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06:10:23

点击下载

作者:蒋宁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概论

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概论试读:

前言

战备物资储备是军事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我军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物质基础。随着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战备物资储备管理有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信息已成为战备物资储备管理的重要资源和实现战备物资储备效能的“倍增器”。当前,依托国家和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人才,开发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系统,完善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实时掌握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提升战备物资储备管理效益,对于我军推进战备物资储备现代化建设,丰富和完善战备物资储备理论,指导战备物资储备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根据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内容,全书共分七章。主要包括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概述、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技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基础设施、战备物资储备管理信息系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和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本书由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蒋宁和陆军勤务学院军事物流系汪贻生、王锐淇、王丰所著,张剑芳负责主审。编写过程中,刘士通教授、王韬高工、王忱参谋、葛强高工、李德鹏副教授、王德广处长等专家对本教材编写大纲和编写初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对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大量的资料,中国财富出版社编辑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对有关编辑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作 者2017年11月第一章 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概述第一节 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内涵现代通信理论一般把信息定义在狭义范围,即把信息看作“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但目前多数学者将信息放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待,即普遍认同系统论对信息的概括,其基本含义是:信息是对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联系、作用和发展变化的反映,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掌握和利用的。这是它的一般属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感受到信息的存在和信息的上述属性。生活中,掌握了信息,可以更加科学地安排各种社会活动;战争中,掌握了信息,可以更加精确地指导、控制和实施战争。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渗透于各种传统技术中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目前,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信息技术渗透力极强,社会生活中各种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接收,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还具有倍增性,它可减少能源和物质消耗,智力产品还可创造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价值;信息技术对其他产业还具有强大的带动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之后,形成了军用微电子技术、军事计算机技术,以及在信息技术参与或支撑下的军事光电子技术、军事定向能技术、军事隐形技术、军事航天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纳米技术,等等。信息化是一个外来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其代表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Tadao Umesao)于196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从分析产业发展原因的角度,在研究工业化的同时,提出了信息化的问题。当时,尽管作者并没有正式使用“信息化”这一术语,但文章所引起的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化概念的产生。1964年,日本的神岛(Kamishima)教授发表了《信息社会中的社会学》一文,第一次使用了“信息社会”的概念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信息化”一词,则最早见于1967年年初,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了这个概念,用来描述和定义上述社会进化的过程,即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的这样一种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信息化的概念,从一开始就是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它反映的是有关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新学说。依据当时日本专家学者的理解,所谓信息化,指的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信息化在实践中迅速推进,人们对信息化概念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和丰富,一些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化的概念重新加以定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199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总部位于欧洲的国际组织21世纪电讯、信息与经济合作组织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大规模、高层次的“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信息化的含义,也是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与会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主要观点有五种。其一,信息化是指通信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其二,信息化不仅要求计算机化,而且要求通信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即涉及三个“C”[计算机(Computer)、交流(Communication)、控制(Control)]。其三,电子信息技术在通信、网络管理和计算机运用中出现了“汇流(Convergence)”趋势。其四,信息化从内涵的角度考察,包括多个层次,一方面指信息技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产业的高度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外延的角度考察,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只有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基础上的信息环境,才能称之为信息化环境。其五,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五种观点既有相似性,同时又各有侧重。在信息化研究中,就国内来看,关于信息化含义还存在一些不同观点,主要观点有:①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并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挖掘社会智能潜力,推动经济和社会优质发展;③信息化,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加快农业的工业化和工业的信息化;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活动中信息采集、传输和利用的能力,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生产效率。整体来看,根据国内外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化。我国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对信息化认识的基础上,指出科学地理解信息化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现阶段,人们所讲的信息化,主要是由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的。换言之,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指的是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信息化。二是信息化是一个社会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不是自然发生的,它离不开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界、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参与。信息化是一种人们可以加以选择,人们的主观选择可以起到巨大作用的社会过程。三是信息化的过程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的过程。信息革命与以往历史上出现的其他技术革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往的技术革命作用于工具、材料或能源等物质资源,主要体现为人类体力的延伸;而信息革命主要作用于知识即信息资源,体现为人类脑力或智力的进步。基于此,我国信息化方面的专家把信息化概念简明扼要地定义为:信息化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著名专家、学者也对信息化进行了定义,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都强调了以下共同点: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信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演变过程等。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其中,对信息化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信息化是一个把信息因素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推动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信息化包含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标准”六个方面的内容;信息化的基本途径是信息的全面渗透、融合;信息化的主要方法是系统集成;信息化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最终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物资储备是指为保障持续不间断的物资供应而进行的物资储存,分为日常储备和战备储备。战备储备是指为保障战备需要而进行的物资储备,又分为战略储备、战役储备和战术储备。主要用于战争初期衔接后续补给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平时不得随意动用。根据前文所述的信息化概念,我们认为: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是依托国家、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战备物资储备管理中的信息进行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和利用,以实现对战备物资储备资源的实时掌控,从而提升战备物资储备管理效益的过程。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是一个前进的动态过程,需要依靠军事仓储人员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改造传统的战备物资储备管理模式,以达到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加速推动后勤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目的。第二节 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军事仓储领域应用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信息化战争对后勤保障的客观要求。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作战高消耗特征更加明显,物资消耗在短时间内急剧增长,物资消耗结构日趋复杂以及一体化保障要求日益迫切。这些都要求战备物资储备必须走信息化的路子,才能够满足信息化战场的现实需求。一、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有利于保持适当储备规模规模适当就是在保障作战和应急需要的前提下,谋求物资的最佳储备规模。古今中外的战争实践表明,只有建立数量适度、结构优化、综合配套的物资储备,才能保证战时或应急时迅速、高效地为部队提供物资保障,获得最佳的军事、经济效益,否则将会导致事倍功半。例如,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曾在前线储备了大规模的补给物资。那场战争,美国人预计除大规模空袭以外,仍有60~100天的地面作战。于是,将数量庞大的各种物资囤储于中东。然而,地面战争只持续了100小时便以伊拉克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致使运到战区的大约4万只集装箱中的一半以上没有使用甚至未曾启封,价值27亿美元的补给物资只能劳师远征,跨洋越海原路运回美国本土。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对这种事倍功半的补给方式进行了总结,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采用了成本最小化的“即时后勤补给”,而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正是实现“即时后勤补给”的重要支撑。二、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有利于实时掌握储备状况实时掌握储备状况是贯彻用旧储新、保证质量等战备物资储备原则的重要前提,是制订采购计划、定下后勤保障决心等工作展开的客观依据。战备物资储备实现信息化,储备物资的品种、性能、型号、重量、件数、出入库状况、储备位置、储备时间、储备环境等方面的数据就能够实时获得,便于依据数据的变化展开相应的工作。例如,可以准确查找到所需物资,可以准确跟踪物资在储、在运状态,可以及时进行控温和除湿等。三、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有利于及时准确调拨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和作战样式的改变,军队所需的物资和可获得的物资日益丰富,物资的品种和数量比以前成百上千地增长,单靠人工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管理。同时,由于高科技装备的配件众多,在战场环境下,极易造成疏漏,一旦有个别部件漏发、错发,所运到的所有配件将成为一堆废铁,不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甚至可能贻误战机,带来不可估量的军事、经济损失。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将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确保及时、准确、快速地进行物资保障。四、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实现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军民兼容”一直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就从根据地获取相应的食物、衣物等补给。“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也是当前国际上战备物资改革与调整的主要做法。外军的“大后勤”思想,核心就是要充分利用民间的物资、经济、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等,以便军队后勤摆脱庞大的负荷,轻装上阵,朝合成、精干、高效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军地联储、联运成为了可能,信息技术使得军地战备物资储备协作更加紧密,使得军民融合式战备物资储备的道路越走越宽。第三节 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构成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构成要素,是构成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必要因素。充分认识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构成要素,准确把握各要素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中所处的位置,科学确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制定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发展目标,确定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思路,加速推进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技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基础设施、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人才以及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五大基础要素。五大基础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构成如下图所示。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构成图一、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技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技术,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为实现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处理、运用等功能的所有技术的总称。现代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等在内的综合技术群。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技术是指在军事仓储领域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总称,它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五大基础要素中的龙头。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在军队仓储领域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根据目前我军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今后一段时间,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重点,一是集中于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系统的构建与扩展,将诸军兵种战备物资储备单元独立分散的信息网络建成无缝互联的公共战备物资储备信息传输平台;二是构建诸军兵种战备物资储备单元共用的公共操作环境,彻底解决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系统不兼容、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完善战备物资信息处理平台,为诸军兵种战备物资储备提供共用信息支持;三是设立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安全屏障,健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基础设施,努力实现信息系统融合,不断提高战备物资储备信息采集、处理和利用的效能。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与创新,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研究开发、教育培训、部署应用等诸多环节密切配合、协调发展,使人才、资金和基础设施全部到位;要求决策部门、业务部门、科研机构、院校和部队,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形成整体合力。因此,应紧紧围绕军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开展科技创新,面向军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实际需求,建立科研机构、院校和部队相结合的联合开发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开发合力;应拓宽成果使用面,形成一家开发、大家共用机制,避免重复研究、重复建设现象,提高成果使用效益。通过上述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必将大大加速我军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进程。二、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是指在战备物资储备实践活动中经过有序化加工处理并积累起来的有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的集合,如资源需求信息、资源种类信息、资源质量信息、资源分布信息等。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核心要素,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既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也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目前世界上已建成各类军事信息资源数据库数千个,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正成为重要的军事战略性资源之一。其基本特征:一是有限的共享性。通常,同一信息可多人同时共享,也可同时搭载于多个载体,多个信息可共用一个载体。但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是“专利”性资源,其共享只能是“自己人”之间的共享。二是动态的再生性。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只有使用才能产生价值,其使用过程是已有战备物资储备信息与决策者进行融合,再造新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的过程。三是极强的增值性。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流控制和管理着战备物资储备物质流和资金流,没有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的支持将无任何战备物资储备决策可言。有人形象地把信息网络比作“路”,把信息系统比作“车”,把信息资源比作“货”。“路”再宽、“车”再好,没有“货”也没用。因此,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下大力强化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开发能力。一是广开战备物资储备信息之源,把求新求实作为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开发的立足点,把“开源”作为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开发的关键,建立诸军兵种及战备物资储备全过程一体化的战备物资储备信息采集系统;二是深入挖掘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建立战备物资储备“数据云”,大力发展信息挖掘技术,提高大数据决策能力;三是融合再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建立适应现代技术特点的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再生机制,提高人工智能再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的能力,为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的再生创造条件;四是大力建设相互兼容的战备物资储备数据库系统,着力实现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依赖于有效的机制。该机制要能够实现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按需调配,形成技术促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开发促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还应有利于实现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共享,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为此,应通过多网络、各信息系统的协调合作,建立互通有无、互相补充、方便用户的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战备物资储备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以此带动其他信息的共享。经验表明,利用信息资源比开发信息资源更困难。因此,必须打破诸军兵种战备物资储备单元及战略、战役、战术储备单元层次界限,通过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系统和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的整体化建设、规模性开发和综合性利用等措施,实现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多重效益的同步增长,使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开发走向规范化、高效化。三、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基础设施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基础设施,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平台。主要包括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以及与网络相关的装备和设备的信息处理平台等,其中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基础设施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诸要素的主体要素,离开了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基础设施这个主体,其他各要素也就失去了依托,更无从发挥应有的作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基础设施在满足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技术应用和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分布处理所需的传输与通信功能的同时,对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人才、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技术应用提出需求。因此,后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中应处于重点发展的主导地位。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支撑。只有首先建设起可靠的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才能使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流”起来,使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活”起来,使战备物资储备需求信息“连”起来,从而发挥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整体效益。四、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人才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人才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成功之本,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根本要素,对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其他各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依据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对高素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既懂军事,又懂后勤;既懂军事经济,又懂市场经济;既懂信息技术,又有良好知识结构,富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人才,既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关键要素,又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尽快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才能适应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应当全方位吸引信息化人才,多渠道培养信息化人才。在发挥军事院校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子,多方式、多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造就一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人才队伍,确保军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持续、高效、健康地发展。五、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是军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规范和协调军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各要素的关系,指导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是军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什么要制定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技术上看,大到整个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需要满足互联互通的技术要求,小到战备物资储备数据库中一个特定的指标需要有明确的界定,以及各种战备物资储备的编目,都属于确立和执行技术标准的范畴,如违反标准,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很难兼容,战备物资储备信息难以沟通和共享;从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安全上看,保护战备物资储备信息不受侵犯、不被窃取和攻击等,也需要对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过程的某些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从物资保障上看,保障系统要与作战体系相连接,要与国家和地方的有关部门相衔接,为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和提高后勤整体保障能力,国家和军队都必须对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目前,尽管军队在信息化规范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有关部门已颁布了许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然而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领域仍有不少空白。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明确参与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过程的各主体相互的权利和义务,为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根据国家、军队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以引导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进程并保证其健康发展。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政策法规既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又要充分反映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尤其是信息化战争的需求。标准规范不仅要与国际、国家、军队的技术标准相衔接,准确地体现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且还要全面考虑军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现状,特别是如何综合利用各种在用系统,以最佳的费效比搞好各种信息系统和装备的改造。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还要明确在战争和危机冲突等特殊情况下,对国家资源动员、征用等事项。此外,鉴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制定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有规可循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及严格执行已有的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做到有规必循、违规必纠。第四节 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特征从世界各国军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看,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广泛性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是一项庞大、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涉及人员、物资、设施、装备、保障环境、编制体制、保障方式等各个方面,横跨诸军兵种,连接国家、地方与军队的相关部门,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整体,是一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工作。二、多元性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参与对象的多元性是由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的。从组织结构上看,参与对象既包括了陆、海、空、火诸军种和战略支援部队,又包括了军委后勤保障部、军种后勤部、联勤保障基地(联勤保障中心)、后方仓库的各个层面。从组成要素看,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覆盖了人员、物资、装备、设施等各个方面。从涉及的领域看,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包括了战略、战役、战术三层。三、共享性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共享性,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一个本质特征,这是由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实质决定的。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是在新军事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为谋求未来战争的战略优势,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战略举措。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一样,其共享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特有的共享属性;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在一定范围的利用共享。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共享,并不断提高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例如:①建立信息高速公路;②建立共用的战备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平台;③建立开放的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数据库;④建立实时的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分发系统;⑤建立科学合理的战备物资储备信息交换机制等。当然,所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都必须建立在全面、可靠的信息安全的基础之上。四、跨越性发展水平的可跨越性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本身具有使战备物资储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能,但是这种潜在的能力只有经过科学有效的决策与开发,才可能变成使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科学认识并准确把握这一特性,对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可跨越性这一特征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实现跨越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渗透求跨越。即通过嵌入或融合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来改进现有军事物流装备,提升其信息含量,使性能得到明显改进,功能得到明显增强,从而实现物资保障能力的跃升。二是利用集成求跨越。即采取综合集成的方法,将各个独立、分散或关系不顺的诸多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数据和系统进行整合,从而跨越性地提高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三是通过引进借鉴求跨越。即根据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需求和发展规划,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引进吸收,以提高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效益。四是借助民用力量实现跨越。即利用信息技术的军民通用性,以军民结合为主要手段,依托民用技术、产品、设施及高素质人才,实现军队后勤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借助民用力量可加快军队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步伐。五、长期性建设过程的长期性,也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长期性是由军事后勤转型的渐进性、认识与实践的循环往复性和建设任务的繁重性等因素所决定的。根据目前国家及军队信息化发展情况看,完成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必须要有长期建设的思想准备。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虽然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长期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长期性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行为来改变的。这是因为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只要我们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认真谋划,科学组织,把握先机,争取主动,完全可以缩短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五节 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表现为在战备物资储备中,信息搜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随着各种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一、信息网络化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是一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和管理科学方法对战备物资储备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分析和交换的人机综合系统。此系统是以军委后勤保障部战备物资储备管理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各军兵种后勤部、联勤保障基地为子系统,各用户为终端,且军委后勤保障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处理系统是军事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系统,与军队后勤指挥信息系统、国家相关信息中心网络相连接。通过此系统可获取战备物资储备的物资资源配置、储备、消耗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获取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动态信息和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及管理方法等方面的信息。全军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对战备物资储备物资的动态进行全时跟踪调查评估,战备物资储备更加透明,并可根据组织的任务、性质及所需的物资品种、数量等,动态调整战备物资储备,确定最佳决策,提供最可靠、最快捷、最经济的保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化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将不仅用于处理战备物资储备具体业务,而且用于对物资保障的分析与预测,以制订储备计划和保障方案,使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必将使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部队等连成一体,从而实现了军事供应链各成员信息共享,减少供应环节,缩短物资周转时间,压缩库存物资,提高保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实现战备物资储备的可视化。二、管理可视化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建设为战备物资储备管理实现可视化创造了物资条件。管理可视化,可使我军战备物资储备工作做到精细化、透明化和科学化,从而减少和避免盲目采购、超量存储等现象。它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实时,可异地同步了解和掌握所需的战备物资储备信息;二是精确,准确无误地获取、传输和处理战备物资储备信息;三是透明,用户可按权限可视战备物资储备活动的所有信息;四是一体,即平战结合、指挥管理保障共用、各军兵种、各个专业信息共享、可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有机整体。三、数据集成化以往的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由于数据具有海量性、多源性、空间性和形式多样性等特点,使得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成为一个难题,必将借助信息化手段加以解决。数据集成化既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有效手段,又是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的重要趋势,其重要意义就在于,能够智能地集中分布式信息,在屏蔽掉具体数据结构的基础上,为终端用户提供一种便于访问的方法。四、决策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战备物资储备中的应用,为开发战备物资储备辅助决策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充分利用战备物资储备信息网络技术,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先进技术,在战备物资储备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开发战备物资储备决策支持系统,军队将实现战备物资储备决策智能化。1.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战备物资储备决策人工智能是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有关理论问题和技术方法。由于人工智能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人类思维过程紧密相关,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许多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研究,在战备物资储备决策中也将得到应用,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管理人员的决策思维活动,能够帮助决策者完成情况判断、定下决心、制订物资储备计划、下达命令等决策活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物资储备布局调整和保障活动提供决策辅助等。2.建立战备物资储备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其内部具有大量专家水平的某个领域内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战备物资储备专家系统,将战备物资储备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来,建成知识库,并按照合适的控制策略,模仿专家的思维过程,建立类似专家解决问题的推理机制,构成推理系统,当外界输入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系统运用专家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用于辅助战备物资储备指挥决策,提高战备物资储备决策的科学性。3.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战备物资储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战备物资储备系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通过计算机模拟,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所需物资的种类、数量、时间、地点,提高战备物资储备规划的预见性和准确性等。第二章 战备物资储备信息技术第一节 网络技术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基础设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的网络技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社交、学习、工作、休闲和娱乐的全新模式,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视会议、居家购物、电子邮件等,而且也为经济运行、政府工作、突发事件的应对、灾害的预警、处置与救助等提供了快速高效的平台。可以说网络带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简言之,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四个阶段。1.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早期计算机系统是一种稀缺而昂贵的资源,一个地区只有数目有限的计算中心或研究所才拥有这种资源。用户要到遥远的计算中心才能进行数据处理,甚感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计算机内部增加了通信功能,使远方用户的输入输出设备通过通信线路直接与计算机相连,达到一边输入信息,一边处理数据的效用,并将处理结果再经过通信线路回馈给远方的用户,这种系统称为具有通信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当通信系统通过通信线路按点到点的方式由一台计算机与若干个远程终端直接相连,进行远程数据通信时,由于该系统中主计算机既要管理数据通信,又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负担很重,而且每条通信线路的使用率也很低。为了减轻主计算机的负担,提高其利用率,在主计算机前设置了一个实施通信控制的前端处理机(Front End Processor,FEP)的设备,专门负责终端的通信工作,使主计算机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信息的处理。人们泛称此类系统为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为了提高效率和传输速度,人们对于上述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的传输部分进行了改进。在终端比较集中的远端位置设置了具有通信处理、信息压缩、代码转换等功能的集中器,通过它用高速线路和主计算机的通信控制处理机相连,同时通过另一端的低速线路连接若干台终端。在此,集中器负责汇总来自多个终端的信息,然后通过高速线路发往主机,并且也接收主机发出的信息而转送给目的终端,这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也称为复杂联机系统)。早期的前端处理机和集中器通常采用通信功能较强的小型机。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和多机系统统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3.计算机通信网络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只能在终端和主机之间进行通信,子网之间则无法通信。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和计算机硬件设施价格的下降,一个大的公司或企业常拥有多台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主机系统,它们之间常常要进行传输、交换信息,因而逐渐出现了多个主机互联的系统,可以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或计算机主机系统)之间的通信。这种以传输信息为主要目的,用通信线路将主机系统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群体,称为计算机通信网络。它是计算机网络的初级形态。20世纪70年代初,仅有4个节点的分组交换网络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网络)的研制成功,标志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问世。通过通信线路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形成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4.计算机网络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发展,网络中的资源越来越多,网络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处理的信息量呈几何级数上升。用户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共享网络内计算机系统资源或调用网络内若干计算机的资源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这就形成了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除了要有先进而可靠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系统外,还要制定一套全网一致遵守的规则和网络操作系统,使得用户使用网络中的资源就像使用本地主机资源一样方便。在计算机网络中,用户把整个网络看成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无须了解资料、文件等资源在哪一个子系统中,而只需知道如何使用网络操作系统来完成系统的相关任务和共享网络中的资源即可。随着网络在经济、教育、军事、金融、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对网络的要求也更高了。为了满足不断发展带来的新需求,网络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高速网络技术正在蓬勃发展,适应多媒体等需求的高速宽带网、高速局域网、异步传输模式等网络技术逐渐成熟完善,并且付诸应用。二、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系统、通信链路(指线路及其设备)和网络节点组成。一般的网络体系具有下述主要功能:1.通信功能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信息的传递是计算机的基本功能。2.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指共享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共享硬件资源,指在网络内提供对处理资源、存储资源、输入输出资源等的共享,特别是对一些高级和昂贵的设备;共享软件资源,包括很多语言处理程序、网络软件等;共享数据资源,包括各种数据库、数据文件等。网络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降低了平均处理费用。3.互为备用网络依靠可替代的资源提高可靠性,使网络计算机彼此互为备用,一台计算机出故障,可将任务交由其他计算机完成。通过计算机网络均衡各台计算机的负担,由网络上的计算机协同完成各种处理任务,均衡使用网络资源,提高了每台计算机的可用性。4.协同处理将分散在各地的计算机中的数据资料适时集中或分级管理,共同解决某个大问题,并经综合处理后形成各种报表,提供给管理者或决策者分析和参考。当某一个计算中心的任务负载很重时,可通过网络将此任务传递给空闲的计算机去处理,以调节忙闲不均现象,实施协同处理。此外,基于地域的时差也可为网络协同处理带来很大的灵活性,一般白天计算机负荷较重,晚上则负荷较轻,地球时差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半球调度裕量。5.易于扩充随着各种网络软件的日益丰富、完善,用户可以通过终端得到各种信息和良好的服务,把整个网络看作自己的系统。当需要扩充网络的规模时,只要把新的设备、站点挂上网络即可。6.分布式处理利用网络技术,按一定的算法将复杂任务交给不同计算机协作完成,便于采用分布式处理综合解决大型复杂的问题。7.高性价比网络设计者可以全面规划,根据系统总需求和各站点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工作站的具体配置,达到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佳的效果。例如,一个战备物资储备管理系统中,可以设计一个功能较完善,特别是运算速度快、软件丰富、磁盘容量较大的服务器,而每个工作站因只用于数据的输入操作,可适度降低该机的档次或简化为一个无盘工作站,其结果是投资不大、效果尚佳,比使用单台个人微机显然优越,从而间接地提高了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在上述功能中,资源共享和通信是计算机网络诸多功能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将不断地增加。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是在用户应用需要的推动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完善逐步形成的。计算机网络要完成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两大基本功能,从结构上,可分为负责数据处理的计算机与终端,以及负责数据通信的通信控制处理机(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ssor,CCP)与通信线路;从逻辑功能上,可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1.资源子网资源子网由主机系统、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以及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其中主机是资源子网的主要组成单元,通过高速通信线路与通信子网的通信控制处理机相连接。2.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也称数据通信网,由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与其他通信设备组成,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通信控制处理机在网络中被称为网络节点,通信线路为通信设备之间提供通信信道。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网络的覆盖范围、按网络的使用范围、按网络的交换功能、按网络的拓扑结构、按网络的通信介质、按网络的通信速率及按网络的传播方式等。(一)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分类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分类,实际上是按网络传输的距离进行分类。传输技术随着信息传输距离不同而不同。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可把网络分成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1.局域网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的地理分布范围在数千米以内,一般局域网络建立在某个机构所属的一个建筑群内,或大学的校园内。通过路由器和广域网或城域网相连接实现信息的远程访问和通信。LAN是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中最活跃的分支,可把机构组织内的计算机和共享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组织内的资源共享。局域网的特点是:覆盖范围有限,通常由一个部门或公司组建,数据传输率高(10~1000 MB/s)、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延迟小、差错率低;易于安装、便于维护;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一般采用广播式信道的总线形、树形或环形结构。2.城域网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采用类似于LAN的技术,但规模比 LAN大,地理分布范围在10~100km,覆盖范围介于LAN和 WAN之间,一般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它为多个组织的局域网提供高速的连接途径,实现数据、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也可作为公共设施来运作。3.广域网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的覆盖范围很大(数十千米以上),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洲际网络,规模庞大而复杂。在我国,广域网通信的线路和设备是由电信部门提供的,它可以把多个局域网和城域网连接起来,也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局域网连接起来,实现远距离资源共享和低价的数据通信。广域网可将局域网的灵活性、易用性以及广域网的分布性、开放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现有的网络速度更加快捷。它的通信子网大多数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可以是公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等。(二)按网络的使用范围分类网络按使用范围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1.公用网公用网是向公众开放、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网络。一般由电信部门组建、管理和控制,网络内的传输和交换装置可以租赁给任何部门和单位使用,只要符合用户的要求就能使用。2.专用网专用网只为拥有者或公司、企业内部提供服务,而不允许外部用户使用,由某个组织(公司、企业或政府部门或联合体)建设、管理和拥有,具有内部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效应。(三)按网络的交换功能分类网络按交换功能分为线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与混合交换网。1.线路交换网线路交换网要求在通信期间通信双方始终使用该信道,并且不允许其他用户使用。通信结束后方才释放所建立的信道。线路交换的通信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信道建立阶段、数据通信阶段和信道释放阶段。2.报文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基于存储转发机制,当源主机和目的主机通信时,不管目的主机是否接通,都让源主机发送信息。网络中的中继节点(交换器)只起传递信息作用,总是先将源主机发来的一份完整的仅作适当处理的报文存储在交换器的缓冲区中,然后再根据报头中的目的地址,选择一条相应的输出链路。若该链路空闲,便将报文按报头中的目的地址发送至目的主机。若输出链路忙,则将信息在缓冲区中暂存,待链路有空即行发送。3.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要求与报文交换网一样,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为避免报文过长发送时的线路交换效应,而将一份长的报文划分成若干定长的报文分组,以报文分组作为传输的基本单位进行传输。4.混合交换网混合交换网在一个数据网中同时采用线路交换和报文分组交换,既有实时效应,又融合存储转发机制。(四)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网络按拓扑结构分为:星形网、总线形网、树形网、环形网和网状形网等。网络的拓扑结构不同,所采用的传输方式和通信控制协议也不同。其中,星形网、环形网和网状形网采用点对点的数据传输方式,总线形网采用一点对多点(广播式)的数据传输方式,而网状形网则由多个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互联而成。(五)按网络的通信介质分类网络按通信介质(媒体)分为有线网与无线网。1.有线网有线网是采用同轴电缆、双绞线或光纤等有形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网络。2.无线网无线网是采用微波、红外线或激光、卫星通信等无线介质传输数据的网络。(六)按网络的通信速率分类网络按通信速率分为:低速网、中速网和高速网。具体速率参数随着计算机网络速度不断提高,会略作修正。1.低速网低速网网上的数据传输速率在6 MB/s以下。2.中速网中速网网上的数据传输速率介于6 MB/s与 100MB/s之间。3.高速网通常,高速网网上的数据传输速率在 100 MB/s以上。(七)按网络的传播方式分类网络按传播方式分为:点到点网络与广播式(一点对多点)网络。1.点到点网络在采用点到点通信的网络中,每段线路两端连接一对计算机或通信设备用户(网络节点)。信息沿着经过的每台计算机或通信设备进行传输。2.广播式网络在广播式网络中,仅有一个公共通信信道供网络上所有用户共享。任一时间内某用户计算机(网络节点)利用通信信道发送数据时,其他网络节点只能“收听”而不能发送,且仅为指定的用户计算机(网络节点)才能接收信息。五、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21世纪的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化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以电话网为代表的电信网络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展望网络发展的历史轨迹,网络技术是一个新老更替、优胜劣汰的过程。网络技术的演变可归纳为:①低速→高速;②窄带网络→宽带网络→新型宽带网络;③专用网→公用网→虚拟专用网;④面向终端的网→资源共享网;⑤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信元交换;⑥各种通信控制规程→国际标准;⑦单一的数据通信网→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⑧微机→主机→对等通信→客户/服务器→网站/浏览器;⑨IP版本4 (IPversion 4,IPv4) →IP版本6 (IPversion 6,IPv6);固定、有线互联网络→宽带固定、有线/无线互联网络;⑩接入技术→10吉比特以太网接入、下一代光接入和多种宽带接入方式融合;⑪移动通信→3G (第三代移动通信) →4G (第四代移动通信);⑫以太网→10 GB以太网;⑬大型组网→网格计算组网和三网 (电话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 融合;⑭信息存储→网络存储→基于 IPv6 的融合网络存储;⑮现代网络模式→宽带智能网、智能代理、主动网络、传感器网络→下一代融合网络;⑯光网络→全光网络→智能光网络和自动交换光网络。这些转变将深刻地影响网络技术的走向。第二节 通信技术一、通信的定义通信按传统理解就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任何一个通信系统,都是从一个称为信息源的时空点向另一个称为信宿的目的点传送信息。过去的通信由于受技术与需求所限,仅限于话音。而现代通信意义上所指的信息已不再局限于电话、电报、传真等单一媒体信息,而是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多媒体信息,以各种通信技术,如以长途和本地的有线电话网(包括光缆、同轴电缆网)、无线电话网(包括卫星通信、微波中继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数据网为基础组成的现代通信网,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家庭、办公室、医院、学校等提供文化、娱乐、教育、卫生、金融等广泛的信息服务。因此,通信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即将信息从发送器传送到接收器。而所谓通信系统就是利用电、光等信号形式来传递信息的系统。二、通信系统的分类通信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1.按照通信业务分类根据不同的通信业务,通信系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单媒体通信系统:如电话、传真等;多媒体通信系统:如电视、可视电话、会议电话、远程教学等;实时通信系统:如电话、电视等;非实时通信系统:如电报、传真、数据通信等;单向传输系统:如广播、电视等;交互传输系统:如电话、点播电视(VOD)等;窄带通信系统:如电话、电报、低速数据等;宽带通信系统:如点播电视、会议电视、远程教学、远程医疗、高速数据等。2.按照传输媒质分类按照传输媒质分类,可以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的传输媒质可以是架空明线、电缆和光缆。无线通信是借助于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而传输信号,根据电磁波波长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中长波通信、短波通信和微波通信等。3.按照调制方式分类根据是否采用调制,可以将传输系统分为基带传输和调制传输两大类。基带传输是将未经调制的信号直接在线路上传输,如音频市内电话和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等。调制传输是先对信号进行调制后再进行传输。4.按照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分类若按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形式不同,通信系统可以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等。数字传输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有较好的保密性和可靠性,易于集成化,目前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三、通信网络以上所述的通信系统只能实现两用户间的单向通信,要实现双向通信还需要另一个通信系统完成相反方向的信息传送工作。而要实现多用户间的通信,则需要将多个通信系统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使它们能协同工作,即形成通信网。多用户间的相互通信,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任意两用户之间均有线路相连,但由于用户众多,这种方法不但会造成线路的巨大浪费,而且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交换机,即每个用户都通过用户线与交换机相连,任何用户间的通信都要经过交换机的转接交换。由此可见,实际中一般使用的通信系统是由多级交换的通信网提供信道。众多的用户要想完成互相之间的通信过程,就要依靠由传输媒质组成的网络来完成信息的传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