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心”主张(大夏书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3 20:46:07

点击下载

作者:董彦旭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课堂教学“心”主张(大夏书系)

课堂教学“心”主张(大夏书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课堂教学“心”主张 (大夏书系)作者:董彦旭排版:KingStar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ISBN:9787567520790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优质课堂的教学艺术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是人对人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等,它的目的是促进人健康、快乐、自主、幸福地成长。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时空,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课堂生活的方式及其质量,对教学效果,乃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生活质量,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堂要着眼于心灵。《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是精神凝聚而变成的生命的根本。教育中有“心”,才有生命,才有根本,才会产生足以陶冶学生品格与个性的爱和美、情和韵、理和智,从而焕发出育人的魅力。教师既要善于敞开自己的心灵,也要善于打开学生的心灵。孟子早就提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教育的“放心”,就是促使学生用心灵的情思、智慧去感受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进而获得领悟,当学生的心灵和教师的心灵取得契合而互动时,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浸润心田、凝神静听、欣然忘归的美妙。在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相通中,教师心灵中人格的、智慧的、情感的、文采的、美学的各种因子,会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灵中去,融合成为学生心灵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学得心驰神往,如饥似渴地吸取教材的精华,看到哲学的沉思,听到历史的欢唱,闻到智慧的清香。

课堂是教师挥洒才情和智慧的舞台。优质的课堂应该智慧如风,因为这样才会出现无法预设的精彩。教师的魅力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去照亮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智慧。在优质的课堂上,教师播下种子,收获的可能是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没有智慧的课堂,只会稀释学生的情感,淡化学生的感悟,禁锢学生的想象,进而扼杀他们的创造灵性与个性,只会让课堂教学陷入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死胡同,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了无生机。

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关注情感的流露、内心世界的表达。优质的课堂应该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出来:教师和学生仿佛化作了生命共同体,同研究,共成长。课堂上,教师时时播撒情感,处处传递友谊;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热情扑面而来,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的语言是欢快的、活泼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心情是沉重的、苦涩的,教师和学生是心相通、情相系、智相融的。当学生需要开启心智的时候,教师的讲解能让他们醍醐灌顶,怦然心动,悠然心会;当学生需要抚慰心灵的时候,教师的教诲能给他们自卑的心灵带来自信,脆弱的心灵带来强健,懵懂的心灵带来觉悟;当学生需要开阔视野的时候,教师总是适时引领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需要放飞梦想的时候,教师总能够营造宏大的格局,为他们开辟广阔无垠的长空。

诗意,让课堂走向浪漫;

智慧,让课堂走向精彩;

快乐,让课堂走向和谐;

浓情,让课堂走向幸福;

审美,让课堂走向灵动。

书山有路,在课堂天地中,有飞扬的音乐,有激情的诵读,有幽默、机智与诙谐,有笑声中的传情达意,有言辞的交锋、观点的辩驳、心灵的碰撞。课堂不仅仅是知识切磋与智慧习得的场所,同时又是塑造灵魂的舞台。让我们充满感情地解读教育智慧,让我们神采飞扬地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让我们尽情地体味人文精神、审美情趣,让这情感的流淌,迸发诗的激情、美的神采、智的光华!第一编教学境界“心”追求一、课在诗中,演绎诗意课堂的艺术【教学视点】诗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人荷尔德林也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当充满浓浓的诗意——涌动诗的灵性,洋溢诗的浪漫,弥漫诗的芳香,勃发诗的激情,流淌诗的旋律,演绎诗的精彩。从现代文明意义上来说,诗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1.以诗激志

优秀的诗歌往往凝聚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闪烁着充分诗意化的理想。伟大的理想是人格结构的内核,为理想所激动和鼓舞着的生命一定会焕发无限潜能,创造不可估量的人生奇迹。诗歌中有许多激励人生理想的作品,有许多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或慷慨激昂、直抒胸臆,或悲愤满怀、借诗咏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教师借用诗歌渗透的形式开展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能让学生吟诗明志,体会诗人的志趣,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2.以诗润心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不但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而且还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物质的营养品养育人的肉体,精神的营养品养育人的心灵。诗词是最精美的精神营养品。在课堂上渗透诗,引导学生读诗、赏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对人生的洞察力与感悟力。当我们诵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面前呈现的是屈原那颗光明高洁而忧愤深广的心。当我们吟唱“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时,面前搏动的是陶渊明那颗誓与污浊决绝、追求人的自由与尊严的心。当我们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会使学生仰慕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当我们低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时,会使学生为杜甫、白居易那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所感动!……这样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自然就会滋养学生的身心,化育学生的灵魂。3.以诗修文

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作品。诗的语言最简洁、最优美、最富形象性,诗的节奏和声韵给人听觉上的美感,诗的辞藻里往往浓缩着民族文化的精华,诗的表达技巧最为丰富多彩,因此,“能读千赋,则能为文”,是自然的道理。学诗、吟词可以有效地医治中学生语言枯燥乏味、重复啰唆的通病,有助于把话说得精练、生动、有文采。“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诲。古人学诗习词,可以“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今之外交家利用现成诗句巧妙达意而被世人称道者,也不乏其例。

当然,诗词在课堂中的渗透给予学生的影响,不是外显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热爱读诗的学生自己也许感受不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但等他诗读得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苏轼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案例在线】地理教学妙用古代诗歌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对地理课堂具有辅助作用,经过巧妙地选择,利用古诗能使地理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

比如关于长江的地理教学,讲述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时,如果平铺直叙——长江上游,多峡谷,水流急;中游,河道弯曲,多支流;下游,江阔水深——就很是乏味。如果穿插“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能够生动地突显长江上游“多峡谷,水流急”的特征。中游的特征是河道弯曲,可选择用“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来表现。讲授长江下游的特征时,可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给学生展现出江阔、水深的特点。运用这些古诗,能把“死”的知识讲“活”,并且能形象生动地说明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地理特征范围很广,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经济特征等。运用古代诗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特征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内蒙古高原的地形特征,可运用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表现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草原辽阔”的地形特征。通过对该民歌的欣赏、理解,学生们将会对内蒙古高原的地形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地理原理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有些地理原理既难懂,讲起来又枯燥乏味。比如学习关于世界气候“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这一规律,可运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把平原(人间)与山上(庐山大林寺)的气候(主要是气温)作了形象对比: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若平原上(海拔50米)气温为10℃,那么山顶海拔1474米,气温仅1℃左右,两者相差8℃多,难怪在人间已百花凋零时,山寺桃花才盛开。借助这首诗,学生不仅可以形象生动地理解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的地理原理,同时可以欣赏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真可谓一箭双雕。(赵志明,载《光明日报》2011年5月6日)【教学感悟】校园是诗歌天然的牧场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诗人是语言的建筑师。青少年正处于敏感多思、爱诗的黄金时代和与诗歌天然亲近的诗性年华,可以说,青少年人人都是诗人,以诗促教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使他们逐步向善向真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校园是诗歌天然的牧场,校园生活本身的诗意与纯净,给青春的心灵涂抹了一层天然的诗意土壤,诗歌可以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放飞心灵的诗性的精神家园。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充分发挥诗歌的陶情养性的审美与教化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对人生充满遐想和热情,较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弹奏诗的琴弦,打造有活力的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地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奏响学生心中的诗的琴弦,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鲜明的想象创造能力得到最大发展。

品味诗的浪漫,追求有灵性的教学。课堂会因诗意而变得浪漫,学生的思想也会因浪漫而变得自由驰骋。没有诗意的课堂是呆滞的课堂,是死板的课堂,是做作的课堂。只有渗透着诗意的课堂,才是真正返璞归真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和教师都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追求课堂的诗意吧!把充满热情的青春情怀还给学生,把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还给学生!二、智在书中,创建智慧课堂的艺术【教学视点】追求智慧型的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因此,当代教师需要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优质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要使学生长智慧,教师自己必须有智慧,没有智慧的教师,是教不出有智慧的学生的。教师教育智慧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深邃的思想

赞可夫说:“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深刻意味着不仅把教材看懂,而且看穿、看透、看活,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对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酣畅淋漓,也就能够做到行云流水。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萦绕于学生脑际而使学生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2.独到的见解

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会如沐春风,如饮甘霖。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一般来说,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人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3.广博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游刃有余地掌握教材。”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所教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他应该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努力拓宽知识面。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

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智慧是力量的源泉,智慧是创造的源泉。从现在开始,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在行动中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让课堂成为学习的智慧之旅。【案例在线一】天堂的位置

一个小学老师来邀请我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作一场演讲。

我问她:“要谈些什么呢?”那非常虔诚的老师说:“跟孩子们讲讲极乐世界吧!我只是希望培养孩子们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不是你最主张的吗?”

我看着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首先在教室里的黑板中间画一条线,把黑板分成两边,右边写着“天堂”,左边写着“地狱”。然后我对孩子们说:“我要求你们每一个人在‘天堂’和‘地狱’里各写一些东西。”

孩子们心目中的天堂就这样呈现出来:花朵、笑、树木、天空、爱情、自由、水果、光、白云、星星、音乐、朋友、蛋糕、灯、冷气、书本……

在游戏里,孩子们也同时写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地狱:黑暗、肮脏、灰色、哭泣、哀嚎、残忍、恐怖、恨、流血、丑陋、臭、呕吐、毒气……

我对孩子们说:“当我们画一条线之后,就会知道,天堂是具备了一切美好事物与美好心灵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人叫做天堂,有人叫做天国,或者净土、极乐世界。”“地狱呢?正好相反,是具备了一切丑恶事物与丑恶心灵的地方。那么,有没有人知道人间在哪里呢?”

孩子们说:“人间是介于天堂与地狱中间的地方。”我说:“错了。”孩子们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

我告诉孩子们:“人间不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候就是住在地狱!”

如果一个人一直怀着坏脾气,住在肮脏的环境里,对未来毫无希望,就等于是地狱里的人。

如果一个人内心经常欢喜,住在洁净的住所里,有爱与美好的向往,那就是天堂里的人。

如果在很久很久以后,真的有一个地方叫天堂,应该也是为那些心里有天堂的人准备的。(摘自林清玄的《林清玄散文集》)【案例在线二】课堂上有位“瘸子”同学

一节英语复习课上,当课堂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有一位学生报告:“老师,×××在画画!”话音一落,便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我一看画画的同学,原来是一位已经被列为“瘸子”的学生。“瘸子”是对五门学科中有一两门学科特别差的学生的简称。这位同学其他学科成绩都不错,就是英语很差,我早已把他列为“英语学习困难户”,多次找他谈心,也多次对他进行课余辅导,但他的英语成绩不见明显的进步。当时我一看是他,心里就特别生气。

而这时他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还在继续画画。我知道当时如果大声批评他几句,或是轻声讽刺他几句,都能让自己很解气。但转念一想,我又强压心中的怒火,走到他身边,语气平和地问:“What are you doing now ?”(你在做什么呢?)或许是他没想到我会这样问他,或许是他没能听懂我的问话,或许是他不知道怎样回答“画画”,他没有回答。我转向其他同学问道:“Who can help him ?”(谁能帮他回答?)马上有学生举手说:“He is drawing.”(他在画画。)我请他跟我说:“I'm drawing.”(我在画画。)他轻声地跟我说了一遍,我对他点点头。

然后我又拿起他的画,看看还真画得不错,于是我将他的画给大家展示了一下。正在他和其他学生一样不知我要做什么而迷惑时,我说:“He draws very well , Great ! How beautiful the picture is !”(他画得很好,真棒!这幅画多漂亮啊!)那位同学显然没想到我会这样表扬他的画,只见他的脸红了起来,并不安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问他:“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他回答道:“I want to be a 画家.”(我想当画家。)“画家”这个词用英语他说不出来,我在黑板上写了“painter”(画家)并教他读。我说:“Oh,×××is going to be a painter.I think he will be a good painter in the future.”(哦,×××打算当一名画家,我想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好画家的。)

接着我又问了几位同学:“Who draws better ,×××or you ?”(你和×××,谁画得好一些?)几位同学都谦虚地回答:“He draws better than I. He draws the best in our class.”(他画得比我好。他是我们班里画得最好的。)我带头为×××同学鼓掌,并说:“He draws very hard.I'm sure his dream will come true.We must learn from him.”(他画画很努力。我相信他的梦想会变成现实。我们必须向他学习。)

我无意中发觉,刚才我和学生的对话中,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时态,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进行本节课的“英语时态”复习。接下来,我要求全班同学两人一组,以×××的画编一段对话进行表演比赛,要求运用各种不同的时态。我看到那位同学此时也加入了对话表演比赛,大家的兴致都很高,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时态进行对话,真是大大出乎我课前的预想,我一一进行了表扬。一节原本枯燥的语法复习课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结束,学生们也都掌握了复习的内容,并且有了成功的情绪体验。(张大波,载《中学英语教学园地》2011年第7期)【教学感悟】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智慧的点燃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在每天发生的最平常的教学行为中,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教给学生的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吗?我对每节课作过价值判断,反思梳理过它的“含金量”吗?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智慧是最宝贵的东西,胜过其余的一切。”《论语》之所以千古传诵,经久不衰,是因为它饱含人生智慧;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首先是因为他是智慧之师。

上述事例启发我们,聪明的教师,其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有句话说得好——一流的教师教智慧,二流的教师教知识。在这样一个近乎网络化的现代信息社会里,知识的获得便捷得很,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在知识上做文章,恐怕我们不仅要落后于时代,而且要落后于学生了。我们只有发挥优势,把知识升华到智慧的高度,方能彰显我们教师的价值。

怎样化知成智呢?关键是要对知识进行选择评估、优化重组和二度思维加工。通过知识的优化重组,改造知识的结构,构建一种新的呈现方式,使之深入浅出;或是通过对知识的二度思维加工,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新的“知识包”,包装、扩充,提升知识的附加值,引起学生思想的共振、情感的共鸣,加速其认识深化的过程,进而促进其智慧的生成、智力的发展。

作为教师,如果陷于日常琐碎的平凡杂务中,只管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只是单纯满足于完成每天或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沾沾自喜于“应试教学”范式之下的教学成绩,恐怕并不能达到化知成智的教学目的。我们应善于反思、重组、优化每天的教学行为,以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最有利于学生智慧生成的教学方式,刺激、催化、加速学生思想的成熟、观念的生长、精神的浩瀚、心灵的丰盈、想象的活跃、情感的高贵,这才是功莫大焉的事情。

在这个越来越崇尚效率的社会里,教师要具有化知成智的意识,既要缩短学生认识的过程、思维成长和思想成熟的时间,又要对学生善加指导。要统观全局,高屋建瓴,教学时呈现知识鲜活的生成、发展过程,讲清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识与智慧的区别,以及知识的价值和规律,训练学生变通运用知识的能力,由知识上升到思想,由思想升华为智慧。

多少年后,当书本里的知识已在学生的脑海里淡化成一堆符号或文字时,唯独教师教给他的一句话、一道题或者一个思想,却改变了他的人生,成就了他的生命,树立了他的信仰,令他终生难忘。教师也就成了他的“一字之师”“思想之师”,因为那句话、那道题、那个思想,饱含深邃的生活哲理、人生智慧而让学生受益一生!三、情在心中,打造浓情课堂的艺术【教学视点】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作为教师,神圣职责并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在于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取决于对学生的爱,即人文性情感的渗透。教育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他们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他们受着情感的滋润;给学生以爱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爱意的融合,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各种方式渗透情感,尽量使学生处于相应的情感氛围中,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感渗透,就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学要突出情感的目的性价值。

当今教育学把生命作为基础性、核心性概念,选择从生命的视角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作为教育的目的来追求,而不是仅仅作为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当情感的目的性价值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追求时,在课堂上教师就会经常主动与学生形成情感相依相融的关系。有了这种情感相依相融的关系,在丰富的课堂生活中,教师就不再把活生生的学生当成语言、符号的“它”,与教师交往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得到教师的情感关注。学生就会“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学记》)。

二是教学要注意情感的策略性价值。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们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时,“好感回报法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总是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优秀的教师往往能通过教学中与学生目光的接触、言语的交谈,积极主动地进行情感交流,并把对学生的爱、期望和信任也融入其中。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所揭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教师语气中、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期望之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事实。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生前与学生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他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学习和生活,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并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始终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他曾说过,学生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学生的欢乐就是他的欢乐。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应有的品质和素养。心理实验也表明,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正关心、爱护他,并为他操心时,教师在教学中的批评和诱导就是有效的,甚至是其他力量难以比拟的。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用爱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爱心的。”情感是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感情上融洽,就会产生相互理解、友谊、支持、帮助等诸多“感情效应”。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制定的优秀教师知识和技能标准中明确提出:“优秀教师热爱青少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他们的成功在于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的潜能。”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案例在线】语文《灯》的情感教学反思

2003年11月25日上午第四节课,我走进教室,以舒缓而深沉的语调说:“今天是11月25日,这是个特殊的日子,是巴金老人的百年华诞,各地的知识界都在举行庆祝活动,媒体纷纷以大篇幅进行了纪念性报道,作为上海人更应该以百岁的老作家居住在上海而骄傲。(我随手拿起11月23日的《文汇报》,让学生看其中的照片,在一片红红的枫树林中,巴老背靠躺椅,脸上露出舒心慈祥的笑容,画面背景苍苍莽莽,前景一大片火红的枫叶,仿佛先生燃烧的心。)先生一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正如他在致冰心的信中写道:‘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但要给病床上的巴金老人送去真挚的祝福,更要好好学习他为我们呈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这才是巴金先生给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如果我们能将巴金先生的人格精神薪火相传,这将是对巴金先生最大的祝福与安慰。下面让我们一起为巴金老人的百岁生日祝福,并共同学习先生的散文名作《灯》,以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听了这番富有深情的叙述,同学们心里充满感动,教室里静静的,学生带着敬仰的心理在认真阅读文章。

课堂对话开始了,首先我与同学们从首尾两段找出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由“窒闷”到“微笑”。“窒闷”是苦闷到窒息,因为作者是半夜里从噩梦中醒来的,而且身处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统区;“微笑”是因为作者坚信“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句话里“灯光”是什么意思呢?有同学说是信仰,因为巴金将《灯》编入《废园外》时,在后记中写道:“这些不象样的零碎文章都是被一个信念贯穿着,那就是全中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因此我愿意把它们献给读者。”有同学认为是希望和光明,正如巴金在“文革”之后所说:“我不是战士!我能活到今天,并非由于我的勇敢,只是我相信一个真理:任何梦都会醒的。”噩梦总会醒来,黎明就在面前。有同学说是理想,正如流沙河在诗中写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有同学说是作者乐观奋进的生活态度,正如他在《激流》总序中写道:“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学生的精彩回答让师生的心灵灯光不断闪烁。

理解了灯的含义后,师生一起讨论这篇散文写了哪些具体的灯:平房射出的灯光、雪夜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的孤灯、希洛点燃的火炬、友人看见的油灯。这五盏灯,前两盏是“我”亲身经历的灯,是无意受惠,不仅为身体指路,而且为灵魂“指路”;后三盏灯是“我”听说的灯,是有意施惠,为亲人、情人、陌生人传递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不仅为亲人导航,而且为人生导航。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在题目“灯”的前面加上定语,归纳出灯的象征含义是“精神之灯”“给人温暖的灯”“人生的导航灯”。

这时的讨论尽管没有激烈争论,没有豪言壮语,但“灯”的深刻内涵震撼着我们的灵魂。经典作品之所以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这时我开始问同学们:“今天是作者巴金百年华诞的特殊日子,阅读了他的作品,学习了他写的《灯》这篇散文,你最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巴金的祝福?”有同学说很想到华东医院,献上一百朵巴金喜欢的玫瑰,祝福巴金老人身体健康,福寿绵长;有同学说想与巴金交流刚刚阅读小说《寒夜》和学习《灯》之后的感受;有同学说想动身到武康路113号,朝拜巴金居住的那块圣地……(陈赣,载“中国语文课程网”)【教学感悟】情感是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

人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完成的。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语文《灯》的教学案例表明,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思想、有爱憎的人,要使教学工作对象的思想境界到达理想的彼岸,就离不开情感这座桥梁。任何一堂课都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场”,这种“情感场”是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的。

透过上述《灯》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到成功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在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的目的。一方面是教师自我情感的调动与参与。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很明显,教师上课时的情绪会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对于这一点,每个老师肯定都有所体会。有时候教师由于情绪低落上课没有激情,会使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气和活力,导致学生情绪压抑,思维的积极性受挫,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精神焕发地走上讲台,以饱含浓情的语言、丰富切实的例证、工整适量的板书讲授课堂内容,就会发现上课时灵感越来越多,往往能够有超水平的发挥。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情感就会受到老师的感染,其参与性也会逐渐提高,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因此,教师的良好情绪是课堂情感渗透的基础。另一方面,营造与知识相应的情境感染学生。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以及客观现实条件所创设的一种引起学生情感和心理的反应,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的氛围与环境。情境教学由于具有较强的生活现实仿真性,能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机会,容易激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一个好的情境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定下课堂的感情基调,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极佳的情感氛围,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课堂教学应该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就会扫除课堂学习中疲沓、厌倦的阴霾,引导学生投入情感、投入精力去学习。简言之,情感传递人性,情感散发热情,情感表达活力,情感体现生动,情感具有巨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四、人在乐中,构筑和谐课堂的艺术【教学视点】改善课堂,让学生快乐起来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愉悦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惬意与幸福的感觉。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这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照。追求快乐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充分享受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激发他们拼搏上进的热情,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乐观面对学习中的失败与挫折,提升他们感受幸福的能力,促进学生生命个体内在的和谐与幸福。

上好一堂课,不仅是学生的享受,也是教师的追求。看到学生笑容常在、妙口常开、才思如泉涌,作为老师会有一种成就感。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瀚海里遨游;乐又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还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学生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所做的事乐意为之,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不乐意为之,就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亦是如此。孔子是非常主张激发学生“乐学”的,他曾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充分说明贯穿在孔子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是无穷的乐趣。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教学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

快乐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以往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大声斥责,学生也不再表现为正襟危坐、唯唯诺诺、面面相觑;快乐的课堂上,师生将快乐写在脸上,将智慧捧在手中,将成长装在心里。

快乐的课堂上,思想自由徜徉,无拘无束,师生之间直率、坦诚、碰撞、争论、幽默,以及自由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舒展。在快乐的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时,既可以唇枪舌剑,也可以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学生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浮想联翩,让平等、自由、宽松、和谐谱写出一曲曲“课堂欢乐颂”。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学生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过程本身就有无穷的脑力劳动的魅力和乐趣。对未知世界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教师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情节化,知识便生动起来了,教学也就有了生命的气息。

人都有被赏识和尊重的需要,学生更是如此。快乐的课堂,不能缺少学生展示自我的时空。学生展示自我时可以得到教师和同伴的尊重和鼓励,而这种尊重和鼓励是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情绪会相互感染,快乐也会相互感染,课堂是一个气场,在一个充满欢乐气氛的课堂上,大家都会受到感染。

快乐的课堂,感觉真好,像一杯清茶冲淡学生学习中的烦恼,像一缕春风拂去学生思考中的疲劳,像一抹阳光温暖学生的心房,像一曲乐章唤醒学生心田的喜悦。

在课堂上,让学生快乐,就是让学生的生命历程快乐。改善课堂吧,让学生快乐起来!【案例在线一】物理课的开场白

桑卡尔教授抛出一粒糖,一个学生接住了,教授叫了一声好:“这个同学对糖的落点判断得很好,我们马上要学的牛顿力学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判断落点的问题,就是‘基于现在预测未来’。”

这是耶鲁大学公开课视频中桑卡尔教授的物理课的一个场景。教授说:“在座的有各种专业的学生,比如学医的学生,不知道相对论、量子力学有什么用,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的病人以光速逃跑了,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又如学儿科的,你发现小孩子老是坐不住,你就明白那是因为量子力学不允许一个物体同时拥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

学生们大笑,继续听教授“忽悠”:“我读书的时候,教材只有300页,现在1100页,我看你们谁的头也没有比我大三倍,所以我断定你们谁也读不完这本书,我将选重要的来讲,因此你只有来上课才能知道我们要学什么。你如果确实有事,比如要结婚、器官移植什么的,不来也是可以的。但是器官移植,你要给我出示换下来的器官或组织;结婚,你要给我出示配偶。如果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了,五次以下我会相信的,但是五次及以上,我就要查你的家谱。”

学生们狂笑。

教授继续说:“我不喜欢学生上课随便说话,但是你如果对旁边的同学说,‘帮我捡一下心脏起搏器’,那肯定没问题。如果有人要睡觉,我很理解,你需要休息。以前我上课,睡觉的都在前排,他们说,只有在听见我说话的地方才能睡得香。但是今天这里的音响好,哪儿都能听清,不一定要到前排来,后面照样睡得好。我只要求你别说梦话,还有就是睡觉的坐在两个不睡觉的人中间,免得形成多米诺效应一起倒下,对我的声誉不好。”

教授看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还“变本加厉”:“我担心有时气氛不够活跃,跟录像方商量可否像情景喜剧一样加上一些笑声,他们说不行,我只能自己应付了。”

开场白的最后,他说:“如果是有关课程的问题,你们可以随时打断我。我教这个课很多年了,对于我来说,唯一不同的是你们提出的问题,它可能是非常有创造力的问题。这个课程年复一年似乎天经地义重复的那些知识忽然变得苍白无力,可能就是因为你提出的问题。”

报载,毕业于中国名校的某先生,过去多少还有点“牛校感”,看了美国名校的公开课,他悲凉地声称:“我显然已经不敢把我读的学校叫做大学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否可以从耶鲁教授一堂物理课的开场白中找到一些答案呢?(裴智新,载《中外文摘》2011年第24期)【案例在线二】课堂幽默带来掌声

有一位身材瘦小的男教师走上讲台时,学生们有的面带嘲讽,有的则交头接耳。

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位老师扫视了一下大家,然后风趣地说:“上帝曾对我说过:‘当今人们没有计划,在身高上盲目地发展,这将有严重的后果,我警告无效,你先去人间做个示范吧。’”

美国教育学家吉诺特所著的《教育孩子的谈话艺术》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老师要到少年管教所给少年犯们上课。他惴惴不安,因为第一堂课的成败对未来教学关系重大。当他快步走向讲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全班哄堂大笑起来。这位老师慢条斯理地站起来说道:“这就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一个人可能摔倒,但仍然可以站起来。”全班立刻鸦雀无声,随后是一片掌声。(孙欣,载《淮安日报》2013年6月19日)【教学感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述教学案例中,老师们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使学生学习“乐在其中”。上述教学案例,使我们体会到快乐课堂是多么的可贵,它让教师变得更有激情,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让学习变得快乐而高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打造快乐课堂呢?

首先,将以“新”激趣作为快乐课堂的主旋律。

新鲜的东西容易引发兴趣,这已是常理。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森认为:对于一种刺激重复多次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便失掉它开始时引起兴趣的效力。我们应该常教常新,以“新”来吸引学生。

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勤于求异。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向一个又一个新的知识台阶,使学生总是保持吸收新知识的新鲜感。倡导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通过一题多解,突破常规的传统解法,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之探索多种新解法;借助一题多变,让学生在变化中产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布置作业切忌重复式的机械性的训练。

另一方面,教学手段要善于求变。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可以变换教法,即使同一课中,也要使节奏有序、动静有致、张弛有度,读、议、练、讲交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各得其所,恰到好处,切忌单调、枯燥、乏味。

其次,将以“用”生趣作为快乐课堂的主阵地。

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运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知识的价值也就在这里。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了知识的源泉和归宿,把抽象的枯燥的概念原理传递给学生,这是很多学生厌学的原因。如果学习变成了空谈,知识成了死知识,就算在考试中得到再多的分数也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应当还原知识本来的面目,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与人类实践紧密联系的丰富底蕴,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再次,将以“志”成趣作为快乐课堂的主动力。

学生的兴趣有的比较短暂,不稳定;有的能长期存在,成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一个人持久的学习兴趣,绝不是为一时的好奇心和需要所驱动,而是服从于他的志向。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高尚的志趣是立身为学之本。志趣能激发毅力,“志”与“趣”相互渗透,能让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如虎添翼。挑战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人,虽然与众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超人的志趣和毅力。志拓才,趣激志,不少科学家的发明发现就是始于志趣。志趣在名山大川,才有《徐霞客游记》;志趣在草药医病,才有《本草纲目》。志趣颐养身心,增趣寻乐,一个人的身心会更加舒展,精神会更加充实。北宋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他还认为:“本心乐为”,才能有“自修之志”,进而达到“自得”的境界。古往今来,不少有志之士能自觉学习,经受磨炼,最终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不朽的贡献。茅以升因家乡端午节桥梁断塌而立志为人民造好桥,终于成为著名的桥梁专家。所以,我们应寓志向教育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引导学生做有心、有志、有为之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稳定而强大的学习动力。

通过以上方法,既紧扣教学任务,又适合学生的口味,可使枯燥的学习变成具有吸引力的情趣活动,使学生学有所得,又乐在其中,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和谐高效。五、育在美中,追寻审美化课堂的艺术【教学视点】课堂的审美价值

美是点燃爱的火种,美是推开我们心灵深处的那扇智慧之门的神秘力量。一册好书让人爱不释手,是因为它文字的美;一曲好歌让人百听不厌,是因为它旋律的美;一幅名画让人赞不绝口,是因为它色彩的美。

一堂好课,应如一首清新的诗、一曲动人的歌,给人美的享受。美的课堂扎实高效、精彩纷呈,也是一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交响乐。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在充满艺术美感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佳境,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去汲取知识营养,磨砺创新能力,接受美的熏陶,获取最佳的学习效益。1.教学形态美是审美化课堂之魂

教学形态的美首先表现为美的仪表。仪表是教师文化素质的审美修养的外在表现,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和陶冶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式要整洁、大方、自然、庄重,使学生感到真诚可敬。教师在课堂上一个适当的手势、一个饱含情感的眼神、一个丰富的表情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其次,表现为美的板书。美的板书是反映教学内容的“显微镜”,是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导游图。美的板书能直观形象地揭示教材的重点、难点,给学生以简洁美、对比美、动态美和空间美的艺术享受。2.教学语言美是审美化课堂之基

鲁迅在其著作《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而教师美的语言和美的教态则是意美、形美、音美的高度融合,从而使教学感心、感目、感耳。美的教学语言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美的教学语言表现为以下三点:一要有科学美。教师讲解理论,必须用准确、清晰、真切的语言,精辟、透彻、深刻地将其科学之美表现出来。在讲授中应做到字句精确无误。二要有逻辑美。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方面要揭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内涵;另一方面,教学语言自身也要合乎逻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符合逻辑的形式、规则和规律。语言有了逻辑美,才会生动,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联成“网”、形成“块”。三要有表达美。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鲜活的、生动的、有生命力的,能在课堂上中黏住学生。讲解性语言,似行云流水,一言一语经推敲;问答性语言,似暗藏玄机,一问一答重启迪;情感性语言,似春风化雨,一吟一咏润心灵;激励性语言,化腐朽为神奇,一字一句沁心脾。3.教学形式美是审美化课堂之源

美的教学形式应该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首先,有美的教学方法。美的教学方法是指灵活多样,科学实用,最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宗旨的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说教式为情感式,变单向式为互动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其次,有美的教学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在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辅助手段,如录像、投影、录音、漫画、图片、参观、调查、实践、演讲等,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有美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教学内容的美化重组、教学技巧的综合运用、教学环境的精心营造,都是教学审美的阔海高天。这里既有科学美,又有艺术美,当然也有教学美。艺术的本质也在于美,高效的教学必定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美的教学,教学应是一门创造美并唤起审美愉悦的艺术。【案例在线】数学《旋转与角》的教学片段

一、图案引入,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1.观察图案的组成。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而且还有不少和我们数学有关呢。今天,老师就请大家欣赏一幅我设计的装饰图案,你们觉得我设计得怎么样?美吗?(生:美)谢谢大家的鼓励,这幅图案不仅看起来很美,它还是由许多数学密码组成的,这些数学密码就是我们学过的图形,你能看出来吗?(学生指出有锐角、直角和钝角,教师指名学生上前指出发现的角。)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吗,原来这幅图就是由直角、锐角、钝角组成的。这些看似普通的角组成的图案,美不美呀?(生:美)真是美极了!

2.复习角的静态定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师:那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什么叫作角呢?我们以前认识过哪几种角?能不能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观察钟面,发现运动着的角。

师:刚才我们从一幅图案中发现了美丽的角,但是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你能从中寻找到数学密码吗?(教师出示钟面模型,旋转上面的分针或时针,引导学生观察。)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在时针和分针不停地旋转的过程中,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寻找到这个数学密码的同学请举手。

生:形成了角。

师:组成的角是像这幅图案上的角静止不动吗?

生:不是,是不断变化的。

师:看来,生活中除了静态的角,还有这样不断变化的角,它也和静止的角一样美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研究旋转变化中的角。

……(蒋俊,载“中国教育新闻网”)【教学感悟】一堂好课留给学生美的享受

别林斯基认为:“只有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学科知识的美就是一种智慧的美,它是在人类美好的感情土壤里培植起来的思维的舞蹈、智慧的体操。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不难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智育与美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设计的平面图案和钟面模型,以及优美简洁的语言,使学生在学习有关角的知识时,也感受到几何图形角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升。

审美化课堂(或称审美化教学)是以美育为手段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新策略、新方法,通过教师美的教学激发学生美的感受,把知识性、趣味性和审美性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理性和人文素养上得到均衡发展,从而有效、高质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审美化课堂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内容:教学设计之美在人本个性,教学情景之美在真趣愉悦,教学情态之美在自然亲和,教学情节之美在生动磁性,教学语言之美在规范优雅,教学内容之美在鲜活丰富,教学策略之美在简约有效,教学过程之美在精彩流畅,教学评价之美在激励启迪,教学反思之美在优化发展。

审美化,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领下正确理解课程学习与生活中美的多元含义,自主地去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展现美、创造美,达到“以美育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审美化不仅是一种超越功利主义、关注教育人本化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生命质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在审美愉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力和创新性,还是一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在审美学习中体验课程内涵,更是一种教学过程——在美的教育时空中实施有效教学。第二编师生互动“心”思路一、思想共享【教学视点】共享是一种泛爱的心境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共享对于师生的成长都是必不可少的。《礼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共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居里夫妇毫不吝啬自己的发现发明,无论是财富还是科研成果,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了世人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共享,师生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共享,师生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共享,师生得以相互尊敬。共享能让教学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共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而又温暖的学习共同体。

一个人钻研一个问题,固然会拥有安静的思考氛围,但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换个思维环境,与别人一起讨论,思维的碰撞会产生新的火花。有时在激烈讨论之后,因大脑被风暴席卷,会有茅塞顿开之感。共享能使师生认识更广泛,思维更活跃。

共享学习的成功经验,会造就一批英才;共享解题的创意,会催生更多的奇思妙想;共享切合实际的志向,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共享先进的思想,会提升伴随一生的智慧;共享处事交友的智慧,会使生命长出一双腾飞的翅膀;共享人生的高度,会使彼此豪情满怀;共享情感的厚度,会使友谊变得亲密无间;共享自信,会使彼此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共享是一种互补和提高,共享是一种突破和更新,足以让人生完美丰富,足以让教育和谐共进。

现实生活中可以与人共享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共享思考的快乐,彼此就会收获加倍的快乐;共享发现的知识,彼此就会得到加倍的提升;共享学习的成功,彼此就会获得加倍的成功;即便是成长的挫折,也可与人共享,因为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彼此的痛苦会逐渐减少,烦恼会慢慢消失。与人共享,不仅是解放自己,也是在壮大自己。

知识的“雪球效应”表明,知识不会因为被过多应用而磨损减少,反而能在共享中不断增值。知识共享不是简单的知识扩散和交换,它的价值在于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泰戈尔诗云:“一份痛苦,与他人分享,痛苦便成了薄脆的甜冰;一份快乐,与他人分享,快乐便成了满怀的鲜花。”细细品读这首小诗,哲理深邃,启人心扉:学会共享,是一种智慧;学会共享,是一种美德;学会共享,是世间一道最美的风景。【案例在线】语文《秋天的怀念》的教学片段

回顾导入

师: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中有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令我印象深刻的语句是——“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这是对母亲的什么描写呢?

生: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后面还有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师:说得真好。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课文——《秋天的怀念》。

合作品读

师:谁来介绍一下作者史铁生的命运?

生:他命运坎坷。21岁时,他双腿瘫痪,他的人生坍塌了;23岁时,他母亲去世,他的世界坍塌了。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坚强地活了下去,这离不开母亲对他的细心照料和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师:很好。老师今天带来几个问题,与同学们共同品读。(教师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用心品读作者对母亲的描写,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的。2.透过文字,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3.作者怀念母亲,为什么要写赏菊花这部分内容?)

师:老师给同学们一些学习建议。先自主学习,认真阅读,在感受深的地方进行简单批注;再合作学习,把自己的感受和组内的同学交流;最后进行小组展示汇报,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展示。现在开始学习吧。(学生自主学习,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品读。)

师:老师看到各小组已经把要展示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了。刚才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就是各组的小组长能够起到组织、引领、分配的作用。组员呢,也能够积极配合,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老师给每个组都打满分,大家继续努力。

展示汇报

第一组展示

生1:我们组抓住了3个关键词——“挡”“躲”“注意”。请我们组的组员为大家读一下,关于“挡”这个词的相关语句。

生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