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才强县的创新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23:14:12

点击下载

作者:姚先国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浙江人才强县的创新实践

浙江人才强县的创新实践试读:

编首语

人才是创新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浙江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源要素制约日益明显,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人才的渴求愈加迫切。这些年来,浙江人才工作始终紧扣“八八战略”,主动聚焦创新驱动,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着力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重大人才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使浙江成为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热土,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线阵地。这次浙江“人才强县”典型案例的征集和选编,既是对浙江县(市、区)人才工作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客观记录,也是浙江人才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生动见证。这项工作得到了全省各市和县(市、区)人才工作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们深表感谢。希望这些典型案例的编发,能够为各地的人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各地人才工作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这是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对浙江省广大干部群众提出的新要求、新希望,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新目标。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浙江正处在人才大省迈向人才强省的新阶段,人才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期待在如火如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征程中,浙江的“人才强省”“人才强县”蓝图能够勾绘得更新更实更美,继续走在前列。编者2015年6月一 杭州案例杭州下城区:着力打造智慧经济“人才港”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下城区作为杭州市的中心城区,将“人才强区”作为全区发展总战略,近年来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确立为“再造下城先发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特别是2013年12月开园的浙江(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辖区内有浙江中智、智联易才等近30家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已经成为下城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助推智慧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主阵地。良好环境吸引各方齐聚

如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间产生“化学反应”,实现跨越式发展?浙江中智经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芦平认为:“有句话叫从‘量变’到‘质变’,人力资源企业实现集中式发展,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下城区委、区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省、市人力社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城北体育公园旁建立了杭州市第一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设产业园?听听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怎么说就知道了。在园区企业浙江中智工作的小张是个热爱旅游的背包客,她说:“产业园地下车库有400多个停车位,上班停车很方便。顺着周围的上塘高架、德胜快速、留石快速、秋石高架,15分钟就可以到绕城高速、沪杭甬高速和杭宁高速。如果要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里是最好的起点。”

园区南面是拥有45公顷生态绿园的城北体育公园,被称作市中心最大的城市氧吧。公园健身中心的负责人表示,产业园开园后,健身卡的销售量明显上升,许多年轻人下班后先来健个身,等晚高峰过了再回去,一举两得。刚做爸爸的北森测评公司员工小严则最关心读书问题:“园区周边有三塘实验幼儿园、长青小学、风帆中学等学校,离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也不远。真该打听打听附近的房价,要是还能接受我就把家安在这儿了。”如果把视线再放得远一些,在人力资源产业园落地前,下城区已在周边布局了星火电子服务产业园、创新中国产业园和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一线四园创新发展格局,这一区块也成了下城北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块之一。产业政策助推企业发展

作为杭州市的中心城区和中央商务区,也是浙江省商贸、商务、金融、文化和会展中心,下城区努力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出台了《“513武林英才”培养引进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入驻浙江(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企业,在享受已有政策的基础上,还可另享产业园专项扶持政策,主要包括综合扶持、引才育才奖励、优先参与公共项目以及猎头补助、以企引企奖励、著名商标创建奖励、扶持上市等。

风乍起,激活一池春水。产业园政策范围之广、理念之新、举措之实,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之间引起了强烈反响。世界500强企业万宝盛华集团早有进入浙江市场的打算,公司相关负责人宁东表示,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个相对小众的产业,但杭州下城区搭建平台,把这个行业里的企业集中到一起,说明政府将人力资源服务提升到了产业的高度,体现了杭州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决心。这次万宝盛华入驻产业园,既是因为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是看重产业园的集聚优势,更容易形成规模化和集中化,能够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服务,对企业自身发展大有裨益。

本土企业千汇猎头是最早入驻园区的企业之一。集团老总俞继宗感慨地说,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已经从初期的快速发展进入了规范有序的发展时期,政策方面对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逼着大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行变革。“今后,新服务产品的研发和产品整体组合营销的一体化业务模式,将是未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的趋势。”俞继宗在集团会议上说,公司入驻浙江(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后,将抓住政府打造人力资源集聚区的机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优质服务让你高枕无忧

政策有了,人才来了,怎么样才能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让员工工作生活得安心舒心?一大奥秘就是产业园“两楼三区”的功能布局:“两楼”为人力资源大楼和下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大楼。其中,人力资源大楼共计17层,1~4层为公共服务区,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员工餐厅、2000多平方米的招聘大厅、3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区域、30个服务窗口,是全市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先进的集劳动人事、社会保障、人力资源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另外一幢建筑——下城区人力社保局办公大楼与人力资源大楼相距50米,可以实现公共服务窗口联动,使入驻企业足不出园就可享受社会保障、劳动维权、人才就业等一站式、一条龙的人力社保服务。“三区”则是公共服务区、企业办公区和后台支持区,通过有效联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产业园发挥人力资源企业集聚优势,方便企业和个人办理人力资源服务有关的各类事项。产业园招商负责人表示:“这里,就像一个人才服务的大超市,无论是企业还是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服务都可以像点菜单一样提出来,园区内的各家人力资源机构都会尽最大努力完成好。”开园至今,产业园已举办了第一届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博览会、“就业有位来”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人岗匹配”引才计划招聘会、“白领”人才洽谈会等多场综合性招聘会,还不定期邀请省内外人力资源专家学者举办沙龙讲座,分享最新的行业资讯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近期,园区举办了2014年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受到了参加者的广泛好评。产业园区作用初显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浙江(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引进的多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被列入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00强的有7家,中外合资企业3家。结合园区发展实际,下城区进一步制定了《下城区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提出了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集聚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规划到2016年,实现集聚30家全国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和省、市行业协会,入驻员工1500人,年产值突破50亿元的目标。到2020年,人力资源服务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其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对当地直接贡献多大的GDP和税收,而是在于通过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平台,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为地区经济发展集聚人才资源,即经济学上说的“溢出效应”。目前产业园的溢出效应已初步显现。园区企业才纳人力资源集团与美国好莱坞3alityTechnica公司积极合作,落地了3D技术人才培训和3D技术外包服务等项目,不仅培养了杭州本土的先进技术人才,也助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而钱江人才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社工培育、养老服务、政务外包等民生服务,在人力资源领域不仅推动了人才的建设,更为社会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学者点评

在寸土寸金的杭州中心城区,以企业作为建设主体、政府大力支持推进的方式,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契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趋势,更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园区,通过引进高水平、多层次、各类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以充分发挥集聚创新的优势:一方面入园企业通过积极竞争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也让服务对象能够方便地“货比三家“;另一方面园内企业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使服务对象足不出园就能一条龙、一站式获得所需人力资源服务。下城区这种以市场化方式提供集聚服务的做法可以为各级政府全方位服务人才提供借鉴。杭州西湖区:区校合作打造人才创业生态链

杭州市西湖区,一直以来就是名人辈出、名人集聚之地。这里,有被称为“人间天堂”的世界遗产西湖,更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几十所高校院所和86个市级以上研发与技术中心。这里,是海内外英才创业创新、实现梦想的福地。近年来,西湖区坚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充分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开发中的互补功能,合作打造人才创业“基础链、中坚链、尖端链、智慧链”,构建一种促进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

目前,西湖区共集聚“两院”院士46名,享受国家及市政府津贴人才21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省“千人计划”人才13名、市“521”计划专家16名、区“325”领军人才50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1个。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8年保持全省首位,经济指标排名居省市前列。人才全面释放“第一资源”能量,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

早在2008年,西湖区就确立了将“知识化、年轻化、激情化的大学生融入创业大军之中,成为一支活力迸发的创业兴业生力军”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企业与高校、大企业等“联姻”。“大创企业+高校”构建创业“孵化器”。与浙江大学科技园合作共建“西湖•浙江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并以此为标杆向周边园区扩展,建立了文化创意大学生创业园和电子商务大学生创业园等12家创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26.5万平方米,成功打造浙江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优化创业“软环境”,依托青年创业俱乐部(乐创汇)、创业青年交流活动中心和凤凰创意大讲堂三大载体,举办了以“我的创业之路”“创业专家门诊”“专题交流平台”为主题的创业沙龙225期,培训创业人员1万余人次。实施“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计划,聘请了5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创投专家以及政府机关相关部门领导等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培训指导和服务。

据统计,在西湖这片创业热土上,大学生创业企业由6年前的46家增长至目前的1237家,创业学生达到3008人,带动就业5400人,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达10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达12家。一大批青年创业明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如泛城科技陈伟星登上《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乐港科技CEO陈博被评为中国网游行业新锐人物等。吸引教授带团队创业“让教授成为企业家!”近年来,西湖区积极为教授创业创造条件,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一批教授创办、科技领先、规模效益的企业,实现了“一位高层次人才、研究一项高新技术、成立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一个高新技术产品、带动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范例。

西湖区委、区政府先后与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签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框架协议书》《创意领头雁人才工程合作协议》《人才合作协议书》,在人才交流培养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出台区“青蓝计划”等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辖区浙江大学科技园、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西湖科技园、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西溪文化创意园、转塘科技经济园等六大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意)园平台优势的基础上,新建首批两个“杭州青蓝科创产业园”,积极推动教授科技创意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同时,每年定期组织举办“百企与百所高校科技人才合作洽谈会”“百名海外专家西湖行”等活动,创造了一个适宜教授企业创新发展的“土壤”和“气候”。

近年来,一大批院士、专家加盟西湖,把西湖作为科技创新、产业孵化的基地,产学研合作成果在西湖不断生根、开花、结果。全区集聚了教授带团队创业企业140多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和博士后工作站6家,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动力,形成了智慧财富的新示范。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

随着国家和省“千人计划”的实施推进,西湖区更难掩对一流海外人才的渴望:在2011年出台西湖区“325计划”累计投入6184万元的基础上,2014年,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给予入选项目最高500万~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5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补贴、500万元的银行贷款全额贴息,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市“521”计划人才分别给予1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安家补助等资助外,还对风投机构、人才中介机构、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等引才工作给予资金资助。

紧盯海外领军型人才,选择区内专业匹配、实力雄厚的企业,促成强强联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宋宏伟与浙江方大通信有限公司联姻创办方大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自公司成立两年多,市场销售额已超5000万元,公司收获荣誉无数,宋宏伟成功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及2014世界杭商大会“青年领军人物”。

依托品牌活动引智,积极组团参加欧美海外引才、侨界海外精英创业创新峰会、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国内“九校联盟”招聘会等活动,组织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实地考察西湖区创业环境,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项目。

同时,以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动效应,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这些高端人才来到西湖区后,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以他们为核心组建创业团队达68个,累计总投资6.5亿元,2013年度技工贸收入达2.4亿元,带动3800余人就业。

现在,“尖端链”的人才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湖区新材料、新光电、生物医药、物联网等领域,产生出喜人的“葡萄串效应”,助推着西湖区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智慧经济人才之地

在智慧经济、智慧城市人才建设方面,西湖区既具有先天优势,实践上也是眼光超前、起步很早、成效很大,走在了杭州全市的前列。淘宝、支付宝等智慧应用在西湖区的诞生,是西湖区未来型人才与智慧经济全新结合的最有力证明。

西湖区明确提出,要大力引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方面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提供有力保证。

目前的西湖区,以集聚了大量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人才的云栖小镇、西溪谷、杭州云谷作为主阵地;以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转塘科技经济园、西湖科技经济园(国家广告产业园)、西溪创意产业园、福地创业园和文三路电子信息街为主平台;以年度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作为吸引智慧人才的主引擎,强力推动未来型人才与智慧经济实行最新最快的结合,炼成信息化高手创业“智慧链”。如戴云扬博士携带“三维视频内容生产系统”项目来西湖区创业,成立了杭州南湾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是国际领先的视频信号处理技术,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已打入好莱坞电影市场,2014年已与华纳兄弟、福克斯、迪士尼、环球影业等世界顶尖影业公司签订了多部影片制作合同,收入超4000万元。

目前,西湖区最新的“智慧应用”在民生上的成果如“美丽西湖”微博微信、“西湖发布”、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社区健康通”、信息化养老平台建设、腾讯创业基地、阿里云创新创业基地……而撑起这一切的背后,正是那些来自海内外的未来型奇才高手们。学者点评

西湖区的人才创业队伍建设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依托辖区内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致力于形成科技创业家的摇篮,以尖端技术和新锐创业家为特色的科技园、创业园、智慧谷不断涌现。以青蓝计划为支撑的大学生创业有声有色,创业军团可谓兵强马壮;另一方面,以“521”计划为依托的海归创业家正在井喷式增长。两股力量汇聚构筑了西湖区人才发展的美好前景,也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杭州滨江区:“5050计划”——栽培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2009年,杭州高新区(滨江)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切实推进基地建设,杭州高新区(滨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正式推出“5050计划”。“5050计划”就像是在钱塘江畔栽下的梧桐树,引得各路凤凰在此鸣唱。梧桐树成林,鸣凤结群来“选择杭州、选择滨江,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是创业者的天堂。”杭州古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刘宗孺总结了几个原因:“第一,有良好的创业环境,杭州开放、创新、技术储备优良,滨江是国家高新区,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发达,对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大。第二,丰富的人才储备,杭州高校、名企众多,集聚了一批对口人才。第三,良好的政府服务,政府在政策、资金、生活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创业者很大的支持。”“5050计划”为刘宗孺的选择提供了丰厚的回报——300万元的无偿资助,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办公场所全额租金补贴、税收优惠、人才激励政策等。在滨江的创业是顺利的,在短短一年内,刘宗孺创办的公司就研制出了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毫米波(60GHz下一代WiFi)无线通信芯片,技术指标均为世界一流,其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创业者的朋友,同样有着创业的愿望。基于移动互联浪潮的汹涌来袭,以及智能家居的广阔市场前景,2013年,刘宗孺邀请了墨尔本大学的同学姚博一起归国创业,成立了杭州古北科技公司,创业的地点还是滨江。

对于刘宗孺这样的“VIP”创业者,滨江区再次展现了最大的诚意——高达500万元的无偿资助资金,税收优惠、办公场所全额租金补贴、人才激励政策等优惠待遇很快落实到位。

与4年前相比,刘宗孺和姚博所获得的创业服务,其完善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4年间,高新区(滨江)对“5050计划”进行了升级修订,加大扶持力度,并深化人才激励、产业联盟等方面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全面评价“5050计划”引进项目发展情况,更好地做好引进培育和落地服务工作,2013年开始,该区人才办重点对前4批“5050计划”引进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估,

精心设计的绩效评估工作,通过建立“人才引进”“销售业绩”“创新成果”三个维度的9项指标,对已落地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在这些全面、详尽的指标数据面前,“5050计划”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彰显无遗。相应的,“5050计划”引进项目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三难两缺”(融资难、市场开拓难、引才留才难,缺乏对国内市场的整体调研和准确把握、缺乏架构科学完整的创业团队)也暴露无遗。

找对了症结,就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高新区(滨江)人才办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分类、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引进项目给予创业帮扶。对优秀企业加大政策持续扶持力度,加速企业发展;对发展不理想的企业,帮助查找问题症结所在,提出解决推进方案,推进企业发展。

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普遍遇到的“没经验、少资金、缺人才、找市场”等问题,整合银行、风投、中介等机构资源,创新打响服务品牌,不断提高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与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联合推出贷款新产品“基金宝”,对获得区“5050计划”资金补助但补助资金尚未到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科技银行按照较低的风险控制门槛,根据政府资助额度给予优先发放贷款,解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企业在政府的补助资金到位后归还银行贷款。目前已有17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获得该项贷款,9家正在洽谈。

汇聚创投机构搭建的“六和桥”投融资沙龙,也成为特色活动品牌之一,架起了人才与资本对接的桥梁。活动由“5050计划”加速器和浙江省创业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共同承办,每周四定期举行项目路演、投资洽谈,致力于整合人才、项目、创投、企业、科技中介、政府等六个方面的优势资源。目前,“六和桥”投融资沙龙累计举办了22期,1个项目已顺利获得天使投资人投资,10余个项目与创投机构达成投资协议。

整合多方资源打造的“海归之家”,更是成为海归人才的“创业港湾”。“海归之家”围绕政策解读、创业辅导、资智对接、人才招聘、健康生活等主题,每月举办“海归之家 创业之路”系列活动,搭建信息发布和沟通联系的平台。同时,成立了由行业技术专家、管理运营专家、投融资专家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首批聘请了18位专家,参与“海归之家 创业之路”主题活动,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问诊和辅导,帮助人才找准创业方向和实施路径,提升创业成功率。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刘宗孺和他的两个公司,只是近年来海归人才在高新区(滨江)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该区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已经逐渐收获了累累硕果。在这里,越来越多的重量级企业在崛起,并带动着一个个注册资金仅有几万元、几十万元或数百万元的“幼苗”,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向着“巨人”成长进发。

从孵化器里一间49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到8年后成为国内唯一上市的医药CRO(临床合同研究组织)企业,这是泰格医药创造的奇迹。

聚光科技,最早也是从这里的孵化器起家,逐步成为行业龙头。

这些“奇迹”,同时又激励着那些正在起步阶段的创业者。

能够形成这种百花齐放、你追我赶、互相扶持的创新创业生态圈,高新区(滨江)人才部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近年来,我们把‘园中园’和分园作为全区人才项目对接、交流、洽谈、服务的‘一线’力量,逐步构建覆盖全区的人才工作网络。”高新区(滨江)人才办负责人介绍说。

组建专业化团队。依托创投机构、科技中介、科研院所等专业型机构,建立了“5050计划”加速器、浙江大学正合科技园、中科高新产业园、国际先进技术转化产业园等四个“园中园”,以及天和生物医药科技园、浙江大学科技园(华业)两个海创基地分园。每个园中园和分园分别组建能够为人才和企业提供企业初创、政策咨询等全套服务的专业团队,驻点服务、确保质量。

强化即时评审。“5050计划”的引才过程,推出了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人才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集中评审”环节外,特别设计了“市场化”的评选载体,组织举办了“5050计划”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和全英创新创业大赛,为创投机构、企业等市场主体发挥作用留足空间。

确立差异化定位。根据全区产业引进导向和各园中园、分园自身优势,对园中园和分园的招才引智方向进行“差异化”定位,如“5050计划”加速器主要针对较为初期的人才创业项目,中科高新产业园主要针对与中科院关联的人才和项目,国际先进技术转化产业园主要针对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产学研”人才和项目,天和科技园主要针对生物医药人才和项目,浙江大学科技园主要针对和浙江大学关联的人才和项目,等等。

优化跟踪式服务。把园区服务融入招才引智的各个阶段,并不断予以优化。园中园和分园通过自身引才渠道,各自以“小分队”的形式,依托联盟、院校、学联等资源,通过类似“猎头”的灵活方式,把招才引智的触角伸到国内外各个人才集聚点。建立“创客汇”“贝壳社”等“微圈子”,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用新媒体吸引人才,促进园区内创新创业人才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借鉴合作,不断扩大招才引智的圈子和范围。专业服务汇聚人才,区“5050计划”征集评审的所有人才和项目,根据园区的差异化定位,分解到各个“园中园”和分园,各“园中园”、分园通过专业团队为人才和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加速项目的落地转化。

截至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8.7万人,引进留学人员4000余人,海外归国留学创业人员1094人,创办企业642家,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0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77人,培养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因才兴区、以才强区,源源不断汇聚的高素质人才,展现了杭市高新区(滨江)美好发展前景。学者点评

日前,杭州高新区(滨江)在全国11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升至第5位,已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高新区的斐然成绩源于其人才工作的“精准性”:一是精准评价,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程序即时化等方面来保证人才和项目评价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二是精准定位,通过园中园、分园等平台的建立实现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三是精准服务,找出人才创业的核心“症结”并通过多种手段满足其切身需求。杭州萧山区:人才强区新名片——博士后站扬风帆

15年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萧山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生事物。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1999年年底,万向集团由原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了萧山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此开启了萧山探索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历程。

15年后的今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经成为萧山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一张金名片,为萧山企业创新发展、集聚人才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短短15年间,萧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零”起步,已经成功建立了28家(其中国家级21家),占杭州市建站总数(89家)的近1/3。培育先行,建站筑巢有保障

为了推广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新生事物,萧山提出了“先种试验田,先建示范区,学有榜样、带动其他企业建站积极性”的发展思路。

经过多年的经营,首个“吃螃蟹”的万向集团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仅为企业产生直接的数额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在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发挥出潜在的集聚效应。很快,在万向集团的示范带动下,区内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提出建站申请。

然而,企业申请建站的积极性提高了,萧山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新的发展难题再次摆在眼前:企业建站的成功率不高。“很多企业可能不是十分了解博士后相关工作,准备得并不充分,达不到建站要求。”区相关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分析道。

如何提高企业建站成功率?从2007年起,萧山大胆创新,对欲建站单位开始实施培育计划,探索出一条“提前介入,先行培育,好中选优,顺势而上,提高建站申报成功率”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育制度。对区内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含量较高、开展博士后工作意愿强烈的企业,采取培育加筛选加助推的建站培养模式,要求有建站意向的企业提前2~3年申报,经筛选列为培育对象,进入培育期,接受相关业务培训和建站指导,并提前按照国家级建站标准进行软件和硬件建设,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经过培育期的“预热”,不仅使企业提前了解了建站条件与详尽的申报工作流程和要求,大大提高了建站申报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企业经批准建站后能马上进入角色。

杰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尝到培育制度“甜头”的众多企业之一,因为较早接受了建站培育,该企业的各项建站申报工作和各类软硬件建设都有着充足的准备,2013年一举成功申报建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此后,经过前期有针对性的培育,萧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育制度结出硕果。2013年8月,国家人社部公布了全国新批的610家建站单位名单。萧山作为一个区就占了7家,不仅占据了杭州全市获批14家新站的一半席位,更是在全国同级行政区中名列榜首。其中,国家级科研工作站也猛增了1/3,增幅创历年之最。牵线搭桥,招贤纳才有平台“筑巢”的目的就是要引来“凤凰”,而最让人着急的莫过于巢筑好了,却不见凤凰来。

浙江国泰密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博管办主任沈铁伟清晰地记得建站之初招不到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那份焦虑。这家公司2006年成为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试点单位后,由于密封材料行业的特殊性,学科相对狭窄,专业人才较少,建站后一直招不到合适的博士后科研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区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上门了解情况,并动用各方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向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终于帮助该企业在2008年年末引进了一位来自山东大学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为了进一步拓展人才招收渠道,萧山区每年积极组织博士后工作站所在企业随省、市组团赴北京、西安、南京、上海等地进行2~3次人才招聘。在省、市没有外出组织招聘的情况下,单独组团,主动出击,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省内外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区内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构筑了一个招贤纳才的大平台。

近几年,萧山政府部门利用各级网络平台帮助建站企业发布项目信息已达1000余项,先后引进了14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来萧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使得区内建站企业成功集聚了一批优秀的高端人才。政策扶持,高效运行结硕果“金巢”筑好了,“凤凰”飞来了,如何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效运行才是最终目标。

萧山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多个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高效运行。

在资金扶持方面,从2007年开始对建站企业和进站人员进行资助。当前,对国家级工作站,区人才专项资金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建站资助经费;省级试点单位,一次性给予15万元的建站资助经费;每进站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10万元的经费补助,出站后在萧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再给予每人20万元安家补助费,并给予一定的人才生活津贴。

同时,为促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质量的提升,每隔三年开展一次“三优”评选活动。即,在对各设站单位进行严格的质量和效益评估的基础上,每三年组织开展一次先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的评选活动。对先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每家5万元的奖励,给予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每人1万元的奖励,给予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每人5000元的奖励。

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萧山博士后工作站呈现出“设立一家运作一家,运作一家成就一家”的良好局面,使众多企业尝到了建站的甜头。

当年率先“试水”的万向集团是最大的受益者。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万向的博士后工作站先后引进22名博士后开展课题研究,申报专利109项,承担国家项目6个,省部级项目5个,博士后工作站分别荣获国家和省、市级先进单位,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目前,全区已有2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部正常运行,先后引进了14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吸引了39名博士后出站后继续留萧工作;完成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0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8个、省部级项目65个;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7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4项;获各种专利数247项,其中发明专利66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19篇;成果转化新增产值69.2亿元,累计产生利润10.09亿元。学者点评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博士后制度的一种,在产学研合作中,是市场驱动、自下而上进路的创新模式与研发推动、自上而下进路的创新模式的交集。萧山区政府在博士后工作站方面采取“培育先行”“牵线搭桥”“政策扶持”等多项“组合拳”,可谓切中要害。“培育先行”摸清企业自身需求,“牵线搭桥”拓宽企业引才渠道,“政策扶持”调动人才自身积极性。政府将企业和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让两者通过博士后平台各取所需、各展所长,这是萧山经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杭州余杭区:杭州未来科技城——人才集聚新高地,转型升级主引擎“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2010年以来,余杭区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为主引擎,积极探索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依托人才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科学发展。

在人才高地建设过程中,杭州未来科技城重点围绕“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目标,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做好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实现人才进入“零障碍”。贝达药业公司丁列明、易文赛生物技术公司项春生等众多高顶尖人才放弃海外的丰厚待遇带着团队和项目如候鸟迁徙般纷纷归来,在这片热土圆自己的“人生梦”。

仅仅四年多时间,杭州未来科技城已累计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1200余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0名、省“千人计划”人才89名,海内外院士级顶尖人才15名。引进入驻企业1700多家,其中海归企业348家,118家企业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发展势头良好。人才引领创新效应也日益显著。截至2014年年底,杭州未来科技城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97亿元,完成税收69.6亿元,人才成为了科技城跨越发展的“独门秘诀”。

当下,杭州未来科技城正以构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最优生态之决心,放眼全球,海纳天下之英才。不遗余力引人才

作为中央和省、市、区四级合力打造的人才高地、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之一、浙江省“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杭州未来科技城对于人才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在引才引智上更是不遗余力,用诚挚与实力俘获了各路人才的“芳心”。

2014年10月初,参与阿里巴巴阿里云平台研发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唐洪博士领到了中组部、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共300万元奖励,加上余杭区还有100万元配套奖励,共计400万元的奖励费用。这么大一笔人才奖励费在阿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也是阿里巴巴(淘宝)申报成功的首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阿里内部人才济济,得知从未来科技城申报各类人才计划有如此优厚的配套奖励,符合条件的“阿里人”纷纷行动,目前已有10位人才申报了2014年省“千人计划”人才计划。

阿里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陈莉说:“以前公司只重视内部激励与培训,落户未来科技城后,由于园区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让我们知道了更多政府层面的引才、育才政策,这种‘政企联动’的引才做法,不仅加大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也完善了人才的服务机制,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

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上演了美国市场规模最大的IPO,由此,阿里巴巴一跃成了全球知名企业,缔造了一连串的“第一”,也让很多老外、海外华人第一次听到了“杭州未来科技城”这个名字。未来科技城在海外引才时可以自豪地说:阿里巴巴就落户在我们园区。

在未来科技城,事业版图越拓越宽的不止阿里巴巴。

2002年,留学美国的丁列明博士放弃丰厚的待遇毅然回到了国内创业,从滨江辗转于余杭扩大发展,以丁列明为首的贝达药业十年磨一剑,成功研发了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并于2011年正式上市。它的上市,标志着中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完全依赖进口的日子成了历史。2013年,贝达药业与全球最大的生物医药公司——美国安进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将该项目落户在了杭州未来科技城。

阿里巴巴的成功,让无数海外高层次人才看到了国内创新创业的典型与活力。贝达药业的成功引来了全球最大的生物医药公司——美国安进,也带来了一批研发人才,为下一步国内生物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杭州未来科技城不仅开启了“借力引才”模式,在“自主引才”上也是全力以赴。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网罗”优秀人才,未来科技城不仅通过“挂图作战”引才、“点对点”引才和“保姆式”全程引才,还通过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学府,以及欧美同学会、中华英才网、驻美办事处等重要平台积极对接,以此广泛搜集人才资料,建立“人才库”“智囊团”,在企业、人才入驻上实现“零审批”,并明确提出了“不仅要比政策力度,更要拼兑现速度”,逐步使“决策快、审批快、兑现快”成为人才落户的核心优势。

看,易文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项春生来了,归创医疗的赵中来了,海牛环境科技公司的陆侨治来了,杭复新材料公司的邹湘坪来了,微泰医疗器械的郑攀来了,李兰娟院士来了……这些海归人才、专家院士们纷纷选择了来未来科技城开创事业,并在这片创业热土中尽展其才,创出了一个又一个“国内第一”“国际领先”。千方百计“用”人才

未来科技城深刻懂得:城以才兴,人才资源是科技城的第一资源,是决定其发展水平和高度的决定性要素。

为了让人才落户没有后顾之忧,未来科技城创新出台了《人才租房补助管理办法》《人才安家费(购房)补助操作细则》等人才扶持政策,符合要求的人才最高可享受150平方米的租金补助或300万元的安家费补助。同时,科技城内人才公寓建设也加快推进,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部投入使用,先后为200余名人才解决住房问题,二期工程正加紧装修,完成后可新增1000余套精装修人才公寓,货币化安置政策也相应出台。

不仅如此,未来科技城竭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出台了《人才创业资助奖励管理办法》《项目启动资金拨付细则》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对国际一流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给予不低于2000万元的支持,最高600万元的购买研发设备及研发费用补助,最高500万元高新成果奖励。截至目前,累计已拨付各类人才、科技奖励补助资金近2亿元,确保了科技城内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

在此基础上,未来科技城还鼓励民企引才用才,引进央企搭建平台,深化与院校的人才合作,全情支持鼓励人才创新创业。为怀抱创业梦想的海归人才探索出了一条“人才+资本+民企”的特色发展之路,建立起1亿元引导基金,设立4亿元贷款风险池,为海归们创造了更多实现梦想的可能性。科技城内已有112家海归企业获得了融资,融资规模达20.8亿元。

人才引领经济跨越发展在未来科技城体现得淋漓尽致。目前,未来科技城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研发、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服务四大产业集群。其中,以阿里巴巴淘宝城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以易文赛、星月生物、微泰医疗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不断集聚,累计达到161家;以尚越光电、欧佩亚为代表的新材料项目全年营业收入总额可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约300%。同时,科技城内已汇集包括中国移动杭州研发中心等8个央企项目、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创新研究院等8个高校院所以及一批世界知名企业。三年来,科技城技工贸总收入和税收收入始终保持高位增长,增幅分别达到72%和100%。新兴产业、高商强企、大院大所的辐射、溢出效应日渐显著。精准细服务人才

多年来,未来科技城引才、惜才也爱才,努力在人才服务工作中当好“店小二”。

专门组建服务中心负责科技城宣传招商及高层次人才的联络、引进和服务工作;设立杭州科创孵化器有限公司扶持项目研发成果的孵化、中试及产业化;成立“市民之家”对项目的审批代办进行一站式服务;成立海创联谊会为人才交流、合作、共赢搭建平台;大力引进财务、税务、法务、管理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和50余家金融投资机构,不断完善创业环境;引入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省商务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资源,紧贴人才多样化需求;成立未来科技城创新研究院,实施“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三位一体的创业辅导体系,助推创新人才向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升级。

出台了人才项目“私人订制”服务体系,在园区企业中遴选出“潜力型”“成长型”“加速型”“优势型”“四个一批”重点企业,分门别类予以扶持。

同时,服务于人才的生活配套也逐渐完善。西溪印象城开门迎客,浙医一院海创园门诊部、杭州师范大学新校区已投入使用,浙医一院余杭院区、浙江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纽蓝顿商业综合体、未来科技城第一小学、幼儿园加快推进,学军中学项目成功签约。地铁5号线、快速公交6号线正抓紧施工,文一西路、文二西路、海曙路等“五纵六横”交通干道网络日渐清晰,杭州未来科技城与杭州主城日趋融合。

眼下,依托杭州未来科技城蓬勃的产业前景,余杭区的“梦想小镇”建设项目也顺势启动。作为浙江发展信息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不久的将来,“梦想小镇”将成为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才们的“圆梦”福地,成为余杭经济新的增长极。学者点评

杭州未来科技城是浙江省、杭州市和余杭区三级为贯彻国家人才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而专门打造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也是中组部、国资委批准的全国四个未来科技城之一。其成功除了“硬环境”的优势外,“软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值得借鉴之处在于:人才政策优,政策优势并不仅仅是扶持力度大、投入资金多,而是人才政策全面深入地覆盖到人才生活、创新创业的各个方面,让人才工作真正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人才服务细,服务并不是政府代替人才做事,而是让人才创新创业的过程更顺畅、生活得更舒心,余杭区政府“店小二”精神值得推广。杭州富阳区:国外引智创新驱动的富阳解读

在浙江华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有一位老人,他叫克劳斯•菲尔特。他是一位德国人,是国际知名的造船专家,却同时拥有“富阳荣誉市民”的称号。两者的渊源始于1994年,那一年,华鹰创始人熊樟友,带着公司制造的赛艇到美国印第安纳州参展,没想到,在展会上被德国同行投诉抄袭设计。作为展会主席,克劳斯来到华鹰的展台进行评判。华鹰董事长没有任何争辩,只是请克劳斯到中国、到富阳来看一看。克劳斯这一来,便被富阳所吸引。一个商场“敌人”,成了“对手”的座上宾;一个世界级的赛艇技术名家,成了富阳人——华鹰的技术总监。而且,这一当,就当到现在,即便他已80高龄。

穿城而过的富春江,数千年来,孕育了多少才子佳人、名士大家。而当时序转到人才被誉为“第一资源”、被寄希望于“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今天,富阳更以优美的环境、强力引才举措、众多创业创新平台、细致周到的服务,引来了众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一江才情,富春涌动。以克劳斯为代表的这些高层次人才,扎根富阳沃土,演绎了一出出以创新引领驱动富阳经济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动人故事。与时俱进抓国外引智工作

富阳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始于1999年,在全国也算起步早的。当时,富阳有工业企业7000余家,工业产值比重已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0%,光纤通信和造纸逐步成为富阳的支柱产业。但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富阳区委、区政府认为,从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实际出发,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出发,富阳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人才引领”的作用,此时此际,无可替代。1999年,富阳正式启动国外引智工作。10多年来有了很多独到的举措:

——调整引智结构。从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的需要出发,富阳引智领域深入到商贸旅游业、运动休闲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在引智项目和专家的选择上,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拓宽引智渠道。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人才、项目、资金的捆绑式引进,实现人力、智力和物力的双向流动,使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发挥效益倍增器的作用。

——加强引智服务。引智工作,企业是主体,项目是载体,专家是核心。在人才政策、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经费资助等方面为引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资金投入,几乎年年快速增加;更好地服务引智项目,项目的选择、申报、组织实施,甚至在成果推广上,无不全力投入,倾心支持;更好地服务外国专家,细到他们的衣食住行……

时至今日,富阳共引进外国专家486人次,引进国外智力项目364个,获得国家、省、市经费资助570.53万元,建立国家级引智示范单位1家,省级示范单位1家,获得“国家友谊奖”1人、浙江省“西湖友谊奖”6人、“钱江友谊奖”1人。招才引智工作始终走在杭州各区、县(市)的前列。人才是富阳发展的宝贝

潘洪辉博士先后任职于多家全球知名药企,并在生物药新药研发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作为一名华人,他一直都希望回到祖国,利用所学所长,为祖国做一点贡献。2012年,潘博士下定决心回国,当时面临四个较好的大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但最后,他选择了海正。在他被评为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时,他说了这样的感想:我最终加盟海正,是因为这里有其他公司所没有的条件。

一是富阳区优厚的人才政策和对人才无微不至的服务。在这里,我可以享受到国家、省、市和公司四个层面的优待,多种对人才的优先政策。如“千人计划”“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等。

二是海正有一个雄才大略的董事长、精益和谐的管理团队、清晰简洁的组织架构,让我可以集中精力做研发,不需要花精力去了解处理与工作无关和无必要的人际关系、行政事务等。

三是富阳是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我印象很深刻的是,2010年作为合作方的雇员参观海正的时候,细雨中的富春江美景,深深吸引了我。美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城市风貌,优良的子女教育环境,更是让我心动……

潘博士说出了很多加盟富阳建设的人才们的心里话。

一个细节是,因为富阳引入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较多,富阳于2007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区县一级的外国专家俱乐部。除了每年重要节日期间上门看望,还不时请在富外国专家聚会,感受一下富阳的温暖,并尽量帮助他们的家属、子女,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之中。像潘博士的太太,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不远万里携三个女儿来到富阳生活,富阳人才部门几经协调,帮助他们的孩子进入了纯汉语的学校学习。“人才,是服务富阳区经济社会建设非常宝贵的第一战略资源。我们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服务,除了认识、政策、路径、方法等大的方面,要做好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国籍人才的语言、习俗、个性、爱好等特点,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一是建立外国专家库和专家驻富时间表,努力满足他们出行、交通、起居、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二是与外国专家建立联系制度,做到多走访、多看望、多沟通,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三是……”富阳人才部门将以上要求写入制度,如此这般,海外高层次人才怎能不被富阳吸引?人才引领企业转型发展“洋为中用、借脑发展”,成为富阳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从浙江华鹰、海正药业,到日月电器、华源电热,富阳引智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发展变化。涉及机械、制造、农业、食品加工、医疗、光通信、材料研制、医药等行业。通过加强国外引智,富阳不断借鉴和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和经验,实现了技术和管理的跨越式进步。

克劳斯担任浙江华鹰的技术总监后,浙江华鹰对他的评价是:大智策划,积极推进华鹰有效地实施品牌战略——现在的华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赛艇制造商;为华鹰牵线搭桥,引智引资——一家家外国企业与华鹰建立了合作、合资等关系,共存同赢。2004年,克劳斯获得中国政府对来华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国家友谊奖”殊荣,这是对他所做贡献的最好证明,也是富阳区人才建设成功的一个最好证明。

同样的情景,还出现在海正药业。目前,海正杭州公司有外籍博士11名、国家“千人计划”3人,浙江省“千人计划”6人,4位外籍专家入选杭州市“115”引进国外智力计划项目,1位外籍专家入选杭州市“钱江友谊奖”……引进的外国专家凭借其在国际顶尖制药企业多年的丰富经验,帮助海正建立起了完善的研发、质量管理与生产团队,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研发、质量、生产管理水平,多个产品和多条生产线顺利通过了FDA、WHO、GMP等国际国内认证,对公司转型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浙江华鹰和海正药业也被成功认定为“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

有很多企业老总认为只有这些高科技的尖端产业或大型企业才能引进国外智力,在富阳则早已突破观念束缚,将国外引智工作从“精英”走向“大众”、从“典型”走向“普及”。

如杭州日月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国外引智,公司规模迅猛发展,实现三个升级:引进自动化生产项目,实现生产技术升级;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经营的转型升级,经济效益取得了质的提升。2010年,日月电器被评为省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暨省级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国外引智工作,已成为富阳区委、区政府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举措。据不完全统计,富阳开展引智工作以来,引智成果转化新增产值12.1亿元、实现利润9200余万元,国外引智工作的深入实施为富阳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者点评

引进海外专家助力本土企业发展,是富阳人才工作的靓丽特色。早在1999年,富阳就开始实施国外引智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外国专家俱乐部。近年来通过不断实践和深化,逐渐显现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渠道更广、服务更好的系统优势。更值得点赞的是,吸引海外人才到富阳创业就业的引智工作,已经从“精英”走向“大众”,从“典型”走向“普及”,意味着富阳市的人才工作国际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富阳区的经验发达地区可以学习,欠发达地区也可以借鉴:只要有胸襟、有诚意、有措施,一定可以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杭州临安市:青山湖科技城打造引才聚才主平台“泼墨百花开,落笔蝴蝶飞。”2009年5月,浙江省科创基地落户临安市青山湖畔。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临安,从此又被赋予了“绿色硅谷”的意义,放飞了“争创国家高新区,打造千亿大平台”的蓝色梦想。

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科技城已经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60亿元,规划体系和基础配套日趋完善,核心区主干路网全部贯通,城市规划展览馆、孵化大楼、创新服务中心等陆续投入使用,横畈产业化平台和占地133.3公顷的浙商研发总部、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等大院名所和高校46家引进落户。经过5年时间的开发建设,青山湖科技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座科技新城已经初具雏形,成功创建省级高端装备高新区、省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荣获浙商最佳总部基地(园区)、首届浙江省最具发展潜力十大新城等一系列荣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