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17:41:31

点击下载

作者:李再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六盘水史话

六盘水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序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有“贵州屋脊·中国凉都”“江南煤都”和“十里钢城”的美誉,是全国63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毕水兴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为开发贵州西部煤炭资源,在六枝、盘县、水城境内建立煤炭基地,于1970年12月成立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现辖4个县级行政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1个乡(镇、街道),1036个行政村和144个社区,总面积9965平方公里,人口320万。

资源富集

六盘水境内有煤、铁、锰、锌等3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保有储量168亿吨;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5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15万千瓦。风能资源总储量约567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93万千瓦。六盘水具有水、火、风互济的能源组合优势,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电东送”工程的主战场,是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通过“三线建设”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六盘水市建成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水钢、盘江、水矿三大企业先后进入“百亿企业”行列,其中水钢在2009年全国500强企业中排第343位,2011年盘江、水矿在全国煤炭行业100强中分别排第47位和第53位。2009年9月,国务院将六盘水市定为全国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气候凉爽

六盘水境内年平均气温12.3℃~15.2℃,其中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19.7℃,全年凉爽舒适级和舒适级以上的时间为223天以上,是夏季避暑纳凉的理想选择之地。2005年8月,中国气象学会专家组认定,六盘水具有“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授予其“中国凉都”称号。2010年以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每年达100%,其中2012年空气质量优的天数达到231天。六盘水市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全国十佳旅游避暑城市”,并被列入“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景色独特

六盘水境内山峦众多,绵延起伏;沟壑纵横,深幽险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六盘水山奇水秀,融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风光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别具一格,景区景点独具特色,有亚高原户外运动、文化体验、避暑养生基地——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大型湖滨度假、水上运动、户外赛事基地——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现代与休闲、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大型旅游城市综合体——百车河生态旅游度假区;“世界活化石基地、中国古银杏之乡”——妥乐古银杏旅游景区;“高原牧场、佛光胜景”——坡上草原景区;以地质科普、户外运动、高原观光为特色的复合型山地旅游度假基地——韭菜坪旅游景区;以乡村农业观光体验、养生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景区——陇脚月亮河景区等。

区位较好

六盘水与昆明、成都、贵阳、南宁4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重庆的距离均在300~500公里,是国家确定的196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320国道横贯东西,贵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水红铁路在六盘水交会,是内地南下出海、进入东南亚的重要陆路交通走廊。在建的沪昆高铁、杭瑞高速、六镇高速、水威高速、盘兴高速和六盘水月照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后,六盘水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先生根据其提出的城市对称分布理论,预言六盘水市将发展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城市。

文化厚重

六盘水是史前古人类的重要栖息地,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长征文化、“三线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盘县大洞被评为1993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首。水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8)、“中国民间绘画艺术之乡”(2008)。六盘水市有汉、彝、苗、布依、白、回等3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8%,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同时,六盘水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相辉映、独具特色。

六盘水作为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经过“三线建设”以来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和装备制造为支柱的工业城市,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严重、环境压力大的问题也日渐突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打造现代特色都市,全面建设具有实力、魅力、活力的文明幸福六盘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承办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六盘水大力加强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的产业业态,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全力打造“中国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逐步实现了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初步闯出了一条从资源型城市到旅游助推城市整体转型的路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六盘水史话》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丛书出版发行,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六盘水史话》集“史情、地情、民情”于一体,熔“史料性、地域性、民俗性”于一炉,可称“市情百科”。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这部书了解中国凉都六盘水,关心中国凉都六盘水。320万凉都人民,热情欢迎各位读者莅临六盘水观光旅游、休闲避暑、度假养生、投资创业、工作生活。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承蒙《中国史话》编撰委员会专家学者们惠予审阅、悉心指导,在此,谨致深切的感谢!中共六盘水市委书记2014年7月一市情概览1六盘水概况

位于贵州西部的中国凉都六盘水,系贵州靓丽的三大城市之一,地处神秘的乌蒙山区,因取六枝、盘县、水城三地的头字而得名。土地面积9965.37平方公里,东邻安顺,南连黔西南州,西接曲靖,北毗毕节。1978年,国务院批准建市,省辖,下设六枝、盘县、水城、钟山4个县级行政区,101个乡、镇(街道办)。全市总人口约320万,有少数民族44个,人口约83.83万,民族乡50个,其中有彝族等世居少数民族7个。现有产业园区12个,规划总面积462.68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钟山区,市中心城区面积6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41%。六盘水正由一座以煤炭采掘工业为基础,冶金、电力、建材、矿山机械工业综合发展的能源型重工业城市,向观光、旅游、投资、工作、生活的中国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转变。凉都美景地理资源

六盘水境内有发育典型s、类型齐全的岩溶地貌。山峦众多,绵延起伏;沟壑纵横,深幽险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人称“贵州屋脊”的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点为六枝毛口的北盘江大峡谷,海拔586米。境内峰众、谷深、景色秀美。六盘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区,整体气温变化幅度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地处长江和珠江水系分水岭,长江水系以乌江上游三岔河为干流,分布于市境北部;珠江水系以北盘江为干流,由西向东横贯市境中部;南盘江支流分布于市境南部边缘。受岩溶地貌影响,河谷深,河床窄,水流急,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

六盘水境内的动物主要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野生华南虎现已绝迹)、黑叶猴、白鹳、白冠长尾雉等,二级保护动物白腹锦鸡、猕猴等,三级保护动物鸢、苍鹰、鹊鹞、西南黑熊等。境内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和秃松,二级保护树种银杏、红豆杉等,三级保护树种西康玉兰等。森林覆盖率达37%左右。矿产资源

素有“江南煤海”“江南煤都”之称的中国凉都六盘水,是贵州最大的产煤地之一,是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基地,远景储量达844亿吨。大大小小的煤矿星罗棋布,“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全市有大、中型煤矿40对,小型煤矿308对,煤炭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撑起了六盘水经济的半壁江山。

除煤炭外,六盘水已发现矿种有铁、铅、锌、铜、锑、镍、铀、黏土等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煤、铁、铅、锌、铀等,其中以煤、铁、铅、锌储量为最,煤储量居贵州省之首。旅游资源

中国凉都六盘水,山奇水秀,气候宜人,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风光融为一体、别具一格。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多个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乌蒙山腹地。有“地海浮山”之誉的麒麟洞公园、明湖湿地公园、凤池园,亚洲最早的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北盘江大峡谷、乌蒙大地缝的奇山异景,万亩竹海风景名胜区,记载人类起源、进化和环境演变的盘县大洞旧石器遗址,以半部藏经闻名的丹霞山,《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岩溶幽景碧云洞,提供古植物演化进程的妥乐千株古银杏、高原草场,红军第二、第六军团过盘县时的会议旧址——九间楼,水城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野玉海景区、天生桥,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玉舍和盘县普古彝族火把节,六枝坝湾布依族六月六节等。市区的人民广场、三线建设博物馆、美术馆、体育中心、凉都大剧院、凤凰山城市综合体等标志性建筑,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为六盘水的旅游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六盘水堪称海内外客商休闲、观光、投资、兴业的好去处。交通

伴随着株六、六沾铁路复线、水柏铁路、内昆铁路、南编组站的建成,六盘水处于华南、西南铁路大通道交会点,形成北上四川入江,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入东南亚的铁路大“十”字,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方便、快捷的铁路,不仅改变了西南路网结构,增加了路网的灵活性,还增加了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的联系,促进了地区的物资交流、市场繁荣,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未来的五年中,六盘水市将建成毕水兴线、黔桂线、织纳水线、贵金六线、六攀线等一系列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在高速公路方面,镇胜高速、水盘高速、杭瑞高速、俄都发高速公路、水六高速、六威高速等高速公路,搭建出六盘水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航空方面,建设中的月照机场,为4C级国内支线机场,计划2014年夏季通航,主要航线为六盘水至贵阳、成都、昆明、北京、上海等城市。经济社会

六盘水市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明确提出了建设“五个六盘水”、三地同城化发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8000亿元等目标。围绕确定的宏伟目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经济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各项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82.11亿元,增长15.9%,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78.3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3.59亿元,分别增长9.88%和19.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0亿元,增长35.9%,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完成1054.93亿元,增长3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9.33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34元,增长14.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54.42亿元、599.88亿元,分别增长11.57%、1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73.4%,提高4个百分点。全省增比进位预排名,从2012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3位,盘县进入西部十强县和全国百强县,填补了贵州全国百强县的空白。盘县淤泥河新农村建设特产美食

六盘水市的特产主要有猕猴桃、杜仲、天麻、核桃、六枝岩脚面、郎岱酱、水城姜茶、水城春茶、盘县白果等,美食主要有水城羊肉粉、烙锅、盘县糯米鸡、六枝落别狗肉等。2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

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兑现了“圆满、出彩、精彩”的庄严承诺,让六盘水呈现出“发展提速、投资增加、转型加快、业态创新、民生改善、形象提升、位次前移”的喜人态势,逐步实现了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六盘水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防止矿竭城衰;六盘水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旅游助推城市整体转型的路子。放大“旅发大会效应”,全力抓好“后旅发时代”各项工作,打造以特色文化、避暑休闲度假、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为重点的国内优秀旅游目的地。江南煤都

六盘水因煤立市、因煤兴市,有“江南煤都”之称,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同时也是江南地区重要的煤炭和钢铁工业基地。煤炭品种全、质量好、易开采,煤层气和浅层天然气的储量在1万亿立方米以上。六盘水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国土资源重点开发的地区,又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南贵昆经济带的重要结点城市。“三线建设”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把六盘水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的能源基地,用十万大军开发建设六盘水,出现了六盘水开发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六盘水已成为贵州省“西电东送”的主战场和“黔煤外运”的主要基地。六盘水50%以上的优质原煤、80%以上的发电量、60%以上的焦炭及钢铁的绝大部分都源源不断地输往贵州省内及西南、华南诸省(区、市)。市内有水矿、六枝工矿、盘江精煤、首钢水城钢铁、野马寨电厂、发耳电厂、响水电厂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成为六盘水的支柱产业。六盘水无论是在“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时期支撑国防工业发展,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支持江南诸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水钢料场全景图中国凉都

光绪二年(1876)的《水城厅采访册》记载:“水城地分五里:曰永顺,曰常平,曰崇信,曰时丰,曰岁稔。永顺里附城,常平里在城西北,崇信里在城东北,地势高,多寒。《省志》云:‘山高气寒,雺雾朦胧,四时皆然。’又云五六月无酷暑,箐林树木经冬不凋者是也。每岁立春月余,桃杏始葩;夏多雨,雨即寒,恒衣绵;秋多阴;冬多积雪。田功则二月动犁,三月播种,四月插禾,八九月纳稼。而田无膏腴,土多硗确,故收获恒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六盘水,7月平均气温为19.7℃,凉爽宜人的气候为众多旅游者和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称道。2004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决定打造“凉都”品牌,为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优势的“江南煤都”奠定了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空间。2005年7月,“中国凉都·六盘水”课题研究成果报中国气象学会审定,2005年8月12日,经过多轮针对核心问题的质询后,专家委员会认为,“中国凉都·六盘水”课题组从大气、气象、环保、医疗等方面进行的论证,充分阐明了六盘水市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等独具特色的气候特点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论证缜密、方法得当,论证结论科学可靠。

2005年8月12日,中国气象学会向六盘水颁发证书:经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贵州省六盘水市可称为“中国凉都”。2005年8月18日,六盘水市政府在贵阳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六盘水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气候资源优势命名的城市。2007年5月,贵州省德育指导中心对《中国凉都——六盘水》一文考察初审,在全省专题研讨会上讨论通过后送全国德育教材委讨论,全国德育专家组评审通过,《中国凉都——六盘水》入选德育教材。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六盘水市气候凉爽,常年无夏,春秋相连。专家们通过检索中国730多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与全国17个避暑胜地相对比,六盘水市夏天的人体感觉舒适程度占明显优势,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20℃,其中每年6月、7月、8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8.3℃、19.7℃和19.2℃。六盘水市近年获得“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十佳投资环境城市”“十大生态文明”“全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明湖山水秀二地名由来及建置沿革1地名由来

六盘水市下辖六枝、盘县、水城、钟山4个县级行政区,各区(县)名称由来各有其不同的历史。六枝特区“六枝”地名的含义

六枝特区地处六盘水市的东部,是其东大门,系“三线建设”时期由原六枝特区与郎岱县合并而成的,距省会贵阳172公里,距六盘水市中心城区98公里。东连镇宁、普定两县,南接关岭,西靠水城,北抵织金、纳雍,西南与晴隆、普安两县接壤。“六枝”作为地名始于清雍正年间,贵州大规模改土归流之际。雍正九年(1731),清廷以郎岱长官司陇氏地、西堡长官司沙氏地、西堡副长官司温氏地并永宁(今关岭县)一部分地设立郎岱厅。厅设流官后,将属地划为七枝:郎岱为本枝居西南隅,正北为下枝,正东为西堡枝,西北为上枝,东北为化处枝,东南隅为木岗枝,上、下、本、西堡四枝之间为六枝。道光年间七枝改为十里,六枝作为集镇名被保留下来,并成为十里之一的时合里的治所。民国以后,这里一直是区署驻地。解放后,随着公路、铁路的贯通和煤矿的兴建,六枝的经济区位优势逐渐凸显。1960年5月,撤郎岱县,设六枝市,市机关驻六枝下营盘。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大部分煤矿下马,六枝改市为县。1965年“三线建设”兴起,11月六枝矿区成立,1966年2月改名六枝特区,六枝县复名郎岱县,机关迁回郎岱。1970年12月郎岱县与六枝特区合并,称六枝特区。盘县因盘江而得名

盘县位于六盘水市西南部,东邻普安,南接兴义,西连云南省富源、宣威,北邻水城。地处贵州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素有“黔滇咽喉”之称。全境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红果镇。

盘县以江为名,“古盘州因盘江以命名”。盘县战国时置,汉初为夜郎地,其主要居民为濮人。“濮”是彝族先民对仡佬族先民的称呼,彝族先民对濮人居住过的地方往往冠以“濮”(普)字,盘江即被称为“濮吐诸衣”。在汉语中“濮”“盘”音相近,按汉语构词法,以“盘”作“濮吐诸衣”的省读,加地名通名“江”,“濮吐诸衣”于是被译作“盘江”。《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宛温县北三百里有盘江。”乾隆《普安州志》“(唐)太宗时改西平为盘州”句后加有按:“地有盘江,故名。”《兴义府志》和《厅志》在述及盘州时,也分别有“因江以命名也”和“以盘江为名”的说法。民国31年(1942)11月由盘县县长车祖瑜填报的《中国行政区域志贵州省盘县资料调查表》开篇在《县名释义》中说:“本县为南盘江上流,江水合流,溯源于此。以此取义,故名之为盘县。”从唐代的“盘州”到元明清的“普安路(府、卫、州、直隶厅)”,再到民国后的“盘县”,盘县都以江为名。“盘”和“普安”实际是同一读音的不同汉译。清宣统元年(1909),普安直隶厅改称盘州厅,原因是为与清顺治年间析普安州地设立的普安县相区别。民国2年(1913),盘州厅更名为盘县。1970年,盘县与盘县特区合并为盘县特区。1999年2月28日,民政部同意撤销盘县特区,设立盘县,以原盘县特区的行政区域为盘县的行政区域,将盘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关镇迁至红果镇。“水城”之名的由来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六盘水市腹地。东邻六枝特区和纳雍县,西接威宁县和云南省宣威市,南抵盘县和普安县,北与赫章县毗邻。今水城县境,秦属汉阳县辖地;明属水西宣慰司辖地,水西分中水、下水、底水三部,底水即今水城县境地。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进伐水西宣慰使安坤;康熙五年(1666),以安坤统地设大定府,水城属大定府。雍正十一年(1733),建水城厅,划大定府之永顺、常平二里归水城厅管辖。乾隆四十一年(1776),再划远州(今织金县)之崇信、时丰、岁稔三里入水城厅。民国2年(1913),水城厅改为水城县,设县公署,隶属贵西道;民国12年(1923),命名水城县隶属贵州省;民国24年(1935),水城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毕节)。“水城”之名始于雍正十年(1732)。今水城县境明代为水西宣慰司辖地,清初为大定府辖地。雍正十年,因军事需要在水城坝子下钟山西麓筑土城,城壕外四面皆平田,春夏河水暴涨,田塍隐没,上下数十里渺渺然若湖海,故得名“水城”。城四围女墙曲折环抱,形如荷叶浮水,故又别名“荷城”。凤池园全景钟山区因钟山而得名

钟山区是1987年年底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3月建立的市辖县级行政区,坐落于拥有“中国凉都”“江南煤都”之称的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是六盘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金融中心。钟山区因境内有上钟山、下钟山而得名。2建置沿革

今六盘水市辖境,在春秋时期为牂牁国属地;战国时期,为夜郎国属地,金属工具已投入使用,战国时的六盘水辖境已进入农耕时代并反映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征;秦统一中国后,为巴郡汉阳县属地;汉代,中央王朝派使者通往六盘水境内,设立郡县,市境内分属牂牁郡夜郎县、宛温县、平敕县和犍为郡汉阳县、鄢县,郡县设立后,驻军推行了屯田政策,这时大批移民迁入夜郎地区,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东汉以后,屯田制逐渐被瓦解,许多豪民发展成为封建贵族,反映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征。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彝族先民从滇东北向今市境内和黔西广大地区发展,逐步战胜了当地的濮人而占有其地,实行了封建领主制统治。三国时期,六盘水市境内分属“南中”的牂牁郡平夷县和兴左郡宛温县;晋时,市境仍属牂牁郡平夷县和兴左郡宛温县。隋时,改郡为州。唐时,今市境内南为盘州地,北为汤望州地。中央王朝通过土官实施对其地的间接统治,将二州合并为羁縻州。唐后期至宋末,中央王朝对土酋封以王号,借助土酋力量对抗南诏国和大理国。六盘水市境内作为缓冲地带,南为于矢部地,东北为牂牁国(后称罗殿国),北为罗氏鬼国,这三个藩国均为少数民族政权。

元代,于矢部地被命为于矢万户,后改为普安路总府;罗殿国被命为普定万户,后改为普定府;罗氏鬼国被命为八番顺元宣慰司。朝廷的二府一司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在其领地内仍然“世有其土,世长其民”。

明代,六盘水市境内社会制度有了新的发展,中央王朝改土官的间接统治方式为任命流官直接统治的方式,即改土归流。明永乐十三年(1415),普安路总府改为普安州,设流官知州,普定府改为西堡官司,八番顺元宣慰司改为贵州(水西)宣慰司。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原文化开始渗入。清雍正年间,境内改土归流基本结束,境内北设水城厅,东设郎岱厅,南设普安州。从此,中央政权实行了对县级政区的直接统治,延续千余年的领主制被地主制取而代之。地主制经济取代了过去领主制经济,实物地租取代了劳役地租,自耕农相对于农奴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

民国时期,六盘水市境内设水城县、盘县、郎岱县。

随着流官统治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六盘水市境内自清代以后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交通状况得到改善,教育文化事业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大为改进,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和商业显著发展,采掘业和冶炼业逐步兴起和发展。

清朝中后期,贫苦百姓“数年不能更衣,终年不得盐”,不堪忍受苛征暴政的各族人民进行了无数次武装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遥相呼应,一批有识之士走上革命道路,为推翻封建统治做出了贡献。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时期,六盘水市境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反抗斗争未曾中断。中国工农红军途经六盘水,得到各族儿女的热情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看到了光明。抗日战争时期,六盘水各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数千名爱国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数百名将士为国捐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六盘水市境内的盘县、郎岱县、水城县相继解放。紧接着六盘水市顺利地完成了“清匪、反霸、征粮、减租、退押”五大任务,并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土地改革。到1956年六盘水市境内各县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三史海钩沉1境内众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六盘水市是一个年轻的新兴工业城市,也是一个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是史前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贵州省发现的早期智人主要分布在六盘水境内。盘县大洞出土的距今30多万年的人牙化石,呈现出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特征,被命名为“大洞人”。水城硝灰洞出土的距今8万年的人牙化石具有早期智人的特征,被命名为“水城人”。六枝桃花洞出土的距今1万多年的人股骨化石也具有早期智人的特征,被命名为“桃花洞人”。盘县大洞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不仅将六盘水市人类生活的历史提早到距今30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还使六盘水市成为研究诸如人类起源和体质进化、早期族群迁徙和文化传播、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和夜郎文化来源等问题的新热土。

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经贵州省文物局批准,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和六盘水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了六盘水市史前至夜郎时期区域考古调查,考古工作者通过艰辛的野外调查,共新发现100余处史前至夜郎时期古文化遗存。在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均有重要新发现,加之过去已有的遗址,六盘水市发现的史前至战国秦汉时期(古夜郎时期)古文化遗址有123处,六盘水市也一改过去考古遗址稀少的状况,成为贵州省早期古文化遗址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神秘夜郎古国的中心地域

战国时期,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君长国。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大行令王恢攻打闽越,闽越杀死闽越王郢以回报汉朝。王恢凭借兵威派番阳令唐蒙把汉朝出兵的意旨委婉地告诉了南越。南越派人拿蜀郡出产的枸酱送给唐蒙,唐蒙询问从何处得来,南越人说:“取道西北牂牁江而来,牂牁江宽度有几里,流过番禺城下。”唐蒙回到长安,询问蜀郡商人,商人说:“只有蜀郡出产枸酱,当地人多半拿着它偷偷到夜郎去卖。夜郎紧靠牂牁江,江面宽数百步,完全可以行船。南越想用财物使夜郎归属自己,可是他的势力直达西边的同师,但也没能把夜郎像臣下那样加以役使。”唐蒙就上书武帝说:“南越王乘坐黄屋之车,车上插着左纛之旗,他的土地东西一万多里,名义上是外臣,实际上是一州之主。如今从长沙和豫章郡前去,水路多半被阻绝,难以前行。我私下听说夜郎所拥有的精兵有十多万,乘船沿牂牁江而下,乘其不备而加以攻击,这是制服南越的一条奇计。如果真能用汉朝的强大、巴蜀的富饶,打通前往夜郎的道路,在那里设置官吏,是很容易的。”汉武帝同意唐蒙的意见,就任命他为郎中将,率领一千大军,以及负责粮食、辎重的人员一万多人,从巴蜀笮关进入夜郎,唐蒙会见了夜郎侯多同,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在夜郎设置官吏,让多同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夜郎旁边小城镇的人们都贪图汉朝的丝绸、布帛,当地人认为汉朝到夜郎的道路险阻,终究不能占有夜郎,就暂且接受了唐蒙的盟约。唐蒙回到京城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此后,汉武帝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地一直修到牂牁江。

史学界对夜郎古国的疆域和都城至今争论不休,《史记》“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中的“牂牁江”,大多数史学家认为“牂牁江”即今之盘江。六盘水市的北盘江六枝特区段被称为“牂牁江”,且有多处夜郎时期考古发掘,还有一些关于夜郎的民间传说,茅口古镇也被中外专家誉为“夜郎都邑”。神秘的夜郎古国的中心区在南北盘江流域,这是得到史学界认可的,而从地理位置、考古发掘和民间传说等资料来看,六盘水无疑是古夜郎国的中心地域。3郎岱民先队与抗日救亡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以精心策划的阴谋“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短短4个多月,中国东北全部沦陷。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热潮,各种抗日组织蜂拥而起。六盘水境内比较有影响的是郎岱民先队开展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队”)在北京成立。这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不久,天津、武汉、广州、成都、郑州等地的民先队组织相继成立。

1938年4月,贵阳民先队成立。6月,贵阳民先队队长张益珊派杨斌毅到安顺建立民先队组织。在筹建安顺民先队的同时,中共安顺县工委书记谢速航对郎岱民先队的组建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支持。谢速航早在组建郎岱民先队前,就对郎岱民先队的组成人员进行了考察和培养。10月,刘定华、尹克恂回郎岱组建郎岱民先队,刘定华任队长,组织部负责人是尹克恂,宣传部负责人是刘鹤皋。为了不暴露身份,尹克恂化名张克永,被安顿在郎岱东北60余里的山区纳骂苦竹林小学同刘定华一起教书,担任“管饭”教员(没有工资待遇、由学生家长轮流派饭),主要任务是发展民先队组织,同时了解土匪武装活动情况,并协助寻找红军过境时的流散人员。

根据民先队工作纲领,郎岱民先队的工作方针是:在抗战建国的目标下,团结各界青年、动员民众、教育民众,支持政府推行各种对抗战有利的新政。郎岱民先队很快发展到200余人。

鉴于八一三事变后,贵阳的张益珊、凌毓俊被捕,贵阳民先队被强令解散,停止了活动。郎岱民先队采取了巧妙的应对措施,自始至终在秘密状态下开展工作。为使民先队工作能正常运行,队部减少会议,多做秘密联络工作。利用《民先队报》加强对民先队活动的指导,并设两名专职交通员,往返于郎岱—折溪—苦竹林和郎岱—二塘之间,任务是组织民先队的活动,传阅民先队活动的《民先队报》。《民先队报》是郎岱民先队建立后创办的内部复写刊物,半月一期或一月一期,每期4~8页。稿件大都来自《新华日报》,转载民先队总部的文件和民先队队员自己撰写的文章,均由刘定华、尹克恂编辑。《民先队报》是郎岱民先队组织抗日救亡活动的宣传工具和队员的学习园地。

郎岱民先队宣传部负责人刘鹤皋,公开身份是郎岱二小校长、教师,在郎岱城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利用这一优势,他可以公开在郎岱各界抗敌后援会从事宣传工作,并且还团结了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参加,使抗援会组织的宣传活动成了刘鹤皋等爱国知识分子的“包场”讲演会。因为有组织,有《新华日报》等进步刊物作理论指导,所以他们的观点容易被群众接受,这使得国民党郎岱县党部难以提出不同意见。

1938年,国民党贵州省党部组织的暑假工作团进驻郎岱,郎岱民先队积极支持,参与上演抗日话剧。刘定华编写的《两条路》、刘鹤皋编写的《打城隍》等剧目也参加了演出。在唱抗日爱国歌曲活动中,郎岱民先队通过音乐教师,把《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长城谣》等歌曲传授给广大学生,扩大宣传效果。

在城里,郎岱民先队还利用各种场合,把抗日内容包含在各种闲谈之中,使听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在乡下,针对识字人少、农民生活困苦等特点,民先队队员通常采用串门等方式和群众进行交谈,先从困苦的生活谈起,进而谈到怎样改善生活。郎岱民先队还利用农闲时节,举办农民识字夜校,一面教他们识字,一面教给他们一些如撰写收条、借条等简单的应用文写作方法。参加学习的农民有十多人。

1939年暑假,针对蒋介石反共已经公开化、斗争形势十分严峻的现实,贵州省工委领导秦天真指示郎岱民先队停止活动。

郎岱民先队把握时局,联系实际,积极创刊办报。《民先队报》从发刊到停办共出了18期,这在当时贵州民先队的各地方队部是独树一帜的。特别是在贵阳民先队领导人被捕、组织解散,其他地方队部均已停止活动的情况下,郎岱民先队坚持活动数年之久,创下了贵州民先队斗争史的奇迹!4红军长征过六盘水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实行战略撤退和转移。在1935年到1936年的长征途中,红一军团、中央军委纵队、中央机关和红五军团一部、红二军团、红三军团、红六军团、红九军团分别从盘县、水城、钟山境内经过六盘水。其中红二、红六军团于1936年3月30日,在盘县九间楼召开了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盘县会议。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惩恶除霸,广泛宣传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和真理,在六盘水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火种。红军从咱家乡过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2000多人,在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明、政治部主任黄火青、中央代表王首道率领下,奉命完成掩护主力红军南渡乌江任务后,继续留在乌江以北牵制敌人。为策应主力军进军云南,红九军团向西推进,转战黔西北毕节地区。在突破敌人重兵围击后,1935年4月,红九军团从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出发,经大定(今大方县)西部大兔场(今纳雍县)东侧进入水城境内。

1935年4月18日,红军到达水城东北边境的以角,红军没住民房,而是在场街附近的山林里休息,在几个制高点上布防了警戒,并派人到集市采购补充给养、做群众工作、调查了解情况。红军捣毁大土目安庆吾的巢穴,收缴了10余支枪;还处决了两名横征暴敛的稽征员。太阳偏西,红军又从以角出发,经喃田坝,越索桥过三岔河,到中坝,夜宿三锅庄一带。

4月19日晨,红军从三锅庄出发,经董地到达茨冲吃午饭。在茨冲,当了解到税卡师爷尤少安心毒手狠,欺压百姓,横行霸道,红军便将其押到茨冲街上的黑神庙处决,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午后,红军过猴儿关、阿佐、法那,晚上到达阿戛、米箩一带宿营。

4月20日,红九军团从米箩出发,经铜厂、杨梅、常明、野钟,直达北盘江边。红军原计划从高家渡铁索桥过江,但铁索桥已被国民党保安团和地方民团严密设卡把守,桥上所铺木板已被拆毁破坏,只剩几根铁链。红军便按群众提供的路线,改道由铁索桥下的虎跳石过江。红军派一支300人左右的小部队,在向导的带领下,大张旗鼓地出发,经野钟、白牛到营街,做出要从发耳大渡口过江的态势,掩护主力巧渡北盘江,再与主力会合。红军主力在向导的带领下,悄悄来到虎跳石。此时正逢枯水季节,巨石上没有竹筏,红军迅速派人到山上砍伐小树,捆成木筏搭在石上,顺利渡过北盘江,进入顺场,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

4月21日,红九军团从麻窝茅草地一带经龙场、普古垭口入盘县,当晚宿铜厂坡、岔沟、岩脚、小河一带。4月22日凌晨,红九军团过六车谷、南昌河、鸡场坪、龙潭口、爬坡戛到关口,在盘关的以铺寨、大凹子宿营,23日红军翻过老黑山,进入平彝县(今富源县)梨树坪。5月6日,红九军团从树桔渡口起渡,全部渡过金沙江。5月11日,红九军团在会理地区同红三军团留守部队胜利会师。

红九军团过水城,历时四日,急速行军,一路越重山,穿峡谷,过急流,突破敌人的封堵截击,行经六个区、十九个乡,行程300多里。

红军过水城期间,沿途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和政策纪律,张贴标语,宣讲革命道理,扩大革命影响,为民惩恶除害,深得民心,留下了许多光辉的革命事迹。过境期间为掩护大部队转移而失散的红军将士20余人,以水城抗暴组织“齐心会”为载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红星闪耀“齐心会”

1935年4月16日,红九军团侦察连政治指导员尹自勇与连长龙云贵奉命率领侦察连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后,只余30多人,连长龙云贵牺牲。在追赶主力部队的途中,与主力部队相背而行,失去联系。尹自勇带领红军遗留部队向治沟、猪场一带前进。行进途中,又遭彝族土目苏小云、安克勋、安克超的兵丁阻击。由于红军人少势单,多次突围,均未成功。此时,红军几乎弹尽粮绝,处境十分困难。为了不伤害无辜百姓,并保存自己的实力以求革命转机,红军与安家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安家答应红军的条件,与红军达成三条协议:一是红军把枪留下;二是安家必须保证红军在当地的人身安全,决不把红军送交国民党军;三是不能阻止红军出境,并要供给路费和粮食。其后,有10多名红军返回原籍,尹自勇和24名红军暂时在安克勋的管家杨洪顺家住下。

当时水城抗暴组织“齐心会”受挫处于低潮,首领王炳安得知有遗留红军将领尹自勇带领红军战士在水城停留的消息后,又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劫富济贫,而且打仗勇敢,对红军很敬仰,欲将红军接来,依靠红军振兴“齐心会”。尹自勇认为这是开展革命活动的好机会,便欣然应允。

尹自勇和王炳安相处一段时间后,关系更加密切,后二人结拜为兄弟。红军遂化装成苗民立足下来,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尹自勇化名杨连长,其他红军战士大都使用化名或外号。尹自勇和王炳安共商复兴“齐心会”事宜。经多方串联活动,1935年8月,尹王二人在以角模口寨召集原“齐心会”分队负责人会议,大兔场、郎岱等地的“齐心会”均有代表前来参加。会上,推举苗民祝兴洪任会长,王炳安任武装大队队长,“齐心会”下设三个中队,组建八个分队,根据会员居住情况,分设若干个班,并以双巢大营边、冷冲、茅稗田为联络中心点。红军战士单独成立一个班,成为一支骨干力量。同时“齐心会”还制定了严明的纪律。

尹自勇以“齐心会”为基础,用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斗争策略教育“齐心会”会员,开展革命活动。尹自勇等红军战士与“齐心会”的结合,为迷惘图振的“齐心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将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宗旨带入“齐心会”,在“齐心会”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将“齐心会”的斗争引向了新的革命境界。

红军播下的火种,迅速燃起燎原大火。“齐心会”在水城复兴后,发展迅猛,并扩展到邻县纳雍、赫章及威宁、郎岱等边缘地区,会员发展到两万人之众。

在“齐心会”声威的震撼下,水城地方官吏、豪绅惶惶不安。1936年,米箩布依族上层人士、联保主任卢云清,与土目杨虞武为土地争斗不断。卢云清与王炳安结有“同庚”关系,因势力比较单薄,便向王炳安搬兵求援。尹自勇等红军考虑到“齐心会”已发展壮大,应利用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顺势扩大革命活动范围和转移斗争地点,便与王炳安一起,应允卢云清之约,率领17名红军战士和“齐心会”的人员同往米箩卢云清处,乘机组织力量,发展武装斗争。

卢云清与王炳安是生死与共的朋友,十分信任王炳安,对与王炳安一同前来的红军也十分信任。尹自勇便经常向其宣传红军的政策和主张,讲解抗日救国道理,争取卢云清投向革命。经过几个月的接触,尹自勇与卢云清成了知心朋友,无话不说,卢云清更加信任尹自勇等人,便与其结拜为兄弟。尹自勇与卢云清结拜后,卢云清视其为手足,任命尹自勇担任自卫队队长,将卢家武装连人带枪一起交给尹自勇管理指挥。

尹自勇当了队长后,按照红军的模式,整顿改造自卫队。并利用自卫队的合法身份作掩护,在杨梅、米箩、蟠龙等区交界地区扩展活动范围,发展了不少“齐心会”会员,开展革命活动。同时,尹自勇经常与王炳安联系,了解情况,共商决策,指挥水城及周围各县邻近地区“齐心会”的斗争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失散在水城的红军战士,不忘共产党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主张,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唤起民众奋力抗日。尹自勇等广泛联系群众,不断壮大力量,外区外县的群众不断来米箩与尹自勇取得秘密联系,“齐心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米箩、杨梅、蟠龙以及郎岱边境地区进一步发展了更多的“齐心会”会员。

尹自勇等所进行的革命活动,影响日益扩大,直接威胁到国民党在水城的反动统治,被水城当局视为心腹大患,遂决心将其铲除。

1938年,阮略接任水城县县长。为改变水城的动荡局面,他纠集水城、大定等县的土豪权势,调兵对“齐心会”进行围剿。又采取剿抚兼施、政教并行、调整区保的措施,以强化统治,企图瓦解“齐心会”。当上“剿匪”总指挥官的钱文达,更是下令收缴民间枪支,卢云清所拥有的枪支,除尹自勇藏了5支外,大多被收缴,尹自勇的力量受到削弱。

随后,阮略将目标直接对准了尹自勇。经过秘密策划,1939年春,阮略和钱文达借召开紧急会议之名,将卢云清诱骗去开会,把卢关到碉里作为人质,叫卢云清安排人把尹自勇捆来替换。阮略等为防止卢云清不交人,便进一步密谋策划,经其威逼收买,卢云清妻弟范鲁章、外侄赵正昌叛变。阮略遂给范、赵二人配发手枪,向其布置刺杀尹自勇之事。第二天,范、赵二人带着卢云清带来的兵丁秘密返回米箩簸箕寨后,由范、赵等人先进卢家,区长李伯刚所带保警兵埋伏在卢家周围。此刻,尹自勇正在屋内看书,趁尹不备,二人向尹自勇开枪,尹自勇惨遭杀害,刽子手残忍地割下尹自勇的头颅,挂在水城城门上示众,并张贴“罪状”称:“共匪红军杨连长真实姓名尹自勇,于民国二十四年十月盘踞米箩乡以来,率领匪徒六十多人,在米箩巴浪河横冲直撞已五年余,国民大众遭受烧杀掳掠,弄得家破人亡……我国民政府为了除害,以首级示众。”

尹自勇牺牲后,卢云清被释放回米箩,万分悲痛,按照布依族习俗,将其安葬在簸箕寨右侧一座山包上。当地人民为纪念红军烈士,于是将此山包称为“杨连长包包”。

尹自勇的牺牲,使米箩地区的“齐心会”斗争进一步受挫。1942年4月,水城县县长阮略等人和水城地方保安部队,串通纳雍、赫章等县地方武装,集结重兵围攻“齐心会”大本营发克大洞。当时王炳安正患重病,仍指挥会员坚持抵抗。敌人连攻不克,便拆民房烧洞,企图把王炳安及会员烧死在洞内。双方相持十余天。王炳安的舅子王庆凡叛变,暗杀了重病中的王炳安。加之寡不敌众,队长陈友书率众突围,战斗中,“齐心会”成员被俘70多人,其中40多人充当壮丁,20多人被杀害。“齐心会”受到严重挫折,失去了大本营,失去了首领王炳安,失去了共产党人的领导,活动再次陷入低潮。然而,红军在“齐心会”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没有完全被敌人扑灭,有的人继续坚持斗争,有的人转入秘密活动,一直坚持斗争到水城解放。盘县会议

1935年10月,当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位于湘鄂川黔根据地内的红二、红六军团就成为长江以南唯一的一支红色力量。于是,蒋介石便调集130多个团,约12万兵力对仅1.7万人的红二、红六军团进行围剿。为保存实力,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便率领部队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开始长征。1936年1月上旬部队转移到黔东的石阡、镇远、黄平一带,准备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但是由于尾随之敌紧追不放,这一目的没有实现。2月4日,红二、红六军团又转移到黔西、大定(今大方县)、毕节一带,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根据地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此时,蒋介石又亲临贵阳,重新部署6个纵队,10多万人马的兵力从四面气势汹汹地向根据地包围过来。为避其锋芒,2月27日,红二、红六军团决定放弃黔大毕根据地,向云、贵、川交界处的乌蒙山区回旋转移。在乌蒙山艰苦卓绝的回旋战中,红军官兵克服天寒地冻、缺衣少粮、重兵压境等困难,于3月14日,从两路敌军结合部跳出了包围圈。3月22日,红军来到滇黔边境,投入全部兵力向宣威县城发动进攻,准备占领宣威县城,在滇黔边境建立根据地。但由于宣威守敌依托城郊虎头山与红军负隅顽抗,且敌援兵又迅速增至,宣威战斗未收到效果,红二、红六军团又被迫撤出战斗。3月27日夜,红二军团从宣威田坝腊家村进入盘县土城(今柏果镇),红六军团向富源方向撤离。3月28日,红二军团四师及军团直部经盘关、两河,于当日下午1时左右,分三路占领盘县县城(今城关镇)。红六军团则进驻富源后所。3月29日,红六军团从富源经胜境关进入盘县,并占领亦资孔(属今红果镇)。红军到盘县后,派一支小分队向兴仁、兴义方向活动,继续为第三次建立革命根据地做准备。

1936年3月23日,红二、红六军团还未进入盘县时,便接到红军总部朱德、张国焘的电报:“……我们建议在你们渡河技术有把握条件下及旧历三月水涨前,设法渡过金沙江。……与我们会合,大举北进。……如你军并不十分疲劳,有把握进行运动战时,则在滇黔边行动亦好。”红军总部的电文虽无肯定的指示,但其意图是要求红二、红六军团渡金沙江北上,这一意图与红二、红六军团准备在滇黔边一带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设想发生了冲突。

因此,1936年3月29日,红二、红六军团在盘县回电报请求红军总部明确下一步的行动:“……在目前敌我力量下(即包括敌之樊、郝、万、郭、孙、李等纵队),于滇黔川广大地区内求得运动战中,战胜敌人,创立根据地的可能,我们认为还是有的。……最近国内和国际事变有新发展情况,我们不甚明了,及在整个战略上我军是否应即北进及一、四方面军将来大举北进后,我军在长江南岸活动是否孤立和困难,均难明确估计。因此,我军究应此时北进与主力会合抑或留在滇黔川边活动之问题,请军委决定,并望在一、二天内电告……”3月30日,红军总部迅速回电:“……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亦可先以到达滇西为目的,我们当尽力策应。在困难条件下,可在滇黔川广大地区活动,但须准备较长期的运动战。究应如何请按实况决定,不可受拘束。”红军总部回电虽仍没有明确指示红二、红六军团的去与留,但其内在意思更为明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