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MRI诊断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06:05:24

点击下载

作者:陈亮、马德晶、董景敏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实用临床MRI诊断图解

实用临床MRI诊断图解试读:

前言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广大使用者的好评,因此,结合近几年医学影像学的新进展,我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和修改了较多的内容和图片,内容更加丰富,图片更加清晰。

本书分中枢神经系统、五官颈部、乳腺、肝胆胰脾、泌尿生殖系统、后腹膜腔、骨骼肌肉系统七大章编写。按主要疾病的影像学典型及特征性表现、鉴别诊断、特别提示等,分条目编写,其后附常见病例典型MRI片,并配有图片特征性的描述。目的是通过图片使读者对各系统疾病的MRI诊断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诊断水平。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尽量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及典型病例,力求以明白简练的文字、清晰典型的图片,向读者奉献一本内容丰富、直观实用的参考书。

本书为临床影像诊断图解系列图书之一,该丛书由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林教授组织本单位相关专家编写。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同仁批评指正。编者2018年8月第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 脑血管疾病一、脑梗死(一)缺血性脑梗死TWI 、TWI显示左侧颞叶、岛叶区见较大片状长T长T信号,DWI显示左侧1212颞叶、岛叶区呈现不规则高信号。【MRI表现】(1)超急性期:在脑梗死发病3个小时内,常规MRI检查多为阴性,有的出现斑点状的TWI略低信号、TWI高信号。由于细胞毒性12水肿,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MRI灌注成像(PWI)呈低灌注状态。(2)急性期:脑梗死6小时后,梗死区含水量增加,致T与T时12间延长,出现TWI低信号、TWI高信号。此期细胞毒性水肿发展为12血管源性水肿,可导致脑实质肿胀。(3)亚急性期:常规MRI表现同急性期,表现为TWI低信号和1TWI高信号。此期DWI梗死区可呈低信号,PWI可呈低灌注。2(4)慢性期:TWI呈低信号,TWI呈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12复脉冲序列(FLAIR)呈低信号,DWI呈低信号。(5)Gd-DTPA增强扫描,病变区呈明显的脑回状或环形强化。【影像鉴别】(1)脑肿瘤:脑肿瘤占位表现较脑梗死更明显,胶质瘤多呈明显不均匀花环状或不规则状强化;转移瘤则多累及灰质、白质交界区,多呈不规则状、环状强化,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而脑梗死多成楔形,与脑动脉供血区分布相一致,增强扫描,病变区呈明显的脑回状或环形强化。(2)脑脱髓鞘疾病:脑脱髓鞘疾病的病灶形态常更不规则,多位于侧脑室周围,呈不规则斑片状强化或者无强化。结合临床病史不难鉴别。【特别提示】(1)对于6小时内的早期脑梗死,MRI能显示,而CT显示困难,另外对于幕下的脑梗死MRI显示亦优于CT。(2)常规MRI对超早期脑梗死尚不能充分评价缺血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目前最新发展的MRI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权成像(PWI)对缺血大小范围及时间的判断提供了更加直观的信息。(3)脑梗死开始时占位效应不明显,4至7天达高峰,以后逐渐消退。直到亚急性期才出现强化,典型者为梗死区脑回状强化。(二)出血性脑梗死左侧颞枕区沿脑回分布不规则片状短T长T信号影,DWI呈稍高及低混杂信12号影。【MRI表现】

在脑梗死的异常信号基础上,出现出血的异常信号。一般为脑实质内出血,少数在脑实质出血的基础上再发生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鉴别】

主要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鉴别,高血压性脑出血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最好发于基底节区,约半数可破入邻近脑室。出血性脑梗死多在脑梗死基础上,出现出血的异常信号。信号多不均匀,若出血位于脑皮质区域,表现为梗死灶内沿脑回分布的异常出血信号,且出血灶一般不超出梗死灶的边缘。【特别提示】(1)占脑梗死的3%~5%,常发生于病后1至数周,一般认为血栓和栓子自然崩解或治疗后发生碎裂、溶解,使闭塞血管再通,而闭塞远侧血管壁因缺血已发生损坏,当正常压力的血流经过受损血管时,即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出血性脑梗死。(2)神经病理检查发现近15%的脑梗死区内伴有小的出血灶,而多数不为CT所发现。(三)腔隙性脑梗死右侧放射冠区小片状长T长T信号影,DWI上显示为高信号。12【MRI表现】(1)常规MRI表现为斑点状或斑片状TWI低信号、TWI为高信12号,呈圆形、椭圆形或裂隙状,最大径一般不超过1cm。(2)早期FLAIR成像显示为高信号灶,至慢性期FLAIR可显示为低信号灶,提示坏死腔已经变为一小囊腔。(3)腔隙性脑梗死DWI在超急性期、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均可表现为数毫米至1.5cm大小的高信号灶,随时间推移,DWI将变为阴性或表现为低信号区。【影像鉴别】

腔隙性脑梗死有时难与软化灶、血管周围间隙及多发性硬化、脑炎等疾病鉴别,需结合临床,必要时行增强扫描即可鉴别。【特别提示】(1)本病为脑的穿支动脉闭塞后,引起基底节、丘脑等区域较小的梗死,直径为10~15mm。患者多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病史,多在50岁以上。病症与发病部位、大小及多少有关,也可无任何症状。(2)MRI是腔隙性脑梗死首选的检查方法,显示天幕下的病灶明显优于CT。二、脑出血左小脑半球超急性期血肿:TWI等信号和TWI高信号,周边低信号。12左侧内囊后肢区亚急性晚期血肿:TWI、TWI示病灶均呈明显高信号,其周12围可见低信号环。【MRI表现】

脑出血MRI表现较复杂,血肿在不同时期,信号强度不一。(1)超急性期:此期血肿内红细胞中所含的含氧血红蛋白未被破坏,TWI呈等或低信号,TWI呈高信号。在出血3小时后可出现灶12周水肿,占位效应较轻。(2)急性期:出血灶中红细胞内含氧血红蛋白因缺氧而变成脱氧血红蛋白,血肿在TWI上呈等或略低信号,在TWI上呈低信号。12灶周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占位效应明显。(3)亚急性期:此期血肿从周边开始,红细胞发生溶解、吸收,脱氧血红蛋白逐渐变为正铁血红蛋白。TWI、TWI均为周边环12形高信号,病灶中心低信号。随着时间进展,脱氧血红蛋白的演变从病灶周边发展到病灶中心,此时TWI及TWI均为高信号。灶周水肿12及占位效应逐渐减轻。(4)慢性期:血肿呈长T和长T信号,此期红细胞内含铁血红12 素颗粒沉淀,可见血肿周边包绕一圈低信号环。【影像鉴别】

原发性脑出血需与脑肿瘤卒中相鉴别,后者除血肿外可见肿块,水肿及占位效应持续存在,血肿吸收及信号转变时间相对滞后,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可出现强化。【特别提示】(1)脑出血按病因分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类。前者为颅脑外伤引起,后者为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及高血压病史。(2)MRI一般不用于检查超急性和急性期出血,原因为该期患者多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检查,且MRI也较难显示该期病灶。(3)MRI显示后颅窝,尤其是脑干的血肿较好。三、脑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AVM)右侧丘脑、松果体区AVM,MRI示相应片状混杂信号,内可见粗大、迂曲的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改变。【MRI表现】(1)AVM在TWI 和TWI上典型表现为具有较大供血动脉、引流12静脉的一团紧凑的蜂窝状无或低信号区。(2)当AVM内有血栓形成时,TWI 和TWI上表现为在无或低信12号区内夹杂着等或高信号。(3)AVM破裂出血后形成血肿,病变区内可见到不同时期的出血信号,慢性期血肿周围常有含铁血红素沉着,表现为环状的低信号。(4)MR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可直接显示出AVM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异常的血管团。(5)AVM周围的脑组织因血供减少常发生梗死、萎缩及胶质增生。【影像鉴别】(1)AVM并发出血时需与高血压、海绵状血管瘤、动脉瘤破裂及肿瘤性出血等病变鉴别, MRI示无信号的留空血管可借此鉴别。(2)AVM伴发梗死为主要表现时,应与脑梗死鉴别,据病灶的形态及结合病史即可作出鉴别。(3)当AVM伴有显著钙化时,需同少突胶质细胞瘤鉴别,后者多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多无明显强化而不同于AVM,MRI检查亦无流空现象。【特别提示】(1)动静脉畸形多发生于皮质下区,常呈楔形,临床首发症状多为出血和癫痫。MRI对动静脉畸形的诊断非常敏感,能提供部位和局部解剖的详细情况。(2)AVM在MRI上的特征性表现为团状或蜂窝状血管留空影,MRI在AVM的诊断中有其特有的优势,可显示病灶本身及其周围组织情况,可反映畸形血管内血流情况,区别出血与钙化、水肿。(二)海绵状血管瘤左内囊后肢区见海绵状血管瘤:中心短T长T信号,周围可见完整的低信号12含铁血黄素环;SWI病灶呈低信号改变。【MRI表现】(1)在TWI 和TWI上病灶信号不均匀,常见散在点状或片状高12信号区,周围可见低信号含铁血红素环,病灶周围一般无水肿及占位征象。(2)病灶内不同时期的出血致病灶中央部分呈高低混杂信号排列如“爆米花”状。(3)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均匀与或不均匀增强。【影像鉴别】

需与脑膜瘤和伴有出血的肿瘤鉴别,脑膜瘤常有明显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肿瘤出血常有瘤周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周围常无低信号含铁血红素环,增强扫描后呈不规则团块状或环状强化。【特别提示】(1)海绵状血管瘤常合并瘤内出血,约80%发生于幕上,最常见于额颞叶深部和底节区,也可发生于小脑、脑干和脊髓。(2)伴亚急性或慢性血液渗出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特征。四、颅内动脉瘤左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RI示左大脑中动脉走形区类圆形混杂信号,内见片状短T长T出血信号。12【MRI表现】(1)无血栓动脉瘤,在TWI和TWI上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12低信号或无信号灶。边界清楚。(2)当有血栓形成时,在TWI及TWI上呈高、低、等混杂信12号。(3)增强扫描后动脉瘤壁可发生强化,瘤腔内急性血栓可发生明显增强,而陈旧性血栓因发生机化则不产生强化。(4)MRA对显示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和瘤颈等有一定帮助,在MRA上显示为与载瘤动脉相连的囊状物。【影像鉴别】

囊状动脉瘤位于颅后窝时要与脑膜瘤、听神经瘤鉴别;位于鞍旁时要与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鉴别;位于脑内时要与胶质瘤、转移瘤等鉴别。根据MRI见流空现象及血栓形成征象,结合增强前后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常能鉴别。【特别提示】(1)动脉瘤好发于大动脉或较大的动脉分叉处,以Wills环、颈内动脉分叉、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2)据动脉瘤的形态分为粟粒状动脉瘤、囊状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五种类型。(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80%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的。五、脑小血管病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双侧侧脑室周围、额叶、基底节区见多发小片状等或稍长T、稍长T信号,在TFLAIR序列呈高信号改变。122脑干区多发微出血灶:脑干区可见多发小片状稍长T、稍长T信号,在SWI12序列可见多发小片状低信号灶。【MRI表现】(1)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是由脑内小深穿支动脉闭塞所致,而腔隙灶则是腔隙性脑梗死经过较长时间后的转归,即发生软化的旧病灶。腔隙性脑梗死在 TWI上呈低信号,TWI上呈高信号。12对于超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则可以结合DWI呈现的高信号进行判断。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腔隙性梗死灶的大小是会变化的,其慢性期直径可较急性期缩小50%左右,至后期大部分腔隙灶直径<5mm,这种梗死灶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以及脑干等部位。(2)脑白质病变:TWI上多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WI呈高信12号,边界模糊,无明显占位效应,TFLAIR 上则为高信号,边缘模糊2呈月晕状,一般无脑室周围白质明显萎缩,无双侧脑室扩大。主要分布于额叶、颞叶、顶枕叶、基底节区、幕下。(3)脑微出血:脑微出血主要是指在MR梯度回波成像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上表现为直径为2~10mm 的小灶样、圆形、卵圆形、性质均一的低信号且周围无水肿的影像学表现。其好发部位依次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基底节、丘脑及脑干、小脑,大多数患者可出现脑内的多个部位的病变。【影像鉴别】(1)多发硬化:发病以20~40岁女性多见,急性期增强扫描可见病变有强化。(2)炎性病变:病变范围较广泛,部位不固定,需密切结合临床病史诊断。(3)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病变分布以侧脑室后角及三角部为著。【特别提示】

脑小血管病(CSVD) 主要指脑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累及的血管直径为30~800μm,包括发生于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疾病。CSVD可引起一系列病理学、神经影像学变化及情感行为异常。临床以脑卒中(脑出血、深部小梗死)、情感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为主。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脑深部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脑内微出血改变。第二节 脑肿瘤(一)星形细胞瘤右颞顶叶间变性星型细胞瘤,呈长T长T为主的混杂信号,明显不均匀强12化,周围见部分水肿区,右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局部稍左移。【MRI表现】(1)低度星形胶质细胞瘤:肿块在TWI上呈低信号,在TWI上12呈高信号。钙化、囊变少见。很少有瘤周水肿。肿块常无强化,出现强化提示向恶心转变。(2)间变型星形细胞瘤:肿块呈长T低信号及长T为主混杂信12号,囊变、出血、钙化较少。增强扫描肿块常无强化,可有结节状、斑片状强化。(3)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块在TWI上呈等、低信号,在1TWI上呈高信号,囊变、出血、钙化较常见,瘤周见明显水肿。增2强扫描肿块常明显不均匀环状、花环状强化,中心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影像鉴别】(1)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及无增强的单发转移瘤鉴别。(2)高级别星形细胞瘤需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脑脓肿及非典型脑膜瘤等疾病鉴别,一般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灶强化特点可鉴别。(3)小脑星形细胞瘤需与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及转移瘤等鉴别。(4)胶质母细胞瘤呈多发时需与转移瘤相鉴别,据临床病史及病灶强化特点可鉴别。【特别提示】(1)星形细胞瘤是颅内最常见肿瘤,成年患者常见于大脑半球,儿童患者常见于小脑半球和脑干。(2)据细胞分化及间变程度不同,可分为纤维性星形细胞瘤、原浆性星形细胞瘤及成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二)脑膜瘤前颅窝底脑膜瘤:前颅窝底见类圆形呈等T等T信号,宽基底与前颅窝底相12连;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周围见带状水肿区。【MRI表现】(1)肿瘤形态: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楚。(2)肿瘤信号:多数脑膜瘤呈等T等T信号,少数在TWI上呈122高信号,钙化为无信号。(3)水肿及占位效应:肿瘤压迫脑实质使皮质凹陷可出现皮质扣压征,脑实质水肿显示优于CT。(4)脑膜尾征:60%脑膜瘤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5)邻近骨质改变:脑膜瘤侵及颅骨时,骨结构变得不规则,正常内外板及板障结构消失。1(6)MRS:H-MRS表现为N-乙酰天门冬胺酸(NAA)峰的缺乏,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峰下降,可出现丙氨酸(Ala)峰,并认为其是较特征的改变。【影像鉴别】

大脑凸面脑膜瘤应与胶质瘤、转移瘤及淋巴瘤鉴别;鞍上脑膜瘤主要与垂体瘤鉴别;桥小脑角区脑膜瘤要与神经鞘瘤鉴别;据脑膜瘤CT与MRI典型表现,结合脑膜瘤的好发部位、性别和年龄等特征,容易诊断。少数表现不典型的脑膜瘤,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和脑脓肿等鉴别。【特别提示】

脑膜瘤为脑外良性肿瘤,好发于大脑凸面、嗅沟、蝶骨嵴、鞍结节等处的硬脑膜。脑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性,MRA能明确肿瘤对静脉(窦)的压迫程度及静脉(窦)内有无血栓。(三)垂体瘤垂体微腺瘤:垂体内相对低信号区,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强垂体中见局限性低信号区。垂体巨腺瘤:鞍区肿块,可见“8”字征,肿块向鞍上池生长致鞍上池闭塞,向鞍旁生长包裹颈内动脉,增强MRI肿块明显较均匀强化。【MRI表现】(1)垂体微腺瘤:表现为垂体高度增加,局部向上或向下膨隆,可见圆形长T长T信号,垂体漏斗部或垂体柄向一侧偏移。增强12扫描后能提高对微腺瘤的显示,表现为增强垂体中局限性低信号区,动态增强MRI明显优于常规MRI增强。(2)垂体大腺瘤:表现为鞍内或鞍上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呈等长T和等长T信号,囊变坏死区呈长T低信号和长T高信号,出血一1212般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明显强化。肿瘤向鞍隔上生长时可见腰身征。向鞍上生长者推压视神经及视交叉上抬移位,突入第三脑室可致梗阻性脑积水;向两侧生长则侵入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向下生长可凸向蝶鞍。【影像鉴别】(1)颅咽管瘤:常发生于鞍上,大多有明显囊变与钙化,且一般发病年龄较小。(2)鞍结节脑膜瘤:平扫信号较均匀,多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鞍结节脑膜瘤一般伴有蝶鞍的骨质改变,垂体正常或受压。【特别提示】

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MRI对垂体微腺瘤的显示优于CT,直接征象是TWI上垂体内的低信号灶,动态增强检查更为明确。1(四)听神经瘤左侧听神经瘤:左桥小脑角区肿块,呈大片状不均匀长T长T信号改变,内12见较大片状囊变信号区,增强扫描肿块实质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I表现】(1)位置与形态:位于桥小脑角区,与硬脑膜呈锐角相交,为圆形或分叶状。(2)肿瘤信号:较小实性肿瘤呈等T和长T信号,较大肿瘤信12号不均匀,中心囊变区呈长T和长T信号,肿瘤易发生囊变是听神经12瘤的特征之一。(3)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瘤体较小时仅限于内听道内,肿瘤较大时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可占据邻近的桥小脑角池、环池,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伴梗阻性脑积水。(4)增强表现:肿瘤实性时呈均匀强化,坏死囊变时呈环形强化,囊变区不强化。【影像鉴别】(1)桥小脑角区脑膜瘤:脑膜瘤有明显均一强化并以广基与岩骨相贴,与岩骨间夹角呈钝角。(2)胆脂瘤:胆脂瘤无强化,无内耳道扩大,DWI上呈高信号。(3)三叉神经瘤:三叉神经瘤常发生于内耳道前方岩骨尖处,有岩骨尖破坏而无内耳道扩大。(4)颈静脉球瘤:属化学感受器瘤,肿瘤富含血管与血窦,可引起颈静脉孔的扩大和颈静脉嵴、颈静脉管的侵蚀破坏,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呈长T和长T信号,有明显强化。12【特别提示】

听神经瘤是颅神经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为良性脑外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受损症状。MRI对听神经瘤的确诊率可达100%,CT检查不如MRI。(五)颅咽管瘤鞍上颅咽管瘤:呈不均匀长T长T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12【MRI表现】(1)位置与形态:鞍上池类圆形或分叶状囊性占位。(2)信号特点:肿瘤信号依成分不同而不同,TWI可为高、1等、低或混杂信号,TWI多为高信号。2(3)增强表现:囊性颅咽管瘤呈环状强化,实性者呈不均匀或均匀强化。(4)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肿瘤凸向鞍下可使蝶鞍扩大,向上生长者推压视神经及视交叉上抬移位,突入第三脑室可致梗阻性脑积水。【影像鉴别】(1)颅咽管瘤呈囊性,需要与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蛛网膜囊肿等疾病鉴别。(2)颅咽管瘤呈实性,需要与生殖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动脉瘤、血管网状细胞瘤等疾病鉴别。【特别提示】

儿童多见,多位于鞍上,绝大多数为囊性并瘤体或囊壁钙化,临床主要表现为高颅压、视力视野受损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改变。(六)转移瘤多发转移瘤:脑内见多个结节状等或稍长T、稍长T信号灶,其周围见较大12片状水肿区;增强扫描结节呈现较明显强化。【MRI表现】(1)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区的多发圆形或卵圆形病灶。(2)平扫多呈长T低信号及长T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瘤内12有出血时呈高信号。(3)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周围常有明显指状的脑白质水肿区。(4)增强扫描后肿瘤有明显强化,呈结节状、环形、花环状强化,有时内部可见不规则小结节。【影像鉴别】(1)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病灶大多数较大,边界不清,坏死多见。不易鉴别,注意有无原发灶有助于鉴别。(2)多发性脑脓肿:脑脓肿多呈环状较均匀薄壁强化,灶周水肿较轻,常有感染病史,通过治疗随访可见病灶好转或消失;而转移瘤多呈结节状及环状强化,灶周水肿较重,一般有原发肿瘤病史。(3)原发性淋巴瘤:一般MRI TWI呈等或低信号,很少坏死。2(4)单发转移瘤可与胶质瘤及脑膜瘤相似,但在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中,应首先考虑转移瘤。【特别提示】(1)中老年人多发,多自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原发灶经血行转移而来。(2)转移部位以幕上多见,一般为多发病灶,位于皮白质交界区,灶周水肿明显。(3)肿瘤中心常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少数见肿瘤内钙化。(七)室管膜瘤第四脑室室管膜瘤:TWI为低或等信号,TWI呈高信号,有明显强化,内见12囊变信号。【MRI表现】(1)位置与形态:多位于脑室系统内,以第四脑室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2)信号特点:室管膜瘤在TWI为低或等信号,在TWI多为高12信号。肿瘤常有囊变。(3)增强表现:室管膜瘤多有明显强化。当发生室管膜下转移时,侧脑室周边部可见局灶条状异常强化。(4)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第四脑室内室管膜瘤较大时,可使脑干前移、小脑蚓部及小脑幕上移;第三脑室内室管膜瘤易致梗阻性脑积水;侧脑室的室管膜瘤多位于室间孔附近,常引起单侧或双侧脑积水。【影像鉴别】

发生于脑室内的室管膜瘤需与胶样囊肿、脉络膜乳头状瘤、脑膜瘤等鉴别。(1)胶样囊肿:胶样囊肿位于第三脑室前部、室间孔部位,TWI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WI多为高信号。边缘光滑,无明显强12化。(2)脉络膜乳头状瘤:脉络膜乳头状瘤常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可致交通性脑积水,TWI为低信号,有时与脑脊液信号难鉴1别,呈明显均匀强化。(3)脑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TWI为等、低信号,TWI多为等、高信号,有均匀强化。12【特别提示】

小儿及青少年好发,多位于第四脑室,肿瘤有明显强化,常有脑积水。(八)髓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小脑蚓部类圆形长T长T信号,内可见囊变区,有明显强化。12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并向前上移位。【MRI表现】(1)位置与形态:多位于小脑蚓部呈类圆形,边界清楚。(2)信号特点:髓母细胞瘤在TWI上为低信号,在TWI上多为12等或高信号。肿瘤常有囊变。(3)增强表现:髓母细胞瘤多有明显强化。MRI可显示沿脑脊液种植转移灶。(4)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第四脑室受压变形或消失,并向前上移位可使脑干前移,常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影像鉴别】(1)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小脑蚓部,使第四脑室受压变形或消失;而室管膜瘤起源于脑室内,使四脑室扩大,肿瘤后方可见残留的第四脑室腔隙。(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位于小脑半球,多呈囊性,增强后呈环形强化。髓母细胞瘤少数位于小脑半球,呈实性,而坏死囊变少见,增强后呈均匀强化。【特别提示】

肿瘤在儿童主要发生于小脑蚓部,容易突入第四脑室;成人主要发生在小脑半球,肿瘤浸润性生长,囊变、出血及钙化少见。有明显强化,易出现脑脊液转移。(九)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第三脑室后部类圆形等T、等或稍长T信号,有明显强化;左12侧侧脑室前角局部室管膜区见条片状明显强化灶,提示为室管膜瘤室管膜下播散病灶。【MRI表现】(1)位置与形态:常见的部位为中线区域,包括松果体区及鞍区;基底节区及丘脑区是少见的发生部位;位置不同形态不同,可以呈现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2)信号特点:生殖细胞瘤在TWI上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在1TWI上多为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常有囊变。2(3)增强表现:多呈现花环样或不规则形明显强化。MRI可显示沿室管膜及脑脊液的种植播散灶。(4)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当生殖细胞瘤发生于松果体区时,会在MRI矢状位显示中脑导水管受压的程度,第三脑室及侧脑室会出现梗阻性脑积水征象。【影像鉴别】(1)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区的生殖细胞瘤需与松果体细胞瘤鉴别。松果体细胞瘤的CT、MRI平扫表现与生殖细胞瘤相似,但其强化程度不如生殖细胞瘤显著;松果体细胞瘤内可见多发散在钙化斑点,而生殖细胞瘤多推挤钙化的松果体移位;松果体细胞瘤多见于女性患者。(2)转移瘤:多发生殖细胞瘤需与转移瘤鉴别,转移瘤多见于成人,常有原发病灶,且通常为多发病灶,脑实质内转移瘤多伴有水肿,而生殖细胞瘤不易出现肿瘤周围水肿改变。【特别提示】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常发生于30岁以前,15岁为发病最高峰年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而鞍区生殖细胞瘤则女性患者多见。有明显强化,易出现脑脊液、室管膜播散。鞍上池、基底节、脑室或脑实质其他部位同时有肿瘤病灶存在时要考虑生殖细胞瘤的可能性。第三节 颅脑感染性病变(一)脑脓肿左额叶脑脓肿:左额叶见斑片状长T、长T信号,DWI序列呈高信号改变,12其周围可见水肿区。【MRI表现】(1)急性脑炎期:病变范围小,位于皮层或皮髓质交界区,TWI呈略高信号,病变进一步发展,范围扩大,TWI为低信号,21TWI多为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2(2)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TWI脓腔和其周围水肿为低信号,1两者之间的脓肿壁为等信号环形间隔。TWI脓腔和其周围水肿为高2信号,脓肿壁为等或低信号。DWI脓腔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脓肿壁显著强化,脓腔不强化。少数形成多房性脓肿。【影像鉴别】(1)星形细胞瘤:脑脓肿形成早期表现为斑片状或不完整环状强化时,影像上与星形细胞瘤难以鉴别,需要结合临床病史鉴别。(2)转移瘤:转移瘤多发,呈结节状及环状强化,环壁多厚薄不均,灶周水肿显著。【特别提示】

一般有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DWI上呈明显高信号有助于与脑肿瘤鉴别。(二)结核性脑膜脑炎视交叉池和桥前池结构分辨不清。TWI信号增高,增强扫描呈异常强化。1颅内多发结核球:TWI信号低,包膜为等信号,TWI多数信号不均匀12【MRI表现】(1)结核性脑膜脑炎:以脑底部为重,视交叉池和桥前池结构分辨不清。TWI信号增高,TWI信号更高,增强扫描显示异常强12化。(2)结核球:TWI信号低,包膜为等信号,TWI多数信号不均12匀,包膜信号可低可高。钙化在TWI和TWI均为低信号。12【影像鉴别】(1)结核性脑膜炎和其他病因发生的脑膜炎有时较难鉴别,需结合病史及临床综合判断。(2)结核性脑膜炎主要和脑膜癌鉴别,前者的脑膜强化也表现为脑膜线形强化,但一般不会出现结节形强化,而脑膜癌可同时有脑内转移。(3)结核瘤和结核性脑脓肿的环形强化需与胶质瘤、转移瘤、脑囊虫的环形强化鉴别。结核瘤和结核性脑脓肿的环形强化环壁较均匀一致。而胶质瘤呈壁厚薄不均匀的环状强化。脑转移瘤以中老年人为多,以幕上多见,脑水肿更明显。脑囊虫一般为多发,边界清楚,灶旁水肿轻,占位效应轻,其内见偏心的头节时,更有助诊断。【特别提示】

结核性脑膜脑炎的定性诊断必须结合临床才能做出。(三)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双侧海马、颞叶深部、岛叶对称分布的长T、长T信号,DWI12呈高信号改变,相应脑回略增宽,脑组织肿胀。【MRI表现】(1)病毒性脑炎:表现为脑内的多发性或单发性病灶,多见于双侧大脑半球额、顶、颞叶及基底节-丘脑区,可对称或不对称分布,亦可累及脑干和小脑。病变侵犯以灰质为主,主要位于皮层;急性脱髓鞘脑炎则主要位于皮层下及侧脑室周围白质。在TWI上呈低信1号,在TWI上呈高信号。DWI比常规MRI更早期发现病灶,当出现细2胞毒性水肿时,DWI出现异常高信号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实质内出现弥漫或脑回样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软脑膜强化程度。(2)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表现较具特征性。病灶常见于颞叶、岛叶、额叶底部和扣带回,呈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分布,但较少累及豆状核。在TWI上呈低信号,在TWI上呈高信号,病变与豆状核之间常12可见清晰边界,伴病灶内出血者,在TWI及TWI上均呈高信号。增12强扫描,病变早期多强化不明显,明显强化见于病变第 2~4周,呈脑回状或斑片状强化。【影像鉴别】(1)多发硬化:临床症状多具有缓解、复发或临床缓慢进展的特征,急性期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有强化。(2)脑梗死:多年龄偏大,起病急,病灶范围与血管分布范围一致。(3)脑转移瘤:常有原发肿瘤病史,且病灶内多可见瘤结节。【特别提示】

病毒性脑炎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第四节 脑白质脱髓鞘疾病(一)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双放射冠多发斑片状长T长T信号,部分垂直于双侧脑室。12【MRI表现】(1)病灶的分布:多发生于侧脑室周围白质,也可见于脑干、脊髓。(2)病灶形态特点:病灶呈长圆形或圆形,未融合的病灶常较小,位于侧脑室周围的病灶长轴常与侧脑室长轴垂直。位于脑干的病灶多呈斑点状,位于脊髓的病灶呈长条状。(3)信号特点:斑块易在TWI上显示出来,静止期的硬化斑块2在T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后没强化,而活动期病灶只在TWI上12表现为高信号,TWI上多表现为等信号,增强扫描后有强化;TFlair12序列对显示病变较敏感。【影像鉴别】(1)脑白质疏松症:多无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病灶一般不发生对比增强。此外,脑白质疏松症常伴发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萎缩。(2)血管炎性病变:血管炎的脑室周围白质变化常比外围白质变化小,可见皮质病灶或局限性萎缩。(3)急性散在性脑脊髓炎:一般急性发作,脑灰质受侵犯机会多,全部病灶增强情况相仿。【特别提示】

20~40岁女性多见,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好发于室管膜下,病灶多发,是以病程缓解与复发为特征的脱髓鞘疾病。病因不明,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二)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双侧脑室后角周围脑白质区大片状对称性长T长T12信号,TFlair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病变累及胼胝体,呈蝴蝶形。2【MRI表现】(1)病变部位:双侧脑室三角区及枕角周围脑白质大片对称性病变,从后向前逐渐发展,受累胼胝体可将两侧病灶连为一体,形成蝴蝶形病灶;双侧下丘臂、脑桥及延髓腹侧可见对称分布的斑片状病灶,病灶向前可累及基底节区及额叶。(2)病变的信号:在TWI上蝶形病灶均呈低信号,后部信号最1低,且境界清晰;前部病灶信号较后部高,境界不清晰,胼胝体压部呈明显低信号,与病变后部信号相类似。在TWI上病变呈高信号,2信号不均匀,后部信号最高,前部信号略高。脑干病变呈略长T1长 T信号。DWI示双侧脑室三角区及枕角周围脑白质呈明显低信2号;在病灶向前扩展区域的边缘,DWI为高信号;在两者之间的区域DWI为稍高信号;受累皮质脊髓束DWI为高信号。(3)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可见花边状或带状强化,一般均无占位效应;有的病灶强化不明显,仅边缘部分略强化。【影像鉴别】(1)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常于婴儿期、青春期及成年早期阶段起病;TWI呈低信号,1TWI呈高信号,可累及内囊后肢和其他白质通路、小脑和脑干,伴2弥漫性脑萎缩;本病不累及皮层下弓形纤维。(2)多发性硬化:20~40岁女性多见,病灶多发,病程较长,是以缓解与复发为特征的脱髓鞘疾病。【特别提示】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好发于3~14 岁的男孩,临床表现以进行性脑功能障碍合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为特点。脑与肾上腺皮质受损症状可分别出现, 并以前者症状为突出。(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双侧额顶叶白质区见多发斑片状长T信号,T-FLAIR22呈高信号,边界模糊。【MRI表现】

病变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小脑、脑干等部位也可见,呈长 T 长T信号,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增强扫描可表现为无强化及明12显强化,呈点状、环状或开环状强化。【影像鉴别】(1)脑梗死:当发现的病灶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时, 注意与脑梗死进行鉴别,脑梗死患者多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病变一般不强化或呈脑回样强化。(2)多发性硬化:病灶多位于两侧脑室旁, 病灶形状多为类圆形斑片状且与脑室垂直排列,激素治疗对多发性硬化效果良好。【特别提示】

病毒感染是导致该病诱发的重要因素, 尤以单纯孢疹病毒感染最为常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主要特点是发病急骤, 病情进展迅速,对于该急症的诊断,临床难度较大。(四)视神经脊髓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