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被千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正式实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3 21:50:57

点击下载

作者:陈栎宇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泽被千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正式实施

泽被千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正式实施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中央决策

●2005年10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

●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

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

2005年10月11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2005年12月29日,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在北京召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主持会议并作了报告。

会议总结了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这个文件修改后,将作为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它将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会议强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会议认为: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要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的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要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要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要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就在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闭幕当天,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废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这是中国农村面貌即将迎来新一轮巨变的标志性事件。

在2005年12月26日召开的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会上,国务院明确表示:未来政府将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率先在全国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这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举动表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已经全面开启。

中央公布一号文件

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文件全文共分八部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这份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2006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处,对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一号文件有许多新思路和新举措:

在“生产发展”方面,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在“生活宽裕”方面,要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在“乡风文明”方面,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在“村容整洁”方面,要求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在“管理民主”方面,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一号文件还指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2006年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

在2006年一号文件指引下,我国将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国务院介绍新农村

2006年2月2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介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关方面情况。

陈锡文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单纯的新村庄建设,概括起来是“五个五”:

一是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是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三是五个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是“五要五不要”: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五是五大目标,即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农民群众自己的家园,谁不为此欢欣鼓舞呢?

中央举办专题研讨班

2006年2月14日上午,党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

参加研讨班的,都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书记、省(市)长,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以及军队各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一共200多人。

研讨班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共历时7天。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开班式,温家宝总理主持结业,这种规格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2月20日上午,党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结业。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结业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

2006年5月29日,根据中央部署,从2006年4月到2007年1月,全国5300多名县(市、区、旗)委书记、县(市、区、旗)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政委、团(场)长,将分批走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五大干部学院,参加为期7天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人民日报》报道说,对全国的县委书记、县长集中进行专题培训,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在印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后不久,对全国5300多名县委书记、县长分批进行专题培训,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人才培养工程的新举措。

刘旭涛认为,完成好这项任务,需要扎实地走好三步棋:

第一步,着力解决基层主要领导的认识问题。

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提出来了,但对其重要性以及内涵、目标和基本要求的认识,当时并没有完全到位。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还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甚至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住所变洋房”。这里首先有一个统一认识的问题。从身处广大农村一线的各县市党政“一把手”入手解决认识问题,无疑抓住了关键环节。

第二步,系统安排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

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政治、法律、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短短7天,要想学员学有所获,就须事先进行需求调研,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课程。

第三步,努力探索符合农村干部要求的培训模式。

应当面向基层实际,改革创新培训模式,更多地引入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经验交流等形式,更多地从各地的经验中充实培训素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06年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成为政策热点和社会热点。当时有专家说,最近两年,还将处于摸索、发动的阶段,不过,曙光已经在前。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更多地开始关注和支持农村,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农村,一系列好政策也相继出台。

财政部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交通部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将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

水利部提出将优先解决1亿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建设,实施中部地区低洼地排涝工程。

农业部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等“九大行动”,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全国各地也在积极行动:

浙江正在积极酝酿准备出台一批新的政策措施,内容涉及农村综合改革和户籍、劳动就业、土地管理、金融改革等诸多方面;

山西将扩大扶贫资金直补范围,帮助山区农村2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河北每年将新建沼气池30万户以上,实现“十一五”期间新发展用沼气农户150万户以上,沼气普及率达到20%。

河南当年继续加大力度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政策,种粮直补资金总额将比去年增长2.7亿元,平均每亩15.34元……

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9亿农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宽裕。

提出建设现代农业

2006年12月22日至23日,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后,在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

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负责人,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经过讨论,会议一直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会议确定了总的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现代农业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2006年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在自然灾害频发、上年基数较高、政策效应趋稳、贸易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农业发展比预想的要好,粮食产量比预料的要多,农民收入比预期的要高,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农业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关于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中,会议提出将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会议要求中国各地方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防止搞单一模式,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会议还要求,第二年各地方政府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要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将“发展现代农业”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任务有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二、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五、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六、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八、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在2007年一号文件指引下,粮食生产实现连续4年增产,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50150万吨,21世纪以来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突破4140元,已是第四年增幅超过6%。

在2007年一号文件指引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加的农民达到7.3亿人。

推出农村合作医疗

国务院公布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说:

国家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文件要求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

文件提出,要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

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文件还强调,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据介绍,2005年湖北省部分看病、住院的农民共获得了合作医疗基金补助1.14亿多元。2006年,湖北省继续扩大试点,农民踊跃参加,有些乡镇的参加合作医疗率接近100%。到2006年3月,全省已有1435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财政1.3亿元补助资金已经列入预算。试点地区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试点过程中,湖北省财政部门在征收体制、财政补助资金的落实、基金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财务会计制度及财政监管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力争形成两至三种比较成熟的模式,为今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入发展提供借鉴。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2007年12月22日至23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07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部署了2008年工作。

2007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总产超过1万亿斤,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农业各行业平稳协调发展,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会上,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08年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一号文件提出,要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六项任务:

一是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三是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五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六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在2008年一号文件指引下,我国2008年农村工作将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为此,要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8年一号文件,还提出了主要措施:

一要大力增加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

二要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从2008年起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

三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四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五要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

2008年一号文件的实施,加快了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了农民工权益保障。

提出农业增收意见

2009年2月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

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意见”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意见”指出: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强调了在农业连续增产的高基数上,2009年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要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

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

二、贯彻实施

●一座座青山,一条条绿水,一处处大果园,一幢幢小洋楼,点缀着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广大农村。

●赤水市大同镇大同村,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农舍掩映在翠竹丛中。

●每到植树造林季节,县领导们都脚穿农田鞋,和干部群众一起上山挖坑栽树,一干就是十天半月。

延寿打造生态农业县

2004年4月7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唯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延寿县正在进行脱贫的最后冲刺阶段。

原来,延寿县因为一味强调粮食生产,毁林开荒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全县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性气候失衡。

面对严酷的生态环境,新一届县委领导认为:将一个因为急功近利破坏了的农业生态环境交给农民,即使这一代摘掉了贫困帽子,下一代还得戴上。因此,绝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做一任“庸官”。

县政府为此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若干规定》,把生态建设年度任务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落实到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逐级签订责任状,严格兑现奖惩,实行生态建设一票否决权。

从此,每到植树造林季节,县领导们都脚穿农田鞋,和干部群众一起上山挖坑栽树,一干就是十天半月。

几年来,延寿县向生态农业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向上级争取资金4亿多元,群众自筹资金3亿多元。全县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近1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60万亩。

同时,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小区16处,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开展这项工作,每年使县财政和乡村减收1000多万元,相当于县财政每年少收入1/5,对此,他们却觉得,这钱花得很值。

通过治山治川,延寿县各乡镇涌现出一批生态户、生态村和生态小区。

青川乡农民王春天兄弟3人,合股承包荒山3800亩,先后投资50多万元,植树200多万株,固定资产累计达到500多万元,被全国妇联和国家林业部评为“三八绿色优质工程”。

六团镇延吉村通过10年的不懈治理,已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林茂粮丰、生活富裕的生态示范村和省级文明村。

到2004年,全县已建成的16个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小区,区内农业总产值已达两亿四千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立项前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2000多元。全县绿色、特色经济作物基地面积发展到74.6万亩,接近耕地总面积的2/3。

经过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每年投巨额资金治山治水,终于,建成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他们相信子孙后代,再也不会过穷日子了。

蒋巷村开发农业旅游

2005年,位于常熟、昆山和太仓三市交界处的蒋巷村,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持家,村里的旅游马上就要看到效益了。”蒋巷村旅游公司负责人说。“生态种养园、村民新家园、蒋巷工业园、农民蔬菜园和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是蒋巷村的基本格局。

蒋巷村为了发展经济,用农业原始积累,发展壮大了村里的工业。蒋巷村的工业主体是江苏常盛集团,在2005年,集团的产值超过10亿元。

这时,蒋巷村意识到,仅靠单一的农业很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星罗棋布、村村点火的工业同样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近十年来,常盛集团已反哺1亿元用于蒋巷村建设。蒋巷村党委书记,即常盛集团的董事长介绍说,考虑到村里的工业用地紧张,前几年在邻村购买了500亩土地,设立了蒋巷工业园。如今,江苏常盛集团下属的4家股份制公司已经全部迁至工业园。

要想让农民安居乐业,就必须为他们建设好一个家园。

蒋巷村请规划院精心设计的蒋巷别墅区,两批共建了186栋,每栋上下共200平方米,区内绿化面积超过50%,区内还有幼儿园、小学、剧场、商贸街、医疗、活动中心和休闲健身广场等配套设施,被评为“省级文明住宅小区”。

到2006年,全村186户村民全部搬进了电话、宽带、太阳能热水器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新村别墅。

据了解,第一批别墅,平均每栋造价20多万元,第二批别墅,平均每栋造价达30多万元,但给农户的价格统一为12.8万元,其余的资金全部由村里补贴。“我们还能拿到2万元的旧房拆迁补偿,所以差不多花10万元就能买到别墅了。”蒋巷村旅游公司的员工邹雪年说。

蒋巷村鼓励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别墅新区,并每年给予奖励。但考虑到老年人住别墅的诸多不便,在别墅区前面专门建造了100套老年公寓,供村里的老人免费入住。

宽敞的走廊加上星级宾馆式的室内配置,给为蒋巷村发展建设奋斗了一辈子的老年人提供了安居的环境,让老年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经济发展了,工业壮大了,但蒋巷村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村,通过工业反哺农业,蒋巷村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村里规划竹园300亩、果园200亩、蔬菜50亩,生产黄瓜等几十个品种的蔬菜和水果,改造水塘建成60亩高标准鱼塘。现在,村里的蔬菜和畜禽养殖可满足村办企业1000多人常年荤素食品的供应。

通过拆除旧村巷、复垦复耕、配套建设沟渠等现代化水利设施,蒋巷村连片建成了近千亩优质生态粮食生产基地,分别由16名村民承包。

49岁的村民王荣芬承包了40亩,只是个小承包户,一年的收入也在2万元左右,她的丈夫则在常盛集团上班,另有一份不菲的收入。“1000亩农田,每年稻麦两季共产粮食90万公斤,村民消耗20万公斤,所以每年至少还能外供50万公斤粮食。”常德胜说。

近几年来,蒋巷村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全面发展林果蔬菜、花卉种植等,建成了近600亩生态园,并开发了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当一天农民,过一天农村生活”的农家乐项目。

村民搬进新村后,村里及时调整土地,建设了村民蔬菜园,以人口等量划定。67岁的村民郑步友说:“老太婆在生态园养养鸽子,我是村里的门卫。我去年个人收入7000多元,老太婆跟我差不多,老两口已经够用了。种种菜,活动活动筋骨。”

据了解,在企业上班的村民人均每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种粮户和养殖户人均收入1.8万元,从事道路清洁的100多位中老年人,年均收入也在1万元左右。即使什么事也不做,村里的老人每年还有2400元至5000元的养老金。

蒋巷村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副则副的劳动就业原则,使村民实现了充分就业。

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经过40年努力,用农业的原始积累发展工业,用工业的利润反哺农业,把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偏僻闭塞的苦地方,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被江苏省研究农村发展的专家誉为“看得懂学得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海南联创文明生态村

2005年,海南省建成第一个文明生态村片区“海口演丰镇片区”。海口演丰镇片区东边临海,涵盖东港寨红树林景点及周边92个自然村庄。

经过连片创建,形成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的独特景观,为海南旅游增添了新鲜内容。

2006年,在“五一”黄金周,演丰镇片区接待海内外游客4万多人,被联合工业发展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一家以发展绿色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区。

从2005年以来,海南各市县,在新一轮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中,把连片创建当成重点,先规划后实施。侨乡文昌、琼海率先启动了白鹭湖38村,联创文明生态村片区、万泉河文明生态村长廊工程。

万泉河文明生态村长廊工程,被称为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史上至今为止最大的片区、最动人的手笔、最新的创举。

这个长廊沿琼海境内万泉河两岸30公里长、10公里宽,面积300平方公里,包括200个自然村庄,建成后形成25个文明生态村片区,7个特色文化景点,发展热带作物、旅游、畜牧等产业,呈现万泉河两岸美丽的田园风光特色、立体生态经济特色、带状公园特色。

除政府投入资金外,社会各界和沿岸百姓表现出极大热情,琼海市企业家协会捐款110万元人民币,当地一名姓王的老板捐款80万元。

一些回家乡投资办企业的海外乡亲,也加入了捐款行列。海外乡亲、香港同胞世界琼海华侨联谊会会长王春海、副会长莫海涛分别捐款10万元。

到2005年底,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3亿元,建成文明生态村5.3万多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22.8%。

2006年2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要把文明生态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创建载体,力争“十一五”期间文明生态村达到全省自然村的一半以上。

文明生态村大大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文明生态村建设,一开始就坚持从海南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了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脏乱差问题作为突破口。

从突击清除历史遗留的陈年垃圾,建垃圾箱、沼气池,到硬化道路,植树种草,这一系列措施改变了往日农村脏乱差的状况。

在海口市演丰镇、文昌市美柳村、琼海市文屯村等文明生态村可以看到,这些村庄农民的人居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村道通畅、绿树环绕、环境整洁、清风扑面,许多文明生态村已经成为农家乐的旅游景点。

据不完全统计,自创建文明生态村以来,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国内北京、黑龙江、广东、广西等省区市的900多个参观旅游团队、6万多名游客参观了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省各市县、各乡村结合实际,把创建活动与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很多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新招术、新门道。

特别是充分利用海南光热条件优越,沼气产气率高的优势,推广建设了16万多个新型猪圈、厕所、燃气灶“三联通”沼气池,既净化了环境,节约了能源,保护了植被,又有力带动了畜牧业,产出了大量的有机肥,促进了无公害农业的发展。

在文明生态村,正在形成一条适应海南特点、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许多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大种椰子、胡椒、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经济作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模式。

这些文明生态村模式有临高县松梅村“沼气+养猪+经济作物”的小庭院大产业模式、琼海市边沟村“文明生态村+科技村”模式、白沙黎族自治县发展橡胶、藤竹、南药、茶叶等山区特色经济的“文明生态村+专业村”模式等等。

文明生态村建设,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一些农民不卫生、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增强了农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特别是在创建活动中,海南各部门各市县整合力量,组织理论下乡、科技下乡、文艺下乡、卫生下乡,加强了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积极建设农村宣传文化设施,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教育、普法教育,开展“告别陋习,珍爱家园,保护家园”“无毒村”“计划生育先进村”“五好家庭”“美在农家”等创建活动,改变了农民的一些落后习俗,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

在广大农民群众中,遵纪守法的、讲求科学的、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越来越多了,吸毒的、赌博的、打架斗殴的以及搞封建迷信的越来越少了。在文明生态村中,安居乐业、安定祥和的氛围越来越浓了。

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中,各级干部特别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深入农村,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动员和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各项创建工作,带头捐款捐物,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走家串户,组织农民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

农村基层干部千方百计为农民寻找致富门路,推广实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时时处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广大农民群众也从创建文明生态村带来的新变化中,亲身感受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增强了对党和政府、党员干部的信任。

通过文明生态村建设,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威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