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南怀瑾一起读《论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03:34:44

点击下载

作者:赵一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和南怀瑾一起读《论语》

和南怀瑾一起读《论语》试读:

序言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离我们有多远?两千多年的历史宝藏,其实一直近在咫尺。“半部《论语》治天下”,薄薄一册书却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让孔子这位行走在人世间的千古圣人满面含笑地向我们走来,用他的一双慧眼打量众生,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温暖世人。他不因我们的美誉而面露喜色,也不因我们的毁谤而心生怨怼,他亲贤却容众,这就是圣人的胸怀。

孔子生于两千多年前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生前所授弟子三千之众,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位贤人,在当时的“国际”上有极高的威望与影响力。后世弟子因敬其人格修养,感念其恩泽四海,遂作《论语》一书。其后,经过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论语》成为儒学经典,也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社会伦理秩序。不仅如此,它甚至影响了两千年的政治思想。北宋宰相赵普曾说自己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将《论语》的地位推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孔子更成为惠泽众生的“至圣先师”。

但是有称赞就会有毁谤,正如孔子自己在《春秋》中所言: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这位不遗余力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布道者,仿佛能预知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他说“与我心心相印”的人是因为《春秋》而了解我,而批判我的人也是因为《春秋》。我们在这里不妨将《春秋》的内涵做一个外延,它应当涵盖孔子的所有著作、思想、学说。

正如孔子所料,在“五四运动”中,一批高举新文化大旗的战将高呼“打倒孔家店”,孔子苦心经营的、延续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叫声中轰然倒塌。我们的文化由此开始出现了断层、断裂的情形,开始找不到自己的根。每个人的内心开始惶恐不安,但是表面上却还是坚持自己没有打错。

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这完全是“冤枉的一打”。孔子的孔家店并没有错,错的是后来宋儒们的解读,也就是孔家店的店员们自己搞错了。南老把儒家思想亲切地称为“中国人的粮食店”,不能打。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烧毁了自己的粮仓,怎么能不挨饿呢?

文化的断层带来人们内心的不安与彷徨,人像无根的浮萍,在社会的大潮中再也抓不住任何东西,只好随波逐流。我们在人世之中碰壁了,才想起了圣人之言,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只有自己吃亏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大人之言”的深刻性。孔子的思想在经历了被奉上神坛又被打倒在地之后,我们自身也经过了几十年的反思,终于明白了传统文化之于我们每个人心灵的重要,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典范,《论语》终于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今天人们重新呼唤传统文化归位,重拾大统,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回归问题,它的重点在于重建,在于对现实的拨乱反正。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已经被破坏得千疮百孔。

有人说《论语》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或许这正是它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圣经”的缘故。如今,在西方世界有大批的学者在研究儒学,他们还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之于东方犹如苏格拉底之于西方。西方世界把《论语》奉为解救全人类灵魂的精神食粮,但缘何在生养它的故土却一度遭受冷遇呢?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真令我们为自己捏一把冷汗。该是我们向《论语》借智慧的时候了,也是我们重新认识孔子的时候了。

孔子的思想一直都十分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只不过在传统意识中,人们对《论语》的“高山仰止”,将孔子的思想推向了常人不愿触及的高处。在古代儒家学者的讲解注释中,孔子常让人产生敬畏,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心中威严不可侵犯的思想图腾,令人不敢亲近。其实,孔子只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浑身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循循善诱,字字珠玑。人们以前阅读的《论语》大多是朱熹的注释版本,在他的解释下,孔子的思想贴近了他的时代,却偏离了孔子的原意。 然而,要真正解读《论语》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那深奥晦涩的语言以及深邃的哲理是我们普通大众理解它的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一个通往圣殿的桥梁。

南怀瑾大师博古通今,他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华,西方哲学与诸子百家之智慧融合,深入浅出,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向读者讲述人生大得大失间的成败智慧。大师之言,字字珠玑;大师之语,意蕴无穷。平实的话语挥洒如诗,智慧的箴言豁达飘逸,深受人们追捧。

本书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作者的讲述深入浅出,既贯通包括佛教、道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实际,引导人积极思考,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提高生命智慧,实现人生价值。

琢磨人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本书在此能够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一章学处世之方,习礼仪之道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终”是结果,“远”指远因,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结果,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远因而来。南先生解释在这一点上儒家与佛学上有共通之处。佛学中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圣贤之人都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所以与其一味追求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人人都懂得了这个道理,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会归于厚道严谨。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因为他们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会转回到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头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

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千米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年轻人,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了,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镇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人需要找到人生的指向标,我们做事的动机就如同我们内心的北斗星,指引着我们的行动和生活前进的方向,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与其一味追求好的结果,不如省察自己的内心,确定好自己的人生方向,让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好的开始。为人处世重在内讼和自省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南先生说这句话是孔子在感慨,算了吧,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人,能随时检讨自己的过错,而且在检讨过错以后,还能在内心进行自我审判。如何审判?就是自己内在打天理与人欲之争的官司。如何善用理智平衡冲动的感情?傅雷说,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

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这两重灵性的发达与天赋,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胜于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于理智。让我们听听常人与哲人有关理智与情感的对话。

常人问:“人生需要的到底是理智还是情感?”哲人回答:“人生如黑暗中大海上的航船,理智是茫茫海面上的灯塔,情感则是推动航船的风力。”理智无法解决人生的方向,它只能控制情感指引着人生的方向,方向的选择是由理性化、情感化的生存意志决定的。

常人又问:“当情感与理智冲突时,该如何取舍?” 哲人说:“理智一旦与情感相悖,不是将心灵撕碎,就是将心灵窒息。”理智与情感和谐一致才能造就伟大的心灵, 理智驱逐情感时,一方面会使人深刻,令人敬畏,另一方面也让人深感冰冷般的可怕。正如泰戈尔所说:“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会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常人又问:“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理智和情感呢?”哲人说:“情感是生命的内容。”生命如大河,情感就如河中之水。尽管有时河水泛滥,但离开水,河则非河。理智就犹如水利工程,必须顺势而为,与水共长。

对人们而言,情感更真实,是第一位的,是生命的内容,是幸福的主要依据,因为人永远生活在“亲情—友情—爱情”这个无限循环的圈子里。但对外界而言,理智则是第一位的,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尊严所在,是实现生命成就的可能所在。但情感与理智又必须是相互联系并统一于一体。

人往往在不了解、不思考、无理智、无耐心、不体谅、不反省的情况下任凭感情的冲动控制自己。人生随时随地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理智,都很清醒,有的事不愿做,但欲望一起,就压不下去,理智始终克服不了情欲。因此,为人处世重在内讼和自省。

过于理智与过于感性的人都会丧失许多东西,如何在理性和感性间寻求一个平衡?答案是——感性做人,理性做事,在真实体会感觉的同时还能攻防有序、收放自如,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然而,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十分不易,需要一个很长的人生过程来沉淀自己复杂的心绪,真正认清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观点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南先生认为君子总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观点,而小人却总是人云亦云,不能执着到底。要做一个君子,必须矜而不争。“矜”是指绝不低头,是内心的傲,傲而不骄,傲在骨子里,内在有气节,穷困窘迫亦不为五斗米折腰,古语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是此意。“群”则是敬业乐群,彼此相处融洽,但不营私。

提及矜而不争,便让人想起孔子十分推崇的伯夷和叔齐二人。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最初孤竹国国君临终遗命以三子叔齐为王位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谦恭礼让,坚持要大哥伯夷即位。伯夷不受,说:“叔齐即位,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于是离家出走。叔齐见大哥出走,也不当国君,打点行装追随伯夷而去,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孤竹国的大臣们只得拥立国君次子即位。后伯夷和叔齐两人闻周文王行善积德、礼贤下士,遂入周安身。当兄弟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周时,文王早已逝世,恰逢武王用车载着文王的灵位去讨伐商纣。兄弟二人立即抢前一步,拉住马的缰绳劝阻武王说:“你的父亲死去后不安葬,却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商纣的大臣,而兴兵弑君,能说是仁吗?”武王左右的将士一听他俩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拿起长矛就刺。姜太公忙说:“他们是两位仁义之士,不能杀!”说着就把他俩搀扶开了。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王朝,天下诸侯和百姓都承认周武王的天子地位,但伯夷和叔齐却以此为耻。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制止周武王这种不义之行,于是决定隐居首阳山,后不食周粟而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赞叹伯夷和叔齐,不放弃自己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污玷辱自己的信念。

历史上坚守气节的人数不胜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者,皆为君子。历史离我们已十分遥远,但为人处世,必须坚守自己的气节与信念,守其志,才能屹立于天地之间!看到自己该做的事情,勇敢去做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南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中国文化讲孝道,敬祖宗,鬼在这里是指祖宗的灵魂。拜人家的祖宗就是谄媚。“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没有勇气。生活中有许多人见义不为,对许多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多半推说没有办法而不敢做,“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孔子认为,一个人看到自己该做的事情,勇敢去做,这样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勇敢,这样的行为才称得上真正的义举。

1993年8月17日上午10点,从云南彝良开出的长途公共汽车,行驶到四川筠连县巡司镇铁索桥附近时,一名叫任永林的青年突然向一位叫吴道蓉的年轻妇女公然勒索钱财。当遭到拒绝后,这家伙凶相毕露,动手就抢吴道蓉腕上的手表,并在同伴的怂恿助威下,一把撕裂吴道蓉的上衣,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对妇女进行侮辱。 吴道蓉拼命反抗着。可任永林就像一头发狂的野兽,竟用力卡住妇女的脖子往车窗上乱撞,并企图把无辜的妇女从飞驶的汽车上推下去!“住手!”随着一声巨雷般的喝声,一只有力的大手,一把擎住歹徒的手腕,一个身穿迷彩服的年轻战士屹立在吴道蓉身前。他就是刚刚结束探亲,乘车返回部队的济南军区某团通信连班长徐洪刚。

歹徒们吓了一跳,见对方只是孤身一人,马上恢复了嚣张气焰,一面动手殴打徐洪刚,一面恶狠狠地向可怜的吴道蓉扑去。

绝不能让歹徒继续行凶,伤害无辜的乘客。凭着在部队练就的一身硬功夫,徐洪刚一脚踹翻任永林,挥拳重重击向另一个歹徒,转眼两个家伙便趴倒在一旁。

这时候,歹徒的另外两个同伙突然从车厢后面蹿上来,紧紧抱住徐洪刚,一面拳打脚踢,一面狂叫着:“快!捅了他!”任永林瞪着血红的眼珠从怀里拔出匕首,连连向英雄刺去,血一下染红了座椅和地板,徐洪刚倒下了!胸口、腹部和臂部的14处刀孔汩汩地冒着鲜血,肠子竟然流出了体外。全车人都惊呆了,大家无法再保持沉默,都愤怒地一步步逼向持刀歹徒。

车中四个歹徒,惊恐万状,跳下车四散奔逃。这时,全车乘客惊愕地看到:血泊中的徐洪刚艰难地爬了起来,用背心兜住肠子,奋力跃出车窗,向歹徒逃窜的方向踉踉跄跄地追赶,一步、两步……身后50米的路面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迹……

在过路车辆的热心协助下,严重失血的英雄被及时送到县医院抢救过来。根据群众的举报,公安机关及时将罪恶的凶手绳之以法。

这个世界呼唤正义,需要正义,只要有正义存在,这个世界的未来就是辉煌而美丽的。

正义需要用行动去捍卫。我们要敢于坚持正义,不向恶势力低头,用行动去捍卫正义。在这里,见义勇为的优秀军人徐洪刚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一位学者说过,在正义的事情上,弱者能够打败强者。只要你所做的事情是正义的,你就会因此拥有更大的力量。

左拉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嫉恶如仇、勇于坚持正义的人。

一天,左拉和几位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听朋友讲起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德雷福斯案。

原来,当时法国的军队中有一位叫德雷福斯的法国军官,不知什么原因,他忽然被军方怀疑是德国的秘密间谍,并遭到秘密逮捕,很快就被判以终身苦役。虽然德雷福斯一直否认自己是间谍,可还是于事无补。后来,军方发现,他们一直寻找的间谍并不是德雷福斯,而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另外一个军官。

当时,皮卡尔上校负责这件案子,在发现犯了错误之后,他很快就把这件事向上级做了详细报告。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级拒绝纠正这一冤案,理由很简单:需要维护军队威信。与此同时,他们还把皮卡尔调往突尼斯,并要求他不得泄露相关情况。

虽然如此,皮卡尔在离任前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一位律师朋友。

左拉听说这件事之后,当时就火了,他气愤地说:“不该受处罚的人在经受折磨,该受处罚的人却逍遥法外,反映情况的人还遭到打击,军方到底在维护什么人的威信?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不会容忍这种事情发生!我一定要用行动来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

一位朋友劝他说:“左拉,还是算了吧。我们平民百姓怎么能和拥有强大势力的军方对抗呢?我们不管怎么做,都于事无补的,甚至我们自己还有可能受到打击……”

对于朋友的劝说,左拉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说:“我并不同意你的看法!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维护正义,难道因为军方势力大,我们就不再过问这件事情吗?我们都很清楚,邪恶是无法战胜正义的。所以,我一定要控诉!”

这位极具正义感的作家,当天夜里就挥笔写出了名为《我控诉!》的公开信,在新闻媒体上发表出来。在这封信中,左拉对军方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同时呼吁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帮助德雷福斯讨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清白。

在左拉和一些正义人士的奔走下,德雷福斯终于在1906年7月12日被宣布无罪释放,并恢复了军职。左拉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他用自己对正义的呼唤战胜了邪恶。

正义是每个人心头共同的愿望。只要我们挺身而出,坚守正义,正义的力量终究会战胜邪恶的力量。行动胜于空谈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总把实际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南先生进一步说身为领导或上司,自己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子路最怕听见孔子讲话,因为他怕听了做不到,有愧于为学。由此可知“履践”的重要性。子路因为怕做不到事理合一之境,自欺欺人,所以最怕老师的教诲。曾子也说,他每天自省老师教导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没有真正去实践。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每次出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能化险为夷。他驾驶的船只经历了数百次的风暴,每次都安全抵岸。正因为如此,人们都称其为“船王”。

船王有个儿子,备受船王宠爱。他把所有的经验和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突发状况,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儿子。儿子也背得滚瓜烂熟,跟众人谈起航海经验来头头是道。

不幸的是,船王在一次出海时暴病身亡。于是,众人一致推荐船王的儿子做了船长。

这天,海上起了一场小风暴,船王的儿子努力回忆船王教导的话,按船王教导的去做。可是,平时的经验好像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很快,一个巨浪打来,船只沉没了。

从古至今,因为缺乏实践而惨遭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纸上谈兵的赵括饱读兵书,对兵法了如指掌,但打起仗来,却无法将兵法与战争融会贯通,最终战死沙场。

学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是别人倾囊相授的,还是从书本上苦学而得的,仅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闻之,行之,才能事理合一,参透人生,更好地驾驭自己的生活。眼睛偶尔也会欺骗我们的心灵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那个位置上,不能准确知道它的内容。南先生说这并不是一句推卸责任的话,事实上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学以致用,真正的学问,要和做人做事相结合。对一件事,有一点还不了解,还无法判断时,不要随便下断语,不要随便批评,因为真正了解内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而猜测到它的存在。”真理往往细弱如丝,混杂在一堆假象里,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会阻碍我们去敲响真理的门,对不了解的事,对尚未为人所知的领域做出错误的判断。

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客房里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第二晚,两人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那头奶牛死了。

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如此贫穷却还是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古代人藏于此的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眼睛偶尔也会欺骗我们的心灵,有时事情的表面会与真相背道而驰,如果不经过大脑的思考就对事情妄下结论,那我们就难免会犯错。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的故事。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妻子因为难产死去了,不过孩子倒是活了下来。丈夫一个人既工作又照顾孩子,有些忙不过来,可是找不到合适的保姆照看孩子,于是他训练了一只狗,那只狗既听话又聪明,可以帮他照看孩子。

有一天,丈夫要外出,像往日一样让狗照看孩子。他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所以当晚没有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急忙往家里赶,狗听到主人的声音摇着尾巴出来迎接,可是他却发现狗满口是血,打开房门一看,屋里也到处都是血,孩子居然不在床上……他全身的血一下子都涌到头上,心想:一定是狗的兽性大发,把孩子吃掉了,盛怒之下,他拿起刀来把狗杀死了。

就在他悲愤交加的时候,突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只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丈夫感到很奇怪。他再仔细看了看狗的尸体,这才发现狗后腿上有一大块肉没有了,而屋门的后面还有一只狼的尸体。原来,是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

毛泽东同志提出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如果不弄清事情的真相就妄下结论,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做事莽撞草率的人。用善举感化罪恶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南先生认为,仁是指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

孔子说:“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爱好道德的人,讨厌一个不道德的人。”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其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算是达到“仁”的境界。

有时,一个恶人经历一次或几次宽容,就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善人的善举有时可以感化罪恶。

罗斯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他寡言少语,如果遇见人,他总是面带笑容紧紧地握住你的手,算是向你打招呼。他善待所有人,无论是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无论对他亲切的,或是粗暴的。在他眼中,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他一直生活得很安宁,但是在他87岁那年,别人一直为他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那天,他刚为花园浇完水,就看见有三个不良少年一步一步地靠近了他。对他们那不怀好意的企图,他装作视而不见,只是问道:“你们想喝水吗?”“是的,我们想喝水。”三个人中个子最高、身体最强壮的家伙狡黠地笑着说。当罗斯把水管递给他的时候,另外两个家伙却乘势上前,抓住了罗斯的胳膊,并把他摔倒在地。他手中拿着的水管也掉在了地上。顿时,地上水流成河,许多东西都浸泡在水中了,那三个可恶的家伙还抢走了他退休时发的纪念手表和他的钱包,然后逃跑了。当朋友跑过来帮他的时候,他正躺在那里,想要聚集全身的力气站起来。“哦,罗斯,你感觉怎么样?你受伤了吗?”朋友一边扶罗斯站起来,一边问道。

罗斯吃力地站起身来,湿透的衣服紧紧地裹在他那瘦小的身躯上。他一只手抚摸着额头,叹息着摇摇头,说:“唉,他们还只是一些年轻无知的孩子。我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够有所悔悟。”他一边说一边弯腰捡起水管,调节好水龙头,重又开始浇起花来。

几个星期之后,那三个不良少年又来到了花园,就像以前一样,他们的威胁恐吓没有受到任何反抗。罗斯再次邀请他们从他的水管里喝水。这次,他们没有抢劫他。他们猛地从罗斯的手里抢过水管,然后,正对着罗斯,用那冰凉的水把他从头至脚浇了个透。他们侮辱过罗斯之后,不但没有感到羞耻和歉疚,还幸灾乐祸地咒骂着,对他们刚才所做的“乐事”大笑不已,然后扬长而去。

罗斯只是默默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然后转过身,迎着温暇的阳光,拾起水管,继续浇着满园的花儿。转眼,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凉爽的秋天到了。一天,当罗斯正在花园里为花木松土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来到了他的身后,令他颇为震惊,他只觉得有什么东西绊了他一下,身体猛地跌向他刚修剪下来的常绿植物的枝叶上。当他努力挣扎着想站起来的时候,却看到曾经在夏天里三番五次伤害过他的那三个不良少年中的高个子正弯腰靠近他。

他挪了挪身体,以使自己站稳,然后就静待着他的袭击。“老人家,您别担心,我这次不是来伤害您的。”年轻人一边温和地说,一边还把他那布满文身和伤疤的手伸向罗斯。他扶着罗斯站起来以后,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包,递给罗斯。“这是什么?”罗斯吃惊地问道。“这是您的东西。”年轻人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您的背包,还有钱包里的钱,您数数,一分也不少。”“我不明白。”罗斯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会帮助我?”年轻人挪了挪双脚,看上去非常窘迫。“我从您这儿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局促不安地说,“过去,我们这帮人到处去伤害像您这样的人。我们之所以选择您,是因为您年龄大,而且我们知道根本不用费劲就能伤害您。但是,每次当我们对您做过那些不义之事后,您不但不还击,而且也没有大喊大叫,甚至您还给我们水喝……”他尴尬地站在那里,用乞求的目光看着罗斯,不知道还要再说些什么。 “老人家,我想,就让这个包成为我改邪归正的见证吧。谢谢您,谢谢您改变了我的一生。”说完,他就沿着街道远去了。

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方设法把他改变过来,这才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不仁”的心理对待他人。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写照。

南先生认为,“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是孔子假设的话。仁是很难的修养,人本来有爱人之心,一个小孩子同情他人的时候特别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对人对事的厌恶也越来越多,仁心反而被掩盖。所以孔子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假使有,其仁的修养必然很高超,然而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但是他又补充一句:“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礼节是叩响成功之门的第一块金砖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出门到外面去,人与人之间接触时,对任何一个人都要恭敬有礼,不能看不起任何人。看到任何一个人,都要像看到贵宾一样诚恳、尊重。“使民如承大祭”是讲做事的责任感,指为大家做事的时候,要负起责任,担负责任的态度,要“如承大祭”一般。南先生说,其实这也表现为一种对人对事的态度。

礼节是一个人最佳的“推荐信”,判断一个人修养的高低,不是看他的学识和才华,而是看他是否能够以礼待人,在做事的时候是否能够做到“如承大祭”。

50多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能在20多名宇航员中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科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因为这个礼节,加加林一下子赢得了主设计师的好感。科罗廖夫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自己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他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这次飞行。

正是因为脱鞋入舱这一基本的礼节,使加加林走进了太空。无独有偶,德国有一句谚语叫“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有礼节不一定总能为你带来好运,但没有礼节却往往使你与幸运擦肩而过。

对于知礼守礼的人来说,成功的大门会向他们敞开。他们即使身无分文,也随时随地会受到人们热情的接待。假设有这么两个人,他们在其他方面都一样,只是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同:一个谦和友善、助人为乐,举手投足无不具有绅士风范;而另一个举止粗鲁轻慢,对人总是吹毛求疵,没有一点合作精神。很显然,前者的事业会蒸蒸日上,后者只会江河日下。

礼节是叩响成功之门的第一块金砖,它能使有礼节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没有教养的人有了胆量,胆量就会带有野蛮的色彩,而别人也必以野蛮相看待;学问就变成了迂气;才智就变成了滑稽;率直就变成了粗俗;温和就变成了谄媚。没有礼仪,无论什么美德都会变样。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节。

按照洛克所说,所谓“教养”,它是以美德为根基,而以礼节为藻饰的。如同钻石,经过琢磨和镶嵌之后,它就放出光彩来了。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也说过:“文明的举止,还有这背后所蕴藏的对人的体谅、关心,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不同的举止,可以使我们或者恼怒,或者平静;或者羞愧难当,或者兴高采烈;或者与禽兽为伍,或者与圣贤同列。这种东西好像是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一般,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润物细无声,天长日久,一点一滴地对我们产生作用。正直与忠诚是一道绚烂的人性光环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志”为“意志”之意,包括了思想、态度。南先生举了一个生动通俗的例子,我们都曾经做过子女,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着父亲、师长的面,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扮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这就是孝子。

当我们祭祖时要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表里如一,才是肃斋庄敬的道理。假使自己因为没有时间,没有亲自参与祭典,只是象征式地由别人去代祭,这样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这种精神,不但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时也间接地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无论对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贯。

英语中,“正直”一词的基本词义指的是完整。在数学中,整数的概念表示一个数不能被分开。同样,一个正直的人也不能把自己分成两半,他不会心口不一,想一套,说一套——因为他根本不会撒谎;他也不会表里不一,说一套,干一套——因为他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正是由于没有内心的矛盾,才给了一个人额外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使他必然获得成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正直能够给人带来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人类之所以充满希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对正直具有一种近于本能的识别能力,而且不可抗拒地为它所吸引。“两弹元勋”邓稼先是著名的科学家,为我国的科学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和美籍华人杨振宁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后又都在美国学习物理,研究原子核。邓稼先毕业后不久返回祖国,支持祖国的科技建设,杨振宁则继续留在美国搞科学研究。一回到祖国,邓稼先就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一起投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中。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其好友杨振宁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为自己的祖国高兴,同时也很想知道好友邓稼先是否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但由于事关重大,他一直没有询问。

1971年,杨振宁回国,阔别整整20年的老友再次重逢,由于邓稼先从事的工作都是国家机密,两人的谈话总是点到为止。可是杨振宁十分想知道邓稼先是否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于是就绕着弯子问他:“听说中国研究原子弹的专家中有美国人,有这么回事吗?”这个问题让邓稼先很为难。如果回答“没有”,就证明了自己很了解参加原子弹试验的成员,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自己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如果回答说“不知道”,又是在欺骗老友。于是他就想出一个既不泄密,又不欺骗朋友的办法,说:“我以后再告诉你吧!”

于是,邓稼先把这个问题向上级汇报,最终得到周总理的批准,他才如实地答复了朋友的问题。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诚实正直的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无论是对待国家还是朋友,都以诚为本。

正直与忠诚是一道绚烂的人性光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则是这道光环笼罩下的美丽风景,让你的人生永远充盈着发自内心的幸福与安宁。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为人处世、对待朋友,“信”是很重要的,无“信”绝对不可以。南先生说,尤其一些当主管的人,处理事情不多想想,骤下决定,以致随时改变,使部下无所适从,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诺千金,自己说话一定要算数,自己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去实现它。高山流水有知音,钟子期与伯牙之间其实还有一段一诺千金的佳话。

年轻的钟子期垂危,年迈的父母守着病榻,钟子期因无法尽孝而自感愧对父母,他再三请求父母将其葬于离家数十里的马鞍山江边,只是为了信守对好友伯牙的承诺。去年中秋,二人偶遇,临别时约定,今年中秋,江边相见。

一转眼,到了次年。伯牙算好了日子,向晋主告假。晋主怀疑伯牙要另投别国,迟迟没有答应。伯牙不愿爽约失信、辜负知音,于是,收拾好行装起程了。一路行来,陆路转水路,正好在八月十五夜里,来到马鞍山去年停船遇见钟子期的地方。

伯牙心情激动地站立船头四处张望。可是,没有望见钟子期的身影。他坐在船头抚琴等待,从月在中天直弹到东方露红,也未见人来。伯牙了解挚友不会无缘无故爽约,便起身往钟子期家方向走去。走出十余里,伯牙迎面遇到一龙钟老者,问路的攀谈中得知他就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老泪横流,哽咽着说:“你来的路上,离江边不远的新坟,就是他,他说在那里接你!”伯牙跟随钟父来到新坟之前,放声痛哭,将瑶琴取出,盘膝坐于坟前挥泪抚琴,一曲弹完,伯牙双手举琴向坟前的祭台用力摔去,以琴谢知音,二人以诚待友、重诺守信的故事千古流传。“大车无,小车无。”和都是车子上的关键所在。做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有如大车的横杆,小车的挂钩,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一个人失去信义,便无所依托,长此以往,别人对其只会敬而远之。信口开河、言而无信,只会让自己失去做人的从容与真挚,同时失去别人的真诚以待。尽心尽力,言而有信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南先生对“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解释将“尽心尽力”与“以礼约束”结合在一起。孔子曾说“事君能致其身”,不论朋友或同事,有求于你,你既已答应帮忙完成,便要尽心尽力、言而有信,否则便不要轻易答应。既然答应了,讲做人的道理,就要有信。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可以表面上愿意帮忙,做出很恭敬的样子,背地里却丝毫不放在心上。

对自己的职务应该绝对诚敬而不厌倦,从政则一切尽心尽力,为国家、集体、职务尽心尽力而忘记了自己。

纵观历代王朝,凡国治皆因执政者勤于政,诸葛亮“鞠躬尽瘁”,使小国寡民且处于三国互相并吞时代的蜀国治民安,敢与大国抗衡,魏人不敢西窥。在国事上,诸葛亮真正做到了“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五出祁山时,诸葛亮鉴于前几次出祁山所导致的久战兵疲,采纳了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兵力分为两班,轮番出击。第一批兵力率先出征,过了一百天再由第二批兵力替回,第二批兵力出征一百天后,再由经过休整的第一批兵力替回,如此循环轮换,保证了军队士气的持久。为使轮番出击的战术得以顺利实施,诸葛亮明令规定“违限者按军法处治”。

兵出祁山后,后方粮草屡催不到,营中乏粮。诸葛亮攻下卤城后施计抢割陇上麦,以充军粮。然后,又在卤城外设伏兵击败魏军的偷袭。司马懿发檄文征调雍、凉二州的二十万人马前来助战。此时,蜀兵轮换期已到,后方汉中的兵马已出川口,送来公文,只待会兵交换,诸葛亮传令前线军兵返回后方,征战百日的士兵们个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正在这时,孙礼引领的雍、凉人马二十万已经来到,与郭淮会合,去袭剑阁,企图截断蜀兵归路。司马懿亲自引兵攻打卤城。蜀兵听后都很惊恐,形势危急。杨仪建议诸葛亮变通一下,先留下旧兵退敌,待新兵来到再换班。诸葛亮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随即传令归兵当日起程。众军得知,万分感激,异口同声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诸葛亮对众人说:“尔等该还家,岂可复留于此?”军兵们却执意要出战,不愿回家。诸葛亮下令人马出城列阵,西凉兵马长途远征,人困马乏,刚要安营,蜀兵齐出,人人奋勇,将锐兵骁,杀得魏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尽心尽力,言而有信,对自己的职务也要诚敬而不厌倦,全力以赴而不要有丝毫的懈怠。博学于文,以礼约束,便可以无愧于心了。第二章道德和智慧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人生修养的三宝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依据南先生的观点,“崇德”即如何把内在的气质培养到崇高的境界。“修慝”是完善内心的修养,平衡自己矛盾的心理,化解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求得平和与安详。“辨惑”是做到有真正明辨的智慧,对于善恶、是非、情势都了如指掌,没有迷惑。

崇德、修慝、辨惑这人生修养的三宝其实都是围绕人的道德品质与智慧思想这两个方面阐述的。孔子说做人做事只要先去做,不问自己的结果利益,以后自然会有成果。孔子告诉樊迟,做人做事先不要考虑自己个人的利益与价值,认为是善的就先做了再说,最后自然会有成果的,这就是德业。

传说,女娲在造人时先捏好两个泥人放在阳光下,随即便斜倚在忘忧树上歇息,听溪流淙淙,看花开花落。两个泥人在吸取了天地光华之后,有了生命,对着他们的母亲提出了自己的不满:“我们软软瘫瘫的,太难看了,更何况,人总该有个壳,来对付冰雹和冷枪暗箭吧?”

女娲怜惜地看着两个小人扭来滚去的样子,有点于心不忍,想了想说:“我这里只有两样,一样是德,能使肉中生骨,让你站立起来;一样是智,能使肉外长甲,帮你对付冷枪暗箭。你们各选一样吧。”于是,两个泥人欢欢喜喜地各选了一样自己想要的。从此天下多了两种人:一种人骨头硬却疏于防卫,常受伤害;另一种人躲在漂亮的甲壳里享福,没有脊梁骨。

这个简短的故事,虽过于直白却折射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道德品质与智慧思想是一个人的人生之本,是一个人赢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元素。一个人的道德和智慧的高度往往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当然,人并非像寓言中的泥人一样只能在德与智之间选择其一,如果只局限于一种选择,将会像故事中的泥人一样,疏于防卫或缺乏内在,只有培养内心的品德,用理智控制情感,拥有明辨是非的智慧,才能做到先事后得,做事从容。真正的善是无声的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不践迹”,就是说做一件好事,没必要看出来是善行。南先生进一步指出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为善而好名,希望成为别人崇敬的榜样,这就有问题了。“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要为了做好人,做好事,而用这种“善”的观念把自己束缚起来。

莎士比亚说过,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给予的人。所以,行善不让人知的人通常才是最幸福的。

有一天,小提琴演奏家爱德蒙先生刚走进自己的家门,就听到楼上卧室里有摆弄小提琴的声音,这种声音对他来说太熟悉了。“有小偷!”爱德蒙先生急忙冲上楼,果然,一个大约十三岁的陌生少年正在那里摆弄小提琴。他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小偷。爱德蒙先生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门口。这时,爱德蒙先生看见少年那惶恐、胆怯和绝望的眼神,爱德蒙先生微笑着问道:“你是维克多先生的外甥琼斯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维克多先生说你要来,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那个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应道:“我舅舅出门了吗?我想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回来。”爱德蒙先生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也喜欢拉小提琴吗?”“是的,但拉得不好。”少年回答。“那为什么不拿着琴去练习一下?我想维克多先生听到你的琴声一定会很高兴。”他语气平缓地说。少年疑惑地望了他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

临出客厅时,少年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爱德蒙先生在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身体猛然抖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爱德蒙先生确信那位少年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一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三年后,在一次音乐大赛中,爱德蒙先生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位叫里奇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颁奖大会结束后,里奇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爱德蒙先生的面前,脸色绯红地问:“爱德蒙先生,您还认识我吗?”爱德蒙先生摇摇头。“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直到有了今天!”里奇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我也以为自己彻底完了,但是您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里奇含泪打开琴匣,爱德蒙先生一眼瞥见自己那把心爱的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他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里奇,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在爱德蒙先生的眼前,原来他就是“维克多先生的外甥琼斯”!

真正的善是无声的,默默不让人知,善意埋藏于心底,行善无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南先生说从孔子平时的一些小事上便可看出圣人的贤德之处。孔子看到有丧事的人,心里会萌发一种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看到执政者、可怜的人,自然肃敬。因为执政者的制服代表了国家的体制,就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残疾人为弱者,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了他心理上的修养。

一位名叫冕的乐师来看孔子。古代的乐师,多半是盲人,孔子出来接他,扶着他,快要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到了席位时,孔子又说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说某先生在你左边,某先生在你对面,一一详细地告诉他。

等师冕走了,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说:当然要这样,我们不但是对他的官位要如此;对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在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上,都应该这样接待他。

钓鱼就是钓鱼,不用机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网去网;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但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是不射的。“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种教育,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之,就是仁爱之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有一天,洛克在海滩上散步,忽然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在往海里扔什么东西。走近看时,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土著老人在沙滩上拾起一些海星,然后把那些海星用力地扔到海里去,并且重复不停地扔。洛克对老人的做法感到很奇怪,他不解地对老人说:“晚上好!老爷爷,我不明白,你究竟在干什么?”

老人对洛克说:“我在把这些海星送回海里。”“你把它们送回海里干吗?”洛克问道。老人说:“现在正是退潮的时候,海滩上的这些海星全是被潮水冲到岸上来的,如果我不把它们送回去,那它们自己肯定回不去,到时候这些海星就会因缺氧而死掉的!”洛克说:“可是这里的海星成千上万,别说你一个一个拾了,就是数也得数好长时间,你有能力把它们全部送回大海吗?凭你个人的力量,又怎能把它们的命运都改变啊!”那位老人微笑着,继续拾起另一个海星,一边抛一边说:“但最起码我改变了这个海星的命运!”

一个人的善举,往往会改变另一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命运。也许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能够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帮助。因此,不要吝惜自己对他人小小的帮助,一个人的爱心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积累起来的。济人须济急时无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有一次公西赤被派出去做大使,冉求因其还有母亲在家,就代其母亲请求实物配给,并多给出许多。孔子知道后,虽然并没有责怪冉求,但对学生们说:你们要知道,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去,坐的是最好的马,穿的是最棒的行装,这许多置装费中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母亲用。我们帮别人,要在他人急难的时候,公西赤并非穷困潦倒,再给他那么多,只是锦上添花,实在没有必要。

南先生说,“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锦上添花不是必要的,雪中送炭却救人于危难。人需要关怀和帮助,也最为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有人说,真正的朋友是雨中的一把伞,是雪中的一捧炭,是寒室中温暖的棉被,是佳肴中不可缺少的盐花。

马克思在创立政治经济学时,正是他在经济上最贫困的时候,恩格斯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对此,马克思十分感激。当《资本论》出版后,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衷心谢意:“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可能,我只有归功于你!没有你对我的牺牲精神,我绝对不能完成那三卷的巨著。”两人友好相处,患难与共长达四十年之久。列宁曾盛赞这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是“超过了一切古老的传说中最动人的友谊故事”。

帮助别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你的举手之劳或关怀的话语,就能让别人产生久久的激动。如果你能做到帮助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不但能显示出你的博大胸怀,而且还有助于“化敌为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人际环境。成大事者不纠结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南先生主动设置了一个场景,来解释这段话。子夏的学生,碰到师叔,问什么是交友之道,子张反过来先问:你的老师是怎么告诉你们的呢?子夏的学生说,我们老师教我们,对于可以交的朋友,就和他往来做朋友,不可以交的朋友,就离他远一点。子张就说:我当时听到我们的老师孔子所教我们的,和你的老师所教的不一样。我所听到的我们老师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中交朋友要尊贤,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值得尊敬,而对于一般没有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则需要包容,对于好的有善行的人要鼓励他,对不好的、差的人要同情他。

宽能容众。古之成大事者无不是胸襟广阔,能够容众者。十六国时后赵的创建者石勒和南朝宋的创建者刘裕就是因此而得人心得众助的。石勒起事时能宽容众人而得众助,故创建赵国。他成事后对昔日仇敌也宽容相待。有一次他回到故乡与父老饮酒,看不见曾与他因争夺麻田而互相殴打的李阳,便问:“李阳,壮士也,何以不来?”又说:“沤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于天下,宁仇匹夫乎?”便派人去召李阳。二人欢笑无间,还任李阳为参军都尉。刘裕靠打杀起家,本不读书,所知甚少,颇多谬论,但其麾下的郑鲜之对刘裕的谬论却不放过,往往与之辩论,到其理屈词穷,待其认识错了才作罢。刘裕曾对人说:“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唯郑不尔,独能尽人之意,甚以此感之。”正因郑鲜之敢于直言,纠正了刘裕许多错误。

能宽恕者得人报。秦穆公宽恕食其马肉的农民得到他们拼死相救,传为千古美谈。穆公失了一匹心爱的驳马,后在岐山下找到了,原来是农民吃了,吃马肉的有三百余人。官吏要惩治他们,穆公不同意,他爱民之心超过爱马之心,关怀地对他们说:“君子不以畜产害民,吾闻吃驳马肉不饮酒,伤人。”便叫随从让他们每人喝了酒,然后才离去。后晋秦交战,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几被俘虏,突然一支生力军冲入相救,反败为胜,秦军追击,俘虏晋惠公。原来这支生力军就是吃马肉的农民。楚庄王也因宽恕人而得人助。楚庄王欢宴群臣,使美人行酒。饮到傍晚,酒酣烛灭,有一人摸美人,美人拉断他帽上的缨穗,要求点烛看是谁调戏她。楚庄王不让点烛,说:“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下令说:“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于是,群臣都拉断帽上的缨穗。这时,庄王才令点烛,君臣尽欢而散。后楚与晋争霸之战,有一臣常奋战在前,五次战斗五次打败敌人,终使楚军大胜。后问之,此人即那次酒醉调戏美人的人。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人应当宽厚容人,不过于苛求他人,要善于容人之过,这样你的周围才会充满知心的朋友和支持者。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南先生说,人往往因为地域观念的偏见,而影响了对个人的评价。孔子的学生们都奇怪,怀疑老师怎么和这个地方的人讲话。孔子说,肯求上进的人,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不要使人失去进步的机会,而使人退步。“唯何甚”,孔子对学生说:你们太过分了,怎么能有这样一种狭隘的胸襟和态度呢?

孔子在骂学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反省:有时觉得某人不好,当他真的做了好事时,我们仍不愿认为他好,人的心理往往会有这种毛病。“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说,即使是一个坏人,他能够自己反省过来,等于洗了一个澡把自己洗得很干净,来求进步。只要能够这样,不就好了吗?如果说昨天有一点错误,今天即使有了好的表现,其他人却仍不以为然,那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做朋友,也没有一个人才可用了。所以这一段是说教育的态度,也是说自己度量的培养。

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鲍勃·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试飞员,并且常常在航空展览中表演飞行。一天,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展览中表演完毕后飞回洛杉矶。在返回的途中,在空中300米的高度,两具引擎突然熄火。由于技术熟练,他操纵飞机成功着陆,但是飞机严重损坏,所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在迫降之后,胡佛的第一个行动是检查飞机的燃料。他吃惊地发现,他所驾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螺旋桨飞机,居然装的是喷气机燃料而不是汽油。回到机场以后,他要求见见为他保养飞机的机械师。那位年轻的机械师正为所犯的错误愧疚万分,泪流满面,他个人的过失,造成了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的损失,差一点还使三个人失去了生命。

这位极有荣誉心、事事要求精确的飞行员并没有责骂那位机械师,甚至没有批评他。相反,他用手臂抱住那个机械师的肩膀,对他说:“为了表示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误,我要你明天还为我保养飞机。”

能够改过自新的人就应该对其既往不咎,宽容对待他人的过失,既能使自己不再受伤害,也给了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