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旅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14:53:27

点击下载

作者:苏伦高娃,任静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蒙古旅游

内蒙古旅游试读:

前言

为了适应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及其对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在国家旅游局的指导下,结合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我们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编审委员会成员皆为教学改革成效较大、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

此次规划教材按照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编写,并重组系列课程教材结构,力求反映高职高专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向,反映当前教学的新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兼顾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同时,避免“全”而“深”的面面俱到,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尺度;尽量体现新知识和新方法,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为了使规划教材更具广泛性、科学性、先进性和代表性,我们在充分吸收以往相关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在体例、内容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和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做了新的调整。全书紧紧围绕导游人员的职业特点和知识要求去阐述,使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切合实际,理论与操作实例的结合更加紧密,重点更加突出。

全书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内蒙古自治区概况”由马丽敏老师编写;第二章“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及现状”由都叶利纳老师编写;第三章“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旅游资源”由任静、李文艳老师编写;第四章“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文化及相关旅游资源”由苏伦高娃老师编写;第五章“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旅游城市及线路”由陈程老师编写。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编者第一章内蒙古自治区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的正北方,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东、南、西分别与黑、吉、辽、冀、晋、陕、宁、陇为邻,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居住着汉、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49个民族,总人口2500万。内蒙古下辖12个盟市、两个计划单列市、102个旗县区市,以及首府呼和浩特市。内蒙古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市区之一。第一节内蒙古自治区地理区位与资源环境一、区位与行政区划(一)区位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南北直线距离1700多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仅次于新疆和西藏。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八个省区毗邻,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其中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两个重要的边境城市,是去往俄罗斯、蒙古国和欧洲各国的国际铁路干线枢纽。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政治战略地位,被称为“祖国的北大门”。(二)行政区划与人口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现辖9个地级市、3个盟,21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9个地级市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3个盟是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为呼和浩特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汉族为大多数人口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截至2015年年底,全区常住人口为2511.04万人,由49个民族组成,其中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有汉族、蒙古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和满族;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有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有壮族、锡伯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有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布依族等38个民族。二、地貌与气候(一)地形地貌

全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原约占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与滩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其地貌结构总体表现为带状分布的特点,自国境线向南,依次为高原带、山地带和平原带。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高原为主体,除东南部外,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原上,其形态特征是结构简单、起伏和缓、高原面宽广坦荡,其上没有绵延的山脉。从东北向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可划分为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巴彦淖尔及鄂尔多斯高原。

山地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线,山地两侧地貌和自然景观差别非常大。内蒙古最重要的山地为东部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中部东西横亘的阴山山地和西部南北走向的贺兰山,从东北向西南连接长达2600公里。这些山地连贯起来构成了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是内蒙古农牧业过渡地带和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将全自治区截然分成了北部和南部不同的地貌特征。

大兴安岭、贺兰山山地东侧和阴山南侧断续分布着平原。自东向西分别是位于大兴安岭东麓的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阴山脚下的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

内蒙古地区沙漠和沙地分别处在景色迥异的自然地带内,其中著名的有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库布齐沙漠和南缘的毛乌素沙地,锡林郭勒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通辽市的科尔沁沙地,位于呼伦贝尔的呼伦贝尔沙地等。它们有的是危害较大的流动沙丘,有的是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有些地方水草条件较好,可供放牧或种植饲草料。(二)气候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介于两者之间的广大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来临早;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气温和降水量的区域差异大。内蒙古自治区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形成水热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内蒙古日照充足,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天。内蒙古旅游季节性比较明显,7、8月气候宜人、百花盛开,是旅游的旺季;冬季寒冷,旅游进入淡季。三、资源概况(一)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指人类能够利用的气候要素,比如光照、热量、水、风等。内蒙古自治区日照充足,太阳能丰富;冬春多大风等,风能资源丰富。1.太阳能

内蒙古自治区海拔较高、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全区辐射年总量为4500~6500兆焦耳/平方米,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全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太阳能从东北向西南递增,西部高于东部,高原多于平原。其中,乌拉特草原西北部的海力素、阿拉善左旗的吉兰泰和额济纳旗的大部分地区是太阳能最丰富的地方。2.风能

除河套平原、大兴安岭林区及岭东风能略小,其余大部分地区风能都相当丰富,一年四季均可利用。全区平均风速为3.3~5.7米/秒,其中以春季(3—5月)风速最大,冬季次之。阿拉善盟和锡林郭勒盟以及阴山山地属风力丰富区,年有效风能密度大于200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出现时间达70%,3~20米/秒风速年积累5000小时以上。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储量约占全国风能资源总储量的1/3,居我国首位。依靠丰富的风能资源,内蒙古自治区已投资上百亿元建成一批大型风电场。“草原风电三峡”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沙漠、荒漠和干旱草原,建设费用低廉,区位优越,而且紧邻东北、华北和西北电网,输电经济合理。(二)土地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全区人均土地资源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林地面积、人均牧草地面积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5倍、4.8倍、4.2倍和12.6倍。

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山地为界,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山地以北,以高原为主,镶嵌有沙漠与沙地,其利用以牧业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牧业生产基地。山地以南,以丘陵、台地及平原为主,也有部分沙漠和沙地,农牧林交错分布,形成我国重要的农牧林交错带。平原地以灌溉农业为主,形成粮油糖生产基地;山地以林地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土地资源的质量和适宜性东部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三)矿产资源1.能源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电基地。内蒙古从东到西,含煤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煤炭产地遍及全区。截至2014年年底,内蒙古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一。储量最大的是鄂尔多斯市,占到全区总储量的62%,鄂尔多斯的东胜、准格尔,锡林郭勒的胜利、白彦花,通辽市的霍林河,呼伦贝尔的宝日希勒六大煤田的探明储量都在100亿吨以上。

内蒙古的煤炭资源不仅储量大、分布广,而且种类比较齐全,大部分煤田地质结构简单、煤层稳定、厚度大、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全国的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境内就有四处,分别是通辽霍林河、呼伦贝尔伊敏河、赤峰元宝山、鄂尔多斯准格尔。

内蒙古的石油、天然气的蕴藏量也十分可观,已探明13个大油气田,预测石油总资源量为20亿~30亿吨,天然气为2700亿~10000亿立方米,世界级的大油气田川—陕甘宁油气田的主体就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盆地。2.黑色金属资源

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黑色金属矿种有铁、铬、锰。其中铁、铬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铁矿主要分布在包白铁路(连接包头钢铁稀土公司与白云鄂博铁矿的铁路支线)和集二铁路(集宁南站至二连浩特)两侧,以及赤峰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乌海市。铬矿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北部和巴彦淖尔市索伦山一带,其中锡林浩特市北面的赫格敖拉矿区储量最大,占全区总储量的72%。锰矿主要分布在包头市固阳县附近及巴彦淖尔市索伦山一带。3.有色和贵重金属资源

有色金属是内蒙古重要的优势矿产,现已探明储量的有铜、铝、铅、锌、锡等18种。探明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的矿种为锌、铅、锡、铋,居第七至第十位的是铜、钨、钼、铝土、镍、钴等。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狼山—渣尔泰山,集二铁路线两侧,锡林郭勒盟东北部,赤峰市北部和呼伦贝尔市北部。

金矿也十分丰富,黄金总产量居全国第五位。有原生金、沙金和伴生金三种。原生金分布于赤峰南部和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乃庙地区。沙金矿分布普遍,从呼伦贝尔到阿拉善均有,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河和乌兰察布市大青山一带。伴生金分布在乌兰察布市白乃庙、小南山和兴安盟的孟恩套力盖三处。4.稀有金属及稀土矿产资源

稀有金属及稀土矿产在自然界中分布稀少,内蒙古自治区的稀土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的稀土储量占全国的97%,为世界罕见的富饶稀土矿区。在现代冶金、航天、电子工业上有重要用途的稀有金属铌的储量居全国首位,且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主要集中分布于包头的白云鄂博矿区。5.非金属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产种类繁多,具有矿床规模大、矿石品位高、产地集中、矿种齐全、伴生矿多等特点。主要有硫铁矿、盐类矿物、石墨、石膏、宝石等。(四)水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下,除蒸发、蒸腾外,水资源转化率不高,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8%,水资源缺乏。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420立方米,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滦河、黄河三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面积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区的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内蒙古自治区地表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嫩江流域、额尔古纳河流域、西辽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资源分布普遍,东部水质优于西部。

矿泉和热泉主要分布在东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的碳酸泉、兴安盟阿尔山矿泉水以及赤峰宁城县热水乡、敖汉旗林家地、克什克腾旗张家营子的热泉全国闻名,热泉可建热电站和医疗疾病服务站。此外,凉城县中水塘泉和乌拉特中旗阿善泉,属中温泉,也可以开发利用。(五)草场和畜牧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总面积位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截至2013年年底,草原总面积达13.2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0.2亿亩,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内蒙古自治区的天然草场分布范围很广,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五大草原。由于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全区由东到西大致可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及荒漠四个地带。

在天然草场中,饲草种类繁多,生长有79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碱草、野燕麦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合饲养牲畜。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养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西部的荒漠草场很适合饲养骆驼。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从事畜牧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畜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经济优势,是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六)森林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森林资源大省区之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区森林面积为2487.9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8,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达21.03%。活立木总蓄积量14.8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全区树木种类繁多,乔灌树种达350多种,既有寿命长、材质坚硬的优良用材林树种,又有耐旱耐风沙的防护林树种,还有经济树种和列入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林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青海云杉、杜松、侧柏、圆柏、沙地柏、樟子松等珍贵针叶树种和栎、桦、杨、柳、榆、桑等阔叶树种。在沙地或沙漠绿洲中,还分布有胡杨、沙枣、梭梭等乔灌木树种,在防风固沙中发挥重要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森林面积占全区森林面积的32.41%,林木蓄积量占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的62.92%,被誉为“祖国的绿色宝库”。这里盛产的兴安落叶松、白桦等,均为著名的优质木材。由东向西分布着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颜庙、罕山、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和额济纳11片次生林区,次生林区总面积1084.95万公顷,森林总面积486.44万公顷,林木蓄积量3.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4.84%。罕山地区的云杉、油松、柞木、山杨,大青山、乌拉山、蛮汉山的山杨、白桦,贺兰山的云杉、油松以及大青沟阔叶树等,都是具有较高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树种。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具有多样的气候和不同的生态环境,同时许多地区人烟稀少,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兴安岭林区,以林栖型动物为主,主要有马鹿、驼鹿、驯鹿、獐子、狍子、熊、貂、野猪等。在阴山、贺兰山主要有青羊、盘羊、北山羊、黄鼬、狐狸、艾鼬等,其中贺兰山和大兴安岭林区的麝,是珍贵的药用动物。在广阔的草原上,分布着大量的黄羊、狼、沙狐、野马、百灵鸟等草原型动物。其中百灵鸟被蒙古族人民视为吉祥、智慧、幸福的象征,1983年5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百灵鸟被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区鸟。在河湖中有鱼类近百种,如黄河大鲤鱼、鲫鱼等,还有秀丽白虾、水獭等,河湖周围栖息着许多珍贵的禽类,如天鹅、鸿雁、鸳鸯以及各种野鸭等。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其中很多是国家收购的出口商品,可换取大量外汇,是广大农村牧区的重要副业收入。在野生植物资源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甘草、麻黄、黄芪、肉苁蓉、榛子、芨芨草、灰菜、沙枣、蘑菇、蕨菜等。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的珍稀品种有24种,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7种,包括蒙古四合木、半日花、裸果木、绵刺、革苞菊、狭叶瓶尔小草、东北岩高兰。第二节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概况一、自治区建立之前的历史

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在此留下了生活的足迹,留下了“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先人创造了著名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等。无数历史文物和考古发现证明,内蒙古地区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鄂尔多斯青铜文化”遗址出土的精美青铜器及其他文物,证明了游牧文化在内蒙古地区的萌芽和发展。

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相继崛起、此起彼伏,对中国历史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13世纪,蒙古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留下了辉煌的足迹,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为了征服世界,南征西讨,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1206年,在铁木真经过10多年的征战统一蒙古高原后,蒙古高原各部在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勒台(蒙古和元朝的诸王大会、大朝会),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诸部的最高统治者,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后经过三次西征,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和伊尔大汗国。四大汗国与中央保持藩属关系。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同年成吉思汗因病去世。此后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窝阔台汗联合南宋共同对金作战,1234年蒙古军队与南宋联合灭掉金朝。后蒙哥汗又相继征服了吐蕃和大理。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继大汗位,以开平为都城。此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进行了持续4年的汗位争夺。1264年,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加强了对漠北地区的控制,改称开平为上都,燕京为中都,并于1267年在中都东北修建新城,由上都迁居至此。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今北京),完全实现了其政治中心向汉地的转移。忽必烈在结束汗位争夺、稳定内部后又集中军力大举攻宋,于1279年灭掉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夏金割据对峙的局面,把大理、吐蕃、台湾和海南诸岛纳入领土范围,基本上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1368年,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取大都(今北京),建立明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被迫北迁上都,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1388年,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之后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均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东部蒙古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15世纪末,东部蒙古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实现“中兴”。1572年,达延汗的孙子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地区,并修建了“库库和屯”城(明朝赐名“归化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

明末,女真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入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两百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蒙古族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积极参加辛亥革命,以谋求蒙古族的自由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蒙古族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乌兰夫等同志为代表的蒙古族先进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内蒙古的革命,同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二、自治区的建立及沿革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根据蒙古族各阶层要求民族解放和实现民族自治的愿望以及内蒙古地区民族运动的形势,及时制定了对内蒙古自治问题的基本方针。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内蒙古地区“实行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并确定先在各盟旗开展自治运动,成立盟旗政权,准备将来建立内蒙古自治政府。11月,在河北张家口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并向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派出大批干部,开展自治运动,建立各盟旗政权。

1946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代表在河北承德召开了著名的“四三”会议,统一了内蒙古东西部的自治运动。12月,中共中央根据内蒙古自治运动胜利发展的形势,决定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为此,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于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召开了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5月1日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自治政府驻王爷庙。

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自治政府迁至河北张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绥远省代省长董其武为首的19人率部举行起义,其后成立绥远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撤销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第三节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区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实现以农牧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以加工制造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转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2003—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速连续9年均在14%以上。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达到14359.8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3.5倍,年均实际增长18.3%。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100多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261.81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10年上了两个千亿元的台阶。2002—201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由715.09亿元增加到10899.79亿元,投资规模增加了14倍多,投资增速之快、规模之大达到历史之最。

内蒙古自治区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机遇,借力于国家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契机,结合地区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逐渐形成了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发展方针,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2011年,全区进出口总额由30亿美元增加到119亿美元,增长近3倍。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十分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02—2011年,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9683元提高到41481元,年均增长17.5%。其中,2011年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21世纪初的第25位上升至第10位;2003—2011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连续9年位居第一。2011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642元,比2002年增长2.2倍,扣除价格因素,10年中年均实际增长9.7%。

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通过主导产业的“再集约、再集聚、再配套”打造以呼包鄂为龙头的蒙西经济板块,以优势产业的“再布局、再融合、再互补”为手段加快蒙东地区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加快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到规划发展以呼包鄂为核心构建沿黄河交通干线经济带,再到东部五盟市经济圈的加快发展,两大经济圈的崛起,为自治区优化生产力布局结构创造了条件。如今,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到了全区一半以上,蒙东五盟市整体经济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连续几年超过全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在推动两大经济板块快速发展的同时,内蒙古通过政策资源、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要素的高效组合,支持蒙西、蒙东两大经济板块突破区域界限并通过产业互补搞联合,鼓励各盟市突破行政界限并通过产业分工搞协作,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开发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走出自治区并放眼国际市场谋发展,推动高效生产力的再布局、再集聚、再优化,形成各盟市、各产业的整体发展优势。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区加快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三大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农牧业基础地位日益巩固,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已成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调出区。第二产业方面,全区新能源、现代煤化工和以稀土、光伏为主的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风电装机、发电量均居全国首位;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国家新型煤化工五大示范工程陆续建成投产;装备制造业保持年均40%以上的高速增长;云计算、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2家。与此同时,内蒙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繁荣活跃,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总之,在21世纪前十几年中,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1803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8.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200.6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7213.5亿元,增长8.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1903元,增长7.4%,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为11547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0.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比。内蒙古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1.5∶42.1∶36.4调整为2015年的9∶51∶40,地区经济总体上完成了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8337”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十个全覆盖”等重点工程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总体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好、进中有创、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二、交通事业发展

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铁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公路等级大幅提升,民航机场建设步伐加快,航线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全区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为富民强区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2016年在交通方面,力争将呼和浩特至银川、包头至西安、满洲里至海拉尔至齐齐哈尔、通辽至乌兰浩特至海拉尔、集宁至大同、锡林浩特至张家口、巴彦浩特至银川等高铁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盘子或中长期规划,加快推进呼张客专和通辽赤峰至京沈客专建设,开工建设呼和浩特新机场,争取全年铁路建设里程达到5400公里,公路建设规模达到2万公里,力争完成投资1250亿元以上。(一)铁路交通

经过多年努力建设,内蒙古自治区铁路网逐渐趋于完善,客、货运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初步建成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铁路旅游交通网络。“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先后建成集宁至张家口、集包第二双线、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扎兰屯至阿荣旗、额济纳至哈密、锡林浩特至二连浩特等49个铁路项目,共建成铁路约4936公里,其中新建3506公里,改扩建1430公里。全区铁路运营里程2015年年底可达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比“十一五”末增加4000公里,增长约42%。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铁路线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属的三个铁路局管辖:(1)哈尔滨铁路局管辖部分,包括呼伦贝尔市全境。铁路线路有:干线2条,即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牙林线(牙克石—满归)。支线5条,即博林线(博克图—塔尔气)、伊加线(伊图里间—加格达奇)、伊敏线(海拉尔东—伊敏)、朝乌线(朝中—莫尔道嘎)、卓江联络线(牙克石—汇流河)。(2)沈阳铁路局管辖部分,包括兴安盟全境、通辽市全境、赤峰市南部。铁路线路有:干线2条,即平齐线(四平—齐齐哈尔)、京通线(北京北—通辽西)。支线4条,即大郑线(大虎山—郑家屯)、通让线(通辽东—让湖路)、通霍线(通辽北—霍林河)、通辽南线(通辽—通辽南)。(3)呼和浩特铁路局管辖部分,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北部。铁路线路有:干线4条,即京包线(北京北—包头)、包兰线(包头西—兰州东)、集二线(集宁—二连浩特)、集通线(集宁—通辽北)。支线7条(含一条环线),即包白线、包石线、包环线、乌吉线、海公线、郭查线、包神线。(二)公路交通

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大公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一个以高速、一级公路为骨架,农村牧区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5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突破6000公里,一级公路突破6000公里,实现了90个镇县区通高速或一级公路,65.23%的行政区(嘎查)通沥青水泥路。2015年,全区公路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982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65.9亿人公里;货运量12.7亿吨,货物周转量4401.5亿吨公里。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国家级高速公路主要有12条,已建和规划建设的省级高速公路主要有9条,分别是:(1)阿力得尔—锡林浩特高速公路,简称阿锡高速(S20)。(2)海拉尔—乌兰浩特,简称海乌高速(S21)。(3)呼和浩特—白音查干,简称呼白高速(S22)。(4)鲁北—霍林郭勒,简称鲁霍高速(S23)。(5)兴和—巴拉贡高速,简称兴巴高速(S24)。(6)锡林浩特—张家口,简称锡张高速(S27)。(7)呼和浩特—朔州,简称呼朔高速(S29)。(8)呼和浩特—准格尔旗,简称呼准高速(S31)。(9)乌海—银川,简称乌银高速(S33)。

境内国道主要有14条,分别是:(1)北京至拉萨的G109国道,由清水河县十七沟进入内蒙古,经鄂尔多斯、大饭铺、东胜、查汗淖、深井,于石嘴山市出境并与G110国道相接,穿越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是贯穿西部地区南路的大通道,区内全长603公里。(2)北京至银川的G110国道,由兴和县老爷庙进入内蒙古,经集宁、呼和浩特、包头、临河、乌海市至麻黄沟出境,是内蒙古西部腹地东向首都、西向宁夏的国家主干线公路,区内全长838公里。(3)北京至加格达奇的G111国道,由赤峰市兴巨德进入内蒙古,经通辽、乌兰浩特,扎兰屯至加格达奇,是内蒙古东部通往首都的主干线,全长1606公里。G111复线两次跨经内蒙古境内,第一段兴安盟境内的音德尔—塔子城段,全长18公里,第二段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大杨树—嫩江段,区内全长129公里。(4)明水至沈阳的G203国道,经通辽市的岗岗村、查日苏、三眼井,区内全长43公里。(5)锡林浩特至海安的G207国道,经灰腾梁、哈叭嘎、宝昌,从三号地入河北省张家口市,区内全长306公里。(6)二连浩特至长治的G208国道,经二连浩特、赛罕塔拉、集宁、土贵乌拉、丰镇,由德胜口入山西省,区内全长466公里,是国家主干线公路,也是通往二连浩特口岸的重要通道。(7)呼和浩特至北海的G209国道,经昭君坟、和林、清水河,由川峁入山西省西部,区内全长184公里。(8)包头至南宁的G210国道,经树林召、东胜、阿腾席连、兰家梁,由川峁入陕西省西部,区内全长199公里。(9)绥芬河至满洲里的G301国道,从阿荣旗阿甘界进入内蒙古,经音河、牙克石、海拉尔、巴彦库仁至口岸重镇满洲里,区内全长630公里,是国家主干线公路。(10)图们至乌兰浩特的G302国道,由吉林省界石头井子入内蒙古,区内全长34公里,是兴安盟通向吉林省白城地区的重要通道。(11)集安至锡林浩特的G303国道,从吉林省界巴西进入内蒙古,经通辽市、赤峰、锡林郭勒盟达锡林浩特市,区内全长730公里。(12)丹东至霍林河的G304国道,由辽宁省界浩勒宝入内蒙古,经甘旗卡、通辽、舍伯吐、鲁北达霍林河煤田,是北临乌珠穆沁草原和阿尔山林区,东通辽宁省沈阳市的大通道,区内全长409公里。(13)庄河至林东的G305国道,由大黑山进入内蒙古,经贝子府、新惠、哈拉道口、红山、玉田臬、海日苏抵林东,区内全长338公里,此线是贯穿赤峰地区腹地,南往辽西走廊的重要通道。(14)绥中至经棚的G306国道,由南三十家子入内蒙古,经大明、小城子、赤峰、杜家地、土城子达经棚镇,区内全长350公里。该线为赤峰市西部山区,北向锡盟草原,南往辽西走廊的又一重要通道。(三)民航交通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大机场建设力度,拓展和优化航线网络结构,增强航空运力,构建多枢纽、多层级的机场体系和航线网络体系。近几年来,自治区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平均增速位居全国前三位。

截至2014年年底,内蒙古民用机场总数为18个,通勤通用机场5个,自治区内绝大多数盟市都有了机场。国内首个通勤航空试点项目——阿拉善通勤机场正式通航,呼伦贝尔拓宽通用航空服务领域试点稳步推进,辖区首家基地运输航空公司——国航内蒙古有限公司取得运行合格证。

从航线网络布局来看,自治区的航线网络已经形成了各盟市连接首府进而辐射全国的格局。各机场的通达性得到了显著提高,除新建机场外,各支线机场与呼和浩特市之间都实现了当天往返。截至2014年年底,各机场开通的航线数量增加到280条。除拉萨外,呼和浩特机场已开通至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的航线,基本实现与省会城市全部通航;与中国台北、中国台中、中国香港及蒙古乌兰巴托定期通航;来往于北京的航班量不断增加。2014年,内蒙古地区旅客吞吐量达到1491.6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到7.6万吨。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运营的支线快线扩展到锡林浩特、通辽、赤峰、乌海四个盟市,加之区内通用航空服务快速发展,使内蒙古自治区内外航空交通变得日益便捷。第二章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及现状第一节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概况一、发展历程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201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重要讲话的精神指导下,自治区旅游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态势。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发展阶段(1990年前)

这一时期,旅游业还没有被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序列之中,处于自发的发展状态中。全区没有独立的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业规模很小,仅成立了几家国际旅行社,以接待性的国际旅游为主,国内旅游未受关注。受交通和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制约,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和口岸城市。在呼和浩特市周边,以草原旅游为主,开发建设了辉腾锡勒、希拉穆仁、格根塔拉三处较为著名的草原旅游区。1979—1990年,累计接待外国游客13.74万人次,累计创汇925万美元。(二)规模扩张阶段(1991—1999年)

这一时期,旅游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规模迅速扩张,旅游需求和供给都出现规模化效应。1992年成立旅游局,1998年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全区旅游企事业单位由100多家发展到6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由4000多人扩大到3万多人,主要旅游服务项目开始出现,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在此时期,全区的入境、国内、出境旅游都增长很快。随着与邻国蒙古国、俄罗斯双边关系的改善和沿边开放政策的实施,经国务院批准,开办了中蒙、中俄边境贸易旅游,来自俄蒙两国的旅游者人数迅速递增,带动了全区国际旅游人数和创汇数的成倍增长。与此同时,以近距离节假日旅游为主的国内旅游迅猛发展。1999年入境37.15万人次,国内游650万人次,出境2.6万人次。旅游的经济地位大大提升,1999年创汇1.2亿美元,全区旅游收入21.98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73%。(三)快速增长阶段(2000—2010年)

进入21世纪以后,旅游业的发展更加迅猛,尤其是全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稳定增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2006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将近280亿元,国内游规模达到2400多万人次,入境达到123万人次,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2010年,旅游收入732亿元,创汇6.02亿美元,接待游客4620.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42.8万人次,国内旅游4478万人次。(四)转型升级阶段(2011年至今)

这一时期,旅游业产业化趋势深入发展,旅游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旅游业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开始整合创新,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迅速提高。随着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增加,自治区旅游教育也取得长足进步,各类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了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旅游研究和决策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旅游经济也呈现出很多新的复杂态势,低价竞争和产品雷同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自助游、自驾游、度假、养生和出境旅游等更高水平旅游需求蓬勃兴起,而自治区旅游业整体水平偏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远不能满足旅游市场需要。为此,自治区旅游业开始在政策和市场压力下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接待旅游者8542.61万人次,同比增长12.67%;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257.1亿元,同比增长25.0%,旅游业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明显增强。二、发展现状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总体上处于转型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水平和产品质量逐渐提升。综合来看,自治区旅游产业呈现出一片良好发展局面:

一是发展速度比较快。2014年7414万人次的旅游规模,是2000年的8.7倍;旅游业总收入1403.46亿元,是2000年的31.9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81%和33.51%。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总人数较2000年增长12%;旅游业总收入较2000年增长28.6%。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投资完成332亿元,旅游行业直接、间接就业165万人,旅游收入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11.8%。品牌创建、“厕所革命”、宣传促销和冬季旅游成为2015年旅游工作的新亮点。

二是旅游企业成长势头好。截至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有A级景区318家,其中5A级2家、4A级78家;有旅游星级饭店318家,其中五星级10家;旅行社956家,其中出境社68家、边境社34家、赴台社7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9个,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户4200家;全区拥有注册导游员12356人;全区直接、间接就业人数165万人,分别占全社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10.52%和26.54%,旅游业已经成为自治区容纳社会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面发展,内蒙古正在成为一个特色鲜明、项目丰富、内涵深邃、魅力独具、环境舒适、交通便捷、诚信安全的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三是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内蒙古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不仅有独特的草原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古迹和边境口岸,还有大草原、大沙漠、大森林、大湖泊、大湿地、大温泉、大口岸、大民俗、大冰雪等壮美的自然风光,打造了草原旅游、森林旅游、避暑度假旅游、冰雪旅游、温泉疗养、自驾车旅游、摄影旅游、都市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沙漠观光、民俗旅游、康体养生、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航天旅游和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体系,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四是旅游品牌正在形成。经过不断努力,内蒙古旅游博得众彩。在2015年全国旅游发展产业年会上颁布的10类奖项中,内蒙古夺得5项大奖,分别为:万里茶道(中俄蒙)入选2015“美丽中国”主题旅游线路TOP10、赤峰旅游+休闲入选2015“旅游+”创新项目TOP10、库布齐七星湖沙漠酒店入选2015中国主题酒店TOP10、赤峰松枫山庄入选2015中国特色民宿TOP10、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入选2015“美丽中国”旅游县(区)TOP10。标志着内蒙古旅游业开始进入品牌发展的新时代。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工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515”战略,紧扣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思路,变革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阶段演进,逐步推动经典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内蒙古旅游局着力加强“10+3”工程和“643X”品牌体系建设,瞄准旅游基地建设和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目标,创新方式,全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快速增长。2016年,全区计划接待旅游者95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174万人次),同比增长12%,经过努力,力争突破1亿人次;全区旅游业总收入2700亿元(其中入境旅游创汇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0%。争取2017年基本建成草原文化旅游大区并向旅游经济强区迈进;到2020年基本建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做出重要贡献。第二节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产品体系

多年以来,内蒙古立足于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了与市场需求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三大旅游产品系列,培育和推出一批旅游精品和品牌。一、观光旅游产品

观光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要旅游产品,以草原、沙漠、森林、文物古迹、边境口岸观光为主要内容。(一)草原旅游

每逢夏季,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上,绿草茵茵、牛羊成群,再加上怡人的气候,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内蒙古从东到西分布着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乌拉特、鄂尔多斯等著名草原,现已开发建设多处草原旅游区,著名的有格根塔拉、希拉穆仁、辉腾锡勒、呼和诺尔、金帐汗、蒙古汗城等,为中外旅游者提供草原观光、风情体验、骑马、篝火晚会、民族歌舞、民族美食等多项特色旅游服务,成为内蒙古享誉国内外的草原旅游产品。(二)沙漠旅游

浩瀚的沙漠是内蒙古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内蒙古的沙漠和沙地位于我国整个沙漠带的东部和东北部,总面积22.6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12万平方公里,沙地10.67万平方公里,戈壁、沙漠和沙地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从东到西有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近年来全区各地利用独具特色的沙漠资源,开发了多处沙漠旅游区,最具代表性的鄂尔多斯响沙湾旅游区、腾格里沙漠月亮湖旅游区、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区等,为中外旅游者提供沙漠观光、沙漠冲浪、滑沙、骑骆驼等特色旅游产品。(三)森林旅游

广袤的森林是内蒙古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内蒙古森林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内蒙古的森林与草原景观结合(大兴安岭西麓、克什克腾旗)、森林与火山熔岩景观结合(阿尔山)、森林与湖泊景观结合(达尔滨湖区)、森林与高山峡谷景观结合(贺兰山)以及森林与“三少民族”(狩猎)风情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内蒙古森林旅游产品类型,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内蒙古观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有阿尔山—柴河、大青沟、凤凰山、莫尔道嘎白鹿岛、美林谷、赛罕乌拉、贺兰山(南北寺)、额济纳胡杨林等。(四)文物古迹

内蒙古历史久远,文化古迹丰富,主要有古城及民间聚落遗址、史前文化遗迹与遗址、宗教建筑、古墓、纪念性建筑(以王府建筑为主)、岩画和长城遗迹等,著名的有:辽上京和辽中京遗址、元上都遗址、巨岩古城遗址、成吉思汗陵、昭君墓、嘎仙洞、美岱召、五当召、贝子庙、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宁城县中京大塔、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五塔寺、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以及战国长城(以秦长城、赵长城为主)、汉长城、金长城、明长城等,这些文物古迹所在大部分成为自治区重要的文化观光旅游景区,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观光旅游产品。(五)边境口岸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与俄罗斯、蒙古两国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拥有满洲里、二连浩特、阿尔山、珠嘎达布其、阿日哈撒特、策克、甘其毛道、满都拉、额布都格9个边境口岸。通过这些口岸,联系俄罗斯和蒙古国,发展边境旅游、跨国旅游。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源头,这里是蒙古民族的发源地,界河两岸风情各异,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生态旅游、边境旅游的宝贵资源。满洲里、二连浩特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依托口岸建设的中俄、中蒙边境旅游观光区是内蒙古最著名的口岸旅游区。到中蒙、中俄边境口岸领略独特的北国异域风情,是内蒙古的特色观光旅游产品。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方,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冬季寒冷,适合发展特色休闲度假旅游。主要的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有:温泉度假、冰雪旅游、森林度假、沙漠度假、草原休闲、湖泊度假等几种类型。(一)温泉度假

内蒙古拥有多处温泉资源,著名的有阿尔山温泉群、克什克腾热水、宁城热水塘、敖汉温泉、凉城岱海温泉等多处天然温泉,还有呼和浩特哈素海、鄂尔多斯布龙湖、碧海阳光、万通水世界等多处温泉。利用这些宝贵的温泉资源开发了多处温泉度假旅游地,将温泉资源与森林山地、湖泊和凉爽的避暑气候有机结合,形成了内蒙古独具特色的温泉度假旅游产品。(二)冰雪旅游

内蒙古冬季寒冷漫长,大部分地区冬季的积雪厚度较大,时间较长,形成了茫茫雪原的景观,适宜发展冬季旅游。内蒙古建设了多处冬季冰雪旅游场所,如牙克石凤凰山、阿尔山、扎兰屯金龙海拉尔东山、喀喇沁美林谷、呼和浩特太伟、凉城岱海、东胜九成宫等。呼伦贝尔根河市开发了冷极项目,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地在冬季举办冬季那达慕,满洲里、阿尔山等地举办冰雪旅游节,极大地丰富了内蒙古冰雪旅游产品,提升了内蒙古冬季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森林度假

内蒙古的众多山地如大兴安岭、贺兰山、大青山、乌拉山、狼山等,森林茂密、生态环境优越,气候凉爽,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有机组合,构成适合休闲度假的良好环境。内蒙古利用这些资源和环境,开发了具有北疆特色的森林度假旅游产品,著名的森林度假地有:莫尔道嘎白鹿岛、凤凰山、根河房车营地、阿尔山——柴河、宁城黑里河、多伦榆木川、兴和苏本山、凉城蛮汉山、呼和浩特大青山、贺兰山(南北寺)等。(四)沙漠度假

内蒙古的沙地和沙漠中分布着众多的湖泊,形成了若干沙漠绿洲,景观独特、气候凉爽,非常适合发展度假旅游。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沙漠绿洲资源开发了多处高品位的沙漠休闲度假地,著名的沙漠度假地有:鄂尔多斯的响沙湾、恩格湖、七星湖、大沙头,赤峰的玉龙沙湖,锡林郭勒的上都湖,阿拉善的月亮湖、天鹅湖等。特别是响沙湾旅游区,将沙漠风光与现代休闲有机结合,并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建设度假设施,在中国度假旅游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沙漠旅游度假地。(五)草原休闲

内蒙古各地把握当今旅游休闲度假的新趋势,开发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草原度假旅游产品。著名的草原度假地有:呼伦贝尔的白音哈达,赤峰的乌兰布统,锡林郭勒盟的蒙古汗城,呼和浩特的敕勒川哈素海,乌兰察布的格根塔拉、辉腾锡勒,鄂尔多斯的苏泊罕草原等。草原旅游度假地为旅游者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式宾馆、传统民族美食、民族歌舞、民族婚礼、民族体育、探访牧民生活等多种度假旅游项目。(六)湖泊度假

内蒙古草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天然湖泊和大型水库,其中著名的度假旅游地有:呼伦贝尔呼伦湖、呼和诺尔湖、尼尔基水库,兴安盟斡嘎利湖,赤峰紫蒙湖、达来诺尔湖、锡林郭勒盟多伦湖、乌兰察布岱海、呼和浩特哈素海、巴彦淖尔纳林河、阿拉善盟万泉湖、乌海市乌海湖。三、专项旅游产品

根据内蒙古旅游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培养十大专项旅游产品,即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商务旅游、科普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边境旅游、自驾车旅游、工业旅游。(一)生态旅游

充分发挥内蒙古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优势,创建自治区和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力推进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国家级生态旅游基地的建设,为把内蒙古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础。(二)文化旅游

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依托自治区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利用内蒙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与自然风光相融合,深度开发以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主的民族体验型和文化主题型的旅游产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力推进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购物街区、特色名镇(村)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把提升内涵贯穿到旅游各个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三)红色旅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