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逃命有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01:29:29

点击下载

作者:复旦读墅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地震――逃命有方

大地震――逃命有方试读:

内容简介:

地震,这个随时有可能来袭的天灾,如果突然发生,你做好准备了吗?无论当时你身在何处:单元楼,高层写字楼,电影院,商场,学校……你都知道如何逃生吗?地震发生在夜里怎么办?哪些做法是逃生时的大忌?你知道有时候几秒钟随手能做的事情能避免更大的灾难吗?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火灾,水灾,山体崩塌,核泄漏……灾难过后,恐惧和心理和紧张的情绪又怎样得到释放和舒缓?在这本书里,你都会找到答案。不要等到大灾来临的时候慌不择路,平时只需要一点时间了解这些最基本又最必要的逃生技能和技巧,在关键时候就能挽救你的生命。

1.何为地震?

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1)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3)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通常人们所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至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地震强度用震级衡量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最新报道为7.8级,最后综合分析各观测站的数据将震级修订为8.0级。

2.地震的级别划分

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它的大小与距离无关,即一定震级的地震发生,对于地球上任何位置来说,它的震级是唯一确定的。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2)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4)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尺子”叫地震烈度,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烈度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市区烈度为Ⅷ度,北京市多数地区烈度为Ⅵ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等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如自然村或城镇部分区域)地震破坏程度的平均水平,须由科技人员通过现场调查予以评定。

一次地震后,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会受到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用于说明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评定方法与评定标志的技术标准是地震烈度表,各国所采用的烈度表不尽相同。曾经亲眼目睹地震灾区惨状的防灾科技学院院长薄景山,以一连串形容词描述这次汶川地震的强大威力。“这是一次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震级大,震源浅,烈度高,地面运动强烈,破坏力极强。”据薄景山介绍,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6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造成长达30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破裂时间持续约80秒,断层从汶川县映秀镇向东北方向一直延续至青川县一带,地震裂缝、地震鼓包、同震隆起等地面破坏现象随处可见,最大地面隆起达到6米。断层穿过之处虽山河亦为之改观,道路、桥梁、房屋等各类建筑物更是无坚不摧。

3.地震预警知多少

数百万日本人在周五大地震发生前大约一分钟得知了地震的消息。日本有世界上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这个由约一千个地震计组成的网路,覆盖全日本,可以觉察和分析震波,并在地震计预测震动强烈时发出警告。

横波的传播速度比更具破坏性的纵波要快--这意味着地震警报有可能会先于地面震动到达,这给人足够的时间寻找掩护。“成熟的地震预警系统可以让民众立即在电视上看到相关预警,”一位在日本气象局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次强震发生后,政府通过广播、电视和卫星数据传输系统来播发地震警报。一些订阅了特殊预报服务的人还能通过手机和电子邮件收到警报。在东京,电视上正常播放的节目内容被响亮的警报声打断,代之以日本广播协会NHK播送的早期地震警报。

电视警报出现后一分钟,第一次强烈震动撼动了首都东京地区,高层建筑开始摇晃,数百万人逃到室外。

日本国家电视台从2007年晚些时候开始运用这个系统,并已经发出类似17次警告。日本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说,“日本能将预告系统覆盖到整个国家。”

有些地震的预警信号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必须建立覆盖面积地区的地震观测台网,进行长时间的精密观测。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地震仪,专门从事地震观测的台站叫地震台或测器台。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现代的地震仪已经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甚至还有专门的海底地震仪和深井(钻孔)地震仪。相当一部分地震台站现在已经不需配备专人进行观测,就能自动记录地震信号,通过电缆或无线电波将信号自动传送到接收中心,再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处理。目前,我国已建立了I000多个现代化的地震台(含地方地震台),地震观测技术广泛应用了电子、无线电传输和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但是相比较之下,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比起日本还不够完善,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提高。

4.地震早知道

除了国家能做的地震预警之外,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事先知道地震的预兆。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一般能被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是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井孔变形,泉水流量的突然枯竭或者突然大量涌出,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人们将震前井水变化的情况编了一些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动物的习性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临震前的地声,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多种多样。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弱,人们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有动的感觉。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内声响,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掌握地声知识就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防效果。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我国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现象。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且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态控制,能对人或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地震部门或政府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的真相。

此外,最近网上还流传着一种方法: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地震前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此法在房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提前时间10分钟至几十秒。如果掉下来了,必发生大震。

这些地震前的前兆现象往往都在地震前几分钟或者几秒钟的短时间内出现,我们切不可漠视这些现象,特别是一些居住在地震频发地区的居民,更应该常持警惕之心,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尽早做好预防措施,为自己为他人的留出生命安全的空间。

5.居安思危

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灾害性事件不绝于耳,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住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难逃灾难的伤害,世界上似乎没有了绝对安全的地方,灾害到来时,那些高科技新产品的作用都如此微乎其微,物质文明毁于一旦,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原始社会,心怀敬畏之情以颤抖的弱小身躯与愤怒的大自然对抗,祈求它手下留情、为自己求得生存。

在灾害面前,人类是弱小的,虽然弱小我们也得为了自己的生存做努力:国家建立起预警系统、培养起整个社会的防范意识、建筑物具有一定抗震等级等等,这些事情很大,有的仿佛不是我们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到的,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身在其中的:学校做安全教育、灾害演习,建筑商们不偷工减料,每个人都积极响应,认真执行,尽早学习逃生法则,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

第二,不论灾害有没有发生,当你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为了自身安全,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当了解了周围的环境之后,就要根据实际精心设定逃生线路,要多设定几条备用的线路,以免一条线路被堵死的时候惊慌失措。设计好线路之后还要烂熟于心,这样在火灾真正来临的时候,就可以争分夺秒地快速做出反应,选定最佳的逃生线路,而不需要再临阵思考,浪费宝贵的时间。请记住:在安全无事时,一定要熟悉环境,暗记出口,给自己预留一条通生路。

楼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可堆放杂物或设闸上锁,以便紧急时能安全迅速地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就算看到楼道里有杂物堆放,也仅仅是皱眉走开而已,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和相关人员协调,尽快清理杂物,保证通道畅行。请记住:自断后路,必死无疑。

在自己的生活中叶不妨多多注意,取消安全隐患,比如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另外,不妨准备一个防震包,储存一些水和食物。放在便于取到处为了应付震后的特殊环境,准备一些能够应急的临时生活用品,并将它们放在一个防震包里,同时要将防震包放在易于取放的地方。地震发生时,无论你是带着防震包撤离出来,还是在被围困的环境中,能拿到这个防震包,会对你在困难情况下的生存起到关键的作用。防震包最好是由防水、不宜燃烧的材料制成。

防震包里主要应该包括以下物品:1-2天使用的饮用水和易于存放、方便食用的食品,注意水和食品应按保质期的要求定期更换。收音机、手电筒、电池、蜡烛、打火机、绳子、手套、毛巾、塑料布、哨子、小刀、钳子、钉、锤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准备一些治疗感冒病、肠胃病以及外伤包扎的药品。

这些是平常的累积起来的点滴知识和细小行动,也许我们一生平安,没有机会用得上这些知识,那我们是幸运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是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遇到了“天灾”或“人祸”,但我们成功利用了这些知识而获救,甚至挽救了别人的生命,那么,我们更值得自豪!

6.镇定--大地震中的安全感

在这一场8.8级的强烈地震袭击日本几小时后,东京居民平静地寻找回家的路。陌生人互相问候,地铁广播不断播放:“东京地铁因地震延误了您的列车服务而致歉。”日本对防灾体系的重视世人皆知,但这种灾后的井然有序、镇定冷静还是让人深深震惊。

无论如何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镇定自若的心态是地震中最大的安全感,不仅能让自己保持冷静,找到应对的方法,而且还能感染他人,给他人以安全感和依靠,让其他人也能从慌乱中恢复过来,保持逃生通道的有序畅通,共同努力,互相协助,逃出生天。

遇到灾害慌乱是大忌,如果地震来时惊慌失措,脑中一片空白,又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呢?自然也就很可能丧失原本可以获救的机会。地震发生在一瞬间,不容多考虑,应当机立断,先保护好自己,如果有可能顺便再保护别人。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从携带的通讯设备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就算真的不幸没有能逃出去,也要保持信心和平和的心态,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对应有方。相信自己能坚持住,相信有人会来援助,尽力为自己求得生存的空间,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当然我们都知道遇事不要慌,要保持镇定,可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关键还是在于平时积累起逃生自救的知识。日本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灾难演习,防灾教育都是从娃娃抓起,大部分人在灾难面前都算是训练有素,也正是这种全民抗灾的能力,才让他们在灾害面前才能做到镇定自如。镇定其实就是一种信任,对自己能力的信任也是对人性的信任,请记住:人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有信心,在灾难面前亦无所畏惧。

7.地震发生在晚上怎么办?

如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若身在高楼来不及往外跑,此时不要慌张,注意躲避掉落的碎片,这个时候可以迅速地滚下床,床的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三角空间。平时睡觉可在床头放个手电筒,一旦有什么应急情况很顶用。

此外,如果是在单元楼里,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有管道支撑的卫生间,都是较为安全的地方。

夜晚发生地震时,应争分夺秒向安全的地方转移,不要因为穿衣服或者找寻贵重物品而耽误逃生的黄金时间。照明不要使用火柴、蜡烛等明火,如果有可能的话,应该拉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灯,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

8.家庭逃生秘诀

地震发生时,是跑还是躲呢,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不同地区的人们避震的方法也有一些区别,比如城市注意不要在高楼旁边,而农村呢,尽量不要在山的旁边,因为地震时候从山上滚落的石头是致命的。

如果你在自己家里该怎么办呢?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经过多次地震的考验,证实更为有效的救命手段是寻找救命三角地带,而不是单纯的蹲下掩护。在一般家庭中,到处都存在着这样的三角形。

所谓救命三角形,是指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简单地说,当建筑物倒塌落在物体或家俱上的屋顶重力会撞击到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被我称作的“救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地震发生,你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口逃离,那就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边躺下,然后蜷缩起来,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或者立即选择炕下、床前等大型牢固的家具旁边、蹲身抱头,以躲避房盖、墙砖等物体的打击。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因为炕、床、衣柜等的边上,可以形成遮避塌落物体的生存空间。但要注意切勿钻到床底下,床和桌子要坚固;衣柜不能是板式的,不要太高,太高可能倾倒。

如果住的是水泥现浇板或水泥预制板屋顶的房子,地震发生时,应立即进入厨房、厕所等処,因为这些地方开间小,有上下水管道连接,既能起一定支撑作用,又可能找到维持生存的水和食物,有可能减少伤亡。其弊端是回旋余地小,对人体缺少遮挡物。

猫,狗和小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自然地蜷缩起身体。地震时,你也应这么做。这是一种安全的本能。而你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便可做到。靠近一个物体,一个沙发,或一个大物体,结果它仅受到轻微的挤压。在地震中,木质建筑物最牢固。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砖块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砖块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被砖块压伤的人远比被水泥压伤的人数要少得多。

在家庭中遇到地震其实算是比较有优势,一方面熟悉自己家的环境,可以快速找到安身之处,另一方面家庭里一般都存有粮食和水,也能帮助人们在受困时维持生命脱离险境。

当然,如果时间充分还是应该跑到空旷处,记住,身处险境,应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而把逃生时间浪费在寻找、搬离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的人员,切莫重返险地,自投罗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