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深远的民间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16:14:08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流传深远的民间故事

流传深远的民间故事试读:

前言

民间故事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在人民群众间广为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它的起源及发生、发展与人类生产实践的内容及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体现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活动。

本书选编了中外民间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经典,按照人物故事、节日故事、饮食故事、名胜古迹、动物故事分为五部分。

★ 人物故事:领略智者的智慧,学习仁者的豁达,哂笑愚者的蠢笨,品味百态人生,从而达到“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目的。

★ 节日故事:感受缤纷节日,了解民风民俗;学习传统节日知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 饮食故事:汇聚经典食物,畅饮醇酒与香茶,享受饕餮盛宴,增加人们对饮食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添生活的乐趣。

★ 名胜古迹:游览名山大川,领略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欣赏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让我们身心愉悦、心旷神怡,增强我们热爱大自然的信念,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动物故事:了解五彩缤纷的动物世界、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培养我们对动物的爱心,增强我们保护动物、珍惜动物的责任心,让我们明白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的道理,从而促进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本书内容丰富,寓生活知识、行为规范、处世准则于情节之中,富有想象力,知识性、思想性强。阅读这些故事,可以让读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优化品格,促进智商与情商的全面提升。

民间故事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的经典,正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恩格斯对民间故事给予的高度评价:“民间故事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

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本《流传深远的民间故事》吧!编者

一、人物故事

领略智者的智慧,学习仁者的豁达,哂笑愚者的蠢笨,品味百态人生,从而达到“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目的。

花木兰替父从军

魏社会经济经过孝文帝改革,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北定。但是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

花木兰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每家必须派一个男丁去当兵。看到通知后,木兰想到父亲老迈年高,又怎能参军打仗呢;自己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以弟弟的名字,代父从军。当木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后,刚开始全家都不同意,木兰想尽办法来说服家人。木兰的父亲本是一个老英雄,看女儿一片赤胆忠心,又有超群的武艺,便答应女儿穿上战袍,跨上战马,赶赴边关去报效祖国。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因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队伍的前面。在一次与敌兵交战中,花木兰见敌军三人夹击魏军贺元帅,她一马当先,解救了贺元帅,从而得到贺元帅的赏识。十二年过去了,身经百战的花木兰已晋升为将军。一天夜晚,花木兰巡营,忽听群鸟飞叫,料想定是敌兵前来偷营,立即禀告贺元帅并献计四面埋伏,智擒偷营敌人。果然,敌军中计,首领被擒。

从此,边疆安定,战事告休。花木兰在战争中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更不敢与元帅的女儿成婚,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千里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要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儿装。朝廷封花将军为尚书郎,贺元帅抬着礼物,领着众将,亲临花家探访。元帅召见花将军,其父唤弟弟出来参拜。元帅举目一看,惊讶不是花将军。花父没法,只好再唤花木兰出来。元帅一见,更是惊讶,责备花父屡次隐瞒是何道理。花木兰仿效男子声音叫了一声“元帅”,这才使元帅和众将认出她就是花将军。花木兰将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报效祖国的经过禀告贺元帅。元帅听后大为赞赏,称她真是一位巾帼英雄。从此,花木兰留在家中,孝敬父母,她的英雄故事,万世流芳。

曹冲称象

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有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等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只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是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杀了,难道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马上做好准备,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鲁班造伞

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那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很夏天,皮肤被太阳晒得火辣辣的;下雨天,衣服被淋得湿漉漉的。鲁班想:要能做个东西,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雨,那多好呢。

鲁班动起了脑筋。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一个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接着,他们隔一段路造一个亭子,造了许多亭子。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太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鲁班给大家做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并不是很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还得再想办法。

鲁班心想: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是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呢?为了这个事儿,他吃不香,睡不安。

鲁班想了许多天,还是没有想出来。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这时,许多小孩子在荷花塘边玩,一会儿,一个孩子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脑袋上。鲁班看见了就问他们:“你们头上顶着荷叶干什么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鲁班拿起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一面有一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鲁班的妻子听见他大呼小叫的,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了?”鲁班把刚做成的东西递给妻子,说:“你试试这玩意儿,以后大家出门去带着它,就不怕雨淋太阳晒了。”鲁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拿着这么个东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起来,那才好呢。”“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就跟妻子一起动手,把这东西改成活动的,用它就撑开,不用就收拢。这就是咱们今天用的伞。

阿诗玛

前有个叫阿着底的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从的姑娘,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阿诗玛。她渐渐地长大了,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阿诗玛“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小伙子看她看花了眼”。她能歌善舞,那清脆响亮的歌声,经常把小伙子招进公房。她绣花、织麻样样能干,在小伙子身旁像石竹花一样清香。

阿黑是个勇敢智慧的撒尼小伙子。他的父母在他12岁时,被土司虐待,相继死去。他被热布巴拉抓去服劳役。一天,他为主人上山采摘鲜果迷了路,在密林里挨冻受饿,受尽了惊骇,因怕主人责骂,不敢回去。正在这时,他遇到了放羊的小姑娘阿诗玛,她把阿黑领回家,阿黑被阿诗玛的阿爹、阿妈收养为义子。从此,阿黑和阿诗玛两小无猜,相亲相爱。渐渐地,阿黑长成了大小伙子,他的性格像高山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成了周围撒尼小伙子的榜样。人们唱歌夸赞他道:圭山的树木青松高,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万丈青松不怕寒,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

阿黑十分勤劳,很会种庄稼。他在石子地上开荒种包谷,包谷比别人家的长得旺,包谷穗也比别人家的长得长。他上山砍柴,比别的小伙子砍得多。他从小爱骑光背马。他调理的马,骑起来矫健如飞。他挽弓射箭,百发百中。他的义父格路日明把神箭传给了他,使他如虎添翼。阿黑喜欢唱歌,他的歌声特别嘹亮。他喜欢吹笛子和弹三弦,他吹的笛声格外悠扬,他弹的弦子格外动听,不知吸引过多少姑娘。这年火把节,阿诗玛与阿黑互相倾吐了爱慕之情以后,这对义兄妹便双双定了亲。

一个街子天,阿诗玛前去赶街,被阿着底的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中了,他要娶阿诗玛做媳妇。他回家央求父亲热布巴拉,请媒人为他提亲。热布巴拉早就听说阿诗玛的美名,马上答应了儿子的请求,请有权有势的媒人海热立即到阿诗玛家说亲。海热到了阿诗玛家,用他那麻蛇般的舌头,夸热布巴拉家如何如何好,怎么怎么富,阿诗玛嫁过去怎样怎样享福。阿诗玛听了之后说:“热布巴拉家不是好人家,他家就是栽起鲜花引,蜜蜂也不理他,清水不和浑水在一起,绵羊不能伴豺狼。”阿诗玛的回答惹恼了海热,他威胁道:“热布巴拉家是阿着底有钱有势的人家,热布巴拉的脚跺两跺,阿着底的山都要摇三摇。你要是不嫁过去,当心丢了家!”阿诗玛不管海热怎样威胁,就是不嫁。

转眼间,秋天到了,阿着底水冷草枯,羊儿吃不饱肚子,阿黑要赶着到很远的滇南热地方去放牧。临走时,阿黑向阿诗玛告别。他们互相嘱咐,依依不舍。阿黑走后,热布巴拉便起了歹心,派如狼似虎的打手和家丁抢走了阿诗玛。他想让阿诗玛磕了头,吃了酒,见了客,生米做成熟饭,不嫁也得嫁。阿诗玛忠于她与阿黑的爱情,她被抢到热布巴拉家以后,在热布巴拉夫妇的威逼利诱面前,始终不从,拒绝与阿支成亲。财主捧出金银财宝,指着谷仓和牛羊对阿诗玛说:“你只要依了阿支,这些都是你的。”阿诗玛瞧也不瞧,轻蔑地说:“这些我不稀罕,我就是不嫁你们家。”阿支绷着瘦猴似的脸,眨巴眨巴眼睛,恶狠狠地骂道:“你不答应嫁给我,就把你家赶出阿着底!”阿诗玛毫不畏惧地说:“大话吓不了人,阿着底不属于你一家的。”热布巴拉见阿诗玛软硬不吃,恼羞成怒,就命令家丁用皮鞭狠狠地抽打阿诗玛,阿诗玛被打得遍体鳞伤。热布巴拉的老婆诅咒阿诗玛是“生来的贱薄命,有福不会享”。阿诗玛被关进了黑牢,但她坚信,只要阿黑知道她被关在热布巴拉家,一定会来救她。

一天,阿黑正在牧羊,从阿着底来报信的人找到了他,告诉了阿诗玛被抢的消息。阿黑闻讯后,很为阿诗玛的安全担心,他立刻跃马扬鞭,日夜兼程,跨山涧,过险崖,赶回家来搭救阿诗玛。他来到热布巴拉家门口,阿支紧闭铁门不准进,提出要与阿黑对歌,唱赢了才准进门。阿支坐在门楼上,阿黑坐在果树下,两人对歌对了三天三夜。阿支缺才少智,越唱越没词,急得脸红脖子粗,声音也变得像癞蛤蟆叫似的,越来越难听了;而有才有智的阿黑越唱越起劲,脸泛笑容,歌声响亮。阿黑终于唱赢了,阿支只得让他进了门。但阿支又提出种种刁难,要和阿黑赛砍树、接树、撒种。这些活计阿支哪有阿黑熟练,阿黑件件都胜过了阿支。热布巴拉眼看难不住阿黑,便想出一条毒计,皮笑肉不笑地说:“天已经不早了,你先好好睡一觉,明天再送你和阿诗玛一起走吧!”阿黑答应住下,被安排睡在一间没有门的屋子里。半夜,热布巴拉指使家丁放出三只老虎,企图伤害阿黑。阿黑早有准备,当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来时,他拿出弓箭,对准老虎连射三箭,射死了老虎。第二天,热布巴拉父子见老虎死了,很惊异,再也无计可施,只好答应放阿诗玛。可当阿黑走出大门等候时,热布巴拉又变卦了,立即关闭了大门,不放出阿诗玛。

阿黑忍无可忍,立刻张弓搭箭,连续射出三箭。第一箭射在大门上,大门立即被射开;第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房屋震得嗡嗡响;第三支箭射在供桌上,震得供桌摇摇晃晃。热布巴拉吓慌了,连忙命令家丁拔下供桌上的箭。可是,那箭好像生了根,没人能够拔得下。他只好叫人打开黑牢门,放出阿诗玛,并向她请求道:“只要你把箭拔下来,我马上就放你回家。”阿诗玛鄙夷地看了热布巴拉一眼,走上前去,像摘花一样轻轻地拔下了箭,然后同阿黑一起离开了热布巴拉家。

热布巴拉父子眼巴巴看着阿黑领走了阿诗玛,心中很不服气,但又不敢去阻拦。心肠歹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又想出丧尽天良的毒计。他们知道,阿黑和阿诗玛回家要经过十二崖子脚,便勾结崖神,要把崖子脚下的小河变成大河,淹死阿黑和阿诗玛。热布巴拉父子带着家丁赶在阿黑和阿诗玛过河之前,趁山洪暴发把小河上游的岩石扒开放水。正当阿黑和阿诗玛过河时,洪水滚滚而来,阿诗玛被卷进漩涡,阿黑只听到阿诗玛喊了声“阿黑哥来救我”,就再也没听见她的声音,没看见她的踪影了。

阿诗玛不见了,阿黑挣扎着上了岸,到处寻找阿诗玛。他找啊找,找到天放晴,找到大河又变成小河,都没有找到阿诗玛。他大声地呼喊:“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可是,只听到那十二崖子顶回答同样的声音:“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

原来,十二崖子上的应山歌姑娘见阿诗玛被洪水卷走,便跳入漩涡,排开洪水,救出阿诗玛,一同在十二崖子住下。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抽牌神(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

阿黑失去了阿诗玛,但他时时刻刻想念着她。每天吃饭时,他盛着包谷饭,端着饭碗走出门,对石崖子喊:“阿诗玛!阿诗玛!”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便应声:“阿诗玛!阿诗玛!”

小伙伴们在阿诗玛站的石崖子下,对着石崖子上的阿诗玛弹三弦,吹笛子,唱山歌,那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也会应和着铮铮弦音、悠扬笛声,唱起山歌。

阿诗玛的声音永远回荡在石林;她的身子,已经化成山崖,永远和她的乡亲相伴。从此,你怎样叫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

长发妹

高山腰有一道长长的瀑布,像个女人躺在悬崖上把她的又长陡又白的头发垂下山来一样。当地的人叫这瀑布做白发水。

这里流传着一个长发妹的故事哩。

很早以前,陡高山附近是没有水的。这里人们吃用的水和田地里用的水都要靠天下雨,若天不下雨就得到七里外的小河里去挑水。因此,这里的水像油一样宝贵。

陡高山附近的村庄有个姑娘,她的头发青黝黝的,由头顶拖到脚后跟。平日里,她总是把头发盘在头顶上,头顶上盘不完就绕在颈上、肩上。大家叫这姑娘长发妹。

长发妹家里只有一个风瘫的妈妈,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整个家只靠长发妹一个人养猪来维持生活。她每天把头发盘在头上、颈上,到七里外的小河里挑水,又到陡高山扯猪菜回来喂猪。她每天都忙这忙那,一刻都无法休息。

有一天,长发妹背起竹篮到陡高山上去扯猪菜。她爬上了山腰,爬过一个大悬崖,看见一个萝卜长在大石壁上,叶子翠翠绿绿的,非常可爱。

她想:这个萝卜拔回家去煮来吃,一定香甜可口。

她双手用劲一拔,拔出萝卜就看见一个圆圆的洞眼,从洞眼里流出一股清澈的泉水来。一会儿,“刷”的一声,萝卜从她手里飞了出去;再“卜”的一声,萝卜又塞在石壁上的洞眼里,水也流不出来了。

长发妹口很渴,想喝水。于是,她又把萝卜拔出来,洞眼里又流出了泉水。她将嘴凑近洞眼,饱饱地喝了几口水。这水清凉又甘甜,像雪梨汁一样。但是,她的嘴刚离开石洞眼,“刷”的一声,萝卜从她手里飞了出去;再“卜”的一声,萝卜仍旧塞在石壁上洞眼里,水流不出来了。

长发妹在悬崖上呆呆地望着。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把长发妹刮到一个山洞里。

山洞里的石墩上坐着一个满身黄毛的人。他对长发妹恶声恶气地说:“我这个山泉的秘密给你发现了,你可不能告诉别人。你若告诉别人,别人也来这里取水,我就杀死你。我是山神,你记着!”又刮起一阵大风,把长发妹刮到山脚底。

长发妹闷头闷脑地走回家去。

她不敢把泉水的事告诉妈妈,更不敢告诉给村上的人。她一想到凶恶的黄毛人,马上满身鸡皮疙瘩。

长发妹是个好心肠的姑娘,她怎能不把泉水的消息告诉给村上的人听呢?然而,她又怎么敢把泉水的消息告诉给村上的人呢?她痛苦极了!原本活蹦乱跳的长发妹,近来变得呆头呆脑的了。

她看见田地里的土干巴巴的,庄稼枯黄黄的;看见村上的男女老少每天挑着水桶到七里外的小河里去挑水,每个人都是汗流满面、气喘吁吁的。

她想告诉村上的人:陡高山上有泉水,只要扯掉萝卜,砍碎萝卜,凿大洞眼,泉水就会哗哗流下山来。她嘴一张,刚说出“陡高山上有……”,可一想到凶恶的黄毛人,她的话就咽进肚子里去了。

她痛苦极了!

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日像个哑子,像个呆子。她的眼睛不再是水汪汪的,而是阴暗暗的了;她的脸蛋不再是红绯绯的,而是黄蜡蜡的了;她的长头发不再是青黝黝的,而是枯焦焦的了。

妈妈抓住长发妹瘦瘦的手说:“孩子,你怎么了?你生病了吗?”

可是,长发妹咬住嘴唇,不说话。

一天一天过去,一月一月过去。

长发妹的头发由青黝黝变成白雪雪的了。她没有精神梳理,也没有精神挽起,让这白雪雪的长头发散披在身上,像一个白毛人。“啊,好奇怪啊!年纪轻轻的姑娘,满头白雪雪的头发!”

这话在各处传讲着。

长发妹呆呆地靠在大门口,望着来来往往的人。她喃喃地说:“陡高山上有……”她说到这里,就用牙齿紧咬住嘴唇,咬出一个个的血印子。

有一天,长发妹靠在门口,看见一个白胡子老人由七里外的小河里挑回一担水,颤颤巍巍地走在路上。一不留心,踢到了一块石头,跌倒在地上。水桶坏了,水泼光了,老人的腿子撞破了,鲜血一直淌着。

长发妹跑过去扶起老人。她撕下一块衣襟,蹲下来替老人包住伤口。听着老人哎哟哎哟地哼着,看着老人紧闭着的眼睛和脸上不断抽搐的皱纹,长发妹自言自语地说:“长发妹,你好怕死啊!因为你怕死,田地里的泥土才干巴巴!因为你怕死,田地里的庄稼才黄枯枯!因为你怕死,全村的人才累得汗流满面、气喘吁吁!因为你怕死,老爹爹才跌断了脚!你,你,你!……”她捶打着自己的头。

她再也忍不住了。她忽然大声地对老人说:“老爹爹,陡高山上有泉水啊!只要拔掉萝卜,砍碎萝卜,凿大石洞眼,泉水就会哗哗地流下山来了。真的,真的!我亲眼见过!”

她不待老人回答,她站了起来,披着长长的白头发,像疯子一样在村上来回跑着,大声呼喊:“陡高山上有泉水啊!只要拔掉萝卜,砍碎萝卜,凿大石洞眼,泉水就会哗哗地流下山来了。真的,真的!我亲眼见过!大家快去吧!”

接着她又说出发现泉水的经过,只是没有把山神威胁她的话说出来。

村里的人素来认为长发妹是好心肠的孩子,大家都相信她的话。他们有的拿菜刀,有的拿钢凿,跟着长发妹爬上陡高山,爬过大悬崖。长发妹双手拔下石壁上的萝卜,丢在石头上,说:“大家砍碎这萝卜,快!砍碎它,快!”几把菜刀剁剁剁的,把萝卜砍成了碎渣渣。

石洞眼的泉水刷刷地射出来了。可是,石洞眼只有茶杯大,泉水流出不多。长发妹又说:“大家用钢凿用力凿啊!把石洞眼凿得宽宽的,快凿呀!快凿呀!”于是大家动起手来,凿呀凿呀,一会儿,石洞眼有大碗那么大了!再一会儿,石洞眼有水桶那么大了!再一会儿,石洞眼有大水缸那么大了!泉水哗啦啦地向山下奔流下去。

人们欢呼雀跃,并哈哈笑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大风刮来,长发妹不见了。

大家都看着泉水笑,没有发现长发妹已经不在人群里了。

后来有人说:“长发妹呢?”随着有人回答:“她大概是先回家了吧,回去向生病在床的妈妈报告好消息去了!”

大家欢欢喜喜地爬过悬崖,向山下走去。可是,长发妹不是先回家,而是被山神抓去了。山神用一阵风把长发妹抓进山洞。他大声叱责说:“叫你不要告诉别人,你却带起大批人来砍碎萝卜,凿大石洞眼。现在要把你杀死!”

长发妹披着白头发,冷冷地说:“为了大家我愿意死。”

山神磨着牙齿说:“我不让你好好死!我要你躺在悬崖上,让泉水从高处冲在你身上,叫你长期受痛苦!”

长发妹冷冷地说:“为了大家,我愿意被水冲。可是,我请求你让我回家一趟,让我托人照顾我生病的妈妈和几个猪仔。”

山神想了一想,说:“我就让你回家一趟。你若不来,我就封住泉水,还要杀死全村的人!你来时,自己躺在悬崖上,不要再来麻烦我了!”

长发妹点点头。

一阵大风把长发妹从洞里刮下山去。

长发妹望着泉水哗啦啦地流下山来,望着田地里水汪汪的,望着庄稼青乎乎的,她笑了,心满意足地笑了!

她回到家里,她不能把实话对妈妈讲啊!讲了会急死妈妈的。她只说:“妈,陡高山上有水流下来了,我们村上不愁水了。”接着又说:“妈,邻村的小姐妹邀我去玩几天,我交代隔壁婶婶来照顾你和小猪。”

妈妈笑着答应说:“好的!”

长发妹到隔壁交代了婶婶,回转家来摸着妈妈的脸,说:“妈,我说不定要在邻村玩十几天啊!你……”

妈妈说:“你高兴玩就玩吧!隔壁婶婶是个好人,会照顾我的。”

长发妹忍不住又摸摸妈妈的脸,摸摸妈妈的手,眼泪不停地往下流。她到猪栏边,摸摸小猪的头,摸摸小猪的尾巴,想到自己再也见不到它们了,不禁又红了眼眶。

长发妹在屋门口说了一句:“妈,我走了!”不等妈妈回话,就甩甩长长的白头发朝陡高山走去。

半路上有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以前,长发妹经过这里,总会坐在树下的石块上乘凉。于是她走过树底,摸一摸树干,说:“大榕树啊,以后我不能再来你下面乘凉了!”

忽然,大榕树后走出一个高大的老人,绿色的头发,绿色的胡子,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他说:“长发妹,你去哪里呢?”

长发妹叹了一口气,低着头不出声。

老人说:“你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你是好人,我要救你。我凿了一个像你的石头人。你来大树后面看吧!”

长发妹转过大树后,看见一个用大石头凿成的石姑娘,很像自己,只是没有头发。长发妹呆住了。

老人说:“山神要你躺在悬崖上被水冲,这苦可受不了呀!我把这石头人扛到悬崖上,让石头替你受刑,只是这个石头人缺少长长的白头发。小姑娘,你稍微忍受一下,我把你的白头发扯下来,安在石头人的头上。这样,山神才不会疑心。”

老人不待回答,就按住长发妹的头扯头发。一索一索地扯下,一索一索地安在石头人的头上。说也奇怪,扯下来的头发一安上就生了根。长发妹的头光了,石头人的头上却长满了雪白的长头发。

老人笑笑地说:“姑娘,你回家吧,这村里的田地有水了,你和村里的人下田耕种吧!以后村里人的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说完,他扛起石头人,飞快地朝陡高山跑去。

绿老人扛着白头发的石人,爬上陡高山,走到悬崖边。他把石人放去上去,让急流的泉水冲着。泉水冲在石人身上,依着石人的头发流下山来,长长的,白白的。

啊!白发水!白发水!

长发妹靠着树干看呆了。她忽然觉得自己头上痒痒的,伸手一摸,啊!头发又长出来啦!啊!头发又长长地垂下地来啦!她用手拉过前面一看,啊!青黝黝的!她高兴得跳起来!

她在大榕树下等了许久,不见绿老人回来。忽然,微风吹来,大榕树枝摇叶动,并发出了声音:“长发妹,山神被瞒住了,你赶快回家去吧!”

长发妹望望陡高山上长长的白发水,望望山脚下青乎乎的庄稼,望望田头地尾高高兴兴的人们,望望绿幽幽的大榕树。她甩着青黝黝的长头发,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

前有一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子的模样,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来到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此人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祝英台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在学习上他们常常一起谈诗论文,谈得情投意合;在生活上他们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后,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读整整三年,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学堂里的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两人早已心心相印了。

回到家后,梁山伯立刻请人到祝家去提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梁山伯这个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与父母抗争以反对“父命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变得异常镇静,并且还顺从父母答应了马家的婚事。到了成亲这天,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非常热闹。但是,当迎亲的队伍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在地上放声大哭。霎时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梁山伯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进裂开的坟墓。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迎亲的人只看见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灿烂的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却不知道新娘的去向了。

白蛇传

明时节,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来来往往的游人络绎清不绝,真是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图画。突然,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个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尽管她们是妖怪,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为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变成人形,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正当二人玩耍得高兴时,天公却不作美,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在发愁之际,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以后,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也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二人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名为“保和堂”的药店,过着幸福的生活。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疑难病症的病人,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因此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甚至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生意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相应地变少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来到“保和堂”门外,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他便知道了白素贞的真实身份: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由一条白蛇变的!

法海是个略懂小法术却心术不正的和尚。他自从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就整天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金山寺,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听不进他的话,也不上他的当,于是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金山寺里了。“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绝放人,无奈之下,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见水即将漫过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将水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水就是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里,并将她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年都藏在深山练功,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打败了法海,并将法海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白娘子夫妻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韩愈投书苍龙岭

龙岭是西岳华山的一处著名景观,也是从云台峰通往“天外苍三峰”的一条险径。远远望去,像一条直冲云霄的游龙,游行在两山之间,龙脊突兀,宽不足三尺,两边皆为万丈深渊。云涌华山之时,苍龙岭若隐若现,十分神奇险峻。苍龙岭的顶端有一“逸神崖”,上刻“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这处遗迹蕴含了一段唐朝杰出文学家韩愈游览华山的有趣故事。

韩愈在唐朝后期被贬后,心情十分不好,刚好遇到他的侄子韩湘子和华山修道士吕洞宾,二人劝说韩愈去华山一游,以解心头之闷。韩愈一向对名山大川比较感兴趣,但因以往政务冗忙,没有闲余时间,所以很少出去浏览,今日,经他俩一提,正合其意,便道:“也好。只是道路崎岖,如何去得?”韩湘子道:“这有何难?”于是两个道人携着韩愈飘至山顶,将韩愈放下后两人就离去了。

韩愈站在山顶,放眼环视,只见华山层峦叠嶂,苍松郁郁,小径通幽,奇鸟鸣丛,悦耳动听,好似人间仙境一般。他漫步山上,观赏了镇岳宫、玉井楼、二十八宿潭。他纵目西峰,气势磅礴,莲叶覆顶,开石为洞,庙宇依山势而建,道路凿巨石而成,山日天光,光辉相映,翠草绿树,互为衬托。无限奇景佳境使得韩愈诗兴大发,于是吟道:“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疴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寅缘。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吟完之后,又兴致勃勃地登上极顶仰天池,享受一下那“可通帝座”的最高点。他来到南天门,观看了凌空高撑的长空栈道。他怀着欲罢难舍的心情,走遍了东峰,领略了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下了金锁关,来到五云峰,他心想“上山容易下山难”,便迈开脚步往下走,转眼来到“苍龙岭”顶端,往下一看,天际茫茫,苍龙岭形似云雾中的一座独桥,两边深不见底。面对此景,韩愈不由得目瞪口呆,两腿发软,一步也不敢迈出了(唐时的华山,不像现在这样凿石为阶,设栏护路,履险如夷。唐时不过是在“龙”的脊背上粗凿了几个石窝而已,游人到此,只能手脚并用攀爬而上下,像这样的险境,怎能不使善习文弄墨的韩愈胆战心惊呢?)。但形势所逼,又不得不下山,因为当时的华山非今日可比,荒寂无人,虫兽出没,不是久留之地。韩愈鼓足勇气向下走,但走不了几步又退回来,脚下还不时打滑,紧张得冷汗直流,浑身颤抖。为减轻行李,他把所带的书籍都丢下岭去,但还是不能前行半步。被困多时的韩愈,突然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不由得放声大哭,并悲叹道:“难道我韩愈就葬身于此了?!”但韩愈毕竟是位大智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愿望使他急中生智: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砚台,很快写好了一封求救信扔下山去。不久之后,华山采药者捡到此信,并报告了华阴县令,县令立即派人将韩愈救下山去。

后来,有一位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于是大笑不止。后人又在旁边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作诗云:“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苦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韩愈在苍龙岭留下的这段逸事,为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和遐想,而苍龙岭的险峻和神奇迷人的魅力也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唐伯虎妙对点秋香

说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他玩世不恭又才气横溢,诗话文并举,与祝允明、文徴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徴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但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他在华府担任书童,终日陪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

有一天,华太师带着两个儿子,还有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游得兴致正浓的时候,他突然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的学业。他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谁都知道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是一对活宝,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师爷是一个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须拍马,他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这是绝对,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对出下联。佩服!佩服!”

唐伯虎听了师爷的话,不禁哂笑。华太师得到师爷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但看见华安哂笑,顿时勃然大怒道:“大胆奴才!你为何哂笑?难道你能对此联?”

唐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试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那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口说到:“梅花桂花玫瑰花……”但念到此就卡住了,华太师说:“对下去!”

唐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非常尴尬,快要被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脑中灵光一现,于是他脱口而出:“春香秋香!”

华太师点头赞道:“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华太师看着自己愚昧的儿子感叹道:“鸡冠花未放!”华安瞟了逢迎拍马的师爷一眼,讽刺答道:“狗尾草先生!”

从此,华太师就不敢小看华安了,从交谈中,知他很有学问,但是总以为他真的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华太师哪里想到华安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为了秋香姑娘,卖身为奴,做出这样的荒唐事。此后,华安就代替了师爷的地位,教导两位公子读书识字。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调教,华文、华武后来大有长进,也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唐伯虎就选了早已相中的秋香,成为文坛的千古风流佳话。

宰相肚里能撑船

时候,有个年近古稀的老宰相,又娶了一个名叫彩玉的小媳古妇。十八岁的彩玉,长得如花似玉。自从嫁给这位老宰相,虽说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她总是闷闷不乐,暗暗埋怨父母不该把她嫁给一个年迈的老头子。

一天,彩玉独自到后花园赏花散步,碰上了一个正在工作的年轻的小花匠。这位花工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两人一见钟情。从那日起,彩玉常常偷偷地到花园里同花匠相会。有一回,彩玉对花匠说:“你我花园相会,毕竟不是长法。我有一计,可使咱俩天天相会,如同夫妻一般。”花匠问什么妙计,彩玉就向花匠照实说出了自己的主意。

原来,老宰相恐怕误了早朝,专门养了一只“朝鸟”。这鸟天天五更头就叫,老宰相听到鸟叫,就起身上朝。彩玉让小花匠四更就用竹竿捅“朝鸟”,让它提前叫唤,等老头子一走,他俩就可团聚了。

这天,老宰相听到“朝鸟”的叫声,连忙起身上朝。等来到宫殿外,刚好鼓打四更。他想,这鸟怎么叫得不准了?于是就转身回了家。他走到自家的房门外,听到彩玉说:“以后早点来捅一下朝鸟。”停了一霎又说:“你这个小花匠真像一枝花。”小花匠说:“你活像粉团,却配了一块干巴姜,多可惜呀。”宰相听到这里,气得浑身发抖,但并没有声张,又上朝去了。

第二天正是一年中的中秋佳节,老宰相有意把彩玉和花匠叫来,一起在后花园牡丹亭中吃酒赏月。酒过三巡,月到中天,老宰相捋了捋胡子说:“今晚咱们赏月作诗,我先作,你俩也要接我的诗意作上几句。”说完就高声吟道:“中秋之夜月当空,朝鸟不叫竹竿捅,花枝落到粉团上,干姜躲在门外听。”

花匠一听,自知露了馅,扑通跪在桌前,说:“八月中秋月儿圆,花匠知罪跪桌前,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彩玉见事情已经挑明,也连忙跪倒在地,说:“中秋良宵月偏西,十八妙龄伴古稀,相爷若肯抬贵手,粉团刚好配花枝。”

老宰相听了哈哈大笑说:“老少匹配本不宜,意马难拴我自知。花枝应偕粉团去,速离相府成夫妻。”

彩玉和小花匠听了,连忙叩头谢恩,携手离府而去。

和尚戏乾隆

隆皇帝游江南,其实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怕江南百姓造乾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

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一个和尚,名叫诋毁。这和尚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欢议论天下大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毫无顾忌。只因他讲得有理,骂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亲近他。

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样一个和尚,他眉头就打起个疙瘩,心想:这老和尚取这样一个怪名号,必定是个隐迹山林的明朝遗老、不守本分的人。我倒要去听听他到底诋毁些什么。于是,他换上一身蓝衫,拿把描金折扇,扮成秀才的模样,一摇一摆地去游净慈寺,指名要会会那位众人口中的诋毁和尚。

诋毁和尚从寺里出来,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的呢?”诋毁和尚说:“我嘛,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问我这些做啥?”乾隆皇帝没得话讲了,眼光一扫,看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哩!后来那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这破麻皮的袈裟来啦!不过我穿的虽然破烂,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穿着官服的老爷,看起来一表人才、富丽堂皇,暗地里男盗女娼。”

乾隆皇帝当头挨了一闷棍,又发作不出来,心里恨恨地想:这诋毁和尚,果然名不虚传!总得找个岔子,好狠狠地治他的罪。他肚皮里打着恶算盘,面孔上却堆起假笑,叫诋毁和尚领他进寺里到处转转。

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篮。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随手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又问:“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呢?”诋毁和尚道:“这个吗,我们都叫它竹肉。”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一个新鲜的名称哪!”诋毁和尚打个哈哈说:“老客人呀,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哩!”

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原来当时正在大兴文字狱,朝廷专门找岔子杀人。如果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片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一个岔子,结果却被和尚嘲笑了一番。乾隆皇帝进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又到罗汉堂看了佛像。最后,他们来到香积厨。

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见灶下放着一担豆芽菜。偏巧这时窜过来一条小狗,扯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啦!”

乾隆皇帝鼻孔里哼了一声,说:“有狗尿浇在上面,怎么还说它是干净的呢?”诋毁和尚哈哈大笑:“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看见只当没看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作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哩!”

乾隆皇帝听了这话语,气得火冒三丈,但又怕泄露了自己的身份,不好发作。心想再找个岔子,一时却想不出题目。正在为难之际,突然听到厨房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卖茶叶蛋啰!”他灵机一动,说肚子饿了,就以买茶叶蛋为借口,灰溜溜地从后门溜走了。

大脚马皇后

皇后是明朝的第一个皇后,即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妻子。她死马后陪葬在朱元璋的陵寝,尊谥为“孝慈贞化哲惠仁徽成天毓圣至德高皇后”,是明代谥词最长的皇后,也是明代唯一能当得起这么长谥词的皇后。但是,在那些旧文人的眼里,马皇后什么都好,却天生大脚,这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

元朝末年发生了白莲教大起义,马皇后的父亲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女儿去投靠在濠州起义的好友郭子兴。马父在死之前把女儿托付给郭子兴,郭子兴便把马小姐收为义女,视若己出,十分疼爱她。而此时的朱元璋还只是郭子兴帐下的一名小卒,但朱元璋计谋多,有决断,作战勇敢,很快便升为亲兵九夫长。郭子兴也越来越倚重这个和尚出身的九夫长,什么事都和朱元璋商量,对他言听计从,为了笼络住朱元璋,他就把自己的义女马小姐嫁给朱元璋。这时朱元璋二十五岁,而马小姐二十岁。

朱元璋和马秀英刚结亲时,一看马秀英的那双大脚,还真觉得有点头疼,马秀英看出他的心思了,就说:“我也不嫌你长得像个丑八怪,你也别嫌我大脚。咱们两个将就吧。”这马皇后是一个没有缠过足的大脚女人。

可别小看这缠足,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如果谁家的姑娘不缠足,长出和男人一样大小的脚来,这姑娘即使长得再漂亮,身材再苗条,也会被别人看作丑八怪。当时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姑娘脚大,难找婆家”,姑娘们必须要有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才算得上漂亮。

马皇后小时候怎么会不缠足呢?原来,她的父亲马公是郭子兴的好朋友,经常随郭子兴外出打仗,而她的母亲死得特别早,家里没人照顾马姑娘,所以马姑娘的脚也就没有缠。马皇后当姑娘的时候,别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马大脚”。她当了皇后,尽管别人不敢再这么叫她了,可仍然还有很多人在背地里暗暗叫她“大脚皇后”。

婚后夫妻两人恩爱,相敬如宾。马氏温柔贤惠,很受朱元璋的敬重。她知道朱元璋虽然胸怀大志,但和自己一样出身穷苦,识字不多,便时常规劝朱元璋征战之余,多多读书。朱元璋很听从马氏的劝告,没事之时,就加强学习,很快就能读书断句,还能写诗。马氏自己也对读书识字十分用心,她在军中见有文书,就叫人教她认字。朱元璋凭着自己的才能,慢慢成为郭子兴手下的干将。郭子兴的儿子对朱元璋十分妒忌、怨恨,时常在父亲面前进谗言,因此朱元璋和郭氏父子的关系都很紧张。马氏对这种情况很担忧,时常劝朱元璋对郭子兴更加恭敬一些,作战时如果有什么掳获,也都献给郭子兴和他宠爱的二夫人,马氏自己也经常把金银首饰送给二夫人,谎称是朱元璋让她孝敬二夫人的。有了马氏的居中调解,才使朱元璋避免和郭子兴反目成仇,朱元璋才得以从容积蓄自己的力量。

一次,朱元璋又惹怒了郭子兴,被郭子兴幽禁了起来,还不许别人送茶饭进去。马氏便把热腾腾的炊饼揣在怀里,偷偷拿给朱元璋,自己的胸口却被烫得通红。朱元璋四处征战,难得在家里好好吃一顿饭,马氏便总准备好一些干粮腌肉,想法子让丈夫能够吃饱。丈夫在前线征战,她便带着妇女在后方缝衣做鞋。如果前方打了胜仗,她便拿出自己家中的财物犒劳士兵,大家都称赞她贤惠。

后来,朱元璋在南京即位,马氏也被册封为皇后。这时马皇后已经三十五岁,但朱元璋还是十分敬重她,马皇后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每天马皇后都叫女官教自己读书,让自己知道历代有名妇女的事迹,以此来要求自己。虽然这时马皇后已经贵为一国之后,但她还是坚持照料朱元璋的饮食起居,别人劝她不必如此操劳,她却说:“侍奉丈夫是我的分内事,不能推辞。”她自己的衣服破旧了,也舍不得换新的。朱元璋看到妻子这样贤惠,时常对群臣感慨地说:“皇后和我同起布衣,历尽忧患。朕每每不能忘怀当年她不顾灼伤皮肤,为朕送来热食。而当朕受到郭公的猜忌,几乎被置于死地时,皇后更是为朕多方设法周旋,救我于危难之中。如果没有皇后,我哪里会有今天?朕怎么敢因为现在富贵了而忘了以前贫贱时的妻子?”马皇后却说:“妾听说,夫妇相保易,而君臣相保难。陛下能够不忘怀臣妾,更希望陛下始终不忘群臣百姓。”

危难时,患难与共容易;而富贵时,君臣相保难。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干政的情况,数兴大狱,杀戮功臣。当时宋濂被牵连进宰相胡惟庸的谋反案。宋濂是明初的大学问家,编撰过《元史》,还做过太子的老师。虽然这时宋濂已经辞官回乡,但朱元璋并不准备放过他。太子听说皇上要杀自己的老师,急得跳了水,幸亏被侍卫救起来。马皇后听说了以后,暗自想好了办法。这天,朱元璋入宫用膳,发现一桌子全是素菜,问是什么缘故。马皇后说:“平常人家请个教书先生,始终是礼敬有加。宋老先生这些年来,教导诸位王子,十分辛苦。我们今天吃素为他祈福。”朱元璋一听,又是为宋濂求情,顿时勃然大怒,甩手而去,但因为马皇后的求情,他还是放过了宋濂,只是把他发配到茂州。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动辄杀人,马皇后经常委婉开导。一次,朱元璋听说参军郭景祥的儿子不孝,竟然要杀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十分生气,当下就要杀掉他。马皇后劝道:“郭景祥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如果杀了他,郭景祥就绝后,况且这件事不一定是真的。”一探查,郭景祥果然是被冤枉的。又一次,一个宫女惹得朱元璋非常生气,便要亲自惩处这个宫女,马皇后也装作非常生气,马上把这个宫女交给宫正司议罪。朱元璋问:“这是为什么?”马皇后说:“你正在气头上,对这个宫女可能会惩罚过重,交给宫正司,他们会秉公处理的。”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的是“福”字倒贴也与马皇后有关。一次正逢元宵,朱元璋在应天府(即南京)的街上赏花灯,看见其中一幅画,画中一个妇人骑在马上,怀里抱着大西瓜,而且赤着大脚。朱元璋勃然大怒,认为这是用来讥讽马皇后出身寒微,没有裹脚。竟敢污辱母仪天下的马皇后,一定要严惩。于是朱元璋吩咐侍从走到挂着这幅画的那条街,在各家各户的门上都贴上一个倒转的“福”字,作为标记,明天再一起算账。朱元璋回宫后,心里还是闷闷不乐,马皇后见他这样,便询问侍从,得知明天被倒贴上“福”字的人家便会受到惩罚,而且这大祸还是由她而引起的,十分着急。马皇后对朱元璋苦苦求情,但朱元璋怒气未消,她只好暗中再派侍从在全应天府各家各户的大门上依样贴上倒转的“福”字。第二天,朱元璋派侍从抓人时,被全城倒转的“福”字弄得糊涂了,不知该抓谁。朱元璋知道马皇后的苦心,再加上过了一夜,怒气也慢慢平息了,便不再追究此事。应天府的居民们看到自己之所以能平安无事,都是拜这个倒转的“福”字所赐,自此之后,每逢过年时,便贴上一个倒转“福”字以祈求万事如意、合家安康。虽然这个故事难辨真假,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马皇后仁德的形象深入民心。

马皇后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地维持着宫廷里、君臣间、君民间的和睦,为朱元璋减少了很多的杀戮。后来马皇后病重,朱元璋寝食不安,到处求神拜佛,为皇后祈福,又征召天下名医为其诊治。马皇后对朱元璋说:“生死由命,祈福有什么用呢?而药也只能医治不死病,臣妾不行了,陛下千万不要因此加罪于为我诊治的御医。”到了弥留之际,朱元璋紧紧握着马皇后的手,恸哭不止。马皇后看着逐渐苍老的丈夫,想起以前陪伴他一起征战天下的岁月,最后对朱元璋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这年马皇后五十一岁。失去马皇后的朱元璋,性格变得更加暴躁,马皇后临终所期待的君臣相安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明初功臣被朱元璋屠戮殆尽与马皇后过于早逝也有关系。

马夫与妻子

子是齐国的宰相。有一天,晏子坐着马车出门时,正好从马晏夫的家门前经过。马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看见丈夫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的伞盖下,得意洋洋地挥着鞭子,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她非常生气。

晚上,马夫回家后,妻子毫不犹豫地提出要和他离婚。马夫一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急忙问妻子:“你为什么要离婚呢?”

妻子说:“晏子是齐国的宰相,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威望。今天,我看见他低着头坐在车子上,态度非常谦虚。但是,你呢?你只是一个马夫,却摆出一副得意洋洋、神气活现、自以为很了不起的样子。所以,我不愿再跟你一起生活了,我要和你离婚。”

听了妻子的话,马夫感到非常惭愧,并诚恳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马夫改变了态度,变得很谦虚了。

晏子看见马夫的态度与以前不一样了,非常奇怪,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马夫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晏子。

晏子觉得马夫能够知错就改,是可用之材,就向齐王推荐他做了官。

郑板桥辞官

代书画家、诗人郑板桥担任知县时,经常化装成老百姓,带清着衙役到民间私访。有一次,他一个多月没回县衙,带的干粮吃光了,银钱也用完了,只剩下了三个鸡蛋。这天晚上,郑板桥和两个衙役在村外的一个破庙里住了下来。

这个庙里没有和尚,大殿中摆着一张供桌。郑板桥坐在桌前,点上蜡烛,记录当天私访的情况,后来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天快亮的时候,忽然,听见“当啷”一声响。郑板桥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两只老鼠在偷那三个鸡蛋。一只老鼠抱住鸡蛋,滚下桌子,然后,仰卧在地上,用两条前腿将蛋一搂。另一只老鼠咬住它的尾巴,一起往窝里拖。

这一切,郑板桥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他本可以将老鼠打跑,把鸡蛋留下来。可他是个“怪”人,碰上这样妙趣横生、花钱也看不到的好戏,哪能轻易错过呢。就这样,他眼睁睁地看着三个鸡蛋让老鼠拖走了。

这时,天已经亮了,郑板桥见两个衙役一个在神台上打呼噜,一个在门口打盹,心想,何不逗逗他们,开开心呢。于是,他“嗵、嗵、嗵”地拍着供桌,朝两个衙役喊道:“快过来!快过来!老爷我要升堂议事了!”

两个衙役一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揉揉眼睛站起来,慌慌张张地跑到了供桌前。郑板桥打量打量这个,端详端详那个,郑重其事地问:“昨晚是谁放哨?”

放哨的衙役鞠了一躬,说:“是小人。”

郑板桥板起脸,拍着桌子,喝道:“大胆奴才,你可知罪?”

那个衙役一听,吓得“扑通”一声跪下,连忙回答:“小人不知。”“你做了坏事,还装蒜!”郑板桥指着桌子说,“我问你,这上面的鸡蛋哪儿去了?分明是你趁我们睡觉的时候,偷偷拿去吃了。你赶快如实招来吧!”

那个衙役一听,连连磕头分辩说:“启禀老爷,鸡蛋不是小人偷的……”“还敢狡辩!”郑板桥打断了他的话,吩咐另一个衙役:“人是苦虫,不打不成。狠狠地打他二十大板,看他招不招!”

这句话果然灵验,板子还没打到屁股上,那个衙役就连声喊:“我招,我招。”接着,他就说了自己是如何如何偷鸡蛋,又是如何如何吃的。编得有鼻子有眼,像真事一样,说完之后。他还连连磕头哀求:“请老爷恩典,宽恕小人。往后,小人再也不敢了。”

听着听着,郑板桥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唉,没想到你会招认,分明是怕那二十大板嘛!可见,这些年,我还不知道断错多少案子,错打多少板子呢。我这官如果再做下去,还会做出更多伤天害理的事。不如趁早散伙,你我都回家抱孩子去吧。”

据说,郑板桥真的辞去了县令,并且发誓,一生一世再也不做官了。

李时珍学艺

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一生著述颇李丰,其中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他历时27年编成的《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一天傍晚,年轻的李时珍采药回来,路过一座鸭棚,便走进去和鸭老板聊天。

忽然,鸭棚外传来了小孩儿的哭声。

李时珍听到孩子哭得很痛苦,便走出鸭棚,打听情况。

小孩儿的父亲说:“孩子吃鱼时,一根刺卡在喉咙里,既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孩子很痛,嗓子都哭哑了。我们来找鸭老板帮忙,把刺取出来。”

鸭老板听完小孩儿父亲的话,抓来一只鸭子,用细绳捆住它的双腿,吊在架子上。然后,劝那个孩子:“你别哭,也别闹。如果不听话,鱼刺就取不出来了。你乖乖地等一会儿,鱼刺就没了。”

李时珍听了这番话,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莫非这鸭老板是个巫医?可他是个非常忠厚,心地善良的人啊。

过了一会儿,鸭老板拿起一个小碗,走到鸭子跟前去接从鸭嘴里流出来的口水。接了半碗后,鸭老板让小孩儿喝了下去。

不一会儿,小孩儿晃晃小脑袋,“呵呵”了两声,便“咯咯”地笑开了。

鸭老板问:“喉咙还痛吗?”

小孩儿回答说:“不痛了!”

看到这一切,李时珍惊呆了。

鸭老板送走了小孩儿父子后,李时珍便迎上前去,双手抱拳说:“老先生,鸭口水为什么能除去鱼刺呢?莫非是祖传秘方吗?”

鸭老板憨厚地笑道:“我每天放鸭,见鸭子吃介壳蚶螺时,一口吞不下去,就用嘴衔住。随后,嘴里会流出许多口水。这时,鸭子把脖子伸几伸,就能吞下去了。我想,鸭子的口水能化介壳蚶螺,也一定能化刺。我一试,果然很灵验。”

说完,鸭老板开怀大笑起来。

李时珍想:验方、偏方多在民间。鸭老板成了神郎中,鸭口水能去刺解痛。妙啊!

李时珍一直与鸭老板谈到月挂中天,才起身离去。后来,李时珍把这个验方传给农夫和渔人,一直流传到今天。

包公审石头

前,有一个小孩儿,爸爸死了,妈妈病了,家里的日子一点从也不好过。

小孩儿每天提着一篮油条到街上,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啰,卖油条啰!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一根。”

有一天,他把油条全都卖光了,便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数了一遍:刚好一百个。

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

他看着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儿跑了一上午,累了,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

他睡了好一会儿,才睡醒。“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

可是,小孩儿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没有了。

小孩儿又着急,又伤心,便“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时候,正好包公带着人马从这里走过。

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称“包老黑”、“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

包公看见小孩儿哭得的很伤心,就问:“小孩儿,你为什么哭呀?”“我卖油条的钱不见了。呜——呜。”“谁偷了你的钱?”“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结果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呜——呜。”

包公想了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让它把钱还给你。”

人们听说包公要审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

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儿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

石头会说话吗?

不会。

包公又大声问:“石头石头,小孩儿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快说!”

石头还是一声不响。

它不会说话呀。

包公发火了:“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

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噼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并且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石头怎么会说话?”“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糊涂蛋。”

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石头,你们为什么说我的坏话。哼,每个人罚一个铜钱!”

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往盆里扔铜钱。

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每人往盆里扔一个铜钱,“扑通,扑通,扑通……”

有一个人刚把铜钱扔进盆里,就让包公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着这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儿卖油条的铜钱。”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这是怎么回事呀?

包公说:“你们看,只有他丢下铜钱时,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铜钱肯定是趁小孩儿睡觉的时候偷来的。”

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了小孩儿。

包公让其他人把自己扔进盆里的铜钱都拿了回去。

大家都说,包公真聪明。

神笔马良

前,有个孩子叫马良。他很喜欢画画,可是家里很穷,买不从起纸和笔。他到山上打柴,就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天上的鸟。他到河边割草,就用草根在河滩上画水中的鱼。

他多么盼望能有一支笔啊!

一天晚上,屋里忽然闪现出一道金光,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站在他面前。老爷爷给了他一支笔,说:“马良,要记住,用这支笔给穷人画画。”

马良真高兴啊!他立刻拿起笔,在墙上画了一只公鸡。真奇怪!公鸡活了,从墙上飞下来,跳到窗口,“喔喔喔”地叫起来。原来,老爷爷给他的是一枝神笔。

马良有了这枝神笔,天天给穷人画画。人们要什么,他就画什么。他画什么,就有什么。

一个大官带兵把马良抓进衙门,让他画金元宝。马良说:“我不会画。”大官就把他关在监牢里。

到了半夜,看守监牢的士兵睡熟了,马良用神笔在墙上画了一扇门。他一推,门开了,监牢里的穷人都跟着他,跑出去了。

大官听说马良跑了,就派兵去追。马良画好了一匹快马,骑上马跑远了。

有一天,来了几个官兵,又把马良抓走了。

大官抢去了马良的神笔,让自己的画师画摇钱树。摇钱树刚画好,大官就急忙跑过去摇。“乒”的一声,大官的头撞在墙上,额头上起了个大疙瘩。画还是画,并没有变成真的摇钱树。

大官只好把马良放出来,说:“好马良,你给我画一张画吧。”马良想拿回神笔,就说:“好吧。”大官非常高兴,把神笔还给马良,让他画一座金山,

马良在墙上画了一个大海。大官发怒了,说:“谁叫你画海?快画金山!”马良用笔点了几点,海中央就出现了一座金山。只见金光闪闪,满山都是金子。

大官高兴得直跳,连声说:“快画一只大船,我要上金山运金子去。”马良画了一只大船。大官带着画师和官兵们跳上船,催促说:“快开船!快开船!”

马良画了几笔风,桅杆上的帆鼓起来,船直向海中央驶去。大官嫌船慢,在船头上大声喊:“风大些!风大些!”

马良又画了粗粗的几笔风,大海涌起滚滚波涛,大船有点儿倾斜了。大官害怕了,急忙说:“风够了!风够了!”

马良不理他,还是画风。风更猛了,海水翻腾起来,海浪像山一样,一排排向大船压过去。大船翻了,大官他们都沉到海底去了。

马良又回到穷人那里,继续给大家画画。

阿凡提与皇帝

前,新疆有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人,名字叫阿凡提。从

那时候有一个皇帝。皇帝很坏,可是,老百姓都不敢说皇帝坏。谁说皇帝坏,谁就要被杀头。

阿凡提却不怕。

阿凡提骑着一头小毛驴,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说皇帝坏。

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派人把阿凡提找来了。

皇帝说:“阿凡提,有人说你很聪明,我要考考你。如果你回答不出我的问题,我就要杀了你。”

阿凡提说:“你考吧。”

皇帝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阿凡提回答说:“天上的星星,和你的胡子一样多。”

皇帝又问:“那么,我的胡子有多少呢?”

阿凡提想了想,一只手抓起小毛驴的尾巴、一只手指着皇帝的下巴,说:“你的胡子,就和这条尾巴上的毛一样多。如果不相信,你就数一数。”

这怎么能数得清呀。

皇帝发火了,让人把阿凡提押出去杀头。

可是,阿凡提却哈哈大笑,一点儿也不害怕。

皇帝觉得很奇怪,就问:“阿凡提,你快要死了,为什么还哈哈大笑呀?”

阿凡提说:“我早就知道自己今天要死了。我不光知道自己哪一天死,还知道你哪一天死呢。”

皇帝吓了一跳,急忙问:“真的?”

阿凡提说:“当然是真的。”

皇帝急忙问:“快说、快说,我哪一天死?”

阿凡提说:“你比我晚死一天。我今天死了,你明天就会死掉。”

皇帝听了阿凡提的话,吓得浑身发抖,连忙喊叫:“快把阿凡提放了,快把阿凡提放了。阿凡提,你千万不能死啊。你一死,我第二天就要死了。你、你……你最好再活一万年,那样,我就可以再活一万年零一天了。你行行好吧,我可以给你好多好多金银财宝。”

皇帝把阿凡提放了,并且真的给了阿凡提许多许多金银财宝。

阿凡提把这些金银财宝都送给了穷苦的老百姓。可是那可怜的坏皇帝还不知道自己被阿凡提骗了。

刘罗锅智告贪宫

一次,外国使臣来访,乾隆皇帝为了彰显大清威仪,便令和有珅带领使臣到宫中四处游览。皇宫的大气豪华,令外国使臣赞叹不已。一行人边走边游览,不知不觉就到了午门。从午门到正阳门的那段御道坑洼不平,与金碧辉煌的皇宫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有失皇家体面。

贪婪成性的和珅看到这里,念头一转,又有了一条敛财之道。他想:“如果将此事禀报皇上,皇上必定会命我修整。呵呵,这个工程可大有赚头。”

果然,乾隆皇帝刚听和珅说完,便说道:“准奏!和爱卿,这事就由你负责吧。朕要你在两月之内竣工,你马上拟一份预算报表上来。”

和珅马上从袖筒里抽出一份奏本,呈给乾隆,说道:“微臣早已造好预算。这段御道年久失修,必须全部毁掉重修。所需石料必须前往数百里之外的房山搬运,并需要石匠精雕细琢,因此,工程不可谓不大,即使微臣紧缩开支,也至少需银十万两。请皇上明察。”

乾隆粗略看了一下奏本,当即准奏。

第二天,这段御道就被草席完全遮挡住。几百名工匠在御道两旁搭起一长排工棚,然后,他们便在围得严严实实的御道上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结果,仅仅用了二十多天,御道就提前竣工了。

乾隆在和珅的陪同下,前来察看,御道果然焕然一新:路面由雕刻着精美图案的石板铺成,一眼望去平整得好像桌面,原来坑洼不平的地方完全不见了。乾隆不由得龙心大悦,连声夸赞道:“和爱卿,干得好,你干得好啊!”

第二天早朝时,乾隆皇帝当众宣旨:“和爱卿主修御道,夜以继日地赶工,干得又快又好,使御道提前一个月完工,实在应该受到嘉奖。和爱卿,朕赏你白银一万两,外加升官一级。”

和珅连忙谢恩。此次主修御道,和珅名利双收。他心中窃喜,暗暗夸赞自己聪明绝顶。

不过,他才高兴了没几天,就被刘墉看出了破绽:原来,铺路的石板根本不是前去房山搬运的,而是御道上原先铺路的石板。和珅让石匠把石板撬起来,翻一面雕刻图案,然后平整好路基,再铺上翻了个面并雕刻后的石板。因此,工期大大缩短,成本也大大节省。刘墉发现和珅的这个秘密之后,并没有当即写奏折,而是思考着如何才能让和珅当众出丑。苦思冥想了一个下午,他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

第二天早朝时,刘墉故意磨磨蹭蹭,好让自己走在众人之后。趁着大家不注意,他迅速脱下朝服反过来穿上,再悄悄地跟着大家进入了太和殿。

乾隆皇帝坐在宝座上,高高在上的,一眼就看见了群臣中有个人的衣着与众不同。再仔细一看,他发现是大学士刘墉将衣服穿反了。乾隆心里好生奇怪,心想:“这刘墉向来行事谨慎,十分注重仪表,今天怎么将朝服穿反了也没发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善于察言观色的和珅,一下就发现了乾隆皇帝异样的眼神,随即发现了朝服不正的刘墉。当时明文规定:上朝时,衣冠不整是要判罪的。和珅心想:“刘罗锅,我平时贪点、占点,你总是揪住不放。今天你朝服穿反了,我也不会放过你。”于是,他强忍住笑意,幸灾乐祸地问道:“刘大人,你今天是怎么啦?”

和珅这么一问,群臣全都发现了刘墉反穿的朝服,不禁暗暗为他担心。然而,刘墉依旧低着头,不惊不诧,对和珅的话更是置若罔闻。

乾隆念及刘墉一向忠心耿耿,正直清廉,便压住心里的怒火,责备道:“刘爱卿,你看看你穿的朝服!去!穿好了再来见朕!”刘墉仿佛这时才恍然大悟。他马上跑出太和殿,重新穿好了朝服进来。他跪奏乾隆道:“启奏皇上,微臣确实不该反穿朝服,请皇上恕罪!微臣今日反穿朝服,大家一眼就看清楚了,但是,有人将御道翻个面,再稍加修饰,将翻修工程充作新工程,大肆贪污,中饱私囊,这就不容易被众人察觉了吧?”

刘墉说得这么明显,大家当然知道是在说谁,眼光齐刷刷地落在了和珅身上。和珅顿时脸色铁青,惶惶不安地低下了头。

乾隆吃了一惊,连忙追问:“刘爱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去看过了,御道看上去是崭新的,怎么变成翻修的了?快将实情细细奏来。”刘墉回奏道:“万岁明察!微臣最初也没发现破绽,后来偶然间听说这件事,便去现场查验,发现御道果真是用旧石板翻修的。至于更详细的情况,还是请皇上问和大人吧。”

和珅见东窗事发,早已吓得脸色铁青。他不等皇上询问,便赶紧跪在地上,奏道:“微臣该死,请皇上恕罪!微臣见旧石板翻个面依然崭新,不舍得丢弃,就将它翻面雕刻后,再重新铺上。”

乾隆顿时大怒:“大胆和珅,你竟敢欺骗朕!”

和珅早已吓得双腿发抖,他哆嗦着为自己辩解:“微臣该死!请皇上息怒!微臣实在是因为石板依旧可用,不舍得丢弃,才这么做的!”“那么,修御道总共花费多少银子?”“微臣还来不及禀报皇上,修御道总共花去了一万两。”“其余九万两呢?”“这……这……这几天微臣正在做账,正准备返还国库。”和珅毕竟久居官场,这点应变能力还是有的。

乾隆皇帝怒火中烧,但是,想到和珅毕竟与自己情投意合,朝廷中有许多事都离不开他,只得说道:“大胆和珅,竟敢欺君罔上!朕撤销上次对你的奖赏,命你将一万两赏银退回国库,官降一级。朕命你立即按原来的方案重修御道,至于已经花掉的那一万两工程款,由你自己填补!下不为例,否则将加倍惩罚!”和珅敛的财富可敌国,区区一万两算得了什么?他见乾隆这么处置,紧绷的心顿时松懈下来,连连叩头谢罪,表示认罚。

纪晓岚上前奏道:“皇上,刘大人参奏有功,理该受赏。”

乾隆皇帝对刘墉笑道:“刘爱卿参奏有功,的确应该受赏。朕赏刘爱卿朝服三件!不过,下次切不可反穿上朝。”

刘墉连忙叩谢说:“谢主隆恩!既然御道之案已经弄清,微臣也就再没有反穿朝服的理由了!”

林则徐智筹救灾款

则徐是我国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当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时,不怕危险,不畏强权,积极施行禁烟运动,并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运动。他无论在什么地方当官,都是爱民如子,时时刻刻将百姓的安乐放在自己的心上,因此是百姓心中的英雄。

林则徐任湖广总督的时候,有一年,由于天气大旱,太阳把肥沃的农田烤得都裂开了口子,许多河流已经干涸得见底了,根本就没有办法种庄稼,以致这一年的米价贵得不得了,很多穷人根本就买不起米吃,好多人被饿死了。看到这种情况,林则徐的心里十分着急。他将朝廷发给自己的钱全部拿出来去救济那些受灾的百姓,可是他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他就号召自己的下属官员也将各自的钱拿出来救人,而那些口口声声同情灾民的官员们却不愿意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他们一个个为自己找理由解释:有的说自己的钱已经用完了,有的说自己的家里也因为受灾而没有了粮食,自己都快没饭吃了。就这样,各种各样的理由都有,就是没有人肯出一分钱。

面对这种情况,林则徐也没有再多说什么,他知道这些官员都是在跟自己装穷,可是自己也不好强迫他们拿钱出来,看样子只能用其他办法让这些爱钱如命的家伙自己把钱拿出来才行。林则徐想了想之后,就对这些哭穷的官员们说:“看样子大家都被这场天灾害得不浅。既然是遭了天灾,要想解决也只能请老天爷帮忙才行了。这样吧,两天后是一个好日子,我决定沐浴斋戒两天,然后亲自登上祈雨台求雨。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这几天也请大家一起斋戒。反正现在大家家里都没有什么吃的,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吧?你们就算有吃的,大概也只是一些粗粮野菜之类的,所以斋戒两日对你们而言一点困难也没有,对吧?”那些地方官员听林则徐这么一说,只好点着头说:“是啊,大家现在能有一口粗茶淡饭吃就不错了,难道还能有大鱼大肉吃吗?斋戒两天根本不是问题。”林则徐笑着说:“好,既然这样,那么就请各位回去之后开始沐浴斋戒吧,两天之后务必全部要去祈雨台求雨。如果有人不到,那么求雨不成功的罪过就全部由这个没有来的人负责,听明白了吗?”大家一起回答说“听明白了”,于是林则徐就让这些官员全部回去了。

两天之后,林则徐在祈雨台举行了隆重的求雨仪式。他登上高高的祈雨台,又拜又叩,口中也是念念有词,祈祷上苍能够体恤天下的百姓,不要让这种干旱的天气持续下去了。祈雨仪式结束之后,林则徐命令手下在台下铺上了一大片芦席,然后自己带头坐在芦席上休息。那些地方官员们见总督已经坐下来了,自己也不敢不坐,只好乖乖地坐在芦席上。当时太阳正火辣辣地照射下来,那些平时享福享惯了的大小官员们一个个汗如雨下,口干舌燥。这时林则徐对他们说道:“以前我们都没有好好体会过老百姓的辛苦,今天我就和你们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吧!”又过了好一会儿,许多官员已经坐不直了,东倒西歪地在席子上,差一点就躺下去了,更难过的是没有水喝,一个个嗓子眼都快冒烟了。这时林则徐说:“天气实在是太热了,大家的嗓子也快冒烟了吧?看来还是得喝一点茶水才行啊!”于是命令手下将一大桶凉茶水抬了过来,然后自己带头喝了一大碗,其他的官员也纷纷上来喝,一个个把这种平时看都不会看的粗茶当成玉液琼浆一样喝得干干净净。喝下去之后,大家觉得好过了一点,可是没过多久,大家的肚子就开始不舒服了,接着从林则徐开始一个个开始吐了,弄得每个人的面前都很肮脏,而林则徐却笑着说:“好啊,现在就是看看大家的良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好时候了。”于是林则徐带着人,从这些官员座位前走过,一个一个地检查这些官员吐出来的东西。除了林则徐自己吐的是粗食野菜之外,其他的人吐的都是鱼肉荤菜,还有山珍野味。林则徐看着这些低下头的官员们,很难过地说:“你看看你们,我今天诚心诚意来这里求雨,是为了求老天爷能解除干旱的灾情,能给老百姓一条活路。可你们呢?你们是素食素水,真心求雨的吗?还有,前两天我为了救灾,请大家捐钱出来,可是你们一个个都说自己的家里已经快揭不开锅了,现在看看你们吐出来的这些鱼肉荤菜,这是没有饭吃的家里该有的东西吗?老天爷为什么要制造这些灾害?就是在警告惩罚你们这些不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官员啊!”

这些官员们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再说谎了,又害怕再不捐钱就会让林则徐这位总督大人生气,所以只好将自己的钱捐了出来。就这样,林则徐用一点呕吐药就让这些把钱看得比命重的官员们乖乖地将钱捐了出来。他利用这些钱为灾民们买粮食,帮助百姓们度过了这困难的一年。当地百姓对林则徐的这种行为既佩服又感激,都称他是“青天大老爷”。

岳飞智除刘豫

飞是我国宋朝的抗金名将,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他不光英勇岳善战、足智多谋,还有一颗赤诚的报国心。

有一年,宋朝的济南知府刘豫在金国的重金利诱之下,决定背叛宋朝,归顺金国。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刘豫狠心地杀害了当地驻扎在济南的抗金将领关胜,投降了金国,并在济南成立了所谓的大齐国,而刘豫也被金国皇帝封为大齐皇帝。这个大齐皇帝为了讨好自己的主子——金国,就利用自己对宋朝官员和军队布置的了解,经常配合金国侵略宋朝,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成了宋朝抗击金国的最大障碍。

当时驻守在边境的抗金名将岳飞十分痛恨刘豫的丑恶行径。为了除掉宋朝的这个心腹大患,岳飞决定派人打入刘豫统治的大齐国了解情况,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除掉刘豫。终于,派去打探消息的人传回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由于刘豫和金国大将粘罕的关系非常密切,引起了和粘罕关系对立的另一名金国大将金兀术的不满,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之间常常相互争斗,关系比较紧张。岳飞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心里想到了一个除掉刘豫的好办法。

有一天,岳飞手下的士兵来报告,说是抓住了一名金国的密探。岳飞知道后,心里一动,马上有了一个主意。他命令手下将这个密探带过来。那名密探被带来之后,岳飞装作一副很惊讶的样子对那个密探说:“咦,你不是张斌吗?我明明派你去刘豫那里和他商议杀死金兀术的事情,你怎么会被抓了?难道你还没有把我的话带给刘豫吗?你是怎么办事的?真是太不中用了!现在我再派你去刘豫那里走一趟,如果这一次再办砸了,我就将你两次犯的错一起处理,听见没有?”说完,岳飞又写了一封信给刘豫,信中详细地介绍了如何暗杀金兀术的计划,并向刘豫承诺,如果他能帮助自己杀死金兀术,那么事情办成之后,自己将会向朝廷为刘豫请功领赏,那么刘豫投降金国的事情将一概不予追究。岳飞将这封信交给了这个金国的密探,并嘱咐他一定要带给刘豫,然后就将这个密探放回去了。

这名密探回到金国的营地之后,立刻就向金兀术报告了这件事,并将岳飞的信交给了金兀术。金兀术看完这封信之后,非常愤怒地说:“好你个刘豫!我本就怀疑你不是真心想要投降我们大金国,果然是另有目的的。居然想勾结岳飞来害我,总有一天我非把你除掉不可!”从此金兀术心里对刘豫的怀疑和仇恨就更深了,但为了不让刘豫对自己产生怀疑,金兀术没有轻举妄动,而是耐心地等待着时机的到来。同时,金兀术还时不时地在金国皇帝的面前说刘豫的坏话。金国的皇帝对刘豫也渐渐有一些不满了,而正在这个时候,刘豫统治的大齐国因为不满刘豫的统治,常常发生百姓的反抗行动,这让金国的皇帝对刘豫的治理国家的能力十分不满,就将刘豫狠狠地责问了一番。金兀术就好好地利用了这个时候,向金国的皇帝反映说刘豫对金国并不忠心,并说刘豫既然能够背叛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会背叛金国,希望金国皇帝能够小心提防刘豫这个人。

金兀术的报告让金国皇帝越来越不喜欢刘豫了。终于,金国皇帝决定派金兀术为元帅,以进军江南攻打宋朝为由,带部队开进了刘豫统治的大齐国,趁刘豫不防备的时候将刘豫和他的儿子全部抓了起来,废除了大齐国。这样一来,宋朝就除掉了一个最大的障碍,为边境的百姓换来了几年的安宁生活。

程门立雪

国宋朝时期是一个理学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有一位很著名我的理学家叫杨时。他年轻时不仅虚心求学,而且对老师、尊长也是十分恭敬。为了学习理学知识,他常常不远万里去拜访有名的理学家们,请他们传授更多的知识给自己。

杨时年轻时曾经考中了朝廷的进士,本来应该进京城去当官的,但杨时却没有去,而是千里迢迢地跑到河南颖昌去找著名的理学家程颢,希望程颢能收自己为徒弟,让自己能更系统地学习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程颢看到杨时不远千里前来求学,心里很高兴,于是就收下了他。

杨时在程颢那里求学的时候非常努力,在平常的生活中对老师也是非常恭敬有礼,师生之间相处得十分的和睦、融洽。程颢对自己新收的这个弟子很满意,将自己所有的知识一点也不保留地传授给他。而杨时也十分珍惜在这里求学的日子,将老师传授给他的知识全部都消化吸收了。几年后,杨时学成离开,程颢感慨地对自己其他的弟子说:“杨时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现在他就带着我的理学到南方发扬光大去了。”

后来,当程颢去世的消息传到杨时耳朵时,杨时十分悲痛,在自己的家里为老师设了一个灵堂,哭着拜祭老师的亡灵。

不久之后,杨时和朋友游酢一起去洛阳拜会老师的弟弟,同样也是大理学家的程颐,并希望程颐能收他们当学生。而这个时候杨时已经是四十岁的中年人了。

当二人到达洛阳时正好是寒冷的冬季,漫天飞舞着雪花。杨时和游酢来到程颐的书房门口时,发现程颐正好在午睡,于是就恭恭敬敬地在门外耐心等候着程颐醒来。

时间慢慢地过去了,雪还是一直下着,杨时二人站在门外一动也不动,任凭雪花在自己的身上堆积着。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积雪已经快一尺深了。在知道二人的来意和刚才发生的事情之后,程颐非常感动,认为杨时二人的求学精神让人佩服不已,有这种精神的人一定可以将自己的学识发扬光大,于是程颐十分爽快地将二人收在了自己的门下,并将自己所有的知识倾囊相授。

杨时经过刻苦的学习,最后成了名噪一时的理学大师,而他虚心求学的精神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多行不义必自毙

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姜氏为妻,春两年后姜氏给郑武公生下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为是难产,所以姜氏很不喜欢大儿子,小儿子叫共叔段,独得母亲的全部宠爱。

因为姜氏只喜欢小儿子,所以在郑武公在世的时候她就很想让郑武公将大儿子的太子资格给废除掉,改立小儿子当太子,但都被郑武公以大儿子没有犯什么错误不能改立的理由拒绝了。

后来,郑武公去世后,大儿子寤生当上了郑国的国君,历史上称他为郑庄公。姜氏见大儿子当上了国君,认为自己的小儿子受了委屈,就叫郑庄公将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当封地。郑庄公很为难地说:“制是一个很险要的地方,弄不好会送命的,以前虢叔就是在那里死掉的,我看弟弟去那里不太好吧。不如您另选一个地方,只要您吩咐我就一定照办。”于是姜氏就要郑庄公将京封给自己的小儿子,郑庄公很爽快地答应了。

共叔段到了京这个地方之后,认为城池的规模大小,不够气派,于是就仗着自己有母亲撑腰,擅自做主将京这个城池扩大了许多。消息传回都城之后,郑国的大夫祭仲对郑庄公说:“听说共叔段将京扩大了许多,这是很不妥当的。一个国家,除了都城之外,其他的城池范围如果超过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根。按照规定,都城之外的城池建设规模,最大的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就不能超过九分之一,而现在共叔段在京却把城池建得和国都的规模差不多,将来对大王很不利,请大王一定要小心啊。”郑庄公听了祭仲的话,很无奈地说:“我知道大夫说得很正确,可是这些都是我母亲的主意,我有什么办法?”祭仲很严肃地说:“大王的母亲溺爱小儿子共叔段,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为了小儿子的愿望得到满足,她会对大王提出更多的要求,哪里还会有止境呢?大王如果不趁早做准备的话,将来一定会出现祸端的。要知道野草不加以控制都还要到处蔓延,更何况大王您的那位宝贝兄弟呢?”郑庄公点点头说:“我知道了,要知道坏事做多了,就一定会自取灭亡的,大夫你就等着看好了。”

过了一段时间,共叔段见郑庄公没有追究自己私自改建京城的事情,胆子就越来越大了,竟然悄悄通知郑国西方和北方边境上一些城池的官员,必须暗中服从自己的命令,不许接受郑庄公的指令。这件事传到国都后,大臣中另一名大夫公子吕认为情况很不妙,于是对郑庄公说:“大王,常言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主,现在您的弟弟竟然命令边境上一些城池服从他的命令,这样不就出现了一个国家两个国君的情况了吗?您到底打算怎么办呢?如果您打算将王位让给您的弟弟,那么我就去投奔共叔段;如果您没有这样的打算,那么就请您立刻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是郑庄公还是劝公子吕要有耐心,不要太着急,自己不用采取什么行动,共叔段就会自作自受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共叔段看事情还是很平静,就公然将边境上的几个城池划归自己管理,并开始修筑城墙,囤积粮食,招兵买马,扩充军备,一副准备打仗的样子。这时候公子吕更着急了,他告诉郑庄公事情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坏了,请郑庄公赶紧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就一定会出事的,那时如果老百姓倒向共叔段一边的话,对郑庄公就太不利了。郑庄公仍然不急不慢地说再等等,并告诉公子吕说,共叔段的这种行为是对国家不利、对亲人不义、对国君不忠、对国民不仁,一定会让老百姓反感的。他的野心越大,占的地盘越多,灭亡的日子也就越近了。

后来,共叔段认为自己一切都准备好了,就派人悄悄进都城找到母亲姜氏,让母亲和自己里应外合,废除郑庄公,自己登位当国君。而这位只偏爱小儿子的母亲居然答应了小儿子的荒唐无理的要求,准备废除大儿子。郑庄公知道他们的阴谋后,告诉公子吕,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可以发兵了。于是公子吕在郑庄公的命令下,率领两百乘战车前去攻打京城。因为京城的百姓们对共叔段的行为十分不满,所以根本不愿意替共叔段卖命守城,共叔段很快就被公子吕打败。共叔段随后逃到了鄢城,公子吕率兵追到了鄢城。共叔段又逃往共地,公子吕仍然紧追不舍,共叔段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只好自杀了。

颜回输冠

颜回,春秋鲁国人,字子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为人谦逊好学,以德行著称,并且十分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很远就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的话,我就砍下我的头。如果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我就把我的帽子给你。”二人一边打着赌,一边王孔子家走去。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帽子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洋洋地走了。

对于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是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经老糊涂了,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回家的路上,突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刚躲进去,他猛然记起临走时孔子嘱咐的“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就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了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里,已是深夜了。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卧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起剑正要砍的时候,又想起了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一亮,颜回就回去了,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的妻子和我的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此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向孔子鞠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际上是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一个帽子;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那就是买布的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的生命重要呢?”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十分恭敬地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无论孔子去到哪里,颜回就跟到哪里,他再没有离开过孔子。

王冕巧借谜语脱身

冕是元朝著名的诗人、画家。他从小就聪明机智,而且能言王善辩,常常利用自己的机智脱离困境。

王冕小的时候,因为家里比较贫穷,所以他很小就到当地的一个财主家去当放牛娃。这个财主贪财吝啬,对家里的长工、帮佣很刻薄,常常找一些理由和借口不给工人发工钱,所以人们都在背后叫他“剥皮财主”,而王冕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财主家当放牛娃。他日子过得很困难,常常是天不亮就要牵牛上山,天黑了才回来,还经常吃不饱饭。好不容易到了年底可以将这一年的工钱结清了,可是这个贪心的财主却不想给钱,于是就对小王冕说:“今年我们领钱的规矩变了。我给你出一个谜语,你如果答上来了,我就发工钱给你;如果你答不上来,这一年你就算是白干了。现在我要出题了,这是一个故事题。说的是有一群穷人有一次挖到了一件宝贝,那是一大块美玉。这些穷人见挖出了宝贝心里很高兴,他们觉得应该每人都有一份才对,于是就将这一大块的美玉给砸成了几块,每人分一块。他们却不知道,这块美玉如果是完整的一块就是一件宝贝,可是被他们砸坏了之后,这玉就不值钱了。这群穷人还是穷人,你听清楚没有,现在就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字吧。”财主看着王冕,心里很得意,这可是他找人好不容易才想出来的字谜,王冕小小年纪一定猜不出来,看来今年这工钱又可以省下来了。就在这个贪心财主得意的时候,王冕却笑着回答道:“这还不简单,穷人分宝贝还是穷人,这个字就是‘贫’嘛。”

财主见王冕这么容易就答了上来,大吃一惊,可是刚才自己已经把话说到了前面,只好将这一年的工钱给了王冕。王冕看着自己辛苦一年所得到的那一点点微薄的工钱,心里很不是滋味,很想赶快从这个“剥皮财主”家离开,可自己当初签的是三年的合约,现在才一年,想走的话财主肯定是不会放人的,可自己又确实不愿意再在这个地方待下去了,于是他脑筋飞快地转了一下,既然这个财主可以用谜语来考自己,那自己为什么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于是,王冕对财主说:“老爷,您刚才出了一个谜语给我,现在我也出一个谜语给您猜。如果您猜中了,我以后两年就白给您干。如果您猜不中,那我就要提前两年离开这里,不再给您放牛了,行吗?”

财主一听,心里一下高兴起来,心想一个小孩能出什么高难度的谜语出来,只要我猜中了,就可以白白使唤他两年,于是财主同意了。王冕看着这个贪心的财主笑着说:“我出的也是一个故事谜。从前有一个财主带着一个伙计去做生意,说好了财主出钱,伙计出力,赚回来的钱一人一半。经过一年的辛苦工作,他们终于赚了钱回家了。在回家的时候那个财主对伙计说第二天来拿钱,于是伙计就自己回去了。第二天,这个伙计来拿钱的时候,财主却苦着脸告诉伙计,自己回家的时候被一匹受惊的马把装钱的箱子踩扁了,没有钱分了,就这样,财主就一个人将钱私吞了,请问这是一个什么字?”

财主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是什么字,只好认输。王冕笑着说:“马把箱子踩扁了,这是一个‘骗’字嘛,财主就喜欢骗人呀!”“剥皮财主”听了之后才明白王冕骂自己是骗子,可是明明知道王冕骂了自己,财主却没有办法生气,因为自己一生气不就自己承认自己是骗子吗?无奈的财主只好将王冕的合约拿出来还给了王冕。王冕接过合约书仔细看过没有错之后,就将这张合约撕掉了,然后走出了财主家的大门。

从此,王冕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名诗人和名画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