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08:47:5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绪 论

第1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论

1.1 复习笔记

一、科学研究概述(一)科学研究的含义

科学研究是指通过运用各种客观方法,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维活动或过程。(二)科学研究的特征

1.目的性

科学研究是一种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而展开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其目的是揭示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事物间的关系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1)因果关系

通过研究,研究者可以清楚地指出何种事物是因,何种事物是果的研究关系规律。(2)相关关系

通过研究,研究者只能指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共变关系,而无法获知二者的作用方向的研究关系规律。共变关系是指当一个事物发生变化时,另一个事物也发生相应的变化。(3)因果与相关之间的关系

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在于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否重要或是否明确。如果两个事物具有相关关系,则未必具有因果关系;如果两个事物间具有因果关系,则必定具有相关。

2.继承性

科学研究通常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搞清楚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哪些理论是已经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哪些理论则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哪些是需要补充和完善的理论,即要学会找准前人研究的忽视点、遗漏点、空白点和矛盾点。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活动以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使研究真正达到发现和创造的目的。继承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的经济性原则,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消耗。前人或他人有关科学研究的思想、理论、方法或收集的事实材料等,都是可以继承的内容。

3.创新性

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创新是指在前人与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创新的内容可以涵盖科学的各个方面,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方法方面的;既可以是发现新问题,也可以是发现新规律;既可以是提出新见解,也可以是发明新产品。因此,只有具备新意的课题才是有价值的课题,才是有生命力的课题。

4.系统性

科学研究需要系统地寻求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现象作出严密、深入的分析与解释。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2)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由哲学方法论、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组成的系统;(3)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也是一个系统。

5.控制性

任何科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控制性。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总要将研究对象从背景中抽取出来,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某些科学研究要求的“操作定义”正是这种控制性的体现。在操作定义中,研究者要说明观察和测量研究对象时进行的操作活动,而不仅仅是对研究对象特征或性质的直接描述。如果缺乏控制,科学家就难以辨别研究的对象,就不能确认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科学研究的类型

1.根据研究的功用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基础研究

可以回答本学科一般性长远问题的研究。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广泛性和长期性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由研究者的好奇心所推动。(2)应用研究

可以直接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2.根据研究的方式分:描述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1)描述性研究

主要是通过对现象的描述、观察、个案分析等方式收集的证据材料来说明观点、论证假设。(2)实证性研究

主要通过量化的方式收集数据材料来说明观点、论证假设。

3.根据研究的性质分:决断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1)决断性研究

又称验证性研究,是从检验某种理论或假设出发的研究。由于意外的结果可能被当作最初理论假设的否定项,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决断性研究有时会使研究者看不到一些意外却十分重要的结果。(2)探索性研究

是对新问题、新现象或新领域的研究,可以有不同层次,开始可能源于偶然发现或实践需要。(3)决断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关系

决断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的区分是相对的。决断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某种探索性研究,可以对所决断的理论或假设进行修正和发展,也可以提出新的探索问题。探索性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法实现,通过精心设计和操纵某些因素,控制其余因素,以观察这些因素的系统变化是否导致因变量因素的相应变化,从而确定因果关系。

4.根据研究的时程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1)纵向研究

又称追踪研究,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系统地考察行为的发展变化,从而揭示科学规律的研究。追踪研究的时间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

①有利于探讨儿童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点,弄清心理的发生和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以及发展的转折期。

②便于对儿童行为各方向的发展状况及影响作全面系统的考察,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发展的过程、实质和原因。特别是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多采用纵向途径。

③对那些短期内看不清结果的问题或需要经过较长时期才能下结论的问题,一般都需要采用纵向研究。(2)横向研究

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测量和研究。横向研究的优点在于:

①节省人力和时间,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资料。

②样本容量充足,代表性强。

③研究历时短,对于同一年龄组被试而言,避免了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

其局限是不够系统、较粗糙,结果不一定能完全如实地反映儿童行为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水平。(3)聚合交叉研究

由于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叫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的优点:收集资料时间短,样本丢失少;容易使变量、工具和程序保持一致;使社会、生活经验的影响得到适当控制。

二、心理学研究的特点及其方法论原则(一)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1)人的心理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

人的意识和社会性可能使其在心理学研究中并不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作出反应,而在反应中带上许多掩饰甚至虚假的东西,因而需要研究对象(被试)的积极参与和配合。(2)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

发展性指人类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心理的发展性要求在心理学研究中,应重视成熟因素及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3)人的心理还具有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心理是完全相同的,从某一个人身上获得的结论可能完全不适用于表面情况相似的另一个人;

②没有任何人的心理可以在任意两个时刻保持不变。

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1)心理学研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研究对象是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控制作出反应,研究对象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这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可能造成事先不能预期的无关变量的产生,使研究的问题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研究的科学性。(2)心理学研究过程缺乏对研究对象的精确控制与操纵。

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而且还要从伦理和习俗的角度考虑。(3)心理学研究中涉及的变量多而复杂,研究设计复杂、精细。

心理学研究一般可能要考虑到与研究有关的许多变量或者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可能发生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相互作用,使研究显得复杂混乱,从而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和精确程度,增加了研究方法本身的难度。(4)心理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容易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研究对象的很多心理和行为规律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本身容易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二)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1.推动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2.扩充心理学研究的知识;

3.开阔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4.增强评价研究的能力;

5.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6.促进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决定论原则

又称因果制约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心理学研究者应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本质规律。

2.反映论原则

反映论原则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是心理的器官。意识是人的心理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使人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因而作为人的心理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特征。

3.实践性原则

在选择和确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时,要注意和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各种科学研究所得到的认识和理论,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和适用性。

4.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客观性原则应贯穿从选择课题甚至作出结论的整个研究过程。

5.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要求研究者把心理现象看作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强调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6.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要符合被试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被试的正常发展。

7.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去考察。

8.伦理性原则

在心理学研究中,在选择方法和程序时不能只考虑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利,还要考虑所用的方法对人的身心是否会产生不良影响,是否侵犯了其个人权力或人格。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与研究方法

1879年,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也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1.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1)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心理物理学主要借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基本感觉问题。(2)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主张用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法研究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这种分析主义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甚至近年来兴起的认知心理学也将认知过程看作由几个阶段组成的信息加工过程。(3)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勒温等人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而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现象学的方法、主观报告法和观察法等进行研究。(4)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人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影响下建立了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主张把意识看作一种“流”,并且研究它的作用方式及其与有机体的关系。他反对心理学中原子论和机械论的倾向和方法,认为意识和肉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如此。这种思想后来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5)行为主义心理学

①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认为生命体是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的复杂机器,因而根据一个已知刺激可以预测其反应。反之,根据已知反应也可以确定其刺激。这种思想认为心理现象的决定因素在外部而不是在内部,从而否定了研究内部心理过程的必要性。条件反射方法是行为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解释原则。

②华生之后最有影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首推斯金纳,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主要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的方法研究行为。尽管行为主义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尤其是因它拒绝研究意识而被称为“无大脑的心理学”,但行为主义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客观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有重要影响。(6)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分析采用临床法、自由联想法等对心理异常和潜意识进行研究,心理分析和随之兴起的“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现象主义的方法,其理论观点或研究结论被认为是不能用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的。(7)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马斯洛等人开始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健全的人,其理论核心是人的自我实现,特别关注自我实现的各种精神和神秘因素,因而可以认为它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通过访谈、作品分析、个案分析等来进行研究,也属于现象主义研究方法之列,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能称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研究。(8)认知心理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目前心理学中的主流思潮。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采用实验、模拟、口语报告等方法进行研究。在现代语言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在人类认知内部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与方法论及实验范式存在密切关系,同时也离不开与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对心理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而且也表现在研究的指导思想上(如系统论)。尽管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杂乱,但从中仍然不难看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

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趋于平缓。感觉研究基本上已有较一致的结论,知觉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记忆和思维研究正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相对困难一些,正在寻求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正在从认知、生理、发展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得到研究。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主要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则得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重视和探索。马斯洛特别强调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3.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1)研究思路的生态化

即强调在真实、自然情景中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突出研究结果在真实生活、工作、教育实践中的可应用性和普遍适应性。(2)研究方式的多分支化

当前多分支化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种水平:

①心理学内部各个分支的协作,如儿童阅读研究的课题可以由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分支的专家共同协作完成;

②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协作,如心理学、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各不同分支的相互协作对人脑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3)研究手段的综合化

综合化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多种测量方法。(4)研究结果的数学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一些社会科学专用统计软件包的开发和运用,使多元分析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迅速流行,较常用的方法有复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因素分析等。甚至连“研究文献总结”这一传统的定性研究领域,也开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这些方法的采用,使心理学研究水平出现了重要的突破与发展。(5)研究过程的计算机化

目前,计算机在心理学研究的数据处理、实验操作与控制、心理过程模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该著作是(  )。[统考2009年研]

A.《定量分析手册》

B.《心理学大纲》

C.《实验心理学》

D.《心理物理学基础》【答案】C【解析】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实验心理学》,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

2.下列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可以确定因果关系的是(  )。

A.自然观察法

B.相关法

C.实验法

D.个案法【答案】C【解析】实验的根本目的在于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因为实验对无关的额外变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排除了其它的可能性,我们就可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而其它的非实验方法都不能对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受到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只能判定它们有关,但不能判定是否是因果相关。

3.普莱尔在三年里每天三次对其子进行长期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完成其心理发展报告,从研究设计上看,属于(  )。

A.横断设计

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

D.混合设计【答案】B【解析】纵向设计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进行追踪,对其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也叫追踪设计。普莱尔采用的正是纵向研究。

4.在同一时间内对国内二十三个省市在校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研究,属于(  )。

A.横断设计

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

D.双生子设计【答案】A【解析】横断设计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5.聚合交叉研究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  )图式中分段进行(  )。

A.横向设计  纵向设计

B.双生子设计  横向设计

C.纵向设计  横向设计

D.纵向设计  双生子设计【答案】C【解析】聚合交叉设计是将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纵向设计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设计,取长补短,保留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6.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的共同缺陷是(  )。

A.费时

B.易丢失样本

C.存在世代效应

D.成本大、费用高【答案】C【解析】横断设计的缺点是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看不到同一个体在发展上的连续性;年龄和出生年代两因素不能区分;取样复杂。纵向设计的缺点是由于要追踪被试,整个研究持续的时间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加入许多新的无关变量;人力、物力有时也花费较大;被试流失严重;反复测量可能导致被试厌倦;有同层人效应;限制新技术的使用。它们的共同缺点是存在世代效应,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的不同年龄被试有世代效应;而纵向设计的同一被试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存在世代效应。

7.希望通过“内省”把“经验”分解为简单心理元素的心理学家是(  )。

A.费希纳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铁钦纳【答案】B【解析】冯特认为,心理实验就是系统的自我观察,而一切实验手段只是自我观察的辅助手段。在冯特看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谓纯粹的“直接经验”,冯特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仅仅是进行“科学的内省”。冯特还是构造主义代表人,他认为经验是由许多心理元素构成的,他希望通过“内省”把“经验”分解为简单的心理元素,诸如感觉和感情,犹如化学中把水分解为氢和氧一样。冯特认为实验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严格控制的自我观察的帮助下精确地分析个体经验。

二、简答题

1.简述知觉定势。[中科院2005年研]

答:知觉并不仅仅是对视网膜所接受刺激的反映,它同时也反映了接受者的意向。由于过去经验、记忆、期望、暗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意愿或偏差,即受到启动或定势的影响,必然会使得接受者以特定的方式来组织视觉输入的刺激。

知觉定势是由过去经验和环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感知世界的一种知觉启动。知觉定势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通过建立的假设和过去经验提出一般的组织策略,并把这些策略应用到整个图形,这些策略便会影响到个体对细节和部分的知觉。表现为对特定知觉对象作特定组织、选择等活动的准备。由先前的知觉活动形成并决定此后同类知觉活动的趋势。如,重复(10次~15次)感知两个大小不等的球后,人对两个大小相等的球却知觉为不相等。这就是过去的知觉对当前对象的知觉给予的定势错觉的影响。作为一种普遍现象的知觉定势,不仅能在触摸物体时表现出来,而且在视昕觉领域也能表现出来。该现象的存在说明知觉活动对知觉者主体状态有依存性,而知觉者的主体状态又是由以前作用十知觉主体的刺激造成的。

知觉定势能够促进非理想条件下,如客体受到背景刺激的遮挡或重叠等的知觉。定势对个体的知觉是很重要的,因为环境中的刺激通常是难辨认的或不完全的。而基于过去经验的预期,使得个体能够产生有意义的知觉。

2.如何认识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科学性?

答:(1)心理学的性质和地位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既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又研究客观的外在行为表现。从总体上看,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心理学有极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心理学的分支也很多。所以,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这种双重性质使心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这一地位不仅决定了心理学研究范围的广泛性,而且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2)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与地位

教育科学是研究人类知识与价值观念传递过程中的教育现象的应用科学。教育科学研究不仅包括知识的传递过程(即教与学的过程)的研究,也包括人的社会化的研究。教育科学的分支也很多。

3.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哪些?

答:(1)描述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必要的,只有在正确描述了这些状况的基础上,才能揭示现象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成因。(2)解释

解释是对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3)预测

预测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的过程。(4)控制

控制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难达到的目的。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一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总之,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前一项是后一项的基础。实施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可行的研究目的。

4.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有何表现?

答:(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特殊性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①作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心理与教育研究往往需要研究对象积极参与、配合研究活动。研究对象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可能不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做出反应,而是做出掩饰甚至谎报,如果对被试的反应不做鉴别区分就处理分析研究结果,就可能使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受到破坏。

②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征。在涉及研究对象社会性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中,被试往往出于社会比较的考虑,按照社会赞许的行为标准进行反应,而不是按照真实行为进行表现。这种社会赞许性反应会影响研究结果,造成研究的误差。

③心理与教育研究涉及的变量多且复杂,这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研究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

④心理与教育研究通常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研究者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而且还要从道德、习俗、伦理以及人道的角度考虑。

⑤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在心理与教育的纵向研究中,应该尤其重视成熟因素的作用。人的心理的发展性使其表现出不稳定、难以定量化的特点,可能会造成结果的解释和预测的误差。

⑥人的心理具有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心理是完全相同的;二是没有任何人的心理可以在任意两个时刻保持不变。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心理、教育科学的理论或规律大多是针对大量的被试建立起来的,具有统计规律性,有时可能并不适用于个体。

⑦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来看,二者都是社会人;研究的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态度、对研究所涉及的变量的观察与分析的准确性,都将受到研究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摒弃价值判断的作用而保持冷静、客观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态度。(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控制做出反应,而研究对象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这可能造成事先不能预期的无关变量的产生,使研究的问题或性质发生改变,影响研究的科学性。

从研究过程的社会背景来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同自然科学相比,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更易受到也更常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影响。在政治介入的情况下要保证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来说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是十分重要的。(3)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①心理与教育研究要符合伦理性原则。任何实验处理、控制或操纵,都不能妨碍研究对象的身心健康发展。即使是出于科学研究需要,也要遵循人道主义精神,不可违背伦理性原则。要解决科学性与伦理性的矛盾,只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和精心的实验设计方法。

②目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多属于“黑箱方法”,只能是通过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比较推测心理活动、加工过程,较难以准确地描述出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

③某些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由于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因而较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例如,通过多种实验或准实验设计、统计控制法等,已经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使研究分析的精确性有所提高。 此外,由于引入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和系统方法等,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得到很大增强。

5.结合研究实例,谈谈对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教育性原则的认识。

答:(1)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教育性原则是指,心理与教育研究可能对研究对象,尤其是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要符合被试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被试的健康发展。(2)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设计过研究儿道德判断的实验。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的方法,研究儿童在面临一定的道德情境时,如何对行为责任进行判断。他本来的目的是去研究不同年龄的儿童会从哪个角度去看待故事里行为者的行为,并做出怎样的判断。同时,皮亚杰的实验不仅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并且实验本身具有教育意义,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

而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则相反,不但忽视了伦理性原则,同时也没有注意对大学生的教育性原则。实验过程中对被试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并且在实验被迫停止后,很多回到正常生活中的学生花费了较长时间去平复实验带来的心理冲击。

所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教育性原则是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它可以保护研究被试的身心健康,使实验变得积极有益。这是心理与教育研究者在设计和实施实验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重要原则。

6.阅读并思考美国心理学会制定的伦理学规范。

答:美国心理学会的伦理学规范内容包括制定目的,结构,程序,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它规定了心理学家作为一个研究者应该遵守的原则,目的是为了使心理学更好的发展下去,在遵规守纪的前提下,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规范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普遍原则:包括被试利益最大化及无压迫性,忠诚和责任,诚实,公正及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2)以下几方面的伦理标准:伦理性事件,心理学家的职责范围,人际关系,个人隐私,广告及其它大众传媒,资料保存及费用,教育和培训,研究及论文发表,评估,咨询等。

美国心理学会的伦理学规范经过了几次改版和不断完善,是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建构起来的一套行为规范,也是我国的心理学者进行研究时可以借鉴与参照的准则。在这套规范中,也体现出了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客观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和伦理原则。这也能说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守基本原则,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并且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

7.你是怎么理解“相关不等于因果”的?

答: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三种情况:(1)因果关系,即一种现象是另一种现象的原因,另一种现象是结果;(2)共变关系,即表面上看来有联系的两种事物都与第三种现象有关;(3)相关关系,即两类现象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不一定说明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即“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与“发现相关关系也并不是确定因果关系”。换言之,相关值较大的两类事物之间,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这一点要从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绝对不可以简单化。两个彼此相关的变量之间完全可能不存在因果关系。使X和Y两个变量之间出现相关的原因至少有三种: X可能引起Y、Y可能引起X、一些其他变量可能对X和Y产生影响。

第二篇 心理学研究的统计方法

第2章 统计概论

2.1 复习笔记

一、数据的初步处理——数据整理和变换

研究者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往往是分散、零乱的,需要整理和变换。数据整理首先是将数据理顺、分类,给变量起名,确定变量类型,对变量值进行编码。然后将数据登录到计算机,做成数据文件。根据需要,可以将数据按某个或某些变量进行排序,对变量加权,合并数据文件(增加样品或增加变量),对样本再抽样等。

二、数据中的信息载体——统计量(一)统计量描述

1.频数分析(Frequencies)

对于定类和定序变量,通常用SPSS中的Frequencies(频数分析)命令来了解变量的分布情况,包括:变量的取值及其频数、百分比、累积频率(或累积百分比)等;还可以画出变量的条形图(bar chart)或饼图(pie chart)。输出结果中还包含了各种统计量,包括众数(常用于定类变量),中位数(常用于定序变量),均值、方差和标准差(常用于定距变量)。

  2.描述统计(Descriptives)

  对于定距变量(包括作为定距变量处理的定序变量),通常用SPSS中的Descriptives(描述统计)命令来了解变量的分布情况,包括变量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均值),变量的离散程度(方差、标准差)和变量的分布形态(偏态系数、峰态系数)。将变量转换为标准分(也称为Z分数),是Descriptives中一个很有用的选项。(二)常用统计量及其分布

1.样本均值

设X,X…,Xn是总体X的一个容量为N的随机样本,统计量12称为样本均值。如果X~N(,),可以证明即如果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样本均值也服从正态分布,数学期望不变,但方差是总体方差的N分之一。

2.样本方差

设X,X…,Xn是总体X的一个容量为N的随机样本,统计量12称为样本方差。样本方差的算术平方根称为样本2标准差。如果X~N(,),可以证明,X与S相互独立,且,自由度是N-l,这是因为X-,X-,12…,Xn-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它们有关系式的约束,因而少了一个自由度。

3.t统计量

设X,X2,…X是取自正态总N(,)的一个容量为N的随机1N2样本,X与S分别为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可以证明统计量,另一个t统计量涉及两个正态总体。设XX,1112…,X是取自正态总体N(,)的一个容量为N的随机样本,1N0X,X,…,x是取自正态总体N(,)一个容量为N2的随21222N机样本,且这两个样本相互独立。与分别为这两个样本的均值,22S与S分别为这两个样本的方差,可以证明统计量12,其中为两个样本的混合标准差。只有当两总体的方差相等(也称为方差齐性)时,公式成立。

4.F统计量

设XX,…,X是取自正态总体N(,)的一个容量为11121NN的随机样本XX…,X是取自正态总体N(,)一个容量321222N为N的随机样本,且这两个样本相互独立。X与X分别是这两个样212本的均值,22

S与S分别为这两个样本的方差,可以证明统计量12。

三、统计分析基础——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一)参数估计

1.总体参数

总体参数是指表征总体某方面数量特征的指标,如总体平均数、总体标准差等。对于一个确定的总体来说,其参数(如果存在)必是个确定值。

2.估计、点估计、区间估计、估计量与置信区间、置信限

用样本构造一个不含任何未知参数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称为点估计,对应的统计量称为估计量,相应的观测值称为估计值,统称为估计(estimation)。通常要估计的总体参数有:均值(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比例、相关系数等。

一种很直观的方法是用样本的均值作为总体均值的点估计,用样本方差(标准差)作为总体方差(标准差)的点估计,等等。点估计的结果是给出了参数的近似值。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仅要知道参数的近似值,而且要知道误差范围,即区间估计。

对给定的α(0<α<1),由样本X,X,…,X构造出总体参数的估12N计区间,其中区间的下限与上限均是不含未知参数的统0计量,使得,称为参数的置信度为1-α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又称置信限。(二)假设检验

1.概述

假设检验是对统计假设的判断。统计假设是关于总体未知分布的有关假设。例如,一项汉语阅读策略训练,训练前的阅读理解平均成绩为μ#,训练后的阅读理解平均成绩为μ#,假设前后两次阅读测验水平相当,试问该项训练是否有成效?这个问题的所涉及的两种情况可以用统计假设的形式表示:H:μ=μ;H:μ>μ0l2l2l

其中H为零假设或原假设(null hypothesis),H称为备择假设01或对立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H表示μ与μ之间没有显著差012异(即训练的成效不显著),H表示μ显著高于μ(训练的成效显121著)。检验(test)就是要做出是否拒绝零假设H判断。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