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13-14岁孩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00:46:29

点击下载

作者:(美)路易斯·埃姆斯,(美)弗兰西斯·伊尔克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的13-14岁孩子

你的13-14岁孩子试读:

作者序

我们格塞尔出了不少书,讲述孩子一年一年长大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行为特征。这一本也一样,讲的是13到14岁孩子的行为特征。

我们对青春期少年的研究资料最早发表于1956年。近年来我们又采访了上千名当代年青人,以及他们其中一部分人的父母,并从中收集了更多的资料。这些采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使我们得以对比50年代初期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青少年的行为。

我们得到一个很明确的印象,那就是从根本上来说,人类行为在这数十年间并没有多大改变!女人怀孕仍然绝大多数需要9个月的时间。性成熟的年龄和二三十年前相比也没有多少明显的变化。这些年来深入研究学龄前儿童行为变化的结果,也让人感到很惊异地雷同。

青春期少年行为的方方面面,几乎和我们早在50年代初所观察到的结果完全相同。少年们的主要任务仍然锁定在三个方面:a)挣脱父母的束缚;b)建立对自己个性的认知;c)对异性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愿意交往。

不过,尽管人的基本成长变化规律十分显著而一致,但是人们仍然普遍认为,人类行为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其行为很可能大不一样。而且,我们必须承认,80年代少年的世界与50年代相比,在许多方面也都大不相同了。

拉尔夫·鲁腾伯博士指出,60年代和70年代的神话之一,就是当代的年青人已经不再和他们的父兄同种同宗了。然而实际上,他们和他们的父兄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是活在了一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令他们的父兄不太明白他们的信仰的不同世界。如果我们能更笃信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他们就会更笃信他们自己的。

成年人世界中许多领域里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可能并不会从本质上导致青春期少男少女的行为与过去相比有多大变化。也许,我们的价值观的改变,对他们造成的最大影响,在于诸如性生活、酗酒、吸毒等这样一些更为敏感的领域。尽管有了妇女解放以及其他妇女权益方面的成就,年轻人对婚姻和养育子女的心态,看来并没有多大本质上的改变。即使越来越多的女孩子打算进入过去一直由男性占领的诸如法律及医学之类的领域,但是对结婚生子的向往仍然是女孩子的主流。

我们的一位来自纽黑文的母亲,一位作家,写给我们这样一段很有帮助的信:

你们的早期著作,《年青一代:10—16岁》,可以说是令人赞叹的杰作。不过有些章节所讨论的问题,因为受到文化变迁的巨大冲击,现在已经显得有些时过境迁了。我很难评估这个文化变迁对于当代青年生活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也许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现在的年青人所受到的关于性、婚姻、男人和女人等角色的思潮与观念的影响,已与以往不同。一部分青年,也许是少数,因此而出现的反应,也许是20年前所不可能有的。如果有,也应该是在较大龄的青年中。另一部分青年,或许是多数,虽然没有这些现象,但是我想,他们一定在自己的头脑之中与这些新观念进行着思想斗争。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当代的年青人正通过一些新的途径,去探试可承受的容许度、大胆妄为的限度以及成年人所能耐受的限度。从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比我更老的人的角度来看,这些新的尝试很危险,至少也是很棘手。

举例而言,我13岁的女儿就属于正在进行思想斗争的这一类人。到目前为止,除了偶尔的鲁莽之外尚未去探试这些领域。她的行为和你们描述的成长特性非常接近。面对那些我认为50年代的城市中根本不存在的新观念,她现在不得不去琢磨并弄懂它们,理清自己在其中的关系。她有些同学使用兴奋剂,有些同学逃学,不少人更是又粗鲁又邋遢。我猜这些孩子大概还没有过性交,不过,以我对我朋友们的孩子的了解,这也就是一两年之内的事情;而如果是在50年代,哪怕类似情况的孩子,至少也是三四年以后的事情了。

还有,一聊天儿就谁谁是同性恋,一说到同学就是“那个断袖癖”。我觉得对这种话题的热衷反映出了他们对此的焦虑,而给别人扣帽子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吧。

我知道青少年向来抗拒权威。他们今天的做法和20年前相比,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没有性质上的不同。不过,程度上的不同仍然可能是很惊人的。成人往往面对他们无可商量的软磨硬抗溃不成军,只有最顽强的人才能够挺得住。

尽管是有这样的情况,尽管我们有些采访对象(或者他们的朋友)承认他们吸毒或者性交,不过,据我们所知,这仍然都是一些青少年的轻度过失,远远算不上是实际犯罪行为。我们的家长都不认为他们有凌辱孩子的行为,也没有谁表示我们的采访对象有虐待父母的行为。而以我们对学校的观察,我们的采访对象也没有对任何老师或者同学造成身体伤害。

在充满动荡的当今世界,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我们的采访对象以及他们的家庭,不论在学校里、在家里还是在大街上,其实都算是相当的循规蹈矩。我们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讲述孩子成长。即使他们成长于稳固而安全的家庭背景之中,他们的成长也是错综复杂的、困难重重的。

其实,许多家庭会受到各种不利影响,比如贫困、失业、离婚、单亲、家中以及街坊上的犯罪和动荡等,还有孩子极端的叛逆。不过,我们更主要着重于讲述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会有的,那种普遍的、常见的亲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家里有很麻烦的少男少女的读者,比方说,孩子很严重地陷于吸毒、酗酒、性交、打架斗殴、离家出走、违反法律等等行为之中等,这样的父母一定会觉得我们讲述的少年行为特征不着边际。这种貌似不着边际的感觉主要出自两个原因。第一点,尽管为了研究对象更具代表性我们增加了由一千多名少男少女组成的当代组,可是毕竟我们最初的采访对象都生活在一个整个社会都比今天给予孩子更多的保护和支持的年代。第二点,这些孩子大多出自于相对稳定的家庭。

我们相信,这部书中所讲述的随着年龄成长而出现的行为变化,仍然符合当代年轻人的主流。当然,在某些问题很严重的情况下,我们这种对正常十多岁孩子行为的认知,也许对父母没有多大帮助。

针对那些家里有行为出轨得相当离谱的孩子的读者,我们推荐3本非常有帮助的好书。第一本,也是针对程度最严重的状况的书,叫做Toughlove:An Effective Program for Parents of Unruly Teenagers by the Founders of the National Toughlove Movement(中文译为《诤爱:给不羁少年家长的一套有效方案—国家诤爱运动创始人推荐》),作者是菲利丝·约克、大卫·约克和特德·瓦赫特尔。

这个“诤爱运动”有些类似于“匿名酗酒者协会”,不同的是,联合起来组成互助小组的人们,是那些遇到困难的孩子的父母。这些互助小组认为,孩子出现的不可接受的行为,不在于父母的错,而是受了当今文化的影响。该书的作者们提出不少建议,帮助父母通过让孩子为自己的负面行为承担行为后果以及责任,来改变这种破坏性的文化模式。这套“诤爱”方案的核心,是让一个社区的家长组织起来并相互支持,学习如何引导孩子以正面的转变来摆脱危机的一种方式。

第二本书,适合于遇到的问题不太严重的家长,叫做How to Deal with Your Acting-Up Teenager(中文译为《如何对待你的刺头少年》),作者是罗伯特·贝亚德和吉恩·贝亚德。这两位作者建议家长们,与其让行为不端的少年规规矩矩,倒不如问问自己,“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更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决定、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任?”

他们教给家长一个方法:列一个清单,把孩子所有让家长头疼的事情都写出来。然后逐一把这份清单中不会影响到你的未来生活的条目挑出来,再列一份清单。然后,把这些属于你孩子的、并不真正属于你的责任全都放下,交给孩子自己去负责。如此,则孩子逐渐如父母所愿,会做出正确的决定来。

第三本,也是一本很实用的书,叫做How to Survive with Your Teenager(中文译为《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渡过少年危机》),作者是乔尔·韦尔斯。这本书涉及的主题包括了少年自杀、离家出走、吸毒与酗酒以及触犯法律等等。

我们坚持认为,尽管各家庭的状况不同,但是,我们这本《你的13—14岁孩子》书中将要讲述的随着年龄的成长而不断改变的行为,符合孩子的真实情况。我们希望,不论各个家庭的状况如何不同,我们对孩子的这种基于生理变化而出现的行为变化的理解,能够帮助读者与孩子建立起更美好的亲子关系。

即使是最健康、最稳定的青少年,也仍然需要实现与父母的分离而独立自主。一旦父母得到了足够多的青少年成长常识而能够包容他们“正常的”叛逆行为,那么许多最具破坏性的叛逆行为就能够得到预先的防范和制止。为父母提供这样的成长常识,正是本书的目的。名家推荐序一众里寻她千百度

每一个做了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对孩子成长负责任的好爸爸、好妈妈,我也不例外。当儿子的生命还蠕动于我的体内,幸福的同时伴随着我的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好妈妈!

孩子出生了,他躺在我的怀里,吸吮着我体内流淌出的乳汁,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和我对视着,充满了对我的信任和爱。而此时,我却感到了一阵恐慌—我该如何去爱上天赐予我的这个宝贝?我懂得要给他吃母乳、要保护他的安全、要尽我所能地给予他最好的教育……但是,我不懂得在他每一个成长的阶段,会出现怎样的心理发展过程,在这些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他会表现出怎样的行为,我又该如何去帮助他完成这些发展过程。比如,当他三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精神需要什么帮助?我是否应该让他吃手指?在他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会出现怎样的行为?他四岁的时候如果与小朋友打架,我该怎么来处理……我感觉到做一个好妈妈有些力不从心!

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真的开始吃手指头了;他到幼儿园的第一周就和小朋友打架了,脸上还被抓出了血痕;他开始追着我和先生的屁股不停地问问题,这个世界有太多他不明白的事情;他拿起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成了朋克状;他在幼儿园为了不把大便解在裤子里而憋上一天,我们不明白他为何不去洗手间;他开始说“屁股”、“臭大便”,反复地说,我们越是阻止,他说得越开心;他开始邀请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而且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就带小朋友回家了;他开始对文字感兴趣,家里的任何一本书以及大街小巷的每一个门牌和挂着的标语,他都要求我们认真地读给他听……

因为不懂得孩子心理,所以我们会犯下很多错误。比如,当他的脸被小朋友抓出小小的血痕时,我告诉他:“如果谁再靠近你,你就攻击他!”当天,老师就给我们反馈说:“你的孩子怎么了,小朋友才靠近他,他就出手抓人家的脸,他以前不这样啊!”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但问题在哪里,我却不知道。

当我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后,开始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于是到书店里去买书看。然而,在17年前的书店里,教育孩子的书种类非常稀少,只有一些唐诗和宋词外加名人教子语录,这些书籍无法帮助我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也无法让我学习到正确的应对方式,于是,我仍然在黑暗中摸索着孩子的成长规律。

在孩子十五岁的时候,我才接触到了教育的核心,才开始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完成每个年龄阶段生命发展的任务,可是,我的孩子已经十五岁了!他成长中最重要的时期被我错过了,那种因为错过而心痛的感觉让我在许多夜晚不能成眠,我们和孩子都无法重新再来,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现在,孩子已经二十岁,即将离开我们远赴英国上大学。好在我从明白了错过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再错过孩子的成长教育,这五年是我弥补自己缺失的五年,感谢上天给了我这五年的机会!

有了陪伴孩子成长的经历,有了我对教育的研究和感悟,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年轻的父母们做点什么,让他们不再重蹈我们的覆辙。这些年来,我不断地接触、体验和思考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寻找能够给父母们带来更好帮助的书籍。但是,一直没有这样的书入眼,直到玉冰把这套书带到我的面前,这个宝贝让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多年来苦苦寻找而不得的宝贝吗?!

这是一套研究一到十四岁孩子发展规律的书,一群严谨的学者用了40年的时间来研究每一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发展规律,并给父母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应对方法。虽然我国也有很多研究教育的机构,但是,我们缺乏对各个年龄阶段孩子科学严谨并能够持续40年之久的研究,这套书能够弥补我们的缺陷,给我们的研究和帮助父母养育孩子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虽然东西方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但是,在人类这个物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上,不同地城存在的差异不会太大。比如,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孩子都需要在妈妈肚子里怀胎十月才出生,一出生就会吸吮乳汁,出牙的年龄大致都在4~6个月,都会在一岁左右走路,都能够解读成人的表情,都会在同一个年龄阶段出现相应的敏感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父母,都希望在了解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来帮助孩子成长,都希望孩子具备善良、有责任感和自律等优秀的人格品质,都需要具备帮助孩子构建健康人格的能力,故此,这套书能够帮助到中国的父母们。

假如,在我的孩子刚出生时,我就能够看到这套书,我就有信心和能力做一个好妈妈。因为,我会了解孩子在当时的生命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行为,我该给予孩子怎样的帮助,才能让他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同时,我还会掌握孩子在未来每一个年龄阶段生命发展的方向,我会提前做好相应的心理和物质准备。虽然,对于我来说这一切都只能够成为一个“假如”了,但对于这套书的拥有者来说,这是真实可行的!胡萍2012年4月26日于深圳

编者注:胡萍,中国儿童性教育的先驱。2001年开始研究儿童性健康教育和儿童性心理发展。2004年开始在全国50多个城市开展健康教育父母课程,并多次与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等媒体合作录制儿童性健康教育节目,其代表作有《善解童贞》、《成长与性》、《儿童性教育教师用书》等。名家推荐序二在这里寻找答案“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这是我回国后一直倡导的教育价值观。

2002年我从德国慕尼黑大学毕业后回到国内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在将近十年的工作中,让我感到困扰最多的就是父母宁愿相信经验,也不求助于科学;父母宁愿把自己的孩子和周围孩子相比,也不用科学的方式评价自己孩子成长得是否合适。

印象最深的是每次都有父母对孩子的正常现象感到非常焦虑。比如说“多动”。在他们的眼中,如果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无法专心做事30分钟就是多动症,就需要看病吃药,就会导致学业问题。每次我都耐心地向他们解答每个年龄段不同的正常现象,持续多长时间是在正常范围之内,如此种种才能减轻他们的担心。比如父母们不明白为什么三四岁的孩子喜欢拿着东西就往地上扔,喜欢强调“我”。

只有当父母知道什么是“正常”,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行为,也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

所以,我特别希望有一套介绍个体发展基本规律的书,可以帮助父母认识到孩子个体发展的规律,帮助他们能够判断孩子的“正常”行为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相比较个人发展和心理认知专业书籍的晦涩,《你的n岁孩子》系列书更加生动,语言也更容易理解。在这本书中,读者会看到一群同年龄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跃然纸上,在这里,你一定会找到自己家里的那个宝贝,也更加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兰海

编者注:兰海,上濒教育机构创始人,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创造力发展、青少年成长、教育规划、亲子关系。兰海先后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三个学位,在九年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对国际、国内的教育状况有特别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目前,兰海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成长在线》栏目特邀专家;《父母世界》杂志特邀专家。著有《嘿,我知道你》、《孩子需要什么》。2009年,中国教育报专题人物报道:《教育是科学,不能仅凭经验》;2011年4月,CCTV10《人物》栏目专访:《带孩子寻找快乐的老师—兰海》。译者序

经过了大半年辛苦的“爬格子”,这一套《你的n岁孩子》,我终于一本一本地翻译了出来;而专门为青少年而写的《你的10—12岁孩子》以及《你的13—14岁孩子》,也终于可以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实际上,后一本书可以算作《你的13—16岁孩子》的合订本,因为作者最后专门用了一个章节对15岁、16岁的孩子也做了一个简短的讲述。

我国目前出版的有关亲子关系、儿童行为认知学的书,很少是专门针对青少年写的;可是,中国现在有那么多青少年;今天的幼童、少年,明天也都会成长为青少年;更何况,青少年是人尽所知的、令多少父母“谈虎色变”的“叛逆”……因此,不消说,我们有多少父母、老师渴望能够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渴望能够懂得该以怎样的尺度、分寸和家里的、课堂里的青少年期的孩子相处。《你的10—12岁孩子》以及《你的13—14岁孩子》,这两本书就是我想推荐给中国青少年的父母的至为珍贵的“迷途指南”。之所以说这两本书“至为珍贵”,不但因为这些书是专门针对家有10—16岁青少年的父母的“指南书”,不但因为这些书很有针对性地讲解了青少年在各个年龄段都会有哪些心理、行为,尤其是在父母看来很“可恶”的行为,而且,更是因为这两本书的成书背景:

这是由耶鲁大学著名教授格塞尔博士领导下的“美国人类发展研究所”,集一群资深博士、专家的精力,以针对数百家庭青少年多年的详细跟踪数据、以针对上千名全美各地青少年的问卷统计数据,经过科学分析、提炼、总结而凝聚出来的心血结晶。也就是说,这套书,不是以某一位妈妈或者专家的经历或者经验为依据写出来的;它以任何一位妈妈或者儿童心理学家都不可能企及的充足的数据、详实的研究、精密的分析、高度的概括,凝结而成。本书不但很有深度,而且很有广度。

我们的这套《你的n岁孩子》系列育儿宝典,不但是当前美国父母的养育依据,而且还是当代美国学校老师了解和对待不同年级孩子的心理、行为的依据。每年开学,孩子升到不同的年级,我都能收到学校发给家长的一份文件,告诉我们孩子在今年会有哪些特点,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哪些事项。我也通过频繁在学校做义工的机会,深刻体会到学校老师对待不同年级的孩子真是不一样,不但对孩子的约束要求不一样,而且约束孩子的方式也不一样,十分合理化、人性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一套书,不但适合父母朋友们学习和阅读,而且也适合老师们学习和阅读。

别看这套书是二三十年前的“老古董”(《你的10—12岁孩子》以及《你的13—14岁孩子》这两本书的英文原著出版于1989年),但是它们之所以到了今天都仍然被美国学校奉为宝典,正是因为这套书的主题是孩子的发育与成长的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是不会“过时”的。当然,有些外在的环境影响是有了一些改变,比方说那时候还没有ipad,现在估计很多孩子都陷于这种现代电子游戏中而给家长带来新的烦恼。不过,只要我们能够智慧而灵活地运用这套书中的基本观念,我们就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出办法来,让我们和孩子走出困境。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学习这套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中国与美国在地域上、文化上的不同。比如说,对美国青少年来说,当医生和当牙医是不同的理想;可是在我们中国,当“医生”自然包括了当“牙医”。又比如说,这两本书中很多女孩子非常喜欢马,非常喜欢当“兽医”,这其实哪怕在美国也是局限性的,因为,耶鲁大学地处美国东北部的“农业地区”,家家户户的女孩子都从小跟马以及狗一起长大,自然喜欢马,喜欢当马医生、狗医生,也就是兽医。别说换到中国,哪怕换到距离耶鲁大学不远的纽约这种大都市,孩子们的理想也一定是另一番景象。

再比如说,饮食文化的不同也很明显。中国家庭的日常烹调之中很少用奶酪、奶油,因此本书中提及美国青少年孩子讨厌“用奶酪、奶油做的菜”,在中国家庭则完全没有这回事。美国孩子常常讨厌“做熟的蔬菜”而喜欢“生吃”各种蔬菜,比如胡萝卜、芹菜等;可是,中国妈妈和奶奶们做出来的“熟的蔬菜”,我猜想,放到美国孩子之前,他们一定个个口水长流、“大快朵颐”了:东西方蔬菜的烹调方式非常不一样。

对于这类“奇怪”而有趣的不同之处,我们不妨淡淡地一笑了之,不必因此而认为这套书就不值得我们读。这套书里有很多针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很多针对家长老师的劝慰和忠告,很值得我们仔细琢磨、认真思考。

尤其是这两本书中讲述的10岁到16岁的孩子,都是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如果对孩子不够了解、不够理解,家庭硝烟在所难免。这不但使得孩子的成长之途更加充满坎坷和挫折,也同样会令面对“叛逆”的、“不懂事”的孩子的父母,更加精疲力竭、心力憔悴。可是,反过来,如果我们的父母和老师,能够对青春期孩子的行为、心理了解得更多、明白得更多,我们就更能知道该怎样帮助孩子成长、怎样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相处。其收获,就是孩子的成长之途肯定会更加畅快,家长与老师的烦恼、痛苦、焦虑、无助等等负面感受更将肯定会大大减少。这才是“皆大欢喜”的结果,这才是“双赢”的结局。

另外,这两本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数据详细介绍10岁到16岁的孩子在“谈朋友”、吸烟、喝酒、使用毒品的情况。虽然以中国的现状来说这些问题似乎还不是“青少年日常行为”的主题,但是,一方面美国学者这种严谨负责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我们该怎样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社会、家庭环境,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加远离“早恋”、烟酒、乃至毒品的危害。此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正好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数据,未雨绸缪。

这些年来,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我总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苦恼,也总是能够不断地从这一套书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调整我的心态,调整我看待孩子“坏”行为的视角,也调整我和孩子相处的进退尺度和协调方法。这套书已经很多次成功地帮助了我走出亲子关系低迷的僵局,走出了我心中的困惑、焦虑、烦躁、失落。我的两个孩子,不但在家庭的小环境里,而且在幼儿园和学校的大环境里,沐浴在这套书的福泽之中,成长得健康、活泼、快乐、聪明。

正是因为如此,我对这套书情有独钟。两年以前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尽办法把这套宝贵的好书介绍到中国来,造福中国的孩子和父母。感谢紫图公司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对我的信任,我终于如愿以偿,能够亲手把这一本书、这一套书,翻译给祖国的家长和老师朋友们。

我替你的孩子感谢你,因为,你愿意研读这套书,愿意接纳这套书将带给你的新知识、新观念、新视角。我在此真诚地祝福你,祝福你的孩子,祝福你全家。你们一定会从此更加相亲相爱,更加幸福和美。玉冰美国洛杉矶2012年12月28日

编者注:玉冰,美籍华人,畅销书《正面管教》的译者。她十分重视儿童教育的发展,也十分重视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此外,她还译有《与神对话—献给青少年》等作品。编者序《你的n岁孩子》出版背后的故事——历经坎坷的翻译之路《你的n岁孩子》系列是一套在国外畅销已经40多年的育儿经典书籍。它讲述了孩子从1岁到14岁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家长的困惑。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父母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套书给予了中国父母从未意识到的问题根缘和解决办法。毫不夸张地说,《你的n岁孩子》系列图书是教育孩子成长的“圣经”。

这套书能在国内出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最初版权引进面临的种种困难,到后来翻译遇到的各种疑问。一路走来,看到这套书能够陆续顺利出版,作为本书的编辑,我深深地体会到它的诞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我编辑生涯中的一次成长。

当我们千辛万苦地拿到这套书的版权时,所有编辑和发行人员都非常兴奋。因为,我们似乎都能隐约感觉和预见,这套亲子教育书籍将给国内的亲子教育图书市场注入一股有革新意义的新鲜血液。《你的1岁孩子》、《你的2岁孩子》、《你的3岁孩子》出版后,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众多家长读者的热烈追捧,我们更加坚定了要把这套书好好做下去的决心。这时,发生了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情,正是这件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部书的分量。

无独有偶,在我们开始洽谈这套书的版权的时候,《正面管教》的译者玉冰女士也在找出版社推荐这套书。此时,我们已经领先一步和版权方进行洽谈,并拿下了版权。玉冰女士得知消息后,辗转找到了我们,并提出担任这套书接下来的翻译。我们告诉她《你的1岁孩子》、《你的2岁孩子》、《你的3岁孩子》已经翻译完毕,而且马上就要出版了。

经过一番交谈,我深深地被玉冰的热情和诚恳所打动。可是,我又为难起来,因为《你的4岁孩子》已经在进行翻译了。玉冰并没有因为我的犹豫而放弃,她提出可以不要稿酬担任本书的翻译,她征求我们要看求一下《你的4岁孩子》的译稿。当她把自己的译稿和我们的译稿对比出来时,我们体会到玉冰女士对原著的理解非常深刻和到位。她说,这套书实在太值得介绍给国内的父母了,如果由她这样一位有过亲身经历,并且受益于这本书的妈妈进行翻译,对读者来说不也是减少了一层隔阂吗?面对这样一位热心、诚恳、有责任感的译者和母亲,我再也没有理由拒绝。

玉冰还告诉我,她在美国生活多年,这套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她就爱上了这套书。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玉冰着实被书中所讲的内容打动了。她开始理解孩子的“坏”行为是怎么回事,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放下了许多不必要的焦虑和心理包袱。她曾开玩笑地说,孩子渐渐长大,也是这套书的福泽庇佑了他们。

玉冰认真地说,这套书给了她很多帮助,如果中国的父母能早一点读到这套书,或许教育观念就全然不同了。现在,该系列有了中文版,这是件大好事啊!作为一位有过教育孩子经历的母亲来讲,她对这套书的感情和理解都要比没有过带孩子经历的人多很多。所以,能让她担任本书的翻译,一定会比原有翻译更到位。

可是,在审校玉冰的译稿时,我发现她的译文非常“较真”,对原文的每个词都仔细推敲。在审译稿时,我们都在彼此磨合。我会把她的译文改得满篇红,因为我觉得,这个久居美国的华人的译文不够准确,说中文的习惯和国内读者也有偏差。我会把她翻译的句子改改,词汇换换。这遭到了玉冰的很大质疑,我们为此发生了分歧。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个词的翻译反反复复通过邮件沟通,有时候我能说服她,但更多时候,是她说服我。例如,她告诉我为什么用“和顺”一词而不用“稳定”,我这才知道,她把一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时,是在用一位母亲的经历和感悟在理解这个词。

就这样,通过上百封邮件的沟通,我们共同完成了《你的4岁孩子》的审稿。虽然是初次合作,但我已经完全体会到这部亲子教育书对作为父母的读者的重要性。一个词、一句话都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和观念的改变。随后出版的《你的5岁孩子》、《你的6岁孩子》、《你的7岁孩子》、《你的8岁孩子》都是我们经过反复沟通、反复推敲而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研究”和“较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现在,我经常会收到读者发来的邮件,还有各大网站上的评论,看到了很多妈妈都在表达,“书中写的简直和我的孩子太像了,他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不过,读过这本书我不再纠结了。这是他该有的样子……”虽然只是读者短短的一段评论,可是对于本书的编辑而言,我深深地感到,这套书的精神已经在读者中产生了共鸣。编者谨识2012年12月21日第一部分我们对青少年的研究“青春期”一直被家长与“叛逆”、“不听话”、“闯祸”等特点画等号。无论怎样孩子就是不听家长的话,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向西,这简直让做家长的不知所措。正处在青春期的年青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特点,真的如家长所认为的那样拧巴吗?格塞尔研究所经过对数千名10-14岁少年的跟踪访谈以及问卷,对这一时期少年的成长特点、心智发展规律等进行研究,对这个群体长期以来的极大关注,将在第一部分做出详细的叙述。第一章从宏观把握孩子的成长脉络身体和心智的变化贯穿整个青春期

这本书的基本主题是成长,包括身体的成长、心智的成长和个性的成长。这本书,本身也是一个沿着当初的研究之路而成长起来的作品。六十多年来,这本书的作者们针对儿童的常规成长进行了系统性的长期观察。在此期间,我们一直观察着孩子行为模式的成长进程,包括甚至在出生以前就显现出来的模式,以及贯穿整个婴儿期、童年期和青春期的纷繁变化。本章主要介绍青少年的成长过程。

这一部著作,把我们针对随着年龄变化而成长的行为变化的研究,带入了前青春期和青春期的年龄。我们一直格外关注当代美国文化的环境,对按年龄变化的系统性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我们发现,尽管孩子行为的成长是渐进式的,不过哪怕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年复一年的成熟所带来的成长的特征和趋势,仍然和生命最初的头十年十分相像。10岁是成长螺旋进程的一个转折点,11岁左右开始出现青春期的行为。青春期的成长从10岁到20多岁仍然继续螺旋式的推进,随着年龄变化而成长的行为变化也跟童年时期一样明显:行为相对和顺的年龄层与相对不和顺的年龄层交替出现,表现较为外向的年龄层与较为内向的年龄层交替出现。

孩子成长的机制、模式和规律,在10至14岁过渡期间,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成为我们这次探索的目标。1.采访环境与对象:对家庭状况相对稳定的孩子持续跟踪采访

我们一直和一大群孩子保持着联络,这群孩子的成长我们已经跟踪到了10岁。于是,这一幸运的组合环境使得我们能够继续我们的研究。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和同龄朋友,构成了我们这次青少年研究的原有核心小组,即115个采访对象。在他们的整个青春期期间,我们反复约见。在此基础之上,每一岁的年龄组我们又增加了50个孩子。所有10个不同年龄组一共有545个孩子接受了我们的研究访谈。

这些孩子的家庭,除了极少数之外,全部来自纽黑文、康涅狄格这两个州及其郊区。有些人搬家之后,仍然按照我们的研究要求,定期回来花半天的时间和我们见面。在研究之中,针对我们的方法与目的,所有的家庭都积极参与并配合。另外,1977—1978年我们又增设了一组由一千多名研究对象组成的补充小组,这些年青人每一个人都回答了一份我们的问卷,问卷中的问题涵盖了包括性在内的社交行为(参见附录一)。这一组研究对象来自全美国自东岸到西岸的不同社区。

在智力方面,根据韦克斯勒-贝尔维尤测试成绩的结果,我们的原有核心小组成员的智商均略高于平均水平。10、11、14岁的智商成绩达到117,而12、13、15、16岁的智商成绩达到118。他们所属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都处于良好的状况。我们的研究方法本身就使得我们趋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对稳定的家庭,因为我们需要年复一年地反复约见。大部分家长的职业属于专业性、半专业性、管理性、技能性的领域。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比较富裕的学区的学校里,属于良好到优秀的水平。而1977-1978补充小组的成员则有所不同,其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从福利救济家庭到上流家庭都有。

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孩子,按道理来说都是些正常的孩子。在了解孩子的个性和生长特性方面,我们也得到了家长的热忱协助。我们对原有研究对象的每一次采访,都包括对孩子一次详尽的行为及性格测试,一次和父母的详谈,一次和孩子的详谈。(详细请见附录一)。家长都热衷于观察孩子的成长状况测试(通过单反玻璃),随后的父母详谈他们也都热情配合。与孩子的详谈,由一名研究人员和一名孩子私下里单独进行。整个访谈过程每一次都需要整整半天。

读者毫无疑问会注意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这本书里的每个男孩或女孩几乎全都和妈妈爸爸生活在一起。针对我们的原有核心小组成员,我们的研究最细致,我们对孩子的了解最透彻,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属于这样的稳定家庭。至于我们对第二研究组(1977-1978新增小组)成员的了解,则仅仅来自他们对问卷的应答。我们没有约见他们的父母,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不了解这些孩子是否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双亲家庭中,抑或是一个再婚家庭或单亲家庭中。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并不打算通过这本书来针对一些出现于再婚家庭、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提供特别资料。针对这类特别情况,我们在作者序中已经提到的几本书可供参考。我们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年青人本身,以及他们一年一年的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而并非他们成长于某种特别的家庭的情况。2.采访详谈:对受访者及其家长都以轻松随意的方式交谈

和研究对象的采访详谈,以及和他们的父母的详谈,是我们研究项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访谈均是一对一单独进行。开场的几个提问都保持在最低限度,随后即进入非正式的、随意而轻松的交谈。谈话中的问题并没有严格标准,但是这些问题包括了这本书涉及的8个基本成长范畴:1)人体机能体系;2)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3)情绪;4)自我意识的成长;5)人际关系;6)活动与兴趣爱好;7)学校生活;8)道德意识。◎对象采访

一见面,我们就让采访对象放心,谈话中的问题不是考试题;我们并不在意他的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而只是对他的想法和感受感兴趣。如果一个问题他不想回答,那就不必回答;他也可以加入任何他想要聊聊的话题。我们拟定的问题都简单而且直接。比如说,当我们在谈论情绪的时候,我们会问这样的问题:“生气的时候,你怎么办?”“你哭过吗?为什么要哭?”“怎么看待竞争?”诸如此类。智力方面的探讨也是这样的直截了当。孩子把他对时间、空间、战争、道德等的看法告诉我们。孩子稍长,谈话过程中有可能宾主倒置,他反而会问问研究员有些什么看法。总的来说,整个面谈过程孩子都会表现得兴趣盎然。看到他们的想法居然如此重要,都被记录了下来,孩子往往显得有些得意。

也许有些人会质疑,这些青少年很清楚我们的兴趣所在,这会不会反而扭曲了孩子的应答。他们是否对我们说了实话?对此,我们相信,我们的采访对象在详谈中的应答是他们体验到的真实感受,每个回应都符合他们内心深处作为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家长采访

这一项采访是每次年度会晤的重要内容。我们采用一种双向问答的形式,以促使家长们更愿意主动提问,主动说出自己的看法。在父母亲眼看过孩子的行为经过标准化成长测试之后,界定孩子的个性以及成长状况,这是对家长和研究人员双方都有裨益的事情。

我们鼓励父母提出他们自己的观察、生动的逸事、担忧的问题,以及过去一年中任何他们觉得值得一提的事情。我们觉得,通过这种非正式的交谈,双方既能看到家庭问题中的幽默性,也能看到问题的严肃性。3.数据分析:从数据中寻找孩子的成长状况和规律

通过讲解我们对青少年研究的这些基本思路,读者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我们为收集数据铺撒了一张大网。针对我们原有研究对象的那些记录,篇幅相当巨大。而针对我们从他们一出生就开始跟踪其成长发育的那些孩子,每一个孩子的记录文献都简直就是个人传记的一个部分。至于20世纪70年代末应答我们的问卷的那一千多名少年,我们能够分析的数据仅限于他们的问卷。

我们的任务,就是从这些庞大的杂乱数据中梳理出有意义的规律来。我们的研究方式包括了测定孩子一系列的成长梯度及其成熟状况。◎这本书的范畴和计划

我们从三个整合角度来整理我们的研究结果:(1)成熟状况:划分出几个年龄段,描述青少年10到14岁的成长特点。(2)成熟特性:各个年龄段在8个主要方面的行为模式及特征:1)人体机能体系;2)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3)情绪;4)自我意识的成长;5)人际关系;6)活动与兴趣爱好;7)学校生活;8)道德意识。(3)成熟趋势:从13岁到14岁的各个年龄区间的成长序列和梯度。

其主导核心就是成长,按照一定模式循序渐进地成长。面对一个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一旦我们站在成长的角度上来看待他,我们就能够对他的不够成熟以及他的相对成熟,有更为透彻的了解。

不过,成长是微妙而不易捉摸的,成长需要时间。如果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透视全景的话,我们很难留意到孩子的成长。

本书的第三部分,提供了另一种能够详细检测成熟趋势的途径。我们以8个不同的章节,致力于讲述8个主要方面的行为成长。我们不是把目光集中在某一个年龄层上,而是通过纵向透视发现成长的序列,从大约40个领域绘制出成长的渐进梯度。所谓成长梯度,是通过一系列的成熟阶段或者成熟度,来表述孩子各项机能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备注:上面提到的成熟状况、成熟特性和成熟趋势,不应该生搬硬套地理解为各阶段的年龄规范或标准模式。它只是指出了某些特定的行为,可取的也好不可取的也好,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可能更趋向于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成长模式,这些成熟状况、成熟特性和成熟趋势的描述,只是针对他们各项机能的不同成熟阶段的一种参考。“年龄”在这里,也只是一个参考范围,并非指精准的时段。第二章成长是核心:“好行为”和“坏行为”的交替出现实属正常现象

尽管13-14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种种现象,不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了。正如本系列书中一直提到的一个规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和顺期”和“不和顺期”的交替出现。当他们呈现出“倒退”的行为时,其实他们处在不和顺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真的没有必要对此太过担心,13-14岁少年的成长依旧遵循这个规律,而且变化也十分清晰,只要能了解这一规律,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相信,行为上的成长和生理上的成长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广义来看,人类行为是生命结构的一种机能。我们惯常的一举一动是由我们的身体结构所造成的。诚然,不论年龄是多大,每个人的身体构造都会有很多稳定不变的特性;但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的实际年龄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可能会有哪些行为表现。

这就是儿童成长的首要规律。不过,一方面我们可以预计孩子的行为将出现的某种变化;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牢记第二规律:行为上的成熟有可能出现停滞,而且不见得只会沿着一个方向发展。

更确切地说,随着一个孩子逐渐长大,相对和顺的年龄层与相对不和顺的年龄层交替出现;行为表现趋于外向的年龄层与趋于内向的年龄层交替出现。这种渐进方向上的交替转换,越年幼的孩子越明显。不过即使到了我们这里讨论的13岁到14岁的年龄段,这种现象仍然十分清晰。

这里我们以非常简洁的语言告诉读者,针对这不断成长的数年,这各种状况纷至沓来的数年,本书会说些什么。我们发现,10岁是和顺的年龄段,不但孩子本身是一个调和而顺畅的人,与周围其他人的相处也调和而顺畅。

11岁则几乎完全相反,是不调和不顺畅的反叛的时段。10岁的怡然自得没有了,11岁的孩子变得有些颓废,跟老朋友也不大往来了,而且会像个小孩子一样去探测“权威们”允许或者不允许的底线。

而典型的12岁孩子,他的人际关系会缓和很多,心态更为正面,对生活更充满了热情。与浑身像刺猬一样的11岁孩子相反,哪怕成年人做得不够好甚至是错了,12岁的孩子也能表现出相当的宽容。而且12岁孩子明显显露出对新鲜事物的热情。

到了13岁,又反过来,孩子倾向于变得很内向而且退缩。他不但总是远离他人独自向隅,而且总显得过于局促不安、过于多虑而且情绪波动。13岁和11岁一样不愿意与人合作,不过11岁更多的是故意反抗成年人,而13岁则是退到一边谁都不睬。

不难预料,下一段年龄的变化又将转为外向。14岁简直就是漫天飞扬,不但人到处飞,而且热情到处飞。他喜欢新的和不同的:新的活动、新的朋友以及任何新鲜事物,精力似乎总也用不完。父母的确总会让他皱皱眉头,不过除此以外,几乎任何人任何事他都会欢迎。

青少年的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种种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一观念有些人觉得不太能接受。就连我们自己,要接受我们耳闻目睹的事实,相信真的是这么回事儿,也并非那么容易。这似乎太不可思议了些。

不过当我们想到,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以前也曾看到过,事情就变得容易接受多了。这种头一年变得内向,第二年又变得外向的交替性行为变化,我们以前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观察到了两次:从5岁到10岁之间我们看到过,在5岁之前,也看到过。(新生婴儿也表现出这种交替变化,只不过我们不容易看出来而已。)

这种行为变化上的耐人寻味的、非常模式化的序列性重复,在孩子从2岁到16岁的这段时间内,一共出现了三次。(见表一)

我们的描述也许让人觉得行为变化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预料的。不过实际上并不尽然。我们所描述的是成长阶段的序列,而且我们相信这种成长序列是所有成长中的人类所共通的,在后面各章节我们将会对此详细讲解。但是要知道,并非所有男孩女孩都会丝毫不差地沿着这条常规轨迹成长。另外,我们讲述的是年度性的成长变化,不过,并非每一个10岁行为在整个一年当中都和我们讲解的10岁特征一模一样。而且一个10岁孩子也不会在10岁生日的那一天,由一个内向而复杂的9岁少年一下子变成一个安详而和顺的10岁少年。表一

事实上,一个孩子也许在整个10岁之中,从来都没有达到过我们描述的常规10岁孩子所应有的最为和顺的程度。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就更偏向于不和顺一些;可也有的孩子似乎从来不会太不和顺。还有,行为变化的时间性,也和行为变化的量一样,每个孩子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好像总跑在生命的前面,行为上的变化比常规要稍微早一些;可也有些孩子又好像总是成熟得慢一点点,行为上总是要显得“小”一些。这些都很正常。

但是,成长中的男孩女孩,总体上或多或少都会沿着我们描述的这条轨迹成长。我们希望,一旦对成长规律有一般性的了解,对孩子的行为变化有一定的预料,那么,这将有助于父母以及老师和我们的青少年,这难以捉摸而又让人着迷的生命体,更好地相处。

要想透彻地了解一个孩子,男孩也好女孩也好,我们需要了解至少3个方面的情况:这孩子的基本个性特征;这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上应该会是怎样;这孩子怎样看待他的周围环境。这3个方面始终相互影响,要想了解透彻,我们就要从这3个方面入手。

这本书会简略地谈论个体特征有所不同,不过其主题毕竟在于谈论随着年龄变化而出现的典型性行为变化,而且是在美国文化背景之下。我们不在此探讨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孩子;不过,我们仍然希望,通过总体上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哪些特定的行为,能够有助于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做得更好。第三章个性特征:受性别、体质、生活环境诸多因素影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不同行为,从最基本的性别差异到体质差异再到性格差异等,人与人会呈现不同的特点。那么,正处于13-14岁的少年在性别、生理、智力、性格等方面都呈现出哪些特点?不同的时代,这个年龄段的年青人会呈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经过对青春期少年各特征的了解,我们就会得到该阶段少年的成长轨迹。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身体所要求与众不同的自然倾向,形成了令少年每每深感孤寂的根源,因为这使得他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异于他人。而生活中的大小事宜,却又往往与他人有某种相类似的秩序与节奏,这就对人与人之间的隔离起到了令人慰藉的平衡作用。成长中的少男少女各自沿着自己的成长道路一级一级走向成熟,没有谁会完全针对我们这本书中的描述亦步亦趋。有些会走在我们所述的模式的前头,有些则落在后面。有些表现得更偏于内向,有些更偏于外向,有些在两个极端之间剧烈摇摆,有些则似乎只是在杠杆中心附近轻轻晃动。

哪怕在同一个家庭里面,你也能看到不同。哈佛大学的T.贝里·布雷泽尔顿博士曾做过一个非常深入的观察,他指出,不但每个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母子模式也存在着不同。同样都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往往与这个孩子非常和谐,却与那个孩子很不融洽。在一个孩子艰难跋涉地走过他的青春岁月期间,除了这种母子关系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会对孩子的行为成长带来影响。

事实上,母子关系这一领域,是我们最能看出个体不同的领域之一。有些年青人哪怕都长到16岁了,也一直是一个在家中不可或缺的、充满爱心的、懂得尊重他人的家庭成员。可也有不少孩子刚进入青春期就为挣离亲人而急切地跨越出一大步,从而使得很多家庭生活充满了荆棘。

我们无法精准地预料一切。我们只能提供一个大致轮廓,告诉你大多数孩子走过10-16岁这决定命运的数年间,可能出现哪些成长阶段。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平面图,我们做不到分毫不差地告诉你,在这几年间你的儿女将会有怎样的生活。

我们将用下列6个小标题来简略讲解一下个体的多样性:1)性别差异;2)体质与气质;3)智力;4)成长风格;5)与社会的相容性;6)与时代的相容性。◎性别差异

把整个人类分为两大类别的最为深远而且根本的因素,就是性别。不错,人类许多行为差异往往和男女性别很有关系,这至少也是文化产物的延伸。而所谓的文化包括了传统和人类的期待,以及来自父母、同伴乃至社会的微妙压力。

但是,早发而且持久的性别差异表明,许多差异特性是本能的,无论社会文化如何鼓励或者限制,都不见得能有多大作用。如何表达性别特征须由社会礼节来规范的,但这种特征差异本身却深埋在了人的肌体里面。

举一个例子,女孩的身体发育和行为发育往往比男孩早一些。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次行为规范修订之时,我们曾经就两种性别做了59个方面的对比。其中有7项由男孩领先,50项由女孩领先,另外2项男女持平。

后来我们出了一本书《年青人》,专门讲解这些对比。根据我们的亲身体验,这些比较结果哪怕到了今天,也都是符合现实的。我们看到,女孩总的来说对人、对社会关系更感兴趣些;男孩则对客观事实,对机械、科学、工程、运动更感兴趣。女孩更喜欢室内活动和娱乐,男孩更喜欢室外的。这种差别,在他们看杂志的时候尤其令人一目了然,男孩倾向于选择运动版、科技版,女孩则选择时尚版、爱情版。女孩的情窦也比男孩要开得早些。在我们的研究小组里,和男孩相比,女孩显然更早而且更清晰地有了明辨是非的观念;而且女孩也更擅长审时度势,善于应对来自生活上、行为举止上的影响。

人们有时可能过度强调性别差异,但两性之间的界限其实并非十分清晰。每一个人身上都会一定程度地既有所谓的男性特征,也有所谓的女性特征。包括体内的化学元素也是如此,人的行为举止也是如此。不过总的来说,男孩和女孩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成长中的各个阶段。只是,女孩通常在许多方面都会比男孩稍微早熟一些,尤其是在身体方面以及社交能力方面。因此,如果我们能把本书中的成长梯度稍微变通一下,对女孩的预期稍微提前一点儿,对男孩的预期稍微推后一点儿,则会有助于我们更恰当地划分孩子成长的年龄段。◎体质与气质

W.H.谢尔登曾经从体格与性格这两个角度,研究过成年人在个体上的不同与偏差。根据他的理论,人可以按体型分成三大类:圆型人(肉乎乎的身体,短短的脖子,手脚都偏小一些);方型人(结实的身体,隆起的肌肉);长型人(瘦长的身体,纤细的骨骼)。很少有人单独属于哪一类。一个人的体质特征,往往会混有其他几种基本体质。气质标志着一个人心智上的特性,综合各种因素就更千变万化了。不过大体上说,最典型的圆型人,往往有一副不错的肠胃。他们天生善良,比较放松,也容易交往。典型的方型人,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刚毅决断,进取心强,嗓门儿也大。纤弱的长型人,克制,拘束,紧张。他们不太喜欢喧闹也不太喜欢伙伴,而更喜欢独处。他们比较敏感,也许还有某种过敏症。

尽管每一个人都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混合体,但是“典型”的圆型人、方型人、长型人还是会倾向于表现出不同的成长平面图,我们可以借此分析了解孩子在少儿阶段以及青春期的成长情况。比如说,在情感方面,圆型孩子在各年龄段都显然更容易表露他们的感受。哪怕是在最“退缩”的年龄段,他们也不太舍得“退缩”多少,因为别人对他们实在太重要了。方型孩子呢,哪怕是在不太富于竞争性的年龄段,也只是相对而言不太富于竞争性而已,而且是与他自己在别的年龄段上相比较而言。长型孩子则一碰到困难就赶紧退缩,忍受更多的痛苦以掩饰自己。他可能显得更警觉些,反应更快些,但是在很多方面,他往往会显得不够成熟。我们的观察表明,如果把对体质与气质的分析也考虑进来的话,这对了解孩子成长的成熟度具有一定的补充意义。◎智力

人类智力的纷繁多端一直是心理学家、教育家和父母很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尽管有人反对所谓的智力测验,但是毋庸置疑,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而言,智力都是人生成功之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也许,人们花在研究智力上的精力比所有其他研究的总和都还要多,这种研究至今仍在继续。如今,人们不光关注总体上的智力研究,开始更关注具体方面的智力研究,比如语言、数字、空间、形状等许多特定方面的智力。

实际上,智力发育有时候已经被看作一个人的成长本身了,而“智力年龄”成了主要指标。但是,一个正常的10岁孩子,哪怕他的“智力年龄”已经到了14岁,他也仍然不见得会有14岁孩子的举止;他其实会更像一个聪明的10岁孩子。

在常规范围内,智力和成长的速度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和成长的饱满度关系更密切一些。一个出色的孩子,在任何年龄段,他的成长特征都会显得更加鲜明。◎成长风格

纵观一个人的整个成长道路,我们不难看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独特的风格。有些人的成长相对平稳,一步一步地逐渐推进;有些人则是阵发性成长,往往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变化之后,忽然一下子就有了新的行为现象。还有,有些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行为特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来回大幅度摇摆;另一些孩子则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略微来回偏向于各阶段的典型行为而已。这种成长模式的不同风格,会从一个人的婴儿期开始贯穿其整个人生。

当我们通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来观察人的成长过程时,我们会看到一个新的指标。大多数人的成长总体上来说是持续不变的,不论他达到某个成长高度的时间会显得偏早还是偏晚,都会多或少地表现出一定的连贯性。但是有些人则表现出不同的成长风格。一种模式是开始时发育得偏快,但到了后来却又最终达不到目标。这有些类似于他在早期发育阶段没能清除某个关键障碍,之后,虽然他的成长继续在许多方面推进,但因为整个体系缺了这一块儿,他的成长从此成了一个瘸子。还有一种变化,体现为发育不成熟。发育缓慢有时候是一种广义的功能障碍,使得一个人的成长最终无法完全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不过有时候这是一种良性不成熟,在后来的各成长阶段中,他的成长可能会加速,也可能会延长,最终他的成长可以逐渐达到甚至超过平均水平。至于一个“超级不成熟”的孩子,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属于中等范围,但整体机能上低于成长尺度,显得格外幼小,这会给这孩子的教育带来特殊的问题及挑战。◎与社会的相容性

还有一个尺度会对任何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会起作用,那就是他能否接受社会对他的要求而与社会相容。对一些格外焦虑的父母而言,这本书中对孩子行为的描述简直就是一堆废话。实际上也是如此,参与我们研究的原有核心小组成员,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基础,本来就出自非常稳定的家庭,是一群稳定的孩子。而且,这些孩子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孩子了。至于我们后来增加的一千多人的补充组的采访对象,他们都是些自愿参与者,你不妨大胆推测,那些不稳定的孩子,甚至更极端地说,那些反社会的孩子,恐怕不会来当这个自愿参与者吧。

姑且不论我们的研究对象的稳定性,很显然,和成年人一样,在年青人当中,从与社会的相容性非常高的人,到极端反社会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人与人的相容性也一样,从正常人到精神病患者,从外向到内向,到退缩,到抑郁症患者,甚至到自杀的人,都有。在家里,这类孩子有些表现出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反叛,有些则为家人所不容,而且他们往往也不容自己的家人。◎与时代的相容性

尽管这本书探讨的主题是孩子一年一年的行为变化,但是显然,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年龄段上,其行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会反映出文化背景的力量。显而易见,与我们当初做研究时的少男少女相比,当今的年青人很明显生活在一个不太一样的世界里。

在《一个好的高中》这本书中,萨腊·劳伦斯是这样描写高中阶段的文化背景变化的:

60年代,曾经有过一段规规矩矩的日子,那时候,“体育活动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