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必备的七种习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00:33:47

点击下载

作者:烨子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效能人士必备的七种习惯

高效能人士必备的七种习惯试读:

学:学以致用

学无止境,相信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在无止境中去学。“无止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有坚强的意志,就可以顶住各种压力,从而战胜脆弱和懦弱,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是也。

学习是现代人近向成功的通行证

当我们被时间老人的轻快脚步带入21世纪时,人们发现彼此见面时的招呼已是“你充电了吗?”代替了六、七年代的“你吃了吗?”

1.不充电很快就会没电

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升温的今天,你如果不每天学习,不充充电,那么很快就会落伍,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每一个现代人都不要忘记给自己充电。只有那些随时充实自己,为自己奠定雄厚基础的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常常强调干劲及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并非每一位都充满干劲,都勤奋好学,例如,宰予:虽然一副绝好的口才,但却怠于学习。对于宰予,孔子不禁摇头叹道:“朽木不可雕也。”但再怎么责骂这种人也难改其性,最终被社会淘汰的肯定是这种不可救药之徒。

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干劲以外,还需要有另一种观念,即学习充电的观念,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然而书本知识只是基础,必须再用自己的理解力将其消化吸收才行。社会是一本巨大的书,需要你不断地去翻阅,因此,不充电的人会很快在现代社会中失去能量。

现代生活的变化万千,节奏加快,要求我们必须抱定这样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你也应该记住:最难胜过的劲敌,是那一步也不放松的人。

我们常会听见“那个人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之类的话,意思是说,他现在虽然并不怎么样,但日后总会成功吧。

同样从新的起点开始工作,有人能立刻得到要领而灵巧地掌握。但这种人是很少很难得的,因为他们往往在中途就干不下去,甚至退步变坏。

与此相反,起先摸不清情况而不顺畅的人如果多方请教,同时自己也认真用功并继续保持这种态度,大致会获得很大的成果。

人的成长是在许多人的帮助与指导下进行的。比如双亲、师长、朋友等的指导,在适当的时机恰当地施予,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正常成长。

可是,更重要的,就是对这种帮助与教导要自动去学习吸收。

大多数人从学校毕业后进了社会就失去了上进心,这种人以后都不会再有什么进步的。反之,那些学生时代不起眼的人在社会会往往克尽本分,主动学习,从而取得长足进步。

所谓“大器晚成”的人必是那种保持自觉学习态度的人,他们勤奋地学习,踏实地进步,自身实力与日俱增工作每天都有新情况、新挑战,你每天都要面对新事物,学习与生活同在,生活就是学习。

一份工作,许多人干一段时间就觉得没意思了,想换一份,而换工作是有条件的,有实力才能换份工作,而实力来自你自己。现代社会的机会很多,你只要天天学习,就会天天有进步,才会天天有机会,你的生活也就会富有生机。

那么你应该用何种态度来应对你打算做一生的工作呢?如果因为目前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就感到很放心,每天优哉游哉的过安稳日子,那么目前的情形就不一定能维持很久了。而且,你也许离失败也不远了。

与此相反,如果能将这份工作当作一生的事业而埋头苦干,不断进取、不断创造新的东西,“活动老学到老”,那么你的进步一定是无止境的。你就能日日以清新愉快的心,去做自己的工作。你不会觉得疲倦,当你有理想,而不至于失去它时。

而且这种人对自己的工作有一股拿生命作赌注的热忱,他把自己的使命刻在心里,为了完成使命,甚至愿意舍命去完成。当然,这里所谓的舍命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舍弃生命,而是指让自己强而有力的去卖命。

2.不断进修才能更上一层楼

只有不放松自己,不断进取的人,才有资格与人较高下。

一个颇有魄力的老总在公司的经理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美国的大公司,在开办新的分公司或增设办厂时,50年代出生的人,往往就任主管职位,如果现在公司命令你担任技术部长、厂长或分公司的经理的话你们会怎样回答?你会以“尽力回报公司对我的重用。作为一个厂长,我会生产优良产品,并好好训练员工”回答我,还是以“我能胜任厂长的职务,请安心的指派我吧”来马上回答呢?“一向在公司工作,任职10年以上,有了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你们,平时不断地锻炼自己,不断地进修了吗?一旦被派往主管职位的时候,有跟外国任何公司一较高下,把工作做好的胆量吗?如果谁有把握那么请举手。”

发现没有人举手后,他继续说:“各位可能是由于谦虚,所以没有举手。到目前,很多深受公司,同业和社会称赞的前辈,都是因为在委以重任时,表现优异,正是由于他们的领导,公司才有现在的发展,他们都是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修,不断磨炼自己,认真吸收工作要领。当他们被委以重任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带来良好的成果。

这一点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变,艺术界的名演员,都是很有天赋的人,但他们仍会分秒必争地,为提高自己演技而认真学习。如果报纸上的影评、剧评指责他的缺点的话,他会一夜不眠地思索自己的缺点。这样我们才能欣赏到完美的表演对公司来说,平时认真地磨炼和努力,是一样的重要的。缺少不断地努力和磨炼,绝对不能培养自己的信心和实力来担任主管的工作。

然而,说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并不能做到坚持不断地努力。所以你要时常激励自己,保持创新的意念。

惜时敏学

当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发出“人生如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夫”等种种感叹之后,有人开始珍视时间。常常勉励自己和后人要珍光阴,谓之“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因而,留下了诸如“时不我待”,“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等喟叹,渴望在有生之年有所造就,有所业成。虽不望名垂千史,但愿留给自己和后人的至少不是许多遗憾,因此经常督促自己去学习、求知以充实、提高自己,才不至于在晚年发出“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喟叹,“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时也;不日新者,必日退。”学有所成,或教人弟子,或匡世济民,或白首穷经亦然著书立说,“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成一家之言,形旷世之说。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有争分夺秒的精神,不耻下问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学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就是一个性格磨练过程,是一个完善自己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古人将学习作“书耕”,把写作比作“笔耕”,是说像农民种地一样,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会有收获的。同时,古人还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告诫自己对于求学一痛苦过程,需得有一种对痛苦的承受力。比如,战国的苏秦因学问尚浅,外出游学狼狈而归,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发愤学习,刺股以自励,终于身挂六国相印,合纵以抗秦。匡衡人穷志不穷,凿壁引光用来读书,竟以说《诗》而跻身于朝,官至司徒。屋梁悬发的孙敬,聚萤照读的车胤,映雪苦学的孙康和带经耕耘的倪宽等都因此受到后人赞扬。

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具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而这一美德的具体体现则是潜心治学,发奋著述。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精神财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上也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1.孔子:博学而笃志

作为我国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一直被尊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贤哲。他的学说和理论都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学习得来的。祖先是宋国贵族的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鲁国。《史记》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年轻时做过送葬的吹鼓手和几任小官,大部分时间是在惶惶若“丧家犬”般的四处漂流中度过。孔子讲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便孜孜不倦,一种人生境是遂成为一代名师,创出大学问。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对一个人来说,虽然“生死”、“富贵”等由“天命”决定的,但靠自己努力可以得到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学问和才能。孔子说:“不去修养道德,不去讲求学问,听到仁义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孔子认为,学问和才能,只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只有好学且不断深思的人,才能成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学问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的精神。有次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听说过六种德行便有六种德行中的缺点吗?”子路说:“没有。”孔子说:“爱好仁德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愚蠢;受好聪明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就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爱好直率却不爱学习,它的鳖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孔子自己对待学习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庙,每事问。”他途中遇到孺子问及太阳的远近,便生发出许多做人与做学问的感慨。他不把自己看成超人,而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说:“我不是一生下来便知道的,只不过是勤于求学而已。”从这一句话就可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个人努力的。他指出反复的学问可以使人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应是老老实实,不懂就是不懂,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学习,并且不要有“过而不改,是谓过”的态度。因此,孔子的知识在当时就非常的丰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跟他学习,声名十分显赫。

从《史记·孔子世家》一书中,司马迁是这样记述孔子的:“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度,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有矣’。”应该说,孔子与中国古文化的整理与传播是分不开的,而如果孔子没有好学精神和非凡的人格,那么他也成为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圣人。

2.王充:博览而不守章句

汉代的王充,亦是通过敏而好学,刻苦努力而成为的。

王充,东汉时会稽上虞人,他出身于“细门孤族”,没有什么储备一家过着清贫的日子,在《论衡·自纪篇》中,王充这样叙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童年时与其他儿童游戏,不随便打闹,“侪伦(指小伙伴)好掩雀、捕蝉、戏钱”,“充独不表”。他6岁开始识字,8岁进书馆学习。他请老师讲授《论语》、《尚书》,一天能背1000多字。约15岁时王充到京师洛阳进太学深造,开阔了眼界,但,太学里的学习并不能使王充感到满足。《后汉书·王充传》说他“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即学习时不拘宋经典词句,而是广读群书。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他经常到洛阳的书肆中去看书。在热闹的街市里,他也能全神贯注,甚至暗暗背诵下特别好的词句。王充学成之后,回到故乡,一面授徒讲学,一面开始自己的著述。曾希望自己能当官出仕的王充有过相当大的政治报负,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但是当时门阀豪族控制仕途,英俊皆为下僚,王充出身寒庶,其思想见解又不为当时的统治者赏识。所以他只做过几次慕僚一类的小官,当时还常常因意见不合而被迫辞职。

和大多数文人一样,当王充感到自己在仕途上不会顺利时就专心治学,著书立说。王充所处的时代,虽然表面上显得比较平静,但仍旧潜伏着社会危机,阶级矛盾也有所激化。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出发,把先秦儒家,阴阳五行思想糅合,改铸为“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儒学,成了官方的正统思想。在这一基础上带有迷信色彩的谶纬之学在东汉时亦冒头。谶,就是伪造上天所谓文书,其中有预言、启示之类;纬,就是用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去注解古籍。显然,这种谶纬学说是充满了各种迷信的荒诞之说,其影响所及,使“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王充对此“疾之无已”,因而奋笔著书。针对当时思想界的问题,他写下了《大儒》、《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分30卷,85篇(现存84篇),约30万字,这是王充从34岁开始,前后用三十多年,写出的一部充满战斗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巨著。《后汉书·王充传》说他在写这部书时,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婚丧庆吊的应酬。在自己卧室的书架上,到处放着笔砚、刀和竹木简,一有什么想法就随时记下来。直到临死时才完成此书。王充解释《论衡》这一书名时这样说:“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就是衡量言论得失和真伪之作。在这部巨著中,在对已成为官方思想的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和神学迷信进行系统的批判中,展现了王充的大无畏精神。同时对先秦以来的主要思想流派进行了评论,从思想的承继关系中,对汉代思想作出总结。

晚年生活困苦的王充在71岁时去世,而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著作。到东汉末年,经过蔡邕、王朗等人的推许,一些著作才逐渐流传开来,这位伟大而杰出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著作才得以流传后世,成为伟大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明末谈迁,也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物。为了弥补堂堂大明无一部传世编年史的缺憾,他花了26年时间六易其稿,终编成一部900卷,500万字的《国榷》。不幸书稿却被窃贼盗走。受如此大打击的谈迁此时已经55岁,然矢志不渝,从头做起,凭其记忆,终于在其60多岁时再次完成了这部巨著。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他早年立下了“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宏愿,为编纂《金石录》,节衣缩食,“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夜尽一烛为率”,勤奋工作,“乐在声色犬马之上”,终于完成了我国有关金石学方面的巨著。清初的王夫之,隐居湘西深山洞穴,勤奋著述40载,著书324卷,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不仅如此,在天文、历史、数学方面他亦成为一代学术大师。明人罗钦顺“潜心格物致知之学”,“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清人洪亮吉十年“寒暑不辍”,成《春秋左传诂》20卷。中华民族惜时敏学的进取精神在这些人刻苦勤奋的行动中得以昭示。

3.读书:今生唯一梦

不独古人如此,现代社会,也有许多惜时敏学的感人事迹。1995年第9期的《中国青年》刊载了徐世鼎读书的感人故事。报道说,1990年13岁的徐世鼎向国家上缴粮食100公斤,税款26元,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纳税人。同年,由于交不起40元学费,几乎被乡中学拒于门外;三年后,他又因拖欠学费,险些被取消中考资格。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没有将他的读书梦打断。

徐世鼎是一个普遍的山村孩子,父母离异,他跟了父亲。当他考上中学,并向父亲表示想上学时,冷漠的父亲无情的拒绝了他。为了上学,他向父亲下跪,但父亲不为所动。无奈,他向自己的大姐借钱,大姐只有10元,而学费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没有钱,只能陪他一起到学校苦苦哀求,暂时欠着。学校同意了,但父亲却常常逼他退学。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做了家里所有的活,但这并未能使他的父亲感动。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样催交学费,可父亲照样分文不给。徐毅然决定和父亲分家。在生产队主持下,一亩三分田,一间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两袋稻谷就成了他全部的家产。年仅13岁他心如刀绞般痛。

读书!一切只为读书!亲情割断,父子分离,生活自理。

农闲时,他每天5点钟起床,做完家务,6点赶到学校上课。赶着在放学后到田里去做活;农忙季节,他请假在家打谷施肥;假期里,他外出打工、扛木头、拉竹子、运砖,虽然劳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还是会就着一盏油灯翻开课本。靠着自己一双手,他成为乡里一名合格的纳税人,每年依法向国家上缴公粮和农业税;在学校,他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生活的艰辛,让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孩子体会得尤其深刻。三年的中学生活中他尽管节衣缩食,但还是欠下学校近400元学费。初中就要毕业了,学校说不补交齐欠款,不发中考准考证。没有办法,他只有四处借债。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市重点的通知书。

可是,学校报名通知书上写着的150元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他只有扛起行李来到离家50里的一个山区水电站工地,去作最廉价的小工。干活最卖力的他只要有一点空闲,他就抓紧自学高一课程。同学和老师从工地上找到他,学校免了他的学费,同学向他伸出友谊之手。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排全班第三,当年底,他被市里命名为“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优秀共青团员”。

中华民族传承不绝的优秀精神在徐世鼎的求学路上闪现,证明了中国的渴望求知的内心追求,也证明了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勤奋刻苦。

知识的力量无穷——你该培养的志向

常常发现很多一生只做平凡事的人其实是一些天分很高的人。他们的天分虽高,却没有受过充分的训练,培植。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他们熙来攘往,所看到的只是月底的领薪水,以及领到薪水以后几天中的快乐时间。

人们只能利用一小部分的天赋才得以从事事业,而不能尽其教育训练全部的天赋才能,所以他们在事业上一定要受很大的拖累。本来能够充分施展拳脚,却因拳脚不便而屡屡受挫。

你也许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1.活到老学到老

教育就是力量,十分钟的时间你也可以利用来读一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分功夫,就以助你在事业上得到一分上进。许多志在成功的人,在早些时候,年薪很低,工作却很苦,但他们利用其闲暇的时间,自修自习以求上进,比之他们在日间的工作更为努力。在他们看来,追求知识要求进步才是真正的大事,而非薪水。

求知,使你富有知识,知识,使人多一份生命。一个人愈能储蓄便愈易致富,因此,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益,日积月累,可以使你更为充实,可以使你更能应付人生。

一个人的“优越”的记号与“胜利”的征兆便是孜孜以求的进步精神。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款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巨富,所以一有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但你没有看见那些利用零星的闲暇时间求得与学校教育相等的效果的人吗?

教育的实质之高,对于我们人生历程的重要,无过于今日。在日趋剧烈的生活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你必须以充分的学识作为甲胄。

我们大多数人的缺点,就在一心希望在顷刻之间成就大事。事情是慢慢成就的,因此你应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从而渐渐扩大知识范围。

将一段一节的闲暇时间,换来种种宝贵的知识——知识是可以给予我们能力,使我们得以上进——这种机会难道你能不知轻重地把它抛弃吗?一般青年人不愿多读书多思想,不想在报纸、杂志、书籍之中尽量获取各种宝贵知识,真是最可怜最可惜的!他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抛弃在别人手里变成无价之宝、使生命成为无穷的东西。

一个没有书籍的家庭,等于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屋。小孩子会在接触书本的过程中自动培养读书的兴趣,并不自觉地摄取知识。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可能没有书籍。在古代是一种奢侈的家庭藏书,在现代已是一种生活需要。

学生在学校最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就是熟悉各门学科的相关书籍。你要学会在汗牛充栋的图书馆的庞大藏书中,挑出最适合自己的几部。这种能力,对于人的一生,真是大的裨益。这仿佛是一个人在选择适当的工具以从事知识开拓,以利于今后为社会服务。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曾经说:“各界的人,如商业界或产业界中人,都曾告诉我:“那些有选择书本能力且善用书本的大学生是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而这种选择书本善用书本的能力的最初养成,最好是在家庭中——具备着各种书籍的家庭中。”

我们在接受最主要生活训练的家庭中,养成那些影响我们一生的习惯和兴趣。

穿褴褛的衣服破旧的鞋子,这都不打紧,但千万不要在购买书籍上过分节约。如果你不能为你的子女提供高等教育,那么就供给他们必要的书本,从而将他们从现在的地位举到较高一级上去。

有一户人家,其父母子女相约每晚留出一部分时间作读书或自修之用。晚餐方罢,他们便一直休息及游戏,在一个小时之内,或谈笑戏谑,或作各种玩意儿,极尽欢娱。但当一小时后,各自进行阅读、写书或别项自修时,静得连细针坠地都可以听见。

但家庭中的恶劣环境阻碍了不少青年在学问上上进的步伐。例如晚餐之后,全家都谈笑暄哗,略无休止,家庭成员遂无意自修、无心读书,即使看书充其量也只是看些低级趣味的小说。而家庭成员中要认真读书的反而要受到嘲笑,仿佛是欲使同流合污而后已。

即使这个人异常忙碌,也还是会虚度或浪费许多光阴,而这些虚度的光阴假使善于利用,则一定能生出大益处来。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说:“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你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前提是他得读好的东西。

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出说过:“只要你每天晚上在临睡前给我15分钟,我保证你一年之后便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你没有借口可找。

2.学校之外还有知识

你没有必要为自己已人到中年却没有受到相当的教育而灰心。

假使你真的是有向上的志愿,真的是想补救你早年失学的遗憾,那么你就记住,你每天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能增益你的知识。假使遇见的是一个印刷匠,他能帮助你获得印刷技术;是一个泥瓦匠,他也能告诉你许多前所未闻的东西;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在某几点上,也可能会比你聪明得多……

从每个可能的地方努力摄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搏的惟一方法。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你远离狭隘、鄙陋,使你的胸襟开阔。这样的人才能够从多方面去“接触人生,领会人生”,而他的趣味,也是广大、深厚的。

过于看重大学教育的人往往是不曾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因家境困难或身体不健康而无缘入大学学习的人往往认为他们遭受了的损失是不可补救的。他们以为不管日后再怎样学习,也还是无补于事。但就事实而言,世间最有学问、最有知识、最有效率的人物中,有不少是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有的甚至早年连中学的校门都没有跨进过。

笔者认识一个连小学教育都没有完成的人却因阅览了大量的历史传记书籍而成为一个史学家的人。遇见他的人都盛赞他的学问。他博览群书,所以他的英文相当好,虽则对于文法上的死板规律,他一点不懂,但他浸润在许多名家的文字中,熟知其作文构句之道,所以他的写作具有一种很好的风格。对于那些有志上进的人来说,在这个专为家庭自修而出版的书籍汗毛充忄东的社会里,机会不是更多吗?

然而不幸的是,有许多成年人总以为自己已经过了那悟性最强的青年时期,已成强驽之末,再受教育已是太迟了。

那些已的中年仍然孜孜不倦,以求补救少年的失学之悲,利用全部的空余时间倾注其全部精力去摄取知识,使自己成为更充实的人才是世上最可敬的人。

假使你发现,在有些普通的学校课程上,你的学习力记忆力远逊于以前,你也不必因此而灰心。教育这个词的意义很广泛,对于有些东西,壮年人的学习力要比青年人的学习力强得多,因为壮年人有更多的经验、更成熟的见解、更正确的判断力。他对学问的爱好甚于其他年龄的人是因为他有过失学的痛苦。

有许多人在学校时成绩平平,但日后在学识及事业上往往有惊人的表现,原因也就在此。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表明,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期。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校。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的事物,所得到的经验,都是这所学校中的教师。只要我们开放我们的耳目,那么生活或工作的每1分钟,都可以摄取许多东西。

3.一生投资一生红利

的确,经过努力而成功的人都应该明白一次的成功并非终点,为了下一次的成功应该再接再励。从古到今,凡是成功者都不是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础”,因此你片刻都不可放弃学习;若有浪费,即使是片刻也可能带来终身遗憾。对于你来说,利用多余时间学一些对工作有利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识,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时间来保证你将来成功,这既是投资,也是保险。

相信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比亨利·布莱顿更忙碌的了。这个大忙人虽然年仅30岁出头,但他既是美国Servo公司的总经理,又是当今美国少数导弹专家之一。布莱顿依然学习不辍,一天辛勤工作之后,晚上他还上夜校继续进修。这次他选择的科目是素描。

他为什么要去学素描呢?针对这点,亨利的回答使人非常感动:“因为素描可以有效地将我的创意传递给我的下属及技术人员。”

功成名就的他,并没有把这认为是人生努力的终点。社会一直在发展,时代不断在进步;若想跟上时代,就应该不断努力学习。因此,在晚上的空闲期间,他学习打字,雷达技术,西班牙语,管理学,演讲学等。凡是对他的业务有帮助的他都学。事实上,他也真的能学以致用,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绝不埋怨,并且还能腾出时间来进修。

为何亨利如此热衷于自我深造呢?人生是短暂的,每天能让自己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凡是能供自由思考的时间,他一分一秒都不愿浪费,并且设法加以最有效的利用,因为他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上或专业范围内掌握“绝对”的成功。

你对未来一定有所期冀吧,那么,你要明白多余的时间投资在今天是为了获得明天的“红利”。

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工作时间全部加起来最多也占一个星期里的一半的时间(一般公司机关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星期上40小时的班,为一周总时数1/3不到),请问剩下至少一半的时间你都在做些什么?这些时间包括一天工作结束后的余暇时间及至少一到两天休息的时间,当你有了许多属于自己自由时间时,你该如何去有效地利用呢?”

大家不妨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珍惜这些宝贵的时间?譬如特地挪出一些享乐的时间或利用每天上下班乘车的时间阅读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书籍,或将这些时间用来思考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未。

当然这不是要将你的思想行为进行种种限制。最主要是想让你了解你不能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玩乐上。你应该审慎地去思考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怎样利用时间创造未来,等等。

只有将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投入到能够增加工作效率和有实际价值的事上,你才能创造美好的明天。你可利用闲暇时间吸收一些新知识,然后有来引发深藏在心灵深处的仅属于自己的原始创意。将来有机会的话,这些创意将成为有用的工具。

无论你学了多少知识,它都会累积在你的脑中。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在实践中学习

这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理论知识,无一不是来源于实践;这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理论知识,无一不是检测于实践;这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任何理论知识,无不是服务于实践。

1.实践出真知

知识的来源,就是人类的实践。人之所有区别于动物,就在于社会实践,即人类能有意识地进行生产,并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将在生产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教等内容以口述、记录等形式传下来。正是在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和改造自己结合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知识,创建了文明。

知识有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之分,两种知识获得的前提都是实践。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总是不停地接触自然环境,在接触过程中,我们会对一些现象和事物发生特别的注意。比如我们用手在脸旁轻轻扇动,我们会觉得有风吹拂到脸上,在风吹到脸上的同时又发觉有些凉,这一现象重复发生,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感性认识:如果感觉到热,可以用手或扇子等物体在脸旁轻轻扇动,我们就会凉快了。这点知识,就是人们直接与自然界的接触而得来的,这就是直接经验,也就是直接获取的知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自然界与人类本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精力的限制,我们可不能每一件事都去亲自试一试,来获得直接知识,因此,人类获取知识主要的途径并不是直接知识,而是间接知识。间接知识主要包括书本知识、语言传授的知识等。比如,书中或别人告诉你:“蛇吃青蛙。你或许信,或许不信,这样你可以去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蛇吃青蛙,这样,你就又了解了这个知识。这就是间接经验,也就是间接获取知识。

在知识的获得的过程中,即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知识都可以在实践中找到其来源。再看下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某事物,即获得某知识,是为了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有利。人类不会对一些人和人类无关系的事物发生认识,即获取知识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比如我们认识到了用手或扇子在脸旁轻轻扇动,可以使我们更凉快,这是有目的的认识。接下来,获取了某一知识,它还必须付诸于实践,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是经得起检验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知识。

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勇敢地投入到实践中去,向社会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1.大浪淘沙——有选择地获取知识

你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接受所有的知识,只能对其中的某些知识进行选择性地学习。著名侦探福尔摩斯作过一个形象比喻:“人的脑子就像一间空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捡到的各种破烂杂碎一古脑儿装进去,这样一来,有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被挤了出来,或者是和许多用处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因而取用的时候就比较困难了。”

这个过程必须把你的职业兴趣等各种因素考虑进来,比如有针对性地提高你的专业知识,训练你的职业技能。

一个坚强刻苦的人,一个不断地同贫穷奋战的人,一个每一分金钱都用血汗换来的人,会在不经意间让自己的辛苦积下的金钱从自己的手中漏去,漏到那种最不可靠的投资项目上。他们“舍得”将自己的金钱送给相隔千里而自己不曾谋过一面的人,这真是太可怜,真是大怪事!

许多人因为将“代理”全权赋予律师或商务代办,而得到悲惨的结局。大多数不通世故的人,都不明了“全权代理”的真正意义与重要性。所谓“全权代理”即是赋予别人以处理你的财产就像处理他自己的财产一样的权力,即是使别人代表你的人格。受你委托的人可以为了任何作用而代签你的名字,他可以任意支配你的财产,他可以从银行中支取你的存款,他可以代表你做一切营业。至少,在处理营业事务上、法律上,都是代表着你。所以要委人以全权代理,对于候选人必须十分审慎。除了品行人格为社会所公认,其商业知识及对人对物的经验都应极其丰富,否则不应轻加委任。

为了你家庭的幸福,心境的平安,也为了捍卫你辛苦得来的财产,不管你是从事何种事业的,千万不要忽略一种健全而完备的职业和社会知识训练!它可以使你免受他人的欺骗,免尝许多负累、痛苦与艰辛;可以使你免尝家道中落、财产荡尽的苦味;可以使你免为奸诈的骗子的傀儡。

许多学识丰富的少女,在父母突然去世,而家务要用她承当时候,总是显得不能处理事务、自谋生活。许多女子,在丈夫突然去世,而遗下重大的商业负担时,她们总是不善处理。这时候,她们的全部资产、营业的命运,就掌握在律师或营业代办的手中。一旦所托的是恶人,他们会将她像小孩一般地玩于掌中。

假使每个青年,都能受一种健全完备的职业处世训练,则许多阴险奸诈的骗子会因无从施展其伎俩而不能生存!

保存金钱、储蓄金钱、比赚取金钱难得多。挣了金钱之后,怎样妥善处理,妥善保存,这对于熟悉世故人情、深谙商业知识的人,尚且是一件难事,而以丝毫没有受过职业训练人又能怎样呢?

职业学校、商业学校,可以帮助人们得到很好的训练。有了这种训练,可以使千万家庭免于败落;大多数人们,都可以过快乐、安康的生活而不致处在贫穷愁苦之中了。

2.又博又专——你应具备的知识特点

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确立自我,勇立潮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1)专业性。现代知识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高度分化,门类纷繁,专业众多。这为个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每个人都可能在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领域里成为杰出的一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社会信息量激增,使得你很难把一个领域的全部知道都掌握。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致力于发展的知识,从这个知识领域整体中抽出来,作为自己集中进攻和突破的对象,才能有所造诣。(2)综合性。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所谓“通才”实际上是“综合性人才”。现代知识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高度综合,其表现是新兴科学技术大都是在两门或多门的科学基础上综合而成的。靠单一的学科知识不可以解决现在的科研项目。(3)应变性。现代知识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导致知识新陈代谢的周期大大缩短。据统计,18世纪和知识陈旧期为80~90年,19世纪~20世纪所为30年,近50年来为15年,而今天已为5年10年。最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有30%过时,其中电子技术领域更是高达50%,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工业发达国家在1950年~1965年期间,由于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使工业体系中失去了8000多个旧的技术工种,同时又诞生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美国的国家统计局在其公布资料显示出当今的美国科技界,一个人的知识5年就有一半陈旧过时,10年之后则几乎全部过时。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应变能力,不能将原有知识转移到相近的知识领域中去,不能跨越不同的知识领域,那么,一个在今天了不起的天才在明天也有可能成为十足庸才。(4)协作性。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决定了现代人才的协作性。人才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在与他人合作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例如,有人曾对当代化工科技领域的世界性权威杂志《化学文摘》作过统计分析:1900年,由一个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占总论文数的80%以上,两个作者合作的不足20%;而1963年,一个作者独立发表论文占总论文数的32%;而到1995年,一个作者独立发表的论文比重降至17%。这一现象在应用科技领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且,其他领域或多或少也具有这个特点。

3.合理自由的四大原则

了解了现代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特点,掌握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你就应该对自己的知识有新了解,有新对比,然后去健立一个崭新的知识框架,去完善它,发展它。

有四条基本原则可在你建立知识结构时提供参考。(1)合理原则

一个人的知识应由具有相关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组成。这些系统的内容上有必然联系的“思维组合体”是相对安全的。客观事物具有普遍联系,遵循这一原则建立知识结构,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增进理性记忆和应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思路畅通、有所创见。你得对一些已有的知识系统如针对性加强学习,并在完善知识结构时进行思考。(2)动态原则

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五至七年便要翻一番,也就是说,知识的总体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与此相对应,个人的知识结构也是处于动态中发展中的。因此,知识结构相对说起来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就要求你在充实自己的时候,各类知识都要相应发展,不应有所偏废。(3)简约原则。

大多数科学家都确信,整个自然界的基本原理是屈指可数的,有效的知识结构应是极简约的,而不是庞杂的。华罗庚生前说过:“书要越读越薄。”把书真正读懂了,形成了知识结构,那便简约了。然而简约不代表贫乏,而是“精粹中的简约,简约中的精粹。”如果知识结构不简约,必定使大脑负担过重,从而妨碍独立思考,不利地创造。(4)自调原则

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知识结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人们应该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自动地,随时地调节知识结构,这是由知识结构的动态性特征要求的。这样你才会有所成就。

4.灵活运用知识

古时,有一位圣人,让一个想进城卖长竹竿却正城门口进不出人的人折断竹竿进城。这位“智者”还“谦逊”地说:“吾非智者,无非见者多亦。”

可笑,非常可笑。

笑过之后,再仔细想一想,智者或许是真的才高八斗,然而他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死搬教条,不会活学活用。

在这里讲一个TCL进军中原的例子。

中原郑州的电视销售是分季节的。在销售旺季之后,TCL利用这个机会地行宣传销售,结果在郑州引起轰动效应。为什么呢?请看TCL电子集团郑州分公司的总经理杜健君的“豆腐分割理论”。

杜健君认为,一个市场的消费总量基本处于标准基数内。用一个比较明白的方式打比方,这个基数就相当于15斤豆腐,其中10斤属于旺季,5斤属于淡季。TCL人进入中原市场首先瞄准的是这5斤淡季的“豆腐”。春天,正是其他竞争者在量季酣战争后的休整期,是他们游山玩水,总部庆功,最为放松、悠闲、缺乏警惕和干劲的时期。TCL人却在脑子里比别人多了一个心眼,多长了一根弦,利用这个平常不利的机会花费最小的人力、财力即达到轰动效应,TCL春季一上市几个月就卖了几千台,大致占了5斤豆腐的4斤,其它所有厂家加起来才占了1斤。而这种效应一直延续到旺季的到来,此时TCL已经在消费者中深入人心,此时,其它厂家虽然相极尽人力、物力、广告、宣传之能事,却为时晚矣,收效其微。TCL在旺季又割去旺季中的4斤,一年下来,15斤“豆腐”被TCL人功妙地切去8斤左右。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

杜健君的“豆腐分割理论”之所以成功,关键就在于他向前看了。事物的发展是多变化的,只有综合事物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若要指导和推功事物向着积极方向发展,必须根据事物发展的趋势,利用战略的眼光向前看。

5.加强思维训练

知识是一定的,但知识的运用是灵活的,只要人们开拓自己的思维,就会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通过思维可以把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联系在一起。

美国的柑橘是从我国引进的。但当初引进的时候,聪明的美国人却不知道该引种到哪个地方好,只好组织一个专家组进行专门的研究。

一个看起来很难的问题,却被专家组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

影响柑橘生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温度,而地球上的温度又主要是由纬度决定的。柑橘之乡福建的纬度又恰好地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相似,因此,最好是引种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专家组的结论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柑橘在加州加利福尼亚州取得了大丰收,而在别的州收获甚微。

柑橘、温度、纬度、福建、加利福尼亚州,本都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经过专家的集体思维研究,却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而了促成了柑橘在美国安家落户,为美国人民造了福。这都是思维的功劳。

思维训练该如何加强呢?

从思维的含义上来讲,思维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对于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都应弄清楚。然后根据其内涵和外延做出是或不是的判断。这两步都很容易做到,最难的就是推理了。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慎重考虑,加重联系,决定取舍,由此到彼。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胡乱联系,做出错误推理。

首先要从各环节之间的正确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入手来做出正确的推理。

其次,要有丰富的知识。

人具有丰富的知识后,才能够理解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在启动思维后,就容易走向正确的思维,减少失误。

第三,要加强思维的敏捷性,多样性和逻辑性。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反应是有时间性的,反应的快慢就构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反应越快思维越敏捷,就越容易尽快地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在某一方面思维延伸不通时,就马上向另一方面,或多方面思维,这就是思维的多样性。如果你的思维具有多样性,那么你就不容易陷进死胡同中。但不管思维的多敏捷,思维的转换和方向有多大,思维均要讲究逻辑性,有了逻辑性,才能把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思维向健全的方向发展。

6.加强实践

让知识造福于人类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不会成为一堆废物。“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大家都非常熟悉,赵奢是赵国的大将,但他却也不得不佩服自己那谈起兵法头头是道,无人能敌的儿子赵括。赵括自幼熟读兵法。赵奢死后,赵王派赵括为大将镇守边关,结果与敌人的交战中大败,赵括本人也自杀而亡。“纸上谈兵”多少也给我们一定启示:“兵法再懂,用兵之道再晓,不与战争的实际相结合,失去了天地、地利、人和,不可能不失败。

知识和实践的道理也一样,人类知识,改造自然的一种工具是知识,而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一种途径是实践。离开二者中的任何一个,就会走弯路。遵从了二者的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周口味精厂就是一个例子。

周口味精厂是1984年宣告成立的,当时有三大难题:生产,销售与上交国家100万元利税。工人们硬是凭着干劲把质量提上去了,但这个“名牌”——莲花牌味精在国内却没有市场,打破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吧,当时又不可能。怎么办?

这个时侯,企业领导人就费尽心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让味精在实践中,即广大消费者食用的过程中被消费者自己认可,通过这一招,广大消费者终于认可了周口味精厂的“莲花”牌味精,当年就在国内消费市场中立稳了脚跟,并为国家上交了巨额的利税,使企业和国家获双利。三大难题全部解决。

实践,实际上就是知识转化为财富的一种加速器,知识通过它从而迅速地向生产力方面转化。因此,重视实践是完全有必要的。

7.巧妙地获取信息

社会发展到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瞩目的就是信息的高速发展,昨天听到有人提起计算机,就可能见到它,明天呢?也许计算机就被淘汰。

人类社会自从建立就一直不断地被信息冲击。特别是在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地提高了,打开你的电脑,世界上各地发生的事情尽览眼中,世界各地市场的供需情况也尽记脑中。在信息的快速传递中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世界各地的信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谁能快速掌握信息,谁就能把握市场供需,谁就能获得财富,也就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河南省一家小型的石墨矿,生产原来很不景气,厂长舒新国为此很是伤脑筋,偶然一次舒厂长翻开《市场信息报》,发觉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型钢厂均需要耐火材料,于是马上电话联系,电话订货,同时抓紧了厂内生产,结果当年就获利100多万元,使这个小企业一跃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抓住了机会掌握了信息是舒新国成功的密诀。

在国内同样有些企业,无视信息时代的特点,不做市场调查,盲目上彩电生产线,上冰箱生产线,结果企业倒闭了,工人受了损失,国家也受到了损失。

在现在这个市场经济社会中,无视信息的存在必然要遭到惩罚。

如何发掘信息呢?

首先要多看、多读。

看,就是多用我们的眼睛。人观察外部世界的器官眼睛获得了80%的信息。读,就是多读报纸、杂志和书籍,阅读电脑信息。

其次要研究、思考。

当获得某一信息后,不能盲从,还要动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索,辨别其真伪,然后才能够决定行动。

这一点,香港李嘉诚是典型代表

50年代中期,李嘉诚创办了“长江塑胶厂”,生产塑料玩具,但是市场饱和,工厂面临倒闭。当他偶翻阅一份报纸时,发现一则信息说意大利一家工厂将制作塑料花向欧洲销售,他眼前一亮,欧美自二战以来虽然提高了生活水平,却没有经济能力种植草皮和鲜花。而塑料花必将是一种过渡的替代品,必定深入到千家万户,因此果断决定,马上转产,几年以后,李嘉诚成为香港大富翁之一。可见一条信息,几多金钱。

如果利用智慧挖掘出信息,却弃而不用,那无异于竹蓝打水。

湖北有一个化工厂,面临倒闭,度日艰难。于是工人纷纷献计献策,想出了一些高质量的主意,然而领导一直苦叹“不行,不行”。结果,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失业,领导也背负了许多骂名。

而相邻的食品厂则是另一番情景。

作为一个举步艰难的亏损食品厂的厂长,刘长厂也很苦恼。刘厂长偶然在参加亲戚的宴会时发觉有一种食品非常爽口,马上查出这种食品,然后去此厂家参观学习,掌握生产技术和配料比例,回厂后马上安排生产,并积极组织人员打开市场。结果企业不但扭亏为盈,还一跃成为明星生企业,厂长本人也被评为优秀企业家。

两个境况相同的工厂,一个倒闭了,而一个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了脚跟。是否有效利用了信息是二者出现差别的原因所在。

这真是成也信息,败也信息。

关键是学以致用

清朝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他讲古书时,可以滔滔不绝,并讲得头头是道。可是,若让他去处理世事时,他却显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书,如获至宝,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了好几天,并自以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众闹事,于是他就招集了乡兵,前去平乱。

可是,在他按兵书上所说的作战示意图行事之后,在初次交锋时,就被土匪击溃,他自己也险些被土匪抓走。

后来,他又得到了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对书进行一番苦读这后,他认为他已能让所有土地变成良田。于是让人按他的图纸兴修水利,结果水从四面八方的渠流进了村里,险些把村里的人全部淹死。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捧腹,但是也让人深思,它嘲讽了那些一切以书为法的读书人,这些书呆子不能对书本知识的进行变通,不知道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希望你以此为鉴,将死书读活,学以致用。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强调读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

顾炎武在赞同这一观点的同时,亦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朱熹也曾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读书要注重理解和运用,不要死背教条,与实际相脱离。

毛泽东同志在读马列主义的书时,能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只要我们掌握这种读书方法,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取得更大更多的收获。

也许有人问读书为什么一定要与实际相联系,其原因就是:(1)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对书上的知识正确与否检验。书上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若成功,便证明了书上的知识的合理性。如果与实际结合失败了,那就说明书上的知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2)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读书而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没有用的。最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便是与实际相联系地读书。(3)如果你想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必须把书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相结合,变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否则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片面的、无用的知识。

人类为了让知识造福于人类,才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如果不学以致用,那么再好的知识也就在为一堆废物。“纸上谈兵”的典故大家都已十分地熟悉了。

战国时代,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饱读兵书,每每谈起兵法就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就连赵奢都难不倒他。如果是在今天,赵括至少也应该相当于一个硕士。

凭着自己的学识,赵括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于是目中无人,骄傲不已。

但是,在公元260年之是,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开战,情况已僵持不下了。越国老将廉颇见秦军之势正强,就没有率兵迎战,筑垒坚守,并准备用持久战的方法把秦军拖垮。秦军一时失利。这时,秦军便使出了一个宣称自己最怕赵括的反间计。赵王误信谣言,不顾丞相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的反对,让赵括替下了廉颇将军。

赵括初掌军权,兴奋不已。他率大军进驻长平以后,把廉颇的部署完全改变了,照搬兵书上争取主动的教条,进行出击。而秦军却佯装失败进行诱敌,把赵军分割成了两部分后,重重围住。赵军的援粮被断绝了,45万大军只好全部投降,最后全部被活埋,而赵括也自杀身亡了。

再懂兵法,再晓用兵之计,不把兵法与用兵之道恰当地应用于实际,也要失败,这便是“纸上谈兵”给我们的启示。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得来纸上东西为满足,那么就应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不但可免于浮躁,还可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在学以致用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学以致用,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被中国各高校重视,所以各高校都非常支持在校的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并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例如:近几年,河南某高校相继安排一部分学子到农村进行挂职锻炼,协助农村进行计划生育工作。

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学子们发现有些夫妇虽然已有了几个女孩子,但还准备再生,不生生不到男孩誓不罢休,丝毫不理会基层干部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工作。

学子们经过实地考察,对中国的人口现状有了深刻的体会。

学子们在学校内所受的锻炼,是无法与的育人效果相比拟的。

第一,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学以致用中得到了检验和锻炼

在某校汇报会上,学子们的发言就非常耐人寻味。

例如:“作文”与实用新闻之间有差距,而这份差距,是中文专业的学子们到各出版社,报社、电视台实习后才找到的。他们的文章有着太浓的学子味。

例如:家电维修队到农村进行实践时,广大的农民群众非常欢迎他们,但刚开始时却不相信他们的技术水平,于是农民们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电器“试”过他们之后,才搬出家里的重要电器。

毫无疑问,学子们在经过行动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了弥补,使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第二,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学生们对于书上的是非叙述,往往只当做是一种知识形态,因此不大受震憾。生活中的人和事才使他们受到了真正的震憾。

例如:前些年出现的先进典型孔繁森的事迹,学子们都听说过,但在英模工作的地方,他们的心对老百姓发出的肺腑之言所洗礼,从而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善恶与美丑。

某高校的学子对天津的大邱庄进行考察时,看到了大邱庄经济发展的一面,也看到了禹作敏的另一面:

住着豪华别墅,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门口还有24小时值班的门卫;禹作敏所说的话在大邱庄就是“法”,无人敢说不,禹作敏就像是大邱庄的“土皇帝”。

学生们认为禹作敏的所做所为已不再是一名共产党员该具备的,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印证了学子们的感受。

第三,开拓创新意识得到强烈激发

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活动中,接触到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状况引发了学子们的思考。学生们在总结中分析了某些地区落后的原因及克服的办法。

落后地区的现实激起了学子们的责任感,他们通过对条件、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不断见证,学子们不断探讨改造落后地区的途径和方法。

当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学子们的责任感就会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

除此之外,大学生们在锻炼的过程中,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并在经济案例中,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学以致用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