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伤科手法治疗图解(中医骨伤特色流派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22:44:50

点击下载

作者:狄任农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魏氏伤科手法治疗图解(中医骨伤特色流派丛书)

魏氏伤科手法治疗图解(中医骨伤特色流派丛书)试读:

出版说明

骨伤科作为中医临床学科之一,其特色主要包括手法治疗和药物外治。与西医骨科手术不同的是,手法治疗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应用各种手法操作、固定器械等,对骨折、骨关节损伤等疾病进行治疗,具有局部与整体兼顾的特点。药物外治则由于具有不伤肠胃、局部吸收、见效较快等优点,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被广大骨伤科医生和患者所认可。二者均是我国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不仅得到西医的认可,而且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在骨伤科领域,受地域、手法不同和用药特色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诸多的学术流派。这些流派各有千秋,异彩纷呈,是传承和发扬中医骨伤学术不可或缺的部分。梳理这些流派的学术专长,特别是临床易于掌握、行之有效的手法治疗和外用药物,将有助于弘扬骨伤科的中医特色,为当今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此,我们特别策划出版了这套《中医骨伤特色流派丛书》,包括《魏氏伤科手法治疗图解》《劳氏伤科临证指南》《魏氏伤科外用药精粹》《石氏伤科外用药精粹》《施氏伤科外用药精粹》等,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为弘扬中医骨伤流派、传承中医骨伤特色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8月

作者简介

狄任农,男,1937年生,浙江省瑞安市人。1963年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即分配到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跟随全国著名伤骨科专家魏指薪教授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1973年调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1996年被评为主任中医师。曾任浙江省伤科学会理事。温州市第六届政协委员,温州地区伤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5年被温州市卫生局授予“温州市最佳骨伤专科”光荣称号,1998年退休。

迄今为止,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二篇获温州市科技三等奖。1982年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著作《伤科手法治疗图解》一书,该书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因此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先后印刷三次,发行量达三万余册。1993年在一版基础上增加内容约1/3,再版发行。临床工作历时40余年,经验丰富,对脑震荡及其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以及骨折、脱位等,运用伤科手法配合中西药物对症处理,功效卓著。《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一书将其列为中国当代100位骨伤科著名专家之一。

平生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善于博采众长,主张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不应有门户之见,或正统和非正统之差别;重视临床实践,认为医者必须发挥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决不可唯名利是图;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认为只有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应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掌握两套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医事业推向前进。

郑润杰,男,1959年12月生,浙江省瑞安市人,1982年7月浙江省统招5年制中医专业毕业,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协理员兼骨伤病区总主任。2002年5月获“浙江省中医临床技术骨干”,2007年被评为温州市名中医。担任瑞安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临床防治杂志》编委会副主任等。曾担任瑞安市中医院副院长,连任五届瑞安市政协常委。

平生勤奋好学,善于博采众长,乐于钻研疑难病症,在30余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某些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创新颇多。对骨伤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善于运用中医手法配合中西药物对症进行综合治疗,疗效良好。特别是对于骨折的处理,坚持“先中后西,能中不西”的治疗理念,运用闭合整骨手法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颇有心得,取得了卓著的效果,得到有关专家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主编《中西医临床诊疗全书》骨科分册,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1篇。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自觉远远不够,任重道远。今后要继续努力学习,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为发扬光大祖国医学的遗产而努力奋斗不息!

编写说明

手法治疗骨伤科常见病,方法简便,易于操作,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医生推广与运用。但是,这些手法治疗多散见于有关医学文献之中,既缺乏专书,更缺少图解,因而给临床推广与运用带来诸多困难。

我们以著名骨伤科专家魏指薪教授伤科手法为基础,参考各家经验,结合我们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将治疗骨伤科常见病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法采用图解形式,编成《伤科手法治疗图解》一书,以供伤骨科临床医师参考与运用。

该书自1982年出版至今,先后印刷四次并再版,发行量颇多。由于抓住了骨伤科常见病的诊治要点,又切合实用,因此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经作者30余年来进一步临床验证,书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法,如能运用得当,有的手法甚至有立竿见影之效。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书中某些观点或治疗方法显得陈旧过时,同时有些疾病光凭手法是不够的,还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来处理,才能得取更好的疗效。有鉴于此,决定趁此次再版的机会,对某些过时的治疗方法予以修正,同时增加一部分对临床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作出必要的努力。为突出本书特点,本次出版将书名更改为《魏氏伤科手法治疗图解》。

作者狄任农年事已高,对再版本书已力不从心,此次之所以发挥余热,实为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郑润杰主任医师之故。郑润杰是作者狄任农弟子,临床工作30余年,经验丰富,对某些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颇多创新,2007年被评为温州市名中医。郑润杰认为《伤科手法治疗图解》一书确系非常切合实用之优秀著作,如不能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实在非常可惜,愧对后人。在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之下,决心老当益壮,发挥余热。同时,郑主任将自己发表在有关刊物上的许多文章补充到本书之中。此外,他又以书面的形式,对《伤科手法治疗图解》的许多观点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次本书之所以能有再版之举,实属郑主任之功矣!

由于我们的学识与临床经验毕竟有限,书中难免仍会存在缺点或错误,如能得到有关同道的批评与指正,则不胜荣幸。浙江省温州市第一医院 狄任农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 郑润杰2013年8月

魏氏伤科学术特色

魏指薪教授(1896—1984)山东曹县人,上海市名中医。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通过刻苦学习和临床实践,继承了家传的伤科学术知识。1925年来到上海,先后跟随武术名家王子平、内功名家农劲荪先生学习武功与内家功法,深得其传。因将武功、内家功与伤科整骨手法结合,其医术上了一个新台阶。

魏氏勤于著述和研究,编写或指导完成了《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等论文或专著。1984年上海市伤科研究所为纪念他90寿辰编印了《伤科论文汇编第六辑》一书,共收集有关魏氏伤科学术论文70余篇。1979~1982年,在魏氏指导下开展总结魏氏伤科经验的课题,如“祖国医学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理论探索”、“理气活血剂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观察”、“魏氏伤科手法临床运用”等分别受到卫生部和上海市卫生局的奖励。魏氏为上海第二医学院中医骨伤科教授,曾任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作者在随师参加临床实践过程中,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魏氏手法。运用其手法,治疗某些伤科疾患,诸如髌上滑囊血肿、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腱鞘囊肿等等,有时能手到病除,立竿见影。作者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临近毕业之际,曾跟随上海市伤科名家石筱山、施维智先生等实习,这些大师,除了对骨折或脱位施以手法治疗外,对软组织损伤,则很少使用手法治疗。魏老则不然,他对软组织损伤的处理,除内、外用药外,多数都有手法配合治疗,因此大大提高了疗效。记得瑞金医院一名护士患颈椎病,骨科某大专家嘱她带上石膏领尽量少活动,如此治疗近一年,毫无效果。后来她来恳求魏老救救她,说自己实在是痛苦不堪。魏老嘱其去掉石膏领,然后进行仔细的检查,并拿来X光片参考,认为她的病属于一般的颈椎病,给予中药热敷、内服,并加以轻巧的手法纠正错位。经治疗二周左右,症状即有明显的改善,患者称谢不已。

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根本的特色与精华。伤科作为一门专科,虽有其特殊性,但在用药方面仍离不开这一原则。纵观古今中医伤科文献,对损伤一证的用药大多偏重于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之类。先生则一再强调,治疗伤科患者,一定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有整体观。活血化瘀之类药物,可用而不可滥用,应中病即止。对女性患者更应注意疏肝理气。记得一位成人伤员,左前臂科利斯骨折,已历时一月许,疼痛虽然有所减轻,但前臂肿胀依然明显。魏老认为属于脾气虚弱所致,予以六君子汤加味,固然服药一周后肿胀即明显消退。又一外来女干部,50多岁,腰痛绵绵,精神不振,苔薄脉弦,摄片检查,除有骨质增生外,无其他发现。先生根据其临床表现,拟诊为肝气郁结。予以逍遥散出入,同时配合督脉手法治疗,经三周治疗,腰痛大减,精神振作。上述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先生的中医功底非同一般。

重视思想开导工作,是先生治病的又一特色。魏老的病员,多数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级干部或部队的首长。他们所患的病痛,大多经过各地专家的诊治而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当他们来就诊时,常常顾虑重重。针对这一情况,魏老不是急于替他们处方用药,而是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然后逐一加以分析,以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一位高级干部,经魏老做详细而耐心的思想工作后,高兴之至。他说,听了魏老的精辟分析后,思想顾虑解除了,虽然尚未用药,但毛病似乎好了许多。

魏老的高尚的医风、医德更是值得后人敬仰。先生治病总是很耐心,从不对病人发脾气。不论其职位高低,或贫富差异,均一视同仁,充分体现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曾有一位从苏北来的农民,骨盆骨折住了院,基本治好后将要出院时,因经济困难一时无法解决。我们将此情况向他汇报,他就帮助其减免了部分医药费,并给予路费及生活费回家疗养。如此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我想,魏老之所以生前获得广大民众的称颂和尊敬,这与他的高尚医德医风及良好的医术是分不开的。

这位可敬的医学大师,如今已驾鹤西去。但他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立下的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狄任农2013年8月17日

序一

骨伤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理论和经验结晶。

远在两千多年前,在《周礼·天官》中已有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的记载。其中所谓的折疡,即指骨折而言,这是中医学有关伤科专科的最早文献。此后,历代均有伤科著作问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世医得效方》、《正体类要》、《伤科补要》等。虽然这些著作在继承前人的理论与经验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创新,但由于受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多数著作对骨伤科疾患的描述显得过于简单,且缺少图解,使后学者难以领会和运用。

狄、郑两位医师,师承中国著名骨伤名家魏指薪教授,结合自己数十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吸收国内外骨伤科名家的特技与验方,将骨伤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手法治疗编辑成书,名曰《魏氏伤科手法治疗图解》。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的文字,阐明这些疾病的

诊断要点

以及治疗方法,并附以图解作为参照,使读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诚为不可多得之佳作。对今之求知若渴者,肯定有所裨益也。

特此作序,以表其绩。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浙江省骨伤研究所所长

序二

中医药技术发展史表明,中医几千年传下来的独特传授方式——师承教育,是继承与发展各科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的重要教育方法,中医骨伤也有其独特师承特点。

狄任农先生继承著名骨伤科名家魏指薪教授伤科手法,参考各家经验,结合自己临床经验,编成《伤科

手法治疗

图解》,先后印刷4次并再版。

我院骨伤科郑润杰主任中医师,温州市名中医,跟随温州名医狄任农先生学习,他们俩保持良好的师徒关系。郑润杰主任医师秉承狄先生对中医的热爱,对中医骨伤科事业认真继承,深入研究,敢于创新,将先进技术方法和中医理论相结合。验证临床实践30余年,取有效之处,充实成书,名为《魏氏伤科手法治疗图解》。为求书中经验更加实用,便于查阅,故以西医学病名为名,再列出通用诊断要点、手法治疗、

中药应用

注意事项

典型病例

,贯穿全书,并用图说明中医手法之奥妙。力求简洁明了、运用方便,体现了较好的实践性、实用性,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骨伤界同仁在临床上有所帮助。是为序。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院长2013年7月10日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系指颈椎及其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或颈椎间盘突出等因素,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根、血管及脊髓而引起的临床综合证候群。作者临床体会,本病发生与年龄、劳损以及风湿等因素有关。诊断要点

1.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成人,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劳损史。

2.单侧或双侧上肢酸痛兼有麻木感,还可能有头痛以及颈项牵掣不舒等症状。

3.颈椎棘突有压痛,有时某一棘突偏歪。

4.X线摄片提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椎体前后缘有骨质增生,偶尔可见到颈椎间隙或椎间孔变窄和项韧带钙化等改变。

5.颈椎间盘突出症,上肢的神经反射多有所改变。如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则表明颈椎5~6椎间盘突出;肱三头肌反射减弱,则为颈椎5~6椎间盘突出;桡骨膜反射减弱,则有可能颈椎5~8椎间盘突出。

根据临床表现,目前将颈椎病大致分为下列四型:(1)神经根型 以颈神经根受累为主要特点的颈椎病,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头、颈、肩处有定位疼痛,颈部功能不同程度的受限,上肢有反射痛,手指麻木,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肌肉萎缩。(2)脊髓型 以颈脊髓受损为主要特点的颈椎病,称为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颈肩痛伴有四肢麻木,力量减弱或僵硬,行动笨拙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部分病例出现胸或腹部有束带感,大、小便失禁等。(3)椎动脉型 颈椎的不稳定、椎间盘侧方的突出,以及钩突关节的增生,均可直接刺激椎动脉使之痉挛,或直接压迫使之扭曲、狭窄或闭塞,继而出现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力弱,甚至猝倒,但意识无障碍。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颅转动有关。(4)交感神经型 以头颅、上肢的交感神经功能异常为主要特点的颈椎病,称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头痛或偏头痛,平衡失调,心前区疼痛,心律紊乱,视力模糊,多汗或无汗,以及由于血管痉挛而出现的肢体发凉、指端发红、发热、疼痛或感觉过敏等症状。

对于一个病人来说,有时并不只有一种类型的症状,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同时出现,临床上称之为综合型颈椎病。

必要时,应作核磁共振或CT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手法治疗(一)旋颈松肩法

此为颈椎病及落枕的常规手法,效果较好。

1.患者正坐。术者用双手指提拿肩部两侧斜方肌,使之松舒(图1)。图1 旋颈松肩法(一)

2.将患臂上举过头,手心朝上。术者一手托其肘部,另一手以手心对患者手心,直线向下按压1~2分钟(图2)。图2 旋颈松肩法(二)

3.将患侧肘部屈曲,手臂从患侧腋下向后拉出,使肩部肌肉放松(图3)。图3 旋颈松肩法(三)

4.术者用一手食指和中指置于患侧耳部前后,用手掌托住下颌部,令患者向健侧看。另一手握住手腕部,使患侧手臂上举过头,并缓缓用力向后放下(图4)。图4 旋颈松肩法(四)

5.术者一手固定下颌部,并用肘部按住患者肩部。另一手置于患侧耳后,前臂掌侧紧贴头顶部。双手同时用适当的力量向相反方向扳拉,可听到斜方肌粘连松解的响声(图5)。

6.术者一手固定下颌部,另一手揿定后枕部,在颈部略微后伸并牵拉姿势下,双手同时密切配合,用适当的力量使头部向左、右侧旋转,此时可听到弹响声,示意手法成功(图6)。

如双侧上肢均有酸痛木麻感,应按上述步骤,左右上肢同时操作。图5 旋颈松肩法(五)图6 旋颈松肩法(六)(二)推扳法

凡颈椎两侧软组织痉挛明显,或兼有头痛者,运用此法,有时疗效显著。

患者正坐,头部姿势如图7所示。术者站在一侧,用双手大拇指指腹将头半棘肌、头夹肌和颈夹肌等,自颈椎棘突边缘由上而下向外侧紧推,左右轮换操作(图7)。图7 颈椎病推板法(三)棘突偏歪纠正法

触诊若发现某一颈椎棘突有偏歪时,用此法纠正,奏效迅速。

以颈椎棘突偏右为例。患者正坐,术者站在后方。左手拇指顶住向右偏歪之棘突,其余四指紧贴后枕部。右手掌托住患者左面颊及颏部。在颈部后伸并牵引姿势下,双手同时密切配合,用恰当的力量使头部向右侧转动,即可听到弹响声,同时感觉指下棘突向左移动(图8)。中药应用

颈椎病多属慢性病,适当配合中药治疗是必要的。以中医理论分析,可分多种类型:凡症见上肢肌肤麻木不仁,脉微而涩者,属气血两虚、营卫不和之候,治宜补益气血、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附方1)加当归主之;凡痛势较剧,颈项牵掣不舒,脉沉紧者,属阳气不足、寒湿凝滞之候,法当温阳益气、散寒止痛,乌头汤(附方2)主之;若症见头晕头痛,胸闷口苦,纳谷不香,苔黄腻,脉弦滑者,属湿热中阻、肝阳上扰之候,治宜清化湿热、平肝潜阳,温胆汤(附方3)加味主之;凡症见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物模糊,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肝肾阴亏、虚阳上扰之候,治宜养阴、平肝、潜阳为法,杞菊地黄汤(附方4)加石决明主之。此外,二参汤(附方42)、加味芍药甘草汤(附方43)、桂枝加葛根汤(附方102)等皆可酌情应用。图8 棘突偏歪纠正法注意事项

1.对颈椎病的治疗,以往多主张以格里森(Gjlisson’s)牵引为主(图9),或配合理疗等,有一定效果。近年来,以伤科手法为主,辅以中药治疗,疗效比前者更好。

手法治疗的机理,冯天有主任认为,手法可纠正颈椎解剖位置的轻微变化,使之恢复原颈椎间的内外平衡关系,解除对侧索的牵扯,从而使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

2.作者曾治疗一例颈椎病患者李某,男,65岁。摄片提示颈椎肥大伴四、五间隙明显狭窄。予以棘突偏歪纠正法1次后,结果上下肢麻木加剧,步履发生困难。后行格里森牵引疗法,配合中西药物对症处理,约经两个多月治疗才转危为安。由此体会到,凡颈椎肥大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者,表明颈椎间盘有变性或损伤,旋转颈椎之类的手法应慎用或最好不用,以牵引疗法为主较安全。图9 格里森牵引

3.颈椎牵引是法国人格里森于17世纪开始使用,至今普遍应用于颈椎骨折、颈椎病的治疗,乃至成为家庭的保健疗法。

但是使用该牵引的时候,要注意下述几点:(1)牵引重量为2.5~4千克,开始时要轻一些,待患者适应后才逐渐加重。(2)牵引时,头部的床脚应垫高20厘米,使头高脚低,形成牵引态势。(3)每日牵引2~3次,每次以1小时为限。(4)总的牵引时间,以4~6周为一疗程。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来说,格里森牵引疗法是最安全而行之有效的办法。

颈椎牵引,最好采用平卧位。因为人在平卧后,头颅下有床垫,不需要颈肌来支撑着,颈肌也就松弛了。因此,卧位牵引是颈椎牵引比较科学的方法。而且在坐位姿势下进行牵引,颈肌为了支撑头颅,是处于紧张状态的,所以,坐位牵引往往达不到效果。

必须指出的是,颈椎牵引疗法主法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即表现为肩背痛、上肢麻木或疼痛的颈椎病。对有头晕、头痛或颈曲变直,颈椎生理弧度反曲的颈椎病,则不宜作牵引疗法。因为这类颈椎病,多为椎动脉型,牵引会引起椎动脉痉挛,加重头晕。有人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也不宜进行格里森牵引。总之,作者认为,患者如果通过牵引,自我感觉良好的,应把牵引作为适应证;如果在牵引过程中,自觉不舒服,且症状有所加重者,则应袪除牵引,改用其他疗法。

4.改变工作时的姿势也应予以重视。颈椎病大多数患者,虽然无明显的外伤史,但很多人有较长时间在低头姿势下工作史。例如,长期以电脑操作为职业者、装配工等,如果不改变他们的职业,或不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则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5.针灸对颈椎病有一定的效果。如以头痛为主,则取合谷、太阳、印堂针之,或用耳针;后头痛取风府、风池、昆仑;巅顶痛取百会、太冲、昆仑;头昏取合谷、印堂、风池。此外,颈椎病患者,在双侧肩井穴处多有压痛点,如用消毒针头点刺出血,然后用火罐抽吸之,则效果更好。

6.对久治不愈的颈椎病,特别是颈椎间盘突出较明显的患者,如果经保守治疗无效,且出现四肢麻木,大、小便障碍,膝关节、踝关节阵挛等征象者,应建议骨科会诊,必要时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疗法虽有一定效果,但风险较大,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7.配合功能锻炼能提高疗效。其方法有:(1)颈部旋转锻炼法 患者颈部作顺时针及逆时针缓缓转动,每日3次,每次各15~20下(图10)。图10 颈部旋转锻炼法

2.前俯后仰锻炼法 开始时头尽量前俯,使下颏能碰到或接近胸部,然后缓缓将头尽量后仰,如此反复轮流操练。每日3次,每次15~20下(图11)。图11 前俯后仰锻炼法典型病例

例1.王某,女,45岁。1979年12月6日初诊。

主诉:颈项酸痛、活动困难,伴右上肢发麻2月余。X线摄片提示:第四、五、六颈椎肥大性改变,椎间隙正常,生理弧度变直。曾经针灸、推拿、理疗以及中西药物对症处理,症状无明显改善。后来本院伤科就诊。每周予以旋颈松肩法2次,同时配合四肢洗方(附方13),热敷颈项部,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附方1)加制川草乌各5克(与白蜜一起先煎半小时),僵蚕10克、炙麻黄5克、当归10克、鸡血藤15克、白蜜30克。经1个月治疗,颈椎活动恢复正常,症状消失。3年后随访未复发。

例2.戴某,女,46岁,1980年10月16日初诊。

主诉:颈项酸痛伴右上肢麻木已1周。颈椎正侧位摄片显示第五颈椎椎体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检查:其第五颈椎棘突偏右。予以棘突偏歪纠正法2次后,疼痛及麻木消失。

脑震荡及其后遗症

头部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打击后,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一时性障碍,称为脑震荡或脑外伤综合征。一般认为脑震荡经过3个月的治疗与休息后,如仍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存在,则称为脑震荡后遗症或脑外伤后综合征。

脑震荡时,脑组织内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变化,至多有时在镜检中发现点状出血,或者脑皮质和脑膜发生轻度水肿,故通常认为本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短暂的、可恢复的。诊断要点

1.头部有遭受暴力打击史。

2.有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程度较轻,历时较短,不超过半小时。

3.有明显的近事遗忘症,即不能记忆受伤当时及受伤前后的事情,然而对过去的经历则能清楚地回忆。

4.清醒后常诉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夜寐不安等症状。

5.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手法治疗

颈椎棘突偏歪纠正法(见图8)

作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有些脑震荡及其后遗症患者,尽管详细地进行了辨证施治,但始终见效不显。追问其病情,多诉有颈项牵掣不舒感;仔细检查其颈椎,常发现某一棘突有偏歪。此时若运用手法予以纠正,则症状很快改善。其机理,既往仅凭经验而难以理解,读了《广州医药》1982年第一期而深有启发。湖北省颈脊反射学教研组,自1978年以来对脑震荡及其后遗症患者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该病并非是通常认为的纯属于功能性的,而是在颈椎上有它的特殊反射规律——固定位置的颈椎错位。究其发生原因,一是头部损伤的同时因力的传导导致颈椎错位;二是头部外伤后所出现的病理反应,放射到颈椎而引起错位。报道运用手法治疗58例,术后其所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大多随之减轻或消失。中药应用

根据辨证论治用药,能提高疗效。损伤早期,头痛头晕、泛泛欲呕者,宜用柴胡细辛汤(附方5)、川芎钩藤汤(附方6)或温胆汤(附方3)加左金丸、参三七、石菖蒲、琥珀、白蒺藜、生石决明等。头部青紫肿胀较明显者,宜防风芎归汤(附方7);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者,宜琥珀安神汤(附方8)。对后遗症的治疗,若辨证为心脾两虚者,宜归脾汤(附方9);中气不足者,宜补中益气汤(附方10);肝肾阴虚者,宜杞菊地黄汤(附方4);心肾失交者,加味交泰汤主之(附方11);伤后瘀阻脉络,不通则痛者,宜通窍活血汤(附方12);脑外伤综合征后期,如见有精神抑郁,夜寐不安,健忘多梦,舌红脉数等证候者,宜选用加味甘麦大枣汤(附方44)。注意事项

1.手法仅适用于颈椎某一棘突有偏歪者。每3~4天进行1次,一般通过3~4次操作即有效果。

2.对刚受伤后恶心呕吐严重,难以进食者,用10%葡萄糖1000毫升、维生素B6100毫升和细胞色素C15毫克混合,进行静脉滴注,对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补充体液等有较大帮助。

3.针灸对脑震荡及其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一般此症均有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夜寐不安等症状,可取风府、风池、百会、合谷、印堂等穴位针之。失眠者可加神门、三阴交;食欲不振者,应加足三里、中脘等穴,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靳瑞教授的晕痛针(四神针、太阳、印堂)效果也较好。其中所谓四神针,是指以百会穴为中心,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是也。头部由于部位特殊,通常均有头发覆盖,因此严格消毒是必要的。

4.本病应与下述损伤严格鉴别,必要时应作头颅CT检查和请脑外科医生会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脑挫伤

头部遭受暴力打击后,造成脑组织的实质性损害时,称为脑挫伤。(1)外伤史。(2)昏迷时间超过半小时。(3)脑膜刺激征阳性。因脑挫伤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混杂于脑脊液内,可引起脑膜刺激征。

①布鲁金斯基(Brudzinski’s)征。患者仰卧,屈曲其颈部使下颏与胸部接近,此时若患者之膝、髋关节均反射性地屈曲,即为布鲁金斯基征阳性(图12)。

②克尼格(Kernig’s)征。患者仰卧,屈髋、屈膝90度,然后将膝关节被动伸直。若克尼格征阳性,则感觉疼痛并且伸展亦受限制(图13)。图12 布鲁金斯基征图13 克尼格征(4)腰椎穿刺时若发现脑脊液带有血性,则诊断更加肯定。

脑干损伤

指中脑、脑桥及延髓等的损伤。(1)受伤后意识不清,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轻者数周,重者数年,甚至终身陷于昏迷状态之中。(2)去大脑强直状态。典型的发作是四肢伸肌肌力增高,颈项后仰,呈角弓反张状。轻者阵阵发作,重者持续性强直。受到外界刺激,如压眼眶或针刺皮肤等,均可诱发(图14)。(3)病理反射阳性。包括:

①巴宾斯基(Babinski’s)征。用钝尖物由后向前轻划足底外缘,如出现拇趾背伸,其余四趾跖屈并呈扇形分开,则称为巴宾斯基征阳性(图15)。图14 去大脑强直状态图15 巴宾斯基征

②奥本海姆(Oppenheim’s)征。用拇指紧压胫骨内缘并往下滑动,阳性时拇趾背伸(图16)。图16 奥本海姆征

③戈登(Gordon’s)征。握捏小腿腓肠肌肌腹,阳性时拇趾背伸(图17)。

④布鲁金斯基征阳性。

⑤克尼格征阳性。图17 戈登征

⑥踝阵挛。检查者一手抬起患者小腿,另一手握住足尖,使踝关节骤然背伸并保持一定的推力,阳性时,踝关节呈节律性抖动(图18)。图18 踝阵挛

⑦髌阵挛。患者下肢伸直,检查者用虎口部揿住髌骨上缘,骤然下推并继续保持一定之推力,可见髌骨呈节律性跳动(图19)。图19 髌阵挛

颅内血肿(1)主要表现为意识上有昏迷—清醒或好转—再昏迷的过程。(2)单侧瞳孔进行性扩大。头部受伤后如出现单侧瞳孔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消失,则表示瞳孔扩大侧的颅内有血肿存在,形成颞叶疝压迫同侧动眼神经所致。这一体征,对颅内血肿的诊断、定位乃至处理均有重大意义。(3)对侧肢体的不完全性瘫痪以及出现病理反射。(4)血压升高等。

颅底骨折

多由于从高处跌下,冲击力过剧而引起。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X线摄片的价值很小。如见有血液或清水样之脑脊液自耳道或鼻孔流出,应立即考虑有颅底骨折存在之可能。前颅窝骨折时,表现为眼结合膜下出血、鼻孔出血或流出清水样之脑脊液;中颅窝骨折时,则耳道出血或流出脑脊液,有时同侧面神经瘫痪;后颅窝骨折时,则有咽喉出血,乳突周围皮下可见瘀斑。典型病例

例1.郑某,男,51岁。住院号:112532。

主诉:于一天前不慎从约3米高的阁楼上摔下,当时神志昏迷达10分钟许,嗣后即感头痛头晕,泛泛欲恶,胃纳大减。神经外科检查确诊为脑外伤综合征。经住院用细胞色素C、维生素B6、谷维素等治疗约2周,恶心及胃纳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头痛头晕未见减轻。后转入伤科病房要求中药治疗。检查:神志清楚,对答切题,瞳孔等大,对光反应存在,苔薄黄腻,脉象弦滑。触诊发现其第二颈椎棘突偏右。先后予以手法治疗2次,内服温胆汤(附方3)加味。1周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出院。

例2.林某,男,38岁。1978年6月11日初诊。

主诉:4个月前头部被砖块击伤,当时昏迷片刻,并有呕吐2次。刻诊头痛头晕,颈项牵掣不舒,夜寐欠安,胃纳尚佳,苔薄质红,脉象弦细。检查:第五颈椎触诊发现棘突偏右。拟诊为脑外伤后综合征。予以每周进行棘突偏歪纠正法1次,内服杞菊地黄汤(附方4)加白蒺藜、钩藤、琥珀粉、生石决明等。3周后随访,诸症消失,恢复工作。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无菌性和炎症性的疾病。为骨伤科常见病之一,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属中医“痹证”范围。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迁延日久,可使关节粘连而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功能。根据作者临证体会,本病的出现与年龄、风湿以及外伤等因素关系密切。诊断要点

1.好发于50岁左右的成年人,故又有“五十肩”之称。有的突然发生,但多数发展缓慢,病史可达数周或半年以上。

2.患者多有外伤、慢性劳损或肩部受寒史。

3.患肩疼痛,活动受限,对外展与内旋动作影响较大。

4.日久肩部肌肉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

5.X线摄片证实无明显病理变化。手法治疗(一)牵拉运肩法

牵拉运肩法为肩关节周围炎的常规操作手法。适用于慢性缓解期。如每周坚持操作1~2次,一般在1个月内即有显著效果。

1.术者一手握住患肩,另一手固定腕部,先向下拔拉,然后缓缓外展抬高5下(图20)。

2.在患肩外展姿势下,作顺时针及逆时针环行运动各5下(图21)。图20 牵拉运肩法(一)图21 牵拉运肩法(二)

3.在外展姿势下,使患侧上肢旋后,并在肩部作点、按、揉动作(图22)。

4.术者一手按住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在牵引下使患肩被动上举,注意不要用力过度(图23)。

5.患者将手置于健侧肩部。术者一手按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握住肘部,向健侧推挤5下(图24)。图22 牵拉运肩法(三)图23 牵拉运肩法(四)图24 牵拉运肩(五)

6.患者将患侧手臂置于背后。术者一手按住患侧肩部,并将肱二头肌长头向后扳拉。另一手位住患者手腕部,作向后上方牵拉5下(图25)。

7.在患肩外展姿势下,术者双手握住腕部,作牵拉和抖肩动作5下(图26)。图25 牵拉运肩法(六)图26 牵拉运肩法(七)(二)推扳法

不论急性发作期或慢性缓解期均可使用。

1.将斜方肌拉向后下方(图27)。

2.将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和三角肌拉向后下方(图28)。

3.提拉胸大肌(图29)。

4.最后将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向下推扳(图3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