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荀子说唱演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16:29:40

点击下载

作者:高剑峰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少年荀子说唱演义

少年荀子说唱演义试读:

作者简介

高剑峰主要作品:编创的大型历史剧《九龙山》,由安泽县蒲剧团上演;同临汾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红果乡的悲与炊》,在中央电视台“地方台专题片大奖赛”巾获得·等奖;报告文学《历史波光映丹心》,获得《团结报》“全国人物撷英大奖赛”特等奖;担纲并主笔撰写了我省首家被联合同地名专家组、同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安泽”资料申报;策划的《荀子春秋》和主编的二十六集电视文学剧本《后圣荀子》,电影文学剧本《后圣荀子》,《荀子故里说荀子》系列丛书一、二、三辑,学生乡土教材《荀子》,《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安泽卷》,先后由巾国文联、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希望出版社、三晋出版社出版;编写的《平阳古村落安泽和川》、《安泽新八景》、《平阳古村落·安泽唐城》、《解开安泽四镇圣土、圣都、圣帝、圣贤之秘》等,收入平阳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出版。荀子故里花岗岩巨塑荀子魂归故里 后圣殿灵光紫气古伊氏今安泽流传着一个三龙戏珠的美丽传说。望岳楼下这座坐落在沁河之中、南北两山之间滚圆的小石山,就是象征荀况精灵的那颗二龙所戏的宝珠。

写在前面的话

近年来,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我和郭建红合著的《后圣荀子》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后圣荀子》上下集之后,写一部《后圣荀子说唱演义》,成为我难以搁置的写作追求。

我是这样想的,电影与电视剧的影响之大、传播之广,的确不是其他宣传形式所能比拟的。然而,拍摄一部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工程浩大,耗资不菲,运作困难,不是一个作者所能左右、所能作为的事。近几年来,虽有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电影制片厂等影视部门来我县,商谈联袂打造《后圣荀子》影、视剧事宜,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圆梦。《后圣荀子》能否搬上银幕、视屏?不愿多想。反正剧本版权已在手,只待画龙点睛之人。

打造荀子故里文化名片,弘扬荀子文化思想,电影与电视剧实属遥遥无期。怎样才能了解荀子生平,通过形象塑造,彰显荀子人性光辉,正是《后圣荀子》影、视剧创作的要义旨归。但是,影、视剧本多采用蒙太奇的写作手法,蒙太奇是用画面为叙述方式,在不同场景中,通过画面的转换书人叙事,利用这种方式来表现电影中人物不可言说的、无法描述的内心活动。因而,影、视剧本只能通过演员表演,在银幕、视屏上立起来看。就影视剧本而言,它的可读性却大打折扣,没有优势。

通过影视剧本,为荀子故里文化品牌造势,看来暂不可能。可不可创作一部汇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学作品?尽管其辐射面不可与影视剧同比,但是,这未尝不是一种宣传手段,何乐而不为呢?

选用何种体裁去创作这部作品呢?

我用自身的经历与感受,作了创作体裁的选择。

我可以并不夸张地说,读万卷书虽谈不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国内外,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政治倾向的书籍,我读了很多、很多。在我记忆的荧光屏里,时已年过花甲的我,还能不能把那些曾经看过、读过的书及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对接、串连起来?我的回答是很难很难。尽管这些学问已积淀在我日渐衰竭的文化细胞里,当我搜肠刮肚,在记忆的荧光屏里“点击搜索”它时,结果皆是支离破碎,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拼图或画面。

回忆我的少年时代,那是一个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年代。那时,生活在山沟乡村里的人们,一年都难得看一场电影,三年两载都难遇看一场戏。最为活跃的文化生活,不是瞎眼夫妇,便是跛脚夫妻,要么瞎眼跛腿残疾人组成的说唱团队,唱河南坠子、唱山东柳琴、唱潞安鼓书,说书念唱。这些说唱艺人,常常两人一组,三人一伙,四五人或六七人一队,他们说连本书,唱连本剧,那悠扬的旋律、那明快的节奏、那清脆的简板、那提神的鼓点、那悦耳的三弦,那雅俗共赏、合辙押韵、如珠落玉盘的唱词,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说书人那角色变幻,嘻、笑、怒、骂,绘声绘色的表演,那高吭低吟、有唱有白、如泣如诉、有张有弛的唱腔,构成了任何文艺形式都难以替代的独特文艺表现形式。直到现在,岁月模糊了我多少曾经的记忆,说书人唱念的那些故事,依然影印在我的脑海里,甚至大段大段的唱词,在记忆力极度衰退的现今,我还能背得出来。这无疑说明,说唱体裁好读易记。于是,我选择了用说唱演义形式,编写这部书。

众所周知,古代历史名人之生平,从正史记载看,很多都被忽略不记。即有所记载,也是某人姓啥名谁,某地人,寥寥数语。如圣人级的人物老子,我们从正史记载中,也只能略知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传说孔子母亲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孔子出生时,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鼻为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亚圣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也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受正史伟人生平记载甚少的局限,今人在创编伟人生平作品中,只能借助其有限的历史记载,从其留传后世的文章中,及故里、民间流传的传说中,去研究、发现、寻觅他们的踪迹。

荀子的生平记载也如同老子、孔子、孟子一样。有关荀子的生平,史籍记载甚少。《少年荀子说唱演义》在编创过程中,力求准确把握荀子生年时代背景,不随意杜撰历史。如荀子的少年时代一夜之间,祸从天降。荀况惨遭少小丧父、亡母之恸,故事一波三折,人物命运起伏跌宕。虚构与创意,是建立在先祖荀林父消灭赤狄酿成悲剧,有史料可考基础上的借题发挥。

荀子是史学界同举共认的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者,是为诸子百家画句号的人。他稷下求学,刺取百家,究天人相分,通古今之变,继孔孟余绪,开一代师风,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儒家思想扬弃之先哲,法家思想之先导,民本思想之先见,唯物思想之先觉,散文词赋之先河,确当之无愧。特别是荀子为谋求天下一统,社会和谐,架构封建社会“法礼治国”,“以政裕民”的立国模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似荀子这样一位立世界之林的伟大人物,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形成,一定有一个刀剑锋从磨砺出那样一个殊殊环境。他生命的火花所以那样魅力四射,震古烁今,同样是乱世造就了他圣者的风骨。《少年荀子说唱演义》,围绕荀况与廉颇、虞卿、蔺相如恩遇巧逢,机遇垂青;与艾兰、艾菁、虞瑛三个少女及婶娘、赤狄奶奶的爱恨情仇、恩怨寒暖,构思故事框架,展开故事情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少年荀况饱受风刀霜剑、世态炎凉的悲剧人生,塑造了他不朽品格和他进取人生的形成,并非娘胎带来,而是淬火浴生。就像神话里的孙悟空一样,如没有太上老君在八卦炉里七七四十九天的残酷的笼蒸火烤,他怎能炼出一双辨魔识妖的火眼金睛。故而,荀子的人生,加之故里有关他的传说,使荀子在我的脑海里有了一个定型的模式。演义中的荀子就应该是这样的,说不定历史上荀子真实的人生,比演义里的荀子更悲剧,内涵更丰富,故事更精彩。

演义中将荀子故里有关荀子的神话与传说,一并收入书中。荀子是唯物主义者,他不信天命鬼神,挑战神学。其实神与人,天上人间,善恶美丑,没有两样,神学就是皇权的翻篇。演义中对神学的批判,借神讽神,特别此文重提一笔,但愿读者与受众不会误读、误解。

荀况为何亦称“孙况”?荀况是“年十五”还是“年五十”游学于齐?许多年来,史学界对是否避汉宣帝之名的“避讳说”,司马迁的“笔误说”争论不休,相持不下。《少年荀子说唱演义》根据荀子故里口耳相传的“避仇说”,与荀子“年十五游学于齐”,互为因果,相互照应。对“避讳”、“笔误”二说独有见解,力求点中“要穴”,为揭密荀子的姓氏、游学时年,提供一个奇特的视角看点,目的在于给荀子生平史学研究者,在视野上增加一份“焦距”上的拓宽。《少年荀子说唱演义》,虽说唱的是古代先哲,但毕竟是写给当代与后世人传颂的。无论说与唱,在语言的表现手法上,自然融入现代元素。殷望读者与受众能认可这样的表述。

就在本书封笔之时,恰逢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之际。习总书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讲话,正是本书所遵循的主题与要义。磨难是奋进的向导,不幸是人生的大学,荀子悲剧人生,正是对“自古圣贤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一醒世名言的诠释与重演。但愿读者与受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能从《少年荀子说唱演义》中,对宽恕、向善、修身、感恩、励志、蜕变有所启示,作者也就心愿足矣。《后圣荀子说唱演义》原本计划分上、中、下三卷,共六十回出版。因身体原因,首卷粗糙而就,后边两卷只能视情况而定。因而,这部书名也只得易书名为“后圣荀子说唱演义系列丛书”,《少年荀子说唱演义》先行出版。人贵有自知之明,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作品中谬误与认知偏差在所难免。史观不同,恭望争鸣商榷;错误之处,敬请赐教指点。第一回东周国衰君无道 圣人辈出救乱世

说的是:东周颓败乱朝政 诸侯争霸各称雄

救世待有圣人出 帝王之师看后圣

四句闲言,书开正本。说的是东周末年、战国时期,朝政无序、天下大乱,诸侯称霸,国家林立。春秋时期,见诸经传的大小诸侯国就有一百二十八个之多,到了战国时期,除灭国亡君的诸侯国之外,大小国家尚有五十多个。春秋战国无义战,大国吞小国,小国欺黎民,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帝王贵族生前金屋高堂、名马宝车、美女如云、妻妾成群;死后不惜举全国之力,建造地下宫殿,将人世所享荣华也一并带入坟墓。由于战争连年不断,战火不息,战场上死的兵士,哪个不是黎民百性;将军们的战袍上,无不沾满华夏儿女的血迹!你国他国,何处才是我国?同室操戈,东挡西杀,杀的皆是自己的国民同胞。春秋无义战,就是对那个历史阶段最公正的评判!一段提纲要领,道出本书用意旨归。

简板鼓乐响叮咚,

弦琴同奏起雄风,

咱男女老少都来到,

来听我长篇大书说巨星。

说的是战国时代天下乱,

礼崩乐坏乱了营,

周天子把他的子孙都封侯,

封地都把国来称,

弱肉强食纷争起,

大国就把小国吞。

常言道板荡识忠良,

乱世之时现英雄,

华夏民族遭了难,

国乱民殃不太平。

谁挽狂澜于沉浮?

谁救苍生出火坑?

当时的社会背景,人心思治、人心思定、人心思安就成为时代潮流,社会主流。怎样结束这样自相残杀的一场又一场战争?怎样治理这个乱麻一团的混乱国家?也成为时代精英、国家翘楚的不二追求。于是,战国时代既是我国最血腥、最残酷的时代,同时也是我国文化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黄金时代。这正是:

天有道下的是和风细雨,

地有道种出来五谷丰登,

人有道行的是忠孝节义,

国有道为的是民心民生。

天有情才有了日月星辰,

地有情安排了春夏秋冬,

人有情滋生出喜怒哀乐,

国有情有律法正义公平。

如何使天地人和谐相处?

怎使得大中华国阜民丰?

大周朝逢乱世诸侯称霸,

正可谓国运衰大厦将倾。

天地人都如同害了大病,

这大病入膏肓实在不轻。

国将亡好一似患了绝症,

大动乱大动荡险象环生。

人常说国有难必出精英,

解倒悬自有那先觉先圣。

从春秋到战国英杰辈出,

首一圣是老子古今闻名。

道、法、儒数儒家一家独尊,

先圣中首推出老子、孔、孟。

战国末诸子们风起云涌

挽狂澜又兴起百家争鸣。

说唱人将百家一一说起,

这部书唱一年也难说清。

圣人中也有那高端人物,

说短长论是非恁们听听。

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名言。老子的哲学名言,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研究老子的史学家是这样解释的:“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首一位大圣人举世闻名,

名老聃称老子那可是尊称。

出生在今河南鹿邑之地,

在西周也算是贵族阶层。

他推崇“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名言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宇宙观独辟蹊径,

他教人去无为与世无争。

他言说天与地无人推自行,

日与月无人燃自生光明。

星和辰无人列排而有序,

禽与兽无人造自然而生。

写一部《道德经》气势恢宏,

劝世人切莫要争强好胜。

活一生就图个逍遥自在,

何必去苦追求拼搏折腾。

统治者听老子无为而治,

保不定能换来社会安宁。

百姓们若信奉老子之言,

或许这人世上风平浪静。

老子的这一套好也不好,

说唱人才疏学浅不敢妄评。

只知道人都有六欲七情,

这恐怕是一场空想的好梦。

另一位大圣人就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生于春秋末季,那些后代的周天子们奢侈糜烂、朝纲不正、礼崩乐坏。孔子深感旧有的制度被坏,他心忧天下,叫嚷“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说白了就是人的命,天管定。君王以仁治天下,贵族就是贵族,贫贱之人就是贫贱之人,别有非分之想。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汉代大儒董仲舒根据孔子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救世方略。何为“三纲”?“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理论体现了儒家的君本位思想,“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分封有功者、立诸侯,起初也是想民主些,要求诸侯们每年年末到王朝所在地开一次会,互相交流统治的经验教训,很有点联邦的意思。这方式,也不能不承认是人类早期的民主现象。但是,又要天下太平、长治久安,又要一国权力家传,永远姓姬,这就特别困难。好景不长,周王朝也瓦解了,于是群雄争霸,烽烟四起。

孔子对周朝前期的制度十分留恋,一旦看到这种制度土崩瓦解,国家生出祸乱,就四处游说奔走。他一生的宏图大愿就是“克己复礼”。他所要“复”的正是周朝那一种制度。在他的心中永远都不可能具有“人人平等”真理的信念,就只能具有孔丘及其儒家给予中国人的“天命论、血统论、人治论、集权论、专制论”的“官本位”的极坏的人性政治。

看穿了“克己复礼”的本质,它就是奴性化宣传的麻醉剂。历代不乏高士名流,一语道破天机地说:

儒家学说是造反的障碍与束缚,起事时,必须反孔。

儒家学说是统治的法宝与教条,成事后,必须尊孔。

为什么孔孟之道成玉律,

帝王家无不视它为真谛。

统治者最要孔孟护身符,

这就是不穿衣裳也新衣。

说什么富贵贫贱天注定,

皆是天命不可违。

君要臣死你就得去死,

你要不死非忠臣。

丈夫是天妻是地,

当老婆不能出轨要守规矩。

叫你上东不能西,

嫁狗随狗鸡随鸡。

如敢不听男人的话,

一纸休书休了你。

被休的女人不能改嫁,

一辈子活寡等着你。

那就叫好马不把双鞍配,

好女不事二夫君。

父为子纲也严酷,

莫与父亲论是非,

父叫子亡子必亡,

你要不亡犯忤逆!

这“三纲”奉为金科数千年,

法律条条不可逆。

说书人斗胆论“三纲”,

再把“三纲”作分析,

人类文明五千年,

封建余孽正灭迹。

学术讨论开绿灯,

坚信再不文字狱。

如有说错过失处,

恳望指点出津迷。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复周礼,和为贵,以仁德治国。然,人有七情六欲,天有风霜雪雨,时有春夏秋冬,日有白天黑夜,月有亏盈圆缺。常言说的好,十指伸出有长有短,龙生九子各有所好。没有法律去约束,仅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去规范,这“五常”虽好,没有过硬的法律去保障,终归中听不中用,是一个不结果的花,华而不实。

假如孔子至今还活着,假如我们问他,周天朝那一套封建秩序和那封建民主,恢复了又怎样呢?您明明心里清楚,那终究是不可持续的啊!他肯定是答不上来的,或者他认为,世代君王都接受他的谆谆教诲,争做仁君,便可持续了吧?但我们清楚,那不过是他的天真理想。后来的君王们倒是都极敬起他的学说来了,但没几个真照他的教诲做仁君的,而是要求百姓照他的教诲做良民。孔孟之道难以服人,尤其源于他思想的“三纲”君为臣纲,只能是为统治者需要,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杀人工具;他的夫为妻纲,说白了就是“男权政治”,是对文明的绞杀,对女性的残忍。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那些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后妃如云,妻妾成群,活着恨不能把天下的美色佳人、奇珍异宝全部窃为己有,死后还要带入坟墓。他的理论所以被一次次农民起义,或君不正臣投外邦,父不正子奔他乡,夫不正妻离反抗,所推翻,所颠覆,这就是对偏颇之道的宣战,对真理追求的还原。

战国末思想活跃且混乱,

诸子们争先恐后出了山。

道、儒宗师已说过,

再把那阴阳、名、法说一番。

还有那兵、农、杂家、小说家,

纷纷登场大表演。

阴阳家“阴阳五行”相结合,

天干地支说周全。

著书曰:周易八卦有神通,

能把乾坤来翻转。

要问他是那一个?

他就是齐国大师名邹衍。

兵家更有圣人出,

孙武、孙膑血脉牵,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没有一计不高端。

以少胜多化神奇,

以弱胜强多变幻。

精学兵法三十六计,

纵横天下无挡拦。

商鞅崇法兴秦制,

申不害、慎到续新篇。

虽说是秦国法治少“仁政”,

也为那“以法治国”树样板。

名家巧舌善雄辩,

公孙龙、惠施冲在前。

空谈误国古今有,

少留建树在人间。

战国著名纵横家,

苏秦、张仪树典范。

合纵、连横藏阴谋,

朝秦暮楚善应变。

唯恐天下还不乱,

直搅得战国七雄大内战。

说唱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切不可不说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还有一大学派,称之为农家。与诸家并称于世,合称为“九流”。在三教九流之中,农家作为引人注目的一家,自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和贡献。尽管,农家的思想在百家之中并不处于显要地位,但这一思想流派的产生,既与其他思想流派有一定的联系,又对其他思想流派给予一定的影响。

在社会形态与农业经济形态发生变革的战国时代,包括农家在内一切思想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都是时代雨露孕育的一种结果。农家著书立说,重在告知庶民百姓:一辨土宜,二选谷种,三治稼器,四治粪肥,五修水利,“有兴锄合耦之政,以历其勤;有不毛不耕之罚,盖其立法”。对土壤、水利、保墒、播种、植株培养等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以及相土之宜、审天之时等问题都有所讨论。提出了发展封建农业经济的经营政策,为富国强兵王天下服务。农家以“救世之弊”为己任的政治思想及其“旨在于播百谷,劝农桑”的经济思想,在我国农学史上具有很高价值。

宗家学派兴,只因武强横。道儒法墨名,阴阳纵横兵,农家说农事,杂家天下鸣。诸子百家,学派林立,战国时代,可以称之为思想学说大爆炸时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谁来激浊扬清?谁来去伪存真?战乱该怎样平息?天下该如何治理?华夏待有圣人出,谁是救世一伟人?读者、听众,细看详品,听我道来:

常言道大乱必有大治到,

战国末一颗巨星升了空。

他为诸子百家画句号,

也是他集了诸子百家之大成。

恁要问他是战国何国人?

家住何地并哪城?

姓啥名谁叫什么?

听我简要说分明:

这圣人生在赵国伊氏邑,

伊氏邑就是现在的安泽县,

安泽县属地就在山西省。

此人姓荀叫荀况,

时代超人神鬼惊。

挑战神学写《天论》,

唯物主义他引领。

他说道,“天行有常”从天颂,

哪来的什么“天命”不“天命”?

世事人为不在天,

尧存桀亡是例证。

大华夏想要太平不动乱,

除非是要“齐天下”大一统。

治理天下要法、礼,“隆礼至法”要兼用。

君王治国要“仁政”,“平政裕民”重民生。

田野之税要平征,

开源节流国库盈。

君似舟船民如水,

载舟覆舟似警钟。

官吏制度要健全,

现代话,还要刹住裙带风。(白)用人之道:“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帝王们用人之道十六个字,

关键词,德能功罪要记清。

谈罢了用人说用兵,

荀子对用兵打仗论更精。

建军要建威武之师,

举兵要举仁人兵。

威武之师不血刃,

正义战威慑强敌来投诚!

那荀子站在绝顶看得远,

可持续更具前瞻性: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

禽兽归全凭山林茂而盛。

繁殖期不可猎杀撒鱼网,

生长期莫向植物把斧抡。

水源生态不破坏,

要懂得生存要造好环境。

那荀子博采百家学,

自成体系凌绝顶。

他把那百家学说都贯通,

最为老师史有评。

泰山北斗谁比肩?

笑傲世间看群峰。

史学偏爱开玩笑,

偏有人把他儒学大师称。

说书人两条就可作否定,

首一条,人说儒家不入秦,

荀子入秦有史凭。

秦国行政崇法制,

儒法水火不相容。

荀子入秦观秦政,

著书留下赞美声。

笫二条儒家“三纲”是信条,

那荀子却对“三纲”不信奉。

他给那“三纲”大大唱反调,

也就是要对“三纲”不盲从。

他说道:“从道不从君。”

告诉人真理面前不愚忠。

也说道:“从义不从父。”

也就是大义背父是大行。

这荀子专拣皇权痛处挖,

他不给帝王遮羞留面情。

帝王们暗照荀子说的办,

皇帝们哪一个不是,

暗循荀子明尊孔。

全中国历朝历代建文庙,

帝王们都把孔子号加封。

文庙里历代大儒皆列位,

牌位中荀况名字影无踪。

儒家们早把荀子排除掉,

强加他儒学大师欠公允。

他本是刺取百家一巨擘,

帝王之师超巨星。

古往今来,对于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及伟大的认知,首推把荀子誉为最为老师的司马迁,其次是号称司马迁第二的汉代文学家刘向。刘向在《孙卿新书叙录》中疾呼说:“观孙卿之书,其陈王道甚至易行。深为荀况功业不得见于世,哀哉!”

清末维新思想家、国学大师谭嗣同、梁启超站在历史的高端,指出自中国统一以来,主导了我国文化思想与国体框架构成为:“两千年之学荀学,两千年之政秦政。”

春秋战国时期可谓圣人辈出,什么先圣、亚圣、至圣、复圣、述圣。尽管圣人多多,清末民主革命思想家、曾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的战友、鲁迅老师的章太炎论述诸子百家时,一语九鼎地说:“自仲尼之后,孰为后圣?惟孙卿足以是也。”“荀学秦政”,主导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章太炎把荀况誉为“后圣”,当之无愧,为史家同举共认。把谭嗣同、梁启超“荀学秦政”四个字加以诠释、认识到清澈见底、无与伦比的,更有一位世纪伟人。他同章士钊先生在谈话时,把孔孟之道与荀学所作的评说,可谓一语破的、石破天惊!“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深谙古今之变,熟解儒法斗争的世纪伟人看过郭沫若所著的《十批判书》之后,大动肝火,听俺吟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将那诸子百家的由来,粗略作一概述,把那历代伟人点评荀子昭然世人,这就注定荀子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圣者。凤凰何以涅齐齐?后圣怎样炼成?一部《后圣荀子说唱演义》、《少年荀子》首卷开场,欲知少年荀子命运多舛、人生磨砺,却听下回从头说起。第二回伊氏神土孕后圣 元始天尊怒荀况

各位读者、听众,在我国古典名作中,大凡圣人帝王、名将重臣降生出世,必不同凡夫俗子。翻开整部中国历史一定与常人不同。皆因他们是神不是人。他们是太阳星、紫薇星;青龙星、白虎星;天罡星、地煞星;金童星、玉女星;文曲星、武曲星;牛郎星、织女星;还有什么朱雀星、玄武星。说正反,道反正,反正是,星星多的数不清。

话说公元前313年九九重阳节这天,在赵国西南边陲伊氏邑,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安泽县,一个山城贤士,名叫孙晋的夫人十月怀胎,就要临产。这个将要出世的婴儿,可是个圣人级的人物,他的诞生,难道就没有奇景异象?且听俺真实道来:

唱的是九九重阳金风吹,

伊氏城丹朱明黄景色美。

这一天孙家小院有喜事,

只引得左邻右舍说纷纭。

这个说孙晋行侠多仗义,

那个道孙晋夫人更贤慧。

他夫妇济困扶危人缘好,

为人处世有品位。

这一天孙晋夫人要分娩,

孙夫人十月怀胎要临盆。

众乡邻默默祝福暗祈祷,

都祝福孙家又添后代根。

但愿得孙夫人生个龙凤胎,

儿女双全喜盈门。

生不了两个生一个,

保佑她母子平安是真情。

却不说乡邻乡亲送福音,

正房里传出婴儿啼哭声。

常言道儿子分娩娘受苦,

就如同鬼门关上走一程。

儿离娘胎先闻哭,

都只为感恩母亲苦与疼。

助产婆走出产房传喜讯,

孙夫人生了个又白又胖一男婴。

因这孩子出生在伊氏城,一座叫况山的山脚下的一个石板房内,石板房开门见山,孙晋索性指山为名,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况。

这个孩子不是别人,他就是震古烁今、名垂青史、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被誉为“后圣”的荀子,也就是荀况。荀况为什么叫孙况?暂且不表,书中后文自有交待。

单说这孙况的出生,本来和普通的孩子没有两样,天还是那个天,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星星还是那样的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孙家小院还是那个石板房,院里还是那道柴门,那道篱笆墙。

但是,传说和当时的实际大大走样,大不一样。本回书中要说的是荀况,是大名鼎鼎的“后圣”,正如本回开篇所讲,大凡圣人帝王,名臣武将,无一不是出生时,同常人不一样。相传,舜帝有两个瞳孔,史上亦称他重华;力能拔山的西楚霸王项羽也是重瞳。

还有那个汉高祖刘邦,出生有何异常呢?玄之又玄!且听刘邦的老爹怎么说的:“那天,我看见河边有个人,像是老太婆,但当时电闪雷鸣,云雾环绕老伴,我不敢断定是不是她。天空的景象也很吓人的,乌云翻滚,隐隐约约,似乎看见了蛟龙的鳞甲,像是在老伴身上盘旋。这条龙是否有流氓行为,没有看清楚。好在天马上就晴了,我才敢上前,把老伴扶回家。究竟发生了什么,搞不太清楚,到底是老太婆的奇遇,还是艳遇?我有些拿不准!结果我那老太婆刘媪怀孕了,生下我儿刘邦。”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是老天下了三天雨,刮了三天风,打一个沉雷降了生。朱元璋出生时,室内红光冲天;就连吴越王钱øH,在出生的前前后后,他老爹也常远望大蜥蜴盘踞在房子上!光焰煜煜。近看就无影无踪了。

史说孔子孔圣人,是野合而生,他所以能成为万世之表的圣人,就是父母野合受孕时,采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才造就了至今人们依然顶礼膜拜的圣人。荀子既为“后圣”,自然不能就这样同常人一样降生。

就在荀子之后,相传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因此异人并没有怀疑。那秦始皇生下来时却体有异香四散,身有龙麟七日方退。

名人帝王不寻常,

虚实真假靠包装。

如果恁要不相信,

听我给恁说端详。

先说首圣是老子,

神话说他是那太上老君下天堂。

再说先圣孔夫子,

本是野合而生郎,

野合而生接地气,

天地灵气福禄长。

野合而生多才俊,

日月精华有灵光。

千古一帝秦始皇,

其母乱性甚荒唐。

常人怀胎十个月,

秦始皇坐胎一年才生降。

就是这推迟降生两个月,

才骗过戴了绿帽的秦庄襄王。

大汉高祖名刘邦,

市井无赖当皇上。

为让世人多崇拜,

神话一桩接一桩。

传说其母与龙交,

龙子坐朝理应当。

又传他是赤帝子,

斩蛇起义天帮忙。

大宋朝有个赵匡胤,

开国皇帝威名扬。

相传他母生他时,

雷电也猛风也狂。

风雨雷电三天整,

霹雳一声胎离娘。

宋太祖出生三天整,

日夜嚎哭泪汪汪,

他知道打下江山非易事,

更知道稳固江山更难当。

玉帝命他建大宋,

分明是人间炼狱走一场。

太白金星下凡来,

扮作老道充医良。

耳旁几句悄悄话,

赵匡胤停了哭闹腔。

要问这太白金星说的啥,

听我悄言对恁讲。

老道说,玉皇命你建大宋,

知你畏难多彷徨。

又遣那文武二曲从天降,

保你江山坐稳当。

包拯本是文曲星,

黑夜审阴昼断阳。

铁面无私为国事,

何愁社稷不金汤。

还有狄青武曲星,

武功盖世守边疆。

有此文武二曲星,

镇边安内兴国邦。

赵匡胤闻听老道这席话,

卸下重负入梦乡。

却不说赵匡胤心中吃了定心丸,

也不说太白金星回天复命走徉徜,

我把那古今神话说一遍,

敬请众生细思量,

若要问荀况可否有传说,

听俺从头说短长。

众所周知,荀况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不信天命,不信鬼神!难道他的出生也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景象不成?荀况虽是一个无神论者,但这不能由他,他也不能没有传说,没有神话。作者有心将千百年来流传在荀子故里的这段神话传说隐去,可这又是在荀子故里安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神话故事。写出来唱出来,又觉与挑战神学的荀子思想格格不入。是扬是弃?是取是舍?左思右想,把这段神话传说写出来、唱出来也绝不是有害无益。这个神话本身就有借神批神、揭恶扬善之意,休道姑妄言之,却望听之思之。

民间传说不允许荀子没有神话,将这个神话细细品味,却富蕴生活哲理,颇感弃之不谈十分可惜。诸位欲知何惜之有?听我慢慢道来:

古伊氏今安泽圣地福天,

沁河水绕城过南北贯穿。

那炎帝神农氏在此建国,

在《山西通志》里一目了然。

那帝尧又在此修建帝都,

有唐城载史册代代相传。

小城东沁河畔青山两座,

一座北另一座相对在南。

城东西两条河沁河相汇,

郭都河义唐河青流潺潺。

春秋末战国时奇观出现,

三条河相汇处长出小山。

那小山立河中滚圆滚圆,

正处于南北山正正中间。

传说那南山是一条青龙,

那山形恰如那腾起一般。

亦说那北山是一条白龙,

卧坐在沁河边龙身如盘。

那小山距两山不近不远,

好一处山水景自然景观。

有传说那一日来了南蛮,

见此景不由得发出惊叹!

他言说这就是“二龙戏珠”,

此风水孕育着一大圣贤。

两条龙戏宝珠呵护有加,

那宝珠是圣人灵魂修炼。

但等得经沧桑功德圆满,

投娘胎还人形解民倒悬。

在我国北方地区到处都流传着南蛮子精通周易八卦、善解阴阳风水,他在伊氏邑识破了二龙戏珠的天机。他更清楚这个滚圆如珠的小山,正是一位大圣人的灵魂正体。他自知凭他的道行,也破不了这神土圣地的风水。何况,这圣人修的是人间正道,自己玩的是盗宝的邪门,邪不压正,还是以邪治邪,玩邪的去吧。

岂知,这天上人间,风云变幻;是非曲直,预测难料。被世人奉为神明的大神、正神,在公心、私心面前,神也犯错,神也不神。

且说元始天尊与太上老君协助徒儿姜子牙破了通天教主的万仙阵,兵进朝歌城,灭了荒淫无道的殷纣王,扶持周武王建立起大周朝。这元始天尊何许人也?听我细细道来:

元始天尊,即“盘古大帝”,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传说他与太上老君、通天教主同为鸿钧道人的弟子,为玉虚宫的主持人,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

一日元始天尊在玉虚宫中盘膝静坐,突然一阵心血来潮,即知人世定有纷争显现。掐指算算,大周已由西周镐京改代于东周洛阳,这真是九天之上才数日,世上已过几百年。大周朝八百年基业,如今五百年已过,三百年后,东周气数将尽,乾坤轮回,星移斗转,改朝换代,势在必然。时代巨星,各家圣人,将在大周衰败灭亡之时纷纷出现。巨星圣人必造就于人间仙乡福地,名山大川,奇景异观之间。何不借国号未改之时、圣人未显之前,游山观景一番,早识天机密码,早通古今之变也。

好一个元始天尊一洞神仙,

他要去观观景游游名山。

这老道生就的气质不凡,

年高迈硬身板鹤发童颜。

方盘脸高颧骨鼻梁挺直,

三绺须飘在胸道貌岸然。

手持着玉拂尘遥感九天,

身后边插一把降龙宝剑。

老神仙驾祥云风驰电闪,

过昆仑越峨眉飞过长安。

这一天只来到伊氏地面,

只觉着一股紫气直冲云端。

这天尊站云头定睛观看,

好一处风水宝地世外桃源。

沁河水由北向南穿城而过,

河中央有一个滚圆的小山。

正东南一高山青龙吐翠,

那北山似卧龙呵气如喘。

凡间人怎知这其中奥妙,

这正是二龙戏珠没有二般。

元始天尊想,这天下的好风景我见过多少,

这样的二龙戏珠我却罕见。

老神仙不由得连连赞叹,

这风水注定什么我要算算。

这天尊伸展出乾坤巨掌,

掐指头能算出前生今后五百年。

老神仙伸五指掐算一番,

直惊得浑身上下冒冷汗。

却原来一代超圣此地诞生,

他的治国方略,能影响华夏几千年。

能掐会算老天尊,

惊喜尽在眉宇间。

惊的是伊氏之地出圣贤,

喜的是救世有了新宝典,

以德治国犹可行,

有德无法要走偏。

如若有法没有德,

治国方略不周全。

法礼治国他首倡,

方能国泰民心安。

再掐掐,再算算,

肚子里还有什么高招写新篇。

天尊再算不要紧

不由得阵阵怒火往上窜!

元始天尊算定这位将要诞生的圣人倡导齐天下、废分封、中央高度集权、结束诸侯割据,法礼兼用等治国方略,不由心中大喜,暗中称道:“天下有救了。”这元始天尊心想,这位一枝独秀、高枝独占、堪称帝王之师、福泽黎民的圣人还有何救世高招?不妨算算看看。

这天尊不算犹可,掐指算来,着实好恼,一股无名怒火势冲斗牛,直抵云霄。原来这位圣人以后还要著书立说、教化万民、不信天命,说什么“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是听天由命,而是顺其自然,从天而颂。这不是明明白白与“人的命、天管定”做对吗?似这样灭我天威神权,以后世人谁还信神、崇神、敬神?谁还给我们这些大神们烧香进贡?

天命岂可撼动,神权高于一切。这天尊虽然是一位正义之神,当他的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会翻脸无情的!

元始天尊深知伊氏邑、沁河畔的南北二山是青、白两条真龙,山脚下、沁河中那座滚圆的小山,是这圣人的精灵原形。待我破了这二龙戏珠的风水。这位圣人的学说,救世的方略,惠民的高策,不可不用。至于这位圣人本人吗?我要让你光焰不辉!威名不宣!让你知道挑战神权的下场!

说时迟,那时快,那元始天尊决意逆历史潮流而动,舞起降龙宝剑,只见风生四野,云雾迷空,播土扬尘,剑指有声,一道寒光势若电光火石,宝剑朝着南北两山,酷似龙口的地方各刺一剑!两座龙形大山虽然原地高耸,龙威真气已经不在。那座滚圆如珠的小山,象征“后圣”精灵原形的小山,失去了二龙的呵护,致使这位“后圣”终生历尽磨难,伟名屡屡蒙尘。

这元始天尊使神通,

用降龙宝剑屠二龙。

这远古的故事世代传,

屠龙的地方留村名。

安泽县城大桥东,

沁河畔有个川口村,

这个村处于那滚圆小山正背后,

座落在南北两山正当中。

屠龙地原名叫“穿口”,

这村名既不吉利也难听。

后人就把这村名改,“穿口”才把“川口”称。

那座滚圆小石山,

如今依然一风景。

石山上建起望岳楼,

建楼典故有碑铭。

书中插曲此为止,

还说天尊神仙翁。

他破了神土风水还不算,

让“后圣”也尝尝头碰钉子疼不疼。

矮檐下谁不低头敢碰硬?

大树下再栽小树难长成!

这圣人多出山东齐鲁地,

倒不如让这“后圣”齐鲁行。

就让他少小蒙难去游学,

宪章尧舜做上卿。

这荀学虽可治世功不张,

到头来要他梦断在兰陵。

元始天尊虽赞成“后圣”治国方略,无神论的宣传他却不能容忍。他非常清楚历代统治者尤其需要孔孟之道,“后圣”学说超越时代,就让这“后圣”的原神精灵发配齐鲁,在齐鲁大地“先圣”、“亚圣”、“至圣”、“复圣”、“述圣”那圣人成堆的地方,让他得道不得势,属于他的时代两三千年都难以到来!尤其是这个“后圣”提出的“性恶”论,他与“亚圣”孟轲的“性善”论相悖,天尊想这两人谁对谁错他知道。可偏偏这世上的崇儒文人们,都知道人性的自私,不经后天的教化,难脱原罪本性。可就是对那“亚圣”的人性善,揣着明白装糊涂,背着牛头不认赃,就因为孔孟之道历朝历代都是正统。

这元始天尊也许那个时候就知道后来人所说的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荀子啊荀子,“后圣”啊“后圣”,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说书人也难以定论你究竟是糊涂?还是聪明绝顶,绝顶聪明!

荀况的神话唱了一遍,

说唱人不由得浮想联翩。

元始天尊算得上得道高仙,

他也曾助姜尚惩恶扬善。

却原来神与人没有两样,

神与人也一样生性贪婪。

原本想神仙们大公无私,

行善事多造福普济人间。

再回到现实中仔细看看,

回想起信神灵信女善男,

一有事到神前焚香烧钱,

求神灵多保佑乞求平安。

庙堂前无不是香烟弥漫,

常听说多上贡十分应验。

说书人欲斗胆冒犯神颜,

问一问尊神们问题几番:

不烧香你难道概不保佑?

不上贡你难道不济苦难?

似这样谋私利不顾脸面,

天地间还有啥公平可言!

就神话说神话不是神话,

它与那人间事没有二般。

怪不得人性恶得陇望蜀,

怪不得人都想厚禄高官。

怪不得为篡位父子成仇,

怪不得为私利兄弟相残!

怪不得为高爬贿赂公行,

怪不得为争权死挤硬钻!

怪不得一有权人格突变,

怪不得丧人伦没了底线。

怪不得历代帝王信奉孔孟,

怪不得把荀子晾在一边。

孔夫子愚百姓惟上是听,

甚迎合统治者情意绵绵。

那荀况对帝王多有冒犯,

教君王行君道言不拐弯。

言语间莫暴政官逼民反,

水载舟也覆舟水可翻船!

人都说赤裸的君王穿了新衣,

荀况说他没穿就是没穿!

讲真话不顾忌君王的尊严,

怎不叫历代君王脸面不堪。

明知道治国家必用荀学,

也只好装聋作哑暗循明贬。

曾有史学专家,精研诸子的学说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庄子教人怎样活人;孔子、孟子教人怎样做人;荀子学说是教帝王怎样做明君,教将相官吏理政爱民。这荀子所以不讨帝王将相的喜欢,就是他直戳到帝王将相的痛处,他们最不想让庶民百姓知道什么,他偏说什么。

孔子确比荀子高明,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他告诉那些帝王们的是,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不让他知道呢?言外之意,无非是让百姓知道的太多,势必威胁到皇权统治!

说到此处,我们不能不明白一个道理:难怪历代帝王无一不加封孔子,文庙遍全国,儒学尤独尊。

荀子虽集了诸子百家之大成,但他的学说尽管实用不好听,得、失、美、丑都挑明,岂不是咎由自取、自酿苦酒自干杯嘛!

你还要向神权和皇权挑战,你还要“法后王”、革故鼎新!不知古时的荀子可否知道,向神权和皇权挑战,要付出代价可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此回书所述荀子故里流传的一曲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弃之可惜的神话,但愿读者、听众不会误解,实乃书者大幸。下回书且听荀况悲切命运,传奇人生。

书接上回。一曲神话道罢,言归生活真实。且说孙晋夫人生下一白胖儿子,孙晋高兴得如同蜜蜂飞到花蕊里。心内正想要报喜讯,第一个就要告诉我最尊敬,也是这世上对我最亲的亲人。不然,老人家一定会埋怨我的。

这时只听有人在院门外喊道:“孙晋贤侄,你喜得贵子,只顾自个儿偷着乐,也不请伯父我喝壶喜酒。”这说话声声如洪钟、铿锵有力,落地有声。孙晋一闻其声,便知其人。这正是想谁谁到,天人感应。

话音刚落,只见一位老者,手提半篮鲫鱼,走进孙晋小院。要问这老者他是何人?听我从头道来:

有孙晋生贵子大喜临门,

一老者来贺喜声如洪钟。

看老者年高迈七旬过外,

身板直腰不弯八尺有零。

这老者生就的仙风道骨,

亚赛似太白金星下了凡尘。

长方脸藏不住慈眉善眼,

高鼻梁映照着福寿二宫。

发如雪面通红鹤发童颜,

三绺须实美髯飘在前胸。

他老祖名芮三朝元老,

先祖爷名郤缺赫赫有名。第三回家教有方泽雨露 先生闻辩堪称奇

大晋国论功劳赐与封地,

郤氏家封冀国改冀姓。

冀芮因护旧主力反文公,

晋文公到后来坐了朝廷。

晋文公坐朝后拨乱反正,

杀冀芮又定了叛逆罪名。

父犯罪受株连祸及子女,

因父祸冀缺终沦为百姓。

晋文公差使臣访贤问能,

见冀缺与妻子相敬如宾。

回朝去向文公举荐冀缺,

那冀缺为晋国不辱使命。

人常说将门里多出虎子,

冀缺生三个子个个英雄。

他冀家保晋国功高位重,

四代人竟出了五夫三卿。

自古道大忌讳功高盖主,

晋厉公杀郤氏举国大惊。

这老者正是那冀缺后辈,

本姓冀单字仁无人不敬。

原来来人名唤冀仁,冀仁乃晋国元老齐S芮、晋国上军元帅齐S缺之后。因齐S氏豪门封地食邑于冀国,也就是今山西省安泽县冀氏镇。故史上也把齐S芮与其子齐S缺称为冀芮、冀缺。

荀况先祖荀林父任晋国中军元帅时,冀缺任上军元帅。晋文公时,荀林父与冀缺同守济河,即黄河一线,致使强秦三十多年不敢犯晋。荀氏豪门在伊氏邑落地生根后,荀、冀两家同属一邑。尽管两家先后遭朝廷迫害、清洗,同病相连的两家人世代友好,亲如一家。孙晋为何更姓于孙,这天大机密就连孙晋夫人也不知道,在伊氏之地唯冀仁知晓这其中之秘。荀冀两家关系,可想而知。

冀仁老伯父前来贺喜,孙晋少不了设家宴并邀请乡邻高朋作陪,同喜同乐。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几年过去,小孙况从咿呀学语的童年时代走进少年时代。从古至今,一条通理,人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乡俗民风,地域环境的熏陶,也必将对人产生重大影响。小孙况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怎样度过,听俺给恁慢慢唱来:

且唱孙况小精灵,

父母慈爱可人疼。

虽说父母多疼爱,

可不是娇生惯养去放纵。

孙晋夫妇大智慧,

育儿教子心头铭,

若要小树长成材,

整枝打杈不放松。

小孙况七岁南学把书念,

少小时他还不知苦用功。

孙况八岁这一年,

过了小满是芒种。

春夏之交艳阳好,

万木争春花争荣。

妈妈要到蓝村去,

蓝村的染坊很有名。

孙况也想到乡下去,

要去乡下放放风。

中途路上多景观,

更见那染布的蓝草绿茵茵。

母子俩顺便同把蓝草采,

采下蓝草一大捆。

娘俩结伴到染坊,

染坊染布没消停。

待到把布染完毕,

孙况看后发了晕。

这布本是蓝草染,

却为何布比蓝草色更浓?

蓝草本色韭菜绿,

染出布来变靛青。

孙况连把妈妈问,

让娘说说其中情。

妈妈就说娘不懂,

回家去让你爹爹说原因。

小孙况随娘回到家里后,

问题说给爹爹听。

孙晋闻言略思忖,

叫声儿子听分明:

那蓝草经过捶、榨、磨、压、沤,

方有质变色提升。

我儿不见沁河水,

为何清水结成冰?

若不是大水经严寒,

哪来这冰出于水比水冷?

蓝草冰水喻一理,

皆与人生一般同。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花盆里育不出万年松。

竞飞万练硬翅膀,

风雨之后才见彩虹。

我儿如今把学上,

就该当个好学生。

若想人生不平庸,

偷懒阿混可不中。

小孙况听罢爹爹一席话,

却已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孙况从此不贪玩,

悬梁刺股把书攻。《尔雅》、《诗经》全学会,

熟背老子《道德经》。

一部《论语》拿在手,

逐字融会全贯通。

阴阳、纵横、法、兵、杂,

诸子百家无不精。

小孙况长到十二三岁,

伊氏古城忒有名。

谁不说孙家儿郎有出息,

谁不夸伊氏古城出神童。

且说这小孙况读简识书,有一股比他生年稍早,以头悬梁、锥刺股而举世闻名的苏秦精神,不仅勤奋好学,更是不耻下问,从不不懂装懂。对孔夫子的“知之而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崇拜至极。对未知的东西总要刨根问底,不弄通弄懂,绝不罢休。

但是,小孙况又不是读死书,死读书,只唯书,认死理那样的死搬硬套。对古人的书简并不盲从,他那独到的见解,常使教书先生诧异吃惊。

这一天,学馆开课,先生开讲。老师讲的是圣人孔子的《论语·先进》与《论语·八佾》。先生说:《论语·先进》曰:“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八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小孙况就说:“先生,这话文绉绉的,甚不好懂,可不可用常语解文说字讲给我等来听?”

老师就说:好的,徒儿们,就听先生讲给尔等,你们听着:

好一个学馆博学老先生,

他要把《论语·先进》讲分明,

先生说孔子的学生名颜回,

颜渊也是他姓名。

孔子弟子七十二贤,

他对那颜回最钟情。

这颜回大仁大贤最短命,

英年未过把命倾。

孔圣人闻讯实悲恸,

他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之哀痛声!

那孔子《论语·八佾》也有解,

更对那天意天命备推崇。

他言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他忠告得罪老天了不成。

孔圣人的话说明了,

命运都有天管定。

命里你有一斗粮,

你可以不为三升起五更。

天灾人祸皆由天,

如不然不论谁容天不容!

这就是人要行善天有眼,

作恶自有天报应。

孙况与众学生听了先生对《论语·先进》与《论语·八佾》讲解,弄通了孔子讲这些话的原意。先生问众生曰:“圣人之言可曾弄通、弄懂?”

众学子齐曰:“已是弄通、弄懂。”

先生见孙况并不随声附和,似乎还在苦苦思索着什么。先生即大声问道:“孙况,先生之讲,你可领会?”

听了先生的问话,孙况心中暗想,这位孔圣人虽死去一百多年,他的言论已被奉为至理圣言,自己对他的天命观却不苟同。但是,别说现在自己还是个孩子,讲出话来人微言轻,就是将来学业有成,自成一家,如若不知韬光养晦,也要落得个不知天高地厚之嫌。然,自己对孔夫子对人的生死祸福归咎于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报应论,尽管十分疑惑,不吐不快,毕竟还不可锋芒毕露,自己言语之间,还要掌握分寸。想到这里,小孙况就说:“先生,对孔圣人的教诲和您老的讲解,学生非但没学通弄懂,倒是越发糊涂迷惘起来。”

先生一脸不高兴地说:“你糊涂的什么?迷惘何来?给先生讲来!”

小孙况恭恭敬敬给先生施过学生之礼后说:“老师,听学生糊涂迷惘说给您听:

小孙况有话要说给老师听,

非是我对圣人之言大不敬。

夫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

就是说得罪于天遭报应。

既然是善恶自有善恶报,

我听得糊涂弄不清。

那帝尧建都就在平阳地,

他也曾伊氏邑筑起古唐城。

那帝尧德昭日月施仁政,

劳苦功高恤民情。

若老天果然长眼睛,

圣君自该好报应!

殊不知帝尧执政五十年,

旱涝不均遭年景。

旱上来天有十日不下雨,

涝起来田园尽被洪水冲!

如不是尧遣大禹治水患,

才有了滔滔黄河出龙门;

如不是后羿神箭射九日,

那有这明君治下好民生?

问老师这老天“不为尧存”为什么?

您说说这善有善报灵不灵?

先生听了小孙况说出自己的疑惑,感到这孩子说的不无道理。先生心想孙况说的这个理,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为什么没人去想?也没人敢想?看起来这孩子了不起,他敢在圣人的教条里挑刺,别说我这样的老师教他,就是孔夫子本人来教,怕也得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个所以然。想到这里,先生说:“孙况,还有何话要讲,索性都倒出来,让为师与你的学兄学弟一道听听。”

小孙况说:“恕学生不知进退,言之不尽,如骨鲠在喉,学生愿一吐为快。”

小孙况论事诉衷肠,

他要将心中之言倒光光。

他说道前朝有国称为夏,

桀就是夏代帝国一君王。

桀当皇帝不行正,

酒池肉林乱朝纲。

他不惜民力建寝宫,

天下的美女他淫享。

老天没有惩罚他,

反倒给他去帮忙。

桀坐皇位三十载,

风调雨顺无灾荒。

夏桀横征又暴敛,

供他奢侈乱淫荡。

压迫至极必反抗,

灭夏桀不是老天是成汤。

苍天“不为桀而亡”,

问上天恶有恶报在何方?

还说那孔子学生名颜回,

他可是七十二贤登首榜。

贤德之人不长命?

天命为何灭贤良?

鲁国有个柳下跖,

他是人间活阎王。

吃人心肝下酒菜,

毒如蛇蝎杀人狂!

屠城劫掠恶做尽,

人都说他该早死命不长!

这盗跖偏偏高寿才命终,

信天命看看荒唐不荒唐?

小孙况还要接着往下讲,

老师说徒儿们现在放学下学堂。

且说这小孙况口若悬河、说古论今,把孔夫子的“获罪于天,无所祷”的天命观,用他爱徒颜渊,也就是颜回与盗跖的实例,将为善的受贫穷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寿延,赤裸裸剥了个干净。小孙况还要接着往下讲,老师看天色不早,就命学生徒儿们放学回家,唯独把小孙况留在学堂。

同窗学友放学回家,一路上议论纷纷。这个说:“孙况这小子,连圣人的话他都敢说三道四,这真是对圣人大不敬!有辱斯文也。”那个说:“先生单单把他留下,够小子喝一壶的,他可能皮肉发痒,想让先生的板子给他蹭蹭!”还有个学生呲牙裂嘴道:“先生别看平日心慈面软,对不听话的学生够狠的,那次,我把一条小蛇放进冀康的简竹盒内,吓唬于他,没吓倒冀康,反让先生发现了我的恶作剧,先生的板子好不留情,揍得我屁股几天来都好痛,好痛。”

别的同学对小孙况说短道长,学生们说到的那个叫冀康的学生,可心里嘀咕个不停,他非常担心先生惩罚孙况。孙况细皮嫩肉,哪能经得起先生的板子。我大他两岁,比他人高马大,我能替他挨打就好了。这冀康不是别人,他就是冀仁爷爷的孙子,他同孙况亲如兄弟,从小到大,形影不离。先生留下孙况,是福是祸?福兮?祸兮?冀康颇费猜疑。先生留下小孙况究竟为何?怎样发落孙况,且听下回分解。第四回陶唐遗风育神童 博学多闻见真知

书接上回。且说先生把小孙况留在学堂,并不是要惩罚孙况,他是要问问小孙况这些学问与识见,是天生奇才从娘胎里带来的,还是从哪里学来?孙况回答自然是学而知之,加之感悟而来的。先生与孙况少不了一番谈天说地,先生说:“世上的生死荣辱、富贵贫穷既不是天命天意主宰,人们若不信天,也不崇天,心中无天,国岂不是没了纲常,人岂不是没了约束?”

听了老师的一番感慨,此时的小孙况,用后人的话说他胸有成竹,不慌不忙答曰:“不信天命,并非无天,只不过天行有常,刮风下雨、打雷闪电、星坠日蚀、四季变换,皆归自然,与人事、人力无关。人只可从天而颂之,在天面前不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其实国家兴亡在于人,并不在天。”

先生说:“依学生之言,这人可比天,人比天大?”

孙况说:“老师,是的。天下百姓,民心、民意就是另外一个天。顺这个天则兴,逆这个天则亡!”

诸位读者、听众,孙况与先生的这段对话,尽管故事虽为杜撰,对话不是原文,其中心思想就写在他的《天论》与《劝学》篇里。当严正指出的是,有后辈学者评说荀子有“人定胜天”思想,这是恣意妄为的强加。在荀子的著作中,也从来没有发现荀子有“人定胜天”这样寓意的话。

插话有意,言归正传。且说先生听罢小孙况的一番言论,一个主意拿定,这个学生自己实不可教也。眼下已值春耕正忙季节,学堂暂时休学,只待开学之时,先生将当面奉告小孙况父母,让小孙况另寻先生。

不说先生作何打算,但说这冀康情知小孙况发难于老师,不知先生如何处置于他。见过小孙况之后,方知虚惊一场。学堂休学,两人约好,笫二天一早要随冀仁爷爷去沁河打渔捕虾,或同爷爷去山上打猎。

冀康与小孙况商量定,

趁休学玩个痛快与高兴。

这人间四月芳菲尽,

众百姓家家户户忙耕种。

常言说庄户人勤春来早,

冀爷爷早把农活忙干净。

小孙况观见爷爷织鱼网,

就知道冀爷爷要打渔水上行。

爷爷说别看我在织鱼网,

织鱼网只待秋后才行动。

人常说近山知鸟音,

傍河临水识鱼性。

靠山吃山要养山,

靠水吃水识水情。

春夏之时不砍樵,

那树丛展叶伸枝长得猛,

为了更多有柴烧,

砍樵打柴在秋冬。

春夏江河不下网,

水族们春夏季节正养生。

此时的鱼鳖虾蟹要产卵,

捕捞它杀鸡取蛋一般同。

小孙况这才明白了,

心头亮起一盏灯。

此一时打渔砍樵照样见,

却原来这些人都是大理弄不通。

待日后却将那爷爷之话写书简,

人活着还得保护好环境。

冀爷爷不到沁河去打渔,

咱不如高山踏青去观风,

冀康与孙况一商量,

要去高山观风景。

孙况说小哥你是神箭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