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家庭体态礼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16:00:43

点击下载

作者:牛马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校园家庭体态礼仪

校园家庭体态礼仪试读:

第一章

一、礼仪——学生之必修课

1、人格在校园里升华

学校礼仪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校相处时待人接物应有的仪表形态和行为规范。

学校担负着教育人和培养人的神圣使命,是精神文明和礼仪修养的培养场所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厂矿、机关,更不同于娱乐场所。学校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所以说,学校是一个既严肃又亲切、既庄严又活泼、既紧张又文明的地方。与此相适应,学生应该注意学校礼仪。

例如,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友爱,学生对师长要有礼貌,衣着打扮要符合学生的身份,公共场所要遵守社会公德等等。如果一个学生连这些都做不到,那么他就缺乏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素质。

注重学校礼仪可以培养我们良好的品德行为。通过礼仪教育,从尊敬国旗、国歌开始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日常行为中按照学校礼仪的要求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经过长期的熏陶,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注重学校礼仪可以树立学生的良好形象。讲究礼貌,注意个人的仪表,穿着打扮和谐得体,会使男同学显得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女同学显得端庄活泼,朴素大方。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彬彬有礼,整个校园气氛将更加和谐、文明。

注重学校礼仪可以使我们懂得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认为,无论在校园还是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受人尊敬的需要。而要获得他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他人。人们总希望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这种公正、平等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人际关系更为密切。要适应环境,搞好学习,必须注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与同学团结友好、尊重师长、关心同学,这些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在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后就会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在学生时代、在学校里就注重培养。

◆让世界充满乐趣

1922年,埃米莉·波斯特在《西方礼仪集萃》一书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是根本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平易近人。”公共生活礼仪最能体现她的这一说法。所谓公共生活礼仪,是指人们在公共场所交往和活动时应该共同掌握和遵循的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

公共生活礼仪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体现在平等待人、团结互助、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尊师重教、移风易俗、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诸多方面。

◆公共生活礼仪的特点

公共生活礼仪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规范性

公共生活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实用性礼仪,人们在商场、影剧院、图书馆、医院、体育场馆、旅游景点、宿舍等各种公共场所和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的行为,都有明确的规范要求。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如果违背了这些要求,就会受到公众和社会的批评、谴责甚至处罚。假如所有的人都能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2)广泛性

人们的交往和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因此,公共生活礼仪时时有,处处有。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行为主体,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受到一定的礼仪规范的制约。(3)多样性

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人们的交往和活动包含着丰富的层次。我们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语中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和层次;我们从“入乡随俗”一语中可以体会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个人在他的生活、学习的特定领域又有特定的礼仪要求。我们从“时过境迁”中可以悟出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公共生活礼仪也是这样。

公共生活礼仪既反映了社会主体——人的素质,又可以看出物质生活、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社会现实对人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公共生活礼仪具有多样性的特点。(4)文化性

公共生活礼仪作为一种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体现的是一种人品文化的韵味,是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素质建设的具体内容,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一个社会的文化品德和文明程度。因此,公共生活礼仪的文化性非常丰富。

◆公共生活礼仪的意义及作用

公共生活礼仪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对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思想道德建设,规范公共场所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其次表现在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公民的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校园内公共生活礼仪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在校园内向对方表示尊敬、表示敬意,同时对方也还之以礼,“礼尚往来”,有礼仪的交往行为,蕴含着彼此的尊敬。(2)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文明程度

校园公共生活礼仪知识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在群体中生活,怎样与老师及同学相处。只要你掌握了这些基本生活方式,就能协调好与环境、与他人、与集体等多方面的关系,你的生活就感到充实,精神上就感到愉快,也会显得有教养、有素质。从这个角度上看,校园公共生活礼仪具有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风貌,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功能。(3)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学校公共生活礼仪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校园公共生活礼仪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对于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培养高尚道德风貌的作用,必然要反映到实际当中。和谐的校园环境,健康的身心素质和高尚的道德风貌,是促进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必备的前提条件,而学生崇尚校园公共生活礼仪正好能够实现这些条件。这正是学生之所以崇尚公共生活礼仪的目的所在。

◆多为别人着想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任何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都要与他人交往,公共生活礼仪也就成了人们的必修课,公共生活礼仪要从我学起,从少年学起。

人们在公共生活场所的言谈、举止、服饰、仪表,既可反映出公民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程度,又可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要大力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要大力提倡公共生活礼仪,只有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都是教养良好彬彬有礼的人,公共场所的秩序和环境卫生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2、“知书识礼”与“情商”

礼仪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延续和文明水准的提高。一个具有良好文明素质的民族,必定是一个讲礼仪、懂礼貌的民族。同样,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人,也必定是一个讲礼仪、懂礼貌之人。(1)懂礼仪是高素质的表现“知书识礼”是我们民族公认的高素质的一种表现。这里说的“书”,我们今天可以理解成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知书”,就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里说的“礼”则是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规范。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人,不仅拥有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而且应当懂得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与人共事。

西方心理学家提出一种“情感智力”或称“情商”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除了智商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情感智力的因素在人的成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情感智力包括自我情感的觉察和表达能力;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几个方面。心理学家认为,高智商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智商和成功之间还有一系列的中介变量,情感智力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可以说,智商使人赢得机会,而情感智力则决定人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这种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高素质不仅仅表现为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多方面的技能,而且应当有相当高的情感智力。显然,这一理论与我们传统的“知书识礼”的观念正相吻合。

在日益强调整体效应的今天,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在学校开展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智力教育,是一种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教育。(2)懂礼仪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

在人的天性当中,赢取胜利是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谁能保证自己一生中事事遂心,谁又能说自己是永远的胜利者呢?大千世界培养和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伟人和成功者,然而,更多的人却是一生平庸,甚至一败再败。那么,在前人成功或失败的人生之路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认真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呢?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其中自我与环境的矛盾是最为直接和经常碰到的。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总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着,他也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特别是他怎样对待所处的环境,怎样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于他的一生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将取得怎样的成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青少年朋友从踏入人生旅程开始,就必须认真思考和处理好自我与环境的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他人是学生的环境,集体是学生的环境,整个社会是学生的环境,大自然也是学生的环境,其中影响最直接的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常常与别人发生碰撞,从而给他人带来不愉快,也使自己陷入苦恼。如果人人都懂礼貌,相互之间能互相谦让,也就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意识到处理好彼此关系的重要,也逐渐找到了一种规范,用以调节彼此的关系,保持一种良好的人际环境。这个规范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礼仪。校园中的同学们由于性格的差异、观点的不同、风格的各异,往往在处理问题上,在待人接物上有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态度。“以礼待人”,就可以互相尊重和容忍彼此的这种差异,不致因相互碰撞而导致关系紧张。通过礼仪的调节,我们可以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甚至是温馨的关系。显然,这就为我们愉悦地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以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才能不凡,但不善于与人相处,不懂得以礼待人,他们因此而常常与成功无缘,胜利之果对于他们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有的同学虽然才能不是最杰出的,却能以礼待人,能够把很多不同个性而各具才华的人团结在一起。因此他们总能成就一番事业。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的例子就值得我们深思,刘邦自己在文治武功方面并不是有杰出才能的人。相反,项羽却是一员战将,但是他们一个能以礼待人,知人善任,一个缺乏谦恭礼让、团结他人的才能,到头来胜利之果被开始并不强大的刘邦所摘取。人们从无数类似的事例中总结出一条真理:懂礼仪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而不懂礼仪却常常使我们与胜利失之交臂。广大青少年都应当记住这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做一个懂礼仪的人。(3)学习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了,如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校园礼仪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一种礼节与仪式规范,是社会公德在个人仪表举止、校园交往上的体现。因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自觉地学习礼仪,并且身体力行。

3、向国旗致敬

按国家教委《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严格中小学升降旗制度的通知》精神,每星期一及重大节日(假期及天气不好除外)的早晨要举行升旗仪式。举行仪式时,在校师生都应参加。学生以班为单位,集合在操场,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升旗仪式的程序是:(1)出旗(护旗手在旗手两侧,齐步走向旗杆,全体师生立正);(2)升旗《奏国歌,师生向国旗行注目礼》;(3)唱国歌;(4)国旗下讲话(由校长、教师、学生或先进人物等作简短有意义的讲话)。降旗仪式由旗手执行,降旗时态度应认真恭敬。国旗降下后由专人保管好。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我们爱护国旗就是维护祖国的尊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我国的国歌,旋律雄壮,歌词刚劲有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前进、战斗不息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向前。对国旗和国歌的尊重,实际上就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尊重,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在整个升旗过程中要做到:(1)肃立端正。

当听到奏国歌、升旗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在降旗时同样要立正,并行注目礼。(2)神态庄严。

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象征着我们祖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在场的人应该仰视,并意识到自己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的责任和使命。降国旗后,应小心珍藏,以严肃、庄重的态度对待祖国的象征物。(3)保持肃静。

升降国旗时,队伍要整齐,所有的人都要保持肃静。切忌自由走动,嬉闹谈笑或东张西望,这些都是不敬的表现。

4、参加重大集会

学校里经常举行大型集体活动,如升旗仪式、联欢晚会、节日庆典等。这种活动一般参加人数多,活动规模大,因此,讲礼仪对于保证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里的集体活动,主要指一个年级组以上人数参加的大型活动。这种活动一般中小学没有礼堂,便在操场上进行;大学生一般在礼堂和在教室里举行的情况居多。不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或者老师,也不论是参加什么类型、什么场合举行的活动,都应该遵守一些特定的礼仪规范,以配合学校完成活动的主要任务。(1)提前到达活动地点

接到开会通知后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力争在会前几分钟到达。这方面,教师更应身先士卒,尤其是班主任。(2)按照指定地点入座

到会场后应服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按照顺序先后,有条不紊地进入座位。不要为了争好座位与其他班级、其他年级的同学争吵,要互谅互让,先人后己。(3)快速进入活动队列

如果在操场上活动,学生应该按照年级、班级等顺序排成队列,整齐地铺开。这时,每一个学生都应主动、积极、迅速地到位,做到快、静、齐。(4)散会时要循序退场

在结束后学生也要服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按照离大门远近的次序退场。切不要一哄而散,争先恐后,造成不必要的事故。(5)保持会场肃静

开始后,场内的任何一种响动和异常举动都会给肃静的气氛造成威胁。所以,学生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不随便走动。

不论是坐在礼堂的座椅上,还是站在操场内,都不能东窜西跳,一会儿你到那里,一会儿他到这里。

②不发出响声。

认真听报告人的讲话,不要小声嘀咕,不要嬉笑打闹,更不要弄出较大的响声,如口哨、翻弄座椅、用脚跺地等。

③不影响他人。

如果开会时间较长,免不了要上厕所。这时,学生应该告知邻近同学,弯着腰悄悄地出去,再悄悄地回来。因故迟到的同学也应如此,最好在与会同学的背后走进会场,以免影响他人的注意力和活动的秩序。(6)表达对讲话者的敬意

任何一个应邀来为别人做报告、演讲的人,都没有想让学生倒胃口的目的,尽管其动机和效果有时相悖,但那是讲话者的事。作为听众,不论对什么样的讲话者,都应该抱以尊重的态度,适时表达自己对讲话者的敬意。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①认真聆听。

从听众角度讲,不管对方讲的是什么,你既然来了,就应认真去听。哪怕一万句话中只有一句精彩的,也算没白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半途退场、唿噜连声等行为显然是对讲话者的最大不恭。

②及时鼓掌。

当讲话者讲到精彩之处、感人之处或结束的时候,热烈的掌声便是对讲话者的最大敬意。

③适当忍耐。

有时当讲话者因准备不充分,或者语言干巴巴、内容枯燥空泛,或者讲话者不善言谈、口齿不利等原因引起听众不满,导致听不进去时,学生应该以尊重的态度适当忍耐,把报告听完。不要大声说话、起哄或当场递条子催人下场,这些都是极不尊重的态度和行为。

④礼貌发言。

有的活动可能允许学生就讲话人的讲话或有关事情自由发表看法,这时,想发言的学生一定要有礼貌地举手,得到主持人的同意后才可站起或走到台前讲话。讲话时应对别人前面的发言抱以尊重,与其观点不同的地方要委婉措词,反驳别人的观点时也要有理有据,出言温和,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要记住,你的发言是讲理,不是损人。

5、少先队员与共青团员礼仪

少先队的有关礼仪。(1)少先队入队礼仪

凡是7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只要愿意加入少先队并愿意遵守队章、向中队委员会提出申请的,经中队委员会批准后就成为少先队员了。入队时的仪式应该庄严、隆重、热烈。一般由少先队大、中队长主持仪式。其基本程序是:

①全体立正;

②出旗(鼓号齐奏,全体队员敬礼);

③唱队歌;

④宣布新队员名单;

⑤授予队员标志(授予者双手托红领巾授予新队员,新队员双手接过放在颈上,授予者给新队员打上领结,接着相互敬礼);

⑥宣誓(由仪式主持人带领,读时举右手);

⑦共青团组织代表或辅导员讲话;

⑧呼号;

⑨退旗(鼓号齐奏,全体队员敬礼);

⑩仪式结束。

入队的仪式可和中队或大队的其他活动合并举行。如果是新建立的大队或中队,第二项“出旗”应改为“授旗”,由共青团组织授予队旗。大队长或中队长接受队旗后交给旗手,旗手持旗站在队前。(2)少先队标志佩戴礼仪

少先队员的标志有两种:一是红领巾,是全体队员都有的;一是少先队臂章,是少先队里选出来的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佩戴的。

红领巾的佩戴方法如下:

①先将红领巾披在肩上,钝角对准脊椎骨,右角放在左角下面,两角交叉。

②将右角经过左角前面拉到右边,左角不动。

③右角经左右两角交叉的空隙中拉出,右角正好绕过左角一圈。

④将右角从此圈中拉出、抽紧。

臂章的佩戴很简单:按照职务的大小分别为:小队长带一道杠的,中队长带两道杠的,大队长带三道杠的,一律佩戴在左上臂袖上。

在参加少先队举办的一切集体活动时都应佩戴红领巾和臂章,如:开运动会、接受检阅、参观访问、外出旅游、娱乐游戏、军事体育等等。

每天上学读书时,除了换洗时可暂不戴,一般都应佩戴。一方面显出一种荣誉感,另一方面给自己增添了压力。臂上的臂章和脖颈上的红领巾时时在鞭策每一个队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3)少先队队礼礼仪

少先队的队礼姿势是:将右手五指并紧,高举头上。这个礼节象征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行礼时,每一个少先队员应该想到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的好儿女,也要像中国共产党员那样把“一切为人民”作为自己的终生信念和准则,永远想着人民,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少先队员在下列场合都不应忽视行队礼:

①在路上、校园内遇见老师时;

②在向敬爱的人(劳模、领导人、英雄)献花时;

③在烈士陵园祭扫英灵时;

④在每天的升旗、降旗仪式上;

⑤在队旗出场和退场时;

⑥在集合、列队接受检阅时(有时只需要由小队长、中队长和大队长敬礼,每个队员则可以行注目礼。)(4)少先队集队礼仪

集队就是少先队队会。一般少先队每逢重大的节日、庆典或者举行大、中队活动以及举办夏令营、冬令营时在开营式和结营式上,都举行队会仪式。队会仪式是弘扬少先队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奋发向上精神的一个极为有效的形式,也是对他们进行集体组织教育的最好时机。队会仪式的基本程序如下:

①全体起立;

②出旗(鼓号齐奏,全体队员敬礼);

③唱队歌;

④队长讲话,宣布活动开始;

⑤辅导员在活动结束前简短讲话;

⑥呼号;

⑦退旗(鼓号齐奏,全体队员敬礼)。

在正式的队会仪式前,通常要先举行大、中队的集合和整理队伍,以统计好具体人数。中队活动应由小队长向中队长、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以此类推,在大队活动时,则由各中队长依次向大队长报告,再由大队长向大队辅导员报告最后汇总数。如果由于天气不好、场地容不下或时间紧张等特殊原因,集合列队和整理这一项可取消,直接举行队会仪式。(5)少先队离队礼仪

前面说过,少先队员的法定年龄是7~14周岁。如果队员超过了队龄,则可以办理超龄离队。队组织在这时要对超龄队员进行离队教育,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加入共青团组织。

中队委员会在征求超龄队员意见的基础上,开列离队人名单,写明姓名、出生日期等送报大队委员会。大队委员会研究后决定举行离队仪式的日期,并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个别通知超龄队员本人,然后在确定日期内举行离队仪式。也可以作为大队集会上的一项内容来进行。

在离队仪式上,不要摘去队员的红领巾,也不必宣布离队人员名单,只宣布人数即可。离队人的红领巾和队员登记表可以留本人保存,以为纪念。如果有的队员虽超龄但经教育仍不想离队的,也不要勉强、强迫,可让他们暂时留在队内。

各级队干部超龄的可在其任期满了后再离队。当然,如果本人要求离队,也不勉强,待其离队后再行补选。

共青团的有关礼仪:(1)共青团入团礼仪

根据《团章》规定,凡是年龄在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只要承认团的章程,自愿参加团的组织并在团内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遵守团的纪律,按时缴纳团费,并主动向团组织提出申请的,经过上级组织批准,可以加入共青团组织。从批准那天起,申请人就取得了团籍。

新团员入团时必须举行入团仪式,并在团旗下举行入团宣誓,宣誓的誓言是:“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入团仪式可在纪念“五·四”青年节团日活动中进行,也可与团组织的其他活动合并举行。入团仪式的整个程序如下:

①全体立正;

②唱团歌;

③宣布新团员名单;

④授于团员标志,佩戴团徽;

⑤宣誓(由仪式主持人领读,读时举起右手);

⑥新团员代表讲话;

⑦支部、总支领导讲话;

⑧仪式结束。(2)共青团标志佩戴礼仪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标志是团徽。团徽图案上的齿轮、麦穗、五星、红旗,象征着共青团团结全国各族、各界青年,拼搏向上,向着祖国现代化的方向奋勇前进。

团徽的佩戴方法:戴在左胸前正中。

团徽的佩戴场合:举行团日活动、参观访问、野营、旅游、娱乐以及各种社会集体性活动。上学(其他各界的青年在从事各项工作中)也可以佩戴,但不作硬性规定。

戴上团徽,就意味着自己是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中的一员,必须督促和鞭策自己在学习、劳动和各项活动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时刻想着自己的身份,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和模范作用,永远无愧于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

戴上团徽,马上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催促、约束、提醒着你,你会变得文明、礼貌、彬彬有礼。但不要将团徽转借他人,也不能像装饰品似的戴在身上的其他部位,这是对团组织的极大不恭和亵渎,也是失礼的行为。(3)共青团活动礼仪

①一般活动。

共青团小组、团支部和团总支在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和集会、游行、旅游、野餐、野营等,应该携带团旗,打旗的走在最前面;如果在校内活动,如召开团的代表大会,团日活动、团员大会以及入团仪式时,可以在会场正前方左侧悬挂党旗,在右侧悬挂团旗,显得庄严、肃穆。

②团会仪式。

团会一般由支部以上的团组织举办,主要是在重大的节日(如“五·四”)举行。经常举行团会仪式可以使团员更加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组织,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团会仪式的程序如下:

第一、全体立正;

第二、唱团歌;

第三、总支书记(或支部书记)讲话,宣布活动开始;

第四、进行活动;

第五、总结;

第六、散会。(4)共青团离队仪式

团员年满25周岁,如果没有被选入团的领导机关,或者在团内没有担任职务的,应办理离团手续。如果超龄团员要求留在团内,并继续参加团的生活,履行团员义务,可以保留团籍一直到28周岁。超龄团员离团只要向团支部口头声明即可。经过团的基层委员会批准后同意离团,由团的基层委员会发给团员超龄离团纪念品,如:书、笔记本、钢笔等。

超龄团员离团不举行任何仪式,也不宣布离团人员名单。只需上级团委在他的入团志愿书或团员登记表上注明何时何地因超龄离团即可。

在超龄团员提出离团申请后,他们所在的团支部或团总支最好找他个别谈话,肯定他在团内的工作成绩和进步,并希望他对团的工作提些建议。最后,祝他在今后更加努力工作,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对超龄团员来说,既是一种礼貌,又是对他失落感的补偿。

6、礼仪修养之方法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其中诸如礼貌、礼节、仪式等都有许多具体的规范和约定俗成的做法,需要我们了解掌握。当然,学习礼仪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技能。

◆礼仪也是一门学科

每一个青少年可能或多或少地懂得一些礼仪知识,但把它视为一门学科,从而自觉地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来学习的,恐怕为数不多。有些青少年甚至认为懂不懂礼仪无关紧要,作为一门知识来专门学习更是多余的。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无论对于个人和集体,还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礼仪都十分重要,因为懂不懂礼仪,不仅体现了个人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的高低,而且会影响集体生活的和睦和温馨,在国际交往中也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和外交的成败。我们要不断加深对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学习礼仪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学习礼仪,贵在实践

礼仪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知识,学习礼仪和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一样,目的在于实践。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培养、锻炼自己,在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自己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之间,都按礼仪的要求行事。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礼仪习惯,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树立一个高素质的跨世纪青少年的形象。学而不用,或者只要求别人讲礼,自己不讲礼,都是不对的。

当然,在谈到礼仪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忘记,这只是处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关系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对于我们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还有一个更高的规范,那就是“助人为乐”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的规范。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数雷锋、孔繁森式的英雄人物,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青少年一代,应当在懂礼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自己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我们新时期进行礼仪教育的更进一步的目的。

◆“入乡”就要“随俗”

学习礼仪的基本知识,要注意“入乡随俗”,尊重各地区、各民族、各国的礼仪规范。

礼仪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约定俗成的,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常常有不同的礼仪习俗和礼仪规范,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些,就容易出现“无礼”的表现,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招致失败的结局。因此,我们主张,一是要注意学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礼仪的基本知识,二是要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范例。邓小平“客随主变”就是一个突出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有吸烟的习惯,而且总是先点燃一支烟再听有关人员汇报。1985年9月20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同志会见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先生,这天在会见厅,不仅他自己不点烟,工作人员把香烟递给他时,他也断然拒绝,说:“今天不吸了。”在座的人惊奇地问:“邓主任今天为什么宣布不吸烟了?”邓小平回答说:“李光耀总理闻不得烟味。”原来,这是邓小平1978年访问新加坡时知道的。当时,他拜会李光耀总理和李光耀总理回拜他时,他都没有吸烟,并且风趣地说:“客随主‘变’嘛!”从这件小事中,可见尊重宾客的风俗习惯在国际交往中是多么重要,它是平等待人的直接体现。在国际交往中,礼仪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明财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一个学校里,既有汉族的学生,也有回族的学生,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也要注意少数民族同学的习惯,如果在他们面前毫无顾忌,也是一种不尊重人、不礼貌的表现。

总之,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人类需要礼仪,人类社会离不开礼仪,反过来说,也只有人类才懂得礼仪。在今天,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礼仪是人类心灵的展现,是每一个青少年人生旅途中的一门必修课。

第二章

二、精心塑造自己的仪容

与师生交往要讲究礼仪,这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举止等方面,也表现在仪容上。经常保持洁净的仪容,一方面是身体健康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因此,讲究个人卫生,保持仪容清洁也是校园礼仪的重要内容。

1、你的“面子”如何

面容清洁是仪表美的关键,是讲究礼仪的基本要求,所以要坚持每天早晚清洗脸部,及时清洗附在面颊上、颈部的污垢、汗渍。正确的洗脸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清除面部不洁之物,而且还有助于保护面部健康。

第一,用温水先湿润脸部。

第二,涂以适量的清洁剂(洗面奶、香皂、洗面膏等),用手指或手掌,保持一定的力度,按一定的顺序对面部颈部和耳根部进行按摩,反复3~5次。

第三,用温水将面部、颈部、耳根部冲洗干净。

第四,再用凉水清洗。天气寒冷,可用毛巾即刻将水擦干;天气炎热,可只擦干眼部,其余部位保持一定的湿度,有利于皮肤保健。

一个连脸面都收拾不好的学生,很难令人相信,他的校园交往活动会是成功的。无论从文明礼貌的角度讲,还是从健康卫生的需要来说,保持面部洁净是非常必需的。除了认真洗脸、修面之外,还要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人们常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可见手对人来说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同样,手在人的仪表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保持手的干净整洁也是很重要的。

从礼仪的角度讲,手的干净整洁主要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干净

手一定要保持干净,不能脏乎乎的,尤其是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满手油污是很不符合礼仪要求的。所以,手弄脏后,要及时清洗,使手始终保持清洁状态。(2)整洁

手的整洁,主要是指手指甲不宜留得过长。为此要经常修剪指甲,指甲缝要干净,不能留有污垢。(3)不要过度修饰

对于学生来说,不要涂抹指甲油,把指甲弄得大红大紫,反而有损学生形象。另外,要注意在任何公共场合不要修剪指甲,那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

3、经常清洁你的头发

青少年虽然说不出必像社会上的一些人那样过分追求发型,但是保持头发清洁也是非常必要的。青少年要养成勤洗头的好习惯,另外,要保持恰当的发型。中学生的发型应该简洁明快,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发型的成人化。不能烫发,不要染发,更不要在发型上追求怪异。男生宜理学生头,显得整洁、干净,富有朝气;女生宜剪齐耳短发,给人以清新、秀丽、活泼之感。

4、口腔清洁,无需借助口香糖

口腔相对于脸面来说是藏在里面的,容易被人忽视。有些学生洗脸不刷牙,他们只认为不洗脸,蓬头垢面是不好的,不晓得口腔清洁的作用。其实口腔卫生是仪表礼仪的重要环节。与师生交往中,发黄的牙齿在启齿谈笑时会显得十分不雅,如果再带有强烈的口腔异味,或牙齿上沾留饭菜残渣,就会使人很难堪。有些人为了保持气味清香,经常嚼口香糖,其实这种做法既不太雅观,又浪费金钱,为了去除口腔异味,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养成勤刷牙的好习惯

有一口洁白而整齐的牙齿是很美的,而发黄、发黑或参差不齐的牙齿则是不雅的。保护牙齿要有良好的刷牙习惯和方法。刷牙要每日早晚各1次,要顺着牙缝方向上下刷,反复刷,各部位都要刷到,以清除牙缝里的食物残渣,防止虫蛀,保护牙齿。(2)注意身体健康

有些同学口腔有异味是因为疾病造成的。如消化系统的疾病、口腔疾病等都会引起口臭、异味等口腔卫生问题。因此,要注意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3)一般不要吃带有强烈气味的蔬菜

有些蔬菜如葱、蒜、韭菜之类带有强烈的气味,吃了这样的蔬菜,短时间之内其强烈的气味不会消失,容易造成口腔异味,平时尽量不要吃这类蔬菜,以免给人留下不良印象。(4)避免吸烟喝酒不良嗜好

多少年来,吸烟、喝酒一直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消遣和享受,甚至被认为是有男子汉的表现。这种误解使不少青少年误入歧途,染上烟瘾、酒瘾。烟叶中含有大量尼古丁,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长期吸烟不仅损害人的心肺等内脏器官,损害健康,而且严重影响肤色健康,嘴唇和牙齿首当其冲,受熏染最直接、最持久。所以,吸烟的人一般都嘴唇乌紫,牙齿焦黄,并伴有明显的口臭。

作为男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大好时光,千万不要吸烟和喝酒,否则,不但影响自己的仪容,还会影响身体健康。(5)无不良习惯

有的同学喜欢用牙齿咬东西;有的同学爱用手指敲击桌子或双腿颤动不停;有的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还有的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当众挖鼻孔、剔牙齿、掏耳朵、剪指甲、嚼口香糖、搔头皮、打哈欠等,这些都是既不卫生,又不雅观的不良行为。所以,要注意避免这样的不良习惯。

三、服饰的“TPO”原则

人们常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学生的着装直接表达出一个人内在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高低与雅俗。可以说,服饰是个人形象的软包装,能直接影响人们对穿着者的认识、理解和接纳。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不重视服饰对自身形象的影响和作用。

着装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当今,国际上流行着一个着装协调的标准,即“TPO”原则,其中T=Time,指时间;P=Place,指地点;O=Occasion,指场合。“TPO”的总体意思是指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要符合自己所处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总统为何得到“牧童嬉皮士”的不雅称号

1976年,入主白宫的卡特总统,因在上任伊始的电视讲话中穿着随便而遭非议,一时卡特得了个“牧童嬉皮士”的不雅称号。

中学生的衣着,要符合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以色彩鲜艳、明快简洁为好,不要盲目讲时髦,追新潮,女学生也不宜穿超短裙等。

不同身份的人,应能透过衣着体现出身份的不同风采。如在服装的质地、款式及色彩上,通常身份越高者,其服装的质地越高档,款式越正规,色彩也越深。如深色西装和中山装,常常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体现。但中学生不能追求穿名牌,以显示自己的“贵族”地位,应注意朴实大方,以穿校服为宜,遵守学生的规范要求。

◆衣服是穿给谁看的

有的同学认为,“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穿什么衣服,戴什么佩饰,完全是个人的私事,这跟礼仪有什么关系呢?

应该承认,这些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充分尊重人的自由选择和个性张扬的今天,如果再搞一刀切,如同“文革”期间那样,全国几亿人口一个款式,青黑一片,那不但是愚不可及的事,而且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服饰上就可以无所顾忌、随心所欲。我们说,服饰既是个人的私事,又绝不仅仅只是个人的私事。一个人如果对此缺乏思想准备,很容易在服饰问题上犯错误,而其中的许多错误恰恰就是礼仪方面的错误。

在南方一所中学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班主任老师将活动课改为自习课,自习课完了又要求男同学马上回家,不得在校踢球。这可要了这些男同学的命根,不要他们吃饭可以,不要他们踢球是万万不行的。于是他们造反了,集体到操场,酣战到晚上6点半,校工赶,家长告……结果,老师把他们狠狠地训了一顿。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了结,第二天,全班的男同学上学时一律素服:白衬衫、白长裤、白鞋,连袜子也全是白色的。原来他们是以一身素装表示抗议,诅咒老师快快死去。面对此景此情,老师真是无可奈何,但班上的女同学却被惹恼了,批评他们说:“你们这些表现看似聪明,实际上恰恰证明了你们的愚蠢,因为你们犯了错误不但不自我反省,还用低层次的行为来发泄,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学生应有的表现。”“你们像巫婆,既可笑又可憎。”

看来,这些男同学是懂得素服的礼仪含义的,但他们完全用错了。穿素服固然是他们的自由,但在特定情况下的这一特定行为却打上了深深的社会交际的烙印,因而应该接受礼仪规范的审视和裁决。

周恩来总理1960年访问柬埔寨,当周总理一行身着白色礼服从舷梯上缓步走下飞机时,西哈努克亲王感动得热泪盈眶。周总理以素服这种形式表达了对友好邻邦老国王不幸逝世的真诚哀悼。可是这个班的男同学呢?他们也选择了素服这种方式,然而他们却以这种方式来诅咒本来应该尊重和爱戴的老师。同样的素服,周总理用得恰当,成了现代礼仪的光辉典范;这些男同学肆意滥用,却铸成极不文明的礼仪大错。

服饰之所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私事,主要原因在于,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具有社会性,因而人的服饰也具有社会性。除非一个人把自己禁锢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之中,不与任何人来往,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服饰可以只是他个人的私事。但是只要他与社会有了接触,与他人发生了交往,他的服饰就不再只是他个人的私事了。不论他自己是否自觉,也不管他自己是否承认,他的服饰在客观上就是一种象征、一种观念、一种态度、一种标志或一种礼仪。试想,在举行国旗升旗仪式的时候,一个人衣衫不整,或该脱帽而不脱帽,能说这是对国旗的尊重吗?光着膀子招摇过市,挤公共汽车,能说这是对他人的尊重吗?参加同学或朋友的生日宴会,衣冠不整,邋里邋遢,能说这是对同学或朋友的尊重吗?

如果我们明白了服饰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就不难理解服饰在社会交际中可以发挥协调人际关系的礼仪作用了。美国人约翰·摩劳伊在《为了成功,穿得体面些》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在纽约市联合总部安排了一个演员,让这个演员向100名秘书下达同样的命令:到他(摩劳伊)那里要回文件。在前50个秘书面前,这位演员穿着破损的黑皮鞋,缀着硕大的银鞋扣,青绿色西装俗不可耐,领带是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