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1 19:47:48

点击下载

作者:弗兰西斯•培根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培根论人生作者:弗兰西斯•培根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1ISBN:9787544759380本书由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在世界上,没有一种恶德比虚伪和背信弃义更令人蒙羞。

——培根一 论真理

彼拉多曾以一种戏谑的口吻说道:“真理又是什么呢?”1他的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需要人来回答。诚然,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总是喜欢把个人的说法和行动变来变去2。他们认为,人要是有了所谓的信仰,恐怕也就是给自己套上了一副人生枷锁。于是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刻意地要求自我意志的开放自由。虽然这些不同人物的行为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至今仍有一些后来居上的游说者与他们同流合污。尽管这些后来者比他们更加心高气傲。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谎言。原因不仅仅在于人们在寻找真理的时候,需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同时,也并不在于寻到所谓的真理之后,真理会束缚他们的思想与自由;而是在于人的本性当中,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说谎天性。

其实,在古希腊晚期哲学家当中,曾经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3。但是他们似乎又充满迷惑,为什么谎言常常会让人们为之着迷?仔细揣摩,其实谎言也只是一个谎言而已。它既不能像诗歌那样,为人们带来愉悦与美感;也不能像经商那样,为人们赢得财富和利益。我全然不懂,谎言到底是什么,能够紧紧俘获人心。或许,可以把真理比做一种毫无隐饰的白昼之光。生活中上演的那些人间喜剧,正是在这白光下被照射得显露无遗。但是,自然之光却远远不如华丽灯光照射下的化装舞会那样迷幻朦胧、仙气十足。在世人眼中,真理的价值如同日光下的骊珠。但是天然的珍珠,却比不上那些斑驳多彩的灯光下的梦幻钻石和红玉。

很多时候,谎言会给人们带来某种错觉或假象,利用乃至欺骗人们对事物表象最初的良好的判断。虽然人的谎言往往虚幻缥缈,可是它总能给人带来一些表面伪饰下的快乐与情趣。假如从人们的心中剔除谎言的虚妄和华丽的表象,包括错误评价、妄想意志、武断印象等,抛弃了阿谀奉迎之后,那么很多人一下子就会只剩下可怜的肉体,而且这个肉体满是忧郁和疾病。甚至在面对自己时,他也会感到厌恶。对于这一点有人会怀疑吗?

一位神父曾经十分严厉地指责诗歌是“魔鬼的药酒”。4因为诗歌能够用她的韵律和美感给人们带来想象。不过,诗歌也只不过是一种含有“谎言”影子的假象罢了。但是,诗歌怎么变成了害人不浅的“谎言”或“假象”了呢?因为作为“谎言”的诗歌具有蛊惑人心的成分。但是,她的坏处并不在于她那闪念的浮夸的一时的虚假“谎言”,而是在于那些根深蒂固占据人心的真正谬误。要知道,对于“谎言”与“谬误”之类的事情,现实生活中,无论人们具有怎样的判断能力、情感态度以及道德观念,或者具有何种爱好追求,真理本身都仍拥有自己评判的标准与尺度。真理是人性深处至高无上的一种美德,而且只能够依据自身来进行评判。真理的真,在于告诉我们如何研究真理、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做到了这些,就是享受真理。而这是人性中最高尚的美德。

要知道,上帝在创造宇宙万物的时候,第一项创造就是光明,最后一项应当就是理性之光了5。安息日里创造的是启蒙人类心智的智慧之光。直至今天,上帝仍然作为光明与智慧的造物主,以他的圣灵和明光恩赐并昭示着世人,给人世带来希望。记得有一哲学流派在很多方面都弱于别派,可是有一位诗人却为它增光添彩。诗人曾经这样说:“站在海边,遥看大海上颠簸的船舶是一件乐事。站在堡垒上,观看下面的激烈战争也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够与站在真理的高峰(一座最高的山峰,那里永远清澈而宁静)之上目睹高峰下人世峡谷深处的迷惘与漂泊、障碍和风暴相比拟。”6

从哲学和神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人永存恻隐之心,为人处世真诚,那么就会觉得上面的这些话贴入肺腑。当然,一个人若能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归宿,以真理为轴心而行动,那么这个人便生活在天堂了。如果我们能从教义和哲学中的真理,感悟到世事的真理,那么即使那些在行为上并不怎么坦诚端庄的人,恐怕这时也会承认,坦诚并正直地对待他人,才是人性深处的终极光荣。而世间那些虚情假意之人,犹如混迹金银当中的杂质。这些杂质可能一时扩大了金银的流通规模,但是却贬低了金银的真正品质。因为这些不光明的行为,可以说是如蛇行一样,不用脚而用肚皮蹭着地走路的。7

在世界上,没有一种恶德比虚伪和背信弃义更令人蒙羞。所以蒙田8在研究谎言时指出,说谎是一种羞辱之事,而且也是可恨至极的罪孽。蒙田认为:“仔细考虑,要是说一个人在说谎,那么几乎就等于说他在挑战上帝,并且害怕见到他人。因为每一句谎言都在直面上帝而又逃避他人。”曾经一个预言这样说道:当基督再次降临时,他在人间会找不到诚信。可以说,世人的谎言是上帝裁判人类的最后丧钟。对于虚情假意和背信弃义的罪恶,这不失为一种郑重的告诫。二 论死亡

像儿童畏惧黑暗一样,人类或因听信了太多鬼怪故事,而变得非常恐惧死亡。其实细想一下,与其把黑暗的死亡视为一种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比较理性的虔诚态度,冷静而平淡地看待人的逝去,把死亡看做一项不可或缺的最后归宿。尘归尘,魂归魂。或者把它当成对于尘世罪孽的一种救赎,把死视为“罪的代价”9。如果我们只是把死亡看做是人对大自然的畏怯和献祭,那么自然就会对死亡心怀恐惧与不安。当然,在宗教的沉思中,我们对死亡的理解也难免掺杂一些虚妄与迷信。

在一些天主教修士的苦行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和认识:“试想人的一个手指如若受伤甚至折断了,就已痛苦不堪了,那么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更甚的是全身遭受侵腐与损害时,这种痛苦不知要增加多少倍啊!”实际上人死亡的痛苦并不比断掉一根手指更重。因为人身上的致命器官十分脆弱。所以,塞内加10以智者和凡人的身份所讲的话是正确的。他这样指出:“一切对死亡的恐惧,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加可怕。”这是说,人死前的那种呻吟与痉挛,肤色苍白,亲友悲号,丧具与葬仪,如此种种关于死亡信息的传递,都把死亡的过程衬托和装饰得十分可怕。

然而尤应注意的是,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于不能面对死亡的恐惧。其实人类拥有许多战胜死亡恐惧的条件。它们能够帮助人类克服对死的恐惧。仇忾之气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蔑视死亡,荣誉之感让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使人奔赴死亡。而人的怯懦与软弱,会使得活生生的心灵在死亡到来之前就先死掉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当奥索大帝11伏剑自杀之后,他的近臣奴仆们只是出于忠诚和同情,甘愿为之殉身。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软弱的感情。对于死亡,塞内加指出:“人的厌倦和无聊也会导致自杀,乏味与空虚能够让人死于非命,尽管这个人既不英勇又不悲惨。”但是,应当指出的是,死亡无法征服伟大的灵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伟人仍始终如一,不失本色。

在奥古斯都·恺撒12将死之际,他并不关心个人生死,唯一所关注的是他的爱情。在弥留之际,奥古斯都·恺撒还对妻子情意绵绵:“永别了,我的莉薇娅13,不要忘记我们的过去……”另外,提比略14大帝也绝不畏惧死亡,甚至不去理会死亡对他的步步逼近。正如塔西佗15所说:“虽然他的体力每况愈下,智慧却敏锐如初。”韦斯巴芗16显然也是个伟人,他幽默地迎候死亡的降临。他坐在椅子上说道:“难道我就是这样成为神了吗?”加尔巴17的死纵然突如其来,但是他却勇敢地对那些疯狂的刺客坦然说道:“来吧,你们动手吧,只要这对罗马人民有利!”随后他从容引颈待戮。至于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18一直到死前,还惦念自己的工作。他的伟大遗言是:“假如还需要我办一点什么的话,就快一点拿过来……”诸如此类视死如归者,史上大有人在。

但是,那些斯多葛学派19的人却把人的死亡看得过于严重,他们不厌其烦地讨论对于死亡的种种精神准备,反而使死亡显得更加恐怖。对于死亡,尤维纳利斯20说得极好:“生命的终结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惠之一。”死亡与生命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那些在炽烈如火的激情中身受创伤的人,常常是感觉不到痛楚的。而坚定执著拥有誓死如归信念的心灵,也绝不会因为死亡临近而陷入畏惧。人生最美好的挽歌,就在于当你在一种富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一生之后,依然能够微笑地说道:“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安然离去吧。”21事实上,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释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往往那些生前受到格外妒恨的人,死后却常常得到爱戴和敬仰。三 论宗教信仰的一致性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假如人们的宗教信仰是一致的,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是幸福的。对于非基督教徒来说,他们似乎从来不因信仰和见解的差异而陷于纷争。也许这是因为异教徒比较看中信仰方面的仪式与典礼,而缺乏某种理论信念吧。只要细想一下他们的灵魂向导大多是浪漫的诗人,大概就知道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到底是什么了。但是,我们的上帝却是“忌邪之神”。因而上帝既不允许不纯粹信念的存在,也不允许奉祀异教的神灵。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才能保持信仰一致?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究。

保持宗教信仰的一致,除了将相信上帝作为最高目标之外,还应当包括另外两种意义:一方面与教会外部的人有关,另一方面与教会内部人有关。对前者来说,异教及其信徒的存在玷污圣灵。所以,再也没有比不同的宗教信仰更足以导致宗教分裂了。这就犹如有人呼唤:“看哪,基督正在旷野之中游荡!”而同时另外一些人也在呼唤着:“看哪,基督正在圣坛之上!”那么此刻,让我们究竟追随谁呢?

在此特别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恐怕只有一个,就是出自基督的那句名言:“你们既不要出去,也都不要相信。”圣保罗基于他个人的感召使命,曾经这样对身边的一些无信仰者说道:“如果一个异教徒听到你们这些各说各话的所谓教义,他恐怕只会认为这里有一群疯子。”22本来就无信仰的无神论者,看到宗教之中的这种矛盾与冲突,更会远离圣殿,高居于亵渎者的位置上了。从前有一位幽默家,虚拟了一套丛书,其中有一本书的名字叫做《异端教派的莫里斯舞》。在谈论如此严肃的问题时援引此例,未免有点不恭。然而那本书所嘲弄的,正是异端攻讦者的可笑嘴脸。

宗教信仰的一致,会给教徒们带来一定的好处,那就是包容着无限神恩的和平。和平能够呼唤人的爱心。而这种和平,实际上就是一种幸福。和平不仅使人拥有爱心,还能树立信仰,孕育博爱,并使外在的宗教信仰和平地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这样一来,也就大可不必浪费用文章去论战的精力,而是将其转移到书写信仰和诚实忏悔的敬神理论上去。至于如何使宗教信仰达到一致,这个问题也很重要。现在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对一些激进分子而言,两者之间所有的调和妥协几乎都是十分可憎的。

正如《旧约》当中所说的那样:“耶户23,和平是什么?和平不和平与你何干?请你转回身去吧!”对于这一派的人来讲,和平并不算什么。他们宁可不要和平而只要宗派。与此相反的是,有些教派却一味追求妥协与折中,甚至不顾信仰的基本原则。事实上,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应当尽量避免。协调宗教信仰的最好原则就是“凡是不帮助我们的,那就是反对我们的”。这也就是说:若不是我们的朋友,那他就是我们的敌人。而这个“凡是不反对我们者,就是帮助我们”24,换一句话说就成了:凡不是我们敌人的,那就应当是我们的朋友。只要我们在信仰大前提上没有什么分歧,那些在观点、教义和解释上的具体差异,也就可以求大同而存小异,不应当为了论争而去分裂信仰。

在这里,我还有一孔之见。请大家保持注意,千万不要让一些琐碎的争论分裂我们的信仰。事实上,其中的分裂原因往往可能是存在着两种性质的争论。其中一种,争论的论点本来分歧不大,只是由于争论的态度激发争论。这种争论常常微不足道。圣奥古斯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基督的服装本来是天衣无缝的,但是教会的衣服上却是有着多种颜色。”25圣奥古斯丁又说道:“可以允许衣服拥有不同的色彩和变化,但是却不能允许它存在剪裁式的分裂。”这就是说,和谐统一与专制一体,并不是同一回事。

关于信仰的另一种争论,本来论争内容是关于实质问题的,但是愈争论到最后,原本非常重要的问题就会愈显得像诡辩了,可能华而不实,有的还可能莫名其妙。现实生活中,一个有能力有学识的人,有时会遇到一些无知浅薄之辈提出来的某种不是问题的问题。虽然那些凡人由于误解和浅见而攻击有识之士,但是这些饱学之士却理解他们,因为那些人的论题意思在实质上与他们的并无严重分歧。凡人对凡人尚能如此,那么全知全能的上帝呢?难道人们还不能超越世俗教徒的那一些表面纷争,从而洞悉他们信仰的实质吗?所以,对于此类世间争论,圣保罗也曾经这样警告过我们:“不要滥用新奇术语,制造似是而非的所谓学问。”26因为某些人专门喜欢标新立异,用一些新鲜术语哗众取宠。他们不是让意义支配辞藻,而是让辞藻支配意义。

在信仰即将达成一致的时候,还有两种情况需要加以注意。第一种情况是,不要以盲从的愚昧作为基础,比如在黑暗之中,所有的色泽看起来几乎都是一样的。另一种情况是,不要全盘吸收本质上互为矛盾的观念和理论。囫囵吞枣的结果,就是把真理与谬误搅在一起。真理与谬误,就像尼布甲尼撒王27梦见的神像脚下的铁和泥一样,它们可能会相互依附,但绝对不可能融为一体。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真正的信仰上的一致,应当有利于巩固人类之间的博爱和社会的组织。基督徒的手中握着两柄利剑。一柄剑用于灵魂,另一柄舞于尘世。这两柄剑应该各有各的用途。但是我们切记,千万不可操起第三把剑。我这里的意思是,绝不可以拿着利剑布道,用武力、流血和屠杀来强制推行某一种信仰。

当然,这并不包括对付罪恶,比如亵渎神明,授平民以刀剑,利用宗教信仰煽动武装叛乱的情况。如若试图以武力统一信仰,那有违天意。这是利用上帝的一项训谕,去否定另一项训谕。要知道,上帝认为,人类不仅仅是基督徒,他首先是人。所以当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看到了阿伽门农王28以亲生女儿向女神献祭时,他叹息道:“想不到宗教竟能使人犯下如此的罪恶。”29但是,如果他能看到法兰西1572年8月24日巴托罗缪节之夜对异教徒的大屠杀,以及1605年11月5日信徒福克斯谋杀英王和议员的猖狂阴谋,那么他就会更有理由兴发这种感叹,并且更加坚决地反对宗教、主张无神论了。所以那一柄尘世之剑,还是不要为了宗教信仰问题而挥舞吧!如果把宗教之剑交给庸众操持,这就显得更为荒谬而可怕。此种行径,恐怕只有魔鬼和那些所谓的“再洗礼派”30的狂热迷信分子们才会采取。

当人们说魔鬼“要升至天堂与上帝并驾齐驱”31时,显然这是肆无忌惮的渎神之言。但是如果让上帝化为人身,并且任由他们说道上帝“将要降临人间与魔鬼一样可怖”,那么,这话更是明目张胆的渎神之举了。但是,如果以宗教的名义谋杀君王,屠杀人民,颠覆国家和策反政府,把圣灵的鸽子变成兀鹰或者乌鸦,把普度众生的慈爱航行变为霸道的海盗之船,那么这些行径,难道就不是渎神之举吗?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就是,对一切以宗教和信仰的名义进行煽动谋反的暴力行径以及所有为此行径辩护的邪说,君王应当用他们的法律刀剑,学者应当以他们的笔锋,像天使挥舞夺魂金杖一样,无情地将他们投入地狱,使其万劫不复。

在一切关于宗教的理论当中,最高明者无过于信徒圣雅各的这样一句名言:“人的忧愤情感并不能体现上帝的正义。”32另外,还有一位古代神学家也曾说过同样坦率的话:“凡是施压与强制别人良心和信仰的人,他们多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四 论复仇

复仇是一种野蛮的裁判。人性越是靠近它,公正和法律就越应当铲除它。因为罪恶最初发生的时候,只不过是触犯了法律,可是如果对这种罪恶进行报复的话,那就超越了法律范围。诚然,人的复仇也是一种施恶,它使一个人对他的仇人进行同样的破坏。但是,如果复仇者能大度谅解,而不去斤斤计较的话,那么他的举动就明显要比他的仇人高出一筹了,因为宽宥仇敌是君子的品行。这里,借用所罗门33之言:“宽恕人间的怨仇而不报复是一种光荣。”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无可挽回。一个明智的人绝不会再为从前的一些琐事枉费心机,现在和将来的事情就已经足够他忙活的了。

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为了作恶而作恶。一个人作恶无非是为自身获取利益,比如金钱、荣誉、财富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因此,一个人爱自己胜于爱别人,我们为什么要对他的行为感到生气呢?即使生活中有的人因为生性邪恶而去作恶,那又怎么样呢?这个作恶者也不过像荆棘一样——荆棘只会刺人与伤人,其他的它们什么也做不了啊。也许,有的罪恶尚无法律可以补救。所以,复仇当中有可原谅的一种,就是报没有法律可以纠正的那种仇。但是,在这种情形下那个报仇的人也应当留神,他所报复的罪恶,最好是没有法律来加以惩罚的才好。否则,他的仇人遭报之后,恐怕是要变本加厉地予以报复。因为报复者和仇人之间,吃亏比例基本是二比一。有些人在报仇时,刻意想要仇家知道,这个报复来自何方。冤有头,债有主。因为报仇的痛快之处,似乎不在于叫对方吃多大苦,而在于使对方悔罪。可是,那些卑劣懦夫的复仇,却犹如暗中飞箭。

佛罗伦萨科斯谟斯大公34曾经有一句名言,指责那些忘恩负义的人:“你可以在圣书当中读到基督教导我们饶恕敌人的话。可是你永远读不到教导我们饶恕背信弃义的朋友的话。”35他的意思是,对于恶友不可饶恕。然而约伯36的人文精神似乎更加高尚一些。他这样说:“难道我们不是从上帝手中得福的同时也得祸吗?”个中道理,类推到朋友上面,亦当如此。的确,一个人如果总是念念不忘个人仇恨,就是把自己的旧伤口常常舔舐如新。其实,这个伤口如若不老是被这个伤者舔来舔去,满心复仇的话,那么,它会慢慢愈合的。通常,报复公仇的复仇行为多半是会成功的,比如为恺撒之死,37为佩蒂纳克斯之死,38为法兰西国王亨利三世之死39以及许多诸如此类的复仇事件都是成功的。然而,在报复私仇上面,往往并非如此。那些衔怨太深而积累报复之心的人,他们像是妖巫般生活着。这种人活着于人不利,死了也于己不幸。五 论逆境“一帆风顺虽然令人羡慕,可是逆水行舟有的时候更会让人钦佩。”这句很有意思的话,是塞内加效仿斯多葛派讲出的名言。确实如此。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塞内加还说过一句更为深刻的格言:“真正的伟大,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这是宛如诗句的妙语,其境界意味深长,回味不绝。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拉克勒斯40去解救盗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41的时候,他是坐着一个瓦罐漂渡重洋的。”这个故事其实也正是人生的象征,因为每一个基督徒,正是以血肉之躯的孤舟,横渡波涛翻滚的人生海洋的。

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则是坚韧。从道德修养方面来看,和前者相比,后者更是难能可贵。在《圣经》的《旧约》里面,人们常常把顺境看做是神的福赐。而《新约》则把逆境看做是神的恩眷。因为上帝是公平的。上帝会给那些在逆境中的人,带来更加深邃的恩惠和更为直接的启示。但是如果你聆听到了《旧约》诗篇当中有关大卫的竖琴之声,那么你所听到的那个声音,并非仅仅是一曲颂歌,它还伴随着同样多的苦难哀音。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记载,远远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更为动人。

可以说,一个人生活中的幸福,并不是没有忧虑和烦恼的。而一个人在现实里的逆境,也并不是没有光明与希望的。最美好的刺绣工艺品,常常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着明丽的图案,而不是把暗淡的花朵镶嵌在明丽的背景之上的。让我们从这样一幅画面美景中去汲取营养和启示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她只有在激烈的火焰当中才会散发出最为浓郁的芳香。恶劣的品质经常会毫无节制地显露无遗,而美好的品质常常在逆境中熠熠发光。六 论伪装与掩饰

伪装,是弱者或者处于弱势时候的人所采取的表面智慧和策略。这种伪装有的时候更是一种对智谋的掩护。生活的强者,往往不太需要过分掩饰自己。因为强者通常健康有力;强者能够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强者面对现实勇往直前。因此,在一个人的政治生活当中,伪装或者掩饰,大都是一种防御性的自我保护之术。有的时候强化的掩饰,还会显得装腔作势、矫揉造作。

塔西佗曾经说过:“莉薇娅身上拥有她丈夫的机智和她儿子的城府。她的机智来自奥古斯都·恺撒,而其城府则是提比略身上的优点。”当莫西努斯42建议韦斯巴芗率领军队进攻维特里乌斯43的时候,塔西佗又进一步说道:“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敌人,既不具有奥古斯都那样明察秋毫的智慧,也不具有提比略那种含而不露的深沉。”从塔西佗所讲的这些话中,我们应当看得出来,他十分注意区分对手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心理素质。因此,塔西佗指出了其中的谋略与韬晦的差异。诚然,以上两种不同情况,着实需要认真辨别。

一个人只有拥有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够适时地辨别与判断什么事情应当公开,什么事情应当守秘,什么事情应当处理得若即若离,忽明忽暗。只有把握并且深刻了解到这些事物的分寸和界限以后,做事才有可能无往不胜。塔西佗的这些话并非空谈,实际上,这也是塔西佗所谓的政治化的处事艺术。对于塔西佗来说,他个人也一定十分了解那种以退为进、休养生息的韬晦之术。如果一个人不具有这种明智的洞察能力,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去掩饰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伪饰得过于明显,反而会暴露他的软弱与无能。

生活中的强者往往光明磊落,表现出足智多谋的果敢作风。强者如同训练有素的奔马,善于识别道路,驾轻就熟地行走,何时加速,何时转弯,何时缓冲,心中已定分寸。智者更为聪明的地方恰恰在于,他能够自如地运用个性,他懂得何时沉默,何时爆发,何时又因身不由己而韬光养晦。惯常的韬晦之术一般拥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必要地保持沉默,不动声色。这种沉默与缄静,使得别人无法探悉和洞察你心中的秘密。中策是只暴露事情当中的某一个方面,取得别人信任,而其真正目的是掩盖真相之中更加重要的那部分。至于下策,那应当就是伪装了。所谓伪装也就是故意设置某些假象,掩盖事实真相。

这上中下三策当中,第一点还是有益的。经验表明,一个善于保持沉默的人,常常能够获得一些人的信任与赞同。这种沉默也可称做牧师的一种美德。因为保守秘密是牧师的本分。守口如瓶的牧师肯定有机会倾听到更多由衷的忏悔。因为不会有什么人,乐意去对一个多嘴多舌的人自然地敞开心扉。正如真空能够吸收空气那样,沉默者能换来很多人深藏的秘密。美好的人性使人只愿意把内心的隐曲向一个能够保守秘密的人倾诉,以求减轻自己的心灵重担。因此可以说,善于沉默是获得他人心中隐秘的有益之途。

相对于沉默而言,赤裸裸的暴露也总是令人羞颜无助的。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一个善于保持沉默的人,会显得更具有尊严和权力。所以可以说,善于沉默也是一种善德与修养。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饶舌之人,差不多都是一些内心空虚、操行可厌的人。表面上看,这些无所事事的人几乎无所不知,他们不但议论知道的事情,而且也妄言不知道的事情。还应当注意的是,那些沉默的人不仅仅会节制语言,而且也会控制表情。通常,当他们处在最为微妙的内心活动之时,他们的表情显露莫过于其有致的嘴部线条。表情是人内心的显露。表情上的引人注意,有时候甚至能够超过语言的力量。

再说中策。生活中的掩饰和伪装,有的时候也很有必要。尤其在一个人对于某事知情,却不得不保持相应沉默的时候,更是如此。那恐怕就需要掩饰乃至作伪。因为对于一个知情者而言,关心这件事情的人肯定会为了各种目的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想方设法诱使他开口泄密。即使他保持了一定的沉默,旁人也会从一些蛛丝马迹当中,窥探见事情的某些真实迹象。实际上,那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伪饰,是不可能长久的。它只是为了暂时隐藏真相而不得不披上的一件迷彩外衣。至于下策,伪装或者说谎,有可能获得一时的解脱。但是,恶行的后果终究会暴露无遗。取得他人信任是不能仅仅依靠伪装的。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骗子绝不是一个高明的人,而是一个充斥着邪恶的人。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的某一点而说一点谎,但后来他就不得不说更多的谎,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表面上,掩饰和伪装有三点好处:一是可以迷惑对手,麻痹或是警告敌人;二是可以给自己留下余地,瞅准时机退却与换防;三是可以利用施放的谎言作为一种诱饵,探悉对方的明确动向和意图,或是索性让对手暴露他们自己。对于上述情形,我想到了西班牙人的一句谚语:“抛出一种假的意向,换回一种实情。”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掩饰和伪装同时也具有三种害处:第一,说谎者永远是弱势的,因为他的那些掩饰和伪装,不可能长久地掩盖下去,他不得不随时提防着自己被揭发和暴露。他会永无宁日。第二,掩饰和伪装也会使真正的朋友有所不解,产生迷惑,严重者甚至失去朋友。第三,这也是最为根本的一点,那就是倘若这个掩饰和伪装的人一意孤行,终将会丧失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导致人们也去伪装,不再真诚对他。因此我想,那些企图掩饰和伪装的人这时候比较明智的做法,就是努力建立起真诚坦荡的个人真实形象。记得善于运用韬晦之术的同时,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要运用所谓的伪装之术。七 论父母和子女

父母们自然会有个人苦衷。有时候父母们不得不隐藏他们心中的快乐、烦恼与恐惧。他们的快乐不仅不能表达出来,而且对他们的烦恼与恐惧也不能多言。虽然子女使父母们的劳顿之苦变成甘甜,但是也使他们的不幸变得更为明显。子女虽然减轻了他们对于死亡的忧惧,但也增加了他们生活的负担。虽然动物也能传宗接代,但只有人类才拥有荣誉、功德和持续不断的伟大工作的能力。然而,为什么有些没有留下后代的人却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功业?因为他们虽然未能复制一种肉体,却全力以赴地复制了一种精神。因而那种身后无嗣的人反倒是最关心后事的人。

追求创业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最大,因为子女被他们看成未来与希望。子女不但是一个家族的继承者,同时还是父辈所创事业的一部分。作为父母,特别是母亲,对自己的子女常常会存在有失常理的偏爱。所罗门曾经告诫人们:“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44在家庭当中,最大或者最小的孩子都可能得到优待,然而居中的孩子们却很容易被疏远。不过这些被疏远的孩子却往往是最有出息的。在子女小的时候,父母不应该对他们过于苛求与吝惜,否则会使他们变得自觉卑贱,甚至投机取巧,以至堕入下流,即使后来他们有了财富也不会正当利用。聪明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不仅在管理上严格要求,而且还要关怀他们。尤其在金钱花费方面对子女们不妨略为宽松一些,这样做常常是会有良好效果的。

作为成年人,父母不应当在兄弟姐妹一家人之间挑拨离间,引发争斗,以致积怨成仇,导致子女们成年后依然不和。意大利民间风俗对于子女和侄甥一视同仁,这种态度是可取的。因为这种百姓风俗很适合天然的血缘关系。生活中,不是有许多侄子更像他的叔伯,而不大像他们的父亲吗?在子女还比较小的时候,父母就应当考虑到他们将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并且努力去加以培养。因为,这个时候的子女是最易塑造的材料。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孩子小时候所喜欢的事,真的就是他们毕生所愿意从事的。如果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某种超群天分,那么当然应该尽力鼓励培养他。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这样一句格言是很适用的:“长期的有益训练,通过适应化难为易。”45还应当注意的是,子女当中那个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46,常常会通过个人奋斗发展良好。坐享其成者,罕能成大业。八 论婚姻

一个已经成家的人,对于自己的命运,可以说没有太多随心所欲的机会了。一个人成了家,他的许多机会不好把握,天大的抱负也常常难以实现。所以世界上那些最能为公众献身的人,往往是无妻或无子的人。因为只有这种无所牵挂的人,才能够把他的全部爱情与财产,都奉献给唯一的情人:广大公众。而那些有家室的人,恐怕只是情愿把自己最美好的祝福留给自己的后代。

生活中有的人在结婚以后,依然愿意继续过他们的所谓独身生活。因为他们不大喜欢家庭,他们往往把妻子和儿女看做经济上的累赘。生活中还有一些富人甚至以身后无子为一种自豪。也许他们担心的问题是,一旦自己有了子女,这些孩子可能就会瓜分他的私人财产吧。世界上有一种人愿意过独身生活,那也许是为了保持个人自由的人。独身生活可以免受家庭的约束,也可以不去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但是那些喜欢过这种所谓独身生活的人,甚至可能认为自己身上的腰带和鞋带,恐怕都是一种多余的束缚呢。

实际上,那些独身者也许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仆人。但是他们却很难成为最好的公民。因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毫无挂牵地迁徙流浪,尽情逃之夭夭。所以几乎所有的流窜犯都是一些无家可归的人。真正的独身者也许可以献身宗教事业,做一个合格的僧侣。献身宗教的博爱者是最有理由保持独身的。否则,他们胸中的慈爱就会首先献给自己的家人,而不是去供奉上帝了。一份慈爱之心需要在浇灌家庭田园之后,才能更加从容悠然地灌溉广大土地。

作为法官或者仲裁者的人是不是独身,关系并不大。因为他们常常缺少主见,贪赃枉法,原因就在于他们身边常有败坏的随从进奉谗言,而其蛊惑能力足以抵上枕旁的妻子。至于军人,他们拥有家室是一件好事。因为我发现,家庭的荣誉和自尊,可以激发他们身上的责任和斗志。军人之勇也是家庭的象征。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身边土耳其人生活中的婚姻与家庭事例中得到旁证。土耳其的民间风俗中有些不大重视婚姻和家庭,结果士兵的斗志就差一些。

人对于家庭的责任心,不仅仅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限制和约束。责任心也是一种人生训练。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当中有一部分坚持独身的人,不但在花钱方面大手大脚、挥霍无度,而且他们的心肠往往也坚硬无比。因为他们平时缺少家庭之爱,所以几乎不大懂得怎样关爱别人。这种人表面上少有柔情,他们适合做职业打手或法官。生活中某一种良好的生活风俗,常常能够自然而然地教化出情感坚贞、道德严谨的男子汉。正如尤利西斯47,他具有的超级情感,能够强力抵制美丽女神的超级诱惑,从而保持自己对妻子的忠贞。

一个独身的女人常常是骄横与跋扈的。因为她极度需要宣示自己的守节。她们情愿表明自己的贞节似乎是与生俱来并甘愿保持的。然而一个女人如果为丈夫而感到自豪和荣耀,才是她忠贞不渝的最好体现。但是,如果一个女人发现她的丈夫妒忌多疑,那么她将绝不会认为他是聪明的。在我们的人生里,妻子在各个时期所扮演的是不同角色。她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老年时代的守护人。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够见到的情况是,许多并不怎么出色的男人身边,却有着一位美丽可人同时坚贞不贰的优秀妻子。

难道这是因为,他们身上确实有着一瞬闪现的男人的真情实意吗?如果这是优点,那么他的这个优点,真的那么值得一个女人珍惜吗?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适的选择对象,一个人任何时候都有道理结婚。可是,对于一个人应当在何时结婚,有一位古代哲人曾经这样说道:“年轻的时候并不怎么需要,年纪大的时候已经不大必要了。”48一桩美满的婚姻是难得遇见的。也许,因为拥有这种丈夫,可以考验一个妻子的忍耐精神吧。如果这种糟糕丈夫是出自一个女人的自愿选择,甚至是不顾亲朋好友的劝告而坚持的,那么就让她自己去品尝这一枚果实的滋味吧!九 论嫉妒

在人类各种各样的情欲当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那就是爱情和嫉妒。这两样情感,能够激发出强烈的欲望,创造出虚幻的意象,强大的能量足以蛊惑人心。如果真有巫蛊的话,那么这二者就是巫蛊。我们知道,在《圣经》当中,把嫉妒叫做“凶眼”49,而在占星术里又把嫉妒称做灾星。也就是说,嫉妒有害无益,它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所注目的地方。不过除此之外,更有好事之人这样描述嫉妒:嫉妒的毒眼伤人最狠之时,也正是被嫉妒之人最为春风得意之时。一方面,是这种情况促使嫉妒之心更加锐利。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被嫉妒者最容易受到打击。

这里,还是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人容易心怀嫉妒?哪些人容易招来嫉妒?哪一种人的嫉妒属于公妒?而公众方面的嫉妒与私人方面的嫉妒又有什么不同?

人若品德不佳,也就必然会从心底嫉妒那些有道德的人。因为人的心灵如果不能从自身优点中获得养料,那就肯定要去寻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而嫉妒者自身通常没有什么优点,但又对别人的优点心怀忌恨,因此嫉妒者也就只能靠败坏别人的幸福来解慰自己的嫉妒心。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一定要贬损别人具有的这种美德,以求宽慰自己,实现平衡。身为嫉妒者他必定是一个爱好打听闲话的人。嫉妒者之所以特别关心别人的优缺点,并不是因为别人的长处短处与嫉妒者的切身利益有关,而是嫉妒者只是通过发现别人的短处来打发自己的不愉快。嫉妒者拿他人的弱点衡量自己的长处,从而得到一种心理满足。这种愉悦其实是一种变态快感。正常人往往埋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一般是没有闲情逸致嫉妒别人的。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无聊欲望。容易嫉妒别人的人多属好动者。这种嫉妒别人的人是一种闲得难受的人。所以古语对此有论:“多管别人闲事的人肯定没安什么好心。”

世袭贵族们对于社会上的每一个后起之秀,反应往往是嗤之以鼻。诞生于平民中间的杰出人才总要遭到世人嫉妒。这已然成为一种规律。后起之秀尤其要受到那些所谓贵族元老们的充分嫉妒。因为新人与老人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新人的上升足以造成一种错觉,这会让停滞不前的老人觉得自己正在退步。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有着生理和心理缺陷的人,比如残疾人、阉人、老年人、私生子等,他们好像都是容易嫉妒别人的人。由于他们对自己身上的缺陷无法弥补,所以他们内心极度需要损坏别人的正常,从而求得部分补偿。

只有落在一个拥有伟大品格的人身上时,缺陷才有可能不会变成嫉妒,甚至他很可能会让缺陷化为光荣。伟人拥有负担残疾带来的自卑的能力,具有成大事的品质。有一些生理和心理缺陷的人,为了向世人展耀他们的创伤,他们更想让人们为之惊叹:“看人家这个残疾人,看人家这个瘸子,多有作为啊。看,人家就像历史上的宦官纳尔西斯50,更像阿格西劳斯51和帖木儿52,不是吗?”是的,那些经历过巨大灾祸和人生磨难的人,容易产生更大的嫉妒。因为这种人乐于把别人的失败,看做是对自己过去所经历痛苦的抵偿。

如果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看到别人在某件事上是强胜于他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心理不平衡,更会为此产生嫉妒心。这种所谓的嫉妒心,也正是哈德良皇帝53的毕生特点。哈德良皇帝喜爱艺术,所以他也就更加嫉妒比自己优秀的诗人、画家和艺术家。因为杰出的艺术家们不会意识到,自己居然在某些方面胆敢超过皇帝。

这里我还想说的是,同事之间如果有人获得提升,那么这也会容易引起许多嫉妒。因为,如果别人由于某一种优点或优势获得充分表现,而得到提升的话,也就等于反衬出他人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和无能,进而严重刺伤了那些没有被提拔的人。与此同时,人们彼此越是相互了解,这种嫉妒心也就越强烈。一个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的人通达发迹。但很有意思的是,他却不能原谅一个身边的熟人飞黄腾达。历史上,该隐对于自己兄弟的嫉妒是可怕的。该隐只是由于嫉妒,就亲手杀死了他的手足兄弟亚伯54。这种行凶动机是非常狠毒的,也是格外凶残的。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哪些人能够避免嫉妒,哪些人又会常遭嫉妒呢?我们在生活中已经懂得,嫉妒总是产生于自我和别人的比较中。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比较也就可能没有嫉妒。所以高居在上的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嫉妒的对方也是个皇帝。照常理说,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人,是不该被人嫉妒的。他的美德越多,别人对他的嫉妒也会越少。因为他们的幸福来自他们的劳苦功高,因而他们的荣誉也是应得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一名出身微贱的下层人一旦出人头地,他必然先会遭人嫉妒乃至打击,要一直到人们习惯了这个下等人的新地位为止。

一个富家公子的升迁也会招人嫉妒。因为他的升迁并没有付出相同的血汗,却能够高高在上,坐享其成。反过来看,一个有世袭贵族称号的人却不大容易被人嫉妒。因为他优越的家族世谱早已经为世人所公认。同样,一个循序渐进不断高升的人,通常也不会招来多少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已被看做是自然而然的了。那种在饱经艰难困苦之后才获得幸福的人,也是不太招人嫉妒的。因为人们活生生地看到,他的这种幸福是如此来之不易,以至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同情。而这种同情心,在大众良民间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所以你看,那些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们,当他们处于高位之际,总是向世人念叨诉苦,反复吟唱自己的日子,说什么简直是在“活受罪”之类的腔调。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未必真的正在忍受其苦。其实这种诉苦,是钝化世人嫉妒锋芒的一种高明策略。要知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此外,对于一个大人物来说,如果他能利用自己的优越地位,保护下属们的利益,那么这也等于筑起了一座防止嫉妒的有效工事。应当注意的是,那种骄傲自大的人是最易招来嫉妒的。这种人总想在一切方面显示自己的优越:或者大肆铺张地炫耀,或者力图压倒一切竞争者。其实,真正的聪明人倒是会缓解人类的嫉妒之心,有意让别人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占自己的上风。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于享有某种优越地位的人来说,与其狡诈地掩饰,莫如坦率诚恳地放开,千万不要表现出骄矜与浮夸,因为这样招来的嫉妒可能会小一些。因为对于前一种人,似乎更显示出他是没有价值因而不配享受那种幸福的,他们的作假简直就是在教唆别人来嫉妒自己。

最后,还是让我们归纳一下上面已经说过的话吧。我们在开头就已经说过了,嫉妒总是有一点接近于巫术,嫉妒是蛊惑人心的。那么要防止这种嫉妒,也就不妨采用一点巫术,以毒攻毒不也很有效么?做法就是,把那些容易招来嫉妒的妖气转嫁到别人的身上。也许,正是由于领悟到了这一点,许多明智的大人物把抛头露面出风头的事情,都推给别人,使之出来做自己的替身,让他人去登台表演。而他自己,则宁肯深深躲在幕后,不动声色。这样一来呢,民众的那些嫉妒或者公妒情绪,就落在了别人身上。事实上,愿意扮演这种替人出风头角色的天生傻瓜,自然也不在少数。

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公妒。公妒又叫公愤。公众的嫉妒比起私人化的嫉妒来说,多少还是有一点价值的。公妒对于上层人物,正如古希腊时代惩罚流放违法官吏一样,是强迫他们收敛与节制的一种办法。这个所谓公妒,又叫做“陶片放逐制度”55,这种制度其实也是一种公愤,是民众对于一个国家的作恶官员进行的某种大众制约,使得一些腐败官员不能过分胡作非为。人民一旦对于他们的执政者产生了这样一种公愤,那么就连最好的官方政策也会受到质疑,甚至遭到抵制。所以,统治者最好不要引起不必要的公愤,丧失了民心,就等于得不到群众的拥护。

古希腊时期官方有时候会把这一种公愤称为“不满”。拉丁语里面又叫做invidia。这种所谓的“不满”,往往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社会疾病,就像传染病一样危险。传染病的结果经常是,你越害怕它,它越是要找上门来侵犯你的肢体。

我们这里所说的公妒或公愤,有的时候只是针对某一位执政者个人,而不是针对一种政治体制。但是请记住这样一条定律:如果民众的公愤已扩展到几乎所有当朝大臣的身上时,那么这种公愤也就是针对整个国家的体制了。最后我们再作一点总结吧。在人类的一切情欲当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是最顽强、最持久的了。所以古人曾经这么说过:“嫉妒不懂休息。”同时也有人观察过,与其他感情相比,只有爱情和嫉妒是能够让人瘦弱下去的。因为生活里,没有什么能够比爱情与嫉妒具有更加持久的消耗力。但是嫉妒毕竟是一种比较低俗卑劣的情欲,它是一种向恶的素质。《圣经》已经告诉了我们,魔鬼所以要趁着黑夜到麦地里去种上稗子56,就是因为他嫉妒别人的丰收。就像毁掉田间的麦子一样,嫉妒这个恶魔总是潜藏在暗地里,悄悄毁掉人间的美好东西。十 论爱情

爱情在艺术舞台上,常常要比她在人生舞台上更加具有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在艺术舞台上,爱情是喜剧艺术的,同时也经常是悲剧艺术的素材。而在现实当中,爱情常常是不幸的。她有时候像那位诱惑人心的魔女57,有的时候又像是一位复仇的女神58。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一切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只要是那些永远铭刻在人类记忆当中的伟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因为所谓爱情而去发狂发疯的人。这仿佛说明了,伟大的精神和伟大的事业是可以摒除过度激情的。然而,罗马时期的安东尼和克劳狄亚59属于两个例外的人物。安东尼生性好色,荒淫无度。克劳狄亚严谨公正,明哲自好。这说明,假如我们对于爱情守御不严的话,爱情不仅常常会占领缺少德行的胸口,还会闯入壁垒不严的心灵。

伊壁鸠鲁60曾说过一句很直白的话:“我们互相看起来,就是一座够大的舞台了。”伊壁鸠鲁的这句话仿佛在说:一个天生的有用之才本该秉承天意,追求高尚目标。可是这个人,却一事无成地拜倒在一个小小的偶像面前,让对方成为自己感官的奴隶。这虽然算不上犹如禽兽欲望般的奴隶,也至少跟娱目色相的奴隶毫无二致吧。然而,我们要懂得,上帝赐人以眼目,本来是具有更加高尚的用途的。

一份过度的所谓爱情,必然会夸张对象的性质和价值。例如,只有在爱情中,才总是需要那种浮夸谄媚的辞令。而在其他场合,同样的辞令只能招人耻笑。古人有一句名言:“人总是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只有对情人的奉承是例外的。因为甚至最骄傲的人,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所以古人说得很好:“人在爱情当中会很糊涂。”

有时候确实是这种情况。这是身处恋情中的情人的一种天生弱点。他们的这种情况不仅在外人眼中很明显,就是在对方眼中,也会比较明显。这恐怕便是古人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吧。生活中的情是现实的,除非她或他也爱着他或她。所以说,爱情是有代价的,即在常常不能得到对方回报的时候,就会埋下一种深藏心底的轻蔑。这是一条铁定不变的规律。情人应当十分警惕自己感情中这一不健康因素的存在。因为这种不良情感不但会让人丧失爱情以外的更多东西,而且更可以让人丧失自身。

古希腊诗人荷马61告诉我们,那位追求海伦的帕里斯王子,最后拒绝了天后朱诺和智慧女神密涅瓦的天大礼物。62这一则神话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溺身于情海的人,有的时候也会甘愿放弃眼前的财富和智慧,另寻美人。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也是所谓的爱情最容易入侵肌体的一刻。这个时候,也就是此人最为柔弱、窘迫、孤独、一筹莫展之际。人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

由此可见,爱情实在也是愚昧之子。但是同时,也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所谓的爱,仍然能够尽力约束它,让它并不妨碍更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了人生事业,可能就会阻碍人奔向自己从前的既定目标。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缘故使得许多军人更加容易坠入那副柔软情网中?也许正像他们的嗜饮一样,野性的征战生活需要欢乐带来一定补偿?人性之中可能潜伏着一种宽大的爱,假如人生的爱不善专一,假如人生的爱不能从一而终,恐怕这种所谓的爱,就会施于更加广泛的大众当中,成为仁善与博爱,像有的僧侣修士那样。夫妻的爱,能使人类繁衍。朋友的爱,可致人际关系完善。但是那些荒淫纵欲的爱,只会让人堕落。十一 论权位

身居高位的人,是三重意义上的臣仆:第一,是君主或者国家的臣仆;第二,是名誉地位的臣仆;第三,是事业的臣仆。所以一般来讲,他们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既没有个人的自由,也没有行动的自由,更没有时间的自由。为了寻求权力而抛弃人的自由,或者寻求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力而失去了自治的权力,这是一种怪异的欲望,一种不可思议的欲望。

一个人要升到高位,其路途之艰难,常人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依然有人要吃尽苦头,谋求高位。然而他们得到的权位,也未必不是更大的痛苦。人要升到高位之上,其行迹路径有的时候,甚至是卑污肮脏的。然而有的人,正是借助这种卑污与可耻的手段,达到了受人尊敬的地位。在高位之上的居留,其实并不是很稳定,一旦下降或是下台,常常弄得身败名裂。这实在又是一件可悲的事。正如古语所讲:“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诚然,人往往在希望退的时候不能退,在应该退的时候又常常不肯退。

有人是迷恋权势的。这些人往往耐不住退休生活。甚至在风烛残年之日,仍觉寂寞难耐。正如有些老年人,在闹市当街一坐,追忆往昔的个人尊荣。

比较有意思的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经常想要借助他人的眼光来发现自己的幸福。因为若是他们依着自己的感受判断,他们大约不会发现自己是幸福的人。但是假如他们自己想一想,别人对于他们的估价又会怎么样呢?一旦想到别人对于他们身居高位产生联想,他们好像就知足了,因为他们获得了某些外界谈论而引发的快乐了。可是同时,在他们内心深处,也许正好相反。因为这些人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忧虑。尽管他们到最后才完全发现自己是有过失的人。

显然,身居高位的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基本上是陌生的。他们在琐碎匆忙的政治事务当中,没有什么时间来关注和照管自己身体或者精神上的健康。塞内加说得很好:“如果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已是名满天下,但是只有他不了解自己。这样的死亡,可真的是一桩大祸了。”63一人在高位上,有为善与为恶的自由。为恶是一种可诅咒的自由。因为谈到作恶,最好是不愿意,其次是不能够。但是在这个世上,个人拥有做好事的权利,而且这也是人们所希望的好事。但是要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话,还是需要一点权力的。

因为一个人做好事,那是一种向善之举。虽然做了好事就会被上帝接受,可是对于许多世人而言,要是想做却做不成好事的话,那不过如同一场好梦而已。确实如此,要行好事就非有权力地位、居高临下之势不可。功与德,是人类行动的主要目的。感觉到自己已经有了这两样动机,才是令人自足的起码成就。如果一个人能够面对上帝不觉心愧的话,那么他也就可以与上帝一同安息了。正如《圣经》所说:“直至上帝转身,看着他亲手创造的一切还挺好,于是上帝的造物工作已完毕。”64接下来,便是安息日65了。

一名当权者上任之后,在完成他工作的时候,面前最好要有一个上等楷模。因为模仿就等于成套的行为准则,可以把你自己的模范放在面前,并且随时随地严格自检。看一看你是否比从前做得好呢?还是正在退步?不要忽视从前那些同样在这个位置上做官的人。看到前车之鉴,为的是避免重蹈覆辙。这样做,并不是一定要用诋毁前人名声的方法,显摆你自己的优势或者成就,而是要不断地告诫和警醒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因此,一个当权者不应当毁污前面一代或者前人,而应带着避免重蹈旧辙的目的行事。与此同时,也要给自己明立规矩,不但要仿效前人,并且还要树立良好的先例。你须把事物追究到它最早的起源,并且考察它们因何以及如何退化的,但是仍要向古今两个时代求教。问古时何者是最良好的;问现时什么是最适当的。你须努力使你的行为方式符合规律,前后一致。这样他人才可以知道他们可以预期什么;但是也不要过于确定;并且在你违背常规的时候要把自己如此行事的缘由解释得清清楚楚。

保持在你自己的地位上应享的权力,不要引起法律上关于该点的争论。宁可平静地享有这种权力,而不要用某种索取和强争的手段,公然争闹。同样也应尽可能保证下属的利益,并且要以拥有权力为荣,不要以参与一切为荣。在执行权力的职务上,欢迎并且听取有益的忠告。切记,不要把带消息给你的人看做好管闲事之徒而驱逐他们,相反要善待他们。

高位一般有四种恶:拖拉、贪污、粗暴、抹不开情面。

首先是关于官僚的拖拉,这一官场作风世人皆知。为官之人应遵守约定的时间,当前之事应立即做完,并勿以不必要之事掺杂其间。其次是贪污,不仅要约束自己的手,更要制约你的臣仆的手。千万不要接受任何一种贿赂,并且也要制约所有你的人,不要行献贿赂。因为一个人奉行的节操是约束自己和仆役的,而宣扬出去的节操,再加上公开的对贿赂的厌恨,则是约束他人的。因为应避者,不但是纳贿之事实,而且也包括纳贿之嫌疑。一个人要是被人认为反复无常,或者毫无缘故地公开变更决定,那他就要招来贪污的嫌疑。因此无论何时,当你变更主意或者行事方略时,务必把这件事情向大众坦诚公开,并且要把这件事情使你需要变更的理由公之于众,千万不要偷偷摸摸地去做。假如你的一个臣仆或者宠幸的人跟你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他又与你有私交,这样一来,他人就会认为他是你暗行贪污的秘密渠道。

至于粗暴,那是一种不必要的招怨之道。谁都知道,严厉生畏,粗暴生恨。即使在处理公共事务时,某些常规指责也应当注意场合,庄重而不失理性。尽可能不要侮辱和嘲弄手下。抹不开面子这一点,是比受贿还要严重的一个恶习。因为贿赂的事,不过是偶尔发生。但是由于你的脸皮太薄,乃至对于谁都抹不开面子,而且任何一个或真或假的顾念都可以随时打动你的心,那么你这个人就永不会有什么长进了。你被面子套牢了。正如所罗门所言:“看重情面是不好的,因为这样的人是会为了一块面包而去贪赃枉法的。”66

有一句古语说得极是:“地位显出为人。”也就是说,地位显示出了有些人的长处,也显出有些人的短处。塔西佗在谈论加尔巴的时候讲道:“即使他从来没有做过皇帝,公众舆论也会说他是有资格做皇帝的。”而塔西佗在谈论韦斯巴芗的时候又说道:“在所有皇帝中,韦斯巴芗是唯一因为有了权力而使人格高大的人物。”这里,前面一句话是关于加尔巴统治能力的不足,而后面一句话,则是关于韦斯巴芗登基以后修养的进步。一个人因为有了权力地位而人格增进,这是他人格高尚而且心胸宽广的确证。因为权位就是,或者应当是,一个人的德行与才能的所在。并且,如自然界所有物体一样,事物步入正轨之前,其运动是最为剧烈的。而它们一旦步入正轨中的时候,其运动便有所和缓了。所以那些朝着权力奋斗的德行应当是激烈与沸腾的,而当政者已然居权的时候,则就安稳与平和了。

所有向上跻至高位的行动都好像攀登一条迂曲的楼梯。如若遇见派系之争,一个人最好是在上升的时候加入某一派别,而一旦爬上去了,最好不偏不倚,处在已经腾达之后的保守中立地位。对待前人的身后声名应当公平而又爱戴,因为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结果就不啻是一种债务——将来到你离职的时候,后来者一定会要你偿还的。如果你有同僚,记住要尊重他们,并且宁可在他们的意外之际约见他们,而不要在他们有事相求时却拒见。在你谈话和私下答复请求的时候,不要总是自觉不自觉想到你的权力地位。相反,最好给人家这么一种印象:“看,他这个人在工作中是尽职尽责的,而他在生活中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