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水利普查技术与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03:19:30

点击下载

作者:王振颖,曹丽娜,任聃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辽宁省水利普查技术与应用

辽宁省水利普查技术与应用试读:

前言

辽宁省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省情省力调查,是全省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水利信息的基准性调查,是形成全省省域内数据域基线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开展全省水利普查,全面摸清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辽宁省水利发展现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系统诊断和评价全省水利保障能力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是具有战略性的一项工作。通过普查分析和评析现有的防洪规划、水资源配置规划等成果,系统研究和量化分析水利承载能力及调控手段,最后给出全省未来水利发展宏观布局与总体战略,将有效地促进全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有利于推动水利的长远发展及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推进“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三大体系建设步伐。

辽宁省第一次水利普查规模宏大,覆盖全省,数据成果时间系列长远,是60年来辽宁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最为全面水利基础资源调查,普查所采用调查手段先进、组织形式严谨、成果应用与管理科学创新,具有很高的学术科研价值。为了更好地进行该科研课题的实施,既应用传统的数据收集技术、数据统计技术、台账技术、数据审核技术,又应用先进的海量数据流管理技术、野外单元调查技术、遥感分析技术、DEM流域提取技术、数据库平台管理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各类计算机计算模型技术等,构成从普查到成果应用、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整套集成性的综合技术体系,本体系以各类技术集成贯彻从清查到普查以及成果发布的始终,既有区域水利基础资源调查本身技术的先进性、综合性、严密性、组织性和长系列数字技术的规模性,又有应用各种调查手段高新技术的先进性和高效性;既有海量普查数据数字化管理的系统性,又有应用各种普查成果进行水利承载能力调查和制订中长期水利发展战略的支撑性。因此,水利普查尽管在其普查实施过程中强调是其本身组织性和行政资源的运用的整体性,更体现了普查各种先进技术的原创性和技术体系的综合性、集成性。全面科学组织实施水利普查,整理编制《辽宁省水利基础信息集》,构建辽宁省基础水信息平台,编制《辽宁水利图集》等成果将为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提供全面、翔实和全方位信息和技术支持,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

本书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办公室、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和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研究人员共同编写。在项目完成及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务院水利普查领导小组、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利普查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全省各市县水利局普查人员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编者2013年11月1概述1.1 研究区概况1.1.1 自然地理条件1.1.1.1 地理位置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东经118°53′~125°46′,北纬38°43′~43°26′之间,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部位,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2南濒渤海和黄海。全省陆地面积14.59万km,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5%。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大陆海岸线全长2292.4km,占全国的12%;岛屿岸线长627.6km,占全国的4.4%。1.1.1.2 地形地貌

全省总体的地貌结构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山地、水面、平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8%,9%,33%,地势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大致分列于东西两侧,中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1.1.1.3 水文地质

辽东、辽西低山丘陵区及辽北康法丘陵区裸露的岩石区,为裂隙水的赋存空间;碳酸盐岩类区分布有岩溶裂隙水;山麓坡角、沟谷两侧呈条带状分布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是孔隙水的分布空间。

辽河上、中游平原区和下辽河平原区,为区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孔隙水含水岩组;在第四纪下发育的第三纪地层由于成岩较晚岩层相对疏松,胶结程度较差,发育的裂隙、孔隙,裂隙、孔隙水分布于其中。

山丘区裂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平原区孔隙水的补给来源除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有农田灌溉入渗及山前侧向补给量等。1.1.1.4 气候特征

辽宁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处亚洲东部沿海和太平洋西北岸,属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其西北部与蒙古高原接壤,又受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夹持及东部山区阻隔,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全省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干燥多风,气候差异显著。全省年平均气温5~10℃,年内气温高低悬殊,极端高温曾达 40℃以上,极端低温曾达-41.1℃。全年日照时数2270~2990h,平均无霜期在124~215d。1.1.1.5 土壤植被

辽东山地丘陵包括辽东半岛在内,多为山地暗棕色和棕色森林土,土层厚度为0.5~1.0m。植被覆盖良好,辽东山丘区平均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辽东半岛平均森林覆盖率25%;中部为平原淤土、棕黄土地带,平均森林覆盖率15%~20%;西部为低山丘陵生草棕色森林土黄白土地带,主要土壤为亚砂土性的黄白土,并有较大面积的风沙土,山地大部为生草棕色森林土,土壤水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经过人工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北部土质结构差,沙生植物,除受水侵蚀外,还受风蚀,水土流失最严重。1.1.1.6 河流水系2

辽宁省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5000km的河流16条,流域22面积在1000~5000km的河流33条,流域面积在100~1000km的河流393条。主要河流有辽河、浑河、太子河、绕阳河、鸭绿江、大凌河、小凌河和大洋河。1.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1.2.1 行政区划

全省现有地级市14个,即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1.1.2.2 人口

2011年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37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其中男性占50.4%,女性占49.6%。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2718.8万人,城镇化率达6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27%。1.1.2.3 国民经济发展

辽宁省是我国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也是我国近代开埠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2011年辽宁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突破20000亿元,达到22025.9亿元,比2010年增长12.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7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5.6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2150.7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7959.6亿元,增长10.5%。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为8.7∶55.2∶36.1。人均生产总值5029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1.6%。1.1.3 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1.1.3.1 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毛泽东曾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水利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将水利确定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把治水摆在优先领域,充分显示了水利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水利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水利关系宏观经济运行全局,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防洪保安环境,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环境破坏和水生态危机等问题,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稳定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水利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伴随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而推进。随着国家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在水利建设、水利安全保障、水利科技教育、水生态环境、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应逐步达到相应的发达国家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水利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对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可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总之,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必须加速推进水利发展的进程,才能为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1.3.2 国民经济是水利发展的保障

进行水利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物资和人力来自国民经济各部门,国民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为水利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搞好水利建设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只有国家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水利投资,才能建立完善的水利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法制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树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科技等实力显著增强。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水利的投入也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黄河西霞院等一批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相继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径流调蓄能力,大江大河综合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建成水电站5万多座,兴建机井、塘坝上百万个,形成水利固定资产5000亿元以上。

总之,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且作为基础产业应先期投资、先期建设。反之,水利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保障,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必将为水利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2 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1.2.1 普查1.2.1.1 基本概念

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普查一般是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但也可以调查某些时期现象的总量,乃至调查一些并非总量的指标。普查涉及面广,指标多,工作量大,时间性强。为了取得准确的统计资料,普查对集中领导和统一行动的要求最高。

普查主要用以搜集重要国情国力和资源状况的全面资料,为政府制定规划、方针政策提供依据,如人口普查、科技人员普查、工业普查、水利普查、经济普查、物资库存普查等。普查多半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而且所要搜集的是经常的、定期的统计报表所不能提供的更为详细的资料,特别是诸如人口、物资等时点的数据。1.2.1.2 普查特点

普查作为一种特殊的数据搜集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由于普查涉及面广、调查单位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需要间隔较长的时间,一般每隔10年进行1次。如我国的人口普查从1953至今共进行了6次。今后,我国的普查将规范化、制度化,即每逢末尾数字为“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查,每逢“3”的年份进行第三产业普查,每逢“5”的年份进行工业普查,每逢“7”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每逢“1”或“6”的年份进行统计基本单位普查。(2)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标准时点是指对被调查对象登记时所依据的统一时点。调查资料必须反映调查对象的这一时点上的状况,以避免调查时因情况变动而产生重复登记或遗漏现象。例如,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就是要反映这一时点上我国人口的实际状况;农业普查的标准时点定为普查年份的1月1日零时。(3)规定统一的普查期限。在普查范围内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登记,并在最短的期限内完成,以便在方法和步调上保持一致,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4)规定普查的项目和指标。普查时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指标进行登记,不准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汇总和综合,降低资料质量。同一种普查,每次调查的项目和指标应力求一致,以便于进行历次调查资料的对比分析和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情况。(5)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因此它可以为抽样调查或其他调查提供基本依据。(6)普查的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普查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又是一项广泛性的群众工作。我国历次人口普查都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配合,因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1.2.1.3 普查形式

普查的组织方式一般有两种:(1)建立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大量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进行直接的登记,如人口普查等。(2)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调查表,由登记单位填报,如物资库存普查等。这种方式比第一种简便,适用于内容比较单一、涉及范围较小的情况,特别是为了满足某种紧迫需要而进行的“快速普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它由登记单位将填报的表格越过中间一些环节直接报送到最高一级机构集中汇总。

例如:我国采取第一种方式普查的有: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95年私营商业及饮食业普查,1964年第二次全国科技售货员普查,197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实际用工人数普查,1978年全国科技人员普查,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等。采取第二种方式普查的有:1954年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木材库存普查,1954年以后所进行的多次物资库存普查,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等。1.2.2 水利普查1.2.2.1 水利普查目标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最为全面水利基础资源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水信息的基准性调查。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是为了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系统掌握我国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保护状况,摸清经济社会用水状况,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有利于谋划水利长远发展,科学制订水利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1.2.2.2 水利普查任务

一是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我国江河湖泊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查清江河湖泊的数量及其分布,查清我国江河湖泊的水文特征状况。二是全面查清我国水利工程基本情况。通过对我国水利工程的普查,查清我国各类水利工程的数量与分布、规模与能力及效益等基本情况。三是查清我国经济社会用水状况。通过对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建筑业用水、第三产业用水等国民经济各行业用水以及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的调查,全面查清我国经济社会用水状况。四是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保护情况。通过对我国江河湖泊取水口、水源地、入河湖排污口、河湖治理情况等普查,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保护的基本情况。五是查清我国水土保持情况。通过对全国土壤侵蚀情况、侵蚀沟道、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等的调查,掌握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等。六是查清我国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通过对各类水利单位和机构的调查,全面查清水利单位的数量及分布、从业人员数量及结构、资产规模及运营状况等。七是建立基础水信息平台。通过水利普查,进一步完善基础水信息标准和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健全基础水信息登记和台账管理系统,建立基础水信息数据库(包括普查综合成果空间数据库及属性库,主题空间数据库及属性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水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形成规范、统一、权威的基础水信息平台。1.2.3 水利普查与其他普查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普查进行6次,经济普查进行2次,水利普查是第一次,水利普查用短时间完成复杂、繁琐、内容广,运用先进技术,图表结合形式,且动用水利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普查,是中国普查第一个。

从普查表数量、指标及分类分析,水利普查所涵盖类别、表格数量最多,指标数水利普查与经济普查仅差几个指标,水利普查包含8个专项,内容广,涉及面大。

从普查费时分析,经济普查从准备阶段到成果发布用时3年;人口普查从准备阶段到成果发布用时2年,而水利普查多增加试点阶段,从试点阶段、准备阶段到成果发布用时3.5年。

从技术方法分析,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均采用普查表填写、数据处理两个环节。水利普查不仅进行普查表填写、数据处理还增加空间数据标绘等技术过程环节;同时所涉及的普查技术体系、数据量以及专业的复杂程度均是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所无法比拟的。

从普查从业人员分析,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的普查员都是街道或者村委会成员;而水利普查的普查员都是水利局、乡镇水利站的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和专业技术力量显得更强。

图1-1~图1-3分别为水利、人口、经济普查数量、指标个数和类别。图1-1 水利、人口、经济普查表数量图1-2 水利、人口、经济普查指标个数图1-3 水利、人口、经济普查类别1.2.4 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时期,水利工作也正处于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系统掌握我国江河湖泊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状况,准确把握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阶段性特征,科学合理地确定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任务,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对系统掌握我国江河湖泊及其资源环境状况以及水利行业发展能力等基础水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的大发展,伴随着对各类信息的强烈需求,但长期以来,随着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剧烈变化,水利信息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类信息千差万别。国家综合国力和国情信息中基础水信息资料不全面、不系统,不能及时反映我国江河湖泊及其资源环境的整体变化状况,不适应新时期我国资源环境管理工作和水利工作的需要进行一次权威性、普遍性和时点性的普查的呼声很高。为此,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迫在眉睫,意义重大。1.3 研究目标(1)构建水利普查综合技术体系,有力推动全省水利普查工作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确保水利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2)获取水利普查基础信息,查清辽宁省江河湖泊的基本情况,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现状,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状况。(3)研发辽宁省基础水信息平台,利用当代先进技术,开发和建设基于二维、三维联动空间可视化平台水利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最后形成规范、统一、权威的辽宁省基础水信息平台。(4)集成水利普查应用成果,编制《辽宁省水利基础信息集》,编绘《辽宁水利图集》,并在进一步查清全省水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价与诊断,为辽宁省今后的水利建设发展提供支持。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1.4.1 总体技术路线1.4.1.1 在普查实践中,精炼各种普查技术

在《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普查实施过程,制订普查实施时各项普查技术的应用范围、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同时在普查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各种普查经验和特点,创新设计普查技术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在技术上保障水利普查的正常开展,保证数据的详细性、准确性、规范性和权威性。1.4.1.2 集成水利普查综合技术体系

按“在地原则”,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工作单元,采取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多种调查形式。普查数据的收集采用清查登记、档案查阅、现场查勘、DEM和DLG数据融合提取技术、遥感分析、模型估算推算、典型抽样调查、全口径水资源平衡计算、定额计算、实地测量、统计分析等多种调查、统计技术。整个普查遵循内外业相结合的、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总结和归纳出切合辽宁实际的水利普查综合技术体系。

结合普查的每个阶段,逐步总结完善技术体系所包含的各项技术规程的实施,创新性使用各项高新技术,不断完善和补充技术体系的各项内容,并用统计分析等手段验证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性。1.4.1.3 水利普查实施和信息构建

水利普查实施采取“先试点、后清查、再全面调查”的方式,分为前期准备、清查登记、填表上报、成果发布4个阶段进行调查。前期准备主要包括编制辽宁省普查实施方案、全省数据处理方案,成立普查机构,落实普查人员,开展普查宣传,组织普查试点,开展普查培训以及基础图件与公用数据的收集处理等。清查登记主要包括普查对象清查登记、建立动态指标台账和开展全面调查等环节。填表上报阶段主要包括数据填报与审核、逐级汇总协调等环节。成果发布包括普查成果验收、成果总结发布等。

分析整理基层的普查数据,以县为单元进行填报,并对填报数据进行审核、检查、订正,完成数据录入、转换,逐级上报审核、逐级汇总分析。形成从下到上的信息获取、审核、传输、存储、分析为一体的普查数据处理规范;建立普查数据库体系,构筑“省—地—县”三级水利普查信息。1.4.1.4 建立水信息数据库群,研发基础水信息应用平台

基于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构建“省—地—县”三级基础水信息数据库群,开发基础水信息管理系统,最终形成辽宁省水利基础水信息应用平台,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1.4.1.5 水利普查成果应用集成研究(1)根据水利数据的实际应用和各业务科室的需求,结合水利普查数据,进行《辽宁省水利基础信息集》的编制。(2)基于水利普查本底数据,以水利专题图的形式展现水利普查成果,编绘《辽宁水利图集》。(3)根据水利普查数据,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所取得成就进行全面总结,同时对以往水利发展现状进行诊断,对水利建设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梳理。1.4.1.6 研究范围及水平年(1)研究范围为辽宁省所辖区内14个地级市,包括56个市辖区217个县级市19个县和8个自治县,总面积为14.75万km。(2)研究水平年拟定为水利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1年12月31日24时,时期为2011年度。因此2011年定为现状基准年,2011—2012年定为研究水平年。1.4.2 研究方法1.4.2.1 普查主要技术方法

针对不同的普查任务和内容,分别采取以下技术方法开展普查:(1)对河湖基本情况普查采取内业提取数据、外业实地调查复核的方法。全国利用1∶50000DEM,DLG,DOM数据和分辨率为2.5m、20m的影像数据,分析提取河流湖泊的基本特征参数,提出河湖清查图、河湖特征清查表。流域机构和各级普查机构对河湖清查图和特征清查表进行核对并填报,同时填报水文站水位站、实测和调查最大洪水普查表,并逐级上报汇总,形成河湖基本特征、河流水系特征及湖泊的形态特征成果。(2)对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灌区、地下水取水井、水土保持措施和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通过档案查阅、现场查勘、遥感影像解译、对象访问等方法,按照“在地原则”,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工作单元,对普查对象进行清查、登记和建档,编制普查对象名录,确定普查表的填报单位,对规模以上的普查对象逐项填报,规模以下的普查对象区分不同情况汇总填报,逐级进行审核、汇总和平衡。(3)对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按照“在地原则”,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工作单元,区分不同用水户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名录。采取用水大户逐个调查与一般用水户典型(或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计算不同用水行业的用水指标。根据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分析推算流域和区域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和工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用水和河道外生态用水状况,逐级进行审核、汇总和协调平衡分析。(4)对土壤侵蚀普查,通过基础资料分析、DEM信息提取、遥感和野外调查等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获取气象、土壤、地形、植被、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等主要侵蚀影响因子,利用侵蚀模型定量评价侵蚀强度,综合分析水蚀、风蚀、冻融侵蚀的分布、面积与强度。对侵蚀沟道普查,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资料,利用遥感影像与DEM提取侵蚀沟道基本信息,通过野外调查进行复核、完善,逐级审核、汇总和平衡。1.4.2.2 信息平台技术方法

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3S技术,构建全省水信息平台,以二维、三维空间表现形式全景展示辽宁省水利普查成果。该平台以1∶50000地图为地理要素载体,以水利普查数据为本底数据,建立空间地理—专业数据一关联库,强化全省“一张图”建设,在数据保密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网上查阅。以应用系统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数据服务。水利普查数据作为本底数据不可变更,对于年度更新数据和扩展数据待完成相关增项数据调查和建立相关数据管理制度之后可统一进行数据更新和维护。开发野外数据表格、地理坐标、照片、视频等数据上传等功能。全面实现全省水信息管理一体化、常态化、网络化。1.4.2.3 水利现状诊断与评价

根据水利普查数据,利用各种基础数据,应用矩阵分布、模糊工程学等数据推理技术,量化水利现状,分析出各类趋势曲线、分布图,应用数理统计、模型推导等技术手段诊断出辽宁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辽宁省今后的水利建设发展提供支持。1.5 研究主要内容1.5.1 创建水利普查综合技术体系

集成各类传统与现代调查技术手段,总结出各种技术对于普查所起到的实质作用,找出各类调查技术创新点,完善数据调查流程、规范、标准,形成水利普查带有普遍性和创新性的普查技术体系,为开展下一次普查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1.5.2 构建水利普查基础信息平台

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全面分析水利职能部门需求的基础上,面对海量水利普查信息,在各类水利属性、空间信息采集基础上,研制集数据库、空间库群于一体,二维、三维联动,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相结合的全省基础水信息平台。平台信息包含了河湖基本情况、水利工程基本情况、经济社会用水情况、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水土保持情况、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灌区和地下水取水井等专项基础信息,并把普查信息作为固定节点的本底基线信息固化,推广全省予以应用。1.5.3 集成水利普查成果

结合水利普查及辽宁省水利管理现状,对辽宁省水利普查数据进行刊印,对各部门、各专业的重点需求进行分析,对重点字段进行研究讨论,确定信息集涵盖内容,编制《辽宁省水利基础信息集》,为深度做好水利普查后期成果应用,充分发挥水利普查成果效益,全面反映辽宁省水利现状的基础性资料。

基于水利普查本底数据,以地图语言的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现辽宁省水利工程现状、水资源现状、土壤侵蚀现状、水利从业人员等情况;同时包含了地区水利现状介绍、图表分析、重点工程介绍等辅助信息,使水利普查成果以丰富多彩的水利专题图形式展现,《辽宁水利图集》的汇编为各级水利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管理、宏观决策提供了辅助依据。1.5.4 应用水利普查成果,为水利实践服务

基于水利普查数据,全面梳理和诊断水利发展现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对辽宁省水利发展现状作出诊断与评价。2水利普查综合技术体系研究及成果应用分析

本次普查是对全省水利基础数据资源的综合调查,共分为河湖类、水利工程类、水资源类、水土保持类、农村水利类和行业能力类等6类8个专项的普查。普查分为清查和普查两个阶段,共设计了42张调查表和21个空间数据库。如此多的数据全面反映全省水利的基础现状,同时又要运用各种数据处理手段,挖掘数据内在特性,形成进一步的数据衍生成果,数量庞大、类别齐全,关联复杂数据集域。这些数据的采集、传输、审核、汇总均需要路线清晰、相互集成的数据普查技术体系作为支撑,方能达到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水利普查技术体系所涵盖的各项技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各项技术的集成构成了完整普查技术体系,该体系保障了普查工作整体性和连贯性,本研究将重点研究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性,属集成创新范畴。该体系实施后,将全面查清辽宁省江河湖泊的数量及其分布、水文特征,各类水利工程的数量与分布、规模与能力及效益,国民经济各行业用水及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江河湖泊取水口、水源地、入河湖排污口、河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及其动态变化,水利单位数量及分布、从业人员数量及结构、资产规模及运营等状况。最后,对所取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复核及合理性分析。(1)技术体系组成之一:调查实体清查登记技术

调查实体登记技术是一项各类普查的基本传统技术,其目的就是确定普查对象的数量及基本特征。该项技术需要严密的上下行政层次组织培训、检查和审核,技术具有高度缜密性和强烈的时限性,该项技术如不严格执行,将造成调查对象的遗失和重复填报,严重影响调查成果外延的确定,进而影响普查成果的准确性。(2)技术体系组成之二:档案查阅数据提取技术

档案是记录水利实体属性和过程的最有权威性的资料和数据载体。水利普查是档案查阅60年来的第一次,对于年代久远和存在争议的数据具有很好的见证特性。(3)技术体系组成之三:现场查勘核实技术

水利普查对象大多数是在野外,如何能高效、准确地进行现场核实,必须应用诸如GPS等高新技术手段,同时研发野外数据存储及传输技术,将是本课题技术体系重要组成部分。(4)技术体系组成之四:DEM和DLG数据融合提取技术

主要进行水土保持、河流专项的流域提取,该项技术目前在水利行业应用处于前沿阶段。(5)技术体系组成之五:应用遥感技术

对于大规模国土资源调查相对成熟的一项技术,主要应用高清晰实时卫片进行河流河道的提取和水土保持专项植被因子的提取。(6)技术体系组成之六:野外单元信息量化调查技术

全省进行1287个野外单元信息量化调查技术,作为监测国家土壤侵蚀变化量化标准,具有“国控点”性质。调查采用卫片解读、野外验证方式进行,根据不同的地类组合,提取土壤侵蚀通用方程因子,最终形成辽宁省的水土流失通用方程,进而形成全省的水土流失分布图。(7)技术体系组成之七:模型方程构建技术

主要研究构建水土流失通用方程、水平衡分析通用模型以及各个专项数据关联模型等。(8)技术体系组成之八:数理统计分析技术

研究数据汇总误差控制技术、数理统计分析技术等。(9)技术体系组成之九:海量数据传输、存储及安全保密技术

普查过程中所形成的大量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多媒体数据存储、传输以及安全保密技术等。(10)技术体系组成之十:数据挖掘技术

主要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进行数据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有用的关键数据。

同时,普查体系还包括计算机软件审核技术、数据汇总后审核技术、数据排他性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多项技术的融合与集成。2.1 河湖基本情况及开发治理普查2.1.1 河流水系普查2.1.1.1 研究内容

辽宁省是个多山省份,处于温寒带,属大陆性气候,雨季集中,因此河流发育完善。历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河流水系的划分都是沿用历史资料和约定俗成,河流的命名以及河段划分均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所用河流资料五花八门,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惑。为此,我们利用这次水利普查的机会,对河流干支流的标准进行了严格的限定,本着“唯远、唯长”的原则,应用遥感等各种高新技术,划分全省的河流水系,形成辽宁省的河流水系图谱。

河流水系普查的对象为行政区域内涉及的给定标准以上的河流和湖泊。普查内容包括河流湖泊名称、位置和数量以及河流湖泊的主要特征(流域水系自然特征、水文特征和形态特征)。

河流湖泊基本情况普查的标准和具体内容为:普查流域面积为250km及以上河流的名称、位置、流域面积和数量,常年水面面积在21km及以上湖泊的名称、位置、常年水面面积和数量;并普查流域2面积为100km及以上河流的流域水系自然特征、水文特征和常年水2面面积在10km及以上湖泊的形态特征。

有些河流干流的某些河段具有专用名称并为社会广泛使用,本次普查可作为区间河流按照河流普查标准要求开展普查工作,但不作为单独河流重复参与统计。

由于中小河流的重要性,根据省普查办的要求,对于10km以上区间河流和特殊湖泊由技术支撑单位,根据应用要求和重要性通过内业和外业调查综合确定,确定辽宁省中小河流河流名录。2.1.1.2 技术路线

1.资料的准备(1)1∶50000地形图资料(含纸质和DEM,DLG,DOM等电子数据资料)。(2)多时相(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分辨率为20m的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3)单一时相分辨率为2.5m的遥感影像数据。

2.普查技术流程(1)“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河流普查工作采用国务院水利普查办河湖组的河流卫片解译成果,辽宁省河流普查部门对流域边界进行核对,对河源、河口进行确认,平原水网区边界和河流确定等环节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区间河流、特殊湖泊的选定等也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2)多源数据综合分析

本次河湖基本情况普查的用于解译数据源包括了1∶50000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3D(DEM,DLG和DOM)数据、中巴资源卫星影像数据、2.5m分辨率单波段影像数据、不同分辨率多时相的其他卫星影像数据以及各种与河流湖泊基本情况普查有关的已有成果等。在流域边界划分、数字水系提取、平原水网区河流选定、湖泊水面面积提取等关键环节均采用多源数据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在进行流域面积、河长等信息核对时也采用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互为矫正。

3.技术流程

河流湖泊基本情况普查分对象特征清查普查、普查成果上传和成果汇总、归并分析3个阶段。

一是对象特征清查普查阶段。本阶段省级普查办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互合作完成。对象特征清查普查阶段又分为对象清查和特征普查两个阶段。

①根据1∶500003D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及2.5m分辨率的遥感数据,通过内业提取山地河流的流域边界和水系结构以及湖泊水面面积等信息,并形成清查普查成果图、特征表下发至市县级普查办。

②通过内业和野外调查工作核对清查普查山地河流和湖泊普查对象,清查普查平原水网区河流,根据应用需求和重要性清查普查区间河流和特殊湖泊。

③通过内业完成河流湖泊普查对象的清查普查工作并形成河流湖泊特征清查普查表下发市县级普查办,市县级普查办通过内业和野外调查工作核对清查普查河流和湖泊特征,并上报省普查办河湖组。

④省级普查办河湖组通过内业完成河流湖泊特征的清查普查工作,并下发市县级普查办,供普查成果上报阶段使用。

二是普查成果上报阶段。普查成果上报阶段的工作主要由省级普查办组织完成。省级普查办根据清查普查阶段完成的河流湖泊清查普查成果,一个对象(一条河流或一个湖泊)一张表,县界内和跨县界的河流湖泊由省普查办组织填报;跨国并跨省、跨国界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流湖泊由流域或流域指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查办组织填报。省级和流域普查办在河流湖泊基本情况的普查表格填报和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水利普查办河湖组。

三是汇总、归并分析阶段。本阶段的工作由省级普查办完成。省级普查办分别编制省级河流图谱和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成果报告和图集。

4.河流空间形态内业提取(1)基础数据源

①1∶50000 DEM数据和DLG水系数据

a.1∶50000 DEM数据为根据1∶50000等高线数据和等高点数据用数学模型形成的间距为25m的高程点网格数据(图2-1)。图2-1 1∶50000 DEM数据

b.1∶50000 DLG水系数据指地形图的水系数据(图2-2)。

②多时相(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分辨率为20m的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

多时相(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分辨率为20mm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见图2-3。图2-2 1∶50000 DLG水系图2-3 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影像(2)关键基本要素的提取

①流域边界提取

流域边界的提取主要根据25m间距的数字高程网格数据,由GIS软件来实现,提高流域边界划分的工作效率和成果精度,克服人工勾绘流域边界的可能误差。数字流域边界是由25m为基本单位的折线组成的封闭多边形,由图2-4、图2-5可见数字流域边界与等高线的匹配程度。

②河流提取

为方便计算流域内任意一点的集水面积,本次普查没有直接应用1∶50000 DLG的水系数据,而是根据25m间距的数字高程网格数据,由GIS软件提取数字河流。为提高数字河流的精度,本次普查先把1∶50000 DLG的水系与数字高程网格数据进行融合,然后再用GIS软件提取数字河流,并提取数字河流任一断面的集水面积、河流比降等要素。数字河流也是由25m为基本单位的折线组成的线。由图2-6可见数字河流与1∶50000 DLG水系的匹配程度。图2-4 数字流域边界与等高线匹配图2-5 数字流域边界与等高线、水流

数字河流与1∶50000 DLG水系的最大不同在于数字河流的每个断面均有确切的集水边界(图2-7)。

③湖泊水面面积提取

湖泊水面面积的提取主要依据分辨率为20m的遥感影像数据和1∶50000的DOM和DLG湖泊边界数据,由RS和GIS软件来实现。首先直接对多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湖泊水面边界提取,并据此计算湖泊水面面积,然后根据湖泊水面面积系列确定普查选用的湖泊水面面积,再对相应时相的遥感影像利用1∶50000的DOM数据进行精校正,最后再次提取湖泊的水面边界并据此计算普查的湖泊水面面积。湖泊水面边界是由20m为基本单位的折线组成的封闭多边形,由图2-8可见湖泊水面边界与影像的匹配程度。图2-6 数字河流与1∶50000 DLG水系匹配图2-7 数字河流与1∶50000 DLG水系差异图2-8 湖泊水面边界与影像匹配

5.内业清查普查与复核(1)内业清查普查内容

内业清查普查包括河湖对象清查普查和河湖特征清查普查。

①完成河湖对象内业提取清查普查后,重点对河湖名称进行清查普查。

②完成河湖特征内业提取清查普查后,重点对河源、河口位置的地名进行清查普查。

③水文站和水位站、历史大洪水情况清查普查。(2)内业复核内容

①对象清查普查和特征清查普查的内容进行交叉复核。

②对内业提取清查普查的成果进行复核。 6.外业清查普查与复核(1)外业清查普查内容外业清查普查内容主要包括水文站和水文站的经纬度、部分历史洪水的断面位置、湖泊水下地形等。(2)外业复核内容

外业复核的内容主要为内业清查普查不能准确确定、存在疑问的内容。2

①省流域面积大于1000km且河流源头在辽宁省境内的河流进行了GPS定位测量。

②对河流成果数据中存在的疑问内业不能准确确定的地方进行了多次外业复核。2.1.1.3 成果应用分析

1.成果2

现已查清流域面积为50km以上流经辽宁省的河流共844条。山2地河流787条,其中流域面积为5000km以上的河流16条,223000~5000km的河流4条,1000~3000km的河流29条,22100~1000km的河流393条,50~100km的河流345条,平原水网河流57条。2

辽宁省河流湖泊基本情况普查增设了流域面积为10~50km的小河道的名称、位置、流域面积和数量(表2-1)。调查采用高清晰度0.5m分辨率。表2-1 全省河流数量统计 条

2.成果应用(1)河流统计的方法

为增加河流统计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唯一性,本次普查的河流统计采用按标准干支流逐级递推统计法。具体做法为:先统计集水面积2大于给定标准(如50km)的干流,从河口到河源只统计1次,再统计流入干流集水面积大于给定标准的支流(称一级支流);然后统计流入一级支流集水面积大于给定标准的支流(称二级支流);逐级进行下去,统计出所有集水面积大于给定标准的各级支流。

遵循“按标准干支流逐级递推统计法”进行统计的普查标准以上的流域称为自然流域。对未被计入河流数量的区间河段或某个干支流汇合口断面以上干流流域称为区间河流。区间河流不参加普查标准以上河流总数的统计,但要进行相应河流基本情况的普查。

例如辽宁省的大辽河、浑河、太子河水系。以前浑河、太子河共同作为大辽河的一级支流。但是按照本次普查河流统计方法的规定从河口到河源只统计1次,所以从浑河源头到大辽河入海口应该按照一条河流统计,因为浑河的流域面积和河长都要比大辽河大,所以浑河、大辽河合并为一条河流后称为浑河(图2-9、图2-10)。图2-9 浑河水系结构变化示意图(一)图2-10 浑河水系结构变化示意图(二)(2)河流干流确定的方法

本次普查的河流干流根据干支流的河长比例、集水面积比例、降水深比例、径流深比例、干支流汇合口处河势(根据近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判断)、干支流河流名称等信息进行综合确定。干支流河流名称(所谓“约定俗成”)在上述各种客观数据差别不大时起作用。

例如,辽河水系按照普查规定的干支关系及河源判定的规定,辽河干流的两个支流西辽河和东辽河根据干支流的河长比例、集水面积比例、降水深比例、径流深比例、干支流汇合口处河势综合比较确定西辽河为干流;西辽河的两个支流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根据干支流的河长比例、集水面积比例、降水深比例、径流深比例、干支流汇合口处河势综合比较确定西拉木伦河干流;按照从河口到河源只统计一次的规定,西拉木伦河、西辽河、辽干共同作为辽河干流;东辽河和老哈河作为辽河的一级支流。以前是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作为西辽河的支流;西辽河和东辽河作为辽河的支流。辽河水系河流数量统计上由5条河流变为3条河流(图2-11、图2-12)。图2-11 辽河水系结构变化示意图(一)图2-12 辽河水系结构变化示意图(二)2.1.1.4 河流水系普查特点及创新2

1.首次建立健全全省流域面积10km以上河流图谱2

辽宁省河流众多,遍布各地。全省流域面积大于50km的河流共2844条,10~50km的河流1921条。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高度重视河道规划及管理工作,但受条件限制,省级管理目标始终定位在流域2面积100km以上的河流上,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河流图谱、河流档案及职责管理系统。2

本次水利普查,首次系统地查清了流域面积100km以上河流的流域水系自然特征、水文特征,尤其是通过DEM提取、正射高清遥感影像判读、实地河源GPS定位,为辽宁省辽河、太子河、大凌河西2支、小凌河等河的源头进行了修正;首次查清全省50~100km河流2346条,并将辽宁省河流图谱扩展到流域面积50km以上的河流;首2次按照行政管理需要,查清全省10~50km的河流体系,并建立行政管理需要的河流图谱。

2.建立河流干支划分体系

目前,全国各地河流干支划分大多按照《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 249—1999)中的规定,按河流所在流域水系的汇流关系进行划分和编制,对河流的其他影响因子少有考虑,随着水利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防汛抗旱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河道防洪预演决策辅助系统的深入应用,影响河流级别判定、汇流面积、行洪速度等的因子逐渐被提到河流干支划分体系中。

本次普查河流干支划分依据干支流的径流量、集水面积比例、河长比例、降水深比例、径流深比例、干支流汇合口处河势(根据近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判断)、历史因素等信息进行综合确定。具体做法2为:先统计集水面积大于给定标准(如50km)的干流,从河口到河源只统计一次,再统计流入干流集水面积大于给定标准的支流(称一级支流);然后统计流入一级支流集水面积大于给定标准的支流(称二级支流);逐级进行下去,统计出所有集水面积大于给定标准的各级支流。其次同级别河流中,因子值相差在10%以内时,按照径流量—集水面积—河长—降水深、历史因素等次序判定。

河流普查成果中,建立起河源到河口无分段、无一河多名的河流体系。例如原西辽河、辽河、双台子河统称为辽河。同时本次河流普查成果,为辽宁省防汛管理提供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河流基础数据。

3.基于Arc Hydro数据模型的多因子河流水系提取方法

辽宁省地形概貌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势大致为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厢,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辽东、辽西两侧为平均海拔800m和500m的山地丘陵;中部为平均海拔200m的辽河平原;辽西渤海沿岸为狭2长的海滨平原。全省50km以上河流844条,其中山地河流786条,占河流总数的93.1%;其次平原水网区河流共57条,占河流总数的6.8%;混合河流1条(蒲河),占河流总数的0.1%。本次河流普查基于辽宁省山地河流与平原河流共存,以山地河流为主的特色,采取基于Arc Hydro数据模型的多因子提取方法。(1)DEM高程模型的预处理

基于全省DEM数字高程模型,对抚顺、阜新等地的露天煤矿以及地势较低的洼地进行填洼处理,通过Arc Hydro数据模型中的Fill Sinks计算得到无洼地DEM。(2)基于D8流向计算方法生成流向文件

利用填洼后的DEM文件,计算每个DEM栅格高程周围邻近的8个栅格高程的最陡值,以最陡值所指向的栅格方向作为流向,lowDirection工具实现计算流向命令,生成流向文件。(3)水系分维值计算

水系分维值的大小表征水系的发育程度。水系分维值计算引入盒分维值的原理:①取变长为r的小盒子覆盖分形体并输出非空盒子的数目N(r)。②随着盒子尺寸的减小,可以得到一系列增大的N(r)。③当r→0时,可以得到盒分维值D:

通过取用有限的r和集流阈值,计算不同值下的水系图,结合河流分级提取方法,确定河流水系雏形。(4)多因子校核模型

初步提取的河流水系雏形是基于流域汇集面积单因子提取成果,在该成果中,对汇集面积相差在10%以内时,采用河长因子进行判别,河长因子大的为优先级;当河长因子相差在10%以内时,采用降水深因子辅助判别;再次采用历史因素辅助判别。

基于Arc Hydro数据模型的多因子河流水系提取方法不仅消除了基于Arc Hydro数据模型单因子提取潜在存在的误差,同时增加了影响河流行洪的其他因素,使本次河流成果更加符合辽宁实际,符合辽宁防汛新技术的要求。2.1.2 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研究

开展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是为了全面查清全省河流与湖泊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总体情况,重点查清河湖水系取水量、水源地及取水口情况、河道湖泊治理情况、入河湖排污口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入河湖废污水排放量等情况。

上述信息的获取,为河道健康和沿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2.1.2.1 研究内容

查清辽宁省江河湖泊开发利用情况、治理保护情况,水源地基本情况、入河湖废污水排放情况,真实地把握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河流湖泊的防洪能力以及水环境保护状况,并将各类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对象的普查成果进行审核汇总,并与以往所掌握的成果进行对比,与河流湖泊基本情况普查、水利工程设施普查、经济社会用水调查进行关联协调,与环保、城建等部门统计及公布的有关成果进行比对,分析其合理性。

1.普查对象及范围(1)河湖取水口

利用取水工程从河流(含河流上的水库)、湖泊上取水,向河道外供水(包括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用水)的取水口。(2)地表水水源地

为满足人类对水资源需求而划定的地表水水源区域,包括河流型水源地和湖库型水源地,以及利用泉水作为水源的地表水水源地。(3)河流治理保护和湖泊治理保护

采取各种治理防护措施,改善河湖边界条件和水流流态,以适应人类各种需求和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状况。(4)入河湖排污口

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河流(含河流上的水库)、湖泊排放污水的排污口。

2.普查范围

普查范围见表2-2。表2-2 普查范围

3.普查内容(1)取水口普查

①基本情况。取水口名称、所在行政区及地理坐标、取水口建成时间、取水水源类型及名称、所在河流湖泊名称、是否为集中供水水源地、水源地名称、所在水资源三级区名称、取水方式、是否为引调水工程取水口、引调水工程名称。

②取水状况与用途。主要取水用途、供水人口、灌溉面积、取水能力、2011年年取水量。

③取水许可及管理情况。是否有取水许可证、取水许可证编号、许可取水量、取水许可审批机关、取水户名称、取水口归口管理部门、取水口管理单位名称及代码。(2)地表水源地普查

①基本情况。水源地名称、水源地所在行政区划、地理坐标、水源地类型、水源地所在湖泊(水库)名称及代码、水源地水质是否监测、水质是否达标、水源地水质级别。水源地是否划分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范围。

②开发利用状况。主要供水用途、供水能力、供水人口、设计供水保证率、2011年供水量、主要供水城镇名称、水源地取水口个数。

③管理情况。水源地归口管理部门、管理单位名称及代码。(3)河流治理保护情况普查

①基本情况。河流名称、河流管理隶属关系、河段所在行政区、河段长度、是否有防洪需求、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无规划等。

②河流治理情况。不同规划防洪标准下的河段长度、已达标长度、未达标长度。

③河流水功能区及涉及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所在水域是否划定水功能区、水功能一级区类别及河长、水功能二级区类别及河长、是否涉及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级别(国家级、地方级)及名称,保护区内的河段长度。

④防洪保护区情况。防洪保护区面积、保护区内人口、保护区内耕地面积。

⑤河流管理单位情况。管理单位名称、管理单位代码。(4)湖泊治理情况普查

①基本情况。湖泊名称、所在河流名称、湖泊所在行政区、是否有防洪需求,湖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无规划等。

②湖泊治理情况。环湖堤防总长度、防洪标准、湖区内耕地面积、湖区内总人口等。

③水功能区及自然保护区情况。所在水域是否划定水功能区、水功能一级区类别及面积、水功能二级区类别及面积。该湖泊是否有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级别(国家级、地方级)及名称。

④管理单位情况。湖泊归口管理部门、管理单位名称、管理单位代码。(5)入河湖排污口普查

①基本情况。排污口名称、排污口所在地行政区划、排污口地理坐标及位置描述、排入水域类型、排入河流(湖泊、水库)名称及代码、排污口有无工程措施、污水主要来源、污水分类情况、排入水域所在水资源三级区名称及代码、排入水域是否划定水功能区、水功能一级区类别、水功能二级区类别。

②入河湖排污许可情况。是否取得入河排污口登记及许可批准、批准的废污水年排放总量、设计排污能力、排污口许可审批单位、排污口许可文件编号、取得入河排污许可时间、排污口设置批准部门。

③入河湖排污情况。入河湖排污方式(明渠、暗管、泵站、涵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