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02:32:46

点击下载

作者:王修文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作者:王修文排版:KingStar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2-01ISBN:9787533891510本书由北京新东方大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一盏值得高高举起的指路明灯俞敏洪

9年前,新东方集团决定投巨资在扬州兴建基础教育学校,我在全球为该校物色优秀校长,这一过程非常非常困难,但我终于遇见了王修文老师。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位德才兼备、融汇中西文化、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美国名校教育学博士,正是该校校长的最佳人选。我热情地邀请他加盟新东方,他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挑起了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新东方扬州学校”)的重任。

9年来,王老师给我和新东方集团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大的幸运和收获。他领导的新东方扬州学校迅猛发展,从初创时的5人筹备小组、一片荒地,发展到今天拥有4300多名师生、近20万平方米的校舍,教学成果斐然。现在,新东方扬州学校已迅速成为一方名校,在全国民办基础教育界有了相当的影响。

王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幸运和收获不仅在于新东方扬州学校的成功,更在于千千万万师生和家长从王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受益,他们因此改变了人生的方向,踏上了更加幸福和成功的道路。

王老师每天辛勤地在校园里工作,所以校内的师生对他的教育思想早已耳濡目染,但校外的人,能有幸遇见王老师、受他影响并得益的人毕竟不多。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每当我看到扬州市的学生家长从王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中得益,我心中的这种遗憾就更深。真该有更多的人了解王老师的教育思想!现在,眼前的这本书,使这个遗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阅读这本书,那些不能直接与王老师接触的家长也可以从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受益,分享他的幸福和收获!

阅读王老师的这本书,就像听一位知心朋友娓娓讲述心里话,语言平实但都发自内心,让人受益良多。王老师对于中西方教育的深刻理解、在中国本土教育上的躬身实践和思考、身为人父的切身体验,都使他的教育思想深刻而独到。这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理念先进。王老师是在美国名校读的教育学博士,他在世界教育最发达的地方学习、工作、生活了20多年,浸染日久,回国后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其教育思想和理念真正融汇中西,有充分的源头活水。

内容全面扼要。关于家庭教育,可说的很多,各种各样的书也很多,但究竟哪些道理和方法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最应该遵循的,王老师的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他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教育实践,对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方法作了全面而又简明的论述。

方法具体实用。书中不仅有理论,更有王老师在实践中总结的具体方法。理论让我们先想明白,方法让我们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两者结合,指导性、实用性就很强。本书“实践篇”更是让我们看到,王老师在教育方面自己究竟是怎么做的。他不仅用笔写书,也用自己的行动写书。观其行,信其言。我们看到王老师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实践,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这就更让我们信服他的教育理念,愿意在教育子女方面跟从他的指引。

在书中,王老师除了自己精心撰文外,还特别用心精选和整理了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短文,以及有关教育的名言、效应和法则,方便大家集中学习和借鉴。站得高看得远,他为大家筛选和整理的“集锦篇”很精彩、很实用,值得大家认真学习。

本书讲教育,还结合了很多新东方扬州学校的实践。阅读本书,您还能顺便了解新东方扬州学校的教育情况。如果您正为孩子择校而犯难,面向全国招生的新东方扬州学校是您很好的选择。新东方扬州学校是新东方集团的基础教育大本营,我对该校非常了解,极有感情,我的女儿曾在那儿读过一年书,受益良多。我坚信该校提供的是与国际接轨的、国内一流的教育。

我热切而真诚地建议:真正爱孩子、关注子女教育的人,好好读一读王修文老师的这本理念先进、内容扼要、实用性强的家庭教育指导书。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都是在黑暗中自己摸索。过多地在黑暗中摸索,很容易碰得头破血流,或者掉进陷阱出不来,或者走入死胡同,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如果能有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正确、宽广的大路,我们就该用心拿起它,把它举得高高的,照亮前进的路。王老师的这本教育书,就是这样一盏指引家庭教育的明灯。

谢谢王老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壹道理篇

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最重要”。当你为人父母后,教育好孩子就是你所有事情中的“最重要”!

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学习、观察、思考、实践,发现规律,做到先知先觉。醒在眼下,行在眼下,赢在未来!

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用更丰富的手段,瞄准更多维的目标,更深入地融入生活,培养孩子的心、智、体全面发展。

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现在教育孩子,是为了将来的不管和不教。身为父母,教育好孩子最重要

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最重要”。小时候,最重要的是学习、成长;年轻时,最重要的是做好工作、找一个理想的伴侣;而当你为人父母后,教育好孩子就是你所有事情中的“最重要”!

很多父母可能觉得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再看看有些父母的做法,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一点上,父母们其实并没有达成共识。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根本顾不上孩子;教育孩子需要学习,有的父母却不学习教育方法,只把孩子交给学校了事;教育好孩子需要树立榜样,有的父母明知自己有一些严重的缺点却不肯改正;教育孩子需要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有的父母却不用心建设、经营和谐的夫妻关系和幸福的家庭……如果父母们真的认为教育好孩子是最重要的,就应该给孩子们提供最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

在这里,我们和父母谈教育,觉得天下父母首先要认同教育孩子的第一原则:“身为父母,教育好孩子最重要!”只有深刻认同这一原则,后续的行动才能顺利展开,子女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才能享受到教育子女的幸福和成果。

那么,为什么说“身为父母,教育好孩子最重要”呢?

教育好子女,对父母本人、对家庭、对社会,对眼下、对未来,都有重大的意义。我们静下心来想,对父母来说,真的还有其他事能比教育子女更重要吗?

工作当然很重要,但坦率地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你的那份工作,你不做,别人也能把它做好。但你的孩子你不教,却绝对没有人能很好地代劳。而且,你教出了好孩子,他超越了你,站在你的肩膀上,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你对社会的贡献。

以下这个公式对天下父母都基本成立:事业成功+教育子女失败=人生失败,事业平常+教育子女成功=人生成功。

从横向来看社会,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事业,但从纵向来看人类的发展,教育子女才是我们的事业。即使你事业有成,如果孩子不成器,你对人类的贡献也就到你为止了,事业的成功终究是暂时的。

即使是从功利的角度看,教育子女也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想一下以下两种结果哪一种是你愿意要的。你现在拼死拼活挣钱,没有时间管孩子,几十年后,你积累了亿万资产,但孩子不成器。另一个局面是,你现在抽出一部分时间陪孩子、教育孩子,几十年后,你财产没有积累太多,但孩子很优秀。两种结果,你愿意要哪一个呢?聪明人当然选择后者。如果孩子不成器,纵有家财万贯也不够保障他的人生,而且过多的财富甚至可能会害了他。而如果孩子成器,他自己就能够创造精神和财富的王国。

当然金钱、财富远不是最重要的。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都会发现,幸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于家庭。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家庭的未来,孩子教育得好坏,是影响父母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而且,这不仅仅关乎父母自己的幸福。孩子教育好了,父母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开心。整个家庭都开心,这实际也是你尽了一份孝心,对家族尽了一份该尽的责任。反之,我们的父母不开心,说明我们做儿女的没有很好地行孝。由此看来,孩子教育得是否成功直接影响三代人的幸福。

换个角度来思考,孩子没有教育好,他们又很难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你很可能成为家族中推倒不幸多米诺骨牌的第一人!

我在大量的教育咨询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会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好子女最重要”。我认识很多事业有成的家长,或官居高位,或家财万贯,或声名显赫,可是他们的孩子没教育好,不成人,不成器,对父母很冷淡。他们感到非常痛苦,觉得整个人生都是失败的。为什么要等到无法挽回时,我们才发现一直做错了,才无比后悔呢?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向那些年轻的父母大声疾呼:请从现在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教育好子女最重要!

对于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的人追求权力,有的人追求财富,但我认为,追求幸福和快乐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财富和权力有时确实能带来幸福,但不是有钱有权就一定能幸福。人生中能靠“钱”和“权”解决的事很多,但那些往往只是小事,真正的大事,不是“钱”和“权”能解决的,教育子女就是其中之一。

不管你有多少钱,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钱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代替不了孩子的教育。如果你明白,人生最终要追求快乐和幸福,你就会醒悟,教育好孩子是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如果顺其自然,现在不着急,到了残酷的现实让你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时,可能已经晚了!

教育好孩子最重要,还因为教育的不可逆性。如果错过了时机,孩子出现了缺陷和不足,那就很难弥补,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人以为现在多挣钱,只要有钱,将来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给孩子请最好的老师,就能把孩子教育好。但事实不是这样。时过境迁,孩子不同时期要学习不同的东西,错过了黄金时间,就可能永远错过了一些重要的东西,那是以后无法弥补的。而且即使补起来,可能也是“破”的,没有了“完美”。就像如果因你教育不当,孩子染上了网瘾,想要戒就很困难,即使费很大力戒了,也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孩子的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竞争跟我们那个时代的竞争已经不同了,未来社会的变化肯定更大。我们那个时代错过一些时间没问题,大家都如此,都错过很多,只要你稍加努力,仍能从容成功。但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如果你的孩子不从一开始就好好教育,错过一些关键期,即使你后来想追,可能也很难追上了,而且孩子的发展很可能就会落后于社会基本水平,就很成问题。

对于家长来说,重要的事情应牢记在心,不应完全放手让别人去做,应该亲力亲为!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一般学校往往很难完全地为每个学生的未来着想,父母必须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我们无法选择时代,无法选择父母,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可以选择做好父母,把教育好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每个孩子都能教好

有了第一个认识——教育好孩子最重要,我们还要确立第二个认识——每一个孩子都能教好。有了这两个认识,对教育子女,我们就能既充满紧迫感,又满怀信心。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至理名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脑虽然彼此不同,但总体来说,人脑都有巨大的潜能。科学研究发现,即使是一些世界公认的非常聪明的人,他们的大脑与常人的差异也不是很大。从人脑看,聪明的孩子不会聪明很多,笨的也不会笨很多。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认识:即使人的智商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也都可以通过后天科学、有效的教育来弥补。

很多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都是正常的。孩子先天的差异并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大脑潜力的开发水平普遍还很低,只有百分之几。而不同的教育,决定了孩子大脑开发率的大小。

也就是说,即使孩子先天弱一些,如果教育得法,他的大脑开发率较大的话,孩子发挥出来的潜力也可能远大于那些先天有优势的孩子。比方说,甲先天智商有100,乙的先天智商只有80,这算是差别很大了。但如果经过后天教育,甲的大脑只开发了5%,而乙的大脑开发了8%,那么乙最终被开发出的潜能就明显比甲大。

即使你的孩子不幸是少数先天落后者,充分的爱心和教育仍可以帮助孩子成功。西方有卡尔·威特>的例子,中国有周弘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面对有缺陷的孩子,抱着每个孩子都能教好的信念,努力不懈,最后取得了成功。我们面对健全的孩子,当然更有信心把他们教好。

退一万步说,即使你的孩子先天弱智,你努力教育,最终无果。可是你当初不试,怎么知道无果?而且,只要你认可教育好孩子最重要,你就应该努力,这是父母的责任。即使最终仍然失败,这种失败也是值得尊敬的,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况且,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父母倾心教育子女,最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收获与喜悦。

孩子一定能教育好,这不取决于孩子,而取决于父母是否重视,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我们做学校教育时发现:孩子的优秀或落后,大部分不是学校教出来的,而要归因于他们的家庭教育(学校只是整体地、相对平均地提高孩子的水平),家庭教育的不同导致孩子本质的不同。

孩子一定能教育好,这是真理。即使真理一时失灵,为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要坚信它是真理,努力行动。最终我们会发现,它确实是真理,无比强大的真理!教育子女,父母首先要学习

教育子女既然最重要,也能够做好,我们就应该把它当做头等大事去做。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觉得父母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在中国尤其如此。为什么?

首先,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规律,我们需要学习、掌握并遵循这些规律,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就像一个外科医生,如果没有经过大量学习和训练就给病人动手术,是不是很可怕?教育孩子的专业性,并不亚于为病人动手术,没有专门的学习,怎么能够胜任?

其次,中国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学习太少,绝大多数父母都需要补课。即使你取得了博士学位,如果所学的专业不是教育学,那你在教育方面恐怕仍是小学水平。因为在我国的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中,教育理论和知识的讲授都很少(这也是中国教育需要改善的一个方面)。

多数中国父母对教育的认识是来自父辈或周围人的影响,还有自己的想当然。但这三者都有极大的局限性。

时代变迁,父辈的东西,很多都已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那一套了。

周围人的做法,更不能盲目效仿。多数人的做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做法。多数人的做法如果都正确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满眼都是幸福而又成功的人,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中国教育的基本事实是:多数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严重背离了教育规律。许多家长盲目择校,乱上培训班,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被学校的落后做法牵着鼻子走,不重视素质培养……以致中国教育乱象、怪象丛生。真正懂教育的父母只有极少数,而不懂教育、盲目跟风的反而是多数。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再跟随别人的做法,怎么好?

至于自己的想当然,即使你是一个成功、幸福的人,也许仍有不足,因为自己的认知毕竟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与自己又有所不同,加之时代也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有的父母以为只要多花些钱,为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就可以了,自己不需费心学习。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认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才能完成对孩子的完整教育,三者扮演的角色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不能相互替代。尤其是家庭教育,其重要性更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的。其次,现在的学校教育存在严重不足,需要家长去补充、矫正,尽量帮助孩子对学校教育趋利避害,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即使为孩子找到了好的学校,家长仍然要学习,以便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更理想的教育。

对家长来说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家长受的大多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扼杀人的学习兴趣,只把学习作为升学、就业的敲门砖。很多人在完成自己的学业后,就不再有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再有严肃阅读的兴趣(读小说、看报纸之类的阅读为轻松阅读,多为消遣。严肃阅读是指本着思考、求知而进行的阅读)。在这样的状态下,多数人都不会因为自己做父母而加强学习。

因此,强调教育子女要加强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虽然我们被教育得不爱学习,但是为了孩子,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必须开始学习,为孩子树立榜样,和孩子一起进步。

有的父母也许会有畏难情绪。其实,教育虽然是一门科学,但我们并不需要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只要掌握一些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更何况学习不仅有利于教育子女,更能让自己成长,收获快乐。相比把时间花在其他方面,这要有价值得多、快乐得多。所以父母加强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讲了前面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子女的道理和原则,在下面的章节,我们就来谈谈父母学习教育究竟要明白哪些道理,要掌握哪些方法。学习是正确行为的开端,我们愿意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就已经有了好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教育孩子,要学会先知先觉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后知后觉,常常在现实中吃了亏,才会明白一些道理,可等这时明白了道理,已经错过了很多重要的东西。还有少部分人是永远不知不觉,即使在现实中吃了亏,他们还是不明白。而聪明人总是能先知先觉,他们通过学习、分析研究,发现规律,进而按规律办事,轻松获得成功,他们似乎能预测未来,仿佛是一个先知。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善于学习、思考、行动罢了。

后知后觉的人,处处被动,处处碰壁,吃力不讨好,命运不济,还怨天尤人,却不知根源就在自己身上。先知先觉的人,处处主动,左右逢源,省力得好,有好的命运,但这些好运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因为他们走了正道,力用对了方向。

也许我们在生活中,很难全面地做到先知先觉,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必须努力做到先知先觉!因为孩子的教育不可逆,当你后知后觉地发现错了时,这个错就太惨痛了,我们错不起!输了孩子的教育,对家庭来说,几乎满盘皆输。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学习、观察、思考、实践,发现规律,做到先知先觉。醒在眼下,行在眼下,赢在未来!

当今,父母要在教育孩子上做到先知先觉,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被现行落后的教育评价体系牵着鼻子走,心里要想着未来社会的评价标准,按“以终为始”的标准培养孩子。不要只顾成绩,只管书本学习,一定要让孩子全面发展,有健全的身心,否则,将来吃亏的是孩子,是家庭。

中国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评价失去方向。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改不了实质,就是因为没有改变评价体系。我们呼吁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但家长却不能等到国家改了之后,再据此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那就害了孩子,那就是后知后觉。还有一些家长虽先知先觉却不行动,这些人跟后知后觉的家长没什么两样。

孩子考试要考好,不能做现行评价体系的牺牲品,否则上不了好学校,即使有全面的素质,孩子的成功之路也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难。但孩子更要全面发展,这是着眼未来。我们不是过了今天就没有明天。我们要考虑未来,要超越眼前,不能让孩子成为未来评价体系的牺牲品——只会考试而没有全面的素质,否则孩子未来走上社会一定会处处碰壁。

其实,考出好成绩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兼顾。这一点,已经被我们新东方扬州学校用实践很好地证明了。我们学校不像一些学校把教育当做培训来做,只一门心思追求学生考试考得好一些,只学国家规定的书本上的那点东西。我们坚持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掌握很多考试以外、但对未来人生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坚持以明理、熏陶、训练的方式培养身心健全的孩子,坚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功打算。结果,我们的孩子学到了很多,成长得很健全,考试也很好。我们能做到的,家长也一定可以在自己孩子身上做到。关键是大家要努力做到先知先觉,有这样的超前意识,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被眼前的迷雾蒙住眼睛,要真正为孩子的一生着想。

最近这些年,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相对而言,我们国家的教育和医疗的改革并不快,跟不上其他改革的步伐。从本质来说,我国的教育和医疗体系还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教育和医疗体系。相信国家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和医疗的改革,加快、加大改革力度,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教育改革一定会按照教育规律去改,一定会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目前,已经有种种相关的迹象,例如,扬州的中考英语发生了变化,口语和听力增加了权重,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考查,这是尊重语言学习规律的改革。再例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自主招生,我相信将来中国大学一定会全部实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并不冲突,而是多了几把尺子,从一考定终身的考试体系发展到全面的评价体系,而高考只是这个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大学一旦实现自主招生,就会重视招收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全面发展的学生更有潜力,更易获得成功。能否招到全面发展的学生,决定着一所大学未来的竞争力。

我国的教育改革在加快,等到你的孩子上大学,情况可能已经彻底变了。而且,即使国家教育还是没有根本变化,你只要看看周围的现实,就会明白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努力按照社会所需人才的标准培养孩子,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你就是先知先觉了,你的孩子就得福了!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都集中在学习好不好、考试成绩怎么样上。似乎孩子学习就是为了学到知识,考出好成绩。爸爸妈妈下班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做完作业了吗?”孩子考试成绩好,就大加表扬和奖励。成绩一旦下滑,就紧张得不得了,责骂抱怨,施加种种压力。学校、家庭和学生似乎就是为考试成绩而存在的。

翻一下书籍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对教育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教育: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关于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说法,但不管定义如何,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至少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人的发展,二是对技能的掌握。我们看不到对教育有这样的定义:教育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可我们现实中的做法却大大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为什么要学生全面发展?为什么只重视成绩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任,是让孩子成为未来评价体系的牺牲品?

一项对某所国内顶尖大学的跟踪研究表明:该校入学时很多高分学生,特别是一些县中上来的学生,他们的入学成绩有绝对优势,但考试成绩逐年下滑,最后到第四年时,入学成绩最好的学生很多滑到了最后方阵,而那些成绩中等、全面发展、经历丰富的大城市学生很多都进入了第一方阵。这有力地说明了全面发展的学生有着更大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

经常有家长这样问我:“我的孩子在小学一到六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但是一到初中就开始滑坡,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孩子小学时的优秀是以一味抓学习换来的,是以牺牲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到了中学,学习任务加重,对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已经被竭泽而渔的孩子就没有潜力可挖了,更难以适应新的、更高的学习要求了。

就学习而论,全面发展的孩子更具备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放眼社会,成功更是青睐那些全面发展的人。每一位家长都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从小学到大学,自己的那些学习成绩第一的同学和那些全面发展的同学,哪些人的事业更成功。当你真正思考时就会发现,孩子要想一生有成就,除了要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外,还必须做到全面发展。孩子绝对不可以只为了考试而学习,而需要具备全方位的能力。

家长、老师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当学生都有了知识,哪些学生会更有竞争力?一定是那些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学生;大家都有了知识、能力,哪些学生可以更胜一筹?一定是那些不仅有知识、能力,而且有良好素质的人;大家都有了知识、能力、素质,哪些学生会成为同龄人中5%的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是那些不仅有知识、能力、素质,而且有创新思维和极强创造力的人。

因此,家长和老师们,你们一定要知道,除了学习知识,教育理应包含能力、素质和创新这些更丰富、更重要的元素。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可把学习知识当成学习的唯一目标,而应该通过学习知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发展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人是很复杂的综合体,包含很多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形成了人。教育就是要让这些众多方面协调发展,从而使人整体成长。如果只是一些方面成长而另一些方面不成长或严重滞后,那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这样的教育至少是缺失的教育,更可能是彻底失败的教育。

道理很浅显,因为人这个综合体每一部分的存在都对整体有价值。整体要发展,每一部分也都要相应发展。就像一部汽车,要整体前进,发动机固然重要,但光有发动机,它还不是汽车,不能向前运动。要快速前行还必须有车轮、车身、驾座、方向盘、刹车……这才是一部汽车。也许可以相对更重视某些部分,但总体的协调、全面的发展始终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再看那些出色的运动员。虽然他们从事的运动有的看起来似乎更强调躯体的某部分,但实际上,最优秀的运动员常常是全身都很协调地发展,并不是重要的部分特别发达,其他部分就很弱。像短跑运动员,似乎腿最重要,上身瘦些,重量轻些,就能跑得快些。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一流的短跑运动员,一定是全身肌肉都很发达、协调的。因为跑步,看起来是腿在跑,其实全身都在积极参与,即使腿部更加发达,也必须建立在全身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再从人脑发展的角度说明人的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人要发展,必须全面发展。人的智力由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组成,你能单独发展记忆能力吗?你能单独发展理解能力吗?肯定不行。为了增强记忆能力,你必须发展理解能力,这有助于更有效地记忆;要发展理解能力,你也必须增强记忆能力,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

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类比,来强调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的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因为现在国家教育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我们,使我们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只片面追求其成绩的进步。

如果把复杂的人简单地分为心、智、体三方面的话,很难说出哪方面最重要。只有它们协调发展,人的整体才能更好地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心、体的重要性甚至远大于智,但我们现在却太偏重智而忽视了心和体。

父母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重视全面发展,一味由只讲应试的学校主宰孩子的全部教育,最后就会教出一个“畸形人”。这样的人即使考上名牌大学(可能会越来越难),拿到了像样的文凭,到了社会上也很难有好的发展。因为社会的评价标准与学校的不一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适应社会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明白这个起码的道理,不要被文凭遮住了眼,蒙蔽了心。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呢?难道是让他们多上各种兴趣班,又弹琴,又画画,又打拳,多练几样本领?这是大家认识的一个严重误区。多几个爱好和本领,只是全面发展的一小部分,却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全面发展更注重的是心、智、体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是某些技能的发展。也就是心灵、头脑、身体都均衡发展。这包括文化学习中各个科目的均衡发展,让孩子掌握一些特长,让孩子爱运动,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习惯。最重要的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锻炼孩子的心,让孩子有一颗美好、强大的心,我们的教育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大半。

什么样的心是美好、强大的呢?善良、慈爱、积极、热情、乐观、自信、顽强、坚韧、勇敢……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上述这些品质对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功至关重要。而这些品质又很难简单地通过书本学习获得,必须让孩子在生活中慢慢体会、慢慢磨炼、慢慢成长,我们要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件又一件事,犯一次又一次的错,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失败,这样,他们的心才会成长起来,整个人才会全面、健康地成长起来。

从这个角度看,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用更丰富的手段,瞄准更多维的目标,更深入地融入生活,培养孩子的心、智、体全面发展。

再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谈谈全面发展。加德纳认为人主要有八种智能,我感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智能方面有优势,也就相应地具有一些个性、能力上的优势。

我接触过很多人,能明显地感觉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和能力。搞体育的人,常常个性粗犷,富有竞争意识,善拼搏,能吃苦;搞绘画的人,个性细腻,观察力强;学声乐的人,自信,善煽情,善演说;搞乐器的人,能融入音乐,善于倾听,学外语往往也比较快;弹钢琴的人,协调能力强,管理能力通常也很强……

如果一个人很多方面的智能都比较强,他就不仅有多方面的智能,还结合了很多个性和能力优势,这个人通常就很了不起。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多培养孩子各方面的智能,让孩子全面发展,一定有很大的好处。

再结合我们的新东方扬州学校来谈一谈全面发展这个问题。

在新东方扬州学校,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那就是让孩子既考出好成绩,又全面发展。之所以要提出这一思想,就是我们既要面对现实,又要面向未来。面对现实,就是承认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服从这个现状,努力适应它,努力让孩子学好书本、考出好成绩,不让他们成为现在这种评价体系的牺牲品。而面向未来,就是考虑孩子的一生,他们的一生,必须依赖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让孩子在学校就全面发展,从小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评价体系的牺牲品。

对我们的孩子来说,“考出好成绩”和“全面发展”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只要我们采用的方法得当,认识得早,完全可以同时做到。这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新东方扬州学校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成功地做到了让孩子既考出好成绩,又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学校成功的关键。

我们的这个办学思路,对家长教育孩子很有借鉴意义。家长们不能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全面发展。考出好成绩是现实的需求,全面发展是未来的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有人还没有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认识到了,但迫于现在畸形的教育评价体系,想改又力不从心。不管是因为原来的认识误区,还是现在的力不从心,我们都不能让孩子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我们都不能犯教育的低级错误。只重视学习和考试,忽视全面发展,是目前中国教育最常见的低级错误。重视爱的教育

爱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现行学校教育的重心放在了知识传授和考试上,“爱”往往就被忽视了,这就需要我们家长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爱的教育为什么重要?原因有很多。我觉得主要有两点:第一,“爱”是人的立世之本,一个人没有爱心,没有爱的能力和行动,他对这个世界就没有价值,世界也不需要他。第二,“爱”是我们行动、前进的不竭动力。有些人以欲望的满足为动力,有些人以名利的追逐为动力,但这些都比不上以“爱”为动力的人。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满怀对世人、对事业的大爱。

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教育孩子有爱心,并且乐于用行动不断地表达爱,那我们的教育基本上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说到“爱”,似乎每个家长都很爱孩子,其实不然。“爱”是一个很丰富、完整的概念,它至少应该包括“爱心”和“正确的方法”两方面。对于“爱心”,家长们几乎都有,可“正确方法”却少有人有。因此,对于“爱”这个看似我们都有、都会的东西,我们却格外需要学习。

培养孩子的爱心,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多寻找真善美的精神食粮提供给孩子,二是用自己爱的语言和行为,在生活中不断地提醒、引导孩子关注爱、珍惜爱、奉献爱。第二点是需要中国家长特别关注的。我们的文化强调含蓄、少说多做,可父母对孩子付出了很多爱,孩子却常常毫不知情。这样看起来很伟大,实际上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

我们要经常对孩子讲爱是最重要的,要经常告诉孩子,我们爱他,因为爱他,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他们是爱的果实,他们是父母之爱、世界之爱造就的。同时,他们也是爱的种子,应该萌发新爱,用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向父母、向他人奉献爱,这样世界才会永远充满爱,爱才能延续。

相当一部分父母教育孩子时总是跟孩子讲:“你现在什么都不用管,只要管好学习就可以了!”这样怎么行?难道将来走上社会,孩子也只管学习、考试吗?当然不是。生活需要的远比会学习、会考试多,所以我们就该照着未来生活的需要去培养孩子。而爱心和爱的能力就是生活最需要的,我们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下大力气培养。

可喜的是,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爱心似乎特别容易被培养起来,他们似乎本来就从另外一个世界带来了很浓、很纯的爱,我们只要去发现、引导、赞赏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把爱藏在心里,要通过各种方式流露出来,让孩子深切体会到自己处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这样孩子心中爱的种子就会慢慢萌发,不断生长,我们的教育也会大放异彩。

新东方扬州学校最响亮的办学口号就是“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我们大力倡导老师爱孩子,不仅是因为爱创造了最适宜孩子成长的土壤,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老师的爱能激发孩子们的爱,这才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我们学校里的老师普遍充满爱心,讲究爱的方法,整个校园里洋溢着爱的氛围,涌现出各种感人的爱的故事。如我们预期的,在这种爱的长期熏陶之下,我们的孩子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他们做了很多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的美好之事。我坚信,因为这种爱,孩子的未来会更幸福、更成功!让孩子身心快乐

中国人经常在快乐和痛苦之间无比纠结、矛盾。家长教育子女,最典型的纠结就是:很想让自己的孩子轻松一点、快乐一点,可是想到未来,就只有咬咬牙,狠狠心,逼孩子刻苦学习。在孩子的学习上,中国家长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学习变成痛苦,而不是快乐。

中国的传统文化太强调和赞美吃苦精神。“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等等强调吃苦精神的格言和俗语不胜枚举,而赞美快乐的格言和俗语却寥寥无几。

在这样一种文化传承背景之下,人们往往偏执于追求吃苦,以为吃苦就有用,而事实并不一定如此。因此,强调快乐教育就尤为重要。

其实,我并不反对吃苦。吃苦也是人生的一课,有巨大的价值。但家长不能让孩子苦到对学习没了兴趣,甚至恨学习。个中的关键在于孩子是主动吃苦,还是“被吃苦”。在孩子较小、心智还不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让孩子更快乐地学习呢?

我们要经常问自己:难道成功和痛苦就注定是一家?难道为了未来的成功,我们现在非得痛苦吗?

我通过多年的人生经验和大量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对未来的孩子来说,快乐和成功是更亲密的一对。那些学习成功、事业成功的人,大多是在整个过程中拥有很多快乐的人。遍览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大家都是充满兴趣地快乐学习和研究的人。因为有兴趣和快乐,他们把工作和生活有机结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孩子学习时,身心快乐显得更加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快乐,他的专注度就高、效率就高,因为能收获快乐,他就愿意不断重复所做的事情,而重复恰恰是做好一件事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快乐对孩子学习如此重要的主要原因。

身心快乐,实际上表明了孩子的状态,它代表着兴趣,能提供一种持久的内在动力。孩子快乐与否,几乎是学习状态和效果好坏的分水岭。孩子快乐,学习状态就好,效率就高,效果就佳,反之亦然。明白此理,家长以后如果看到孩子愁眉苦脸地学习,一定要尽快终结这种状态,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快乐起来。

孩子幼小时,没有很强的自制力,快乐显得更为重要。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更加理智,更能自我控制时,我们自然可以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可以激励他们主动地吃那些必须吃的苦。孩子有了兴趣,有了主动性,“苦”也能变成“乐”。

教育孩子,要在不同年龄段进行不同的教育。孩子还没有健全理智,缺少自制力时,逼孩子吃太多苦,破坏他们的兴趣,压抑他们的精神状态,对未来很不利。这就像树在很小的时候更需要阳光雨露,到它稍大些了,粗壮了,才可以经受住更多的风刀霜剑。在树很小很弱时,如果有过多的风刀霜剑,树就可能会发育不良,甚至会死亡。

追求身心快乐,是不是就要让孩子多玩少学呢?光玩不学、多玩少学,肯定都不行。追求快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孩子要成长,孩子要优秀,必须要学习,但也要快乐,怎么办?

这里要强调的是:孩子喜欢做的,再多也不是负担,不是痛苦。孩子不喜欢做的,再少也是负担,也是痛苦。我们经常看到,孩子玩时,可以一玩数小时(玩电脑游戏甚至整夜不眠),从来不知疲倦,哪里像是负担啊!

因此,我们追求的是帮孩子把学习当成玩,追求怎样努力使孩子喜欢学习,使他们从学习中得到的乐趣,不亚于在玩中得到的乐趣。

这对做父母的是一个挑战,我们要不断地尝试和寻找,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快乐学习法。这项工作,主要由父母去做。为什么?因为这项工作有相当的难度和复杂度,老师面对很多学生,很难一一做好。这时,父母介入帮助孩子,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快乐学习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既然爱孩子,就应该有这个信心和耐心。

追求快乐教育,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做很多事,进行很多探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非常有效,那就是:少批评、指责孩子;多表扬、鼓励孩子。

孩子犯错时,你批评他,他就会痛苦。他写错一个字,你就罚他,对孩子来说就是伤害。遇到孩子犯错或表现不佳时,我们可以说他错,但要注意语气、表情以及当时的环境。我们要多给孩子明理,多提问题,少下结论。要平静地和他交流,提出建议。不要那么严肃,要像玩、做游戏一样,这样孩子就能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再说说我们的学校。我们新东方扬州学校从一开始就努力给孩子们快乐,在我们的办学口号中特别强调:新东方是孩子“成人、成才、快乐”的地方。为什么要加一个“快乐”呢?这是为了孩子的明天,也是为了孩子的今天。实际上,孩子不快乐,现在生活质量不高,生命被浪费了,未来也很难成才。

我不赞成把生命硬分成过程和结果,可以说整个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也可以说生命是无数个结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都很重要,不要为了未来牺牲现在,那样不会有好未来。过程也是结果,我们要重视生命的过程,每一段过程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都像结果一样重要,都要努力生活得快乐。每年的万圣节、圣诞节,新东方扬州学校都要开展丰富的活动,既给孩子们快乐,也让他们了解西方文化,同时锻炼各种能力。图为万圣节扮成天使的女生们。《西游记》是一本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的中国古典名著,孩子们非常喜欢。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快乐,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我们特别邀请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来到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向同学们传播西游文化。图为我和六小龄童在交流怎样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快乐、更加有活力。

在新东方扬州学校,我们鼓励老师们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使用活泼快乐的教学方法,鼓励老师们无条件地爱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孩子创造快乐的条件,努力使他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充满快乐。我们的校园里有动感影院,有小小动物园、植物园,有拓展训练营地,还有攀岩墙等体育设施。学校大礼堂经常举办演出、放电影、开展各种活动。我们广泛开展机智快乐的漫画教育,举办大规模的圣诞节、万圣节庆祝活动,举办元宵赏灯、中秋赏月等活动。为了让孩子快乐,我们几乎不遗余力。避免过度关怀、帮办, 让孩子自己成长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好心办坏事。这有很多种情况,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过度关怀孩子、过度帮办,结果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爱心和出于好心的行动反而起了负作用。

这就像小树要成长,我们可以努力为它寻找适宜的土壤,提供肥料,根治病虫害等等,但成长是小树自己的事,必须由它自己一天天地沐浴阳光雨露,吸收营养,向上成长。如果父母每天拔苗助长,小树能长好吗?结果只能是毁了它!

过多地代替孩子做事,意味着对孩子的否定、不信任,意味着孩子自身不被需要,意味着剥夺孩子做事、成长的机会。你的好心反而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好心做了坏事,是以爱的名义做的坏事。

这样的情形,值得家长高度重视。新东方扬州学校每年都大量招生,我非常遗憾地发现,那么多孩子从小学一年级直到高中,基本都是父母代孩子选择学校,代孩子做主,很少有尊重孩子意愿的,更极少有让孩子自己观察、思考、选择的。这非常可悲!这种局面折射出中国家长的普遍做法——过度帮办,不让孩子自己思考、选择和行动。

任何人的人生都要面临很多选择,人必须学会正确选择,进而采取行动。这种学习难道一定要走上社会等到事到临头才不得不学,甚至付出昂贵代价吗?为什么我们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在生活中处处给他们这种机会,训练他们这种能力呢?让孩子自己择校,就是一个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选择能力的极好机会,为什么要白白放弃呢?

说到底,家长普遍没有这个意识,或者家长觉得自己做会更好,结果最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反而由家长完全代劳。其实,对于择校,我们应该更多地让孩子观察、分析、思考,然后自己选择,这本身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选择,孩子会有收获,而且孩子对于自己通过理性分析选择的学校也往往会更重视、更珍惜,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更加努力。即使我们家长有一些看法和主意,也应该巧妙地渗透给孩子,让孩子觉得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意见很重要,自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我经常碰到一些家长,他们一厢情愿地为孩子选择了他们自以为很好的学校,结果孩子各方面一塌糊涂,家长麻烦大了,怪孩子都怪不起来,为什么?孩子理直气壮地说:“我并不想上这个学校,是你选的,你自己上吧!”在新东方扬州学校有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每年面临小升初、初升高时,都会有少数学生非常想继续留在新东方读书,却因为父母给他们选择了其他学校而不得不离开。

我真想不通,这些父母为什么如此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在学校上学,对学校的理解更充分,为什么他们不相信孩子的判断,宁肯相信自己没有充分调查和了解的判断?给孩子选一个他不认可的学校,以后孩子的学习跟不上,生活不开心,家长如何应对?

以上,我通过择校这件事,谈了让孩子自己思考、选择、行动的重要性。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都要更多地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选择、行动,哪怕他们做得不是那么好。因为,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绝大多数时候都要靠自己。如果我们现在过分地帮忙,反而会影响他们以后更好地独立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收回自己的手,放开孩子的手。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早让孩子自己做吃饭穿衣等琐事;孩子玩耍时,让孩子决定玩什么、跟谁玩、怎么玩;孩子上学后,让孩子自己选择学校,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选择课外书,自己选择要交的朋友;父母设计一些任务,确定一些目标,让孩子自己去实现、完成……这就是让孩子自己成长。

我们家长难道什么也不干吗?当然不是,我们要做教练,做裁判,关注孩子,帮助孩子。在孩子的起步阶段,我们要做得更多一些,要帮助孩子建立做事、学习的标准,要发现并提出问题让他思考、改变,要多为他鼓掌、鼓劲。随着孩子年龄渐长,能力渐强,我们要从配角、教练、裁判的角色向观众的角色转变,只在一旁欣赏、鼓掌即可。

总之,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现在教育孩子,是为了将来的不管和不教。要实现教育孩子的“不管不教”,孩子必须自己做到“自管自教”,要实现孩子的“自管自教”,就必须果断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明理、训练、熏陶——教育的系统工程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相互联系制约的方面,但我们却经常把它简单化。例如,对当今很多中国人来说,教育就是听课、做作业、考试,孩子犯错了,老师、家长批评批评。这样理解教育很狭隘。

我提出教育的三大方法是:明理、训练、熏陶。这三大方法形成一个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全面地教育孩子,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育。“明理”是让孩子明白道理,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训练”是通过反复操练,让孩子能够这样做;“熏陶”是通过父母自身表率、环境影响,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和习惯,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这样做。

只有明理、训练、熏陶三箭齐发,目标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如果仅有其中的一两项,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例如,如果仅有明理,经常跟孩子讲这样那样的道理,在生活中不施以相应的训练,也没有相应的环境熏陶,父母自己说一套做一套,最后明理就成了空洞说教,孩子不会相信说理,对父母说的话也不会放在心上,教育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明理”是一生的事,批评是明理的一部分。我们要尽量不批评、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有一个度。“明理”是明确方向,“训练”是往那个方向努力。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环境,会在个体身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力,我们强调“熏陶”,就是要使这些力也能尽量地朝着我们的大方向,也能和我们训练的方向吻合,这样就会产生更大的合力,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否则就产生了抵消力,削弱了“明理”和“训练”的作用。

为什么要强调“训练”呢?我们知道,马戏团的动物都要经过大量训练才能进行表演。如果任其自然发展,不可能有十分出色的演技。孩子也是如此,要适应社会,就需要有更多的本领和习惯,这些都要通过训练养成。训练的实质和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固化良好的行为模式,使之形成习惯。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训练会逐渐减少。

在孩子小的时候,“熏陶”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心灵就像摄像机、录音机,周边环境的很多东西都会被他记录在心,而这个时候,他还不像成人那样具有价值判断,知道趋善避恶,他更多的是模仿、学习。这样,不好的环境对孩子就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父母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好孩子听话,还是听理

中国人教育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听话,好孩子。”学校和家庭有太多的“听话就是好”。“听话”和“好孩子”结合得如此紧密,好像天生一体。但听话的孩子真的就是“好孩子”吗?

保证孩子听你的话就一定会好吗?如果你自己都不是很成功、幸福,你要孩子听你的,他怎么超越你?即使你过去可能正确,你怎么保证你的话对孩子的未来一定会好?

一味要孩子听话,首先是一种不尊重,为什么孩子就总得听大人的,大人就不要听孩子的呢?这极不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一味要孩子听话,是在扼杀孩子合理的行为模式,是在从小培养顺从“权威”的“奴隶”。合理的行为要建立在思考、确信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思考和确信,只知道听话、行动,最后,人就成了一个服从的机器,而不是自主的人。

一味要孩子听话,不鼓励孩子思考,不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使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定式: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中国人的现状,我们喜欢这样吗?如果不喜欢,那就不要像我们从小被教育的那样再去教育孩子,不要告诉我们的孩子要一味地“听话”。

一味要孩子听话,会使孩子没有问题意识。自己思考才会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一味听话,就是大人发现问题,大人帮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从小会缺少问题意识。

一味要孩子听话,会使孩子没有创新意识。创新必须自己去想,自己找路子,而不是听别人的话。并不一定只有搞科研才要创新,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日常行动和思维模式,在生活中拥有开放思维,看问题有多个角度,尝试更多方法,这些才是创新思维的真正发端。中国人大多数都愿意抱着过去不放,不愿意创新,更多的是“被动改革”,这跟我们从小太“听话”有关。创新是改革的第一步,只有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会主动改革。

难道我们要鼓励孩子“不听话”?不是,我们要更多地将“听话”的要求从我们的语言中隐去,要强调让孩子“听道理”,把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藏在道理中讲给孩子听。如果我们给孩子讲的要求都是有道理的,孩子在明白了道理之后,就自然会认同并遵从我们的要求。

我们并不希望一生中总让别人的要求来指挥我们,我们真正要听的是“道理”,为什么不从小就让孩子听道理呢?

让孩子听道理,首先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哪怕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做一些事、听一些话,都要努力跟他讲相关的道理,帮他想通。孩子在想道理时,也是在思考。让孩子听道理,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有利于他们形成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有利于建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因此,我们可以多给孩子讲道理,请孩子遵理而行,如果孩子不认可,可以请他说出他的道理,如果他说得有理,我们就听他的。这样,孩子渐渐地就能学会独立思考,按理行事,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孩子才能自信、坚定地行动。这远胜过一味去听别人的话。人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因此家长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培养。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人才会有坚定的方向,行事才会有底气。

同时,我们跟孩子讲道理,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这背后体现的是平等。这样也会引导孩子讲道理、谦和、理解别人,而这些素质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未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不讲道理、一味听话的人,遇到比他强的就听别人的话,遇到比他弱的,就要别人听他的话,这都不好。遇到强的就低三下四,遇到弱的就飞扬跋扈,形成这种性格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从小受的教育中有太多的“听话”。

关于“理”,中国的有些俗语很有意思:有的人“无理闹三分”,有的人“得理不饶人”,有的人“有理让三分”,人的境界在“理”上高下有别。总的来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需要说明的是,讲理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最高层次,讲理之后,我们更要讲法、讲情,更要爱别人。要合理、合情、合法,那才是更高的境界。

因此,从多方面看,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听道理,而不是听话,不要让孩子从小不讲理。以榜样服人

我们经常说“身教重于言传”,也就是要求父母能自己做榜样来教育、影响孩子,这比说教更有效。说教是明理,身教就是长期熏陶,就是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

对于多数父母来说,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孩子,更是在自我修炼、自我提高。由于中国的教育不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多数中国青年在为人父母后,都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缺点,不利于教育好孩子。这时,要教育好孩子,我们就必须学习,必须自己努力改正缺点,和孩子一起进步。自己通过努力向善、向上来给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

如果我们只是说教,没有榜样,只有明理,没有熏陶,那种理终究不能深入孩子心灵,内化成行动。孩子也会说一套做一套。因此,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做优秀的父母,我们自己先要努力做一个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事情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教育也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成功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父母的影响,这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