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魅力影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18:26:21

点击下载

作者:赵喜臣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湖泊魅力影展

湖泊魅力影展试读:

前言

世界地理是我们全面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窗口。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绝妙景色,可谓美不胜收,那么我们从哪里着眼看起呢?怎样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和认识得更加深刻呢?

河流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成天然水道,是地球的血脉。河流较大的称江、河、川、水,较小的称溪、涧、沟、曲等。每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而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有的是泉水,有的是湖泊、沼泽或冰川,各条河的河源情况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河流的生命之源;河口是河流的终点,或流入海洋,或流入干河、湖泊或沼泽等地方。

河流无论起源于哪里,还是流到哪里,都是展开的浓墨重彩的画卷,或是滚滚波涛激起汹涌奔腾的壮丽大河,或是碧波青青汇成千里如镜的秀美湖泊,或是湍湍激流荡起倾泻而下的飞流瀑布,都给我们如诗如画的美感。

无论是巍峨挺拔、连绵起伏的山脉,还是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山峰,或是深不可测、万壑干岩的山谷,都充满了阳刚之美,都给予我们气势磅礴的震撼。

在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悬殊,形态变化多端,表现出自然的大美之景:澄澈干净、千年结成的冰川;烈焰喷射、熔岩滚流的火山;茫茫戈壁、广袤无垠的沙漠;碧野千里、芳草连天的草原;古木参天、层林尽染的森林,等等。

我们每天享受着地球所孕育的一切,然而又有谁能够清楚地知道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整个地球可谓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使我们对地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们须漫游地球,重新认识地球。

地球可谓是个大花园,除了自然地理之美外,还有人文地理之美,这就更是具有深沉意义之美了。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之上,除了享受地球带给我们的美,我们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美,包括建筑、名胜和古迹等具有人文内涵的美,使得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世界地理从自然到人文,所蕴藏的奥妙与绝美,简直是不胜枚举。从地表到地核,从沙漠到海洋,从高山到河流,真是无奇不有,美丽无限。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和探索地球无穷魅力,根据中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本套丛书,主要包括世界自然河流、湖泊、瀑布、冰川、火山、沙漠、草原、森林、物种等,还包括具有人文意蕴的桥梁、建筑、名胜、古迹、古堡、古城、古墓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高原明珠——滇池

滇池小档案

地理位置: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部

面积:340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5.5米

特点:奇河倒流

形成原因: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它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地区,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海拔1886米,南北长40千米,东西平均宽8千米。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素称“五百里滇池”。神奇的“倒流”湖泊

滇池周围群山环抱,河流纵横,沃野千里,良田万顷,文化繁荣,风光秀丽,多名山胜景,是自古以来吸引众多游人游览的“高原江南”。滇池是滇中高原断层陷落而成的湖泊,有盘龙江等20多条河流注入,属长江水系,水域面积2855平方千米是我国物产富饶的第六大淡水湖。在20多亿年前到1200万年前,几经地壳运动的结果,使玉溪盆地下降,滇中高原地壳急剧升高,切断了滇池水向南流入南盘江和红河的通道,使滇池水扭头向北,经螳螂川、普流河汊入金沙江。滇池这种与云南其他河流流向相反的状况,被人们称为“奇河倒流”。

汉代著名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滇”字时说:“滇者,颠也。”指的就是滇池水系流向“颠倒”的现象。北魏郦道元也说:“池,在县西北,周三百里许,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但水倒流,故曰滇池。”现在,滇池已成为云南的象征,“滇”也成了云南省的简称。滇池气候干湿适度,温凉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5℃,年降雨量为1070毫米,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好地方。滇池的水源丰富,有盘龙江、海源河、金汁河、银汁河、宝象河、马料河、昆阳河等大小20多条河流从四周源源汇积,其中以纵贯南北、穿越昆明市区的盘龙江为最大。相传,宋代大理国时期,盘龙江堤岸边遍植白色的素、馨花,被称为“银搓河”。

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

滇池原居住着称为“滇”或“滇棘”的部落,战国时期有楚将庄跷率部进入滇池地区。庄桥及其部属“变服从其俗”,建立滇国。西汉武帝时设益州郡,郡治为滇池县(今晋宁);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后,将池畔的鸭赤城改称昆明,成为云南省会的所在地。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

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die”(甸),即大坝子。

第三种说法,就是前面提到的楚将庄跷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因有了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滇池的生态环境

滇池属于富含营养型的湖泊,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有害污染严重,被污染速度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属污染)。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近百年来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年均水温16℃。

20世纪80年代末的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被滇池鱼类种群已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濒于灭绝,如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现已灭绝。

不过,滇池的浴场和秀美隽逸的大观楼公园等,都是十分惬意的游览之地,特别是在碧波荡漾的彼岸,巍峨雄壮的西山之巅,水浮云掩。那湖泊的秀丽与大海般玄境便呈现在你的眼前。滇池既有湖泊的秀丽,亦有大海的气魄。拓展阅读滇池的出水口称“海口”,在滇池西岸。湖水由西向北折,称为螳螂川,北入金沙江。海口地区气候宜人,环境幽静,矿产丰富。它既有湖泊的妩媚韵致,又兼有大海的壮阔气势。朝霞夕晖、朗月疏星、薄雾轻霭、细雨晴光,滇池无时不变幻着多姿的瑰丽景象,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

海湾变内湖——西湖

西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江省杭州市西面

面积:5.593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2.27米

特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形成原因: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海湾和钱塘江被分隔开,海湾于是变成一个内湖而形成了西湖。

西湖是仅次于天下第一湖——大明湖的著名城市湖泊,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美若西施的湖水

西湖的底质是由含有机质特别高的湖沼沉积而成,属于粉砂质黏土及粉砂质亚黏土,最上层为藻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黏土),中层为泥炭层及沼泽土层,最下层为基底粉石砂层。

西湖入湖河流多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泄流。西湖湖面南北长3.3千米,东西宽2.8千米,水面原面积5.64平方千米,湖中岛屿面积6.3平方千米,湖岸周长15千米。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浅处不到1米,泥泞最深处有5米,所以在西湖水面游玩要穿救生衣物。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了6.5平方千米,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关于“西湖”的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西湖的神奇来历

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常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了,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娘娘不肯还,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娘娘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在古代,由于文化知识的局限,千百年来很少有人去认真探寻西湖形成的秘密。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开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西湖的形成。最早用地质学观点解释西湖成因的学者是日本地质学家石井八万次郎。1909年,他在东京《地质学杂志》中撰文称,西湖与日本的中禅寺湖相似,南山为古生代岩层的山坡,溪水北流,为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钱塘江口一小湾,后来由于钱塘江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而成的假说。

西湖究竟怎样形成?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勘测研究,“泻湖”说流传最广。这一假说认为,至少距今1.2万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钱塘江带来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泻湖”。起初,泻湖还随着潮水出没,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西湖多数水域处于富营养状态,小南湖和三潭内湖已接近富营养下限,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氮、磷超过正常值4倍~6倍;年平均水温17.6℃,最高时10月为28.6℃,最低时3月为4.0℃,无湖冰。80年代初鱼类有51种,分属10目16科43属。鱼类来源有固有野杂鱼、钱塘江带入鱼类和人工引进驯化的养殖鱼种。养殖鱼类成为优势,西湖最主要的放养鱼种是鲢鱼和鳙鱼,占总放养量的75%~80%,其次是鲫、河内鲫,其他养殖鱼类还有团头鲂、细鳞鲴、圆吻鲴以及鳗鲡等。拓展阅读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五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形成各湖区水质差异的特点。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三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根据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考证,西湖从形成到现在,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在西湖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却诞生了三个著名人物:是白居易、苏东坡和杨孟瑛。

高原碧波荡漾——青海湖

青海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中国青海省东北部,距省会西宁市80多千米

面积:4583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32.8米

特点:自东朝西的“倒淌”河,流水只入不出的闭塞湖

形成原因:被山脉堵塞而成的一个巨大湖泊。

你知道中国的鸟岛吗?你看见过千鸟齐飞、万鸟齐鸣的壮观景象吗?而有这奇美景观的地方就是青海湖,它被誉为“青藏高原的明珠”。比蓝天还要蓝的湖

青海湖古称西海、鲜水、鲜禾羌海和错温波。湖水清澈碧蓝,湖面广袤如海,所以得到这个名字。对青海湖,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称呼,但其含义都是一样的。蒙语译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海;藏语译称错鄂博,意即西海。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它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距省会西宁市80多千米的青藏高原上。隋朝时候称为“青海”。唐代以后广泛使用“青海”之名。因为青海湖的湖水呈蓝色,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又比天空蓝得温柔、深沉、恬淡。对于湖水之蓝,有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远看青海在蓝天,近看人在海中间。欲把蓝天比青海,青海更比蓝天蓝。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湖的四周被四座高山所环拥:北面是崇高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连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巍峨的橡皮山。举目环顾,四座高山犹如四幅天然屏障。青海湖浩瀚的湖面,像一面碧绿的镜子,映着朵朵浮动的白云,肃穆地镶嵌在群山雪峰之中,天水一色,浑然一体。从山下到湖畔则是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一个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浓墨重彩的西部风景画。

青海湖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好像一片肥硕的白杨树叶。湖水微咸带苦,比重低于海水,略高于淡水,每升水含盐量为12.5克,属咸水湖。湖水温度较低,冰冻期有4个多月之久。湖中耸立着一些小岛,如海心山、海西山、沙岛、鸟岛、三块石等,从而构成一个湖中有岛,水中鱼群游回,岛上万鸟栖息,湖滨青山连绵,山水相连,碧波接天的绚丽世界。

中国古代的羌族、吐谷浑族、藏族、汉族以及蒙古族等,都先后在这里生活过。他们既受青海湖的哺育,又开发着青海湖区。青海湖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大高原上,如何形成这样一个大湖?关于青海湖的形成,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说是因为水晶宫里的老龙王看见了自己小儿子的成就,心里十分欢喜,于是拿出宝盒向空中一扬,只见漫天五彩缤纷,金光闪闪,那金银珠宝如同下雨一般,纷纷落到水里、岛上和湖畔,从此,青海湖就成了一座美丽、富饶的宝湖。有的说,当年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行至日月山口,回首唐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潸然泪下,泪水汇成了这蓝色的湖。

其实,青海湖的形成和变迁,是大自然的杰作。早在2亿3000万年以前,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浩瀚无边的古海洋。那时候,海水汹涌澎湃,它跟现在的太平洋、地中海是连在一起的。200万年前,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得这片古海逐渐隆起,一跃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海水有的被逼走,有的被四周的高山环绕起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就是被山脉堵塞而成的一个巨大湖泊,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就彻底变成咸水湖。

大约100万年前,地质年代的第四纪,在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发生了强烈的变化,由地面开始隆起,拦截了青海湖出口,结果从青海湖向东流出的河流,被逼得向西流入青海湖,而成了一条自东朝西的“倒淌”河。一直到现在,青海湖还是一个流水只入不出的闭塞湖。咸水湖的传说

关于青海湖为何是咸水湖,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青海湖原来是一口日夜水流不息的泉。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把玉皇大帝给惹恼了,派了二郎神来捉拿。可是,二郎神不是孙悟空的对手,只斗了几个回合就往西北败逃,孙悟空紧追不舍。二郎神被迫得又饥又渴,他翻过了昆仑山,看到山下有口清泉,马上停下来,到泉边做饭。泉上面压着石板,他揭开石板舀了一瓢水,却忘了把石板盖上,泉水滚滚不停地往外溢,不一会儿就汇成了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二郎神发觉后,急忙顺手抓来五块石头压住了泉水,这五块石头后来就变成了现今湖中的海心山、海西山、沙岛、鸟岛、三块石等五座小岛。孙悟空看到二郎神翻过了昆仑山,也马上一个筋斗赶到了泉边。二郎神一见,慌了手脚,连做好的饭也顾不得吃,拔腿就跑,不小心一脚踢翻了锅,锅里有盐,一锅水全倒海里去了,从此青海湖的水就咸了。这还不说,由于二郎神的盐口袋被扯了个口子,边逃边撒,一路漏盐,这样,青海湖畔有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盐湖和盐泽……

青海湖的美是原始的、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它具有高原湖泊那种空阔、粗犷、质朴、沉静的特征。在不同的季节,青海湖泊的景色迥然不同。夏秋之际,湖畔山青草绿,水秀云高,景色十分绮丽。五彩缤纷的野花把芳草茵茵的草原点缀得如锦如缎,膘肥体壮的牛羊和马似珍珠撒满草原。寒冷的冬季,牧草一片枯黄,青海湖开始结冰,浩渺的湖面冰封玉砌,一泓澄碧的琼浆凝固成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青海湖不仅具有高原湖泊那种辽阔、明媚、雄伟、恬静的特征,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拓展阅读由于青海湖位于西北气候干燥地区,湖水蒸发量大于湖水注入量,因此,湖水不断下降,湖面逐渐缩小。距今10000年前,青海湖水比现在要深80多米,面积要比现在大1/3。历史上曾有过青海湖“魏周千里,唐八百余里”的记载,这说明青海湖也一直处于萎退浓缩的趋势。

断裂带的“珍珠”——镜泊湖

镜泊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牡丹江上游,东北平原东部山地张广才岭深处

面积:91.5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1637米

特点: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熔岩堰塞湖

形成原因:第四纪火山活动,大量的玄武岩熔流喷溢,把牡丹江拦腰截断而形成的熔岩堰塞湖。

镜泊湖的形状就像一只蝴蝶,其西北、东南两翼逐渐翘起,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风光秀丽的镜泊湖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我国的北疆。镜泊湖名称的来历“镜泊”意为“清平如镜”。镜泊湖原始天然,风韵奇秀,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可谓春华含笑,夏水有情,秋叶似火,冬雪恬静,万种风情,四季分明让人久久难忘,无限眷恋。镜泊湖是约10000年前形成的,它是我国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旅游、避暑和疗养胜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距牡丹江市区110千米的群山中(宁安市城西南)。湖区周围有火山群、熔岩台地等。湖面南北长45千米,东西最宽处仅6千米,面积95平方千米。南部湖深仅几米,北部一般可达40米~50米,鹿圈脖附近最深达62米。湖面平均海拔350米。镜泊湖为新生代第三纪中期所形成的断陷谷地。第四纪晚期(大约10000年前),湖盆北部发生断裂,断块陷落部分奠定了今日湖盆基础。同时在今镜泊湖电站大坝附近和沿石头甸子河断裂谷又有玄武岩溢出,熔岩流与来自西北部火山群喷发物和熔岩汇集,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一道玄武岩堤坝,堵塞了牡丹江及其支流,从而形成镜泊湖。这样形成的湖泊,被称为堰塞湖。湖区有由离堆山及山岬形成的一些小岛。湖北端湖水从熔岩堤坝上下跌,形成25米高、40米宽的吊水楼瀑布;瀑布下的深潭达数十米,与镜泊湖合为镜泊湖风景区。

镜泊湖历经了五次火山爆发,加上第四纪全新世这里发生的多次火山群爆发,大量的玄武岩浆堵塞了牡丹江上游的水道,最终形成了堰塞湖。后来又由于地壳变迁而形成了牡丹江断裂带,所以镜泊湖又被称为高山断裂带。这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山湖泊,更以天然无雕饰的独特风姿和峻奇神秘的景观而闻名于世。镜泊湖——水平如镜

镜泊湖在唐代渤海国时期,名字叫“湄沱湖”,汉书地理志称湄沱河。史书记载,“湄沱湖之鲫”是渤海国的名鱼,今日镜泊湖的“湖鲫”仍以味美著称。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称阿卜河,又名叫阿卜隆湖,后称呼尔海金。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呼汗海。自明代起,开始有了“镜泊”的名称,清代满语名称为“毕尔腾”,意为“平如镜面”。不过现在仍然称作镜泊湖。镜泊湖全湖分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个湖区。由西南至东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湾,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却犹如八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这条飘在万绿丛中的缎带上。这最著名的八大景有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和老鸪砬子。镜泊湖景色原始天然,风韵奇秀,山重水复,曲径通幽。许多动人的传说,更为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因为镜泊湖的熔岩凝固成的岩岸有裂缝、缺口,湖水就从缺口处流下,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瀑布。吊水楼瀑布落差高达20米,水帘横空,飞珠碎玉,景色十分宜人。拓展阅读镜泊湖景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最大特点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花、夏水、秋叶、冬雪异彩纷呈。春季不同的绿期、不同的花色给镜泊湖披上片片嫩绿,飘来阵阵芳香。夏季茂密的森林包裹着湖泊,湖水清明如镜,群山浓绿欲滴,凉爽湿润。秋季湖水碧蓝,群山色彩斑斓,姹紫嫣红别具风韵。冬季银装素裹,雾凇婆娑,山湖一色。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鄱阳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长江中下游的南岸,江西省的北部

面积:3150平方千米(枯水期500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16米

特点:洪水一片,枯水一线

形成原因:地壳下沉作用,逐渐由彭蠡泽演变而成

在我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庐山脚下,有一片浩浩荡荡、一望无际的水泊。这就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珍禽栖息地——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江西省的北部,古名彭蠡,亦称鼓泽或彭湖。早在战国时期的地理专著《禹贡》一书中,就有“彭蠡既潴”的记述。隋炀帝时,因湖中有座鄱阳山,从此改名叫鄱阳湖。鄱阳湖的水面因季节变化而变化,因为在记录上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历来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之说。在枯水期,湖的面积500平方千米;平水期湖的面积约为3960平方千米;最大洪水时,达5000多平方千米。

鄱阳湖承纳了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等五大河和若干支流,入湖诸水,北注长江,汇入大海。一条条晶莹绵长的河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塘堰,构成了独具风姿的形态。

鄱阳湖形似葫芦,北面有一条瓶颈般的狭窄水道与长江相通。按其独特位置,以都昌和吴城之间的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湖。北湖地跨星子、德安、都昌、九江、湖口等五县境,地处湖体之西北,亦称“西鄱阳湖”。湖面狭窄,似葫芦上部的长“颈”,实际上是一条狭长的通江港道。南湖在新建、南昌、进贤、余干、万年、波阳、都昌、永修诸县,地处湖体之东南。湖面宽阔,形像葫芦的下半部,水天相接,是鄱阳湖的主要水域。彭蠡泽的残迹

那么,鄱阳湖是如何形成的?根据湖区的近貌及过去演化留下的痕迹,考察人员推测,现在的鄱阳湖是彭蠡泽的残迹。

大约在距今200万年到300万年前的时候,继喜马拉雅运动以后,地球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中国东部地区普遍发生地壳下沉作用,当时江西北部的九江一带地壳也在陷落,形成了一个巨大凹地,凹地逐渐蓄水,便形成了范围与今日鄱阳湖平原几乎相当的大海——彭蠡泽。

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在大冰期时,彭蠡泽面积一度缩小,并形成通江港道,彭蠡泽的水便改道由湖口汇入长江。到6000年~7000年前时,全球进入冰后温暖时期,海面范围扩大,因为长江受到了海水抬升和顶托作用,江水受阻,造成沿江平原上的洼地积水成湖。而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的来水受阻只能停积在鄱阳湖盆里,在原彭蠡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鄱阳湖。

在鄱阳湖的周围有一片沃野千里的湖滨平原——鄱阳湖平原。这个平原又叫赣北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由江西五河及长江冲积作用而成。它北起九江、都昌,南达新干、临川,西到新余、上高,东抵贵溪,广袤而辽阔,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

在平原上有无数的小湖泊星罗棋布,港汊纵横交错,河湖息息相通,沟渠密如蛛网。河湖港汊之间,尽是田园、鱼塘和莲池,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鱼米之乡”。平原内侧,是一片低平的广阔湖滩。每当枯水期,鲜嫩的湖草铺盖着滩地,景色优美。美丽的鄱阳湖,一年四季景色变幻殊异,民间有歌谣这样赞美道:“春季千顷油菜分外黄,夏季万亩荷花吐幽香,秋季处处稻谷闪金光,冬季轻舟湖面捕鱼忙”。物产丰饶的“明珠”

鄱阳湖水波浩瀚,港汊众多,水温适宜,是鱼类生活的广阔天地。辽阔的湖滩,丰富的水草,繁多的浮游生物,肥沃的水质更为鱼类生存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饲料。湖内有鱼类9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大的就有20多种,尤以体纤透明,味道鲜美的银鱼和肉质肥嫩、鳞下多脂肪的鲥鱼最为驰名,为鄱阳湖名产。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

晴天的时候,鄱阳湖碧水共天,风帆浮隐。它是赣域四通八达的天然水运枢纽。鄱阳湖水域宽广,一望无际,虽然是湖,却有着大海般的壮阔与雄美。

每当渔汛季节,湖上千帆竞发破巨浪,成网收拢鱼满舱。沿湖的市场,则处处呈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众多的湖港湖汊,不仅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而且还是天鹅、黑鹳、白鹤、白枕鹤和野鸭的栖息之所。

每年洪水退后,鄱阳湖便袒露出无数浅滩湖洲,这些浅滩湖洲上都是淤泥,远处看就像是一块“漂田”,当地人只管栽下秧苗,根本不用管理,只等秋后痛快收获。所以,宋代王安石曾写下诗句:“中户尚有千金藏,漂田种粳出穰穰。沈檀珠犀杂万商,大舟如山起牙墙。”

由此可见鄱阳湖不仅风光秀丽,而且物产富饶。拓展阅读在鄱阳湖北面有一条“瓶颈”般的港道,是鄱阳湖唯一的外泄通道。这条通道是沿着湖口——星子大断裂的脆弱带发育而成的,水面狭窄紧缩,长约50千米,宽3.5千米~6.5千米。通道两侧多砂岩、页岩和灰岩组成的山丘,高出湖面,一般在100米以下。而坐落在通道西侧的庐山,绝壁千仞,高高在上。在通道出口处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因位置险要,素有“江湖锁钥”之称。

世界第四大湖——咸海

咸海小档案

地理位置:里海以东,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

面积:6.45万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13米

特点:世界第四大湖

形成原因:地壳下沉,地面水汇聚形成

咸海,旧译“阿拉海”,位于里海以东,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面积6.45万余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米,最深处为64米。变化的湖水位

咸海是在上新世(700万年~250万年前)末期形成,当时地壳下沉,地面水汇聚而成,有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北岸地势高低不均,海岸线曲折,有许多大小海湾。东海岸的北部是巨大的锡尔河三角洲,南海岸也有同样大的阿姆河三角洲,西海岸是乌斯秋尔特高原。海岸线一带有海洋沉积层和大陆沉积层,海底平坦,从东到西倾斜,海底沉积有石英石、石灰石、沙、黏土和石灰石淤泥,都因河道急流冲刷和风、冰侵蚀海岸而产生。湖盆地区属极端大陆性气候。历史上受周期性干旱气候影响,水位变化比较大。

20世纪60年代初,咸海面积为6.45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四大湖。此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加之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积急剧下降和湖水盐度增高,鱼产量减少,多种鱼类灭绝,湖盆附近地区大量干盐堆积,植物受到破坏。湖内可通航,通航期为7个月。咸海中散布着1000多个小岛。历经磨难的咸海

曾经在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离塔什干市约640千米的咸海,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灾害。灾难起源于将该湖周围地区用来种棉匹配的决策。这一规模工程,计划将河水改道,流入农田,以灌溉农作物。结果使以前排入咸海的河水不再流入。自1960年以来,咸海水平面下降14米以上。此外,大量用于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杀虫剂以及其他农用化学品被排入湖底。当咸海的水平面下降后,这些化学品便暴露在岸边,损害了该地区居民的健康。这里曾经是咸海的主体部分,现在却成了大面积的烂泥地。一年中有很长时间泥土干裂。由于杀虫剂排入土壤中,使这里的土地几乎无法耕作。

咸海水面经历了多次变化。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水面都在下降,但从1880年起它开始升高。到1908年,水面已升高将近3米。后来种植棉花的决策将这个上升势头逆转。

一件很可怕的事实:在咸海周围地区,每10个婴儿便有1个出生后于第一年内死去。原来咸海每升湖水中含盐量为9克,而现在是22.5克。由于咸海沿岸沙漠化严重,所以大风把大量盐分吹入大气之中,从而使咸海沿岸居民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虽然咸海地区曾是地球上最富饶的地方之一。不过,由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问题,咸海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危机。拉贝克和阿曼是生活在南部村庄的渔民,每天他们都要驾船在咸海海面上捕鱼。过去,他们所居住的村庄就坐落在海岸线附近,而现在,由于海岸线后退了100多千米,他们不得不花上几个小时才能赶到岸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咸海水域出现如此大面积的萎缩呢?

咸海的水源主要靠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两河上游地区的人们开展的大规模开荒造田运动使大量的河水被用于灌溉农田。由于缺乏科学的灌溉系统,水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阿姆河和锡尔河已基本不能再为咸海输水,导致咸海面积因此迅速缩减,最终被分为北部的小咸海和南部的大咸海两个部分。随着海洋面积不断缩小,沙漠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相继出现,生活在咸海附近的人们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为了拯救咸海,世界银行出资8500万美元,准备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小咸海”附近修建一座水坝,以便将锡尔河的水逐步引入“小咸海”干涸的湖底。拉贝克和他的邻居们希望,这一努力能让咸海重回到自己的村子旁。拓展阅读1918年,前苏联政府决定将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分流至附近的沙漠地区,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大为减少。从1960年到1970年,咸海的水位以每年下降20厘米的速度减少;从1970年至1980年,下降的速度激增至每年50厘米~60厘米。1980年以后,水位的下降暴增至每年80厘米~90厘米。然而,这个现象却令棉花的种植量大大加增。时至今日,乌兹别克斯坦仍是棉花出口大国。

世界最低湖泊——死海

死海小档案

地理位置:巴勒斯坦、约旦和以色列之间,地处南北走向的大裂谷中段

面积:1045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146米

特点:天然的大盐库

形成原因:原本属于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因地壳变化而与地中海隔开后形成名声颇大的“死海”虽以“海”称之,但实际只是世界上著名的内陆咸水湖。死海西岸为犹地亚山地,东岸为外约旦高原,有约旦河自北而南注入。天然大盐库

死海原本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因地壳变化而与地中海分开,由于东西两岸被悬崖绝壁包围,始终没有与大海相通,因而形成了一个内陆湖泊。

死海海水看起来很美,水平如镜,沉寂无声,没有一丝波纹,似乎连风也吹不起浪花来。死海两边的山岩清清楚楚地倒映在水中,给海水投上了一抹嫩红。

其实,死海的水是碧绿清莹、黏稠如油的,深水处绿色浓些,浅水处绿色淡些,浓淡相间,煞是好看。由于这一地区气候酷热(年平均气温为25℃),水蒸发量极大(夏天每小时平均蒸发约2.54厘米的水),所以死海水面上总弥漫着一层柔柔的水雾,如同阿拉伯少女蒙在脸上的轻纱。湖水蒸发了,而湖水所带来的盐分却留在死海中,经过数万年,越积越多,使死海成了一个天然的大盐库。死海的世界之最

死海的水是世界上含盐最高的水体。在《圣经·旧约》和希伯来语中,死海都被称作“盐海”,其水体的含盐量高达25%~30%。而地中海的海水含盐量只有3.5%。

在盐分如此高的水域中,除个别的微生物外,没有任何动植物可以生存,所以这是它被称作死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但滚滚洪水流来的时候,约旦河及其他溪流中的鱼虾被冲入死海,由于含盐量太高,水中又严重缺少氧气,这些鱼虾最终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因此,死海经常散发出死鱼的腥气。水鸟当然也无法在这里栖息生存。

死海岸边的岩石均披着一层盐壳,白中泛青,就像一块玉石,只有极少的喜盐植物断断续续、零零星星地散长在岸边,为这片荒芜的土地增添了一点点生机。

死海的水矿物质成分十分丰富,尤其是溴、镁、钾、碘等含量极高。死海的矿物质含量多达33%,连含有20%矿物质而号称世界第二的犹他大盐湖也自愧不如。自古以来,死海水的医疗保健功效便为人所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在他的著作中述及过死海的功用。

据说,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30年,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就曾用死海水疗伤。

死海上的空气是地球上最干燥、最纯净的,氧气浓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比海面上的含氧量高10%,加上死海里有许多用于镇静剂的溴,人们一到这里便感到全身放松,容光焕发。

此外,死海地区的紫外线长波的浓度比世界上其他地区都要高,而紫外线长波是治疗牛皮癣的良药。

死海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医疗功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有的试图用死海的水治疗牛皮癣、湿疹、关节炎等疾病;有的用死海水中的黑泥涂抹全身,以健身美容;有的躺在岸边接受日光浴;而更多的则在死海中畅游一番,体验被水“托”起来的感觉。因为在这里,水性再好的游泳健将也无法潜到水下,只能悠然自得地躺在水面,仰望蓝天白云,观赏露出水面的盐柱,盐山。拓展阅读“死海”这个名称来自希腊的著作《旧约》。书上说有个所多玛城“罪恶甚重”,耶和华就“将硫磺与火从天上降予所多玛”,把它整个毁灭了。这里的所多玛城传说在死海西南隅。据推测,这实际是公元前1900年左右所发生的一次大地震,致使所多玛城沉入死海,现在的塞多玛山,就由所多玛一名沿袭而来。

世界最大内陆湖——里海

里海小档案

地理位置:西靠高加索山脉,东依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西邻阿塞拜疆和俄罗斯,南临伊朗

面积:37.1万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209米

特点:世界上最大及蓄水量最多的湖泊

形成原因:原本属于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因地壳变化而与地中海隔开后形成被分割出来的海里海位于欧亚交界处,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它原本和黑海及地中海一同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但地壳运动使高加索山和厄尔布鲁士峰隆起,里海被分割而独立成为内陆湖泊。既然被分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内陆湖,那为什么还是被称为“海”呢?

从里海的自然特点来看,里海水域辽阔,一望无垠,经常出现狂风恶浪,犹如大海翻滚的波涛。同时,里海的水是咸的,有许多水生动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

另外,从里海的形成原因来看,里海与咸海、地中海、黑海、亚速海等,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经过海陆演变,古地中海逐渐缩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变它们的轮廓、面积和深度。由于里海是古地中海残存的一部分,被地理学家称之为“海迹湖”。因此,人们就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称为“里海”了。其实,它并不是真正的海。

里海的湖面面积为36.8万平方千米。西、北、东三岸分属阿塞拜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南岸属伊朗。里海周围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