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讲给年轻人的财富课:全新升级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3 19:08:53

点击下载

作者:宿文渊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嘉诚讲给年轻人的财富课:全新升级版

李嘉诚讲给年轻人的财富课:全新升级版试读:

前言

李嘉诚,商界泰斗,香港“超人”,也是财富和成功的象征。他有无穷的智慧和胆魄,总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商机,将财富收入囊中。

2015年1月,《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李嘉诚以个人资产335亿美元,稳居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他的成功之道,是无数梦想成功的人渴望了解的秘密。

李嘉诚书写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创业神话——14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30岁即成为千万富翁。他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一种象征,他以自己雄厚的实力和庞大的商业帝国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更赢得了“超人”的美誉。

相信这也是每一个血气方刚、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梦寐以求的辉煌人生,我们都希望像李嘉诚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抓住机遇,成就自己的财富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但想要创业,想要积累财富,规划自己的人生,又谈何容易!当遇到困难、失败沮丧、对未来迷茫、对自己快要失去信心的时候,我们不妨看看李嘉诚的人生财富路:他少小离乡,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由于父亲的不幸早逝,他小小年纪便步入社会,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为一家生计四处奔波。他当过要擅长察言观色的小伙计,做过受人白眼的商业推销员,直到他成为一个雄心勃勃的塑胶花工厂主,赢得“塑胶花大王”的美誉,才开始大展宏图。他涉足地产业,成立长江实业;之后走向世界,实现跨国跨地区投资;后辗转股市,成为屡战屡胜的大赢家;又涉足货运行业、网络传媒……如今,李嘉诚旗下长和系的业务已经遍及全球56个国家,涉及投资产业、地产、货柜码头、石油、电讯、网络科技、文化传媒、零售、航空等多个领域,这使他成为华人历史上横跨产业最多、国家最多的企业家。李嘉诚缔造的商业神话,已不仅仅是一个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成为众多创业人士和追求成功者反思、学习的典范。

事实上,很多人都具备获得财富的权利和潜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纵观李嘉诚在商海搏击几十年的经历,不难看出,他能够在投资领域从白手起家到功成名就,不仅仅是依靠艰苦奋斗,还有与众不同的投资理念和眼光。他的成功经验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他追逐巨大财富的经历能给我们以积极的借鉴。在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可能我们不能完全依照李嘉诚的财富道路规划自己的人生,但是那些富有巨大价值的成功经验是亘古不变的。

本书深刻总结了李嘉诚纵横商场的宝贵经验,详细解读了李嘉诚如何攫取财富的智慧,多角度论述了他取得财富的方法与胆略,并以建议与忠告的形式呈现给希望成就财富人生的年轻人。这些内容精辟、实用,力求为那些站立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年轻人指明方向。可以说,李嘉诚的每一句话都是人生箴言,字字都是对自己财富、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本书没有就经商论经商,而是将为人处世和经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讲述,这样更易于让希望通过经商实现自己财富梦想的广大年轻人理解和接受。

成功不能复制,但经验可以借鉴。相信每一个有志于成功的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吸收和借鉴李嘉诚的人生成功经验,并为之努力,你也可以打开属于自己的财富之门。

第1堂课 实业为基——以实业聚财,累积财富真资本

开拓实业,要做就做最好

在不少人看来,素来有儒商之誉的李嘉诚着实有些“嬗变”,但这种嬗变是表现在他的实业开拓上,从当初塑胶业起家,李嘉诚先后涉足了地产、石油、货柜码头、电讯、网媒、零售、航运等。一路走来,李嘉诚从来不满足于一个行业领域的成功,他随时都在关注商海潮流,每一次小小的波动,李嘉诚总能依靠着他敏锐的嗅觉在第一时刻洞悉,从而转战商海的各个战场。

如今李嘉诚的实业帝国已经跨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然而令人们不得不称叹的是,不论李嘉诚踏足哪个行业,似乎他总能得心应手。或者说李嘉诚是干一行,精一行,每一次新的尝试与冒险,李嘉诚总是准确分析计划,然后大胆投资,精到运营,所以从“塑胶花大王”到地产巨擘,再到货运霸主、3G先锋……李嘉诚的实业开拓,从不是盲目跟风,他奉行的是要做就做最好。

和李嘉诚颇为相似的是,名列亚洲富豪第12位的菲律宾首富陈永栽。这位同样有着儒商美誉的华裔商人,也以他的商海“72变”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陈永栽是一个传奇。从平凡到辉煌,从贫穷到富有,这样的经历听起来更像神话。对怀抱梦想的年轻人来说,陈永栽又是一个活生生的梦想成真的例子。陈永栽的经历向人们证明,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不仅是故事,而且是可以实现的现实。

陈永栽1934年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陈延奎在一家烟厂做工。当时,日寇侵华,闽南沿海一带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年仅4岁的陈永栽随父母远渡重洋,背井离乡来到昔日被人们称为吕宋的菲律宾谋生。几年后,父亲身患重病,只得举家陪同父亲回乡治病。当跟随叔父重返菲律宾时,陈永栽已经11岁。为了补贴家用,他只好在烟厂当童工。他白天干活挣钱,晚上挑灯夜读,以顽强的毅力修完了中学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远东大学化学系。之后,他半工半读,完成了大学课程。毕业后,他在一家公司任实验室助理,不久就被提升为业务经理。

1954年,年仅20岁的他和朋友合资开了一家玉米淀粉加工厂,不赚反赔。这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击垮意志坚定的陈永栽,他曾说: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关键是将不利条件转变为有利的条件。他没有活在失败的阴霾中,而是将借来的钱创立了甘油公司和化学原料公司,这让他初尝了赚钱的滋味。

11年后,陈永栽经过缜密的考察后卷土重来,在马里拉市郊购买了一块土地,创办了福川卷烟厂。到20世纪70年代末,福川卷烟厂已发展成为全菲最大的烟厂,产品占据了菲律宾卷烟市场的七八成,并辐射到香港和东南亚各国。1979年,是福川香烟的鼎盛时期。在当年举行的第13届世界巴黎香烟质量评比会上,陈永栽烟厂生产的香烟一举夺得了三枚金牌和一枚银牌。从此,他的福川牌香烟全面打入了国际市场,在欧美、日本、中东的香烟市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陈永栽本人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南亚烟草大王。

20世纪70年代起,陈永栽开始涉足进出口贸易和房地产,先后创办了椰油厂、肥皂厂、石棉厂、电子厂、炼油厂和养殖场等企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陈永栽又将目光瞄准金融业,创办了菲律宾联盟银行,并亲任董事长。目前,联盟银行在菲律宾国内有近百家分行,成为菲律宾华资三大银行之一。

20世纪80年代,陈永栽开始进军海外。他首先瞄准的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香港,在港设立了自己的海外发展基地——福川贸易公司和新联财务公司。1981年,为了满足在美国大市场投资业务的发展,他在美创办了美国海洋银行。此后,陈永栽看好内地的发展前景,投资3亿元人民币,创建了厦门商业银行。

陈永栽的身上有一股和李嘉诚极为相似的执着劲,那就是“一件事不干则已,要干必干好”。而这句话也一直被公认为陈永栽的发财秘诀。陈永栽一直坚信物极必反的道理,他总说,人被逼到墙角就会反弹,发挥出惊人的力量。在商场上,开疆辟土,绝不能抱着随随便便或者跟风的心态,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广撒网才能多丰收

超级富翁的“超级”形容的不仅仅是他资产的多寡,一定程度上也指他涉及领域的庞大规模。聪明的商人明白其中的真谛,“播种”越多,才会有更多更好的收成。

怎样才能赚大钱?投资房产、买股票、搞航运还是涉足其他行业?只要具有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前瞻的智慧,每个行业都可以赚大钱。现代社会,优秀商人已不仅仅将眼光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一个行业赚钱再多,总显得有些“单调”。真正有大气魄的商人会尽量涉及多种行业,他们明白多投多得的道理,如同种地,春华秋实,播种越多,收获越丰盈。

李嘉诚不仅在塑胶业大有建树,而且在地产业可谓如鱼得水,不但在香港稳坐宝座,而且还把触角伸到了世界几十个国家,真可谓世界级地产家。与此同时他还在电讯业、石油、货港码头、网络、零售业……叱咤风云。所谓广撒才能多丰收。只有一粒种子,若想套住多只珍稀鸟类,无异于痴人说梦;但若是撒上各类种子,则或可以每有对路,一网打尽。

同李嘉诚一样,香港商业大亨霍英东也是这样一个成功商人。他一生经营领域众多:房产、博彩、石油、酒店、航运等都留下过他投资的身影。

霍英东原籍广东番禺,幼时家境相当贫困,全家靠父亲的驳船生意生活。霍英东小时候,父亲因为翻船溺水身亡,两个哥哥也在随后的一次台风中身亡。有人说,霍英东或许是香港亿万富翁中身世最苦的一个。但苦难没有摧毁这个亿万富翁的心,反而更加激励他去创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香港金融业发展迅猛,霍英东觉得金融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商业住宅楼的发展,他断定房地产业将大有可为,就率先投资280万港币大兴土木,创立立信置业建筑有限公司。通过购房者的定金建造楼房,他也因此大赚一笔,一举打破当时香港房产生意的最高纪录。此后,霍英东当上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拥有香港70%的房产生意,他也由此得到了香港“土地爷”的美名。

20世纪60年代,淘沙在香港商界还是个被“遗弃”的行业,它需要投入大量劳力和资金,但回报相对很小。通过在房产行业的打拼,霍英东意识到淘沙业的丰厚利润,毅然投入大笔资金从泰国购入一艘大型挖沙船,正式挺进淘沙业。随着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无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建筑用沙成为抢手货,霍英东的淘沙船又一次挖得满满黄金,霍英东也得到了“海沙大王”的美称。

霍英东还参股澳门娱乐有限公司,经营澳门博彩业。据资料显示,澳门娱乐每年给他的分红颇为丰厚,从5000万到2亿港币不等——1984年5000多万,1992年达到2.6亿港币。此外,他于1962年成立信德船务有限公司,专营港澳海运,吸引香港旅客到澳门旅游的同时,也间接刺激澳门的博彩业。1973年信德船务在香港上市,20世纪90年代,它成为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市值一度达到120亿港币,霍英东每年也有一两亿港币进账。

20世纪70年代,霍英东又在广东中山兴建宾馆。宾馆动工之时,内部设备和用品全需进口,在宾馆建成的时候,总计投入4000万港币,占地100万平方米。1982年中山宾馆的营业额在全国第五,跻身内地五大宾馆之列。

李嘉诚和霍英东都是集亿万财富于一身,除了依仗过人的商业智慧外,敢于在多领域投资的魄力和胆识也是他们成为富豪的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李嘉诚在自己创业成功的某一领域一直做下去,即使做大做强,也只是某一领域的大亨。

一条路再宽,也只是一个方向、一种途径,不会有新的发现与探索。富豪们正是敢于在不同行业尝试,才不断地淘出金子。平凡的我们也应该这样,条条大路通罗马,财富的道路也不止一条,要学会从多个行业赚钱,这样你才会成为富翁。

不要小看零售业的“蝇头小利”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可能产生惊人的影响。所以,只要自己没有与世隔绝,一举一动就处在世界的生产链条上,时刻准备验证蝴蝶效应。生活中,往往含有一些酵质,假如酵质膨胀了,就会使生活产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影响命运。查尔斯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一年到头》中写道:“有人曾经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天才?’他回答说:‘天才就是注意细节的人。’”在风云变幻的现代经济社会里,零售业就是商场中的细节,而一个成功的商人,往往也是善于发现并成功运作细节的人。李嘉诚的企业王国里,零售业占据了一方不容忽视的天空。他旗下的屈臣氏连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零售业的巨大利润空间,不仅李嘉诚看到了,全球巨商中的许多双眼睛也都盯住了这个领域。全球500强榜首企业的沃尔玛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截至2009年5月,沃尔玛在全球14个国家开设了7900家商场,员工总数210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1.76亿人次。沃尔玛1996年进驻中国,为实现在中国百姓心中的大面积“着陆”,沃尔玛一直都在努力降低成本,为顾客省钱。几年的努力使沃尔玛在中国获得了迅猛发展,并一跃而起占据了中国零售超市的榜首。

发财致富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但为什么只是少数人成为富翁,更多的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做到?其原因就是这些人赚钱心理过于迫切,导致心态出现偏差,他们只想发大财、赚大钱,不把赚小钱的机会放在眼里,殊不知,许多大富翁都是从小生意做起,赚小钱发家的。贾亚芳,2004年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之一,曾经的下岗女工,因为一碗凉皮成了闻名全国的百万富翁。她靠500元起家卖凉皮,后来将自己的捷尔泰凉皮连锁店开到全国20多个省市,有近200家店。贾亚芳的凉皮事业从她下岗第二天就开始了。她先调查市场,然后采购原料制作凉皮。第一次卖凉皮就净赚20元,这让她高兴不已。她继续把凉皮做大,但第一次正式开店让她受到了损失,凉皮的口味不好导致无人上门。在第二次开店的时候,她更加精心地研制新的凉皮口味,开张的第一天,她的凉皮卖了110碗,第二天200碗,第三天350碗……前两个月她净赚3万,第三个月要吃捷尔泰凉皮就要早早排队,这也成了她店前的一景。小有成绩的贾亚芳并不满足,她又将自己的连锁店发展到了全国,捷尔泰凉皮已经在新加坡、加拿大注册,在贾亚芳眼里,世界才是真正的舞台。贾亚芳的经历告诉我们,钱没有小钱大钱之分,只有人的能力有强弱之分。一个拥有致富心、财富梦的人能将小钱做成大钱,小生意也可以做出大格局。

李嘉诚的业务遍布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涉及多个领域,像这样一位华人首富,他也是从做推销员开始,如今也同样不会轻视零售业这样的“蝇头小利”。曾有位百万富翁说“小钱是大钱的祖宗”,现实中的很多百万富翁就是靠赚不起眼的小钱、做不值一提的小生意起家的。据统计,国外90%以上的大富豪是白手起家或靠小本起步的,只有不足10%的人靠继承遗产发家。

从李嘉诚、贾亚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经商不要嫌生意太小,做小生意是赚大钱的必要步骤,做小生意可以增加阅历,培养金钱意识和赚钱能力,积累人脉,摸索市场。一个连小生意都经营不了的人更驾驭不了大事业。所以,不要好高骛远,把小事做好,也能开创一番广阔天地。

品牌意识很重要

经商讲究信誉,这就是一种品牌。坚持守信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吃点儿亏,但这是干大事业者必不可少的素质,与响当当的名头。要发展事业,更需要具备品牌意识。纵观世界各大品牌,无不在好质、好量、好服务上下足功夫,这就是品牌。

李嘉诚重视自己的品牌、信誉,他说:“信誉是我的第二生命。”当他的建筑形态遭到民众的反对时,他会选择放弃,即便是已经投入很多。这就是品牌,不会抢夺,理性而宽容。也因此,李嘉诚的盛誉名扬海外,他的名片即是他的品牌,他的品牌即是他的信誉,从而赢得了无数次抢先获得信息的先机。

营销大师科特勒曾这样说过:“事实上,市场上成熟的产品越来越多,竞争者大致类似,企业必须用品牌树立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有些成功的品牌,不论它涉足什么行业,人们都购买它的产品,因为它有品牌。”

闻名于世的雀巢公司始创于19世纪中叶。公司建立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产品线不断拓宽和加长,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雀巢公司并没有一味采用当时所通行的品牌延伸策略,将雀巢品牌应用到其所有的产品上。因为它清醒地认识到,在食品行业,当品牌过度扩展到太多不相关联的领域时,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力和品牌认知度就可能会逐渐减弱,从而削弱品牌原有的内在魅力,最终使公司的品牌成为一个没有特点、特色和竞争力的简单符号。

基于这种认识,雀巢公司实施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品牌策略,建立起公司品牌和产品品牌既相互促进又相对独立的金字塔形品牌体系。

雀巢公司非常重视品牌管理工作。它专门设立了战略经营总部来负责雀巢各品牌的连续发展和在相关领域的效能。采取不同的品牌定位方式为家族品牌定位,并利用家族品牌的力量进行延伸,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的各种产品品牌力量不断壮大,市场形象不断提升,使得这个品牌金字塔的塔基更加坚实,从而也使得位于塔尖的“雀巢”品牌日益耀眼夺目。

雀巢的经验与李嘉诚虽然不尽完全相同,但他们有着同样的品牌理念,雁群高飞头雁领,不论飞行还是栖息,都能看到头雁的引领,头雁在雁群中是最强壮、最敏锐的那一只,所有的大雁都服从头雁的指挥,并无条件地接受它的队形引导。

一个出色的商人能成为商场中的“头雁”,能在天空中飞得高、飞得好,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然,每一位商人都想成为一只“头雁”,“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于是,这里就涉及一个“个人品牌”的问题,只有“品牌”打造得够强,含金量够高,你才有资格做那只“头雁”。

其实“品牌”,不仅仅是企业、产品的品牌,个人同样拥有品牌!李嘉诚无论是他的企业品牌还是其个人品牌,都已经形成一笔无形的资产,成为他事业辉煌的重要支柱。

存钱过“冬”的艺术

李嘉诚一生经历数次金融严冬,却始终屹立不倒,同时又常常能把握时机,逆市扩张,每每创造出在危机中创造财富的奇迹。究竟是什么使得他具备如此坚忍和逆风飞扬的能力?

其实李嘉诚也是个凡人,他不能未卜先知,也没有遇险化夷的超能力,他有的只是睿智敏锐的洞察力、冷静的分析力和优于常人的忍耐力,同时,在历经几次金融风暴的淬炼之中,李嘉诚逐渐磨炼出一套自己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比如现金为王、低负债率、全球多元化分担风险、看准股市高位适时融资,这些往往使得危机来临前的李嘉诚有着充足的资金储备。而这一切令他有足够的信心顺利过冬,同时又在过程中积蓄力量,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危机中的拓展机会,也因此李嘉诚似乎总比别人走得更稳健。

在李嘉诚的御冬术里,始终有一条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现金。

许多人总是对于长远的重大战略重大决策具有高度的重视,而觉得企业日常事务中的现金流只是交由财务人员管理的小事。然而,在企业里,现金流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现金流决定着企业生死。现金流对于一家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其影响远远超过利润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如果现金流断裂,即使企业未来的利润再高,也无法解决生存问题。没有了现金流的企业就等于在“等死”。

曾有记者问史玉柱:你提到了那次失败,对于那次失败,你最大的梦魇是什么?史玉柱的回答有些让人心酸:“就是被追债。现在给我留下的后遗症就是,我一定要留着充足的现金。现在我的账上趴着69亿现金,几乎是网游行业现金储备的总和。我觉得踏实。”也许非要经历过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才会说出如此刻骨铭心的话。巨人当初在一个星期之内就迅速地垮塌了,从休克到死亡,一瞬间的事,许多人都没回过神来。蓦然回首,史玉柱肯定会有心惊肉跳的感觉。他说:企业最怕在现金流上出问题,企业亏损不一定会破产,但现金流一断企业就会完蛋。现在我不负债了,而且保持着大量的现金流。我们的现金储备已经超过网游行业的公司现金储备总和了。他总结道,10年前的民营企业,现在还活着的不到20%。主要问题其实不是管理不善,而是财务危机——投资失误导致资金紧张,最后资金链断裂。史玉柱以沉痛的教训为忽视现金流管理的错误埋单,也为之后的企业家敲响了警钟。

确实,作为商场经营者,必须懂得现金流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在不同阶段经营情况的特征,管理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正常的运营。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尤其是那些处在高速成长期的企业,只看到自身的快速强大,而忽略了自己处在商海洪流中可能面临的危机。金融危机、产品安全危机、品牌信任危机、人事动荡危机……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无处不在,如果不懂得以危机作为自己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企业难逃失败的宿命。

李嘉诚用他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使自己拥有有备无患的现金流总不是件坏事,保守谨慎和深谋远虑有时其实只是一件事的两面。存钱过冬,是保守,是谨慎,更是艺术,体现了一个深谋远虑又沉稳的商人睿智的经营策略。李嘉诚启示录

李嘉诚如是说现金流、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我一贯最注重的环节,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标。任何发展中的业务,一定要让业绩达致正数的现金流。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过去两年里股市最炽热的时候,有人说如果我们将码头业务出售,可以获得50~60倍的市盈率,我们不是不懂得买卖,但集装箱码头是我们的核心业务,这么多年建起来,不会随便卖掉公司的控股权。因为我不是只投资一种行业,我是分散投资的,所以无论如何都有回报,我比较小心。而且我个人(资产),很多是一个礼拜便可以拿得到现金。一周能拿到现金(的项目)占我的投资比例不少于1/3。例如政府债券、股票,一个礼拜都能拿到。我当然还有其他的投资,例如地产,这不是马上可以兑换为现金的。

第2堂课 稳中求进——投资非投机,稳扎稳打步步为“赢”

未买先想卖

回望李嘉诚几十年的商业生涯,商业环境的风云突变并不罕见。他历经两次石油危机、亚洲金融风暴等历史性的重大危机,能够在长达50年的经营中,从未有一年亏损,直到最近几年仍能保持两位数的利润增长率,如果用“幸运”来解释显然远远不够。《全球商业》曾采访过李嘉诚,其间李嘉诚的回答或可以管中窥豹。

李嘉诚谈道:“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你就先想怎么卖出去。”的确,成功并非神来之笔,而是步步为营的结果。当别人看他是一飞冲天的“超人”,他自己却在沉思:要不要出手、出手后的结果是什么。

在顺境时居安思危,巧妙布局,在关键时刻突发奇兵,在李嘉诚投资之中比比皆是。但是在逆境中呢?逆境中李嘉诚同样从容不迫,要么坚持,要么退步,要么完全撤出,李嘉诚的掌控步调依然井井有条。

所以,李嘉诚告诉记者,做生意,一定要有周详的计划。危机感的体现,其中一点,就是在做生意之前,未投入资本之前,要考虑一下:“投资时我就是先设想,投资失败可以到什么程度。成功的多几倍都没关系,我也曾有投资赚十多倍都有,有的生意也做得非常好,亏本的非常少,因为我不贪心。”这种不贪心实在是有计划的。

由于在华人世界的巨大影响,李嘉诚甚至被冠以了“华人巴菲特”的美誉。巴菲特的路子是稳健,李嘉诚也毫不逊色。他善于分配资本,厌恶负债,热爱现金流稳健的业务,并都将状况不佳的老牌公司重塑为一部“价值机器”。“公司是从来没亏过,个人的赚钱、财产,也是一直增加”就是“未买先想卖”的明证。

上海海港工程是李嘉诚的一项大手笔。这一系列迅捷操作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我们来看曾经在《中国企业家》上刊出的一段文字:20世纪80年代末,当大多数国际企业还在观望中国时,李嘉诚的身影已经频频出现在上海市长的身旁。1993年8月,和黄(和记黄埔)获得了在黄金港口上海合资兴建码头的机会,与上海港务局(后改制为上海港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港务”)旗下上港集箱投资上海集装箱码头(以下简称“SCT”),拥有7个集装箱专用泊位,总投资56亿人民币。作为对李嘉诚甘作开荒牛的“诚意”的回报,在SCT,和黄被破天荒允许持有50%的股权。

此后,李嘉诚开始了在中国南方的海港布局。1994年,由和黄和深圳盐田港集团合资成立的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营运,注册资本24亿元港元,其中和记黄埔占73%。其后,和黄陆续获得盐田港区一、二和三期直至四期工程,囊括9个集装箱船泊位,股权都在65%以上。接着是厦门、宁波,到2001年,和黄已经控制了中国东海岸线1/4的港口资源,有了“定价的能力”。

李嘉诚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的重要性。定价能力是李嘉诚最终卖的资本,而其之所以能够在第一时间大手笔“买”,正是基于对“卖”的认识展开的。李嘉诚在全球商界的口碑由此可见名副其实。

如果对当前形势有深刻认识,李嘉诚必然会进行一系列挖掘,为既得利益进行不懈努力,塑料花市场是这样,房地产市场也是这样。每一次投资都能在别人看清形势之前,先一步看清“卖”的形式,从而从容不迫地在“买”处展开,这是李嘉诚“稳健—发展”中的顶级智慧。

在内地房地产市场,李嘉诚可谓是一线、二线城市通吃。2007年4月,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以24亿元联合投得重庆市南岸区杨家山片区地块,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10万平方米。规模之大,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城,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20亿元人民币。由于非常看好内地的房地产市场,李嘉诚不惜提早数年出手,以便完全占领市场。这种大气度,如果没有好的“卖价”,李嘉诚决然不会冒进。有人评论说:“购下地块后储备待用,已是李嘉诚在内地进行房地产投资的公开秘密,有的地块甚至被雪藏了十多年之久。”足见李嘉诚的雄心。

李嘉诚投资收购的赫斯基能源公司如今已成为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最赚钱的“盈利老虎”。而在22年前谁会想到去收购一家资本支出与负债过高的中型石油公司呢?

李嘉诚想到了。他自信地宣布:“赫斯基能源在七八年前还被人批评说得亏损,但是今年和黄最大的盈利贡献就来自赫斯基。”“未买先想卖”,这一思想一次次让李嘉诚在危机中翻身,在翻身中超越,在超越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商道艺术。

有风险意识才有准备

任何制度都存在发生意外的可能,任何决策都存在发生疏漏的可能,任何运行都存在发生偏差的可能……对于不能保证“绝对”的,我们便要用一种意识来做最后的防备,那就是风险意识。风险就像悬在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谁也无法预测它什么时候会掉下来,为此,对自己、对公司、对行业、对市场保持清醒机敏的风险意识,明察秋毫,防患未然,以便化险为夷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对此,李嘉诚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军队的统帅必须考虑退路。例如一个小国的统帅,本身拥有2万精兵,当计划攻占其他城池时,他必须多准备两倍的精兵,就是6万,因战争爆发后,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料不到的变化;一旦战败退守,国家也有超过正常时期一倍以上的兵力防御外敌。

正是因为有足够的准备力量,所以才能笑对风险,及时转向规避,甚至逆转形式。

被媒体尊称为“郎监管”的郎咸平就十分推崇李嘉诚的“风险准备”。郎咸平认为,在对风险的准备上,李嘉诚无疑是内地企业家的榜样。虽然涉足七大行业的多元化公司和记黄埔在七大行业中最坏的负债率高达50%,盈利最好的达到200%,但李嘉诚的天才之处在于通过对七大行业的整合、互补,把最终的数据锁定在了5%~20%,80%的行业实现了长期盈利。

这就说明,李嘉诚的“风险准备”不论是为其以后的大扩张,还是其可能遇到的大困难,都备好了充足的后路。相比较国内其他企业40%甚至更高的负债率来讲,李嘉诚立于不倒之地不是句空话。

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对比:许多企业热衷于做“可行性报告”——总会千方百计地想出各种理由要介入一个新的行当,然后开始憧憬5年计划,并进军500强;李嘉诚很热衷于做“不可行性报告”——假如这个行业亏得一塌糊涂,有没有哪个行业来拾遗补缺。

2007年,美国次贷问题在全球金融海啸全面爆发之前,危机已经逼近,但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李嘉诚不止一次针对股市泡沫和全球经济前景提出警告。两年前就能感觉到危机即将来临,因此其集团在重大政策及发展均非常小心,没有收购其他资产,只在本行内继续发展的李嘉诚正是以其卓越的“风险意识”提前做好了应对,所以才能在其来临时缓冲,没有受到严重打击。能够笑对此次金融危机,李嘉诚并非运气。

的确,在商海里摸爬滚打的李嘉诚就这样说:“任何事业均要考量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风险,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过去我在经营事业上曾遇到不少政治、经济方面的起伏。我常常记着世上并无常胜将军,所以在风平浪静之时好好计划未来,仔细研究可能出现的意外及解决办法。”

不但在事业上是如此,就算是生活、娱乐、休闲中他都没有丝毫放松“风险意识”。他曾在接受访问时说,他的游艇从来都是定制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甚至,“如果两个都坏掉,我船上还有一个有马达的救生艇”。因为有救生艇,李嘉诚才能在任何威胁面前保持冷静,依着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路从容撤退。

不光李嘉诚,全世界精英人物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甚至还把其作为一个课题来实验。在世界著名的大企业中,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发展,挑战会越来越激烈,要是沉醉于自己的优势地位,就可能会遭到淘汰。为改变这种状况,各国企业都很重视推行危机管理。百事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例。

百事可乐公司作为世界软饮料行业的大哥大级人物,可谓春风得意,每年有几百亿的营业额、几十亿的纯利润。但是,展望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公司的管理者们看到汽水业会趋于不景气,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为避免被市场打败的命运,他们认为应该让自己的员工们相信公司在时刻面临着危机。但百事公司一路凯歌高奏,让员工相信危机这回事谈何容易?

公司总裁韦瑟鲁普决定要制造一种危机感。他找到了公司的销售部经理,重新设定了一项工作方法,将以前的工作任务大大提高,要求员工的销售额要比上年增长15%。他向员工们强调,这是经过客观的市场调查后做出的调整,因为市场调查表明,不能达到这个增长率公司的经营就会失败。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危机感马上成为百事公司员工的奋斗动力,使公司永远都处于一种紧张有序的竞争状态中。正是这些,保证了百事公司欣欣向荣地走向未来。

李嘉诚是一个时刻注意风险的人,所以李嘉诚的成功似乎是必然的。因为,他有着绝佳的护航手——“风险准备”。

花90%的时间,不想成功想失败

在一本杂志的卷首絮语上,载有一篇小文,名叫《花90%的时间考虑失败》,其中直接撷取了李嘉诚的话。内容是这样写的:从1950年起,22岁的李嘉诚开始在商场上创业发展,一步步地由“塑料花大王”走向了“地产大王”,成了世界华人的首富。有记者采访李嘉诚:“大家都很好奇,您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从来没有过一年亏损,既能将事业大胆地扩张到世界各大洲的55个国家,又能做到万无一失,从不翻船,这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李嘉诚回答:“我往往会花90%的时间考虑失败。”接着他解释道,“我不停地研究每个项目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这就好比在风和日丽的时候驾船远航,在离开港口之前,一定要想到万一强台风袭来之际应该如何应付一样。”记者问:“一般人满脑子都在想怎么成功,您为什么要花90%的时间去考虑失败呢?”李嘉诚沉稳地回答:“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一个机械手表,只要其中的一个齿轮有了一点毛病,这个表就有可能停顿;一家公司,只要其中一个机构有了一个毛病,这个公司就有可能垮台……把种种失败考虑得越充分,成功的把握才会越大。”居安思危、多考虑失败,是走向成功的清醒剂;故步自封、陶醉于成功,则是走向失败的迷魂汤。“花90%的时间考虑失败”,实质就是向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

最后一句话“向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给人很多启迪。

成功之人之所以成功,常常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东西。

俞敏洪的账上始终趴着几亿现金,目的就是防止遇到“非典”这样的特殊时期;史玉柱的账上也始终趴着几亿现金,而且很多资产都可以在一个月内迅速变现,目的就是防止企业经营万一再次出现原来盖巨人大厦时的局面能安然度过;李嘉诚的账上始终趴着几亿现金,很多资产可以迅速变现,目的就是防止“金融风暴”这样的大灾难……把90%的时间花在考虑失败上,成功人士用其实际行动证明了“失败”的重要性。然而,常人想成功,却都是把心思花在了琢磨着如何能成功上。一左一右,大相径庭。

史玉柱其曾经在《赢在中国》上说过一句话,似乎恰恰应对了李嘉诚的观点,史玉柱说“90%的困难是你连想都没想到过的”。李嘉诚想到了,于是李嘉诚成功了。

的确,一心想成功,便会忽略很多危险。只有边为成功而努力,边留心身边的陷阱、危险分子,才能在风险来临之前及时化解,成功才能步步临近。把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考虑得越充分,成功的把握才会越大。

德鲁克说过:“如果不着眼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确实,德鲁克的这句话与李嘉诚可谓不谋而合。

一个商人如果没有超前的忧患意识,不能居安思危,沉浸于一时得以成功的自我满足中,那么90%的失败就极有可能不是想象,而要成为事实了。

危机意识的核心是“企业最好的时候往往是下坡路的开始”。要求管理者要有忧患意识,要居优思劣、居安思危、居盈思亏、居胜思败,其目的就是预防危机的到来。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没有危机感,其实就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没有危机;在危机感中生存,反而避免了危机。”

而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应当随时具备忧患意识,强化战略的预见性和未来性,善于居安思危,像李嘉诚一样花90%的时间想失败。这不是为了失败而做功课,而正是为了那个梦寐以求的成功做功课。在稳健中求发展,发展才有成功的保证。失掉了稳健,失掉了对失败的警觉性,那么,失败的阴影很可能就会笼罩眉头。

要做大事,“审慎”二字不可丢

人人皆知李嘉诚是稳健、不浮躁的典范。在很多报纸上,最常见的便是“一向审慎的李嘉诚……”之类的话,足见李嘉诚的行事标准:审慎做事。

2009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8月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举行业绩发布会,刚刚过完81岁生日的李嘉诚神采奕奕地答记者问。尽管旗下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中报均胜过市场预期,李嘉诚却对全球经济的走向继续审慎。他说,弄清上市规则后再决定,认为在此时投资股市需要小心,千万不能借钱入市。他幽默地说:“如果炒炒股票就能赚大钱,大家就都不用这么辛苦地坐在这里了。”

如此谨慎预测,说话滴水不漏,且温和亲切,不能不说李嘉诚已把“审慎”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为人持重,不浮躁行事,是许多成功人士面对机遇时的态度和成功的经验。

17岁,李嘉诚辞别舅父,开始自己的创业道路。每次选择都是如履薄冰,审慎决定,而每次的结果都让人欣慰不已。

22岁,李嘉诚创立长江塑胶厂。乐观让年轻的李嘉诚没有看到足够危险,从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也收获了一点“稳健发展”。从此他收获了“审慎”。

第7个年头,李嘉诚开始放眼全球,发现了美轮美奂的塑胶花,并把其挪回家精心培植。审慎处理塑胶花上市前的每一个环节让李嘉诚一鸣惊人,最终成为著名的“塑胶花大王”。

1958年,李嘉诚把重心转向房地产。此时塑胶花的未来已不明晰,很快便会走下坡路。而房地产则接近鼎盛时期,李嘉诚审慎对待“过热”的炒房,终于在危机中独善其身。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李嘉诚在地产业很快崭露头角,在与置地对决中成长为“地产大亨”。他的策略,依旧是审慎行事,稳健发展。

1986年,李嘉诚进军加拿大,经过认真思考后,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在22年后,这个有着巨额债务的赫斯基成为了李嘉诚手中的摇钱树。

……

不必再往后数了,李嘉诚的每一步都彰显了其全盘布局、审慎行事、一击而中的做事风格,每一步都堪称一个经典案例。“我是比较小心,曾经历过贫穷,怎么会轻易去冒险?你看到很多人一时春风得意,一下子就变为穷光蛋,我绝对不会这样做事,都是步步为营。”李嘉诚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其一直被认为是华人商界的一个传奇,从最早的香港“塑料花大王”再走向“地产大亨”的李嘉诚,未来更可能变成“石油巨擘”绝不是一句妄言。

机遇摆在所有人的面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只有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你的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你的正确方向,才能走向成功的宝座。审慎不是拒绝前进,不是议而不决、停滞不前的借口。在李嘉诚眼中,“审慎”是一门艺术,是能够把握适当的时间作出迅速的决定。“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是一位老对手对李嘉诚的评价,中肯地表现了李嘉诚的行事风格。这种如同武林高手般把握其中精要的人如果没有谨慎,恐怕任谁都难以相信。

在“炒房”热期间,与李嘉诚的“保守”所不同的是其老乡,“西环地产之王”潮籍银行家廖宝珊。

廖宝珊创建了廖创兴银行,由于银行业与地产业“骨不离肉”相纠结,身处银行业的廖宝珊也涉足了地产业。卖楼花出现后,他和其他的地产商一样,开始跟风。廖宝珊凭着自己在银行业的优势,卖起楼花来更是得心应手。为了迅速扩张地产,廖宝珊不顾一切,几乎掏空了储户的存款,灾难一步步向他靠近。1961年,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廖宝珊此时负债累累,无法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结果因突发脑溢血而猝亡。

面对诱惑,如果能够做到审慎行事,相信廖宝珊也不会过于狂热而看不清未来的时局。而李嘉诚正是因为能在众多地产商和银行大肆建楼时,按兵不动,没有被眼前的建房热潮混淆视线,才顺利逃过这一劫,从而在其他地产商忙于补救之时,自己能够稳步拓展地产事业,积累实力,等待下一次飞跃。

经营一家较大的企业,一定要意识到很多民生条件都与其业务息息相关,因此审慎经营的态度非常重要,而历数李嘉诚的每次投资、收购,都无不给人启发。由此,李嘉诚的“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思想开始为人们所青睐。虽然李嘉诚一生有数次极大的冒险,并且被人们称为“豪赌”,但“稳健才是李嘉诚成功的法宝”的说法才是准确的。

李嘉诚说:要做足准备工夫、量力而为、平衡风险。三句话一气呵成,让“审慎”二字成为了一条铁的定律。

不疾而速才能一击而中

在李嘉诚的经商之道中,最为有名的现身说法便是“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很明显,其中涵盖着很强的哲学思想。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我们会发现,尽管商界弥漫着浓厚的求快气息,激烈竞争的最终胜出者却往往是坦然行事、张弛有度者。武林高手过招自然要快于无形,但如若一味盲打必然失败。只有在快中把握节奏,不疾而速才能以犀利取胜。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大兴移民潮,无数人选择逃亡、迁移。只有李嘉诚没有迅捷行动,在不急而速中选择了一条冷静的捷径——“人弃我取”。大手笔的地产投资让李嘉诚实现了人生中里程碑意义似的又一次腾跃。

在李嘉诚的诠释中“不疾而速”有了新的商战意义:由于已有充足的准备,故能胸有成竹,当机会来临时自能迅速把握,一击即中。如果你没有主意,怎么能“不疾而速”?正如和黄集团前董事总经理马世民形容的那样:“李嘉诚是一个玩cycle(循环)的高手,但别人玩cycle是赌博,他玩cycle是避险,因为他已有必胜的把握。”

李嘉诚的经商策略极富个性。自1992年李嘉诚入主内地房地产业起,一直执行“拖后”政策。他寻得的许多优质项目,往往会等上三四年才进入开发。而旗下许多成熟物业,也会采取租赁经营,以缓慢而稳定的方式回笼资金。寻求契机是李嘉诚一直追求的一个原则。

2008年初,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临近。嗅觉灵敏的李嘉诚很早便意识到这将是一种极大的破坏,迅捷出售原有项目,出售上海世纪商贸广场和御翠豪庭两个重头项目回笼资金超过50亿元。不仅如此,他还密集启动长三角三大项目(上海周浦镇住宅项目、上海新闸路商业及办公综合项目、江苏常州天宁住宅项目),甚至提前将部分项目投入市场。这种果断的行为为其之后的路做了最大铺垫。这便是李嘉诚的“老早有这个很多资料”,“很多困难老早已经知道”,“老早想到假如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办”,因为敏锐,所以才能不疾而保持了速达。

事实很快验证了李嘉诚的判断。因为有这些准备,2008年和记黄埔年报显示,其已获得超过150亿港元的净利润水平,维持了500亿港元以上的现金水平,保住了李嘉诚不动如山的超人地位。

面对机会的来临,人们常有许多不同的选择方式,但是每个人的机会是平等的。有的人会单纯地接受;有的人保持怀疑的态度,站在一旁观望;有的人则顽固到底,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变,于是各有各的结局。许多成功的契机,在萌芽之时便已经注定了结局,只有那些敏锐的、进退自如的人才能看得到它的雄厚潜力,在“行如风、坐如钟”中赚得盆满钵满。“不疾而速”,其实是在风险管理、信息收集、财务准备齐备了,遇到机会,才能“一击即中”。“20世纪90年代初,和记黄埔原来在英国投资的单向流动电话业务Rabbit,面对新技术的冲击,我们觉得业务前途不大,决定结束。这亦不是很大的投资,我当时的考虑是结束更为有利。”“与此同时,在通信技术很快地变化、市场不明朗的关键时刻,我们要考虑另一项刚刚在英国开始的电讯投资,究竟是要继续还是把它卖给对手?当然卖出的机会绝少,只是初步的探讨而已。我们和买家刚开始洽谈,对方的管理人员就用傲慢的态度跟我们的同事商谈,我知道后很反感,将办公室的锁按上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15分钟,冷静地衡量着两个问题:再次小心检讨流动通信行业在当时的前途看法;和记黄埔的财力、人力、物力是否可以支持发展这项目?”“当我给这两个问题肯定的答案之后,我决定全力发展我们的网络,而且要比对手做得更快、更全面。Orange(橙)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并全速发展。”面对一个机遇,迅捷的抢是必要的。然而我们也应清晰地明白,我们之所以要“抢”,为的是什么。若是对这个完全没有概念。那么,即便是抢过来也一无用处。李嘉诚正是由于对任何事情都看清楚再行动,所以每次都能有满意的结果。

万事想好退路,打有把握之仗

在人们的印象里,“破釜沉舟”、“坚持到底”往往是成功的最大保证,而给自己留下后路的,则往往会因为不卖力而最终失败。有些主题甚至会写到“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然而,李嘉诚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眼中,有破釜沉舟、志在必得的心态是必要的,然而如果真的不留退路,则是最不聪明的做法。李嘉诚说,就像是军队的统帅必须考虑退路。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是这个道理。李嘉诚不但要留青山,还要留柴,从不做断粮生意。循着历史的轨迹,我们知道了范蠡于勾践灭吴后为自己寻找退路,免遭杀害;我们知道了项羽攻打刘邦,不思退路,最终自刎乌江。范蠡不是在全力以赴地努力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他仍然意识到了危机,并且在危机之前做了最好的打算,所以可以从容离开;项羽不是在全力以赴地努力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他忽略了很多致命因素,也因此才葬身乌江。如果他能在大好形势时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和对方的无赖,是不是便能有别的退路,留得青山在呢?

李嘉诚曾经推荐过一文——《盔甲骑士》,很能表现其思想。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位心地善良、英勇善战的骑士,他屡立战功,受到国王和百姓的赞赏,获得了一副金光闪闪的盔甲。骑士身披闪耀的盔甲,随时准备跳上战马,向四面八方冲去,向邪恶的骑士挑战;杀死作恶多端的恶龙;拯救遇难的美丽少女……即使在家里,他也穿着轧轧作响的盔甲自我陶醉,吃饭睡觉都不愿意脱下,甚至连他美丽的妻子朱丽叶和可爱的儿子克里斯托弗都记不清他的面容了,最后连他自己也忘记了自己的真面孔。终于有一天,妻子对他说:“你爱盔甲远甚于爱我。”她和儿子准备离开他了,这时,骑士才感到惊慌,他想脱下盔甲,可是盔甲已经生锈,再也脱不下来了!骑士习惯了成功,没有意识到盔甲已开始生锈,也忘记了盔甲虽然标榜着成功,但盔甲中的自己才是成功真正的创造者。

其实,人生天地间,原本就应该有所作为的,拥有进取心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未来事情难以把握。给自己找条退路,是全面分析形势后的从容,是客观把握事情后的豁达。它不至于使你四面楚歌,它不至于使你身陷囹圄。

进入20世纪80年代,港商已经纷纷向内地投资,连霍英东和包玉刚也开始在内地投资。然而李嘉诚始终按兵不动,一直等到了1992年5月1日,李嘉诚代表长实与内地合资成立了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双方持有平等股权。自此李嘉诚开始在内地大展拳脚。

当然,他依旧没有冒进。对于李嘉诚来说,绝对不打无把握之仗。于是,仅仅时隔三个月,李嘉诚在长实集团中期业绩报告中指出了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这三个月中李嘉诚做什么了呢?全面评估内地市场,甚至进行实际勘查。

李嘉诚的精明决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令内地人士非常惊叹。更为惊叹的还在后面,当记者问起李嘉诚预计在内地的投资额时,李嘉诚竟然回答会拿出长实集团25%的资产。这不是妄言,正是由于其详尽的勘察,和已做好全面的后备准备情况下,才作出了这个大胆的决策。而这个决策,超值地回馈了李嘉诚。

短短几年的时间,李嘉诚和他率领的长实在内地参与多种项目的发展。虽然李嘉诚不是向内地投资的领头军,但是,他在内地进行的全面投资完全可以弥补后入的被动局面,并很快使长实在内地的投资地位显著上升,并且在短短几年内囤积了可开发20年的地产,可谓是狮子大口,有吐有吞。

给自己找条退路,这是一种境界。给自己找条退路,不是自甘示弱,放弃梦想;不是缺乏自信,自我诽谤;不是在理想的征程中迷失方向,不是在奋斗的历程中失去前进的翅膀。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豁达与从容的智慧;它,是一种高度,是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高度;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位卑未敢忘国忧的曲线救国的境界。

经典迪斯尼动画片《猫与老鼠》中,老鼠嘲笑猫时,它身边一定要有个鼠洞,这就是一种智慧。李嘉诚已经那么强大了,但他仍然时刻为自己准备好后路。因为他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再聪明的人,都会有失算之时。所以,李嘉诚凡事都会深思熟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才去做,他说:“一向以来,我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5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就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这就是一个智者,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一种难以逾越的高度。

要冒险,但不盲目冒险

在有关李嘉诚的评价中,人们习惯于把李嘉诚起家时突击建厂描绘成一次最为惊险的冒险,甚至在《华人首富》中被称为“生平唯一一次冒险”。其实并不正确,李嘉诚一生冒险无数,且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乐趣,往往被人称为豪赌,如3G业务等。

1950年末,李嘉诚订立远大目标:进军世界。因为他知道,香港这只“羊”太小了。正在此时,一家北美大型塑胶花公司给李嘉诚发来了电报,说他们将在近期来香港,考察长江塑胶厂和其他塑胶花企业,以寻求长期合作,采购部经理将在一周内到达。

这个消息让李嘉诚十分兴奋,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他走向欧美的一个契机。由于他十分了解欧洲以“貌”取人——强调基础设备这项基本要求,李嘉诚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策:毕其功于一役攻克基础设施难题。当天他即召集所有的员工通告了这一消息:找厂房,迁厂,建厂,建成一流化生产线,并且立即投入使用,期限为7天。

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神话,李嘉诚却坚信,神话是可以实现的。他以他的魄力影响了整个时局。不用再说过程,等到7天后欧商踏进李嘉诚的新厂房,非常满意,李嘉诚的冒险终于圆满落幕。这次冒险为李嘉诚带来了两大好处:一、每年数百万美元的生意;二、进军国际市场的跳板。

有评价这样说:在一个塑胶花盛行的“假面时代”,在香港低成本制造业开始走向全世界的时候,李嘉诚用7天的时间,完成了香港塑胶花企业到世界级塑胶花企业的飞跃,而他等待的时间是之前惨淡经营的5年。

在其中,我们可以发现惊人的冒险,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种冒险并不是拍脑袋间便决定的,它有着精密的计算、细心的筹划、排除万难的勇气和行动中的有条不紊。

李嘉诚能够在机会来临时第一个迅速判断,并且迅速下结论,这是冒险的开始;冒险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进军世界而进行的,这是冒险的必备条件;冒险是要以精确的计算为开始,以能够完成为极限的,这是冒险的左右手;冒险是要以能猜出结局的完胜为结果的,这是冒险的终极目标。

在这些可备条件下,李嘉诚没有丝毫犹豫,这是李嘉诚最优秀的素质体现。这毫无悬念地说明,李嘉诚的冒险,不是盲目的,而是精心策划的。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常常会把进军陌生领域看作是冒险,这并非毫无根由。有句老话叫“商场没有第二”便是这个道理。在他人擅长的领域里,新手坐第一位似乎很难。然而李嘉诚却并没有因此停步。在某些领域,他似乎具备超常的冒险精神,如互联网、3G通讯,又如常人不感兴趣的生物科技等。新领域冒险,对李嘉诚来说从来不是一个新名词。

而值得注意的是,当进军新领域被众口一词评为“绝对以失败告终”时,你会怎么办?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犹豫、退却。而在自己笃定会赢的新领域里巨亏(像个大黑洞)时,你会怎么办?相信所有人会选择退出。李嘉诚是怎么选择的?继续前进。李嘉诚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一些数据可以展现出李嘉诚的亏损,一些数据也可以展现出李嘉诚坚持的决心。

据透露,和黄自2000年高价买到欧洲3G牌照后,业绩就开始受3G业务拖累,到2004年开始由盈转亏,甚至面临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的危险。截止到2010年3月30日,和记黄埔发布2009年全年业绩:和记黄埔与长实形成鲜明对照。和记黄埔业绩受3G业务52.81亿港元亏损的拖累,期内净利润为141.68亿港元,同比增长11.7%,只达到市场预期的下限水平。

不过,这个数据还是好于2009年年中的花旗集团机构预测。作为3G网络建设的先锋,和记黄埔在3G项目中投入了数百亿美元,占其总资产将近30%,却没有一美元的回报。尽管无线上网作为3G最典型的应用,自2008年在各大市场主推,然而2009年EBITDA亏损的1.76亿港元也只是相较2008年的157.92亿港元亏损显著收窄而已。预计今年公司的3G业务将实现盈亏平衡。

尽管每年有如此大的亏损及影响,仍然没有左右李嘉诚的信心,他表示,该业务2009年“实则进步不小”。全球3G业务正实施网路提升计划,目前奥地利已完成工程,香港方面则最迟于2016年年底会完成,由于工程是在现有系统上进行,故成本不高。一旦累计盈利将累计亏损对销,便一定会把3G业务上市,而3G集团将来亦一定是集团旗下最赚钱的子公司。

言下之意十分明确,3G很快就会出头了!这么细小的问题,“超人”都要计划,不能不说李嘉诚的计划是多么缜密。而这些计划,也必将影响冒险的走向,换得来年的锦绣前程。这其中,若是李嘉诚稍有犹豫,便是千亿的赔钱买卖和一语笑柄了,哪还有如今的柳暗花明?

冒险,赌博,往往总是在最后一刻才能分出谁是输家!

把控好负债率

关于负债率,我们来给大家做一个有趣的比较。2006年,有一项关于负债率的比较是这样的:作为国内房地产行业老大的万科,一直为自己能够保持54%左右的资产负债率而骄傲,因为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平均负债水平高达74%,但和黄的这个财务数字很少超过30%。你说谁是透支严重患者,谁是“亚健康患者”,谁是“绝对健康者”呢?

的确,李嘉诚自己也毫不含糊地表示:“现金流、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我一贯最注重的环节,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标。在开拓业务方面,保持现金储备多于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所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这便是稳中求进最为真实的写照。

最为明显的例子便是李嘉诚应对1997年的金融风暴。

1996年,香港经济再度上扬,房价和股市都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大行情,长实的流动资产净值大幅增长,长期负债却保持着原有的线性增长速度,从而在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流动资产仍然大于全部负债,非流动资产的比例更高达85%以上,资产负债率仅保持在12%(注意:是12%)左右。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负债率有着一个清晰的认识。在令人记忆犹新的繁荣期,负债率并不是一个受宠的指标,那时负债率过低,还容易被斥为杠杆用得不够充分、过于保守。如今,面对着铺天盖地而来的金融危机,我们才发现原来李嘉诚的话有多对。

他说,因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差别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小漏洞不及早修补,可能带给企业极大损害,负债率也是如此。赚多赚少是次要的,因为没有极限,但赔多赔少则是板上钉钉的,赔多少,元气就会损害多少。

只有那些懂得节制的,那些没有过分挥霍金融资源的企业才可能赢得下一轮机会。而不是一次性被榨干,没有翻本的机会。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评价道:“我们上市公司的资本负债率是多少?100%~300%,资产负债是50%~70%。以李嘉诚为首的香港四大天王,他们的资本负债率是20%,难道李嘉诚借不到钱吗?不可能,我们借不到钱是真的,那为什么人家负债率这么低?因为他们经历过大萧条,随时随地保持大量现金流,随时随地保持最低负债,以立于不败之地。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是能赚到多少钱,而是在大萧条的时候能够赚到钱。”

我们从李嘉诚的身上得到的启发是深刻的。李嘉诚在创业伊始便遭遇负债问题,这让他在以后的无数商战中都引以为戒,尽可能不向他人借钱。哪怕是在他首次踏足地产业,他也依然保持了稳健的作风,以物业收租,而不是捞一把黄金地产。

香港四大天王不约而同地把控自己的负债率到最低,绝对不是毫无根据的。这似乎给我们一条近路可寻,那就是,模仿成功人士,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