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春之卷/总第21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22:28:44

点击下载

作者:崔志远,吴继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春之卷/总第21卷)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春之卷/总第21卷)试读:

·汉语词汇与辞书研究·

重读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

[1]蒋绍愚(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62)

摘要:王锳先生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大家,《诗词曲语辞例释》是其代表作。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王锳先生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使后学对近代汉语及王锳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中的历史地位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在第三个方面阐述了近代汉语词汇考释的八种方法,对从事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极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考释

王锳先生在汉语语言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曾昭聪《王锳先生学术成就述略》(《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春之卷)已对此做了很好的总结。本文专就王锳先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专著《诗词曲语辞例释》来阐述其学术成就。《诗词曲语辞例释》是韵文词语考释的一部力作,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此书初版于1980年,以后两次增订,1986年出版了第一次增订本,2005年出版了第二次增订本。1987年荣获首届吴玉章奖语言文字学优秀奖。此书每次出版,都承王锳先生赠阅,每读一次都获益匪浅。这次重读一遍,更感觉其学术价值之高。但似乎尚未有文章对此书做全面评价,因此,愿意把重读后的感受写成短文,与读者共享。

一、《诗词曲语辞例释》(以下简称《例释》)考释的词语,主要是在唐诗、宋词、元曲中那些“非雅诂旧义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习见”的特殊词语,大多是“字面普通而义别者”。这些词语,人们往往会按其常用意义理解,因而产生误解。《例释》在考释这些词语时,常常在释义之后再加上一句话,指出和常见意义的不同。如:【彻】

有“毕”“尽”“停歇”的意思,和常见的“通”“透”义有所不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是说无法捱尽长夜。【一时】

等于说一并、一齐,着重强调范围而不是指示时间。……苏轼《贺新郎》词:“手弄生绢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这样一些词语考释,对汉语历史词汇研究和辞书编撰无疑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同时,这些词语考释对古代诗词曲的阅读鉴赏和研究也很有用处。一些很常见的诗词曲里的词语很多也是“字面普通而义别者”,读者大多按通常的字面意义理解,作品选的注释也欠妥。有些传诵千古的名句也理解得不正确。读一读此书,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这种例子很多,下面略举一些。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动”容易理解为“移动”“变动”,其实不是。《例释》:“【动[一]】常常,每每、往往,副词。”

杜甫《新安吏》:“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有的注本将“抚养甚分明”一句解释为“王师对士卒的抚爱是毋庸怀疑的”。《例释》:“【分明】有周到周全义,有小心仔细义。与通常作‘明白清楚’解者不同。……(杜甫诗)意谓仆射即郭子仪对士卒的抚爱犹如父兄,十分周到。”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有的注本把“何处”解释为“何以”。“何处”是有“何以”义(见《例释》【何处[二]】)的,但此处不是,此处的“何处”为“何时”义。《例释》:“【何处[一]】等于说‘何时’。……(李白诗)犹云何时生了白发。”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连”一般不注,容易按常义“连接”理解,其实“连”为“满、遍”之义。《例释》:“【连】‘满’或‘遍’的意思,与通常‘接连’‘牵连’义有所不同。”

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有的注本把“闹”解释为“热闹”,其实“闹”为“浓郁”之义。《例释》:“【闹】簇聚,攒聚,动词……凡事物攒聚则密度大,故‘闹’又引申为‘浓郁’‘浓密’等义。”并以其他宋词中的“春闹”“春光闹”为证,说明宋祁词的“闹”为“浓”义。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作”通常用为行为动词,此处的“作”义同“如”。《例释》:“【作[一]】似、如、像,动词。”

所以,即使不是专门研究汉语历史词汇的学者,而是一般爱好古代诗词曲的年轻朋友,好好读读这本书,也会很有收获的。

二、《例释》有不少条目纠正了以往词语考释的失误。如: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在学术界有很高评价,但是也有疏失。《例释》在《前言》指出其三方面的不足:(1)一些条目漏收。(2)一些条目义项不全。(3)一些条目释义未当。在正文中,有些条目也涉及《诗词曲语辞汇释》。如:【处分】《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处分”条:“犹云吩咐或嘱咐也,与本义之作处理解者异。”除此之外,“处分”在剧曲中还可表示“责备”的意思,其程度较斥骂为轻。《窦娥冤》剧楔子:“婆婆,端云孩儿该打呵,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几句。”【毕竟】《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毕竟”条云:“究竟也。”……今按,“毕竟”在词曲中还可表示“一定”的意思,用作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僧如晦《卜算子》词:“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著来,何似休归去。”意言年年一定得来,不如不归去。

这是增加了《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义项。【当】当本“本”“此”“该”的意思(“该”为“该同志”之“该”),作用与指示代词相同。(例略)

按《汇释》卷六列“当家”“当行家”二条,认为“当家”即本家,“当行家”即内行、拿手之意,所见甚确。但这里应略加补充和修正的是:第一,“当”表“本”义远远不限于此二词;第二,“当行”即本行,“当行家”即本行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虽有时“当行家”可省作“当行”,但不是所有的“当行”一词都可作“内行”解。例如其“当行家”条所引《盆儿鬼》剧二“谁著你烧窑人不卖当行货,倒学那打劫的偻”一例,其中“当行”就只能解释作“本行”。《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当行”条引上述《盆儿鬼》例,径解作“内行,出色”,便是沿袭了《汇释》的这一错误。【恶】嗔恶 恶发

怒。……柳永《满江红》词:“恶发姿颜欢喜面,细追想处皆堪惜。”……《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恶”字条引柳词此例释云:“发即发妆之发,恶发姿颜,即浓妆之意。”其说未洽。

这是纠正《诗词曲语辞汇释》释义之误。

对一些研究元曲词语的著作,如《元剧俗语方言例释》《金元戏曲方言考》《元曲释词》等,也有不少正其失误之处。【撮哺】撮补

辅助或相帮的意思……“撮哺”又往往写作“撮补”,按照这个词所表示的意义看,“补”应是正字,“哺”是它的同音代替字。……按《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撮哺”条云:“吃喝,啜餔的借音。”于义未妥。【丢抹】

梳妆打扮,动词……按《金元戏曲方言考》“丢抹”条云:“忘却。”《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丢抹”条则云:“扭捏作态。”均疑未确。

对一些词典释义或用例的疏失,《例释》也予以指出。如:【犹[三]】

相当于文言的“亦”,白话的“也”,副词……按《词诠》“犹”字条在“尚且”义项之下共举九例,其中有两例是:“孙子曰:兵已整齐,使赴水火,犹无难矣。”“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其实例中的“犹”解释为“且”或“尚且”都不可通,也应看作“亦”“也”义方妥。【琼奴】

喻指封建制度下遭逢不偶的女性,有时也作为美女的代称。(例略)《汉语大词典》卷四646页列有此目,但仅释为“美女”,引刘将孙词及赵善庆曲为证,释义和举例都不免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这些意见,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王锳先生有《〈汉语大词典〉商补》《〈《汉语大词典》商补〉续编》两书,对《汉语大词典》的立目、义项、释义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例释》词语考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方面。1.排比归纳

汉语历史上出现的词语,有一些在字书、韵书中,或在古人的注疏中有过解释,但还有很多从未有过解释,要研究者考释出来。考释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排比归纳,即收集出现某一词语的大量例句,细心阅读分析,归纳出这个词语的意义。如果归纳出来的词义,“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虽旧说所无,可以心知其意者也”(王引之《经传释词·自序》)。这个方法在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中有很好的叙述,《叙言》说,刘淇《助词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以及他的《诗词曲语辞汇释》用的都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要使用得好不是轻而易举的,仅仅根据少数例句加以归纳,归纳得出的词义未必可靠;有了大量例句,而不善于分析归纳,也得不出可靠的结论。这需要研究者具备这样的条件:博学、深思;细心、敏锐;明辨、审慎。王锳先生是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的。他博览群书,孜孜不倦,收集了大量资料,每一个条目的例句都有十几个、数十个,包括诗词曲和散文,以及史传、小说,旁及汉译佛典;对每一个例句都用心揣摩、辨析,体会整句的意思和这个词语的意义,然后加以归纳,做出准确的释义。下面举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作者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特地】

等于说突地、忽地,副词。……(杨万里)《钓雪舟倦睡》诗:“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诗前有序云:“予作一小斋,状似舟,名以钓雪舟。予读书其间,倦睡。忽一风入户,撩瓶底梅花极香,惊觉,得绝句。”“忽一风入户”“惊觉”云云,可为“特地”之注脚。【略[一]】

相当于文言的“皆”“俱”,白话的“全”“都”,范围副词,不是通常“大略”“略微”的意思。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诗:“鲁卫弥尊重,徐陈略丧亡;空余枚叟在,应念早升堂。”此犹言俱丧亡,与下文“空”(只)相对,且诗用曹丕《与吴质书》语意。丕书云:“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可为第二句注脚。

前一例联系诗的序,后一诗联系诗的用典,来确定词语的意义,如果不是细心、博学,是做不到的。这样的例子,全书很多。2.征之散文《例释》常常在引用诗词曲的例句归纳词义之后,说此义“可征之散文”。这不但增加了凭证,而且使词义考释更有确定性。因为诗词曲的句子比较凝练,语义比较朦胧,用词比较灵活,同一个句子中的同一个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而散文不同,一个词语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比较确定,所以,征之散文是考释诗词曲词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样的条目全书很多。略举几例:【不觉】未觉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古今说此诗者甚多,或以“不觉”为普通义,释为“不觉得”,或释“不觉”为“不见得”,或将末句译作“我一点也不感到前贤要畏惧后生”,俱疑未确。按“不觉”在唐宋之际往往有“不料”的意思,用于表示事出意外的场合。(诗句例略)“不觉”此义还可征之同时代散文。《太平广记》卷二五九《出使御史》:“唐御史出使,久绝滋味,至驿,或窃脯腊置于食,伪叱侍者撤去,侍者去而后徐食……尝有御史所留不多,不觉侍者见之。”《夷坚志》支戊卷三《成俊治蛇》:“俊往疗之,问儿曰:‘汝误踏之以致啮耶,将自行其旁而然耶?’曰:‘初未尝触之,不觉咬我。’”均表不料义。

诗词中的“不觉”可能会有不用的理解,但散文中的“不觉”意思很清楚,只能是“不料”之义。【去[一]】

略同“在”,介词。(宋词例略)按“去”的此种用法诗词中不很常见,但在同时的白话小说中却多有其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七十一回本《水浒传》二十九:“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然转身便走。”

按“去”这种用法唐代和北宋口语中已较普遍。卢向前《伯希和3714背面传马坊文书研究》录文:“传驴三十六头去七月二十一给送帛练使司马杜雄充使往伊州。”“二匹去七月二十二日给使人杨玄往伊州,停经十四日。”……〔日〕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右圆仁等,为抄写阙本经论流传本国,去开成三年七月,随日本国朝贡使来到扬州。去开成五年八月十三日到城,奉使牒权寄住资圣寺听学。”《陆九渊集》卷三五《语录下》:“伯敏问云:‘日用常行,去甚处下功夫?’”可见从初唐至北宋,在胥吏、留学僧、学者的笔下,“去”均可如此用,介出时间或处所。

这个条目,《例释》用多种口语资料说明“去”的介词用法在口语中确实存在。本来,诗词曲中的词语尽管有些特殊性,但毕竟是以口语为基础的。此条也说明《例释》的作者视野开阔,注意到传统文献以外的一些语言资料。

作者对唐宋散文中的词语研究集中在另一专著《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此书可以和《例释》参看。3.参酌故训

近代汉语的口语词在古代虽然被重视得不够,但还是有一些研究,如刘淇《助字辨略》、钱大昭《迩言》等。《例释》对这些研究很重视,把其中一些吸取到书中。如:【初[一]】

本,本来,语气副词……刘淇《助字辨略》卷一“初”字条引魏志及陶渊明诗,均解作“本”。

按:刘淇《助词辨略》卷一:“初《魏志·太祖纪》注:‘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此初字,犹本也。陶渊明诗:‘真想初在衿。’言真想本在衿。”【真】

等于说真是、真个。……按《助字辨略》卷一“真”字条附有“真成”一词,解作“真个,真如此”,并说明此系方言。本条即据此立义。

按:刘淇《助词辨略》卷一:“真 韩退之诗:‘老翁真个似儿童。’聂夷中诗:‘地底真成有劫灰。’真成,真个,方言,真如此也。”【沉吟】

思量或斟酌的意思,动词……按清钱大昭《迩言》卷一“沉吟”条引《后汉书·隗嚣传》云:“牛邯得王遵书,沉吟十余日,乃归命洛阳。”又《贾复传》云:“帝、诸将议兵事,沉吟久之。”……可见汉魏六朝已然。

还有些古代笔记中的词语解释,《例释》也予以吸取,如:【清涨】

江河水无雨而上涨,称为“清涨”,用为不及物动词。《苏东坡全集》后集卷七《永和清都观谢道士童颜须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自笑余生消底物,半篙清涨百滩空。”自注云:“予与刘器之同发虔州,江水忽清涨丈余,赣右(疑当作石——引者)三百里无一见者。至永和,器之解舟先去,予独游清都,作此诗。”按方勺《泊宅编》卷三引此,并云:“虔州(今江西赣州市)水东有显庆庙甚灵,或至诚祷之,则一夕长水数尺,送舟出石。故无雨而涨,士(疑为土字之误——引者)人谓之清涨。”

古人对诗、词、曲的注释也是重要的故训资料,《例释》也吸取了有关成果。如:【栽】

有“秧”“苗”义,用作名词。引仇兆鳌《杜诗详注》:“桃栽,犹云桃秧。”【者】《六十种曲·焚香记》剧五:“(丑)丫头与我请桂英姐出来。(内应回介)身子不快,不出来了。(丑)我说道又‘者’起来了。”《挂枝儿》卷九……《者妓》:“大小姐模样生得尽妙,一时甜如蜜,一时辣似椒。没定准的冤家也,看你‘者’到何时了?”编者冯梦龙注:“吴市语装乔做势曰‘者’。”

但《例释》对此是有选择的。有些注释不妥的,《例释》也予以指出。如:

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仇兆鳌注:“天宝之乱,皆明皇失德所致,此‘无端盗贼起’盖讳言之耳。”《例释》不同意仇注,认为此处的“无端”为“不料”义。

李贺《南园》诗十三首之二:“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王琦注:“谓桑叶触帘作窣窣声。”《例释》认为王注把“窣”看作象声词非是,“窣”为动词,“拂”义。

近代汉语俗语中的“市语”比较特殊,其意义不容易了解。元明有一些专收和解释市语的书,其中的一些条目用来解释诗词曲语辞很贴切。《例释》对此很重视,书中多次加以引用。如:【啜】啜赚《董西厢》七:“口啜似猫坑,咽喉似泼忏,诈又不当个诈,谄又不当个谄。”《金陵六院市语》:“啜者,嘴也。”上例“口”与“啜”同义重言,意即指嘴。另有“啜赚”一词,亦当源于市语。语素“啜”亦为嘴义,“赚”为欺哄、诱骗义,合而为一则表示以空言欺人之义,为偏正式(前偏后正)合成词。《行院声嗽·人事》:“漏语,掇赚。”“掇”“啜”音近义通,“漏语”意亦犹以空言欺人。【调皮】调波(例略)《元曲释词》第一册475页该条释为“即掉皮、顽皮或诡巧欺诈之意”。《小说语辞汇释》754页、《宋元语言词典》776页该条均解作狡猾。按诸文意,均嫌未确……《六院汇选江湖方语》:“掉皮——会说话者。”是为确诂。

正因为市语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重要意义,所以,王锳先生有专著《宋元明市语汇释》,是市语研究的开创之作。

还有一些诗词曲词语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例释》根据有关记载加以解释。如“点茶”一词,《诗词曲语辞汇释》《元曲释词》都认为就是泡茶。《例释》认为两者有别。在“点茶”下引证说:《事林广记》别集卷七《茶果类·煎茶法》:“煎茶须用有焰炭火,滚起便以冷水点住,伺再滚起再点,如此三次,色味俱佳。”可见所谓“点茶”之“点”并不同于“泡”“煎”,更不是用开水,而和现今煮饺子的方法相仿佛。4.考察声韵

在诗词曲这些接近口语的作品中,音同音近而通假的现象很普遍,如果拘泥于字形,就不得其解,所以要考察声韵,明其通假。《例释》中这样的条目很多,略举一些。【折证】折对 折辨(例略)按《汇释》卷六“正本”条将“折证”一词作为附目,解云:“折者折本,证者证本……亦清算义。”其实“折证”“折辨”“折对”之“折”,都是“质”的同音假借(“折”古音为章母、入声薛韵;“质”亦为章母、入声质韵,仅韵母有细微差别);并不是“折本”之“折”,把“折证”解作为“清算”亦于义不妥。

按:这一条说明一些词语是按字面来理解,还是按通假来理解,意义会有较大区别。而按通假理解,首先就要从音韵上说明两字音近可通。《例释》对通假是掌握得相当严格的,如果两个字声韵都不近,就不能解释为音转。对“迁次”条的解说可以说明作者这一观点。【迁次】签次(例略)按《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34页收有“迁次”一词作附目,并谓“迁次”与“造次”“取次”乃为一声之转,实为一词。但“迁”与“造”“取”中古音声韵均不很相近,恐不宜以“声转”说释之,不如作为一组同义词看待为妥。《例释》指出曲的用字有其特点,应结合其特点来考虑通假现象。如:【去秋】去就《陈母教子》剧二:“低低的问了牢缄口……老身向官人行无去秋,倒大来惭羞。”《救风尘》剧二:“想当日他暗成公事只怕不相投,我作念你的言词今日都应口;则你那去时恰便似去秋,他本是薄幸的班头,还说道有恩爱、结绸缪。”《例释》指出《陈母教子》剧中“去秋”为“体面、礼貌、规矩”义,《救风尘》剧中“去秋”为“着落”义。并说:

按“秋”字本应作“就”,“去就”一词为宋元俗语……“就”之所以作“秋”,除了曲家用字比较随便(剧本系供舞台演出之用,一个字只要字音不错,观众便不至误解)之外,可能还出于音律上的要求。因南吕一枝花套菩萨梁州曲(“陈”剧)及商调集贤宾套金菊香曲(“救”剧)一般需押平声韵,故不得不改去声字为平声字。

俗文学中有一种“切脚语”,即两个字拼出一个字。这是要结合音韵来理解的。如:【孛篮[二]】勃兰 孛罗篮 勃篮

孛篮,又为“盘”的切脚语。……《容斋三笔》卷十六:“世人语有以切脚而称者,如以蓬为勃笼,盘为勃兰……”【波浪】博浪“波浪”一词,元曲习用,含义却较特别。……“波浪”本为“庞”的切脚语,为当时市语之一种。“庞”即脸庞、脸面之义。……脉望馆钞本《曲江池》四折:“文质彬彬挣波浪,怎教人不念想?”《例释》还指出诗词曲中很多“一词异形”的现象。如:【周遮】周遭

象声词,略同现代汉语中的“叽喳”。白居易《老戒》诗:“矍铄夸身健,周遮说话长。”……按“周遮”“周遭”实即“啁哳”“啁喳”,象声词本随音取字,不拘一体。【十成】实成 实曾 实诚

杨万里《舟过安仁》诗:“不须覆手仍翻手,可杀青云没十成。”又《初夏即事》诗:“嘲红侮绿成何事,自古诗人没十成。”……“十成”为“实诚”的同音省笔通假字。以同音的少笔画字代多笔画字,俗文学作品中不乏其例。……又元曲中的“实成”“实曾”也是“实诚”一词的异写……《例释》指出的这种随音取字甚至笔画简省的现象,也是值得注意的。如果不了解,那么,一个很普通的词“实诚”写作“十成”,照字面上来读,就无法理解。5.参证方言

有一些诗词曲里的俗语词可能在文献中出现得不多,在今天的书面语里也不多见,但实际上还存在于今天的方言里。参证方言,是词语考释的一个重要方面。《例释》中多次采用这一方法。如:【破】

犹言拼,豁出去。《元曲选·对玉梳》剧一:“(净云)他两个去了。奶奶,破着我二十载绵花,务要和他睡一夜,方遂我平生之愿。”……按“破”的这种用法在今西南官话中还保留着,读为上声。《成都53话方言词典》168页:“颇、破、泼 pǒ:拼,豁出去。~倒命不要/~倒脸不要。”又今徐州话亦有同样用法,见李申《近代汉语释词丛稿》21页该条。【等】

相当于“让”,介词,和表“等待”义的动词已有所不同。《窦娥冤》剧三:“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按“等”的此种用法,今西南方言尚如此。【颠倒】

反倒,反而,语气副词,表转折语气。《秋胡戏妻》剧一:“指望他玉堂金马做朝臣,原来这秀才每当正军,我想着儒人颠倒不如人。”……按今四川方言中,“颠倒”尚保留着此种用法。【栽】

有“秧”“苗”义,用作名词。杜甫《诣徐卿觅果栽》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栽”之“秧”“苗”义在今歙县方言中尚得以保存下来,说详鲍不迟《歙县方言古语词略证》(《中国语文通讯》1981年第4期)。6.探求理据

对词语的解释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某个词语为什么有这个意义,某个意义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表达,往往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就是所谓“理据”。说明了理据,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也有助于研究词语的历史演变。《例释》做得很好。如:【九百】九佰 九陌《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该条云:“九百,痴呆之义。《后山诗话》:‘世以痴为九百,谓其精神不足也。’此为宋元时一种方言。”修订本《辞源》及《汉语大词典》用其说,但均未及该词语源。《例释》指出其语源为:本指钱陌不足。并引《南史·梁简文帝后论》“初,武帝末年,都下用钱,每百皆除其九,谓为九佰”为证。同时还参考了《梦溪笔谈》《萍州可谈》等资料,指出是由钱陌不足引申为人的精神不足乃至痴呆。【海郎】海老

海郎,指酒。……或作“海老”,“郎”与“老”声母同,韵母的主要元音相近,可以通转。……按此系出自市语。《绮谈市语·饮食门》:“酒,欢伯、酝物、海老。”……又“海郎”“海老”之所以指酒,当出借代,系以工具代事物本身。“海”本指酒器之大者,温庭筠《乾子》:“裴均镇襄州,设宴,有银海,受一升。”【旬】“旬”作时间名词,一般指十天或十年,但诗词中还有一种特殊用法:有时仅指一天。唐白居易《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诗:“公门日两衙,公假月三旬。衙用决簿领,旬以会亲宾。公多及私少,劳逸常不均。”……“旬”之可以指一日,当由“旬假”的制度而来。在“旬假”“旬暇”“旬休”“旬沐”等双音组合中,作为语素,“旬”仍指十日。但久而久之,它可用作休假那一天的特定名称,就像今人用“星期”指称“星期天”一样,因而获得了“指一日”的新义。【撒沁】撒

嘴尖口快,随意胡诌。(例略)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则解作“撒娇、撒赖”。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释为“装腔作势”。施之文义,均疑未确。……“沁”在《广韵》《玉篇》均训为水名,“”字则二书未见。……《广韵》去声二十五沁韵:“吣,犬吐也。”《玉篇》卷五口部“吣”字条说解略同。故“撒沁”之“沁”,本应作“吣”,由“犬吐”而引申为嘴尖口快、恶语伤人及随口胡诌之义。【吊臁】 掉臁

王季思注《西厢记》后附《苏小卿月夜贩茶船》残折:“请学士先生吊臁,快疾忙归去陶潜!”……《行院声嗽·人事》:“行——掉臁。”字以作“掉”为是。掉者,甩动也。臁本指小腿。《救风尘》剧三:“灯草打折臁儿骨。”……今川西一带方言尚谓胫骨为“臁儿杆”。故“掉臁”即动腿,为离去、走开之意。7.追溯源头《例释》研究的主要是唐宋以后诗词曲中的词语,但这些词语有的产生得很早。《例释》很注意追溯其源头。如:【惨】渗 碜

有愁怕义,有羞惭义,有恼怒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诗经·陈凤·月出》:“劳心惨兮。”“惨”读为“懆”。《说文》:“懆”字下云:“愁不安也。”可见此义由来已久。【属】

劝,请,其习见者为劝酒。……此外,“属”所劝的内容还可以是舞蹈,而且用得更早。《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转[一]】

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相当于文言的“愈”“益”,白话的“更”“越”。……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按“转”字的上述用法在较早的佛教典籍中都可看到。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三:“倍复疼痛,垂欲命终,良久乃苏,转更呵责。”晋法显《佛国记》:“牛忠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转近转微,仿佛如有。”【办】办得

……表示可能,义与“能”同。……唐独孤及《得李滁州书……以诗代答》:“知同百口累,何日办抽簪?”……按“办”的此种用法六朝已然。《宋书·孝义传·何子平》:“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平子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餐白粲?’”方一新、王云路《中古词语例释》12页“办”字条第四义:“能,胜任。”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12页“办”字条亦云:“为能愿动词,犹能够。”【他时】他年 他日

指过去,犹言昔时,与通常指将来者异,时间名词。“他日”“他年”用法略同。……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诗:“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按“他日”作“昔日”解,《左传》即已有此用法。《襄公三十一年》:“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8.阐述演变

很多词语有多个意义,这些意义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例释》在考订这些词语时,常常阐述其演变关系,并进一步指出词语演变的规律。如:

元曲中“波浪”有多种意义。《例释》在对各种意义做出解释后,指出其引申系列为:脸(中性)→容貌俊美(褒义)→风流、殷勤、知趣。

又如:【承[一]】承闻

有“闻、听”义。……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序:“贫道雅闻东诸侯之工为诗者,莫若武陵。今承其话言,如得法印……”按“承”的本义与常用义是“承受、接受”。……“闻、听”义应是由此引申。因为接受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物品,也可以是抽象的言语信息,如教令、书信、讣告之类。在后一种情况下,“承”有时作“受”或作“闻”解两可,有时则以解作“闻、听”为宜。【闹】

簇聚、攒聚,动词。李商隐《洞庭鱼》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蚁,多于秋后蝇。”……凡事物攒聚则密度大,故“闹”又引申为“浓郁”“浓密”等义,用作形容词。……杨万里《病中春雨闻东园花盛》诗:“花底报来开已闹,雨中过了更曾知?”句中“闹”字与题中“盛”字互见,“盛”亦浓郁之意。……沈括《开元乐》词:“一片红云闹处,外人遥认官家。”……宜为“浓密”义。《例释》中很多条目是由表处所演变为表时间。如:【处[一]】

表示时间,作用与时间名词略同,有“……时”“……际”的意思,并不是指处所。……柳永《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作“方留恋处”,“处”表时间之义益明。《岳忠武王集》岳飞《满江红》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此言凭栏之时,正逢雨后,所凭者即栏干,并非另有处所。……有人用词汇衍变过程中的“时空引申律”来加以解释,或许可备一说。

这样的条目很多,如:【外】

……“外”还可与“后”同义,表示时间。杨万里《痛中感秋》诗:“寿外康宁方是福,不然徒寿不须休。”“寿外”指寿诞之后。韩淲《水调歌头》词(次韵倅吏寿守):“一曲清歌外,四座笑谈清。”【就中】

有“其中”义,有“其间”义,有“其时”义,可以分别表示范围、处所、时间。……王建《春去曲》诗:“春已去,花亦不知春去处。缘冈绕涧却归来,百回看着无花树。就中一夜东风恶,收拾红紫无遗落。”此指时间,为“其时”义。《例释》还指出,有一些词语的意义是由于“通感”而产生的。如:【看[一]】

闻,听。《汇释》卷五“见”字条第二义云:“见,犹闻也。”“看”也有此种用法。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诗:“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此犹言听君话王室。刘长卿《入桂渚次砂牛石穴》:“枫林月出猿声苦,桂渚天寒桂花吐。此中无处不堪愁,江客相看泪如雨。”“相看”亦犹相闻。【闻】

诗词中“见”可与“闻(听)”相通,“见说”犹言“听说”,《诗词曲词语汇释》卷五“见”字条已发之。……这里要说的是事情的另一面,即“闻”也可表“见”义。杜甫《晓望》诗:“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按“闻”“见”互通应源于修辞学所谓“通感”。《诗词曲语辞例释》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作的。“文革”期间,作者在遵义教育学院任教,那里的资料非常匮乏。作者在当地尽力寻找,作者的同窗好友苏培成也经常从北京寄去一些资料,作者终于克服了资料不足的困难,完成了这部书稿,在1980年出版了第一版。以后,作者又不断深入研究,对此书几次增订,在2005年的第二次增订版中,对一些条目原先的解释加以订正,对原先收入“存疑录”的条目做了解释。如:【孛篮[二]】勃兰 孛罗篮 勃篮

又为“盘”的切脚语……本书1986年增订本第17页该条谓以上各例中“孛篮”均为竹篮或蒲篮,说解未确。【处[一]】(处作时解)本书1986年增订本以为“大约与诗剧曲的格律要求有关”,这是不正确的。有人用词汇衍变过程中的“时空引申律”来加以解释,或许可备一说。【高】交《诗词曲语辞例释》1986年修订本《存疑录》“高”字条举有以下二例:《冯玉兰》剧三:“他犯了杀人条,现放着大质照:刀头儿血染高。”《六十种曲·锦笺记》剧十二:“几十处伽蓝座座参到五百尊罗汉个个数高。”并云:“似均为周遍义。‘染高’即染遍,‘数高’即数遍。”今按,此说不误,但未明其源,二例中的“高”字应是“交”字的假借,说详萧世民《“高”为什么有周遍义?》(《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5期)。【官不容针】

本书1986年增订本后附“存疑录”列此目……今按,这一成语的全称应是“官不容针,私可容车”,又作“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为唐宋俗语,本意谓官法严紧而私下则尽可宽假通融。

这样的修订,表现出作者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严谨求真的学风。《例释》也有不足之处,有些释义尚可商榷。有些条目,如【来[一]】(等于说“……时”“……后”或“……以来”“……以后”)、【来[三]】(有“了”“着”“得”等义)应该看作“来”的语法化过程的不同阶段。这些方面都是可以继续研究的。

我和王锳兄是北大中文系57级的同班同学,而且住在同一个宿舍的上下铺。王锳兄是调干生,是先参加了工作再上大学的,比我年长,在读书时对我这个小兄弟有很多照顾和帮助。后来,我们研究的领域很相近,也经常相互切磋,他的功力比我深,对我的帮助很大。他在《例释》中,多次提到我的一些浅见。今天重读此书,真是感慨万千!

王锳先生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术研究当中,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他体质很好,直到八十高龄以后,还在孜孜不倦地伏案撰述。他的《〈《汉语大词典》商补〉续编》是在2015年完稿的,完稿以后,我们在8月份还通过几次电话。本以为他还能写更多的论著,想不到在2015年9月突然病逝。真是天不假年!但他对学术的贡献是永存的。[1] 作者简介:蒋绍愚(1940— ),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与近代汉语语法。

《朱子语类》快慢反义概念词语类聚考

[1]徐时仪(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摘要:词汇系统由一个个概念词语类聚互相关联构成,同一概念的词语类聚相当于一个词汇场。《朱子语类》中表达快慢概念的有“迅、速、疾、快、捷、急、紧、遽、骤、亟”和“迟、徐、缓、慢”等词,形成以这些词及其组合的词语为核心而聚合其他词汇成分的快慢反义概念词语聚合网络。

关键词:朱子语类;快慢反义概念;词语类聚《朱子语类》是文人口语的书面记录,叠置着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朱熹与门生探讨阐发理学思想涉及大量成对的反义表述,往往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或阐释一个现象而使用词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如:[2]

看孟子此一段发意如此大,却在疾行徐行上面。(59.1418)

如“徐行后长”与“疾行先长”,都一般是行。只是徐行后长方是道,若疾行先长便不是道,岂可说只认行底便是道!(62.1497)

曰:“君行步阔而迟,臣行步狭而疾,故君行一步,而臣行两步,盖不敢同君之行而践其迹也。”(85.2197—2198)

例中“疾行”与“徐行”、“后”与“先”、“阔而迟”与“狭而疾”相对。

这些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往往既有上古雅言旧词,也有当时的白话新词。新旧语言质素聚合在一个语义场内部,表达某一个具体的语义范畴。如:

今人却云月行速,日行迟,此错说也。(2.14)

大率人情处自己事时甚着紧,把他人便全不相干,大段缓了,所以为不忠。(21.485)

方说得缓慢,人便不将做事,须是说得紧切,要忽然间触动他,如被人骂,便说被人打;被人打,便说人要杀。盖不如此,不足以触动他也。(42.1083)

例中“速”与“迟”为雅言旧词的反义对举,“着紧”与“缓”为新旧语言质素的反义对举,“缓慢”与“紧切”为白话新词的反义对举。又如:

一日,与诸生同行登台,见草盛,命数兵耘草,分作四段,令各耘一角。有一兵逐根拔去,耘得甚不多,其它所耘处,一齐了毕。先生见耘未了者,问诸生曰:“诸公看几个耘草,那个快?”诸生言诸兵皆快,独指此一人以为钝。曰:“不然。某看来,此卒独快。”因细视诸兵所耘处,草皆去不尽,悉复呼来再耘。先生复曰:“那一兵虽不甚快,看他甚子细,逐根去令尽。虽一时之难,却只是一番工夫便了。这几个又著从头再用工夫,只缘其初欲速苟简,致得费力如此。”(121.2947)

例中“那个快”“诸生言诸兵皆快”“某看来,此卒独快”“那一兵虽不甚快”中“快”与“只缘其初欲速苟简”中“速”形成文白对照,反映了文人口语文白并用的特点,同时也可见“快”口语性强,“速”文言味重,“快”新“速”旧,“速”与“快”二者处在此消彼[3]长竞争之中。

由“迅、速、疾、捷、急、紧”与“迟、徐、缓”相对到“快”与“慢”相对以及“迅速”“迅疾”“疾速”与“迟缓”“缓慢”等词的产生反映了表达快慢概念范畴的古今演变。下文在比勘今传《朱子语类》各本基础上,从概念场着眼,对《朱子语类》词义系统中认知上属于快慢范畴的词语类聚及其语义关系略做探讨,既探究表达这一概念的词语同概念场内其他成员在意义用法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区别的聚合关系,也探究这些词语同本场成员(场内组合)以及其他概念场成员(场外组合)的组合关系。一 快速概念词语类聚《朱子语类》中表达快速概念的有“迅”“速”“疾”“快”“捷”“急”“紧”“遽”“骤”“亟”等词。1.迅

1.1 “迅”的词义“迅”有快速义。《六韬·军势》:“迅电不及瞑目。”《说文·辵部》:“迅,疾也。”《朱子语类》除3例人名外,还有15例。如:

知至之后,如从上面放水来,已自迅流湍决,只是临时又要略略拨剔,莫令壅滞尔。(15.300—301)

常如风和日暖,固好;变如迅雷烈风。若无迅雷烈风,则都毕了,不可以为常。(37.987)[4]

1.2 场内组合:迅速。

如风之迅速以迁善,如雷之奋发以改过。(72.1833)

1.3 场外组合:奋迅、迅激。

大抵资质柔巽之人,遇事便不能做事,无奋迅之意,所以事遂至于蛊坏了。(70.1774—1775)

方河水汹涌,其势迅激,纵使凿下龙门,恐这石仍旧壅塞。(79.2023)2.速

2.1 “速”的词义“速”有快速义。《论语·子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说文·辵部》:“速,疾也。”《朱子语类》“速”有88例。如:

历家以进数难算,只以退数算之,故谓之右行,且曰:“日行迟,月行速。”(2.14)

知其为贤而用之,则用之唯恐其不速,聚之唯恐其不多。(107.2659)

2.2 场内组合:疾速、迅速。

日月星辰积气,皆动物也。其行度疾速,或过不及,自是不齐。(2.25)

又别置一簿,列具合立传者若干人,某人传,当行下某处收索行状、墓志等文字,专牒转运司疾速报应。(107.2665)

迅速,见“迅”。

2.3 场外组合:敏速、神速、作速、健速。“逊此志,务时敏”,虽是低下着这心以顺他道理,又却抖擞起那精神,敏速以求之,则“厥修乃来”矣。(98.2529)

其功用神速如此!(78.2003)

又乞下铨曹,作速差知州,后面有铨曹拟差状。(127.3043)

其行遣得简径健速如此!(127.3043)

2.4 与“迟”反义并举:迟速。

使我之法能运乎天,而不为天之所运,则其疏密迟速,或过不及之间,不出乎我。(2.25)

只认下着头去做,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10.164)

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某为超迁,某为左迁,如是而为公,如是而为私,意颇在吕相。(129.3087)3.疾

3.1 “疾”的词义《说文·疒部》:“疾,病也。从疒矢声。”段玉裁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王国维指出:“疾之本字,象人亦[5]下着矢形,古多战事,人着矢则疾矣。”“疾”的甲金文形体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疾”字的造意似指人中箭而受伤,由造意而泛指外界的致病因素侵入人体而使人生病,故《释名》云:“疾,疾也。客气中人急疾也。”《释名》云:“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亟”“急”等也有此语义。文字未产生之前,原始先人用“矢、亟、急”音指生病,盖健康的人生病时有突然变得不健康的感觉,由健康到生病的变化很快,段玉裁注《说文》亦云:“经传多训为急也,速[6]也。此引申之义,如病之来多无期无迹也。”“疾”有急剧而猛烈义。《易·说卦》:“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引申有快速义。《庄子·天道》:“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例中“徐”与“疾”反义对举。《朱子语类》有“疾”150例,除人名外,其中98例表“疾病”“毛病”义,15例表“痛恨”义,5例表[7]“妒忌”义,2例表“乱、暴乱”义,表“快速”义有30例。如:

其实天左旋,日月星辰亦皆左旋,但天之行疾如日。(2.18)

且如端坐不如箕踞,徐行后长者不如疾行先长者,到这里更有甚礼,可知是不可行也。(22.515)

3.2 场内组合:疾速,见“速”。

3.3 场外组合:疾言遽色。

古人云,终日无疾言遽色,他真个是如此。(103.2601)

3.4 与“迟”“徐”反义并举:疾迟、疾徐。

以某观之,若看得此,则亦可以粗想象天之与日月星辰之运,进退疾迟之度皆有分数,而历数大概亦可知矣。(78.1981—1982)

如宫、商、角、徵、羽,固是就喉、舌、唇、齿上分,他便道只此便了,元不知道喉、舌、唇、齿上亦各自有宫、商、角、徵、羽。何者?盖自有个疾徐高下。(92.2343)4.快

4.1 “快”的词义“快”本义为“高兴;愉快”。《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引申有“舒适、畅快”义。宋玉《风赋》:“快哉此风!”人在愉悦兴奋时情绪高昂亢奋,行动敏捷快速,形成由情绪概念至速度概念的隐喻映像而激活“快”字使之有快速义。《说文·心部》:“快,喜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疾速,俗字作。”《说文·马部》:“,马父臝子也。”段玉裁注云:“谓马父之骡也。”《玉篇》:“,马也。生七日超其母。”“”也引申有“行走迅速”义,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其水深,佛以神力,断水令住,高出人头,使底扬尘,佛行其中。”后“快”取代“”表“疾速”义。

梅祖麟《从语言史看几本元杂剧宾白的写作时期》一文认为“元代口语,迅速之快用‘疾’‘疾快’‘疾速’和‘快’,但‘快’字的出现频率不比‘疾忙’‘疾快’等词高。至早要到明初以后,才有白话文献专用‘快’字来表示‘迅速’义,不用‘疾’‘疾快’等词。”实际上早在宋代‘快’已有‘迅速’义。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时摩竭提国王吏民,以岁会礼,往诣迦叶,相乐七日。迦叶心念:‘佛德圣明,众人见者,必阻弃我。令其七日不现,快乎。’佛知其意,即隐七日。至八日旦,迦叶又念:‘今有余祚,供佛快耶!’应念忽至。迦叶大喜:‘适念欲相供养,来何快耶?间者那行?今从何来?’”例中前二“快”意为快活,后一“快”则可意为快活,亦可意为“快速”,似处于两可状态。东汉安世高译《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即自知喘息快,即自知喘息不快。”晋张华《博物志》卷二:“蛴螬以背行,快于用足。”诸例中“快”皆为“快速”义。《朱子语类》无“”,有“快”175例,其中47例表心理上的愉悦或洒脱义,55例表对事理或义理的认识通达明快,1例表身体舒[8]适义,3例表称赞义,6例表锋利义,表快速、敏捷和急迫义的有50例。如:

然这里只是说学之次序如此,说得来快,无恁地劳攘,且当循此次序。(15.311)

古者教人有礼乐,动容周旋,皆要合他节奏,使性急底要快也不得,性宽底要慢也不得,所以养得人情性。(43.1103)

若能知而扩充,其势甚顺,如乘快马、放下水船相似。(53.1291)

4.2 场内组合:快捷、捷快。

今学者有两样,意思钝底,又不能得他理会得;到得意思快捷底,虽能当下晓得,然又恐其不牢固。如龚郯伯理会也快,但恐其不牢固。(120.2915)

又见自家这里说得来疏略,无个好药方治得他没奈何底心;而禅者之说,则以为有个悟门,一朝入得,则前后际断,说得恁地见成捷快,如何不随他去!(126.3036—3037)“快捷”“捷快”为同素异序词。

4.3 场外组合:轻快、手轻足快、脚轻手快。

法孝直轻快,必有术以止之。(136.3235)

曰:“易,只是习得来熟,似欢喜去做,做得来手轻足快,都无那恻怛不忍底意思。”(25.610)“鼓之舞之以尽神”,未占得则有所疑,既占则无所疑,自然使得人脚轻手快,行得顺便。(75.1931)5.捷

5.1 “捷”的词义

捷,本作“疌”,有“迅速,敏捷”义。《说文·止部》:“疌,疾也。”又作“寁”。《说文·宀部》:“寁,居之速也。”《尔雅·释诂上》“寁,速也。”《诗经·郑风·遵大路》:“无我恶兮,不寁故也。”后通作“捷”。《荀子·君子》:“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朱子语类》中“捷”有22例,其中表“迅速,敏捷”义的有14例。如:

缘为上行下效,捷于影响,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者如此。(16.360)

本朝尚存唐一玉辂,闻小而轻,捷而稳,诸辂之行,此必居先。(128.3067)

5.2 场内组合:快捷、捷快,见“快”。

5.3 场外组合:径捷、捷给辩口、敏捷、超捷。

先生作“合而有助”,便觉得宾主分晓,工夫亦自有径捷。(52.1257)

佞,只是捷给辩口者,古人所说皆如此,后世方以“谄”字解之。(28.711)

也自有一般人敏捷,都要看过,都会通晓。(114.2760)

祖宗置资格,自立侥幸之门。如武臣横行,最为超捷。(128.3075)6.急

6.1 “急”的词义“急”由“迫切”引申而有快速义。《史记·秦始皇本纪》:“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朱子语类》中“急”有358例,用以表示性子急躁、焦急、紧要、迫切、危急、急促等义。[9]其中表快速义的如:

想当时列国多此等事,夫子不得不星夜急走。(47.1182)

又如:

盖运得愈急,则其成器愈快,恐此即是钧。(81.2123)

例中“急”与“快”义近。再如:

如以一大轮在外,一小轮载日月在内,大轮转急,小轮转慢。虽都是左转,只有急有慢,便觉日月似右转了。(2.16)

曰:“只是说中庸之难行也。急些子便是过,慢些子便不及。”(63.1528)

如言弹琴,弦急则绝,慢则不响,不急不慢乃是。(126.3025)

诸例中“急”和“慢”“缓”相对。

6.2 场内组合:紧急、急遽。

一则说得紧急,一则说得有许多节次,次序详密。(56.1337)

又如孟子答“今之乐,犹古之乐”,这里且要得他与百姓同乐是紧急。(60.1456)

人之处事,于丛冗急遽之际而不错乱者,非安不能。(14.275)

6.3 叠用为“急急”有4例。如:

曰:“这个道理,未见得时,若无头无面,如何下工夫。才剔拨得有些通透处,便须急急蹑踪趱乡前去。”(16.315)

然当时国势已如此,虏初退后,便须急急理会,如救焚拯溺。(101.2573)

6.4 场外组合:忙急、急忙、急切、急迫、卒急、火急、火忙火急、急征横敛。

不善灌者,忙急而治之,担一担之水,浇满园之蔬。(10.167)

某尝说,此处与“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皆须急忙连下句读。(56.1332)“忙急”“急忙”为同素异序词。

或问:“‘笃行’是有急切之意否?”(64.1565)

他未来,其心急切,又要进前寻求,却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11.180)

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10.163)

大凡看文字要急迫不得。(11.185)

有一等性钝底人,向来未曾看,看得生,卒急看不出,固是病。(10.172)

只是这私意如何卒急除得!(84.2180)

言人见有个好事,火急欢喜去做,这样人不耐久,少间心懒意阑,则速去之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也。(87.2249)

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只是火急去弄文章。(137.3255)

如人火忙火急来说不及,又便了了。(139.3306)

如专利于上,急征横敛,民不得以自养,我这里虽能兴起其善心,济甚事!(16.360)

6.5 与“缓”对举:缓急、急缓。

曰:“理固无不善,才赋于气质,便有清浊、偏正、刚柔、缓急之不同。”(4.71)

凡看文字,专看细密处,而遗却缓急之间者,固不可;专看缓急之间,而遗却细密者,亦不可。(11.182)

某谓,须有先后缓急,久之亦要穷尽。(18.418)

这里须斟酌时宜,便知个缓急深浅,始得。(37.987)

只是说得有详略,有急缓,只是这一个物事。(94.2387)

莫问他急缓先后,只认是处便奉行,不是处便紧闭,教他莫要出来。(121.2944)“缓急”“急缓”为同素异序词。7.紧

7.1“紧”的词义“紧”由“急促、迫切”引申而有快速义。如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走的紧来到荒坡佃,觉我这可扑扑的心头战。”《朱子语类》中“紧”有507例,多用以表示密切、坚实、急促、迫切、急躁、[10]猛烈、重要等义。如:

日与月正紧相合,日便蚀,无光。(2.17)

曰:“自看《论语》后,觉得做工夫紧,不似每常悠悠。”(114.2753)

其中表快速义的如:

若不见得入头处,紧也不可,慢也不得。(8.132)

盖到这里,又着力不得,才紧着便过了,稍自放慢便远了。(36.970)

例中“紧”和“慢”相对。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不妨。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上一篙,不可放缓。直须着力撑上,不一步不紧。放退一步,则此船不得上矣!(8.137)

例中“紧”和“放退”相对,表紧迫状态的“迅疾”义。再如:

只是气旋转得紧,如急风然,至上面极高处转得愈紧。若转才慢,则地便脱坠矣!(2.28)

例中“紧”和“慢”相对,表紧密状态的“迅疾”义。

7.2 场内组合:紧急,见“急”。

7.3 叠用为“紧紧”有5例。如:

如剥百合,须去了一重,方始去那第二重。今且将“义利”两字分个界限,紧紧走从这边来。(41.1043)

自家若得知是人欲蔽了,便是明处。只是这上便紧紧着力主定,一面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攻围拔守,人欲自消铄去。(12.207)

7.4 场外组合:着紧。

须是见得自家心里常有一个合当着紧底道理,此类自不暇及。若说道要在此地着紧,都不济事。(22.526)

公既年高,又做这般工夫不得,若不就此上面着紧用工,恐岁月悠悠,竟无所得。(115.2782)

7.5 与“慢”对举:紧慢。

体无刚柔,位有贵贱。因他这贵贱之位随紧慢说,有那难处,有那易处。(69.1727)8.遽

8.1 “遽”的词义“遽”本义为“驿车、驿马”。《说文·辵部》:“遽,传也。”引申有“快速”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仆人以告,公遽见之。”《朱子语类》中“遽”有74例,多用以表示仓猝急忙等义。如:

要之,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5.98)

道理既知缝罅,但当穷而又穷,不可安于小成而遽止也。(9.157)

为学之始,未知所有,而遽欲一蹴至此,吾见其倒置而终身述乱矣!(64.1601)

其中表快速义的如:

立之因问:“明道云:‘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又是怎生?”(30.772)

圣人之心,如春夏秋冬,不遽寒燠,故哭之日,自是不能遽忘。(34.872—873)

往往带有“立刻”义。如:

先生遽曰:“义理才觉有疑,便札定脚步,且与究竟到底。谓如说仁,便要见得仁是甚物。”(20.469)

人须就学问上做工夫,不可少有得而遽止。(22.530)

至于助长,则是强探力取,气未能养,遽欲加人力之私,是为揠苗而已。(52.1250)《二典》《三谟》其言奥雅,学者未遽晓会,后面《盘》《诰》等篇又难看。(78.1983)

8.2 场内组合:急遽,见“急”。

8.3 场外组合:匆遽、遽然、疾言遽色。“三年无改”,谓是半上半下底事,在所当改者。但不可匆遽急改之,若有死其亲之心,有扬其亲之过之意。(22.511)

曰:“无此事,岂可遽然加以此罪!”(56.1332)“疾言遽色”,见“疾”。9.骤

9.1 “骤”的词义“骤”本义指马奔驰。《说文·马部》:“骤,马疾步也。”泛指马奔驰,引申有“快速”义。《宋书·张兴世传》:“贼来尚远,而气盛矢[11]骤。”《朱子语类》中有25例。其中表快速义的有23例。如: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10.163)

又曰:“圣人终不成哭了便骤去歌得!如四时,也须渐渐过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