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简史——从石斧到爆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1 09:35:47

点击下载

作者:杨旸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新简史——从石斧到爆品

创新简史——从石斧到爆品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创新简史——从石斧到爆品作者:杨旸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1-01ISBN:9787510859922本书由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从“试错”到“试对”的创新观

巴萨前教练瓜迪奥拉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执教一个球队最重要的是什么?瓜迪奥拉说:很多人认为一个球队中有多少巨星是很重要的事,但作为教练来说,如何把自己的战术思想植入所有球员的大脑中,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商业。在不同的行业中,都有所谓的菜鸟、老鸟和专家,他们的区别在于对行业的理解,如果说行业有规则,那么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对规则掌握的多寡。刚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理解是只要完成每天的任务,不迟到不早退即可;上班多年的老员工对工作的理解是以一个项目的顺利完成作为目标,他们并不拘泥于每天是否按时上下班,但搞好各种关系,获取资源让项目顺利完成,是他们计划中的事;老板对工作似乎有不一样的想法,他要为公司的未来打算,梳理商业模式,然后融资上市。这三种对工作的理解,视角一个比一个高,考虑的因素也越多,老板更像是一个教练,拥有全局思维。

在时代的进步中,具象的变迁很容易感知,比如科技、医学、教育的进步,但抽象的思想、模式、方法却很难被感知,而恰巧是这些很难被感知的东西,成为今天商业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足球比赛中,一个顶级球员在球场上的表现可能会拯救一场比赛,但对于一个赛季来说,战术的全局性,才是获胜的关键,这个战术放到商业中,就像是老板在做商业模式的设计。今天的创业者似乎都明白单点突破的道理,通过一个点去让别人认可你,而对这个点的选择,可以看出创业者对创业理解的程度。初级的创业者可能只会从某一两个维度去找这个点,比如竞争对手、市场热度等,但有经验的创业者,则更善于从多维度的视角来选择这个点,它是否符合公司未来的发展、是否有更好的延展性、投资人是否看好……一个成功的点,就像是球场上的核心球员一样,其他球员都需要配合他完成这场比赛,显然,这个核心球员并不是随意选择的。

未来商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话语权从生产商转移到了消费者,看看今天那些拼命走心的广告,它们试图告诉所有人,我在功能上虽然和其他产品一样,但我的气质更符合你,你买我就对了。这种变化正是商业告别成长迎来成熟的标志,这对于今天的创新、创业来说,是一种思维认知上的升级。

本书中,我们尝试深入地研究“创新”,希望找到一些规律,使得创新、创业变得简单。

我找到了影响“创新”的两个要素,第一是外部因素,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货币的进化。从以物易物到贝币、金属货币、纸币,再到今天的数字货币,货币的进化让商业从无到有,推动并扩大了人类交换的规模和效率,换句话说,人类交换规模越大、速度越快,那么产生的创新也就越多。

第二个因素是节点因素,它与今天的创业紧密结合。本书把节点因素中的创新分为了三种,即根创新、域创新和维创新。

从维创新中引申出来的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方法论,我称之为“维理论”。

维理论是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先找到创业终点上的信息要素,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方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比如雷军的创业五法、周鸿祎的免费理论、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这些都是先建立理论框架,然后用来指导创业。为什么这么做呢?在《精益创业》这本书中,提到了小步试错的概念,就是在市场不明的情况下,通过发布一个不完美的产品来试探市场,然后再通过市场的反馈进行更新迭代。这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假如我们看这种方法的诞生时间,就会发现,它并没有与时俱进。“精益创业”来自于丰田公司,当时丰田作为后起之秀,选择生产一些小部分用户喜欢的款式,在与其他汽车巨头竞争中求得生存,这种方式后来被丰田公司称之为“精益生产”,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小生产线的灵活机动性,来顺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果然,丰田成功了。后来有人把这种“精益生产”的思维借用到了今天的创业中,这就是“精益创业”的来源。这种创业方法论的不妥之处是忽略了这个时代的优点,那就是拥有取之不尽的信息,这些信息绝大多数都是无用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有用的,而有用的部分,会为创新、创业带来巨大好处。比如说4G网络的成熟、智能手机的普及、旅游市场的繁荣、大量的私家闲置空房……这些信息融合到一起,就促成了Airbnb的成功。

维创新更像是一种逆向的创业思考方法。我需要一个iPhone,它要有一个超棒的屏幕,一个取之不尽的应用商店,还要有一个和电脑一样的处理器,为了让这个iPhone呈现在眼前,乔布斯在全世界找到了能让iPhone成为现实的零部件,也就是找到了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先发布一个试错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上,再慢慢改进。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对创新、创业的思考或许要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在传统的工业时代,并没有太多的信息以供参考,所以爱迪生注定需要上千次的试错才能找到合适的灯丝。到了互联网时代,巨大的信息优势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的试错成本。

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工业时代的创新,那就是“试错”,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互联网时代的创新,那就是“试对”。信息的增长让今天的创新有了巨大变化,它是从实践家到理论家的转变,是从努力到天赋的转变,更是从“试错”到“试对”的创新观转变。杨旸2017年10月19日序章创新的秘密

3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猿人诞生;

180万年前,直立人开始制造和使用石斧;

约50万年前,“北京人”已学会用火;

公元前5000年,中国仰韶文化已经有陶窑及手绘、模制的陶器;

公元前4000年,车轮被发明;

公元前3000年,贝币作为货币诞生了;

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已经有镀金、包金、镶金的各种器件及刺绣用的金丝;

公元前650年,古希腊人发现摩擦琥珀可以使之吸引轻物体,发现磁石可以吸铁;

公元前200年,中国的汉朝发明造纸术,材质为丝质纤维和麻质纤维;

900年,中国发明了使用火药的火箭;

1200年,欧洲人开始使用眼镜;

1500年,达·芬奇绘制了一些比较详细的人体解剖图;

167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菌;

1705年,英国人哈雷发现第一颗周期性彗星,并预言其轨道周期为76年;

1768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近代蒸汽机出现;

1789年,德国人克拉普罗特发现元素铀;

1833年,德国人韦伯发明了电报;

1859年,英国人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理论”,发表了著名的《物种起源》;

1867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了安全的烈性炸药;

1875年,英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1880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自制轻便内燃机,第一次成功实现用螺旋桨飞机飞行;

1905年,德国人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1945年,美国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原子弹试验;

1946年,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上月球;

1995年,产生转基因绵羊多利;

2007年,苹果公司的iPhone诞生;

……

大家可能很少这样一目了然地看到人类的发明史,但这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发明。人类在今天成为地球的绝对霸主,并不是因为拳头和肌肉,而是由于人类有了这些伟大的发明,才使得我们能安全的在城市里生活,并且活得越来越好。

这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我自己更愿意称之为创新。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好像它并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今天也没有一个职业叫创新家,大学也没开设一门叫“创新”的课程,这似乎有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们对创新的关注还太少,就像当年芭芭拉发现基因可以在染色体中移动,但却没有人在乎一样,这个时代对于先知先觉很少施以行动上的支持。

有人说电脑、汽车、iPhone是创新,我赞同,但真正的创新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需要用钱去购买的商品外,还有更多的形式。为了背那些难记的GRE单词,你自创了一种谐音法,就是把一些发音转化成一些有趣的谐音,如affectation,它的谐音是“爱妃抬身”,是矫揉造作的意思,于是你脑中浮现起这样一个故事:爱妃之所以获得恩宠,就是通过一些矫揉造作的举止让皇上觉得她很不一般……哈哈,是不是很神奇,你只用了五秒钟就记住了这个单词。这是创新吗?是的。

在本书中我们所谈论的“创新”,除了像电脑、手机这种商业性的创新,还会有各种看不见的但仍旧为人类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创新,比如人工取火、手工制陶、农业革命等等,可能它们在诞生之时没有任何商业价值,但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它们的意义远胜过你爱不释手的iPhone和今年最新款的爱马仕手包。不成功的创新项目——“北美鹰”汽车

如果你喜欢好莱坞的《速度与激情》系列,那么对速度一定有超常的热爱。你一定不会忘记里面疯狂而刺激的飙车场景,那种血脉偾张的刺激感,我想没有一个人不想体验一把。而在现实当中,同样也有一群追求速度的人在努力创造着惊喜,如下面要说的这辆连电影中的超级跑车都相形见绌的喷气式汽车。

2008年,一辆名叫“北美鹰”的超音速汽车在美国诞生,它的设计者叫沙德尔。沙德尔早年是一名业余赛车手,年轻的时候做过美国空军飞行员。他是个狂热的汽车迷,出于对汽车的热爱,他开始设计“北美鹰”喷气式汽车。沙德尔设计“北美鹰”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可他不但设计了它,还希望自己成为“北美鹰”的司机,创造历史性的一刻。沙德尔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是因为对这件事感兴趣而走到一起的,他们都拥有超高水平的汽车知识,其中包括弹射专家、喷气发动机机械员、电脑技术员、汽车专家和工程师。看到这里,你大概就能想到这不是一辆被随便改装的玩具车。

车的原型是沙德尔花了2.5万美元从一个废品堆放场买回的一架报废的F-104战斗机,对!你没看错,是一架战斗机。然后他的团队就开始把这架战斗机改装成一辆超音速汽车。

沙德尔说,刚开始的时候,“北美鹰”看起来什么也不是,随着他们对汽车不断改装和完善,改装后的“北美鹰”已经和战斗机车身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辆车的构造也许是你见过最个性的。“北美鹰”的发动机来自战斗机,速度可在20秒内由静止加速到1280公里,4.5秒行驶完1.6公里路程,我想这足以颠覆你对超速的理解。它的发动机直径为0.9m,重为1740kg,团队为这款车配有两个不同型号的发动机,一款是LM-1500,它能产生31258kW功率,主要是用于低速测试,另一款能产生38245kW功率,主要用于高速创造纪录。有了这样一款发动机,可别高兴得太早,它也是一个喝油的怪兽。发动机在怠速时,每分钟就会消耗68L油,全速行驶时每分钟消耗燃料604L,试想想,如果按目前的油价,全速时每分钟都需花费3000元人民币,这简直是一场土豪的游戏!“北美鹰”和普通汽车不一样,它有5个车轮。一个轮子设置在汽车前端,两个安装在汽车的中间轴上,还有两个安装在汽车尾部。车轮的材质也和普通车轮不同,采用了铝质材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橡胶材质呢?我们都知道,汽车在急加速时轮胎会出现烧胎现象,在超高速度运转时,一般橡胶轮胎会瞬间爆掉,因此“北美鹰”选用了铝制车轮来承受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巨大压力。◇“北美鹰”汽车◇“北美鹰”汽车驾驶舱

再说说它的驾驶室,其实更确切地说应该叫驾驶舱,因为它和战斗机的驾驶舱大致相同,驾驶舱内的安全带通过5个固定点将司机牢牢绑住,防止剧烈的震动把人甩出车外。“北美鹰”的方向盘也不是普通的圆形方向盘,而是类似战斗机的驾驶杆,通过液压系统来控制汽车方向,也就是说,你驾驶这辆汽车,会感到是在驾驶一架战斗机。驾驶舱中有一个仪器操作面板,它上面包括温度仪表、燃料和油压力表、速度指示表和马赫表等。驾驶员通过装配无线电和地勤人员沟通,其他人员帮助监测汽车运行情况。

这样燃爆的创新,也出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如何刹车的问题。不怕跑不快,就怕停不住,对于如此快速的车,怎么停下来是个问题。汽车在高速运行时会产生很大的动能,如果刹车性能欠佳,会出现车毁人亡的事故,这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团队在刹车上做了很多设计,刹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开始的时候减速不能过快,先通过车身阻流片来刹车,将速度降为1046km/h,然后打开减速伞协助减速,降速到804km/h时,通过磁性刹车系统来减速,最后在160km/h时,打开汽车全身的刹车片来减速,直到车完全停下来。即使有了这样体贴而科学的设计,但精准地停在目的地还是有点困难,你在二环开始刹车,一套流程下来,等真的停下来的时候,车已经到了四环,你只能选择步行回二环的公司了。

第二个问题是超音速会产生音爆冲击波。所谓的音爆就是当车速度接近音速时,会有一股强大的阻力,使车产生强烈的振荡,这会影响车辆的稳定性,车身如果不稳,会出现翻车的危险。“北美鹰”为了克服音爆带来的影响,安装了载荷传感器来监测载力,由计算机通过计算再控制小前翼的倾斜角度,但尽管如此,车身还是有剧烈的晃动。

第三个问题就是需要一位称职的司机。“北美鹰”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336km/h,为此他们需要寻找到一位合格且有勇气的司机。我们都知道,车速越快人的反应相对越慢,那么出现特殊情况时采取措施的速度也就相应越慢。有数据统计,当车速超过80km/h,驾驶员重伤的几率高达54.3%,这给驾驶员带来了巨大挑战。“北美鹰”为此发布了全球招聘司机的广告,要求包括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具有赛车、飞行或其他极限运动的经验等。后来他们在寥寥无几的报名人数中挑选出了一位有飞行经验的车手来进行“北美鹰”的第一次试跑。“北美鹰”第一次试跑是在一块盐田上,不过不算成功,但那次不算成功的试跑,还是花费了1.8万美元……

这就是“北美鹰”汽车的例子。

你也许会说这辆车太酷了!当然,我也会被这样的极客精神所感动,但作为普通的用户来说,你会选择“北美鹰”作为你的座驾吗?肯定不会。与“北美鹰”相比,你那1.6L的老爷车还不错,除了加速有点问题,空调有点问题,至少不会有生命危险,不会在二环刹车到四环才停下来,更不会上一个班就花掉你1.8万美元。

如果把“北美鹰”看成是一个创新的案例,那它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创新项目。为什么给出这样的结论呢?这里我们很难一下子说清楚,但这个典型的案例,会引起我们对创新的思考:什么是创新?影响创新的因素有哪些?我们能否找到这些因素来为我们的创新服务呢?……

别急,既然你已经读到了这本书,可以先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我相信,在慢慢阅读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的答案会逐渐明朗起来。创新最底层的秘密

在写本书前,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创新。我询问过很多人,都没有得到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于是,我决定“穿越”到老祖先生活的时代,我想,说不定那里会有我想要的答案。

我回到了20万年前,当时地球上的人类已经进化到了“智人”阶段,我幸运地遇到了一位主角,她叫希娅,是当时最先进的物种——“智人”中的一个。希娅的五官和四肢等身体结构和现代人已经非常相像了,她的大脑容量,达到了惊人的1300毫升。这是什么概念呢?现代人的大脑容量也才1500毫升。由此推断,她和我们的智力差距并不大,但是希娅因为缺少后天的训练,所以还是没法和现代人相比,比如她没有办法很快算出5乘以5等于多少。除此之外,她对“时间”“空间”的概念也十分模糊,世界对于她来说,处处都充满了神秘与不可预测:太阳为什么总会从一边升起?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天为什么会下雨?自己为什么要每天吃东西?……不过人类学家对智人的出现还是赞赏有加的,因为智人在人类进化史上有着巨大的标志意义,如果没有智人,就没有我们。

希娅来到河边的一块草地上,此时冬天刚过,阳光照在身上让她感觉暖暖的。草地上开了很多花,河水也解冻了,静静地流向远方。河的对岸有一些动物出来散步或寻找食物,漫长的冬季使得食物很匮乏,现在正是需要补充体力的时候。

希娅在花丛旁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美好风景。

就在希娅闭眼享受美好时,她听见旁边有嗡嗡的声响,她回过头,发现原来是蜜蜂。这些蜜蜂在不同的花上飞飞停停,然后像收获了什么一样飞向远方。希娅觉得很奇怪,它们在干吗呢?是在寻找食物吗?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暂停一下希娅的故事。

我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历史有上百万年,但只是在最近一万年才出现了文明,这么算下来,人类文明史的时间还占不到人类历史的0.1%。为什么我们的文明史这么短?那在最开始的99.9%时间里,我们的祖先都在干什么呢?我们很想知道,人类学家也很想知道。由于没有时光机器,我们很难还原当时的情景,所以我们只能推测。

从人类出现文明开始,技术进步了,经济繁荣了,各种创新多得数不过来,而这些发明和创新都是需要经验积累的,哪儿来的经验呢?答案是,来自于我们的祖先。从这点上来看,就解释了“在上百万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都在做什么”这个问题,那就是在积累经验,在让我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为我们后来的爆炸式创新打下基础。你或许还会继续追问,所谓的创新,它究竟是什么?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从希娅发现的蜜蜂身上找寻最底层的秘密。

我们都知道,花都是靠蜜蜂、蝴蝶这样的昆虫来进行受精繁衍,蜜蜂的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共生现象”,蜜蜂从花上得到食物,而花通过蜜蜂的采蜜行为来受精繁衍,延续物种的生命。我们想想,要是没有蜜蜂的交换行为,世界上的很多植物都会消失,所以这种交换对自然界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像蜜蜂的这种交换行为,自然界中存在很多。

珊瑚虫是一种身体微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的生物。它有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叫虫黄藻,虫黄藻是一种与珊瑚虫共生的单细胞植物。虫黄藻生活在珊瑚体内,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珊瑚会产生二氧化碳,虫黄藻则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和有机化合物,为珊瑚虫提供了必需的能量。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了食物,珊瑚虫则为虫黄藻提供了安全的环境。◇珊瑚虫

蜜蜂和花朵,珊瑚虫和虫黄藻,它们的生存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不同的能量进行交换,彼此受益。这种“交换”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包括动物、植物和我们人类。交换行为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行为,它是世界延续和繁荣的基础,如果没有交换,这个世界可能还是一片混沌,没有海洋,没有森林,也没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熊猫和统治地球的人类。

那么,交换的究竟是什么呢?整个宇宙中,交换的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能量,另一种是经验。蜜蜂和珊瑚虫,都是在交换能量,能量是所有生物生存下去的基础,水果、面包、饼干、水,这些能量让种子破土而出,让雏鹰变成了雄鹰,也让猿人越来越聪明,变成了人类。

人类大脑在升级的同时,带来了另外一个超级武器的诞生,那就是语言。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两个人只能通过手势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比如说通过捶胸和跺脚表示你侵犯了我的领地,我很愤怒,但这种表达方式很难呈现内心的具体情感,当一个人坐在草地上,就很难区分他是累了想休息还是失恋了不开心,或者是生病了不想动。这一切,在有了语言之后,就可以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双方想表达的意思,交流一旦频繁,就带来了第二种东西的交换,那就是经验。很显然,人类是独一无二可以交换经验的物种,当一个物种掌握了交换的秘密,那么它就掌握了一张进入统治阶层的门票。

人类进步如此之快,和人类同时学会了交换能量和交换经验有重要关系。能量是人类不断生存和繁衍的基础,而经验则是我们超越其他物种成为地球王者的终极武器。看看我们身边吧,人类通过大量经验的交换,建立了国家、商业、公司,还制造出各种各样让人痴迷的神奇物品,火药、印刷术、显微镜、汽车、手机、电脑、学校、迪士尼、电影院、万艾可、可口可乐、爱马仕、维基百科、比特币……这都是经验交换的结果。为什么会有国家呢?它是地域、文化的产物,相比于一个个分散的部落来说,国家可以让人民的利益最大化。试想,像穿山越岭的公路、铁路这样宏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去规划,一个部落或者说一个城市是不可能完成的。正因为国家有这样的力量去引导,让更多的人交换经验,然后协同工作,才有了今天这么多的创新。所以说,是交换让创新起源、发展、繁荣。

这点显然让很多科技公司看到了好处,于是它们开创了一种新的交换形式——创新者大会。比如苹果、谷歌、微软每年都有各自的创新大会,在这些大会上,全球顶尖的科技工作者聚集在一起,交流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技术和经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大会将会引领科技走势。

接下来,我会详细阐述交换是如何影响创新的发展,让人类从一个孱弱的部落发展成统治地球的霸主的。爆品的底层逻辑

交换产生了创新,那创新是如何发展的呢?这是本书的核心。

在本书中,我们总结出两个影响创新的因素。

第一是外部因素,通过促进个体间交换效率的提升,让人类的创新越来越多;

第二是内部因素,也可称之为节点因素,它是诞生汽车、飞机、电脑、手机等这些创新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底特律会破产?为什么半路出家的苹果公司会干掉诺基亚?为什么没有一辆车的Uber会估值600亿美金?……

这些现象背后都是因为创新的逻辑在变,而本书中所讲到的节点因素,就解释了这些现象。

创新的外部因素是从宏观的视角分析整个社会进步,找到了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货币的进化。货币的出现,让人类从一个小小的部落发展成一个村庄,再发展成一个城市,最后变成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货币,这都不可能,我们最多只会有一万人的部落,而不会成为城市和国家。

大家都逛过商场和超市,会看到所有的商品都会有价格,矿泉水2元、面包5元、水杯25元、台灯69元、咖啡199元……这些价格是怎么定出来的呢?你可能会说,当然是基于成本来定价,是的,成本在传统经济学中,对物品的价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那么,一个物品的价格说明了什么呢?

一个水杯25元,一个台灯却是69元,之所以会有价格的差异,其原因在于台灯与杯子相比,在制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材料,比如说一个杯子可能只需要五六种原材料,一分钟就能制造出来,而一个台灯可能需要几十种原材料,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制造出来,既然消耗的人力物力不一样,价格也就不一样。这个原理适用于大多数商品中,为什么说大多数呢?因为在商业活动中,类似于拍卖、奢侈品消费等行为,完全非理性,那么它也就不遵循这个原理了。

平日里衣食住行每一件商品,都需要用钱去购买,小到一个勺子,大到一栋房子,都会根据成本的不同定出不同的价格,这种用货币衡量的方法来理解创新,比纯粹用成本去理解要容易得多,如果你不信,我们可以看看为什么会诞生货币。

我们的祖先最开始并没有货币,也没有专门的集市、专门的商人去交换货物,需要其他东西怎么办呢?用以物易物来解决。一个男人想要用野兔去换对面女人的小米,因为妻子怀孕了,想吃点小米。当他表明自己的意思后,遭到了对面女人的拒绝,这个女人更想要一个陶罐,因为家里装粮食的鸵鸟蛋壳昨天不小心打破了,所以需要找一个结实的器皿装粮食。双方几经交涉,但由于需求不一样,交易失败。到了第二天,男人和女人又来到了一个简易的交换市场。在市场上,他们幸运地看到了另外一个女人抱着一个陶罐,而她想换点肉类食物。男人和女人欣喜,只要稍微一轮换,三个人都心满意足地走了。

以物易物的交换,更能体现交换的强需求,用现在的话来说,双方都是刚需,必须是两人都想要的才会去交换,如果不是刚需,这场交换可能就会告吹,所以这种交换方式的弊端很明显,我把它称之为需求的不对称。在以物易物时,我的需求必须是你的需求,否则交换就不能产生,如果你手中有多余的野兔,却找不到和你互换的人,很可能到这只野兔腐烂的时候还没交换出去,过了交换的时效,也就失去了物品的价值。

这个矛盾越来越严重,大家都想获得对方的产品,交换不方便成了主要矛盾。原始人意识到以物易物的不足,加之交换的频率很低,大家的积极性就开始消退,比如猎物打多了又不能交换,结果只能白白腐烂掉,想想还不如在山洞里睡觉。怎么办呢?矛盾积蓄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就会出现一个解决的办法。于是有一个部落就提出找一种中间物,咱们可以先把物品换成中间物,再用中间物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家一听,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于是最初的货币——贝币就诞生了。有了贝币后,大家可以先把手中多余的物品换成贝币,再用贝币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交换意识,为后来的商业起到了启蒙作用。

有了贝币后,猎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打猎,以前打多了换不出去会腐烂掉,但现在有个更好的方式,那就是换成贝币,然后用贝币换取粮食和武器等。武器的升级,提高了获取食物的效率,这就意味着当时的人们不用每天都花非常多的时间去打猎,多余的时间干吗呢?多余的时间他们可以去接触外界,产生更多的经验,经验也就变成了不同的创新。刚开始的石斧并没有手把,由于石头比较笨重、短小,在使用上很不方便。后来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树根的启发,开始在打磨的石斧上安装上木头或骨制的把柄,更高级的石斧便诞生了。

也许你觉得这种描述很像网络游戏中经验与升级的关系,没错,其实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获取经验,然后再升级大脑,人类的大脑越聪明,对外界的认知就越深,创新也就越多,人类的生存优势也就越强。通过漫长的成长,人类成为了一个高等级物种。也许一个人很难对付一只野兽,但人类学会了组团战斗,这是一个黑技能,不同工种的人配合默契,团结友爱,足以秒杀一切物种,当然,弄不好的话,也会伤了人类自己,就像核武器一样。

贝币的出现让创新有了用武之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货币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到接下来的贝币,再到后面人造的金属货币,再到现在的纸币和互联网金融,从货币的进化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它自身也在向更轻便、更高效的方向发展。纸币相比于金属货币来说更加轻便,而互联网时代的数字货币,则完全没有了重量,买一袋大米或一辆车,只是看你余额够不够。同时,互联网让交易变得没有时差,这对大规模的经验交换带来了便利,也让创新越来越快。

影响创新的第二个因素是内部因素。

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创新”的概念,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技术的普及和生产收益减少的矛盾产物。

我们具体来说说。如果一个公司发明了一款革命性产品,被称为爆品,每次一上架就立马被抢空,一年下来,公司的营业额大增。这种爆品让同行非常羡慕,不过他们并没有来恭喜你,而是在半年后的一个下午,开了一场发布会,宣布自己也打造了和你一模一样的甚至更优秀的产品。这就像当年的电脑市场。

上个世纪80年代,IBM发明了第一款PC机,成为一款爆品,而在此之前,电脑是普通用户难以企及的庞然大物。这款PC机一上市,立马成为当年的热销产品,这让IBM的财报和股票都一片大好。不过,对于当时的英特尔、美国电报公司等一些同行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一个大蛋糕将被IBM一家侵吞。怎么办呢?接下来的时间,这些公司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攻克技术,加紧研发自己的PC机。到80年代末,它们的投入有了回报,各个公司都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PC机,这使得之前IBM一家独大的局面,变成了百家争鸣。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原先垄断的技术被普及,大家都能造出PC机。

随着市场上的PC机越来越多,利润迅速回落,市场蛋糕被分食一空。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创造更多的利润,是必须要思考的事情,自己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就意味着公司不可能有巨大的盈利,这个时候,只有通过创新,进入到新的空白市场,才能获得巨大利润,而新市场意味着需要新技术和新产品,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于是苹果公司在1989年推出了第一款笔记本电脑,内存为1MB,显示屏为10寸单色液晶显示器,重量约4kg.这款笔记本虽然不太适合年轻的白领用来提升身份,但它是解释创新的有力证明。随后,笔记本电脑重复了PC机的创新过程,随着技术的广泛普及,价格从最开始的几万美元降到了几百美元,这才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这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解释创新,似乎比维基百科对创新的定义更贴合市场——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下面我们来说说影响创新的第二个因素——内部因素,我也叫它节点因素。

刚才说到PC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整个市场从大型机的创新转到PC机,然后又从PC机转到笔记本电脑,而不是从PC机的创新转到大型机,然后再转到笔记本电脑?也许你会说,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存在一个逻辑性,也就是说技术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简单的创新一定会先产生,而复杂的创新将会在后面产生,就像你需要先播种然后才能收获果实一样。电脑技术的发展,和果实的获取一样,遵循着这样一个逻辑顺序。◇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

第一代电脑使用的是真空管技术。1946年,第一台以真空管为零件的电脑问世。这个超级电脑共用了18000个真空管,重约30吨,大约要两间教室才能摆得下。计算机运算几分钟或几小时,需要用几小时到几天的时间来编插程序,这么笨拙的电脑,价格却非常昂贵。所以不用说,没有哪个人会想用这样一台电脑来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代电脑采用了电晶体技术。电晶体技术是1948年发明的,到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才完成一部以电晶体为主的电脑。它将原来的逻辑元件电子管改为了晶体管,外存储器也有了磁盘、磁带。运算速度提升到了每秒几十万次。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FORTRAN、COBOL、ALGOL等高级语言。与第一代计算机相比,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成本低、功能强、可靠性大大提高。除了科学计算外,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

第三代电脑采用集成电路技术,将许多电晶体浓缩在一个微小的晶片中。这种技术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几千万次、上亿次,软件出现了结构化、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这一代电脑的优点是体积小,坚固耐用,耗电量少,速度极快,且价格低廉,因此电脑开始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第四代电脑是由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的计算机,就是将很多电路浓缩到了一块体积更小的晶片上,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这是多么让人诧异的超级工艺,它却藏在了我们手中的笔记本中。今年上半年上市的LG gram笔记本电脑,14寸屏,重量仅有940g,仅仅只是两杯咖啡的重量。这就是技术的进步!如果我问你,你是喜欢体积和重量都大的电脑还是类似LG gram这种轻薄型的电脑,你的答案可能和我一样,电脑当然是体积和重量越小越好,同时,价格越便宜越好。

电脑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的发展一脉相承。

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不从大型机直接跳到个人机,或者直接从真空管技术跳到晶片技术呢?你可能会嘲笑我,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创新是一步一步来的,因为晶片技术比真空管技术复杂,我们必须要先学会走路,然后才会跑。是的,这是真理,不过我还想问,又是什么原因,让创新遵循了这种技术进步的逻辑性?

这么一问,你可能觉得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就有意思多了。听一场创业励志演讲,你可能更多的是获得一些策略上的东西,比如如何在营销层面做一点点变化,让第二天的下载量猛增,如何通过一场发布会让品牌一夜爆红……这些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我们希望深入到创新的内部,去发现当中的一些规律,然后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我们当下的创新中去,真正实现其价值。

为什么不是先诞生PC机再诞生大型机呢?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存在某种逻辑,这种逻辑的进步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存在一个方向,就像从单细胞向多细胞生物进化一样。我把这个创新进步的逻辑称之为节点因素。

◇蹲踞式起跑姿势

那么,什么是节点呢?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袋鼠在起跑以前,总是要弯曲身体,把它们的肚子尽量贴近地面,然后以弹射的方式起动。人类观察发现,这样的起跑方式可以达到最大的加速度。由此受到启发,在1896年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伯克在100米跑的决赛中采用了这一技术,而且最终夺得金牌,很明显,在他启动的那一刹那,就已经领先了。这种蹲踞式起跑姿势的发明,就是人类综合了袋鼠起跑的经验形成的一个创新。而这个综合的点,就是我要说的节点。

这种节点在人类的发展中有很多。比如谷歌公司有个“气球计划”,该项目的设想是建立一个由气球组成的环,然后在全球上空飞行,谷歌希望利用热气球为农村、偏远和不发达地区提供廉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开始小规模测试。这个项目中的节点就是气球与互联网的结合。这个节点的创造方案显然有很多种,比如前两年非常火热的O2O上门做菜项目,在App上预约厨师,自己备好材料,然后由厨师上门做菜。这个项目具有非常大的不可操作性,这里我们不探究它失败的原因,但这个项目中依然存在节点,那就是厨师与上门的结合。

节点因素就是这些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理解这个关系是我们理解创新的关键,如果你理解了这个关系,那么就不难理解创新的发展逻辑了。比如上面的例子,先出现大型机再出现PC机的原因就是受制于技术进步的节点因素。可以说在今天,理解创新的关键就是深入理解节点因素。在后面,我把节点因素又分为根创新、域创新和维创新,这三种创新覆盖了人类从觅食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整个发展逻辑,无论是石斧的创新,还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亦或是今天特斯拉、iPhone、小米这样的爆款创新,都和节点因素有关。在本书中,我们讨论创新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深入解析创新,第二个目的是找到创新的规律,然后运用到现实当中,而节点因素的理解和运用,是理解创新和创造创新的关键。

以上就是影响创新的两个因素。外部因素推动着整个时代不断向前,而内部因素,也即节点因素,则是诞生爆品的关键所在。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对这两个因素做更加详细的讨论。我们会解释——

为什么很多人说创新是不连续的;

为什么2007年诞生的iPhone比诞生了几十年的航天技术看似更招人喜欢;

为什么汽车工业已经步入到修修补补的瓶颈期;

为什么我们在谈论创新时,总希望找到一种“颠覆”性的方法。

这些有趣的问题,我们都将从“创新”的两个因素中找到答案。第一部分创新的起源第一章 创新的起源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原因

在序章中,我们对创新做了一个定义——

创新是技术的普及和生产收益减少的矛盾产物。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技术被很多人掌握了,市场上就会出现大量的同质化产品,竞争导致了利润下降,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大家就会通过创新寻找一个新的市场。创新其实是一个为了增加利润而建立新壁垒的方式。人类是创新的缔造者,那么,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人类可以创新。

新锐历史学家赫拉利说:“人类在整体上比动物聪明,比动物能干,但是把一个人和一只大猩猩同时扔到森林里,大猩猩一定是活得更好的那一个。”这是一个有趣的对比,当你和一只大猩猩面对面时,你可能比它漂亮(当然只有人类这么认为),但真要动起武来,你还真不是大猩猩的对手,但奇怪的是,统治地球的是人而不是大猩猩。赫拉利解释了这个原因:人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团结精神,一百个人可以为了一个目标去相互协作,比如修金字塔、盖宫殿、进行十字军东征,但一百只大猩猩在一起,就没有这么团结了,它们会各自为政,会杀死前任首领的孩子,它们也没有尊老爱幼的谦让品质……我不太确定,这是不是和它们没上过思想品德课有关系。

我们人类和动物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最好能找到一个主人公,然后从他的经历说起。经过海选,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位主人公,她的名字叫露西。

露西是生活在320万年前东非大草原上的直立人,是希娅的祖先,同时也是一位成年女性。露西的身体结构和古猿十分相像,臂长而腿短,身高还没不到一米。露西的体形看起来很怪,但她是幸运的,因为露西的祖先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进化,一支向我们人类的方向进化,而另一支则进化成了更为高大的古猿,但可惜的是,古猿这支最后灭绝了,只有露西选对了进化方向,幸运地成为了人类的祖先。

露西的脑容量只有400毫升,但进化出了与四指相对的大拇指,这对露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拇指与四指相对,可以让她进行很多精细化的动作,可以握拳、可以两根手指捻物体,从而制造工具、武器等,这使得她和动物的差距越来越大。◇320万年前古人类“露西”骨化石复制品

露西的部落只有几个人,他们白天狩猎,晚上就在山洞里休息睡觉。不管是狩猎还是睡觉,有一样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那就是武器。一件锋利的武器不仅能快速杀死猎物,还可以用来防范敌人。在原始社会,两个部落之间经常会发生战争,有时候战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彼此陌生,越看越恐惧。就在前几天,露西和她的小伙伴就碰到了一个陌生的部落,当时露西他们正在伏击一头野牛,突然从山上冲下来另一群人,大约有5个左右,他们彼此相对,都不认识,手中都拿有石斧和长矛。露西站出来,冲他们嘶吼,意思是说,你们越界了,这是我们的地盘,请离开!但对方并没有离去,双方对峙着,紧张的气氛中一场小小的战争就发生了,战争最终以露西他们的胜利而告终,但代价也是惨痛的,露西的一个哥哥在这场战争中死去了,被对方的长矛刺中了胸口,当时露西的哥哥用一根木棍刺向对方,而对方回敬他的是一根尖锐的矛,几个回合下来,她哥哥倒在了地上,因失血过多而死。露西抱着哥哥的尸体大哭起来,其他人围在身旁,嘴中发出低沉的声音,为他祈祷,希望他的灵魂可以保佑部落。这场战争使露西意识到,他们必须制造更加锋利的武器,这样就会在下一次战争中占据上风,让对方付出血的代价。

不管是石斧还是长矛,这都跟人类手掌的结构有关。露西的手掌已经进化成大拇指与四指相对,这可以让她有更加丰富和精细的动作,想想你女朋友在你身上的各种实验,握、捻、掐、戳,你就能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我们可以想象,要是我们还和动物一样,五根指头并列生长,那生活一定很糟。看看家里的宠物狗玩棒球时的样子,你就能体会手掌进化的重要性。

人类学家说,除了大拇指的进化外,人类和动物的第二个区别在于外族通婚制度。它的意义在于,跨部落的通婚增加了彼此交流的机会。前面我们谈到了经验交换的重要性,它是一切创新的材料。我们经常看到,两个人彼此交换了看法,一个伟大的点子就诞生了,这就是交流的好处。如果大家更加频繁地交流,那么创新的产生自然就越多,而外族通婚打破了自我为中心的传统,尝试外交,让人类前进了一大步。

在露西的时代,由于人口少,大家并没有外族通婚的条件,往往上千平米的土地上就只有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少则几个人,多则十来个人,大家唯一希望的就是吃饱肚子和不被野兽袭击,因此通过部落里的通婚增加人数,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种部落内的婚姻延续了上百万年,直至氏族社会时期,也就是公元前1万年的时候,人类才开始实行外族通婚,这就意味着,当你喜欢上邻居家的大哥哥,最后是不能在一起的。

外族通婚让人类对陌生人有了信任。我们都知道,人和人交流有很多行为会表达出信任的含义,比如你对邻家大哥哥倾诉,前提是你信任他;你的爱人可以零距离依偎着你,这也是信任。原始人也是人,也需要信任,特别是人口越来越多,部落也越来越多的时候,可能大家稍微跑两个山头就越界了,当你和其他部落的人面对面的时候,急迫的问题就出现了——你没有身份证证明自己是好人,或许你只是散步太过专心走过了边界而已,但这种失误却可能让你丧命。所以,要取得对方信任非常关键,特别是在语言不发达的原始社会。

怎么知道对方具不具有威胁呢?原始人的做法是从血缘关系上来判断,如果一个人是自己部落的,就不具有威胁,因为大家需要团结一致去狩猎、御敌。这和《动物世界》中的规则一样,一只壮年雄狮干掉其他狮群中的老大成为新首领后,它接下来做的不是“抚恤爱民”,而是开始清理门户,杀死前首领的孩子,这也是从血缘关系判断威胁与信任的。

这种血缘判断的方式简单粗暴,但很有效,可原始社会并不只有露西这一个部落,有的部落厉害,就像战国时候的秦国,立志要灭掉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和部落的人怎么办呢?也许联合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到了氏族社会,地球上有了不同的部落,草原部落的人聚到女首领家里,希望联合和自己实力相当的森林部落,和他们共同抵抗海边部落的侵犯。问题来了,对方部落怎么相信我们呢?大家闭门讨论了一天,最后女首领提议,两个部落进行婚嫁,这样就成了一家人,间接也就有了血缘关系。其他人一听,拍手叫好,这是个前无古人的大胆想法。

第二天,女首领和部落的巫师启程了。他们向西行走,两座山后面,就是森林部落的地盘。

女首领一行四人,在黄昏时分到达了森林部落。他们向守卫表明了来意,过了一会儿,部落的男首领出来接见了他们。女首领表明了来意,说希望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部落,两个部落永结同好,互相帮助。森林部落正处在繁荣时期,部落中壮年男子居多,海边部落虽然经常骚扰他们,但每次偷袭都没占到多少便宜。

森林部落的首领听完后,沉思了许久,他必须慎重对待这件事。族里的女巫警告说,这会违反神的旨意,因为任何外来的人都带有邪恶,会惹怒天神,给部落带来灾难。首领思考再三,还是决定答应女首领的请求,目前部落中的几个女人要么是在怀孕,要么是在哺乳期,而自己的儿子正需要一个女人做妻子。其实首领还有另外一个秘密,他看上了女首领,他觉得女首领身上有一种别样的勇敢在诱惑着他,这是一种族内女人都无法拥有的气质。

第五天,两个部落就成为了亲家,并没有女巫所说的惩罚。

这就是外族通婚的开始。两个部落虽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通婚后就成了亲戚,也就彼此互信,两个部落开始共同捕猎和抵御其他部落的攻击,更重要的是,两个部落可以带来更多的经验交流,这为创新的产生带来了有利条件。

手掌进化和外族通婚,让人和猩猩有了区别。手掌的进化让人有了制造精细工具的条件,而通婚让陌生人建立了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扩大了彼此的交流。我的部落懂得制造石斧,而你的部落会制造陶罐,既然大家是亲家,为什么不直接交换呢?用杂交水稻来解释人类的黑武器——经验融合

我们看新闻的时候,偶尔会看到有些动物也会制造点工具,不过它们并没有像人这样,会制造这么多复杂而高效的工具。我在想,人的这种“天赋”是怎么来的。

我反复研究动物的杰作,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动物对工具的运用大多是基因的本能,也就是说,一生下来就会使用工具。为了更好地理解,给大家看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动物界的印随行为:小鸭子在出生后,会把看到的第一个活物认定为自己的妈妈,也许你和我都觉得这个做法太不明智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它们活得快乐。印随行为是先天的,只要控制这个习性的基因不改变,那么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南极,不管是拿破仑时代的鸭子还是今天特朗普时代的鸭子,一出生就会获得这个能力。

人也有基因经验,比如人有一种“深度”意识,当你从高处往下跳时,你的膝盖会自然弯曲,来缓冲身体自重带来的冲力。但你会发现,当你从2米高的地方往下跳和从3米高的地方往下跳时,腿部弯曲的弧度是不一样的,那人是怎么控制的呢?其实不用人为控制,由于人天生具有一种“深度”意识,大脑会自动计算这个高度,然后协调身体,做出缓冲的准备,这就是天生的基因经验。

那么,面对经验,人和动物是怎么分道扬镳的呢?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对经验有后天融合的能力,其他动物却没有这个能力。什么是后天经验融合能力呢?比如说,鸭子习惯用嘴直接去捕猎,一条小鱼因为想吃漂在水面上的水草,正好被鸭子碰到,而成为了鸭子的腹中之物,但鸭子并不会思考自己能否用水草做诱饵,来提高捕食小鱼的成功率。当然,我们在《动物世界》中看到有种叫绿鹭的鸟,它们就会用水草来诱捕小鱼,但这个能力也是天生的,并不是某只绿鹭偷偷在后天学会的。但这种事对于人类来说,就会有不一样的启发,一个人看到绿鹭用水草作诱饵,觉得这是一个奇妙的点子,经过一阵子的摸索,他发明了鱼钩,后来进行改进,发明了更为高效的鱼笼。以前可能半天才能捕一条鱼,而有了这些工具后,一天捕20条鱼也轻而易举,我们不禁感叹,人真是太聪明了。

人类这种对事物的反思和模仿能力,就是经验融合能力,这个能力不像鸭子认妈妈一样,它并不会随基因遗传下去,而只会发生在后天的个体身上。经过多年的训练,每个人都有了自己擅长的职业,老师、科学家、服务员、厨师、运动员……这些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因为你不断地积累某一方面的技能,久而久之,就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了。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我们可以称为经验。做不同的事就会产生不同的经验,经验有了,人类就能对这些经验进行任意的组合,有些组合可能会发生不错的化学反应,有些组合可能什么也不是,那就不用管了,但那些拥有好运气的组合,就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创新。我们都知道,农民擅长农作物的种植,如果一个农民只会种水稻,那么他一辈子最好的经验就是种水稻的经验。一亩田的水稻产量最多也就八百斤,可随着人口的增多,粮食开始不够用了,这时,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控制人口,二是增加水稻的产量。这个时候,一个叫袁隆平的科学家站出来说,我想增加水稻的产量,我们都知道,最后他成功了。但他成功并不是因为他只会种水稻,而是因为他把两种重要的经验进行了组合,一种是基因杂交的经验,一种是种植水稻的经验,他把这两种经验融合,最终产生了杂交水稻的创新。杂交水稻这个物种地球上本来是没有的,是人类通过经验的融合才产生的新物种,这种能力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不同,动物只有基因携带的本能经验,而人类则可以通过后天的经验融合产生创新。

当然,人不可能什么都从0到1自己去发现。还是拿杂交水稻来举例。杂交水稻的成功最重要的两种经验是水稻的种植经验,它包括什么时候撒种、什么时候育苗、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收割等等;第二种经验是基因遗传学经验。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主人公就是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1865年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这两种经验的重要融合。

书本传播的大部分是被证实的经验,比如各种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定律等,后来的人只需要把这些经验记下来,作为自己的底层经验加以利用即可。袁隆平利用的基因杂交经验,并不是他发现的,而是奥地利的孟德尔发现的,袁隆平只是把杂交经验作为底层经验,加上水稻的种植经验,才产生了新发现。

人的这种经验融合能力,是人类领先其他物种称霸地球的最重要原因,我称这种能力为“经验+1“的能力,直接用别人的经验进行加工,并不需要自己从0开始。比如小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就是前人的成果,我们不需要再次总结它,唯一要做的就是死记硬背,记住它即可,它对你后面学习函数、几何、微积分都很重要。再比如你业务能力很强,但因为不擅长演讲,所以一直得不到提升,朋友向你推荐《乔布斯的魔力演讲》这本书,书中告诉你PPT的制作要遵循“三原则”,演讲中要与观众保持眼神交流,运用开放性姿势,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词语……你看完后就拿过来运用,虽然效果也许不如乔布斯那么好,但你的演讲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这就是拿来主义,只要经验本身是对的,那么它就可以作为你的底层经验加以运用。在今天的商业活动当中,拿来主义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以芯片行业来说,中国电子产品中使用的芯片大多靠进口,原因无非是国产技术和国外技术有很大差距。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说,中国企业进入半导体显示领域时间相对较晚,与韩国的三星、LG、日本的夏普,日本显示公司、东芝半导体以及台湾地区的台积电、友达、群创等先行企业相比,面临着高昂的折旧摊销成本,成本竞争力处于明显劣势。TCL投资过两家芯片公司,用李东生的话来说,TCL起步还在28纳米工艺,国外已经是8纳米工艺。作为芯片来说,工艺尺寸越小,会给产品节省更多的空间,在寸土寸金的电子产品上,元器件越小意味着功能越丰富,而且体验更好,比如更薄更轻,电池容量更大等等。这种情况下,终端厂商一定会出于体验的考虑用最先进的元器件,而不是自己从头研发。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拿来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更节省成本,在此基础上能做出更符合市场的创新,也证明了人类的确是地球上唯一可以实现经验融合的物种,这种能力首先会带来个体的进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当每个人都在做“经验+1“积累的时候,创新的总量就会呈指数增长。

为了更加清晰地看到这种进步,我在这里做了一个表,假设每个人最开始都只有1个经验,然后彼此交换,2个经验生成一个简单创新,那么,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变化。

2个人的理论创新数:

3个人的理论创新数:

4个人的理论创新数:

在理想的条件下,人类创新的公式是:

S≤n(n-1)/2(n≥2)创新

其中S表示最终产出创新的数量,n表示经验个数,之所以是“≤”,是因为创新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的创新可能只是两个经验组合而成的。比如说你困了,想在太阳下睡一觉,由于阳光刺眼让你怎么也睡不着,怎么办呢?你找了一件衣服挡在眼睛上,这种“睡觉+衣服=眼罩”的创新就是简单创新,这种简单创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它们一般需要的经验很少,2个、3个、4个都有可能产生一个简单创新。

这里我们看一个关于马镫的创新案例。

在人类骑马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人骑在马上,双脚都是悬空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骑士横扫整个中亚时,战士们骑在马上都无处搁脚,为了不在奔跑时摔下马来,骑手们必须紧紧抓住坐骑的鬃毛。后来罗马人发明了一种安在鬃毛前面可供手抓的器具,这能让人在奔跑时相对稳定一些,不过两条腿仍悬在两边。没有马镫,除了在骑行过程中不方便,而且上马也不那么容易,所以当时的人就以能飞身上马而自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