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广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1 04:42:23

点击下载

作者:刘立生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德化广宗

德化广宗试读:

女子楷模郭皇后

文德郭皇后(184~235年),安平广宗(今广宗件只)人,南郡太守郭永之次女。郭后生而异常,其父奇之曰:“此女乃女中王也”。故表字“女王”。汉末,天下大乱,官民颠沛流离,郭后亦饱受离乱之苦,曾暂避于铜鞮侯府中。曹操作魏公时,被迎入东宫侍奉曹丕。曹丕袭魏王,封郭后为夫人,不久又改封贵嫔。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立为皇后,徽号文德,史称文德郭皇后。

郭后才华出众,为人谦逊。曹丕之封世子、继皇位,谋略多为郭后所献。故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封其为皇后。

黄初五年(224年)文帝东征,郭后留守许昌永始台,时阴雨连绵百余日,城楼损坏多处,有司奏请郭后迁徙他处,郭后不从,说:“过去楚昭王出游,贞姜留渐台,江水漫至台下,使者迎夫人而忘持符节,夫人不肯行,待使者返而取之,江水大涨,因台崩而死。今文帝远行,且无水至台蹦之危,怎能随意转移!”后群臣中无敢再提及此事者。

郭后生活俭朴,不喜音乐,常慕汉明帝马皇后之为人,对亲属要求甚严,其姊郭昱过世,外甥孟武欲厚葬,被郭后制止。后来孟武欲在家乡纳妾,郭后反对说:“现在妇女少,当优先婚配效命疆场的将士们,不允许尔等以任何借口纳妾,希望你们小心谨慎,不要成为第一个因此而受到惩罚的人。”另一亲戚刘雯欲娶他国女子为妻,遭郭后反对,郭后斥责道:“婚娶应在家乡选择门当户对(典故‘门当户对’典出于此)者,不可因势强娶弱国女子。”

黄初六年(225年)文帝御驾亲征东吴,行至广陵,郭后留守谯宫,担任都尉的从兄郭表欲断水捕鱼,郭后制止说:“河水是用来通船运粮草的,目前缺少木材,奴仆们又多不在身边,你要断水捕鱼,不消说又要动用国家的战备竹木来打堰,不应当啊!你身为都尉,只是缺少鱼吗?”为此,郭后常规劝从兄郭表、外甥孟武等亲属:“汉朝皇室椒房之家很少有保全者,皆因骄奢淫逸,不谨慎不行啊!”

郭后贵为国母,身受异宠,却严以律己,非常谦逊。当时柴贵人有宠,郭后毫不忌妒,只是对其施以教、劝、奖、导。其他妃嫔偶有过失,郭后总是设法为其开脱。当文帝发怒时,郭后往往代人顿首请罪,因此倍受六宫尊敬。在郭后的主持下,后宫十分和谐。

魏明帝曹睿为甄妃所生,由郭后抚育成人,明帝即位,尊郭后为皇太后,寝宫称永安宫。明帝青龙三年(235年)春,郭后驾薨许昌,三月庚寅葬于首阳陵西侧。

家风优良子孙贤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广宗县洗马村后街有一条小胡同,长不足四十步,宽不过两步半,二人骑自行车相向而行,只有下车礼让才能通过。住在这条胡同的李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家风优良。清代出了一位进士、一位举人、三位拔贡。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有8人考入高等院校,李氏家族的重教之风,在广宗教育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广宗县志》载:李氏九世孙“李霄,幼聪敏,读书默识,一再复辄成诵。鄙陋章句俗学,观大意而已。为文卓荦瑰玮,下笔不能自己。康熙辛酉举于乡。明年(1682)成进士,时年三十三。辛未夏,授福建漳浦知县。漳濒海澨洋,舶鳞集多珍宝奇货。霄性淡泊耿介,不一睨视,甫下车,即与士子论文。廉公有威,剔弊除奸,不畏强禦,严查欺隐。加惠贫弱,遇事斧断,吏民凛凛,不寒而栗。”李霄乃有清一代广宗县仅有的四位进士之一。李霄之子李可康熙癸已(1713年)科举人。

十三世孙李献,嘉庆癸酉(1813年)拔贡,有《重修文庙记》一文传世,知县亲赠“艺苑雄飞”宝蓝底金字匾额悬挂门楼。其子李汝琪,道光丁酉(1837年)拔贡。献之长孙(次子李汝逊之长子)李荫柏,同治癸酉拔贡(1873年)。巧合的是,同期一考生中有一位与李荫柏成绩相同,但拔贡十二年只取一位,于是按惯例进行“查三代”,查得李荫柏之祖父李献、伯父李汝琪俱为拔贡,故李荫柏幸运成为同治癸酉(1873年)拔贡。看来门风还是很重要的。自那时起,乡里乡亲誉称他们为“父子爷们三拔贡”。尤值一提的是献之三子—举人李汝绍“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浙江,先后任职仙居、黄岩、临海、山阴。太平天国军攻陷杭州及绍兴后,挂冠归里,两袖清风,一无长物,布衣蔬食如寒士。在家开办私塾,从学弟子众多,赠“春风化雨”匾额悬挂其门楣。李汝绍有《漳河考》一文传世,芳名不久前被收入《清官录》。

1966年之前,李家叔侄8人先后考取北京、大连、天津、石家庄等处高校。毕业后顺利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成为不同领域专家、教授和学者,其中学业较为成功的佼佼者,首先当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春锦。

李春锦,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和北京市102医疗待遇。1990年招收我国第一届空中交通管理研究生,并依据国外教材开设空中交通管理和新航型系统课程,开创我国空中交通管制专业研究生教育之先河。40多年的教学生涯共培养研究生70多人,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数十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荣立国防科学技术个人一等功。作为飞行控制系统的总工程师而研制的“高空无人驾驶飞机”已经铭刻在北京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成为历史的永远记忆。《中国飞行高度层配备研究》,成为我国飞行高度层改革的理论基础,推动了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的第一步改革。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无侦一五改型飞机系统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中交通管制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系中国无人飞行器学会理事、国务院重大项目办公室空中交通管制专项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空中交通管制总体技术专家组成员、国防科工委微型无人器专家组成员、解放军总部无人机专家组成员。

其次则数李屏锦,毕业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16年,后调入花山文艺出版社工作直至退休,任副总编辑。编有大量文艺书籍,十多次获奖。1985年被评为文化部出版局优秀编辑和中宣部干部局社科尖子人才。曾主编《中篇小说拔萃》、《春潮》。读大学期间,所写评论小说《红旗谱》的长篇文章载于《光明日报》,获得文艺界最高领导人的好评。主要著述有:《崇高的农民英雄形象》、《学习鲁迅杂文》(合著)、《历史的一面镜子》、《想起了丁玲》、《文艺知识大全》、《港台小说选》、《白居易诗歌精选》、《陈年旧事》、《东风吹梦到长安》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全国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理事等。

第三名就算是李唯中。1960年考取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翻译系,攻读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后随即留校任教。1988年入开罗大学进修阿拉伯文学。1991年晋升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教学之余,勤于笔耕,酷爱翻译。代表作有:《一千零一夜》8卷善本全译,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二等奖。2000年,《一千零一夜》全译10卷本在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2007年,4卷本《纪伯伦全集》在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2009年,10卷本《安塔拉传奇》中译本面世,获北京大学卡布斯阿拉伯研究奖。迄今为止,李唯中是海内外独家全译《凯里来与迪木奈》、《纪伯伦全集》、《一千零一夜》和《安塔拉传奇》等四部阿拉伯文学经典的翻译家。

曾有多位风水先生考察拔贡林,得出的结论是:“这家阴宅风水好!”,本村人则应答:“这家家风好。”

倾囊支教报桑梓

韩黎(1912.11~1995.11),原名刘维秀,女,广宗县盐场村人,青年时代即怀教育救国之理想,就读于京东通县师范。1938年5月到达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和中国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任边区农校文化教员。194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9月在延安大学行政学院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女生队教员。1946年任邯郸市政府文教科督学兼中心小学校长。1948年,在解放区救济总会做儿童福利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梁家园小学校长,中国驻苏联阿拉木图总领事馆秘书,教育部中师司视导员、普教司导员,为培养中小学师资、普及教育殚精竭虑。1982年离休时立下遗嘱:身后所留现金上缴党费,存款及在京家产变卖所得遗赠家乡兴学育才。

1997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将韩黎生前存款及遗产拍卖所得115642元转交盐场小学之同时,又捐赠10万元,省市教委亦分别捐赠10万元和5万元,以告慰韩黎在天之灵。1999年8月建成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1242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座和平房19间,为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韩黎捐资助教之壮举,择址新建之小学命名为韩黎小学。韩黎同志一生克勤克俭,牢记两个务必。垂暮之年虽身居廊庙仍心忧教育,情系桑梓,俸禄所得留瞻梓里,造福祉与学子,垂典范与山长,其精神必将激励传道者献身西席为国育贤、受业者虚心求教立志成才。

诚信仁义篇

信义父亲 爱心款不还我心不安——女儿离别之际留下遗愿 归还善款 献血

【人物名片】王志勇,男,广宗县北塘疃乡东庄村人。2014年1月30日,他的大女儿王倩倩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为给女儿看病,他变卖了家产,爱心人士纷纷为他捐款,也没能挽留住倩倩的生命。女儿在弥留之际留下心愿:“把好心人的捐款都退还,还能再帮助别人”。王志勇在女儿去世第四天毅然走上了还钱之路,四处奔走还回善款近17万元。他的事迹被人民网、《河北日报》等一百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恢复生产,再扬幸福生活风帆!王志勇在加工自行车配件【核心提示】在这些善款之中,有李晓明捐的200元,有黑龙江网友“寒梅”捐的200元……可是,有的找不到人。有的回复说:“不要了,你把钱捐给需要的人吧。”10月22日下午3时,王志勇把4 0 0元钱捐给了广宗县红十字会。

王志勇在女儿去世后一个月的日子里,想方设法还了社会各界好心人捐的15.42万元善款,剩余的10余万元正在想办法还。

还了大部分善款,他心里轻松了些。但是两次去邢台献血却未能如愿,他想早日实现女儿生前的两个嘱托。贴近女儿的耳根:妮儿,你说的爹都记下了

在年仅22岁的王倩倩病逝一个月后,想起女儿去世前的一幕,王志勇仍满眼泪水。

厄运在2013年大年三十降临,王志勇的大女儿持续高烧,最终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王志勇开始带着女儿四处求医。

四个月的住院治疗,倩倩的病情趋于稳定。为了治好女儿的病,倩倩的妹妹与她做了配型,结果出奇地好,这让治好女儿的病出现了希望。

此时,家中20多万元的积蓄已经花光,为给女儿凑够40万元的手术费,王志勇把生产自行车零件的机器卖了,筹得13万元。倩倩的病情牵动着大家的心,村民、亲朋好友送来15.62万元,同学们送来近8万元,山南海北的网友们汇来7.48万元,凑够了手术费。

经过一次次的化疗,女儿的各项指标都接近正常值,骨髓移植准备进行。此时,意外又发生了。

2014年9月20日,倩倩突然出现头疼症状,经检查,癌细胞已扩散到了脑部。当天14时,倩倩的视力有些模糊,嘴也有些麻木,她拉着王志勇的手,吃力地说:“爹,手术做不了啦,把捐的钱还了吧,我用的血……太多了,献血……”王志勇贴着女儿的耳根说:“妮儿,你说的话,爹都记下了。”

14时30分,年仅22岁的倩倩、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倩倩、怀揣着大学梦想的倩倩,松开了爹娘和爱心人士的手,走了。拉着收款人的手:不收下这份钱,俺心里难安

中年丧子,是人生一大不幸。大女儿去世,让年过四十的王志勇和他患肾病的妻子悲痛万分。“咱不能光流泪,更重要的是完成女儿的遗愿。”王志勇说。

女儿走后的第三天,他便拿出账本仔细盘算,由于倩倩未做手术,加上卖掉机器的钱,还剩15万余元,“这些钱咱不能花,要还给那些爱心人。”

20多天来,王志勇走了30多户,把15.44万元送还到好心人手里。人们都知道要钱难,对于王志勇来说,还钱也不容易。

村里给王志勇捐款的都是热心的街坊邻居,为了救倩倩的命,纷纷伸出温暖的手,压根儿就没想再要回这些钱。当王志勇还钱时,都不肯收下。

家里出事后,同村的大车司机王瑞迎主动上门,给王志勇送来一千元钱。为了还这份儿钱,王志勇曾三次上门,都被王瑞迎的妻子拒绝了。

王瑞迎每天跑大车,晚上九点才回家,有时四五天不回来,于是王志勇就夜里上门去堵他。堵了四次,才把王瑞迎“堵”在家里,硬把钱塞给了他。“王大哥是个热心肠,今年我父亲出了车祸,还是他帮忙报的警,把老人送到医院的。如今,他家里遭了难,咱得帮一把。收到他的钱,俺这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王瑞迎说。

最难还的还是网友的钱,每当王志勇说要还钱,爱心QQ群的网友们总是说不用了,还经常出现不承认捐过钱的情况。为了还钱,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到银行查找交易记录,找到了对方的账号,再到QQ群里核对是哪位网友捐的。有些网友不经常上线,他只好每天都上网要网友的电话核实地址,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收下。

为了还一位江西网友“谁是谁非”的500元钱,王志勇连续找了十几天,终于还了他的钱。两次去邢台献血:救命的血,俺一定要献

10月18日一大早,王志勇乘上到邢台的车,要去血站捐献血小板,来完成女儿献血的遗愿。经检查,他的转氨酶偏高,未能献成。四天后,他第二次去邢台献血,仍未能如愿,这让他很遗憾。“不管去几趟,也要献血。这不仅是女儿生前的嘱托,也是自己的心愿,献血能救人的命啊!”

他第一次献血,纯属偶然。七年前,他去邢台市三院找当护士的同学,医院正组织献血,于是他便加入了献血的行列。

两个月后,他再去找该院的同学,听到一个病人在喊疼,输上血后很快有了好转,他知道血能治病,于是跑到血站献了第二次血。

女儿患白血病后,他亲身体会到血的重要性。在女儿病情危重急需输血时,通过输血脱离了生命危险。在医院治疗时需要输血,他献多少,女儿就能免费使用多少,他仿佛感到,输到女儿血管里的血,既是别人的,也有自己的。

一次,女儿需要输血小板,因血小板短缺,于是,他的几个献血朋友献出了血小板一次,使女儿得到了及时治疗,这让王志勇更加感到血的价值。即使女儿在医院治疗期间,他仍两次献血,三次献血小板。

一天,他在医院血液科护理站发现,血单上有他的名字,他的血输给了一个姓王的病友。

当知道自己的血输到病人身上,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

他拿出10多本献血证,告诉记者:“7年来,我献了15次血、9次血小板,但对于社会各界给予女儿的关爱,我献这点血又算得了什么。”

去年,他在网上成立了QQ献血群,全国有四个省的50多名献血网友加入进来,已参加了三次献血活动。“有更多的人加入献血队伍,救更多人的性命,这是我的心愿。”王志勇说。面对10多万元未还的钱:再苦再难,也要还清善款

天不亮,王志勇家的灯就亮了。灯下,他忙着组装自行车配件,把七个螺丝和螺母组装到一起,只挣5分钱,从早干到晚,一天最多挣3 0多元钱,这对于还清剩余的善款仍显得杯水车薪。

为了给女儿治病,他把家中能卖的都卖了,如今已是家徒四壁。妻子因受不了丧女之痛肾病复发,几次晕过去。二女儿上高二正需要钱,小儿子也需要人照料,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他赡养,即使这样,他也没想过放弃,只是觉得肩上的担子从来没有这样地沉重。“妻子在家种地,我在外打工,业余时间加工零件,总有还清善款的那一天。”王志勇的话很坚定。对话王志勇

记 者:众多好人为救你大女儿捐款,都是自愿的,也没有指望你还,你为啥还要坚持还呢?

王志勇:还钱是女儿的遗愿,也是我的心愿。作为父亲,我得努力去完成女儿的嘱托。大伙帮了我,现在孩子不需要钱了,我理应把钱还给人家,让献爱心的人心里面暖和些,也让这些钱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记 者:还款过程中,除了赞扬,是否还有不同的声音?

:有人说我做得对;有人说我缺心眼儿,不顾家中困难王志勇,把钱非塞给人家。可我觉得,花别人捐的钱不踏实,不还钱不仅对不起去世的女儿,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网友声音】

网友“明媚”:我是广宗爱心网友会的一名志愿者,曾为倩倩捐过款。收到她父亲还的钱,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感动,我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网友“茶园木易”:把爱心人捐的款还回去,去帮助更多的人,这种爱至高至纯,我为这对农家父女点赞。“莫颜”:借钱不还的老赖们,面对信义父亲王志勇应该感到羞愧网友,钱算什么,人品是钱买不来的。

网友“春风一缕”:感恩的女儿、大义的父亲,顶一个。【感言】感恩的女儿,信义的父亲,父女俩儿的故事传遍了中国。他把近17万善款一份份退还给爱心捐献者。每个人收到的不只是钱,还有沉甸甸的爱心和信义。他完成了女儿还爱心款、献血的遗嘱,更完成了一次正能量的辐射。

隐藏心中四十年的秘密

【人物名片】吴洪甫,72岁,广宗县件只乡槐窝村人。40多年前,吴洪甫在部队时与战友一起,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导弹击落了美制“U—2”飞机,荣获国家二炮导弹部队一等功臣荣誉称号。因退役时领导交代的“两个不能”,他在乡间默默埋功40多年。他退伍后严守军事纪律,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也是一位英雄!近半个世纪里,无论家庭多么困难,他从未因为为国家做过贡献而向地方政府提任何要求,他的事迹曾被新华网、《河北日报》等几十家媒体报道,被邢台市文明委评为“邢台好人”。吴洪甫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战争故事【核心提示】40多年前,他与战友携手击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被记一等功一次。因为退役时营长交代的“两个不能”,他把国家机密隐在心中,埋藏40年。在“八一”建军节82周年来临之际,2012年7月29日中午,记者在广宗县槐窝村见到吴洪甫老人。那段尘封的记忆依旧充满战火味道,那段“埋名”40载而无怨无悔的生涯,即使今天听起来,依然震撼人心。许许多多与吴洪甫一样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革命功臣们,至今令我们感动。动荡岁月 准确标图携手击落敌侦察机

见到记者的一刹那,吴洪甫老人习惯性地举手敬礼,军人本色依旧。他中等身材、身体健壮、思维敏捷、言语流畅。回忆起那段部队经历,这位老人沉浸其中。吴洪甫成长在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家庭里,爷爷早年参加革命,从事地下工作,由于叛徒出卖,被敌人活埋,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叔叔13岁当兵,作为南下干部,18岁便当选区委书记;父亲虽没有参军,但也是当地民兵自卫队队长,打日军、除汉奸,威震一方。特殊的家庭背景深刻激励着他,1959年12月,吴洪甫参军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导弹部队。刚开始是名拖拉机手,后被营长岳振华从全营官兵中挑选到指挥连当标图员,具体负责导弹的发射定位工作,给导弹的发射提供准确位置、距离等数据。深感责任重大的吴洪甫,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军事武器特别感兴趣,对各种疑问爱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总是虚心向战友请教,凭借执着和坚韧不拔的自学精神,经过严格训练后,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标图员。

吴洪甫的心血没有白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中情局与洛克希德公司于1954年12月9日正式签订了研制20架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U—2”多用途实用间谍飞机的合同。1955年8月4日,“U—2”原型机首航成功后,以四大优势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侦察机,被称之为“美国王牌”。我国为全力自卫反击、保卫国家、抵御敌人,采取了机动作战的战术,同时还聘请苏联军事专家帮助攻克军事武器的核心技术。正当吴洪甫与战友们不断地向专家请教时,中苏关系发生突变,专家撤走了。1962年,蒋介石残余势力不断派飞机侦察骚扰,中央军委指示二营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同年9月9日上午,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由平潭岛上空窜入到江西省鄱阳湖上空,8时32分进入了二营火力范围,吴洪甫迅速把“U—2”飞机的航迹标在标图板上并传给指挥部。随着营长岳振华一声令下,三枚苏制萨姆导弹射向“U—2”飞机,刹那间,连中两弹的“U—2”飞机一头栽进南昌市东南15公里罗家集的水田里。飞行员跳伞负伤,被民兵活捉,这是解放军击落的第一架“U—2”飞机,也是世界上首次用导弹击落的“U—2”飞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领导迅速赶到现场慰问二营官兵,并给吴洪甫等人记大功一次。得知击落“U—2”的消息后,周恩来总理来电祝贺:“很好,这是个伟大的胜利,看来美国的空中王牌并不可怕嘛!”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吴洪甫等二营全体官兵,并合影留念。如今,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在吴洪甫的日夜摩挲下,边沿已经破损,颜色渐渐泛黄。保守秘密 生活再艰难也不给地方添麻烦

1965年12月,吴洪甫等24名一等功臣就要退役了,营长岳振华把他们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特殊”会议。会上强调了“两个不能”:不能因地方没安排就闹意见;不能泄露军事机密和国家机密。吴洪甫回到家里后,村里要成立民兵组织,他当选了民兵连长,白天种地,晚上训练。他们自制了地雷、炸药包,强调军事化管理,一吹集合号,全村127个民兵几分钟之内便能集合好,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连续10年在全地区民兵大比武中夺得冠军,连续10年被评为“红旗连”。工作的成就掩盖不了家境的尴尬。吴洪甫说,回家后正赶上困难时期,因为家里人多粮少,常常是食不果腹。他上有老人,下有3个年幼的孩子,因为劳力少挣不够工分,每年都要养一头猪卖了钱交到生产队,就是这样还不够,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因为家里穷,吴洪甫的大女儿没有读完小学,二女儿没有读完初中,最小的儿子考上了县高中也因为没钱交学费而辍学。采访时,院子里的乡亲们对记者说,穷倒不可怕,就是一个吃好穿好的问题,关键是祸不单行。吴洪甫的小儿子小时候不慎被伙伴误伤了眼,造成了终身残疾,当时如果能听从医生的建议到大医院做手术,肯定比现在要强;老母亲从1969年就有病,十几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但不管怎么样妻子能腾出手来照顾母亲,他还能下地干活。要命的是,前几年老伴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到医院一检查听说需要2万多元的手术费,他想也没想就和妻子回了家,老伴如今是手持双拐、寸步难行,家里所有的钱都用来买药了。“因为导弹部队的特殊性,因为我是一名军人,我必须执行‘两个不能’。”回家之初,面对种种来自亲朋好友的善意提问,吴洪甫只能谎言以对。事迹解密 广宗大地掀起学英雄热潮

时间推移到2005年,当吴洪甫从媒体上第一次获悉自己部队的相关消息后,他才意识到,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了。在别人的多次劝说下,他才与民政局取得联系。那年6月,县领导与民政干部带着慰问品和慰问金专门来到他家慰问,民政局也很快让他享受了优抚待遇,乡村干部也经常为他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吴洪甫的英雄事迹在更大范围内被解密,县委、县政府为发扬光大英雄精神近年来,激励后人,多次组织事迹报告团,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进行巡回演讲,在广宗大地掀起了“学英雄、讲奉献”活动的热潮。吴洪甫说:“自己没有享受低保,因为还有其他村民比我过得还要苦,这个名额我应该让给更需要的人。”但是他割舍不了老伴,71岁的老伴双腿股骨头坏死,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给老伴攒点钱,把她的病治好。【感言】脱下戎装,藏起那枚一等功的勋章,埋名乡里,从未泄露埋在心中的机密。几十年岁月更替,你仍秉性不改,信守真诚,感天动地。

养父拾荒14年 领着盲女寻光明

【人物名片】曹世保,广宗县广宗镇东街村普通农民,也是一名退伍军人。14年来他默默地靠拾破烂儿,给养女曹丽福去医院治疗眼睛。好人终有好报,中央电视台10套和3套、新华网、河北电视台、河北文明网、《燕赵都市报》等媒体均给予了大力关注。曹丽福被河北电视台评为“2008河北十大孝心人物”,曹世保被评为“广宗县首届道德模范”和“2009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世保和养女曹丽福在CCTV-3《向幸福出发》栏目访谈现场【核心提示】14年前的春天,广宗县广宗镇东街村的曹世保收养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弃婴,起名曹丽福。为治好女儿眼疾,14年来,他起早贪黑捡破烂。捡的破烂足足能装满十辆大卡车。

一个父亲的大爱与坚强感动了社会各界。2008年7月,女儿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成功做了复明手术。第一次看到了养她、爱她、疼她的父亲,看到了这个温暖而美好的世界。“爹,俺去上学了。”14岁的女儿曹丽福再也不用靠一根竹竿走路了。望着她欢乐的背影,曹世保沧桑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14年的破烂没白捡啊。”

套上骡子,坐上那辆破旧的板车,他照旧去邻村庙会上拾荒。

大雪过后,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轧出两道深深的辙印,把他的思绪牵的很远……板车·“驴友”伴他走过漫漫拾荒岁月

轻轻地抱起那个双目失明的弃婴,无法看到她那期待的眼神,却感到了她的可怜与无助。“抱个瞎闺女,你能养得起吗?”一旁的邻居说。

轻轻地放下,弃婴“哇”地一声哭了,那哭声令他的心像刀割一样痛。“这也是一条命啊。”咬咬牙,他将这个无人要的弃婴抱回家。这是1995年的春天。

时年56岁的曹世保与妻子苏改华是重组家庭,他们的女儿已经10岁了,妻子看到丈夫抱回一个双目失明的弃婴,气就不打一处来。曹世保却说:“再苦也要拉扯大这个苦命的娃,花再多的钱也要让她有双明亮的眼睛。”

第一次给孩子去看眼,兜里只装了8元钱,20元的检查费让老曹汗颜。一声叹息,他抱回了养女。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提着塑料袋去捡破烂。去城里大医院花钱多,于是他跑遍了周边20多个小医院,用了无数个偏方,女儿的眼仍然没有好转。去邢台一家大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是先天性角膜白斑,伴有玻璃体浑浊,唯一的办法是置换眼角膜,需花1万多元。老曹一听懵了,一个月捡废品才挣几百元。但他坚信,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希望。

在收养丽福的第二年,妻子精神失常。养家糊口的重担落在他一个人肩上,一边种着一亩二分地,一边早出晚归捡破烂。有一次,由于过度劳累,在捡破烂的路上,他感到胸闷气短,眼一黑,栽倒在路边。回来一检查,患了心脏病、高血压、哮喘。于是,他借钱买了一头毛驴。就是这个“驴友”陪他度过近10年的拾荒时光。

村头、路边、建筑工地、小区的垃圾堆旁都有他捡破烂的身影,废报纸、酒瓶、旧鞋、破衣服,他当宝贝似地捡入自己背囊中。冬去春来,他捡破烂从天命之年一直捡到古稀之年。父亲·女儿演绎追逐光明的感动

转眼14年过去了,小丽福变成了心灵手巧的俊闺女,只是她那双失明的眼睛成了老曹心中抹不去的痛。尽管他拼命捡废品挣钱,但由于女儿上学、妻子看病等花销太多,家庭正常生活难以为继,女儿的复明手术更是遥遥无期。

正当山穷水尽时,却迎来了柳暗花明。他为女儿捡破烂的事感动了十里八乡的百姓,一传十十传百,从乡下一直传到城里,并在网上热炒,更多的人为之动容。

14年来终于盼到了这一天。2008年7月11日,保定一家眼科医院打电话来告知他,在河北省福彩中心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该院将为丽福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得此消息,小丽福高兴地直蹦高,老曹露出久违的笑容。

剥、离角膜移植、缝合……小丽福的手术很成功。

两天后,是老曹和女儿一生难忘的日子。揭开蒙在小丽福眼上的纱布,一束光射进来,忽然间,她的眼亮了,病房里亮了,整个世界亮了两天后。

当她第一次看到养父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她不相信,面对苦难从不退缩的养父,他的脊背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如此弯曲。

她不相信,为她治眼操碎心、愁断肠的养父头上生出了这么多白发。“哇”的一声,她哭了,一头扑进养父的怀里,她深知这里是最温暖的地方,是她生命的港湾。歌声·梦想老爸拾荒的路还有多远“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歌声段,掌声起,曹丽福的这首《隐形的翅膀》引来了阵阵掌声歌未断,以往清静的小院里弥漫着欢乐、喜悦的气息。

四方邻居是她最忠实的听众,当一个歌星成了她未来的梦。不仅如此,她还有一双巧嘴巴,模仿女主播、女主持,学谁像谁。“长大了,俺还要做节目主持人。”丽福说。“爸,我想买套音响练唱歌。”老曹到市场一打听,一套音响少说也要几百元,他没舍得买。可这套音响成了他心中的牵挂。于是他更加卖力地捡破烂,仅俩月,捡破烂卖的钱便买了这套音响,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女儿聪明伶俐,要把她培养成人,俺还不能歇着。”天亮了,老曹又套上那辆破板车,不同的是,拉车的驴换成了骡子。清脆的蹄声响在黎明拾荒的路上。【感言】在城乡松动的牙缝间,像一根牙签捡拾剩余的生活,把一堆堆捡来的废品换成钱,给养女寻找光明之路,拾荒老人感动了燕赵,你佝偻的身躯挺立成另一种高度。

勇擒歹徒 壮美何止5分钟——广宗“无畏哥”王胜磊义举感动邢台

【人物名片】王胜磊,男,广宗县广宗镇西街村人。2011年5月16日凌晨,王胜磊与朋友在县城竹木小区门口吃夜宵时,听到有人呼救,他迅速参与到抓捕盗窃犯行列中。在搏斗过程中,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拿出藏在身上的撬锁锥子将王胜磊头部多处扎伤,王胜磊等人忍着疼痛与迅速赶来的朋友成功地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2011年,他被评选为“第二届广宗县道德模范”、“感动邢台人物”;他还是邢台第一位全市“见义勇为模范人物”奖金获得者;2012年,省委、省政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他“第九届全省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王胜磊和乡亲们在一起【核心提示】由广宗贴吧发起,再到现实生活中,他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无畏哥”。

当听到“抓贼”的呼救声,他冲上去死死抱住逃跑的歹徒。头上8处被击伤,鲜血直流,仍不放手,与赶来的朋友一起将歹徒制服,这一扣人心弦的擒贼过程,仅用了5分钟。广宗的百姓感动了,更多的人在深思。走近他,该怎样熏陶你我;读懂了他,又该获得怎样的力量?现场 四个指头的感动

掌声起。2012年感动邢台人物颁奖典礼于7月26日在任县举行。在受奖的10位感动邢台人物中,有一个穿着朴素、中等个头、虎头虎脑的小伙子,他便是被众多广宗百姓誉为“无畏哥”的王胜磊。

当日下午,记者采访了他。见面握手时,记者感到异常,一看,原来他右手只有四个指头却没有食指。看到记者有些惊讶,他说:“这是五年前在石家庄铁路打工时,为制止一场殴斗,被误伤砍掉了一个指头。”握着这只残手,记者感受到了力量。

跟城里的80后青年相比,他多了些乡下人的憨厚和朴实,他一头短发,道道伤痕仍清晰可见。记者数了数他头上、脸上的伤疤共8处。他用典型的广宗话说:“俺对象夸俺,最美的是脸上的伤疤。”逗得在场的人都笑了。目击 “那一刻他真的很壮美”“那一刻他表现得那么勇敢,在冲上去一跃抱住歹徒的那一刻,我看到他最壮美的身影。”目击了王胜磊勇擒歹徒那一幕的张海尚说。

2013年5月中旬的一天,天下着小雨,晚上11时许,他与四个朋友在县城一小吃摊吃夜宵。“抓贼呀!”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呼救声,王胜磊推开饭碗,向正在逃跑的歹徒追去。在即将追上的瞬间,他猛地一跃,双手将歹徒死死抱住……

凶残的歹徒用手中的锥子向他头部猛击,一下、两下、三下,短短十几秒钟,连续猛击十几下,王胜磊忍着剧痛就是不松手,很快与赶到的朋友一起制服了歹徒,全过程仅用了五分钟。当110赶到后,流血过多的王胜磊昏了过去。在医院抢救时,他的伤口缝了15针。

广宗警方告知:此歹徒系保定人,曾因抢劫伤害罪判刑12年,出狱才8天就作案5起。这次偷摩托车被发现后,将车主喉部刺伤。审讯时,这个身高1.85米的歹徒十分懊丧:“想不到栽到广宗这个毛头小子手里。”对话 危难时,咱不出手谁出手“当时,俺只想有贼就要抓,别人有难就要帮,也没想别的。”王胜磊说。

村民侯智慧告诉记者,王胜磊在村里当电工,谁家有啥事,一叫他准到。尽管他为病重的父亲看病借了不少钱,但给汶川、玉树和上不起学的孩子捐款,每次都少不了他。

说起5年前,在石家庄火车站制止殴斗被砍掉一根手指,被评为七级伤残一事,王胜磊并不后悔,“如果都看着不管,出了人命后果就严重了。”纵深 “俺村还有更多的王胜磊”

在广宗镇西街村王胜磊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大伙说,在咱村像他这样的人不算少数。于是,村民们开始介绍更多的“王胜磊”。“刘淑慧大妈虽然家里不富裕,借钱也要帮助生病的孤寡老人。”“李存芳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打架、斗嘴、邻里纠纷,谁家的‘闲事’他都要管管。”“四年前,邻村的四个村民被烧伤,无钱治疗,俺村村民捐了上万元。”【感言】最美的是你头上的八处伤疤,那是热血浇灌的八朵壮美之花。绽放着无畏和坚强,绽放着你的青春年华。

见义勇为留下的遗憾——县政府办公室刘豪胜勇救落水儿童

【人物名片】刘豪胜,37岁,党员,在广宗县政府工作,东召乡北苏村人。刘豪胜在人民群众遇到生命危险的生死关头,用行动诠释了善良和品德。他的事迹受到了《燕赵都市报》、邢台网的关注,并荣获“第二届广宗县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邢台好人”、“感动邢台人物”荣誉称号。见义勇为模范 刘豪胜勇救落水儿童

2011年3月12日下午,天空晴朗,风力不大,气温乍暖还寒,不少群众仍旧穿着过冬衣服。恰逢周六,八岁的陈凤楠和她十一岁的姐姐陈凤薇以及另外一名小朋友来到水上公园嬉闹玩耍。广宗县城水上公园是在原来深水坑基础上建设改造而成的,池塘四周都用水泥进行了浇筑硬化,坡陡、水深、壁滑,为了安全,池塘边安装了禁止游人翻越的栏杆和标识牌。

小孩儿生来就爱玩水,凤楠她们不顾危险,攀爬过栏杆,顺着池塘的护坡梯下到了水边。没入水中的水泥层表面附有一层苔藓,非常湿滑,小凤楠脚踩着刚漫过水面的台阶,探着身子去玩水,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掉进了冰冷的深水中。不会游泳的她双手乱拍,大声喊叫,冰冷的水直接灌进她的嘴里,她的身体逐渐下沉,头在水面一起一落,逐渐没有了声息。

这可吓坏了在水边玩耍的姐姐陈凤薇,出于对妹妹保护,凤薇也下到水里,准备把妹妹拉上来。由于自己也不会水,脚下一滑,一头栽进了水中,再也没有露面。和她们一起玩耍的那个小朋友见此情景,吓得哇哇大哭,赶紧跑到岸上喊人救命。

这时,路过此处的刘豪胜赶紧扔掉自行车,跑到水边,只看见凤楠的头和腿已沉入水中这时,只有上半身浮在水面上。他迅速越过栏杆跳入水中,奋力向凤楠游去,托起凤楠往岸边游,由于池壁太滑,脚无法站立,他只能用手抓住台阶,将自己拽到水边,手被粗糙的棱角划破流出血。上岸后,凤楠的嘴唇和脸已经发紫,严重缺氧,处于深度休克状态,情况极其危险。

他和闻声赶来的北街村居民孙保国赶紧将凤楠的腰搂在怀里,让孩子背朝上、头朝下,不断捶背,强制其吐出胃中的水。过了一会儿,凤楠发出微弱的咳嗽声和哭声。这时赶来的人越来越多,都帮着打电话和救孩子,120急救车辆赶到,大家帮忙将凤楠送往医院救治。

这会儿,喊救人的小孩儿又说,凤薇还在水里,刘豪胜没有犹豫再次跳下水。由于孩子叙述落水的地方有偏差,加上水较深,尽管扩大了搜索范围,始终没有找到。由于衣服已经全部湿透,刺骨的冰冷包裹着他的身体,寻找起来更加吃力,他逐渐体力不支,在众人的劝说和帮助下,他才勉强上岸。这时北街村干部柴建锋赶到,立即跳下水,继续扩大范围,但由于水太深,十几分钟后,也因体力不支上岸,仍旧没有找到凤薇。

公安消防队员赶到,组织下水搜救、打捞,结果也是无果而终。最后,凤薇的爸爸赶到现场,在消防队员的帮助下才从水中将凤薇打捞上来,医院急救人员立即对其进行抢救,并迅速送往医院。

刘豪胜骑车到县医院急救中心,医生告诉他,凤楠已经平安出院,但凤薇由于溺水时间太长,最终也没能挽救回生命。寻找救命恩人

3月14日下午,被救孩子的家长委托一名亲戚来到县政府办公室,打听一个留短发、瘦高个的年轻人,说是12日在水上公园救过人,问了办公室好多人,都不知道咋回事。

3月15日下午,被救孩子的家长、亲戚和参与救人的孙保国三人,一同来到政府办,孙保国详细叙述了下水人的模样,办公室人员就相近特征的同志逐个询问,都说不是。当问到刘豪胜时,他犹豫了,他不想让别人知道救人的事。在犹豫的瞬间,他的同事就猜到是他了,把他领到来人面前,孙保国立即就大声喊了起来:“就是他!就是他!”被救孩子的爸爸陈中峰眼含热泪,握着他的手,“你救了俺孩子的一条命,俺一辈子不能忘记你啊!”救人留下的遗憾“我对不起你!这也成为我一生的愧疚。我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人,第一个下水的人,却只救出凤楠,却没有救出凤薇!”

每当被救女孩的家长感谢他时,每当领导和同事赞美他的义举时,他总是低下头,为没能救出另一个女孩而愧疚。如今3年过去了,这种愧疚挥之不去,也许将伴他一生。【感言】他纵身一跃,划出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奋力一举,放射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被救女孩的亲人,最终在县政府找到了你,也找到了一个公务员的形象。你救人留下的那份遗憾,让更多的人感知了你心灵的完美。

大义还债哥 替身故弟弟还清4万元欠款

【人物名片】郑文峰,广宗县北塘疃乡油堡村人。他忍受着肝病的疼痛,起早贪黑打工挣钱替弟弟还债。牛城晚报、邢台电视台、新浪河北网等媒体报道了这一感人事迹,他先后被评为“十大邢台好人”、“中国好人”。【核心提示】他的弟弟病故,弟媳远走他乡,留下一个9岁的女孩和4万元饥荒。“侄女我养,欠钱我还。”这是他对弟弟的承诺,为了这句承诺,他忍受着肝病的疼痛,起早贪黑打工挣钱替弟弟还债。当他还清了全部欠款,自己却被确诊为肝癌。为治病,替弟弟还钱的好哥哥又欠下了1万多元的债务。郑文峰身患癌症坚持为已故的弟弟还债

倒春寒,2013年3月20日这天依然有些冷。邢台市第一医院肝胆科504病房里却充满了暖意。8号病床上的郑文峰刚做完肝癌手术,他的18岁女儿郑雪景和三个热心网友守候在病床前。“广宗县家园网友会的爱心人士给我送来1 8 0 0 0元爱心款,每天轮流照顾我,一天三顿送来可口饭菜。”郑文峰哽咽地说。义举——“弟弟欠的钱俺来还”

42岁的郑文峰人生路是如此坎坷,他的母亲在10年前患肝病去世,父亲6年前在一次车祸中身亡。妻子5年前患脑瘤留下了后遗症。他靠种8亩地和在外打工养家糊口。

又一个不幸发生在2011年底,身患肝癌的弟弟郑文奇虽经多方救治仍生命垂危,弟媳远走他乡。他这个当哥哥的日夜照顾着弟弟,弟弟去世前,拉着他的手说:“哥,俺还有两桩心事,一是治病欠下的4万元钱,再就是9岁的女儿。”“弟,你放心,侄女我养,欠钱俺还。”说罢,他详细记下了5位债主的姓名、住址和所欠的钱数。

弟弟走了,他把侄女领到自己家中。“苦命的孩子啊,你爹不在了,还有你大爷,再苦再穷也要把你拉扯大。”郑文峰对侄女说。替弟弟还债这件事,在村民中引起不小的震动,大多数人啧啧称赞:“文峰是个好哥哥,替弟弟还钱这事做得对。”但也有人嚼舌头:“谁的账谁还,人死账了,干嘛非要当这个冤大头。”村里有个懂点法律的大哥告诉他:“你弟弟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你没有替弟弟还债的义务。”可他却说:“虽然俺没有这个义务,但再苦再累也要圆了弟弟临终前的心愿。再说,谁挣钱也不容易,欠债还钱理所应当。”感动——“你送来的不仅是钱,还有良心”

有个别人不相信郑文峰能把账还上,他拍着胸脯说:“咱庄稼人说话算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替弟弟还清欠款。”

4万元欠款对于一个家庭贫困的农民而言并非易事。早在两年前,他就查出大三阳感染,医生告诉他不要干重体力活儿。于是,他利用会铺砖、抹墙、吊顶的技术,在距家4公里远的威县城里找了份装修的活儿还清。每天天一亮就骑着自行车去打工,回来时已是满天星星。有时一干就是12个小时,肝痛时就在小诊所拿些廉价的药,就这样一个月下来能挣3000多元。

打工第二个月,他凑够了4000元,便到南琵琶村的杨文龙家去还钱。杨文龙连连感慨道:“想不到你弟弟欠的钱,你还真得还上了。”

一点儿一点儿挣,一家一家还,到了年底还剩最后一家。他凑够1万元钱送到离他家30多公里的威县方营乡庚清霞家中,对方说啥也不收,他再三劝说庚清霞方才收下。捧着一万元钱,庚清霞感激不尽:“你送来的不仅是钱,还有一个人的良心。”【感言】你是一座屹立在田野上的山峰。身患重病为去世的弟弟还4万元欠款的善举,让一个地道的农民挺起爱的高度。多少人用仰望的视线读你、读兄弟这两个字的内涵。

她用品行给孩子们上课——记广宗县第二中学教师张玉芝

【人物名片】张玉芝,女,1967年生人,广宗县第二中学教师。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并被评为“邢台好人”、省“优秀教师”。张玉芝正给学生们上课爱生如子 用慈母心播撒爱的种子

1986年,张玉芝到广宗县大辛庄中学任教,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住宿生较多。有的学生路远,三四个星期回家一次,她就让学生星期天到她家里吃饭;碰上学生病了,她就做碗面条送到宿舍;天冷了,她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学生穿。

2003年,由于工作需要,她调到广宗县第二中学任教。她教的班有个学生叫小胡,因面部严重烧伤,性格变得孤僻。她耐心开导,使其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变得坚强乐观;学生小曹,眼部从小有毛病,在她的鼓励下,从自卑走向了自信,积极参加了县里举办的红歌电视大赛,并被邀请参加了CCTV-3的《向幸福出发》栏目。在她眼里,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管学生成绩是最后一名还是第一名,她认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赢得了学生们对她的信任、尊重和支持。擦干泪水 讲台上依旧灿烂

张玉芝原本有一个富足、殷实的家。丈夫杨兵东聪明能干、收入丰厚,她也有一份稳定、热爱的工作,两个儿子学习成绩优异。2007年8月,丈夫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治疗,虽脱离了生命危险,却丧失了工作能力,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日常护理是病情康复最重要的一关,她每天为老公擦拭身体、按摩穴位、启发语言,学校领导特批让她请假照顾家,她却仍然坚持工作,一天没有耽误过。

汗水和成功携手同行,耕耘和收获相伴而来。2008年6月,她所写的论文《试论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被刊登在《学习方法报》上;2010年教学实录《内战烽火》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精彩一课”征文评选中被评为“教研成果二等奖”;2011年5月,课题《新时期初中生青春期教育的研究》荣获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第五名;2012年12月,论文《加强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发表在《教师教育研究》杂志上,荣获“全国创新教育科研成果优秀论文一等奖”。2014年10月,征文《教书育人,共筑中国梦》荣获邢台市第五届中小学教师师德论坛“三等奖”。拾金不昧 用品行为学生竖起标杆

2009年8月21日,由于家庭极度困难,她一个人挣工资,两个儿子上学,每月还房贷,爱人还得吃药。她想了很久,决定去县民政局一趟,看看政府是否能够救助一下自己的家庭。

路,上她心想:如果天上掉票子,老天爷帮帮自己该多好啊!

当她走到交通局公路站大门口时,眼前忽然一亮,一大沓封着的人民币静静地躺在地上,一看数目就不小,她心想:一定是有人刚刚丢的,她抬头向四周观望,附近一个人也没有,远远望去,看见一个女士的背影,正骑着自行车向东面交通岗驶去,她想:没准是那个人丢的,自己一定要追上去问个究竟。于是她调转自行车,边追边喊:“前边的人等一等”,由于距离较远,人家根本听不见,直到失主到了交通岗等红灯时她才追上,经核实,确实是吴女士丢的。她把钱交给了失主吴女士,并问人家:“为什么取钱不带包?”失主吴女士连连道谢,吴女士非要去饭店请客,被张老师再三回绝了。

机缘巧合,2010年清明节的晚上,在县城兴广路上,她又捡到一个精致的钱包,里面有700元现金、银行卡和身份证等证件,等了半个多小时也无人认领。之后,张老师通过钱包里的名片联系上了焦虑的失主任先生,对方在石家庄做生意,急匆匆地赶来,千恩万谢,执意要将700元现金留给张老师,但被她坚定地谢绝了。【感言】看着你早生的白发,就会让人落泪,你坚守在讲台29年从未离开。每次从丈夫的床前走进教室,你的脸上总挂着笑容。你用自己的品行埋下种子,在校园里种了一茬又一茬小树和花,让祖国的未来灿若春天。

农民王茂办了个学雷锋展馆

【人物名片】王茂,广宗县冯家寨镇东安村人,河北科技报广宗报友会会长。五年来,他先后在邢台、衡水、邯郸等地献爱心20多次,拍摄正能量微电影一部。2014年3月5日,在全国率先成立“学雷锋活动展览室”和农民雷锋班。他的事迹受到了中国经济网、《河北科技报》、河北文明网等媒体的关注。农民王茂在他的“学雷锋展馆”

天儿冷了,广宗县冯家寨镇东安村的学习雷锋展馆里人却不少。“俺租了三间门店,一边卖农资,一边展览广宗‘雷锋’的事迹。”展馆主人王茂说。

展馆不大,名声却不小。2014年3月5日开馆以来,已有万余人来参观。王茂既当宣传员又当学雷锋带头人,带动百余名农民做好事。不起眼的农民 办了件积德行善的事儿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谁也没想到在这个日子里,东安村出了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村民王茂办了个学雷锋展馆。

展馆里,有周伯钦20年坚持义务扫大街用过的扫把,有韩秀金捐10万元为村里修路的单据,有13岁撑起一个家的冯会莲的照片……

之前,王茂就经常参加县里爱心团体组织的学雷锋活动,89岁老雷锋周伯钦是他心中的偶像。今年初,老雷锋走了,为追忆他的事迹,王茂决心要接过爱心的接力棒,让老雷锋的精神传递下去。于是,王茂把周伯钦生前义务植树修路的铁锹、扫了20年大街的扫把保存了下来,又搜集了助人为乐的百余幅图片和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办起了这个学雷锋展馆。不大一个展馆 引发乡亲们无数次感动

王茂办了个学雷锋展馆,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十里八乡。一拨接一拨的乡亲们来参观,王茂当解说员,用土话讲解,虽不标准却打动人心。“儿啊,你看韩秀金大妈,生前省下10万元给村民修路,她是好人。要是把钱输在赌场上,那叫败家子。”该村李大爷领着爱赌的儿子好好地教育了一番,儿子慢慢戒掉了赌博,还做起了好事。“同学们,冯会莲只有13岁,父亲去世后,她一边照料瘫痪在床的妈妈,一边发奋努力地学习,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茂讲着,冯家寨村小学的学生们用心记着。老师握着王茂的手说:“这是孩子们最受感动的一堂道德课。”

看过展览后,不少人都说:“王茂,你以后做好事也带上俺。”不一样的人儿 “麻将迷”变成“帮大哥”

一次,王茂开车与几个网友给一位孤寡老人送温暖,一袋米、一桶油,竟让老人感动得泪流满面。他情不自禁地掏出一百元钱,老人连连道谢。过后他感到,送给困难的人一百元钱,比赌场上输一百元强一百倍一次。

两年前,王茂还是个“麻将迷”,曾输过钱,也曾受过骗。

自打办起了展览馆,王茂与麻将桌越来越疏远,将心思都放在帮助他人上。

在他这个馆里,常备着热水、打气筒和修车工具等。乡亲们过路时口渴了,喝杯热水;谁家的电车、自行车坏了,不管多忙他都去修……

今年8月,一位农民在附近加油站加完油,一摸兜里没带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前来借钱。面对这位素不相识的人,王茂二话没说拿出20元钱。仅过了一天,那位农民骑车10余里来还钱。从此,他俩成了朋友。

半年多来,王茂多次帮助画鼻烟壶的残疾青年牛华明,驱车百余里为衡水一名求救的网友送去600元钱,为郑雪景等贫困学子多次送去助学金,成了备受百姓称赞的“帮大哥”。【感言】你用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接过了雷锋班的旗,也接过沉甸甸的责任。一个学雷锋展馆立在村头,成了乡村最美的风景。一件件感人的展品教育着他人,也教育着你自己。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总把一种温暖珍藏在心底。

无私奉献篇

广宗县有个89岁的“老雷锋”

【人物名片】周伯钦,广宗县核桃园乡庄头村农民。他是迄今为止广宗县年龄最大的“老雷锋”,也是邢台市已经评选的“感动邢台人物”中年龄最大的好人,还入选为“中国好人”候选人。他做好事长达70多年,成立了“雷锋班”。虽然他不幸去世了,但他的事迹却传遍了全国各地,在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10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老雷锋”周伯钦正在扫路

2012年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广宗县庄头村89岁的周伯钦老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今天,他又要迎来第四个雷锋班的孩子们。“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飘过庄头村的田野,该村小学的12名小学生,举着少先队队旗,戴着红领巾,走进周伯钦家中,站在他的身边,给他行少先队队礼,并把红领巾系在他的脖子上,顿时,他那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班长爷爷,再给我们讲讲你学雷锋的故事吧!”回忆起70年来义务修路、植树的事儿,他的记忆有些模糊,在儿孙的提醒下,才断断续续地讲起了那些往事。一辈子忘不了爹的叮咛

在去庄头村的路上,路两旁的杨树比碗口还粗,村里的人们都记得这树是十几年前周伯钦栽下的。往日的土路已变成油漆路,村民说,就在这条路上当年常见周大爷修路的身影。如今,他挥不动修路的铁锹了,仍拿着扫帚在村里扫街。问起周伯钦为啥做好事坚持了7 0年,这还得从他父亲的遗嘱说起。

周伯钦老人的父亲周文炳早年参加红军,上过延安“抗大”,日后成为党的地下工作者。周文炳在从事地下工作的同时,乐善好施,经常接济乡里乡亲。有一年闹灾荒,他父亲把自家的耕牛卖了接济穷人。1943年冬天,周伯钦的父亲在临终前把他叫到跟前说:“儿,你能不吸烟不喝酒不?”“能。”“你爷爷和我垫了一辈子的路,你能垫不?”“能。”父亲嘱咐完便永远离开了他。但父亲的叮嘱却牢牢记在他的心里,从那一年起,周伯钦每次出门,不管是赶集看庙会,还是下地干活,总不忘带三件宝,那就是铁锹、绳子、棉布包,从此,他走到哪儿就把路修到哪儿。修路用坏了12把铁锹

在周伯钦家中有一把铁锹。他自豪地说:“这把铁锹俺舍不得用,是上世纪90年代县里一位领导赠给俺的。”粗略算来,光修路他就用坏了12把铁锹,扫大街用坏了60多把扫帚。他究竟出了多少个义工,种了多少棵树,修了多少里路,已无法统计。但在暴雨后,在寒风中,在骄阳下,他修路的身影却留在了老百姓的心里。10年前的一天,周伯钦一大早就起床去垫道。家人等到天黑下起了大雨不见周伯钦回来,他老伴焦急地坐着凳子在大门口等,他回到家时浑身已湿透了,腿上还淌着血。老伴看了很心疼,周伯钦说垫道时看见两棵树快挨着电线了,怕出事,爬上去砍树枝,是斧子掉下来把腿砸伤了。听后,一家人泪水不住地淌了下来。

记者从周伯钦老人保存的10多本“雷锋日记”里看到,他修路不仅在周围10多个村庄,还有巨鹿、威县、南宫等地的100多个村庄。只要他发现哪儿的路坏了,被水冲了,坑洼不平,他就会把路修好,最远的一次竟走了80多公里。他修复的路不知有多条,修复损坏的桥不知有多少座,义务植树的数目也记不清有多少棵了。雷锋班班长今年89

周伯钦当了一辈子农民,只当过一次“官”,这个官就是雷锋班的班长,一当就是十年,从来没有卸任。他说,这个“官”一直要当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周伯钦老人的日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些名字:板台集“雷锋班”班长尚云保、尚贺雷,庄头村“雷锋班”班长周伯钦……雷锋班成立10年来,由本村的学校扩展到外村学校,发展到了200多个成员,遍布五六个村。

为了规范雷锋班的行动,周伯钦还制订了规矩,在他的日记本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听从党的召唤,爱护公物,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修桥补路”等字眼。

为了激励“雷锋班”的成员更好地学习雷锋,周伯钦对每次活动都有记录,用他画“正”字的土办法记录着“雷锋班”学雷锋活动的天数。谁被评上先进,可以得到铅笔、本、铁锹等奖品,使孩子们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