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子亨---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内科专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11:50:29

点击下载

作者:邢睿贞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邢子亨---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内科专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邢子亨---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内科专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试读:

内容提要

邢子亨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主要悬壶于山西地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案丰富,著述甚丰。

本书系统总结了邢子亨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七十余年之临床经验,分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诊余漫话和年谱四个栏目,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内容翔实,资料珍贵,诚可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从业人员的良师益友。医家小传

中医专家邢子亨,号一樵,1907年9月生于山西省定襄县镡村。他7岁在本村入学,记忆好,悟性高,课余熟读《论语》、《孟子》等,扎下古文根底,为他后来研读古代医药典籍打下了基础。四年小学毕业,因家庭经济拮据,无力升学,而年幼不宜就业,故仍留校就读。父亲务农,又工绘画雕塑,且通医道,在校一位老师是本族叔翁,亦通医道,子亨先生耳濡目染,内熏外陶,便对医学产生了兴趣。一年里,他读了《濒湖脉诀》、《王叔和脉诀》、《汤头歌诀》,还学了《陈修园医书》、《医宗金鉴》等,由于医学知识的积累,对医道渐有所悟。15岁起,跟从本村开业行医的邢庭芝先生学习临床知识,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结合实践,医道志趣越浓,医术日进,自此确立了悬壶济世之志向。

子亨先生的两位兄长都在太原事事,由于这个依靠,他于1926年19岁时考入了山西医学专门学校中医班;4年后毕业,恰蒋阎冯大战,省城纷乱,生计难维,且因父母年事已高,无人侍奉,先生决定回乡行医。1937年双亲相继去世,日寇铁蹄践踏定襄,烧杀抢掠,民生涂炭,先生不但柴米难支,性命亦难保,于是再次到太原寻兄避难谋生。此时太原亦已沦陷,同乡故友多已逃散,生计亦难维持。

某日,一位穷乡友谈及一位相识,有孩子十余岁,患病日久,治疗无效,想请他去医治。先生详诊后,与之服药数剂,病即痊愈。家人与亲友大喜,有口皆碑,四处传扬,先生医名远播。太原上肖墙百万恒药铺一店员为病家女婿,见先生是杏林高手,就介绍他作了该铺的坐堂大夫。由于先生行诊医术高明,为人诚笃谦和,不但与铺家相处和谐,患者亦视之为华佗再世,于是慕名而来求诊者日增,药铺生意也日见兴隆。

但好景不长,百万恒铺面被日本人强占,药铺只得搬迁,先生亦随其漂泊。后在朋友帮助下,借资数百元买下了太原市红市街体信堂药铺,应诊卖药。随着临床经验不断丰富,先生医术更精,前来求诊者盈门,日不得暇,生计亦见好转。时过不久,蒋阎独裁,挑起内战,省城太原重陷水火之中。先生只会医人体之疾,难治国家之乱,无奈感慨等之。太原解放前夕,工商凋敝,粮价飞涨,难以度日。先生有几位亲友在北平,于是1948年春携妻挈子避难异地,靠亲友资助,在北平悬壶行医。直到1953年春,战争创伤已经愈合,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工商乐业,他才返回太原,以行医术济世之道。1954年政府号召成立联合诊所,他欣然参加太原市第一联合诊所。1956年应召入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职。生活无忧,愿遂志就,从此先生便全身心投入祖国中医事业。临床之余,先生首先认真研读古典医籍,开卷于《内经》、《伤寒》、《金匮》,继之于《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中医经典无不精读。先生常说“读书要读到无字句处,方为精到”,“学而不思则罔”。他总是把书本和自己的思想结合在一起,读中想,想中读,读想中记,总能文有所解、理有所悟。临床之余著书立说,著有《中医基础学》、《中医常用药物集要》、《中医常用方剂选解》、《中医临床辑要》、《伤寒论浅解》、《金匮要略浅解》、《医话》等,其中《邢子亨医案》已于1982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撰写论文百余篇,发表于全国医学杂志及海外杂志上。

在中医学说的理论上,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一笺处方即一篇论文也。”脉络相通不能脱节,徒治标而不抓主因主症,药与方不能有机联系,则系有药无方,而成广络原野、叠床架屋之弊;若只治本而不兼清标证,墨守成方不能化裁,虽有方而无对证之药,则是有方无药,难收速效,此属处方之弊。因此,治病必须构思周到,诊察入微,制方严密,用药贴切,方可收效卓著。在临床实践中,先生对常见病、多发病亦有自己独特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用药。如把《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变通成为葛根解肌汤,有疏通营卫、解肌之功,而无辛温、酸敛之虑,对外感身痛具奇妙之疗效;化裁《太平圣惠方》中之茯神散,拟出养心汤,经多年临床验证,为治疗各种心脏疾病之良方,世称“邢氏养心汤”。

先生对不少疑难病症亦有独到的诊治方法,常收起死回生之奇效。如对心肾疾患、肝硬化、出血性疾患、牛皮癣、糖尿病、脊髓空洞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硬皮病等,经先生诊治,均有获神奇疗效的病例。

如一饭店厨师,62岁,粗短肥胖,超重体型,腆腹叠颈,项背圆润,血压高至220/140mmHg,而下肢痿弱,不能支撑,更难行走,只能卧床。先生予以诊治,谓“脾气虚弱,肝气逆上,以致皮肉坠重,血压升高”。于是以大剂补脾益肾、平肝潜阳药,只服4剂,血压下降,步履复常,其神奇之医术,一时传为美谈。

邢老先生的医学成就已在全国铸鼎,海内外多种名医“辞书”已收录立传。他先后任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并获主任医师、教授职称。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山西分会常务理事、《山西中医》杂志顾问、山西中医业余大学顾问、光明中医函授学院山西分院顾问、农工民主党山西省筹备组成员、农工民主党山西省委员会顾问等职。

先生于1999年仙逝,享年92岁。专病论治

感冒

漫谈感冒的治疗

感冒通常是指伤风、风温、春温一类的疾病而言。所谓伤风,即是感冒风寒之轻症;风温,即是内有温热复感风邪而发病;春温,即是春时感受风寒而病热,有时亦小有流行。感冒治疗不当亦可缠绵不愈,甚则引起其他疾病,故当注意治疗。此类疾病是多发疾病,人人皆难幸免,治不及时往往诱发旧病,或与宿疾缠绵一起,致成误诊。余每见肺结核患者因感冒加重而误诊为肺结核恶化、阴虚发热患者有时因感受风邪不解久成劳热,亦有感冒轻症因误治而成重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根据临床体验,善冶感冒则杂病之治法亦可扼其大纲。感冒属气化病变,人体气化与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且淫邪外感先伤气化,气化失调之后乃及气血经络脏腑。人身除情志劳损致病之外,大率是属于外感影响气化失常之病,故治感冒当属治病之重要环节,万勿忽视。如能把感冒早期治愈,则疾病可以减少大半,古人谓“风为百病之长”确有深意。

治疗大法,当执简以驭繁,审清致病之因,辨明六经气化之义。初感邪在表者当从太阳论治,勿使邪气内传,邪入阳明急清燥热勿使入腑,邪涉少阳急扼表气勿使内入阴经,则邪易外解不伤脏腑。因于寒者用辛温以发散,因于热者清热以透表,祛邪安正防止传变,则正气不伤,抗邪有力,庶可以药到病除,收到早期治愈之效,免于缠绵复杂之变。

兹将常用效方附后,可以随症加减,使主次不乱,则可收显著之效。

解表清热方:主治感冒风热和春温发热、身困、微恶风寒等症。

葛根12g 连翘15g 银花15g 桑叶9g 桔梗9g 浙贝母10g 荆芥9g 淡豆豉15g 牛蒡子9g 桑枝12g 甘草9g 薄荷5g 芦根12g

咽痛加射干9g,板蓝根12g,蝉蜕9g。

咳嗽加前胡9g,天冬12g,杏仁12g,瓜蒌15g。

身痛加鸡血藤20g。

头痛加菊花12g,僵蚕12g,生石决明20g,兼有风寒加苏叶9g。

夏月感暑邪,自汗发热不退去荆芥,加香薷9g,滑石15g,猪苓12g。

寒热如疟加常山9g。

兼有湿邪阻滞中焦加苍术9g,川朴9g,炒槟榔12g。

高烧不退加丹皮15g,犀角9g。

肺炎

肺炎以肺脏壅闭不通为病本

肺炎多属于感冒范畴,无论风寒与风热外感,侵犯肺脏,以致肺脏壅闭不通者,皆可发生肺炎。但其表现是肺热壅闭,故肺炎是痰火壅闭之证,纵因风寒外感,亦是风寒外闭,肺火不得外达,致使肺部痰火壅闭不通而成肺炎。如因风热犯肺,则属于温病范畴,温邪从口鼻而入,与太阳表热合邪,表气不通,肺热壅闭,即成肺炎。肺炎常表现为高烧咳嗽,胸痛,呼吸急促,咯痰不利,或咯痰呈铁锈色,小儿有时鼻翼扇动。严重者邪热侵犯心脏,引起心衰而休克。肺热而外感风寒者,为外寒束表而内热不得外散。肺热而再感风热者,两热相并,邪热结于肺部,热甚而痰火内闭。因此,治肺炎以清热豁痰为主,兼除其致病之邪。风寒外闭者,先散风寒以宣肺;热甚而痰火闭结者,清热豁痰宣肺使邪热外散。如麻疹合并肺炎,以透疹为主,兼清热豁痰宣肺,万勿使痰火内闭,肺气壅塞,而成危症。如肺部壅热,营卫不通,气血凝聚而成脓者即是肺痈,虽与肺炎有所区别,但结热于肺之病理相同,亦当清热祛痰利肺,佐以排脓之药,使肺气清宣,邪热外散,病即可愈。如肺气壅阻,痰火内结,以致壅实不通,即成危症。

肺炎辨治三法

1.清肺化痰通络法

此法适用于肺炎初期兼有表热者,以清热解表为主,辅以理肺化痰之药,表热解则肺热亦轻,再加理肺化痰之药则痰火外泄,肺络通畅,自无壅闭之危。

方药:

葛根15g 连翘18g 银花18g 蝉蜕9g 僵蚕12g 瓜蒌15g 橘络12g 浙贝母12g 桑白皮12g 淡豆豉12g 桔梗9g甘草9g 芦根15g

高烧不退者加羚羊角6g或紫雪3g。

2.滋阴清肺化痰法

此法适用于咳喘已轻,痰黏色黄,余热未净者。

方药:

瓜蒌15g 桔梗9g 浙贝母9g 炙杷叶12g 麦冬12g 辽沙参12g 橘络12g 桑白皮9g 牛蒡子9g 丹皮12g 生白芍9g 甘草6g 冬瓜子18g 芦根15g

如热甚伤阴、营阴已虚者,加生地15g,元参15g,地骨皮18g,龟板15g。

3.强心清肺补气法

此法适用于休克型肺炎,除用急救方法外,宜用强心清肺补气之药。

方药:

西洋参6g 辽沙参15g 石菖蒲9g 麦冬2g 橘络9g 甘草6g

如虚脱大汗不止,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急以参附汤回阳救急,方用人参9g,附子6g。

昏迷不醒者加苏合香丸半丸。【病案选录】

案一:感冒,肺部结热

张某,男,54岁,干部。

1975年12月4日初诊:曾高烧3日,近1周体温稍降,咳嗽,胸痛,吐黄痰黏稠不爽,有时有铁锈色痰吐出,吸气时胸部憋闷,舌苔薄白、中微黄,脉弦数。西医诊为左肺下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为邪热结于肺部,外感之邪未尽。拟清肺化痰、止咳通络之剂。

方药:

瓜蒌20g 枳壳6g 桔梗10g 浙贝母10g 银花15g 连翘15g 桑白皮12g 天冬10g 麦冬12g 枇杷叶10g 冬瓜子20g石斛15g 杭菊花12g 甘草6g 芦根12g 橘络9g

12月7日二诊:胸憋症状消除,出气不觉烧灼,痰渐稀而利,胸部已不疼痛,仍咳嗽有痰。遵上方减滋阴清热之银花、天冬、石斛、菊花,加橘红、杏仁以止咳化痰。

12月11日三诊:肺热已清,咳嗽大减,吐痰清利,舌苔已退,脉亦平调,偶咳。遵前方继服2剂以清余热,1周后痊愈。

按:本例初病发烧是因感冒引起,因邪热未清结于肺部,故出现咳嗽、胸疼、吐黄痰,热甚伤络故咯铁锈色痰,故治疗应清解肺热,兼清肝胃,佐以祛痰止咳通络之药,使痰火外泻,肺络通畅,疾病悉除。

案二:感冒停食,肺部结热

刘某,女,5岁。

1977年9月5日初诊:患病5日,咳嗽,胸满,气喘息高,腹胀满,食少便干,大便3日未解,舌苔微黄,脉数。西医诊为肺炎,治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未效。中医辨证为感冒停食,肺胃结热,表邪已解,为阳明里热渐炽之证。拟和中利便清肺之剂。

方药:

瓜蒌10g 枳壳3g 莱菔子6g 苏子6g 陈皮6g 神曲6g大黄6g 甘草3g

9月7日二诊:服后便通胃和,腹胀除,肺气宣利,喘息已平,精神见好,食欲稍增,病减大半,唯余邪未清,仍咳嗽,再以清肺和胃之剂以除余邪。遵上方,去大黄、苏子、莱菔子,加麦冬、枇杷叶清肺止咳。

2剂后,咳嗽止,食欲增进,精神复常。

按:本例是感冒停食,肺胃结热,热郁胸中而病肺炎,因此治法以宽胸利便消食为先,便通热解之后,再继以清肺止咳之剂,则痰火去而肺部清利。

案三:寒邪闭肺,热郁于里

张某,女,5岁。

1981年2月10日初诊:精神委靡,目不欲睁,面色惨淡白,手足厥冷,喘息抬肩,呼吸急迫,微咳,舌苔薄白,脉象浮紧。中医辨证为寒邪束肺,外闭皮毛,阴阳格拒。拟散寒宣肺之剂。

方药:

炙麻黄1.5g 杏仁6g 陈皮6g 前胡6g 桔梗5g 莱菔子6g 款冬花6g 甘草3g

嘱服1剂。

翌日二诊:喘息轻,转面赤,咳甚,手足发热,脉浮稍数,舌红无苔。外闭之寒邪已解,内郁之肺热显露,改为解肌清肺止咳之剂。

方药:

葛根6g 连翘10g 桔梗3g 薄荷2g 枳壳2g 浙贝母10g枇杷叶6g 白前5g 甘草3g 芦根10g

服药2剂,病即痊愈。

按:本例是肺内有热,外感风寒,寒邪外闭,内热不得外散而成肺炎,因此治当先散外寒,外寒解后再清肺热。此方以葛根解肌,连翘解表清热,桔梗、枳壳、浙贝母清肺祛痰,枇杷叶、白前清肺止咳,甘草、芦根宣肺泻火,少佐薄荷以散风,使风热外解,肺气清肃,疾病自愈。【按语】

肺炎多因肺部有热而再感外邪,邪热郁于肺部,痰火内闭,不得宣通,而成肺炎;或由于外感风寒,外寒束表,内热不得外散而致。临床所见属热者较多,故邢老在治疗肺热咳嗽时多用自拟之经验方,以瓜蒌、枳壳、桔梗、贝母为主,辅以对症之药。瓜蒌宽胸散结,舒胸中之大气,又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嗽。贝母有二:川贝母润肺化痰止咳,阴虚肺燥者相宜;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止咳,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者相宜。瓜蒌、贝母配伍,一舒一化,使痰无留聚。枳壳行气宽膈,能通能降。桔梗祛痰排脓,善开提肺气。枳壳、桔梗配伍,一降一清,使气无阻塞。四药相合,能调助肺之生理功能,而除肺热咳嗽之病,再随症加减,故能收药到病除之效。

哮喘

初病治肺 久病治肾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且具有过敏性的常见疾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中医学对哮喘的病因、症状、治疗等均有详细的论述。《金匮要略》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描述。《景岳全书》谓:“喘有夙根,遇寒即发,亦名哮喘。”前人认为:哮证痰鸣如水鸡声,声粗胸满;喘证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得平卧。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哮喘一般在冬春之交发作,也有在秋天发作的,严重者一年四季均可发作。发病原因分内伤与外感两大类,或因肺气不畅,内有伏痰;或因外感风寒失于表散,肺气壅闭不通而致。严重者肺气败绝,痰涎壅盛,亦病喘。外感喘咳,病根在肺;内伤喘咳,常伴有肾气虚损。哮喘以痰喘为主,而痰的生成主要是由于肺肾功能的失调,尤其是肾气的盛衰对本病影响颇大。本病的治疗,邢老认为:实证有邪者以祛邪为主;虚证有痰涎壅滞者,当补气以祛痰,务使肺气宣通,邪气不留。患病日久,脾肾两虚者,为防止复发,巩固疗效,治以扶正补脾肾为主。【病案选录】

案一:痰火郁闭,肺气不利

杨某,男,58岁,工人。

1974年10月24日初诊:年高体弱,肺素有热,近日偶感风寒,症见:面红耳赤,巩膜充血,抬肩喘息,不能平卧,痰鸣声重,喉中有如鸡鸣之音,胸憋,痰黏不利,舌质紫暗无苔,脉弦。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为痰火郁闭,肺气不利。拟清热宣肺祛痰之剂,仿定喘汤、苏子降气汤意化裁。

方药:

炙麻黄5g 杏仁9g 白果仁9g 苏子9g 前胡9g 桔梗9g瓜蒌15g 桑白皮12g 辽沙参12g 麦冬12g 陈皮12g 半夏10g 炙紫菀12g 炙款冬花12g 炙甘草6g

10月28日二诊:喘轻而痰盛,纳气不爽。仍以前方去麻黄、杏仁,加宽胸降气之枳壳、莱菔子,清肺止咳之炙杷叶。因水道不利,又加车前子以利水。连服6剂。

11月6日三诊:痰利,喘轻,胸亦不憋,已能平卧,舌质由青紫色而转红。系肺气宣通,心阴得以敷布之兆。以后仍遵前方随症加减继服,遂得以康复。

案二:中焦不通,肺失宜降

申某,女,30岁,农妇。

1972年8月26日初诊:病已数日,咳嗽喘促,胸憋腹胀,呕吐不能进食,大便不畅,舌苔微黄,脉沉。辨证为中焦不通,肺失宣降。拟和中降气、理肺祛痰之剂,仿二陈汤、三子养亲汤意化裁。

方药:

橘红10g 半夏9g 茯苓12g 枳壳6g 桔梗9g 莱菔子10g 炙紫菀10g 炙款冬花9g 炙甘草6g

8月29日二诊:呕吐止,咳喘减轻,胸腹憋胀亦减。仍遵前方加宽中降气之苏梗12g,白芥子6g,厚朴9g,荔枝核15g,加纳气止喘之沉香6g,和胃消食之神曲12g,炒麦芽12g,使中焦通畅,大便得通,痰浊不生,则肺气自然清肃宣降,而无痰喘之病。

9月2日三诊:中焦得通,腹胀已消,食纳见好,胸亦不憋,喘息稍平,舌苔薄白。仍遵前方加减调治,连服数剂,诸症悉除。

案三:肺肾俱虚,金水不生

范某,男,36岁,干部。住院号:86098。

1973年12月6日初诊:病已月余,经治疗未奏效,仍喘咳痰多,息高气粗,呼吸困难,张口纳气,言谈时尤甚,气不顺接,胸憋,大便干,舌燥少津,脉沉弦细。中医辨证为肾虚痰郁,肺气不宣。拟宣肺祛痰纳气之剂。

方药:

炙麻黄5g 杏仁9g 白果仁9g 枳壳6g 橘红12g 半夏9g 苏子9g 桑白皮12g 旋覆花9g(包煎) 厚朴9g 炙紫菀9g 炙款冬花9g 枸杞12g 山萸肉12g 炙甘草6g

12月10日二诊:咯痰已利,咳嗽稍减,纳气仍费力。又加辽沙参以补肺气,五味子以助纳气之力。继服4剂。

12月14日三诊:喘咳渐好,吸纳亦顺,大便已不干,食欲稍进,言谈时已能接续,精神转好。再以麦味地黄汤加止咳化痰药善后。【按语】《难经》谓:“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出之气发于胸中,吸入之气纳于下焦。上下之气相交,升降之机通畅,痰饮不阻,则肺气宣降而无咳喘之病。故邢老认为,治疗咳喘当注意痰阻胸中、肺气不利之因。如肾气不虚,虽咳喘尚可纳气;若肾气已虚,则吸气难以下纳,因而气短更甚。致成咳喘之因很多,外感内伤均可发生。《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凡风寒火燥之邪干于肺经,皆可发生咳喘。若无痰饮留阻,多是短暂之病;如咳喘日久不愈,多因外感之邪并于痰饮而为病。前人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元气之根。此三脏与痰饮咳喘之病关系最大。因此,邢老认为,治疗久病咳喘,理肺化痰为治标,补肾健脾为治本。治标须兼顾本,治本亦当理标。当视其病情缓急,施以适当之治疗。此三例中,案一为痰火郁闭,肺气不利之证;案二为中焦不通,肺失宣降;案三系肺肾俱虚,金水不生之重症。根据前人“初病治肺,久病治肾”及“实喘治肺,虚喘治脾肾”的经验,予以辨证施治,收到良好效果。方中取麻黄、白果仁一散一收,桔梗、前胡一升一降,以宣利肺气,治痰嗽气喘,辅之以补肾纳气之品治疗病本,实为治哮喘之良策。心脏诸疾心脏疾患与肺肾息息相关

心脏为人身最重要之器官,主藏神,又主生血,为血液循环之枢轴。人身血液周流以心脏为动力。心主营,肺主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常相依而流行。肺主呼吸,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交流全赖肺气之呼吸。肾居下焦,主藏精,为生化之根源。气血为荣生之要素,肾与心肺之关系至为密切,因此邢老认为,心脏疾患往往与肺肾相关。肾精不足可以导致心虚,肺气不足可以导致心衰,心气虚弱亦可波及肺肾,脏虚相及即成虚弱之病。加之劳伤亏损,更易致心脏虚衰。其他外淫邪气或伤于营卫,或伤于气血,或损于脏气,都可以波及心脏而成心脏疾病。临床症状往往是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因外邪而损伤脏气,或因本虚而招来外邪,病情极为复杂,故在辨证之时必须详审病情,分清虚实寒热,或先标而后本,或治本以及标,随其缓急而救治,但以保持心脏功能为根本之治法。自拟养心汤治疗心脏诸疾

邢老以《太平圣惠方》中茯神散及《证治准绳》之养心汤化裁自制“邢氏养心汤”,治疗各种心脏疾患,尤其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了良好效果。邢老谆谆告诫:方药虽效,但须加减有法,辨证明确。用方的根本大法,在于赞助心脏之生理功能而除致病之因素,病因消除,功能恢复,自无疾病可言。然五脏互为攸关,如不结合脏腑相关之理,既有临床上将心绞痛误为胃脘痛,误诊误治而使患者冤屈丧命的惨痛教训,亦有临床数十年来走过的运用红花注射、丹参输液等通而不补或补而不通,难以达到赞助生化功能的弯曲之途径。

养心汤方:

当归15g 炒白芍15g 茯神20g 龙骨20g 炒枣仁20g人参6g(或太子参20g 沙参20g) 丹参20g 红花6g 枸杞15g 炙甘草6g

心前区疼痛加檀香10g,郁金10g,沉香5g(后下),或苏合香丸1丸(冲服)。

胸憋加瓜蒌20g,薤白12g,佛手12g,枳壳6g。

阳虚加附子6g,桂枝10g。

阴虚加生地15g,麦冬15g,五味子10g,或加黄精15g,玉竹15g。

肾虚加山萸肉15g,女贞子15g。

自汗加生黄芪24g,牡蛎20g,浮小麦30g。

心源性水肿加防己15g,苍术12g,茯苓皮20g,生薏米30g,桑白皮20g。

心源性肝硬化者,加鳖甲30g,青皮10g,三棱10g,莪术10g,土元6g。

肺心病咳喘者,加紫菀15g,款冬花15g,苏子10g,莱菔子15g。

肾虚不能纳气者,加冬虫夏草10g,鹿茸1.5g,蛤蚧粉5g(冲服)。

心经结热者,加天竺黄12g,胆南星10g,莲子心10g,连翘心10g,栀子15g。

心肌炎者,加银花15g,连翘20g,丹皮20g,生地20g。

一、养心汤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是因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脏疾患。“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心脏因血液营养不足而发生心气虚弱,心肌因供血受阻而发生疼痛和憋胀。古代医籍中即有对该病的相关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谓:“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素问·痹论》谓:“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灵枢·厥病》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厥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心痛甚……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厥心痛,卧若徙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该篇中尚有“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的描述。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除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心中痞,诸逆,心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一系列证候的描述以外,更有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治疗方药。这些方药,至今仍被许多医家选用治疗冠心病,故可把《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看做是张氏对冠心病的专论。①第一节:“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节阐明胸痹心痛之病理及脉法之要义。脉乃血脉而应阴阳,以脉辨阴阳虚实为诊脉之大法。“夫脉当取太过不及”,太过则为邪实,不及则为正虚。“阳微”则阳气不足,“阴弦”则阴气有余。阳在上,阴在下,阳微则胸中之阳气不足,阴弦则下焦之阴邪上逆,阴邪上逆,阳虚不能化,则阴邪乘于阳位,故“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是指心阳极虚,不能温化阴气,故谓“今阳虚知在上焦”。上焦为心阳施化之所,心阳虚则不能化阴霾之邪,以致阴邪上逆,阳气不得通畅,阴邪痹于胸中,心阳被阻,故胸痹而心痛,“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阴弦则肝阴之邪上逆而阳和之气不足,阴邪阻阳故生痹痛,此即胸痹心痛之病理。②第二节:“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此节与上节对举,以明胸痹短气之症亦有因邪实阻滞者,不可皆责以虚治。虚实误治,祸在反掌。因此,示人临证辨治不可偏执,必须详审病理,求得病因,予以探本之治,万勿虚实倒施,遗人夭殃。谓“平人无寒热”,则营卫和而无外邪。“短气不足以息”,似属虚证,但平人则素无虚证,既无虚证,而短气不足以息,即当考虑胸中有邪实阻滞,胸中有邪实阻滞,气道不利,亦可发生短气不足以息之症。故本节又提出短气不足以息之实证以为辨证之鉴。即如今之无痛性心肌梗死、年轻人之无症状性冠心病之列。

冠心病,其致病之原由有内、外因两种:内因多是积劳损伤或久病脏气失调;外因多是淫邪侵袭或饮食、情志所伤。内、外因互相影响,内因更为重要,因此冠心病属于虚性病证。无痛性心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亦是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认为:心生血,主藏神,其充在血脉,为血液循环之枢轴,运血之动力。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相依而流行。故《难经》谓:“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肾为人身藏精生化之源,人身气血资于肾精之生化。故心脏往往与肺肾相关,肺气不足,可以导致心脏功能衰竭,肾精不足可以导致心虚。

治疗冠心病,应以保持心脏功能为根本。保持心脏功能要“补”与“通”相结合。补,即补其生化之机,张弛之力;通,即助其运血之功,量速之适。心脏为生血运血之脏器,但其本身更不能离开血液之营养。心脏之营养不足,即可使心肌失养而致瘀阻、梗死、坏死。心脏之气血不足则使心气虚弱而致心衰,营运无力而亦致瘀滞、梗死等证候产生。因此,补心以补养气血为主,心脏气血充足,血液运化有源,辅以活血通络,则脉络通畅,心肌供血无阻。通补结合,气血流通,自无疼痛憋胀之虞。再补肾以赞生化之源,理肺以助运化之功,则心脏功能可以逐步恢复。

至于冠心病发病的诱因,临床常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意志方面《灵枢·九针论》谓:“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本神》曰:“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这些记载都说明了人精神意志的变化,能影响心脏功能而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如20世纪70年代初期,实行干部离退休制,有一大批干部因一时不能接受此现实而愁忧思虑、心情抑郁,患急性心绞痛、心肌梗死而住院治疗者甚众。更有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已得到控制、基本向愈者,在老友探视时因碍于情面不能谢客,多言伤气,情绪激动,而致梗死复发加重使其殒命者。也有远戚或近亲偶至,大喜过望,突发梗死而猝死者。尚有某营业员未戴工作帽,上级突然检查,因惊恐而猝死者。

2.饮食起居方面

有暴饮暴食、贪食膏粱厚味,致多气多血之胃充盈而使心脏供血受阻猝死在餐桌下者。有热水烫浴,耗气散血,因严重缺氧而猝死于洗澡间或洗澡后1~2小时者。有因大便干结,努憋排便而猝死于厕者。有因行房事而猝死者。

由于冠心病发生心脏意外者多,且多为猝死,抢救不及时,如今更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所以,临床上存在高龄、糖尿病、高血压(高心病)、高脂血症、吸烟、情绪激动等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人群,都应注意预防与治疗;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改变,尤其是左束支传导阻滞、原因不明的心衰患者,更需特别提醒其注意,以预防猝死等意外发生。

身体肥胖是引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适当运动使厚味膏粱产生的能量得以运化,减少脂肪堆积,可防患于未然。若病已成再减肥、再治疗,则为时晚矣!摄生之首,不可不知。

缺血性心脏病,特别是心肌梗死,与“瘀血”有很密切的关系,但不能只认为是瘀血疾患,治疗时只考虑活血、稀释血液。临床数十年来可以看到,只用红花、丹参等制成液体以溶解、稀释血液,妄图治愈冠心病,却只见因血液稀释,血行加速而徒加强心泵功能及血流速度,使心功能衰竭加剧,毛细血管因血液稀释渗出肌腠而形成皮肤瘙痒症。医家应注意认识缺血性心脏病的三大要素: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的范畴),血栓(瘀血形成),心脏、血管的挛缩(气滞)。兼顾及协调好这三方面,才能更好地达到治愈冠心病的目的。养心、化瘀、理气,视疾病程度,孰多孰少,通补恰当,实医工之智矣!【病案选录】

案一:肾阳不足,心肺两虚

麻某,男,55岁,高干。入院日期:1972年9月4日。住院号:83107。

1972年9月20日初诊:自诉多年在高原寒冷地区工作,1969年春天,在劳累后发生阵发性胸中刺痛,有憋闷不适感,双臂肘关节以下时时感觉酸困,经治疗好转。1972年8月病情加重。现症:面色苍白,言语迟缓,气怯神衰,肢冷畏寒,全身困乏,两下肢酸困、憋胀,心前区憋痛,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咳嗽痰多,舌淡苔薄白,脉缓弱而涩。血压90/60mmHg。血清胆固醇12.7mol/L。心电图示:陈旧性后壁心肌梗死,缺血型改变。西医诊断为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

病症分析:本例是心肾阳虚、气血不足,以致心肌失养。《灵枢·营卫生会》谓:“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肾阳虚不能化生精血,故见面色苍白。卫阳虚则气怯神衰,肢冷畏寒。营卫心肾俱虚,故全身疲乏,下肢酸困。血虚不能上荣于舌,故舌淡。心肾阳虚,故脉缓弱而涩。拟补肾通阳、养心理肺之剂。

方药:

当归15g 茯神15g 远志9g 红花6g 人参6g(另煎)附子6g 炒白术12g 山萸肉12g 龙骨15g 瓜蒌12g 薤白18g 橘红12g 桂枝9g 牛膝5g 木瓜15g 炙甘草6g

方解:当归、茯神、远志养心补血;红花活血;附子、山萸肉补肾阳;桂枝、龙骨强心;人参、白术助中气;瓜蒌、薤白通胸中之阳;橘红理气化痰止咳;牛膝、木瓜补肝肾、壮筋骨;炙甘草缓中和诸药。以药物之功能助生化之功能,望已衰之功能得以再复。1周4剂。

10月4日二诊:胸已不憋,精神见好,四肢不冷,已不畏寒,脉搏稍振,血压上升达110/80mmHg,仅活动时偶感心慌。仍遵前方加减。

方药:

归尾18g 赤芍9g 红花6g 炙甘草6g 人参6g(另煎)附子5g 肉桂6g 薤白12g 肉苁蓉12g 沙参12g 枸杞15g牛膝15g 木瓜12g 陈皮12g 炒白术12g

服药两月余,心肾阳气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营卫通畅,血压上升。血清胆固醇由原来的12.7mol/L降至5.72mol/L,已复正常值。面色已变红润,说话已有力,肺部亦清利,身体基本康复。

案二:心肾俱虚,心经结热

赵某,男,50岁,干部。入院日期:1975年4月4日。住院号:90973。

1975年5月6日初诊:本年2月,患者发现背部憋痛,有烧灼感,呈阵发性,每次发作5~6分钟,可自行缓解。延至3月,病情加剧,发作时间延长达10分钟左右,发作时大汗淋漓,坐卧不安,烦躁呕吐,胸背憋痛。本单位医院曾按胃疾患处理无效,来我院就诊,诊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至4月2日,病情加重,气短,耳鸣,自觉身体两侧、腰及下肢有热气自上而下流动,全身有烧灼感,发作达30分钟不解,急诊住院。4月10日下午,突然发生心房纤颤,心率108次/分或130次/分不等,服地高辛控制,停用后又增严重心律不齐。心电图示:房性早搏未下传,窦房阻滞,窦性停搏。西医诊为心绞痛,陈旧性后壁心肌梗死,阵发性心房纤颤。

目前患者已入院1个月,上述症状仍在发作,精神、食欲均不好,兼有心悸、自汗,脉不齐,胸部憋闷不适,舌绛而涩,舌体稍胖,苔白,脉促。

病症分析:本例是心肾俱虚、心经结热,影响心脏气血不足,功能失调。因此心气虚衰而纤颤。心血不足,脉络阻滞,故心痛。少阴经结热,故觉其循行部位有热流,全身有烧灼感。肾虚水火不得相济,则心经之热气下行。拟滋阴养心、补肾敛汗之剂。

方药:

当归12g 茯神15g 龙骨15g 炒枣仁18g 莲子心9g 辽沙参12g 太子参12g 麦冬12g 五味子9g 女贞子12g 丹参12g 黄芪24g 牡蛎24g 炙甘草6g 浮小麦24g

方解:当归、茯神、龙骨、枣仁补心安神;沙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莲子心补肺肾、清心火;丹参养血活血;黄芪、炙甘草、牡蛎、浮小麦固气养阴敛汗。

5月9日二诊:出汗已少,心悸减轻,心房纤颤未发,再以前方加山萸肉12g,服3剂。

5月12日三诊:自汗已止,精神好转,食欲增进,去固表敛汗之黄芪、牡蛎、浮小麦,因经络中热流感减轻而去掉清心之莲子心。

方药:

当归12g 茯神15g 龙骨15g 炒枣仁18g 沙参12g 麦冬12g 五味子6g 枸杞15g 山萸肉12g 丹参12g 炙甘草6g 琥珀6g(分2次冲服)

方解:当归、丹参养血活血;枣仁、茯神、龙骨、琥珀镇静安神以养心;沙参、麦冬益肺气养阴;枸杞、山萸肉、五味子补肾。众药合用,使金水相生,心肾相交,心得所养,气血流通,脉络无阻,结热自除。

5月19日四诊:服药后,经络中热感消除。纤颤绞痛再未发作,睡眠好,纳食增,诸症皆除。唯感身体尚虚,出院携方继服。【按语】

以上仅举两例,一为中原内地之人,因公居于高原缺氧地区,寒冷季节时间较长。每到冬季(20世纪60年代),工委大楼无取暖设备,虽铺盖数层鸭绒被褥,也时常被冻醒,久之因寒凝之邪侵袭而致肾阳不足,引致心肺两虚而成冠心病。一因心经结热、心肾不交而为心肾俱虚之冠心病。寒热邪结虽有别,但梗死之情同,而治亦有异。《金匮要略》所述之真心痛、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等,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当细玩味。

二、养心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因外邪影响心脏而发生之心脏病变。风湿之邪侵犯人体,多伤及肌肉或关节,逐渐随血液波及心脏,损伤心脏瓣膜,形成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心脏瘀血肿大而渐至变形。风心病患者,多有风湿热或关节炎数年甚至十数年的病史,才波及心脏。病成之后,影响血液循环,血运障碍,渐波及肝脏而出现腹大、水肿,心瓣膜之赘生物脱落使经络瘀阻而成半身偏瘫或形成脉管炎。

此种病变,虽因外邪影响,最后造成心瓣膜器质性病变,但损伤心脏功能、出现心衰等情况却与其他心脏病相同,因而在早期治疗当补心兼祛风湿。根据《太平圣惠方》心脏中风之茯神散加减,自制养心汤作为治风湿性心脏病之剂,如有兼症,再加对症之药。如病情发展至心功能衰竭阶段,则与其他心脏病的心衰治法相同。

方药:

当归 白芍 茯神 远志 炒枣仁 龙齿 沙参 丹参 红花 苍术 生薏米 防风

面肿无汗加麻黄、杏仁。

自汗甚加生黄芪、牡蛎、浮小麦、五味子。

心源性水肿加桑白皮、茯苓皮、赤小豆、防己。

食欲不振加陈皮、焦三仙。

咳喘甚者加紫菀、款冬花、苏子、莱菔子。

肾气虚者加山萸肉、枸杞。

痰涎甚者加橘红、川贝母。

便秘者加冬瓜子、郁李仁。【病案选录】

案一:风心病,心肺俱虚,肝郁血瘀

李某,女,51岁,纺织工人。入院日期:1972年4月26日。住院号:82101。

患者1958年生第5子时出现心慌、气短、下肢浮肿,未予治疗。1971年10月,病情加重,住医院治疗2个月。1972年4月20日,又因病情加重收住入院。西医检查:体温36.5℃,心率106次/分,血压120/70mmHg。气促咳嗽,须端坐呼吸,夜不能寐。两侧颈静脉怒张;肝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3~4横指触及,中等硬度,有压痛;肝颈反流征(+)。两下肢Ⅲ度可凹性水肿,腰骶部亦有可凹性水肿。西医诊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心功能Ⅲ级,心房纤颤,心源性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

1972年5月6日初诊:患者病情危重,咳嗽气促,抬肩喘息,不能平卧。咳泡沫样痰,质黏而不利。自汗不止,头痛齐颈,汗出如油,经常以手绢在颈前、胸前、项背后放置吸汗,数分钟即需更换。唇紫舌绛、色暗,苔薄白,胸中憋痛,心悸,呕吐,不能饮食,脉弱细数。

病症分析:心肺虚则心悸,气短,咳痰不利,自汗不止。营卫不和,气血阻滞,出纳失司,则胸部憋痛。血瘀日久,心脏扩大变形,子病及母,波及肝脏,使之瘀血肿大,质地变硬。因心肝瘀血、营气不和,肺气郁滞、卫气不行,故唇舌因缺氧而紫暗。治当先补心肺之虚,兼止汗利痰消肿,以养心汤加减。

方药:

当归12g 茯神12g 远志9g 沙参12g 橘红12g 半夏9g炙紫菀9g 炙款冬花9g 苏子9g 莱菔子9g 茯苓皮24g 泽泻9g 附子5g 生黄芪24g 炙甘草6g 浮小麦24g

方解:当归、茯神、远志养心;沙参补肺气;橘红、半夏、紫菀、款冬花祛痰止咳;苏子、莱菔子降气平喘;黄芪、附子、炙甘草助阳固气止汗;茯苓皮、泽泻利水消肿。诸药合成补心肺、祛痰止咳、固阳止汗之剂。

5月13日二诊:症状有所好转,汗出减少,浮肿见消,喘咳略轻,心悸气短均减轻,已能平卧几分钟,仍呕吐不已。前方去芪、附、半夏,加杏仁9g止咳平喘、宣利肺气,五味子6g敛汗,沉香6g纳气。

5月20日三诊:病情大有好转,唯体气太虚,咳喘未愈。又拟养心助气止咳之剂。

方药:

当归12g 茯神12g 远志9g 沙参12g 参须6g 附子6g冬虫夏草9g 龙骨15g 元肉12g 炙麻黄1.5g 白果仁9g 莱菔子9g 炙紫菀9g 炙款冬花9g 茯苓皮18g 车前子12g(布包煎) 炙甘草6g

5月24日四诊:上药服后睡眠、食欲、精神大好,浮肿全消,已获转危为安之效。

此后,以上方随症加减调理月余,日渐康复,已能平卧安睡4~5个小时,喘咳减轻。

7月中旬,因饮食不慎出现腹泻,呈水样大便,泻势较猛,幸未发生心衰。急制利水止泻之剂。

方药:

陈皮12g 茯苓12g 炒白芍15g 苍术9g 炒扁豆24g 肉桂6g 茯苓皮18g 泽泻9g 炙甘草6g

服药后,泄泻止,食欲好转,但喘咳复发。又拟助气养心、祛痰止咳之剂,酌加丹参、鸡血藤活血消瘀以缩肝。

方药:

当归12g 茯神12g 远志9g 龙骨15g 红人参6g(另煎) 山萸肉12g 丹参12g 鸡血藤15g 牛膝9g 橘红12g半夏9g 苏子9g 白芥子9g 炙紫菀9g 炙款冬花9g 肉桂6g

以后即遵此方随症出入,调理年余,诸症消除,能平卧安睡,肝脏回缩,颈静脉不显怒张而出院。

按:此患者为转危为安之典型病例,住院年余,曾发病危通知数次。身瘦如柴而呕吐不能食,喘咳不能卧,呼吸困难,依枕而坐,跪爬吸纳,几经抢救,幸免于绝,但病情反复,未脱险境,后以中药救治,病渐好转。救治之方数则,实可供临床参考。

案二:风心病,热阻血瘀,脉络不通

张某,女,33岁,工人。入院日期:1975年8月8日。住院号:920560。

患者发现风心病两个多月,不规则发烧亦两个多月。西医检查:体温波动在37℃~39℃之间,心率96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轻微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舒张期雷鸣样杂音。肝大、肋下2cm,脾可及边。自9月1日下午以来,感到左下肢麻木,热敷后无效。昨晚感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左脚面潮红,腘动脉和脚背动脉搏动消失。上肢血压108/(0~20)mmHg,双下肢血压130/60mmHg。血红蛋白8.5g/L,9血沉91mm/h,白细胞计数10.5×10/L,中性粒细胞0.9。血培养为白色葡萄球菌。西医诊断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975年9月10日初诊:患者脚面潮红,其他部位肤色如常,下肢麻木、疼痛、憋胀,不能着地,左下肢较重,寸口脉弦细数,趺阳脉不显,太溪脉(胫后动脉)消失。

病症分析:心脏素虚,外邪侵袭,热阻血瘀,故脚面潮红。络脉不通则觉麻木、疼痛、憋胀。气血阻塞,则趺阳脉不显、太溪脉消失。脉细为血不足,数则为有热。拟活血清热、通络消炎之剂。

方药:

归尾24g 赤芍12g 红花6g 桑枝15g 鸡血藤24g 苏木9g 牛膝18g 木瓜15g 乳香9g 没药9g 银花15g 连翘15g冬瓜子24g 生薏米24g 青木香12g 甘草6g

方解:归尾、赤芍、苏木、红花活血消瘀;桑枝、鸡血藤、乳香、没药通络止痛;银花、连翘、冬瓜子、生薏米、青木香、甘草清热消炎;牛膝、木瓜疏通经络,引血下行。

9月15日二诊:身热减轻,脚面潮红有退散。仍予前方继服。

9月20日三诊:发烧已退,趺阳脉微现,疼痛减轻,麻木感由股向下退移,只小腿觉麻木。仍以通络消炎为治。

当归18g 赤芍12g 桑枝18g 鸡血藤24g 丹参18g 红花6g 牛膝18g 地龙12g 银花15g 连翘24g 地丁12g 生薏米24g 青木香12g 甘草6g 丝瓜络15g

9月25日四诊:疼痛全消,麻木减轻,下肢各处脉搏已现,已能下地活动。心脏疾患亦见减轻,睡眠好,食纳亦佳。仍遵上方再服4剂。

共诊疗4次,即获痊愈。

按:本例为热阻血瘀以致脉络不通,因而下肢脉搏不起,与脉管炎相类,故用大剂活络清热消炎之剂以通脉络,使脉络通畅,血无瘀阻,自然脉搏复起,疼痛麻木均愈,心脏亦因炎症消除而功能恢复。所以治病当求其本,病因消除,症状自可消退。【按语】(1)治心兼要养肺、益肾

心为君主之官,是人生化与生命的主宰,心力衰竭即有生命之危。因此,治疗心脏病应以保持心脏功能为主,不论内伤与外感,只要影响到心脏即须防止危至心衰。养心汤的方义,即在于首先保持与养护心脏功能。方剂的组合以补心安神为主,使心得以将养,佐以对症之药。临证化裁,亦须根据方义,以调补心脏功能为主,辅以对症治疗之药。再者,心与肺肾关系最为密切,在心脏虚衰之时,亦当兼顾肺肾,生化有源,运化无阻,心脏功能才可逐渐恢复。另外,祛邪与补正亦要恰当地掌握,祛邪万勿伤正,补正勿致留邪。补养心脏与活血通脉二者不可偏用,如过补而不通则气血壅滞而生热,过通而不补则血源不足反致心脏虚衰。舒气活血之药,必须在补气养血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不可只通而不补,以竭其源;亦不可只补而不通,壅而生热;更不能一味强心,犹如羸马驱鞭,促其早亡。

调治脏器之病,是借药物之功能以助脏器之功能,不能用药物来代替其功能,这是中医治病的原则。

用养心汤治疗心脏病,既可补助心脏功能,又辅以活血通络之药,使生化有源,供血无阻,心脏自无衰竭之危,而功能得药之助可以逐渐恢复。治风心病,虽不能恢复已经受损的心脏瓣膜及器质性的改变,但能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能防止病变传变与影响他脏。遵此治病求因大法,则临床能收到显著之疗效。

风心病严重者,自汗如油,从额而下,齐颈而还,动则尤甚。每需用手绢置放颈胸前溻汗,十数分钟一换,此是心衰至极之表现。经云:汗为心液。人在羞惭、受惊吓、紧张时亦有汗冒出,此从心而发者也,所以《素问·经脉别论》有“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的记载,并有“生病起于过用”的告诫。临床上只讲供血不足,不讲供精、供气,治心不补肾、不补肺,单治心,效果并不好。

风心病、肺心病患者,一因常年心脏泵出血液及回流不畅,一因肺功能低下升降出入不协调,均使心脏瘀血肿大、变形。子病及母而出现心源性肝脏肿大,甚至肝硬化形成,进而导致腹水产生。其因异,其果同,至脏器互相影响渐至衰弱之时,实难调治。虽调治得当,亦难保养。一曾住医院治疗3年的患者,心衰很难控制,强心剂多用一点则稽留中毒,少用些许则心衰失控,汗出如油。中西合作,控制3年,渐趋稳定,但在一次全院例行的大扫除时,患者从阳面病房搬到阴面病房,只一上午则因环境阴冷而外感风寒,翌日即死于非命。将养之难若此。有的因祈求医师多抽些腹水以减少憋胀闷之苦,而不久毙命。(2)急则治标,有故无殒

曾治一产妇,27岁,因风心病心衰,孕10个月行引产术后,少腹满如敦状,自脐以下至阴部呈黑紫色,喘息不得卧。急请邢老会诊,适吾亦在侧。邢老曰:此即《金匮要略》妇科杂病所载之“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当攻水破血以消蓄结之水血,拟消瘀利水剂。

方药:

归尾15g 赤芍12g 川芎15g 桃仁6g 土元6g 红花5g木通9g 茯苓15g 泽泻12g 车前子12g(布包煎) 生薏米30g 茯苓皮18g 冬瓜皮15g

2剂则小便爽利,腹满敦状减轻,瘀黑之少腹非再满处黑紫,而成斑片状。患者已不喘息。再宗上方继服,而瘀黑色变成赤红、深红色。再数剂,敦状少腹已无坠沉之感,已能平卧。收效之速,妇科医师均为之咋舌。产后用此逐瘀重剂,学徒惊讶。邢老曰:此亦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后加补气药,获痊愈出院,心衰亦安而无羌。

三、养心汤治疗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因肺气虚弱后影响到心脏功能失调而形成肺心俱病,属于中医痰饮、咳喘、水气病的范畴。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的支饮,即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其致病原因,多因咳嗽痰多而引起。肺司呼吸,脏腑之气皆上朝于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虚感邪往往影响痰饮形成而留结于肺,阻碍其清肃出入升降功能而病咳嗽。《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火咳则伤肺。肺与心有血气相依之关系,心营肺卫,吐纳相关。肺气不足往往导致心气亦虚,心气不足则心衰。心肺气血不足则心肺俱病。且肺气之鼓荡是血液循环之动力。心肌本身与身体各组织细胞能源的供给与代谢产物的排泄,全依赖肺与心的功能。肺气虚弱势必影响心血之流通,故久咳、久喘之肺疾每每影响到心脏而成肺心病。初时影响心脏功能,渐而血流不畅,导致心脏器质性改变,甚至于波及肝肾,而成心源性肝肿大、心源性肝硬化、心源性水肿……因此,治疗肺心病当以养心理肺、化痰止咳为主。养心即可以保持心脏功能,理肺化痰,止嗽平喘则可以清除肺病之源。如波及肝肾兼治肝肾。但治肝与治肾不同,心肺波及肝,多致肝脏瘀血而肿大;心肺波及肾,多致水道不利而浮肿。且肾为生气之源,心肺之功能有赖肾精之生化,肾气不足可以导致心肺气虚。所以治肺心病必须注意肺、心、肾三脏之相互关系。

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用邢氏养心汤合调肺止嗽饮为基本方剂。养心汤补养心气以保持和加强心脏功能,调肺止嗽饮宣肺化痰止嗽以恢复肺脏功能,使心肺功能增强,自无肺心病之发生。喘促纳气困难者,正如《难经》所谓之“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补下焦肝肾功能以助吸纳之正常,肾气虚者补肾气以助心肺之功能更为重要。如有其他兼症,可以随其表现之症状而灵活加减。

方药:

当归12g 炒白芍12g 茯神15g 远志10g 龙骨15g 炒枣仁24g 沙参15g 太子参15g 瓜蒌15g 枳壳10g 桔梗10g 川贝母12g 紫菀12g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中医谓“心生血”、“肝藏血”,宗“虚则补其母”意,养血柔肝,增加血源,以生动力。茯神、远志、枣仁、龙骨补心安神。沙参、太子参益气补肺,调理心、肺、肾之功能,使心得养而血运有力,收缩、舒张平衡,而喘促得以安息。瓜蒌、枳壳、桔梗调肺之功能,一疏一降一升,使胸膈舒展,吸纳有序,呼吸道不能闭塞,肺气不能郁滞,正常行其“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的职能,以调整氧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等废物的排出。川贝母合茯神、紫菀化痰止嗽,一生一利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产生,使已分泌出的物质得以稀释,排出时滑利通畅。诸药合用,可宣肺化痰,调治时宣、化、降、升,使远近、大小呼吸道不至于阻塞、狭窄,增强了肺泡换气功能,使呼吸道畅通,自无咳喘之病。

心慌自汗加黄芪24g,牡蛎18g,五味子10g,浮小麦24g。

痰多胸憋加莱菔子12g,白芥子9g。

浮肿、小便不利加茯苓皮24g,桑白皮24g,泽泻6g,生薏米30g,车前子10g。

紫绀甚、肝肿大者加丹参15g,红花6g。

消化不良加厚朴9g,焦三仙各12g。

肾虚不能纳气加冬虫夏草6g,鹿茸1.5g,蛤蚧粉5g(冲服),沉香5g。

如肺心病患者,由于外感影响,心包结热,往往出现谵语、烦乱、昏迷、两目上窜、气促痰鸣,舌绛无苔,甚者舌如猪肝样,脉象弦细而数,即属于痰火闭结之证,西医称为肺性脑病。治法与肺心病大异,当清热豁痰宣窍,急开其闭,选羚羊角散加减。

方药:

羚羊角6g(另煎) 钩藤9g 石菖蒲6g 郁金9g 橘络12g 瓜蒌18g 天竺黄9g 胆南星9g 桔梗9g 甘草6g

方用羚羊角、钩藤清肝息风;石菖蒲、郁金、瓜蒌、橘络、桔梗、天竺黄、胆南星通络开窍涤痰,清胸膈心肺之结热;甘草清心泻火利水,使热有排路。

热甚昏迷不醒者加牛黄1g(冲服)或安宫牛黄丸1丸,以开窍醒脑。

抽搐加僵蚕12g,全蝎5g,桑枝15g。

兼有外感加葛根12g,连翘15g,芦根12g。

气喘神衰加西洋参6g,沙参12g。

以上两证,虚实悬殊,治法迥异,辨治有误,祸不旋踵,故辨治不可不慎。如痰火实闭证而用温补之药则加剧其闭;反之,虚衰之证而用攻伐之药亦促其危。更有心肺虚脱、肝风内动之危症,颇难挽救,如肺性脑病者是。急以补肾养心、祛痰息风之剂以冀万一,开窍醒脑是为首务。辨之不可不详,治之不可不慎。【病案选录】

案一:心肺肾虚,支饮咳喘

齐某,男,61岁,工人。入院日期:1973年9月15日。住院号:86021。

1973年9月23日初诊:1962年出现咳嗽、咯痰、气短,稍有心烦,夜间不能仰卧,每于感冒后加重,冬季加剧。近两个月来,不能躺卧,出现下肢浮肿。心率118次/分,偶发早搏。心电图示:肺性P波,后壁心肌梗死。唇、指紫绀明显,颈静脉怒张,眼睑浮肿。肝大于右锁骨中线肋下3横指。肝颈反流征(+),腹水征(+),尿少,尿蛋白(+++)。结膜充血,抬肩喘息,言微难复,痰多不爽,食纳极差,夜间气短更甚,需要吸氧。舌绛涩,苔厚腻,脉浮虚而促。西医诊断:冠心病,肺心病,心衰。

病症分析:心营肺卫息息相关。感冒后肌表受邪,营卫不和,波及心肺;又因喘咳多年,内脏失调,心肺肾俱虚。肺肾虚吸纳无力,故抬肩喘息。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衰,不能通调水道,水道不利,水气不化,留于肌腠,故出现浮肿。津液留聚,故生痰。肺气虚,故吐痰不利,喘促甚剧。呼吸不能接续,故言语不续,言微难复。心肺气虚,气血阻滞,日久心肺瘀血梗死瘀阻,肝脏亦因瘀血而肿大。气血运行不畅,水湿不能运化,则内停或四溢,故产生腹水及水肿。肾虚,精不能藏,蛰封失司,则蛋白漏出。肾虚,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能排出而尿少。拟养心理肺、补肾纳气、祛痰止咳之剂。

方药:

当归12g 茯神12g 远志6g 炒枣仁18g 枸杞12g 元肉12g 瓜蒌15g 桔梗9g 川贝母9g 沙参12g 炙紫菀10g 炙杷叶12g 橘红12g 炙甘草6g

方解:当归、茯神、远志、龙骨、枣仁养心安神;枸杞、元肉补脾肾;瓜蒌、桔梗、贝母、沙参、紫菀、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橘红合茯神理气化痰;甘草强心,并和诸药调中。

9月27日二诊:服药后诸症好转,睡眠较好。宗前方去远志、龙骨、元肉,加山萸肉12g、胡桃肉12g以补肾纳气,加苏子7g、莱菔子12g以平喘宽膈。

10月5日三诊:心已不慌,咳痰亦减。仍遵上方服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