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出管人用人心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16:56:35

点击下载

作者:李建平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悟出管人用人心法

悟出管人用人心法试读:

前言

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的作用已经处于主导地位。可以说,人才是现代企业的命脉,也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要想使企业如擎天柱般稳稳屹立于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企业之林中,必须要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作为企业的坚强后盾。

然而,要想使人才真正成为企业强有力的后盾,管理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常常胸有成竹,能够举一纲而动全目,轻松自如地展示自己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下属的能力,得心应手地发掘下属的潜力。在他的影响下,下属会紧紧团结在企业的周围,随着归属感的不断加深而逐渐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企业献策献力,从而带来企业的勃勃生机。

作为管理层中的一员,没有哪一位不想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但令众多管理者感到苦恼的是,尽管自己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仍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要知道,付出并不代表着收获。没有价值的付出在有些时候不仅不会促进管理,有时候甚至还会成为管理中的阻力。比如,为了让员工不偷懒,有些管理者理直气壮地做起了“监工”,结果不仅没有提高下属的工作效率,反而冷却了下属的工作热情;为了让员工各尽其职、不越权,有些管理者会三令五申,可结果却造成了公共事务的搁置等等。

其实,用人管人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在用人管人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

本书正是一本如何用人管人的参考书,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了管人用人的重要心法。

一、把人才看作企业的无价之宝,立足于企业根本,选择适用的人才。

二、全面考察人才的能力,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力。

三、主动与下属交流,通过积极的交流方式达到高效的沟通,进而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

四、员工需要的不再仅仅是物质报酬,还需要一定的精神粮食。因此,感情投资不可忽视。

五、管理者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让员工心悦诚服,管理者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德行和威严。

六、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将造成不良环境的各种因素剔除。

对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本书都有一定的实用性、仿效性或借鉴性。从本书中,您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如何使用人才、管理人才,并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愿此书成为您管理生涯中的一盏明灯,为您的前程增添一份有恒的光亮!第一章以才为贵,择可用之人

人才是企业的命脉和希望,是最有竞争性的资源。企业如果与人才无缘,只会一步步走向衰败;企业如果与人才携手,便可以昂然屹立在企业之林中。因此,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以企业的根本为立足点,选择能够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力量的可用之才。1.以人为本,才可生财《孙膑兵法·战略》:“问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意思是说天地间没有比人更宝贵的了。的确如此,正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了社会,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改变者。无论在任何时候,人的作用都不容忽视。

战国初期,魏国首位国君魏文侯是个比较有为的国君,他将百姓看得很重。

魏文侯在一次巡游的时候,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一次,他外去巡游遇见一个背着草料的人从对面走来。他发现这个人的穿衣方式与常人不同,因为此人反穿着羊皮衣。

待此人走到跟前时,他拦住这个人问:“你怎么这样穿羊皮衣呢?是不是因为你没有见过别人怎么穿才自认为应该这么穿呢?”

此人笑了笑说:“羊皮衣又不是很稀罕,我当然见过别人如何穿它了。不过,我认为他们那样穿容易脱毛,所以我就把有毛的一面穿在里面了。”

听了这个人的解释后,他关切地说道:“你的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因为羊皮板是羊毛附着的地方,将羊毛穿在里面,羊皮板自然就露在外边。如此下去,羊皮板更加容易磨损。一旦羊皮板被磨破,羊毛就会脱落。你的羊皮衣还如何保暖呢?”

这个人对他的一番提醒并不理睬,继续赶路了。

第二年年底,魏文侯又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按照魏国条例,每年年底,各县都要向朝中进贡。这年年底,有个大县的进贡物品竟然是往年的数倍。朝中大臣认为此事象征着国运昌盛,可喜可贺,但魏文侯却不这样想。他认为,该县既没有增加土地,也没有增加人口,即使该县有一些新产业出现,也不可能征收到如此丰厚的进贡。于是,魏文侯认定,一定是当地的官吏为了邀功从而增加了征收数量。如果不及时制止这种现象,各地官员一定会争相效仿,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而会影响到魏国的兴亡。

第二天上朝后,魏文侯便向众大臣讲述了他巡游过程中遇到的那件怪事。听完他讲述的事情后,众大臣并不知道国君有何用意。魏文侯看到他们一脸迷惑的样子,正言说道:“我之所以把我遇到的这件事情告诉你们,是想让你们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依附所在。如果百姓不能够安居乐业,国家便会消亡。为了眼前的暂时利益而放弃了国家昌盛的大计,是不足取的。”

众大臣这才醒悟过来,深感君主英明。“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短短的一句话就证明了魏文侯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赵威后同样是这样一位国君,从下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

战国末期,赵威后掌管赵国国事之初,齐王田建派遣使臣到赵国进行友好访问。赵威后一见来访使臣便问:“齐国收成如何?百姓怎样?齐王身体可好?”使臣不悦,反问赵威后:“威后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景与收成,这不是先问卑贱,后问尊贵吗?”赵威后莞尔答道:“一个国家无收成,怎么能养活百姓呢?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有国君呢?如果先问齐国君主,岂不是舍本求末吗?”

赵威后以民为尊的思想值得推崇,因为百姓如同海中水,而国家和君主如同水上舟。海中的水干涸后,舟就无法航行;没有了百姓的支持,国家将会一步步走向灭亡,没有了国家,也就没有了君主。

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性正如同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一个缺乏人才的企业,正如一辆没有汽油的汽车,哪怕再豪华也不过是废铁一堆。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人才呢?

其实,人才的涵义是很广泛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就是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的人。因为企业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由多个岗位组成的共同体,任何一个岗位的缺失都有可能给企业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一个企业管理者在认识到每个工作岗位重要性的同时,应该把任何一个在其岗位上有优秀表现的员工看作人才。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说,21世纪的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人才的竞争。没有了人才,再强大的企业也会一步步走向末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保证企业不会在强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残酷地淘汰。

松下电器的一次例会上,松下幸之助向一位中层雇员问道:“你在与客户交谈的时候,如果客户问到松下电器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什么时,你如何回答?”

会议室的人都觉得奇怪,松下电器公司的主要产品当然是各种电器了,这还有疑问吗?这位下属与其他人的想法一致,开口便说道:“各种电器。”

松下幸之助听了这位中层雇员的回答后,很不满意。他说:“你的回答从根本上就错了。”这话使大家感到莫名其妙,松下电器公司不是生产电器又是生产什么的呢?

松下幸之助接着说:“如果有人问你们松下电器公司主要生产什么,你们要说松下公司主要是培养人的公司,兼做电器。”

松下幸之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人才是企业成长并昌盛不衰的核心竞争力。在他看来,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要能够保证企业有大量的人才,就能够生产出质量更好、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得到人才的方式有很多,培训员工只是其中的一种。

简而言之,人才是企业的命脉。安德鲁·卡耐基曾经说过,在员工和工厂之间,他愿意选择员工。因为工厂离开了员工,很快就会被遗弃,进而会变得杂草丛生,成为废墟;如果有了员工,就算没有工厂,员工也会以其充满智慧的双手建造一个大工厂。当然,安德鲁·卡耐基在这里所指的员工,都是称职的员工,都是工厂的人才。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累积资本、获得利润,而不是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常存于今天的企业之林中。既然企业经营是以利益为前提,就理所当然地要重视能够创造出真正利润的人才。2.爱才如命,求才若渴

要想得到人才,首先必须重视人才。如果一个管理者不具备重视人才的心理,就难以发现人才。即使人才摆在眼前,他也只会看到人才的短处,对人才的长处视而不见,从而浪费了人才。

随手翻阅一下我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历代王朝中,凡是英明的君主时时都会怀有一种求才若渴的心情。一旦发现人才,他们就会立即启用。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非常注重人才的皇帝,他认为人才没有出身、学历之分。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唐太宗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久不下雨。按传统的想法,这一定是朝政出了问题,所以上天以此示警,提醒皇帝检查自己为政中的不当之处。唐太宗李世民坐立不安,于是颁布诏书,令文武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对于文武百官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趁机显示自己的才干,于是纷纷上书。这下可急坏了一个人,无论他如何努力,就是写不出一个字,这人便是中郎将常何。

常何在玄武门之变时适值宿卫北门,支持太宗夺取玄武门有功,得以升任中郎将要职。他是个武夫,虽然官职不小,但不善文理,即使对朝政有看法,也难以用文字表述。这时,一个叫马周的门客替他解了围。

马周是山东人,早年便失去父母,孤身一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中,他的才华也因而难以显露。不久前,马周流浪到长安,在常何家中做门客。

这天,马周见常何在室内独自发愁,便去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他向常何问明了情况后,笑着说:“这事容易,我来替你写这份奏章。”于是立即代常何起草了一份奏章。

唐太宗知道常何写不出什么来,对他呈上来的奏章并不抱有多大兴趣,但为表示负责,他还是要打开看一看。出人意料的是,奏章里所陈的二十多件事,件件合乎自己的意思。而且,这篇奏章条理分明,批评和建议都很中肯,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唐太宗在兴奋的同时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他对常何的学问很清楚。于是,唐太宗马上传旨宣常何上殿。常何不知皇上因为何故召见他,心神不安地随传旨官进殿面君。

见了常何后,太宗问:“这奏章写得很好!是你写的吗?”

常何松了一口气,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哪有这个能耐!是我的门客马周替我写的。”

唐太宗一听,非常高兴,连忙召马周进宫,等了一会儿不见来,又派使者去催促。马周进宫后,太宗与其进行了一番交谈,感到马周的确是个人才,于是立即委以重任。常何实事求是,让唐太宗得到了马周这样的人才,唐太宗认为他荐人有功,赏赐他三百匹绢帛。

后来,马周在任职过程中见事敏速,能言善辩,深识事端,处事平允,又敢于直言进谏,得到了唐太宗的器重,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中书侍郎、中书令的要职。提起马周时,太宗曾说:“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从任用马周的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确是一位求才若渴的君主。他得知常何的奏章是马周所写后,便立即召见马周。当发现马周的确有非凡的才能后,他根本没有计较马周的卑贱身份,而是直接任用。正是因为他的求才若渴,在他执政期间,朝中人才济济,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从另一个方面讲,人才如果得到了重用,一定会对领导者抱有浓厚的知遇之恩,从而竭尽全力为领导者效劳。反之,如果人才不能够得到重用,难免会产生一种怀才不遇的心理。同是唐朝人,中唐诗人李贺却没有马周那样幸运。他总是渴望得到重用,却始终不能如愿。正因为如此,他十分羡慕马周。他曾在一首诗里歌咏“马周昔做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希望自己也能像马周一样有朝一日能得到皇帝的重用。然而,最后他还是在无限的郁闷中赍志而殁,难怪韩愈发出了“其真不知马也”的疾呼!

为了完成大业,为了不让人才寒心,就应该主动去发现并重用人才。与唐太宗相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求才若渴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初朱元璋听了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以及李善长论述的平定天下之道后,颇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他隐约看到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大道,并深深认识到了读书人的重大作用。此后,他便特别注意网罗人才,向他们垂询问计,请他们出谋划策。他曾对人说:“予思英贤,有如饥渴。”这话绝非是他的自我标榜,而是他招揽英才的真实写照。

至正十四年七月,朱元璋攻占滁州以后,儒士范常到军门拜谒。朱元璋热情款待,并将其留置幕下,以便向他讨教。范常也尽心尽责,只要朱元璋有问题,他必然会详加剖解。

龙凤元年六月,朱元璋渡江攻取太平后,耆儒李习、陶安率父老出城迎接。朱元璋次日召见他们,与他们谈论天下大事。陶安献策说:“当今四海翻腾,群雄并起,攻城夺邑,互争雄长。然皆好子女玉帛,无拨乱救民之心。将军您若能一反群雄所为,不烧杀掳掠,顺天应人,民心悦服,必能平定天下。”朱元璋又问陶安:“我想攻取金陵,您以为如何?”陶安回答说:“金陵是古代帝王建都之所,龙盘虎踞,又有长江为天然屏障,若攻取以为根据地,然后出兵四方,定当战无不胜。”朱元璋对陶安的话十分赞赏,将他留在自己的幕府中。李习也受到重用,被任命为新建立的太平府知府。

龙凤二年三月,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马上宣布:“贤人君子有愿意跟随我建功立业的,我都尊礼重用。”消息传开,夏煜、孙炎、杨宪等十几个儒士前来谒见,朱元璋均加以录用。他听说曾担任元朝江南行台侍御史的洛阳名儒秦从龙,字元之隐居于镇江,便特意嘱咐率军攻打镇江的徐达说:“镇江有一个秦元之,才器老成,你要寻找到他,转达我希望见到他的心愿。”徐达在攻克了镇江以后访得秦从龙,朱元璋立刻让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带着重礼前去拜望,秦从龙抵达应天时,朱元璋亲自到城门外将他迎入,与他朝夕相处,向他咨询军政事务。

龙凤三年四月,邓愈率军进入皖南,他听说徽州名儒朱升学问渊博,于是特地向朱元璋推荐此人。朱升,字允升,学者称枫林先生。他是休宁人,后移居歙县,早年曾拜著名学者陈栎为师,刻苦好学,至正四年参加科举考试,登乡贡进士第二名,曾出任池州学正,后见天下扰攘,便弃官回到家乡,隐居于石门山,闭门著述。朱元璋对朱升早有耳闻,现在听了邓愈的介绍,知道朱升果有才学,便效仿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朱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朱升虽身在山中,却一直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心中有所谋划。

他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遂进言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头一策是让他加强根据地建设,巩固后方;第二策是让他发展生产,积蓄经济力量;第三策是让他韬光养晦,不过早地树立目标。这三策言简意赅,为朱元璋经营江南指明了方向。朱元璋将朱升的建议作为自己一个时期内奉行的基本方针,牢记于心。后来,他把朱升请回幕府,参与密议。

龙凤四年十二月,朱元璋亲征婺州。他知道婺州是理学中心,一向有“小邹鲁”之称并拥有大批富有学问的儒士,把这些人拉拢过来,不仅有助于稳固对当地的统治,也可以扩充自己的智囊团。所以,攻克婺州后,朱元璋迅即召见了儒士范祖干、叶仪,询以治道,接着又聘请许元、叶瓒玉、胡翰、吴沉等十三名学者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和历史书籍,并把范祖干、王冕、许瑗等纳入幕府,让他们参议军国大政。他还下令开设郡学,礼聘名儒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芷,吴沉、徐原为训导,恢复了因战乱久已废毁的教育体系,深受当地士人欢迎。

龙凤五年十一月,胡大海向朱元璋推荐刘基、叶琛、章滏。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统年间考中进士,历官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路总管府判等,因才学不为上司赏识,无法施展平生抱负,弃官归隐,读书著述。叶琛,字景渊,丽水人,协助石抹宜孙守处州,授官行省元帅。章滏,字三益,龙泉人,曾组织乡兵抵抗农民起义军,授官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推辞未受,退隐匡山。朱元璋接到胡大海的推荐后,当即派人前往礼聘,叶琛和章滏表示愿意出来,但影响最大的刘基却不愿为他所用,不肯出山。朱元璋命人再三敦请,陶安和宋濂也分别写信劝他应聘,刘基不得已,只好勉强应允。

朱元璋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每到一处都会招揽当地的人才。在与人才的交往中,他礼贤下士,获得了各地人才的好感。他们要么真心投靠,要么诚意献策,为朱元璋的统一大业增砖添瓦,并最终在多人的帮助下建立了明王朝。

古人云:“数步之内,必有芳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则满目俊才,弃则遍地糟糠。”很多时候,人才就摆在眼前,关键在于欲成大业的人会不会发现他们、重用他们。

用人管人一点通:

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像古代有成就的帝王这样,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去发现人才并主动求得人才的帮助,从而推动企业的飞速发展。3.打凤捞龙,甄奇录异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招揽一批英才、奇才,而要得到这样的人才,仅有求才若渴的心情和伯乐般精湛的眼光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睿智的管理者,还要学会运用各种手段来得到你想要的人才。

战国中期,齐国国君齐湣王在位时,国势昌盛。齐湣王野心勃勃,欲称霸天下。燕国与齐国相邻,随时都有可能成为齐国攻击的目标。

正当此时,燕国发生内乱。燕国国君姬哙听信谗言,将王位传给相国子之。子之继位后,独断专行,引起民愤。齐国乘燕国太子姬平举兵攻打子之的时机,假借助燕平乱的名义攻打燕国,使燕国面临更大的危机。后来,燕国军民同心协力将齐军赶出燕国,太子姬平即位,成了后来的燕昭王。

燕昭王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国君,他发誓要使燕国重新崛起。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决定任用一个有治国才能的人。于是,燕昭王找到了老臣郭隗,希望他能够给自己推荐一位贤士。郭隗当时并没有直接为燕昭王推荐人才,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君,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匹千里马。然而,他派人苦苦找寻了近三年的时间,却没有丝毫收获。一次,一位亲信对他说:“我打听到了一匹千里马的下落,愿意为您将它买回。”这位国君很高兴,命令亲信立即去办理此事。

亲信带着从国君那里要来的一千两金子出发了,但不幸的是,当他来到这个地方时,这匹名贵的千里马却因病而死。亲信顿时不知所措,为了向国君有个交待,他拿出五百两金子,买回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

国君看到亲信带回的马骨后,顿时愤怒地对这位亲信说道:“你可知自己犯下了欺君之罪?我要的是能跑能跳的活马,而不是一堆毫无用处的马骨!”此时,这位亲信并不紧张,他向国君娓娓道来:“当我赶到那个地方的时候,那匹千里马已经病死。我本想空手而归,但转念一想,如果我用高价将千里马的马骨买回,人们必定会认为大王您是真心求马,到时候不用我们到处寻找,自然有人将千里马献上。何乐而不为呢?”

国君觉得亲信的话并不是毫无道理,认为试验过后再将其治罪也不迟。接着,国君派人乔装到各处传播自己五百金买马骨的消息。结果,正如亲信所料,这位国君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几匹千里马。

讲完这个故事后,郭隗接着对燕昭王说:“大王目前求贤若渴,而我此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向大王推荐。与其花费精力到处去寻找贤人,不如让贤人不请自来。大王愿不愿意出高价买我这块马骨呢?”

燕昭王生来聪慧,一点就通。他回朝后,立即为郭隗造了一座华丽的房子,并拜郭隗为师。燕昭王的做法正是他求才若渴的心迹表现,各国贤士自然愿意投奔明主。很快,燕昭王身边就有了许多贤士。其中,有来自赵国的乐毅,此人才能出众,正是燕昭王迫切需要的治国之才。后来,燕昭王听从了乐毅的建议,主动与赵、韩、魏、秦四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结果大获全胜。乐毅立下大功,被燕昭王封为昌国君。

燕昭王在招揽人才的过程中,巧妙抓住了贤士的心理。在当时诸侯纷争的这种情形下,贤士们更看重自己的才华能否得到施展。他们听说燕昭王拜郭隗为师后,能够从中体会到燕国缺少人才。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燕国是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好地方。于是,众多贤士前来燕国投靠燕昭王。

燕昭王这种招揽人才的方法之所以有效,不仅在于方法本身,而且在于当时的实际情况。首先,贤士投奔的是一个国家,他们在施展才华的同时能够享受到很好的待遇,根本不用过多考虑个人利益。其次,诸侯国的数量是有限的,贤士的选择机会不多,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选择对象。

如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企业不计其数,人才的选择空间很大。因此,要想招纳到合适的人才,必须要下一番功夫。

首先,必须认清目前的形势和实际情况,应该主动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找人才,而不是等着人才自己送上门来。其实,寻找人才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知名的人才网站或人才报上登载详细的招聘信息,应聘者一旦觉得条件符合,就会前来应聘的。再比如,积极打听当地招聘会的召开时间,然后预定席位,等到开招聘会的时候,就可以与应聘者进行交流了。

其次,要想使人才真正为己所用,就要具有吸引人才的方面。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承担能力尽量给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当人才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便会留下来为企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否则,即使人才被招纳进来,也会因对企业的失望而离去。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的强大不单纯靠的是决策层的决策,员工兢兢业业的工作是更重要的因素,所以,企业在得到员工之后,一定要给他们合理的酬劳和起码的尊重,这样,才能够得到员工全力以赴的配合工作。4.忽略相貌,重视才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的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企业在选择人才时,相貌固然重要,但品行和才华更加重要,管理者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千万不能忽略。

自古以来,人人皆有爱美之心,到现在仍是如此。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走在大街上,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周围众多人的眼球。当然,一个帅气的男孩子同样具有这种焦点效应。

或许,迷人的长相具有养眼的功效。但是,作为一个承担着为公司选拔人才的领导者,绝对不可以为了时时养眼而以貌取人,毕竟公司选拔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司的效益,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为了能够得到有才能的人,在选人过程中最好将容貌放在次要位置。因为,容貌好的人并不一定有才能。

西汉末年,哀帝刘欣贪图享乐,根本无心打理朝政。当时,有一个叫董贤的太子舍人,虽为男儿身,却生得一副女子般的好面容。一日,哀帝在宫殿中偶尔看到了他,喜爱之情由然而生。董贤不仅面容酷似女子,而且言行举止中也处处显得柔弱娇气。哀帝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愈来愈喜欢他,甚至达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虽然董贤为太子舍人,哀帝对他却丝毫没有嫌弃之意,反而对他宠爱有加。他们二人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也正是由于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董贤一家人在当时被加官进爵,荣耀万里。

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远不止如此,据说,一天中午,与往常一样,哀帝和董贤又在一起休息。哀帝醒后,正准备起身,却发现董贤压住了他的衣袖。看见董贤睡得如此香甜,哀帝不忍心将其叫醒。于是,他索性让人拿来刀子,将自己的衣袖割断,然后才悄悄起身。这就是著名的“哀帝断袖”的故事。

然而好景不长,哀帝在25岁的时候驾崩。哀帝驾崩之后,董贤非常伤心。哀帝在世的时候,他只顾享受荣华富贵,根本没有学习到任何本领,以至于不能够料理哀帝的丧事。虽然他对哀帝是一片忠心,却从没有为朝政做点什么。

相反,有一些人虽然没有悦人的容貌,却不乏智慧和才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钟离春的女子。她头发稀少,额头宽大,双目凹陷,还长着一只鹰钩鼻。不仅如此,她的皮肤黑得像煤炭一样。正因为生得丑陋,以至于到了中年仍然嫁不出去。钟离春的出名不仅在于她的容貌,而且在于她的才干。当时,齐国国君为齐宣王。齐宣王对国事非常关心,对有才之人非常重视。他听说钟离春才干过人,即刻召见了她,欲与其共商国事。在交流的过程中,钟离春才华尽显。她能够以长远的目光看问题,站在未来的角度上来分析齐国国策的利与弊。她的论点独到,论证鲜明有力,足以让齐宣王信服。后来,齐宣王在钟离春的建议下,远离享乐,广开言路,鼓励直谏,大大振兴了朝纲。再后来,齐宣王立了太子,并将钟离春封为皇后。在钟离春的辅佐下,齐国国势日益昌盛,并最终能够与当时实力雄厚的秦国分庭抗礼。

其实,无貌有才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虽然不耐看,却很耐用,三国时的庞统便是这样一个人物。

吴国的大都督周瑜死后,鲁肃见吴国正需要用人,于是向吴王孙权进谏说:“我鲁肃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才,承蒙当年周公瑾错爱,被推荐并担任要职。其实,我的能力并不能够使我胜任现在的职位。因此,我想推荐一人给主公您,以辅佐您成就大业。这个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有着渊博的学识。不仅如此,他谋划策略的能力可以与管仲、乐毅平分秋色,他的心机可以与孙膑、吴起相提并论。周公瑾在世的时候,常常会思考他说过的话,诸葛孔明对他的过人才智也深表佩服。这个人现在就在江南一带,如果不趁着如此的便利重用此人,以后定会被刘备、曹操所用,岂不可惜?”

孙权听了鲁肃对此人的描述后,心中大喜,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竟然有如此奇才,于是向鲁肃问起此人姓名。鲁肃答道:“这个人是襄阳人士,他叫庞统,字士元。”孙权对庞统这个人早有耳闻,于是让鲁肃去邀请庞统。

孙权见到庞统后,立即感到不悦。因为庞统脸面黝黑,眉毛浓厚,鼻孔朝天,两腮的胡须比较短,模样非常古怪。但碍于鲁肃推荐,孙权难以直接回绝,于是问庞统:“听说先生学识渊博,不知道先生的学识以什么为主?”庞统回答说:“我在求学问的时候,从不拘泥,可以灵活应变。”孙权又问:“先生的才学能否与公瑾相比?”庞统笑着回答说:“我学的东西和公瑾有很大的区别。”孙权向来非常喜欢周瑜,容不得他人说他半点坏话,如今庞统竟然轻视他,自然更加不悦,于是婉言回绝了庞统。庞统对孙权比较失望,长叹一声便出去了。庞统出去后,鲁肃问孙权:“不知主公为什么不愿意用此人?”孙权说:“庞统是个狂人,重用他没有什么好处!”鲁肃为其辩解,非但没有说服孙权,反而使得孙权发誓一定不会重用庞统。

鲁肃从室内出来后,问庞统有何打算。当庞统说要投奔曹操时,鲁肃劝他前往荆州投靠刘备,以便孙刘两家联合破曹。庞统听了鲁肃的话,拿着鲁肃的荐书去了荆州。在前往荆州的途中,庞统与诸葛亮相遇。诸葛亮要事在身,不能陪庞统一同去见刘备,于是替他写了一封荐书。

庞统带着两封荐书来到荆州后,求见刘备。刘备听说庞统来投靠,非常高兴,因为他久闻其名。然而与庞统相见后,他与孙权一样,同样对庞统的面貌感到不悦,敷衍道:“先生远道而来,是不是很不容易啊?”庞统没有将荐书呈给刘备,只是答道:“早就听说皇叔求才若渴,乐意招贤纳士,所以特意前来投靠。”刘备以“荆楚稍定,苦无闲职”为由,将庞统安排在距荆州一百三十里地的耒阳县做县官。庞统碍于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勉为其难地前往耒阳县任职。

庞统到任后,整天以饮酒为乐,从来不去理会政事。刘备得知后,非常生气,派张飞和孙乾前去视察。张飞和孙乾二人到了耒阳县后,见军民都出门相迎,却不见庞统。从庞统同僚的口中,张孙二人知道了庞统的去处。他们在县衙坐定后,庞统才在随从的扶持下衣衫不整地来到大厅。张飞顿时大怒,厉声斥责庞统。庞统不以为意:“耒阳不过是一个百里小县,些许公事,何须费心?将军稍坐片刻,看我如何处理。”话音刚落,庞统便令公差将三个多月来沉积的公务文案抱上厅堂,随后便开堂审理。不到半日,庞统已将三个多月所有的公事全部办妥,且所办之事,公正严明,毫无偏差,使得县内百姓向他叩首,其虔诚的样子如同拜佛。

张飞的怒气早已消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向庞统表示一定向刘备极力推荐他。此时,庞统才拿出鲁肃的荐书。张飞回朝后,呈上了鲁肃的荐书,并将在耒阳县的所见所闻一一告知刘备。刘备惊奇,拆开荐书后,见鲁肃写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刘备看完后,心中不安。此时,诸葛亮正好赶回荆州。寒暄过后,诸葛亮立即询问庞统的情况,并问刘备有没有看到自己写给庞统的荐书。商谈过后,张飞前往耒阳县将庞统请到了荆州。再次见到庞统时,刘备主动向庞统请罪,庞统这才拿出了诸葛亮的荐书。

司马德曾对刘备说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如今两人都在帐中,更加增强了刘备复兴汉室的决心。他立即封庞统为副军师,令其与诸葛亮一起讨论方略、训练将士。

孙权因为计较庞统的容貌,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而刘备也因为庞统的一副丑面容不肯重用他,差点失去庞统这样的人才。

用人管人一点通:

一个人的才能与长相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如果将长相摆在第一位,无疑会与人才擦肩而过。5.才德兼重,慎用小人

自古以来,才与德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很多人在德与才之间难以选择,其实,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启用德才兼备之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才能够帮助企业增强信誉和创造价值。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司马光认为,才能能够辅助有德之人成就大业,而德行能够引导有才之人走正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云梦的竹子虽然刚劲,但如果不把它做成利箭,就不能够穿透坚硬的物体;棠地的矿铜虽然精利,但如果不把它做成兵器,就不能够刺穿厚厚的盾甲。才能正如同竹子的刚劲和矿铜的精利,而德行正如同对竹子和矿铜的加工。当德行和才能合二为一时,便能够有大作为。因此,人们常常把德才兼备的人称为圣人,把无才无德的人称为愚人,把德高于才的人称为君子,把才高于德的人称为小人。

司马光由此联想到用人和选人,他认为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如果不能够得到圣人辅佐,可以找来君子。如果连君子都得不到,宁可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因为有才的君子能够在其德行的引导下正确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助于主人事业的发展;而有才的小人则会受其德行的误导,从而阻碍主人事业的发展。愚人无德无才,尽管不能够对主人事业有帮助,但最起码不会给主人的事业造成威胁。

司马光不仅阐述了德与才的关系,而且依照才德的大小将人分为四类:圣人、君子、愚人、小人。不仅如此,他还针对这四类人才的不同点,形成了自己的用人观。从司马光的观点可以看出,他把德作为一个人的根本,这一点可以借鉴。不过,司马光提到的德和才是大才和大德,他的人才分类是依据这种标准来进行的。

清代的曹文正公曹振镛为官三朝,官至军机大臣,他说:“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曹振镛认为,一个人的才干正如同水的柔性和木头的坚硬,而德行能够使水动荡,能够使木头变直。动荡的水能够承载物体和灌溉田地,而直直的木头可以用来造船和构建房屋。才是水的波澜,而德是水的源泉,有了源泉,就能够保证水的波澜不断;才是树的枝叶,德是树的根本,有了根本,就能够保证枝叶繁茂。

从司马光和曹振镛的观点中都可以看出,德和才不能偏重。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不过,企业需要的人才多种多样,上至有决策能力的经理、总裁,下至手工操作的工人。因此,司马光的大才和大德观念对如今的企业来说是不实用的。

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首先对德和才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如何看待德与才,要根据企业的利益来定标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人能够与同事友好相处,而且不会损害企业利益,他便是一个有德之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处理好自己手中的事情,他便是一个有才之人。无德之人是小人,有德之人是君子,有才之人是人才,无才之人是庸才。

通常情况下,最好不要用小人。因为小人或许能够凭着自己的才干给企业带来利润,但同时他也会给企业利益带来潜在的威胁。

公司聘用了一位张女士,她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于是公司把她安排在业务部试用。

在三个月的试用期中,张女士的公关本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她的参与下,业务部收到的订单比以往明显增多,业务部的业绩自然很出色。总经理听说了张女士的表现后,在大会上热烈地表扬了她,并以丰厚的奖金作为报酬。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张女士在不断为公司创造业绩的同时,她的缺点也日益暴露。她开始在同事中散播谣言,由于她的能说会道,即使是很难令人相信的事情,她也能够将其说得天衣无缝。在她的挑拨和煽动下,同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好朋友变成了仇人。不仅如此,她的贪婪本性终于没有经得住诱惑,竟然串通他人贪污公款。公司认为她有优秀的业务能力,希望她注意形象,不要再破坏公司内部的团结,并希望她能够将功补过,因此没有将其开除。

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她没有坚持多久,又开始在公司里搬弄是非,胡说八道,并再次贪污公司款项。公司对她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果断将其开除。

这位张女士有着过人的公关才能,她的才能也的确给这家公司带来了利润。但是,她的德行让人不敢恭维。她不仅破坏了公司以往的和谐气氛,而且还给公司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除此之外,公司因看重她的本领没有将其直接辞退,而是给她机会改过自新,可她并不知道珍惜,仍然我行我素,继续做一些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很显然,这种人是不可以用的。

用人管人一点通:

慎用小人对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不可以忽略这一点。否则,后患无穷。6.综合考核,择优录用

不同的企业需要的人才不同,所以说不是有才能的人就是你想要的人,这就要通过考核,最后择优录用你需要的哪一类型的人才。

才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好几个方面,如见识、学问、经验等。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要对人才的这些方面作一番综合性的考核,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应聘者中选择出最为合适的人才。

(1)见识

见识,主要指人对事物的认识。有见识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总会有独到之处。当问题摆在面前时,他们能够认真地观察问题,并善于借助对外界环境和内在因素来客观而全面地分析问题。经过一番严密的思维后,他们能够稳稳抓住问题的本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在这整个思维的过程中,他们能够高瞻远瞩,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以其敏锐的眼光和强烈的预见性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并能够制定出堪称完美的计划,为公司、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在同一个城市里,有两家房地产公司。事有凑巧,这两家公司都想在该市的某个郊区投资建房。为了能够保证投资的回报率,两家公司分别派了一位专员去该郊区察看周围的情况。

考察完毕后,公司甲的专员不赞成在该郊区投资,原因很简单:该郊区道路泥泞,脏乱不堪,住户甚少,投资环境不成熟。于是,公司甲索性打消了在该郊区投资的念头。

公司乙的专员在经过一番考察后,欣喜地向公司报告:该处的投资环境很好。首先,该郊区是一处清静之地,很多市民已经被城市的喧闹折腾得没有安宁之日,幽静的居住环境必然会引起一股抢购热潮。其次,其他房地产公司还没有考虑到这块宝地,首先涉足者必然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专员的分析条条是道,得到了董事会的一致同意。

投资方案确立后,公司乙立即将建筑队开向了该郊区,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年过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通向此地。市民们高声欢呼,都希望能够尽快在这里买一套房子。正如该公司专员所料,抢购热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起了。公司乙上下欢腾,沉浸在喜悦之中。

公司甲此时后悔莫及,只能够望洋兴叹。事已如此,即使解雇了那位考察的专员,也不能够解决问题。

(2)学问

学问是指一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学到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有些人的知识结构专而精,集中在某个行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方面,这种人可以被称为专业人才;而有些人的知识结构杂而全,这种人能够对相互联系的专业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被称为综合性人才。

太宗皇太极入关之时,对洪承畴颇有了解。洪承畴是明朝末期的权重大臣,学问渊博。

为了能够使洪承畴为自己效力,皇太极派范文程去劝降。在劝降的过程中,范文程发现,洪承畴虽然脾气暴躁,但能博古通今,的确很有学问。而且,他还留意了一个细节:当梁上的尘土落到洪承畴的衣服上时,此人将灰尘轻轻弹去。于是断定,洪承畴如此爱惜自己的衣服,一定会更加爱惜自己的性命。

范文程回去后,将自己对洪承畴的认识都告诉了皇太极。不久,皇太极便亲自登门拜访。见到洪承畴后,皇太极解下身上的貂皮大衣,然后披在洪承畴的身上,并关切地说道:“洪先生有没有感觉到些许的温暖?”皇太极的做法立竿见影,洪承畴终于归顺了他。

当天,皇太极异常高兴,不仅大行赏赐,而且设宴听戏。一些将领认为皇太极过分宠爱洪承畴,不悦之情溢于言表。皇太极自然明白,他向众将领解释,他们辛辛苦苦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入主中原,而洪承畴正是一位出色的向导,能够给他们引向一条光明的道路。

皇太极的目的达到了,因为清军入关后,洪承畴在统治策略的制订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洪承畴是一个饱学之士,在今天看来,他便是一个综合性人才。皇太极之所以要用他,就是因为他有着全面的知识结构,对关内的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能够正确引导清军在不熟悉的关内建立政权。

(3)经验

经验,是指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一个有经验的人,对工作流程的熟练程度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都比生手要强。因此,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往往比较注重经验。

话说一博士初至研究所工作,因学历最高而目中无人。

一日,博士带着渔具去研究所后的池塘钓鱼。博士来到池塘边后发现,所里的正所长和副所长也在此垂钓。正所长和副所长不过是本科毕业,博士认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谈。

时间飞快流逝,两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只见正所长站起身来,踏着水面便走到了池塘对面。从厕所出来后,正所长又从水面上走了回来。

博士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心中暗奇:天下竟有如此奇人,莫非世上真有“蜻蜓点水”之武功?

博士是搞研究的,他相信科学胜过相信自己的眼睛。

突然,博士内急,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所内的厕所离此处甚远,对面的厕所需从水中过去。

博士无意从所长那里取经,但生理上的紧迫感不容他再思索,他把心一横:本科生能做到的,我不相信我堂堂一个博士生不能做到!只听见砰的一声,博士如沉石般掉进池中。

两位所长不知博士此举是何意,赶忙将他拉起问明缘由。

博士问道:“为何你们能跨水入厕而我却不能?”

两位所长相视而笑,他们告诉博士,池中本有两排木桩,因下雨水涨,木桩被淹没,他们熟知木桩位置,故能轻而易举“飞”向池塘对面。

这位博士因为太看重自己的学历从而忽视了有经验的正副所长,结果在生活就遇到了尴尬事情。经验不仅在生活中能够发挥作用,在工作中同样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何况,选用全才是不合理的。

首先,全才是少有的。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面面俱到,他的精力将会分散在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把每个方面都研究得比较透彻,是很难做到的。

其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全才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同样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企业招来一个人才后,必须要给他安排一个具体的职位,而这个具体的职位便限定了他的工作范围和需要发挥的能力范围。如果企业的工作进程安排得合理,他是不能有大量空余的时间来做其他事情的。即使他有多方面的才能,也是发挥不出来的。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在对人才进行综合考核的时候,要明确综合考核的目的。综合考核,是为了择优录取,绝不是为了选择全才。因此,企业在考核人才的时候,不应该强调“样样在行”,无须强求全才。7.抛开偏见,真心求才

管理者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必须要抛开自己的偏见。否则,就会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断定起用某人或淘汰某人,最后可能给企业造成危害。

秦王政制定了统一战略后,着手攻打韩国。韩国国势薄弱,在秦国的攻伐下感到危急。为了残喘延命,韩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派出了一位名叫郑国的人到秦国做“内间”。据史书记载,郑国是一个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人才,他到秦国的目的就是想要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投入到兴修水利工程上去,借以削弱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力东伐。

吕不韦失势后,郑国作间的事被发觉了,从而助长了秦人的排外情绪。许多宗室大臣向秦王政进言说:“诸侯国的人来秦做事,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或离间秦国的,长此下去,秦就有危险了,现在应当把他们驱逐出去。”

秦王政想到了吕不韦曾经的威胁,同时又看到那么多来自诸侯国的人,于是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发下了逐客令。正是在这种氛围里,秦国进行了一次大搜索行动,将其他诸侯国来的人一律驱逐出境。“逐客令”公布后,作为客卿的李斯极力反对,他认为此举纯属荒唐。

李斯出身南方的楚国,曾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他认定在七个强国中,只有在秦国做事才有前途,于是离开故乡楚国前往秦国。他先在吕不韦门下充当舍人,后成为秦王政的客卿。

由于李斯只是客卿,又与吕不韦有关系,自然也要被列在被驱逐的名单上。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斯展示了他的政治才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向秦王政上了一封书信,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在这篇文章里,他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和严谨务实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说:“秦下逐客令是错误的举措。从前,秦穆公求纳四方贤士,从西得到了西戎的由余,在东得到了百里奚,请到了宋国的蹇叔,晋的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虽然都不是秦国人,却使秦国能够兼并二十多个国家,从而称霸了西戎。秦孝公因为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富强;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打破六国的合纵联盟;秦昭王得到范雎,使王室权力增强,抑制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而这四位国君都是以客卿来为秦国建立功业的。”“从这些方面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那些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虽然不是秦国出产的,但大王却多方求取享用。而对于用人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人都不用,凡是来客都要驱逐出去。这是只看重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而轻视人民的举措。臣听说泰山不出让每一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河海不拒纳每一个细流,固能成就其深;做君主的只有不遗弃民众,才能显明其德。这正是五帝、三皇能够天下无敌的原因。而如今秦却要抛弃人民,让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宾客,让他们去壮大诸侯。这实际上就是借武器给敌寇,拿粮食给盗贼的举措。”

在这篇论理充分、举例详明的文章中,李斯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并且都是有目共睹,不容秦王政不回心转意。秦王政自有他的难处,他同意下逐客令,是因为他考虑到吕不韦的宾客党羽在朝危害他,而现在他见李斯的谏文,却没有提到吕不韦,消除了他心中的疑虑。另一方面,李斯的谏文句句在理,已经打动了他,所以他当即派人把李斯召回,恢复官职,并取消了逐客之令。从此,李斯成为秦王政的重要谋臣,为秦的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秦王政因为一两个客卿给秦国带来威胁便以偏概全,否定了所有的客卿。他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很明显存在着偏见,无论这种偏见是大臣们强加给他的还是他心中早就存在的,总之他的做法受到了偏见的影响。不过,秦王政的偏见是站不住脚的,李斯的《谏逐客书》便能够将他的偏见驳得一无是处。

除了秦王政外,汉朝的皇帝也曾出现过用人带有偏见的现象。

汉武帝时,有一位叫颜驷的郎官。这位郎官与众不同,他衣衫褴褛,白发苍苍,显然是一位老者。据了解,颜驷在文帝时已经做了郎官,他擅长武艺,然而文帝却喜欢舞文弄墨之人,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提拔。景帝即位后,比较偏爱稳重的老者,颜驷当时年龄尚浅,仍未得到提拔。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又喜欢重用青年,此时颜驷已经老了,同样没有得到提拔。于是,颜驷虽然三朝为官,却没用展现才华的机会。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在选用人才的时候,管理者如果抱有偏见,给企业带来的只能是人才的流失和浪费。如果在一个企业中,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现在社会,比较突出的一种偏见现象是学历。为了能够帮助管理者消除偏见,盛田昭夫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学历无用论》。这本书非常畅销,书中深刻论述了企业该如何用人。盛田昭夫认为,企业用人不能以学历取人,因为学历高并不一定能够做出大贡献,学历低并不表示没有任何价值。《学历无用论》并非看不起学历,而是告诉企业管理者不能因学历而取人,以学历的高低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当然,偏见有很多种,除了秦王政的排斥客卿和汉朝三位皇帝有关年龄的偏见外,还有性别、地域等方面的偏见。比如,人们常常会说哪个地方的人比较狡猾或没有德行,于是企业管理者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地方的人,便立即否定掉。

用人管人一点通:

要想做到才尽我用,要想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管理者一定要抛开偏见,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选用人才。8.搭配选才,人才互补

企业的业务是多方面的,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所以企业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要全面选择,从而获得各个方面的人才,这样就会达到人才互补,从而使企业顺畅运行。

人才互补对公司的重要性,正如同骆驼的各种器官对骆驼的重要性。骆驼长有长长的睫毛,能够阻止沙粒进入眼中,从而能够在强烈的风暴中辨清前进的方向;高耸的驼峰能够储存足量的养分和水分,能够使骆驼在长途跋涉中免受饥渴之苦;厚而宽大的脚掌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负重时身体对沙子的巨大压强,从而在柔软的沙中行走自如。同理,企业只有具有了骆驼的“睫毛”、“驼峰”和“脚掌”,才能够走出荒漠,奔向事业的绿洲。

古代凡有作为的皇帝,都能够做到灵活搭配人才,用互补的人才结构来完成自己的大业。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便是这样一位皇帝。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心情大为高兴。一日,他召来众诸侯和将领,与他同饮美酒。饮酒间,高祖问道:“诸位不要隐瞒,务必实话实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呢?”高起、王陵二人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后,就顺便将地盘划给有功者,能够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这是陛下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会杀害有功者,对贤者常常抱有疑心,一个人独享利益,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高祖听了他们的话后,首先说他们“知其一,未知其二”,接着分析了自己得天下的真正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然后又分析了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禽也。”

从汉高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人才结构是互补的。内有运筹帷幄的张良,中有安抚后方、增援粮草的萧何,外有战无不胜的韩信。这三种人才缺一不可,汉高祖正是有了他们三人,最终才能够问鼎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是一个合理搭配人才的高手,正是因为他的用人睿智,使得唐朝国富民强,天下太平。

王珐是唐太宗的一位大臣,他不仅有过人的识人本领,而且擅长言论。一次,唐太宗在与他交流的时候,对他说:“朝中有众多大臣,我想听听你对他们各自才干的看法。另外,将你自己和他们放在一块比较一下,说说你自己有哪些过人之处和不及之处。”

王珐略作沉思,脱口而出:“房玄龄为国鞠躬尽瘁,事无巨细,只要知道有没有处理妥当的,便会尽力为之,在这点上我不如他;魏征见微知著,常常关注皇上言行举止,敢于直言进谏,这点我比不上他;李靖能文能武,外可征讨匈奴,内可辅佐皇上执政,这点我比不上他;温彦博处理公务一丝不苟,刚直不阿,并能够简单明了地传达皇上地命令和向皇上汇报工作,这点我比不上他;戴胄智谋过人,善于处理各种疑难问题,这点我同样比不上他。但在惩恶扬善、维护正义方面,我能够做得有声有色,并认为这点便是我的过人之处。”

除了古代皇帝外,现代同样有精通此道的人,闻名世界的长江实业集团总裁李嘉诚便是一个典型。

在李嘉诚旗下,有霍建宁、周年茂和女将洪小莲三人。他们是长实内部的核心管理人物,被舆论界并称为长实系的“三驾新型马车”。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他的引人注目,并非因为他经常抛头露面。实际上,他从事的是幕后工作。此人擅长理财,负责长江全系的财务策划,他处事较为低调,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干将,而是一个专业管理人士。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名校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主任。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考取了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凭此证可去任何英联邦国家与地区做开业会计师)。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此时,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

霍建宁不仅是长实系四家公司的董事,另外,他还是与长实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实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扶植的商行)、爱美高(长实持有其股份)的董事。

传媒称霍建宁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实全系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亲自策划或参与决策的。

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取决于最终决策。从李嘉诚对他如此器重和信任来看,可知盈多亏少。

霍建宁本人的收入也很可观,他的年薪和董事袍金,再算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票等,年收入可能在1000万港元以上。

人们常说霍氏的点子“物有所值”,他是香港食脑族(靠智慧吃饭)中的大富翁。

霍建宁不仅是长江的智囊,而且还为李嘉诚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着培育李氏二子李泽楷、李泽钜的职责。

在长实公司高级管理层的少壮派中,还有一位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

周年茂是长实的元老周千和的儿子。周年茂还在学生时代时,李嘉诚就把他当作长实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并把他和其父周千和一道送赴英国专修法律。

当周年茂学成回港后,很自然地就进了长实集团,李嘉诚指定他为长实公司的代言人。

1983年,回港两年的周年茂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亲周千和一道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周年茂才30岁。

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李嘉诚是个很念旧的主人,为感谢老臣子的忠心耿耿,故而“爱屋及乌”。

这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尽然。李嘉诚的确念旧,却不能说周年茂的“高升”是因为李嘉诚对他的关照。其实,最主要的一点,仍然是他自身具备了相应实力,有足够的能力担此重任。

据长实的职员说:“讲那样话的人,实在是不了解我们老细(板),对碌碌无为之人,管他三亲六戚,老细一个都不要。年茂年纪虽轻,可是个叻仔(有本事的青年)呀。”

盛颂声移居加拿大后,周年茂升任副总经理,顶替盛颂声的缺位,长实系的地产发展中人自然落到了这位年轻人身上。

周年茂没有辜负李嘉诚的期望,他走马上任后,具体策划并落实了多处大型住宅屋村的发展规划,如茶果岭丽港城、蓝田汇景花园、鸭俐洲海怡半岛、天水围的嘉湖花园。在他的努力下,李嘉诚的迂回包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他的突出表现为他赢得了李嘉诚的信任和认可。于是,李嘉诚将更大的重任托付于他。

在以后的工作中,压在周年茂肩上的担子比盛颂声在职的时候还要大,肩负的责任还要多。但他不负众望,努力扎实地工作,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