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之风:两淮文化特色与形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12:27:55

点击下载

作者:文杰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两淮之风:两淮文化特色与形态

两淮之风:两淮文化特色与形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两淮之风:两淮文化特色与形态作者:文杰林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1ISBN:9787514323818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两淮之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文明开化古老历史

两淮地区一般来讲包括河南、山东的南部,江苏、湖北的北部,还有安徽省的中部。其实也就大致相当于淮河流域。两淮是古代夷族的居住地,所以两淮文化与淮河文化和夷族文化,在历史上就是共存共荣的。

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如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1号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江苏省盱眙县下草湾遗址,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连云港桃花涧遗址,以及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古老淮河孕育原始人类■原始社会狩猎浮雕

在远古时期,我国从西向东有3条江河,北方的一条水是黄色的,人们称为“黄河”;南方的一条水系很长,而且水流得很快,人们就叫它为“长江”;中间的一条按照方位人们叫它“中河”。由于中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引得古人纷纷来此集居。

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觉得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美,于是,就有传说说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丽就像隹鸟的短尾,用象形字“水”与“隹”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这个名字改为“淮河”。■古人类捕鱼场景

关于淮河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

3000年前,有一条河流在芦苇与野草中静静地流淌,有一种短尾鸟一群群地栖息在河边,停止了白日的聒噪。偶尔有野兽的叫声,那是从山上如盖的森林中传来的。

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使山、水、鸟、兽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平衡与平静。人们称这种鸟叫“淮鸟”。而那条奔流不息的河因为生存着大量淮鸟,所以得名为“淮水”。史官 我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为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主要可以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史官刚刚出现时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没大分别,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复原古人制陶场景塑像洪泽湖 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代称洪泽浦,唐代始称洪泽湖。其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历史上的洪泽湖,由于黄河长期夺淮,洪水泛滥,决堤、垮坝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频仍。因而洪泽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的抗争史,并因此留下诸多美丽的传说。

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

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如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1号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江苏省盱眙县下草湾遗址。

山东省沂源县历史悠久、古老神奇,早在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期的“沂源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山东人的远祖。

沂源猿人化石发现于沂源县土门镇九会村东北1000米处,骑子鞍山东山根、下崖洞南60米处,为猿人头盖骨化石两块,眉骨两块,牙齿8颗、肱骨、股骨、肋骨各一段及伴生动物骨骼化石10余种。

经鉴定,这些化石确系旧石器时代的猿人遗骸,并且属于两个猿人以上的个体出土的古人类化石点,与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代。

江苏“下草湾人”也称“下草湾新人”。是在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东南8千米处发现的一段骨头化石,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化石,距今四五万年。“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发现,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论点,证明下草湾是江苏人类乃至我国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泗洪县 位于我国江苏省西北部,东临洪泽湖。泗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西周时为徐国中心,南北文化交汇处,与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璀璨夺目的古徐国文化之主体。后为泗州本州。境内分布着吕布辕门射戟台、鲁肃故里子敬泉、隋朝开凿的通济渠等古迹名胜。

历史上泗洪县当地水患一直不断,传说古时候,由于一个下草湾的年轻后生路过洪泽湖,与湖中的王母娘娘相遇。王母娘娘看他不仅人长得英俊,而且才学也很出众,于是便向他求婚,但他执意不从。王母娘娘一气之下,便借来东海水淹了泗洪。

泗洪县双沟镇早在宋时形成集市,因面临淮河得名顺河集,又名“水集”,后因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流水大沟而得名“双沟”。

1689年称“双沟镇”。1736年至1795年以镇扼淮、湖,“分泗州同知驻双沟”。

下草湾位于泗洪县双沟镇东南,南临淮河,北滨洪泽湖。由于滨湖湾,而且有广泛的水草资源,故称“下草湾”。刮削器 是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的工具。■沂源原始人因形状不同,可分为长刮器、短刮器和圆刮器等。这种刮削器的用途很多,主要是在分割禽兽的肉时使用,可以用来切割肉、刮掉骨头上的肉。另外也可以用来制作木制品、竹制品,比如刮去树皮制作棍棒,制作箭等。

历史上因洪水泛滥,双沟镇东西两侧被洪水冲刷成两道大沟,明代人称“双溪镇”,后来,泗州州守王如玖改双溪镇为“双沟镇”。

含有古脊椎动物动物化石的下草湾土层的地质结构为湖相沉积区,其岩性特征为灰绿色于紫红、褐色泥浆,并普遍含有高岭土矿物,因此,下草湾地层被称为“下草湾高岭土地层”,这一地层是地质年代中新世的典型地层。

淮洪新河东岸有一端人类化石,经鉴定为右侧股骨化石,化石长15厘米,为股骨的上半段,小转子基部以上已经完全缺损。从形态上看,有股骨结存在。骨表面布满长尾纤孔,确定为人类的股骨。从其石化的程度计算,以及从海绵骨质的空隙中填土来判断,确定为相当早人类化石。经测定,这段股骨含氟量为0.3%,而新石器时代和现代人股骨的含量为0.15%,下草湾系土层中发掘的巨河狸化石含氟量为2.28%,说明这段骨化石的年代较现代人早,比巨河狸晚。这段股骨侧面直平,同北京猿人股骨相似,不同于现代人股骨的向前弯曲。股骨上部的扁平度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而与尼安德特人相近。股骨下端骨壁的厚度和髓腔大小的比例,远比北京猿人小。■原始社会中的男性形象在下草湾东南的火石岭,有与下草湾新人同时期的旧石器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发现了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这说明,这段股骨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化石,距今四五万年。

所谓“新人”的分类,是根据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地质年代来划分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称“新人”。我国已发现的人类化石和工具,已经从早更新世一直排至晚更新世,基本上有了一个人类发展的轮廓和顺序。“下草湾人”是住在濒水的高陵地带,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文化层不容易保存。不像同一时期的“山顶洞人”。由于住在山洞中,环境比较干燥,所以比较好保持当时的生活形态,考古挖出来不少他们当时的石制工具。

下草湾有一个像小岛的地带。传说是洪泽湖古时候通大海,一个乌贼精在这里作祟,把这里的沙子■远古动物骨片都拱起来形成的。玉帝 也就是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大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在中华文化中,玉皇大帝被视为宇宙的无上真宰,地球内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最高统治者。

也有传说,很久以前,东海有一条黑龙偷食了龙王敖广的黑珠,犯下天条,被玉帝派天兵天将追杀,于是逃到下草湾,钻进湖底藏身,这条黑龙在湖底翻了个身,拱起一片沙滩,就形成了这个小岛。

但同是晚期智人,“下草湾人”应该也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石头工具,应该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并用这些工具在林间打猎小型动物。

也许是受同类排挤,她不得不独自一人去狩猎,来到了下草湾;也许是早期人类的生存法则,每一个成年人必须独自生活;也许是因饥饿困扰,她不得不离开丛林,到水边开阔地,也是最危险的河湾去寻找食物。

也许她遇到了猛兽、食人飞鸟或吃人的鳄鱼,于是她香消玉殒,只剩下一段15厘米的股骨头。在5万年后,她最终被她的后代发现。

下草湾一带不仅有古人类活动遗迹,还有相当丰富的动物化石,如中国大河狸、纳玛象、剑齿象、四不像、无角犀、原始牛及众多的淡水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和蚌类都是下草湾人不可缺少的食物资源。

下草湾人应该以渔猎为主,辅以采集,过着捕鱼拾蚌,采果打猎的“攫取性经济”生活。

从这些动物化石来看,5万年前的下草湾生态环境非常好。那时候气候应该很温润,有茂密森林、成群的动物和踽踽独行的我们人类的祖先“下草湾人”。阅读链接1954年治理淮河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来到下草湾水利工地考察古生物,发现巨河狸及其他一些古脊椎动物化石。杨钟健教授在考察巨河狸和其他古脊椎动物时,于淮洪新河东岸,采集到一端人类化石,经鉴定为右侧股骨化石。后这段股骨化石又经著名古生物学家吴汝康、贾兰坡两位教授研究,他们认为这段股骨同北京猿人股骨相似,不同于现代人股骨。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而与尼安德特人相近。和县人薪火照亮古文明“和县猿人”是在安徽和县西北约45千米善厚镇陶店汪家山北坡龙潭洞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之一,包括一个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两块头骨碎片、一块破碎的下颌骨和9枚零星的牙齿。

与和县猿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达40多种,其中有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许多典型代表。■古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骨片

和县猿人的发现,填补了安徽省旧石器的空白,尤其完整的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更是举世瞩目。

龙潭洞海拔23米,洞穴古老,泉溪清澈,大旱不干涸,故名“龙潭洞”。和县猿人生活时期的古气候为亚热带气候,自然环境是: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北面有滁河,河两岸为宽阔的旷野,有大片的草原和湖沼。当时,这里生活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狩猎艺术雕像新构造运动 主要是指我国喜马拉雅地带的运动,特别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二幕中的垂直升降。一般来说,新构造运动隆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是盆地或平原。地质学中一般把新近纪和第四纪时期内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大约260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西北冬季风逐渐增强,全球变冷,冰川发育,并伴随多次气候冷暖波动,以秦岭为界的南北气候格局基本形成。

至此,秦岭以北的广阔地域便在西北季风控制之下,形成了干旱的气候,累积了厚厚的黄土。这样的生态环境是不适宜远古人类生息的。

而在秦岭以南,由于处在东南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气候湿润,植被繁茂。不言而喻,这样的生态环境才是远古人类生息的理想家园。

人类群体中,最先进入这片沃土的,当然是能够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工具的远古先民。

龙潭洞中的一具猿人头盖骨化石包括4颗猿人上臼齿化石,一段左下颌骨化石。这件罕见的完整头盖骨化石堪称举世瞩目的珍宝。

这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和陕西蓝田之后第三个发现猿人头盖骨化石地址。

龙潭洞中还存有密集且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有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等。另外还有一部分粗陋的骨器和火烧骨片、灰烬等。周口店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周口店是“北京人”的故乡,最初形成村落约在元代,其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因为村子位于“周”字形的山口处,而称“周口店”;二是说因为有周姓人家最早在此开店,其位置处于山口处而得地名。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使“周口店”这个名字名扬中外。

据推断,“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为一个20岁左右男性青年所有,属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地质时代,距今三四十万年。

和县猿人头骨具有许多与北京猿人相似的特征。如颅穹窿低,颅最大宽位于两侧外耳门附近,额骨扁平和明显向后倾斜,具有矢状脊,眉脊和枕脊均发达,颅骨很厚,枕骨枕平面与项平面交界呈明显角状转折。

颅骨的多项测量也和北京猿人近似。脑量约为1025毫升。

此外,和县猿人头骨又显示出若干较为进步的特征,例如眶后缩窄不如北京猿人那样明显;颞鳞高,而且其顶缘呈弓形隆起。根据以上初步描述,和县猿人的系统位置可视为与北京猿人的晚期代表相当。■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和县猿人化石伴生的脊椎动物化石约50余种。爬行类有龟、鳖、扬子鳄等;鸟类有马鸡;哺乳类有田鼠、大鼠、硕猕猴、狼、豺、狐、猪獾、水獭、中国鬣狗、剑齿虎、中华猫、豹、大熊猫、棕熊、东方剑齿象、马、中国貘、额鼻角犀、李氏野猪、葛氏斑鹿、肿骨鹿、麋、野牛等。和县动物群是南、北型动物■早期直立人互相混合的过渡类型。

和县猿人的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中期,与北京猿人化石产地第三四层的时代相当。根据该动物群与深海沉积物的对比结果,认为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海洋的氧-18的第八阶段,绝对年龄距今约28万年至24万年。扬子鳄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用热释光法和铀系法测得年代距今20万年内,氨基酸法和电子共振法测得年代20万年至30万年。

和县猿人的声望虽然不高,标本却相当完好。就同时期的人化石来说,其完整性只有北京猿人可以与之相比。“和县猿人”及其动物群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南北早期人类在演化上的差异、关系、位置、特性,长江流域的发育史,对于研究第四纪动物的迁徙、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演变有十分重要价值,也为中华民族文化渊源提供了极其珍贵和重要的依据。

在此之前,普遍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唯一摇篮。“和县猿人”的发现,证实早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中期,也就是距今三四十万年前,那里就有人类生存活动,说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这真是:

龙潭四十万年前,开辟洪荒别有天。

文化映辉周口店,族缘流胤系蓝田。

全凭赤手营生计,端赖群居斗自然。

华夏文明人类史,从此发掘写新篇。阅读链接1973年,因修水利炸山开渠,大量化石露出地表,群众称其为“龙骨”。1979年春,安徽省水文队在进行地质普查时,采集了一些化石,并致信中国科学院希望派人帮助鉴定历史年代。同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黄万波回到研究所,在办公室后的一件邮件盒里发现一些化石,其中有猿人的牙齿,引起了他的重视。10月27日,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彭春和黄万波、安徽省文物队的方笃生、和县文化馆的叶永旭、范汝强组成的发掘队到龙潭洞。11月初,他们在工作面西端中发现一具猿人头盖骨化石,4颗猿人上臼齿化石,一段左下颌骨化石。这件头盖骨化石后被专家研究后命名为“和县猿人”。音乐文明起源贾湖文化

贾湖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前期文化,发现于我国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遗址。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结合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贾湖遗址坐落在贾湖北岸,南距舞阳县城20多千米,东距北舞渡镇3千米,这里自古以来气候湿润,河流纵横,便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境地。贾湖村东为泥河洼滞洪区,面积约103平方千米,中心区最低点海拔63.8米。贾湖文化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55000平方米。发现许多人骨和红烧土,还在红烧土上发现有稻壳印痕。房址、窑穴、陶窑、墓葬、兽■原始人类劳作场景坑、壕沟等各种遗迹近千处,陶、石、骨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数千件,特别是大量的栽培粳稻、30余支多音阶鹤骨笛尤其特殊。

另外,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16例刻画而成的符号。这些符号分别刻于14件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其中龟甲符号9例、骨器符号2例、石器符号2例、陶器符号3例。■贾湖遗址出土的石磨石棒

有些从其形状看,具有多笔组成的结构,应承载契刻者的一定意图。如刻于龟下腹甲右侧的近似甲骨文的“目”字、刻于残腹甲上的“曰”字等。

这些符号具有原始的性质,与商代甲骨文有某种联系,而且很有可能是汉字的滥觞。

贾湖所在地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贾湖人又有发达的稻作农业,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也为巫师阶层的形成和精神文化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为原始文字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贾湖原始文字便应运而生了,从而奠定了汉字8000多年的基础。漯河 位于我国河南省中部偏南。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漯河小镇就逐渐形成,因濒临隐水故称“隐阳城”。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漯河召陵,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文宗字祖”。

当然,贾湖文化中最著名的是舞阳贾湖骨笛,这些骨笛是用鹤的翅膀上的骨头做的,其中有一根鹤笛,8个音阶,仍然可以吹奏。■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贾湖骨笛”

经严格检定,这些舞阳贾湖骨笛制于8000多年前,多为7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和现代乐器相比,那根可以吹奏的骨笛上的孔的位置非常精确,8度音和现代乐器的音的频率非常接近。曾侯乙编钟 我国战国时早期文物,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5个半8度,12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贾湖文化遗址的骨笛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这是我国音乐文明起源中除湖北省曾侯乙编钟和编磬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笛 一种吹管乐器。我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当时,该物品最重要的用途是用其吹出来的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这就是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贾湖骨笛的出土地点,靠近传说中夏代的夏台,这就证明,夏代活动的中原区域,正是我国音乐高水平发展的地区。传说中夏代乐舞明显超越前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建立以后,我国古代的乐舞才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从社会中取得独立。

传说夏代初期的国君启和最后的国君桀,都曾用大规模乐舞供自己享乐,说明终夏一代,社会已造就出一大批专职的乐舞人员,这正是乐舞作为艺术而独立于社会的标志,中原也是我国古代宫廷内的贡乐贡舞的源头。

贾湖遗址中发现的骨笛达30多支,除去半成品和残破者外,有17支出土时比较完整。但因长时间在地下叠压,有些骨笛取出来时已经成粉末状。

真正比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3支7孔,一支8孔。

贾湖文化遗址发掘出窑穴370座,陶窑13座,陶器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陶豆、陶觚。其中盛酒陶器,具体生产年代确定为距今8600年至9000年。龟甲 我国古代占卜时,用火灼烤龟甲时会发出“噼啪”之声,这种声音往往被理解是神在传达旨意。刻录卜辞内容时另一个重要的依据,是与龟甲之声同时出现的龟甲裂缝,在占卜者看来它充满无穷的玄妙。另外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

舞阳贾湖红陶、舞阳大岗彩陶、舞阳阿岗寺亮黑蛋壳陶、舞阳善德灰陶等舞阳境内贾湖周边发现的同时代陶瓷,被统称为“贾湖陶瓷”。

贾湖遗址发现的龟甲上的契刻符号,除了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也可能反映了我国早期的龟灵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信仰;稻作遗存、狩猎、捕捞和聚落布局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情况。■贾湖遗址出土的骨匕

根据对贾湖陶器壁上的附着物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证明,附着物内发现有酒石酸的成分,表明9000年前,我国先民已会酿酒。被证明是世界上最早的“酒”,其原料主要有稻米、山楂、蜂蜜等。

贾湖遗址的墓地比较集中,多成片出现,有的重复埋葬出现叠压。房址大多为椭圆形,结构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单间,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多间房。

房址内有灶台、柱洞等。窑址较小,有窑室、火门、烟道和烟孔,有的保留有窑壁和火道。

8000年前,生活在我国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创造出的文化,其音乐文化、稻种文化和宗教文化已相当发达,表明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湖遗址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他同期遗存所罕见,再现了8000年前人类生活的景象,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堪称“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阅读链接1962年,舞阳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朱帜,下放到贾湖村劳动。一次他在劳动时,发现村东的沟底有许多陶片,于是在这一带进行了细心勘察。他在废弃的井壁、断崖、沟坎上同样发现了许多人骨和红烧土,还在红烧土上发现有稻壳印痕。1978年秋的一天,贾湖小学教师带领学生到堤外平整土地,发现了散落在地的石斧、石铲和破碎的陶片等,他于是和学生们一同将这些东西交到县博物馆。朱帜这时任县博物馆馆长,他确认贾湖遗址是一处裴李岗文化性质的重要遗址。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到舞阳调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原始文化点亮两淮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从仰韶、青莲岗、北辛等100多处文化遗址发现的遗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从漫长的文化史分析,淮河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兴盛于淮河流域的宋、明文化,并与中原文化汇合,才使我国进入炎黄同尊、龙凤呈祥的时代。

青莲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以江苏省淮安县青莲岗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中、南部和江苏省北部汶、泗、沂、沭诸水与淮河交汇的黄淮地区,中心在淮河下游平原。

除青莲岗外,主要遗址还有江苏邳县大墩子下层、连云港市二涧村和大村、阜宁梨园,山东滕县北辛、兖州王因底层、泰安大汶口底层等,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年至前4400年,大汶口文化为其主要的后续文化。■大汶口文化狗形鬶■原始人类生活场景

从青莲岗和大墩子的房屋残迹,可以看出是在地面营建的,出现了木柱泥墙的分体结构。面积为二三十平方米。居住面普遍经火焙烤。墙壁是用植物秆涂泥后经火烤干的,质地坚硬表面平整。陶器 是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柱洞底一般垫置石础以支撑木柱,并填塞烧土屑。发现墓葬甚少。在二涧村和大村发现的都是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多数墓有陶器或石器、骨器随葬,但数量很少。人的头部大都用一个红陶钵覆盖,这是青莲岗文化埋葬习俗的重要特点。

北辛文化遗址是我国黄淮下游的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苏淮北地区的60多处。

北辛文化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中华东方文明找到了渊源,代表了两淮地区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

北辛文化遗址包括灰坑、窖穴、墓葬在内面积约2600平方米,有各类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000余件,属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最早时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繁盛阶段,比大汶口文化早1000多年。奚仲 造车鼻祖。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也称“车正”,奚仲是古薛国地面上出现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发明家、政治家,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后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

北辛文化除胶东半岛外,还包括山东省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和滕县等地。

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发达,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氏族社会时期的村庄

造车始祖奚仲,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个走入中原的北辛文化代表人物。然而,随他走进中原的不仅仅有马车,许多北辛文化的核心价值元素,也随着那道马车的辙印汇入大禹的治国理念当中。历史记载奚仲曾任夏“车正”,也就是管理车辆制造及“车服礼仪”的官员。“番禹作舟”、“奚仲造车”等的历史记载,从侧面彰显北辛文化在当时所达到的文明高度,铭记了北辛先民们为完善民族早期文化体系做出的贡献。■碳化的农作物种子北辛文化跨越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早期约在距今7300年至6800年,中期距今6800年至6400年,晚期距今6400年至6100年。

表现在北辛文化中的农业特征,一是粟粒碳化颗粒的发现;二是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的出土。夹砂陶 是我国古代陶器的一种。为使陶坯烧制受热时不易裂开,特意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他碎末,所以称这种陶器为“夹砂陶”。不但能受高温焙烧下不变形,而且制成的陶器可多次受热,可当作炊器使用。

在一些窖穴的底部,发现了粟类作物的颗粒,这些碳化了的粟颗粒,是我国北方发现较早的农作物之一,这说明了农业生产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粟是耐旱作物,从地理环境、土质和气候方面观察,北辛文化所处的地带是非常有利于古代人类的居住和古老的农业生产的。

因为这一地区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不及南方年降水量平均,所以,北辛文化的居民很自然的选择具有耐旱早熟之特点的粟作为主要农作物。

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我国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同时还证实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北辛文化遗址的农具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至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北辛文化的陶器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说明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代表器物为黄褐陶鼎。黄褐陶鼎 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炊器。夹砂黄褐陶,火候较低,质地粗疏,手工制作。口微敛,腹深微鼓,下收成尖底,圆锥状高足。口沿外有一周锯齿状窄条堆纹和两两对称的4个小鼻。有盖,呈覆盆状,上置弧形提手。盖与腹部均饰短窄条堆纹组成的曲折纹,壁上残存加工时所留细篦状痕。器形朴实,装饰简练。

遗址中有盖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说明当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实用性,而且还讲究艺术性。

特别是红顶钵,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誉为“文字的起源”和“文明的曙光”。

北辛文化的人们除对农业生产劳动外,狩猎、捕捞和采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遗址中大量的骨镞、鹿角矛形器、弹丸、骨鱼镖、陶网坠、骨梭。

同时,北辛文化遗址中数量相当多的兽骨、鱼骨和贝壳,经鉴定,有猪、牛、梅花鹿、獐、四不像、貉、獾、鸡、龟、青鱼、丽蚌、田螺等种类。

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我国的养猪史。

综上所述,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时代,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都与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的祖先在那样的条件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用粗笨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北辛文化陶器

北辛文化是两淮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古生物化石阅读链接1951年,当时的治淮工作队对淮安市楚州区宋集乡的黑土塘进行调查,发现大批文化遗迹。由于该遗址早经破坏,只作过清理。当时估计其年代是在龙山文化兴起之后,并有可能受到某些青铜文化的影响。1956年全国考古会议上提出了青莲岗文化的称谓,1958年正式予以命名,但把它同北阴阳营遗存视为一体,认为是受龙山文化影响较深而同时又有仰韶文化成分的文化。淮夷先民融入华夏文明

两淮文化非常古老,在中华文明起始的最初阶段,在淮河两岸就已经生活着我们的先民夷族。

淮河流域的先民被称为“淮夷”,《诗经》、《春秋》、《左传》都有关于淮夷的记载,该淮夷部落英勇、强悍、善射。■英勇彪悍的远古人

夏、商、周朝都与淮夷部落发生过交往与战争。被称为中华人文之祖、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从渭水之滨来到淮河流域,并在淮阳建立都城;另一位“三皇”神农氏也曾在泗水之畔的曲阜建都。■上古时代的三皇塑像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冲撞与磨洗,历经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终于形成了贯通东西、独具特色的淮河文化。神农氏 是五氏中出现的最后一位神祇,是我国古代神话人物。传说因为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这样能分辨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他还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本草》、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农业社会结构完成。“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代,因为周室相对于东方诸夷部落来自于西部。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后来这个词被用来借指史前生活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

东夷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后李文化,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夷文明,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同西方戎羌各部文明、南方苗族各部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初始的系统体系,是黄河文明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夷有九种。在古代,九不是实指,而是“数量很多”的意思。也就是说,东夷族是由大大小小很多个部落组成的庞大部族和部落联盟。其中最主要的有风姓部落、姜姓部落、嬴姓部落、姚姓部落等。

在东夷族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太昊伏羲氏、蚩尤、少昊、大舜等。八卦 源于我国古代对宇宙的生成、日月的地球的自转关系,以及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的资料来源于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八卦代表了我国早期的哲学思想,除了占卜、风水之外,影响涉及中医、武术、音乐等方面。

太昊又作太皞,据《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区在陈,也就是后来的河南淮阳。■舜帝 我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舜,也称虞舜,■伏羲和女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以地取姓始祖,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敬仰。他氏为姚。姚姓族人是黄帝、舜的后们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裔。舜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了八卦,这是我国最早的计数文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字,是我国古文字的发端,从此结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伏羲后来被中国神话描绘为“人首龙

太昊伏羲氏风姓,以龙为图身”,被奉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腾。据《白虎通》和《新语》记祖。载,伏羲氏定人道,创八卦,并且还发明了五十弦的瑟等乐器,设官分职,制礼作乐,进入文明社会。

蚩尤是东夷族的又一个重要的部落。蚩尤曾一度是一个以武力强盛称雄天下的部落集团,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他的部落有81个氏族组成。

蚩尤时期,冶铜技术空前提高,制铜工具大量涌现。蚩尤用铜制作了大量的刀、戟、大弩等兵器,增强了兵器的杀伤力,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据传说蚩尤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一次就兼并了9国,第二次就兼并了12国。后来在与黄帝的争战中,遭到惨败,死后葬在东平。再后来逐渐被神化,成为齐地八神之一的兵主武神。弩 也被称作“窝弓”或者“十字弓”。是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

少昊名质,又名金天氏,黄帝后裔,嬴姓。是古东夷族的另一位领袖人物。因为修订太昊的法令,被称为“少昊”。他居住中心在曲阜,足迹遍及山东各地。少昊亦以鸟为图腾,在族源上与太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少昊族的故地在曲阜,曲阜被称为“少皞之墟”。少昊族的后人封地如费、莒、郯,在今费县、莒县、郯城一带,鲁南是少昊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舜也被称作“虞舜”。《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也就是山东省诸城。据传,舜亲率东夷人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渔业和制陶业。

由于舜品德高尚,治理有方,东夷族人口激增,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不但出现了城邑,创造了早期的城市文明,而且完善了原始的天文历法,创造了以《大韶》为代表的音乐文化。

舜死后,把君位禅让给禹,因而舜也便成了后世儒家所歌颂的上古圣君。

夷族各部的图腾有两个,第一是太阳;第二是鸟。图腾 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太阳崇拜起源于东海之滨的山东日照地区。《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海边有个羲和国,羲和国中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的妻子,生了10个太阳,这10个太阳经常在水里游泳。

据《山海经》、《尚书》和《史记》记载,羲和族人在汤谷祭太阳,在天台山观天象。羲和后裔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曾在山下尧王城遗址一带建立强大的东夷古国。■古人祭祀场景鼎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大汶口彩陶壶

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族各部人民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发明了冶铜术、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昌乐骨刻文字。

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东夷族各部还兴起了家禽饲养业和酿酒业。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族各部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弓箭是东夷族人最先发明的。弓箭的发明是远古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它使得狩猎经济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有一个质的进步。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骨质和蚌质的箭镞。

在陶器的制作方面,东夷人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大汶口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极为丰富,前期的陶器大多采用手制,后期出现了轮制,陶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长足的发展。

陶器中有精美的彩陶和光洁的白陶,器形已有鼎、觚形杯、豆、壶、背壶、罐、盆、高柄杯、盘、缸、瓶、尊、钵、碗、陶鼓等。龙山文化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是黑陶。

在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海岱地区彩陶纹中多见的圆点和圆圈,已经透露出清醒的太阳文化意识。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盛行于海岱各地的镂孔装饰中的标准圆形,也被视为太阳或星体的模拟。鼓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大汶口文化晚期彩陶器物表面的黑白同心圆及红色大回点等圆形,更一向被认为是典型的太阳纹饰。■大龙黑壶

古夷族各部以象征太阳文化的皞或昊字为族群的名号,当起源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海岱居民的太阳崇拜习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