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冲樽俎护山河:近代著名外交家曾纪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01:12:40

点击下载

作者:苑宏光,张一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折冲樽俎护山河:近代著名外交家曾纪泽

折冲樽俎护山河:近代著名外交家曾纪泽试读:

总序

胡维革《中华魂》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十余年间的96位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的祖国的一种神圣感情,是人们对于自己民族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感召和激励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爱国主义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进步和繁荣而英勇奋斗。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到“红枪白马女政委,碧血染将天地红”的赵一曼;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焦裕禄,到“问鼎长天,扬我国威”的邓稼先……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由于热爱祖国的人们前仆后继地奋斗,国家和民族才得以生存,历经一次次历史危机关头而能转危为安,走向兴盛和富强,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儿女历经忧患、跨越沧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并有力地凝聚着五洲四海的中国人。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要争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新时期的爱国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都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强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民族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要树立“祖国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却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关系到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一代代人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培养。培养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向爱国主义的英雄人物和典范事迹学习。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人们向英雄和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对于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可提供一些生动的教材。祝愿此书出版发行成功,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2010年11月15日仓卒珠盘玉敦间,待凭口舌巩河山。——曾纪泽

拓展阅读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外交家,曾出任驻英、法公使。后又兼充驻俄公使,在中俄伊犁交涉事件中,他秉着抵抗列强、保卫国家的坚定意识,利用外交手段全力同沙俄抗争,与沙俄谈判修改《里瓦几亚条约》,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捍卫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收回了祖国的领土,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承父命致力于学业 少立志自修通英语

1839年曾纪泽出生于湖南湘乡,孩提时代的曾纪泽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如诗书典章等反复练习、诵读,练就了过硬的文化基础本领,为以后从事外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坐落在湖南省双峰县的鳌鱼山脚。

他的父亲曾国藩是清朝的大员,晚年时历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等重要职务。他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从不让他们沾染上少爷小姐的习气,而让他们做的事情就是读书、明理,成为有学问的人。

一次,曾纪泽因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先后几年间都通过科举而当了官,就给在外任职的父亲写信,征求他的意见,问自己是否也该报考科举以谋求一官半职。曾氏故居内的藏书楼

曾国藩的藏书十万册,曾纪泽藏书十万册,共二十万册,是我国私人藏书之最。

曾国藩在回信中,却再三告诫曾纪泽及其他兄弟,说:“一般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大官,而我却不这样,我希望我的孩子都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勤劳俭朴,能吃苦。由于银钱田产,最容易使人生长骄奢之气,所以,我不希望你们过早地走上仕途。你们只有和寒士一样衣食起居,才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才,断不可以沾染上富贵习气。”曾纪泽牢记着父亲的教诲,一直潜心学习,直到父亲去世后才继承爵位步入仕途。曾氏故居内的藏书楼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了,随着外国侵略的深入,西方文化也被大量地传到了中国。当时一些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官僚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在曾国藩等大官僚的倡导下,在一些地方创办起来,被当时人们称为“西学”的西方文化也随之被广泛地应用。

在曾国藩的书房里,有很多关于西学的书籍,曾纪泽总是向父亲借来阅读,这样,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到了青年时代,曾纪泽就已经学习了近代数学、热学、光学、化学和机械学,并且初步进行了一些研究。

在曾纪泽26岁那年,伟烈亚力和李善兰继续利玛窦和徐光启的事业,把数学家欧几里德写的《几何原理》一书全部翻译成中文。这对中西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义。曾国藩为这部译著校刊。为了检测一下曾纪泽学习西学的成绩,曾国藩决定让曾纪泽用自己的名义给这本书写序。曾国藩像

一天清晨,曾国藩差人把曾纪泽叫到自己的书房,对他说:“泽儿,你对数学有了一些了解了吧?”

曾纪泽回答说:“只是略知一些皮毛,今后还得再努力研究。”“我这里有一部关于数学方面的译著,我想让你用我的名义写一序,你看怎么样?”曾国藩说完,就把《几何原理》递给了他。曾纪泽接过书,用征询的眼光看着父亲,说:“我能行吗?”“我看你试试吧,不试,怎么能知道自己不行呢?”父亲鼓励他说。曾纪泽回到自己的房里后,仔细地研究了译著以及和中国数学相比的优长和缺点,很快地写出了序,并在序中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欧洲数学比中国古代算法的长处。曾国藩看了这篇序文后,很满意,并在文后写了批语,称之为“文气清劲,笔亦足达难显之情”。不难看出曾纪泽在“西学”方面有一定的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在曾纪泽的心目中,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凡是西学中比较先进的东西,只要听说了,就要设法去了解它,研究它。富厚堂内曾纪泽的卧室

有一回,父亲从两江总督府回家后,对孩子们说:“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地球仪?”孩子们都摇摇头。清代制作的地球仪

父亲又说:“今天,制造局的人制造了一个大地球仪,安放在两江总督府的大厅里,你们不想去见见吗?”

曾纪泽一听,马上说:“我们以前没有看过地球仪,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我真想见一见。”

小妹妹纪芬立即嚷嚷起来:“我也去,我也去。”

父亲接着说:“今天府衙已经关门了,明天我带你们去。”兄妹俩听后乐得合不拢嘴。

第二天,小纪芬早早地梳洗完毕去找哥哥,然后两人随着父亲一起去两江总督府。

到了府衙大厅以后,只见正中放着一个直径两米左右的大地球仪,球面上有花花点点的图案,曾纪泽凭着自己以往所学的地理知识,给小妹妹讲解。

拓展阅读

曾国藩,字伯涵,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曾国藩的身后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对照。有人批评曾国藩不但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且经常在胜利后屠杀,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曾屠户”;也有人认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保卫满清政权,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从而用“忠君报国,文武兼备,兴学清廉”来作为对他的评价。

小纪芬老是不停地问:“这是哪儿呀?离我们这里远不远呀?那么远我们怎么去呀?”

曾纪泽仔细地看着地球仪,生怕漏掉一个小岛屿。他边看边对坐在一边的父亲说:“父亲,如果可能的话,我将来要到地球的另一边去,到那里,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小妹妹纪芬一听,眼睛瞪得好大,瞅着哥哥说:“地球的那一边离我们这么远,怎么能为国家效力呢?”

曾纪泽笑着对小妹妹说:“当驻外大使啊!在国际上为国家争得权益,那岂不是更有意义吗?”曾国藩故居占地六十余亩,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它由思云馆、毅勇侯第前门、宅东门、宅西门、全宅围墙、宅南藏书楼、宅北芳记书楼、八本堂、缉园十景等组成富厚堂建筑群,当地百姓称之为“宰相府”。富厚堂的“富厚”一词出自《汉书·功臣表》“列侯大者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一语,其命名示意这是一座“侯府”。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赞许地点了点头,对他说:“只是外交官的路可不是那么好走的。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如今我们大清朝虽说看上去很强大,可实际上是处处受制于外国列强,圣上和皇太后就怕与外国开战,一开战,肯定又是屈辱的割地、赔款。没有强大的后盾,外交官在前方争国格、争权益又谈何容易。”

听了父亲的话,曾纪泽更激动了,用手抚摸着地球仪上中国的版图,说:“正是因为外国列强欺侮我们,我才要去做一名外交官,在谈判桌上为国家争权益,如今我们国家真正的外交官太少了。”“我很赞同你的这个想法,不过,要当外交官,光有热情不行,还必须要学好外国语,这就等于当兵的上战场打仗一样,没有枪怎么去打仗呢?”父亲说。曾纪泽像“父亲所言极是,我一定会把外语学好的。”曾纪泽说着暗暗下定了决心。1872年,年迈的曾国藩因病去世了,曾纪泽悲痛万分,他把父亲的灵柩护送到老家湖南安葬,并在那里为父亲守墓。在那悲痛的日子里,曾纪泽思绪万千。他想,既然自己已定下了将来的理想,又得到了父亲的同意,为何不利用守墓三年的时间来学习英文呢?在当时,西方国家语言传到中国来被利用得最多的就是英语了。清刊本《曾文正公全集》

主意一定,曾纪泽马上行动起来,出去找外语书和会外语的人。可是找了几天,才在附近一个教堂里找到了一部英文字典和一本英汉对照的《圣经》,连一个懂外语的人也没有。因为大多数士大夫,只知道读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著作,根本不晓得还有别的什么书籍,谁要是说洋话,写“旁行斜上”的洋文,就要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是儒学的耻辱。尽管如此,曾纪泽可不在乎什么“大逆不道”,虽然这一年他已过了而立之年,已33岁了,但他要学习英文,决心要掌握研究西学、走向世界的语言工具。

没有教师、没有教材,没有能够帮助他的人,这一切都没有难倒曾纪泽,他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早晨天刚一亮就起床,夜里直到半夜才休息,每天都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靠着一部英文字典和一本英汉对照的《圣经》,将汉语的“双声、叠韵、音和”等的形声训诂之学和“泰西字母切音之法”互相比较,进行研究,慢慢地,就能够理解英国的语言文字了。

拓展阅读《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藏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的家书中,在持家教子方面,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

学习入了门,可是人也累瘦了,他的夫人看着他整天学呀学的,口里不停地叨咕,以为他学得入了魔,就劝他:“你都三十多岁的人了,还费这个脑筋干啥?不如求个一官半职算了。”曾纪泽笑了笑,说:“人活着,不管多大岁数都要学习,累掉一点肉不算什么,还可以再长嘛,可是,夫人哪,如今我们大清朝缺少外交人才,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总是吃亏,不会说人家的话又怎么能和人家打交道呢?”

他的夫人心疼地说:“我知道你有远大的抱负。可是身体垮了,你也将一事无成啊!看你,都累成这个样子了,也不知道爱惜身体。”

他感激地看着夫人,想到她为了自己,经常陪读到深夜,还不时送来一杯醒神茶,心里十分感激,躬身施礼道:“多谢夫人,以后我一定注意就是了。”

有时,为了能熟练掌握一个句子或单词,他反复琢磨推敲,甚至要耗费几天的时间。就这样,寒来暑往,曾纪泽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用5年的时间基本掌握了这门外语。这是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光绪皇帝接见外国使臣的仪式。

1877年,曾纪泽以长子的身份承袭了曾国藩的侯爵爵位,并进京觐见皇上谢恩。在北京期间,他所下榻的旅馆和西方各国驻京使馆相邻。这张照片中,翰林院的编修们正宴请儒雅的英国商人立德。

英国驻京使臣听说曾纪泽在湖南湘乡自学英语达到通晓的程度,不相信是真的,说:“世界上哪能有这样的事情,没有人教、没有教材竟可以学会一种语言?”于是抱着怀疑和好奇的心理,到曾纪泽住的旅馆来访,以试探曾纪泽的英文水平;曾纪泽也是第一次用英语同别人讲话。当英国使臣到来时,曾纪泽竟能很流利地用英语向他们问好,并同他们交谈。英国使臣眼见为实,说道:“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奇人呀!”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称赞曾纪泽英语说得好!

此后,同文馆(清朝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内英、美籍教师丁韪良、艾约瑟、医生德约翰等人都成了曾纪泽住处的常客,他们很快成了朋友。交谈中,曾纪泽的英语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现在,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中保存着一把曾纪泽自作自写中、西诗文的“中西合璧诗扇”,这是他赠给外国朋友的礼物,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英文水平是很高的。曾纪泽会讲英语,很快就在京城传开了,尤其当皇上和皇太后听说后,更是非常高兴。当时正值中国边疆出现危机之时,,朝朝廷廷正正愁愁没没有有合合适适的的人人选选派派为为公公使使。。朝朝廷廷派派出出的的第第一一任任驻驻英英法法公公使使郭郭嵩嵩焘焘已已经经年年迈迈,,身身体体又又不不好好,,虽虽有有很很强强的的爱爱国国心心,,但但实实在在是是力力不不从从心心了了。。在在这这种种情情况况下下,,朝朝廷廷决决定定派派曾曾纪纪泽泽作作为为清清政政府府第第二二任任公公使使出出使使英英、、法法两两国国。。美国白宫草坪上的清末外交官拓展阅读

曾氏兄弟五人,除曾国藩文才武略,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远外,九弟曾国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三人,不仅对于清朝功不可没,对曾国藩的帮助也最大。他早年随曾国藩筹建湘军,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

1856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江西湖口惨败后,被太平军围困南昌周围的狭小地区,处境十分险恶。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与吉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3000人,援救江西,连陷安福等地,进围吉安。太平军凭险死守,等待援兵,攻城非常困难。曾国荃等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实行长围久困之策。以后攻安庆,陷天京,曾国荃都以挖壕围城取胜,因此有了“曾铁桶”的外号。

一直以来,曾国荃都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在对战太平天国中,他作战勇猛,攻无不克。他手下的将士也大都是亡命之徒,每攻下一城,曾国荃命令放假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因此这支湘勇在攻城时,都能奋不顾身,铤而走险,这个特点在后来围困安庆、攻陷天京时表现尤为明显。——1864年7月攻陷天京,曾国荃纵兵焚烧抢掠7天7夜,血洗全城。

但他也有惠及百姓的一面:在任山西巡抚期间,正逢晋地久旱无雨,赤地千里,曾国荃多方措款、筹粮,办理救灾度荒事宜竭尽全力。当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曾专门修建生祠,以纪念他。曾国荃节录陆机《文赋》

曾纪泽的外交思想

1878至1885年,曾纪泽活跃在外交舞台上,当时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正如曾纪泽所说:“办洋务难处,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时。”

在出使西方过程中,曾纪泽深感“万国深经奇世界,半生目击小沧桑”。更多地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和政治思想后,大开眼界的他赋诗云:“九万扶摇吹海水,三千世界启天关。从知混沌犹余窍,始信昆仑别有山。”

随着对西方国家了解的日益加深,曾纪泽对国际关系以及西方列强对华态度的认识也比较透彻。当时洋务派中不少人坚持“以夷制夷”,甚至“联英制俄”、“联俄制日”。对此曾纪泽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各国虽外和内忌,各不相能,而于中华,则独有协议谋我之势。何也?一邦获利,各国均沾。”因此,他认为:“邦交不可以常恃。”

就是说,曾纪泽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联合侵华的性质,因此在与他们交涉的过程中,他是当时少有的、对列强不抱幻想之人,比当时一些崇洋媚外的洋务派要高明。

同时他也认识到,对西方列强不能“援尊周攘夷之言以鄙之”,也不能“自持中华上国而欺凌远人”。这一点,他也比同时期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冥顽不化的顽固派要明智。所以在对外交涉中,他据理办事,不卑不亢,得到了中外有识之士的赞赏。郭嵩焘就曾称:“刚与洋人周旋,能存敬慎之心,是以所往皆宜。”

国歌第一人

曾纪泽出使英、法,两年后又兼任驻俄公使,这期间他看到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上演奏国歌,甚为羡慕和感动。他觉得中国也应当有自己的国歌,于是上奏朝廷,呈上自己拟就的《国乐草案》,并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在海外外交仪式上曾作为清朝国歌演奏。

这首《普天乐》的词曲没有明确的记载,很多人推测它并没有词,只是一首曲子。曾纪泽曾将其作为“国乐”的草案上呈朝廷,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不过在海外这首曲子已被当做国歌来演奏。由于曲子节奏过于缓慢,因而经常受到批评。但曾纪泽确实是最早倡议清政府确定国歌的第一人。

中法战争中的曾纪泽

19世纪80年代,法国侵占越南北部,并以其为跳板,将侵占我国西南领土提上了议事日程。法国当时内阁首脑茹费理无耻宣称,每一个资本主义列强都“在广大无边的中华帝国内,竭力地攫取他们自己的一份”。

在法国日益加紧侵略的形势下,曾纪泽属于主战派,熟知国际形势的他主张“保藩固边”。一方面,他主张对法国采取强硬政策,另一方面也不放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中法之争的可能性,即:“备战求和、据理力争”。

本来,在中法交涉中,曾纪泽的主张是可取的,在对法交涉时,曾纪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付,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但个人的能力不能不受外部原因的制约,清政府的昏聩、懦弱无能,举棋不定、顾虑重重,法军的野蛮侵略,列强的狼狈为奸,导致了曾纪泽保藩固边的失策。对此他曾极为愤慨地说:“此案……始终误于三字,曰柔、曰忍、曰让!”取得镇南关大捷的老将冯子材

中法战争爆发后,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尤其是老将冯子材率军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使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郭嵩焘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1877年至1878年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使外期间,他认真考察西方“朝廷政教”和历史文化,有六十万言记述,得出“西洋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的结论。

他是晚清第一个正式领衔出使西方、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即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也是中国近代洋务思想家、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郭嵩焘对西方的观察,超越了他的时代,主张却不容于当世,晚景甚为凄凉——他的临终名言为:“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郭嵩焘像

不惑之年梦想成真 赴任途中初试锋芒

清朝驻华盛顿公使馆(1900年前)

1878年秋季的一天,天空白云点点,一艘法国公司的轮船行驶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在船头的甲板上,站着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他身穿清朝官服,双手扶着甲板的栏杆,紧锁双眉,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遥远的天际,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就是清政府派往英、法两国的第二任公使曾纪泽。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也和这翻滚的波涛一样,无法平静……当派他为出使英法大臣的消息传来时,曾纪泽万分激动,当时他只有39岁,刚接近不惑之年,正是人一生中年富力强、大展宏图的时候。他怀着“为国家办事”、“替国家保全大局”的耿耿忠心,赋诗言志:仓卒珠盘玉敦间,待凭口舌巩河山。曾纪泽书法扇面

珠盘和玉敦都是古代诸侯会合时用的礼器,这里指各个国家。这首诗的意思是指他仓促地接受了出使英法的任务,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口舌,在外交场合上保卫国家的大好河山。这也正是他由来已久的夙愿。

临赴任前,慈禧太后在皇宫的养心殿东间召见了曾纪泽。曾纪泽衣帽整齐来到养心殿,先是跪谢天恩,然后再免冠叩头,之后走到铺垫前跪下聆听圣训。

太后先问了一些路途中的安排,然后又问:“听说你外国语学得很好?”

曾纪泽回答说;“臣只是略识英文,略通英语,都是从书上看的,看文字比较容易,听还比较困难,因为不常说所以不熟练。”

太后又问:“既然你懂英语,就很方便了,是不是与外国人交往就可以不需要翻译呢?”他回答说:“外交官办外交和翻译外语不是一回事。办外交,要紧的是要熟悉条约,熟悉国际公法,不必侵占了翻译的职权。臣将来在和外国人谈论公事的时候,即使语言已懂,也要等候翻译传述。一则朝廷的体制应该是这样的,二则也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借着停顿的时候,思考应答的词句。英国公使威妥玛,会说汉语,但他谈论公事的时候却一定用翻译官进行翻译,就是这个意思。”

拓展阅读

各方评价

1878年8月,曾纪泽开始出任中国驻英法大使,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和外交生涯。

曾纪泽出使英法的任命发布后,各国驻华使节和在华洋人对他进行了评价。美国公使何天爵高度评价了曾纪泽的英文水准,还强调曾纪泽的出任是“最适宜的一项选择,对于未来的中外关系,必有良好的效果”。英国在华官方性质的《北华捷报》特别发表社论,认为“曾侯之被派使英,实为最佳人选”,又说他“就个人的业绩而言,固然尚无表现,但从他温婉率真的性格来看,可以预料,他将能成功地应付未来的难题”。

可以说,各国对曾纪泽出使英法反映很好,但这并不妨碍在以后的外交事务中,曾纪泽为了中国的利益与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慈禧曾居住的储秀宫

太后说:“办洋务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回答说:“办洋务的难处,根本的在于外国人不讲理,以强权欺侮我们,而偏偏我们中国人大多数却看不到这种形势。中国人恨洋人这不用说。但要紧的是要发奋图强,只有自己国家强大了,才能解决不受欺侮的问题,否则光凭烧毁一个教堂,杀死一个洋人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招惹事端。可惜中国大多数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慈禧像

太后听了曾纪泽的话,很同意他的看法,说:“你说的很对,外国人欺侮我们,这个仇一天也忘不了,只是自强还得慢慢来,决不是杀一个洋人,烧一间洋房就算报了仇。”又说:“我们国家明白这道理的人少,你为国家办这些事情,将来那些顽固的人一定有骂你的时候,而你却要任劳任怨,真是难为你了。”

他为太后能这样体谅他,很感动,说:“作为臣子,为国家尽忠,乃是常理。在如今这种形势下,为国办理外交事务,必须把名声看得很轻,才能替国家保全大局,为国家办事,即使被人骂又算得了什么呢?”

太后召见后,曾纪泽的心情更加沉重了,报效国家,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愿望更强烈了,带着这种愿望,曾纪泽开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在赴任途中,曾纪泽就展示了他的外交才能。

轮船行至上海后,停泊数日,曾纪泽一行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在上海,驻有各国的领事,按国际通例,曾纪泽先派参赞去拜见,然后,各国领事再来拜曾公使,公使再回拜。

其中英国领事达文波,以前曾经和曾公使有过一面之交。按国际通例,曾公使马上派参赞去见达文波。

可是,达文波见到曾公使派去的参赞后,不提自己何日回拜曾公使,趾高气扬地问参赞:“你们曾公使哪一天来拜见我呀?”他想趁曾公使还没有到任之前,就杀一杀曾公使的锐气,给他来个下马威。

参赞按国际通例告诉达文波:“在你拜见我们曾公使后,他方可以回拜你。”

达文波一听,满脸的不高兴,说:“中国不是有行客拜坐客的礼节吗?他为什么不来先拜见我呢?”

参赞回答说:“如果是平常理应如此,不过曾公使此次是赴任,代表大清国家。”达文波气呼呼地没有再说什么。第二天,他给曾公使写来一封书函,信上说:“承蒙贵参赞来拜,本领事当在X日派遣副领事官XX前去答拜。”

参赞看后,气愤地说:“这不是故意欺侮人吗?明明是应该他来回拜,却派个什么副领事官来。”

曾公使看后,笑着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对我无理,我们也可戏弄他。”于是,曾公使提笔书写一封回信,上写:“承蒙你派遣副领事官XX来答拜,本大臣特派参赞官在住处恭候。”

到了那一天,达文波果然派了副领事官司格达前来答拜,并说:“我要拜谒你们公使大人。”下人把司格达的话回报曾公使,曾公使令手下人对司格达说:“如果你是来答谢前日参赞之拜的,那么参赞已等候多时了,这是前几天给你们的信函这样约定的。如果是你自己忽然想要拜见公使的话,公使生病未好,恕不接待。”司格达见无计可施,只好怏怏地走了。清代官员出巡

达文波听了司格达的汇报后,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恨恨地说:“一个被我们大英帝国打败了的清国的小小公使,竟如此狂妄,等着瞧。”于是他向司格达面授机宜,让他去各国领事那里,告诉他们不要先来谒见曾公使。曾纪泽隶书条屏曾纪泽隶书条屏

然而达文波的诡计没有得逞,法国领事对达文波的做法坚决不从,因为法国是注重礼节的,所以他先来拜谒曾公使。其他的各国领事一见法国领事按国际通例办事,都怕被达文波所误,因而相继前来拜谒。并纷纷指责英领事达文波妄自尊大,不讲国际通例。达文波见自己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又听到各国领事的责难,觉得无颜再见曾公使,推说到镇江游历去了,始终未前来拜谒。隔几日,英国领事公署的另外两位领事施本思、禧在明见达文波不好意思去拜见曾公使,只好二人一起来拜谒。在礼节上争取主动后,曾纪泽才专程到英领事公署回拜施、禧二人,并对他们说:“我和达领事本来是相识的,如果以朋友关系来说,我先拜见达领事本无不可。只是现在达领事在礼节上故意责难我,领事先见公使,是万国公法的通例,我不敢违背通例而去先拜见他。”施、禧二人无话可说,只是一个劲地“是,是。”

在返回的途中,曾纪泽的随从竖起大拇指,说:“曾大人,你真行,一向跋扈惯了的外国人,在你面前今天也无话可说了。”

曾公使正色道:“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尊严,我们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的,必须维护她的尊严。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人也好,不自尊自爱,别人就会瞧不起你,你们以后跟我在外.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轮船从上海启程后,即遇到了飓风,风浪险恶,船身摇晃得很厉害。由于曾纪泽一行人多半第一次出远洋,个个晕船,折腾得够呛,经过几天时间风雨才停,又走了七八天,到了新加坡。曾纪泽率夫人下船前往总督署拜谒总督及夫人。可当曾纪泽他们离开新加坡时,新加坡的总督不但没有对曾公使拜谒进行答拜,也没有在他们起航时鸣炮欢送。

这时有一个同乘一船的英国人见没有鸣炮欢送,就问曾纪泽,说:“新加坡总督失礼于你,而你却不生气,这是为什么?”

曾纪泽泰然地回答说:“公使经过的地方,其不能放炮以示相送的很多。一般地说,必须有总督、提督后才可以放炮,没有总督、提督的地方就不放炮。然而放不放炮,并不只是公使的权利,也是总督、提督的权利。现在新加坡总督不放炮以示相送,则是他自己放弃其权利。我则视为新加坡没有总督,就这些,我为什么要生气呢?”

曾纪泽巧妙机智的回答,使那个英国人张口结舌。打拱是清代最常见的见面礼节

拓展阅读

沙俄是最早的侵华国家之一,早在17世纪初叶便开始觊觎我国西北边疆。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加入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列,以武力威胁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大片领土,仅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就吞并了中国西部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沙俄还不满足,把侵略矛头继续指向我国南疆北部,并于1871年占据边疆重镇伊犁。

1878年,伊犁已被俄国侵占6年之久,清政府决定派一向认为很有外交经验的崇厚作为钦差大臣与俄进行谈判。虽然崇厚在满臣中号称精通洋务,有不少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历,但他才能平庸,时人说他“畏洋人如畏虎”,李鸿章评价他“软弱无识”,曾纪泽也认为他生性怯懦、“善解主国之欢”。——用这样的人去为国家争取利益,是必然会失败的。

曾纪泽于1880年2月接到了赴俄谈判改定《里瓦几亚条约》的任命,他深知担当此任的艰巨和处境的困难。

困难之一,《里瓦几亚条约》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失,虽然清廷没有承认,但是作为中方代表的崇厚已经签字,现在要废除不用,沙皇俄国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困难之二,其时的英、俄两国在华利益之争愈演愈烈,作为英法公使的曾纪泽兼任使俄大臣前去谈判,无形中加大了谈判的难度;困难之三,对于曾纪泽出使俄国,朝内官员各执己见、褒贬不一,如李鸿章就认为派曾出使“殊欠斟酌”,甚至有人提出,曾纪泽平时与西方交好,让他去谈判怎能得胜?

面对来自各方的困难和压力,曾纪泽毅然接受了任务,他决心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