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沉思录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14:33:17

点击下载

作者:曲黎敏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命沉思录2

生命沉思录2试读:

前言

人体:自我觉知的起点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人类,就肉身而言,基本别无二致,都有五脏六腑,都有眼耳鼻舌身意,都有相同的动作,都能逃跑或进攻,都喜欢用言语、用眼神、用手舞足蹈来表达情感。因此,人类也有共同的命运,至少在肉体的层面上讲,都有生老病死。从这一点上说,身体结构也体现了造物主的崇高精神。因此,此书要探究的,就是身体内部隐藏的秘密,以及这崇高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对于人类而言,肉体的程序已经固化,只是生长、壮大、衰老、死亡,且肉体每每要先碰触这现实的围墙。现实中的人,对肉身的固化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欲求——祈求生长,渴望更壮大,拒绝衰老,恐惧死亡……谁都想让终结生命的子弹对自己擦身而过、拐弯、落于虚空,人人都想在被抓住的同时又被放下,可是,肉身顽强地遵循着自己的路径,一路快速前行。

越来越深刻地认知到:有些疾病的降临,仅仅是为了粉碎人类的野心。人类医学和疾病史记录的不只是人体的历史,更是人性的历史,人心的历史。一切伤痛,一切糊涂,一切贪嗔痴,一切妄念,一切虔诚与不敬,皆在其中。人,皆因人性而病,但,人只想解决病,对人性的贪嗔痴依旧听之任之。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病,只是一次痛苦的经历,而非自我觉知的起点。这一切,多么令人心痛。

所以,佛祖在四城门观生老病死四象之苦后,断然去找寻终极的解脱之路。因而,人之进化,必谋于心灵和思想。但,这心灵和思想的进化也须借这肉身的感知的进化,如若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锐化与灵动,人也无从知晓一切不过梦幻泡影……而且这心灵和思想的进化也会随肉身感知的钝化或锐化而倏忽变化,时而进化至巅峰,时而一下子跌入死亡之山谷。所以,修行的路也不尽然安全,如何训练和磨砺我们的肉身,其实也是修行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唯有在它之上,我们才可能训练和把握精神之节奏,保持警惕的心,让它尽可能平稳地向高处飞翔。

生命能否以一种沉思的方式、以一种文学的方式,来诠释和解读?生命如此炫目、美丽,我们干吗沉溺在病痛的挣扎中,沉溺在刀枪剑戟中?生命对于我们,无论一次,还是两次,还是无穷无尽,我们都可以美美地痛饮这生命的琼浆,把她当一次历练,当一次觉悟,当一次涅槃,当一次重生,让她不枉此行……

这是一次忧郁而又快乐的心路历程,在生命的风景线中,踟蹰、徜徉,低吟、长啸,并以冥想的方式、以书写的方式、以吟诵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道场。在那道场的中心,是精神的曼陀罗花、酷烈的阳光和黑洞般被吸附的宇宙。于是,百般被世俗荼毒、碾压的肉身和思想,再次从桎梏中得到解放和飞升……第一章死生契阔

生不可喜,死不可悲。

人的一切信念,都从体验生死而来。

对死亡的恐惧、对爱情与信仰的渴求,使生命炫美如诗。

因爱而生,因幸福和成就而存在,最终有尊严而逝。生与死

1.生命与死亡

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生与死,只有一次。

生命和死亡是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除此,无他。

这个世界,最大的恐惧是死亡恐惧,最大的伤痛是知道只有死亡确定无疑,而其余的,皆是无常。人可以从生活中退出,但不能逃离死亡。当生命闭上了雄辩的唇,死亡就张开了沉默的嘴,活着和死亡,是孪生的兄弟,它们一同来,一同走。

人出生,是固执地抓住;人去世,是无奈地撒手。人,刚降生时坚信世界是我的,所以双拳紧握;走时两手摊开,是说人生一无所获,一切都是宇宙之神的,包括自己。生不可喜,死不可悲,悲喜只在一念之间。

中国有个惊世骇俗的庄子,他把生看成一场玩笑,把死亡看作解放……在他眼里,生与死、物与我、利与害、是与非,通通一样。他把无差别发展到极致,把无情发展成有情。当你不情愿接受时,却发现石头已经流泪,爱情卷土重来……

我们是应该为离港的航船欢呼呢,还是该为入港的船只欢呼?其实,离港犹如出生,我们不知等待它的是什么样的风浪或什么样的天空,我们应该为前途深深地忧虑和担心才是;而入港犹如死亡,它已平安抵达,它已结束艰险的航程,它已呈现过了上天的荣耀……我们终于放心了,我们终于可以击鼓而歌了。

死亡,是生命轮回的一部分。

关于肉身死亡的定义大致有四:(1)呼吸的停止。(2)心脏的停跳。(3)脑电波是否还存在。(4)瞳孔放大。从中医的角度说,瞳孔放大是肝魂飘散。过去的人们只是从前两者判断,现在的死亡判断却让人有些难堪,比如用人工器械维持体征等,这会搅乱我们对生命的敬意。生命,真的不是只纠缠于肉体是否鲜活,灵魂是否飞升,以及她飞向何处,可能才是生命的高级状态。

在中国,死亡是一个大忌讳,一个大秘密,是中国人语境中的一个困境。在中国神话中,至今找不到关于死亡的明确解读,但却有几个大巫环绕一个死尸,手持青蛇以驱除死神的场景(见《山海经》)。中国人对死亡的凝视并没有从中产生出病理解剖学,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有过解剖的意味,而且中国上古战事频繁,有足够的机会来凝视那些战士鲜血淋淋的伤口,并完成对生命机体的认知和解读。但直到宋代,道教中人才开始涉及死亡的体验,而其主旨依旧是祛死趋生,它关注的要点是死亡的过程而非死尸。

2.肉身与魂灵

肉身,是伟大的不容忽视的存在。身心合一,是更伟大的对现实存在的超越。

肉身,是造化恩赐的精品。虽说每个灵魂都完全不同,但上天却公平地给了这不同灵魂以相同的肉身,都是五脏六腑,谁也没多一颗心或少一个腑。如果我们不先弄懂它,我们就无法为我们的灵魂找到正确的出口,我们就无从去谈论“解脱”。此词专为这二者的关系而定——顺从肉身之消解,为灵魂之脱离找到方向。

人不是简单的肉体存在。如果人感受不到灵魂,就无法绽放,就无法有绚丽的值得回忆的人生。

上天神明用泥土捏了我们肉身,用气息灌注了我们灵魂,此两大系统必各有其进化程序。人之一生,灵魂顽强地执着于肉身、肉身贪恋缠绕灵魂都是没意义的。终归是,肉身归于泥土,灵魂归于神的荣耀。

肉身,也遵循“成、住、坏、空”这一原则,就是“生、老、病、死”。人们更多的是贪着“生”,畏惧“老”,害怕“病”,对死亡,讳莫如深。于是,宗教就在对这一切的沉思中诞生了。

到底什么更需要救赎,是肉身,还是魂灵?

如何有尊严地死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今世上,贪生者多,怕死者亦多。人生再苦,贪生者也会以苦为乐,怕死者也会不求解脱。

人生命的完整性在于“了生死”。生命的“生、老、病、死”自有其规律,不必强求。在亲人的怀抱里安然而逝,也是今人难求的福报。

所谓“末法时代”,就是人们不再求“得道”的快乐,而是甘愿任人宰割。过去的人都求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现在的人都死在手术台上,灵魂和肉体都支离破碎,无从得到慰藉。

过去的人一般是在家人的围护下、在熟悉的环境中去世的,在生命最后的恍惚昏冥当中,童年可能再现,而你一直在等待的那人的出现会使你因快慰地长叹而耗尽最后的气息。灵魂也不必急于飘忽,它还得在用了一生的家具和锅碗瓢盆中缠绵、环绕,做最后的告别。然后,亲人们开始啜泣哀号,用你用过的毛巾擦着眼泪,起初人们还谈论你,但渐渐地,生活又恢复往日的平静。于是,你如释重负,在小姑娘开窗的瞬间,你轻轻地弹出窗外,先是迷惘地立在清晨的花蕊上,露珠湿了你的脸,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在永诀与转世再来之间,一切已经重新开始……

现在的人“生”可怜,“死”可怕。浑身插满管子,几个穿白大褂、戴白口罩、手里拿着刀的人在含混地说着什么……陌生的环境,没有亲人熟悉的声音,没有熟悉的器具,灵魂无依无靠,跌跌撞撞。它不认识那躺在病床上的支离破碎的自己,没有比这更令魂灵恐慌的了;它突然迷失了自我,无法跟自己用了一辈子的肉身做个了断、做个告别……

3.生命的尊严和完整

人生命的完整性应该是因爱而生,因幸福和成就而存在,最终有尊严而逝。如果因痛苦而生,因饥渴温饱而存在,最后再在疼痛恐惧中死去,那将是多么令人气馁而悲痛的事情。

有些东西注定是无法颠覆的,比如衰老和死亡。跟死神争夺生命的那种英雄主义缺少的不仅仅是敬畏,还忽略了人之为人的生命的尊严。

越来越多的关于“转世”“轮回”的观念让人深度迷惑。中国原本把死亡诗意地描绘成一场奈何桥上喝碗孟婆汤的旅行,但那遗忘之旅远比不上对前世的追索,和对下一世的想象。人们开始渴望知晓“我,因何而来,因何而往?”但唯一能确定的是,那肉体已消亡,唯有灵魂在无尽地徜徉……

于是,有了一世说,二世说,三世说,无尽说,涅槃说。

印度文化的根底是厌世,中国文化的根底是乐生。因此,一个是要“死了不再来”,一个是“死了最好再来”。如果“死了再来”,人就要有不生不灭的灵魂。

那再来的,是我,又不是我。

如果生命只存在一次,那么“一世说”会让人恐惧,会让人放纵,会让人放肆地追求利益及其最大化,并以一种绝望的态度去拼命享受。

生命的“二世说”,比如基督教之天堂、地狱。人死后,要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信奉上帝的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这种审判令人畏惧,并约束了人性的放纵。

中国也有二世说——阳间、阴间。中国人认为万物生于土,最终也要归于土,所以,鬼者,归也。人、鬼两界,不过阴阳,好人死后是好鬼,冤死者为厉鬼……所有逝者在阳间都有墓碑牌位,以记其德行。故中国人活着要对得起祖宗,否则就是孤魂野鬼,死后不可入祖宗宗祠。现代中国青年有这种观念的人不多了,活着,能对得起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

印度有三世说,把生命看作动态的过程,过去、现在、未来,循环往复。时光由此就成了一种折磨,并让人关注死亡和下一世。

三世说里最可怕的是,死亡不是最终离开世界的方式,于是,“如何死了不再来”成为宗教的核心。涅槃,就是把漫长的生命的烛火彻底吹灭。

而中国人,无论生命的“一世说”“二世说”,都会使人对“肉身”有强烈的关注,所以中国最发达的学问是传统医学和道教,而且将来会在这方面引领世界的思维与语言。

中国人为何没有强烈的宗教情结——是用宗教整顿人性,还是用诗教整顿人性?——宗教让你敬畏,诗教让你自在;前者多说苦,后者多言美;前者洞穿了你当下的六道轮回,后者让你始终如一地享受着神性的美;前者让你用今生换来生,后者让你活泼地在婆娑境里用情。呜呼,思无邪,前者后者,来世今生。

而真正的生活,大多数时光是“简单的重复”,可怕的是,思想也简单地重复着,昨儿前儿的那些欲念又卷土重来,让人不得不惶恐:轮回,原来就在每天,就在每时每刻——一丝不良情绪就会把我们变成魔鬼;一个贪念就会让我们虽为人身,但心灵已坠入恶鬼道;一个微笑又会把我们重新带回人道——就这样,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最真实的六道轮回。生命,就这样在令人厌倦的惰性中,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对于层出不穷的种种欲念,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驾驭,若要灭它们于无形,是驱除,还是覆盖?驱除时,会不会一个走了,另一个又来?覆盖时,会不会如同雨点落在雨点之上,一个破灭连着一个破灭?这,便是“生”之苦恼。

更深地想,就不由得战栗了……人类历史犹如庞大的电影胶片,未放映之前,仿佛一切都已然存在,没有人能够销毁它、改变它。难道我们能做的,只是一点一点地等它放映完?这期间,我们会睡去,会哭泣,会在电影的某个角落里发现自己一闪而过……在无限悲观的这一刻,我只求,在它黑白雪花模糊不清的时候,我,牵着你的手……

有时候真想烧毁它,只保留一些模糊的、不连续的残卷。为什么完整得令人惊惧,残破得又令人战栗?

真的越来越宿命了,宿命,会让人心痛,会被一种深沉的无力感控制,会感恩当下的一丝温暖,会厌倦地躲在一边,会暗暗地期待……拯救,不是被你,也不是被他,而是等待上苍。当我回到Ta身边,哪怕不是璎珞遍身,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气泡,我也安谧、喜乐、通透、永恒。

如果一切已在预言中,那我们还能做什么?!上帝是在耍我们吗?上帝就那么喜欢看这场电影——让我们把Ta知道的一切重演?Ta又会得到什么呢?就算Ta喜欢导演,那欣赏这出大戏的又是谁呢?

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如果一切已在预言中,那我们的自由意志又是些什么东西呢?!我是否想得太深了?

一切信念,都从体验生死而来。

人因欲望而生,因欲望而死,所以,生门即死门。

万物生于土,也归于土。荣耀归于至高无上的道。生活

在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是“活着”重要,还是别的什么?记得小时候,我曾偷偷地匍匐在金灿灿的麦田里,感恩上天赐我以生命,赐我以灵性,赐我以甜美的食物,赐我……当我像个羞怯的小女巫在那个羞怯的时代默默叨咕的时候,太阳的能量穿透了我的身体,我因为上天如此爱我而泪流满面……当我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世界已经变得晶莹剔透。

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在活着之外,有爱和美,而且正是它们,赋予了“活着”无比绚丽的色彩和神秘的力量。

圣人有好生之德。

生生不息,是中国人对这个世界的最乐观的表达。但人们一定不是只求种性的绵延,而是在内心深处,求:用这一次肉身,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美感。在人类的基因中,除了对性、对食物、对恐惧、对伤害等等的遗传,也一定有对肉身、对爱、对美、对造物之伟大的无限依恋,要不,我们不会,一次次地来……

人生观固然重要,但仅仅有人生观还是不够的。人,如若再有宇宙观,才会真正地走出自私,才会从渺小中升起真正的悲悯,才会对自己和别人有真正的宽容。因为,宇宙观会告诉你一切的一切——生命、情感、财富、疾病、战争……所有困扰你的一切,都不过是过程。

其实,人生并不那么可怕。我们过去活过,我们过去也死过,那么多世我们都熬过来了,我们还怕什么呢?!但也许原先我们没活明白、没活痛快,这一次,我们要好好地抓住机会,好好悟道,好好践行,为下一世的超越多积累些资粮。

人生苦短。别太隐忍,因为人生的究竟是“无意义”,只是“白驹过隙”,关键看那缝隙中的一闪你白不白、亮没亮、飘逸不飘逸。哪怕是苦,也苦出点美感。其实,上天给所有人的都是“隙”,小人物总以为大人物的舞台大,等你走到他那个位置才知那舞台依旧是个“隙”。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擦伤泣血,所不同的只是有人是挥着鞭子唱着歌过去的,有人是爬着过去的,有的人是憋死的。

海明威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曲曰:精神上的创伤可以作如是观,但肉体上的,爱翻旧账。总之,肉体的伤痛记忆让你衰,精神的伤痛记忆让你强。

其实,对于生命而言,医生能管的只是部分,而非全部。比如因“业障”而病,归因果、修行管,所以医生也每每感叹徒劳和无奈;命境,由天管,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死于疾病;只有部分疾病由医生管,比如器质性的损伤等,从这点上说,西医确实在救护方面有很大成就。而要想探究生命的根底,恐怕人类还要走许多年。诗性与医学

生命之核心,既惊人地保守,又无限风骚。没有保守,就没有稳定和持续;没有风骚,就没有炫目和创造。

乔治·萨顿说:科学——各种科学,当然首先是医学——一旦得到应用,就成为一种艺术……在医学史上不应只盯着发现与科学成就,还应看到人类爱情与信仰的永恒果实,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医学史。

曲曰:也无法理解人类史。正是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人类爱情与信仰的敬仰与渴求,使得人类命运炫美如诗。

世界再怎么变化,人,还是离不开阳光、亲人、温暖的夜和朋友。这些,是人生的秘药,可以疗愈我们灵魂深处的伤。简言之,精神上的享受可以带来身体的安宁。

有人说:诗人是人类的感官,哲学家是人类的理智。所以,诗句越殊相,越真实可爱;哲理越共相,越接近真理。

诗,是直觉的表达。运用体验描述的方式,而不是用抽象性的词语,这也是中医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它与诗极为接近。比如关于李时珍说浮脉——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如水漂木……美矣哉!

传统医学所运用的语言是诗性的象征语言,你必须用内在的体验和感觉,而不见得用逻辑去领悟它;你必须用一种激情和联想,甚至跳动的美感去体会它对生命律动的描绘。要想掌握它的秘密,你必须先苏醒对神话、童话或梦境的感觉,必须先领悟了《诗经》《易经》《道德经》的美,你才能拨云见日,得见圣典之真容。

喜欢传统医学,是喜欢它的诗意和感性,是喜欢神农们的君子般的悠然和美感。比如浮脉,如微风吹鸟背上毛,柔飘轻泛;比如药性,花性上漾,根茎攻里,核性破坚;比如经脉,如河流,有泉眼,有深池,有浅滩;比如五脏,有君主,有将军,有姹女,有黄婆;比如六腑,有霹雳,有和合,有藏污,有纳垢……美矣哉。天地有大美,自身有山河,阴阳气血在,太极绘彩虹。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都有境界之分,学医有谋生、自救、悟道、传道等分别。故,就有求术、求道之不同境界。求术者自有猥琐和困顿,求道者自有恢宏和灵通。【诗人的眼】

你眼里的种子是蛋白质,

在我眼里是美丽的树;

你眼里的水珠是H O,2

在我眼里是海水的碧蓝;

你眼里的穴位是结点,

在我眼里是璀璨星空;

你眼里的经络是条线,

在我眼里是初春的河滩;

你眼里的附子是乌头碱,

在我眼里是回阳的火焰……

所以,你我各有各的世界,

你得你世界的碎片,

我得我世界的天。

相对于那些明确无误的定律,我更喜欢神秘和模糊。定律满足了我们的理智,但破坏了我们对无限的感觉。我更愿以触角试探地去抚摸黑暗,而不愿走在明晰的规则里;只有超越规则,我们才能得到美,和飞翔,和自由。

科学家看种子,是蛋白质和碳元素等;诗人看种子,是一棵树。种子破壳而出,消解了自我,而成为大树,并在风雨中伸出精神的枝杈,完成了美的述说。人之种子,也将消解掉自我,要么成为粪土融于土壤,要么摆脱种性,成为另一种,也在伟大的生活中成就美和自由。

种子,是先天;树,是后天。哪个是本性呢?种子要长成树是本性吧,花种要开花是本性吧……由此可看出,本性不过就是命运——破壳、腐烂、消解、发芽、成长、绽放……它不断地打破樊笼,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变形,但它最终一定不是以死亡为终结的牺牲,而是为再生之种子的强大和充盈。

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是定数,它只会让生命更沮丧,或更贪婪。唯有浩瀚的神秘,唯有美,唯有爱,可以让生命激荡,可以让我们完整地看待一切,包括恶和天道的无情,并使我们的生命接近那无限,并得以超越。

逻辑不是文学,韵律学不是诗。——它们只是规则,而不涉及人性的因果。电影、诗、小说的形式在于规则,但它们的思想在于美,美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一定命中和契合人性中最高的那部分神性,才有意义。因此,规则不过是风。如果它鼓荡着自由的翅膀高飞了,它就超越了自己;如果它压制了自由与美,它就流于形式,自己的意义也暗淡无光。

就生命而言,五脏是藏生命神明的府邸,比如肝藏魂,肺藏魄。如果我们总把目光盯在那些器官上,我们便从根本上贬低了生命的神秘本质,也贬低了生命的美。生命的觉悟一定源于神明的自在,而不是源于器官的修复。我们要降伏的不过是心之神、肝之魂、肺之魄,它们就是那只不断跳跶的老虎,是支撑我们存在的目的和理由,而且当一切结束时,它无须道别,直接飞升。

其实,生命本身就有双重性。白天我们强大的神经和自保支撑着我们要做一个有礼有节的、既被现实操纵又试图操纵现实的“人”。入夜,我们便丢盔卸甲,在众多的时空里神魂飘荡。我们会变成真正的“倮虫”,不再防卫、不再抵抗,在梦里,我们打开了生命根底的记忆和幻象,如来,如来,栩栩然蝴蝶也。

你的人生,通常会在梦里、诗里、神话里、童话里、美景里得到拯救,而在现实中得到扼杀。现实会让你病痛和伤痕累累,但睡眠和梦境,会让你修复。每天,我们都在看谁的力量更大,看谁最后得胜——但通常是,现实偷走了你的梦,赢得了你的人生。所以,我们要随时保持警惕,努力用美、用诗情、用拒绝贪婪来填充我们白天的现实,用爱、用温柔、用模糊迷幻的梦来延长我们的夜晚。

对有些人而言,生命意味着成长和成熟。对另一些人而言,生命只是意味着变老……晚安,各位。让睡眠修复我们,重整我们,成长我们,并熨平我们白日的痛。

你的一生,是要化神奇为腐朽,还是要化腐朽为神奇?

生,是化臭腐为神奇;死,是化神奇为臭腐。《黄帝内经》

1.为什么一定要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一本黄帝研习生命之道的学习笔记。作为一个建立了历律、封建制和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代伟大君王,为何以一种谦卑的态度来研习生命之道,这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因为对于此界而言,生命系统可能是造化最精密、最完美、最充满变数和不可思议的一个系统了。相较于生命而言,医学是粗糙的,历史是粗糙的,一切人事也是残缺不全的。而人类最大、最后的失败也是个体生命系统的崩盘,人类最无奈的哀伤和最不易掌控的事物也源于此。所以,黄帝要补上这秘密的一课。

这一系统的核心秘密在于“无为”,在于它高度的自我完善。每一个细胞都是充满创造力和精神活力的存在,自古而今的所谓“明心见性”,也不过是对每一个细胞的激活和对细胞正能量的高度运用。“无为”的内涵有二:一是高度的自组织结构;二是高度的阴阳合谐能量的发挥。它的一切修复手段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就像老子的那个轮子,它的推动力来自中间的“空”,而不是“有”。这也是中国传统学问为什么视“从医入道”为掌握中华之道的至简之法的原因。当一切外在的有为系统与人生命的这一无为系统统一时,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秘密——“天人合一”。

当人人都补上这一课时,才有真正的放松和悠然。这种放松和悠然源自生命内部,而不是外部,这大概也是“悠然自得”这句成语的真正内涵吧。

无论如何,人之自由是有次第的。首先是财富自由——但这不是目的,而只是使生命具足的一个小小的阶梯,是生命向更高阶段前行的一个保障。但很多人都太沉溺于这一阶段了,甚至把这一阶段当成了终极目标,而忘记了追求更美好的。其次是生命自由——这是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是不任人宰割而重新把生命拿回自己掌握的一个阶段,真正支撑这一阶段的不是金钱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但很多人忽略了这一阶段,或者是到临死时才悔恨自己始终没有建立起对自己肉身的尊重,而任意挥霍了一生。最后是心灵自由——剔除了贪嗔痴对生命的困扰,而由对生命的尊重进而发展为生命的发挥和奉献。至此阶段,是男人,是女人,已不重要;是否长寿,是否短命,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性情地活过,你善意地与这个世界和解了,你美美地享受了肉身和人类精神这双重盛宴。你来过了,你也可以坦然地走了。

而这种终结时的坦然、无悔和明澈,就是自在;如果再深感幸福和拥有来去自由的从容,就是大自在。《黄帝内经》是一本伟大的经典,我真心希望有人能认认真真地学。它并不需要你有多专业,而只是需要你“用心”。这鬼魅而又利欲熏心的世界,已经很少有真正的生命体贴了,大伙儿还是尽量学习如何自救吧!

2.传统医学的价值在于践道

传统医学的价值不在于创新,而在于践道。生命轨迹亘古如昔,瞬息万变的只是生活和情志。而践道,就是从瞬息万变中悟那“不变”,行那“永恒”。

有些东西古老得你永远无法确认其年龄,它们带给你的沉静,与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带给你的哀伤,同样意义非凡。人,最好是:左手把玩永恒,吟月诵风;右手把玩无常,夏冰秋虫。如此,便以一种疏离的高贵水墨了时光。

中国古代文化都是从身体的道理总结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学习《黄帝内经》。

所谓经典,都是智慧之书,而不仅是知识之书。是这个民族对宇宙自然及生命的感悟与认知,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阅读的书。而《黄帝内经》正是这样一部伟大的经典。阅读它,体悟它,养生并不局限于吃吃喝喝,而是打开肉体的桎梏,与万物谋求和谐的灵性成长。《黄帝内经》不在儒家六经之中,一是其现世成书晚,二是其不符儒家体系。但它确实是中国神秘经典之一,唯有此书是帝王问道于天师之作——治国之根本在于治人,学问之大,莫过于人学,人学之根本又在于《内经》,明天地人和合之道,明生命无为之道,明阴阳变化之道,则为人生管理之极致。

从汉代张仲景年代就每每有庸医误下药了,所以中医之衰败由来已久,但不能因此而攻击传统医学之经典,不能因为自己的悟性低下就说经典错了。经典就是经典,几千年来,它默默地面对芸芸众生,只要你肯认真研读、熏习、实践,它就会唤醒你的灵性、开启你的人生……

现在,伪中医遍地没错,要怨就怨自己没福报,这世上,谁也骗不了谁,只有自己骗自己。因为自己无知,才会被骗;因为贪心,才会被骗;因为过分相信所谓的专业人士,而不相信自己的自愈力,才会被骗……只有好好学《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些经典,自然心平气和,才能自救。《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学习经典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在中医之外另有中医,在思想之外另有思想,在我之外有我,在你之外有你。

世界,表面热闹的是政治和经济,但,世界最终要靠哲学和文学来解读。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应该从医学开始,医学最终要归于哲学。

我说:一切都应从对生命的认知开始,而且一切当服务于生命。人身虽为渔筏,但无此,亦不可得度。

一个圣人,曾端坐在菩提树下;一个圣人,曾骑在青牛的背上;一个圣人,曾游走和被弃于荒野;一个圣人,曾被钉在十字架上……他们的光芒,穿越时空,不要求臣服,只是永恒的引领……《庄子·知北游》曾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秋水》: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自然是天,做作是人。

北宋林亿曾言:“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其实儒者之事乎?”

物唯求新,人唯求旧。世界再怎么变化,人,还是要情感的慰藉。只是现代人要么声嘶力竭地呼唤情感,要么是永恒地无望地沉默。

人类的思维惯性是,事物一定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运动变化趋势。但事实上,事物的发展并不一定如此,有膨胀的宇宙,就一定有坍塌的宇宙,甚至人类至今无从揣摩世界形成之初的那种瑰丽壮观。而且值得深思的是,中国的圣人为什么都强调复古?比如,孔子要恢复周礼,老子要小国寡民,墨子要大禹时代……其实,世界的发展是有境界的,文化繁盛是一种境界,文化本真又是更高的境界,繁盛易,纯粹难。叶,再多还是叶;根,即使只有一根也是根。

我始终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国文化里最经典又最低调的。从医入道是掌握中华之道的大捷径。但又事关生死,自有不足为外人道也。一般学习者能从中得生活之道已然了得,还望各位先读懂,先继承,批判之事非吾辈之智慧所能担当。

有人说:《黄帝内经》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在都虚拟时代了,岂可再读老经?!其实,千百年来,可能什么都变了,但人身体的进化微乎其微,甚至还有退化。《新科学家》2009年纪念达尔文时说:最近一万年,人类的进化加速了,但离完美还差得远——肥胖、近视、成瘾都证明我们不那么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与接近完美的病毒和细菌相比,人类只是一个粗略的草稿。

凡有缺陷者,才讲究发展。《黄帝内经》如同佛学,从建立之初就圆满自足,谈何发展!故而,其特点就是不发展。再者,你何德何能,去发展以你的智慧所不能究竟的东西。

我始终坚持宗教、医学的原教旨主义,因为它强烈、真实。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诵持、熏习和践行。

就生命的多样性和精致而言,医学都是低级的、粗糙的,它若不能上升到哲学和宗教的层面,将永远无法解决人的终极问题。

中医,文化指导下的科技。这个文化的根基是气、阴阳、五行和中庸之道。丢弃了这些就不是中医。

西医是医,中医岂止是医?!

感恩中国有《黄帝内经》,感恩先哲之慈惠无穷!如果你还没看全这本书,就别急着否定。人类将来会有那么一天,像重新发现天启,像重新找回生命真意,臣服、敬畏并感恩……无论有无轮回,她始终在那儿,静默地微笑,等待着我们的回归。

我何德何能 能在此生与你结缘

原本以为自己这一生就是去书写一部爱情

你如此苍老如此晦涩难懂

却无意间掀动了我的心灵

透过你,我终于看见远古的自己

一个巫 和一次肉身对酷烈太阳的献祭

我已经为你死过一次

还怕这一生再为你死去多次吗第二章人体解读

肉身是造化精品,行走坐卧皆是道。人体不可不察,不可不知。

发现人的长处和优势比知道哪里残疾更有意义。

把生命从外在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是“修炼”。

请医生治病还是外求,要想少生病,重在内修。

人类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给万物“命名”,并以“命名”来占有这个事物,掌握这个事物。“名”者,“命”也。事物之名相是它曾经存在的一个譬喻。每天早晨,当我们从睡梦中醒来时,想一想,我就是某某某吗?那个名字是个多么诗意、简洁的存在,而我,重浊、混沌,过去不可知,未来不可知,当下亦不可知。

名字,会固化一个变动的人,一个灵动的人。本相是活泼生动无常的,而名相却是固化有常。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任何东西都是过程,比如生命、疾病、爱情……

疾病,也有自己的命运,有时,不让它走完自己的路程,非要半路拦截它、改变它,它也许会更深地报复你。

我们理解的世界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世界,而不是真正的世界。

所以,这世界还可以戏论,可以模拟着去说。由此“说故事”和“打比方”,就很重要了。

能抓住一点就抓住些许吧,哪怕一切只是个故事。

无论如何,身体结构都体现了造物者的崇高精神。

人类永远有了解肉身的渴望。尤其对病人而言,肉身不仅陌生,而且是个谜。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说:我的存在即我的肉身。我这无比鲜活,真实又丰富的肉体,它是一切之源,是我要接受的宿命,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的土地、山川、河流,拥抱它,承认它,面对它,再言其他。从头到脚

我们常常猜测外星人长啥样,想来想去,还是有头有脸、有胳膊有腿地像个“人”。如此看来,大概不是人类缺少想象力,而是这个“人模样”一定有些讲究和来头,要不,人类干吗死皮赖脸地守着这形象?还、死、活、都要“面子”。

所以,这躯干,这面皮,这模样,一定有点意义。虽说上帝只认领灵魂,但在人间这地界,没这副躯壳,还真行不通,这地界的“神”,只认这躯壳,不认别的。看人,先不论八字星象,看面皮身架就已知良多。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是远望,是说人不可近瞧,望神、气也。神,不过闪电雷鸣,一瞬而已。大城之内,人有万千,既可以视而不见,也可以一望而得其神,得其气,一望则终身难忘,虽凭一己之起心动念,但,也确实有因缘和合在其中。

扁鹊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是医家难以超越的两座高峰。如果没见到人,只看名字的话,你获得的信息量并不多。当然,高手从笔画里也能获取些东西,但毕竟只是些共性的东西,对其人的个性、心地、人生目标、疾病成因还是知之甚少。但只要看到了其人的面貌、骨架,好多东西就会昭然若揭,直窥其心地、病因和人生。

人有两眼平行,所以要平等看人;人有两耳,不可偏听偏信;人有两鼻孔,不可随人一个鼻孔出气;人有一舌,不可说两面话;人有一心分左右心室,所以做事不应只为自己,还要为别人打算;人有两腿,有进有退才能前行——由此看来,肉身亦是造化精品,行走坐卧皆是道,只不过这“道”,如盐入水,不咂摸、不实证,不得真谛。

总之,人的面相就是人的平常道,就是做人的本分,本无需教化,只是人成天忙忙碌碌,不仅不思考活着的意义,连本分都忘了。

人体,有天道之转机,地形之偏重,山水之钟灵,盛衰之变化,种姓之不同,寒热之各异,不可不察,不可不知。

看人先看头面,望诊亦如是。故人的身体,头面占七分,肢体占三分。头为“诸阳之会”,百脉聚集,眼耳鼻舌,为五脏之结晶外现,人无头则无生命。肢体乃枝叶,断手足,虽痛,但生命尚可保存。

听说人在失去手臂或大腿以后仍然会感到那虚无的手臂或大腿的疼痛。到底是什么在痛?是你的心在痛,还是那失去的,在虚无中的找寻与回归的痛?

看人体第一要务——望神。孔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一切表达,都应该是感性的,生命的表达尤其如是,不可以苍白地数字化,而应该活泼泼跳跃、明耀如水银。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头——有为的大脑【大脑】

为“诸阳之会”,就是说大脑的阳气最足,有足够的固摄能力,所以不管地心引力多大,脑浆子也不会下流。“脑”字本是一个“头上有毛的头”。天灵盖是“固执”,所以有时固执的不仅仅是“己见”,大脑的特性就是固执。头脑再灵活也不能超越极限。但还是有东西从这固执里生发了,那就是“毛发”。毛发犹如我们思想的杂草,是“固执”之下的烦恼和执拗,故又称“烦恼丝”。

剃秃的人要么要彰显自己的“圆融”,要么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固执”。

人全身上下没有脉络的地方是指甲和头发,修之而不痛,剪之而无觉。此处为真阴,气不容易通过,故藏密修行“虹化”后所剩为指甲和头发。它像阳光一样飘散飞舞,因此头发象征原始的生命力。

一想改变自我,就想剪头发,所以,觉得释家剃度还是有些道理的,头发是烦恼丝啊。早晚有一天剃秃了就没啥念想儿了。“剃度”表面意义是斩断人世烦恼,实际上是要你的臣服或牺牲。

对人体而言,大脑是“有为”,身体是“无为”;大脑是想当然,身体是循自己规律而行,常常“自救”和“自保”。所以人身往往有“不可思议”之处。比如大脑想“缺钙就补钙呗”,可不知身体有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所以不是想补就能补得进去的。

大脑和身体纠结时,人就得病,疾病一般会先表现在大脑与身体的连接处:咽喉部。二者要想协调、和合,无非是“放下”头脑的固执,“放松”身体的拧巴。

道教又把大脑誉为“泥丸夫人”。所谓“夫人”,就是冷静娴静,“泥丸”又有点混沌的意味,所以大脑虽然阳气足,但“冷静”是其本性;人思维力求“清晰”,而“混沌”是其本性。

人生在世,混沌着点儿是“难得糊涂”,冷静着点儿是不“惹是生非”。有为也罢,无为也罢,大千世界会自动浮现……有时候,在中国,认命也是一种觉悟;而不认命的,有时就是犯傻。

案例:有一天来了个脑胶质瘤的病人,分析其原因有四:(1)性格“轴”。很自大,想事深,凡事求事物按照他的意志来。而且事事求完美。脑子本来是“诸阳之会”,阳主散,胶质瘤却为寒邪凝聚,就是说此人从来都不肯顺遂而致寒凝。(2)长期手机煲电话粥,辐射强。而且电话内容也以说服别人为主。(3)生活有些混乱,一方面要掌控一切,一方面曾有过深深的内疚史。(4)长期作息混乱,经常彻夜不睡。不睡则脑不得其养。——其人闻之大惊,苦笑称是。

像这种人这种病,你必须允许他先做手术,否则他总惶恐不安,更耗精气神。但要不复发,必须改变性情和生活不良习惯。

目前,小儿自闭症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疾患的第二大病症。让我们思考一下人为什么会自闭,人为什么会拒绝和关闭自我以及对世界漠然?自闭一般分先天和后天,先天一定跟母亲孕期的环境有关:与精卵环境、子宫环境、夫妇情感环境、家庭生活环境等等有关。胎儿在母腹里可是有感觉及灵性的哦,他在静静地聆听大千世界。所以在治疗孩子前,父母要先反省自己的生活。后天则可能跟出生状态有关,比如是否难产、是否有摔伤,以及不恰当服药等。孤独症往往有右脑障碍,他拒绝沟通,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个患孤独症的大男孩和他的妈妈来找我,谈话的时候那孩子几次把手放到妈妈的肚子上,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嗫嚅着:想回去……那一瞬间,我的内心是悲怆地悸动。

也是在那一瞬间,我知晓了他疾患的根底:你和你丈夫在怀他的时候是不是出了很大的问题?你们是否有过激烈的争吵?他母亲的眼圈开始湿润……

那女人的子宫是他躲避一切痛苦的巢穴,他要回去,就这么简单,他用拒绝来对抗世界的冷。

如果父母亲没有从身心两方面准备好,请不要怀孕。胎儿是有灵性的,你们的怨毒会污染他的纯净……让他关闭自我。

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某些超常能力可以这样看——神明自有其坚持,关闭了一些,一定有另外一些会打开,而且会比一般人强。比如左脑损伤的人更善于读懂各种表情,患失语症的人更容易辨别谎言。

有人说:发现一个人的长处和优势比知道这个人哪里残疾更有意义。此言甚妙。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脑溢血】

元气亏损气血不能上头,血液黏稠形成栓塞,末梢血管失去弹性而脆裂,就是脑溢血。而20岁的人,元气充足,血管弹性好,即便生再大的气,也不会出现脑溢血。脑溢血发病初期,轻则手指尖发麻,重则形成脑血栓,如头部有瘀血,还会有针刺感疼痛。

一般而言,病人情绪不定者为脑溢血,病人情绪稳定者为脑栓塞。

脑溢血急救法为十宣(指尖)、十二井穴、委中放血。指尖放血是泄洪法,是用下游的泄洪来舒缓上游(脑部)的压力;委中穴为太阳膀胱经合穴,太阳一降,诸阳皆降。

治疗此病的根本治法,如治水,在上游种树,则收敛,下游为堤坝,则不泛滥。对应人体,上游为元气生发之地,在肝肾,培元固本就如同种树;下游是末梢,在指尖、头皮,保持水流通畅就是要点。元气充足,气血疏泄快,则血液不会黏稠。但人四十以后,阳明脉衰,脾胃一弱,全身皆弱,所以诸难难免,提前养生吧。

发泄有时会让事情不可收拾,所以,控制情绪的方法不是发泄,而是:(1)换位思考。有人碰撞到你,也许是他心里有急事。(2)分心,太纠结于此则会越想越恨,想点别的事。(3)深呼吸,气一沉,脑子就不会发昏了。最好把精力花在有意义和美好的事情上,人生苦短,较什么劲啊!【脑血栓】

人的元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上升于脑部,导致血液流动缓慢甚至停止流动,致使血液凝固在脑部血管末梢,形成血栓。现代医学疏通血管是治标,传统医学补充元气是治本。秋冬季节主“收敛、收藏”,气血收敛则血脉更容易堵,则秋冬犯病者多。

预防中风之方法:(1)节欲。病表现在上,而病根在下,节制欲望是根本。(2)节制欲望的根本是悟道,悟道的根本是读圣贤书和修炼。(3)少生气,情绪淡定可不发病。(4)常练手指功,可以通末梢(井穴)。

治疗:恢复脾、肾、肝的功能。脾足则能运化水谷精微;肾足则元气足,真阳推动精微(气血)上行;肝气足则筋的力量大,就能代谢垃圾。【头】

扭转的屈度是180度,所以人是顾前不顾后的。

头顶有百会穴,为天门,为诸阳之会。一般认为它与地户会阴穴相对。但不可忽视的是百会与咽喉的关系,咽喉是群阴之所聚,百会阳气生机不旺,咽喉就闭塞不通。医家治危症,多针灸百会以通气机,开咽喉。【偏头痛】

中医讲“左肝右肺”,所以左边偏头痛是肝血虚,右边偏头痛属肺气不降。【睡眠问题】

肝血虚则入睡难,睡眠浅;肺气不降则梦境连连,睡眠质量差。一般而言,睡不实的,属肝血不足,藏不住魂则梦多纷扰,病在厥阴;老想睡但躺下还睡不着的(但欲寐),病在少阴;成天昏沉睡不醒没精神的,病在太阴。对症下药便是了。

一般而言,“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即“老人的睡眠越来越差,白日昏沉,夜里不眠;年轻人则白天精力旺盛,夜里能黑甜觉”,归根结底是个气血不足或有余的问题。年轻人气血盛、肌肉滑、气道通,自然不失常道。但现在的年轻人由于生活不规律,伤了气血,睡眠问题也越来越多,让生命回到正轨,即可自愈。

睡不着觉怎么办?先别急着找医生,医术不高的人乱开药更祸害身体。先去车站、工地等地方找个“扛大包”的活儿试试,干累了人睡得香。有人说,我在家干活不行吗?不行,在家干活你觉得冤,容易委屈。那出去跑步锻炼行吗?也不行,锻炼过后更容易兴奋。为什么就“扛大包”行?因为那活儿真累,也真单调,累身不累心。身体累了就吃得香,吃得香,气血就足了。气血足,阴阳交换的能力就强了。好睡眠,就是阳气能入于阴,如此,就能睡他个昏天黑地,那叫一个“香”!

让睡眠修复我们、重整我们、成长我们,并熨平我们白日的伤痛。脸——人活一张脸【脸】

也可以是面具。但遮掩久了,面部肌肉会扭曲紧绷,没有“生气”。有无“生气”,是脸和面具的区别所在。

脸是人体的表之表,气血多,走的都是阳经,故不怕冷。更以阳明胃经为主,所以年龄一大,胃气就衰败,人脸就衰老。同时,由于用脑多而气血消耗多,因为气血不精而易生斑。(气血不精就是气血不精粹的意思,人,一会儿欢畅,一会儿愁苦,气血就混沌了。)

据说人有五张面孔:(1)公众自我——走在大街上的你。(2)职业自我——你的履历和你愿意分享的部分。(3)个人自我——你只分享给朋友的部分,你的日程、健康状态。(4)隐私自我——你分享给密友和亲人的部分,比如你的婚姻、性或个人癖好等细节。(5)秘密自我——你从不示人的东西,你的各种幻想、你难以启齿的往事或各种沉迷。

所以我们很难全面地认识一个人,尤其是后两项。这两项甚至是你身心苦痛的原始根源,有时候是自己都不敢、不愿窥视的部分。所以,一个好医生只有具备透视人性的能力,才能得到一切假面具后面的那个被种种现实、种种潜意识擦伤的真正的身心,才能唤醒、调整、抚慰和治愈。所以祛病易,救人难。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本我。一个是后天本我——这是由受精卵而生成的那个我,容貌、身架、肤色、语言等等。一个是先天本我——灵魂的秘密、家族的秘密和命运、为何生于此家而非他家等等。【面】

目下颊上为“面”,实指颧骨区域。

在颧骨上长小肠斑,也叫“蝴蝶斑”,跟心情忧闷焦虑有关,可以治疗。

雀斑跟久寒有关,所以有遗传的问题,不必治疗。

小肠斑是后天的,去掉坏心情和小肠寒就可以了。雀斑是先天寒,所以以鼻翼上最多,因为鼻翼走的是胃经,长期吃冷饮就会伤胃,遗传给下一代,就成了美丽天赋吧,驱除它比较费劲。

相面术是有趣的,三停五岳的比例至关重要。还要会找人与动物的相关性,大凡入格局的人都比较有意思。我曾见过一位老总,他的脸面和两耳会让你与可爱的老鼠产生联想,所以人家的公司上市了。【三停五岳】

指脸上的区划。三停指眉毛至额头为上停,主少年运;眉毛至鼻尖为中停,主中年运;鼻尖至下巴为下停,主老年运。五岳指额头、鼻子、下巴和两颧,就像五座可爱的小山,鼓鼓翘翘地才好看。

古代中国有“相面术”,西方有“颅骨学”,都是从人体来研究人性的“学术”。要说没用吧,现在人事招聘还要讲个“面试”。为什么有的人你一见就烦,有的人你一见就欢喜?虽说不能“以貌取人”,但精气神和缘分还是要讲究的,天天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做的事,那可是大“养生”。

理解面部表情是我们右脑的专长。面部43块小肌肉能表达人类所有的情绪。人类七种基本情感的面部表达:生气、悲伤、害怕、惊奇、厌恶、轻视、快乐。久而久之,这些表情会在面部留下痕迹,有的人,你一看见他嘴边的细纹就知道他生活在怨毒中。

抬头纹分两种:一种是好奇喜乐抬头纹,一种是疲惫强打精神抬头纹。前者易于好奇花心,后者为生活所困。不要以为这与医学无关,各有各的生活问题,各有各的心理问题,各有各的身体问题,所以观察生活要细致,才能直指人心。

真挚的笑容:颧骨肌肉和眼轮匝肌都动,是眉开眼笑。

做作的笑容:只有颧肌动,因为它可控。假笑调动的都是可控的肌肉。

人为什么要伪装自己?要么是对别人太在意,要么是对自己的“真我”不满意。

有一种表情叫“集体伪装”,比如在公共场合,尤其在狭小的空间,比如电梯和公交车里,人们都是“面具脸”,决不让别人窥视自己的内心。【眉】“眉”字为“目上毛”,为“文采之官”。多情在眉,眉飞色(两眉间)舞。然后才是“眼”。

两眉似与肺气相关。肺为清轻之气,而司呼吸,故呼吸窘迫而眉张。肺气内主忧思难忘,故思虑而眉蹙。肺又主皮毛,故忧思,在内伤肺;在外,两眉、皮毛憔悴,缭乱。

女人扬眉,表示惊异或好感;低眉,表示顺从。【颜】《说文解字》指两眉之间。也是相书所说的中正印堂,“笑逐颜开”这个成语就是在描绘欢笑时两眉之间和脸部肌肉的外展。

两眉之间的印堂部位中医称之为“阙”——乃帝王之通路也。所以此处宜宽敞明亮。若两眉相连,则似杂草阻障通途,容易运途蹇涩。古语说:朝中无交眉之宰相。所谓宰相就是肚子大,心胸宽,能撑船。

阙之上为“华盖”,阙之下为“命宫”。用电影镜头来描述,就像一个君王头顶华盖走在回王宫的途中。用医学的话讲,这里内应于心,心主神明,上有华盖护佑,则神明不散;君主归位,入主王宫,则五脏六腑皆安。如果此处见红烛闪烁,为心神将散;若黑云压顶,则属于肾水上犯,都非吉相。

所谓“收心”,当从此处收。故世上所有膜拜之手印,都有从此处逐一顺势而下的趋势。

阙之下,两目之间的鼻梁处叫“山根”,又叫“命宫”。山根有两意:一为“祖窍”,祖上之根基;一为本身之命根。此处青筋横露有横纹者,一是先天禀赋弱,易患腰酸骨痛之症。而且一生靠不上祖业,须自我奋斗。二是心包受惊,小孩多有此相,不必忧虑,长大精足就好了。【眼睛】

是身体的光。是会暴露你灵魂的地方。你的能量,你的倾慕,你的脆弱,你的冷漠,你的厌恶……无法掩饰。

向上看和向下看会带来眼界的不同,然后是心境的不同。

五脏六腑之气皆与眼通,心性、情欲、思虑,皆从眼露。

瞳仁,有玄空,属心神。黑仁,为肾水,主先天。黄仁,为胃土,主后天。白眼为肺。目内眦为大肠,目外眦为小肠。《黄帝内经》说:机在目。此三字大有玄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聚于目。所以从眼睛可以看五脏六腑之病症。而且人生的一切变化也都从眼睛显,所以相人先相眼,先相神。

五脏之气藏于眼神——心神不定,眼神飘忽。肝魂不定,睛转多梦。肺魄不定,目瞀生翳。肾志不定,目晄晄如无所见。脾意不定,目沉暗。五脏定则眼神定,神凝、气满;危机处,只有两眉微蹙,两目先抬后垂,不过计上心来。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聚于目,故大怒及过分伤痛会造成失明,纵欲和劳累会使视网膜脱落。电脑最夺人神明,如果没白天没黑夜地网游,必神明散乱,轻则伤身,重则死亡,慎之慎之!

一般,“东张西望”就是神明不定的表现,其内涵有三:(1)对对方谈话失去兴趣,不耐烦。(2)心浮气躁,找寻新的兴奋点,渴望吸引周边人的重视。(3)缺乏安全感,搜寻逃跑路线。而“气定神闲”也从眼神看,眼神稳定、悠远,在全看尽与不看之间,这样的人在人群中会很突出,以其静、闲、远而得其尊。

眼睛保健:(1)闭目养神——闭目,则心识内敛,神气内收,神魂意魄志皆归于本位。此乃养生大法。(2)少喝酒,少吃药。药、酒伤肝。(3)少玩手机,少上网。多做眼保健操。(4)不可大怒。怒伤肝,伤肝就伤眼。(5)少熬夜。(6)不可轻易做手术。有些做法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个长远的心。【眼神】

人,精足,眼神就专注、稳定、内敛;精不足则易走神、飘忽。

据说,男人的视野是管状的,所以他们直视正前方和寻找远距离目标的能力强于女人,但巡视近目标时,比如打量女人时不得不上上下下地乱扫,看上去很色。女人的视野则是伞状的,有45度的扩展度,这使她在直视你脸部的同时,已经把你的行为举止一网打尽了,呵呵,不是女人不好色,而是她们的天赋更巧妙。

男女初识,男人是视觉动物:只相信他所能看见的,比如美貌;不相信他看不见的,比如心灵。但人与人处久了,男人会慢慢觉出女人性情好才是真好,最终看重的还是品性,女人才会因可爱而美丽。男人最终要的是柔情蜜意,女人最终要的是体贴呵护。

过去是媒妁之言,男女结婚前无缘相见,能了解的只是品性,而品性才是生活最重要的基础;现在程序颠倒了,先相亲,感觉不对绝不再见。其实,初次见面都端着装着,有几个感觉对的?今人只求“来电”,可自己的电门安在哪儿都不清楚,触电也是瞎哆嗦,常常走着走着,就悔恨自己当初瞎了眼。

有时候,男女在一起的时候,看,就是不看,就是不感兴趣;不看,倒是心里在看,在渴望对方。

男人暧昧的眼神常常会马上被女人捕捉,而女人暧昧的信息传递由于内容丰富复杂,常常会自我挫败,因为大多数迟钝的男人对此无动于衷。

长久的温和注视会激发亲密的情感。长久的凝视却令人畏惧,因为情感太过强烈了,让人瘆得慌。

人人都是灯下黑,眼睛可望远,但无法数清楚睫毛、眉毛有几根。在生活中,人更是习惯攀高附贵,而模糊了眼前的幸福。【睫毛】

睫毛虽挡不住雨水,但至少能遮蔽沙砾和微尘,并在心湖的周围形成荫翳,那扑朔的黛色迷离,告诉这个世界,今晚我所有的忧郁,都因为你。“眼秀为发达之品,神安为宽宏之器。”总之,眼神不可太外泄,要涵着才好。

肝开窍于目,愤怒会影响眼睛,过度压抑、过度谦卑也会影响眼睛。一般说来,喜好登高望远的人性格外向、勇敢,而且好幻想。总盯着眼前的人缜密、自保意识强。

现在的孩子几乎没几个眼睛好的,都早早戴上了眼镜,原因也许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是容易被忽视的,比如从小就喝的东西,以及吃的药,或疫苗,有没有耗损肝的问题,是值得深思的。比如牛奶,牛是反刍的,反刍必有催吐之剂,肝木反被土侮,自然伤肝。肝经当令在夜里1-3点(丑时,牛反刍之时),也是孩子肝不舒服哭闹的时候,伤肝,必易怒、多动。【泪水】

是情绪的释放和宣泄,之所以是“咸”(肾味为咸)的,是因为它源自我们生命最底层的负面和绝望正汩汩地外放。哭过之后,人,有时会焕然一新。当然,有时人也会喜极而泣。

大人们真是奇怪,他们会呵斥男孩子“不许哭”,而纵容女孩子娇滴滴地哭泣。于是在男孩到男人们的途中,他们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愤怒在肝那里,然后还要用烈酒来浇灌它,点燃它,使自己憋得通红,最后轰然倒地,不再醒来。女人呢,小时候就掌握了这个软化世界的秘密武器,她哭,并不全因为脆弱,有时候是她的自娱自乐,或精神上的洗礼。

对压抑太久的人而言,哭泣有时可以起到理疗的作用。

大人通常认为哭泣只是小孩子的特权,所以憋着自己。这样不好,哪怕笑出眼泪呢,至少不会泪管堵塞。

康德说:哭是以爱的能力、同情的能力和想象力为前提的。——是这样,往往痛苦不会让我们哭,但爱抚会让我们哭。为自己的命运我不会哭,但从中窥到了人类的命运我会哭。所以,我理解阮籍的穷途而哭,我视它为一种崇高的同情,它可以洗涤心灵。

我一直纳闷的是从小到大我很少哭泣,相反的是,我总是用“笑”来表达一切,紧张了会笑,害怕了也会笑,高兴就更肆无忌惮地大笑了。父母总替我提心吊胆,认为我的笑容不合时宜。但,没办法,我天生眼泪少吧。(第一次上电视拍《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时的第一个镜头,我的笑容就是因紧张而笑,可很多人把它误读为了温柔。呵呵。)

也不是没哭过,父亲去世时,我在太平间里抚着他的手臂像小孩那样独自哭泣,因为他给了我宝贵的生命,因为他完美无瑕,只是偏于懦弱……当我擦干眼泪走出太平间时,我知道再没有什么可以阻碍我的进程了,父亲走了,我不必再担心他为我担惊受怕,我自由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