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金融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19:46:0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健《金融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李健《金融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生活中的金融:从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谈起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经济主体与资金流量表

1社会经济主体

在封闭经济中,主要的经济部门包括居民(即“住户”)、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而对于开放经济,本国各经济部门还会与国外经济部门发生经济关系。

2资金流量表(1)资金流量表描述的对象

资金流量表描述的对象是全社会的资金运动,分为:①实物交易,主要反映各部门的收入形成及分配情况;②金融交易,反映各部门资金余缺和筹集资金的情况。(2)资金流量表的功能

资金流量表的功能主要是描述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之间的资金往来或交易的流量和流向。资金来源项目代表某个部门从其他经济部门获得的资金,属于资金流入;资金运用项目则代表从该部门流向其他部门的资金,属于资金流出。(3)资金流量表反映的内容

从资金流量表中可以看出:①每个部门都在进行着多样化的金融交易活动;②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资金余缺是同时存在的;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跨国经济与金融活动会产生对外资金流出或流入及相应的差额;④国内外所有经济部门的资金余缺将在金融活动下实现均衡。

二、居民理财与金融

1货币收入与支出(1)货币收入

居民、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收入,如生产经营、提供劳务和经营性资产等。按照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收入分为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前者是以货币形式体现的收入,而后者是以消费品及其他实物资产形式体现的收入,又称为实物性收入。

在我国,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核算城镇居民收入,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核算农村居民收入。(2)货币支出

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家庭所产生的付出行为称为支出,可分为货币支出与非货币支出,前者是以货币形式体现的支出,后者又称为实物支出。

居民的支出就是其他部门的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金融资产结构,从而促进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发展。

2盈余与赤字

当居民的货币收入大于支出时会出现盈余;反之,则产生赤字。盈余是居民进行货币储蓄与投资的前提,而赤字则需要通过消费信贷或民间信用来弥补。目前,居民是最主要的金融盈余部门。

居民使用盈余通常基于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三个考虑因素,一般来说,收益性与安全性、流动性负相关,居民会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金融资产的持有。因此,居民盈余的多少对金融资产总量起决定性作用;居民盈余的不同使用方式,对金融资产结构起决定性作用。

居民被动面对家庭收支状况以及主动的选择跨期消费都有可能产生赤字。(1)居民盈余的使用

①货币储蓄

除了现金储蓄外,我国大部分居民将盈余以储蓄存款的形式作为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又通过金融部门的贷款满足非金融企业的资金需求,实现金融平衡。

②投资

居民为了获取收益还会将货币盈余用于投资,居民投资可分为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2)居民赤字的弥补

①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居民向消费品卖方申请赊销或分期付款,或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消费贷款的信用方式。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有:赊销、分期付款、消费贷款。

②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居民间直接或者通过合会、民间钱庄等中介组织间接实现的借贷,是一种非正规的方式。

三、企业财务活动与金融

1企业经营与财务(1)企业经营与资金运动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企业的经营过程,从实物形态看是从投入到产出的再生产过程,这一过程通过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从资金形态看则是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回收的循环周转过程。(2)企业财务与财务管理

①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体现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也是企业的资金活动过程,即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企业的经营活动可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反映。企业财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自身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②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盈余分配。

③企业财务活动与金融体系

企业作为金融机构服务的重要对象,是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其财务活动对宏观金融总量和结构有决定性影响。

2企业负债管理

企业的负债是企业承担的以货币计量的债务,需要在将来以资产或劳务的方式偿还。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不同企业会发生经常性的资金往来,形成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或预收账款,这种企业之间的相互负债活动即商业信用,其主要的信用工具为商业票据。

非金融企业部门是最大的资金短缺方,需要从其他经济部门筹集资金。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或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是其最主要的融资渠道。

企业负债活动对金融的影响:①通过负债活动,企业实现外源融资,满足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②构成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使金融市场更加活跃并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③为居民、金融机构、国外等部门提供投资机会,使他们分享企业经营成果,也调剂了不同部门之间的资金余缺。

3企业资产管理

企业资产是企业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主要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及递延资产。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点。企业的资产活动与金融部门的活动密切相关,并且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动非常敏感。

企业资产活动对金融的影响:①企业存款行为会直接影响货币结构;②企业借款行为会影响社会的信用货币量;③企业经营业绩是银行贷款质量和股票、企业债收益的基本决定因素。

4企业盈余分配

经过一定时期(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的生产经营后,为了确定经营业绩,企业要核算收入与支出,盈余和亏损都是可能的结果。

企业的净利润形成企业盈余,其数值等于企业各项收入减去企业的各项支出。

企业盈余归属于全体股东,因为企业的所有权归全体股东。获得盈余后,企业要对盈余进行分配。如果发生亏损,需要以后年度的盈余弥补。企业盈余在分配时,首先提取各种公积金,然后决定退出经营的数额并以股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最后剩下的部分留在企业用于再投资,称为未分配利润。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公积金、未分配利润以及企业的实收资本,是全体股东享有的全部剩余利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

企业决定盈余分配时要全面考虑自身的发展规划、资产负债水平和外部融资环境。企业内部融资的一个主要方式是不分配并积累盈余。

企业盈余的多少以及投资者实际分配到多少盈余和分配方式,会对企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盈余越高,且投资者实际分配到的盈余越多,则有助于股价的上涨。

四、政府的财政收支与金融

1财政收支与政策安排(1)财政收支

一方面,政府通过税收及其他收费形式从各部门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又通过购买、转移支付等形式使用其收入,政府的收入与支出称为财政收支。政府参与和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渠道就是财政收支。

财政收支与金融活动紧密相连:

①财政收支通过货币形式体现。

②财政收支需要通过金融体系来实现。

③财政收支对中央银行影响非常大。(2)财政盈余与赤字

①财政盈余与赤字的定义

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有时是不平衡的,会产生盈余或赤字。如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收入大于支出,财政资金结余,则称为财政盈余;反之,若财政年度内收不抵支,则称为财政赤字。

②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a.增加税收。

b.向中央银行透支。

c.借款。

③运用财政盈余的方式

a.偿还以前发行的政府债券,减少政府借款存量。

b.保留盈余以备后用。

c.进行政府投资。(3)财政政策安排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主动调节财政收支的政策措施,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共同构成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

2政府债券

政府债券是政府作为举债人发行的债券,也称为公债。一般分为国债和地方公债,前者由中央政府发行,后者由地方政府发行。

公债是债券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最重要的交易品种。由于安全性高且投资收益可免税,公债是非政府部门理想的投资产品。因此,公债既可以解决政府融资的需求,还能为非政府部门提供良好的投资机会。

从金融运行的角度分析,公债由于同时具备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有很多作用:

①在债券市场上,公债发挥着基准性作用。

②公债是金融机构调节资金流动性最主要的工具。

③公债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操作工具。

3政府投资

为了实现社会发展和经济管理目标,使用政府收入进行投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手段。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基础建设。

政府投资对金融活动有重要影响:

①政府投资会产生大量的货币收支,会对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产生重要影响。

②如果收入不变而扩大投资,则政府可能面临更严重的财政赤字。

③政府投资对整个社会的金融活动产生影响。

④政府对外投资会对国际金融产生重要影响。

主权财富基金(简称主权基金)是指一国政府利用外汇储备资产创立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的机构投资者,目的是提升本国经济和居民福利。

五、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活动

1国际支付与结算(1)国际支付

国际货物与服务贸易是最主要的国际支付项目,除此之外,资本流动、财富的转移等也会产生国际支付。(2)国际结算

国际结算是指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的货币收付行为。票据是国际结算最基本的工具,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国际支付结算不断发展,国际结算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汇兑、跟单托收、信用证等方式越来越普遍,同时出现了国际保理、旅行支票、银行保函等新方式。(3)国际货币

国际货币可在国际市场上用于支付与结算。如果一种货币被各国普遍接受且可自由兑换,则这种货币就可成为国际货币。国际货币对于非发行国来说就是外汇。国际支付结算活动会对外汇市场供求的总量与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对外汇汇率的波动产生影响。

2贸易融资与国际信用

贸易融资是金融机构向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

国际贸易融资与非贸易融资都是开放部门在经济活动中自发产生的国际信用活动,国际信用活动通过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以外汇为载体实现。

3国际投资与资本流动

国际投资指跨越国界的投资,使资本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分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1)国际直接投资(FDI)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对外输出。形式主要包括三种:①绿地投资,即采取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在国外建立新企业;②收购国外企业的股权并达到拥有实际控制权的比例;③利润再投资,将前期投资所获利润继续投资于企业。(2)国际间接投资(FII)

国际间接投资是指购买国外的股票、政府债券或企业债等证券,以实现资本增值或取得利息或股息等的一种投资活动。

投资者对其投资项目的经营活动有无控制权是区别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根本要素,后者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经营活动没有控制权,主要通过国际证券市场进行投资。

国际投资使国际资本发生流动,其实质是国际资本的跨境流动。国际投资所导致的国际资本流动一般不依靠真实的商品或劳务交易,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和流动性。

六、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

1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1)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是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生产与交易的发展。货币具有交换媒介职能,表现在为商品计价以及作为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货币也具有资产职能,表现在作为财富贮藏和保值增值的手段。

货币制度是用于规范和约束货币流通的,包括国家货币制度和国际货币制度,前者是一国对主权货币的各种规制,后者是各国对国际货币的各种协议。(2)汇率

汇率是指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汇率的高低取决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货币购买力、市场预期、外汇供求、经济实力、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汇率的高低会改变一国(地区)对外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收益,影响进出口贸易、资本流动、国内商品价格、国际收支、宏观经济。(3)信用与信用体系

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称为信用。信用不断发展变化,信用方式由实物借贷发展为货币借贷,信用范围由个人信用发展到社会信用。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经济越发达,债权债务关系越复杂,信用越有必要。(4)利率

一般而言,像银行贷款、股票投资等资金借贷或投资都有风险。利率等于利息额与本金的比值,可以衡量收益与风险。利率高低直接影响各类金融交易,进而会影响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微观金融活动。对利率水平的调整,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投融资决策和经济金融活动,因此,利率是政府调节社会经济金融活动的一种工具。(5)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是指实现资金借贷或金融交易的工具。

金融工具是金融活动得以实现的载体,在创造之初仅作为融资的工具,但其包含着一定的金融资产价值与收益权,在市场上可以独立地流通和交易。

2现代金融体系运作载体

现代市场经济中,部门内部的金融活动及各部门之间的金融活动,都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这两大运作载体来实现。(1)金融市场

广义的金融市场即指金融活动的场所。根据金融活动的不同,可将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各个市场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体系。金融市场具备满足投融资需求和配置资源、信息集中与管理、价格发现以及风险管理等功能。(2)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各类金融活动得以顺利实现的组织载体,各部门的金融活动一般都要通过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来完成。

3金融总量与均衡

整个金融体系活动的总规模称为金融总量。金融总量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确定,只能通过确定一些可观测的统计指标对金融总量进行大致测算,这些指标包括货币总量、信贷总量、证券总量、保险总量等。在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体系的运行形成了使供求总量实现均衡的机制。宏观金融动态均衡的核心是货币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

4金融调控与监管

稳定、良好、有序的金融体系及运行状态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使用相应的政策工具,调控金融活动进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各项措施的总称,是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为了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众利益,需要政府实施金融监管。政府指定中央银行或设立专门监管机构,监督和管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活动,促使其稳定运营,以减少金融风险。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金融源于社会经济生活?

答:金融在人们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消费、支付等活动都需要用货币来支付;一些经济主体有资金盈余,他们需要把资金存放银行或投资等,而另一些经济主体存在资金短缺,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与之相适应,有专门的机构发行货币,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有专门的市场融通资金和交易金融产品;有专设的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由此形成金融体系。可见,金融源于生活,融入日常经济活动之中。

2如何理解四部门之间的经济金融活动以及开放经济下国内外各部门的经济金融活动?

答:(1)封闭经济由居民(亦称“住户”)、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与政府这四大经济部门组成,各经济部门内部及不同的经济部门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并引起错综复杂的资金活动。如果不考虑同一个经济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单是考察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与资金流动,可以发现所有的经济部门都无法独立、封闭地生存。同时,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三个部门都不可避免地与金融机构发生关系。居民需要把节余的资金存放银行、投资证券或购买保险等,也需要在资金不足时向银行申请贷款(如住房按揭贷款);非金融企业需要通过银行、进行资金结算,办理存款、贷款、信托、租赁等业务,或在证券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工具融入资金等;政府也需要通过银行来实现资金调度、划拨,其银行账户会形成一定的存款,同时需要在证券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进行融资等。(2)对于开放经济而言,本国各经济部门不可避免地与国外经济部门发生经济关系,产生国际金融活动。开放部门的对外金融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贸易和劳务所产生的国际结算与融资;二是投资活动,包括实业投资或纯粹的金融投资。

3你能看懂资金流量表吗?试描述表中各栏目的关系。

答:(1)资金流量表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的核算表。资金流量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实物交易账户侧重反映各部门收入的形成和分配情况,金融交易账户侧重反映各部门资金的余缺以及资金筹集情况。资金流量表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一定时期资金往来或交易的流量和流向。每个经济部门的资金来源项目表示该部门从其他部门获得的资金,是资金流入;资金运用项目表示该部门资金流向其他部门,是资金流出。通过当年资金流量表,可以分析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是否正常;从历年的资金流量表中可以找出货币信用运动规律,为制定收入分配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2)表中各栏目的关系具体表现为:①“国外”部门指与国内部门发生金融交易的所有非常住机构单位,其运用方反映了国外部门在我国国内运用的资金,其来源方反映了国外部门从我国国内获得的资金。②“其他”指除通货、存款、贷款、证券、保险准备金、直接投资、对外债权债务7个项目外的所有金融交易项目。③各部门净金融投资项目的计算公式为:净金融投资=该部门的资金运用-该部门的资金来源。一般来说,各部门净金融投资额的代数和为0。

4居民的收支如何引起金融活动?居民的盈余或短缺如何通过金融来调节?

答:(1)现代居民经济生活中的日常收入、支出活动和储蓄投资、借贷等理财活动构成了现代金融供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收入引起的金融活动: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与此同时,居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居民的货币性收入日益增加,导致货币需求随之增长。同时,居民的其他金融需求也快速增加,例如,需要银行提供多样化的存款、转账等服务需求等等。

②支出引起的金融活动: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虽然仍有零星的直接支出交易,但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经济活动跨时间、跨空间和多维复杂交易的需要,大部分的支出活动需要信誉良好、网络庞大且运行通畅的机构作为中介提供支付服务,这个支付中介就是金融体系。绝大多数居民的货币支出活动都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完成的。(2)居民的盈余或短缺通过金融来调节,具体表现如下:

①居民是最主要的金融盈余部门,居民盈余最主要的使用方式是货币储蓄与投资。我国居民总体偏爱货币储蓄,除了现金储蓄外,大部分居民盈余通过储蓄存款形成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又通过金融部门的贷款,满足非金融企业的资金需求,实现金融平衡。居民货币盈余另一重要使用方式是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居民投资可分为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一些居民用盈余购买经营性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或购买收藏性物品,这是实物投资。

②消费信用和民间借贷既是居民赤字的弥补方式,又是居民跨期金融管理的产物。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到期应当偿还,因此当期的借款要由后期的盈余累积来支付。所以,居民的消费信用与民间信用能力,与其未来的金融盈余能力显著相关。当居民预期未来收入高,金融盈余大时,就会倾向于融入资金,增加当期支出。居民在获得信用后,要对未来的支出、积累进行规划,对未来的金融盈余进行管理。居民在跨期金融管理过程中,又可能会产生相应的金融需求,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5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其财务活动有何关系?

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也是企业的资金活动过程,即企业财务活动过程。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直观地反映出来。

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体现为资金运动,并由此形成相应的金融供求。企业生产经营前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本金,而资本金投入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企业的产权属性。单个出资人的为独资企业,不同股东按比例出资并按比例享有股东权利的为股份制企业。

对于一个特定企业来讲,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先购买固定投资、原材料及其他辅助生产经营性物资。生产经营中会形成许多债权债务关系,有些是本企业对外负债(如暂时拖欠外企业的货款,或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有些是外企业对本企业的负债。当企业资金充足时,还考虑将资金存放银行,或购买股票、债券进行长期或短期的投资。

企业的购买活动、债权债务活动和投资活动等都是财务活动,都需要通过金融体系来实现。另外,企业经营形成利润,利润分配政策及其发放形式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依法纳税,这同样也是资金活动。可见,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都可以通过财务活动体现出来。

6企业的财务活动如何引起金融活动?企业的盈余或短缺如何通过金融来调节?

答:(1)企业财务活动与金融体系密切相关,是金融运作与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企业是金融机构服务的重要对象。表现为两方面:—方面,企业庞大的财务活动是金融机构业务的基础,企业也因此成为金融机构最重要的客户群;另—方面,企业的财务运作离不开金融机构,企业资金的供求和支付、理财等都需要金融机构为之提供低成本的便利与服务。

②企业是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企业发行的票据、股票和债券等是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交易工具,企业之间的债务买卖、票据交易等,使企业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最活跃的参与者。

③企业的财务活动对宏观金融总量和结构有决定性影响。企业的贷款需求是货币创造的前提条件;企业信用的扩张或收缩直接影响货币信用总量,而企业的资产组合与理财活动对金融资产结构和货币结构有决定性影响;企业的进出口和海外投融资对国际收支影响巨大;企业对宏观金融调控的反应也是货币政策能否见效的重要影响因素。(2)企业的盈余或短缺通过金融来调节,具体表现如下:

①企业盈余的多少以及投资者实际分配到盈余的多少和分配方式,将影响企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般来说,盈余越高,且投资者实际分配到的盈余越多,则有利于该股票价格的上涨;相反,企业盈余少或亏损,或者企业不愿意分配盈余,使投资者实际得不到分红回报,则该企业股票价格将下跌。

②不同企业之间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会经常性发生资金往来,一些企业暂时拖欠对方企业的货款,形成该企业的应付账款或应付票据,或预收其他企业的货款,形成该企业的预收账款。企业之间的相互负债活动,称为商业信用,其信用工具主要为各种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一定债权债务关系的载体,可在企业之间或企业与银行之间进行转让,形成了票据的背书、贴现等活动,这些都是货币市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货币市场的交易活动,企业之间实现了资金余缺调剂。

7财政收支活动如何引起金融活动?财政盈余或短缺如何通过金融来调节?

答:(1)财政收支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活动的主要体现,也是政府参与和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渠道。财政收支与金融活动紧密相连。

①财政收支以货币形式体现。现代社会庞大而复杂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可能通过实物来实现,都必须借助货币形式。

②财政收支需要通过金融体系来实现,金融系统是财政收入、支出顺利实现的渠道,因此财政收支产生对支付网络与支付工具的需求。

③财政收支对中央银行影响极大,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业务,财政收入形成的存款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负债项目,财政支出直接减少中央银行负债。

④财政收支影响各部门的金融活动。财政收入使资金从社会各部门(居民、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等)流向政府部门;财政支出使资金从政府流向各部门。当政府提高税率,或扩大征税范围时,非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当政府增加支出时,流入非政府部门的资金增加,非政府部门的金融资源更为充足。(2)政府的盈余或短缺通过金融来调节,具体表现如下:

①财政出现赤字就必须弥补,否则无法维持正常的预算内支出。弥补财政赤字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增加税收,如前所述这将相应缩减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二是向中央银行透支,这会影响货币的稳定,引起通货膨胀;三是借款,对内主要通过发行公债向居民、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等非政府部门借款,也可以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或向他国借款。后两种方式统称政府信用。

②出现财政盈余,政府则需要考虑如何运用盈余。第一种方式是用盈余偿还前期发行的政府债券,减少政府的借款存量。第二种方式先保留盈余以备后用,这将增加中央银行账户上的政府存款。第三种方式是进行政府投资。

8国际收支活动如何引起金融活动?国际收支的盈余或短缺如何通过金融来调节?

答:(1)居民、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四大部门都存在跨国的经济活动或财富转移活动,各国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交往,必然伴随着货币的国际支付。居民主要因国际服务贸易或财富转移,如国际劳务收支、国外购买、国外旅游、国外留学(培训)以及国际汇款等形成国际支付。

非金融企业是国际支付的主体,其频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以及财富转移(如利润转移)活动引起复杂的国际支付。另外,金融机构会因购买、服务性贸易等引起国际支付活动,政府也会因购买、援助等引起国际支付活动。(2)国际收支的盈余或短缺通过金融来调节,具体表现如下:

①当开放部门在办理进出口业务中,出现资金不足时,就会产生贸易融资需求。贸易融资是指金融机构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

②国际贸易融资与非贸易融资都是开放部门在经济活动中自发产生的国际信用活动,国际信用活动需要以外汇为载体,通过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来实现。因此,国际信用活动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外汇汇率产生重要影响,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这些金融机构的股价表现,影响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国际信用活动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与转化,直接表现为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有决定性作用。

9现代金融体系由哪些因素构成?为什么要对金融体系进行调控与监管?

答:(1)现代经济是货币信用经济,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在现代货币制度和现代信用制度基础之上。缤纷复杂的金融活动要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实现交易。因此,货币、汇率、信用、利率、金融工具等是现代金融运作的基本范畴,也是现代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2)金融活动源于社会经济活动,同时又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合理健全的金融体系及其总量结构,将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将制约甚至破坏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一个稳定、良好的金融体系及其运行状态对促进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就业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融是社会信用的产物,金融活动具有极高的风险性。而金融一旦出现风险,又将对社会各经济主体活动都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减少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秩序,保护公众利益,需要政府实施金融监管。为此,政府指定中央银行或设立专门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活动进行监管,促使其稳定运营,以减少金融风险。良好的金融监管,是金融体系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

10现代金融总量、结构与国民经济总量、结构之间有何关系?

答:社会各经济主体借助货币信用形式,通过金融市场或机构完成的金融活动形成了金融总量与结构。金融总量是指整个金融体系活动的总规模。从理论上讲,一国(地区)各经济主体对内、对外的金融活动总和即是其金融总量。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直接将社会各部门的金融活动简单加总来统计金融总量。而且,各经济主体的金融活动可能存在交叉,因而可能出现重复统计问题。因此,只能通过确定若干可观测的统计指标,从货币总量、信贷总量、证券总量、保险总量等方面来大致测算金融总量。

其中从信贷、证券、保险等角度对金融总量的研究,一般与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主要着眼于产业发展和信用规模。而货币总量则是宏观金融研究的重点问题,因为所有经济总量和信用总量都以货币来计价,因此,货币供给与需求及其关系,成为研究宏观金融动态均衡的核心。一切商品和劳务交易也都以货币来计价流通,各个经济主体为什么需要货币,哪些因素影响货币需求,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同时现代货币是信用货币,它由银行体系创造。整个银行体系是如何提供货币的,货币供求是如何实现均衡的,货币失衡导致的通货膨胀原因何在,影响几何,如何治理?这些都是非常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第2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2.1 复习笔记

一、货币的出现与货币形式的演进

1货币的出现及货币起源学说(1)货币的出现

货币的出现与交换相联系。实物货币是最早出现的货币,世界上最早的铸币出现在中国。(2)对货币起源的探讨

①对于货币产生的解释,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学说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

a.先王制币说。

b.交换需要说—司马迁。

②西方早期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有三种:

a.创造发明说—古罗马法学家J.鲍鲁斯。

b.便于交换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c.保存财富说—法国经济学家J·西斯蒙第。

③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如下的发展过程:

a.偶然价值形式—原始公社时期。

b.扩大价值形式—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产生后的时期,但仍然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c.一般价值形式—利用一般等价物充当交换媒介。

d.货币形式—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④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产生的。

2货币形式的演进

货币出现以来,货币形式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反映了商品交换对币材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币材通常应兼具以下特性:①价值较高;②易于分割;③易于保存;④便于携带。

从币材的角度分析,货币形式的演变轨迹是由有形到无形、由低级到高级、由注重货币材料自身的价值到注重货币形式发挥交换媒介功能的便利度。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被称为商品货币,而作为普通商品几乎没有价值的纸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被称为信用货币。币材总体的演变顺序是“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但在一些时期也出现过几种货币的并存。(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用自然界存在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一种物品成为实物货币需要具备两个要素:①罕见或相对珍贵而受大家喜爱;②容易转让。(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是指以铜、银、金等金属作为材料的货币。由于价值稳定、易于分割和储藏等优势,金属货币比实物货币更适合充当货币。中国是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金属充当货币采用过两种形式:

①称量货币—以金属条块的形式按重量流通的金属货币,在使用时每次都要称重量,鉴定成色。

②铸币—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解决了称量货币在使用时的不便,使商品交易更加便利。

金属货币的弊端:①货币的数量很难与经济保持同步的增长;②在进行大额交易时不便携带。(3)纸制货币

纸制货币简称为纸币,包括国家发行的纸制货币符号、商人发行的兑换券和银行发行的纸制信用货币(也叫银行券)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交子。

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券是为了弥补流通中金属铸币的不足,银行券最初是通过银行存贷款等信用业务发行的,并以随时可兑现成金属货币为保证。其经历了“完全可兑现金属货币→不可完全兑现金属货币→完全不可兑现金属货币”三个阶段。现在,各国使用的货币现钞几乎都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质信用货币。

政府发行的纸币主要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只能通过收缴税收的形式回笼,由于缺乏硬约束,容易引起货币超发,造成通货膨胀。(4)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是一种无形货币,指具有货币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银行存款,包括可以直接进行转账支付的活期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5)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指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以传输电子信息的方式实现支付功能的电子数据。这些电子数据的取得以持有人的存款或贷款为基础,可以视作一种信用货币。

二、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1货币的职能(1)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具有内在价值,对货币职能的认识没有实质性分歧,划分标准基本一致。

①色诺芬认为货币是用来交换和积累财富的。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③马克思按照先后顺序对金币的五个职能进行排列,分别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2)由于信用货币本身不具有内在价值,它的出现使得人们对货币职能的认识有了不同观点:

①早期名目主义的货币本质观—信用货币只具有交换媒介职能(单一职能论),这个观点是货币面纱观和货币中性思想的重要依据。

②凯恩斯的现代名目主义观—货币同时具有交换媒介和贮藏财富的职能,这个观点为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3)尽管对货币职能有多种表述,但均可以归纳为两种:交换媒介和资产职能。

①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媒介职能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指货币在商品交易中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便于商品交换。货币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发挥交换媒介职能:

a.交换手段

交换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中介,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货币作为交换手段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由此产生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二是货币不断在买卖者手中流通,相比于货币本身的价值,人们更关心货币的购买力,这是纸币、信用货币流通的重要原因。

b.计价标准

货币作为计价标准,是指用货币计算和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对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进行标价。

c.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其中,交易性需求是指作为交换媒介而产生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均衡是稳定物价的重要因素。如果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下降;反之,如果货币供过于求,会使得物价上涨,两种情况都会妨碍商品交换正常进行。因此,货币能否正常发挥交换媒介的职能成为衡量货币流通状况的标准。

由于商品货币具有内在价值,其可以根据商品交换的需要自行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实现货币供求的自动均衡和商品交换价格的相对稳定。但在信用货币形式下,由于没有内在价值,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主要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信用货币不具备自我调节能力,需要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②资产职能

货币的资产职能是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货币之所以能发挥资产职能,是因为它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并能够与所有商品直接交换。货币最大的优势是它的流动性,即资产变成现实购买力而不受损失的能力。

发挥资产职能的货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所以将这部分货币需求称为投资性或投机性货币需求。

2货币的作用(1)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①货币的积极作用

a.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降低了商品交换的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促进了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b.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有助于商品交换的实现。

c.通过支付冲抵部分交易金额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d.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e.通过存款等促进社会资金的集中和有效利用,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提供前提条件。

马克思的“货币第一推动力”认为:货币能够集结各种生产要素进而启动社会生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活动首先要用货币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并将其合理组合,否则资本增值、积累以及扩大再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其次,货币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进行的持续动力。

②货币的负面影响

a.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换过程分为买和卖两个环节,有可能导致商品买卖脱节和供求失衡。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得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债务关系,有可能导致债务危机。

c.货币跨时支付会导致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货币过多会产生通货膨胀,货币过少会阻碍商品价值的实现。

d.货币拜物教会扭曲人类的思想与行为,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2)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①币值稳定。货币稳定地充当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正常发挥计价标准的职能,都需要币值保持稳定。

②有一个调节机制使货币流通量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实现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的正常流通,货币供给需要具有弹性。(3)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

①货币中性观(货币面纱论+萨伊):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对经济运行没有实质性影响。

②货币非中性观(凯恩斯学派+弗里德曼货币学派):认为货币对经济运行能够产生实质性影响。

三、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与计量

1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1)划分信用货币层次的必要性

如今流通的货币是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的信用货币。现金和各种存款货币在购买能力上是不同的。在统计货币量时,既要考虑全面性和准确性,又要兼顾中央银行调控货币量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货币量划分层次。

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就是对流通中各种货币形式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目前将货币量分为三个层次,中国人民银行会定期向社会发布各层次的货币量。(2)信用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目前,各国中央银行都以“流动性”作为依据进行货币层次划分。流动性反映了货币发挥交换媒介职能的能力,不同的金融资产流动性不同。(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主要国家的货币层次划分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货币层次划分为三个:

a.通货M,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可随时充当交换手0段和支付手段,流动性最强。

b.货币M(狭义货币),由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构1成。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可以随时通过签发支票或刷卡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

c.准货币QM(亚货币、近似货币),主要包括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准货币本身不可以直接用来购买,但经过一定的程序后能够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②美国

M=银行体系外的通货+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性存1款

M=M+小面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21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隔日回购协议+隔夜欧洲美元

M=M+大额定期存款+长于隔夜期限的回购协议+定期欧洲32美元

L=M+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储蓄债券+银行承兑票据等3

③中国

M=流通中的现金0

M(货币)=M+活期存款10

M=M+准货币(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21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④各国货币层次划分的特点:

a.货币的范围随着流动性的减弱而扩大。

b.金融制度越发达,金融产品越丰富的国家,货币层次越多。

c.不同国家各个货币层次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d.货币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快,金融体制的变化越大,越有必要对货币层次进行修订。

e.货币层次的划分及计量无法做到完全准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货币流通的状况。

2货币的计量(1)狭义货币量与广义货币量—货币结构角度

一般而言,狭义货币量指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它反映1的是社会对商品和服务的直接购买力。中央银行在使用货币政策时监控的主要指标就是狭义货币量。

广义货币量指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准货币指随时可以2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它反映了社会的潜在购买力。广义货币供应量比狭义货币供应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货币流通状况。(2)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不同时期角度

货币存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我国中央银行公布的年度货币供应量就是货币存量。

货币流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它表现为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3)货币总量与增量—货币数量变化角度

货币总量是指货币数量的总额。货币总量可以是某一时点上的存量,也可以是某一时期内的流量。

货币增量是指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

四、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针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以国家法律形式或国际协议形式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其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

从货币制度的形成方式和适用范围上看可分为三类: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

1国家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1)国家货币制度的内容

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国家货币制度从其存在的具体形式看,大致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信用货币制度两大类。

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币材和发行方面,从总体上看,两类货币制度大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①规定货币材料(目前世界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再对币材做出规定)

②规定货币单位(货币计量单位)

a.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例如人民币、英镑、美元、日元。

b.规定货币单位的值。

③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

a.主币:即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主币的最小规格通常是1个货币单位。

b.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分,主要解决商品流通中不足1个货币单位的小额货币支付问题。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辅币是不足值货币,铸造权由国家垄断并按法定的名义价值强制流通;在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辅币发行权由中央银行或政府机构垄断。

④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a.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通常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下,中央银行发行的纸质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b.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不足值辅币通常为有限法偿;信用货币制度下没有明确的规定。

⑤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

a.自由铸造与限制铸造。这种规定是金属货币制度的内容之一。

b.分散发行与垄断发行。分散发行是指允许私人部门按照规定的条件发行信用货币;垄断发行是指信用货币只能由中央银行或指定机构发行。

⑥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指发行者必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法律规定以金或银作为货币发行准备;在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构成一般有:

a.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

b.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券等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2)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

大致的演变顺序是: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表2-1 各种货币制度的特点

①银本位制

基本内容:

a.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

b.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本位币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c.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

d.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②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基本特征:

a.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一般情况下,大额批发交易用黄金,小额零星交易用白银。

b.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都有无限法偿能力。

c.金币和银币之间、金币银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

复本位制包括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a.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之间不规定比价,金币和银币的比价就是市场上生金和生银的比价,该制度会导致商品出现金银两种价格,引起价格混乱,不利于商品流通。

b.双本位制—国家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法定的比价流通。该制度会引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称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③金本位制

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a.金币本位制的基本特点:

第一,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

第二,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

第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第四,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b.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指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c.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的基本特点:

第一,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金币,而是流通银币或银行券。

第二,本国流通货币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国家的外汇,然后用外汇到该国兑换黄金。

第三,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多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这种货币制度有三个特点:

a.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

b.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c.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⑤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一国多币”的货币制度

a.大陆地区: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与港元、澳门元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决定的汇价进行兑换。

b.香港地区:法定货币是港元,以美元为发钞准备。

c.澳门地区:法定货币是澳门元,与港元直接挂钩。

d.台湾地区:法定货币是新台币,主要与美元挂钩。

2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1)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各国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②安排汇率制度。

③选择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2)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是指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即金平价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在“黄金输送点”的作用下,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3)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实行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①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美元—黄金本位制,也是一个变相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存在问题,又被称为“特里芬难题”,即美元信用和国际清偿能力之间的矛盾:若美国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4)牙买加体系

①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a.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黄金完全非货币化,各国可自行选择国际储备货币。

b.汇率安排多样化,出现了以浮动汇率为主,盯住汇率并存的混合体系,各国可自行安排汇率。

c.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包括:运用国内经济政策,通过改变国内的供求关系和经济状况,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运用汇率政策影响本币币值,通过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经常项目的逆差;通过国际融资平衡国际收支;通过加强国际协调来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②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

a.促进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对美元的过分依赖。

b.促进汇率安排的多样化,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需要,为各国维持经济发展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

c.促进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多样化,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③牙买加体系的缺陷

a.以国家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可以享受“铸币税”等多种好处,但却不承担稳定国际储备货币及其所致风险的责任。

b.以浮动汇率制为主体,汇率波动加大,加剧了外汇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活动。

c.极易导致国际金融投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更为突出。

d.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调节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④应对缺陷的措施——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

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能克服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3区域性货币制度(1)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定义

区域性货币制度是指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