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新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11:22:32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郭艳红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新读试读:

前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蒙学教材,由清朝的李毓秀编写而成。它是一部以学规形式对年幼学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启蒙读物,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对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大有益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偶句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勤奋好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等。《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其道理浅显易懂,内容符合伦理。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子、孟子、老子等圣贤的道德思想教育之大成,是传统道德著作的普及读本。

广大读者能够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能把它当成自我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是我们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弟子规1234弟子规,圣人训;567首孝悌,次谨信。注释

1弟子:是学生的意思。

2规:规矩。

3圣人:指儒学创始人孔子。

4训:教导、教诲。

5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6谨:出言慎重,寡言。

7信:诚信。新读

孔子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孔子告诉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要小心谨慎和讲究信用。《弟子规》是根据《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含义编写而成的宣传儒家孝悌仁爱思想的三言韵文,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故事孔子讲学育弟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晚年的时候,着手整理古代文献,并办起了私学,招收了很多弟子,据说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出类拔萃的就有七十二人。曾子是其中出色的弟子之一。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师从曾参,又传授给孟子。因而,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有一次孔子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通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这种理论指的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要指点他高深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行礼,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这表现了曾子渴求知识、尊重老师的品性。泛爱众123泛爱众,而亲仁;45有余力,则学文。注释

1泛爱众:广施爱心。

2而:而且。

3亲仁: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仁,仁慈宽厚之心。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要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4余力:剩余的精力。

5则:就。新读

我们在人与人交往时,要做到平等博爱,并且应该去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努力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是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做到的。如果这些事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好好学习其他有益的知识了。

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就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故事张衡观星改旧诗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

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度日。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新事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有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张衡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

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夜晚只要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神奇美丽的幻想。

后来,张衡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时指东北,暮春时却指东南。父母呼1父母呼,应勿缓;2父母命,行勿懒。3父母教,须敬听;4父母责,须顺承。注释

1父母呼,应勿缓:呼,叫唤的意思。父母呼,父母呼唤。应,应答的意思。勿,是不可以。缓,迟缓。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就是听到父母在呼唤、叫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回答。

2父母命,行勿懒:命,指派,差遣。懒,懒散。父母命,就是父母让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教,教育,教导。敬,恭敬。父母教,须敬听的意思就是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责,责备、责骂。承,接受,承受。父母责,须顺承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过。新读

在家中,父母叫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漫不经心,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故事孟宗哭竹救母

在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个叫孟宗的孝子,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贫穷艰苦的生活。平时,孟宗为了使老母亲开心,每次母亲所提出的要求,他都百依百顺。

有一次,母亲得了病,孟宗见母亲一连好几天没有吃什么东西,很是担心着急。他问母亲想吃什么。他母亲说,如果能喝到一碗热腾腾的鲜嫩竹笋汤就好了。

母亲的话刚说完,孟宗刚刚高涨的心情马上跌到了谷底,因为此时正是寒冬腊月,哪来的竹笋呀!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孟宗并没有立刻告诉母亲事实。他万般无奈地来到竹林,只见地面上连丁点儿笋尖的影子也没有啊!“天哪!求求您告诉我,我该怎么办呢!”孟宗绝望地仰天呼喊,终于忍不住抱着竹子痛哭起来。

孟宗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突然,地面传来迸裂声。孟宗低头一看,又惊又喜,他求之不得的鲜竹笋竟然奇迹般地冒出来,而且还有好几棵!

孟宗连忙向天跪拜致谢,高高兴兴地把竹笋带回了家,煮成了鲜嫩的竹笋汤。说来也怪,母亲喝了之后,病就好了。“孟宗哭竹生冬笋”的动人故事,教育后人要尊敬老人、孝敬双亲,后人将毛竹命名为孟宗竹,将冬笋称为“孝子笋”。冬则温1冬则温,夏则清;2晨则省,昏则定。3出必告,反必面;4居有常,业无变。注释

1冬则温,夏则清:温,温暖的意思。清:冷、凉、凉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稍微长大的时候,就应该对父母尽的孝心。这种孝心就是冬天要让父母暖和,睡得安稳;夏天让父母凉爽,睡得安适。

2省:问候,探望。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问早安。问完早安之后,还要关心一下,问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稳?是不是睡得很舒服?

3反:同“返”,回来。

4居:起居,作息。新读

子女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要让父母感到暖和;夏天要让父母感到凉爽。早晨起床,一定要先看望父母,并向他们请安问好;傍晚回来了,一定要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放心。

我们在出门前,要先告诉父母一声,让他们知道你去哪里了。回家后也要去见一下父母,让他们知道你回来了而感到心安。日常生活,我们起居作息要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对于所从事的职业不要随便改变。故事李密辞官报恩

李密是晋朝很有学问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家中忽然热闹起来。原来是朝廷派官员捧着诏书来到他的家中,要拜李密为“洗马”。洗马就是太子的老师,必须德行高、学问好的人才能胜任。晋武帝十分欣赏李密,所以选他为太子的老师。

但是,李密说什么也不肯就任。因为他的祖母年迈,卧病在床,需要他照顾。每天,李密只顾着抓药和熬汤,陪伴着祖母谈心和解闷。没想到,这诏书一搁已经好长时间了。

终于,县衙里的差役和州司都来劝李密赶快上任,别惹怒了皇上。李密这才一惊想起:对皇上的厚爱没有推辞的道理啊!报效国家不也正是祖母平日的教诲吗!可是祖母已经九十六岁,他怎么能撇下祖母不管呢?

李密沉思了一会儿,提起笔来,把自己的身世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一一写下来,希望能得到皇上的理解。皇上读完李密的信后很感动,不禁感叹道:“原来李密不但学识丰富,更是一个千古孝子啊!”于是,皇上答应了李密的恳求,准许李密尽完孝心后再上任。事虽小12事虽小,勿擅为;34苟擅为,子道亏。注释

1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

2勿擅为: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

3苟擅为:苟,就是假使。苟擅为的意思就是假使你去做它的意思。

4子道亏:子道,作为子女应该做的。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子道亏的意思就是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新读

事情虽然很小,也不要擅自为所欲为,而不禀告父母;如果任性而为,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为人子女不孝敬的行为了。《中庸》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什么叫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很恭敬,绝对不能够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慎独之心,即使没有人看到,或者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很谨慎。

孔子也说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敬你。故事刘备临终教子

三国时期,由于疏忽大意,刘备被吴军火烧连营,惨败而归,退守白帝城,从此染病不起。

当时诸葛亮为了防备魏军乘虚偷袭成都,所以没有随刘备出征,而是留守在成都了。

刘备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派人召诸葛亮到白帝城交代后事。他对儿子刘禅放心不下,就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流着泪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请放心。”

刘备劝勉刘禅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物虽小12物虽小,勿私藏;34苟私藏,亲心伤。注释

1物虽小:物,物品,东西。物虽小,物品虽然很小,很不起眼。

2勿私藏:勿,切勿,不要。私,私自。藏,留下,收起来。勿私藏,不能够私自收藏起来,据为己有。

3苟私藏:苟,如果。苟私藏,如果私自收藏了起来。

4亲心伤:亲,父母。心伤,心里难过。亲心伤,父母会心里难过的。新读

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能偷偷地私藏起来据为己有;如果真的私藏了,品德就有了缺陷,父母知道了,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古代的母亲都知道教导孩子“一瓜一果之弗贪”, “一丝一毫之不苟”,就是说即使是一瓜一果,也不可起贪婪之心。即使是极微小的事,也不可以马虎对待。私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如同小偷,被别人知道,父母也会跟着蒙羞。自己有什么东西也要让父母知道,因为父母对子女付出的是全部的爱,如果我们对父母有所隐瞒和保留,他们知道了一定会很难过。故事陶母封鲊

陶侃是东晋时有名的贤臣,他从小勤奋好学,而且注重自己品格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

在陶侃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虽家境贫寒,但陶侃的母亲很坚强,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于是,他的母亲每天辛勤地纺纱织布赚钱以便家用。她教陶侃要结交比自己好的朋友,这样可以增长学问和知识。

陶侃长大后,在县里做了个小官。有一次,陶侃将公家的鱼托人送了一些来孝敬母亲。

陶母得知鱼的来历后,就把鱼封好让人退了回去,并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现在的身份不同了,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不能这么做,否则会遭人议论的!”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陶侃,从此他更加自重自爱,清廉自守了。这虽然是件小事,却可见陶侃的母亲用心良苦,因而她受到众人的称赞,后来就有了“陶母封鲊”这个典故。亲所好12亲所好,力为具;34亲所恶,谨为去。注释

1亲所好:亲,父母。好,就是喜好,他们的嗜好,喜爱的东西。亲所好,父母所喜欢的东西。

2力为具: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力为具,就是要尽心尽力地为他们准备。

3恶: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

4谨为去:谨,谨慎。去,除去,去掉。谨为去,很谨慎地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为他们去除掉。新读

父母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为他们准备齐全;但对于父母所厌恶的事物,做子女的则应该尽力小心谨慎地去消除它,这其中包括自己的坏习惯和不良习性。故事子路背米

子路,姓仲名由,孔子的学生。子路家里很穷,常常以糠菜充饥。他想,家有穷富,人有高低,但家庭越贫寒,就越应想方设法孝敬父母,尽心尽力地去侍奉父母,尽量让父母少受些苦。他自己常常吃野菜或灰菜做的面团子,却设法让父母吃上米饭。

一天,子路去50里外的陬邑做买卖,见集市上卖一种米,白白的。子路问:“这是什么米?”同行的人告诉他说:“这叫稻米,做饭香甜可口!”子路想,何不背回点让二老尝尝。于是他就买了一口袋,背回家中,给父母煮出香喷喷的白米饭。二老边吃边赞不绝口:“白米饭真好吃啊!”子路见二老这样喜爱白米饭,他就经常去陬邑背米。

后来,子路得知孔子收徒讲学,就前往拜师学习,由于他勤奋刻苦,很快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可就有一样叫先生不满意:子路过一段时间就请假回家。

一天,孔子问子路:“你为什么过一段时候就请假回家?”子路见先生问起这事,忙向前行礼回答:“先生不知,学生的二老最喜陬邑的白米饭,学生过一段时间就得去陬邑背米,孝敬双亲。”孔子听了,深为感动,并夸赞他说:“子路真是个大孝子啊!”身有伤123身有伤,贻亲忧;456德有伤,贻亲羞。注释

1伤:创伤、受伤。

2贻:招致。

3忧:忧愁、忧虑。

4德:道德、品行。

5伤:损失、损害。

6羞:耻辱。新读

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如果身体受了伤害,会让父母担忧;要遵守道德,如果做了违背道德的事,会让父母感到羞辱。《诗经·蓼莪》中提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就是在赞叹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的确是非常辛苦的。我们有今天健全的身体,我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哪一样不是父母给的呢?所以我们就应该饮水思源,要尽到子女的孝道,在品德上面更不应该有瑕疵让父母蒙羞。故事孔子重视运动养生

孔子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所以孔子非常重视运动健身,他非常喜欢射箭、弹琴、舞拜、驾车等运动。他还常常到大自然中进行锻炼身体的活动,经常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进行郊游和登山,泰山和鲁南的景山,都留有他的足迹。在养生方面,孔子在炎热夏季穿的是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快。他睡觉时一定要穿睡衣,很舒适。

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方面。

孔子非常注意饮食卫生,他有几个“不吃”: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吃;颜色变的不吃;发臭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不吃;胡乱砍割的不吃;在闹市上买的酒或熟肉不吃。而且,他在饮食上还注意“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斋必变食”。也就是吃饭不过饱、粗细搭配、经常变换花样等。

可见,孔子就是我们爱惜身体的学习榜样啊!亲爱我1亲爱我,孝何难;23亲憎我,孝方贤。注释

1亲爱我,孝何难:何,什么。亲爱我,孝何难,父母那么爱我们,我们孝顺父母又有什么难的呢!

2亲憎我:憎,憎恨、讨厌。

3孝方贤:方,才。贤,有德有才的体现。亲憎我,孝方贤,如果父母不喜欢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对父母孝敬,这就显出你的贤明了。新读

如果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父母讨厌我,我却还能用心尽孝,那才算得上难能可贵。

历史上有很有名的孝顺的故事,我们都听过虞舜的故事,他的父母对他不好,可是他还能顺亲意,顺母意。即使后母对他相当不好,甚至都要害他,但是舜都能顺从,最后感化他的父母。

这一则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跟父母亲的感情没有那么好,但是我们也要想办法让父母改变。为人子女,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至诚可以感动彼此。如果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孝心,肯定是能够感动父母的。故事王祥卧冰捕鱼

王祥是西晋时琅琊临沂人。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又娶了朱氏,尽管王祥对后母非常孝顺,朱氏却经常想办法虐待他。

王家院里有棵李树,结的李子又大又甜,非常可口。一年,李子快要熟了。朱氏爱吃李子,她担心鸟雀来啄食,叫王祥在院里赶鸟雀。一天夜里,突然刮起大风,又下起倾盆大雨。不少李子经受不住风吹雨打,一个接一个地落下来。王祥抱着李子树痛哭失声。朱氏看到不由得感动起来。

一年冬天,朱氏忽然想吃鲜鱼。可河面已经结了厚厚的冰,根本无法下网捕鱼。王祥跑了几条街,买不到鲜鱼,便拿了渔网和木棒跑到河边,准备把冰凿开来打鱼。冬天衣服太厚不便用力,于是王祥脱去外衣,用力敲冰。但冰太厚很难敲碎,他想可以利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

于是,他在冰上躺了一会儿又起来敲冰。他不断地使劲敲击,终于在冰上凿开一个大窟窿。王祥撒下网去,第一网就捕了两条大鲤鱼,他连忙把鱼拿回家,孝敬后母。朱氏终于被王祥的孝顺所感动,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王祥了。

他的举动,在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后来,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被列入《二十四孝》。亲有过12亲有过,谏使更;345怡吾色,柔吾声。注释

1亲有过:亲,父母,它的意义可以延伸为所有的亲人、朋友,他们有过失,我们都有责任去规劝。过,过错、过失。

2谏:就是劝谏、劝勉、劝解的意思。

3怡:使……喜悦、快乐。

4色:和颜悦色。

5柔吾声:说话要轻声细语。新读

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做子女的一定要劝说,让他们改正;劝说的时候,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论语》里面提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时机已经到了,你可以劝诫他,但是你却没有劝他,这样是“失人”。我们就失职了,失了子女之职,或者失了朋友之职。“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时机还没到,你太急躁,就跟他讲了,这样是“失言”,你就讲错话了,你的善心可能就行了恶事,这叫失言。故事孙之觉劝父救祖

春秋战国时有个孩子叫孙之觉,非常孝顺,在闲暇时总是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还很关心八十多岁的爷爷。可是孙之觉的父亲对爷爷不孝顺。他总是说爷爷年纪大了,只能吃饭不能做事,并且还拖累了全家。

一天傍晚,孙之觉发现父亲把爷爷扶上一辆小车,悄悄地向山里走去。孙之觉明白了父亲要做什么,他一边在后面追一边喊:“父亲,快停下,不能把爷爷扔掉!”

可是父亲却生气地赶孙之觉回家,孙之觉悄悄地跟在后面。他看到父亲把爷爷推进一个山沟,转身就走。爷爷坐在车上哭喊:“你真是不孝啊!竟然把自己的亲爹扔掉!”

孙之觉等父亲走远后,抱着可怜的爷爷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说:“爷爷,您等着,我让父亲来接您!”

说完,他推着那辆空车就往回跑。父亲看他推着空车向自己跑来,就说:“这车已经很旧了,扔掉吧!不要了。”孙之觉却说:“不能扔啊!等你老了我好用它把你推到山沟里呀!”

父亲听了很生气,孙之觉却理直气壮地说:“我这是跟您学的啊!”

父亲听后,醒悟到做得不对了,他赶快把爷爷接了回来。从此百般孝顺,使老人安度晚年。

孙之觉小小年纪就懂得尊敬长辈,设法让父亲改变对爷爷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谏不入123谏不入,悦复谏;4567号泣随,挞无怨。注释

1不入:不接受。

2悦:愉快。

3复:又、再。

4号泣:哭泣。号,大哭哀号。泣,低声啜泣。

5随:跟随、伴随。

6挞:打、鞭打。

7怨:埋怨。新读

如果父母听不进去劝说,那就等他们心情好时再劝;哪怕最后要哭着苦苦哀求,甚至挨打,心中也应该毫无怨言。

当我们劝谏父母亲,我们自己要知道,人能改过这不是件容易事,一劝他就能改,那都不是普通人,那都是圣贤人。他即使不能够听从你的劝谏,不能够改过,不能够改变他的那种执著,也不要着急,要有耐心,要耐心等待。等到他喜悦的时候,再重新去劝说他们,去开导他们,总之是让他们在欢喜当中接受你的劝告。故事闵子骞孝敬后母

闵子骞是春秋时鲁国人,他和曾参一样都是孔子门下的学生。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后妻。

继母生了两个儿子后,闵子骞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一年冬天,天气严寒,后母便开始缝制棉袄。给自己亲生儿子穿的,她塞进了厚厚的棉花,而给闵子骞穿的,里头竟然是芦絮,从衣服外观上看不出它们的差别。

几天后,父亲有事外出,就让闵子骞帮他驾车。出了家门,凛冽的寒风迎面袭来。不一会儿,闵子骞的双手就拉不住缰绳了。父亲看他身上的棉袄比弟弟的还厚,就把他赶下车,用鞭子抽打他。寒风里,飘飞着的是因衣服绽裂而散落的芦絮。父亲见状,紧紧地抱住闵子骞,爱怜和歉疚之心油然而生。

回到家里,父亲要赶走后母。闵子骞走到父亲面前跪下,向父亲恳求:“爹,请您不要把娘赶走,娘在家,只有我一个人穿不暖罢了;可是一旦娘离开这个家,我和两个弟弟都失去了娘的照顾,都要受饥寒啊!”这番话,听得父亲心里既难过又感动,最后终于让后母留了下来。而闵子骞的后母见他这么懂事明理,于是痛改前非,对待三个孩子一视同仁了。亲有疾12亲有疾,药先尝;34昼夜侍,不离床。注释

2尝:用嘴试味道。

1疾:疾病。

3昼夜:从早到晚。昼,白天。

4侍:侍奉。新读

当父母有了疾病时,做子女的熬好药后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不分白天夜晚,都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能随意离开父母的病床。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生病时,子女要时刻陪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关心他们,因为他们在这个时候是特别需要我们照顾的,这时我们更应该陪着他们,使父母心中感到满足、感到欣慰。

父母从小把我们辛辛苦苦拉扯到这么大,我们病了多少次,而父母又照顾了我们多少回,现在父母生病了,我们就要像他们曾经照顾我们一样,好好地照顾他们,哪怕我们不会熬药,但也应该陪在父母身边,跟他们说说话、聊聊天,让他们开心一点,或者为父母端杯水,盖盖被子,也是尽孝,同样也能够让父母开心。

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真是愧为人子。善待老人,孝顺父母,这不是仅仅说说就可以的,不要等到失去的那一天才追悔莫及。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四儿子,在刘邦的众子中,刘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文帝刘恒从小就做事小心,从不惹是生非,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刘恒在八岁时受封于代郡,所以大家称他为代王。

汉文帝刘恒继位后,不仅实行仁政,革除了“一人犯法,举家同罪”的法令。而且平时侍奉母亲也是十分殷勤孝顺,从来不曾表现出倦怠的样子。

他当了皇帝以后,也没有因为国事繁忙而忽略了对母亲的照顾。有一回,太后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前后大约三年的时间。这期间,汉文帝除了处理一些重要的国事外,几乎把所有心思都用在照料母亲上。

汉文帝虽然贵为帝王,但是他对自己的母亲,依然尽到了身为子女应尽的本分。太后吃的汤药,他都先亲自尝一尝,确定冷热适中,汤药无误,然后才端给母亲喝。

古书以“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来形容汉文帝刘恒对母亲尽孝的程度。意思是说,即使累了,也不敢闭上眼睛、解开衣服的带子,好好睡一觉。

可见汉文帝,是如此尽心尽力侍奉病中的母亲,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就这样,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丧三年12丧三年,常悲咽;34居处变,酒肉绝。注释

1丧:失去(父母)。

2悲咽:悲伤哽咽。咽,声音堵塞。

3处:居住的地方。

4绝:阻绝、断绝。新读

父母去世了,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要常常因为思念父母而伤心哭泣;自己住的地方也变得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等。“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古人都有守丧三年的美德。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呢?因为在过去,父母养育子女,他们哺乳都有三年,为人子女在父母过世后守丧三年,也是理所当然的。故事丁兰刻木侍亲

相传汉朝时有个叫丁兰的孝子,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相继去世了,他长大以后,一想到父母过世早,就感到非常悲痛。一天,丁兰雕刻了父母的雕像,供在堂上。每天早上一起床,丁兰就和妻子到雕像前跪拜请安,晚上临睡前也不例外。

这样维持了好几年,丁兰的妻子渐渐变得不那么恭敬了。

一天,丁兰的妻子整理供桌时,竟然把丁父的雕像撞倒在地,被丁兰痛骂了一顿。他的妻子很生气,趁着他不在家,拿着针在公婆雕像的手指上刺了一下。

没想到雕像竟流出血来,不久,丁兰回来,发现雕像的手指头有血,立刻把妻子叫来质问,妻子只好把实情告诉丁兰。

丁兰一气之下把妻子休了。休妻之后,丁兰更加尽心地侍奉爹娘的雕像。此事一时被传为美谈。丧尽礼12345丧尽礼,祭尽诚;6事死者,如事生。注释

1丧:丧仪、丧事。

2尽:竭尽、尽力。

4祭:祭拜、祭祀。

3礼:礼仪。

5尽诚:心意真诚。

6事:侍奉、对待。新读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生前一样地恭敬。

有一个成语叫“居庐食粥”,是指在父母去世后,要住在倚墙搭起的为父母守孝的茅棚里,并以粥为食。这是因为孝子把亲人埋葬后,由于哀伤亲人埋在郊外而不敢进入自己的寝室。

还有成语叫“藉草枕块”和“席薪枕块”,是说古人居父母之丧,要睡卧在柴草上,用土块当枕头。这是因为孝子由于哀伤亲人躺在墓地的土中,而不敢再像平常那样睡觉。故事董永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个叫董永的年轻人,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是父亲独自抚养他长大的。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很好。董永从小就是个孝顺、老实的孩子,从不让父亲操心。

董永渐渐长大了,父亲渐渐老了。不久,董永的父亲得了重病,久治不愈,也离开了人世。董永伤心欲绝,日夜哭泣。生活贫困的董家没钱办理丧事,最后董永决定卖身葬父。

于是,他穿着孝服,身上挂着一块“卖身葬父”的牌子,来到人群熙来攘往的街上,低着头默默地跪着。经过的人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地说:“可怜哪!连埋葬他父亲的钱都没有。”“是啊!听说他是个孝子,为了帮他父亲治病,把钱都花光了。”“可惜我实在没有能力帮他,希望他的贵人能够早一点出现,唉!”后来,董永经一位老妇人的指点,找到了赵员外。赵员外出钱帮他办理丧事,可条件是董永得到赵员外家做工还债。办理完父亲的丧事,董永在双亲坟前祭拜,告知他们自己即将到镇上的赵员外府上做工偿债。

董永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七仙女下凡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还嫁给他做妻子。而董永和七仙女就是我们民间《天仙配》的传说。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神话传说,却教育我们要孝顺双亲,尽到做子女的责任。兄道友12兄道友,弟道恭;34兄弟睦,孝在中。注释

1道:途径,方法。

2恭:肃敬,谦逊有礼貌。

3兄弟:兄弟姐妹。

4睦:和气,和睦。新读

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也要尊敬哥哥姐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父母心中也能快乐。一个家庭只有这样和睦了,才可以说,子女的孝道存在其中了。“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这就是不孝了。“兄道友,弟道恭”,这就是爱的具体表现;“兄弟睦,孝在中”,这就是孝的延伸,孝道的延伸就是悌道。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共同振兴祖宗传承的家业,上无愧列祖列宗,下无亏子子孙孙,这是大孝,故曰孝在中。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家和贵在人和,人和贵在心态。故事孔融友爱兄长

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孔融,从小就机敏过人,谦让有礼。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关于孔融还有一件事情,使他更有名声。

当时,东汉朝廷全由宦官把持着。有一个叫张俭的官员写了本奏折,揭发当权宦官侯览贪污受贿、霸占良田的罪状,请求皇帝查处。不料这个奏折落到了侯览手里。侯览就诬告张俭谋反。汉灵帝不明真相,下令逮捕张俭。张俭得到消息后,连夜从家里逃出来,投奔孔融家——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

那年孔融十六岁。张俭来到他家时,他哥哥不在,孔融自作主张地收留了张俭。可是万万没想到,张俭在孔家躲藏的消息透露了。于是官府派人把孔褒、孔融抓了起来。审判的时候,孔融对审判官说:“留藏张俭的是我,如果要治罪,请治我的罪。”

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不关我弟弟的事!”

后来,官府定了孔褒的罪,把孔融释放回家。孔融虽然没能救得了哥哥,但是他友爱兄长的美德却受到后人的崇敬。财物轻123财物轻,怨何生;456言语忍,忿自泯。注释

1轻:看淡、看轻。

2怨:怨恨。

3何生:从何而生?何,哪里。生,产生。

4忍:忍让。

5忿:愤怒。

6泯:消除。新读

在金钱物质上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财物轻,怨何生”,这是轻财;“言语忍,忿自泯”,这是息争。“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也就是说孩子从小就要建立一个观念,不可以感觉钱财非常重要,要懂得节俭,要从小就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他从小就知道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重视,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会有很大的祸害。

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能勤俭,把物质、钱财看得非常轻,不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财产的纷争,就不会有怨恨的产生。故事卜式重义轻财

我国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贤士叫卜式,自幼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以种田和畜牧为生。

卜式有个弟弟,弟弟成年后,卜式离家出来,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田宅财物全部都给了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多年后,羊达到了一千多头。而他的弟弟却将所有财产都用光了,卜式马上又分给了弟弟一些羊。

那时候汉朝正在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卜式上书,愿意捐出家财帮助国家。皇上认为这不符合人的本性,认为他是图谋不轨,因此囚禁了他。几年后,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皆由朝廷支出,朝廷负担不起。卜式又拿了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的富人也受他的影响,都纷纷捐助贫民。

汉武帝为了表彰他,下诏拜卜式为中郎官,赐爵左庶长,赏田十顷,布告天下,用卜式的良好品德教育、激励天下人。或饮食1或饮食,或坐走;2长者先,幼者后。3456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注释

1或:表示列举。

2幼:幼小,年幼。

3长:长辈。

4呼:大声喊叫,召唤,叫人来。

5即:立即、马上。

6代:代替。新读

不管是吃饭、喝水,还是落座、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懂得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的道理。

长辈呼叫人时,自己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长者为尊”。古人宴饮时是“序齿而坐”,按照年龄排座位。不知道年龄时,要按照头发的颜色排座位,头发越白的越上座,使老少长幼秩序井然。故事杜环代人养母

杜环是我国明朝时的一名官员,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的父亲杜一元本来就是位好人,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各地方的知名人士。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为人正派,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

他父亲的朋友常允恭去世后,剩下母亲无人照顾,而母亲的小儿子也不知下落。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处境大为困窘。常母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作过官,那儿也许还有亲戚、朋友活在世上,还有希望得到帮助。

常母来到金陵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里,她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已经死了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在,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头,门内有两株橘子树可以辨认。”

杜环看着这位无人照顾的老人,决定先赡养这位老母亲。可是这位脾气暴躁的老母亲,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生气骂人。杜环不仅自己忍受着,还告诫家里所有人不得与她计较。

后来,这位老母亲的小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不愿照顾自己的母亲。杜环无怨无悔,依然照顾这位老母亲就像对自己的亲母亲一样。称尊长1234称尊长,勿呼名;56对尊长,勿见能。注释

1称:就是称谓尊长。

2尊:做官的人,年长的人,品行高的人。

3勿:就是不可以。

4呼名:就是叫他的名字。

5见:同“现”,表现。

6能:才能,本事。新读

有事情叫长辈,不能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长辈见多识广,在他们面前,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夸耀自己的才能。

在称呼尊长时,不可以直呼其名。这是最起码的尊重,也是最起码的礼仪常识。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也不论尊长与晚辈或是上级与下级之间有多么亲密,老少有别是不能够变的,无老无少、没大没小那不是乱了套吗?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名讳”一说,即避讳君、师、长之名,子女不得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也不能直接称呼他人父母的名字,更别提直接称呼皇帝的名字了。遇到君、师、长之名常常改变读音或改写比画。故事郭巨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还有说他是河内温县人,家道殷实。

郭巨的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分别给了两个弟弟,自己供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

他们有一个三岁的儿子,每次吃饭的时候,郭巨母亲都偷偷地从自己的碗里拨出一部分给这个小孙子吃,小家伙两三口便将奶奶拨给自己的饭吃光了。

郭巨看着这令人心酸的一幕,对妻子说:“家里太穷,本来就没法供养好母亲,可是儿子不懂事,还要分吃母亲的食物,长此下去,母亲怎么支撑得住呢?我想,咱们将儿子埋掉,就没人分吃母亲的饭食了,这样老人家兴许能多活几年。你我年轻,日后可以再生养,母亲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妻子拗不过他,无奈之下忍痛答应。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郭巨的行为今天看来并不可取,人们称颂他也是取其对父母的孝敬。路遇长123路遇长,疾趋揖;3长无言,退恭立。注释

1疾:快速。

2趋:礼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3揖:拱手行礼。

4恭立:恭敬的站好。立,站立。新读“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是讲如果我们走在路上遇到了长辈,应该赶紧走上前去作揖行礼,表示对尊长的恭敬。

这里讲的“疾趋揖”,疾是快速的意思,趋是走上前,这种快步走上前,以表现自己的那种恭敬之心。不能够见到长辈慢慢腾腾的,走得很慢,这样走上前去,看起来就会显得很傲慢了。

当长辈没有讲什么话,我们行礼之后,长辈没说什么,我们应该退避到一边,恭恭敬敬地站好,随时听命长辈的吩咐。

所以在长辈面前,我们为了让自己培养恭敬心,就时时要留心,要善于察言观色。看到长辈如果不想说话,千万不要用很多话来影响长辈,特别是看到长辈如果面色比较疲倦,我们这个时候更应该沉默,恭立在旁边以等候吩咐,这都是在培养自己的谦敬之心。故事张良敬老得兵书

张良是汉朝时的名将,他年轻时非常尊重长辈。有一天,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位老人坐在桥头。老人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往回一缩,他的一只鞋子掉到桥下去了。

老人转过头来,很不客气地让张良到桥下给他捡鞋,并给他穿上。张良都照做了。穿好鞋后老人站起来走了。张良觉得这老人有点奇怪,便跟在老人身后,想看他去哪儿。老人走了几里地,转过身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不错呀!五天后,天一亮,你再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他口气,知道他是个有学问的人,连忙行了跪拜礼,答应道:“好,好!”

到了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赶到桥上,谁知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约会,就该早点儿来,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来。”说完就走了。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跑到大桥那边,他还没走上桥,就见老人已站在桥上。老人说:“过五天再来吧!”

张良吸取前两次的教训。到了第四天晚上,他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过了一会儿,只见那位老人一步步地走过来。他一见张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说:“这样才对!”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交给张良,说:“回去好好儿读,将来给国家出点力。”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一看,原来是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兵法》。从那时起,他就刻苦钻研兵法。

后来张良跟随刘邦,为其出谋划策,为灭秦朝战项羽立下大功。骑下马12骑下马,乘下车,34过犹待,百步余。注释

1骑下马:骑马的时候要下马。

2乘下车:乘车的时候要下车。

4犹:还要。

3过:走过去。新读

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长辈离开以后,应该站在原地,目送长辈离开百步之遥,我们才可以离开。

这体现出一种对长辈的恭敬之心。礼节能够使人与人之间保持最优美的距离,这种自然的秩序如果我们遵守的话,相处起来就会感觉非常和谐。这些繁琐的礼节,能够培养出一个人的耐心和恭敬之心。养成习惯之后,这个人自然就有一种雍容大度之气,即使是在事情很忙乱的时候,他的礼节都分寸不乱,这才是真正的大德之人。故事汉明帝敬师

刘庄是东汉继光武帝后的第二代皇帝,史称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刘庄虽然身为皇帝,但对以前做太子时的老师桓荣仍是很尊敬。

有一天,明帝刘庄去看望老师桓荣。桓荣一家见明帝亲自来到,立即跪在地上迎接明帝。

明帝亲自把老师桓荣扶起来,让在了主位上,自己则坐在宾位上。按当时的惯例,皇上应坐在主位。

同时明帝还让太官在桓荣面前摆上凭几、玉杖,之后才会见了桓荣的门生。明帝还像以前那样拿着书在桓荣面前诵读,聆听老师的指教。

临走时,明帝还赏赐给桓荣好多宫中专供物品,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每当明帝得知老师生病,他就会立即派人前去慰问;还派太医去给老师诊治,自己也常抽空到老师家探望。

在皇上的感召下,一些诸侯、将军等也都纷纷上门拜访桓荣;并且也像明帝一样,到街口就下车步行。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明帝刘庄尊师的事迹,在当时朝野上下传为美谈。长者立12长者立,幼勿坐;34长者坐,命乃坐。注释

1长者立:长辈站着。

2幼勿坐:晚辈不可以坐下。

3命:命令、吩咐。

4乃:才。新读

长辈如果站着,我们绝对不可以坐,因为这是非常无礼的。长辈不坐,我们也不能坐。当长辈坐下来了,吩咐我们也一起坐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坐下来。如果长辈没让我们坐,那我们就要侍奉在长辈旁边,服务于长辈。

这里也是教导我们在行为礼仪上面,应该重视社交礼节。这一条就告诉我们,长者如果没有坐下来,“幼勿坐”,所有的晚辈统统不能坐下来;如果去别人家做客,主人没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来。

这里讲的“长者立,幼勿坐”,作为晚辈的就不能坐下来。“长者坐,命乃坐”,长者已经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做下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故事张释之尊敬老者

我国汉朝有位著名的大臣叫张释之,依法办事并敢于坚持正确主张,不以个人好恶来论罪,所以在他任廷尉期间避免了许多冤案。

当时,在西汉有一位隐士叫王生,后来经人推荐在朝为官。有一次,朝廷举行朝会,许多达官贵人都前来参加,场面十分热闹。

这一天,王生老人也来参加。他早听说张释之对长辈非常尊重,就想试试。王生老人见到张释之后,当着众人对他说道:“你给我把鞋和袜子脱下来。”张释之没有犹豫,蹲下身子给他脱掉了鞋和袜子。

过了一会儿,王生老人又对张释之说道:“你再给我把袜子和鞋穿上。”张释之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又异常平静地当着众人给他穿好了袜子和鞋。王生老人看了看张释之,然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王生的一位老友为此专门找到他家,当面质问他为何如此羞辱张释之,只听王生老人说道:“张释之张廷尉为我们老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他是深受我们老百姓爱戴的清正廉明的好官啊。可是,他现在有了难处了。我一生贫贱,也没有什么别的能力来帮助他,只好用这种羞辱他的办法来进一步地提高他的声望,现在,他尊老敬老的美名传遍天下。如此以来,全天下的人都在关注张廷尉,我想,他的处境也许就会好多了。”尊长前尊长前,声要低;123低不闻,却非宜。注释

1闻:听到、听见。

2却:反而,反倒。

3宜:合适。新读

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声音柔和适中表示尊重,但低到听不清楚,那就不妥当了。

言谈举止是一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反映在言谈上,一个说话轻柔、舒缓的人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相反,一个说话高声大气,咋咋呼呼的人总让人感觉不耐烦。

在尊者面前,在长者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但如果低到听不见的程度,反而不合适了。有的人与你说话,他咋咋呼呼的样子是不是会让你觉得俗不可耐,他说话时的高声大气总让你觉得心烦,又不是遇到急难之事,声音扯那么高干什么?

与平辈人交往都要注意声音柔和适中,在长者面前更应该注意自己说话的声调,语气。《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是作为小辈,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些,态度要恭顺些,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要尽可能地详细、舒缓,切不可高声吵闹,大声喧哗,嘻嘻哈哈地尽说些浮躁的话,没用的话。故事颜回煮粥受猜疑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思想,由于受当地人误解,被官兵围困。他们的干粮吃完了,学生们都饿得东倒西歪。孔子有个叫颜回的学生,他很尊崇孔子,平时一直照料孔子的生活起居。这时,颜回在左思右想,怎样去给老师找点儿吃的。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颜回就趁着官兵不注意,偷偷地溜到附近的村子里要了一些米。颜回回来时,见老师在树下弹琴。他为不惊动老师,就悄悄地捡了一些木柴,烧火煮米。

孔子弹完琴,刚好看见颜回似乎在偷偷吃粥。孔子没说话,仍坐回那里。粥煮好后,颜回恭恭敬敬地端了来,对孔子说道:“老师请先用吧!米太少只能熬粥。”

孔子认为颜回已经偷吃过了,就想试探试探颜回。于是说道:“今天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我想把粥拿来先祭祀先父。”

颜回连忙低声说:“这粥不能用来祭祀,因为它不干净。刚才煮粥时,木灰进了粥里,我把它捞出来,觉得扔掉可惜,就吹去灰吃了。”

孔子听了后,感到很内疚,就把刚才怀疑颜回的事讲给了学生们听。

他说:“我们大家平时最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眼见为实。刚才的事实证明,我们眼见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应该从这件事得到反思,就是说,要了解一个人不是容易的。”进必趋12进必趋,退必迟;3问起对,视勿移。注释

1进必趋:这是讲跟长辈行礼,或者是去向长辈问安,总是要快步走向前去。

2退必迟:离开长辈、告辞长辈的时候慢慢退下。

3对:回答。新读

去见长辈时要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动作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假如我们见到长辈,慢慢腾腾地挪上来,长辈就会觉得你有点傲慢。我们要走的时候,如果一下子就走掉了,长辈就会觉得好像你跟长辈在一起不太愉快,或者是不耐烦了,这都会给人们留下不好的印象。“问起对,视勿移。”这里就讲的是与人对话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线,应该怎么摆。当长辈跟你讲话的时候,你不能够害羞,头低低的,应该眼睛目视长辈,眼睛不能够看别的地方,这些都是不礼貌的。眼神正,就表示一个人为人正直。眼神飘浮不定,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内心比较轻浮、是个不正派的人。故事张燕昌诚心拜师

清朝时有位有名的书法篆刻家,他很有学问,作品风格独特。他就是张燕昌。

张燕昌小时候家里很穷,刚刚能维持生存,没有多余的钱财为他请老师。

张燕昌很喜欢篆刻,自己总是找东西琢磨着刻。但他的家乡并没有名师。

后来,他听说杭州城里,有位卖酒为生的名士丁敬精通雕篆刻艺术,并独树一帜,他决定登门求教。

老人得知张燕昌是想拜自己为师后,非常客气地说:“天底下比我强的人有的是,我根本算不了什么,你还是去拜别人为师吧!再说,我有个规矩:不是我熟悉的人推荐的,我是不会收下的。”

不管张燕昌怎么说,老人就是不收他做学生。张燕昌无可奈何,就恭恭敬敬地退了出来。

张燕昌回到家里,并没有灰心,还是天天自己练习篆刻。

第二年夏天,他又筹措了路费,风尘仆仆赶往杭州,来到老人家里。他见到了老人,真诚地说:“这些是我平时学刻的印章,特意拿来请先生指教。”

老人被张燕昌好学的诚心打动了,于是他说:“看在你如此好学,而且还很恭敬的情分上,我决定破例收你为徒了。”

张燕昌从此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加勤奋地学习篆刻了。事诸父12事诸父,如事父;3事诸兄,如事兄。注释

1事诸父:事,侍奉。诸:各位,所有的。父,这里的“父”是对男性长辈的通称。事诸父,就是侍奉所有的长辈。

2如事父:如,就像,如同。父,父亲。如事父,就像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

3兄:兄长。这里的“兄”指同族的兄长。新读

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所有的长辈就像对自己家里的父母一样,都要一样孝顺恭敬,这是孝心;对待年幼的人像对待自己的儿女、弟妹一样,这就是爱心,爱心的原点就是孝悌。当我们以孝悌这种心对一切人、事物,这种人就离圣贤不远了。能做到对父母亲孝顺、敬爱,把这种孝顺、敬爱的心对一切万民,这叫仁,由对一切人的敬爱到对一切事物的敬爱,这叫爱物。亲亲也好,仁民也好,爱物也好,说到底就是要有爱心。故事海神妈祖的来历

在台湾海峡有一座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供奉着闻名世界的海神——妈祖。相传妈祖出生在北宋,名叫林默,父亲和哥哥都是船夫。

一次出海,父亲和哥哥的船遭遇到了海难。经过林默和大家的努力,父亲得救了,哥哥却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林默为了避免更多的人遭遇哥哥那样的悲剧,经常冒着危险去救助那些过往的船只。在惊涛骇浪中,她拯救过众多的渔舟商船。

有一次,乡亲们要出海,由于林默会观天象,就告诉他们海上有大风不便出海。可是,乡亲们为了养家糊口,坚持要出海。林默无奈,便告诉他们,如果真发生了海难,你们一定要看哪里有亮光,就往哪里行驶。

当天,真的发生了海难,狂风大作,风起云涌,所有的航标全部都失灵,乡亲们根本无法辨认方向。这时,林默为了解救乡亲们,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