫,舌红或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方药:活血解毒饮加减。

处方:银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30克,桃仁12克,大黄12克,当归15克,皂角刺15克,红花,乳香,没药各6克,生甘草10克。(2)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型

症状:溃烂部逐渐扩大变深,创面暗黑,溃出脓臭,稀薄,或如粉槳污水,日久伤筋骨,精神萎靡,衰弱无力,不思饮食,舌淡脉沉细。

治法:益气通络,养血润肤。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各20克,当归、白芍、川芎各10克,白术、茯苓各15克,银花15克,白芷10克,甘草、桔梗各10克,皂角刺15克。水煎服。

加减:腐肉不去者加炮甲6克,腐肉已去,新肉不生者,方以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四)外治(1)初起:红斑未溃者,予局部按摩,促进气血通畅,并用5%酒精湿敷,湿敷后外扑滑石粉。(2)溃腐期:表浅溃腐者,用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每日2次,如渗液较多者,可用0.5%黄连素溶液或单味清热解毒药煎液局部湿敷后再用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如有坏死下积脓者,应作扩创引流术。(3)收口期:用生肌玉红膏掺生肌散或海浮散外敷,每日2次。

其他疗法:

1.全身治疗

注意全身状况,加强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水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

2.单方、验方(1)用3%双氧水清洗褥疮伤口后,用紫草油外敷,亦可在创面撒一薄层白糖或涂生肌玉红膏促进肉芽生长。(2)创面长期愈合不良,可用生皮粉或生肌象皮膏外敷,必要时可植皮。(3)整个治疗过程均可配合紫红外线,神灯照射,每次半小时,每日1~2次。

12.急性乳腺炎

【概述】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初产妇,产后3~4周,发病前一般先有乳头破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继而在乳房某一部分出现肿胀疼痛,患处有压痛的硬块,表面皮肤红热,同时伴有全身寒战,高热,倦怠不适,白细胞计数增加及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学称为“乳痛”。其病因病理可分为二个方面:其一,乳汁淤积;因乳头破碎,乳头畸形或内陷或乳汁分泌过多,或小儿口中热之气,或因毒邪外袭,均可使乳汁淤积,乳络不畅,乳管阻塞,败乳蓄积,化脓而成痈肿。

其二,肝郁胃热;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或产后饮食不莭,胃热壅滞,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乳痈;因发病时间和病因不同,可分为:在哺乳期发生的,多外吹乳痈;在怀孕期发生的,名内吹乳痈。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不论男女老少,与哺乳等无关而发生的,名非哺乳期乳痈。临床上以外吹乳痈为多见。【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时应分清寒热虚实。早中期偏热,偏实,后期偏虚偏寒。(二)治疗原则

早,中期宜清热解毒,并注意疏肝通乳透脓;后期宜气血双补,托里透脓。(三)分期论治

1.乳汁郁积期(初期)

症状:乳房肿胀疼痛,皮肤微红或不红,肿块或有有无,乳汁分泌不畅,伴有胃寒发热,头痛胸闷不适,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

处方:全瓜蒌30克,牛蒡子15克,天花粉15克,柴胡、黄芩、栀子、皂角刺、青皮各10克,陈皮10克,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连翘15克,生甘草10克。

2.成脓期(中期)

症状:肿块逐渐增大,皮色焮红,疼痛加重,壮热不退,口渴喜饮,舌苔黄,脉弦数。已有化脓趋势,若壮热十余天不见减轻,硬块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时,是属成脓阶段,患于乳房深部(乳房后位)的乳痈,常需穿刺确诊。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合五味消毒饮。

处方: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炮甲珠10克,皂角刺10克,川芎10克,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水煎服。

3.破溃期(后期)

症状:破溃出脓后,一般热退,肿消痛减,逐渐愈合。若破溃后,浓汁不畅,肿痛不减,身热不退,属脓液波及其他乳络,而成“传囊”之变,亦有破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形成乳漏,愈合较慢。

治法:托里排脓。

方药:四妙汤。

处方:炙黄芪30克,当归10克,银花30克,炙甘草10克。

若溃后身热不退,肿痛不减,为余毒未尽,而成传囊之变,宜参照初起,成脓期治法。(四)外治

1.初起(1)乳房按摩:先在患侧乳房上涂少许润滑油,患者或术者由乳房四周轻轻向乳头方向按摩,但不宜用力挤压或旋转按压,而是沿乳络方向施以正压,将郁结的乳汁逐渐推出。按摩同时可用手轻提乳头数次,以扩张乳头部的乳络。若在按摩前先做局部热敷,其效果更好;也可用梳背按摩,在乳房涂抹油少许,然后用烤热的木梳轻轻按摩患部,继向乳头连续推赶,使乳络痹阻疏通,积乳排出。(2)外敷:局部皮色不红,胀而微痛,宜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鲜菊花汁,鲜蒲公英叶捣汁调敷患处,每日3~4次。或用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

2.成脓(1)脓肿形成,宜切开引流,应循乳络方向作放射状开口,以免损伤乳络。(2)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管穿刺抽脓后,外敷金黄散或金黄膏;或用火针排脓,一般用三棱针烧红,在波动明显距乳晕较远低垂部位刺入脓腔,稍加移动将针拔出,待脓出后,疮口内插入拔毒祛腐捻。(3)溃后:八二丹或九一丹药捻,外敷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其他疗法:单方、验方。(1)热牛蒡子15克,青皮15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日1剂。(2)露蜂房30克,生甘草15克。水煎服,日1剂。(3)赤芍30~90克,生甘草30克,水煎服,日1剂。(4)消导化积汤(治乳痈初期,郁乳期)(经验方)

处方:山楂30克,麦芽30克,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神曲、连翘衣各15克,蒲公英30克,炮甲珠10克。

日1剂,水煎服。五天为一疗程。(5)清热通络散结汤(治急性乳腺炎初起经验方)。

处方:柴胡、黄芩、全瓜蒌、赤芍、丝瓜络各15克,蒲公英30克,青陈皮、连翘、王不留行各10克,大贝母、天丁各10克,水煎服。日1剂,为一疗程。

加减:哺乳期乳汁壅滞者加鹿角霜、漏芦各10克,路路通10克。

产妇不断乳及断乳后乳汁壅胀者加生山楂,生麦芽各30克,有肿块者加当归20克,化脓者加炮甲珠10克,偏于气郁者枳壳10克,川楝子15克,偏于热者加生石膏30克,生地黄15克,产后恶露未尽者加当归15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

外用药:芙蓉膏外敷,每时换药一次,至肿块消散为止。(6)活血消痈方(本人自拟验方,主治:急性乳痈方)。

处方:当归15克,丹参30克,制乳没各6克。甘草10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全瓜蒌20克,香附米15克,青陈皮各10克,炮甲珠10克,天丁片10克。连翘衣15克,银花藤30克,白芷10克,红花6克。水煎服,日1剂。3剂为1疗程以肿块消散为度。

外用:消核膏外敷患处,两天换药一次,(消核膏为本人的秘验方)。由北细辛、猪牙皂、山奈等分研细末。用油膏(凡士林也可)调匀,药5:油10,调成油膏封闭备用。

13.血栓性静脉炎

【概述】

本病是指静脉内腔的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发生于浅组静脉者,称为浅部静脉炎;发生于深组静脉者,称为深部静脉炎。属中医学的“黄鳅痈”,“恶脉”“脉痹”等范畴。【诊断要点】(1)多有长期卧床,妊娠外伤手术,感染静脉曲张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史。(2)皮下浅层静脉炎多由静脉穿刺,输液注射高渗药物或感染所引起,多见于四肢沿静脉有红肿疼痛,可扪及条索状物,压痛明显。(3)深层静脉炎多见于下肢,患肢水肿发绀和疼痛,急性期常有发烧,脉搏增快等全身症状。如小腿深部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时,小腿下垂时胀痛,用手压迫小腿肌肉的两侧或曲足背时,则疼痛加剧,足背及踝部有水肿。(4)并发肺动脉栓塞时,病人出现胸痛,呼吸难,咳血,面色青紫,出冷汗,脉搏快而弱,(细数)血压下降等,重者迅速死亡。【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应分清热、湿、淤。早期:血淤偏热偏湿,后期:血淤偏经络不通。(二)治疗原则

活血化淤是本病的治则。化淤应注意清热利湿,通络消肿。(三)分期治疗

1.早期

症状:局部红肿疼痛,按之痛甚,有条索状硬结,肢体活动欠利,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活血化淤,清热利湿。

方药:四物汤加减。

处方:当归、赤芍、虎杖、泽兰叶各15克,丹参、蒲公英各30克,银花15克,黄柏10克,汉防己15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