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人生(汉英对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3 19:18:50

点击下载

作者:卡耐基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快乐的人生(汉英对照)

快乐的人生(汉英对照)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快乐的人生(汉英对照)作者:卡耐基排版:清茉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7-01ISBN:9787506484893本书由北京明天远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篇平安快乐的七大方法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几年前,我在电台接受访问时回答了一个问题:“你一生中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这很容易回答:至今我所得到的最大教训是——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如果我了解你的思想,我当然就了解你这个人。我们的思想造就我们这个人。我们的态度决定我们的命运。爱默生说:“人是思想的产物”……人也不可能变成别的,不是吗?

我现在彻底相信,我们所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事实上几乎也是我们所需面对的唯一问题就是——选择正确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做到,就已经进入了解决问题的捷径。马库斯·奥勒留不但是统治罗马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只用了一句话做总结——这也是决定人类命运的一句话:“思想决定一生。”

如果思想是快乐的,我们当然就是快乐的。如果脑子里想得凄惨,我们就会凄惨。有恐惧的想法,就会心生恐惧。病态的思想真的会令人生病。如果想到的是失败,我们就注定要失败。顾影自怜,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诺曼·文森特·皮尔说:“你并非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但你怎么想,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认为我宣扬的是天真的乐观主义吗?不,人生还不至于那么单纯。我倒是真的想提倡以积极的态度代替消极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关心自己的问题,而非担忧了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呢?每次我在纽约拥挤的街道上跟人摩肩接踵时,我都很注意,但并不担忧。关注意味着要认清问题,并冷静地采取步骤处理它,忧虑只是慌乱地兜圈子。

一个人可以极为关切一个严重的问题,但仍昂首阔步,正常度日。洛威尔·托马斯就是这样。我有幸认识他并现身其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艾伦比-莫伦斯战役的著名电影。他与助手们起码六次到过前线拍摄纪录片。最精彩的是,他拍劳伦斯与阿拉伯军队的纪录片以及艾伦比征服圣地的影片。以“巴勒斯坦的艾伦比与阿拉伯的劳伦斯”为题的演讲,在伦敦及世界各地都产生了轰动。伦敦的歌剧节为了他后延了6周,好让他继续在皇家歌剧院娓娓叙述他那惊心动魄的故事并展示影片。继伦敦的轰动之后,它还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阵旋风。后来,他又花了两年时间拍摄印度与阿富汗生活的纪录片。再后来不幸的事却接踵而至,最不可能的事也发生了,他在伦敦宣告破产。当时我跟他在一起。

我记得我们只能在一起吃顿便宜的晚餐。如果不是托马斯去向一位艺术家朋友詹姆斯·麦克贝借了点钱,我们连那一顿饭也吃不起。

这个故事要说的是,洛威尔·托马斯在巨大的债务与挫折下,也只是关切自己的问题,而并非真正地忧虑。他知道,如果自己被击倒,他对任何人都将一文不值,包括他的债权人在内。每天早晨出门前,他一定买一朵花插在他衣服的扣眼内,在牛津街上抬头挺胸,他拥有积极的心态,有勇气,拒绝被挫折打倒。对他来说,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你要达到成功的巅峰,这是一种有意义的磨炼。

心理状况对我们的生理能力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力。英国著名心理学家J.A.哈德菲尔德在他的书中提到:“我请来三个人,请他们测试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我们用测力计来测量。”他请他们全力握住测力计,并给他们三种不同的状况。

在正常的清醒状况下,他们的平均抓力为101磅。

当他们被催眠,并告诉他们已处于衰弱姿态时,他们就只有29磅的抓力——只有正常体力的1/3(三人中有一个是拳击冠军,被催眠时告知他很衰弱后,他觉得自己的手臂“很瘦小,像婴儿的一样”)。

第三次测试时,测试者告诉他们,他们在催眠中都非常强壮,平均抓力可达142磅。结果表明,当他们心中充满积极有力的思想时,每人平均都提升了将近50%的体力。

这正是心理态度不可忽略的力量。

为了说明思想的力量,让我告诉你一个美国史册中的惊人的故事,我可以为这故事写一本书,限于篇幅我只在此简述一下。一个十月的寒冷的夜晚,内战刚结束不久,一位无家可归的女人格拉夫太太在街上茫然游荡,她晃到一位退休船长的太太——韦伯斯特太太家门口,敲门。

门开处,韦太太看到的是一个可怜的瘦小女人,体重不会超过100磅,一身皮包骨。陌生女人格洛弗解释说,她正在找个落脚处歇下来,以思考并解决日夜困扰她的问题。

韦伯斯特太太说道:“那就在我这里留一宿吧!这座大房子里只有我一个人。”过了几天,韦太太的女婿比尔·艾利斯从纽约来此地度假,发现格洛弗太太住在家里,当即咆哮道:“我可不能让一个无赖住在家里!”于是他不由分说就把这个无家可归的女人赶出了门。当时外面正在下着倾盆大雨,格洛弗太太只好在雨里呆站了几分钟,然后在街上找了个避风处。

这个故事的后续进展如何呢?所有人都会感到吃惊。被韦太太女婿比尔·艾利斯赶出去的这个“无赖”,后来竟成为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女性:玛丽·贝克·艾迪,基督科学教派的创始人,有几百万信徒追随她。

在当时的苦难日子里,生命对她而言只是一连串的病痛、愁苦与悲伤。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婚后不久即去世了。她又遭第二任丈夫遗弃,这第二任丈夫后来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死于贫民窟。她只有一个儿子,可是因为贫病交加,不得不在孩子四岁时,把他送给别人抚养,她失去了与她儿子的一切联系,31年来她未曾再见过她的儿子。

因为自己健康状况太差,几年来她一直对自己声称的“心灵治疗科学”极感兴趣。

真正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就在麻省的那一个寒夜,她一个人在街上踟蹰,不小心在结冰的人行道上滑倒,摔得神智不清。她的脊椎遭受重伤,导致全身痉挛。连医生都宣告她已逼近死亡,即使奇迹发生,她活下来也将终生瘫痪。

几乎是躺在床上等死的玛丽,打开她枕边的《圣经》。她认为是受到神灵的指引,使她看到了《马太福音》的一段话:“于是,他们带来了一位不能行走的人,躺在床上来到耶稣跟前……耶稣对他说:‘孩子,平安吧!我已赦免你的罪……站起来——搬着你的床,回家去吧!’于是那人就起身回去了。”

后来玛丽告诉他人,正是耶稣的话在她内心产生了一股力量,那是一种真正的信念,一种治愈一切疾病的力量,使她“立即可以下床走路”了。

玛丽说道:“那次经历,引导我发现了如何治疗自己还有别人疾病的方法……我这种方法在科学上也是有把握的,它源自人内心的力量,是一种心理现象。”

玛丽为此而创始了一种新宗教:基督科学——唯一一个由女性创立的伟大宗教信仰——现在已流行于全世界。

你现在一定在想:“这个卡耐基看来已经皈依基督科学教了。”不,你搞错了,我不是基督科学派的教友。只不过,由于年事越高的缘由,使我越深信思想的巨大力量罢了。通过我三十五年教授成人的经验,我知道,人真的可以靠改变想法来克服忧虑、恐惧甚至各种病痛,并改变整个人生。我知道!我确信!我见证过这种改变不下数百次。我亲眼看到过这么多次,于是我对此一点都不再怀疑了。

举个例子来说,因为思想的力量而改变的奇妙事件,就发生在我的一位学员——弗兰克·J.威利(明尼苏达圣保罗爱达荷西街1469号)——身上。他精神崩溃过,原因是因为忧虑。这位学员告诉我:“我担心每一件事,我担心自己太瘦,担心自己掉头发,担心永远没钱成家,我想我当不了一位好父亲,我怕失去我想娶的女友,我担心我的日子过得不够好,我担心别人对我的印象不好。我忧虑,因为怕自己得了胃溃疡,不能再工作,不得不辞职。我在内心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像个没有安全阀的压力锅。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就只有爆发了,如果你精神崩溃过……希望你永远没有过,没有任何生理上的病痛可以与心理痛苦相提并论。

我的情况极为严重,甚至没办法与家人谈话。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我内心充满恐惧,一点点小声音都令我惊跳起来。我逃避所有的人。无缘无故的,我就可以号啕痛哭一场。

每一天都是煎熬,我觉得所有的人都遗弃了我——甚至包括上帝。我很想投河了此余生。

后来我决定到佛罗里达州去游玩一下,我想换个环境也许会对我有所帮助。当我上了火车,父亲交给我一封信,告诉我到了那里才能打开来看。我到达佛州时正是观光热季。反正订不到旅馆房间,我就租了个车房。我到迈阿密去找工作,不过没找到。我只好成天在海滩上消磨时间,这其实比在家里的时候还惨。于是我打开信封看看爸爸说些什么。纸条上写着:‘孩子,你已离家1500英里.不过并没有什么改变,对吗?我知道,因为你把你的烦恼带去了,那烦恼就是你自己。你的身心是健全的,打败你的不是你所遭遇的各种状况,而是你对这些状况的想法。一个人的想法决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当你想通了这一点,孩子,就回家来吧!因为你必已痊愈。’

爸爸这封信让我感到火上浇油,我希望得到的是同情,不是任何指示。我气得当即决定绝不再回家。当晚我在迈阿密街头晃荡,当我经过一座教堂时,里面正在做弥撒。反正无处可去,我就进去了。一进门就听到有人念道:‘战胜自己的心灵比攻占一座城市还要伟大。’我坐在天主的圣殿里,听着跟我父亲信上所写的同样的道理——这些力量终于扫除了我心中的困扰。此生我第一次神清气爽。我发现自己愚不可及。在认清自己后,使我吃了一惊:原来我一直想改变整个世界及其中的每一个人,其实唯一需要改变的只是我的想法而已。

第二天一早,我就收拾行李,打道回府了。一周后,我回到了工作岗位。四个月后,我娶了那位我一直担心失去的女友。现在我们是一个有五个孩子的快乐家庭。在物质与精神方面,我都受到上帝的眷顾。记得在精神状态不佳的那段时间,我担任晚班工头,带领只有18个人的小部门。现在,我在卡通公司任主管,手下450多名员工。生活越来越富足。我知道自己已更能把握人生的真谛了。即使有时会有一些不安的情绪(像每个人一样),我便会告诫自己又该调适自己了,在做这种调适后便又平安无事了。

我庆幸自己有过崩溃的经历,因为那次的痛苦使我发现思想的力量比身心的力量要巨大得多。现在我则有办法运用思想的力量、而不再受它所害了。我现在也明白我父亲是正确的了,因为他说过使我受苦的并非情况本身,而是我对情况的想法。一旦我真正体会到这一点,我就治愈了,而且永不再犯。”

以上是这位学员的故事。我现在深深相信,我们在人生中体会到的心灵的平安与喜乐,不是因为我们身处何处,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谁,它完全是由我们的心理态度决定的。外在的环境影响实在非常有限。

我们也可以以罗伯特·F.斯科特为例。他是第一位抵达南极的英国人。在他们回程时几乎经历了人类最严酷的考验。他们在途中断了粮,也短了燃料。他们寸步难行,因为吹过极地的狂风已肆虐了11个昼夜——这风的威力强大到可以切断南极冰崖。斯科特一行知道自己活不下去了,便拿出原先准备的一些鸦片以应付这种情势。因为一剂鸦片可以叫大家躺下,进入梦乡,不再苏醒。但最终他们没有这么做,反而是在欢唱中去世。我们对他们的最后诀别壮举是后来才发现的,就在八个月后,一个搜索队找到了他们,并从冰冻的遗体上发现了一封告别书。

如果我们拥有勇气和平静的思想,我们就能坐在自己的棺木上欣赏风景,在饥寒交迫时欢唱。

失明了的弥尔顿在三百年前就发现了同样的真理:

心灵,是它自己的殿堂,

它可成为地狱中的天堂,

也可成为天堂中的地狱。

拿破仑与海伦·凯勒可谓弥尔顿观点的最佳例证。集荣耀、权力、富贵于一身的拿破仑在圣海勒那说道:“在我的生命中,找不到六天快乐的日子。”当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并且失语之后,她说道:“我发现生活如此美丽。”

反观既聋且哑又盲的海伦·凯勒却说:“我发现人生是如此美妙!”

活了半百,如果我真的学到了什么,那就是:“除了你自己,没有别人能带给你平安。”

让我重复爱默生短文《自我依赖》的精彩结尾:“一次政治上的胜利,地产收益的提高,病体康复,久未晤面的朋友出现,或任何其他外来的事物,会使你士气高昂,你以为好日子就在前面。切勿轻信,世事并非如此,除了你自己,没有别人能带给你平安。”

斯多噶派哲学大师爱比克泰德曾经警告我们,祛除不当的心理,比割除身上的毒瘤更重要。

爱比克泰德是在19世纪前说的这句话,现代医学也支持他的说法。G.坎比·罗宾森医生宣称,五位住进霍普金斯医院的病人中就有四位受到情绪及压力的困扰,对器官失调之类的病更是如此。“归根究底,这些疾病其实都归咎于患者对生活的调适不当。”他说。

法国伟大哲学家蒙田把下面这句话奉为一生的座右铭:“伤害人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他对事件的看法。”而对事件的看法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当你情绪困扰、神经紧绷得乱如线绳缠绕时,你仍可以通过意志努力改变你的心理态度吗?是的,我想说的正是如此!但不只如此,我还能告诉你怎么做,也许这要费一点事儿,但没有什么秘诀。

威廉·詹姆斯是实用心理学的顶尖大师,他曾有过这样的心得:“行动似乎在跟着感觉走,其实行动与感觉是并行的。只要多以意志控制行动,就能间接控制感觉。”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不能一下决心就能立即改变情绪,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做到改变行动。当我们改变行动时,就能自动改变感觉。

他的解释是:“如果你不开心,那么,能变得开心的唯一办法就是开心地坐直身体,并装作很开心的样子说话和行动。”

这一简单的小技俩真的有效吗?你自己去试试看吧!先在你的脸上堆起一个大大的真正的微笑,放松肩膀,好好地深吸一口气,再唱首歌。如果不会唱,就吹口哨,不会吹口哨的,哼哼也行。很快你就会明白威廉·詹姆斯的意思——如果你的行为散发的是快乐,就不可能在心理上保持忧郁。

这点小小的真理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奇迹。

我认识的那位加州女士,如果她知道这个秘密,24小时内就能清除她心中的阴霾。她老了,是位寡妇——我承认这实在很悲哀——她是否做出快乐的样子了呢?当然没有。如果你问她好,她会说:“嗯,我还好吧!”但她脸上的表情及声音却显出:“噢!老天哪!你看我这人多倒霉!”她几乎是在责备你为何在她面前如此快乐。其实,比她不幸的妇女还多得很。她丈夫遗留给她的保险金够她过一辈子的了,她已成家的子女也给了她一幢房子。但是我很少看到她笑,她抱怨她的三位女婿小气自私——虽然她每次都在他们家住上好几个月。她又埋怨她女儿从来不送她礼物——虽然她自己把钱守得死紧,“为了我自己养老!”她实在是自虐虐人。非如此不可吗?!最遗憾的正是这一点——她完全可以把自己从不幸、痛苦的老妇转变为家中受尊敬爱戴的慈祥家长——只要她愿意改变。所有这些改变只要从一个行动开始——就是做出开心的样子,做出可以付出一点爱心的样子——而不是将自己桎梏在痛苦的深渊中。

我认识的一位印第安那州的恩格勒特先生,就是因为发现了这个秘密而能活到今天的。恩格勒特先生十年前得了猩红热,康复后,又发现自己得了肾炎。他遍访很多医生,偏方也都试过了,却仍然无法治愈。

不久,他又得了一种并发症,血压上升,他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他的血压很高。当时情势很危急,医院告诉他最好先安排后事。他说:

我回到家,查了我的保险都还有效,在办了告解手续后,便陷入消沉。我把每个人都弄得不痛快。我太太及全家一片愁云惨雾,我自己也不能自拔。过了一个礼拜自怨自艾的日子,我对自己说:“你简直像个傻瓜!你可能在一年之内都死不了,为什么不让眼前的日子好过点?”

我放松肩膀,挂上微笑,做出一切正常的模样。我得承认开始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不过我这样强迫自己开心的,结果,不但对家人有益,更帮助了我自己。

首先我发现,我开始觉得好些了,简直像我假装的一样好,情况越来越好,直到今天——已过了我的死期好多个月。我不但开心、健康、活着,连血压也下降了!我能确定的一件事是:如果我一直让“快死了”的想法萦绕心中,医生的预测一定不会错的。相反,我让我的身体有机会自愈,完全是因为我的态度改变了。

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只要在思想上开心积极,就能救回一个人的生命,我们何必还要为一点芝麻小事去烦躁呢?如果只要过得开心就能创造快乐,又何必让自己及周围的人难过呢?

几年前,我读过一本小书,它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是詹姆斯·爱伦所著的《人生的思考》,以下是其中的一段:

人如果改变对事与人的看法,事与人就对他发生改变……如果一个人的想法有激烈的改变,他会惊讶地发现生活中的状况也有急速的改变。人的内心都有一股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自我……所有的人都是自己思想的产物……人提升了自己的思想,才能上进,克服并完成某些事。拒绝提升思想的人只有滞留在悲惨的深渊中。

根据《圣经》创世纪所写,上帝赐予了人类统治大地的权力,这是一份伟大的赠与。我对这种伟大的权力却没有什么兴趣,我只希望能先统治我自己——控制自己的想法,克服自己的恐惧,控制我的心智与精神。最神奇的是,我知道自己可以将自我控制到相当高的程度,在任何时候,只要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就能控制自己的反应。

让我们一起谨记威廉·詹姆斯的名言:“只要将一个人内心的态度由恐惧转为奋斗,就能克服任何障碍。”

让我们为自己的快乐而奋斗吧!

让我们遵循下列建设性思想,去争取最大的快乐吧。这份计划被称为“活在今天”。我认为它非常能振奋人心,因此已将它送出了好几百份。只要我们能照着去做,多数忧虑便会即将消逝,我们的生活乐趣便会相应增加。

活在今天

1.今天我要很开心。因为林肯说:“多半的人都可以决定自己要有多快乐。”快乐源于人的内心,它并非外来之物。

2.今天我要调适自己,而非调整世界来配合我。我要让自己配合我的家庭、事业与机运。

3.今天我要照顾自己的身体。我要运动、关心它、滋养它、不滥用它、不忽略它,使它成为我心灵的殿堂。

4.今天我要强化我的心灵。我要学习,不让心灵闲置,我将阅读需要专注、思想与努力的读物。

5.今天我要从三方面操练我的心灵:我要默默地为某人做一件好事。另外起码还要做两件我不想做的事,照威廉·詹姆斯所说的,只是为了让心灵得到历练,不致怠惰。

6.今天我要使自己宜人。我要使自己看上去愉悦,穿着得体,轻声慢语,举止得当,多予赞赏,少做批评,不找任何事的毛病,也不挑任何人的缺点。

7.今天我要全心全意只活这一天,不去想我整个的人生。一天工作12小时固然很好,如果想到一辈子都得如此,可能会先吓坏我自己。

8.今天我要制订计划。我要计划每小时需做的事。可能无法完全遵行,但我还是要做计划,以免仓促行事及犹豫不决。

9.今天我要给自己保留半小时轻松时间。我要用这半小时祈祷,想想我人生的远景。

10.今天我将无所畏惧,特别是我不怕更快乐,更享受人生的美好;也不怕更去爱人,相信我爱的人亦爱我。

想要培养更加平安快乐的心理态度,第一大原则是:

快乐地思考和行动,你就会真地觉得开心。不要对人心存报复之念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游览黄石公园,并与其他观光客一起坐在露天座位上,面对茂密的森林,我们期待着看到森林杀手灰熊的出现,它会到森林旅馆丢出的垃圾中去翻找食物。骑在马上的森林管理员告诉我们,灰熊在美国西部几乎是所向无敌,大概只有美洲野牛及阿拉斯加熊能与之匹敌。而我却发现有一只动物,而且唯有一只,随着灰熊走出森林,而且灰熊居然还容忍它在旁边分一杯羹,原来它是一只很臭的臭鼬。灰熊当然只须一掌就能把它杀死,那它为什么不去做呢?因为经验告诉它这样做划不来。

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我在农场长大,曾在围篱旁捉到一只臭鼬。到了纽约,也在街上碰过几只有两条腿的臭鼬。痛苦的经验告诉我这两种类型的臭鼬都不值得碰。

当我们对敌人心怀仇恨时,就等于是在给予对方更大力量来压倒我们,给他机会控制我们的睡眠、胃口、血压、健康,甚至我们的心情。如果我们的敌人知道他带给了我们如此大的烦恼,他一定会高兴死了!憎恨伤不了对方一根汗毛,却会把自己的日子弄成炼狱。

猜猜下面这句话是谁说的:“如果有个自私的人占了你的便宜,就把他从你的朋友名单上除名,但千万不要想着去报复。一旦你心存报复,对自己的伤害绝对比对别人的要大得多。”

这段话听起来像是哪位理想主义者说的。其实不然,这段话曾出现在纽约警察局的布告栏上。

报复怎么会伤害自己呢?它有好几种方式达到目的。据《生活》杂志载文,报复可能毁了你的健康。该文如是说:“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个性特征是仇恨,长期的愤恨会造成慢性高血压,引起心脏疾病。”

耶稣说:“爱你的敌人。”他可不只是在传道,他宣扬的也是20世纪的医术。当耶稣说“原谅他们77次”,他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避免罹患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以及过敏性疾病。

我朋友最近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医生告诫她要卧床休养,交代她不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不得动怒。

医生懂得,如果心脏衰弱,任何一点愤怒都会要了人的命。真的会要人命吗?几年前华盛顿一位餐厅老板就因一次愤怒而亡。

警方一份报告称:“威廉·法卡伯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他因厨子坚持用碟子饮用咖啡,竟一怒而亡。他是在暴怒之下抓起左轮枪追杀厨子,因心脏衰竭而倒地不起的。验尸报告认定他心脏衰竭的起因是愤怒。”

当耶稣说“爱你的敌人”时,他也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改进自己的容貌。我见到过,我相信你也见到过——一些人的容貌因仇恨愤懑而布满了皱纹或变形。再好的整形外科医生也挽救不了你的容颜,它远不及因宽恕、温柔、爱意所养成的容颜。

仇恨使我们连美食当前也食不知味。《圣经》上是这么说的:“充满爱意的粗茶淡饭胜过仇恨的山珍海味。”

如果我们的仇人知道他能消耗我们的精力,使我们神经疲劳、容颜丑化,搞得我们心脏发病、提早归西,他难道会不拍手偷笑吗?

即使我们没办法爱我们的敌人,起码也应该多爱自己一点。我们应该爱自己到不让敌人控制我们的心情、我们的健康以及容貌。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仇恨的怒火,将烧伤你自己。

当耶稣要求我们原谅敌人77次时,他也在谈生意。举例来说,我桌上正放着一封来自瑞典乌普萨拉的乔治·罗纳先生的来信。几年来他在维也纳从事律师工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才回到瑞典。他身无分文,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他能说写好几种语言,所以想找个进出口公司担任文书工作。大多数公司都回信说,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目前不需要这种服务,但他们会保留他的资料等。倒是有一个人这样回信给罗纳:“你对我公司的想象完全是错误的。你实在很愚蠢。我一点都不需要文书。即使我真的需要,我也不会雇用你,你连瑞典文字都写不好,你的信中错误百出。”

当乔治·罗纳收到这封信时,气得暴跳如雷。这个瑞典人居然敢说他不懂瑞典话!他自己呢?他的回信才是错误百出呢。于是罗纳写了一封足够气死对方的信。不过他停下来想了一下,对自己说:“等等,我怎么知道他不对呢?我学过瑞典文,但它并非我的母语。也许我犯了错,我自己都不知道。真是这样的话,我应该再加强学习才能找到工作。这个人可能还帮了我一个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表达得虽然糟糕,倒不能抵消我欠他的人情。我决定写一封信感谢他。”

于是知治罗纳把他写好的信揉掉,另外写了一封:“你根本不需要文书员,还不厌其烦地回信给我,真是难得了。我对贵公司没有做出正确判断,实在很抱歉。我写那封信是因为我在查询中发现,你是这一行业的领袖。我当时不知道我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错误,我很抱歉并感到惭愧。我会再努力学好瑞典文,减少错误。我要谢谢你帮助我成长。”

几天后,罗纳又收到回信,对方请他去办公室见面。罗纳如约前往,并得到了工作。罗纳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自己找到了方法:以柔和驱退愤怒。

我们可能无法神圣到去爱敌人的地步,但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与快乐,最好能原谅他们并忘记他们,这样才是明智之举我有一次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他父亲是否曾怀恨任何人。他回答:“没有,我父亲从不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他不喜欢的人。”

有一句老话说: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不去生气的人才是智者。

纽约前市长威廉·盖伦就以此作为他从政的原则。他曾遭枪击,险些丧命。当他躺在病床上挣扎求生时,他还说:“每晚睡前,我必原谅所有的人与事。”这听起来太理想化,太天真了吧!那就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吧,他在《悲观论》中把生命比喻为痛苦的旅程,然而在绝望的深渊中他仍说:“如果可能,任何人都不应心怀仇恨。”

我有一次请教伯纳德·巴洛克——他曾任美国六任总统顾问,包括威尔逊、哈丁、柯立芝、胡佛、罗斯福以及杜鲁门——当他遭遇政敌攻击时,有没有受到困扰?“没有任何人能侮辱我或困扰我,”他回答说:“我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人能侮辱我们或困扰我们——除非我们自己允许。

棍棒石头可以断我骨头,但言语休想动我分毫。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总是景仰那些不怀恨仇敌的人。我常到加拿大的一个国家公园,欣赏美洲西部最壮丽的山景,这座山是为了纪念英国护士爱迪丝·康威尔于1915年10月12日殉难而命名的。她的罪名是什么?就因为她在比利时家中收留与照顾了一些受伤的法军与英军士兵,并协助他们逃往荷兰。在即将行刑的那天早上,军中的英国牧师到她被监禁的布鲁塞尔军营看望她,康威尔喃喃说道:“我现在才明白,光有爱国情操是不够的,我不应该对任何人怀恨或怨怼。”四年后,她的遗体被送往英国,并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内举办了一个纪念仪式。我曾在伦敦住过一年,常到康威尔的雕像前,读着她不朽的话语:“我现在才明白,光有爱国情操是不够的,我不应该对任何人怀恨或怨怼。”

要想真正宽恕并忘却我们的敌人,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诉诸比我们强大的力量。我们可以忘记一切事情,当然,侮辱也在其中显得无足轻重了。

让我再举个例子,1918年,密西西比州有一位黑人教师兼传教士琼斯即将被处以死刑。几年前我拜访了琼斯亲手创办的学校,并向学生做过演说。现在它已是一所全国有名的学校了,但我要说的这个故事是很早以前的事。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密西西比州中部曾流传一则谣言:德军将策动黑人叛变。琼斯因此被控策动叛乱,并将被处以死刑。一群白人在教堂外听到琼斯在教堂内说道:“生命是一场战斗,黑人们应拿起武器,为争取生存与成功而战。”“战斗!”“武器!”够了!那些激动的白人青年没等他说完,便冲入教堂,用绳索套上他,把他拖了一英里路,推上绞台,燃起木柴,准备绞死他,同时也烧死他。在正要行刑时有人叫道:“叫他说话!说话!说啊!”于是琼斯站在绞台上,脖子上套着绳索,开始谈他的人生与理想。他1907年从爱达荷大学毕业。他谈到自己的个性、学位以及令他在教职员中受人欢迎的音乐才能。毕业时,有人请他加入旅馆业,有人愿出钱资助他接受音乐教育,都被他拒绝了。为什么?因为他有一个理想,因为受到布克·华盛顿的故事的影响,他立志去教育那些贫困的同胞兄弟。于是他前往美国南方所能找到的最落后地方,也就是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偏僻地方,把他的手表当了1.65美元,他就在野外树林里开始办学校。琼斯面对这些准备处死他的愤怒的人们,诉说着自己是如何奋斗,如何为教育这些失学的孩子,将他们训练成有用的农民、工人、厨师与管家的。他也告诉了这些白人,在他教学过程中,谁曾经帮助过他——许多白人曾经送给他土地、木材、猪、牛,还有钱,协助他完成了教育工作。

事后,有人问劳伦斯·琼斯,他恨不恨那些拖他,并准备绞死、烧死他的人,他的回答是:他当时忙着倾诉比自己更重大的事,根本无暇憎恨。他说:“我没空争吵,也没时间反悔,没有人能强迫我恨他们。”

当琼斯进行完如此真诚动人的谈话,特别是他不为自己求情,只为自己的使命陈词时,暴民们开始软化了,终于有个上年纪的人说:“我相信这年轻人说的是真的,我认得他提到的几个人。他在做善事,是我们错了。我们不应该吊死他,而应该帮助他。”老人讲完便在人群中传帽子,向那些想吊死他的人募捐了52美元,就因为琼斯说:“我没空争吵,也没时间反悔,没有人能强迫我恨他们。”

19世纪前,爱比克泰德就曾指出,我们所收获的就是我们所播种的,命运总不放过我们,要我们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他说:“长远而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能将此长怀于心的人,就不会对人发怒、愤懑、诽谤、责难、攻击或怨恨。”

在美国历史上,也许没人比林肯更遭人底毁、憎恨而被出卖,但从赫登的《林肯传》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肯“从不依自己的好恶去判断人。他总是认为他的敌人也像任何人一样能干。如果有人得罪他,或对他不逊,但只要他认为此人是最合适的人,林肯还是会请他担任该职位的,就像对朋友一样毫不犹豫……他从未因为个人的反感,或是因为他是自己的政敌而撤换一个人”。

林肯曾委任相当高的职位给那些侮辱过他的人——包括迈克莱伦、史瓦兹、斯坦顿以及蔡斯。按赫登的说法,林肯相信:“没有人应当因其所作所为而受到赞扬或责难,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的条件及环境的影响,我们所形成的习惯与特征造就了我们的目前及未来。”

也许林肯是对的。如果你我像我们的敌人一样承袭了同样的生理、心理及情绪特征,如果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我们可能会做出跟他们完全一样的事,因为我们不可能会做出别的事情。让我们以印第安人的祈祷词提醒自己:“伟大的神灵!在我穿上别人的鹿皮靴走上两星期路以前,请帮助我不要判断与批评他人。”因此,与其恨我们的敌人,还不如让我们怜悯他们,并感谢上天没有让我们跟他们一样经历同样的人生。与其诅咒报复我们的敌人,还不如给他们谅解、同情、援助、宽容,并为他们祈祷。

我是在一个每晚念《圣经》并在睡前做祈祷的家庭中长大的。我还仿佛听到我父亲在孤单的密苏里农家中念着耶稣说过的话,只要人们还重视这个理想,就会继续引用这段话:“爱你的敌人,祝福那些诅咒你的人,善待仇恨你的人,并为迫害你的人祈祷。”

我父亲一生都在念诵耶稣这段话,它们赐给他内心的平安,这个世界上许多有权有势的人都无缘享有这样的平安。

要培养内心的平安与快乐,请记住第二条原则。

永远不要对敌人心存报复,那样对自己的伤害将大过对别人的伤害。让我们像艾森威豪威尔将军那样:“绝不花一分钟时间去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不要指望别人感激你

我在得克萨斯碰到过一个义愤填膺的人,有人告诉我,只要你碰到他,15分钟内就一定会谈起那件事。果然如此。令他气愤的事发生在11个月前,可是他还是一提起来就生气。他不发泄完就根本不能谈别的事。他给34位员工发了10000美元圣诞节奖金——每人差不多300美元——可是没有一个人谢谢他。他抱怨说:“我很遗憾,我居然发给他们奖金。”

圣人孔子说过:“一个愤怒的人,浑身都是毒。”我衷心同情面前这位浑身是毒的人。他已60岁了。据人寿保险公司统计,我们还能活着的平均年头是当前年龄与80岁之间差数的2/3。

这位仁兄——如果他够幸运——大概还可活十四五年。可是他却浪费了有限的余生中的将近一整年,为过去的事愤恨不平。我实在同情他。

除了愤恨与自怜,他本可以自问为什么人家不感激他的。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待遇太低、工时太长,或是员工认为圣诞奖金是他们应得的一部分?也许他自己就是个挑剔又不知感谢的人,以致别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谢他?或许大家觉得反正大部分利润都要缴税,不如当成奖金?!

当然也不排除,也可能员工真的过于自私、卑鄙、没有礼貌。也许是这样,也许是那样。我也不会比你更了解整个状况。不过,我倒是知道英国约翰逊博士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

我要谈的重点是:他指望别人感恩乃是换了一个一般性的错误,他实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期望他感恩吗?你可能会!可是,看看塞缪尔·莱博维茨的遭遇就知道这是一种奢望了,在他当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师,曾使78个罪犯免上电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门道谢或至少寄个圣诞卡来?我想你猜对了——一个都没有。

耶稣基督曾用一个下午使十个瘫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几个人回来感谢他呢?只有一位。耶稣基督环顾门徒问道:“其他九位呢?”他们全跑了,谢也不谢就跑得无影无踪!让我来问问大家:像你我这样平凡的人给了人一点小恩惠,凭什么就希望得到比耶稣基督更多的感恩?

如果跟钱有关,那就更没指望啦!查尔斯·斯瓦布告诉我,他曾帮助过一位银行出纳,这位银行出纳挪用银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亏损,斯瓦布帮他补足金额以免吃上官司,这位出纳员是否感谢他呢?是感谢他,但只是一阵子,后来他还跟这位救过他的人作对呢——就是这位曾经救他脱离牢狱之灾的人。

你如果送给你亲戚100万美元,他应该会感谢你吧!安德鲁·卡内基就资助过他的亲戚,不过如果安德鲁·卡内基重新活过来,一定会很震惊地发现这位亲戚正在诅咒他呢!为什么呢?因为卡内基遗留了三亿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他只继承了100万美元。

人世间的事就是这样。人性就是人性——你也不用指望会有所改变。何不干脆接受呢?我们应该像一位最有智慧的罗马帝王马库斯·阿勒留斯一样。他有一天在日记中写道:“我今天会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忘恩负义的人。我也不会惊讶或困扰,因为我还想像不出一个没有这些人存在的世界。”他说的不是很有道理吗?我们天天抱怨别人不会知恩图报,到底该怪谁?这是人性——还是我们忽略了人性?不要再指望别人感恩了。如果我们偶尔得到别人的感激,就应感到一阵惊喜。如果没有,也不至于难过。

这正是我要在本章中说明的第一点。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只是自寻烦恼。

我认识一位住在纽约的妇人,一天到晚抱怨自己孤独。没有一个亲戚愿意接近她,这也不全怪他们。你去看望她,她会花几个钟头喋喋不休地告诉你,她侄儿小的时候,她是怎么照顾他们的。他们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的,他们跟她住了许多年。她还资助一位侄子读完商业学校,直到她结婚前,他们都住在她家。

这些侄子回来看望过她吗?噢!有的!有时候!完全是出于义务。可是他们都怕回去看她,因为想到要坐几个小时听那些老调,无休无止的埋怨与自怜永远在等着他们。当这位妇人发现威逼利诱也没法叫她的侄子们回来看她后,她就只剩下最后一个绝招了——心脏病发作。

这心脏病是装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医生也说她的心脏相当神经质,常常心悸。可是医生也束手无策,因为她的问题是情绪性的。

这位妇人看重的是关爱与注意,但是我以为她要的是“感恩”,可惜她大概永远也得不到感激或敬爱了,尽管她认为这是应得的,她要求别人给她这些。

有多少人都像她一样,因为别人都忘恩负义,因为孤独,因为被人疏忽而生病。他们渴望被爱,但是在这世上真正能得到爱的唯一方式,就是不索求,而且还要有不求回报的付出。

这听起来好像太不实际、太理想化了?其实不然!这是追求幸福的最好一种方法。我亲眼见到我家中发生的情况就是如此。我的父母乐于助人,我们很穷——老是窘于欠债,虽然穷成那样,我父母每年总是能挤出一点钱寄到孤儿院去。他们从来没有去拜访过那家孤儿院,可能除了收到回信外,也从来没有人感谢过他们,不过他们已得到了报偿,因为他们享受了帮助这些无助小孩的喜乐,并不希冀任何回报。

在离家外出工作后,每年圣诞节,我总会寄张支票给父母,请他们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他们总也不买。当我回家过圣诞时,父亲告诉我,他们买了煤、日用品送给城里一个有很多小孩的贫苦妇人。施与而不求回报的快乐是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大快乐。

我深信我父亲已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得享快乐的理想人了。亚里士多德说:“理想之人会享受助人的快乐。但他接受别人的恩惠时会感到羞愧。当你向他人施予友善时,这是一种优越之感,而当你接受他人的友善时,会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这是我在本篇中要说明的第二点: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恩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

为人父母者一向怨恨子女不知感恩。即使莎剧主人翁李尔王也不禁喊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

可是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为人子女者怎么会知道感恩呢?忘恩本是人的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

如果子女们不知感恩,应该怪谁?也许该怪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不教导他们向别人表示感谢,怎么能期望他们来谢我们?

我认识一位住在芝加哥的朋友。他在一家纸盒厂工作得很辛苦,周薪不过40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妇,她说服他向别人借了钱送给她前夫的两个儿子上大学。他的周薪得用来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及缴付欠款。他像苦力一样苦干了四年,而且从不埋怨。

有人感谢他吗?没有,他太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那两个儿子当然也是一样。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对这位继父有任何亏欠,即使只是道谢一声。

这怪谁呢?这两个儿子吗?也许!可是这位母亲不是更不该吗?她认为这两个年轻的生命不应该有这种义务的负担,她不要她的儿子“由负债”开始他们的人生。因此她从没想到要说:“你们的继父资助你们念大学,多好的人啊!”相反地,她的态度却是,“噢!那是他起码该做到的。”

她以为没有加给他们任何负担,可是实际上,她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危险的想法,认为这个世界有义务让他们活下去。果然后来,有一位男孩想向老板“借”点钱,结果身陷囹圄。

我们一定得记住,孩子是我们造就的。举例来说,我姨母维亚拉·亚历山大肆从来不抱怨儿女不知感恩。我小的时候,姨母把她母亲接去照料,同时也照料她的婆婆。我现在仍记得两位老人家坐在壁炉前的情景。她们有没有麻烦我姨母?我想一定不少,不过你从她的态度上一点也看不出来。她真的爱她们,对他们嘘寒问暖,让她们感觉到家的温暖。而她自己还有六个子女,但她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对她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是正确的事,也是她愿意做的事。

维亚拉姨母现居何处?噢,她已经孀居二十几年,五位成年子女都欢迎她,希望她到他们家去一起住。她的子女们对她钟爱极了,从不觉得厌烦。是出于“感恩”吗?当然不是啦!这是真正的爱!这几位子女从孩童时代就生活在慈善的气氛中。现在需要照顾的是他们的妈妈,他们回报同样的爱,不是再自然不过了吗?

让我们不要忘了,要想有感恩的子女,只有自己先成为感恩的人。我们的所言所行都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诋毁别人的善意。也千万别说:“看看表妹送的圣诞礼物,都是她自己做的,连一毛钱也舍不得花!”这种反应对我们可能是件小事,但是孩子们却听进去了。因此,我们最好这么说:“表妹准备这份圣诞礼物,一定花了她不少时间!她真好!我们得写信谢谢她。”这样,我们的子女在无意中也学会养成赞赏感激的习惯了。

要想使自己平安快乐,下面是第三大原则:

1.不要因别人没有感恩而烦忧,我们只能期望别人感恩。要记住耶稣一天内治愈了10位瘫子,但只有一个谢他。我们为何期望得到比耶稣更多的感恩呢?

2.要记住,寻求快乐的唯一途径并非期望别人的感恩,而是因为给予的快乐而付出。

3.要记住,感恩是一种让人具有教养的训练,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感恩,就必须训练他们学会感恩。牢记你所得到的恩惠

我认识哈罗德·阿博特很久了,他住在密苏里南麦迪逊大道820号,曾经是我巡回演讲的经理,我们有一次在堪萨斯城相遇,他送我回农庄。途中我问他是如何克服忧虑的,他说了一个使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我以前经常担忧,不过1934年春的某一天,我在一条街上所看到的一幅景象驱逐了我所有的烦恼。前后过程不到十秒钟,不过这十秒钟内,我所学到的比过去十年还多。我经营一家杂货店已经两年了,不但用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得7年才能付清。杂货店正是那天的前一个周六停止营业的。我正打算到银行借点钱,好动身到堪萨斯城找个工作。我像只斗败的公鸡,失去了斗志和信心。忽然间,我看到对街过来一个没腿的人,他坐在一块小木板上,下面用溜冰鞋轮做了四个滚轮,两手各拿一块木头在地面上支撑划动自己。他过了街,正要把自己抬高几英寸以越过马路到人行道来。正当他费力抬高他身下的木板时,他的眼光与我相遇,并向我灿然一笑:“早安,先生!今天天气真好,不是吗?”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朝气。我看着他,不禁感到自己是多么富有。我有两条腿,我可以走路,我对我的自怜感到羞耻。我告诉自己,就这一个失去了双腿之人还能开心、快乐、充满自信,我既然还有双腿,当然也可以做得到。我顿时觉得精神多了。原来我只打算借100美元,现在我有勇气要求借200美元。本来我只打算试试看能不能找个工作,但现在,我有信心宣布我要去找个工作。我拿到借款,也找到了工作。

现在我在浴室的镜子上贴了一段话,每天早上刮胡子时都要念一遍:

我因为自己没有鞋而难过,直到我在街头遇见一个没脚之人。

美国飞行家雷肯贝克曾在太平洋漂流了21天,有一次我问他,他从那次经历中得到的最大教训是什么。他的回答是:“那次经历给我的最大教训是,只要有足够的饮水和食物,你就不该再有任何抱怨。”《时代》杂志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太平洋受伤的一位士官的故事。他的喉咙被弹片击中,接受了七次输血。他写了一个小条子给医生,“我能活下去吗?”医生回答:“可以的。”他又写道,“我还可以讲话吗?”回答也是肯定的。他再写了一张纸条:“那我还操什么心呢!”

你何不现在就问自己:“我到底在烦恼什么呢?”你多半会发现,你担心的事既不重要,也没意义。

我们的生活中大概90%的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只有10%有问题。如果我们想要快乐,只需集中注意力在那90%的好事上,不去看那10%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想要烦恼、抱怨、得胃溃疡,那只要集中注意力在10%的不满意之处,而忽略那90%也就可以了。

英国的许多教堂里可以看到这两个字:“思恩。”我们心中也应该铭记着这两个字。想想所有我们应该感谢的事,并真正感谢。《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可以算得上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悲观的人了,他觉得自己根本不该出生,过生日时他常穿着黑色的丧服守斋。即使在那样的绝望中,他仍没有忘记:只有快乐的心境可以带来健康。他曾宣称:“世上最好的医生,是饮食有度、保持平安与愉悦的心情。”

我们如果愿意,大可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可能胜过阿里巴巴的宝藏——感到满足开心。给你10亿美元交换你的双眼,如何?两只脚值多少钱?你的双手呢?听觉呢?你的子女?你的家庭?算算你所拥有的资产,你一定会发现,即使给你世上所有的财富,你也不会愿意为了那些曾让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而动心的财富而让自己现在拥有的这些。

但是,我们会感谢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吗?噢!不!叔本华说:“我们很少想我们所拥有的,却总是想自己缺失的。这种倾向实在是世上最令人不幸的事之一。它带来的灾难只怕比所有的战争与疾病都重大。”

有一位居住在新泽西州的约翰·帕玛先生告诉我下面这则故事:

我从陆军退伍不久就开始自己做生意,我日夜辛勤工作,情况很不错。可是接着麻烦来了,我得不到零件与原料,我担心生意支持不下去,我烦恼极了,也变得尖酸刻薄——当然,当时我并不自觉,但后来我才发现自己差点因此失去一个温暖的家。有一天,一位年轻的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跟我说:“你不觉得羞愧吗?看你这个样子,好像世上只有你一个人有麻烦似的。即使你真的要停止营业一阵子,那又怎么样?供货正常后,你还可以再开始呀!你真该为你所得到的感谢了!可是你还老是怨天尤人,我多想能像你一样,看看我!我只有一条手臂,半边脸也被炮火毁容了,而我并不抱怨。你再不停止怨天尤人,不但会丢掉生意,还会赔上你的健康,你的家庭及朋友!”

这些话真如当头棒喝,我这时才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已够多了,我终于能提醒自己不再重蹈覆辙。

我的朋友露西尔·布雷克,也因为成天烦恼自己所欠缺的而差点酿成悲剧。几年前,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写作班上认识了,9年前,她被自己的生活震惊了,那时住在亚利桑那州,下面是她给我讲述了她的一段经历:

我的日子排得很紧凑,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习风琴,在城里主持一个演说训练班,又在另一个城里讲授音乐欣赏,我忙着出席宴会、跳舞,在星空下骑马驰骋。直到一天早上,我完全崩溃了。医生说:“你得卧床休息一年。”他一点没有让我相信,我会再恢复强健。

在床上躺一年!简直是个废物——倒还不如死了算了?我惊恐极了,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人之事,而要受这种报应?我哭了好久怎么也无法接受。不过,我还是很遵从地按照医生的嘱咐卧床休息。邻居鲁道夫是一位艺术家,他来看我,告诉我说:“你以为在床上躺一年就很悲惨,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真正了解自己,这几个月,你在心灵上的成长可以抵得上你过去的一辈子。”我慢慢平静下来,开始努力建立另外一套价值观。我阅读一些启发人心的书。一天我听到收音机里播音员在节目中说道:“你所表现出来的永远只是你内心世界的反映。”我以前听过这种话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但这次才真正深植内心。我开始去想些令我活下去的想法——一些开心、健康的想法。每天早晨一醒过来,我就强迫自己想一遍我所拥有的应该对这一世界充满感激之事。我的身体没有疼痛,我有个可爱的小女儿、我的视力、我的听觉、收音机里悦耳的音乐、有看书的闲暇、美味的食物、一些好朋友,来看我的客人很多,医生不得不限制一次只能容许一位来访——而且还有时间限制。

那以后的9年过去了,我都能过着充实而活跃的生活,现在我深深地感谢躺在床上的那一年,那是我在亚利桑那州最有价值、最快乐的一年。那一年中我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早上先清点一下自己所拥有的福分,到现在我还沿袭这个习惯。这已成为我最宝贵的资产。我得承认在害怕死亡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活过。

我亲爱的露西尔,你可能并不知道,你学到的教训跟200年前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所发现的是完全一样的。约翰逊曾说过:“能看到每件事情的最好一面,并养成一种习惯,这真是千金不换的珍宝。”

我得提醒各位,说这句话的人可不是职业性的乐观主义者,事实上,他二十几年来深受焦虑、饥饿、穷困之苦,终于蜕化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作家与评论家。

罗根·史密斯有一句智慧之言:“人生有两项主要目标,第一,拥有你所向往的;然后,享受它们。只有最具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第二点。”

你想知道怎样把在厨房洗碗的琐事变成令人兴奋的经验吗?推荐你读一读达尔所著的《我要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失明50年的老妇人。她写道:“我仅存的一只眼上布满了斑点,所有的视力只靠左侧一点点小孔。我看书时,必须把书举到脸面前,并尽可能靠近我左眼左侧的视觉区域。”

但她并不打算接受怜悯,也不想享受特别待遇。小时候,她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可是看不到任何记号,等到其他小朋友都回家了,她才趴在地上辨认那些记号。她把地上划的线完全熟记,并成为玩这个游戏的佼佼者。她在家自修,拿着放大字体的书,靠近脸,近得睫毛都挨得到书页。她修完了两个学位:明尼苏达大学的学士及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硕士。

她开始在明尼苏达州一个小村庄教书,后来成为了南达科他州一个学院的新闻学教授。她在当地任教13年,并常在妇女俱乐部演讲,上电台节目谈书籍与作者。她在书中写道:“在我内心深处,始终不能祛除完全失明的恐惧。为了克服这一点,我只有对人生采取开心甚至天真的态度。

1943年,她已经52岁,却发生了一个奇迹:极富盛名的梅奥医院的一个手术,使她的视力比以前好40倍。

一个全新的令人振奋的世界展开在她的眼前。即使在水槽边洗碗对她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她写道:“我开始玩弄碟子上的泡沫,我用手指捧起一个肥皂泡泡,对着光看,我看到缩小的彩虹般的色彩幻影。”

从水槽上方厨房的窗口望出去,她看到的是振动着灰黑色的翅膀飞过积雪的一只麻雀。

能有幸亲眼见到肥皂泡与麻雀,激发她以下面这句话作为她的那本书的结尾:“亲爱的主,我不禁低语:我们的上苍,我感谢你,我感谢你。”

想想看!为了你能洗碗时看到泡沫的色彩,看到飞越雪地的麻雀,要衷心感谢上帝!

你我不该惭愧吗?我们一直生活在美妙的童话世界中,却瞎得什么都看不见,不知道珍惜享受。

想要保持平安快乐,第四大原则是:

算算你所得到的恩惠——不要去清点你的烦恼。保持自我本色

北卡罗莱纳州的爱迪丝·阿尔雷德太太曾给我写过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

我是一个极为敏感羞怯的女孩,我长得太胖,两颊丰满,这使我看起来更胖,我的母亲非常古板,她认为把衣服穿得太漂亮是一种愚蠢,而且衣服太合身容易撑破,不如做得宽大一点,她也让我如此打扮。我从不参加任何聚会,也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上学后,我也不参加同学们的任何活动,甚至运动项目也不加入。我害羞至极,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长大后,我嫁给了一位比我大几岁的先生,但我还是没有任何改变。我丈夫的家是一个稳重而自信的家庭。我想要像他们那样,但就是做不到。我努力模仿他们,也总是不能如愿。他们几次尝试帮我突破自己,却总是适得其反,把我推到更坏的境地。我越来越紧张易怒,害怕见到任何朋友。一听到门铃声我都会惊慌!后来我是彻底地失败了。我对自己很清楚,只怕丈夫有一天会发现真相,所以每次在公共场合,我都尽量显得开心,甚至装得过了头。我知道自己表现过度,因为事情过后几天了我仍然感到累得半死,以至于我实在怀疑自己是否还有继续生存的必要,于是我开始想到自杀。

那么是什么事改变了这位几乎自杀的妇人呢?只是一句偶然的话。爱迪丝太太继续写道:

改变我一生的只是偶然的一句话,有一天,我的婆婆和我谈到她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说:“不论遇到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本色!”这几个字像一道灵光闪过脑际,我发现所有的不幸都起源于我把自己套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模式中去了。

一夜之间我变了!我开始保持自我本色。我努力研究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并找出自己的优点。我学会怎样配色与选择衣服样式,以穿出自己的品味。我主动结交朋友。我加入一个团体——开始只是一个小团体——当他们请我主持某项活动时,我也很害怕。不过我每次上台,都得到了更多的勇气。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但现在我比过去快乐很多。当我教养我自己的儿女时,我一定把这些历经苦难才学到的教训告诉他们:不论发生什么事,永远保持自我本色。

保持自我本色这一问题,“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了,”詹姆士·戈登·基尔凯医生指出,“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很多精神、神经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其隐藏的病因往往是他们不能保持自我。安吉罗·派奇写过13本书,还在报上发表了几千篇有关儿童训练的文章,他曾说过:“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并且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

可是这种模仿他人的现象在好莱坞就相当严重。好莱坞著名导演山姆·伍德曾说过,最令他头痛的事,是帮助年轻演员克服这个问题:保持自我。他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盖博,“观众已经尝过那种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诫他们,“他们现在需要点新鲜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