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社交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14:53:53

点击下载

作者:徐品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国社交圈

民国社交圈试读:

第一章 校花与才女的家族关系裙带图(上)

“月季夫人”的恩师与徒弟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从1911年武昌城头的一声炮响,到1949年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在这短短的38年历史中,除了盛产军阀,还盛产名媛与精英,而且在这些名媛与精英的身后,无不飘曳着一条或者数条精美的裙带,它们上接清、明,下连后世,以至成为一条后世无法再现的亮丽风景线。

探求这条无法再现的亮丽风景线,也许要从一个现在看起来大家都不太知道的名媛开始。这条飘曳的裙带,起始于江苏的太仓。

江苏太仓,因吴王及春申君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元代开始在刘家港开创漕粮海运后,这里更是日益繁盛,成了万家之邑,自古就有“金太仓、银嘉定”的说法,于是,这里人文荟萃也就实属正常了。

1908年9月17日,在太仓城厢镇新华西路一个书香门第的蒋氏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小女孩。于是,民国这条无法再现的亮丽风景线,就从这个小女孩开始了。虽然这个小女孩后来成了精英的女杰,但毕竟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所以她的出生很平常。

这个小女孩的曾伯祖父,也是曾经了得的人物,做过四品知州大人,当时他家的房产就占有几条街。但是到了她父亲蒋桐侯主持家业的年代,家道已经开始中落,只有一些薄田出租,全家的生计只能靠蒋桐侯当小学教师,挣些碎银子回家买米度日了。不过,蒋桐侯出身书香门第,他给这个女孩起了一个颇有文采的名字,叫蒋恩钿。

尽管蒋桐侯以教书为生,但是祖上的“余荫”毕竟强大,船破有帮,帮破有底,底破还有三千竹钉,所以蒋恩钿还可以过正常的老百姓生活。

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聪慧的蒋恩钿从小就在祖母那里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不过,她命运多舛,11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了,所以她在太仓读完小学、初中后,只得去当小学教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时,蒋桐侯又续弦了一个女人,也就是蒋恩钿的继母,她叫许蕴玉,是小康人家的女子。可以说,如果没有许蕴玉,蒋恩钿也许就一生终老于小学的三尺讲台,民国飘曳着的裙带也就要从另外一个名媛开始了。

但是上天还是赐给了蒋恩钿这样的机会。许蕴玉是一个粗通文墨的女性,她胸怀宽阔、慈爱善良。进入蒋家后,她感到很有才气的继女蒋恩钿读完初中就工作非常可惜,于是她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和当时女孩一般不读书的旧习惯,在蒋家家道开始中落的情况下,不但用自己的私房钱还让娘家人出钱,供蒋恩钿到苏州的振华女中读高中,于是蒋恩钿在这里便开始了民国裙带网的编结。

1906年的清政府还没到摇摇欲坠的程度,在这一年的2月21日,慈禧太后便面谕学部要“实兴女学”。这时,蒋恩钿在民国裙带网裙带上编织的第一个“结”便出现了,这个人物叫王季玉。

王季玉是美国麻省蒙特豪里尤克学院和伊利诺大学留学生,她的母亲叫谢长达(当时应该叫王谢长达),是清末的一代巾帼精英。

有了慈禧太后要“实兴女学”的“指示”精神后,谢长达就和陈星昭、蒋振懦等几个同样精英的朋友,在苏州织造署的旧址上创办了振华女中。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学加初中(后增加高中)的学校,但是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它的地位绝对不可小视。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振华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

可以说陶先生并没夸张,因为从当时出任的校董和老师来看,这里有蔡元培、章太炎、李根源、竺可桢、费璞庵、胡敦复、贝时璋等等,应该说绝对达到清华、北大的级别了。

那个时代的女人能办一个学校,就已经是惊天动地的事儿了,但是谢长达却还有更惊天动地的事儿。辛亥革命武昌一声枪响,她又在沪、苏等地组织了女子北伐队并自任苏属队长,亲率女学生百余人积极参加筹募工作。

客观地说,振华女中的名气大振,应该说是在王季玉美国留学回国接任校长以后。而有着这些社会名流参与的振华女校,当然也就是编结精英社交网络的最佳地点了。

聪慧的蒋恩钿在振华女校里,得到了校长王季玉的青睐和呵护,当然,好学生哪有得不到老师喜欢的道理呢?

时间很快就进入了1929年,这时的清政府早已寿终正寝了。不过对于蒋恩钿来说,她辉煌生命中的春天刚刚到来。这一年,清华大学首次到南方招考女生,蒋恩钿通过考试被西洋文学系录取。金榜题名自然是喜事,可是蒋恩钿却感到为难,因为这时她家的经济状况实在无力再供她去清华读书了。怎么办?这时她的恩师王季玉出手了,为她筹集资金。

可以说,在蒋恩钿的辉煌生涯中,她的继母许蕴玉给了她摆脱平庸的机会,而她的恩师王季玉则给了她璀璨耀眼的机会。在恩师的帮助下,蒋恩钿进入了清华学府,她很快成了清华大学的“四大校花”之一。蒋恩钿辉煌生命中的春天开始了。有了春天的灿烂,便一定会有秋季的收获。

蒋恩钿在清华大学里,将她的精英社交网编结得灿烂多彩,民国无数的精英豪杰都将成为这张大网上的经纬线。

蒋恩钿在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还找到了后来在上海开银行的丈夫。后来,她和丈夫走过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之后,就去了美国。

在大陆安稳后,蒋恩钿和丈夫又回到了北京。在这里他们和一位旅欧华侨吴赉熙成了朋友。这个吴先生也是位精英人物,他17岁入读剑桥大学,34岁就取得了7个学位,最高为医学博士。但是他的最大成就并不是医学,而是“花学”。

吴先生热爱月季花,他倾平生精力引进了国外200多个月季新品种。他又热情好客,所以每当他家的月季花开放,他就主动邀请客人来赏花,并亲自端上茶水,一年最多要举行9次赏花酒会。后来吴先生病重临终前,提出让蒋恩钿夫妇接替他的月季事业,蒋恩钿答应了。后来由于蒋恩钿夫妇从北京搬到天津居住,于是他们又把这些月季花运到了天津。

时光飞逝,很快就到了1958年,这时的民国政府也早已寿终正寝了。不过对于蒋恩钿来说,她辉煌生命中的收获季节到来了,精英社交网络上的经纬线也开始显现了。

这一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精英人物吴晗专程到天津看望清华的老同学蒋恩钿,又当面邀请蒋恩钿为迎接国庆10周年进行城市美化工作,并明确提出希望能在新建的人民大会堂周围建一个月季园。蒋恩钿经实地考察后,就把自己园中的月季花全部捐给了人民大会堂月季园。当然,她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美名”——月季夫人。

从清华校花变成月季夫人后,蒋恩钿的精英网络经纬线就更加炫目了。

蒋恩钿成为月季夫人后,好多喜欢养月季花的人都前来拜师,于是在月季花种植方面,她就成了好多精英人物的师傅。

她的第一个“徒弟”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曾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吴有训。比师傅大11岁的吴有训,也是出身于小康家庭,他和蒋恩钿一样,如果没有得到外界的帮助,也许要终老于江西那个叫石溪吴村的小村庄里。

虽然一泡精子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是有时你要是能与有精英精子的人成为师生或者朋友或者姻亲,也一样可以精英,比如蒋恩钿和王季玉。这就是民国精英家族关系史中很重要的一个秘密。

1909年,吴有训的族叔从云南卸官归来,在家乡办起了一所兼授数理的新式私塾。在这里,吴有训开始对科学有了朦胧的认识。1916年,吴有训考入了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就是在这个学府里,吴有训遇到了决定他命运的恩师,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的胡刚复先生。

在胡先生的提携与栽培下,吴有训考取了美国官费留学生,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吴有训在这里的外国老师也鼎鼎大名,他叫A.H.康普顿,是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学过物理的同学都知道,有一种物理现象叫康普顿效应,那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927年,吴有训回国后,又回到了母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这时已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在此时已经担任学校自然科学院院长的胡刚复的建议下,校方立即聘他为物理系的副教授兼系主任。

这时,又一个更大的机遇向吴有训招手了。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也正在千方百计为清华延聘人才,他很快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吴有训。于是,他力邀吴有训北上清华担任物理系教授,为表示自己的诚意,他甚至将吴有训的薪金级别定在他本人之上。

这应该是很了不得的举动,在叶企孙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召下,吴有训欣然应命,同时也和叶企孙成了近半个世纪的密友。

吴有训在培养“科技明星”上是好老师(他的著名学生有钱三强、葛庭燧、钱伟长、赵九章、杨振宁、李政道等),在学习种月季花上同样也是好学生。他在科学院住所的园子里大种月季,挖坑、浇水、施肥、剪枝、打药、除草,样样都是亲自动手,而且又按科学规律培育,养出的月季棵壮花大,所以屡屡受到师傅蒋恩钿的表扬。

除了大徒弟吴有训,蒋恩钿的二徒弟也是了不得的精英人物,她就是16岁考入燕京大学,通晓英、法等六国文字的罗仪凤小姐。可以说罗仪凤是一个悲情的女子,她的家族在清末民国史上有过风生水起,也有过后来的无奈凋零。

罗仪凤的父亲罗昌是梁启超的著名弟子,日本早稻田大学、陆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生,也是民国时代的资深外交家、法学家和著名教授。罗昌36岁就出任民国驻新加坡的总领事,40岁任甘肃省省长的法律顾问和交通部顾问,44岁担任外交部和政府内阁顾问,绝对是红极一时的显赫人物。

罗仪凤的母亲康同璧更是出身名门,因为她是康有为的女儿。作为清末民国期间的精英家族,康家应该是绝对占有一席之地的。关于这个家族的社交关系后面再说。

也许是颠沛流离的境遇,“冰雪丛中铸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的罗仪凤很喜欢花,尤其是爱月季花如命。

她和母亲在康宅里种了很多的月季,她也向师傅学习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风雪无情,在后来的日子,这些月季花都被罗仪凤亲手用开水浇死了,然后她自己也变成了“花魂”。

蒋恩钿还有一个“三徒弟”叫苑茵,她可能不算是什么精英人物,但是站在她身前的老公却是一位大人物,上过语文课的同学都能在课本里经常看到这个名字——叶君健。

应该说苑茵是养月季花这门课程中,最有成就的学生。她学会了种月季花之后,便将这门课程专业化,与好友朱秀珍发起成立了中国月季花协会,由朱秀珍担任名誉会长。有一次苑茵随叶君健出访,在法国拿破仑公园的花园中,接受了一枝当年约瑟芬王后的名种。带回国时,在广州下飞机被海关拦住,这一下可不得了,竟然惊动了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任书记当时就做出指示说:“苑茵是研究月季花的,请放行。”

在月季夫人的精心教导下,她的学生出版了《月季花事》《月季花》等专著,精英女士谢冰心和上级领导陈慕华还分别给这些专著作了序,充分肯定了蒋恩钿为月季事业做出的贡献。

虽然精英女士谢冰心也喜欢养月季花,但是她给蒋恩钿“徒弟”的“月季专著”写序却是另有缘故。原来蒋恩钿在清华大学就读时,谢冰心曾经做过她的老师,后来蒋恩钿就与这个大自己8岁的老师成了朋友,几十年间都保持着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20世纪80年代,在谢冰心的好友沈从文的儿子沈龙朱和画家陈于化创办著名的北方月季花公司时,谢冰心便又将蒋恩钿介绍给他们公司做顾问。

1993年,75岁高龄的月季夫人蒋恩钿的美名远播海外。在英国出版的专著《AHeritageofROSES》(《月季的遗产》)一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蒋恩钿女士对中国月季培育做出的贡献,并刊登了她在月季园的照片。在这之后,太仓市就建立了恩钿月季公园和蒋恩钿纪念馆,一种来自法国的多次获奖的新品月季花也被命名为“恩钿女士”,世界月季协会联合会主席梅兰博士还专程从瑞士到北京植物园的月季园出席了命名仪式。

已共寒梅留晚节,也随桃李斗浓葩。才人相见都相赏,天下风流是此花。养花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养出精英家族的社交经纬。当然,1951年的那个夏天,在蒋恩钿答应吴先生接替他月季事业的时候,她并没有想到命运会同时也交给她这样一个重要的使命。

一生为花痴,花样年华不觉匆匆;一生承诺守,披尘拣土其乐融融。

美哉,月季夫人。

“杨门女将”的“裙结”

严格地说,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应该是由英国女传教士奥特绥小姐于1844年投资兴办的宁波女塾。但这毕竟不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学校。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后,“母教救国”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培养既能相夫教子、又能“宜家善种”的“贤母良妇”,开始成为朝野上下改革之士的共识。

1906年6月13日上午10点,中国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天津女学事务总理傅增湘、前任北洋女子公学总教习吕碧城都出席了开学仪式。至此,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女子教育机构才正式诞生。

但是,在清政府开始日薄西山的形势下,中国女子教育却步履维艰,千百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依然在社会上盛行。

所以在谢长达创办女学之初,这里仅有五名学生,而且还有一人中途辍学。后来在王季玉竭尽全力的奔走联络下,振华女中才开始真正名声大振。到了蒋恩钿入学时,这里已经是名媛如云了。

和蒋恩钿同寝的名媛叫杨季康,她比蒋恩钿小3岁,却比蒋恩钿大一届,于是小学姐和大学妹就成了密友。对杨季康这个名字熟悉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她后来还有一个大家极为熟悉的名字——杨绛。

杨绛和蒋恩钿不同,她是出身于真正的高官家庭。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他和孙中山、黄兴都往来密切。在民国时曾出任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高等审判庭庭长、京师高等检察厅长等职。

杨荫杭的妹妹叫杨荫榆,她绝对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杰。杨荫榆23岁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公费留学,30岁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1918年,34岁的杨荫榆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直到40岁那年终于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子大学校长——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杨绛有一个姐姐叫杨闰康,她的丈夫何德奎曾经做过国民政府上海市的副市长。

杨绛还有一个妹妹叫杨必,绝对是美女加才女,被称为复旦大学的“玉女教授”。

也许命运总是喜欢作弄英才。本来杨绛是一心要报考清华大学的外文系,可是1928年清华招收女生时却没有南方的名额。没办法,她只好转苏州的东吴大学。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了。于是21岁的杨绛便与同学一起北上来到清华当了一名借读生,同时也成了朱自清的学生。

也许还是命运的安排,来到清华后的杨绛又和早在1929年就已考入的蒋恩钿住到了一起。在清华,杨绛爱情的春天来到了,而且她的爱情又将精英家族的社交经纬绘上了千古绝唱的色彩。

初春的一天,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正赶上孙令衔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于是她们就一同回到了清华园。在女生宿舍的古月堂前,杨绛见到了孙令衔的表兄,他是一个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的青年学子。

当时,这两个年轻男女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是这匆匆一见却让双方擦出了相互爱慕的火花。这个青年学子叫钱锺书,他就是后来的民国第一才子,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35年7月13日,苏州庙堂巷的杨府举行了一场结婚仪式。多年后,新娘杨绛在一篇文章中幽默地回忆道:“(《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锺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从容优雅的名媛杨绛,嫁入的钱家又是怎样的名门呢?

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叫钱镠。钱镠祖孙三代、五位国君以其卓越的治理能力使吴越国富甲江南,后来钱镠就将他的33个儿子派往江浙各州,于是钱氏家族便很快繁衍开来。

钱锺书的祖上,就是钱镠的一支后裔。

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字子泉,别号潜庐)是古文学家、教育大师和一大堆名牌大学的教授。

钱锺书19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这也正是杨绛曾经梦想进入的殿堂。在清华大学上学的4年时间里,钱锺书除了收获美满的姻缘,还结出了很多的友缘。

首先,他就得到了老师吴宓先生的欣赏。吴宓出身于旧式的官宦富家,他的生父吴建寅和嗣父吴建常都是与康有为齐名的三原宏道学堂刘古愚的学生,嗣父吴建常还做过于右任任靖国军总司令时期的秘书长。

当然,吴宓对钱基博先生也很是尊敬,同时和杨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后来他就和钱锺书、杨绛也仍然有着“通家之好”。

吴宓原名叫玉衡,应该是取自于《书经》中“陈璇玑之玉衡”一句。后来他的祖母又请吴宓的姑丈陈伯澜另取了一个新名叫陀曼。但是吴宓对陀曼这个名字十分不喜欢,于是就在报考清华学校时,自己改名为“宓”字,取安静之意。但是取了安静之意的吴宓却没有真正的安静,尤其是他的姻缘,后来竟然成了民国时期的一段“闹”事。

吴宓的先夫人陈心一是他同学陈烈勋的妹妹,也是一位小才女。吴宓在和陈心一分手后,就同陈心一的好朋友朱君毅的未婚妻毛彦文有了关系,不过后来他们也没成功。再后来,毛彦文这位大才女没能成为朱君毅和吴宓的夫人,却成了另一位赫赫有名的精英人物熊希龄的夫人。

到底是“渐能至理窥入天,离合悲欢各有缘”(吴宓写毛彦文诗),还是“楼外草青春欲到,东风静待花开”(熊希龄写毛彦文词),我们就不再研究了。

吴宓和陈心一有一个女儿叫吴学昭,她是“笃实忠厚,聪明正直”的大才女,曾任过《中国儿童》主编、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

大才女吴学昭后来又把吴家的裙带系到了另外一个精英家族上,因为她的丈夫就是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39岁当上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

钱锺书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28岁回国后就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第二年,他又去国立蓝田师范学院当上了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1935年杨绛和钱锺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又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在此期间,她获得了西班牙国王授予的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1937年5月,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在英国牛津降生了,起名钱瑗。

两个月后,中国大地发生了重大事件——“七七事变”。

1938年,钱锺书和杨绛带着女儿回国了。这时的振华女中已经被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校长王季玉因为拒绝让日寇接收,便将振华女中的校产迁移到东山,藏在了农家的复壁内。尽管狼烟弥漫,但是蛰居在东山的王季玉仍然心系振华女中,于是她决定在上海办分校。经过努力,她终于在赫德路租借到了一处民房,让振华小学恢复了办学,然后她决定让回国的杨绛任校长。

离开振华10年的杨绛又一次踏入了让她“启程”的地方。在这简陋的条件下,杨绛艰难地将振华小学维持到了全上海沦陷时期。在经历了战火硝烟后,1959年秋,22岁的钱瑗在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精英社交网络上的经纬线从清华园牵出,它又将向新的空间延伸……

“花魁”与教授们

1929年的清华大学应该说是人才济济,33岁的校长罗家伦更是有所建树,让校园的气氛很是活泼。在这活泼的气氛中,清华园里就开出了四大校花,其中之一便是蒋恩钿。当时的花魁叫欧阳采薇,她和蒋恩钿、杨绛及另外一个才女同寝,她们也都是密友。

这小薇姑娘是四人中最靓丽的一个。她性格活泼,又是学西洋文学的,于是就成了舞会之星,水木之花。据说在当年的校刊杂志上,赞美她的情诗艳词,像什么“容华美艳最天真,诗礼名家德性醇。力学早惊驰藻誉,痴情渐悔识秋颦”之类的比比皆是。

欧阳采薇的祖先据说是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这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是她的父母都是家道殷实留日的海归。因为她的这些优势,所以当年追她的男人不只有学长、学弟,更多的是老师和教授。据说吴宓、叶公超这些大教授都和她有过密切交往,但是交往的程度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

后来,欧阳采薇就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和哥伦比亚教育学院留学,然后去新华社做编辑和翻译了。容华美艳最天真的小薇姑娘后来到底花落谁家了呢?她的丈夫叫吴之椿。

吴之椿23岁便开始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哈佛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研究院、法国巴黎大学学习政治学,28岁任武昌大学教授,32岁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陈友仁的秘书兼政务处长,后又担任宋庆龄的秘书。1928年,吴之椿离开了政界,在同学和好朋友罗家伦的聘请下,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政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后来又担任了清华大学教务长。34岁的吴之椿刚进入清华时,这里艳丽的花朵让他眼花缭乱,于是他就与蒋恩钿和杨绛同寝的一个才女谈起了恋爱。但是后来这个才女与他分手了,也正因为如此,欧阳采薇后来才成为了吴夫人。当然,这个离开吴之椿的才女后来也成了另外一个吴先生的夫人。

第二朵校花就是蒋恩钿。她不仅和教授们关系密切,而且和接任罗家伦当校长的梅贻琦也是关系不一般,她后来的婚礼都是梅校长做的主婚人。

蒋恩钿不仅和这些教授、校长关系密切,和精英的女同学是好朋友,而且还和精英的男同学也有关系,其中和她关系很好的男同学就有吴晗和万家宝。

清华的第三朵校花叫黎宪初,她和欧阳采薇关系最好。因为黎宪初是黎锦熙的女儿,关于她的家族裙带要和本书的众多人物都有纵横联系,所以要在后面细述。

至于最后一朵校花李家瀛,后来世间就再没有了她的踪迹,也许是因为乱世的缘故吧,所以这里就只好忽略她了。

悠悠岁月,只要繁华过,瞬息也永远。只要惊艳过,悲伤也甘甜。无情的似水年华在书本里慢慢地画,可问流逝的云霞,我们的校花还好吗?

“美得像朵花”的上海滩“皇后”

再说蒋恩钿的“二徒弟”罗仪凤。

应该说让罗仪凤出现在蒋恩钿这张精英社交网络上,不只是因为她是蒋恩钿的徒弟,也不只是因为他父亲和梁启超有关系、她母亲是康有为的女儿,这其中还有一个关系。

现在如果说起王右家这个名字,可能不太有人知道她是谁。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上,她绝对是上流社会里“皇后”级的人物。

王右家出身于湖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和蒋恩钿的好同学万家宝的父亲是朋友,而她的母亲和万家宝的母亲是交过兰谱的干姐妹。

据说在北京女大毕业后又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王右家周旋于政府高官、社会名流、富商巨贾中间,简直美得就像一朵花。用她的闺中密友兼“情敌”吕孝信的说法,那就是:“我认为她最美的地方不是面孔体型,而是她的动作和气质。她动作时的美,我以为纵集天下美女于一堂也无法与之相比。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一种如音乐旋律的美感。”所以见到她的男人无人不为之倾倒,她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无论想嫁谁,都是那个男人求之不得的事儿。

也许女人美丽到极至便成为了一种悲哀。“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王右家便生出了这种悲哀。吕孝信曾说过:“有人说女人的三大不幸是美丽、聪明、富有。只要具有一项,就命定不能幸福。她(王右家)不幸三者已具其二,她的命运坎坷,终至潦倒以终,也就无怪其然。”

1931年,23岁的王右家从美国留学归来,在上海的一个朋友家里,她遇上了“爱情”。但是她的这场“爱情”只维持了12年,然后她便远走了印度。

再后来,这朵“花”就又落到了另一个精英人物的家里,给他做了第五任太太。这个精英人物叫唐季珊,他是中国第一家茶叶出口公司创始人唐翘卿的儿子。

唐季珊虽然不算倜傥,但也风流。他是中国第一位电影影后张织云的相好,后来又是大明星阮玲玉的相好。张织云后来则和著名电影导演、摄影师卜万苍相好了,再后来卜万苍就成了著名歌星、“民歌皇后”奚秀兰的老师和大明星上官云珠的提携人,阮玲玉则在“人言可畏”的“压力”下,选择了永远的“逃避”。

时间仍然飞快地走着,结果罗仪凤就和王右家的“前爱情”有了“爱情关系”,但是罗仪凤的这场“爱情”也很快就熄灭了。再然后,悲情女子罗仪凤也随她心爱的月季花一起凋谢了。

闻弦歌而知雅意,岁月无情,冰封美丽,让人掩面而泣。

第二章 校花与才女的家族关系裙带图(下)

才女与她的悲剧老公

在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蒋恩钿女士的寝室里,不仅住着两位“校花”,还有两位大才女。她们一个是杨绛,另外一个就是欧阳采薇的丈夫吴之椿教授的前女友袁震。

袁震比蒋恩钿大1岁,所以她是寝室里的老大姐。袁震的原名叫袁震之,她出生在湖北光化县袁冲乡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她的姐姐袁溥之22岁就担任了中共湖北省妇委书记,是武汉地区妇运工作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姐夫陈郁曾经领导过广州起义,再后来就担任了燃料工业部部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广东省省委书记。

袁震18岁就考入了武汉大学历史系,23岁又考入了清华大学史学系,并成为清华园里屈指可数的才女。也许是天妒英才,在一次回家看望患肺结核的父亲时,袁震也被传染上,后又转为骨结核,而且病情很严重。

袁震和吴之椿分手后,早就对吴之椿爱慕不已的欧阳采薇终于有了机会;同时,对袁震也是早就爱慕不已、比她小两岁的吴晗也终于有了机会。

吴晗原名吴春晗,他和蒋恩钿的身世差不多,也出生于一个落魄的书香之家,他的父亲吴瑸珏是一个能诗善赋,喜欢文史的小秀才,家中有很多的文史书籍,这就给吴晗提供了做学问最初的基础,也因此在19岁就成为了中国公学校长胡适的爱徒,22岁又经胡适的举荐,成为了清华大学史学系工读生,专攻明史。

吴晗在清华校刊任编委时,他很欣赏袁震写的文章,也十分想结识这位有点传奇色彩的同系女同学。于是就在一个没有课的下午,在蒋恩钿的带领下,他来到了女生宿舍,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偶像——躺在病榻上的袁震同学。

就这一次,袁震优雅的气质、从容的谈吐,给吴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就和同学们一起给袁震起了一个雅号“睡美人”。

从此,吴晗就时常来看望病中的袁震。吴晗研究明史,袁震研究宋史,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在与袁震的相处中,吴晗对她的出众才华钦佩不已,同时也为她的病态感到怜惜。他不敢说出爱意,只好暗暗把袁震当作自己的红颜知己,常常在袁震的病榻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时间来到了1934年的夏天,吴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在中国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蒋廷黻的力邀下,吴晗留在了清华任教。这时袁震的去留出现了问题,于是蒋恩钿在临去绥远教书之前,找到了留校任教的吴晗,毅然地做起了他们的红娘。

5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吴晗的精心照料下,袁震的病情好转了。1939年,已经是云南大学教授的吴晗和患难情侣终成眷属。

时间又过去了10年。1949年,吴晗参加了接管北大、清华的工作,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长、历史系主任,后来又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等职,成为了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7年又过去了,历史进入了新阶段。这时,因为吴晗写过的一篇《海瑞罢官》点燃了神州大革命的烈火,3年后,他和爱妻袁震便前后葬身于这个火海之中。

吴晗的亲朋不多,除了爱妻袁震和学友蒋恩钿等人之外,还有一个好朋友叫廖沫沙。

1931年前后,在中国的文坛上发生了一场“厮杀”。当时,大作家林语堂创办了一个《人间世》杂志,可他没想到竟然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个文学“小将”先出马向他杀来,这个“小将”就是廖沫沙。

廖沫沙出身于军人家庭,15岁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后又进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在上学期间。他撰文《人间何世》,批评林语堂创办的《人间世》宣扬“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当即也出马反击。

在大战数十回合后,廖方主帅鲁迅先生亲自出马。这场笔战具体观点的对错这里不去研探,只说因为这场笔战,让小人物廖沫沙在中国的文化界开始有了名气。

通过这场笔战,湖南长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逐渐成为了著名作家、杂文家,后来担任了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建立起了一个在历史上有一席之地的精英家族。

讲完廖沫沙的这段插曲,再接着说蒋恩钿和校花们引出的精英社交网络,让它们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年轻将军的校花夫人

蒋恩钿在振华女中还有一个后来也成为校花的校友,她叫端木露西,是上海光华大学的校花。她出生苏州,不仅英语流利,文采飞扬,还和蒋纬国一起演过话剧的男女主角,并且获得过苏州抗日演讲的第一名。但是美女的爱情并不美丽,只有10年的时间,姻缘便走到了尽头。

再后来,端木露西与上海水产学院教师孙西岩(也有说是气象学家)一起走完了最后的岁月,而她的前夫也在姻缘破裂10年后,又认识了一个佳人,她叫易吟先。

易吟先也是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著名的辛亥老人易堂令先生。易吟先是毕业于湖南著名的爱国女校“周南女学”的大美女,她的前丈夫是一个机电工程师。

但是易吟先的第二次爱情仍然只维持了3年。接着,她又嫁给了另外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1938年是中国抗战最为艰苦的岁月。这一年的5月,一个31岁的年轻将军在战场上受命接任了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军长职务,奉命率军激战于兰封一带,围攻日军土肥原第十四师团。到8月份,又与日军对抗于大别山脉。经过富金山、沙窝雨等战役,年轻的军长率3个师重创日军,共毙敌4506人,伤敌17380人,因此受到了国民革命军最高统帅部通电全军表扬,并获得华胄荣誉奖章和奖状。

这个31岁的年轻将军叫宋希濂,他就是大美女易吟先的新丈夫。

宋希濂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一个叫杏子铺的小村里,家境比较殷实,应该是“先世多为文人”之户。他的曾祖父宋蟾桂曾经随左宗棠镇守过西北边关,在甘肃省某地当过知府。祖父宋公卿和父亲宋宪文都饱读经书,但未踏入仕途,只在故乡耕读自娱。

宋希濂幼年时就在父、叔的教授下熟读古文诗词,14岁考入省城长郡中学,在这里他又得到了国文老师熊亨翰的青睐,于是在他毕业时,熊亨翰就把他介绍到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部长程潜设在广州的陆军讲武学校。

熊亨翰当然有这能力,因为他是夏思痛的爱徒。夏思痛又是什么人物?他被孙中山称为“革命模范”;黄兴、蔡锷、宋教仁都得尊称他为老师。

夏思痛的老师叫王闿运,他是同治帝顾命八大臣之一肃顺的家庭教师,也是曾国藩的幕府。

1924年,17岁的宋希濂又在湘军总司令谭延闿的保荐下,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1930年,23岁的宋希濂已经升为国民政府警卫师的上校团长,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风华正茂的他就认识了18岁的南京金陵女大校花,也是后来的著名钢琴家冷兰琴。经过3年的相识、相知、相爱,1933年他们结婚了。

用宋希濂自己的话说,冷兰琴是“仪态万方,而且磊落大方,不同凡俗,其言其行,对我的帮助和启发颇大,结婚16年,情感浓厚”。

时间到了1949年,这时已经成为陆军中将、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官的宋希濂,不仅仕途走到了绝境,爱情走到了绝境,而且连生命也有可能走到了绝境。

1949年解放军横渡长江之际,蒋介石命令宋希濂将家属送往台湾,以无牵无挂同对方决一死战。但是冷兰琴不忍离开丈夫,只将孩子们送往了台湾。

6月,宋希濂的老朋友、整编66师中将师长李仲辛战死,决定在南京举行追悼会。冷兰琴不顾自己的病体从长沙前去抚慰几度昏厥的李仲辛夫人周黛西女士。

因为周黛西是冷兰琴的闺密。同时她的丈夫李仲辛和宋希濂、李树正都是好朋友,也都是陈诚的亲信、张学良的好友。

周黛西不是名人,只是国民党陆军总医院的中校护士长,但是她的妹妹周黛莲却比她有名气。周黛莲是戴笠的部下,她和军统女少将姜毅英一同破解过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的情报。

李仲辛和宋希濂的好朋友李树正到台湾后,担任过“陆军总部”中将副参谋长,他的夫人叶芳娜是叶霞翟的闺密。

叶霞翟是什么人物?她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的留学生,曾任过台北师范专科学校校长、中国文化大学家政研究所所长,也是陆军一级上将胡宗南的夫人。

经过长沙到南京的这一番折腾,6月末,本来患有先天性高血压症的冷兰琴便突发脑出血身亡,年仅37岁。

1949年12月19日,率残部向西北方向逃窜的宋希濂刚渡过大渡河就被解放军团团包围。他抽出手枪准备自杀时,却被警卫排长袁定侯一把抓住。就在这时,解放军把他包围了……

1961年,作为特赦战犯,宋希濂走出了监狱,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在同僚、原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和夫人的做媒下,宋希濂便与易吟先结合了。

两朵艳美的校花和一个大美女,把民国精英家族的故事演绎得回肠荡气、悲喜交加。真是:“。”

三个美女与一个文化人

1980年,宋希濂赴美探亲,后来就定居美国。这时不再玩枪的将军却又玩起了笔,他在当地华文报纸发表文章,结果就遭到部分亲国民党报纸的攻击。

这时,有一个台湾的文化人出手相助了,他叫李敖。于是在将军的晚年,他就和这个仗义执言的文化人成为了好朋友。

李敖的父亲李鼎彝在北大毕业后,曾任过东北四省抗敌协会理事。李敖的恩师严侨是严琥的儿子,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严复的孙子。

1962年,27岁的李敖在“中央研究院”的公车上发现了身边的一个漂亮女孩。交谈之后,没想到她竟然就是自己早闻美名的偶像——王尚勤,她的哥哥王尚义和李敖是同学。

容貌清秀、气质非凡的王尚勤是“台大校花”,也是60年代台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女。很快,李敖和王尚勤就进入了热恋,然后便演绎出了一段才子佳人式的旷世情缘。不过这段旷世情缘只维持了4年,然后便和平地分手了。

这时,又一个女人走进了李敖的生活。

她叫刘会云,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生。她虽然没评上校花却也长得漂亮妩媚,娇小可爱。用李敖自己的话说,他与刘会云的情缘是命中注定的,也是他坎坷多难人生中的一种幸运。而刘会云对这段情缘的感受就是:我感到自己所爱的李敖,是一个高超出众的男人,这就是我快乐的源泉。在我的真实感觉中,我们就是一对夫妻,有男欢女爱,有家的温暖。

但是这段情缘又一次出现了危机,因为这时又有一个美女出现了,她叫胡茵梦。胡茵梦本名为胡茵子,祖上本姓瓜尔佳,出身于满洲正红旗的贵族家庭,父亲和做过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辽宁省政府主席的臧式毅是姻亲。胡茵梦23岁毕业于辅仁大学德文系,她才貌双全,集美丽气质与才华于一身,当时是台湾知名的电影明星。

1980年5月,27岁的胡茵梦和李敖正式结婚,但是他们的这段情缘却也只维持了短短的100多天。

虽然这段情缘只维持了短短的100多天,但是李敖对胡茵梦的评价却很复杂。他说:“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悠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一定不是别人,是胡茵梦。”

三个美女和一个才子,又一次将民国精英家族的社交圈,渲染上了桃色。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蔚蓝中的一点黯淡

1940年秋天,国民党的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社里发生了一件桃色事件。这次桃色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就是蒋恩钿的校友端木露西,而另一个当事人则和后面要写到的精英社交网络有了关联。

1935年,端木露西在《中央日报》副刊创办的“妇女周刊”担任主编,1936年又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她又回到了《中央日报》社,这时的社长是刚刚年过而立的大才子程沧波,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告全国军民书》就是出自程沧波之手,应该说这篇凝聚国力、振奋民心的抗日檄文,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在端木露西重回报社后,这对才子佳人,在冥冥之中,便成就了一段鸳鸯梦。桃色事件本是花边新闻,但是这件事情最后却引出了两个严重结果。

一个就是蒋介石把程沧波叫去臭骂了一通,被搞得声名狼藉后,程沧波只好呈请辞职。好在是国民党监察院的于右任先生惜才(当然更因为有社交网的关系),说“风流无罪”,于是就把他安排到监察院当了秘书长。

另一个严重结果就是:端木露西女士,在经历了这一段感情纠葛后,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一篇相当轰动的文章《蔚蓝中的一点黯淡》,没想到这篇文章竟然在社会上引发了又一次“妇女回家”话题的大争论。

为什么说是又一次呢?

因为关于第一次“妇女回家”的论争,是缘于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提出的“我国女子最好的归宿还是婚嫁”。他认为“在政治上最出头的女性,最是坏蛋,但她们不足以代表新女性”,结果他的这番言论,引发了妇女界和进步人士的坚决抵制。

虽然林语堂的名气大于端木露西,但是端木露西引发的这场争论,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以及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都远远超出了林语堂当年引发的那场争论,所以才说这次本是花边新闻的桃色事件,竟然引出了这样一个严重结果。那场争论发展到后来,中共南方局妇委负责人邓颖超和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都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代表中共观点的政论文章,为正在积极争取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地位的妇女运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

为什么说于右任先生把程沧波安排到监察院当了秘书长,是因为有社交网的关系呢?因为程沧波是江南大儒、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钱名山先生的弟子,留学英国,同时也是钱先生次女钱云蕖的丈夫。而于右任先生对钱先生则是尊敬有加,所以才说这里有着亲缘社交网的关系。

当然,程沧波和夫人钱云蕖还和一个民国名人有着牵连。

1912年,一个14岁的书香望族子弟拜进了世为姻亲的钱名山先生门下,成为了寄园弟子,他就是后来的民国著名词人兼书画家谢觐虞(字玉岑)。7年后,他又继为姻亲,成为了钱先生的大女婿,钱素蕖的丈夫,程沧波的大连襟。

在20世纪30年代,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吴湖帆、叶恭绰等人绝对都是书画界的大名家,而谢觐虞则和这些人物有着紧密的关系。尤其是和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他们常常是张氏兄弟作画,谢觐虞赋诗,然后诗词书画相联,这在当时的文坛被传为佳话。

再后来,谢觐虞的长子谢宝树又成为了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弟弟谢稚柳曾追随张大千赴敦煌研究石壁画窟艺术,写成了《敦煌艺术叙录》等专著。

为什么这里要牵连出谢觐虞的挚友张大千呢?因为在后面要有因张大千引出的另一条民国亲缘社交网。

雁书新递叶边霜,芙蓉江上是斜阳。

赛珍珠评价过的才女

再接着说第一次有关“妇女回家”论争的发起者林语堂。

当年,血气方刚的廖沫沙挺枪出马杀向的这个强大的对手,又是怎样一个名满天下的家族呢?

林语堂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1895年10月10日出生在福建漳州平和县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的父亲林至诚是一个基督教牧师,虽然薪水不高,但他还是决定送林语堂去当时在国际上已负盛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接受西方教育,于是在变卖旧产后,筹得了送孩子入大学的最低学费。

从此,林语堂便走上了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的道路,逐步成为了享誉东西半球的世界级作家,1975年,又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在1912年的上海圣约翰大学里,17岁的林语堂很快就成为了校园明星。这时,他认识了隔壁圣玛丽女校的大美女陈锦端。

陈锦端是厦门巨富陈天恩的女儿。但是陈天恩早已经为陈锦端物色好了一个名门大户的子弟,所以在父亲的压力下,陈锦端最后屈服了,于是这个爱情悲剧也就成了林语堂永远的伤口。他这样说过:“吾所谓钟情者,是灵魂深处一种爱慕不可得已之情。由爱而慕,慕而达则为美好姻缘,慕而不达,则衷心藏焉,若远若近,若存若亡,而仍不失其为真情。此所谓爱情。”也许这就是他和陈锦端的爱情吧。

但是拒绝林语堂成为女婿的陈天恩,又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孩,她叫廖翠凤。廖翠凤是鼓浪屿首富廖悦发家的二小姐,圣玛丽女校的学生,也是绝对的名媛。因为她和林语堂的姐姐是同学,所以她早就对林语堂情有独钟。

订婚前,廖翠凤的母亲担心女儿,就苦口婆心地告诉她说:林语堂家里穷,你要想好了。但是廖翠凤斩钉截铁地对母亲说:“没有钱不要紧!”

就是这句话,造就了一段半个多世纪的金玉良缘,也成就了一个精英家族。结婚后,廖翠凤就把结婚证书烧掉了。她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我们一定用不到。”

很快,林语堂和廖翠凤就有了3个千金。大女儿叫林如斯,是英文翻译。小女儿叫林相如,是大学教授。二女儿叫林太乙,是绝对的大才女,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的太太。

林太乙17岁就出版了一部用英文写作的小说《战潮》,18岁在纽约陶尔顿中学毕业,然后就去了耶鲁大学教中文,成为了耶鲁大学的中文教授,而她的学历只有高中。39岁后,出任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并且23年没人能顶替她。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评论周报》中的一个闲话中国政治、社会的专栏《小评论》,引起了后来唯一同时获得过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赛珍珠的注意,她对作者的无畏与幽默才能很是钦佩,于是就想要见见《小评论》的作者林语堂。

1933年的一个晚上,他们终于见面了,也成了很好的朋友。之后,林语堂就在赛珍珠的鼓励下开始着手用英文写作《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这本书时,赛珍珠又给作了序言。

就是这个赛珍珠,她曾经给幼小的林太乙写下这样的评语:“从她的文笔和行事观察,都看得出她刚毅的性格;她聪明、活泼,却从不自觉高人一等。如果有一天,我发现她真实的天才,自她清明的眼神中透射出来,我一点也不会吃惊。”

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林语堂和廖翠凤用60年的时间,用“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林语堂语),终于将这个精英家族推向了新的阶段。

历史就是这样在关系网的编织中向前蔓延,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第三章 尘封岁月中的名门与名人

关系广阔的《新民报》大老板

在民国有过一张叫作《新民报》的报纸。应该说,它不仅承担过重要的历史使命,而且还是民国社交圈里的重要环节。

1943年,王右家发现前夫与民国名流杨度的女儿杨云慧有婚外情,这让喜欢“惊世骇俗”的王右家也无法忍受,于是她选择了离家出走,远去了印度,后来又“老大嫁作商人妇”。

应该说杨云慧也是民国社交网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她的曾祖父杨礼堂做过正四品都司,大祖父杨瑞生做过总兵,而父亲杨度又是杨瑞生从弟弟杨懿生那里过继来的儿子。所以通过杨瑞生的关系,杨度就成为了一代名儒王闿运的学生,而且是他的得意门生。同时,杨度的妹妹杨庄也成为了王闿运的四儿媳妇。后来又和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也是康有为、梁启超、黄兴的好友。

杨度做人很有意思。他是著名书法家,又是清政府的四品大员;他同时既赞同孙中山又帮过袁世凯;他给杜月笙当过师爷,又和潘汉年、伍豪的关系密切……所以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政治家,具有分裂的政治人格。

时间又过去了三年,王右家的前夫就和《新民报》社的第一位女记者有了关系。

这位女记者叫浦熙修,她和她的姐妹们(姐姐浦洁修,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妹妹浦安修,著名的教育家,彭德怀夫人)创造出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不朽的“名门”——北师大著名的“浦氏三姐妹”和“嘉定三女杰”。

浦熙修原名浦媐修,她的父亲浦友梧当时只是北洋政府交通部的一个小官吏。但是他作为文化人知道教育的作用,于是浦熙修7岁时来到北平后,就考进了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这里,浦熙修便开始了她的辉煌历程。

从师范附小毕业后,浦熙修进入了师范附中,然后又考上了北师大中文系。在大学里浦熙修有了一个恋人,他叫袁子英,但是他们的婚姻最后还是失败了。

在《新民报》社,浦熙修作为第一位女记者和采访部主任,在日军偷袭珍珠港,轰炸了香港之后,大批“高等华人”争购飞机票逃往大后方重庆时,曾经写出过一篇轰动整个山城的稿件。

那天,她在重庆机场采访时,见到宋霭龄的女儿孔令伟(孔二小姐)款款走下重庆国民政府去香港抢运民国要人(包括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陈寅恪、陈济棠等)的飞机,怀中还抱着一只“洋狗”。同时,她又注意到当时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也是中国现代的出版大家,担任过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王云五,在机场一角眼巴巴地望着飞机,未曾接到他的夫人。于是,她便发了“孔二小姐的狗坐上飞机”以及“王云五的夫人未曾坐上飞机”的消息。由于送审时两条消息各归各,检查官未加注意,所以第二天这两条消息就一起见了报,后果可想而知。

这里多说一句,现在有学者争论说孔家抢运“洋狗”是以讹传讹,其实孔二小姐是接机人员,而狗则是属于外国人的。据黄炎培说:“狗非孔氏物,乃(美国)机师所有。”宋庆龄也证实事实如此。

在这篇报道轰动整个山城后,当局震怒。这时,《新民报》社的老板邓季惺出面了。她并没有依照当局的意思开除浦熙修,而是通过上下打点、疏通关节,最后不仅保住了《新民报》的阵地,还保住了浦熙修的饭碗……《新民报》是浦熙修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地方,也是她幸与不幸的根,可以说如果没有《新民报》和《新民报》的老板,也就没有浦熙修后来的一切。《新民报》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先后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今北京)等版,主办人是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总主笔是罗承烈,副总主笔是赵超构。

但是,主办人陈铭德并不是真正的老板,真正的老板是他的夫人邓季惺。

有这般能力的邓季惺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邓季惺出身于四川奉节的世代绅商之家,祖父三代都是当时的巴蜀商界名人。

她的父亲邓孝然曾任清末时中国银行四川分行行长。

她的叔叔邓孝可是引发辛亥革命的“保路运动”的宣传鼓动急先锋,参与创办了四川咨议局机关报《蜀报》并曾担任主笔。

她的母亲吴婉是著名老同盟会员吴梅修的妹妹,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毕业生,在重庆创办过当地的第一所女子学堂。

邓季惺14岁就考入了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成为了恽代英、萧楚女、张闻天的学生;27岁就和当时的爱国知识妇女,也是她的朋友曹孟君、谭惕吾等人发起组建了“南京妇女文化促进会”;28岁时又与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一起成立了南京妇女救国会。

邓季惺的政治活动波澜起伏,爱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

1923年,16岁的邓季惺(当时叫邓友兰)认识了女友吴淑英的弟弟、出身于江苏武进官宦世家的吴念椿。

被人称为“少年才子”的吴念椿和邓季惺相恋后,为了与“友兰”这个名字相陪衬,于是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竹似”。

1925年,19岁的吴竹似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就到南京中央通讯社做了记者,同年与邓季惺结婚。22岁时,他与朋友陈铭德、刘正华一起在南京开办了《新民报》。

但是天不遂人意,1931年7月,25岁的吴竹似因病去世了,此时他们最小的儿子才1岁多。就在邓季惺悲痛欲绝时,吴竹似的好朋友陈铭德来了。再后来他们就相恋了,1933年1月,他们在北平结婚。

陈铭德是北京国立法政大学毕业生,创刊《新民报》后任社长,后来成为了中国报业的巨子。给他做过副刊主编的精英人物就有吴祖光、孙伏园、施白芜、陈白尘等等。

1948年,中国大地炮声隆隆。

6月17日,古城开封易手,国民党空军日夜轰炸,导致大批市民伤亡。立法委员邓季惺在立法院领衔提出“停止轰炸城市”的临时动议,有30多名立委联署。第二天,南京《新民报》日刊在头版刊登了这一新闻,并引起了强烈反响,北平的104位教授以及河南省参议员都分别发表宣言,抗议轰炸开封。但是邓季惺没有想到“反对轰炸运动”竟然会成为南京《新民报》的“滑铁卢”。

6月30日,蒋介石亲自做出了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的决定。7月8日晚上9点多,蒋介石亲书的停刊手令送达到了《新民报》社。于是,这张几乎与国民党南京政权相始终,以其非凡的努力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的报纸,就这样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星移斗转。2005年3月,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在北京颁奖,其中的获奖者之一,就是吴念椿和邓季惺最小的儿子、现在中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吴敬琏先生。

吴念椿和邓季惺以及陈铭德都是报人出身,他们和经济学并不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