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流域管理典型案例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3 09:18:30

点击下载

作者:罗志高等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外流域管理典型案例研究

国外流域管理典型案例研究试读:

序|FOREWORD

河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它们或是静谧,或是汹涌,或是高歌,或是低语,在平原上徜徉、在山谷中蜿蜒,折射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瑰丽,更是人类绚烂的文明篇章。在这大大小小流域中生活的人们,伴河流而生、伴河流而长,代代生存繁衍,在历史上留下自我的印记。如今,河流承载的梦还在流淌,它关乎自然生态,关乎人类命运,关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古埃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与恒河,而中华文明则是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之所以四大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是因为流域提供了人类生存繁衍最基本的肥沃冲积平原和有利的灌溉条件,在人类发展之初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创造出了伟大而古老的各国文明。

世界范围内,承载人类梦想的十大河流有: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密西西比河、黄河、额毕-额尔齐斯河、澜沧江-湄公河、刚果河、黑龙江、勒拿河和莱茵河。在这十大河流中,亚洲有五条,非洲、美洲各两条,欧洲一条。这些河流灌溉了流域地区的土地,滋养了当地的人民,同时孕育了今天的地球文明。例如,尼罗河位于非洲东北部,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干流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全长6670千米,流域面积约287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面积的1/9,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大河,世界著名的古埃及文明便诞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沿河两岸。我国的长江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长江上游三峡工程是世界第一大水利水电工程。从历史角度看,长江流域孕育了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为主的长江流域文化,也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闽文化、淮南文化、岭南文化等亚文化。

流域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伴随人类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农业文明(也称为黄色文明)发展阶段。期间,流域的利用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社会的生产需求,用水集中在农业灌溉、家庭用水及交通运输等方面,人们对流域资源的利用不多,此时水供给远远大于水需求。在这一阶段,流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哺育了流域文明的河流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黄河流域的早期发展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第二阶段为工业文明(也称为黑色文明)发展阶段。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被工业社会所取代,人们的目光开始聚焦于流域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以及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流域不得不过度承载。水运物流、大型水利水电大坝和临港工业生产建设成为河流的重要使命,这是该时期流域开发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系列流域环境生态问题日渐凸显。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对流域资源提出了巨大挑战,水供给难以满足用水需求,用水缺口不断扩大;流域生态功能急剧下降,污染频发,人与流域的矛盾突出,流域发展遭遇瓶颈和挑战。

第三阶段为20世纪中后期的流域治理的现代文明(也称为绿色文明或生态文明)发展阶段。面对流域过度开发导致的重重危机,人们开始反思、重新定位人类与流域的关系。人们意识到,一味索取、忽略生态平衡的开发模式显然不可取,无视自然规律的过度开发不仅会阻碍流域经济的常态运行,甚至会给整个流域的健康发展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至此,流域开发路径开始转向。如果说之前的流域开发侧重人类的需求,此后的开发则更加关注流域的整体平衡与和谐发展,流域开始被当做人类和谐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出现在人们的管治蓝图之中。以美国科罗拉多流域为例,在联邦政府流域管理机构主导下,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机制逐渐形成,水质和环保法案相继通过,利益各方通力协作、积极参与到流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中来。

人类对流域的不合理或过度开发导致了流域文明发展受阻甚至流域文明消失。20世纪帷幕初揭之际,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在一片方圆10多万平方千米的罗布泊荒漠发掘了消失近两千年的古楼兰城。远在两千多年前,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从西向东注入罗布泊湖,沿河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湖边生长着大片胡杨林、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水乡泽国之景象。古楼兰城依水而生,成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为中西文明交流的中转站。但一夜间楼兰文明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为科学之谜。据科考分析,由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全球气候旱化、人类过度开发等原因致使罗布泊由南向北迁移,河流干旱化逐步加剧了楼兰文明的消亡,导致古楼兰文明消失掩埋于黄沙之下。

当前我国流域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科学治理污染严重的流域、促进人与流域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流域经济、流域管理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议题之一。本丛书拟从国内外的流域管理案例、流域管理文化、流域管理法规、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视角出版系列丛书,旨在为我国流域经济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本丛书涉猎面广,信息量大,资料收集难度较大,书中在一些资料引用、借鉴、参考不当的地方不免挂一漏万,不妥和失误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更希望本领域的广大读者、学者、政府管理公务人员等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希望更多的同行一起来关注我国流域乃至世界各国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工商大学 文传浩2015年6月20日

前言|PREFACE

流域管理早期以利益获取为核心,中期以合理开发利用为核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则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管理理念。学界也正在倡导从公共利益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生态化管理理论等视角对流域进行管理和研究,力图实现流域及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区域,是我国最主要的水资源富集区、我国人口最多的区域,也是我国城市群最密集和规模最大的区域;长江经济带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在我国居民生活、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类似地,珠江流域、环渤海区域、黄河流域等流域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国土和人口地区,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文化、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流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关键,也是2015年党中央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促进流域生态保护,为我国流域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外案例、总结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为我国流域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这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罗志高老师负责全书内容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内容校对、格式校对、为其他编写者提供主要外文资料等。本书具体编写分工如下:铁燕老师编写第一章、万幸老师编写第二章、刘勇老师编写第三章、蒲莹晖老师编写第四章、岳宜阳老师编写第五章、罗志高老师编写第六章。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项目“国外流域管理案例研究”(项目编号:1456006)的重要成果。感谢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戴运财教授对本项目的鼎力支持,他对我们这一团队和本项目给予了大量指导和鼎力支持。同时,还有诸多为本书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在此不能一一致谢,谨表歉意。

本书大部分作者均为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青年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对本领域研究尚浅。本书不足或有失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读者谅解。本书案例涉及国外网站资料或书面文献,部分资料或文献因种种原因无法标注,或不能与对方取得联系而没有得到充分许可,这里深表歉意。

本书编写内容均为欧美发达国家流域管理案例,地域不一样、国情不同、流域管理体制差异巨大、流域经济发展与管理阶段不同,其经验教训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国情,请诸位专家、学者与读者采取包容心态,也请读者自己审慎决定其经验教训是否能应用自己工作与实践中去。重庆工商大学 罗志高2015年6月30日第一章流域管理理论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能缺少的基本物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安全关乎一个地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资源问题非常复杂,流域是水资源的一个典型自然生态系统,水污染以及水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在流域范围内显现。保护水资源有许多途径和方法,流域管理是一个水资源管理的子系统,是一种中观控制。流域管理是水资源管理在流域尺度上的一国内部或多个国家间的具体应用。流域管理是国家对重要江河、湖泊以流域为单位,以水资源为核心的水事活动实行的统一管理,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活动的管理。通过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江河、湖泊安全容纳洪涝的能力,改善流域水环境,为流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水资源保障(江伟钰、陈方林,2005)。综观国内外以及国际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变迁,不难发现流域管理作为一种水资源保护的制度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妨以国际流域管理立法为进路,管窥流域管理理论的变迁与发展。

国际法上早有“一条河流一个制度”的法谚。国际流域的概念由国际河流、国际水道发展形成。1966年国际法协会通过的《国际河流利用规则》第二条规定,国际流域是指延伸到两国或多国的地理区域,其分界由水系统的流域分界决定,包括该区域内流向同一终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流域管理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完善、改革与争鸣并存的过程,流域管理理论历经萌芽、初步发展、形成和完善的变迁。1.流域管理理论的历史变迁

公元前3100年,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两个部落乌玛和拉格什为解决引水的矛盾,达成了分水协定,并挖掘了一条边界渠道分流幼发拉底河水(McCaffrey,2007)。这是国际意义上关于国际河流的最早协定。1648年前,国际河流的法律管制一直处于萌芽阶段。自1648年始到19世纪50年代前,国际水法的发展使国际流域的管理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一阶段以对河流开发利用的管制为主,尤其是航行功能的开发,这一时段签订的国际条约与规则莫不如是,国际流域管理制度也得到了最初的发展。而至20世纪70年代后的发展历程中,国际社会对国际流域的关注从最开始的航行、灌溉、对水中资源的利用延伸至对河流水利资源的开发,同时多发的流域污染事件令国际社会纷纷认识到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加大防治污染在国际水法方面的比重,以纯粹利益为核心的理论基础不再适应水资源管理的需求,国家间的国际合作更加紧密,这一阶段流域管理理论处于形成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被认同,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想的国际条约、规则大量出现,国际水法的理念迈入了一个新阶段,流域管理理论日趋完善。尤其是生态系统的概念被引入流域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综合管理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1世纪以来,流域研究成为不少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作为学科发展规划的重点。1.1 初步发展时期——以利益获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流域作为地球淡水循环的重要部分,其作用十分广泛是普遍共识,因此早期国际社会对流域所持的态度可谓互不相让,各取所需。早期兴起的绝对领土主权理论与绝对领土完整理论更是将这种态度发挥到极致。绝对领土主权理论倡导流域国自由的利用和处置其境内水资源,不需顾忌他国利益,而绝对领土完整理论倡导流域内上游国对流域的开发利用需经下游国同意,则是另一个极端。著名国际法水法学者斯蒂芬·麦克弗曾评论说:“在本质上,这两种学说都是目光短浅的,并且在法律上是‘无法无天’的,它们忽略了其他国家对国际水道的需要和依赖,否定了主权在赋予权利的同时还应承担义务的原则。”(McCaffrey,2007)

工业革命的推进与经济的发展使各国认识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基于自由航行的目的,这些过于强势的理论是无法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施展的,互不损害原则便是在这种状况下妥协的产物,但这也仅是当时相关国家基于利益考虑做出的最大让步。至1945年之前的较长时期内,各国关于国际流域的开发利用除了航行与各种水资源的获取外更扩至水电的开发,但各国涉及国际流域也只能做到对界河、跨境河流互不妨害、互不损伤的地步,这并不是秉承善良的用意,而是相互间利益协调的结果。各国对国际流域管理的态度主要是顾及自国利益,相互制约主要靠国际公约与规则。1.2 形成时期——以合理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管理理论

各国经济发展使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合作加强,以往以纯粹利益为理论基础的行事方针不再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有限主权理论作为绝对领土主权论与绝对领土完整论的折中受到了普遍欢迎,在当时各个国际水法文件中均有体现。由此延伸出公平合理利用原则,要求各国在流域使用上对各自的利益相互协调。流域国要公平合理地使用位于其境内的河流,同时不得对其他流域国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各流域国在进行对流域的合作管理时,主张“任何国家都有权利用流过其境内的河流或界河”“一国不能修建工程以严重影响他国的使用”之类条款。这相较于以“不损害”为基础的理论有所进步。公平、合理的利用要求各国不仅要对流域资源充分开发,也要重视对流域资源的保护,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流域污染作为工业发展、经济繁荣的副产品进入各国视线。

1963年,莱茵河流域各国在瑞士首都伯尔尼签署有关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的框架性协议(伯尔尼公约),目的是为了防止污染。1966年8月国际法协会第五十二次大会通过的《国际河流水利用的赫尔辛基规则》,是国际河流领域一个最有影响的法律文件,对各国的水立法和国际法规起到了一定的先导作用,设专章规定污染防止问题。虽然当时对水污染的改善仅处于“防止”阶段,所设立的水资源管理的国际机构尚起不到治理污染的作用,但较以往只利用不保护的局面有所改善。总而言之,这一时期国际流域的管理以合理、公平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不仅重视利用,也开始重视保护。1.3 完善时期——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管理理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和认可改变了此前流域管理理念注重利用性的局面。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建立的流域管理体制,重污染治理,重预警机制,重合理开发利用,较之以往的流域治理理念上升了一个层级,更加优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此后,基于可持续发展衍伸出的“利益共同体”论,以水道系统的整体性为出发点,引导流域各国通过设立联合机构,公平合理地分水、用水、护水和治水,要求各国重视对于整个流域的共同利益,流域国相互尊重各自必需的利益,对于自身所管辖的流域区域的权利并不是绝对的,要求淡化主权,以合理地限制让渡部分国家主权,以便建立流域国家的政治经济共同体,从而实现跨国水资源的合作。二者可谓一脉相承,目的相符。这一时期关键的国际水法文件,从1992年的《跨境水道和国际湖泊保护及使用公约》到2004年的《关于水资源法的柏林规则》,无不把可持续发展当做原则或基本理念纳入其中,虽并无在文本中提出“利益共同体”概念,但在文件中的国际合作制度中涵括了利益共同体理念的精神。2.流域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人类对水资源的管理,经历了供给管理、技术性节水管理和结构性节水管理阶段,正向着社会化管理的方向转变(徐中民、龙爱华,2004)。21世纪的流域管理体制趋于完善,但仍然在不断地发展中。国外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也都以流域为自然单元,经历了从单向度的区域性治理到流域综合管理的变迁路径。尤其流域综合管理的提倡使流域管理的立法理论基础涉及生态学、管理学、经济学甚至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的理论,其中生态化可持续保护理念、公众参与理念等在国际流域管理中的作用也得更重视。2.1 跨学科流域管理理论基础的出现

国际流域的管理任务量大,涉及问题复杂,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上需要借鉴一些流域管理发达的国家的管理理念。而作为流域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利益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公共物品理论这些跨学科理论也成为论证国际流域管理合理性的支点。2.1.1 公共利益理论

英国著名法学家边沁认为,“公共利益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共同体是个虚构体,由那些被认为可以说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边沁,2005)。美国的博登海默认为,公共利益“意味着在分配和行使个人权利时决不可以超越的外部界限”(E.博登海默,1998)。所谓流域就是公共利益中公共环境的典型。流域具有公共利益抽象性、第一位性和共享性的表征。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的改造使人们滋生盲目自信心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随着科技的发展渐行渐远。更有一些流域机构对流域的超负荷利用,使流域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严重倒退,公共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为了使政府决策不违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使流域的公共利益不至于沦为权力滥用的牺牲品,唯有把流域公共利益作为流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2 公平正义理论“环境正义”的概念在“公平正义”理念的基础上产生,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环境正义”运动。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4年签发了“环境正义执行令”,将环境正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所谓环境正义,是指人类社会在处理环境保护问题时,各群体、区域、族群、民族国家之间所应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待。传统环境保护运动的范式是将自然视为远离人类的荒野,将环境视为受到污染威胁的物理媒介;而环境正义运动及其所蕴涵的环境正义思想的价值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之维,将阶层、种族、性别等方面的意识注入环境分析、研究、救济及资源分配的人类活动之中,从而为环境保护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Boyce and Shelley,2003)。

在流域管理的情境下,环境正义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内部关系上讲,在流域中不同利益主体由于所处位置不同会造成某种起点上的不公平。若处于优势地位方一味滥用优势,造成劣势方的损失,实质是损害了整体的利益。流域综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不公,使流域的利益和负担在不同利益群体中合理分配,达到环境正义。从外部关系上讲,对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就充斥着整个利益衡量的过程。以环境正义为理念核心的流域综合管理可以恰当地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使各个利益方达到平衡。2.1.3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是人类共同拥有、使用、获益的一种财产,环境即为其中一种。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就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而流域环境资源更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由于向整个流域内的所有相关利益方提供利益,极易造成“公地悲剧”。究其原因,主要有个别国家政府部门谋求局部的、短期的利益。国际流域流经范围广,涉及国家多,流域内的水资源由于其天然的流动性,必然在各国之间成为争夺焦点。上游地区拥有绝对的资源优势。下游地区一方面迫切需要上游带来的有用资源,另一方面又对上游带来的污染充满无奈。这样的矛盾交织必然在上下游之间形成微妙复杂的关系,若没有好的引导机制会造成上下游的关系恶化,甚至恶意争夺流域资源,影响共同发展。另外,若没有共同的流域管理部门,势必使各国责任模糊,义务不分明,影响流域的正常开发利用。2.2 生态化管理理念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纵向方面研究流域的存续问题,以流域资源世世代代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结果,那么生态化的管理理念便是达到这一结果的手段。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同时也是生态化理念的要求,然而生态化的管理理念更关注生态系统平衡,以生态整体主义理论为视角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平衡即流域内自然资源同社会经济环境间的平衡,要求做到流域内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其他流域内相关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多样性,做好生态修复及维护工程;做到依靠流域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低消耗高效率的发展;做到流域周边的社会文明建设、生活质量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达到流域相关环境、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改善。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强调要以生态系统和谐及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来看待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发展,“具有扩张能力的生物个体虽然推动着生态系统,但生态系统限制着生物个体的这种扩张行为;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员都有着足够的但是受到限制的生存空间。系统从更高的组织层面来限制有机体(即使各个物种的发展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地占有生存空间,直到被阻止为止)。系统的这种限制似乎比生物个体的扩张更值得称赞”(罗尔斯顿,2000)。把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利益而非人类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使其相互协调,这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内在要求。把流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保护流域生态完整性,形成有机的流域管理体制,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如今国际流域管理的发展方向。国际流域的管理体制已趋完整,保护性的管理方式也被众多管理机构所运用,如何在此基础上深化管理,使流域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落在实处,就需要生态化管理理念的介入。2.3 公众参与理论的介入

在国际流域管理发展史的前期,公众参与并不被重视。作为国家间交流合作的结果,国际流域管理的开始是建立在外交基础上的,而公众参与则多在一个国家内部被提及。并不是公众参与在国际社会上不重要,而是在经济、科学技术发展不充足的情况下,谈及公众参与并不十分现实。公众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团体、民间机构、行会组织、专家学者、居民用户等,参与范围包括对流域决策、流域工程的开发建设、相关主体的监督等,以达到各个利益主体的平衡。公众参与也是跨境环境影响评价所必要的一种方式,本着互不损害原则与预防原则,国际流域管理也需要环境影响评价的支持。后期随着条件的成熟,在流域管理机构组成方式上,流域委员会这样的流域管理机构为协调流域内各利益方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协商、议事的环境和场所,相关参与方可以在这样的机制中表达自己的诉求,明确、协调各方面的责任,这是公众参与的雏形。随着流域管理各方利益的需求发展又出现了流域咨询委员会这样的机构,流域咨询委员会专门负责信息的收集和各方意见的听取,公众参与有了一定的比重。在国际流域管理中纳入公众参与,有利于决策机制和实施机制更加符合流域实际情况,改善流域环境,保证流域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第二章美国科罗拉多流域案例研究1.河流概况

科罗拉多河(Colorado River)位于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河流全长约1450英里(1英里=1.6093千米。下同),流经美国七个州和墨西哥两个州,是3000万美国居民和600万墨西哥居民的重要水源,流域涵盖了20多万平方英里(Square-mile)的土地。科罗拉多河发源于美国的落基山脉(Rocky Mountains)中部,向西南流经科罗拉多高原、大峡谷(Grand Canyon)地带,经亚利桑那(Arizona)-内华达(Nevada)交界处的密德湖(Lake Mead)后,向南进入墨西哥境内,最后注入加利福尼亚湾(Gulf of California)。

科罗拉多河的主要支流有:由怀俄明州(Wyoming)流出的格林河(Green River),从科罗拉多州(Colorado)西部流出的扬帕河(Yampa River)、怀特河(White River)和甘尼森河(Gunnison River),以及自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西北部流出的圣胡安河(SanJuan River)。这些支流合计带来了科罗拉多河90%的年流量。

科罗拉多河上游受海拔和地形的影响,气温变化较大,由于落基山脉地区降水较多,加之冰雪融水补给,水资源较为丰富。而科罗拉多河中下游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不多,加之蒸发、渗透、灌溉消耗了大量水资源,流量逐渐减少。每年春末夏初,水量激增、洪水泛滥,而秋冬之际河道干涸。

单从年均流量来看,科罗拉多河在美国的排位并不靠前,年均流3量仅为1400万m/s左右。但科罗拉多河地理位置特殊,它流经美国西南干旱地带,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源,成为当地经济、社会的生命线。科罗拉多河灌溉了美国15%的农田、保障了全国13%的畜牧养殖业,其中帝国谷(Imperial Valley)更是为全国提供了80%的冬季蔬菜。根据美国内政部垦务局(Reclamation Service,后更名United States Bureau of Reclamation)(2009)统计,它每年向两百多万家庭提供超过95亿千瓦时的电力,这能为联邦政府带来1.4亿美元的收入。这条河流还是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提供了大约80万个岗位。2.开发历史2.1 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机构——垦务局

1902年,为促进西部各州水资源的开发管理、方便当地居民灌溉和生活用水,美国成立了联邦机构垦务局。20世纪20年代中期,垦务局十分重视灌溉、防洪、水力发电以及市政供水的发展。如大卫·P.比灵顿(David P.Billington)等人所言(2005),垦务局的眼光并不局限于建设孤立的水坝和单一的供水体系,而是“致力于规划并实施整个流域的水利开发”。

需要注意的是,垦务局支持的相关水利工程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并非仅得益于其会议室中的蓝图,而在于美国长久以来的宪政传统——“联邦政府对通航水域拥有宪法赋予的特殊权威”。这一传统可追溯至美国最高法院1824年的基邦斯诉奥格登案件(Gibbon v.Ogden)。在该案件中,最高法院明确了联邦国会拥有管理州际贸易的专属权力,理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管理权限,切实肯定了联邦政府在州际管理中的权威。联邦政府开始承担起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责任,这其中也涵盖了隶属于美国内政部的垦务局所主导的一系列水资源利用项目。

该机构在美国西部17个州的水坝、发电站、运河建设中享誉盛名。迄今为止,垦务局建造了600多座水坝、水库,其中不乏知名水坝,如科罗拉多河上的胡佛大坝(Hoover Dam)、哥伦比亚河上的大古力水坝(Grand Coulee Dam)。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垦务局在流域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也有所转变。如今,垦务局(2014)旨在“帮助满足西部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和水利项目中的公众投资”,高度重视其“供水、节水、循环再用水的职责,注重与西部各州、客户和土著部落发展伙伴关系,寻求途径使有限的水资源为各方所用”。2.2 水资源分配协议2.2.1 科罗拉多河协议

科罗拉多河流经美国西南部七个州,以利费里(Lees Ferry)为界分为上游和下游,其中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犹他州和新墨西哥州位于上游地带,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位于下游地带。20世纪20年代初,科罗拉多河除了少量水被帝国谷等地区用于农业灌溉外,大多数未被开发使用、用水权并不明晰。各州都想从科罗拉多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获益,这就需要西南各州齐聚一室,共同探讨取水权的分配事宜。

1922年在联邦政府主持下,七个州通过商讨,艰难起草了科罗拉多河协议,对该流域用水按照上游和下游进行了分配。当时科罗拉33多河年均流量大致在1800万m/s,其中除200万m/s水量预留给墨西哥外,该协议将科罗拉多河的剩余水量平均分配给上游和下游,同时3加利福尼亚州将年用水量控制在460万m/s,但对各州的用水量没有做出规定。1929年3月,这份协议才正式通过。不过,这份协议中并没有提及科罗拉多河的水质问题,这也为后续立法和水资源管理埋下了隐患。2.2.2 《美国—墨西哥水条约》

1944年美国与墨西哥签订了《美国—墨西哥水条约》(以下简称《条约》)。根据条约第十条,墨西哥每年可从科罗拉多河中获取1503万m/s的水量。《条约》第十条对科罗拉多河水利用范围列出了先后顺序:家庭和市政用水排在首位,其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用水,电力用水、其他工业用水紧随其后,之后是通航、捕鱼和狩猎用水,此外是国际边界和水资源委员会(IBWC)所规定的其他实益用途;《条约》第三条还规定两国应对共享水域的水清洁问题给予特别关注。作为美墨两国共同组建的国际机构,国际边界和水资源委员会要确保双方政府在该条约下权责分明、履行水条约内容,并力图解决双方在科罗拉多河水利用中产生的争端。2.2.3 《科罗拉多流域上游协议》

1948年,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犹他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签署了《科罗拉多流域上游协议》,将该流域上游区域的消耗性用水按比例分配给各州。《科罗拉多流域上游协议》第三条规定,3亚利桑那州每年消耗性用水的配额是5万m/s;按照1922年科罗拉多河协议分配给上游的用水定额,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犹他州、怀俄明州消耗性用水占比分别为51.75%、11.25%、23%和14%。科罗拉多流域上游协议还宣告成立跨州的行政机关——科罗拉多河上游委员会(Upper Colorado River Commission),调查研究科罗拉多河上游流域水文状况,记录签署协议的各州每年用水量,根据实际情况估算各州削减的配额水量,遇特殊灾害导致上游供水不足及时上报,与上游各州共享流域信息,保障整个流域供水系统的正常化。2.2.4 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水权争端

1963年,美国高等法院对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水权争端进行裁定,再一次明确了科罗拉多下游流域的水量分配。在正常年33份,加利福尼亚州取水量为440万m/s,内华达州取水量为30万m/s,其余为亚利桑那州所得;在丰水年份,上述三州从科罗拉多河中的取水份额分别占50%、4%和46%;在枯水年份,则需由内政部长判定3各州可获取的水量,并且限定加利福尼亚年用水量不得超过440万m/s。

通过一系列水资源分配协议,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美国境内上下游之间、各州之间对科罗拉多河流的水资源进行了分配,某种程度上明晰了各方用水份额,暂时缓解了用水冲突。

根据美国西部水法的规定,科罗拉多河流遵循优先占用原则(Prior Appropriation Doctrine),即“先用水者享有优先水权”,同时“用水则有水权,反之则失水权”。这种传统表述未能很好区分“实益用途”和“消耗用途”的差别,使得人们错误认为河中未被利用的水即是浪费的水,并不利于水的高效利用。各州对实益用途都有不同的解释,制定的水管理标准也不一致。加上近年来干旱频发、水资源匮乏,实施原有的水资源分配协议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未来的水资源分配可能还会面临新的挑战。2.3 水电开发项目2.3.1 胡佛大坝

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osevelt)签署了《拓殖法案》(National Reclamation Act),允许在美国西部以农垦为目的修建水坝。20世纪20年代美国西部陆续出现了由联邦政府或私人出资赞助的水利工程,主要用于农业发展、水力发电或市政供水。1920年联邦电力委员会(Federal Power Commission)成立,凸显了联邦政府在流域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中的角色。与此同时,全美范围内也引发了关于水力资源调控的辩论,选民更乐意见到“联邦政府在私人电力公司的水电生产中发挥监管作用”。就是在这一时期,科罗拉多河上建起了第一座主要的蓄水大坝——胡佛大坝,实现了科罗拉多河流域资源的实际应用,大力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3.1.1 建设背景

对科罗拉多河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1901年,长达96.6千米的阿拉莫运河(Alamo Canal)建造起来,将科罗拉多河水引流至加利福尼亚的帝国谷,做灌溉之用;这段运河有80.5千米在墨西哥境内,堤坝崩溃时并不易于修缮。1905年,洪水突然涌入山谷,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不愿再受洪水侵袭的下游居民,希望能在科罗拉多河流上修建一座长久的防洪工程。

在一战结束前,帝国灌溉区域(Imperial Irrigation District)就曾向联邦政府表示,计划在美国境内开凿一条全新的运河。1918年一战结束后,帝国灌溉区域再次向联邦政府寻求支持,提议在科罗拉多河下游河谷修建一座防洪蓄水大坝,抵挡洪水灾害,避免河谷再次遭受1905—1907年的灾难性水患;除抵御洪灾外,该水坝还可以增加下游的农业灌溉用水量,使帝国谷在内的广大地区受益。这些提议后来得到了垦务局的支持。

1902年,时任垦务局副总工程师的戴维斯(Arthur Powell Davis),发起了如何利用科罗拉多河水资源的初步研究。垦务局建造了拉古纳分水坝(Laguna Diversion Dam),方便了亚利桑那州尤马(Yuma)地区的农业发展。1902—1919年,垦务局忙于修建西部地区的其他重大工程项目,对科罗拉多河的开发暂时搁置。一战后,垦务局负责的重大项目基本竣工,开始考虑科罗拉多河下游蓄水坝的建设工作。2.3.1.2 佛耳—戴维斯报告

1915年,戴维斯被擢升为垦务局局长。他敏锐地意识到水坝建设在科罗拉多河开发利用当中的重要性。在帝国灌溉区域和戴维斯个人的双重推动下,国会于1920年通过决议,批准垦务局开展关于建设全美灌溉系统(All-American Canal)和科罗拉多河蓄水坝的初步研究。这项决议实际上拉开了胡佛大坝规划的序幕。

1922年,佛耳—戴维斯报告正式出台。在该报告中,戴维斯认为,蓄水坝的建设不单要考虑防洪蓄水,更要强调水力发电在工程建设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水坝竣工后可将生产的水电销售出去,以补偿建坝成本。这份提议因涉及联邦政府在水电生产和销售中的角色,引起了多方关注。20世纪20年代,私人资本控制着美国大部分电网,并不断游说各级政府以制定有利于自己的立法。由联邦政府出资、用水电偿还工程款的科罗拉多河大坝建设规划,无疑挑战了私人资本在电网领域的垄断地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流域水电开发模式。从成本来看,水电销售是建设巨型水坝唯一可行的方法。于是,私人电网利益集团的代表们提出,在科罗拉多河下游修建一座较小规模的防洪坝、降低建坝成本,由此限制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但是较小规模的水坝仅能满足防洪需求,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科罗拉多河的水利资源,遭到了垦务局工程师们的反对。为使联邦政府建坝的立法能顺利通过,博尔德大坝协会(Boulder Dam Association)等机构向民众印发了系列宣传资料,甚至洛杉矶水电局(Los Angeles Department of Water and Power)也督促民众奔走相告,以获得其他州民众的支持。

最终,以戴维斯为代表的支持大力发展科罗拉多河资源的官员们,以及其他希冀通过建设水坝促进南加州经济发展的人们,在这场争论中获得了胜利,并由戴维斯负责这个水坝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规划工作。2.3.1.3 博尔德峡谷工程法案

1928年国会通过博尔德峡谷工程法案,并经由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签署成为立法,授权建设这座巨大的拱形重力混凝土坝。一开始坝址选在科罗拉多河下游的博尔德峡谷(Boulder Canyon),后来又改为20英里之外的黑峡谷(Black Canyon)。这里山谷狭窄、悬崖陡壁、蓄水量可观,与水坝同时建造巨型水库,能为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农业以及市政提供用水和电力。水电成为整个工程项目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胡佛大坝上的发电站由联邦政府建设、归联邦政府所有,但发电站的实际运行需托付给非联邦单位;二是私人电网企业可以参与竞标,购买生产的水电。2.3.1.4 水坝建设

包括犹他建筑公司在内的几家公司联合组建“六公司”(Six Companies Inc.),为获取修建胡佛大坝的合同参与竞标,以较低报价取胜。1931年,在垦务局的监管下,“六公司”正式开始了兴建水坝的工作,1935年水坝竣工。胡佛大坝横跨科罗拉多河,位于大峡谷下游约150英里处,距离西边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Las Vegas)约25英里。这是科罗拉多河流上第一座巨型水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拱形坝。罗斯福总统本人参与了竣工仪式,赞誉胡佛大坝是“20世纪的奇迹”。2.3.1.5 博尔德峡谷工程法案和胡佛大坝的积极意义

博尔德峡谷工程法案的通过和胡佛大坝的兴建,为科罗拉多河的后续开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水坝建设切实发挥了垦务局作为联邦机构在科罗拉多河开发中发挥的主导作用,遏制了私人电网对巨型水坝的控制和垄断,开辟了联邦政府调研、决策,承包商参与竞标,私人企业承建并运行水坝的路子。

科罗拉多河沿岸各州意识到了协商一致、通力合作、共享流域资源红利的必要性,能够通过协议或者法律手段协调州际之间的水资源利益矛盾,促进跨州流域的宏观发展。

虽然亚利桑那州并不满意博尔德峡谷工程法案和胡佛大坝工程,但根据美国宪法,科罗拉多河下游是可通航水域、属于联邦政府管理的州际贸易范围,最高法院的判定明确了联邦政府和各州在科罗拉多河流域开发中的权责。2.3.2 1956年科罗拉多河蓄水工程法案(Colorado River Storage Project Act)及系列水利工程

科罗拉多河年径流量并不稳定,大量盈余的水资源在丰水年份无法储存,而下游各州在枯水年份又无法得到足够的水量。1922年科罗拉多河协议问世后,上下游各州之间对上游河水的供给管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为了有效管理科罗拉多河的水量,保障下游各州享有1922年科罗拉多河协议中规定的取水份额,缓解枯水年份的用水难题,科罗拉多河蓄水工程法案应运而生。

这项法案提倡在科罗拉多州的库尔坎蒂(Curecanti)、怀俄明州的弗莱明峡谷(Flaming Gorge)、新墨西哥州的纳瓦霍原住民部落区(Navajo)以及亚利桑那州的格兰峡谷(Glen Canyon)四处地点修建相应的大坝、水库和相关水利设施。除纳瓦霍地区项目仅用于防洪外,其他三处的工程建设都把水力发电涵盖在内。这一系列工程都3位于科罗拉多河上游及其主要的支流中,蓄水总量可达3400万m/s左右,发电总量可达1813兆瓦特。

其中,格兰峡谷项目(Glen Canyon Unit)是整个工程中最重要的项目,包括格兰峡谷大坝、鲍威尔湖(Lake Powell)和格兰峡谷3发电站的建设。鲍威尔湖蓄水容量可达2700万m/s,在整个蓄水工程中占据64%;而格兰峡谷发电站可产生1296兆瓦特水电,相当于该系列工程总发电量的3/4。

格兰峡谷项目在水坝开工前,就引起了诸多争议。近来有民间环保团体呼吁,排干鲍威尔湖湖水、恢复格兰峡谷的自然风光。如今,格兰峡谷项目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倡导恢复峡谷的提议并未得到采纳,格兰峡谷大坝依然在科罗拉多河蓄水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4 重要调水工程2.4.1 中亚利桑那调水工程(Central Arizona Project)

1968年,国会通过了《科罗拉多流域工程法案》(Colorado River Basin Project Act),授权垦务局兴建中亚利桑那调水工程。该法案还规定,联邦政府内政部与非联邦企业展开合作、签署协议,前者从非联邦企业运营的纳瓦霍工程项目中获取24.3%的电力;电力可以输送至中亚利桑那调水工程服务区域。

该项工程计划把科罗拉多河水输送到亚利桑那州中部和南部,缓解亚利桑那州的水资源匮乏问题,补给透支用水和城市的水资源储备,避免地下水过量开采带来的地面沉降等隐患,保障该地区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调水工程的建设始于1973年,计划每年向马里科帕(Maricopa)、3皮纳尔县(Pinal)和皮马县(Pima)输送约150万m/s的水量,并且向菲尼克斯(Phoenix)和图森(Tucson)在内的都市地区供水。工程起点为哈瓦苏湖(Lake Havasu),工程终点为图森西南部的印第安保留地。运输主干道全长336英里,由一系列抽水装置、引水渠、隧道、输水管道构成,于1993年完工。项目内的水坝新建和改建工作在1994年大体结束。所有非印第安地区的农业供水体系和大部分城市供水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完成。部分原住民居住区的供水系统还在建设中,预计还需要20年才能完成。

这项水资源综合开发管理项目,可以为亚利桑那州提供超过1403万m/s的水量,为70万英亩的非印第安农业灌溉区和约13万英亩的印第安居住地提供水资源,为菲尼克斯都市群的500万人输送科罗拉多河水,并促进图森的地下水补给。2.4.2 科罗拉多河—大汤普逊河调水工程(Colorado-Big Thompson Project)

科罗拉多河—大汤普逊河调水工程是一项联邦政府主导的引水工程,旨在将科罗拉多上游水资源输送到东部的芬兹山脉都市走廊(Front Range)。

在科罗拉多州,80%的雨水都降落在落基山脉的西部斜坡带上、水量丰富,但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东部的平原地带。为缓解科罗拉多州东部地区的干旱和用水问题,一项跨山调水的工程应运而生。与调水工程相关的项目勘察从1933年开始,1935年垦务局获得公共工程管理局(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资金继续进行工程调研,1937年北科罗拉多水利区(Northern Colorado Water Conservancy District)成立,1938年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开工,1959年所有批准项目全部竣工。

这项工程由垦务局下设的科罗拉多东部地区办公室(Eastern Colorado Area Office)负责,共包括10座水库、18座堤坝、1条山底隧道和6座发电站。科罗拉多河—大汤普逊河调水工程建设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的农业灌溉需求,同时兼具市政供水、发电、娱乐等功能。但是,随着近年来都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已取代灌溉用水成为主要的用水主体。如今,这项调3水工程每年从科罗拉多河上游取水26万m/s,输送至东部的大汤普逊河,惠及科罗拉多州东北部的33个城镇和7个郡,为72万英亩土地提供补给水源,使83万居民从中受益,6座发电站年均发电共计7.59亿千瓦时。2.4.3 全美灌溉系统(All-American Canal)

1928年,美国国会通过《博尔德峡谷工程法案》,授权建设全美灌溉系统。该工程于1934年开始建设,1940年第一次通水,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系统。

全美灌溉系统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由帝国引水坝、沉沙池、全美灌溉干渠、科切拉(Coachella)灌溉干渠及一些附属设施组成,将科罗拉多河水输送至帝国河谷、科切拉河谷、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尤马灌溉工程。灌溉渠道长达80英里,可灌溉63万英亩的农田,每分钟最多能提供26155立方英尺的水量,极大地促进了帝国谷农业生产的发展。

全美灌溉系统由帝国灌溉区域、科切拉灌溉区域和尤马灌溉区域三个相对独立的灌溉区域构成。灌溉系统的管理按照法定合同,由帝国灌溉区域委员会、科切拉灌溉区域委员会和尤马灌溉区域委员会依照分工独立管理。其中,帝国灌溉区域负责全美灌溉系统的调度和维护工作,费用则由三个灌溉区域分摊。灌溉区域的水量分配按照水权依法管理,并辅以相应的协调机制、协商解决。3.流域现状

这条壮丽神奇的河流曾经肆意怒吼着,以愤怒的激流在美国荒原雕刻下生命的绚丽印记,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如今,它却更像一条玉带静静地流淌着,失去了人们记忆中的野性之美。

多年来,干涸、污染、管理不善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条曾经生机勃勃的美丽河流。2013年,美国河流协会(American Rivers)甚至把科罗拉多河列为美国十大濒危河流之首。3.1 水资源供需矛盾

科罗拉多河水资源的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这可能是目前最严峻的问题。根据美国河流协会和西部资源倡导者(Western Resource Advocates)在2014年7月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60年,这33个供需缺口预计会达到380万m/s,而1m/s水量大概是两三个美国家庭一年的用水量。这个供需缺口会影响3600万居民的饮水、农业灌溉、经济发展,还会危及合计264亿美元的户外娱乐产业和25万人的就业。

一方面,科罗拉多河流域内的人口急速增长。仅以亚利桑那州和科罗拉多州为例: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7)指出,1990—2000年,前者人口增长了40%,后者人口增长了30%。这无疑对农业、城市、工业用水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业用水总体偏多,但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以惊人的速度攀升,对科罗拉多河供水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全球升温,河水蒸发加快,河流干涸也成为该流域发展面临的极大挑战。对科罗拉多河而言,这种挑战可能是致命的。美国垦务局表示:气温升高将导致科罗拉多河在未来50年间损失9%的流量,这会严重限制流域内各州可利用的水资源。过去的十多年间,科罗拉多河流域都处于干旱期。从2000年以来,这片区域的蓄水量减少了35%,成百上千英亩的农田枯竭。相比20世纪20年代,如今科罗拉多河三角洲的覆盖面积还不及原来1/10,河流未至出海口便已干涸。利用科罗拉多河水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户外娱乐项目也遭受沉重打击。索斯维克协会(Southwick Associates)(2012)表示,科罗拉多河休闲产业本来每年可以创造170亿美元的零售业绩;2012年科罗拉多河遭遇大旱,由于河水过浅,人们甚至无法在其中划桨或捕鱼。3.2 环境恶化

工程建设、气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使科罗拉多流域环境不断恶化,部分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其中有四种鱼类被联邦政府正式确认为濒危鱼类。

科罗拉多河上比比皆是的水坝和河流改道项目建设,方便了人们对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却给生存在这片流域上的野生动植物带来了威胁。千百年来,它们一直依赖科罗拉多河流域特殊的水文环境。卡尔·W.弗莱萨(Karl W.Flessa)等人(2001)指出,过去这条奔涌的河流每年能为三角洲带来1.6亿公吨的沉积物,然而今天这个数字却几乎变为零。经驯服的科罗拉多河流丧失了原有的野性和美丽,丰富的沉积物和营养物质消失殆尽,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岌岌可危。

在2014年发布的《美国十大濒危河流》中,科罗拉多流域有两条河流赫然在列,怀特河便是其中一条,这与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计划在该片区域新建1.5万个石油和天然气钻井有关。1997年,土地管理局就曾预测,未来的15~20年怀特河区域上会修建起1100个石油和天然气钻井。2006年,油气需求迅猛增长,土地管理局又宣布计划对《怀特河区域办公室资源管理规划》(White River Field Offices Resource Management Plan)做出修改。2012年8月发布的《环境影响报告草案》(Draft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提供了一系列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建设方案,其中一项优选方案倾向于建设1.5万多口油气钻井。如果实现,这将成为科罗拉多流域史上最大的公共土地发展方案。

这种空前规模的油气开采无疑有很多弊端:供水减少、水质污染、耕地退化、空气污浊等。是急功近利、只顾向科罗拉多流域索取能源?还是以全局的、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把握怀特河地区的油气开发?土地管理局务必要在权衡各方利弊的基础上,给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在充分利用公共土地丰富资源的同时,保护流域的生态多样化,勾勒可持续发展蓝图,切实履行机构的责任与使命。

美国西部从20世纪70年代起气温逐渐升高,其中科罗拉多流域的暖化现象尤其突出。不断升高的年均气温,导致科罗拉多河年径流峰值时段发生改变,高峰流量到来的时间不断提前;与此同时,气温升高加速高山积雪蒸发,总体径流量减少。在这片流域独特的水文生态环境下生存的野生动植物群,由于其原有的栖息地、迁徙模式、食物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不得不在短时期内适应科罗拉多流域新的径流模式。

外来物种入侵加剧了科罗拉多河本土濒危物种的困境。流域内原有的鱼类不仅要与外来鱼类争夺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还可能被外来物种吞食。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入侵物种对流域的威胁以及消除这种威胁的迫切性。虽然在本土生物和外来物种生存优先的问题上,仍存在着一些伦理上的争议,但是目前的立法仍倾向于清除流域内的外来物种,保护本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和生存发展。

纳塔利(Natalie)(2012)指出,影响科罗拉多河水质的污染物中,有三种不可忽视:高盐分、沉积物、硒元素金属。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致使科罗拉多河中含盐量过高;在部分河段,河水所挟带的沉积物遇水坝后积聚在水库底端,减少了水库蓄水容量,影响了水坝的工作效率;沉积物并不容易排入大海,相反还会积聚重金属毒素,损害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同时,人类农耕、采矿、填埋垃圾的活动都会导致重金属元素进入到河流中。这些都给科罗拉多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带来了不利影响。

此外,流域内各州对水资源的管理模式不同,用水矛盾错综复杂,旧有的水管理方式不健全、产生诸多弊端,并不能高效地解决当前水资源分配和使用问题。部分州还面临资金不足等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