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开发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发展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21:37:51

点击下载

作者:(美)吉尔·斯塔姆(Jill Stamm),(美)宝拉·斯宾塞(Paula Spencer)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科学开发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发展指南

如何科学开发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发展指南试读:

如何科学开发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发展指南Bright from the Start: The Simple, Science-Backed Way to Nurture Your Child’s Developing Mind, from Birth to Age 3(美)吉尔·斯塔姆(Jill Stamm) (美)宝拉·斯宾塞(Paula Spencer) 著钟达锋 译

ISBN:978-7-111-63089-0

本书纸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电子版由华章分社(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客服热线:+ 86-10-68995265

客服信箱:service@bbbvip.com

官方网址:www.hzmedia.com.cn

新浪微博 @华章数媒

微信公众号 华章电子书(微信号:hzebook)关于本书 孩子真正需要的很简单,就是ABC

每天都有很多家长提问,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他们多么在乎孩子是否能有个聪慧的头脑和美好的未来:

要不要读书给孩子听?给孩子买什么样的玩具?教孩子手语真的能提高智商吗?让保姆怎么做才能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呢?孩子两三岁,要开始学外语吗?是所有电视节目都不能让孩子看,还是有些不能看?要不要放古典音乐给孩子听?

这些问题是近些年才引起关注的。虽然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成功成才,但是因为我们一直以为智力是遗传的,所以并不怎么关注孩子的智力,不会想到花点时间和精力做点什么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直到近些年我们的观念才有所改变。以前人们认为孩子的智力潜能是先天注定的,但现在我们知道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

新技术的出现,使我们能亲眼“看到”人脑内部是如何运行的。通过实际观察,医学界发现,大部分人的大脑功能都是在出生后逐步发育完全的,在婴幼儿早期的经历体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将来的学习能力。

每个在新世纪出生的孩子,无论是先天缺陷儿还是哈佛神童,都应该有懂得孩子大脑发育基本规律的父母。掌握大脑发展规律,是掌握一切育儿知识的基础,包括身体发育、社交情感发展、语言发展等。父母从一开始就关注孩子的大脑发育状况,会对孩子将来的学业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书能帮你走出对早期大脑发育的认识误区,揭开事实真相,介绍简单有效的方法,培养孩子聪慧卓越的大脑。首先,警惕夸大宣传

我们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时常有关于婴幼儿大脑的科学研究新发现。前沿神经科学研究挑战着一些旧观念,同时让一些不起眼的想法显得更突出、更重要。对婴幼儿心智发展的研究不再仅仅依靠行为观察或对损伤脑组织的研究。关于大脑如何发展,我们现在有了明显确凿的证据。对于这些新发现,连科学家都感到惊讶,特别是发现大脑竟然这么早就开始获取知识信息,比以前预想的早多了。

不幸的是,虽然这些新发现慢慢地传到了孩子家长的耳朵里,但是正确的实际应用却没有跟上。在媒体新闻中随处可见关于大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头条消息。也许你在自己喜欢的早间新闻节目中看到了缺少母爱的罗马尼亚孤儿院孤儿,或者注意到妈妈们在网络群聊组里讨论音乐与智商的关系。《时代》和《新闻周刊》都有关于婴幼儿大脑的专栏故事。家长们都见过母婴店里一堆一堆的产品,包装或产品目录上写着“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大脑潜能”“好玩、益智”等字样。教育娱乐一体,简称“教娱”(Edu-tainment)。“教娱”已成为一个产值达6亿美元的大产业,其中1亿多美元用于开发生产专供婴幼儿“智力发展”的视频和光盘。

问题是,标题名称和广告宣传误导性很强。我们目前为孩子做的很多事情,实际上并不能收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一方面,我们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也不一定知道这样做有什么用,只知道很多家庭在这方面花了很多钱和精力。而另一方面,有些活动有明显的效果,十分必要,但家长们却忽视了,错过了,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活动的重要性。

对于这股智力开发的热潮,我看到许多不同的反应。有很多家长急于跟上最新的健脑益智风潮,并为此焦虑不安,也有同样多的家长对“大脑科学”“婴儿大脑开发”之类的说法不以为然,不屑一顾。还有些家长仍然认为“都是基因决定的”,怎么跟孩子互动没多大关系。经常有人问我:“关键是要上个好的幼儿园、学前班吧?”这样的问题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看法:认知学习要到孩子上学的时候才开始。

不论家长是低估还是高估大脑发展的重要性,或者居于两者之间,他们内心都有一种普遍的焦虑:“我做得够不够?对不对?孩子落后了怎么办?斯塔姆博士,您说我该怎么做?”

找到准确、现实的答案对于家长们来说出奇的难。儿科医师在提供喂食、睡眠、安全等方面的建议之外,没时间再给你提供智力发展方面的建议。育儿指南之类的书不会重点讲大脑科学知识,甚至根本就不涉及这个问题。虽然你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孩子成长发展的阶段表,但这些内容强调的是孩子的身心变化,并不论及影响孩子身心成长的环境氛围。新闻报道很难有时间、版面解释实验研究,更不可能解读研究成果,提供可操作的实际建议,并帮你决定如何花时间、精力、金钱在孩子身上。虽然育儿方法和建议各式各样,无穷无尽,但是像“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必要的解释却很少见。你在那些“益智”小玩具和音乐灯光坐便器上读到的产品说明,是广告公司为了吸引眼球而设计的广告词,并不是理解大脑功能的神经科学家写的。大脑真相: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本书把神经科学从实验室搬到育婴房,能解答你的一些困惑,缓解你的一些担忧。我将解释科学家们如何发现了关于婴幼儿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应如何应用这些科学知识,改变我们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方式。

科学告诉我们:

1.孩子真正需要的比你想象的更简单。

2.要及早地满足孩子的简单需求,而且要有更好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3.本书的建议完全在每位家长的能力范围之内,无论你的家庭条件怎么样。

4.事实上,这些建议就像学ABC一样简单。培养聪慧快乐的孩子的三大基石就是ABC:注意力(attention)、亲子联结(bonding)、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以上4点。

孩子真正需要的比你想象的更简单

有些父母把大脑科学的新证据解读为,只要你的育儿方法对了,照着做下去,孩子就能成为天才。这根本不是对科学发现的正确理解。科学数据并不支持孩子6个月大就看益智教育片,12个月大就玩儿童软件,两岁就学外语。事实完全相反,对于很小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成功不是靠“学业”,而是看孩子是否喜欢保姆,看他听过多少睡前故事,看你作为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只顾玩手机、看电视。没错,逗孩子玩比给孩子放幼教片更重要!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活动,锻炼婴幼儿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延长其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促使孩子与人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结,更好地与人交流互动——这些对孩子将来的成功都很重要。很有可能你现在就已经这么做了。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我的一些建议简单至极,但是不要认为简单的东西就不重要!事实上,在神经科学领域很多最简单的事实为大脑健康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本书所有信息都根植于大脑科学的现有研究成果。

我想让你认识到,科学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很简单,你完全做得到,而且能产生极好的效果,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

要及早地满足孩子的简单需求,而且要有更好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简单的事情至关重要,持续的关爱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孩子不需要识字卡,在人生的前3年,他们需要的是从充满爱意的家庭中获得持续优质的看护,这样才能在幼儿园及以后的学习中脱颖而出。这听起来好像太简单、太普通了,跟成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事实确实如此。某些生理的器质性变化直接源自这样一些基本要素:谁带孩子,带孩子的人文化素质、知识水平怎么样,孩子日复一日的生活规律怎么样,等等。没有充满安全感与关爱的良好基础,日后的课堂学习就很困难。

以前,父母们最早也要从幼儿园开始,才会着重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到了20世纪60年代,像“开端计划”这样的早期干预项目获得了成功,导致了从4岁开始学前教育的热潮,但是考试成绩差仍然是公立中小学的一大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表现这么差,不适应学校教育?是不是他们天生迟钝,智商低?是因为管教缺失,还是因为家庭贫困?研究者们越来越感觉到,“学前阶段”之前的那个阶段更为关键。

适应学校教育,不是说已经学会了学校教的内容,不是说3岁能背字母表,4岁能从1数到100,5岁熟悉字母“A”的4个发音。家长们经常花很大的精力,让孩子获得这些技能,孩子没学会,就忧心忡忡;学会了,就引以为荣。但是现实是,这些东西孩子以后一定能在课堂上学会,提前学会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适应学校教育”指的是,在来到幼儿园开始课堂教育时,孩子有一个准备充分的大脑——健康、活跃、得到滋养、敏于观察、善于学习的大脑。

本书的建议完全在每位家长的能力范围之内,无论你的家庭条件怎么样

纵观全书,我提供了许多生动具体的案例,让你了解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建议我称为“聪明的主意”。别急,我不是推销某种花哨的小发明、小程序,也不需要特别的课堂培训。我的很多建议,很多家长已经自然地做了,比如给孩子唱歌,跟孩子说话。其他的就是一些游戏互动的简单变化。所有的建议都需要一些最基本的设备:婴儿必备用品、家用物件、常见的玩具——当然,还需要你的参与。

我会解释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性,给你明确的理由,让你放心地去和孩子进行这些活动。事实上你会发现,为孩子安稳健康地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多么简单的事。

我的意见忠告不仅仅是针对家长们的。任何长期负责婴幼儿看护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极为有用的信息。如果你的孩子某天需要由保姆、阿姨、托管人员看护,他们也应该掌握本书包含的信息知识。我强烈建议你与他们分享本书。

了解孩子的需要,就像你学ABC一样简单

3个统揽全局的概念是你和孩子日常互动的指导方针:注意力、亲子联结、交流能力。

注意力指的是运用大脑能量集中关注某事物的能力。近年的研究发现,早在孩子1岁时,其大脑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这种能力。面对面的互动和游戏能帮助孩子更好、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然而,现在很多科技小玩意儿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占用了真实游戏互动的时间。电视、视频游戏、电脑对两岁以下的儿童有害无益。

亲子联结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安全感是大脑正常发育的基石。比如,现在我们知道,抚摸能释放大脑化学物质,进而增强依恋关系。依恋关系影响大脑发育,这一发现意味着给婴幼儿选择托管服务,与为学前儿童选择幼儿园和学前班不同,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交流能力包括理解话语,学习语言,还有一些影响日后读书识字的活动。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大脑运行的奇妙规律,所以现在你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智力投资”,促进孩子语言和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以上3个方面给孩子以足够的支持,你将为孩子未来学业和事业的成功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你可以形成自己的方法,持之以恒,积少成多,终将有所收获。本书的其他独到之处

令人欣慰的是,前沿神经科学证明了许多基础性的老式育儿方法是对的,科学研究的结果只是提升了这些做法的重要性。这是个好消息,希望能增强你的自信,减少你的焦虑、内疚。

读到最后,你会发现本书还有以下与众不同之处:

本书既讲了做什么、怎么做,也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虽然我提出了很多促进大脑发育的建议和亲子互动游戏方案,但是我要说,我不会做个必做事项计划表,列出禁止事项,然后说只要照着计划表去做,孩子的智商就能提高多少个点。这是不现实的,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我想让你理解,为什么孩子需要我提出的各种活动。我想让你知道,是什么能让孩子的大脑转动起来。有了这些易学易记的大脑发育方面的背景知识,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最新的信息,不被广告宣传迷惑,也能更理性地看待最新的风潮和同事、朋友、邻居的观点,自主决定怎样分配时间精力,把孩子从出生带到3岁。

我的建议和忠告根植于有关大脑发育和大脑运行规律的基本原则。新生儿的大脑喜欢与它所熟悉的东西相似的环境。我赞同儿科专家哈维·卡普(Harvey Karp)博士的说法,他把新生儿出生后的头3[1]个月定义为“第4妊娠期”。这个说法的意思是,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体温控制系统等还不成熟,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婴儿刚脱离子宫的这个特殊的人生第一阶段,父母要做的是创造一个模拟子宫的常规护理环境。卡普提出的5种抚慰啼哭婴儿的方式(包裹、侧卧、嘘声、摇晃、吸吮)实际上都是在模拟子宫内环境。从大脑发育的角度看,这些建议让我们注意到,通过一些互动方式,我们可以慢慢地把孩子引入人体以外的世界。大脑习惯于熟知事物的这一理念,是他提出这些建议的依据!让大脑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平复心灵的效果。在一个几乎所有事物都从未“见”过的全新世界,刚出生的婴儿会怀念以前在子宫里“舒适”的日子,因此能适时地让孩子感受到往日的舒适,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以前在子宫里,胎儿能毫不费力地:

·获取营养

·维持体温

·听到母体规律的心跳而得到安慰

·随母体运动

·浸润于温暖安全的环境中

提供满足孩子需求的良好环境,为下一个人生阶段做好准备,这是本书后面提出的许多主张的基础。大脑的主要功能是使我们保持活力,这一事实加上大脑其他的主要运行原则,能影响你在育儿方面做出的很多决定和选择。大脑是:

·生死攸关的人体器官

·探寻规律模式的器官

·喜欢轻松娱乐的器官

·喜欢新奇事物的器官

·尽力节省能量的器官

·寻求意义知识的器官

在本书接下来的章节你将看到,深入了解大脑健康运行状态,能为你提供内部参考教案——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提出的方案是根据婴幼儿认知发展阶段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本书没有你通常看到的那种根据身体发育阶段(身高、体重等)来进行归类的信息。我重点关注大脑神经网络的发育成熟,有意聚焦于随之而来的认知能力的阶段性变化。所以,本书采用以下年龄段划分:

新生儿期——从出生到6个月:这个阶段,孩子的视力发展到成年人的水平;6个月时,视觉器官已发育完全,孩子稍加支撑就能坐立起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这就使其学习能力产生了一个大转变。

婴儿期——6~18个月:这是语言初现的阶段,这个阶段会出现第一个词、第一个短句并逐渐形成概念。听觉系统快速发展,既提升理解能力,也促进表达能力。这也是交流互动扩大加深的时期。随着交流的增多,孩子的个性就慢慢显露出来。独立行动能力(包括爬行和站立行走)开启了一个新的可探索的世界,这在前一个阶段是做不到的。

幼儿期——18个月到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仅与大人交流,而且还与其他孩子在游戏小组里玩游戏,交流互动,这大大促进了孩子的认知发展,特别是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随着孩子的经历越来越丰富,他的概念和知识网络越来越复杂。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虽然很多父母知道孩子在哪个年龄段要达到怎样的水平,但他们不知道如何鼓励促进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我的建议的重点不在于孩子在某个时间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而在于大人的行为表现,即你自己或者你的保姆能做什么,让孩子在特定的年龄段达到相应的认知水平。

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汲取本书的知识,可深可浅。本书在每章会讲解一些新发现和基本原理,然后提出应用方法。如果你对这些新发现背后的实验研究感兴趣,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参看附录。参考文献部分包括每章涉及的研究文献资料。你也会发现更多关于大脑本身的信息资料,还有一些建议阅读书目和资源网站的网址。孩子的光明未来掌握在你手中

你可以根据对早期智力发展的全新理解,决定:

·如何与孩子相处,回应孩子的需求。

·展开什么样的互动活动。

·选择什么样的婴幼儿托管环境。

你的选择和决定将影响一个发展中的大脑,塑造一个真正健康、快乐、聪明的孩子。[1] 3 个月为一个“妊娠期”,总共 3 个妊娠期。 —— 译者注引言“你生的是个女孩,她活不了多久,想看的话你就好好看看吧。”

这是我刚成为一位母亲时听到的话,这些话也预示着我即将走上这条职业之路——大脑研究,虽然我当时并不知道。

我对婴幼儿大脑发育的研究不只是来自一个观察者的兴趣,更是来自一个母亲的亲身实践体验。我对婴幼儿大脑能量和潜力的理解,来自研究者和母亲的双重身份,很少有人能像我这么幸运,具有这种双重身份。(虽然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绝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我认为自己是个学习型的专家,我一生的工作就是学习早期大脑发展方面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然后把它们转换成普通大众易学易用的育儿建议。为此,我与同事共同创办了一个非营利性机构:新方向婴幼儿大脑发育研究所。研究所现在是亚利桑那儿童协会的成员机构,该协会致力于亚利桑那州的儿童和家庭福利。成千上万的家长、教师、护理人员,还有商业机构和社区的领导参加了我的研讨班,学习这些简单的科学信息。很多人看到我开办了这个致力于婴幼儿大脑发展的机构,以为我是学早教专业的,并有相关的学位。其实我对婴幼儿的研究兴趣源自学习的角度。我的博士学位专业是“教育技术”,专业方向是研究人们如何学习。作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我教授的是研究人们如何学习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儿童心智如何发展成熟起来为学习知识做准备。2001年,我开发了一个名为“大脑盒子”(“Brain Boxes™”)的系统,并申请了专利,教父母们和其他护理人员与婴幼儿早期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这个产品旨在使婴幼儿参与促进大脑发展、为日后的学校教育做准备的互动游戏活动。“大脑盒子”的原型在我的工作室和其他育儿情境中经过了5年的测试检验。最近我又做了一个适用于家庭环境的产品,取名“宝宝大脑盒子”,专门针对1岁以下的孩子。这个以游戏为基本内容的盒子,里面有玩具和图书,还有讲解如何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知识卡(详情点击网址www.babybrainbox.com)。

除了学术训练,我还有一个母亲对孩子大脑潜能的最直接认识。我的小女儿克里斯汀现在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科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她在该校阿曼森·洛夫莱斯大脑测绘中心研究儿童大脑发展,该中心是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顶尖机构,世界上最大型的大脑测绘项目在该中心进行。

我与自己的女儿志同道合,共同分享前沿研究成果,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我从没想过,我家早年对儿童大脑发展的关注,会给我们的职业带来这么有趣的转变。我早年对大脑的关注始于克里斯汀的姐姐珍妮,她就是那个医生预言无法存活的早产儿。珍妮因为早产,一出生就有多重生理缺陷。但是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两个孩子都很成功,虽然成功的方式不一样。我为她们的成功感到骄傲,也有些许惊讶。

我在1974年怀上珍妮,那时我28岁,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市当小学老师,教五年级。由于之前一直跟孩子打交道,所以听到怀孕的消息我很高兴,满心期待孩子的降生。当时我完成了所有博士课程,剩下的就是写毕业论文。

记得有一天我走进教室,脑子里充斥着一个很多孕妇都有的念头:“我的肚子撑不住啦!”不过我那时怀孕才5个月,不到完整孕产期的一半。

第二天我就分娩了。那时候我不知道,我母亲怀我的时候打了二乙基苯甲酚(一种合成雌激素),用于防止早产,但这种激素会给孩子带来先天缺陷。结果,一般女性的子宫可以扩张9个多月,容纳不断长大的胎儿,而我的就不行!因为我的子宫几乎对半分开,我健康、正常、完美的女儿所占据的那一半子宫当时已经胀大到了生理极限。所以她提前出生,比预产期早了将近4个月。

虽然孩子的爸爸和我无比震惊痛心,但我们还是决定“好好看看”她。看她的第一眼没给我多大安慰,珍妮长长的睫毛似乎是她身上唯一大小正常的部分。她只有一把尺子那么长,约30厘米,体重不到一斤。

我可以把珍妮的头捧在我的掌心,就像手握网球一样。出生1分钟后,她的阿普加测试评分(Apgar Score)为“1”(阿普加评分综合测量新生儿的心率、肌肉紧张度、呼吸、反应力、肤色变化等),大多数正常健康的新生儿得分为8~10。5分钟后,珍妮的得分还是“1”。10分钟后,还是“1”。她柔软,发紫,毫无生气,只有心脏在跳动,微弱但平稳。

珍妮能活下来纯属偶然,她是美国第4个被放在人工呼吸机上的婴儿。在凤凰城的慈善撒玛利亚医院,产科专家约瑟夫·达累(Joseph Daley)以拯救幼小生命为己任。他计算着珍妮的大小和月份,考虑到她有一对健康、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认为她还有机会活下来,过上正常的生活(智商那个时候被认为是遗传的)。虽然如今不到1斤的早产儿成活的概率很大,很多孩子后来都能茁壮成长,但是在珍妮出生的年代,这种想法是很疯狂的。大约在她出生10年前,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儿子帕特里克因为肺部发育不全,出生后两天就夭折了,他只早产了6个星期,而珍妮早产了14个星期!

然而一连上呼吸机,珍妮就奇迹般地“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本来活不到12个小时的珍妮顽强地活了下来,活了一天,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她还要靠机器呼吸,我怀疑这是不是一个奇迹。

我们每天看珍妮5次,她躺在保育箱里,是那么的弱小、无力,每次我都在想:“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这样活下去?”她身上插着这么多管子,有这么多灯照着,还有警报嗡鸣,不停地监视、无止境地检查。

我努力挤出一点点奶,通过喂食管直接流到她的胃里。每次挤奶时我都在想:“这样折腾她长期预后会怎么样?”

插入喂食管的手术没有用一点麻醉。我想,他们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弱小可怜的婴儿?无视孩子经受的巨大疼痛吗?但医生们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他们不能用麻醉药,打麻醉药婴儿受不了,可能活不下来。他们还安慰我说:“放心,婴儿没有疼痛记忆。”

但是我很担心。20年之后,神经科学家才发现这种巨大的伤痛对婴儿大脑结构的真正影响。他们发现,在这么早的阶段出现这么大的伤痛,真的会严重影响大脑其他区域日后的发展。

但在1974年,没人知道婴儿时期的这一经历会影响大脑一辈子。

也没有人知道,当她的肺部发育成熟不需要呼吸机时会怎样。到最后珍妮能自己呼吸时,她已经四个半月大了。以后她可能有多重残疾,可能有视力缺陷,或者四肢麻痹僵硬,难以行走。一位医生提醒我们:“以后你们没有建议可供参考,因为她是世界历史上首批有幸这样存活下来的孩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巧合的是,这个医生竟然姓“盛夏恩”(Sunshine,此姓字面有“阳光”“快乐”之意)!

我们把珍妮抱回家时,她也只有3斤6两。

在那段揪心的忙乱之中,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们是我们的精神抚慰。她们陪伴早产婴儿的时间最长,经常充当我们克服低落情绪的啦啦队,在无尽的等待中,给我们加油鼓劲。护士们喜欢珍妮,她们在她身上看到了某种可贵的东西——是个性、勇气、希望,还是生命的顽强?“她一定能行!”她们悄悄地跟我说。

我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她们。

于是,我呵护、学习珍妮的人生路就开始了。是的,你没看错,我说的是“学习珍妮”,我从她那里学到的与我教给她的一样多!

当我开始思考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本有名的书中的一段话经常在我心头回响。“我要对我的花朵负责”,把珍妮抱回家后的几个月我反复这样对自己说。“我要对我的花朵负责”,我一遍一遍地默念着,好像要把它背下来,生怕忘记。这句话来自《小王子》。一只狐狸向王子进言:“是你浪费在你的花朵上的时间,才让它如此显要。”“是我浪费在我的花朵上的时间,”小王子也说,这样他就能记住这句话。“人们已经忘了这个事实,”狐狸说道,“但是你不能忘记。你自己培养的东西,你要负责到底。你要对你的花朵负责……”“我对我的花朵负责,”小王子重复说道,这样他就永远不会忘记。

不是说我怕忘记自己要对珍妮负责,我想,我是在拼命地说服自己,负起责任来为珍妮做点什么,总会有效果。

我坐在家里,看着我可怜的孩子,任由泪水不住地往下流。在医院的守夜结束了,她爸爸回到忙碌的工作中。鼓励珍妮并安慰我们的重症监护室护士回到了医院,继续守护新生命。医生们也没给多少出院医嘱。现在严酷的现实就是,一切都要我来面对。要我来“浪费”足够多的时间,找到打通这个小家伙智慧之路的途径。

起初,我祈祷她快快长大。快满一岁的时候,她还只有7斤多。(终于达到了足月新生儿的体重!)于是我们带她到加利福尼亚进行第一次全面的发育体检。医生似乎对她的发育和相对健康感到满意。

我指出来说:“你看,她的头都不能左右转动,这是怎么回事?”

医生似乎并不怎么在意:“我想没事的。”他建议两个月后再来做一些检查,看她长得怎么样。

处在我们这种境遇中的父母,听到医生说“没事”,就像落水的人看到了救命船。我们会爬上船,乘风破浪。

可是两个月过去了,我们好像要“弃船而逃”。之前满怀信心的那个医生冷峻地说:“珍妮的神经网络没有任何发育的迹象。”他传递的信号很清楚——她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会读书,什么都不会。

时光一晃,30年了,某种意义上讲,医生说得没错,珍妮只能坐轮椅,从未站起来过。

但是不会说话?那就错了,珍妮·斯塔姆不仅会说话,还会欢笑、提问、讲笑话、捉弄人、争辩、聊天、发脾气。购物单上的物品,她一样也不会忘记。你一看就知道她是教师的女儿!她太会说了!

通过无尽的观察、尝试、失败、纠正,我开始注意到更多有趣的现象。虽然她的头不能左右转动,但是她有很强的婴儿惊觉反射,比如,当突然听到巨响时,她会猛地抽动手臂和腿,放在胸前,好像要护着自己的胸口。后来,我注意到,虽然连单个的词都不会说,但是托住头和肩让她仰躺着,她却会发出一些类似单词的声音。这能作何解释?在我看来,这是智慧的迹象。她能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那时,一周有那么几天,我会让邻居过来看着珍妮,自己出去遛狗。到两岁时,珍妮看到我拿出牵狗绳,就哼哼唧唧不高兴,她知道我待会儿就要离开她了,她将两个事件联系起来了。

珍妮像小扣子一样精致可爱——金色卷发、蓝眼睛、小巧的身体,到两岁半时,她开始说单个的词。每次给她系上柔软的白色宝宝鞋时,我都会慢慢地,口齿清楚地说:“打——个——结。”珍妮会说“打”字,会说“结”字,却不会说“打个结”。我们在这个短句上努力了6个月。6个月中的每一天,一天练习好几次。每次给她穿上白鞋,我就说:“你来说,打——个——结——。”她会试着动用全身的肌肉,挤出两个音节:“假——喋——。”然后她会用手拍自己的头,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就是嘴巴不听使唤。

终于有一天珍妮成功了。她使了使劲,准确地说:“打个结。”声音清脆如银铃。这是一个开始,是教珍妮说话这个漫长艰辛的历程的开端。就在那一天,斯塔姆的名言产生了:“无论如何,绝不放弃孩子!”多年以后,我用这个来之不易的智慧帮助许多正常孩子的父母,鼓励他们挤出时间多与孩子交流互动。

如果说珍妮让我看到大脑神经如何缓慢地连通起来,那么比她小5岁的克里斯汀的成长就是一个令我意想不到的快速发展过程。我做了一个全新的手术,重塑了子宫,手术有风险但很成功,因此我的第二胎完全正常。孩子足月、强壮、健康完美,就像镇痛剂一样抚慰了头胎带给我的伤痛。克里斯汀潇洒地跨越每个成长阶段,发育状况完全符合标准。她的大脑按照自然的馈赠闪电般地茁壮发展。

经历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我想我有资格跟焦急的父母们讲讲如何呵护他们至爱孩子的大脑。我跟他们说:“不急,保持耐心,你能做到。方法正确,带‘正常’的孩子很简单,这件事我有亲身体验。”

我知道,关于大脑发展,我们研究者,特别是我本人,还有很多没有摸索清楚的地方。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得到的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还没来得及转换成父母们能实际操作的建议;科学知识可能还处于理论阶段;特定课题的研究范围要么太细(比如神经元、细胞层面的研究),要么太大(比如研究不同文化环境如何影响语言运用)。本书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我当小学教师时所学到的东西,依赖我在大学教别人成为合格教师的经历,依赖我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的经验。特别是大女儿珍妮,她给我提出的独一无二的挑战,让我学会了十分仔细地观察孩子如何学习认知。这些独特的人生经历,充当了我吸收科学知识的过滤器,让我将自己见到、听到、读到、研究过的每一个神经科学家发现的主要信息“翻译”给需要它的父母们。克里斯汀和珍妮第一部分 大脑的真相第1章 每个家长都应该知道的五个“哇哦”

┈┈为什么人生的第一年如此重要?科学家们又是怎么知道的?

┈┈我的孩子在出生时智商就被决定了吗?智商在成长过程中还可能提高吗?

┈┈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大脑究竟需要什么?

现在,已经有明确的证据向我们表明,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大脑发育有塑造作用。结合最新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科学的研究发现,我们现在对婴儿早期最需要什么和什么时候需要有了清楚的认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去印证这一古老的智慧:深爱孩子的家长们通过规律的喂养,提供给孩子的基础营养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孩子健康的大脑:

·和孩子花更多时间一对一相处,表达爱意。

·和孩子一起玩耍。

·对孩子的回应要迅速且可被预测。

·爱抚和拥抱孩子。

·有一些跟孩子固定的互动模式,能够展现对孩子的关爱。

·和孩子对话。

·读书或者唱歌给孩子听。

听起来很容易,对吗?事实上,这很简单,只要遵循“ABC”原则:注意力、亲子联结、交流能力,这3个核心方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直到最近,才有研究者能够证明为什么这些规律性的互动行为会对孩子正常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幸运的是,这些都是你或者其他关注孩子成长的成年人非常容易做到的。我希望这些知识能够让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再那样焦虑、愧疚或者困惑。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五个“哇哦”时刻

真正的探索之旅,并非源于不断地开疆拓土,而是来自于看待事物的崭新视角。——马赛尔·普鲁斯特

在具体介绍影响儿童早期发育的方法之前,我建议大家先了解大脑发育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学术发现。正是这些学术发现,才有了对“ABC”原则的关注。

孩子的外表在不经意间,每天都发生着变化。同时,如果你能向内看到孩子的大脑,你会发现大脑更是在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发育着。事实上,儿童的大脑发育比学术圈内外的人们想象的发生得更快,也更早。仅仅在生命开始的第一个月,新生儿出生时就约有1000亿个脑细胞并以20倍的速度增长,最终形成1000万亿条连接,从而让新生儿可以感知这个世界。这个数字可能太大,以至于让读者难以产生直观感受,读者也很可能对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涉猎甚少。但1000万亿这个数字不论代表什么事物,当放到一起并且产生协同作用,你也能理解这在新生儿小小的脑袋里,是一股多么强烈的能量。你可以想象另一个更加直观的身体部位,比如婴儿的脚,如果也用和大脑一样的惊人生长速度发育着,那么到孩子2岁的时候,他的脚就会长到成人脚掌的3/4大小。不难想象,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应该就会给脚更多的关注了!

仅仅在过去的10~15年中,类似于正电子成像术(PET)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这样的影像技术的进步,让人类终于能够看清一颗成长和运作的大脑中正在发生着什么。这些技术通过“动作影像捕捉”,用图像化的形式呈现大脑应对不同的外界刺激和执行不同功能的时候,具体是由哪个部位参与工作的。这些实验早期主要针对成人,直到最近,研究者才尝试利用这个技术,从新的维度来研究大脑的运作。这项研究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新生儿大脑发育过程和时间顺序的认知。举例说明,图1-1展示了在应对不同的简单视觉刺激时,大脑区域活动上的区别,箭头所示区域代表了枕叶部位(脑后部)在处理视觉信号时的活动。当大脑某些部位有外界刺激进入时,血液也会流向那些部位。图1-1 神经成像术:我们是如何知道所知信息的“哇哦”1:智商在出生后还是可以被改变的

过去,人们认为基因决定命运。智商一直被认为是出生时就决定的,后天再也无法改变。当然,一部分孩子的确生下来就比较聪明。但现在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智力范围在出生时并非固定,而是有20~30分的浮动空间。尽管基因和身体健康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行为发展,但出生后孩子能够持续接触到的外部环境,也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行为构建有着重大影响。

健康的大脑发育,可以被理解成生物基因(孩子生来具备的)和早期养育(后天环境影响的)之间配合进行的曼妙舞蹈。这两个因素紧密相关,现在科学家们也试图通过改变环境因素,观察其对基因表达产生的阻碍或者促进作用。早先,我们认为基因带来的影响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只要携带什么基因,人体就会对应地表现出该基因的生物特征(比如眼睛的颜色)。然而,现在我们知道,有些基因会休眠,而后天环境会决定这些基因是否能被激活。这个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家长对孩子持续进行的早期教育,很可能有抑制不良生物特征被激活的作用,比如降低儿童形成多动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关于如何通过后天经历改变由先天基因决定的“命运”,有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例子,是有关恒河猴的故事。这些猴子生来就有一个基因发生了变异,如果在婴儿期缺少跟母亲的交流互动,长大后这些猴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异常有攻击性。但如果在婴儿期能够跟母亲形成具有安全感的互动关系,即便具有相同的基因,猴子们的性格也不会再变得那样有攻击性。在两种情境中,猴子们都具备完全一样的基因类型,但是这些基因却会产生不同数量的化学激素。这表明,动物早期的生活环境的确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此外,被这样养育大的母猴子,会在未来采用相同的方法养育自己的孩子。因此,相比之前认为基因决定社交行为的说法(比如攻击性行为),可能性更高的是,后天的养育经历决定了后代的行为方式。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协会的比较动物行为学实验室负责人史蒂芬·索米(Stephen Suomi)博士将这种现象称为“优良养育的缓冲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后天环境影响!我们现在还不是非常确切地知道动物实验的结果是否能直接应用于人类行为,但是这些新发现,也让我们更加愿意相信,这样的神经生物学的基本原则,很有可能对人类也同样适用。

这对你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关于究竟是先天基因还是后天养育决定孩子的智商和性格的经典辩论终于告一段落。这两者是紧密相关且互相影响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比父母的智商水平高出很多;同时,出生就很聪明的孩子,也会因为不同的外界环境影响,变得更聪明,或者保持相同的智商水平。“哇哦”2:脑细胞连接部分的成长发生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

任何跟婴幼儿相处很长时间的人,比如父母、早教机构和幼儿园老师、日托中心员工,都能感受到孩子生命的最初阶段是充满惊喜的。身处教育行业中的我们,尽管并不能明确解释原因,但都一直相信,我们应该对儿童的早期成长阶段更加重视。因为早期医学界并不能像针对其他身体部位那样用X光、超声波和血液测试的方式来检查大脑内部的运作,所以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往往来自事后诸葛亮般的认知。当然,现在我们能充分了解,为什么早期教育如此重要了。

孩子刚刚出生时,他身体的绝大多数部位就已发育好了,只是处于雏形的状态。比如说,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需要跳动超过20亿次的心脏,这时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模样,并且在胸腔里准备开始工作。肺、肝、肾——这些部位都准备就绪,并且孩子最重要的循环系统甚至在出生前就完全形成,之后跟着整个身体一起持续稳定地生长发育。

但对大脑而言却不是这样。离开子宫的婴儿大脑还是个半成品,仅有成人大脑的1/4大小。但是在出生2年后,也就是孩子度过第2个周岁生日的时候,大脑的尺寸就会长到成人的3/4,而到了5岁的时候,幼儿的大脑在大小和重量上,就能达到成人大脑的90%。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人一生中吸收的90%的信息都是在5岁前完成的,事实上差得远呢!这其实意味着,在儿童早期成长阶段,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和处理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了。这些信息处理路径和结构会在之后的人生中,伴随着学习过程,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使用。

儿童早期阶段的快速生长过程,一部分来源于基因的逐步表达;另一部分则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婴儿出生伊始,其生长环境就逐渐开始对其细胞生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尽管绝大多数脑细胞(神经元)是在出生前产生的,但是他们之间的连接在出生前几乎没有形成。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称作神经突触,是必须在出生后形成的。在大脑逐步成熟的过程中,每一个神经元都会发出很多个分支,来跟周围其他的神经元进行信号的传递。这样神经元之间互相连接的“分支线”有两种:一种用来向外发送信号(轴突),一种用来收集和接收信号(树突)。一般认为大脑的早期发育过程主要是来自于树突生长的影响,因为树突能够收集大量的信息。这些神经突触的工作方式很像是脑细胞之间的电话线,让这些脑细胞能够向彼此传递信息。每一个个体的脑细胞连接的构成模式,奠定了孩子动作、思想、记忆和感受的基础。

新生儿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城市的通信网络,在这里每个大的社区模块之间的主要沟通路径都已经存在,但是时间和之后的经历才是形成每户和每户间独特交流模式的必需因素。大脑中的连接因为不同的需要按照独有的模式生长着,这样才促使了大脑的个性化生长发育。

这对你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儿童的学习其实在上幼儿园之前早就已经开始了。每一天,孩子醒着的每一刻,每一个来自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亲人的声音、图像和动作刺激,都使婴儿的新神经连接不断地形成。他哭了,然后被抱起来,这样他的大脑里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思维连接:当我这样做的时候,这样的结果就会发生。每一次你轻拍他的背,给他喂食,或者带着他走到一个新的地方,婴儿大脑里又会形成更多新的神经细胞连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针对外部环境刺激和新的体验的反应,都会让婴儿的大脑出现新一轮的进化。事实上,形成、重构和减少神经细胞连接是早期大脑发展的主要工作。这个魔术般的过程构成了所有的学习模式。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大脑连接网络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复制另外一个人的基因图谱和后期的生长环境,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也不可能。“哇哦”3:大脑的使用方式会影响其成长模式

孩子很可能生在一个很糟糕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可能在极寒的环境中被熊皮毯子包裹着,也可能在热带丛林中被哥哥或姐姐紧紧抱着。他们可能会听到几百种语言和无数种口音中的一种。这些母语发音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大声的、严厉的、醉醺醺的,或者是温柔的、欢快的和友好的。有些孩子会被父母有意识地保护起来,减少其与残酷生活现实的接触,但还有些孩子会在一出生就被丢在到处是乞讨者的低收入街区,任其自生自灭。不论在哪里,孩子的大脑都会主动地去适应其出生的环境。

没有任何一种特定的大脑生长模式能够确保孩子在所有环境中生存。大脑天生便有这样的能力:根据环境所需形成脑细胞之间的连接。也就是说,为了活下去,大脑会根据环境不断发生改变!能否生存,取决于大脑是否可以持续地适应新的信息和不断变化的环境。这种生存本能是无意识但又非常有力量的。婴幼儿阶段的大脑有极快的适应能力,因此不论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文化和家庭结构中,新生儿都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其出生环境中的所有资源。

在婴幼儿早期发育阶段,神经元之间可以形成的连接,其实比最终真正需要的多出数亿条。例如,典型情况下,一个2岁孩子的大脑里的脑细胞连接数量比正在阅读这本书的您多出两倍。平日的常规活动,比如喂食、洗澡和玩耍,都会强化特定的大脑突触,同时那些不能得到强化的脑细胞连接最终会慢慢消失。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进程就叫作神经网络修剪。

由于人们习惯于相信,更多就是更好,多数人会假设大脑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突触的数量也在持续变多。毕竟,没有人喜欢失去东西的感觉。但其实,神经网络修剪是人类为了提高生存能力而进化出来的一种巧妙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新生儿才有办法去适应各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家庭状况。那些经常被使用的脑神经连接会被留下来,随着使用频次上升被愈加强化。在细胞层面上,正是通过神经通路的重复性使用,能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变得越来越快速和高效,因此也就能帮助人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处理那些日常生活中最擅长和熟悉的想法、声音和概念,使其慢慢在特定方向上具备更强的专业性。

不如把大脑里的神经通路想象成公路网络。在神经网络修剪效应发生之前,如果我们需要从地点A走到地点B,会有许多大大小小不同的路径可以到达。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逐渐领悟到哪些路线可以更简单、更快速地到达,所以之后也就更经常地采纳这些路线,而越来越少地走那些狭小的、低效的路径。慢慢地,最常走的那条路就会越变越宽,并最终形成超级高速通路,让从A到B的路程最短、最快。

在生命最初那几年,大脑神经突触连接的数量可以达到峰值。之后,这个数量会在儿童生长发育早期逐步趋于稳定,再之后,当进入儿童发育后期和青春期阶段时,突触连接数量会被修剪掉40%。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究竟发生了多少改变,可以单看从4岁到10岁的这个阶段。这段时间里,仅仅是大脑中处理视觉信号的突触数量,就减少了约1万亿。但为什么在这么多脑神经连接消失的同时,个体还会形成那么多的生存技能呢?这是因为就在神经网络修剪效应如火如荼地发生时,大脑髓鞘的形成也在同步进行。随着脑髓鞘的形成,那些依旧被保留的脑细胞之间的交流速度和效果被进一步提高。而髓磷脂是一种生长在神经纤维周围的脂类物质。它通过辅助外界刺激产生的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之间传递,让脑细胞之间的交流更快和更简单。脑髓鞘会在不同的时间点,于大脑中的不同位置形成。很巧的是,这些时间点,往往跟个体习得或者提升新的生存能力的时间点高度重合。这就是说,大脑的学习能力可以在发育到特定时间点时得到提升。在婴幼儿出生后的头两年,脑髓鞘的生长速度最快,这个时候大脑也在处理最多的全新基本信息,比如语言、温度、色彩、声音、气味、质地、因果关系、识别究竟什么是脸部,等等。不过脑髓鞘的形成直到成年后依旧在发生,这个过程中,大脑神经对信息的处理速度在青少年阶段达到最高值。

图1-2是被放大后的大脑切片,用以展示单个神经元和神经连接。左图中展示的神经元大多是婴幼儿出生时候就具备的,注意,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神经连接。中间的图是神经细胞活动大爆发的时期,也就是儿童长到6岁左右时的脑部神经连接状态。所以,难怪一年级的孩子那么活泼好动,完全坐不下来呢!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眼中,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随着脑神经连接的产生,一个6岁孩子的大脑开始真正活起来了。另外,还请注意那些像灌木丛一样的神经树,以及旁边茂密的神经突触。学习在这个年龄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生,但是像自制力这样的特质还是需要等到晚些时候才能形成,在这片过度连接的区域逐渐形成抑制性通路。我们都知道这些是如何发生的:

隔壁的小男孩来到你家,好奇地向你询问他昨天在你车上看到的钓鱼竿。他跟你说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一开始是以前他跟爷爷去钓鱼,然后是,其实他的爷爷有肾结石……然后他又提到他的阿姨因此抱怨说,她为支付爷爷的医药费快破产了……再之后,他又说他本打算把在这个生日收到的钱存起来,但最后还是打算用来买个风筝……,如此种种。图1-2 神经修剪:刚出生时、6岁时和14岁时的脑部神经连接

直到大概14岁左右(图1-2右图),大脑开始修剪掉那些极少使用的和没有完全形成固定环路的神经连接。(如果恰好你认识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你或许可以跟他们开玩笑说,科学证明他们正在逐步失去脑神经连接!)关于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当你在4年级的时候,知道坐在你旁边的姑娘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现在,多年后的你已经离开了家乡,你也早已经忘却了当时那位姑娘的芳名。为了减少对大脑的损耗,这样的信息就会被修剪掉。

这对你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哪些神经连接会形成,又有哪些会最终保留,这些起初都跟一个人的早期人生经历有关。作为父母,你有能够影响孩子大脑的能力,决定最终什么样的“路”会被构筑,以及这其中哪些会被大脑最为频繁地使用。关键因素是:重复、规律行为、积极强化。“哇哦”4:早期的脑细胞连接很难被改变

这里有更多的例证来证明为什么婴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尤其多的关注:最早期阶段形成的大脑结构会给后续的脑细胞连接提供“组织范本”,从而影响之后的脑细胞成长和发育。大脑最先成长好的部分也是在之后最难被改变的部分。比如,那些在出生前和出生后一个月内就已经长好的神经系统部分,主要用于调控人体血压、心率和体温。显然,你不会希望这些极为重要的生理系统随时间变化发生根本上的改变。

和处理情绪有关的大脑结构也在极早期就基本成型。了解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正是这些结果决定了一个人的情绪反应和可以根据不同环境给出恰当情绪回应的能力。尽管相对于控制核心生理活动的大脑区域而言,管控情绪反应的部分相对适应性更强,但这个部分在后天发展中依旧很难被改变。

这对你的孩子意味着什么:越早形成的大脑神经系统越难被改变,这一点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消息是,这意味着如果孩子一开始就有很好的情绪发展,那这个功能可以持续下去,并对之后的大脑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的早期情绪发育良好,那之后的人生中,面对挫折和压力,他都能很好地应对。这种能够促进高效学习的、稳定而长期的情绪反应机制,它的孕育离不开一个可预测性强的成长环境,而作为环境提供者的父母需要做到:

·创造充满趣味的体验

·确保强有力的安全感

·充满爱意且频繁地抱着孩子并爱抚

·不断让孩子看到和听到有趣的事物

不过,坏消息是,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如果孩子在一个混乱的、得不到支持的和充满虐待的环境中长大,那么这些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同样难以被消除。“哇哦”5:一切都还不晚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快到3岁或者更大了,那我们先稍微暂停一下。我希望能先鼓励你“深呼吸一下”!有时候我遇到的父母,在了解到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之后,立刻变得非常紧张或者悲痛,因为他们害怕之前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对”(也许我应该读更多的书给孩子听……我就知道我应该坚持让瑞秋上音乐课程……要是我没让我妹妹做瑞恩的日常看护就好了,毕竟她的动力只是因为离了婚希望多赚点钱)。不管现在你因为什么后悔,都请让这些如烟逝去吧。我想分享一句我最喜欢的格言,来自玛雅·安吉罗(Maya Angelou),这句话是很好的经验总结:我做到了我知道的一切。如果我能知道更多,那我也能做得更好。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根据手头有的信息做到了最好,而且机会还在,你的孩子还在成长。相对于任何一个微小的抉择,提供给孩子包含爱、安全感和鼓舞的整体心智模式,才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

科学已经证明,孩子的大脑不会在3岁以后就停止发育生长。所以父母想影响孩子大脑的神经结构发展永远不迟,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也永远来得及。不论你的孩子是在3岁还是5岁,甚至14岁,请记住,一切都还来得及。

大脑在人的一生中都有非常突出的能力,可以根据它从周围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结构重组。研究者称其为“神经可塑性”,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具备。研究者们也刚刚开始了解到,神经可塑性由不同环节组成,包括增多神经连接的数量和让这些神经连接的形状、结构发生物理性改变。纵观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神经可塑性都被认为奠定了所有学习和记忆行为的基础,也被认为很好地解释了大脑是如何在严重受伤后恢复各种功能的。

这对你的孩子意味着什么:你不是仅仅有短暂的3年关键期来“塑造或者毁灭”孩子成功人生的可能性(或者上哈佛的机会)。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以从“ABC”原则中受益。在孩子0~3岁的阶段,能够充分注意这些养育要领,其价值主要在于预防。如果你足够幸运,能从头开始养育一个正常而健康的孩子,那么你现阶段所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可以很好地帮助这个孩子面对未来人生的困难,给他带来有力的影响。就像加州媒体在针对影响大脑早期发育的早教宣传口号中提到的那样,“你的选择,会决定他们未来的机会”。父母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段充满爱意的、稳定的亲子联结,以及由此带来的跟孩子之间频繁的、充满意义和互动性的接触。防患于未然,这既可以节省时间、金钱和烦恼,而且还很容易做到。生长发育中的大脑

大脑的生长,大致按3个动态方向进行,且都是可以预测的。这个生长的进程自动发生:从后到前、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理解这个进程,能够给作为家长的你提供一个全新的窗口来观察孩子的成长。比如说,为什么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与其建立良好关系非常重要呢?因为这段时间,孩子大脑中部和最内层的情感相关区域正在生长。另外,在孩子与认识能力相关的大脑区域还没有开始发育之前,培养孩子的逻辑能力也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脑部系统的长期发育是否完善(比如说和课业学习相关的部分),强烈依赖于在最早期大脑是否得到了健康的成长,比如情感上的安全感等(见图1-3)。图1-3 箭头表示大脑是如何从后到前、从内到外和从下到上进行同步发育的(1)从后到前:这部分的大脑主要负责视觉的早期形成,位于大脑后部(即枕叶部位)。6~8个月婴儿的视觉系统就已经跟成年人差不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儿童早期学习主要是通过视觉完成的。

现在看大脑更靠前的部分,听觉系统在这里形成得也非常快速。人们耳朵上方的区域(即颞叶部位)在早期阶段非常重要,不过相对于视觉区域,这个部分在后期有更多的机会继续发育,所以孩子早期阶段对于新的语言的发音有很好的适应和接受能力。

接下来,再往前就是大脑的运动和语言区域,也就是语言产生的部位。我们知道,相对于表达和说出想法,儿童能够更早地具备听见和理解语言和词语含义的能力。在孩子0~1岁的生长阶段,他们会越来越多地发出声音和咿呀学语。这个时候,大脑运动区的神经连接会越来越多,孩子也就逐步具备了更好地控制舌部和嘴部肌肉的能力。儿童开始说话的时间点是非常多变的,所以也并没有一个所谓“常规的”语言获取速度。

最后,一直到大脑前部,即额头的后面,这就是负责计划、抽象推理和理解行为之间因果联系的大脑区域。这个叫作大脑额叶的部位在孩子上初中之前是不会完全发育好的。所以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婴幼儿为何不能理解他们不应该触碰热炉子的原因,学龄儿童为何在逻辑问题上可能会遇到挑战,以及甚至是那些家长认为有很好理解能力的初、高中生为何也不是总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因为他们的大脑其实还没有完全发育好,也就不能完全具备安排行为的优先顺序,或者是对行为结果充分理解的能力。所以,我们的确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睿智。(2)从内到外:大脑中心的结构(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处理和调节我们的情感。这部分先于外部区域(大脑皮质)开始发育。这些负责将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打上情感重要性标签的中心结构,大多是在最早几年的生长阶段中形成的。它们能够健康生长的程度,会影响到和外部大脑皮层形成神经连接的强度和质量。正是这些神经连接控制我们与思考、计划和感觉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我们的记忆能力——基本上就是学校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大脑工作部分。换种说法,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大脑如何形成处理情感的能力,直接奠定了儿童未来学业表现的能力基础。(3)从下到上:这部分的大脑主要负责基本生理功能,包括心脏的起搏、呼吸和体温控制。它很早就开始发育,主要位于脑干区域。相比而言,那些能让你保持注意力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和协调运动的能力发育较晚,需要等到大脑皮质部分的神经连接形成之后。为什么说婴儿的大脑就像面包圈

下面是一个便捷、具体的图像,帮助你想象你孩子的大脑是如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