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禅有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15:35:56

点击下载

作者:释然

出版社:中国民航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读禅有智慧

读禅有智慧试读:

1、标竿浮生

百尺竿头不动人,

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

——唐·长沙景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会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无法找到人生的真谛。

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到一座寺院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方丈什么话也没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的。”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

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双手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若干年后,一位衣着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他气度不凡,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只左手,原来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取得了成功。而那个双手健全的乞丐却还是乞丐。

一个人应该具有两种最基本的品格,第一是靠自己的手劳动,第二是靠自己的头脑思考。可是我们放眼望去,或者环视周围,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两条最基本的品格呢?

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犹如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疑惑地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这其实很简单!你们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弟子们于是卷起裤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一道弯曲的弧线。

禅师问弟子:“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是呀,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禅师笑着说:“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插秧苗时也跟着水牛移动,怎么能插直呢?”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果然插秧都很直。

不要只看着脚下,而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固定的目标。只有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因此,要想成功,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无比重要。

有一次,虚有禅师在河边行走。此时,有几个人正在岸边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三尺长,落在岸上后,仍腾跳不止。可是垂钓者却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响起一阵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钓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垂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鱼篓中。

游客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可是,没想到钓者回答:“哦,因为我家里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禅师感叹说:“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否则,将永远会挣扎于不满意的情绪之中。”

用世俗的眼光看,垂钓者的做法很愚蠢,但实际上却体现了一条重要的生活禅理:确定了目标,不为利所诱惑,才是真正的钓手啊!

然而,确立目标固然重要,但是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阻碍,因此,如何克服这种种障碍是达到目标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艰难的过程中,只有自信才能达到目标。

铁眼禅师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建一个和尚的金身。这件事虽然功德无量,但是确实困难太大了啊。然而,铁眼禅师立下了誓愿,决不退缩。

铁眼禅师开始向过路人乞讨施舍。过来了一个武士,铁眼禅师施礼说:“贫僧发誓塑造佛的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吧!”武士都没有正眼看他,仿佛没有听见,大摇大摆的走了。

而铁眼禅师还在后面跟着,这样竟然一直走了十多里路程!那个武士无可奈何的随手扔下一文钱。铁眼禅师从地上捡起那文钱,十分高兴。

武士感觉十分奇怪,问:“一文钱也值得你这么高兴啊?”

铁眼禅师回答说:“这是贫僧靠行乞修建佛金身的第一天,如果不能化到这一文钱,或许贫僧的志向就会产生动摇啊。现在承蒙您慷慨施舍,贫僧对于成就大愿已经确信无疑了,所以感到无限地欣喜啊!”铁眼禅师说完,按照原路回去继续化缘去了。

暑去寒来,经过无数个风雨冰霜的日子,铁眼禅师终于筹足了资金,完成了自己的大愿望。

集腋可成裘,聚沙能成塔。一个人信心十足地朝着目标迈进,他终究会获得事业的成功,他的理想终究会实现的,而这些,只不过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在那里谈话,由于谈得投机,那人便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慧远禅师与那人分开以后,心想:这个东西令人十分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一定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部都扔掉了。

又过了几年,他又被《易经》迷上了。那时候正是冬天,地冷天寒,他写信给自己的老师索要一些寒衣,但是信寄出去已经很长时间了,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融化了,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也没有任何的音信。慧远禅师于是用易经为自己占卜了一卦,结果算出那封信并没有寄到。

他心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如果我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

之后,他又迷上了书法,每天钻研,小有所成,有几个书法家居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他转念想到:“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就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从此他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为了一位禅宗大师。明白自己的目标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为了成就目标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为与目标相悖,便立刻改正,这是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

2、自性自度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磨砖不能成镜,参禅求道,主要在觉悟真心本性,把握这一点,才能进入禅的世界。

马祖道一禅师曾是南岳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出家前随父亲学做簸箕,后来父亲嫌这个行当没出息,于是把儿子送到了南岳怀让禅师处学习禅道。在般若寺修行期间,马祖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

有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坐在那里面无表情,神情专注,便上前问道:“你这样是在做什么?”

马祖答道:“我在参禅打坐,这样才能修炼成佛。”怀让禅师没有言语。

第二天早上,马祖吃完斋饭准备回禅房继续打坐,忽然看见怀让禅师神情专注地在井边石头上磨些什么,他便走过去问道:“禅师,你在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答道:“我在磨砖呀!

马祖又问:“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说:“我想把它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一愣说:“磨成一面镜子?这怎么可能呢?砖本身没有光亮,就算你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的,你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

怀让禅师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那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顿时开悟:“弟子愚昧,请师父明示。

怀让禅师说道:“譬如马在拉车,如果车不走了,你是用鞭子打车,还是打马?参禅打坐也一样,天天这样坐禅,能坐地成佛吗?”

砖不能磨成镜子,静坐自然不能成佛,重要的在于悟,盲目地去做事是不可取的,自然也就无法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自己用心去感悟,才能真正进入佛家圣地。

苏东坡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朝时证悟禅师前去拜见庵元禅师,闲谈中就提到了苏东坡的这首诗。证悟禅师赞叹地说:“这首诗的前面两句,颇有气势,能达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他在禅理上一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否则不会有这样的成就的。”

庵元禅师却说:“他只是个门外汉,装腔作势罢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证悟禅师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有一定的悟性,岂能作出这样的诗来?”

庵元禅师道:“他离道还很远呢!”

证悟禅师道:“是吗?你能否解释其中的道理呢?”

庵元禅师道:“你在这里住一晚上,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证悟回去,辗转反侧,总是在想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他站在窗边,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恍然大悟道: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他拿着这个偈语去见庵元禅师,庵元禅师说道:“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只有悟才能够得到。”我们来看一个“南宗禅”杜撰的公案。

释加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正准备说法,这时大梵天王来到灵山,向释加牟尼献上一朵金色波罗蜜花。然后坐在最后的座位上,聆听释加牟尼说法。

释加牟尼面对人间天上诸神一言不发,只是举起这朵金色波罗蜜花给大家看。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惟有摩诃迦叶会心微笑。

于是释加牟尼对大家说:“我有正法深藏眼里,以心传心。你们应摆脱世俗认识的一切假象,显示诸法常住不变的真相,通过修习佛法而获得成佛的途径。了悟本源自性是绝对的最高境界,不要拘泥于语言文字,可不在佛教之内,亦可超出佛教之外。我以此法传授给摩诃迦叶。”

这则小故事中提示出这样一条禅教大法,那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除此之外,这则公案还为后世禅宗确立了这样一种传统:参禅悟道,不说为妙。

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完全是通过体悟才能认识的。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顿悟带来的喜悦。

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赐教!”

智闲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阅经典,但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他这才感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

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于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禅师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话,也没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是心里还总是放不下禅师问他的话。

有一天,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

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悟的魅力就在于——长久地追寻和执著地思索之后,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那种永恒和谐的意义,当你觉悟到这其实是一种固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从内心的纠缠中解脱。你会突然间发现,一切都为之改变了。

3、分享幸福

心如大海无边际,

广植净莲养身心。

自有一双无事手,

为作世间慈悲人。

——唐·黄檗希运

禅学推崇助人为乐,提倡与人分享幸福。学会与人分享幸福,自己就会得到双价甚至更多的幸福!

智德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转眼三年后的秋天,院子里长满了菊花,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中。

来禅院的信徒都不住的赞叹:“好美的花儿啊!”

有一天,有人开口,向智德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智德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前来要花的人接踵而至,络绎不绝。而在智德禅师眼里,他们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所以都要给。可是这样一来,没过几天,院里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真可惜了!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香味的啊。”

智德禅师微笑着说:“可是,你想想,这样不是更好吗?因为三年后就会是满村菊香了啊!”“满村菊香!”弟子听师父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如菊花一样灿烂起来。

智德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啊,因为这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多为别人着想的人,心中的幸福感觉最多,因为看到别人的幸福微笑,我们心中自然也会感到幸福快乐。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

有一天,他的衣服穿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很是狼狈。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后来,佛陀教训大家时说:“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大众服务。

助人为乐是给别人带来方便,同时自己也会活得快乐,因为帮助别人在很多时候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生活的意义。

有一天黎明,佛陀进城。

在路上,佛陀看见一个男子,向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礼拜着。

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啊?”

那个男子说:“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各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会得到幸福的。”

佛陀说:“我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

接着,佛陀慈祥地说了活得幸福的方法:“第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父母欢喜、安慰;第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第三,爱护妻子:是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第四,善待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第五,尊敬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第六,友好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大,不要令他过分疲倦。这六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人生。否则,只是礼拜六方,有什么用啊?”

善生听了十分高兴,从此参禅悟道,心中的幸福感觉日益增多。

你是快乐的,我才是幸福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与人为善,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才会真正地感到快乐。

4、自伞自度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抱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辟希运

求人不如求己,万事皆靠自己。企图不劳而获,或者一劳永逸,那是不现实的事。

在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驼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犹豫地说:“别人并不是我啊!”

道元禅师说:“这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说:“大太阳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道元禅师是一寺之主,指导万方,可是遇到这位老禅师,终于认了输。

禅者的生活,无论什么,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别人并不是我”,“现在不做,要待何时?”这是现代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正走着,看到一座观音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突然不解地问佛印禅师:“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要祈求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是在祈求谁呢?”

佛印禅师意味深长地说道:“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说:“我怎么能知道观音手持念珠祈求谁?”

佛印开示道:“求人不如求己。”

禅启示众生要保持自由和主动的生活态度,而佛印所说的“求人不如求己”正是这种生活态度的生动诠释。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禅师。

路上,宗圆因为不能忍受跋山涉水的疲劳困顿,所以几次三番地闹着要回去。

道谦禅师于是安慰他说:“我们已经决心出来参学,而且也已经走出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是可惜啊。这样吧,从现在起,路上如果有我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你的忙。”

宗圆问:“哪五件事呢?”

道谦禅师泰然自若地说:“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禅师的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宗圆终于有所领悟,从此再也不提行路辛苦之事了。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即使天上掉馅饼,也要张开嘴巴去接啊。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个人的事情,别人丝毫不能代替,这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去做啊!

有一位信徒在屋檐下避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可以吗?”

禅师却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徒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我现在也在雨中,您该度我了吧!”

禅师说:“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没有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啊!”

禅师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自已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正的禅性,就可以不被魔迷惑。雨天不带伞想让别人帮助,平时不认识真正的自我本性,却想让别人度。这如同自家的宝藏不用,却专门想别人家的,怎么能称心如意呢?

自伞自度,凡事应该反求自己。那位禅师不肯借伞,其实是禅师的大慈大悲。

我们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求助他人,却忘却了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尚未开发的潜力,并拥有把难题变成机会的能力,为什么我们不去主动地主宰自己的命运,却要祈求他人的怜悯和帮助呢?“求人不如求己”,很简单的一条小禅理,参悟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靠自己去解决一切难题,靠自己去成功!

5、贪为苦本

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

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

——法华经卷二·譬喻品

贪是众生众苦之本,一切恶念皆由贪起。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知足常乐。

从前在普陀山下有个樵夫,世代以打柴为生,他整日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但仍然常常揭不开锅。于是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脱离苦海。

真是苍天有眼,大运降临。有一天他突然在大树底下挖出了一个金罗汉!转眼间他就成了个百万富翁。于是他买房置地,宴请宾朋,好不热闹。亲朋好友都像是一下子从地下冒了出来似的,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按理说樵夫应该非常满足了,总算知道荣华富贵是什么滋味了。可他只高兴了一阵子,就又犯起愁来,吃睡不香,坐卧不安。老婆看在眼里,不禁上前劝道:“现在吃穿不缺,又有良田美宅,你为什么还在发愁?就是贼偷,一时半会也偷不完,你这个丧气鬼!天生受穷的命!”

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了:“你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怕人偷还只不过是小事,关键是十八罗汉我才得到了其中一个,那十七只我还不知道埋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安心?”说完便又像只被烤熟了的鸭子,瘫软在床上。结果这个樵夫抱了个金罗汉还整日愁眉不展,落得疾病缠身,最终与幸福擦肩而过。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因为,黄金也会吃人。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散步。这时一位僧人惊惶失措地从树林中跑了出来,两位朋友见状,便问那僧人:“你为何这样惊惶失措,到底碰到了什么?”

僧人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植一颗小树苗,却突然挖出了一坛黄金!

两个人感到好笑:“这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有意思了!“你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害怕!”两人喜不自禁。

僧人说:“这东西会吃人的,难道你们不怕?”

两人异口同声地说:“不怕,你就赶快告诉我们黄金在什么地方吧!”

僧人说:“就在树林最西边的那棵小树下面。”两个朋友立刻找到那个地方,果然发现了一坛金子。

两个人一见到黄金,不禁眉开眼笑:“黄金会吃人?哈哈!哈哈!“别管那么多了,我们还是想办法把这坛黄金运回去吧。”其中一个人说,“不过现在把它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会儿再说吧。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些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然后等到半夜再把黄金运回去。”另外一个人就去准备饭菜了。

留下的那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所有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木棒把他打死,这些黄金自然就全归我了。”

回去的那个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那位朋友提着饭菜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狠狠地用木棒打死了。然后那个人说道:“亲爱的朋友,是黄金逼迫我这样做的。”

然后那个人就拿起送来的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感觉肚子里像火烧一般,他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的时候他说:“僧人说的话真的应验了!我当初怎么就没想明白呢?”

黄金岂会吃人,是人的贪欲之心在吃人,人一旦有了贪欲之心,便会使人产生恶念,就会做出不顾一切的举动,最终自己也会走上不归路。

一位居士请教一位老禅师:“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坏,产生恶念?”老禅师就对他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们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就想:“要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让农夫知难而退。那农夫对着田地敲打半天,做得好辛苦,但他只是休息一下,还是继续敲,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也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那小魔鬼就把他午餐的馒头和水偷走。他想,农夫做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却连馒头和水都不见了,这下子他一定会暴跳如雷!

农夫又渴又饿地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馒头和水都不见了!“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馒头和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温饱的话,那就好了。”小魔鬼只好又弃甲而逃了。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使这农夫变坏?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对老魔鬼说:“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做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有干旱,教农夫把稻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坑满谷,他就因此而富裕起来了。

小魔鬼又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这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了。他又教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贩卖的方式,就能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就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衣裳零乱,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呆愚蠢。“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着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怎么这么不小心?”“哎!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农夫恶狠狠地说。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办到的?”

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说完了这个故事,老禅师对居士说:“现在,你明白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坏,产生恶念了吧?那就是贪婪和无止境的欲望。”

知足者常乐!人的欲壑难填,不仅追求当下享受,还想拥有更多的资产,以备永远享受,因此也就会产生患得患失的痛苦。

有一个人潦倒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但这个人很吝啬,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但就是改不了。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钱。”

那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没有合眼,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一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已经足够他花的了。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

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后,他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终于死在了钱袋的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在物欲方面,凡是过份的追求和占有,都是贪欲,不仅造成心理的负担,也为自己带来痛苦。所以物质方面的少欲知足,能为你营造安定的心境和安全的处境。

然而,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贪婪之人常常会盲目地相信他人。

古时候,菩萨转生为树神。有一次,波罗奈举行祭祀活动,人们在广场、大路等各个地方撒下鱼肉等许多食物,还放置许多碗,里面盛满了酒。

有一只豺,半夜偷偷地吃了鱼和肉,还喝了酒。

由于酒喝得有点过量,豺的头昏昏的,它便钻进树丛,一觉睡到天亮。豺醒来一看,天已大亮,心想:人们看见我肯定会打死我,现在我不能出城。

于是豺走到路边,趴在隐蔽的地方,盯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一声不吭。后来,豺看见一个婆罗门在水池中洗脸,心想:“婆罗门都是贪财的。我如果用钱财引诱他,请他把我抱在怀中,藏在衣服里,带我出城,他肯定会答应的。”

于是,豺用人的语言喊道:“婆罗门!”

婆罗门转身问道:“谁在叫我?”“是我,婆罗门!”“你有什么事?”“婆罗门啊!我有两百金币,如果你将我抱在怀中,藏在衣服里,不让任何人看见,带我出城,我就告诉你金币在哪儿。”

婆罗门非常贪财,一听说有这样的好事,马上就同意了。他依豺所说,将豺带出了城。走了一阵,豺问道:“婆罗门啊!这是什么地方?”“这是某某地方”、“请再往前走”,这样反复问答多次,到了大坟场。豺说道:“就在这里,把我放下吧!”

婆罗门把豺放下。豺说道:“婆罗门啊!将你的上衣铺在地上吧!”

婆罗门一心想着财宝,把上衣铺在地上。“你就在这棵树底下挖吧!”

趁婆罗门专心挖地的时候,豺爬到婆罗门的上衣上,在四角和中央涂上屎和尿,把上衣弄得又脏又湿,然后溜进坟场树林。

菩萨站在树枝上,念了一首偈颂:财迷心窍婆罗门,居然相信偷酒豺,一百贝壳也没有,两百金币从何来?

任何财富的取得都要通过辛勤劳动方能获得,妄想不劳而获者只能使自己变得更加狼狈不堪。

总之,多贪多欲的人,纵然富甲天下,还是无法满足,等于是个穷人,他们拥有的是痛苦的根源而非幸福的靠山;而少欲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

6、万事随缘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唐·寒山

禅者放旷于天地之间,其心如白云一样安闲自如,任卷任舒,毫无挂碍,随遇而安,渴望像行云流水一样,处处逍遥自在。

在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等天凉了。” 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拍起手来。师父点点头:“随喜!”

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法眼文益禅师在庆辉禅师处参禅时,始终不能契悟入道。于是,他就辞鄂庆辉禅师,开始云游四方。

有一次下大雨,途中就在一座地藏院挂单,寺里的知客师问他:“禅师你要往哪里去啊?”法眼禅师回答:“我没什么目的,只是随便走走罢了!”知客师问:“你对这种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有什么感受呢?”法眼禅师回答:“云水随缘。”

知客师赞叹说:“‘云水随缘’这话最逍遥自在了啊!”法眼禅师听了之后,对什么是逍遥自在顿时有所感悟。人们生活于世间,虽然东奔西走,有多少人能做到云水随缘呢?更何况逍遥自在啊?

我们无须妄念纷纷,烦恼重重,只要胸怀坦荡,随缘任运,逍遥自在就是了,生死随缘任它去吧!

后唐保福禅要辞世时,对大众交待说:“我近来气力不继,想来大概世缘时限快到了。”

门徒弟子们听后,心中不舍,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等等。

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以非常安详、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

这个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

说完即圆寂而去。

读完这则公案,我们再看另外一则很有趣的经典公案:

隐峰禅师冬天住在衡山,夏天则住在五台山,寒来暑往,转眼已是老迈之身。

这年夏天,他到了五台山之后,把出家为尼的妹妹也带来了。

这一天,隐峰禅师在金刚窟前将要示寂,他先问众人:“各方禅师去世,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我都看到过,可有站着的吗?”“有的。”众人答道。“可有倒立着的吗?”隐峰环视众人继续问道。

众人一起摇头:“没有见过。”“那就看我的吧!”隐峰说完来了一个倒立,随即就逝世了。他的遗体亭然而立,众人都不由得为之惊叹。

过了一会儿,众人想把隐峰的遗体抬走,可即使是几个人一齐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