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高歌:全国蓬勃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09:47:16

点击下载

作者:王金锋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寨高歌:全国蓬勃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大寨高歌:全国蓬勃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艰苦奋斗

●陈永贵坚定地说:“山再大,沟再深,治了一山少一山,治了一沟少一沟。”

●来人紧紧抓住陈永贵的手,激动地说:“我们这一次不仅买到了大寨的谷草,更是学到了大寨人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大寨的干部充满豪情地说:“能自己走过去的路,就不让人扶;能克服了的困难,就不能伸手向国家要钱!”

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2年年底,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接到通知,昔阳县委指派他到晋中地区参加培训,学习办初级农业合作社的方法。

第二天早晨,陈永贵顾不上吃早饭,只带了些干粮,就匆匆地上路了。

在去晋中地区的路上,陈永贵看到有些村庄成千成百亩的土地连在一起,三十一伙,五十一群的农民正在地里施肥,整地,偶尔还能看见一两部拖拉机在田地里忙碌,翻起一行行黑色的土块,抽水机则“哗哗”地在往地里灌水。

这下可把陈永贵吸引住了,他惊奇地问坐在身旁的老张说:“老张,这儿的农民怎么有这么多的土地,一块地就有上百亩?”

老张笑着对他说:“永贵,听说这里已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把地界都刨啦!”

陈永贵一听,对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加感兴趣了。

一到目的地,陈永贵迫不及待地找到接待的同志,要他介绍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

接待的同志看到陈永贵对农业合作社这样感兴趣,感到十分高兴。

在晋中地区参加培训期间,陈永贵的学习态度十分认真,他时常主动地向负责讲课的老师提出问题,从组织领导、分配制度一直问到经营管理、核算方法,直到老师的回答使他满意为止。

培训结束以后,陈永贵立志在大寨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归途。

陈永贵刚回到大寨,几个支部委员和乡亲们就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把他团团围住,询问有关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问题。

陈永贵动情地讲述了他在路上看到的有些村庄大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喜人场面。

他说:“有些村为了办合作社,把地界都刨了,结果一块地就有上百亩大……”

大寨村的一个社员叹着气说;“可是大寨的生产条件这么差,拿什么跟人家比,咱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陈永贵拍了拍这个社员的肩膀,说:“大寨有大寨的特点,现在的关键是先要把农业生产合作社办起来,将来什么事情就都好办。”

有些社员看到陈永贵这样胸有成竹,就问他:“咱大寨怎样办合作社?”

陈永贵说:“我打算把村里的小块地并成大块地,把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几千块土地连起来,把沟洼填平,垒上堰基,增厚活土层,加强抗旱防涝的能力……”

村干部梁便良立刻说:“那哪儿成呀?咱一家一户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一块在沈梁上,一块在山沟里,有时为了一个地角角还闹意见哩。”

陈永贵说:“问题就在这里。咱们虽然组织起来,成立了互助组,但还是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小块地不能并起来,农田基本建设就不能搞起来。一遇到天灾人祸就顶不住了。”

陈永贵说到这里,环视一下全场,又接着说:“就拿今年的这场洪水来说,有些人家损失不大,有些人家一年辛苦都被水冲掉了。同样出工,同样劳动,到秋收的时候,有的欢笑,有的发愁,这样发展下去,富的一天天富起来,穷的一天天穷下去。互助组虽是集体生产,但还是压不起千斤重担,经不住大风大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一个社员叹着气说:“那有什么办法呢?农民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种地的。”

陈永贵说:“有办法啦!”

大家一听,都用期盼的目光看着陈永贵,要陈永贵马上就说。

陈永贵装了一袋旱烟,点燃后,“叭叽叭叽”地抽了几口,然后说:“我说的办法就是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咱们把大家的土地合并在一起,集体耕种,打下来的粮食也放在一起,按照各家的土地多少,劳力多少,投资多少来分配,如果有困难户,再由集体适当照顾。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这样搞了。哎呀!一望无际的土地数十亩、成百亩地连在一起,社员们三五成群地在地里劳动,劲头可大哩!”

接下来,陈永贵带领大家学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经过几天的学习,大寨人对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张张入社申请书像雪片一样飞到陈永贵和村支部委员们的手里。

有的村民特意到陈永贵和支委们的家里表示入社的决心。

有的村民把家里的老母鸡、鸡蛋也卖到供销社,准备入社的投资。

大伙立即推派陈永贵、梁便良、贾进才和老贫农贾耕云,到县里去申请办社。可是,陈永贵他们一到县里,却被那个上面派来的办社工作队队长泼了一瓢冷水。

办社工作队队长说:“上级决定昔阳县先办3个试点社,你们要办,年后再说,现在可不能乱来。”

这意外的消息,使大寨人从头冷到脚,大家都撅着嘴,生气地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组织起来力量强,办社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偏要等到以后呢?”

陈永贵看到大家这样迫切要求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打算组织村民们先试着办一个,也可以积累一些经验。

陈永贵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村里的大队干部和群众们,大家一致赞成,并决定马上做办社的准备工作。

但是,要做办社的准备工作,还得有一个能写会算的人当会计。大寨村的人,在旧社会里是靠扛长工、打短工过日子的,都没进过学校门,有的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上来。逢年过节写副对联呀,农具上写个字呀,都要去请人代写。现在没有个会计,大家的心里都急起来了。

会计到底叫谁担任呢?陈永贵想起了贾承让。

贾承让是贫农的儿子,在旧社会里扛过10多年长工,下过三四年煤窑,讨过几年饭,解放后念过3个月的冬学。

陈永贵找到贾承让,对他说:“承让,你先干起来,在干中学嘛!”

贾承认接受了大队的任命,并且开始认真学习有关会计的知识。

贾承让不会打算盘,就虚心地向会的人学,记账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画上个记号,总算把账记了下来。

办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秋收也已完毕。

这一天,大寨的村民像过节日一样,在陈永贵、梁便良、贾进才的带领下,排着队,敲锣打鼓,欢天喜地,捧着用大红纸写的申请书再次到县里去申请办社。

这次,县里同意大寨村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但是入社的农户限制在30户以内。

批准办社的消息传到大寨。大寨人听说只批准办30户的小社,大家的心里又像吊上一块石头。

在党支部里也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陈永贵、梁便良、贾进才等多数干部认为,互助组已有49户了,办社只能扩大,不能缩小,要办,49户就得一起参加。

可是副村长李志福认为:“办社是新鲜事儿,宜小不宜大,上级既然只批准办30户,咱就只能依照上级的意思办事,不能乱来。”

梁便良坚决不同意,他对李志福说:“照你的意思,剩下的19户怎么办呢?”

李志福说:“剩下的叫他们再在外面干一年互助组,等合作社巩固以后再进来。”

贾进才插嘴说:“咱大寨村的人要像一家人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你说说叫谁参加,叫谁不参加呢?”

李志福说:“这件事情由支部决定,这有什么难处理呢?”

贾承让说:“我看这样不妥当,办合作社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咱不能只顾自己吃肉,让人家去啃骨头。”

李志福说:“那有什么办法呢?上级只批准30户。依我看,还是照上级的意思办事保险……”

陈永贵正要发言,忽然门外涌进一批人来,他们都是为要求入社而来的。顿时,把一个小小的会议室挤得满满的。

老贫农李喜庆说:“永贵,听说县里只批准办30户的小社。俺家可一定要算上呀!”

贫农赵庆生夫妻俩都说:“永贵,咱一家子的死活算是交给社里了,离开了集体,俺就没法生活,俺们这次一定要入社!”

村民赵大和说:“毛主席号召办合作社,咱大寨人对毛主席的号召可要积极响应呀!”

贾耕云说:“要富裕,就得让大家共同富裕,要参加,就得大家一起参加!”

陈永贵见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入社,深受感动。他又拿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仔细地看了一遍。

陈永贵放下手中的文件,使劲地磕了一下旱烟锅,站起身来,坚定地对大家说:“乡亲们,咱听毛主席的话走合作化的道路,犯不了法,定不了罪,咱们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不管风吹浪打,非办不可,49户全部入社,一户也不能少!”

李志福担心地问:“上级知道了怎么办?”

陈永贵笑了笑,说:“大家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件好事。出了问题我负责!”

村支部委员们都说:“挨批评,受处分,由我们大寨村党支部去顶,谁要想拆散咱们的农业社,咱全村人就去和他们评理!”

接着,在喜庆的锣鼓声中,大寨村召开农业合作社成立大会,大家兴高采烈地选出合作社的领导班子。

陈永贵被选为合作社主任,梁便良、贾进才、宋立英、赵大和、李志福等被选为合作社社务委员,贾承让当然是会计了。

积极向国家卖余粮

大寨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以后,陈永贵就号召社员们为改变大寨的穷山恶水而奋斗。

在陈永贵的提议下,大寨村党支部还提出这样的响亮口号:

叫穷山恶水献粮食,开山造地为革命。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此正式开始了。

经过一冬春的苦战,大寨农业生产合作社种下的庄稼长势良好,苗儿出的齐,长的壮,人人见了都要称赞。

社员们看到办社的第一年,庄稼就长得这样好,都感到十分高兴。

天有不测风云。眼看就要丰收,一场旱灾忽然在大寨降临。

火辣辣的太阳像一团烈火,烤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地里尽冒热气,地里的庄稼旱得卷起了叶片。

陈永贵看到旱情非常严重,感到十分焦急,他接连召开党支部会,社务委员会和社员大会,发动群众战天斗地,抗旱保丰收。

一场抗旱保苗的战斗就此打响了。

早晨,东方刚刚泛白,大寨村的社员们就兵分三路,组成三路抗旱大军,在嘹亮的歌声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第一路是担水队,任务最艰巨,绝大部分是青壮年,由陈永贵、梁便良亲自带队。他们把山脚下的泉水用肩担,用驴驮,送到山梁上的坡地里。

送水的任务十分艰巨,上山吃力,下山艰难。但是,担水队的队员们却毫不畏缩,干劲十足。

陈永贵担着满满的一担水,敞开白布汗褂,大踏步地走在队伍最前面。他头上的汗水滴答滴答地直往下滴。

紧跟在陈永贵后面的就是梁便良,他虽然没有陈永贵高,但担的水却不比陈永贵少,走起路来也不比陈永贵慢。

后面的青壮年男人们也学着陈永贵的样子,挑上一担水,迈开大步,跟着陈永贵和梁便良一起前进。

第二路是送肥队,由贾进才、赵大和带队。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浇过水的地里,再施上一次肥料,保证苗齐苗壮。

这一队的社员虽然上了年纪,但也干得热火朝天。

贾进才赶着小毛驴送肥,嘴里“得、得、得”地喊着,干劲十足。

贾耕云、李喜庆等老汉,把贾进才送上来的肥料,均匀地撒在每一棵苗上,撒得又快又好。

第三路是锄地队。为了防止水分蒸发,这一队要在刚浇过水、施过肥的地里再深锄一遍。

这一队全是妇女,带队的当然是合作社社务委员宋立英了。

妇女队的干劲也确实不小,她们头上包着白毛巾,手里拿着锄头,一锄就是一大片。

一时间,大寨村的村民们争先恐后,干得热火朝天。担水的好象比赛跑,送肥的劲头比天高,深锄的不怕双手磨出泡。

就这样,大寨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战胜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大旱。

农业社里庄稼仍旧长势喜人。

大寨村的社员们尝到了办合作社的甜头,认识到了集体经济的巨大威力。

接下来,大寨的社员们又勤锄细管,看苗施肥,对地里的庄稼照顾得十分周到。

秋收时节,放眼望去,只见大寨村到处是令人欣喜的丰收景象:玉米长得像棒捶,金黄色的谷子粒粒饱满……

这一年,大寨村土地平均亩产240斤,比互助组增产60多斤。

农业合作社首战告捷,社员们都高兴万分。陈永贵等干部准备开个庆丰收大会,还要在庆丰收大会上再吸收一批新社员。

秋收打场刚结束,陈永贵接到通知,到县里去开了3天会,等他开完会回来的时候,庆丰收大会的筹备工作,已经由在家的几个支部委员准备好了。

陈永贵把县里开会的精神,向支部委员们和社务委员们作了传达。

陈永贵环视了一下大家,说道:“国家现在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了,县里分给大寨村2.25万公斤的统购任务。”

梁便良很爽快地说:“今年农业社大丰收,不要说总数2.25万公斤,就是单干户不算,咱社里也不成问题。”

支部里的其他同志都说:“咱们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支援祖国的建设。”

于是,陈永贵决定,在庆丰收大会上就宣布统购统销政策。

这天晚上,一轮明月高挂,天上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大柳树下灯火通明。

大寨村的村民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高高兴兴地向会场涌去。

陈永贵、贾进才、宋立英、贾承让、赵大和等也先后来到会场。

庆丰收大会在梁便良的主持下,开始了。

陈永贵代表大寨村党支部和社委会作了办社一年来的总结。

其他几个支委都先后发了言。

社员们听得眉开眼笑,欢天喜地。

接着,梁便良宣布大会第二项议程:分红。

会计贾承让把预先用红纸袋装好的现金端上主席台的时候,锣鼓声,欢呼声,口号声,鼓掌声早已连成一片。

人们的目光都凝聚在主席台上。

贾承让喊到一个社员的名字,这个社员就走到主席台上,听贾承让说他全年做了多少工分,投资多少,土地股分配多少,平时预支多少,实分现金多少,然后从陈永贵手里接过红纸袋,核对一下现金数字,再讲几句话,表示一下决心。

就这样,不断有社员走上主席台,领取自己的劳动成果。

社外的一些单干户,看到农业社的社员收入这样好,恨不得自己立刻就成为农业社的社员,所以分红一结束,还没等大会宣布吸收新社员,他们就争先恐后地要求报名参加农业社。

陈永贵刚宣布扩社开始,现在可以办理报名入社手续,那些急着要入社的村民就争先恐后地围了过来。

不一会儿,社外的单干户,基本上都入了社。

这时,富裕中农贾志发也走到陈永贵面前,小声说:“永贵,咱也要入社。”

陈永贵看了他一眼,有些奇怪地问:“你不是还要在外面看一年吗?”

贾志发红着脸说:“农业社就是好,咱还有啥看头!”

原来,在大寨村刚开始办社的时候,陈永贵就问贾志发:“人家都要求入社,你打算怎么样?”

贾志发想了想,才说:“我本来也想参加,可是家里……我想再看一年……”

陈永贵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长地说:“看一年就看一年,不过,你以后可别后悔!”

贾志发一直举棋不定,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不应该入社,因此,自从办农业社的那一天起,他时刻都留意着社里的一举一动,想看看农业合作社是不是真的有优越性。

农业社翻地,贾志发也翻地;农业社下种,贾志发也下种;农业社施肥,贾志发也拉着毛驴把肥料送到地里……

可是到了抗旱的时候,单干户的致命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尽管贾志发动员了全家3个劳动力一齐上阵,可是他们刚浇了山坡上的,山沟里的就干了;浇了山沟里的,山坡上的又没有水了。贾志发看到这种情景,急得手忙脚乱。

虽然农业合作社后来帮助贾志发一家抗了旱,贾志发自己又往地里上了一点儿肥料,但他家的庄稼长势始终不好,平均亩产仍旧只有100多斤。

秋收打场的时候,农业合作社的打谷场正对着贾志发家的门口。贾志发看到农业合作社收获这么多粮食,开始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入社。

社里分配粮食一开始,贾志发就爬在窗台上暗暗记账,社里打了多少粮食,社员们分到多少粮食,他都一清二楚。

贾志发的老婆不理解地问他:“农业社分粮,你又不是个社员,费那么大的劲干啥?”

贾志发瞪了她一眼,没有说话。

农业社分粮一结束,贾志发就把自己收获的粮食和那些入社农户分到的粮食进行比较,他发现有两户富裕中农,同他的土地、劳力、牲口、农具都差不多,但从社里分到的粮食却比他这个单干户足足多了2000斤!

贾志发感到后悔极了。

他对子女说:“农业社就是好,这下咱可服了,赶快去找永贵报名入社!”

陈永贵和支委、社委会的成员一商量,觉得贾志发这次是真心入社,为了帮助他进步,就批准他入社。

在这次庆丰收大会上,大寨村农业合作社从49户发展到70多户。

陈永贵看到新社员办理完报名手续,就站起身来,环视一下全场,大声说:“乡亲们,为了搞建设,今年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按照政策规定,今年各户产的粮食,除了口粮、种籽、饲料以外,其余全部要卖给国家。”

大寨人听到这个消息,显然有些吃惊,小声地议论起来。

陈永贵知道村民们还有些顾虑,就大声说:“我是村支部书记,又是合作社主任,我应该给大伙儿带个头,今年,我家卖2500公斤的余粮。”

村民们听到陈永贵要卖这么多粮食,都有些吃惊。

贾进财和其他党员也都学着陈永贵的样子,纷纷表示要多卖余粮。

看到村干部们带头卖给国家粮食,大寨村的村民们小声地商量了一下,都表示要积极卖粮,支援国家。

陈永贵看见村民们都这样通情达理,脸上露出笑容。

在陈永贵等干部的带动下,大寨村当年向国家卖出2万多公斤粮食,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卖粮任务。

制定修地造田规划

初级社刚成立,陈永贵就决心改变大寨村恶劣的自然环境,将大寨村的七沟八梁变成田地。

大寨村的自然条件很差,全村的耕地都挂在虎头山一侧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全村约800亩耕地,零零散散地分布成4700多块,每块的面积都小得可怜。

由于耕地面积很小,又缺肥缺水,土地十分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种粮的产量很低。大寨人的生活十分贫困。

正因为如此,以陈永贵为首的大寨人才会迫切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闯出一条路来。

陈永贵决心将沟垒起一层层石坝再填上土,使耕地小块变大块,斜坡变平地。

陈永贵开始给人们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他要用这个故事来激励大寨人艰苦奋斗。

讲完故事以后,陈永贵又提起改造七沟八梁这件事情。他坚定地说:

3年不行5年,5年不行10年,我们这一辈子不行,还有我们的子孙。

当时,大寨人有一个习惯:每个成年男人到了吃饭的时候,就端上一个大碗在村子的场地里边吃边聊,人们都把这种场合叫做“饭场会”。在最近的饭场会上,他们议论最多的就是修地、造地的事。

有人有些担心地问陈永贵:“山大沟深,满村不过才50多个劳力,哪年哪月才能把地修好?”

陈永贵淡淡一笑,坚定地说:

山再大,沟再深,治了一山少一山,治了一沟少一沟。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争论,大寨人终于统一了思想,决心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宣战。

人们都充满豪情地说:“如今地主打倒了,又办了农业社,70户人家合成一家,难道这么大的一个集体,就治不了大寨这点山?”

为了改变自然面貌,初级社刚成立,陈永贵就在酝酿着大寨的10年造地规划,要将七沟八梁变成田地。在向自然开战的过程中,陈永贵不断地思考着改造大寨落后面貌的办法,渐渐地,一个10年造地规划在他的头脑里逐渐成型。“十年造地规划”的基本内容是:

条条荒沟变良田,块块坡地变梯田,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使大寨的土地旱涝保收。

陈永贵为“十年造地规划”规定的具体做法是:

沟里分段打坝,坡梁地打桩筑埂,对于土层薄的地块担土垫地,对于坡度大的地块起高垫低。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全面规划,集中治理。在时间安排上,一般是每年秋收以后集中劳力治沟,春节到春耕前集中劳力平整土地,夏秋两季抽空打埂,并维护现有土地。

陈永贵的这个规划得到支部大会同意以后,就在社员大会上公布。

陈永贵对乡亲们说:“10年规划是长远之计,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目标。比如眼下我们要大战狼窝掌。尽管山沟深,可山是死的,人是活的。垒了一条坝是一条坝,垫了一堰地是一堰地,为什么干不成呢?”

陈永贵还充满激情地对乡亲们说:

工程倒是大一些,但工程越大,越要及早动手。只有干才能变。不敢动手,消极等待,再过几辈子,大寨还是老样子。所以,不要有任何幻想,要有长期战斗的准备。3年不行,5年;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20年;这一辈子不行,还有儿孙后代嘛!只要像老愚公那样,挖山不止,总有一天大寨会变样的!

大寨村的人都被陈永贵说服了,他们纷纷表示支持陈永贵的计划。

于是,一场大规模的造地行动紧接着展开了。

全村劳力首战白驼沟

1953年冬天,大寨人改造大寨山川的第一场战斗开始了。大寨人要改造的第一个对象是白驼沟。

白驼村是一个斜挂着的山槽,是大寨村的7条大沟中最小的一条沟。它虽然小,但改造起来也不容易。

大寨人心里都很清楚:要把白驼沟这条山槽砌成梯田,共需筑24道堤坝。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冬天的虎头山,寒风刺骨,滴水成冰。阵阵寒风吹得枯黄的杨柳树叶沙沙地响,大寨人在冰雪面前却毫不畏缩。

党支部书记贾来恒,扛着铁棍上去了;社主任陈永贵,作为垒坝的好手,也上去了;支部委员贾进才,背着铁锤、铁錾,作为破石的战士,也上去了;土改时期的老农会主任贾承运也上去了。

全村50多个劳力全部上阵,就连70多岁的老人贾金元也乐呵呵地到了劳动工地。

有人问老人:“你怎么也来了?”

老人意味深长地说:“我喜欢修地,可一辈子也没能修一亩地。现在这么好的机会,就是没有工分,我也高兴。”

冬季的虎头山万木萧疏,大雪纷飞。在这个鸟兽都在设法避寒的季节里,大寨人却在劳动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浑身淌汗。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们每天天刚亮就出了村,星星眨眼时才收工。

陈永贵作为这次战斗的发起者,表现得格外积极。

他领着4个壮劳力垒坝打先锋,二三百斤的大石头,要靠两个人一起使劲垒上去。石头把他们冻得麻木的手碰破了,血滴在石板上。陈永贵却好像没事人一样,一直顽强地在冰天雪地里筑坝造地,连烤火的时间都没有。

为了节省时间,筑坝的人都在工地上吃饭。饭是由村里的妇女们做好后送到沟里。

由于天气太冷,路途又远,刚出锅的热饭,挑到工地上,饭的上面已经冻上一层冰,这就是大寨人津津乐道的“冰碴饭”。

陈永贵后来提起冰碴饭的时候,十分坦诚地说:“谁不想吃好的?如果把冰碴饭和热面条同时端上来,谁也是先端起热面条吃。可是,在冰天雪地里,哪里来的热饭吃?”

就这样,这些向自然宣战的人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才收工,刚过完年,正月初三,他们就又上了工地。

由于干劲大,他们提前完成了任务,原计划用1个月完成的工程,只用了18天就干完了。

大寨人就这样把白驼沟变成了一块一块的耕地。

首战白驼沟共投工1500个,筑坝24条,造地5亩,并使12亩地免于洪水冲刷。这是大寨村古往今来头一份大规模的造地工程,地地道道的空前壮举。大功告成之后,陈永贵豪气冲天,将祖祖辈辈叫了数百年的白驼沟命名为“合作沟”。

这是大寨人在陈永贵的带领下第一次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取得了胜利,他们从此更加坚定了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天换地的信心。

大寨村民治理白驼沟的行动,引起了中共昔阳县委的重视。

这年年底,昔阳县推举陈永贵出席晋中地区劳模大会,陈永贵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这是陈永贵第一次在大型会议上发言,他的发言很实在,很精彩,还有一定的逻辑性。

晋中地委书记岳太忠在总结讲话时,十分高兴地说:“大寨的陈永贵很有头脑,是个很好的人才。希望其他合作社也像大寨那样,不仅要搞好当年的生产,而且也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这样,集体经济才能逐步壮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逐步发展出来!”

1954年冬天到1955年春,大寨人又把后底沟、赶牛道沟、念草沟和小北峪沟闸住了。

利用冬闲三战狼窝掌

1955年冬天,大寨人开始改造7条沟中最大最难治的狼窝掌沟。

治理狼窝掌沟,先后进行了3次。前两次都失败了,全村人两个冬天的苦干完全付诸东流,直到第三年又干了一个冬春才最后治服这个沟。这就是大寨创业史上最动人心魄的“三战狼窝掌”的故事。

在大寨人与自然搏斗的第六个回合——闸狼窝掌的时候,他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与磨难。

狼窝掌,是大寨村的7条沟中最大的一条。这条沟长有1.5公里多,宽约13米。

狼窝掌山高坡陡,乱石堆积,相传这里时常有野狼出没,因此得名“狼窝掌”。

每逢大雨时节,雨水就会沿着狼窝掌两旁的山坡泄入沟里。这时候,狼窝掌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凶猛地奔腾咆哮。一块块巨石在洪水的冲击下顺势乱滚,令人胆战心惊。

几十年后,1986年陈永贵病重期间交代后事,让家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大寨虎头山上的梯田里,但他特别要求,千万不可撒进“狼窝掌”。可见老一辈大寨人都把那条沟看成个凶险的地方。这自然是后话了。

首战“狼窝掌”是1955年冬天,陈永贵带领全村58名劳力上了工地。他们为了治理狼窝掌,快过春节的时候才收工,春节刚过就又接着干了起来。

这次,他们吃的依然是“冰碴饭”。

经过起早贪黑的辛勤劳动,大寨人在狼窝掌筑起38道堤坝,造出30多块地,总面积超出20亩。

正当大寨人对狼窝掌的未来充满信心的时候,一场暴雨无情地冲垮了大寨人千辛万苦才筑成的大坝,也冲走了地里的土壤和禾苗。

这场大灾难给了大寨人迎头一击。

全村人为此感到心痛,陈永贵更是十分痛苦。但是他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是全村的带头人,他不能就此认输。

陈永贵笑着对全村人说:“不要紧,冬天再干。”

陈永贵决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要带领全村人二战狼窝掌。

这年冬天,全大寨的劳动力又聚集在狼窝掌,开始他们的第二次征服行动。

这一次,他们首先总结第一次失败的教训。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第一次筑坝失败是因为坝基不深,坝身不厚,所用石块也太小,因此无法阻挡洪水的冲击。

这一次,大坝人特意加深了坝基,条条石坝的基础都挖到1.5米深,坝身的厚度也由1层加到4层,石头也全部用那些一个人搬不动的大石头。

为了减缓洪水的冲击,他们还在沟的上方修了一个一亩地大小的“水库”,并且在山坡上刨了一些鱼鳞坑。

在这次劳动中,大寨人依旧干劲十足。他们有的抬石头抬断了木杠,有的天不亮就上了工。天气奇冷,他们却没有手套,手上都被石头的棱角划破了皮。

经过3个月的奋力拼搏,大寨人又一次在狼窝掌创造出20多亩人造田。

这次完工之后,大寨人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等待着雨季的来临。他们异常希望这次筑起的石坝能够经受住洪水的洗礼。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陈永贵在睡梦中被大雨惊醒。他担心狼窝掌上的石坝,匆忙披了件衣服,提着一盏马灯就奔狼窝掌去了。

陈永贵跌跌撞撞地在山梁上奔跑,快到上面的水库时,忽然听到一阵沉闷的雷声,暴雨下得更猛烈了。

陈永贵呆呆地立在暴风雨中。

在暴雨中,陈永贵听到一条条石坝轰然倒塌的巨大声响,每一次声响,都好似击打在他的心上。

快到吃午饭的时候,一身泥水的陈永贵才回到家里。由于神情恍惚,他手里的那盏马灯一直忘了熄灭,一直在亮着。

这一次,很多人都感到绝望了。不少人议论纷纷,怨气冲天。

有的说:“人不和水斗,猫不和狗斗,人有多大本事,还能斗过龙王爷!”

有的说:“跟上你们白白挨了两冬冻,往后守在家里闲一冬,不挣工分也不闸这条沟了。”

还有人说:“修狼窝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今年再也不跟他们去喝西北风了。”

陈永贵听到各种各样的风言风语,他知道有不少人在背后骂他,他也感觉自己无脸见人。

县委书记张怀英听到消息,专程来到大寨,他热情地鼓励陈永贵说:“革命哪会一帆风顺?失败了再来嘛!”

听了张怀英的话,陈永贵的精神为之一振,他决定继续带领乡亲们完成改造狼窝掌的任务。他不相信狼窝掌永远是野狼的家园,永远长不了庄稼。

一天晚上,陈永贵躺在他家的土窑洞里,一时难以入眠,他还在苦苦地思索着大寨人两次改造狼窝掌的行动都遭到失败的症结所在。

陈永贵抬头望着窑洞顶,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窑洞的上面是一座土山,但窑洞为什么没有被压塌呢?

经过仔细分析,陈永贵找到了答案:因为窑洞顶是拱形的。

清晨,陈永贵又来到大寨村的石桥边,仔细地观看着这座村里人天天都会走过的石桥。

石桥年代久远,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人、车、牲畜负重从桥上通过,但石桥却依然坚固如初,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它是拱形的?如果将狼窝掌里的石坝也筑成拱形的,是不是再也不会被洪水冲垮呢?

陈永贵由此想到一个好办法。

陈永贵又召集支部会议和党员大会,他把自己的新主意说给大家听,并且让大家讨论。

在这关键时刻,大寨村党支部支持陈永贵的意见。陈永贵激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给全村人鼓劲,陈永贵充满豪情地说:

我们走的是前人没走过的路,怕摔跤还能爬山?不能从狼窝掌撤退,不能挫伤人们革命的锐气,不能让阶级敌人高兴,不能给共产党、集体经济脸上抹灰!

听了陈永贵这些充满激情的话语,大家又鼓起了干劲。

陈永贵和大寨村党支部的干部们经过慎重考虑,一起制定了新的方案:

变直线坝为拱形坝,让拱背朝着来水的方向,以增加石坝承受洪水冲击的能力。

三战狼窝掌的战斗很快打响了。

这天早上,陈永贵带领队伍,迎着初升的朝阳,浩浩荡荡的进了山。

大伙来到狼窝掌,陈永贵大声地对大伙儿说:“有人说狼窝掌最难治,咱大寨人偏要在这‘狼’嘴上拔牙,看看到底谁斗过谁!”

陈永贵说完这些话,就大声宣布开工。

伴随着激昂有力的劳动号子,大寨村的劳动者又开始在狼窝掌叮叮当当干了起来社员们按照预先的分工,有的把基,有的开山,有的运石头,有的担灰浆,有的垒坝,满沟里人来人往,热气腾腾。

陈永贵一马当先,总是出现在最危险、最艰难的地方。陈永贵就是在干活时还不忘鼓励大家,他说:

天冷冷不了热心,地冻冻不了决心,寒风吹不倒信心。

大寨人听到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都深受鼓舞,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忘记了寒冷,干起活来个个奋勇争先。

第一生产队的队长梁便良,与村支部委员贾来恒等4人抬着大石头,在没膝深的大雪里往山下走,一路不知摔了多少跤,4个人都滚成了雪人,可他们却丝毫不感到委屈,超额完成任务。

到下午,太阳离西山顶还有一竿子高,一道2丈多高,4丈多长,坝顶两米来宽的拱形主坝又重新出现在狼窝掌。

开工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陈永贵推开门,只见像柳絮一样的大雪在天地间飘飘洒洒,地下积雪白茫茫一片,足有一尺深,西北风呼呼直吹。

陈永贵出了家门,抬头一看,进山的路上已经有了一串脚印。陈永贵脸上露出笑容,他知道又有人提前进山劳动了。

经过在冰天雪地里27天的顽强拼搏,大寨人提前3天完成任务。

狼窝掌,这个大寨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关,终于被攻下来了。从大战白驼沟到三战狼窝掌,整整过了5个冬春。在这5年时间里,大寨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7条沟都变成了田地,把4700多块地修成2900多块,还新增加80多亩好地。

实行科学种田方法

陈永贵是个种田能手,别人种不好的田,他能种好。全村人都很佩服他。

陈永贵成天想着如何把大寨的土地种好,一心想在大寨这块石多土少的地方创造出奇迹来。他对于钻研土地的热情竟然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陈永贵年年种试验田,他干得十分投入,常常同时种几块,试验肥料,试验种子,挖地的深与浅,水分的多与少,苗株的疏与密……

1953年,昔阳县有一个技术员在大寨辅导村民们学习科学种田,他看了大寨的牲口,又看了庄稼,对村民们说:“白发病的谷草不能喂牲口,牛马如果吃了这种谷草,拉出的粪便仍然带着病菌,下到地里会传染庄稼。如果真要用白发病的谷草喂牲口,就必须烧掉上半截,只喂下半截。”

村民们听了,都不以为然。陈永贵却把这个技术员的话记在心里。

陈永贵悄悄地用白发病谷草沤了20担肥,挑到一块8分地里,然后在这块地里种上庄稼。

结果,等到出穗的时候,100株苗竟然有82株染上了病。

陈永贵立刻把全村人都叫到地边,大声地对他们说:“专家的意见都是对的,我们以后也要讲点儿科学。”

在陈永贵的严格督促下,大寨人严格地按照技术员的吩咐去做,谷子的收成明显地增加了。

陈永贵在积极探索科学种田的同时,也十分注意选择优良品种。

有一次,陈永贵去东关农业合作社参观的时候,看到这个合作社有一种品质优良的玉米,名字叫做“金皇后”。陈永贵就找到东关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向他讨要“金皇后”玉米种子,还细心地请教这种玉米的种植方法。

陈永贵得到“金皇后”玉米种子以后,回来就在离大寨村最远的地方种了两亩。

陈永贵每天都很早上工,最晚收工,早晚都要去玉米地里蹲上一阵,细致地观察玉米苗的生长情况,对这些玉米苗十分关心。

到了秋天,陈永贵种的这两亩“金皇后”玉米产量很高,每亩都比东关合作社的同类玉米多收30斤。

陈永贵欣喜若狂,把全村的干部群众都叫到这块玉米地旁边,让他们说说感想。陈永贵是想用这种办法激发全村人进行科学种田的热情。

陈永贵进行科学种田试验,也有失败的时候。

有一次,陈永贵用灰渣拌粪种了两分地,结果秋后产量很高,他以为试验成功了。第二年,他就用同样的办法种了7亩,结果产量一般,和普通田地没有什么差别。

玉米是大寨的高产作物。但是,玉米生长需要水肥比较多,因此,大寨过去只有30%左右的好地勉强可以种上玉米。

大寨有个老传统,即沟地、肥地种玉米,坡地种谷子,梁地薄地种豆子和高粱。实行集体化以后,各社之间产量竞争越来越厉害,而玉米产量最高,于是玉米便把其他的农作物都挤跑了。

结果,大寨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一倍。可豆子少了,谷子少了,还有瓜菜等都减少了。村民们的生活中又不能没有豆、麻和瓜菜等品种,因此,这一年增产了,反倒弄得村民们有意见。

于是,陈永贵开始带领大寨人进行种植试验,以达到又要产量高,又要花样多的目的。

大寨人试验带种、地区间作。先试几分,再试几亩;先试一种,再试几种。

几年之后,大寨人发明了一种适合大寨实际情况的种植方法。这种方法叫做“四不专种”和“三不空”。“四不专种”就是:黑豆不专种,菜不专种,麻不专种,瓜不专种,都带种在玉米地和谷子地里。

所谓“三不空”,就是地边不空,地头不空,地角不空。这就是说没有地方能空了。

陈永贵十分推崇这种种植方法,他号召社员们按照这种方法种植农作物。

他曾经十分认真地给社员们算过一笔账:大寨有2900块地,每块地有一道边,两个地墙,四个角,加在一起就有30多亩地,能种7万多株苗。如果按亩产350公斤计算,就可以多打1万多公斤。

社员们按照陈永贵的说法做了,结果种植粮食的产量又高,品种又齐全。

人们高兴地说:“这种种植方法真是咱大寨人的一件宝。”

后来,大寨人还总结出几句顺口溜,专门称赞这种种植方法:

高垅地掉塄瓜,低垅地种小麻。

垅堰根底种高粱,大豆小豆满地爬。

春天吃菜有芥辣,秋天摘回大倭瓜。

用深刨法造出海绵田

陈永贵常常一个人蹲在地里翻土,这里翻翻,那里翻翻,仔细检查土壤的质量。

经过多次观察,陈永贵发现,大寨的田地里,土壤的干湿程度不同,粘性不同,软硬也各不相同。如果把灰渣粪施在土质本来就松软的地里,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陈永贵就这么每天研究着,每年试验着,总结出一套包罗大寨所有土地的种田经验。他时常说:“红粘土粘性大,该用灰渣肥,因为灰渣可以改变土壤;沙土松,就要改用土肥;阳坡应该上猪粪;沟凹地土层厚实,应该施秸秆肥……”

1958年夏,又到了锄玉米的时节。这一年出奇地风调雨顺,满地的玉米长势喜人,草也长得疯狂。

这时候陈永贵又闹开新道道了。该锄草就锄草吧,上千年来就是用锄头锄,陈永贵偏偏叫劳力们扛上镢头下地,他要改锄草为刨草,而且要深刨,刨到七八寸深。

这样锄草也未免太出格了一点。社员们就七嘴八舌地嚷嚷,告诉陈永贵自古就是用锄头锄草的,从来没有听说用镢头刨草的。刨深了要伤根,秋后要喝西北风。

陈永贵说深刨就是好,地力能提高,能抗旱,能抗涝,同时还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