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企业走进非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1 11:34:32

点击下载

作者:智宇琛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中央企业走进非洲

中国中央企业走进非洲试读:

绪论

在中华民族觉醒自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的历史进程中,国有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砥砺前行,不断自我强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自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以来,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积极践行国家战略,承担起“共和国长子”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围绕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改革目标和要求,央企近年来以改革促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虽然目前学术界在央企的市场定位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论,但学者们对央企在国民经济发展、重大社会责任承担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渐成共识,尤其是在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央企更发挥了重点引领和平台搭建等重要作用。近年来,央企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能矿开发、工业制造三大领域取得了良好成绩,在“三大网络”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交通建设成绩突出,水电建设创造多项第一,房建市政业务发展迅速;打造海外能矿资源基地;开展技术输出,促进非洲本地工业发展。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南非举行,这次峰会推动中非合作水平迈向新的高度,央企在下一步中非合作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中坚作用。

本书主要聚焦五大主要问题:一是央企在非洲发展的基础条件的系统研究;二是非洲各次区域经济发展和中非经贸合作的系统分析;三是央企在非洲各次区域发展情况、特点的系统梳理;四是央企在非洲各次区域发展的重点问题研究和政策建议;五是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化中“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命运共同体”国家战略对接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一 研究央企走进非洲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研究我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的各类学术文献很多,对中国与非洲在能矿合作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合作研究也有大量成果,但是专门研究“央企”这个特殊的企业主体在非洲的发展情况的学术成果很少。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紧紧抓住央企践行国家战略这一重要主线开展调研、分析、论证,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系统梳理案例,总结分析央企在非洲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近十年以来,央企在摸索中实践“走出去”战略,非洲成为重要的发展地域。在此过程中,各企业基本处于“干中学”的状态,虽然也有部分经验总结和交流,但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理论分析都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摸清央企目前在非洲发展的“家底”和现状,是准确规划未来的重要基础,也是本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体现。

一是对央企在非发展案例进行全面梳理。在写作本书过程中,笔者对近年来涉足非洲业务的49家央企在非洲开展的417项重点项目情况逐一进行分析,包括项目主要内容、合作方式、投融资安排及经济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在此过程中,笔者经常深入一线基层,对部分项目负责人进行访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证研究素材。二是对项目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发展模式和特点。通过分类分析,基本明确了央企在非洲重点项目主要分布于能矿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制造三大领域。本书结合非洲各次区域相关情况,深入研究央企在各领域业务发展特点;同时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项目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分门别类对交通建设、水利电力、房建市政三个主要业务领域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梳理和总结非洲五大次区域的经济发展图谱,提炼央企在非洲各区域业务发展的模式和作用,提出央企未来在非洲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建议。三是追根溯源,深入研究风险防范和发展建议。在宏观层面,针对央企在非洲不同行业、产业、地域的发展情况,结合重点问题提出风险防范建议,例如针对央企在尼罗河流域、西非四大河流域等开展水电建设遇到的政治和经济风险提出建议,针对“西非—北非—东非”油气资源带与非洲恐怖组织活动区域高度重合提出有关建议等。在微观层面,针对具体案例进行追溯,例如针对央企在中部非洲洛比、贝林加两大铁矿项目难以持续经营的情况进行深入追踪,反映央企大规模“海外寻矿”遇到的困境与难题;针对众多央企在开展基建项目过程中,通过建设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公益设施以及培训当地雇员,积极带动就业和依法纳税等措施融入当地社会的情况进行论述,反映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央企海外发展的重要性等。(二)系统分析非洲经济发展现状及中非经贸合作特点

央企在非洲的发展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扎根于非洲国家发展现实、顺应了中非经贸合作近年来快速发展形势。为更好地论述央企在非洲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特点,同时通过总结过去分析未来发展方向,本书用一定篇幅对非洲经济发展现状及中非经贸发展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对非洲近年来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总—分”研究。本书第一章,对非洲大陆近五年来的有关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汇总整理,重点关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三大方面,以实证数据阐明非洲近年来总体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与我国发展存在互补性特征。在其后的五个章节中,分别对非洲五个次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主要经济体、发展较快的经济体情况及产业变化趋势,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清晰”。二是对中非经贸发展情况进行细致剖析。本书对非洲整体及各次区域与我国经贸合作的主要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投资方面,通过我国对非洲各国投资流量、存量的变化,分析我国对非主要投资变动趋势;在贸易方面,通过我国与非洲各国进出口总额及净出口的变化,分析指出各次区域、主要经济体的贸易结构和特征;在工程总承包方面,鉴于近年来我国在非洲大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我国在非洲各国工程总承包营业额的变化,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重点对象国的分布和发展态势。三是将环境研究与央企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非洲经济发展和中非经贸合作情况构成了央企在非洲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既能够相互检验并更好地说明央企在非洲发展的一些重点问题,同时又能够对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判断,这构成有关政策建议的实证基础。举例而言,通过对各次区域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情况与央企在此类国家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央企在南非、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加纳、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喀麦隆等主要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通过对比经济增速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如塞拉利昂、津巴布韦、利比里亚、莫桑比克、赞比亚、乍得、刚果(布)、刚果(金)等国引进外资情况和央企在这些国家重大投资情况,一方面可以得出央企在新兴经济体得到更好发展机遇的结论,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央企的重大投资在上述国家外资总量中比重较大、影响深远的现实情况,这为央企下一步制定对非发展规划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结论等。这些问题在书中都有详细论述,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三)对非洲各次区域投资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为各央企提供切实有用的分析材料,本书站在企业对外投资论证角度对非洲各次区域的投资环境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由于本书涉及非洲52个国家,因此本书在经济区域上按照相邻、相关的原则进行了划分,方便投资参考。

一方面,对非洲各次区域进行了二级经济区域划分。在全面进行国别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地缘经济紧密性,将东部非洲划分为东非沿海经济圈和大湖经济圈,将南部非洲划分为南部非洲关税联盟经济圈和南部非洲北部经济圈,将中部非洲划分为东几内亚湾经济圈和刚果经济圈,将西部非洲划分为西非沿海经济圈和西几内亚湾经济圈,将北部非洲划分为北非西部经济圈和北非东部经济圈。这种划分方式既有利于读者了解非洲各国的具体情况,又能够对有关区域经济情况进行把握,但在学术上只能说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另一方面,确立了各经济区域的重点研究维度。按照央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要求,本书重点选取了政治环境、宏观经济、重点产业和市场辐射、发展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外汇/税收/投资管理政策五个分析维度。在政治环境分析部分,从各国历史、区域内国际关系、与西方国家和我国关系以及当前政局等方面系统评估政治风险情况;在宏观经济分析部分,侧重从经济区域各国GDP、人均GDP、经济增长率、外汇储备、外债余额、通货膨胀率、竞争力排名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经济表现;在重点产业和市场辐射分析部分,重点说明各国优势产业及地区和国际市场辐射能力;在发展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分析部分,系统研究各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从各国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角度分析央企对各国的功能定位;在外汇/税收/投资管理政策分析部分,对各国及各区域经济联盟使用货币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并对各国税收及招商引资政策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较为系统的投资决策参考。(四)为中央企业在非洲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大量案例表明,央企在我国新一轮国际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引导性和前瞻性作用,央企也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我国企业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现实路径已现端倪。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本书尝试站在国家战略角度,以全球化视野重新审视央企“走出去”战略、“走进非洲”进程及其重大作用和意义,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共鸣。

一是重新审视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大变局下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战略价值。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复杂而深远变化的情况下,“中非命运共同体”战略价值凸显,弥足珍贵。中非友谊历久弥新,传统政治经济合作绵延至今,这对双方都是珍贵的财富;同时,中非合作发展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自的挑战恰为对方的机遇,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中非合作具有良好前景和广泛共识。囿于篇幅和主题原因,本书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仅阐述了研究结论,并未深入展开论证。二是研究了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总体思路及央企策略。在本书的结论部分,从地缘政治经济角度对这两大国家战略对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以东非为重点,带动三大资源带,重视南部非洲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央企践行国家战略、在非洲各次区域发展的重点策略建议,并提出“基建、制造业、电子商务、物流、能源、金融”六位一体的发展策略,其中对非洲各国目前重点支持的经济特区进行了系统梳理,希望对央企下一步加快在非洲发展产生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三是探讨央企在非洲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目前国家对央企的发展十分重视,从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到整合南/北车、中国电建等以打造“走出去”战略联盟等重大举措,预示着下一步央企在我国国际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本书从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的监管体制、各有关部委的支持政策以及央企自身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国务院国资委在中非合作论坛中作用,加强对央企“走出去”工作的指导,加大税收、融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工程总承包业务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保护央企海外投资利益,认真总结央企近年来在非洲发展的实践经验,从战略布局上对非洲国家进行系统研究和重新定位,提升央企在非洲的综合竞争能力,关注风险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善尽央企社会责任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为了更好地说明央企在非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书在参考文献选择方面并未局限于央企个案的资料,而是将视野拓展到非洲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大国与非洲关系、中非政治经济合作、非洲各国投资环境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等多个方面,试图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更全面地展开对本书主题的论证。(一)关于非洲发展及合作情况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以“黄皮书”形式出版的关于中东非洲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是目前国内最为权威和全面的研究报告。在2012年之前,该报告以《中东非洲黄皮书——中东非洲发展报告》的形式出版,之后关于非洲部分的研究内容专门出版《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本书选择了《中东非洲发展报告》第12期、第13期,《非洲发展报告》第14期、第15期作为参考文献。《中东非洲发展报告》第12期的主题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非洲经济的影[1]响”,包括21篇学术论文,其中涉及非洲部分的有13篇。杨光在主题报告中对2009~2010年非洲的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姚桂梅、朴英姬、张春宇分别就金融危机对非洲发展道路、宏观经济走势及主要产业的影响和启示进行论述;杨宝荣、张春宇分别研究了金融危机对南非和尼日利亚两大经济体的影响;张永蓬、贺文萍分别研究了非洲国际关系中的对话与合作及非洲政治发展形势;李志鹏、金锐、周密和王晨燕分别分析了西亚非洲国家贸易、工程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援助情况。该书的作者认为,“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多种传导机制对中东非洲国家造成影响;中东非洲国家尽管受到严重冲击,但其自身应对措施发挥一定作用;金融危机影响短时期难以消除,但中东非洲经济有望逐渐改善;非洲政治民主化曲折前行,一体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中东非洲发展报告》第13期的主题为“解析中东非洲国家的‘向东看’现象”,包括22篇学术论

[2]文,其中涉及非洲部分13篇。刘中伟、贺文萍、姚桂梅分别就非洲国家“向东看”情况及经济考量、非洲与亚洲战略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研究;徐国庆、杨宝荣分别对南非和肯尼亚两大经济体“向东看”战略举措及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张永蓬、贺文萍、朴英姬分别对非洲国际地位上升、非洲政治发展情况及宏观经济情况进行了研究;周密、李志鹏、毛小菁分别研究了西亚非洲国家的贸易、投资和援助情况。该书的作者认为,“中东非洲国家‘向东看’趋势是由于国际格局变化、大国关注和干预以及该地区国家自身原因等多重因素造成的,该趋势还将继续发展;‘向东看’并不意味着放弃西方,也不意味着仅向中国看,但中国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北非政局动荡、苏丹公投等事件对地区形势产生重大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继续吸引大国关注,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但索马里和科特迪瓦问题造成困扰;非洲经济踏上复苏进程,但北非动荡带来不利影响”。《非洲发展报告》第14期的主题为“新世纪中非合作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包括26篇学术[3]论文。张宏明在主题报告中对中非关系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思路进行了综合论述;卢沙野、钟伟云、刘海方、李安山等分别对中非政治和党际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赵海生等对中非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情况进行了研究;施勇杰、姜洪、樊志刚等对中非发展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非合作中的措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安春英、姚桂梅分别对中非经贸合作区及中国参与非洲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袁武、朴英姬、张永蓬分别对非洲政治和经济及大国与非洲关系情况进行了研究;杨立华、李新烽、贺文萍、李文刚、王洪一、张春宇、唐军等,分别对南非参与金砖合作机制、南苏丹局势、利比亚战争、尼日利亚恐怖主义、科特迪瓦政局及国际金融危机对非洲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周密、李志鹏、金锐、王晨燕,分别对非洲国家贸易、投资、工程承包及援助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该书的作者认为,“非洲政局稳定面临挑战,北非政局持续动荡,但撒哈拉以南非洲较为顺利度过选举年;北非经济遭受重挫,撒哈拉以南非洲保持良好经济增长势头,但非洲经济仍然依赖全球经济复苏;西方大国加强对非干预,北约干预利比亚战局开启新模式,非盟权威受到挑战;南非加入金砖国家意义重大,科特迪瓦局势错综复杂但整体向好,尼日利亚恐怖组织活动猖獗,德班气候大会凸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歧和较量”。《非洲发展报告》第15期的主题为“中国与非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路径”,包括25篇学[4]术论文。杨立华在主题报告中对非洲一体化背景下的中非经贸合作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综合论述;姚桂梅、杨宝荣、朴英姬、张春宇分别对中国与北部、西部、东部、中部和南部非洲的经贸合作情况进行了分析(本书对中国与非洲各次区域经贸合作情况研究的框架借鉴了这部分研究成果);张宏明、黎文涛、李力清、马强、秦路等分别对中非政治互信、安全合作、民间交流、投资合作和农业合作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孙保红、郝睿、张永蓬、贺文萍分别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形势、非洲经济形势、大国与非洲关系,以及非洲政治、安全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宏、潘华琼、詹世明、袁武、钟伟云等分别对埃及局势、马里政变、中非共和国政局、刚果(金)东部局势及南非政经和社会情况进行了分析;梁明、李志鹏、曹晋丽、金锐分别对非洲国家贸易、投资、援助及工程承包情况进行了研究。该书的作者认为,“非洲各国普遍意识到推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已在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共同市场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与非洲开展跨国跨区域合作对于提升中非合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并具备有利条件,但目前多边合作相对滞后;非洲民主政治不断成熟,但北部、西部、中部非洲仍然存在局部动荡,且恐怖主义威胁和安全挑战日益增加,不能以牺牲发展和军事化为代价应对安全威胁,应深度挖潜加快自身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组织编纂的《非洲地区发展报告》是目前国内较为全面地对非洲发展与合作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合[5]集。《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1》包括48篇学术论文。在年度热点方面,刘云、胡美、贺文萍、刘青建、姜恒昆、李鹏涛等分别对北非变局、非洲粮食安全、“大选年”及政治生态、气候政治、南苏丹独立、科特迪瓦危机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在政治与国际关系发展态势方面,余文胜、盛红生、王学军、刘青建、周玉渊、罗建波、王涛、李鹏涛、肖玉华、刘军等分别就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地区武装冲突与维和行动、非传统安全、大国与非洲关系、区域一体化、非洲国家“向东看”、反政府武装、南部非洲和非洲之角政治发展以及索马里海盗等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在投资贸易与经济发展方面,舒运国、胡美、张小峰、张哲、朱华友、梁益坚、骆高远、张瑾分别编制非洲经济发展,国际对非援助,非洲金融、农业、工业、能源与资源、旅游经济及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张忠祥、张春宇、李文刚、安春英、亚黑亚分别就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毛里塔尼亚等国经济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此外,该书还收编了关于非洲宗教、人文、民族及中非在政治、经济、政党、人文等方面合作的有关学术论文。该书的作者认为,“一方面,非洲部分国家已经出现并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态势,非洲大陆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民主政治的不断成熟、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加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非洲自身经济结构的优化等都成为良好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多数非洲国家发展水平较低,仍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外部干预、大国强权以及非洲国家自身错综复杂的内部矛盾导致部分地区政治动荡,恐怖主义威胁和安全风险增加,非洲一体化遇到重重困难和挑战,大量非传统安全问题在不断增加[6]等”。《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2~2013》包括41篇学术论文。在年度热点方面,姜恒昆、张忠祥、张春宇、刘云等分别就金砖国家德班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东非石油大发现、埃及局势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政治与国际关系方面,余文胜、刘青建、王学军、王涛、李鹏涛、肖玉华、姜恒昆等分别就非洲政治、大国与非洲关系、非洲地区冲突、反政府武装、南部非洲和非洲之角政治局势、苏丹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在投资贸易与经济发展方面,舒运国、杨立华、胡美、张哲、张小峰等分别就非洲经济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对非援助,非洲农业、股市、贸易、能源、土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此外,该书还收编了非洲千年发展目标、减贫、文化、就业、城市化、媒体、教育等,以及中非在软实力、和平与安全、经济、政党、技术等方面合作的年度报告。该书作者的主要观点,“一是虽然存在部分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但非洲作为一个整体寻求发展的共识日益得到重视,非洲经济仍然充满希望;二是中国发展经验和实践与非洲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和互补性,创新中非合作方式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中非发展合作将对推动全球经济形成巨大动力;三是中非命运共同体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中国应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应对全球挑战,并积极创新与非洲国家合作方式,在合作中应尊重非洲国家发展意愿并实现合作共赢,同时非洲应加强国家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二)关于中非经贸合作情况的研究

外交部非洲司于2012年选取“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5篇课题研究项目成果报告,汇编出版了《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2011年课[7]题研究报告选编》一书。在“非洲经济发展战略及中国经验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启示”一编中,杨光、安春英、姚桂梅、贺文萍、张春宇对非洲发展战略和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提炼了中国改革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并就非洲借鉴中国发展经验提出了建议。在“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比较及我国援外(援非)国际合作战略”一编中,张宏明、张永蓬比较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援非问题上的政策理念、援助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分析了我国援非方面的优势、困难、处境及利弊得失,对我国援非事务提出战略构想。在“非洲热点问题研究及对中国建设性参与非洲和平与安全事务的建议”一编中,王洪一对当前非洲苏丹及达尔富尔、刚果(金)、索马里、科特迪瓦等热点问题的历史缘由及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对这些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及国际社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机制进行分析,对中国参与非洲维和情况进行专题论述并提出中国参与非洲和平与安全事务的有关建议。在“非政府组织在非洲发展状况及西方有关政策、做法和影响”一编中,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对非洲非政府组织基本情况及其与非洲国家政府和西方国家关系,以及对中非关系影响进行梳理和论证。在“国际对非合作机制比较及发展中非合作论坛对策建议”一编中,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对国际对非合作机制发展的背景、平台与政策定位及成效等情况进行梳理,对中非合作论坛与国际合作机制互动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该书的作者认为,“非洲可以在改革与发展、资本和技术利用、农村和农业发展、汇率政策、港口管理、权力下放机制及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政策七个方面学习中国经验;我国开展援非国际合作应坚持自愿平等、尊重对方、以我为主、兼顾各方等原则,发挥联合国核心领导作用,实现出资比例平衡,不带商业性目的,在责任和利益方面共同而有区别;目前国际社会对非洲危机和冲突管理的机制和理念存在缺陷,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我国应更积极采取措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维和行动,并积极支持非洲的自主维和行动;非洲非政府组织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众多领域作用日增,西方非政府组织在非洲也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应高度重视非政府组织在中非合作中的作用;中非合作论坛应学习国际合作机制优势,避免不平等、不务实等问题,重视软规则和三边合作,强化公共外交,实现均衡发展”。

美国知名非洲问题专家黛博拉·布罗蒂加姆所著《龙的礼物:中[8]国在非洲真实的故事》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中非经贸合作的力作。该书对本书的写作产生巨大帮助,不仅厘清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模式演变的思路和中国政府起到的有关作用,也分析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各主要领域发展情况和特点,还提供了大量实际案例和研究数据、素材。本书也是在该书的启发下建立了主要的分析框架。该书包括序言、十一章正文及结论,在简要阐述了中国近年来在非洲发展情况后,作者迅速将主题聚焦到中国在非洲发展的起点——援助上来,并由此开始论述中国在非洲发展援助的起因、演变、成效及主要影响,并对中国在非洲基建、工业、农业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点面结合和理论与案例互动式的详细分析。该书作者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总体是正向和积极的;中国的发展援助方式最初以政治诉求为主,后来借鉴日本模式,将大规模信贷与基建工程和能矿合作开发相挂钩,并注重援助项目的延续性;近年来中国政府为促进中非合作,在实施国企改革、加强金融支持、增加外交努力、鼓励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中国在非洲基建领域的发展模式较为成功、值得借鉴,在工业领域则既起到‘催化剂’作用又产生抑制作用,在农业领域则并不乐观;中国国内正在发生巨大而快速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中非合作产生后续影响;西方国家不应只看到中国在非洲带来的挑战,而应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并尝试增加与中国进行合作;中国的发展经验对中非合作及非洲发展都具有长期的积极意义”。“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发展总体战略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9]大课题,有关学术成果以合著形式出版成书。在该书序言部分,杨立华从国际竞争态势与中非合作战略意义、中国需要非洲、非洲对中国的需求、非洲的安全形式以及中非双方发展战略和需求的契合点等方面,阐述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大环境和大趋势。在“中国对非洲合作政策的传承、内涵与效果”一章中,张宏明将中国对非合作政策分为探索与孕育(1949~1963年)、确立与实践(1964~1982年)、调整与磨合(1983~1995年)、充实与提速(1995~2000年)等阶段,并重点分析了21世纪中国对非合作政策的新举措及实施效应。在“中国与非洲贸易发展的现状、挑战及因应战略”一章中,姚桂梅对中非贸易发展态势及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推动中非贸易平稳发展的政策建议。在“中非投资发展态势、挑战及因应战略”一章中,张春宇对中国对非投资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安哥拉和苏丹等典型案例,同时对中非投资合作的影响、风险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出了中国对非投资的产业选择建议。在“对非工程总承包发展态势、挑战和因应战略”一章中,陈玉来就中国对非工程总承包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制定了未来发展规划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在“中国对非援助发展态势、挑战和因应战略”一章中,张永蓬对中国对非援助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国际援助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近期及中长期发展政策建议。在“中国与非洲科技合作的现状、机遇与发展战略”一章中,杨宝荣对中非科技合作的基础及成效进行评估,深入阐述了科技合作在中非经济合作中的重要性,对未来合作方向、重点领域及措施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在“中非经贸合作战略构想”一章中,杨立华在总揽全局基础上,提出了中非经贸合作的思路、战略、布局,以及在贸易、投资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政策建议。该书作者认为,“在国家层面,中非经贸合作应着眼长远,融入非洲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共同发展,满足当下需要,考虑长远发展;从企业层面,应重视产业链发展和升级、多边合作、品牌建设、产业和技术标准等问题;在战略布局上,要以投资为主导,统筹发展工程总承包、能矿合作开发、服务转型升级等,发挥援助工具综合效应;在保障措施方面,要增进政治互信,援助侧重民生,加强企业作用,扩大民间交往,开放包容合作”。该书对本书的写作意义重大,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央企在中非经贸合作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二是明确了央企在非洲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思路,三是为本书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思路和线索,四是从总体上明确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在整个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中的定位和功能。

此外,本书在进行中非经贸合作实证研究时,搜集整理了2011~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关于我国对非投资存量、增量和进出口总额、净出口总额、工程总承包营业额等方面的数据,数据更新至2013年。(三)关于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与非洲经贸合作的比较研究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欧盟—非洲”这一复杂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门镜、本杰明·巴顿主编了《中国、欧盟在非洲》一

[10]书,该书共包括五个部分13篇学术文章。门镜、本杰明·巴顿对中国与欧盟在非洲的政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中国、欧盟两大经济体在非洲政策中可能存在的冲突与共识。薄智跃、李安山、赵穗生分别从中国全球治理规划和文化因素以及中西方在非洲力量平衡角度阐述了中国对非政策的演变和特点。昆汀·威勒、尤里斯·拉瑞克分别从中、欧打击索马里海盗和武器扩散两个方面研究了双方合作的可能性。伊安·泰勒、莎拉·范·霍伊密森、毕建祥分别从人权和主权以及维和行动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欧在非洲行动的异同及原因。马丁·戴维斯、张兴慧则从中国促进非洲发展及实施援助等角度阐述了中国在非洲对欧盟产生的影响。艾里克·凯因德·奥古雷耶、乌维·维森巴赫则讨论了中国与欧盟在非洲开展合作存在的障碍及可能的方式。该书作者认为,“当前中国重视非洲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意义;中国文化因素对中国对非政策具有显著影响;中国与西方在苏丹、津巴布韦等问题上虽然存在分歧,但并不妨碍中国成为负责任大国;中欧在索马里海盗和武器扩散问题上既有竞争也存在未来合作空间;欧盟应该停止对中国在非洲人权方面发挥作用的指责,并更多地寻求共识与合作;中国在非洲进行干预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在维和行动中的表现具有积极意义;中国通过金融支持等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制造领域对非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欧应在上述方面成为合作伙伴;中国对非援助并非对欧盟的挑战,双方可在此方面加强合作;非洲应对中国和欧盟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开展合作”。《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与非洲经贸合作研究》是近年来在中非[11]经贸合作比较研究方面最为权威的鸿篇巨作,全书共70余万字。在“发达经济体与非洲经贸合作”和“新兴经济体与非洲经贸合作”两编内容中,安春英、张宏明、张春宇、朴英姬、杨宝荣、姚桂梅、徐国庆、詹世明、张春系统研究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葡萄牙、日本、韩国7个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土耳其5个新兴国家与非洲经贸合作的政策、方式、效果等情况。在“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和“国际对非经贸合作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两编内容中,姚桂梅、张春宇、张宏明分别研究了中国对非贸易、投资和发展合作情况,并通过对比国际合作情况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该书作者的主要结论为,“在中非贸易合作方面,应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增加与非洲国家交流的渠道和途径,建立与非洲区域性组织的经贸合作机制,加快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建立符合国际贸易体制惯例、规范高效的贸易管理政策体系;在中非投资合作方面,应重视各领域协同发展,增强软实力建设,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确定对非投资优先国家、地区和产业领域,重视多边合作,培养投资主体,加强投资合作机制建设;在中非发展合作方面,应明确对外援助理念、战略和目标,明晰和强化管理、监督、执行机构职能,优化管理体制,实现规划先行和全过程监管,重视制度化和程序化,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及国际协调合作,尊重受援国意愿和需求,不附加援助条件及提高承诺兑现率等”。(四)关于非洲投资环境的研究

由李安山等合著的《非洲梦:探索现代化之路》是近年来对非洲投资环境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可多得的论著之一。[12]在绪论及第一章至第五章内容中,李安山首先从对现代化理论在非洲实践的反思、非洲文明及奴隶贸易时期非洲发展情况、非洲早期的现代化尝试以及非洲国家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等方面论述了非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分析了非洲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历史情况和制度因素,阐述了独立后非洲国家面临的挑战,进而从政治变迁、经济发展和民族构建三个方面论述了非洲现代化的进程和条件,其中民族构建方面除了进行理论研究外,还选择了坦桑尼亚和卢旺达案例进行分析。在第六章中,肖宏宇从非洲一体化思想与机制建设角度,论述了非洲一体化对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在第七章至第十四章,肖玉华、李保平、杨廷智、潘华琼、李文刚、刘少楠、杨立华、刘海方分别对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非洲法语国家、尼日利亚、加纳、南非、安哥拉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特点及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该书作者认为,“非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独立自主思想和近年来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区域一体化合作为非洲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则为非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由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编的《非洲经济评论》对研究非洲投资环境有[13]很好的参考作用。在2012年的书中,刘伟才、张瑾、邱晓军、舒运国、刘玲玉、张忠祥、祝鸣、严磊、李杉分别对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非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交通运输与非洲一体化、中非基建合作、中国经验对非洲的借鉴、中国与摩洛哥经贸合作等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在2013年的书中,舒运国、李安山、刘鸿武、李智彪、安春英、姚桂梅、张忠祥、黄玉沛、韩宇澄分别对泛非主义思想、非洲经济发展、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与非盟合作、非洲农业与减贫、中国与北部非洲经贸合作、金砖国家与非洲发展、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和非洲开发银行等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王博翻译了A.G.霍普金斯的新非洲经济史;杨敬、曹立华翻译介绍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

能矿合作开发是央企在非洲合作开发最为重要的领域,因此研究非洲能源和工矿业情况是本书的重要基础,但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公开资料并不多见。姚桂梅(2006)对我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央企在非洲所有石油投资权益项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这是本书写作时国内最为全面的总结梳理文献),并比较分析了中[14]西方石油公司发展模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本书搜集、整理了2003~2013年上述三家石油企业的年报和相关新闻,对2006年以来新增的所有投资权益项目进行梳理,并论述了在非洲不同次区域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在此过程中,董秀丽等合著的《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15]外交·非洲卷》也对本书帮助很大。该书概述了非洲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格局的特点以及非洲国家能源战略总体情况,并选择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利比亚、尼日利亚和苏丹五国进行案例分析,对各国能源经济情况、法律法规、产业情况、能源外交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此外,朱华友等著《当代非洲工矿业》一书较为全面地说明了非[16]洲矿业发展的有关情况,主要内容涉及非洲工矿业简史、地质矿产情况、矿业开发与产业情况、矿业投资环境、中非工矿业合作等,对研究央企在非洲矿业领域合作与发展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水利建设是央企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优势领域之一,李凤婷等主编的《非洲典型区域水资源研究》一书是目前国内此领域较前沿的著[17]作。该书系统介绍了非洲水资源现状和特点,包括喀麦隆雅温得、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肯尼亚内罗毕、塞内加尔达喀尔、乌干达坎帕拉、南非开普敦、尼日利亚哈科特港、尼罗河和乍得湖流域等的水资源分布、重点水利设施、水资源利用开发等方面情况。为写好中非合作开展“三大网络”建设内容,本书还参考了罗福建、黄新[18]民等著《当代非洲交通》一书。该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非洲交通简史以及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和城市交通的有关情况,并提出了中非交通合作的有关建议。该书虽然成书较早,部分内容已发生了变化,但对于笔者建立起非洲交通网络的整体架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研究非洲各国投资环境过程中,笔者还全面搜集、整理了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2013年和2014年统计年鉴(UNCTAD,Handbook of Statistics),非洲各国GDP总量、经济增速、产业结构及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等数据均采用该年鉴数据,最新数据为2013年统计结果。同时,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商务部出版的非洲44国《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13年和2014[19]年版本,主要内容涉及地理、政治、人文、社会、国际关系、经济、产业、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由于数量众多,在此不一一列出。(五)中央企业“走出去”战略情况研究

由于有关政策,目前中央企业海外发展情况更多地局限在系统内交流,国内公开刊物的研究成果少有涉足,国际学者的研究则几乎没[20]有。卢进勇在《“走出去”战略与中国跨国公司崛起》一书中,对“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中国跨国公司理论、产业基础、国际竞争力、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选择海尔、华为、中石油、中铝、中建等企业进行案例分析,进而提出了有关建议。作者认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优化产业和贸易结构,是实现经济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提升企业竞争力,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郑风田从国家竞争优势角度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选择了荷兰、智利、丹麦、日本等国案例和我国部分产品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了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21]国家竞争力的有关建议。他认为,“我国应注重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结合,通过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并通过上下游产业链有机整合形成产业群;应培育自主技术创新环境,重视技术引进并促进模仿创新和二次创新”。刘劲松、李孟刚在《资源“走出去”与中国石[22]油产业安全研究》一书中,通过对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国石油产业发展、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情况、国际石油地缘政治、中外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等问题研究后提出,“中国能源企业通过并购、贷款换石油、开发服务协议和资源竞标四种方式进行海外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国际石油竞争格局长期存在并日益激烈,国有企业遇到政治障碍,石油运输也成为有关企业海外发展瓶颈;中国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应从国家战略和企业策略两个方面促进中国能源企业海外发展”。冯远、潘默、李怡针对我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提出建议,“应制定国家资源战略规划,增加风险勘探投资,优化海外并购方式,加强海内外资源型企业联合重组,推进投融资方式多元[23][24]化”。李桂芳在《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中对央企2010年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趋势、区域、产业、方式等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中海油、中国武钢、中国五矿、中铁物资集团等海外投资案例。作者分析指出,“央企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头羊,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逐年增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央企实力雄厚,规模较大;央企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亚洲地区,对非洲地区非金融类投资速度加快且以项目运作为主;保障能源安全、开拓市场空间、获取经济技术资源以及强大的金融支持成为央企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此外,中国有色集团在分析赞比亚经营情况时认为,应通过整合内外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实施集群式开发模式。中国电力集团在分析非洲某国并购电网案例时认为,通过与当地合作方设立本土企业,成功获得东道国国家输电网经营特许权,承担国家电力调度职能,与此同时,通过高质量的业务和负责任的行为,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水电在总结其非洲案例时认为,应通过实施建设—经营—转让(BOT)项目模式,实现由工程总承包向资本运作经营模式转型,同时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在BOT融资中的作用,充分利用金融工具转移风险。

三 研究方案设计

本书第一章为央企在非洲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中非经贸合作提供良好外部环境。通过研究近五年来非洲经济总量和主要经济体、非洲国家经济增速、各国产业结构情况,对非洲经济概况进行综述;通过对近五年来非洲贸易、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和流量,中国在非工程总承包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中非经贸合作情况进行综述。二是中非合作论坛创造良好合作平台。对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情况进行简要回顾,重点分析新时期中非合作“461框架”和“三大网络”建设内容,对各专业论坛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三是央企改革发展及“走出去”战略实施形成基础。对央企近年来改革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了央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情况和在非洲发展的总体情况,重点对基础设施建设类领军企业进行了介绍。四是我国对中非经贸合作提供良好金融支持。重点对中国进出口银行“两优”贷款情况和中非发展基金对央企的支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本书第二章至第六章为央企在非洲各次区域发展情况。分别对央企在东部非洲、南部非洲、中部非洲、西部非洲和北部非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其基本框架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区域经济概况和与中国经贸合作情况,二是央企在该区域发展情况,三是该区域投资环境研究,四是提出央企在该区域发展的建议。在第一部分中,均按照经济总量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各国产业结构、贸易情况、投资情况、工程总承包情况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第二部分中,详细梳理了央企在能矿开发、交通、水利电力、房建市政、工业制造(含农业合作)五个领域的所有项目,总结央企在每个次区域各领域的发展特点。在第三部分中,对每个次区域的政治、经济、产业发展、市场辐射、发展规划及外汇、税收和各国优惠政策进行综合分析。在第四部分中,针对央企在每个次区域的发展提出建议。本书的结论与建议主要聚焦四个方面:一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二是“中非命运共同体”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对接,三是央企在非洲发展的思路、模式、产业策略及关注重点,四是有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建议。

目前,国资委已经提出“扩大正面宣传、树立央企形象”的政策基调,对本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长期在中央企业从事发展战略研究,可以较多地接触央企的经验交流材料,并有机会深入一线基层,从而得以积累大量一手素材。客观而言,虽然中央企业近年来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已经有所作为,部分企业取得较好成绩;但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央企发展国际化业务时间较短,尚未充分掌握话语权,与国际先进企业还存在差距。因此在本书研究过程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发展模型比较困难,一步到位得出一些结论还为时尚早。针对此问题,笔者尽可能采用实证数据和比较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提出研究观点,力争精准扎实、言之有物,不足之处也请读者、专家批评指正。

[1] 杨光主编《中东非洲发展报告No.12(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全书包括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形势、市场走向和资料数据5个部分。

[2] 杨光主编《中东非洲发展报告No.13(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全书包括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形势、市场走向和资料数据5个部分。

[3] 张宏明主编《非洲发展报告No.14(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全书包括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形势、热点问题、市场走向和文献资料6个部分。

[4] 张宏明主编《非洲发展报告No.15(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全书包括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一、专题报告二、地区形势、热点问题、市场走向和文献资料7个部分。

[5] 刘鸿武主编《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 刘鸿武主编《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2~201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 外交部非洲司:《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2011年课题研究报告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8] 〔美〕黛博拉·布罗蒂加姆:《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真实的故事》,沈晓雷、高明秀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 杨立华等:《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0] 门镜、〔英〕本杰明·巴顿主编《中国、欧盟在非洲》,李靖堃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1] 张宏明主编《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与非洲经贸合作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12] 李安山等:《非洲梦:探索现代化之路》,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13] 舒运国、张忠祥主编《非洲经济评论(2012)》,上海三联书店,2012;《非洲经济评论(2013)》,上海三联书店,2013。

[14] 姚桂梅:《中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第11期。

[15] 董秀丽等:《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非洲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6] 朱华友等:《当代非洲工矿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7] 李凤婷等:《非洲典型区域水资源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

[18] 罗福建、黄新民等:《当代非洲交通》,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19] 所含国家包括: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马里、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乍得、中非、苏丹、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刚果(金)、刚果(布)、加蓬、安哥拉、赞比亚、莫桑比克、毛里求斯、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厄立特里亚。

[20] 卢进勇编著《“走出去”战略与中国跨国公司崛起——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21] 郑风田、崔海兴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2] 刘劲松、李孟刚:《资源“走出去”与中国石油产业安全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3] 冯远、潘默、李怡:《中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方式创新》,载冯雷、夏先良主编《中国“走出去”方式创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165~194页。

[24] 李桂芳主编《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1)》,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第一章 央企在非洲发展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非洲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绩,经济增长速度超过5%,是全球经济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非洲经济总量已达20000亿美元,占全球比例达到2.7%,被公认为是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同时,中非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我国在非洲投资存量持续增长,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中国与非洲互补优势明显,双方在能矿合作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存在巨大合作空间,中非合作已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内容。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新时期中非合作“461框架”和非洲“三大网络”建设重大战略举措,既有利于将我国经济技术优势转化为中非友好政治优势,又可为非洲国家带来投资就业,增加技术转移,促进非洲一体化进程。通过不断加强创新合作和包容发展,将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增加新的内涵。“央企”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的同时,更承担着国有资本落实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在我国实施新一轮对非战略过程中,央企责无旁贷地成为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央企业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能矿开发、工业制造三大领域取得良好成绩,在“三大网络”建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中非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央企在非洲的业务拓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一 中非经贸合作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非洲面积302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为世界第二大洲;非洲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本书研究对象涉及其中52个国家,其中北部非洲7个,西部非洲17个,东部非洲9个,中部非洲7个,南部非洲12个;非洲人口有10亿,占世界总人口15%。近年来,非洲经济保持增长,部分国家加快发展,中国与非洲在投资、贸易和工程承包等方面的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为央企在非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非洲经济概况1.经济总量及主要经济体

非洲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球3%左右,南非、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是非洲五大主要经济体。从经济总量角度看,非洲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但占全球经济比例很低。2010~2014年,非洲地区GDP总量由1.93万亿美元增长至2.43万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4.73%,部分年份增长率超过5%;非洲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由2010年的2.94%上升至2014年的3.13%,与美洲(32.80%)、亚洲(33.55%)、欧洲(28.30%)相比明显较低,仅高于大洋洲(2.22%),居全球倒数第二位(见表1-1、表1-2)。第二,非洲地区占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比例下降,与中国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发展中国家中,非洲地区经济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8.96%下降至2014年的8.31%;同时,非洲与中国的经济总量水平差距逐渐拉大,非、中经济总量比例由2010年的32.36%下降至2014年的24.10%,下降速度明显(见表1-1、表1-2)。第三,非洲主要经济体在地区经济中占比较大,但经济增长率较低。2014年底,非洲地区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为尼日利亚、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摩洛哥、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其中尼日利亚、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五国经济总量之和在非洲经济总量中占到63.34%(见表1-3);但从2010~2014年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看,除尼日利亚经济增长率达到5.68%外,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的增长率则分别为2.44%、2.68%、3.16%和4.38%,增长速度较慢。表1-1 2010~2014年全球主要经济GDP统计表1-2 2010~2014年非洲与主要经济体GDP在全球经济中的比例表1-3 2010~2014年非洲经济总量前十位国家总量、比例和增长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