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与创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05:31:37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与创新课题组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与创新试读:

前言

在余额宝等一系列利用互联网金融渠道销售的货币市场基金取得成功之后,货币市场逐渐成为投资者关注的另一焦点。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货币市场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货币市场不仅对短期资金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同时可以促进金融资源的市场化定价和增加政府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手段。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而如今在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之下,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对于货币市场本身产生了一定的倒逼作用,健全法律法规、创新金融工具、完善监管体系等一系列制度问题亟待解决。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章)是从一般角度对货币市场进行介绍,包括货币市场的基础理论、国外货币市场发展的经验启示、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我国货币市场创新趋势及发展方向。第二部分(第5~7章)是从特殊角度,针对当前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包括:重点参与货币市场业务并不断作出创新的金融资产交易所、基于互联网发展并不断对传统金融产生冲击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基于监管套利产生的影子银行等,并对我国货币市场的现实热点问题作出反馈。

货币市场主要是针对短期融资工具设立的金融市场,其基本功能是提高短期融资的流转效率,主要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票据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等。在金融市场整体的发展中,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均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场内市场交易与场外市场交易协调发展。书中介绍了国外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发达市场不同类型货币市场的发展现状,针对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启示,着重强调了各个不同子市场之间的协调发展。

我国货币市场发展迅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逐渐建立了同业拆借、票据、债券回购、短期债券、短期信贷、外汇和黄金市场,许多货币衍生品也在近年逐渐推出,黄金期货的推出和国债期货的重启都给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当前货币市场基金的迅速发展也彰显了货币市场的巨大潜力。但从总体上而言货币市场的发展仍然滞后,存在着包括市场结构不均衡、投资主体类型集中、投资工具缺乏等问题。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大趋势下,本书对当前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目标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货币市场在未来将逐渐引入更多的合格参与者,并增加金融工具种类,扩大投资者投资渠道。

从2009年金融资产交易所的概念和形态推出以来,我国金融资产交易所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年底,各地共建立了十多家金融资产交易所,其中以北京、天津、深圳前海和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最具典型特色。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题下,金融产品种类的扩充和流动性需求的逐渐旺盛,使得我国金融资产交易所呈现巨大发展潜力,尤其在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方面,在发达市场已经具有庞大的规模,但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拥有重大机遇的同时,金融资产交易所同样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风险,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其他交易所的竞争都对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发展有影响,使其产生了较多不确定性。

当前被热议的互联网金融,虽然从实质上看是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创新,但对金融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使得货币市场的发展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本书在介绍完相关的基础概念后将重心放在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监管制度的跟进产生了迫切要求。最后,我国目前在银行各类业务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产生了影子银行业务。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同国外有着较大区别,从本质上说我国影子银行实质上是一种监管的套利。由于其产生的风险不容忽视,具有较大的风险溢出效应,对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有较大影响,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本书阐释了其产生的原因、特点和监管要求。

综上所述,本书阐述了货币市场的基本理论,指出了货币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同时针对当前的金融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期望在理论分析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当前的现实国情,为货币市场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1货币市场基本理论1.1货币市场的基本概念1.1.1 货币市场的定义

货币市场,与其他所有金融市场一样,是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的金融资产与货币交换的渠道。然而,它强调的是短期资金的融通,通常指发行与转让一年期以内的信用工具的金融市场。

作为资金短期融通的场所,货币市场拥有如下特征:首先,为实现资金在短期内高效率的流转,作为交易媒介的信用工具应具有交易期限短、流动性高以及低风险低收益的特征;其次,货币市场的参与者类别广泛,数量众多,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部分非金融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以及政府,可较好地反映短期资金供需的状况;最后,货币市场交易量较大,可根据交易工具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市场子市场,根据业务范围、信用风险的不同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差异化的资金融通的手段。1.1.2 货币市场的体系结构

货币市场的体系结构是指,货币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不同的货币市场子市场所组成。不同的货币市场子市场的划分依据是各种不同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

尽管世界各国的货币市场体系结构在具体构成上不尽相同,但最常见的一种划分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票据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其中,票据市场包括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等;短期债券市场包括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公司债券市场等。

货币市场子市场之间各有不同又各有联系。特别是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各子市场的参与主体呈现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各个子市场的短期资金价格(利率)相互影响也日益增强。在一个发达的货币市场上,各个子市场呈现均衡、协调的发展态势,既独立运行又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货币市场这一有机整体的良好发展。1.1.3 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功能1.1.3.1 货币市场运作机制

货币市场的运作离不开货币市场交易主体、信用工具及交易价格三大要素。交易主体对资金融通的需求是货币市场存在的主要驱动力;而作为货币资金的载体,信用工具的存在使得货币资金在交易主体间的转移得以计量、记录,各个子市场则是联结市场交易主体之间进行信用工具交易的具体场所和方式;而交易价格以及价格的形成机制则是货币市场运行的核心。

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是货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资金的需求方、供给方以及中介机构。其中,货币市场的资金需求方是指信用工具的卖方,包括商业银行、工商企业、政府、中央银行等;资金供给方是指信用工具的买方,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外国政府、中央银行、个人等。货币市场中介机构主要是做市商与经纪商,它们的存在为货币市场交易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效率。

货币市场信用工具作为货币市场上的交易客体,它在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新兴的货币市场子市场的出现与发展,都有赖于对市场信用工具的不断开发和创新。传统的货币市场信用工具主要有国库券、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等,随着金融创新的推动,一些新的信用工具被不断开发出来。

利率作为货币市场信用工具的价格,其形成机制体现了一国货币市场市场化程度的大小。当货币市场利率能够更多依靠市场决定,货币市场便具有了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引导并实现资金优化配置的功能,政府当局也可以通过基准利率的调整以及公开市场的操作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控。货币市场利率是由各种不同的信用工具利率构成的利率体系,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国债利率、商业票据贴现率及再贴现率、定额存单利率、短期公司债券利率、回购协议利率等。1.1.3.2 货币市场的功能

货币市场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货币市场的基本功能,即实现短期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货币市场的交易活动,短期资金的供需双方可以实现自己对资金的跨时期、跨市场的安排。

二是金融资产的定价功能。在市场化的价格决定机制下,货币市场可为金融资产定价提供基础价格,如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以及中国再贴现市场利率等基准利率;另外,债券市场上不同期限的无风险利率构成了基准的收益率曲线,是衍生产品定价的基础。

三是提供了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和空间。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法定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的具体运用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并以此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大小,最终实现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目标。1.2货币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关系1.2.1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都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简单来说,资本市场是发行与转让一年期以上的信用工具的金融市场,而货币市场是发行与转让一年期以内的信用工具的金融市场。两者的基本功能都是融资,但由于融通资金期限的不同,也导致了两个市场之间有所区别——在资产的三性中(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货币市场信用工具具有“货币性”,侧重于流动性和安全性;而资本市场信用工具具有“资本性”,侧重于盈利性。但是,两个市场间存在价格上的相关性与参与主体的部分重叠。

目前,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仍然属于割裂状态。首先,为防止股市风险渗透到货币市场,我国禁止银行的资金流入股市;这使得两个市场的参与主体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个市场风险的相互传染。其次,是技术层面的因素,两个市场的报价系统及交易网络有所不同。最后,两个市场的交易方式存在不同。

然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界限在国际上却是日益模糊,两个市场呈现出日益融合的趋势。首先是交易期限的模糊,可提前偿还债务工具的出现、短期融资工具到期后转期的实施等因素使得短期与长期的简单界限并不那么清晰。其次,货币市场上的参与者并非仅仅为了资产流动性管理之需,而是越来越倾向于货币市场的收益水平,而金融创新的本质是对金融工具的特性加以分解、重新组合,那么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与资本市场的盈利性必然会被融合进一种金融工具之中。1.2.2 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关系

外汇市场是指经营外币和以外币计价的票据等有价证券买卖的市场,它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学者在进行货币市场定义时,将外汇市场也作为货币市场子市场之一,如戴国强(2002)认为,短期外汇市场也有货币市场的短期融资及政策功能(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工具和空间),并且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与货币市场子市场的参与主体有所重叠,因此将外汇市场作为货币市场子市场之一。但由于外汇市场在成立伊始的最大功能并不是融资,因此传统的货币市场子市场的划分中并没有包含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两个市场的交易目的不一样。货币市场的形成是为了短期资金融通;外汇市场的形成是由于国际上因贸易、投资、旅游等经济往来,总不免产生货币收支关系,但各国货币制度不同,要想在国外支付,必须先以本国货币购买外币;从国外收到外币支付凭证也必须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在国内流通。这样就产生了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兑换需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为执行外汇政策,影响外汇汇率,经常买卖外汇。所有买卖外汇的商业银行、专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外汇经纪人、进出口商,以及其外汇市场其他外汇供求者都参与各种外汇交易。这一切外汇活动组成了一国的外汇市场。第二,两个市场交易对象不一致。外汇市场是对外汇进行买卖的场所或交易网络;而货币市场是对限期一年或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进行借贷的市场。第三,两个市场的交易类型不同。外汇市场由即期交易市场、远期交易市场和掉期交易市场组成;而货币市场是由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等组成。第四,货币使用种类不同。外汇市场上,一笔外汇交易,必然涉及两种货币;而货币市场上一般一笔交易活动只涉及一种货币,交易双方使用同一种货币。第五,市场功能不同。外汇市场的功能是实现货币种类的兑换,并防止汇率变动的风险;而货币市场的功能只是融通短期资金的余缺。

两个交易市场虽然有诸多区别,但也存在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外汇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方面不断完善,与货币市场一起为银行和企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例如,银行间外汇市场于2005年8月2日允许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2005年8月8日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按实需原则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进行自营性交易等。另外,汇率改革以来,政府采用的各种金融市场改革措施增强了市场之间的联系,使得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间存在双向的溢出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市场价格(汇率与利率)的变动会相互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够显著影响外汇市场价格变化,而外汇市场价格变化也会影响货币市场利率。1.2.3 货币市场与衍生金融市场的关系

衍生金融市场是基础金融市场派生出来的,是以衍生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所谓衍生品,也叫衍生证券,是一种金融工具,其价值依赖于其他基础性资产价值的变动。衍生品种类主要包括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合约等衍生品。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衍生品的迅速发展。

目前,货币市场中推出大量衍生金融产品,企业可充分利用这些工具规避各种风险。如基于对市场的预期,融券企业可选择合适时机提前确定收益,将持有债券性质变为应收款项;融资企业也可选择合适市场时机提前锁定融资成本,避免利率上升的风险。利率互换则可使融资企业充分利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合力降低融资成本;即使企业在目标融资领域没有融资优势,仍可以通过利率互换借助其他企业在特定领域的融资优势降低融资成本,反之亦然。银行间外汇市场业务给外贸企业提供了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这在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对汇率变动的一定预期,企业出口收取外汇后可选择对银行远期售汇以获取更好的售汇汇率。同样,有进口用汇企业也可申请远期售汇提前锁定换汇成本。货币市场衍生金融产品丰富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渠道,提供了合理避险的工具,增强了企业适应利率、汇率变动的能力,提高了企业管理财务风险的综合能力,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重要。1.3货币市场的场外交易1.3.1 场外交易概述

我国法规中并未对场外交易作出明文规定,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有不同定义。在对比解读相关学界和实务界各自对场外交易市场的表述后,究其根本,共性依然显而易见——场外交易市场其实就是相对于“场内交易市场”的一个概念,特指证券交易所之外的、任何可以进行证券交易的场所,包括早期仅有的部分证券商的营业柜台或其他一些报价、交易系统等。场外交易市场可能是有形的(如店头市场、柜台市场),也可能是无形的电子交易网络市场(如美国的OTCBB市场、我国现在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总之,场外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共同构筑了各类证券交易的完整市场需求,数百年来,两者在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相互促进,形成补充。1.3.1.1 场外交易市场与场内交易市场的关系

场内交易市场,简言之,即证券交易所市场,是为已公开发行证券提供集中交易的场所和设施,并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在我国法律框架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明确规定,“依法公开发行的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应当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或者在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转让”。该条文即目前我国对证券交易活动场所的最高规定,同时从侧面表明证券交易所和交易所以外的、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场外证券交易场所,在我国一同承担起为已经公开发行的证券提供合法流通转让的职责。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基础)证券场内交易市场,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者组成。

场外交易市场,作为与上述场内交易市场相对的一个概念,涉及面很广阔,既包括早期的店头市场或柜台市场,也包括后来出现的由客户通过电话、电传、电子信息网络和券商经营机构进行场外交易的无形市场。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包括老三板和新三板)、产权交易市场(全国各地有200多家产权交易机构)以及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如天津股权交易所)等。1.3.1.2 场外交易市场与二板市场的关系

二板市场,是在主板市场发展之后,为了满足部分成长性较高的中小企业或者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解决科技企业初创之际的融资问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的二板市场,目前指创业板市场。创业板的推出过程极为不易,在经深交所筹备10年之后于2009年3月推出,目的就是为成长型和创新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融资平台。不同于中小企业板之前的延续主板规则的风格,创业板较好地支持了科技产业的发展,截止到2014年5月,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共计379家,总市值已达16 961亿元。

场外交易市场和二板市场两者名称完全不同,但在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发展初期,由于创业板等尚未推出,两者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研究。究其原因,两者是理论界依不同标准划分的两个概念,放在不同场景下两者可能会产生交集。其实,场外交易市场是和证券交易所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而二板市场是与主板、三板市场等相区别的市场划分,是基于其上市标准、服务对象等不同于主板市场要求所形成的市场。

随着2009年创业板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我国的二板市场采取场内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得到了明确,二板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的区别就十分清晰,二板市场不属于场外交易市场的研究范畴。1.3.1.3 场外市场与三板市场

目前,三板市场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但其概念比较模糊,有的认为三板市场是一国场外交易市场中受监管的全国性统一市场,有的研究则将三板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同义使用。

在我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进程中,主板、二板、三板市场对应于不同层次的融资主体,旨在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融资需求。总的来说,各板之间,入市标准的宽严、监管标准的松紧、信息披露的层级、融资范围的大小等内容呈现层级下降,后者可以为前者提供入市资源,各板间既相互依存又进退有序。我国目前三板市场有老三板和新三板之分,前者是指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成立于2001年7月,是指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批准,由具有代办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采用电子交易方式,为非上市公司提供的特别转让服务,主要是为退市后的上市公司股份流通提供服务,也解决了原STAQ和NET系统挂牌公司法人股交易问题。后者称为“中关村园区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最初针对中关村科技企业开放,随着政策的推进,进一步向全国其他地区科技型企业开放。新三板是目前市场发展的重点,一种说法是希望建立起中国真正的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是除了证券交易所市场之外的一切有形或者无形的证券市场,是比三板市场更加扩展的一个概念,包括更多的内部子市场或者场外市场层次。实践中,场外交易市场范围更为广泛,如美国的场外交易市场包括了NASDAQ、OTCBB、粉单市场等多个层次。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除了三板市场之外,还应包括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所以,尽管三板市场是场外交易市场构成中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场外交易市场的概念却明显大于三板市场。1.3.2 场外交易市场的特征1.3.2.1 场外交易市场交易的证券数量更多

在我国,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现在均可以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尽管证券交易所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但事实上鉴于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具有高标准化特征,同时对上市公司亦有很高要求,所以证券交易所整体规模依然十分有限。截止到2014年5月,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958家,上市各类债券2049只,上市基金58只。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1578家,上市各类债券459只,上市基金321只。沪深两市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在内的总市值计23.9万亿元。而截止到2014年5月,在银行间市场托管的债券数量,包括政府债券、央行票据、政府机构债、银行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各类债券在内,共4510只,总计26.9万亿元。这还没有包括新三板和老三板托管的上市公司数量及市值。这在国外也是如此,场外市场往往是债券交易的主要场所,而在我国,由于交易所市场发展进程比较曲折,要想在短期内把我国大量公司纳入交易所市场上市是不太可能的,面对我国成千上万未能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流动需求,场外交易市场可进行交易的股票数量相对更多,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中不同类型的融投资需求。1.3.2.2 场外交易市场具有更为灵活的交易方式

在交易方式的选择上,与传统的交易所交易需要委托证券公司等券商进行交易不同,场外交易市场中,投资者可以直接“一对一”协商交易,也可以委托专业的中介代为参与交易。考察美国OTCBB市场等场外交易市场,往往还引入了独特的做市商制度。做市商(Market Maker)进行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做市商以其自有资金或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做市商经过自己的专业判断,用自己的账户买卖相关证券,而投资者可以直接与做市商进行买入或卖出交易,以此保持场外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尚未建成,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亦在探索试点过程中,但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新三板建设以及天津股权交易所的试点工作中,场外交易方式的独特制度依然被很好地尝试引入。比如,新三板的代办报价转让交易采用协商定价制;天津股权交易所更是创新性引入做市商双向报价,并在不同时段采用集合竞价、协商定价的混合交易形式。故而,不论美国还是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都具有比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等方式更为独特的场外交易方式。1.3.2.3 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

对比前面提及的场外交易市场与场内交易市场的诸多差异,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显得最为有特色。做市商制度的采用不仅保证了场外交易的高效性和市场活力,同时因为专业券商的参加介入,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方式也得以一定程度的转变。监管主体上,监管机构一般不采取集中监管的方式来完成对场外交易市场这样一个入市门槛较低的证券交易市场的有效监管。实践中,往往通过证券业协会及做市商实施交易过程中的自律监管等形式,来达成具体监管效果的实现。目前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中,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由中国证券业协会负责直接监管,中国证监会间接监督;各地产权交易所由相应的各地政府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监管,中国证监会暂时未介入系统监管。从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主体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的监管现实,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集中监管”的证券交易所而言,场外交易市场目前仍然由于入市门槛标准偏低、监管较为分散等原因,整体监管面上仍较为宽松。2国际货币市场比较与借鉴2.1英国货币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2.1.1 英国货币市场发展历程

英国货币市场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对英国来说,货币市场分为贴现市场和平行市场。

通常认为,现代典型意义上的货币市场最早为英国19世纪初出现的贴现市场,当时主要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利用银行信用对票据进行贴现。英国的贴现市场分为国库券市场、短期资金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和短期金融工具市场。英国的贴现市场除了从零售银行获得短期资金外,还从批发性银行(如商人银行等)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养老金机构、投资信托公司等)取得各种形式的资金,从而使其贴现市场有更多的资金来源。贴现市场在英国货币市场中具有独特性,目前英国的贴现市场是由贴现行、英格兰银行、清算银行、商人银行、证券经济商号及承兑行等金融机构组成,贴现行在贴现市场上居中心地位,成为英格兰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缓冲器。伦敦11家贴现行是贴现市场的核心,主要从事英国政府的国库券,商业票据和政府短期债券的贴现。西方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市场上,都是工商企业向商业银行贴现,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而在英国,由于交易的传统习惯和货币市场中介机构的构成、地位和业务的侧重点定位,使英国选择了各种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都在贴现市场上通过贴现行进行。英国的贴现市场上,贴现行向商业银行借入短期资金,投资于短期票据或政府证券。具体操作过程是贴现行从一些商业银行以低于借贷利率的价格买进商业票据,再将这些商业票据卖给一些手头有多余资金的银行和投资者,从而通过贴现率与借贷利率之间的微小利差赚取利润。当贴现行需要资金时,可将证券或票据再卖给英格兰银行,或向其再贴现或借款。贴现行是英格兰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唯一对象,其放款数量一般都能满足贴现行对资金的实际需要。贴现市场通过获得英格兰银行的这种流动性保证反过来又保证了银行系统流动性的稳定。贴现市场实际上就是英格兰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之间的桥梁,英格兰银行并不直接参与贴现市场,而是通过向贴现行提供资金融通的方式间接进行,并通过调整对贴现行的放款利率和买卖票据的公开市场方式来干预市场,传导其货币政策。

在英国的货币市场上,同贴现市场并存的平行货币市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种新型货币市场。平行市场是由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构成,其中银行同业市场具有更为特殊重要的地位。从1996年1月2日开始,金边证券回购市场也正式运作,该市场包括回购协议市场和金边债券借贷市场,它是一种专业的批发市场,最低交易金额在100万英镑。1997年11月,金边回购协议金额达720亿英镑,金边债券借贷达240亿英镑。平行货币市场的参与者有清算银行、大的欧洲银行、贴现行、国际证券公司、政府机构。平行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货币市场、银行同业市场、存款证市场、公司同业市场四大类,其中前三类规模相对较大。平行货币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英国的地方政府需要从金融市场上筹得大量资金;二是租购业务的扩张意味着一级银行及传统的贴现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个人和企业日益增长的资金需要。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短期资金(主要是欧洲美元)交易促进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这些新金融机构中介创造了许多新型的金融债权,形成了同贴现市场平行活动的各种新货币市场,这就是平行货币市场的由来。

随着该市场业务不断扩大,英国的一级银行也加入了平行货币市场的交易活动,这就使平行货币市场的业务内容和规模不断扩大。近些年来,英国政府对进入贴现市场的限制有所放松,因此贴现市场与平行市场在业务上已经不像原先那样泾渭分明。尽管如此,同传统的贴现市场相比,平行货币市场上的资金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借款行没有英格兰银行提供的保证。二是平行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变化不像贴现市场那样直接受英格兰银行的影响,完全是由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的。不过,平行货币市场的利率走势基本上与贴现市场趋同。三是在平行货币市场上,没有像英格兰银行这种向贴现行提供资金的最终贷款人。但是,英格兰银行根据有关法律对参与平行货币市场交易的金融机构同样有非常严格的监管。所以,从谨慎操作方面来看,平行货币市场与贴现市场基本上是一致的。四是平行货币市场的大部分资金交易都是通过经纪人在供需双方之间牵线搭桥完成。英国货币市场中的平行市场也是一个无形的、由经纪人通过电话与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双方联系进行交易的电话市场。在英镑货币市场上,货币可以在机构公司和银行之间进行借贷,不用抵押品,而且也没有货币当局的直接引导和管制。英格兰银行在市场上不再对任何人作为最后贷款者。在其他金融中心,交易在银行或公司之间直接进行。而在伦敦,则广泛运用经纪人制度,且经纪人买进海外经纪人股权,设立海外附属公司,在其他金融中心进行交易。

伦敦是一个国际经纪人事务所中心,在伦敦有几家大的经纪人公司,它们是一种高度职业化的组织,已成为最大的经纪人事务所,可以把货币投放在任何一个市场上进行外币和英镑的交易。经纪人有两个协会组织:一个是“外汇和外币存款经纪人协会”,这个协会的经纪人可以经营外汇或外币存款或兼营这两种业务。要成为该协会的会员,经纪人必须取得英格兰银行的“认可”。另一个是“英镑经纪人协会”,这个协会的经纪人只经营英镑存款业务。英国银行同业市场上,银行通过经纪人网络直接利用存款收据借贷,而这些存款收据不能买卖。在存单市场上,货币经纪人代表客户买卖这些存单,有时与贴现行交易,有时与银行或大公司交易。2.1.2 英国货币市场现状2.1.2.1 贴现市场

贴现市场是英国建立最早、历时最长的货币市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贴现市场曾是英国唯一的货币市场。19世纪30年代,英格兰银行许诺做贴现行的“最终贷款人”,极大地促进了贴现市场的发展。今天,贴现市场与其他新兴货币市场平行发展,但与其他货币市场不同的是贴现市场仍是英国唯一的有担保信贷的货币市场。

英国的贴现市场由贴现行、英格兰银行、清算银行、商人银行、证券经纪商及承兑行等金融机构组成,并且以贴现行为中心,主要从事英国政府的国库券、商业票据和政府短期债券的贴现。由于贴现行是英格兰银行最后放款者的唯一对象,英格兰银行对贴现行的放贷数量一般都能满足贴现行对资金的实际需求。所以,贴现行的流动性有英格兰银行保证。贴现市场通过获得英格兰银行的这种流动性反过来又保证了银行系统流动性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贴现市场实际上就是英格兰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之间的桥梁,这种运作机制可以说是英国金融体系的一大特色。同时,英国贴现市场也就成了英格兰银行向商业银行以及投资者传导其货币政策意图的渠道。

英国贴现市场除了通过短期票据交易,为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调剂,促成银行系统内部资金平衡外,还有其他一些功能。其具体表现在:英格兰银行每天通过在贴现市场上的运作来促使中央政府与英国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平衡;为英格兰银行调整短期利率提供必要的场所;为进行国库券买卖提供场所;同时也为英国地方政府证券和商业票据的交易提供场所。贴现市场与英格兰银行有着特殊的借贷关系并在英格兰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处于中心地位。这样以贴现为中心的贴现市场就成了英国商业银行随时调整流动性的场所。

实际上,英国的贴现市场又分为国库券市场、短期资金拆借市场、商业银行票据市场和短期金融工具市场。(1)国库券市场

在英国,国库券是流动性非常高的金融资产。国库券是流动性非常高的金融资产。国库券不仅是英国政府每周发行用以弥补政府短期债务和筹资的工具,而且也是英格兰银行用以调剂现金余缺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的重要手段。英格兰银行发行国库券主要采用招标和随要随供两种方式。随要随供主要是直接供应给政府部门和有多余资金的其他货币当局;招标发行则是针对贴现行、贴现经纪人、银行以及非银行私人部门,其供应数量取决于政府借债要求和英格兰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意图。国库券面额从5000英镑到100万英镑不等,期限为3个月。招标的国库券每周向市场标售一次,最低标额为5万英镑,到期按面额偿还。英格兰银行通过贴现市场买卖国库券或通过让贴现行以国库券为担保筹集资金这些方式来调节银行系统的资金余缺,是英格兰银行体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做法。(2)短期资金拆借市场

短期资金拆借市场又称为活期存款市场,所交易的资金主要包括随要随还的或者可以过夜的资金,主要是清算银行之间通过贴现行作为中间人进行的短期资金拆借。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出现前,这是英国银行间拆借市场资金的唯一场所。短期资金市场的参加者早期只有贴现行、贴现经纪人和主要清算银行,现已有所扩大。短期资金拆借市场除了银行同业拆借外,还有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和银行对证券商放款两种形式。

在英国短期资金拆借市场上,资金拆借利率按照日计算,通常又称为“日拆”。拆借日期多为一天、几天,也有以月计算的,但最长不超过一年。

短期资金拆借市场是英镑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主要表现为:第一,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能平衡资金分配中的失衡,对分配不均的资金进行调整,以实现社会资金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的合理分布;第二,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能为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提供灵活方便的融资渠道,较快地解决短期、灵活和信用较强的资金需要;第三,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金的潜力,促使整个社会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四,短期资金拆借市场通过市场利率的传递,调节资金供求和资金流向;第五,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能经常向决策者和经营者提供制定决策和投资方案所需要的信息。总之,英国短期资金拆借市场在英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商业票据市场

传统上,英国的商业票据是因商品交易而产生的一种凭证,属于商业信用,形式多为出票人为付款人的本票。随着贸易的发展和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出现,商业票据逐渐作为代替现金流通和作为支付手段、结算债券的一种金融工具。商业票据已经成为一些大型工商企业和银行为筹集短期资金而发行的短期借款票据和短期融资工具。

长期以来,英国金融市场上流通的票据种类较多,其中主要有汇票、本票和支票。英国商业票据市场上所流通的商业票据的面额不等,通常在25万英镑到100万英镑之间。商业票据的期限在一个月到半年之间,通常其期限是3个月。商业票据在票面上不标明利率,而是以贴现的方式发行。英国的商业票据通常又被称为“持票人票据”,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转让。不过,其中未经银行承兑的称为“贸易票据”,在市场上的信誉相对较低。

英国的银行票据又分为“合格票据”和“非合格票据”两种。合格票据是由英格兰银行认可合格的银行承兑票据,可在英格兰银行办理贴现。非合格票据往往是指没有获得英格兰银行认可的银行承兑票据。长期以来,英国贴现商业票据一直是贴现行的传统业务之一。贴现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除了取决于利率水平、货币市场资金余缺状况、票据期限长短和供求关系外,还取决于承兑银行是否被英格兰银行认可及其信誉的高低。(4)短期金融工具市场

在英国,像期限5年以下的政府债券这种金融工具也可以用来缓解零售银行系统的现金短缺。这种做法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存在,并得到不断发展,只是这一市场较前三大市场小得多。

需要提及的是,英国的贴现市场除了从零售银行获得短期资金外,还从批发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各种形式的英镑资金,从而使其贴现市场有更多的资金来源。2.1.2.2 平行市场

平行货币市场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货币市场、银行同业市场、存款证市场和公司同业市场等组成,其中地方政府货币市场、银行同业市场和存款证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大,而公司同业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1)地方政府货币市场

英国地方政府为满足不同时期的财政开支需要必须从政府以外的其他渠道筹集资金。地方政府货币市场则视为满足地方政府的这种筹资需要而出现的,并成为地方政府获得短期资金的主要场所。英国地方政府货币市场创建于1955年,可以说是英国最早出现的平行英镑货币市场。英国地方政府从政府以外的其他渠道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是吸收存款、发行多种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证券等,地方政府吸收的存款多为活期存款,存期为隔夜、2天或7天通知存款,也有最长1年的定期存款。地方政府接收存款后出具存款收据,不过,地方政府所接收的大部分存款期限都在7天以下,而且最低存款额10万英镑,存款来源主要是金融机构、大型工商企业和海外机构。

目前在英国地方政府货币市场流通的地方政府证券种类较多,既有地方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长期债券,也有收入票据等,这些证券的保证条件大致相同。地方政府短期债券票面额有5000英镑、1万英镑、2.5万英镑、5万英镑和10万英镑,期限大都为3个月,也有少部分为6个月。英国地方政府债券不定期发行,一旦发行前必须获得英格兰银行许可,一般通过指定银行公开招标发行。(2)银行同业市场

由于历史原因,英国的商业银行之间原先是不相互借贷的,商业银行只将多余的短期资金贷给贴现市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银行竞争加剧和筹集短期资金的需要,银行同业市场才发展起来。银行同业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是银行之间的存款,主要是3个月以内的短期融资,其中大部分为隔夜拆借。每笔交易最低限额为50万英镑,高的可达1000万英镑以上。银行同业市场的借贷没有担保,完全凭借款人信誉。银行同业市场的利率已经成为所有平行货币市场最重要的指示器,其中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更为重要,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广泛的参考利率。

目前,银行同业市场是平行英镑货币市场中最大的市场,并且已经成为联结伦敦货币市场各类参与者的主要纽带。因此,参与银行同业市场的机构除了清算银行、商人银行、贴现行、金融行、海外银行、外国银行及国际金融机构外,还包括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同业市场的交易方式主要是通过经纪人进行,近年来,直接交易也有所发展。(3)存款证市场

英国的存款证市场是进行存款证交易的次级市场。英国的存款证又被称为高额存单,是银行和房屋互助协会发行的定期存单,载有存款期限及适用利率。存款证作为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传入英国后迅速发展,现已达数百亿英镑。目前,伦敦市场流通的存款证既有英镑存款证,也有美元存款证。英镑存款证最低面额5万英镑并按1万英镑的倍数增加,最高可达50万英镑以上。英镑存款证期限从3个月到5年不等,最常见的是3个月的存款证。存款证利率在发行时规定,最初为固定利率,现在大都采用可变利率或浮动利率。

英国最早发行存款证的金融机构是承兑行、英国海外银行和外国银行,现在清算银行为主要发行人。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存款证数量最多,此外,其他金融机构如房屋互助协会、单位信托公司以及工商企业和其他投资者也持有一定数量存款证。由于存款证同其他证券一样可以转让,所以英国的存款证市场同其他证券市场分为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存款证可以买卖转让和次级存款证市场交易活跃是使存款证产品广受欢迎的原因。(4)公司间市场

公司间市场又称为商业票据市场,它是在商业票据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英镑货币市场中最新的平行货币市场。

公司间市场创建于1967年。当时,由于英国政府紧缩银根、严格控制银行贷款规模,使企业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被迫通过相互融资来加以满足,于是就有了公司间市场。公司间市场虽然是公司之间进行资金调剂的场所,但该市场的资金主要还是来自银行。公司间市场的交易由货币经纪人居中撮合成交,贷款通常只贷给英国最大的500家企业。贷款的最低金额为5万英镑,通常为25万英镑。公司间市场的贷款没有担保,所以利率略高于其他货币市场,贷款期限从3个月到5年不等。

英国的平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有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同时可以充当几个不同类型平行货币市场的贷款人。同样,有些银行与金融机构也同时参加多个市场的交易活动。这就使各类平行货币市场的利率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此外,随着英国政府近年来对金融机构管制的放松,大大促进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并使传统的贴现市场与新兴的平行货币市场的业务内容日益趋同,二者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2.2美国货币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2.2.1 美国货币市场发展历程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货币市场,如纽约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美国的金融机构创造出复杂多样的市场工具,活跃在货币市场的参与者除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外,还有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大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和大公司等。联邦储备银行在货币市场中起着主导作用,它通过联邦资金的调节对美国银行和货币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

美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历史、经济及政治因素对货币市场的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第一个阶段是美国独立战争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货币市场的发展明显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巨大影响,一是美国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贸易关系的逐渐确立和发展。由于这一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思想主导美国经济发展,加之贸易日趋繁荣,因而,建立在商品贸易关系基础上的市场导向明显的商业票据市场得到稳步的发展。所以,商业票据市场也是美国最早出现的货币市场。二是美国独立战争及美国内战推动了为战争服务的货币交易与融资体系。在战争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而发行的融资券,其二级市场一度十分活跃。但是,这种适应战时需要的交易市场及其交易体系并不完备,亦不长久。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60年代。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动荡、二次世界大战及国家干预主义对金融体系及货币市场造成了深刻影响。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社会化、专业化工业生产的建立和贸易的繁荣,货币市场不断得到培育和发展,新型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货币市场不断得到培育和发展,新型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货币市场越来越繁荣。但是,货币市场的繁荣景象受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沉重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美国在战争中处于特殊地位,因此,战时畸形的经济繁荣再次刺激了货币市场,特别是国家债券和国库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战争结束后,受国家干预主义影响,进一步刺激了以国库券和国家债券为主要交易工具的货币市场的发展。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一方面货币市场当局日趋严格的金融监管与金融交易主体不断旺盛的创新力量之间展开着激烈的较量;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加剧,增强了货币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发着越来越强烈的创新需求。在此背景下,美国货币市场在金融工具、交易形式和金融组织形式等方面创新不断,市场也变得更加活跃,结构更趋复杂。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方面新技术革命成果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着金融交易技术、金融市场格局和金融交易形式的巨大变革;另一方面,金融国际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金融自由化重新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而且这些方面的影响现在才刚刚开始,远没有结束,它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将是深刻而长远的。2.2.2 美国货币市场现状2.2.2.1 国库券市场

国库券市场是美国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债券,借以应付国库季节性的财政需要,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短期信用的重要工具。美国政府财政部是货币市场上短期金融工具最主要的发行者,它发行的短期国库券(期限在1年以下,也称为T-Bills)在短期债券市场占据主要地位,发行量最大,占美国各类短期债务额的80%。T-Bills的利率是货币市场其他工具的利率基础。

国库券作为一种短期债务,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所有票据中,它被认为不存在违约风险,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债券。另外投资国库券所获收益是免税的,所以个人、金融机构、公司和国外等许多投资者都持有国库券。另外,国库券还是联邦储备体系债务管理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从持有者方面来看,美国国库券的主要持有者是美国政府投资账户、联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非金融公司、州和地方政府以及外国人。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库券不仅是其流动资产,而且是商业银行的二级储备。联邦储备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通过买卖国库券来影响现行货币市场工具的利率以达到贯彻货币政策的目的。2.2.2.2 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是信誉卓著的大工商企业、金融公司和非金融公司发行的短期期票,是一种无抵押担保的借款。因为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发行短期票据筹集资金的借款成本要低于从银行筹资的成本,而投资者则由于商业票据比短期国库券提供更高的收益而愿意购买。发行商业票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季节性资金需要。在美国发行商业票据不需要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而是采取贴现方式发行,票据到期时按票面金额偿还。商业票据的到期日长短不等,与短期国库券的期限大体一致,但是一般不超过270天。从美国商业票据的发展历史来看,有一点可以明确指出: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是商业信用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为其他货币市场的发展奠定了信用基础。

商业票据的最低金额一般为2.5万美元。大公司一般通过经纪人或中间商发行,而金融公司则直接发行给投资者。大公司发行的商业票据一般有资信评估,并由银行信贷额担保。商业票据近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大金融公司和银行持股公司重要的筹资方式。商业票据的二级市场很小,许多金融公司在票据到期前即赎回。过去,美国商业银行是商业票据的主要投资者,现在许多大公司、保险公司、年金组织和外国投资者也大量购买商业票据。商业票据的期限一般为3个月、6个月、9个月,很少有超过9个月的。美国大约有近千家美国和外国公司发行商业票据,其利息率一般高于国库券利率。2.2.2.3 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是指银行承兑的商业汇票,汇票一经银行承兑,银行便成为主债务人。在国际贸易中,银行承兑汇票多为进口商国内银行发行的“信用证”预先授权。银行承兑汇票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承兑收益享受免税条款。纽约若干大银行和中间商是承兑票据的主要投资者,此外还有国外一些大公司。银行承兑票据一般期限为30天至90天,最长不超过270天,无利息,以贴现方式出售。

银行承兑汇票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1913年联邦储备法规定银行可以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一度萎缩,50年代后期再度发展,70年代特别是1975年后则迅速发展,1980年的“货币控制法”和1982年的“出口贸易公司法”,都有管制银行承兑汇票的规定,以保证汇票的质量和安全性。到1977年3月,联储认为无必要在次级市场支持银行承兑汇票而停止直接购买,把其承兑活动限于回购协议。2.2.2.4 联邦基金市场

联邦体系的会员银行的现金超过法定储备的部分就是所谓的联邦基金。由于各银行每日的存放款活动变化很大,因此营业日结束时,经常出现有的银行因当天吸收存款较多而准备金有剩余,另一些银行则因客户提款较多而发生准备金不足情况。联储银行要求,准备金不足部分当天要补齐,而剩余部分则不付利息。因此,有剩余准备金的银行希望把超额部分借给准备金不足的银行以收取利息,其他银行则需要借入资金以补足法定储备金,于是产生调节现金准备的市场。

联邦基金市场类似于其他国家的同业拆借市场,这种同业拆借不受最高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的限制,其交易者限于某些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某些联邦机构和政府证券交易商,并以商业银行为主。该市场在金融体系中充当重要角色,已成为商业银行调整其流动性状况的主要工具。

联邦基金的交易对象一般为大银行。纽约为全国交易中心,占全部交易额的1/3左右。20世纪70年代以后,联邦资金的交易范围扩大到互助储蓄银行、储蓄协会、外国银行分行、证券交易商和联邦政府有关机构。联邦资金的利率波动剧烈,它不仅受市场供求影响,也受联邦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并经常成为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参照指标。

联邦基金市场与美国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将短期内多余储备金投向联邦基金市场,既简便又无风险,对银行储备金的日常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从该市场筹集资金以应付紧急情况。该市场对整个货币市场也十分重要,联邦基金被用来作为证券和贷款的主要支付手段,而且联邦基金市场能够很快地将联储货币政策传至整个银行系统。2.3日本货币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2.3.1 日本货币市场发展历程

相对于英国与美国来讲,日本的货币市场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的货币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二战之前,日本仿效英国伦敦的票据贴现市场来发展自己的货币市场,但是其票据贴现市场并未获得预期的发展,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货币市场发展都比较单一,主要由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组成,其他子市场并不发达。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银行开始开展票据业务,使得票据贴现及买卖得以快速发展,到了80年代末,日本票据市场的资金余额与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额已不相上下。票据市场的发展为日本各银行的信用调节及流动性管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日本的政府债券市场也慢慢建立起来。最初,长期政府债券几乎全为日本银行认购,不能在二级债券市场进行买卖。1966年开始,为了平滑季节性资金余额的大幅波动,日本央行开始在拆借市场上发行短期政府债券,这种做法类似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即流动性过大时抛售债券以紧缩银根,流动性不足时回购债券以满足社会流动性需求。短期政府债券的发展为日本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又一有效的政策工具。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及进出口贸易的扩大,日本国内企业对外汇的资金需求迅速增长。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71年日本政府开始允许指定的银行在欧洲美元市场进行交易。随着这些银行在欧洲美元市场交易额的增加,日本国内也出现了美元交易及调节外汇余额的需求。同时,大藏省为了加快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开始允许个别日本国内银行从事短期外汇交易,从此东京美元拆借市场逐渐形成。

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脱媒”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日本各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猛烈冲击,商业银行不得不展开对策,1979年,日本的商业银行开始发行可转让存款凭证(CD)。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日本政府施压,要求日本进行金融改革,以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平衡。为此,日本开始发展银行承兑票据(BA)市场。同时为了兑付70年代中期发行的长期政府债券,日本政府开始发行大量短期国债,这样日本的短期国债(TB)市场也逐渐建立起来。

至此,日本形成了同业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齐头并进,结构比较完整的货币市场体系。2.3.2 日本货币市场现状

日本是一个严格实行金融分业的国家,表现在货币市场上亦存在严格的划分,即日本货币市场具体由银行间市场和短期公开市场组成。2.3.2.1 银行间市场

日本的银行间市场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票据买卖市场和东京美元拆借市场这三个子市场。最初,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拆借资金大部分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进行,而后,随着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其规模超过了短期拆借市场。1977年年底《新外汇法案》实施后,美元短期借款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逐渐发展成为银行间市场中最大的一个子市场。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大多数的短期资金都为2天以上的不定期拆借,借款期限由双方商定,并提前一天通知放款。此外还有24小时拆借和12小时拆借。长期以来日本政府经常通过控制、压低利率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但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多种工具出现之后,加快了日本金融走向自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