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世界经济史:金钱推动下的人类进程4000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08:15:45

点击下载

作者:宫崎正胜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简明世界经济史:金钱推动下的人类进程4000年

简明世界经济史:金钱推动下的人类进程4000年试读: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一些从前就有的社会动态正在变得比过去更为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世界史中寻求一些问题的“解答”。最近的地缘政治学热潮恐怕就是一种这样的表现。“创新(技术革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这是熊彼特的一句名言。

现在正处于人类社会的剧烈变革期。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再加上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这些“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正在以迅猛的势头不断更新换代。

2016年,英国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要脱离欧盟,美国产生了反对全球化、提倡贸易保护主义的总统。这些事件说明两国国民对于19~20世纪英美主导的全球化说了“不”,可谓是出人意料的大事件。

尽管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但现代基本可以说是“经济主导下的时代”。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史中,“世界经济”并没有怎么被体系化地整理,而我认为,在我们考虑今后的世界形势时,我们有必要将“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弄清楚。

如何将“经济”这种难以归纳的内容写得容易理解,这是一个难题。我在之前的书中将几个“读懂世界史的‘关键’”作为中心,使读者通过“关键”来读懂历史的变迁。我认为这种方法在本书中应该也是能发挥作用的。

因此,在本书中,我将51个“世界经济的转折点”作为中心,通过这些转折点来展望世界经济的变迁。

为了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我大胆地利用一整页去强调这些“转折点”,只要能将这些部分串联起来,就可以想象出世界经济的大致变迁。

此外,为了加深读者对于“转折点”的理解,我还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读懂经济的point”。这是我前所未有的崭新尝试。

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史”总是艰涩难懂。本书并不同于以往的那些艰涩难懂的经济史书籍,为了使读者能够轻松阅读,我加入了许多具体事例(并尽可能选择了有趣的事例),相信读者一定能畅快地阅读下去。

下面我对全书的内容做个简单的说明,大致如下:

序章主要讲述了货币的诞生。货币有银币与铜钱两个体系,而银币其实拥有4000年的进化史。

第1章和第2章主要介绍了游牧民和商人主导的欧亚大陆的陆上经济与大西洋的资本主义式海洋经济的勃发。

第3章和第4章主要介绍了属于维京人的北海小国荷兰以及英国是如何构建起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这部分还会谈到股份制公司、国债、保险、纸币、中央银行、商品交易、股票交易、经济泡沫等概念的诞生。

接下来的时代,在一般的世界史中都会以“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为中心进行讲述,本书第5章则主要介绍了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等。战争需要庞大的军费,从而使得欧洲进入金融的时代,罗斯柴尔德家族因而崛起。第6章则介绍了工业革命,以及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使得以欧洲为中心的单一经济世界得以形成。

第7章主要是关于“英镑霸权”的内容。英国巧妙地构建了史上最大的海洋帝国,而负责其财政部门的犹太人则操纵着英镑,巧妙地促使“银币时代”向“纸币时代”转变。

第8章介绍了当时的新兴国家美国在19世纪末的二十几年间实现急速经济增长的过程。

第9章介绍了两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经济没落,单一世界体制使美元纸币成为世界通货,美国霸权从而诞生。

第10章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尼克松冲击”后迎来的美元黄昏时代。互联网金融规模扩大,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全球规模的证券泡沫破灭(次贷危机),在这样的全球经济背景下,美国经济逐渐空洞化,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第10章对这样的一个剧变期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力求能为未来世界经济的解读提供一些启发。

由于抱有解读当今复杂的世界形势的问题意识,本书并不单单是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事实,而是努力聚焦于当今世界。

如果您愿细读本书,我相信复杂的现代社会多少会变得清晰一些。因为本书属于经济类书籍,如果您能有兴趣阅读一些关于当代经济、政治的著作以及经济周刊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

若本书能成为各位读者学习新知识的契机,我将不胜荣幸。2017年7月宫崎正胜1 银币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畜牧民”迫切需要作为交换手段的货币

距今5000年前,人类以城市为中心,建立起了灌溉农业,开始了大规模的谷物种植。

然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干燥严峻的环境使人们无法栽培谷物,生活在那里的大量畜牧民必须从农耕民的手中换取谷物。

商人和统治者必须稳定地向这些畜牧民提供谷物,因此,美索不达米亚的商业自古就繁荣发展。同时,能够保证稳定进行物物交换的“交换证”就变得必要起来。这时,体积小巧、不易腐坏的片状金属,如白银,就成为了优秀的“交换证”(货币)。

这样,支撑起商业的“金属货币”就出现了。一旦贵金属确立起“信用”,随时都能交换需要的东西,就会被广泛使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任物物交换的中介的是麦子、椰枣、毛织品等实物货币,而随着商业向更广泛的区域扩大,更为方便的金属货币的优越性就越发明显了。读懂经济的POINT经济的基础是分工。作为农耕民与畜牧民之间的交换媒介,货币是不可或缺的。简单来说,货币就是物物交换时的“交换证”。在过去,还有过各种形式的货币,如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泥板、埃及人的纸莎草、腓尼基人的皮革等。商人选择了“白银”

商人将从山岳地带运来的、不易变质、易于携带的白银用作便利的交换工具,将畜牧社会与农耕社会连接起来。

畜牧民只要拥有白银,就可以从商人手里换取谷物,可以说是再方便不过了。交换时将白银金属放进袋子里,称其重量进行交易。标准单位为1舍克勒,重约8.3克。

我们就称其为舍克勒货币吧。

发行并循环使用舍克勒货币的商人因为将金属变成了货币而掌握了经济的命脉,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由于白银是一种不会过期的货币,因此最终会被作为财产积蓄起来。财富的积蓄变得简单了,社会差距也就逐渐扩大。

白银大约在4000年前就开始被用作货币,直到约150年前纸币被赋予黄金的价值之前,一直都是主要货币。读懂经济的POINT货币价值的根源是“信用”。商人凭借信用实现白银的稳定供给和循环,从而确立了货币制度。法老王独占埃及黄金

埃及曾是古代最富裕的农业社会,它东西两侧是沙漠,南北两面则是瀑布和海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因此持续了2000年以上的物物交换,金属货币的出现大大推迟。

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地区产出了古代世界90%的黄金(埃及由于不产白银,因此白银比黄金更为昂贵),然而黄金被贮藏起来,并没有成为货币。法老王称自己和太阳神一样,身体是由黄金构成的,他独占了埃及的黄金,将之用作宗教目的。

早逝的图坦卡蒙王的陵墓之所以会出土黄金面具等大量黄金陪葬品,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法老王独占的埃及黄金被用来凸显法老王的宗教性,就和现在的奢侈品一样是一种宣扬自己地位的存在。读懂经济的POINT在古埃及,政府通过土地面积来推断农作物的收获量,对农民收取约两成的农业税。“储蓄”民族与“投资”民族的区别

农耕民与畜牧民拥有完全不同的货币观。

畜牧民饲养绵羊、山羊、牛、骆驼等家畜为生,这些家畜通过反刍来消化难以消化的草,雌性群居在雄性的周围。畜牧民要满足一家人的生活,大约需要饲养200头绵羊。因此畜牧民的财产,也就是家畜,是一种流动资产。

绵羊等家畜的头,是英语中“资本”(capital)的语源。

绵羊可以用来交换山羊,是一种有生命的“货币”,绵羊的头数表示畜牧民的财产数量。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下,畜牧民通过家畜生产幼崽来增加财产。繁殖幼崽就和获得“利息”一样,和利用资产进行利益增殖是一个道理。

而农耕民为了应对不时之需,会将剩余的粮食储蓄起来。他们的资产最多也就是土地等不动产。

日本人之所以喜欢存钱,日本企业之所以有大量的内部储备金,都是因为过去日本是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而擅长利用资产的犹太人最初则来自畜牧民族。读懂经济的POINT投资也好储蓄也罢,都可以说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让日本这样的农业民族一下子掌握投资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令人恐惧的利息的巨大破坏力

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货币的功能被描述为:①是价值交换的手段;②是价值衡量的手段;③是价值贮藏的手段。

但实际上不止于此,货币还有第四种功能。那就是通过获取利息实现自我增殖。这个功能和“金融”有关,也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有关。

在美索不达米亚,自古就活跃着通过放贷收取利息的金融业者。

例如,3800年前的“汉谟拉比法典”(由巴比伦第一王朝的汉谟拉比王颁布)中就有严格的对利息的限制,规定若放债的利息超过一定的比率,就要没收本金。

这样的限制对防止利息扩大贫富差距,或是对规模较小的共同体社会造成巨大危害,是有其必要性的。

古代虽没有托马斯·皮凯蒂那样认为“世界上收入与财富的不平等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的经济学家,但也并没有放任利息的收取。犹太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都禁止在共同体内收取利息,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然而,被罗马帝国放逐出故乡的犹太人的宗教却规定,作为例外,对其他民族的放债是被允许的。这就是为什么犹太人会成为世界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放债人。

当今社会已扩展到全球规模,也许有人会觉得利息不再有这样的危害。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的全球化深入,现在的社会差距已扩展到天文数字的程度(例如,8位大富豪拥有的财富相当于36亿贫困人口拥有的财富)。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货币的自我增殖”这个问题。读懂经济的POINT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人们认为通过收取利息实现货币的自我增殖的行为会导致穷人的没落,威胁到社会安定,因此被人所厌弃。但资本主义与其完全相反,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建立在货币的自我增殖的基础上的。此外,汉谟拉比法典中对利率的限制为,大麦不超过33%,白银不超过20%。2 “硬币”与“通货”的诞生因为一点点的才能而成为大富翁的国王“硬币”被发明后,货币的使用变得更为便利,国家开始大量发行硬币。

硬币的出现引发了多方面的社会变化,也就是“硬币革命”。

简单来说,就是银币的使用一下子变得便利起来,从而开启了国王掌控货币发行权与管理权的时代。

公元前7世纪,在当时的经济中心——东地中海的叙利亚周围,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西部的吕底亚王国(前14世纪~前6世纪),最早的硬币(银币)诞生了。发明它的是吕底亚国王克罗伊斯,它发行了带有刻印的金币、银币,从而积攒了大量金钱。

他利用刻印来保证硬币的品质与重量,使“信用”变为眼睛能看到的形式。硬币只需要计算枚数就可以用来交易,商业规模因而显著扩大。

说得更简明一点的话,克罗伊斯制造了硬币这种“品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伪造的货币,就成为了假冒品。

在那之前,制造金属货币一直是商人生财的门路,而“硬币革命”后,国王通过在硬币上刻印来出借“信用”,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巨大收入源。■公元前7世纪时的西亚

而通过制造硬币成为富翁的“克罗伊斯”则成为了英语中富翁的代名词。英语中会将富翁形容为“像克罗伊斯一样富有”(rich as Croesus)。读懂经济的POINT有刻印来担保其价值的硬币因为其便利性而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这也成为了国王干预经济的有力手段。建立起庞大帝国的小小硬币

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了从埃及到伊朗高原、直至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在波斯帝国,硬币作为“创造联系人与物的纽带的工具”和“统治工具”,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和今天一样,金钱渗透到生活在的各个角落。国王发行的硬币将人与物联系起来,为社会的广域化和复杂化作出了贡献。在帝国这样的广阔区域内强制流通的硬币叫作“通货”。

发行通货可以获得莫大的财富,在生活中,通货又可以将人与物联系起来。对于波斯国王来说,这可谓是一石二鸟。硬币可以说是波斯国王的“小小功臣”,它使帝国长存。

小小的硬币,却强大无比。读懂经济的POINT硬币使物品交易、税收和筹集军费都变得更为容易,硬币上的刻印能够保证其价值,从此通货的发行和管理权从商人手中转移到国王手中。由于长期通货膨胀而沉没的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的硬币发行权也由国王独占。英文中金钱(money)的语源是女神朱诺(在希腊神话中是宙斯的妻子赫拉)的别名墨涅塔(Moneta)。

在罗马帝国,铸造硬币的唯一机构就是墨涅塔的神殿。

罗马帝国完成了对地中海周边的军事征服后,为了维持帝国统治,仍然需要负担庞大的军事费用。罗马帝国的主要财源就是对所有交易都收取的1%的物品税。尽管如此,仍然无法弥补巨大的开销,罗马帝国只好不断减少硬币中的贵金属含量,以此来维持财政。

即使是罗马帝国全盛期的五贤帝时代(96~180年),军事费用也占到财政支出的50%。

有句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当时,道路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救济庞大的失业士兵。

银币质量逐渐下降,最后含银量只有5%,可以说实际上已变成了铜币。可见当时的财政困难已经到了很严峻的地步。

含银量的减少带来货币价值的减少。放到现代来说,就和增印纸币一样,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词由英文的膨胀的动词(inflate)而来,指通货发行量膨胀。用现在的话说,罗马帝国就是由于长期的通货膨胀而灭亡的。读懂经济的POINT滥造硬币是皇帝迅速获取财富的手段,因而被一次又一次地运用。滥造硬币会导致通货膨胀。3 铜钱支撑起的中华帝国藏在汉字中的古代经济

东方黄河流域的主要谷物是小米,它的栽培和小麦不同,对灌溉设施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因此黄河流域不会像美索不达米亚那样因为治水、灌溉而产生统治者,而是赢得战争的人方能成为神的代理人。

中国最早的王朝“殷”用的货币不是金属,而是南海产的宝贝科的贝类。商人们将从外面带来的贝壳货币散布到全国各地。

殷朝的甲骨文是汉字的祖先,和经济有关的文字之所以大多是“贝”字偏旁,就跟上述原因有关。

例如,“货”“财”“寶(宝)”“買(买)”“贷”“资”“贮”“預(预)”等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贝”字的身影。

殷(自称“商”)亡于周后,失去了土地的殷人只得靠经商为生,这就是“商人”的语源。

和西亚一样,在古代中国似乎也同时存在着农耕民与畜牧民。“善”“美”“祥”等正面意义的汉字里都带有“羊”,向我们昭示了畜牧民的存在。读懂经济的POINT在古代中国,金属货币诞生前曾使用贝壳作为货币。支撑汉武帝的大规模战争的铜钱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硬币)、度量衡和车轨宽度,构筑起了持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础。

秦始皇规定统一使用的货币是用廉价的铜大量生产的重约8克的“半两钱”,其价值由接受天命的皇帝规定。然而,要一下子让铜钱流通是不可能的,因此战国时期各地发行的青铜货币仍然是被认可的。

中国正式的通货,是公元前2世纪由汉武帝规定价值的“五铢钱”。在120年间,汉朝竟发行了约280亿枚“五铢钱”。

由于中国拥有发达的锻冶技术,因此洪水般地大量发行了廉价的铜钱,这非常有特色。相比而言,西亚由于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锤炼硬币,所以主要使用价值较高的银币。

五铢钱流通了约700年,直至唐初才被废止。

汉武帝好战,他不断与蒙古高原的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还用军事征服了朝鲜半岛北部、越南北部及“西域”。正是大量发行的铜钱使长期的大规模战争成为可能。读懂经济的POINT中国的货币观与西亚不同,政治性非常强烈。皇帝(天子)是天神的代理人,他可以自己决定货币的价值。统治“民”的“官”

在中华世界“天命思想”的背景下,皇帝设立了大规模的统治机构,统一了众多部族。皇帝效仿天帝自称天子,其权力强大无比,利用神的威严统治民众。

在多数朝代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一旦发展到民众无法生存的地步,民众就会蜂拥而起,推翻那个时代的王朝统治。

以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为契机,群雄蜂起,秦朝因而覆灭。东汉有黄巾之乱,隋有隋末农民起义,唐有黄巢之乱,元有红巾军起义,明有李自成起义,清有辛亥革命,这些王朝纷纷因为这些起义而覆灭。读懂经济的POINT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是作为神的代理人的皇帝及其周围的官僚对民众实施单方面的统治。但是,由于皇帝将自然灾害及民众起义视为上天对自己的不信任,为了对自然及社会的变化能够更加敏感,皇帝会编纂史书(上天意志的记录)。这种“审判的历史”是中国及韩国历史观的特色。1 商业规模扩张至整个欧亚大陆俯瞰历史的大潮

古代世界经济从亚洲的干燥地带开始发展,渐渐扩散到周边的湿润地带。

东非大裂谷是现在公认的人类进化的场所(世界史的源泉),为了逃离冰河时期的寒冷,人类祖先自大裂谷北上,将人类的生活场所自大裂谷北面出口的叙利亚、约旦一带扩展到亚洲的干燥地带,该迁徙被称作“伟大旅程”,也已成为定论。

离开东非的大多数人口,都留在了地中海、西亚、中亚及黄河流域的干燥地带,继而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散,这带来了经济的扩张。

开发的路线如下:

①西亚、埃及(小麦经济)——地中海——欧洲

②印度河流域(小麦经济)——恒河流域(水稻经济)——孟加拉湾、东南亚(水稻经济)

③黄河流域(小米经济)——长江流域(水稻经济)——东海、南海(水稻经济)

历史和人生一样,尽管各种意想不到的偶然接连发生,但世界史的基本潮流就是“从干燥地带走向湿润地带”。

湿润地区的农业开发之所以比较落后,是因为其在历史大河中处于支流地位,而且植物生长太过茂盛,开发比较困难。

这样想来,由于日本的地理因素,日本人可能并不擅长思考从干燥地带开始的“世界”。

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波斯帝国、孔雀王朝、秦汉帝国、罗马帝国四大帝国相继成立,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使得诞生了四大文明的大河流域的大谷仓地带的谷物可以在广阔地域里循环。

到了7世纪和8世纪,四大帝国的延续者——拜占庭(罗马)帝国、萨珊王朝(波斯帝国)和唐朝进入衰退期,延续至此的秩序崩塌,从此进入新的变动时期。

而在那个时期,在大部分区域都由沙漠构成的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创设了伊斯兰教团(公元610年左右)。阿拉伯游牧民族率领教团征服了地中海南岸、西亚及中亚地区,使这些地区形成了一个经济圈。读懂经济的POINT四大文明曾繁荣过的地区(今埃及、伊拉克、巴基斯坦和中国的陕西省),现在无一例外都是经济落后地区。俯瞰世界史,我们会发现“中心”总是移动的,现在也处于移动的过程中。和游牧民族的时代一同到来的商业大爆发

从7世纪至14世纪,同为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蒙古人接连通过军事征服构筑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将这个时代成为“游牧民族爆发的时代”。■世界史的大致变迁

实现了“伊斯兰秩序”(Pax Islamica)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和实现了“蒙古治下的和平”(Pax Mongolica)的蒙古帝国(1206~1259年)是代表性的游牧帝国。

游牧民族生活在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无法进行谷物生产,对商人的依赖度很高,因此在游牧民族爆发的时代,商人空前活跃,广阔区域内的商业充满了活力。

在伊斯兰帝国的时代,“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被商人们连接在一起,在蒙古帝国时代,中亚草原地区和印度洋被连接在一起,欧亚大陆的圆环状网络得以发展。读懂经济的POINT游牧民的财产是穿戴在身上的宝石等首饰,因此赢得战争后可以带着财产移动,而将其征服的城市的支配权交由定居者,从他们手中获取税收。伊斯兰教团的征服事业

伊斯兰教是7世纪前叶由商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神教,穆罕默德曾跟随往来于麦加与叙利亚之间的骆驼商队从事商业活动。在约200人组成的教团(乌玛)周围聚集了众多阿拉伯游牧部族。

穆罕默德逝世后,教团的团结成为难题。继承教团的“哈里发”(意为穆罕默德的后继者)在7世纪后期开始了依靠阿拉伯游牧民族军事力量的征服事业(大征服运动)。

一旦成功征服了一片广阔地域,哈里发就能获得五分之一的战利品,而剩下的则被游牧部族瓜分。由于无法发展农业,生产力低下,征服成为了游牧民族的主要事业之一。

教团通过远征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取了包括叙利亚、埃及在内的北非地区,摧毁了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建立起从地中海南岸直至伊朗高原的庞大国家(倭马亚王朝)。

至此,地中海(金币中心)和西亚(银币中心)的经济得以统一。伊斯兰经济圈得以成立,金币和银币在唯一的神——安拉的名下被赋予了价值,从而扩散到广阔的地域中去(金银复本位制)。读懂经济的POINT征服,指某集团(部落等)通过武力方式将其他集团置于自己支配下的行为。古代许多王国和帝国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成立的。贫富差距导致的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抗争

通过征服他国积攒了大量财富的有力部族和没有得到恩惠的部族,以及改信伊斯兰教的被征服部族之间的对立不断尖锐化。这就形成了重视教团制定的前例和习惯的“逊尼派”与主张变革的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一族的“什叶派”。也就是说,在宗教的表面下,其实是“贫富差距”分裂了伊斯兰世界。

倭马亚家族曾经掌控叙利亚的巨额财富,以其为中心的“富人联盟”的势力——倭马亚王朝被推翻,什叶派——也就是获得了波斯人的支持的穆罕默德叔父一族(阿拔斯家族)以伊拉克为中心,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实际上,政治变动导致首都迁到伊拉克之后,还带来了之后要讲的伊斯兰经济的飞跃式发展。读懂经济的POINT逊尼派与什叶派对立的根源是征服事业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不断扩张的印度洋商业

阿拔斯王朝将经济中心从叙利亚转移到波斯人较多的伊拉克,建立了新首都巴格达(波斯语意为“神都”,阿拉伯语称作“美底纳阿萨拉姆”,意为“平安之都”),构筑了和波斯人的合作体制(762年迁都)。

迁都巴格达使世界史与世界经济产生了新的潮流。

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从叙利亚转移到伊拉克,从而导致:①东地中海、叙利亚一带的传统商业圈与波斯商业圈从此兴盛起来;②“海上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互相连接,经济规模一下子扩大到整个欧亚大陆(中世纪经济的全球化)。

特别是,印度洋的风向会在夏天和冬天周期性地改变(印度洋季风),这被穆斯林商人加以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印度洋成为比地中海宽广得多的“第二地中海”,经济因而更加富有生机。

米、砂糖、柠檬、青柠、香蕉、棉花……这些商品从印度洋被运送到西亚和地中海沿岸。海运成为经济的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风险”一词得到了广泛使用。风险(risk)一词起源于阿拉伯语,本意为“没有航海图的航海”。

印度洋之所以得到开发,是因为以下的几个主要原因:

①由于季风(阿拉伯语原意为“一年中的例行活动”)的风向定期地从向东到向西改变,可以加以利用;

②印度半岛一直向南延伸到赤道附近,印度洋可以视作被非洲大陆和印度半岛东西环绕的内海;

③周边有着多样的文明。

一只单桅帆船(dhow)可以装载数百头骆驼所搬运的货物,因此商业规模一下子得到扩大,海洋商业与陆地商业从此开始相互关联。读懂经济的POINT在罗马帝国时代,印度洋被称作“厄立特里亚海”,在当时已有季风贸易。但在伊斯兰帝国时代,以波斯湾为中心,形成了从东非至印度、东南亚的大交易圈,远远超越了陆上交易路线。欧洲世界的诞生

巴格达建成不久之后,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755~763年)。唐朝长安的衰退期正好是阿拔斯王朝巴格达的兴盛期。

伊斯兰势力不断在地中海地区壮大。公元800年,基督教世界的中心移到了阿尔卑斯山以北。这一年,法兰克王国(现在的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国王查理大帝成为了西罗马帝国的皇帝,在罗马接受了教皇的加冕(查理大帝加冕)。■巴格达使经济圈扩大到欧亚大陆

这一般被认为是教皇与皇帝分别掌管教会与世俗政权的西欧历史的开端。

关于这一点,比利时历史学家皮雷纳论述道:“没有穆罕默德就没有查理曼(查理大帝)”。

当时,寒冷的欧洲经济增长迟缓,在巴格达的推测人口数为150万的时期,法兰克王国的首都亚琛的人口只有3000左右。

欧洲的气候不适合农业发展。放在日本来说,北纬45度已经比北海道还要北了,而在欧洲却不过是法国南部而已。读懂经济的POINT把视点固定在欧洲或中国的话,是无法整体把握世界变化过程的。因此在一开始就固定了视点的东洋史、西洋史是无法把握世界经济的整体变化的。2 伊斯兰经济的大规模化及十进制、复式记账法的登场商业扩张引起“数字世界”的巨大变化

商人们生活在“数字的世界”里。随着商品交易量的增加,需处理的数字也自然增大,计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支撑起伊斯兰商人大规模活动的,正是后来成为现代数学基础的数字与计算法。

由于经济活动扩张到了更为广阔的地域中,在伊斯兰世界,需处理的数字一下子变得巨大起来。由印度数字改良而来的阿拉伯数字逐渐得到普及,位值制计数法等计算法逐渐成熟,数学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实,数式中运用的等号(=),本身也是商人在买卖中所使用的符号,用来表示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的状态。

现在在世界上被普遍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和“零”,最早来源于印度数字,经由伊斯兰世界的改良,在8~9世纪时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后来又在北非发生变形,传入了欧洲。欧洲大约在公元10世纪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读懂经济的POINT罗马数字、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的区别在于是否采用了“位值制”。提高经济效率的十进制

在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之前,欧洲普遍使用的是罗马数字。罗马数字以十根手指与手掌为原型,没有采用位值制,不适用于复杂的大规模商业交易。

用罗马数字表示较大的数时,必须罗列一长串的记号。

而与位值制相结合的阿拉伯数字则只需用0到9的10个记号,就可以简单表示各种数及进行计算。而且由于计算过程被记录下来,检查计算也变得容易起来。

而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十进制法。在习惯了罗马数字的学者与商人眼中,十进制法真可谓是魔法般的存在了。读懂经济的POINT代数(algebra)来源于阿拉伯语的“al-jabr”一词,在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的著作中,“al-jabr”的意思是从方程的一边向另一边进行移项。起源于伊斯兰世界的银行与支票

银行、簿记、会计技术、支票等词和风险(risk)一词一样,也是从伊斯兰世界传到意大利半岛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混居的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交易带来了意大利城市的繁荣。

银行的英文“bank”起源于意大利语的“banco”,其语源是阿拉伯语中的“兑换货币的小桌子”。风险(risk)(没有航海图的航海)、支票(check)以及表示仓库或杂志的magazine等词也来源于阿拉伯语。

十字军时代,负责保护耶路撒冷朝圣者的圣殿骑士团采用了支票这种形式。后来,支票在伊斯兰世界中得到了普及。

骑士团接收朝圣者的金银,开出收据,朝圣者可以凭借收据兑换金银。而且和现在的银行卡一样,在兑换时,骑士团将收取手续费。帕乔利与复式记账法

随着商业规模扩大,大量货币流通,资产的状况越来越难以把握。上了年纪的人容易出现妄想,而且记忆力大不如前,变得健忘,这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一样的。

于是,意大利商人为了便于管理资产,从伊斯兰世界引入了复式记账法。用“借方”和“贷方”来记账的想法来源于天平,这和以等号为基础的代数学是一样的。

在文艺复兴初期的壁画家乔托大展身手的1300年左右,簿记初次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城市热那亚,“复式记账法”有了固定形式。

1494年,被称作“复式记账法之父”的数学家帕乔利出版了数学与商业数学的入门书籍——《算数、几何、比及比例概要》。

该著作中有一部分对簿记方法做了简单易懂的说明。到了16世纪,古滕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本小册子被大量印刷,且被翻译成了荷兰语、德语、法语和英语。■数字的变化

帕乔利对复式记账法的方法做出简洁易懂的说明,是在哥伦布开辟了新航路后,又被派往西印度群岛远征(哥伦布的第二次远征)的次年。

16世纪,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那是欧洲商业急速扩大规模的“商业革命”的时代。我们可以说是帕乔利指明了通往近代商业的道路。

和复式记账法一起普及的还有“资产”“负债”“利益”等概念。对于16世纪的商人来说,复式记账法是能够正确反映出自己和他人的经营状况的“魔镜”。

复式记账法再一次受到重视,则是在使货币自我增殖的资本主义经济正式绽放的工业革命之后的时代。读懂经济的POINT犹太教的《旧约》允许向外国人收取利息,因此在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混居的地中海一带,将货币视为道具的犹太人活跃于金融、兑换零钱、外币汇兑等领域。资本主义经济的先驱——富格尔家族

在意大利城市的繁荣与大西洋北部海域的荷兰、英国的兴起之间的,是德国南部城市奥格斯堡的富格尔家族的活跃。

富格尔家族经常被拿来与佛罗伦萨的银行家世家美第奇家族对比。在放贷为人们所厌弃的时期,富格尔家族却公然地通过金融控制了欧洲。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富格尔家族是犹太系商人。

总之,富格尔家族的活动远远超越了当时商人的活动范围。

富格尔家族的历史,从本应成为纺织工的汉斯·富格尔离开农村,来到奥格斯堡,并开始从佛罗伦萨购入纺织原料开始。不久,富格尔家族的商业范围扩展,开始从事在德意志需求量巨大的香辛料贸易。

15世纪,汉斯的孙子雅各布二世时期,富格尔家族实现了对欧洲矿产资源的支配,地位得到飞跃式提高。

雅各布二世在1485年至1495年的10年间,陆续获得了蒂罗尔银矿的优先购买权和斯洛伐克铜矿、西里西亚(现波兰)金矿的控制权,同时还进军安特卫普,掌握了即将进入货币时代的欧洲的金融主导权。

富格尔家族逐渐成为了管理罗马教廷财务的御用商人。为了克服罗马教廷的财政难题,回收花在拥有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资格的选帝侯身上的金钱,富格尔家族在德意志大肆贩卖免罪符(天主教会发行的,声称购买后可以赦免罪孽的纸),这成为了1517年开始的宗教改革的契机。

1519年,为了使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富格尔家族为其提供贷款作为选举资金,继热那亚的银行之后,为西班牙王室进行了巨额融资。

1519年,西班牙王室雇佣了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计划开辟一条新航路,即经由当时还只有模糊的地理认识的南美最南端,到达昂贵香料的产地东印度群岛。而为其提供探险资金的也是富格尔家族。

通过那次航海,麦哲伦发现了太平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了。

后面我们还会讲到,新大陆廉价的白银大量流入了欧洲,导致德意志银矿经营陷入困境。后来又因为宗教战争,以西班牙为首的诸侯纷纷破产,借出去的军费无法收回,富格尔家族从此逐渐没落。读懂经济的POINT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将利息称作“兑换手续费”,从而保全了皇室的体面,而富格尔家族却公然对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放贷。这也正是富格尔家族的特色。3 伊斯兰世界的“汇票”和中华世界的“纸币”货币的不足扩大了信用经济

10世纪,由于商业的广域化和大规模化,西亚和中国的硬币使用量都急速增加。

自然,这就导致了银币和铜钱的极度不足,纸制的“汇票”和“纸币”顺势诞生并得以发展。赋予纸以“价值”,使之成为金属货币的代替品,这就是信用经济的开始。

伊斯兰世界出现了“汇票”,而中国则出现了“纸币”。

在西方的伊斯兰世界,商业规模扩大至欧亚大陆,这导致了白银的不足。而在东方的宋朝,长江流域的水稻经济拥有北方小麦经济10倍的生产力,经济中心因而转移到长江流域,这导致经济规模飞速扩大,铜钱供不应求。读懂经济的POINT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软通货(支票、汇票等软通货)相对于硬通货(银币)的比重增加。软通货起源于伊斯兰世界。被积极利用的货币替代品——“汇票”

在伊斯兰世界,汇票、支票作为铜钱的替代品,得到了广泛使用。汇票能运用于多种场合,后来演变为欧洲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纸币也是汇票的一种变形。

阿拔斯王朝的汇票和支票的普及度非常高,甚至巴格达发行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非洲北部)换成现金。汇票源自波斯,以商人的“信用”来保证价值,和金币、银币拥有同等地位。

商人深知“信用”是经济的根本,他们在伊斯兰教戒律的约束下,努力使汇票的信用不被损害。一旦失去信用,汇票这种“架空的银币”构建的货币体系就会崩塌。

这种信用经济经由地中海和意大利半岛传入欧洲。英语中表示债务的“credit”,来源于拉丁语的“credo”,意为“我相信”。这体现了金钱借贷与信用的关系。

其实,巴格达到摩洛哥的距离,比巴格达到长安的距离还远。由此可见,阿拔斯王朝运作着横跨欧亚大陆的广域结算系统。读懂经济的POINT支票开具的时候,相应的资金已经被准备好了。而汇票是依靠开票人的信用,即使没有相应的资金,也可以延至特定日期支付。但是,如果在指定的日期没能准备好资金,汇票就会被拒付,社会信用就会崩溃。世界最早的“纸币”在中国诞生

北宋时期(960~1127年),江南地区的水稻如果丰收,足以满足整个中华世界的粮食需求。江南地区的开发使经济规模翻倍,因此对于产铜量较少的北宋来说,硬币的不足是非常严重的。

在位于内陆偏僻地区的四川,人们开始使用沉重的铁制钱币来代替铜钱。但是,沉重而本身价值较低的铁钱,并不适合用来进行大额交易。

于是,四川的金融业者经常使用名为“交子”的汇票来代替铁钱。

意识到交子便利性的北宋政府,利用纠纷从商人手中夺取了“交子”的发行权,以现有的铁钱为基础,开始将“交子”作为纸币(架空的铁钱)发行。这就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到了13世纪的元朝,铜钱的使用被彻底禁止,货币被统一为名为“交钞”的纸币。

对于征服者来说,制作简单又能挣钱的纸币十分便利。

曾在忽必烈手下担任官职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之前从未见过纸币,因此在《东方见闻录》一书中,他对这种狡猾而合法的掠夺表示了深切的感慨。

元朝灭亡后,“交钞”沦为废纸。纸币充其量不过是交换物品时的“交换证”,一旦发行方崩溃自然就会沦为废纸。

当时,由于纸币是唯一的流通货币,大量的铜钱就此成为普通的金属材料,而将其作为铜钱加以利用并由此发迹的是日本堺市和博多的商人。读懂经济的POINT在欧洲,瑞典的民间银行斯德哥尔摩银行于1661年发行的纸币被视作最古老的纸币。七年后,斯德哥尔摩银行破产,被收归国有,成为欧洲最早的中央银行。4 超级帝国蒙古得以建立的地缘政治学要因诞生于大草原的帝国

蒙古高原环境干燥,狂风肆虐,冬日严寒,其自然环境之恶劣与阿拉伯半岛不相上下。13世纪,伊斯兰商人进军蒙古高原,开始了与蒙古游牧民族的商业交易。

蒙古人从伊斯兰商人那里了解了世界的变化,继而接连征服了因土耳其人的商业进军而处于混乱状态下的伊斯兰世界、森林之国俄国和中国,最终建立了支配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的超级帝国——蒙古帝国。

横亘东西8000千米的大草原是在欧亚大陆的脊梁,骑在马背上便可以一统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蒙古帝国正是得益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最近“地缘政治学”这门学问非常热门,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蒙古帝国的成立便非常好理解了。

成吉思汗年幼时父亲便被毒杀,经历了苦难的人生,终于在1206年以45岁的年龄统一了蒙古高原。

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各部落自立性极强,会在不定期召开的部落族长的集会(忽里勒台大会)上选出首领,并作出与军事征服相关的决定。总体来说是个以部落为中心的世界。

成吉思汗于苦难中发迹,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他一改传统的社会体系,创立了集权的千户制。

在千户制下组织起来的强大军团,用其貌不扬的蒙古马组成了骑兵团,并使之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庞大军事势力。蒙古人体力的惊人,在日本的相扑运动中得到了证明。

在游牧民族的世界里,“征服”就是最大的商业。蒙古帝国的建立使数量庞大的财富开始在欧亚大陆流通循环。读懂经济的POINT蒙古帝国基于游牧民族的统治理念,对地方权力的管理比较宽松。蒙古帝国在经济史上的意义,主要在于其对广阔领土的统治连接了多种空间,并且对商业实行积极的奖励政策。在蒙古帝国,有一些被称作“斡脱”的穆斯林商人拥有特权,和蒙古人一起在陆地及海上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忽必烈的欧亚大陆商业

蒙古骑兵践行“掠夺是最大的商业”这一理念,在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在这样的积累下,蒙古帝国支配欧亚大陆经济的“蒙古治下的和平”的时代到来了。

第五代大汗忽必烈于1279年灭亡了苟延残喘的南宋,将中华世界整体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这使得伊斯兰经济和中国经济在蒙古帝国统治下融为一体。

作为一名战略家,忽必烈构建了跨欧亚大陆规模的大商业圈,使波斯湾至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上世界”与“草原丝绸之路”打通的“陆地世界”紧密相连,并使大商业圈与其亲自建立的政治、经济城市大都(今北京)连接在一起。■蒙古帝国与意大利商人结合,欧亚大陆经济圈成立

实际上,忽必烈曾四次实施“海禁”,所以他是否具有一个放眼整个欧亚大陆的商业战略,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在那个时代,使“草原丝绸之路”与“海洋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的欧亚陆、海“经济干线”相互连接,经济空间迅速扩大,进入经济飞跃式发展时期。

热那亚、威尼斯等地的意大利商人,从陆路或海路参入蒙古商业圈,无数的“无名马可·波罗”在欧亚大陆各地进行商业交易,积攒了财富。这些财富为华丽的文艺复兴提供了可能。读懂经济的POINT面朝台湾海峡的福建泉州与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是海路的经济中心,大都和伊朗的大不里士是陆路的经济中心。欧亚大陆商圈

位于蒙古高原与中华世界交界处的大都和位于伊朗西北部的“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要塞——新建都市大不里士,是欧亚大陆商圈的两大中心。

忽必烈在从蒙古高原进入中国后,花费了25年的岁月建造了一座长28千米,宽6千米的中华风格的都城——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意为“帝都”)。大都不仅是元朝的首都,还是欧亚大陆的经济中心。

北京正式登上世界史的舞台,就是在欧亚大陆经济的全盛期时。

通惠河是一条闸门式运河,它起于北京市内,流入白河(又称潞河),然后一起汇入天津。通惠河的开凿使得渤海和北京通过水路相连。北京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的港口是连接南海和印度洋商业航线的国际港。

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对北京这样记述道:“外国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以及百货,都被运往这座城市。我从未见到过世界上有能与其比肩的城市。”“虽然到汗八里(大都)的距离各不相同,但周围有2000多座城市,人们常将那里的商品在汗八里出售,或是在汗八里买了必需品再回去。”和当代紧密相关的亚洲强权国家

蒙古帝国崩溃后,欧亚大陆各地诞生了“本土化蒙古帝国”(游牧帝国),一直延续到19、20世纪。中亚的游牧民族被势力增长的俄国和清朝分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俄国征服了西伯利亚,清朝支配了中华世界和广阔的周边地区。这两大帝国成为了分别支配着亚洲森林和草原的两大强国。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叶,英国等欧洲势力利用内部对立和斗争,支配了“本土化蒙古帝国”,但游牧民族的组织架构并没有就此消失。即使是现在,俄罗斯等具有军事优势地位的强权国家,也依然继承了蒙古帝国的遗风。

在18世纪初叶的历史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本土化蒙古帝国”的并存。突厥人支配的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游牧民族满洲族(前身是女真族)建立的大清帝国、统一了北方大森林地带的沙皇俄国,这四个帝国都可视作“本土化蒙古帝国”。

满洲族和蒙古族处于同盟关系,满洲人建立的清朝是一个“本土化蒙古帝国”。俄国军队的主力是突厥系的哥萨克人。因此,大体上可以视作是突厥人和满洲人取代了蒙古人,将亚洲一分为二。

他们继承了游牧民族支配广大领域的方法和军事力量。

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势力征服了各帝国后,处于衰退过程中的俄国和中国引入了社会主义。人们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独立过程中,社会主义的兴起让旧世界焕然一新。读懂经济的POINT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在忽必烈统治时代,构建了跨欧亚大陆规模的大商业圈,使波斯湾到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上世界”与“草原丝绸之路”打通的“陆地世界”紧密相连。1 从海洋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航海时代与世界经济的转变

大西洋的面积是日本海的88倍多,大航海时代始自大西洋航路的开辟。以葡萄牙航海王子恩里克的非洲西岸探险为契机,人们弄清了大西洋的风向和海洋流向状况。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横跨大西洋的航路,大西洋的开发进入飞跃式发展阶段。

之后,经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和美洲大陆南端的麦哲伦海峡的航线开辟,占据了70%的地表面积的广阔海域被连接起来。之前的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经济,进化成为以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为中心的连接五大陆的经济。

帆船的运输能力与骆驼和马不可同日而语,商业的规模迅速扩大,欧洲经济得到了大幅发展。

此外,将大西洋海域作为“自己的海洋”,积极进行商业开发的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征服了美洲大陆的各文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经营大农场(种植园),开发银矿,获取了大量经济资源。新大陆从而成为“第二个欧洲”。

以海洋为中心,我们可将世界史作以下概括:

①“古代的海”地中海使罗马帝国这个商业帝国得以发展;②“伊斯兰的海”印度洋使伊斯兰商业圈得以发展;③“欧洲的海”大西洋使近代资本主义得以发展;④占据地表面积的三分之一的太平洋将亚洲和新大陆连接在一起,是“二十一世纪的海”,接下来将是亚洲经济飞跃的时代。

在大航海时代,欧亚大陆西侧的、之前不为人所知的大西洋得到了商业开发,为资本主义这种全新的经济组织架构的诞生创造了契机。

大西洋的历史催生了19世纪后期支配四分之一世界的英国大经济圈,大英帝国的繁荣后来又被美国所继承。读懂经济的POINT在思考大航海时代的大西洋时,必须先抛弃对当今世界地图的印象。大西洋和新大陆与地中海、印度洋不同,周围并没有什么文明存在,可以说完全是偏僻的边陲地区,欧洲商人只得创造一个新的经济体系。寒地与暑地催生出的经济

大航海时代,欧洲经济获得了大西洋这个全新的空间。而开辟出这个面向大海的全新时代的,是当时人口只有100万的小国葡萄牙。

大航海时代之后,世界经济从“欧亚大陆的陆海经济”转变为“三大洋连接五大洲的经济”,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之前并不太引人注目的欧洲在17、18世纪成长为主导世界经济的经济势力,这都得益于大西洋和新大陆。

即使是庞大的蒙古帝国,在19世纪时支配四分之一的世界的海洋霸主英国面前也相形见绌。■连接全球的“海洋世界”

大西洋并没有厚重的历史,所以它需要新的产业和商业。而大西洋又正好具备发展商业的良好条件。

寒冷的欧洲缺乏物资,如果将欧洲的市场和亚热带的加勒比海、非洲加以结合,就可以赚取大量的金钱。

甘蔗(砂糖)、棉花等成为大西洋经济的热门农作物,以奴隶为劳动力在新大陆被大规模种植(种植园),再被运往欧洲贩卖。

这种利用砂糖和棉花的“使货币自我增殖的经济”,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读懂经济的POINT大西洋的贸易,是“世界第二大的内海”加勒比海(最大的内海是地中海)与中继据点加那利群岛之间的交易。与大西洋季风海域直接相连的大西洋北海周边地区(荷兰、英国)成为欧洲经济的新的中心。简单来说资本主义经济就是……

在大西洋,“资本主义”这种全新的经济体系得到了发展。

简单来说,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土地和劳动力的商品化为基础,“利用货币提高最大利润,使货币自我增殖的组织架构”。

商业的广域化和大规模化是其前提。

欧亚大陆经济的基础是以自给自足为原则的农业和畜牧业,通过军事力量将土地和牲畜圈起来,实现财富的增殖。然而地处偏僻的大西洋,却必须自己创造商品、转运贩卖商品,所以其经济基础是大量栽培甘蔗等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园”。

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上都保持着欧亚大陆的传统经济和大西洋的资本主义经济共存的状态,然而19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利用铁路、蒸汽船和电能,一下子超越了欧亚大陆的传统经济。

大航海时代后,欧洲经济的中心从与欧亚大陆相接的威尼斯、热那亚等意大利北部城市转移到了与大西洋相接的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这种大规模的经济变动被称作“商业革命”。读懂经济的POINT货币操纵的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出现在大西洋周边,是因为大西洋是地处欧洲外缘的一个新组织起来的社会。从欧洲的角度看,大西洋是一个特定人群活动的域外之地。白人俱乐部的殖民地支配

在被称作列康吉斯达运动的收复失地运动中,天主教徒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了土地,建立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是保守的天主教国家,“不信教无以为人”的看法占主流地位。

基于这种偏见,墨西哥以南的美洲大陆成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原住民成为了奴隶。这显然是大航海时代的黑暗侧面。

后起的荷兰和英国基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陆地理论,对将大西洋东西一分为二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表示不满,主张海洋的公共性,认为应将大西洋作为“公海”,想方设法保住“海上经济”的场所。

然而,荷兰和英国对美洲原住民的差别对待却和西班牙、葡萄牙如出一辙,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都成为了“白人俱乐部”所支配的殖民地。

大航海时代之后的欧洲各国将亚洲传统农业社会和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原住民社会都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而在这之中占据最优势地位的是继承了维京人历史的英国。读懂经济的POINT殖民地本来意味着集团性移民地、开拓地,但大航海时代后,则意味着“属地”“领土”。19世纪后期,欧美强国支配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全球规模的殖民体系。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弱,美国主导下的单一世界体制形成,殖民地逐渐消失。2 大规模“植物”交流的时代空前的“植物”交流拉开序幕“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的动、植物交流伴随着生态系统的变动,美国历史学家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大航海时代从“新大陆”传到“旧大陆”的植物有:玉米、土豆、红薯、木薯、南瓜、番茄、青椒、辣椒、四季豆、花生、榨油用向日葵、可可(巧克力)、香草、菠萝、牛油果、木瓜等。

这些植物的移植、大规模生产和商业交易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旧大陆的植物在新大陆通过种植园的形式得到了更大规模的生产,地球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欧与“穷人的面包”

在新大陆(美洲大陆)贫瘠的土地或寒冷的地区也能生长的玉米和土豆传到了欧洲,红薯传到了东亚,木薯(根部淀粉是制作珍珠奶茶的“珍珠”的原料)传到了非洲,并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粮食,为当地居民生活的安定作出了贡献。

尤其是种植在在标高2000米到3500米的安第斯山脉的寒冷高地的土豆,为北欧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欧洲人一开始不理解土豆这样的食材,因为土豆芽有毒而认为其对人体有害,把它视作猪饲料而非人类的食物。

然而,寒冷的气候和冰河的侵蚀导致欧洲的土地十分荒芜,人们渐渐意识到土豆是适合欧洲种植的农作物,在德国和北欧,土豆作为“穷人的面包”得到了普及。

对于味道寡淡的土豆,人们也逐渐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调理方法。

英国代表性的土豆料理,便是炸过的土豆和鳕鱼、鲽鱼等廉价鱼类的组合,俗称“炸鱼薯条”。

19世纪80年代诞生的“炸鱼薯条”因其美味而自伦敦走向全国,据说,在1910年,英国全国有2.5万家店出售炸鱼薯条。

蒸汽拖网渔船从广阔海域捕获的只能用作肥料的鱼,通过跟土豆的组合登上了贫苦大众的餐桌。

英国土豆生产量的10%和英国捕鱼量的20%~25%成了炸鱼薯条。

英国大众常说除了炸鱼薯条以外没吃过鱼,可见土豆给英国大众的饮食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读懂经济的POINT中世纪,欧洲的高纬度地区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大航海时代和维京海盗时代一样,其背景都是由于经济的脆弱性而寻求外部的发展空间。欧洲人改造后的“新大陆”

另一方面,欧洲人把小麦、羊、牛、马等动植物带到了新大陆。再加之种植园的普及,“新大陆”经济的变化比“旧大陆”更为剧烈。

在那个时期,新大陆大多数的原住民都因为殖民者从旧大陆带来的天花而失去了生命。

在广阔的土地上,欧洲人大规模地种植他们所需的作物,饲养他们所需的家畜,长时间后,新大陆成为了为欧洲人生产原料和食材的生产基地。

许多在欧洲无法种植的亚热带植物,在新大陆作为商品被大量种植。现在,巴西和加勒比海地区居住的大量黑人就是因甘蔗种植业而从非洲被掳去的黑人奴隶的后代,而美国南部的黑人则多是因棉花种植业而被掳去的黑人的后代。

以能获取巨大利益的新几内亚原产的甘蔗为代表,蓝靛、棉花、烟草等商品性农作物的生产不断扩大,大规模生产商品性农作物的农场(种植园)越来越多。从那时起,大量种植“作为商品的农作物”的资本主义农业开始发展。读懂经济的POINT种植园是17、18世纪殖民化不断进行的时期,在热带、亚热带的广阔土地投入大量资金,种植能够赚取大量财富的甘蔗等作物的大型农场。3 新大陆的白银连接起来的大世界最早的世界通货“西班牙银圆”

16世纪后半期,新大陆产出的大量廉价白银不仅缓和了西亚和中国的货币不足,还引起了全球规模的通货膨胀,促进了经济的活性化。

1545年,印加帝国放弃的“波托西银矿”(位于现在的玻利维亚)被西班牙人再次发现,成为世界上产银量最大的银矿。

波托西是一座建立在比富士山更高的高原上的矿山城市,有大量作为劳动力的印第安人聚集在那里,经过20~30年的发展,波托西成为了能与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巴黎相媲美的大都市。

墨西哥的萨卡特卡斯等地的大型银矿也得到了开发,1556年,混汞法使含银量较低的矿石的精炼成为可能,白银产量剧增,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新大陆产出的大量白银开始在全世界扩散。

为了能够高效运输新大陆的白银,1535年,全盛期的西班牙在墨西哥建设了铸造所,以新大陆的白银为原料,开始铸造西班牙里尔银币(“里尔”意为“王朝”“皇家”)八倍大的大型银圆(直径4厘米,重约27克,价值8里尔)。

这种银圆一般是由西班牙铸造的,因此被称作“西班牙银圆”,墨西哥独立后,多称作“墨西哥银币”。

13世纪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佛罗伦萨铸造的优质金币“佛罗伦”成为标准金币,但由于黄金产量低,逐渐含金量不足。后来波西米亚(现在的捷克)的圣约阿希姆斯塔尔(“塔尔”意为“山谷”)生产的与佛罗伦金币同等价值的大型银币“塔勒”取代了佛罗伦金币,开始广泛流通。

优质的塔勒银币在16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一直是欧洲的标准通货。

这也是对一般货币的称呼“dollar”的语源。

在荷兰,塔勒被称作“达鲁尔”,受此影响,英格兰人也开始叫它“dollar”。也就是说,荷兰和英格兰也使用塔勒银币。

16世纪,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所大规模铸造的优质银币(含银量约90%)西班牙银圆(墨西哥银币)大量流入他国。西班牙银圆成为了不仅在欧洲,在新大陆和亚洲也流通的银币(世界通货)。

西班牙银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银币。至20世纪初,西班牙银圆累计发行量高达35.5亿元。

1783年,从英国控制下独立的美国抛弃了英镑,选择以西班牙银圆为原型铸造通货US塔勒。

美元也是继承了西班牙银圆的产物,独立后的1794年,美国铸造了最初的“1美元银币”。2013年,当时的银币的样品被拍卖,价格超过1000万美元。因为当时英国正苦于银币不足,美国便以墨西哥铸造的银币为样品铸造了美元银币。

在西班牙本国,dollar被称作“比索”,墨西哥、古巴、阿根廷、菲律宾等国现在也在使用“比索”作为货币单位。

大量西班牙银圆在马尼拉贸易中被运往马尼拉,流入明帝国,因为银币是圆形的,在中国被称作“圆银”或是“墨银”(墨西哥的银币)。

因为“圆”的汉字比较复杂,在中国逐渐被同音的“元”所代替,而在日本,“圆”(日本汉字为“円”)后来成为了货币单位。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