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必读的自然奇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01:50:01

点击下载

作者:(美) 埃德温·坦尼·布鲁斯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必读的自然奇迹

儿童必读的自然奇迹试读:

前言

为便于儿童了解大自然,自古以来已有不少与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出现在书本中。《海角一乐园》尽管内容不是非常令人信服,但可算半部自然史;儒勒·凡尔纳的多数作品中也包括了各类科学现象,素材好坏参半;《填鸭氏表兄对话集》如今也难以考证其存在,如果真的存在,那应该满足了孩子们在维多利亚时代理应了解的宇宙常识的要求;说到真实存在的书,我们成年人会立马想起雅各布·艾博特的《青年科学读本》,以及约翰·乔布瑞奇和阿拉贝拉·巴克利贡献的六七部青少年读物。即使是伟大的奥斯特瓦尔德,也花费近十年时间,用传统的对话体为孩子们写就了一部化学科普著作。

在学校,孩子们通过接触地理、自然等课程,对于当代科学的发展已有了不少了解,且美国大多数地方的公立学校都规定,学生须较深入学习关于人体生理科学知识,但是无法保证知识体系的科学性。综合来看,今天这些八到十岁的孩子应该要知道一些物理、生物,以及较为广泛地了解地球科学和人体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当然,这些课程里不乏优质的教科书和阅读书目,但我的重点在于,你将要打开的这本书,将首次尝试向青少年读者介绍一些看似关联不大却很新奇的话题,并统统将其归到“普通生理学”之下。简而言之,我们试图引导八至十岁的儿童,激发他们提出问题,同时解决问题:我和其他生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同时,针对那些深感迷茫但又一丝不苟的父母,这本书也能带给他们一点参考,通过借鉴本书,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很多棘手问题——尤其是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我到底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这两个任务是否已圆满完成,答案留给各位妈妈,大声给孩子们读这本书吧。埃德温·坦尼·布鲁斯特马萨诸塞州,安多弗市 第1章小鸡如何进入鸡蛋

装满鸡蛋的孵化器里,小鸡即将破壳而出,没有比这更令人着迷的景象了。透过小小的玻璃窗悄悄看过去,你先看到的是一排排洁净的鸡蛋。那一打打鸡蛋好像已经整装待发,要么进入家用冰箱,要么被做成早餐煎蛋饼。

但是,它们哪儿都不去。首先,你会听到轻微的刮擦声。不久,一个个鸡蛋的宽头部分裂开小洞,小小的鸡喙试探着伸出来。此时的小鸡被紧紧地包裹在鸡蛋壳里,只能移动头部,所以,它只能这样一点点地啄,稍微休息一会儿,再接着啄,直到蛋壳上的洞越来越大,鸡蛋慢慢破裂。这时,小鸡破壳而出,深吸一口气,探头看向外面的世界。

接下来,小鸡总是要休息很长时间,因为它太累了。感觉好点时,它就开始挪动腿脚,抖动翅膀。半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以后,它脱离蛋壳,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身上湿漉漉、脏兮兮的,感觉很疲倦。你完全能够想象出那小东西郁郁不乐的样子。然而,转眼间,原来紧贴小鸡皮肤的羽毛晾干了,抖开了,它的腿也站稳了。不久,黄绒球似的小鸡仔就到处奔跑了,看上去至少比一个小时前还装着它的鸡蛋大两倍。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景象:像玉米粒在爆玉米花机里变成玉米花似的,500只鸡蛋在孵化器里变成了小鸡。

小鸡破壳而出的过程如此奇妙,它们进入鸡蛋的过程更加神奇。新生的鸡蛋里并没有小鸡,但是,为它保温三周之后,小鸡就做好出壳的准备了。问题是,小鸡是如何形成的呢?

许多人都研究过这个课题。他们大都先准备一打或更多鸡蛋,然后每隔两三个小时取出一个,小心地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还有的鸡蛋研究者小心地剥去一侧蛋壳,剥出十美分硬币大小的洞,再在洞上粘上纸一样薄的玻璃,方便他透过小窗口看见鸡蛋内部,观察小鸡的成长过程。

其实这样做比听起来简单的多。正如大家从煮鸡蛋中看到的那样,蛋黄并非一直在鸡蛋的中央,而总是浮在上方。小鸡也总是在蛋黄的上方成形。当鸡蛋翻过来的时候,蛋黄会像水里的水桶似地翻滚,把小鸡带回上方。因此,长大到足以塞满蛋壳之前,小鸡始终横卧在鸡蛋里,就在蛋壳里的蛋黄上方。

当然了,起先根本没有小鸡,只有蛋黄一侧的白色圆斑点,大不过大头针头,它逐渐发育成小鸡。鸡蛋产下的第一天结束前,这个小斑点的轮廓略呈椭圆形,直径约3毫米。贯穿其中的是一条白线,犹如浸透油脂的粗棉线,长约1.5毫米。

这是小鸡发育的起点,只是还没有开始变成小鸡,因为它还没有头、尾、翅、腿、眼睛、鼻子、嘴、心脏、胃、大脑,也没有任何其他部位。简言之,此刻属于鸡的物质只是一条细线,正开始转变为小鸡。

孵卵的第二天早上,那条白线的一端开始变得越来越粗,那里将变成小鸡的头部。最先出现的是大脑和脊髓。当天晚些时候,眼睛和耳朵的雏形显现。几乎同时,心脏开始形成。也是在此刻,血管像植物的根似地长出来,侵入这个词用的略显别扭蛋黄。第二天结束前,心脏开始跳动,血管开始吸收蛋黄,供养发育中的小鸡。接着,轮到蛋黄以蛋白为食。如大家所知,蛋黄和蛋白是储存的食物,小鸡以此为食,才得以生长发育,直到长大后破壳而出,自己活动。

小鸡一直正面朝下(只是它还没有脸部)躺在蛋黄上,直到第三天开始的时候,或者在此前几个小时,它翻向左侧。现在,它渐渐长大,长约6毫米,像大号大头针一样粗。接下来,它的大脑快速生长,眼睛也开始快速生长,不过,它们还没有最细的针眼大。此时,它的神经、肺、胃、肝,以及其他消化器官也开始形成;尾巴也开始生长,只是还没有羽毛。

第四天,嘴的影子开始出现,看上去相似的腿和翅膀也开始从身体中萌发。再过一天,你就能分辨出哪部分是腿,哪部分是翅了。现在,颅骨和脊椎的雏形显现。同时,小鸡身长已超过12毫米,却还没有一点鸡的样子,更像一个大大的问号。小鸡身体的前部还没有形成,心脏欢快地跳动着,在蛋黄里晃动。

第二周,小鸡开始有点像真正的鸡了。骨头开始变硬,正常情况下的鼻子尖部位出现一个斑点。它将逐渐转变为鸡的喙。鸡爪开始发育,羽毛也开始露头,但仍然封闭在各自成形的透明小囊里。两周之后,蛋白全部耗尽,横卧蛋壳的小鸡转身将头部挪向鸡蛋的宽头部分,蛋黄也变小了。到第十九天,小鸡把最后一点蛋黄吞进肚子,开始封闭洞口。几乎与此同时,它又将其啄穿,进入较大的空心部分——吃煮鸡蛋时,你可以看到的鸡蛋宽头部分。在一周或更长时间内,它像鱼一样以鳃的方式呼吸,只不过它的鳃不像鱼那样在头的侧边,而是在胃中央一个长柄处发育而成,并且遍布壳体。所以,小鸡通过布满蛋壳、小得看不见的细孔呼吸。最后一点蛋黄被吸收后,鳃会萎缩、脱落,小鸡就像我们一样用肺呼吸了。

三周后,鸡蛋只剩下蛋壳和一茶匙水了。小鸡从针头那么大开始生长发育,此时,已经塞满蛋壳,只留足够的空间,让它能啄洞而出。在被禁锢的第21天,小鸡终于破壳而出。图1 小鸡如何进入鸡蛋 第2章其他种类的蛋

所有鸟类都能产蛋。有的是棕色或白色的,像鸡蛋一样;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浅黄色的;有的是蓝色的;许多蛋上带有斑点。有的蛋圆得近似弹珠,如鸣角鸮的蛋;也有不少蛋一头尖,恰似梨子。蜂鸟蛋小如人的指尖,鸵鸟蛋则大如人的脑袋。它们都有蛋壳、蛋黄和蛋白,而且都能孕育出小鸟。有时,刚出壳的小鸟已长好羽毛,只是需要先把羽毛晾干,开始呼吸,然后再到处奔跑,觅食,比如小鸡;有时,刚出壳的小鸟没有羽毛,也站不起来,不得不像人类婴儿那样,依靠父母喂食,比如小知更鸟。

蛇和乌龟也下蛋,样子非常像鸟蛋。这类爬行动物的蛋也有类似鸟蛋的蛋白和蛋黄;它们的幼仔在蛋里生长的方式几乎完全和小鸟一样。奇怪的是,乌龟、蛇、蜥蜴和鳄鱼虽然外表看起来和鸟类区别很大,其实和鸟类非常相似。它们下的蛋体积都很大,里面装有大大的蛋黄;它们的幼仔也都是在蛋黄一侧的某一点开始生长,而且短时间内不会塞满整个蛋壳。

说来奇怪,动物本身的大小和它们蛋的大小似乎并没多大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大鸟产大蛋,小鸟产小蛋。可是,鳄鱼蛋并不比鹅蛋大,却能孵出长可达十五或二十英尺的大鳄鱼,能把人一口咬成两半。就鱼类来说,咸水小米诺鱼或鳉鱼只有手指那么长,产的卵却非常大,几乎比得上小蓝莓,与长大后体重会增长上百倍的鲑鱼和鳟鱼卵大小相当。可是,有的鳕鱼几乎像人一样大,有的大鲟鱼有三个人那么长,像马一样重,它们产的卵却不如句号大,甚至比小蚂蚁的卵还小。至于小海洋生物,海星,海胆等(当然,它们有蜂鸟或鹪鹩那么大)产的卵简直就是细粉尘,群聚在水中,小到根本看不见。

不过,作为补偿,蛋越小,产量越大。有些鸟类每次只下两个蛋,很少有鸟类产蛋超过一打,而有些鱼类却能产上百或更多的卵,鳕鱼能产十万,鲟鱼能产二三百万。图2 海胆

春天,小朋友们应该最喜欢去小溪边嬉戏。当你饶有趣味地在小溪里寻觅时,会碰巧遇见一团团半个头那么大的透明胶状物,里面布满小黑点。这些黑点是青蛙卵,只有字母“O”那么大。如果你看到的不是圆圆的一团,而是长达一米的一长串,那一般是蟾蜍卵;如果它们既不是团状也不是串状,而是分离的,那就是蝾螈卵。

青蛙能产下大量的卵和胶状物,比其本身大四五十倍,这似乎很奇怪。然而,真正的青蛙卵只是那些黑色的斑点。刚产下时,它只是薄薄的一层胶状膜,比纸还薄,而且差不多是干的。可是,一接触到水,胶状膜就开始膨胀,不停地膨胀三个小时,直到比初期大上百倍。

此时,青蛙卵团块看上去特别像有黑蛋黄的小鸡蛋,已经打到碗里,就等着下锅了。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青蛙卵没有壳,也没有蛋白,只有卵黄。其实,只有鸟类和爬行动物才会下有蛋白的蛋,而且其他种类的蛋很少有蛋壳。青蛙卵的胶状物并不是“蛋白”,因为它的作用不是为小青蛙提供食物,而是防止小青蛙被其他生物吃掉,同时有助于小家伙保暖。

你一定还记得文中一开始提到的那只小鸡。它从蛋黄一侧某个小点开始发育,越长越大,直到耗尽蛋黄和蛋白,塞满整个蛋壳。而小青蛙不一样,它从开始就和卵一样大。实际上,它本身就是卵。你能看到它的卵像后来的蝌蚪一样,上部是黑色的,下部是浅色的,长大后就变成了青蛙。不过,刚开始,小蝌蚪没有任何肢体或器官。它逐渐发育出特有的眼睛、耳朵、脊椎,脑袋、皮肤、尾巴等,但是不再长大,直到孵化出来,蠕动着穿过胶状物,开始进食。

起先,蝌蚪非常小,只有大约6毫米长,附着在水生植物下面。之后会发生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了。

鸡蛋和青蛙卵之间还有一个奇怪的区别。青蛙产的只是一个卵——小青蛙根本没有开始在里面形成;但是,母鸡下的蛋里面虽然也没有小鸡仔,却已经开始为发育成小鸡做好准备。还有些动物更进一步,它们产的蛋里已经形成幼仔,只待出壳后完成最后的发育过程。此外,某些鱼类、爬行类以及其他各种动物甚至推迟产卵,直到幼仔做好孵化的准备。这类蛋在产下的同时孵化,或者先孵化,再生产。

所有带皮毛的四足动物,如马、牛、狗、猫、猴子等,都以这种先孵化后生产的方式生育。这类卵不会受到撞击,所以只需要一层薄皮,不需要硬壳或胶状物的保护。由于这个原因,加上这种卵就在生产前几分钟孵化,所以人们往往完全忽视了,认为这些动物根本没有卵。其实,它们有——每个幼仔都有一个卵。

我们假称彩蛋里孵出了复活节小兔子。其实,小兔是从兔卵中孵出的。之所以没人注意到兔子卵的残留物,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很快就风干不见了,要不然就是被兔子妈妈吃掉了。再说,我们只顾着看新生的小兔子去了。无论如何,各种大到肉眼可见的动物——小马、小羊、小牛、小猫等,小到必须利用显微镜寻找的微生物,都从卵发育而来。 第3章溪水中的小鱼

我认为,所有卵中,最有意思的是鱼卵。几乎所有鱼卵都是非常小的白色圆球,好似糖丸。有些鱼卵像中等大小的玻璃珠,比如在急流中砾石滩上常见的鳟鱼或鲑鱼卵;还有许多小得能穿过织补针的针眼,比如贴着海面漂浮的海鱼卵。

不管怎样,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么多鱼卵像极了小玻璃球。其外层薄膜非常清透,卵本身也非常透明,你完全可以用放大镜透视鱼卵,目睹里面的白色斑点从无到有,发育成真正的鱼。它卧在卵里,身长足以环绕卵一周,尾巴几乎和嘴相连。

有些鱼卵更加清透。最清透的卵起初好似透明玻璃,在水下完全不见踪影。不久,其底部开始形成模糊的小白点。接着,你能看见卵上覆盖着相当厚的膜,膜中有一个狭窄而清澈的空间,充满了水,里面漂浮着更小的卵黄。它才是即将变成小鱼的真正的卵。图3 已产出的鲈鱼卵(摘自《美国鱼类委员会简报》)

卵黄中的白色斑点本身并不是鱼,而是鱼物质,是为逐渐发育成鱼而做的准备。斑点越长越大,越长越厚,最终,看上去好似涂在大理石边的一圈腻子。卵膜直径接近卵本身的一半时,中间开始变薄,边缘变厚,形成一个环。紧接着,这个环会发生非常奇特的变化。它开始长大,并在这个过程中环绕着鱼卵越滑越远,不久便形成以卵为中心的带状物,继续向外滑行,直至卵的另一侧。当然,它会相应变得小一些。就这样,其多余部分收进环上的某一点,形成小鱼的身体。在经过卵中心之前,环的增厚部分已经形成鱼头,环的两端形成身体的两部分。鱼尾比较容易发育,所以很久以后才会长出来。

现在,小鱼有头和身子了,唯一不同的是头比较大。它还没有任何器官,没有眼睛、耳朵、鼻子,或完整的嘴,也没有鳍、脊椎、胃,以及鳞片。这些都会在以后出现,就像小鸡的发育一样——眼睛、耳朵、大脑和心脏先发育,鳍、尾巴和鳞片,以及整个身体前部需要很久以后才发育成形。

许多学者倾尽毕生精力,研究小动物各种肢体器官形成的方式。这是一项最奇特,也最令人着迷的课题,值得任何人耗费一生进行研究。但是,如果要我讲述鱼体最小部位形成的全部过程,本书就没有地方讲述其他故事了。因此,我只想讲讲眼睛,部分因为它们是有趣而重要的器官,更多的是因为它们形成的方式碰巧和所有脊椎动物眼睛形成的方式相同——无论鱼类,蛙类、鸟类、四足野兽,还是人类。亲爱的读者,你看这本书的眼睛也是如同我亲眼所见的鳕鱼和海鲈鱼的眼睛那样发育而成。

一般来说,最早形成的身体部位是大脑,紧接着是眼睛。刚萌生的眼睛像两个蓓蕾,从即将成为头部的大脑两侧冒芽。此时,每只眼睛都是空的,好似挂在短柄上的气泡,很像铅笔头上粘着的空心橡皮球,只是大小不同。你会以为,这个空心球会直接变成眼球。可是,你错了,大自然很少简单行事。相反,像你用手指推动橡皮球一样,眼芽的一侧会向内折,直到形成杯状。这个杯就是眼球。它的边缘长出来,杯口渐渐收缩至我们称之为瞳孔的眼睛中央。各种各样的眼部物质在其边缘生长,构成眼睛的内部组织。其他组织在外部生长,加厚外壁,形成前面透明的角膜。此时,瞳孔依然很大,以后会成为表皮的部分物质向眼球内生长,形成眼睛的晶状体。眼芽最初内折形成杯状,随后收缩成为我们最终使用的眼球,这种反向发育的目的是为了将各种物质纳入眼睛,最终留下瞳孔透入光明。图4 有卵黄囊的鲑鱼

到目前为止,像小鸡一样,小鱼的身体前部还没有发育成形。小鱼卧在卵黄里,好似肚子疼的孩子,抱着枕头,缩成一团。渐渐地,尾巴从卵黄中长出来,鱼头也完全抬起来,给下颚留出发育的空间。最后,身体各部在卵黄周围发育完成,并安置在最恰当的部位。

这时,鱼已经做好孵化准备。它时不时地在卵膜中扭动一会儿,最后突破卵膜,漂浮出来。这是一个弱小无助的生命,只比半个卵黄大一点。它不会游泳,只是肚皮朝上漂浮着,嘴巴大张,还没能合拢下巴。

从这时起,小鱼以越来越小的卵黄为食,迅速成长。起初,这个小生命依靠背部浮动,时而摆动一下。随着卵黄变得易于掌控,小鱼越来越频繁地摆动起来。不久,它翻为侧身,然后完全侧过身来。等到卵黄全部消失,它就侧身游动起来,并且开始进食更小的水生物。在这个阶段,如果是淡水鱼,你会在浅滩处看见它们成群地游动。不过,这些鱼长只有6毫米左右,而且多半是眼睛。 第4章植物也有“蛋”

植物的“蛋”,当然指的是种子。我们经常说,植物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的,这么说没有错,但又不是完全正确,因为其实成熟的种子本身就已经算是植株的幼体,它只是被紧紧地包着,裹在了一个坚硬的小箱子里,类似于蛋壳内的小鸡仔。

例如,如果我们拿来一颗普通的菜豆或花生,剥掉种皮并小心地掰开,将其分成两瓣。这两瓣实际上是两片肥厚的子叶,由种子一端的小瘤状物连接,是整颗种子最大的组成部分。子叶的作用就如同蛋里的蛋黄,为植物的幼体提供营养,直到幼体长出根和叶子,到了这时,即使幼株冒出地面,置身大气中,它也能够自力更生。

植物幼体还有一个部分就是连接两瓣子叶的小瘤状物:短粗而肥厚的是胚根,它呈弯曲状,紧挨着种子外部,看上去像小狗尾巴夹紧在两腿间;藏在子叶之间的是胚芽,将会发育成茎叶,此时的幼叶极其幼小,几乎看不见,不过发展成了真叶就大多了。

这么看来,菜豆种子也是蛋,只不过不是新下的蛋,而是在其内部已存在幼小的植物体,做好了一切准备去“孵化”和生长。图5 豆“蛋”变成菜豆植株

如果菜豆不准备食用,我们通常会种到地里,或放到湿木屑、吸水纸上,豆子很快就会“孵化”。随着种皮脱落,子叶先吸水膨胀,然后慢慢被发育中的幼体消耗干净,消失不见。幼小的胚根向下生长,幼小的胚芽则朝上生长,之后整颗植株开始变绿,绕着豆架向上爬。

如此看来,所有种子都是准备好要“孵化”的蛋。不过,它们更像是鱼卵,而不像禽鸟的蛋。因为小鱼幼苗和植物幼体一样,都把大部分“蛋黄”留到“孵化”之后,以便满足开始在世界上存活的需要。但禽鸟类不同,大家可能还记得,它们的蛋较大,有足够的内部空间供幼仔发育,直到蛋黄全部吸收,这才开始孵化。

大家可能会预想到,幼小植物体“跑进”种子里的过程和小鸟、小青蛙、小鱼“跑进”蛋里的过程如出一辙。比如我们夏天常吃的长豆角:肥厚的豆荚内装满了将作用于种子发育的类豆物质(bean-stuff)。极其微小的豆粒在豆荚里面,可以看作是新下的豆“蛋”,所以里面还并没有幼小的植物体,只是一些类豆物质。豆角植株的幼体,就像鸡仔或鱼苗的发育一样,开始什么也没有,然后一个部分接着一个部分逐渐成形。

但这些“蛋”最先又是怎么来的呢?豆“蛋”是在豆荚内形成的,一开始小得根本看不见,之后不断生长,等到够大,便有能力形成新的植株。如出一辙,排卵的鱼、青蛙,下蛋的母鸡,它们体内都有一个类似豆荚的东西。开始时,这个像豆荚的东西慢慢被类蛋物质(egg-stuff)填实,变大,看上去跟豆角生长的过程一样。然后,一部分类蛋物质变成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蛋粒,它们像豆荚内的豆粒似的长啊长啊,像豆荚的东西也随之消失不见。只有在发育到相当大之后,它们才开始在内部形成小豆子,或小鱼、小鸡仔。图6 有羽毛、长翅膀的种子

简而言之,豆荚从最初极小的一点点逐渐长成像样的豆荚,然后豆荚内的豆子从极小的一点点逐渐长成像样的豆子,再然后,豆子内的幼小植物体也从极小的一点点逐渐长成像样的幼株,准备“孵化出世”,自力更生。于是,母株的一部分又形成豆荚,豆荚的一部分又形成豆子,豆子的一部分又形成幼小的植物体。对于小鱼、小鸟、小兔子、小狗、小猫,或是其他所有大家熟知的小动物,它们的这一成长过程也都大同小异。 第5章小男孩和小女孩哪里来

“小男孩哪里来?哪里来?小男孩们哪里来?扣子、蜗牛加小狗尾巴做出来;这样就有了小男孩。小女孩哪里来?哪里来?小女孩们哪里来?糖果、香料加一切美好做出来;这样就有了小女孩。

小男孩和小女孩的确非常不同,所以也没必要强将两者互换——上面这首古老的童谣正包含了这个道理。关于小男孩、小女孩以及其他一切生物到底是用什么“做”出来的,故事说起来就长了。

说来有点奇怪,但还是要从小海星、小海胆怎么来的讲起,这样会更便于大家理解。海星和海胆(虽然两者看上去很不一样,但其实非常类似)的卵跟鱼卵很相似,同样是圆形透明,又极其微小,因此看上去就像水里的红色细尘。所以,它们自然极少被人发现。

每个微小的卵都呈流体状态(fluid substance),裹在极薄的外皮中。它们产于水中,随水漂浮,实际上其内部装满了与油相混的稀薄胶状物,也许和大家玩过的橡皮气球有一丁点类似。

这时的卵非常幼小,内部还没有任何生物发育的迹象。有人可能以为这些油胶混合物将会逐渐变成一只海星,但事实不是如此。这个像气球似的微小物体会对半平分,变成正好相似的两个小气球,彼此左右相邻,且或紧挨或轻贴,就像一根管子吹出两个相连的泡泡。大约半小时后,每个“气球”或“泡泡”(其实已经可称之为“细胞”)再次分裂,于是此时就有了4个。很快,4个变成8个,8个变16个……短短几小时后,就产生几百个细胞,它们连在一块,全都极其微小,所以整个看上去就像在肥皂水里吹出来的一堆泡泡。

于是,新产下的卵从微小的单细胞开始,此时有了好几百个更加微小的细胞。然而,这还算不上海星,只是类海星物质(star-fish-stuff),像聚在一起的一小堆砖头,准备好了要“造”出一只海星。

现在,我们假设有人要用砖头建房子,他会把砖头码在房屋选址附近,然后每次搬一点,用水泥把砖头砌成墙。但海星可不是这样,它们是由一堆“活砖头”自己“造”出来的。打比方说,我们在空地上放一堆砖头,然后每个砖头自己便动起来,各就各位,房子就建好了。细胞所在的微小球体,也就是卵,开始或膨胀或合拢,活动了起来,于是,这一部分突出来,那一部分合起来。细胞在某一部位快速分裂,形成厚实的隆起物;在另一部位则平铺成薄薄的片状物。慢慢地,一个小生物就成形了。但这的确还算不上是海星,只不过刚发育出腹部和外皮,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些难于归类的细胞,它们将会发育成硬骨骼和肌肉。成形之后,细胞仍要继续分裂,不过这时它们不再越分越小,而是每一次都等长到原来大小才进行分裂。海星宝宝就这样成长着。有的部位长得快,有的长得慢,还有的根本不再长了,最后它终于变成一只真正的海星,尽管此时它只有一颗沙子那么大。

所有的卵都以这种方式发育成动物幼体。鸡卵如同一个细胞,它的薄皮里装满了油和胶状物;青蛙卵属于另外一种,卵有一侧呈黑色;鱼卵和其他的卵无异,但其胶状物尤其清透可见。青蛙卵、海星卵、海胆卵等大多数此类别的卵,最开始分裂时总是平分为二,整个卵黄分开,而小动物自最初成形起,便一直和卵大小相当。但鸟蛋、大多数鱼卵等类似的卵不同,它们里头装满了脂肪,因此卵不会一分为二,而是如前所述:此时分裂只在胶状物最厚一侧的小点处进行。不过,对于这些微小的细胞(造出动物幼体的砖头堆)来说,不管它是大卵一侧的一个小点,还是小卵的全部,发育到最后,结果都一样。当时机来到,活的细胞砖头各就其位,新生命开始形成。

现在大家知道小男孩、小女孩是怎么来的了吧,他们和其他生物一样,是由许许多多被称为细胞的活砖头造出来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树木、灌木、小草,我们一开始都是圆圆的单细胞,它分裂、分裂再分裂,直到细胞的数量十分庞大。从这数量庞大的细胞群里,新生植物或动物把自己造了出来。

和我们人类相似,具体来说形似人体的动物,它们在真正成形之前都呈圆球状。之后,一条褶皱沿着颈背的发育部位叠起来,形成脊髓;一根细杆状物沿其下排列起来,形成脊骨;脊髓的前端比其他部分发育更快,逐渐变大就形成大脑;脑部由内向外形成眼睛;此时尚未发育出皮肤的胚胎外部则向内形成耳朵;随之而来有四处生长分支自前额向下发育出脸部;四肢刚开始只是不成形的球状突起,慢慢发育出手臂和腿,有时其尾端会有发育不良的状况,因此出现六指(趾)而不是正常的五指(趾)。如果这个小生命是人类婴儿的话,医生就会切除其中一指(趾),但如果是小猫,大家会说它的爪子格外大,正有利于抓老鼠——但恐怕抓起老鼠来和正常小猫并没有区别。

综上所述,我们大部分的生长发育都不过是一些小小活砖头的数量增加而来。我们每个手指甲的尾部都有一个点,其中有指甲细胞进行分裂,促使指甲生长。有些人说,指甲上的白点表示人说了“白色谎言”(即善意的谎言),这是胡话。出现白点是因为人碰巧擦到了指甲柔软的“根部”,这其中含有新的指甲细胞,就像婴儿的柔软肌肤一样很容易受伤。

大家在小时候是没有牙齿的。随着咀嚼阶段的到来,口腔上覆盖的薄皮细胞开始快速分裂繁殖,很快在牙龈相接处形成一条厚脊,包埋于颚内。不久,这条脊在20个分隔的点上继续发育,其他部位则暂无动静。这20个生长点很快萌发,变成20个“小口袋”;每个口袋底部将长出一颗牙。每颗牙的侧边又萌发新的“口袋”,等小朋友到了8岁左右,即形成第二幅牙齿。上下颚的每一侧都有三颗后槽牙,虽然它们出来较晚、体积最大,但其实属于第一幅牙齿,即乳牙;除此之外的其他乳牙在换牙期就掉光了。

头发也一样。如果拔下一根头发,将其放在白纸上观察,我们就能看见发根处有一个小球似的东西;这个球底部的细胞进行分裂,便促使头发生长。在头发和头皮之间,有一处既不属于头发又不是皮肤,而头发的所有生长过程就在这里完成。

所以,我们的发育过程不像建水泥或木头房,而像砖头房。我们是小小的活砖头建起来的,每个活砖头一分为二然后又各自生长到原来大小,正是通过这样我们才逐渐长大。但什么时候以及哪里长得快、长得慢或压根不长,对于弄清楚这些问题,目前恰恰还是“八字没有一撇”。 第6章再谈活砖头

卵最初都是单细胞,那么,最大的活砖头要属鸵鸟蛋黄;已知最小的活砖头则是某些漂浮在空气中的细菌、病菌,它们极其微小,用最先进的显微镜也辨认不清,只能依稀看见;即使一字排开上千个,其长度都不及一粒灰尘。

不过,极少有细胞小到像细菌,或大到像鸟蛋黄;许多细胞肉眼可见,大小适中;而用于构成人体、动植物体的那一大部分细胞却非常微小,用普通放大镜观察不到,但一般的显微镜看起来可以毫不费力。

随着卵黄开始分裂,一百来个活砖头开始形成,胚胎即将发育。每个细胞此时都很相似,除了彼此相贴的部位呈扁平状,其他部位基本呈圆形。但是,当细胞开始发育成胚胎,它们的形状就开始发生改变。有的不变,有的变大,有的变成串状,发育成肌纤维或神经。在某一部位,成千上万富含油脂的细胞膨胀,构成脂肪;另一处,更多细胞由硬质磷酸钙聚合起来,形成骨骼和牙齿。内部含有棕褐色微粒的细胞决定了发色和肤色;在血液里浮动且形如硬币的细胞则使血呈红色。但是,眼睛里的某些细胞必须完全保持清透无色,否则光线无法穿过,我们视线就会模糊。

起初,胚胎实在很小,还要很久才能发育成熟,这时,其外部皮肤覆盖着一层细胞膜。这些细胞牢牢相挨,彼此紧贴,和我们在公共大楼里见过的大理石地板或城市街道上的砌块路面有丁点类似。和其他活砖头一样,这些细胞会分裂、生长。但它们不能侧长,因为已经没有空间;也不能向内长,因为那边是一整个幼体。所以它们在外侧进行分裂,使得幼体的表皮不再是单层,而是多层相叠。

但是,只有最初的内层细胞才可以分裂、生长。在分裂的尾端,细胞脱水变成圆柱状,角化变硬,成为薄薄的身体外表皮。比如,前小腿感到痒痒时,我们刮下或“剥下”的就是这层角质,这对皮肤没有伤害。这部分表皮不具活性,它或被衣服擦去,或在沐浴时被弄湿,必然会一点点脱落。旧角质层刚一脱落,活跃的基底层细胞就生长推移上来。不论老少,每个人表皮的基底层细胞会不停往外侧分裂,且这个过程在表皮形成前就开始了。所以,尽管身体中许多部位都由整体细胞群分裂生长而来,皮肤的生长却仅靠里层细胞的分裂。

手掌和脚底的皮肤生长很快,角质层特别厚。如果我们手部用力摩擦,直接后果很可能手部表皮因磨损而变薄、产生痛感,也可能由于基底层的棘层细胞松弛而形成水泡。然而,正因为这么一次摩擦,活细胞层会加速生长,直到形成硬硬的老茧,能经受以后的磨损。有时鞋子不合适,脚的某一处受到摩擦,这样也会致使活细胞层加速生长,造成鸡眼。其实,鸡眼就是加厚、加硬的角质层,是由于活细胞层生长过快而在某一点上造成角质增生。

手指甲、脚趾甲也算是某种角质。它们和其他皮肤一样,自基底层而来,特别坚硬,比老茧还硬。头发也可以看作是角质;头皮内折而形成“小口袋”,其底部同样有活性基底层分裂出细长的杆状细胞,和皮肤、指(趾)甲一样会脱水、失去活性而角化。

反之亦然——动物的角也算是一种厚而硬的皮肤。有的角内里有骨,但外部都可说是特殊的皮肤。仔细观察身体内部,我们总是能找到某些特殊细胞,有些大,有些小,有些厚,有些薄,有些长,有些圆,有些软,有些硬;它们能发育成身体各个部位;其内部也含有不同的物质。但不论如何,全身从头到脚都是由这些形形色色的细胞及其产物组成。图7 叶片表皮中的活砖头。图为五对保卫细胞,其形如唇瓣,形成气孔。

植物也由一个个活砖头组成。树木或草的叶片都覆盖有一层无色细胞,可从叶肉上剥去。叶肉则由相对松散的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约有6层,基本呈球形或砖形,内部分散着绿色的色素颗粒。树的实木部分由一些细长的细胞构成,像厚实的墙面;这些细胞紧密相合、尾端相叠,沿树的纵向排列,因此顺着纹理竖劈木头比横砍要轻松许多。图8 木质部细胞。此生长轮表明树木已经三岁了。图9 叶片表皮细胞。底端开口为气孔。

前面已经提过,一年之中,树长得快时,内部的木本植物细胞较大;长得慢时则较小。所以,每年春天形成大细胞,秋天则形成小细胞。再过一年,有些细胞内的活性物质开始脱离并移到树皮内侧的生长区域,这些细胞于是变空,再也无法生长。大细胞和小细胞形态各异,形成一圈圈年轮,年轮线的粗细同硬纸板厚度差不多;这一圈圈年轮形成了家具和硬木地板上或深或浅的条纹。有了年轮,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树木的年龄,而且能看出它长得快的好年头和几乎没长的坏时节。比如,某个夏天持续干旱,或某年虫灾致使叶子被吃光,这些都可以反映在年轮里。然而,热带树木一年到头都在生长,因而没有年轮。

除了形成硬木和某些绿色素的细胞外,树皮内一些细胞可生产软木,典型的例子就是榆树外皮里薄薄的那几层软木。多汁果类的细胞吸水膨胀,形成糖分和各种呈味物质以及可口的果酸。动物细胞含脂膨胀,形成脂肪。相应地,植物细胞因淀粉粒膨胀,可形成土豆或菜豆肥厚的子叶等。但还有其他细胞,可形成树胶、松香、松节油、树脂以及各类油脂,口感不一,可以食用或入药。

所以,植物和动物一样,也是由大量不同种类的活砖头及在其内部和周围形成的各种不同物质构成。

一个人或一颗苹果树的生长发育,自然需要成百上千万的活砖头;一头鲸鱼或一颗巨大的加州红木需要的就更多了;许多小型动植物需要的则相对很少。比如,我们常见的池塘绿藻,它们虽然属于植物,却没有叶、茎、根,看上去就像绿色的小管纵向首尾相接,连成一片。我们常见的海白菜,其细胞成片排列,只有一层;而其他海藻类和水生植物可达到20多层。一般来说,这些细胞数量越少,体积越大;甚至有时厚度减少半英寸(约等于1.27厘米),长度便增加一英寸多。图10 数倍放大的绿藻细胞。这些绿色的活性物质向彼此浮动、联合,形成卵或孢子。

很多动植物属于单细胞,比如植物中的酵母细胞,我们常用来做面包,还有人用来酿啤酒。再比如成百上千种细菌,它们有的属于病菌,可带来各种传染性疾病,但绝大多数属于有益菌。这一点我们之后慢慢再学。有时在老树、旧栅栏,以及潮湿土壤上看到的绿点和绿斑,它们其实是绿色微生植物群落,其含有的绿色素和大树叶片里所含的并无不同;石头和树干上的棕色地衣虽然也染有绿色,但却是因为地衣本身带有的白色纤维内部生长着类似的单细胞植物。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植物,它们漂浮在淡水中,都是单细胞。图11 数倍放大的三种纤毛虫

泥沟和泥潭底部常有硅藻,虽然它们具有外壳,可以四处移动,但还是属于植物。然而,绝大多数泥沟和泥潭的污水里也长满了变形虫、纤毛虫等各类微生动物。要是把它们放在玻璃杯里逆光观察,其中大部分大到肉眼可见,且每一个都是单细胞。

这么说来,许多动植物都只是单细胞而已。还有很多其他动植物则是由大量大同小异的细胞组成,比如植物中的绿藻和海白菜,动物中的海绵类和水母。然而,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些动植物,如小猫、橡树、马、草等,以及我们最熟悉的生物——人类自己,都是由许多不同种类的细胞组成,它们形成皮肤、树皮、实木、血肉、脂肪、叶片、头发……数不胜数,光是一一列举就得花上半小时。图12 有的水母有柄而附着生活,有的在水中浮游。

这些细胞体现了每个动植物的活性。每个细胞通过母细胞对半分裂而来,它的母细胞则由更早的细胞分裂形成,由此我们可以追溯到最开始的卵细胞,好比细胞的祖先。卵细胞其实也是由父体母体的细胞分裂而来,父体母体的由来也遵循同样的规律,不断追溯,源远流长,直至地球生命源头。

因此,我们肉体的活性可以说是经久不息。大部分肉体最后会死亡,但还有一部分会在子孙的身上一代代延续下去,直到世界尽头。 第7章生物活性说

树的哪些部分具有活性?树皮当然没有生命。哪怕树皮一片片干枯脱落,或被剥开至白色里层,树本身丝毫不会受影响。木质部当然也没有。我们经常碰见没了枝干或修剪不良的老树,其内部已全部腐朽,树皮里只剩薄薄一层,但这些树一如既往地生长旺盛,像健全的树一样长有叶子和果实。树皮是死的,木质部也是死的,但两者之间有约0.6厘米宽的一个薄层,却是活的。薄层物质向两侧分别形成木质和树皮。新生的木质部原本是活的,新的树皮也是,两者之间还有个部分,既不是木质也不是树皮,而是具有活性的形成层。除此之外,绿叶、细枝、花朵以及发育中的嫩芽也是活的。但是,每棵树都至少有一半不具活性。树活得越久,长得越大,一定时间内活性部分占比越小。

鸡蛋的哪些部分具有活性?蛋壳没有,因为其主要成分是白垩。蛋白也不是,因为它的作用就像餐柜,只为鸡仔的发育提供食物。蛋黄才是鸡蛋里具有活性的部分,除非蛋黄因蛋经水煮而遭到了破坏。和一切生物一样,有时候蛋可能就是一颗“死蛋”,而这种蛋一般都能被我们发现。

即使是人体,也不完全具有活性。我前面说过,人的头发和指甲没有任何活性。人体的外表皮(我们抠前小腿时经常刮下薄薄的角质层),只有在里层才完全具有活性。其实,人皮和树皮很相像。它们的里层细胞都又软又薄,非常活跃,经过生长、硬化、凋亡,然后在表皮形成防水层,接着开裂成片,最后剥落。树皮能形成软木,人皮则产生角质。实际上,热水瓶的软木塞就取材自某种橡树的栓皮,这种皮特别厚实,好比赤脚野人和经常光脚的小孩脚底都有一层厚厚的茧。

我们常说“鲜血就是生命”,然而血本身没有活性。血浆只不过是掺杂了水、盐分、脂肪和胶状物的“浓汤”。而微小的血红细胞形如硬币,能够把肺部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药店里有氧气瓶,也能够输氧,但同样不具活性。这些血红细胞曾是活细胞,后来失去活性,但却比之前更加有用,正像角化了的皮肤细胞一样。

说到我们的牙齿,外部坚硬的白色牙釉就如蚌壳一样没有活性。我以前解释过,婴儿的牙齿形成自牙床上的“小口袋”;牙齿的根部由底层细胞发育而来。头发的发育如出一辙,是从更小的“口袋”底部长出来的。其实,野猪的长牙、松鼠和老鼠长长的啮齿,其发育过程也与头发类似,都是齿根不断向外生长,冒出头的一端不断磨损。牙齿破龈而出,慢慢地,牙床周围以及牙齿顶部的细胞将形成一层牙釉质。因此,一旦这层牙釉质遭到破坏,便不会重新再长,许多人吃过了苦头才明白这回事。一旦脱离了“小口袋”,这层牙釉质将在之后持续起保护作用。所以,小朋友们小时候要是不注意牙齿健康,长大了就要遭罪。

牙齿的内部和其外部不一样,这个部分可谓毫无活性,这一点大家只要去看一趟牙医就会有体会。牙釉质之下主要是牙骨质,和蚌壳、灰浆、白垩、石膏以及石灰岩地带的巨石、岩架一样,其主要成分是石灰。其余成分则是活细胞,它们有长长的根部,彼此相隔较远;所以,看上去,先有牙骨,随后细胞在其内生根发育,就像树苗在土里生根发芽一样。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牙骨形成之前先有骨细胞,它们环绕自身由内向外地形成坚硬的骨质,把周围物质挤开,只把具有活性的细长类根线体留在里层;正是由于这些活的类根线体,我们才能感觉到牙医钻牙的疼痛。但是,削去外部牙釉质本身是并无大碍的,因为这个部分完全没有活性。

我们的确由活砖头发育而来,尽管某些活砖头处于不具活性的石灰质中。我们看过那些参天大树,它们结构复杂,树龄很大,其木质部、树皮以及其他无活性部分比灌木、草本植物、青草多得多。而这些小型植物和根本没有木质部和树皮的低级水生植物、酵母菌、霉菌相比,体内的活性物质更少。水母类和纤毛虫类没有外皮、头发、骨骼、指甲、血液,但它们全身上下基本都充满了活性。所以,生物的生命价值越高,其身体的活性部分越少。

即使是活细胞本身也不完全都是活的。那层薄薄的活性胶由水和盐分组成,并无其他。脂肪细胞里含有脂肪球,但其作用只是储备养分,跟油罐里装的油一样不具活性。植物则主要以淀粉粒的形式储存养分,这跟杂货店里的包装食品一样也不具活性。除油脂和淀粉粒之外,有些细胞含有树胶、松脂、津液、奶质或汗液,隔段时间便进行分泌。但不管这些物质是在体内还是体外,都同样不具多少活性。

所以,活性部分只有细胞的胶质。细胞外的一切都没有活性;许多细胞本身就是死的,还有不少细胞,即使整体具有活性,其内部也含有“死”的物质,好比,在刚开始发育的鸡卵里,油脂的比重超过幼仔;玉米粒里的淀粉比重超过了胚。 第8章我们的成长记

这里的“我们”是指所有生物,包括树木、小草、猫、狗、男孩和女孩。希望大家已经发现,不论橡树还是人类,这些生物都非常相似。虽然看上去样子大相径庭,但想想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石头、炉子、球拍和球之类,看看我们和它们是多么不同,就能稍微了解“具有生命”意味着什么,也就能理解具有生命是如何使我们血脉相通。

有生命的东西多多少少都要生长发育。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卵类幼仔发育的知识,比如,它们的眼部先是向外萌发为球状,接着又内折为杯状;四肢慢慢从身体两侧形成;手足或翅膀由不成形的结块逐渐发育而成。我们也学习了骨头、皮肤、头发以及指(趾)甲如何发育成型。接下来,我们得进一步学习儿童和小树是如何成长的。

我们知道,树木只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的形成层慢慢变粗;树梢部位也稍微长长。紧密的木质一旦形成,便不再发育。如果在一棵小树的主干上钉两颗钉子,上下间隔30厘米,那么,即使这棵树日后长到30米,那两颗钉子的位置完全不变:彼此还是间隔30厘米,离地面还是一样高。小树长大后,样子看上去基本没变,我们不禁以为它只是整体长高了,从前只到头那么高的树枝已经长长至屋檐。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小树上较矮的树枝已经枯死、脱落;从前小树的高枝成了现在大树的矮枝,其高度并没有改变。随着大树继续生长,现在高处的树枝会先慢慢降到中部,然后变成矮树枝,最后完全脱落。

这种看似整体发育,事实上只在某一段发育的现象,在人体中也普遍存在。我们已经知道头发是如何只在发根处生长,类似的还有指(趾)甲和皮肤。不懂的人会告诉你,剪烫发尾或在皮肤上乱涂乱抹就能改善发质或肤质。千万别相信。因为木头、皮肤、头发、牙齿等一旦发育形成,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对其加以保护。要想真正影响它们的生长,必须从发育端入手。

骨头也只在某一端发育。儿童的腿骨、臂骨和指骨不是简单地膨胀就能发育成大人的骨头。因为处于两骨相接处的包圆状骨端只在外侧生长。但一根骨主要在两处发育生长,即上下两个骨端。

与此不同,牙齿的骨质部分在开始发育时呈片状,薄如纸张,但大小已经定型。形成硬骨质的活细胞处于薄片内部,不断在内表面形成骨质,自身往牙齿中间推移,直到齿壁变厚只在最中间留出狭窄的空间。但是,它们留在里层的长根还是可以穿过骨质来到外层,遇到刺激便引发疼痛。同时我们也学过,在牙胚外部,牙釉质会逐渐覆盖牙骨,离牙骨中心越来越远。

植物的根部和其枝干一样,也只在末端生长;我们体内神经的发育大致与其相似:它们始于内端,以某种方式环绕穿过身体的其他组织,到达目标位置。然而,肌肉和脂肪的生长却是整体性体积的增加,就像面团发酵成面包一样。我们体内绝大多数的管道也是这样发育的,比如血管和运输食物的食道。但空心骨不同,在生长过程中,它们内侧的骨质逐步减少,从而增大空隙,然后新旧骨质在外侧结合,增强骨干。

血液也会生长。其血浆里的物质来自于我们的饮食和饮水;但在血浆内浮动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则来自于我们体内的“特殊制造”(其中有些来自骨髓),之后散布在血液中。

所以你瞧,生长发育虽然容易,却绝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第9章我们如何长大

正在读这本书的小朋友们,再过十年,你们就长大成人了。婴儿时期的你们粉嫩白净,可爱极了。你们那时身体软软的,又很乖巧,所以长得非常快。一开始,体重加倍只需要半年,而之后需要3年,再往后则需要6或8年。等你们到了12岁,体重就能达到成年后的一半。大家出生后的头半年里,身体发育的速度超过之后所有生长阶段。

接下来,你们的生长发育将继续呈间歇性:有时候像向日葵秆似的一下就窜高了;有时候身高不变,而身板变得更结实。看上去你们不再长高,但会变强壮。然后,随着继续发育,你们可能发现自己虽然大了一岁,能做到的事却不如以前多,也不如以前好。

这种发育模式将持续下去,有时你们长高,有时长壮,但在完全成年之前,两者几乎不会同步。直到我们成年后,有了硬实的肌肉和坚硬的骨骼,一改婴儿时期的面貌(那时我们的肉体还太柔软,支撑不起头部),这种模式才停止。不过,前提当然是大家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保护好,发育的结果就会不同。

这种生长模式相当普遍,体现在许多生物的发育过程中,如小狗、小牛、小猫、小兔子、雏鸟。正因为太普遍了,我们常忽略了成长的美妙。这个过程固然精彩,但我们一会儿长,一会儿不长,这点还是很奇怪。我们学过,头发的生长不会间断,皮肤和指(趾)甲也是。有时候,某些身体部位在年轻时发育不充分,到了中年还可以继续生长。但有些身体部位会影响我们的整体发育(即影响身高和体重),它们的生长到了一定阶段就自然停止。

而有些生物并不遵循上述模式。树木只要是活的,就会一直生长,鱼类也一样。大橡树或大鳟鱼也许比小橡树或小鳟鱼长得快了一些;且有可能只是在长度(或高度)上有所增加。任何生物,凡是发育到可繁殖阶段,一律视为成年。但是,即使橡树已结过橡子,鳟鱼已产过鱼卵,它们还会继续生长,直到比结子或产卵前大上10倍、20倍乃至50倍。似乎猫也是如此,随着初生的小猫逐渐长大,大猫也在继续生长;等到第二年再生一批小猫,大猫能和它们保持几乎相同的生长速度;年复一年,如果大猫能一直活下去,最后可以变得和大象一样庞大。而它刚生的小猫依旧那么小,并没有什么变化。

许多动物都以这种方式生长。大家还记得,海星卵的大小仅如一颗细小的灰尘,而海星宝宝刚开始孵出时,其大小和卵是差不多的。之后,它们尽力获取食物,并尽可能快地生长发育,如其他所有生物的幼仔一样。

但是,假设一只小海星已经长到大头钉那么大,却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了,那么它会饿死吗?绝对不会。它只需要暂停生长。比如,晚春时节的几周内,陆续有一些海星卵产出,有些小海星孵出后就会遭遇恶劣的生存环境,接下来的整个夏天都找不到食物。但它们会安然无恙,只是几乎不再生长。所以,半年后,到了夏末,它们还是大头钉那么大。

反过来,要是小海星碰巧出生在有充足的藤壶、蛤蚌或贻贝的地方,它就尽情开吃,吃多少,长多少。那么,下列情况有可能发生:两只在同一天孵化的海星,一只吃饱喝足,而另一只忍饥挨饿,那么前者的大小可能是后者的5000倍不止,而一个成年人和新生儿相比,大小却相差不过15倍。但海星的这种差别好比是两个同为半岁大的婴儿,一个比刚出生时重不了多少,而另一个可能已经重达25吨,足以比得上一头鲸鱼。

因此,我们不能仅从外表判断年龄。从海滩上抓起一只海星,它可能出生不久,但吃饱喝足,因此长得大;也可能一把年纪,却饿着肚子,反而体格很小。随着小海星继续生长,它可能比自己的曾祖父大上20倍。 第10章我们如何变老

长大以后,我们就开始变老。大家常说,我们先是长大成人,然后渡过成年期,然后变老。但其实我们从出生起就开始变老了;而且,我们在婴儿期时老得最快。

简单来说,身体的老化就是硬化的过程。刚出生时,我们都是软乎乎的小宝宝。骨头像易折的嫩枝;肉像生面团,皮肤只容接触最柔软的衣物。护士必须用手托住我们柔弱的后背,才能稳住头部。进入儿童期,我们不再脆弱无力,但依然很柔软。有时候我们能轻捏起小孩子的肉,但却没办法捏起大人的,感觉和捏木板差不多。儿童当然比婴儿硬实许多。如果大家戒不掉坏习惯,老是咬指头、站立时重心不稳、耷拉着头和肩膀看书、打棒球时耸肩膀、翘着二郎腿缩在图书馆里的大椅子上,诸如此类别人反复嘱咐你不要做的事,那么你的骨头可能会变形,就像灌了许多天然橡胶似的。等到长大,你的骨骼和肌肉已经定型,要想恢复原样就是白日做梦了。

小朋友们在硬化的过程中逐渐长大。硬化的程度刚刚好时,人正值壮年,干起活来能够轻松有余,正像现在的你们一样,玩起来不觉得累,但愿你们工作起来更有热情。但是,你会继续硬化;一旦过度硬化,你就老了。

所以,老化即硬化。年纪越小,硬化得越快,所以婴儿期的老化速度最快;此后你会老得越来越慢。

正如《爱丽丝梦游仙境》里公爵夫人曾对爱丽丝说的那样(“凡事都有寓意”),老化的过程也有寓意,它告诉我们:既然少年时光稍纵即逝,而接下来大半人生我们都会经历成熟、衰老,那么,我们最好尽力利用短暂的芳华,来铺垫青春不再之后那漫长的岁月。

我进一步解释一下。年纪小时,我们身体柔软、灵活、可塑形强。随着慢慢变老,不仅身体会硬化,思维也会僵化。相比小时候,我们长大后会做的事要多得多,即使我们不再无忧无虑,总的来说快乐不减,虽然如此,我们长大后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却大大下降了。因此,年轻时,那些能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我们应该放手去做,不要等到时机已过,无力改变。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小男孩,和每个发育正常的健康小男孩一样,喜欢户外游戏。他春天玩棒球,夏天打网球,秋天踢足球,冬天打冰球;他玩得很不错,也很享受这段时光,长大后,他变得高大健壮。目前为止,他一切发育正常。

但是,假设还是那个小男孩,他读书、上大学,然后工作,于是没时间再踢足球、玩冰球。他也许好几年才难得打一次棒球,再幸运一点,他还能打几次网球。但是,小读者们,你们告诉我,你爸爸的朋友或者同事里,还有几个人有时间玩你们课余玩的游戏?

我们可以继续假设,上面说到的那个小男孩只把一半的课余时间花在游戏上。另一半时间他用来参加体育运动,这可和游戏不同。他可以通过学习骑马、钓鱼、掌船、游泳、划船、用桨、爬山、丛林冒险,最终穿越平原,尽览风光。这个小男孩逐渐长大,一般来说,30岁不到他便玩不动棒球、足球、冰球;但钓鱼、骑马、划船能一辈子都带给他快乐和健康。

游戏与游戏之间也有不同。比如,一个人从高中到大学都踢足球,时间顶多八年,但一个世界网球冠军,如果年到四十状态依然很好,那他肯定打了30年网球了。一名高尔夫运动员费心练习球技,哪怕四五十年都能从中得到快乐。大家可能认为,小时候学习儿童运动,长大后再学成人运动,但事实不是这样。成人是在儿童运动的基础上同步习得的,否则哪一样都学不会。年纪大了就再也学不会了,终生与运动无缘。

我们再假设有一个小女孩,她很喜欢音乐,学弹五弦琴,弹得很好。夏日的夜晚,年轻的女孩用音乐表达纯粹的心境,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但是,她慢慢地长大成人,当了妈妈。那么,她还会在周日的晚上拿出五弦琴为她的孩子演奏圣诗和圣歌,或者在孩子生病时弹点简单的旋律吗?真的不会。她早已把五弦琴束之高阁,觉得以前不如把功夫花在更有用的乐器上。

世间一切都是这个道理。年纪尚轻时,如果我们能开发自己的感官,用耳朵去聆听好的音乐,用眼睛欣赏好的画作和影作、精美的家具、云雾缭绕的山区风光、高高耸立的参天大树,同时锻炼自己的思维,去关注生命中有关文学、宗教、艺术、科学、政治和历史的重要事物,这样,哪怕有一天失去阅读热情或运动能力,我们也会长享快乐的源泉。聪明的孩子会以最快乐的大人为榜样,极力模仿其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各方面,以实现自己的幸福。

不过呢,这一章的重点是我们如何变老,而不是我们如何更好地老去。

奇怪的是,绝大多数生物并不会变老。它们的结局可能是被别的生物吃掉,也可能是被严寒冻住。新下的卵很软,整体非常松塌;小鸡仔要多柔嫩有多柔嫩;而老母鸡则要水煮好几天才能完全熟透。然而,老鱼或者老龙虾就不太硬。谁听过有厨师拿小牡蛎做食材,好像小个的才够软够多汁;谁又听过渔夫喜欢捕捞小鱼?这类生物往往是越老越大我们越喜欢。所有动物在孵出之前都是柔软的,孵化之后便开始变大、硬化。不过,有的不再变大,继续硬化;有的恰恰相反。硬化就会导致老化,而只变大不硬化则不会。

现在,大家细想一下,动物中只有大型四足兽类、人类和鸟类会变老,但这些生物老化的速度各有不同。

我们不妨分别拿人类婴儿、新生的小狗和老鼠举例。刚出生时,它们都是无助的幼仔,之后即开始长大、变老。但是,人类婴儿的体重需要半年才增长一倍,小狗只需要九天;而小老鼠的体重只需要24小时就翻两番,所以,虽然才过去一天,它已经是刚出生时的四倍大了。

半岁大的人类婴儿,即使生命力旺盛,也不过才刚刚开始能自己坐稳,不需要在软塌塌的背后塞个枕头了。但他还不能走路,也没有牙齿。而半岁大的小狗已经是左窜右跳的小淘气了,可以跑个几英里,找不着回去的路,能咬碎一家人的套鞋,也差不多该换掉乳牙了。半岁大的老鼠则已经成年,生了小老鼠,甚至做了鼠爷爷。

五年过去了,这只老鼠“寿终正寝”。而那只小狗也已到了中年,变得温驯。人类小孩则还是一个小儿童,刚开始上学校,还要过几年才换牙齿。到了第十年,人类小孩还是孩子,狗却老了,老鼠则早就成了历史。

大家也不要以为大型动物活得最久。一匹马相当于6到8个人那么大,但人还没成年,这匹马就已成了老马;而鸟类,虽然普遍比兽类要小得多,总体寿命却比兽类长3至5倍。即使是公认活得最久的兽类——大象,实际上,寿命也不比人类长多少。但是,鱼类、龟类、鳄类、贝类等类似物种,不同于鸟类和兽类,它们只会变大,不会变老,所以有可能比鹦鹉、大象和人活得更久。

前面我讲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狗比老鼠老得慢,人又比狗老得慢,同样的道理:有的人会比其他人老得更慢。有的人精力不再,五六十岁就步入老年;有的人在这个年纪还很显年轻,到八九十岁还能辛勤工作。一定程度上,未来正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五虽然不是很大的乘数,但如果把小朋友们现在的年纪乘以五,你们就步入中年了。很大程度上,人生的黄金期到中年时是走向完结,还是即将到来,这由你们自己掌握。总体而言,父母认为正确并教你去做的事,将于你有益;他们说不好、不明智的,则于你有害。其实,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教会大家辨别好坏。前人进行了一次次的尝试,知道了什么有益什么有害,从而最终发现总结了这些道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