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谋略奇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17:32:19

点击下载

作者:鹿军士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兵法谋略奇书

兵法谋略奇书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兵法韬略

西周末期,周宣王连年征战,国力消耗得很厉害,社会矛盾加深。公元前771年,西周最终灭亡了。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势力不断减弱,而各诸侯的势力却不断增强,动摇了周朝宗主国的地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扩充势力,征战不已,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时候,军事家和兵法家及统兵将领,热衷总结战争经验,探讨战法与阵法的变化,研究兵法理论,并著书立说,兵法理论及思想因此有了重大发展。先秦兵法理论所取得的成就对后代兵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兵圣孙武著《孙子兵法》

在西周周惠王统治时期,诸侯小国陈国发生了内乱,一时间兵戎相见,人人自危,人们纷纷逃离陈国。陈厉公的长公子陈完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为了活命,他也匆忙逃离了陈国。

忙于逃命的陈完一时间不知道逃往哪里。他忽然想到了齐国。齐国濒临大海,物产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实力强大。当政的齐国国君齐桓公在大臣管仲的辅佐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齐国一跃成为一个称雄于诸侯的大国。陈完决定逃往齐国避难。

陈完逃到齐国后,改姓田氏,成为管理手工业生产的“工正”之职。经过几代之后,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已经成为齐景公王朝的大夫。

田书在一次战争中立了大功,齐景公十分高兴,就把乐安这块地方封给了他,作为他的采邑,并赐姓孙氏,田书也就成了孙书。

孙书有一个儿子叫孙凭,字起宗,在齐景公朝中为卿。大约公元前535年前后,孙凭的一个儿子出生了,新生命的降世对于这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家族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

这个新生命出生的当天晚上,同在朝中为官的孙书和孙凭父子俩都赶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

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武”。武的字形由“止”、“戈”2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这是孙书对孙儿的极大祝愿。

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字,叫“长卿”。“卿”为朝中的大官,与大夫同列。孙书为齐大夫,孙凭为齐卿。他们希望孙武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栋梁。

如他们所愿,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且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更令他们欣喜的是,小孙武特别喜欢军事。每当孙书、孙凭自朝中回到家里,小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

渐渐地,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讲故事。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小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故事。

除了听故事,小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喜欢看兵书。孙家收藏的兵书非常多,《黄帝兵书》、《军志》、《军政》、《军礼》、《管子兵法》及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阁楼。

小孙武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不明白,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

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简单,于是随口说:“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老师感觉有些奇异,一时答不出来。

孙武振振有词说道:“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而且是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孙武8岁时,被送进“庠序”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学”中的“射”和“御”。

受尚武精神的影响,齐国从国君到士兵,都以勇武为荣。“射”和“御”是齐人首练的武技,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攻击,是军事活动的重要手段。

齐人向来以“射”术和“御”术的高低为荣辱,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要想出将入相,为国家重用,首先必须练好这两门科目。

孙武对“射”和“御”作出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他刻苦练习,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快,孙武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同辈中的佼佼者。

孙武没有满足,更没有就此止步,依旧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此时,孙武心中朦朦胧胧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像他的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一样,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在孙武勤练“射”和“御”期间,齐国内部矛盾突发,且愈演愈烈,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已经白热化了。孙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不纠缠其中,他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施展自己才华的想法。

他把目的地定在了地处南方的新兴国家吴国。他认为新兴的吴国是他才能施展和实现抱负的理想地方。大约在公元前517年,18岁的孙武携带妻子鲍氏、小儿子孙明和仆人们,从山东逃奔到了吴国。

进入吴国境内后,孙武在吴都姑苏郊外结识了从楚国潜逃来的楚国名士伍子胥。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密友。孙武在姑苏西南的穹窿山隐居下来。

孙武和家人住在穹窿山,过着自耕自作的隐居生活。山坞中平畴田陌可供耕作,宜于农桑,适于饲养禽畜,种植菜蔬。

虽说这里浓荫蔽日,溪泉潺潺,却并不显得潮湿,高地茅舍,僻静幽深,交通都非常便利。孙武除了帮助家人从事耕作,干点农活,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兵法研究上。

孙武离开齐国时,把自己喜爱的古兵书和自己撰写的兵法十三篇,全部带到了吴国。辗转了好几个月,现在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和研究了。他不停翻阅着这些古兵书,对自己撰写的兵法十三篇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修改。

孙武还花费大量时间,对穹窿山及其周围的太湖、其他山脉等环境进行了实地勘查,掌握了翔实的地理资料。

孙武将掌握、了解来的吴国的一些具体情况,比如吴国和楚国的关系等,充实进兵法十三篇中去,使兵法十三篇更符合吴国国情,更适合吴王及其大臣的取向。孙武坚信,吴国就是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就是他实现全部理想的地方。

孙武新结识的密友伍子胥和吴国公子光是好朋友。在光成为吴王阖闾后,伍子胥向他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伍子胥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旷世奇才。阖闾开始不信,伍子胥不厌其烦,反复推荐孙武,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阖闾终于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见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机会来了,就带着修改完成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去见吴王阖闾。见面后,阖闾说:“今日请先生进宫,是想借此机会探讨一下兵法,先生身边的几位将军,是我朝的几员老将,他们都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先生来自齐国,我们想听听吴国外的用兵之法。”

孙武环顾四周,看眼前阵势,知道吴王要来考验自己。吴王对一位老者说:“你作战经验丰富,你讲讲如果深入敌国作战,要遵循什么原则呢?”

老者慢条斯理地说道:“在我看来,率军深入敌国,振奋士气、统一军心是极为重要的,要注意修养士兵,安抚好他们的家属,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训练。千万不可率疲惫之师与敌军战斗,士兵只有积蓄起足够的力量才能斗志昂扬。”

然后,吴王又问孙武:“先生又有什么高见呢?”

孙武说:“我想,士兵遭遇无路可走的境地也可以激起他们作战的勇气,当士兵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怕了。如果只有死路一条,拼出生命作战或许还有一线生还的希望,这样的军队往往能展示出意想不到的战斗力。“还有平日里整顿军队是十分必要的,军队里要严格禁止谣言、迷信的传播,以稳定军心。”孙武滔滔不绝,析理透彻,说得众人不住点头。大谈一番后,孙武献上了写着《孙子兵法》的竹简。

阖闾粗略一看,便频频点头称赞。由于时间已经太晚了,阖闾只得带回宫去仔细观看。阖闾仔细读过后,十分惊喜,感觉孙武将兵战论述得真是太透彻了。可以说字字珠玑,篇篇华章,真言警句,比比皆是。仅仅五千余言的一部兵书,深刻阐明了兵战的利害关系、战争规律、将帅素质和胜战要求。《孙子兵法》是一部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兵法谋略专著。在书中,孙武把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为十三篇加以论述。各篇既能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衔接,浑然一体。《孙子兵法》十三篇,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篇主要是讲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篇是讲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军形篇和兵势篇是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和“势”。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孙子兵法》是孙武在总结商、周、春秋时代战争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对战争的精心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其实用性和指导性非常强,其中针对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专门论述,其准备、应对之法简洁有效,具有针对性,被广为援用。《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科学、丰富,战略战术变化无穷,集“韬略”、“诡道”之大成,是兵家的谋略宝库,被尊为“谈兵之祖”、“兵经”和“兵学圣典”。其博大精深的军事内涵和逻辑缜密严谨的论证对后世军事理论的创作起到了启蒙和借鉴的作用。

知识点滴

相传孙武去见吴王阖闾,吴王问他能不能训练女兵,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拨了一百多位宫女给他。孙武把宫女编成两队,用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然后把一些军事的基本动作教给她们,并告诫她们还要遵守军令,不可违背。不料孙武开始发令时,宫女们觉得好玩,都一个个笑了起来。

孙武以为自己话没说清楚,便重复一遍,等第二次再发令,宫女们还是只顾嘻笑。这次孙武生气了,便下令把队长拖去惩罚,理由是队长领导无方。吴王听说要惩罚他的爱妃,急忙向他求情,但是孙武说:“君王既然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训练,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管理她们,任何人违犯了军令都该接受处分,这是没有例外的。”结果还是惩罚了她们。宫女们见他说到做到,都吓得脸色发白。第三次发令,没有一个人敢再开玩笑了。

融兵家大智慧的《司马法》

经过长达十几年的争斗,齐国的内乱终于暂时告一段落,齐国国君齐景公执政齐国,他梦想着能光复老祖宗齐桓公的霸业。基于这样的伟大梦想,他积极纳谏,关心臣民。

齐国的国势渐渐从内乱中恢复过来。看着日益强大的齐国,齐景公非常兴奋,一时间变得忘乎所以起来,他一改节俭的生活作风,追求起奢华的享受来了。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齐景公横征暴敛,肆意搜刮民财,并以残酷的手段惩治敢于反抗自己的百姓,很快,齐国的国力又衰落下去了。

齐景公倒行逆施的行为被与齐国有宿怨的晋国知道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晋国国君派出军队从四面进攻齐国的阿城和甄城,觊觎已久的燕国也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也派军队从北面侵入齐国黄河南岸一带。

没有准备的齐军仓促应战,很快被来势凶猛的晋军和燕军打得大败。齐军溃不成军,退向齐国腹地。

消息传来,齐景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紧忙召见相国晏婴商讨迎敌之策。晏婴向齐景公献计道:“大王,为今之计,只有请田穰苴统兵御敌。他虽然是田氏的远族后代,但有经天纬地之才,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齐景公见晏婴说得如此邪乎,就下令召见穰苴。一见面,齐景公没有废话,直接让穰苴谈谈有关治军、用兵的方略和法则。穰苴也没有客气,将自己的见解和盘托出,见解精到,齐景公见穰苴果然如相国晏婴所说的有大将之才,至少在军事理论上有着非同一般的见解。

齐景公马上任命穰苴为大将军,统领齐军抗击入侵的晋军和燕军。穰苴却没有马上接受这个任命,对齐景公说:“我出身卑微,大王从下层把我提拔到将军的位置上来,位列大夫之上,士兵和其他同僚未必都能服从我,百姓也未必信任我,我人微而言轻啊,希望大王派一位您所宠爱的,而且国人也都尊重的大臣,前来监军才行。”

齐景公同意了穰苴这个请求,他派自己的亲信大夫庄贾去担任监军。穰苴对庄贾说:“明天我要点兵出发,请监军中午准时到军营门口会合。”说完,辞别景公走了。

第二天,穰苴按照约定的时间提前来到军营,他叫军士在营门口立起标杆,测量太阳的影子,布置好滴漏,记录时辰,等待庄贾。

庄贾是齐景公的宠爱之臣,一贯骄横自大,现在又因被大王宠信充任监军,自然更增添了骄横之色,也没有把昨天穰苴让他中午准时到军营会合的事放在心里。

到了正午,明晃晃的太阳格外耀眼。军营的广场上军旗飘扬,几个方阵的士兵排列整齐,整装待发。穰苴见庄贾还没有到军营,就命令军士放倒木表,放尽滴漏里的水,进入军营调度部署军队,并申明军纪法令。

庄贾府里,众人酒喝得正酣。庄贾满脸通红地招呼着他的那些朋友,有人好心告诉庄贾说正午已过。庄贾听了,不屑一顾,并嘲讽说:“小平头当将军,总把鸡毛当令箭,时间就那么重要吗?时间到了又怎么样?”

穰苴操练布置完毕时,已到黄昏。这时,庄贾才来到军营。

穰苴问:“为什么迟到?”庄贾没当回事地说:“亲戚朋友设宴欢送我,所以耽误了时间。”

穰苴马上说:“将帅受领命令时就该忘记家庭,将身心完全放在军队,受军队的约束。到了军营中,就要忘掉亲戚朋友。击鼓进战时,就要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现在敌军已经入侵,百姓惊恐不安,士兵在边境奋战,遭受伤亡,国君睡不好觉,吃不好饭,百姓的身家性命,全都寄托在您的身上,怎么能因为有人送行而迟到呢?”

穰苴向执法的军正问道:“我军的军法对迟到者的处分是怎么规定的?”军正老老实实地回答道:“应当斩首。”

庄贾害怕了,他急忙派人飞马急报齐景公,请齐景公救他。他派去的人还没回来,穰苴已经命令侍卫将庄贾推出去在众军面前斩首了。消息一传出,全军将士都感到十分惊愕。

过了一会儿,齐景公的使臣拿着符节,驱车直闯军营,要穰苴赦免庄贾。穰苴高声问执法军正:“在军营里驾车横冲直撞,应当如何处置?”军正回答说:“当斩。”

使臣面色大变,跪地求饶。穰苴说:“君王的使臣不能擅自斩首,但军纪必须严明。”他命令将使臣的车拆了,把马砍了,让使臣将情况报告给景公。然后,穰苴命令军队出征,开往前线。

受到穰苴严明军纪鼓励的齐军齐声高呼保卫齐国,高呼声直冲云霄,他们相信,有这样明辨是非的统帅指挥他们作战,会无往不胜。于是,军队浩浩荡荡开往前线。在行军路上,穰苴对将士关怀备至,很多细小的问题,都亲自察看和过问。很快,齐军来到了齐晋两军交战之地。穰苴整顿好军队后,下令出击。

齐军各个奋勇当先,连伤病员都请求上阵。晋军看到如狼似虎,不顾一切往前冲的齐军,急忙撤军。燕军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急忙北渡黄河撤军回国。穰苴指挥齐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失去的国土。

班师途中,喜不自胜的齐景公率领文武百官来到郊外迎接。不久,齐景公尊奉穰苴为大司马,掌管齐国军队,位列大夫之上。田穰苴也因此叫司马穰苴。

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穰苴的飞黄腾达引来了齐国大夫鲍氏、高子、国子等人的嫉妒,他们在齐景公面前大献谗言。不久,齐景公罢了穰苴的官。

穰苴离职后,闷闷不乐,把心思全放在了撰写兵书上,他精研前人的《司马法》,《司马法》是前人的智慧结晶,《史记》记载:“《司马法》所以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这里的“太公”指的是西周时齐国的始祖吕尚。

司马穰苴将自己的军事经验和军事思想毫无保留地融入进《司马法》,使《司马法》不断得到完善,思想价值不断升高,在其军事思想体系大致完成后后,穰苴病发而亡。

齐威王执政齐国时,命令大夫将穰苴融入自己思想的兵书《司马法》整理出来,并将穰苴名字附于其中。此外,齐国大夫们还根据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将其经验总结出来,并将其也整合到这部兵书里。

经过众人的齐心努力,经过增补的《司马法》被整理、编撰出来,由于其中融入了很多穰苴宝贵的军事思想,因此《司马法》也被称为《司马穰苴兵法》。

齐威王依据《司马穰苴兵法》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使齐国国力大盛,兵力强悍,成为战国群雄的盟主,威震天下。《司马法》在讲论古代军政事务和战略战术原则中,教导人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天、地等自然条件和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它提出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法则,如大小、多少、强弱、虚实、攻守、疏密、动静等,要求人们从发展变化中看问题。《司马法》篇章亡佚很多,最初有一百五十五篇,后减至数十篇,后来,更减至五篇。分为《仁本》篇、《天子之义》篇、《定爵》篇、《严位》篇、《用众》篇。《仁本》篇主要论述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它把战争看成是政治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政治手段达不到目的时而采取的另一种权衡手段,所以它的战争观是“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从仁本观念出发,本篇提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著名论断。表现了作者既反对战争,又不忘战争准备的进步态度。

本篇保存着一些古代的战术原则,如:“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成列而鼓”,“争义不争利”等。

这些原则反映出西周及其以前的时代,交战双方采用大方阵作战,队形呆板笨重,转动不灵,只需一次攻击,胜负即已分清的战争情形。《天子之义》篇综论军事教育的各种法则。在治军原则上,《司马法》既反对治军过于严厉,又反对治军没有威严。主张恰当地使用民力、畜力、任用官吏和有技能的人。

本篇还指出,将士在朝廷和在军队要表现出不同的气度。在朝廷要温文尔雅,谦虚谨慎;在军中则要勇猛果决,体现出礼与法、文与武相辅相成的精神。《定爵》篇统论为进行战争而作的政治、思想、物资、军事和利用自然条件等各种准备以及阵法运用的原则等。

如,战争准备要确定军中的爵位,制定赏罚措施,颁布治军原则与教令,征求各方意见,根据人心动向制定作战方略。

提出了“军中七政”:人才、法纪、宣传、技巧、火攻、水战、兵器,要努力处理好这些关系,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此外,荣誉、利禄、耻辱、刑罚是军中的四种法纪,要将士严格遵守。《严位》篇主要论述了阵法的构成及如何利用各种阵式作战。该篇提出对军阵作战的总要求:士卒在阵中的位置不可变更;阵中军规要森严,整体力量要轻锐敏捷,士气要深静,意志要统一。《用众》篇主要论述临阵待敌、用众用寡、避实击虚的战略、策略原则等。如用众、用寡的策略原则:用众要求部队严整不乱,适于正规作战,适于进攻,适于包围敌人或者分批轮番攻击;用寡要求阵营巩固,适于能进能退,适于虚张声势迷惑敌人,适于出奇制胜。《司马法》融入了众多军事理论家的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它的许多关于军赋、军法等军制资料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所阐述的以法治军的思想和具体的军法内容,为其后各时期制定军队法令、条例提供了依据。它的许多关于战争的精彩论述富含辩证思想和哲理,对军事训练、战争均具有指导意义。《司马法》成为后世培养和选拔军事人才的军事教科书,它出现了众多的注释本,并流传到国外,受到军事理论家和统帅将士们的普遍欢迎。

知识点滴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一天,齐景公在宫中饮酒取乐,一直喝到晚上,意犹未尽,便带着随从来到相国晏婴的宅第,要与晏婴夜饮一番,没想到却被晏婴规劝拒绝了。

齐景公又来到田穰苴的家中。田穰苴知道景公来意后,说:“陪国君饮酒享乐,君王身边本就有这样的人,这不是大臣的职份,臣不敢从命。”齐景公于是去了大夫梁丘的家里喝酒。第二天,晏婴与田穰苴都上朝进谏,劝齐景公不应该深夜到臣子家饮酒。齐景公很是恼怒。鲍氏、高氏、国氏等奸臣趁机纷纷向齐景公进谗言,他们要求齐景公免去穰苴的职务。昏庸的齐景公听信谗言,将田穰苴官职免去了。

托姜尚之名而撰《六韬》

在舜执掌天下的时候,他手下有个姜姓首领有功于社稷,有功于百姓,舜就将吕这块地方赏赐给他,故称之为吕氏。

吕氏家族一度十分兴旺,后来家道中落,到商周之际,吕氏家族传到了吕尚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后来,又到孟津从事卖酒生意。

姜尚虽然贫寒,但人穷志坚,他胸怀大志,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这一天,还真让他等到了。

当时,殷商国君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因此人心安定,国势日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周国的仁政吸引了天下的百姓慢慢都聚往西部,四边诸侯也望风依附。一直寻找机会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这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一个是寻觅良主的不世之材,一个是希望材为我所用的不世之主。二人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

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

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核心意思是,要想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十分高兴,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姜尚这位贤能之士有了用武之地。

西伯姬昌大力招贤纳士被商纣王知道后,他怀疑西伯姬昌意夺取他的天下。他下令召姬昌进宫,将他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姜尚和散宜生等姬昌手下的谋臣给纣王送去了绝色美女和奇珍异宝。

好色并且贪财的纣王见色欣喜,他下令将姬昌从监狱放出。文王归国后,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讨伐无道的纣王,倾覆商朝政权。姜尚积极制订出许多攻打商纣王的方案。

姜尚建议西伯姬昌一方面在国内发展生产,打下灭商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对外表面上顺从殷商的管理,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剪除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势力。

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西伯姬昌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最后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西伯姬昌死后,武王姬发继位,他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周朝逐渐羽翼丰满,国势日隆。

约公元前1059年,周武王决定检验自己的威望和号召力,试探振臂一呼,是否有四方响应的效果。于是周军在姜尚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周武王在孟津举行“孟津之誓”,发表了声讨殷纣王的檄文。

令武王欣喜的是,声讨檄文一发表,八百诸侯热烈响应,纷纷派兵会诸此地,显示了武王的声威。当时许多诸侯都说,商纣王可以讨伐了,但是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决定班师而回。

殷商王朝日益腐败,纣王日夜欢歌不休,商朝百姓苦不堪言,他们纷纷逃离商朝,武王和姜尚见讨伐商纣的时机终于到来,遂组成以姜尚为统帅的讨伐商纣的各路兵马。

公元前1046年左右,讨伐大军在进军到距商朝都城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举行誓师大会,历数商纣王的许多罪状,指挥军队准备和商纣王决战。这时候商纣王停止歌舞宴乐,和大臣们商议对策。

这时,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也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虏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17万人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以后,便宣告了商朝的灭亡。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建立在营丘。姜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开始政治制度改革。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渔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

姜尚有着丰富的兵学思想和实战经验,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战国末期,有人托姜尚之名编撰了兵书《六韬》,基本上反映了姜尚的军事实践活动和他的韬略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意思是,后世谈论兵法谋略都源自姜尚这里,由此可以看出,姜尚为我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六韬》六卷,故称之为《六韬》。其中《文韬》12篇,主要讲述了要想取天下,必须收揽人心,收揽人心,在于爱民,施行“仁政”等内容。《武韬》5篇,讲述了用武力和非武力手段取得国家政权的韬略,强调了破坏敌方施展的谋略为上,而后才动用武力征伐敌国。《龙韬》3篇,主要论述了军队的统御和指挥问题,包括统帅部的组织机构、选将立帅的标准、通讯、出兵作战的原则、预报敌情、如何预见胜负及耕战结合等问题。《虎韬》12篇,主要论述了兵器、辅助器材及各种战术问题。《豹韬》8篇,主要论述了在各种地形上的作战方法,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置办法。《六韬》10篇,主要论述了军队的教练、士兵的挑选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韬略。《六韬》继承了以往兵家的优秀思想,又兼采诸子之长,所以思想内容很丰富,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另外,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

它从政治克敌的高度,阐述了不战而胜的思想,它强调争取人心;主张政治攻心,瓦解敌人,还主张文武并重,谋略为先。它继承了《孙子兵法》的战争观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提出了“上战无与战”的主张,要求战争指导者能够掌握兵不血刃而能获得全胜的战争指导艺术。

在治军方面,《六韬》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和《吴子》的基本思想,主张任用勇、智、仁、信、忠兼备的将帅,统领军纪严明、号令一致、训练有素的军队。《六韬》受到后世兵家的重视,很多军事家、政治家和统军人物都非常看重它,都精心研读过它。《六韬》在国外也颇受重视。《六韬》曾被译成西夏文,在少数民族中流传。它不仅文武齐备,在政治和军事理论方面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编制、兵器和通讯方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知识点滴

姜尚是个有心人,他打听到周文王西伯姬昌正在广招贤人能士,又打听到周文王打猎必定要经过一个叫渭水的地方。姜尚事先来到渭水边,以直钩垂钓。一连多天,姜尚都这样在渭水边垂钓,静候周文王这个大鱼上钩。机会终于来了。

这天,周文王外出打猎,看见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有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攀谈的结果让他大喜过望,他发现自己找到了自己一直想寻找的文武双全的治世之才,遂恳请姜尚出山帮助他建功立业,姜尚自然满口答应。

吴起强魏扶楚而著《吴子》

春秋末期,各诸侯国之间矛盾重重,战争一触即发,进入战国初期,周王室更是被彻底抛在了一边,周天子已经是无足轻重的人物。诸侯国之间剩下的似乎只有弱肉强食了。

卫国地处黄河下游的一块丰沃的平原上,东临鲁国,西接楚国,国内河流纵横,是个富裕的诸侯小国。大约公元前440年,一件喜事降临到卫国左氏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就是这商人的妻子产下一个男婴。男婴被取名吴起。吴起的父母对这个小家伙的到来异常欢喜。

小吴起自幼天资聪慧,勤敏好学,他特别喜欢舞枪弄棒,并且对描写战争的书籍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父母对小吴起也刻意栽培,他们找来最好的老师教小吴起读书。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小吴起的舒服日子还没过够,父亲就离世了。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小吴起的母亲身上。这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女性毅然担起了教育小吴起的全部责任。

小吴起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很快成长起来,青年时期的吴起志向远大,他发誓要出人头地,做出一番事业。

在卫国,吴起没有受到重用。为了取得功名,吴起决定离开卫国。临走前,吴起对教育他成人的母亲信誓旦旦地说:“我这次出去如果不能当大官,当不了卿相,这辈子都不会回来了。”

离家出走的吴起去了邻国鲁国。当时学儒学的人很多,儒学为显学,很多名士和当官的人都是儒士。吴起认为学习儒学可以尽快出人头地,所以,他和他的一个卫国老乡李悝就拜了曾子的儿子曾申的门下学习儒家经典。

在曾申的门下学习儒学几年后,吴起认为儒家不能使他出人头地,他决定放弃学习儒学,而学习兵法。说做就做,他开始研究起《皇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

吴起研读这些兵法书非常刻苦,在那些昏暗的夜晚,吴起在油灯前,每次研读这些兵书都感慨良久,他发现,军事才是他的最爱。

吴起对《孙子兵法》十分尊崇,很多疑难问题在研读《孙子兵法》时使他恍然大悟,一时之间,似乎悟出了更深的东西。对《孙子兵法》的研读,使吴起对兵法的研究更为深入,见识也更上一层楼,这为他日后兵法理论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期间,在鲁穆公的相国公仪休的推荐下,吴起被鲁穆公任命为大夫。

公元前412年,齐国和鲁国的矛盾到了非得要动用武力来解决的地步,齐国便派军队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穆公想启用吴起为将,抵抗齐国的进攻。当时,吴起已经成婚,妻子恰恰是齐国人。

鲁穆公犹豫不决,他害怕吴起跟齐国联合一起对付鲁国。吴起知道后,他十分渴望得到这次可以使他成就功名的大好机会。他毅然拿起宝剑,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可怜他的妻子成了他博取功名的垫脚石。

吴起杀了妻子后,找到鲁穆公,表明了自己坚决为鲁国战斗的立场和想法,他请求鲁穆公任命他为将,领兵抗击齐国军队。

鲁穆公见他连结发妻子都杀了,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就任命他为将军,率领鲁国军队与齐国作战。

吴起率领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战,表示愿与齐军谈判,他先向齐军“示之以弱”,将老弱之兵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没有强兵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让他们放松自己的戒备。

在齐军放松戒备的时候,吴起率领鲁军中的精锐之师出其不意地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毫无防备,仓促应战,被鲁军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虽然吴起率领鲁军取得了这次保国安民的胜利,本应该加官进爵,但是一些嫉妒他的人在鲁穆公面前说起吴起的不是来。

吴起知道这些非议后,于当年就离开了鲁国而投奔魏国。因为他听说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是个贤明的君主,于是来到魏国,以求可以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

魏文侯知道吴起是个用兵的人才,就于公元前410年拜他为魏国的大将,统领魏军。在魏文侯手下,吴起如鱼得水,接连打了几次大胜仗。最为著名的是他率兵连败秦军,夺取了秦国的五座城池。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以抵御秦、韩两国的进攻。西河是魏国西部边陲的军事要地,与秦、韩两国接壤,地处黄河之西,容易受到攻击。

吴起一到任,就立即实行改革,整顿各级官吏,重用廉洁奉公的智能之士。同时实施奖励政策,奖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充裕府库。为巩固边防,还招募能征善战之士,进行训练,组建了一致精锐善战的军队。

在吴起的精心治理下,西河地区很快兵多粮足,防守固若金汤,成为铜墙铁壁,吴起镇守西河十几年,大战打了70多次,取得全胜60多次,剩下的战斗均取得平手。秦军一直没能东进一步。

在镇守西河期间,吴起决定将他毕生所学的兵法整理出来。经过记载删减完善,吴起终于将这部兵书完成,这部兵书就叫《吴起兵法》,也叫《吴子》。

在书中,吴起将自己的军事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吴子》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篇,近5000字。《图国》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它认为,战争起因于“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和“因饥”。按照战争性质的不同,可以用礼驾驭“义兵”,以谦逊驾驭“强兵”,以言辞驾驭“刚兵”,以谋诈驾驭“暴兵”,以权力、权变驾驭“逆兵”。

该篇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修行“道”、“义”、“礼”、“仁”,用礼教育人民,用义激励人民,使人民有耻辱之心,并要亲和百姓,加强战备,选拔练卒锐士。《图国》篇发展了孙武“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提出了取得胜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多胜亡国,少胜方可得天下的观点。《料敌》篇主要讲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它提出了通过观察敌军的外在表现以了解其内情,审察敌军的虚实以攻击其要害的原则。《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军队的素质。

此外,该篇还指出,临阵时还必须避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平时必须重视军事训练等。《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职能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该篇指出,将帅是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勇敢并非决定某人能否担任将帅的唯一标准,而只是将帅所应具备的品质之一。《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分别论述了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不同作战方法。另外,还对攻破敌国城邑后的行为准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该篇认为,国君必须做到:发号施令而人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人乐死。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尊崇有功,论功行赏,优待战死者的家属,激励无功者立功受奖。《吴子》中的军事理论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它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