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变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17:11:28

点击下载

作者:水木然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在变软

世界在变软试读:

前言

人类自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渔猎采集文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不断迭代,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升级,而每一次的迭代和升级都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大变迁。

当下,我们正在经历人类社会的又一次升级,世界正在从“大工业时代”迈向“数字时代”,这是一场非常伟大的、深刻而又微妙的变革。

从本质上来说,世界正在“由硬变软”。

何为硬?

大工业时代就是硬。工业社会为了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人们成立了组织,硬性地制定出了各种条条框框的制度,人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完成规定的目标,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所以人是必须服从组织的,这个世界是僵硬的、冰冷的。

何为软?

数字时代就是软。未来的企业和组织是松散的,既柔性又灵活。“组织力”也会变成一种“号召力”,互联网的高度协作性使每个“个体”的天赋和兴趣有了用武之地,生活和工作渐渐开始融为一体,通过拥有的知识、才华、技能人们就能拥有体面的生活,同时还能为世界创造价值。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灵动、柔软,富有人文关怀,当然也柔中带刚。

再从具体逻辑层面做一个详细的对比。

工业时代遵循的逻辑是“占有大于一切”,由于生产资料不具有可复制性,如工厂、设备、工人、商铺、土地等都掌握在资本家手中,称之为资本。资本追求的是剩余价值,具有扩张性。

而数字时代遵循的逻辑是“连接大于拥有”,它不需要占有大量实体产品和有形的资源,只是充当大脑和关键连接点,去调配大量分布在各地的外部资源,不求拥有,但求连接。最关键的不是你拥有了多少有形资源,而是你能配置和影响多少资源。未来资源属于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使用资源,如何更高效地使用资源。

工业时代关注的是有形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形的空间对它来说既是优势,也是一种阻碍;而数字时代却可以把人、货物、现金、信息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东西“连接”起来,完全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工业时代的思维是线性的、连续性的、可预测的;数字时代的思维是断点的、突变的、不可预测的。

在数字时代,企业寿命、产品生命周期、争夺用户的时间窗口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

数字时代的贸易核心是信息化调度,而非工业时代的物理输送体系。

数字时代的金融是建立在大数据和信用上的普惠支持,而非传统的银行抵押模式。

数字时代注重的是流动和循环的效率,共享、分享才是大势所趋。每个人都只是一个信息节点。

工业时代关注的是对有形空间的占有和使用效率,而数字时代关注的却是信息和价值节点的分布,这是完全不同层次的两种思维模式。

再纵观商业大势,所有固化的、有形的壁垒都会被流动的、无形的信息流所摧毁。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数字经济这股洪荒之力。

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业时代让人类征服世界,追求高速增长,而数字时代则让人类和自然,甚至和人工智能共同组建命运共同体。

这既是一个“万物凋零”的时代,也是一个“万物重生”的时代。

回顾人类的历史进程,如果时代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人类就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

从时代进程来说,人类已经从“风平浪静”区驶进了“波涛汹涌”区。在“风平浪静”区,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航行,祈祷一帆风顺。而“波涛汹涌”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浪潮不断来袭,一浪接一浪,我们要学会踏浪前行,勇于面对各种突变,才能顺利走过这一程。

勇敢地面对各种变化和挑战吧,千万不要贪图安逸、安于现状,我们要做时代的弄潮儿!第一章商业第一节 迭代的时代

什么是传统模式?

我们来分享一则寓言故事。

一只乌鸦口渴了,它在低空盘旋找水喝,在不远处发现了一个水瓶,便高兴地飞过去,落在瓶口,准备喝个痛快。可是水瓶里的水太少,瓶口又小,瓶颈又长,无论如何也够不着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乌鸦终于琢磨出了往瓶子里丢石子的方法,从而顺畅地喝到了水。

这个故事经常被人引用,还被写到教科书里,用来告诫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与实践。

什么是创新?

忽然有一天,飞来了另外一群乌鸦。

这群乌鸦根本不会衔石子,但个个嘴里都叼着一根吸管,轻松地喝到了瓶中的水。

这就好比金轮法王苦练了多年的武功,却被杨过一招打败,这完全是不同维度的竞争。

前不久,著名数码相机品牌尼康关闭了它在中国的工厂,理由是:智能手机的崛起占领了原本属于数码相机的市场。

按照传统的商业逻辑,尼康最有可能被索尼、佳能等公司打败,但出人意料的是打败它的居然是——智能手机。《三体》里面有句话,叫作“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这句话乍听起来让人感觉有点狂妄自大,但却充满了大智慧,让我们来诠释一下它的深刻内涵吧。

还是以数码相机行业为例,世界上曾经有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名叫柯达,在1991年的时候,它的技术领先世界同行10年,但是它在2012年1月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破产原因除了来自市场领域的价格竞争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来自于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的挑战。

当索尼还沉浸在数码领先的喜悦中时,突然发现,原来全世界相机卖得最好的不是索尼,而是以手机闻名于世的诺基亚,因为每部手机都可以是一部照相机,索尼在残酷的竞争中业绩大幅下滑。

之后原来生产计算机的苹果公司横空出世,创造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触屏智能手机,把手机行业的老大诺基亚打败了,而且打得其毫无还手之力。2013年9月,诺基亚被微软收购了……

事情还没完。

多年之后的今天,当苹果手机还如日中天时,中国的华为异军突起,发布了全球首款AI手机,将手机带入了人工智能时代。

……

下面再以快消品为例。

2017年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的销量急剧下滑,不过它们的对手并不是白象、今麦郎,而是美团、饿了么等外卖App。方便面质量并未出现任何问题,只是由于外卖服务太便捷了,于是大家就由吃方便面果腹改为叫外卖了。

打败口香糖的不是木糖醇,而是微信、王者荣耀。在超市收银这个消费场景中,过去顾客在排队缴费无聊时就会往购物篮里拿上两盒口香糖,而今天大家都会选择看微信、刷朋友圈、玩王者荣耀来打发时光。

共享单车1元钱随便骑,骑到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停下,锁车就走,十分方便。共享单车的出现让卖单车的店铺、修自行车的小摊子的生意都一落千丈,关门歇业是迟早的事情。

街头的警察没有变得更多,而扒手却越来越少。消灭扒手的不是警察,而是微信、支付宝。越来越多的人口袋里没有现金,扒手不得不失业。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隔壁开火锅店的张三卖手机卖得比你好,你不用觉得惊讶,因为这是一个无边界的时代,每一个行业都在整合,都在交叉,都在相互渗透。如果原来你一直认为获利的产品或行业,在另外一些人的手里突然变成一种免费的增值服务,你又如何竞争、如何生存?

以前,市场虽然很残酷,但我们最起码知道谁是对手、谁是同盟。

现在呢?我们完全分辨不出孰敌孰友了。《三体》中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降维打击”。一个无意中路过的歌者文明发现了人类,于是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顺手灭掉了太阳系。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人类文明什么都不是,你会在乎你走路时踩死一只蚂蚁吗?不,你甚至连你刚才干了什么都不知道。

这就叫“我消灭你,但与我无关”。在这个跨界打拼、迅速迭代的时代,生活简直就是十面埋伏,我们如履薄冰。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对手在什么时刻、从什么方向冒出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时刻准备着。第二节 新商业逻辑

中国正在形成新的商业形态,商业形态最大的变化是供应链的变化。

传统供应链从上到下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组成,是一个狭长的链状结构。

这是一种大批发的模式,也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摊派做法:制造商需要先将产品卖给分销商,分销商再卖给零售商,最后才卖给消费者。

每个下游环节必须先花钱向上游环节拿货,而且每个环节拿货的数量都是有要求的,拿的货越多折扣就越低。

这不仅产生了利润盘剥,还使运作效率层层衰减。由于每个环节的产品销量是一定的,超出消化能力之外的那部分产品就会变成库存,层层分布在各个环节中。“库存”就是吞噬商业利润的一大黑洞。

更为重要的是,在原来物质匮乏的年代,只要你能把产品生产出来,就会被消费者享用。但现在是产能过剩的时代,物质产品已十分丰盛,消费者的选择权变得越来越大。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消费者的视野一下子变大了,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品牌和款式趋于更多、更新、更快。

而这种冗繁、狭长的供应链无法及时感知消费者的最新需求,更无法做出快速反应,依然在盲目和无序化生产,最终将导致大量无用的产品被堆集生产出来。

所以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注定要被淘汰。

当消费者的主动权越来越大时,那些能够聚合消费者,并能感知消费者需求的人就会出现。他们不仅能聚集大量消费者(粉丝),还可以联合“粉丝”向厂家定制产品。

这就是未来的消费关系: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会生产什么,这是一个逆向生产的过程,而且中间的经销、营销环节都被跨过,传统狭长的供应链变成逆向的、扁平的,这就是以“网红经济”为代表的新供应链。“网红经济”的本质是一种聚合消费者的艺术,意味着商业正在由“物以类聚”向“人以群分”过渡。

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小众、多元化 、转瞬即逝的,这就要求诞生一批能够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小批量、快速生产的工厂。

所以,“淘工厂”诞生了,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工厂和商家(包括淘宝店、网红、微商)之间的“滴滴”。“精准匹配”是共享经济的本质。“滴滴”匹配的是合适的乘客和司机,“淘工厂”匹配的是能互相满足的商家和工厂。商家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快速制定出应季的产品清单,然后在“淘工厂”上下单,工厂再去接单生产。

在个性化的需求下,即使是一件单品,传统工厂一开工可能就是10万件。但是在“淘工厂”平台上,却可以将一件单品从100件起做,原先由几十人承担上万件服饰生产的大流水线,转变为现在2~3人裁制10~20件衣服的小流水线。这就是快速反应的柔性化生产。

举个例子,很多网红喜欢做预售,他们做一场直播就可能订购上千件衣服,之后马上给工厂下订单,去掉物流的时间,工厂的生产时间也就3~4天,但是依然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从大订单模式走向小订单生产,就是未来工厂出奇制胜的关键。

而且这种模式也让那些处于淡季的工厂可以开动机器,避免了资源闲置和浪费,这也是共享经济的价值所在。

传统企业最大的特点是“计划性”,从面料供应商再到款式设计的公司,需要有计划性地去推进,强调系列性,需要不断宣传自己品牌的故事,靠这些去打动人。

而“网红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无计划性”,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灵感,然后开创各种新模式,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时尚买手集合店的形式。

由于“网红经济”具有社交媒体的属性,从用户评论和用户反应可以及时收集到相关信息,这就诞生了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即预售。一旦某个新款的反馈非常好,就可以马上组织下订单。

现在每个月有100万淘宝天猫店主在“1688淘工厂”进货,寻找工厂,在“淘工厂”深度加工的“淘卖家”平均品质退款率低于同级别“淘卖家”的42%。订单最小起订量可以为30件,最大订量可以到上万件,平台订单交期准确率大于90%。

由于供应链的倒行逆施,那些传统的生产、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商业模式都渐渐失效了,因此,我们必须以崭新的视角去诠释新商业。

其实,“网红经济”只是一个引子、一种现象,站在新零售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折射出了社会一个强大的诉求:海量的中小品牌正在崛起,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商业变化的大势所趋。

如今,全球制造业升级有两条路可走,其中一条路是像优衣库、ZARA正在努力的方向,它们正在构建全球性的生产、供应、物流、零售体系,可以将每一个环节放在全球成本最低的地方,然后建立全球化的物流和零售体系。

比如,ZARA有很多直营零售店,有很强大的ERP系统,所有店铺每秒经营的数据都被统一管理,然后计算出最优化路径。ZARA在尽量快速反应,但它们更看重自己的设计,期待能用最新的设计引领潮流。

这是一种大流水的经营管理方式。中国的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业非常发达,这使得中国商家可以顺应消费者的需求,逐渐接近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

中国已经产生了这样一个巨大市场,这个市场的体量是ZARA的好几倍,这个产业机遇有多少呢?有人预测,到2020年大概会有4千亿元左右的市场。我们未来将有无数个中小品牌,甚至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线下直营零售店,每一个都强于ZARA直营店。

海量中小品牌的崛起,恰恰就是中国经济的独有现象。这就是新技术催生的新模式,很多店铺正在品牌化,其中一个佐证就是:3年以前成交量很好的店铺和今天成交量很好的店铺的最大区别在于——老客户交易占比高出很多,这就是品牌化最大的特征。

在过去的供应链中,即使一年营业额很高,你最多也只是个经销商或代理商,所以在传统的大批发时代形成的是档口的格局,而不是品牌林立。

在过去,假如一个市场有10亿元的规模,可能是由50个客户构成的,而3年以后,10亿元规模的市场将是由2000个客户构成的。所以,即使市场总体规模不扩大,依旧有大量中小品牌诞生。

海量中小品牌就是以定制为内核的时尚品牌,随着“95后”逐渐成为购物主力,其崛起速度将远远高于传统品牌,这些中小品牌将越来越具竞争力、生命力,可能一年内就从几百万元变成几千万元,并且可以每年保持三倍、五倍的增长速度。

这些海量中小品牌商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第一,他们非常专注聚焦于某一类别,具备垂直打通、纵向整合的能力。比如,从原料来源、设计开发、生产营销,再到客服、后期维护。这里还会有二级分工,比如,做绣花的专门做绣花,做印花的专门做印花,卖拉链的专门卖拉链,然后还有很多细分的分工。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柔性化。他们的背后不是一家工厂,而是一个工厂群,能随时进行整合。

第二,那些销量非常好的店铺有个共同特征,就是非常善于与人聚合。前两年我们比较关注网红的微博“粉丝”数,而现在他们更关注的是微淘的“粉丝”数,他们用内容和用户建立起强关联。当然,他们懂得如何更好地运用“粉丝”群的力量,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蕴含了发动“粉丝”群的艺术。

这也代表了商业本质的变化趋势正在从“物以类聚”向“人以群分”转变。

第三,这些中小品牌需要一场协同化的大生产,这样才能避免碎片化的各自为营。

这就需要平台在背后做统筹运营,虽然众多品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什么计划性,但是平台却可以通过统筹运营把同类的人归到一起、同类的需求放到一起,进行协同生产。

比如“淘工厂”,当冬季到来,羽绒服的订单一下子都来了,“淘工厂”可以把这种同类的品牌聚合在一起,今天你下订单、明天我下订单、后天他下订单,成了相对均衡的需求输入,而且利用统计学可以找出其中的规律,便于为下批订单提前做准备,这样反而变成了一个“有计划”的生产了。

根据零售的数据做精准匹配,促成零售端的数据更多地向生产端渗透,帮助生产端前置做一些准备。数据互通会使得零售和生产之间的协同效率升级,协同效率升级解决的是无效产能、无效库存降低的问题,从而使库存达到最优化。

这就是“无计划”中的“有计划”,非常符合辩证的哲学。

所有的共享平台还有一个核心的任务即给平台上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授信,降低大家的磨合损耗的成本。

比如,在“淘工厂”里,所有工厂的生产流程里的生产数据都细化到12个节点,其中有9个节点同步到电商卖家后台,灵活控制运营。这就和物流信息一样,通过手机商家在后台直接可以看到每批货在工厂的生产进度,实时进行掌控。

再比如,在过去,很多工厂担心商家不给货款,而商家则担心工厂的货期或者产品质量,所以很多工厂的现金流变成了应收账款,究其根本是缺乏一个具备公信力的平台,而“淘工厂”为工厂开具诚信通和KA企业(授信企业)。这样商家支付给平台的费用就可以在3~5天之内转到工厂的账户上来。

与此同时,当商家的资金、现金流跟不上快速发展的需求时,平台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会去支撑它们的高速发展。

商业变革的逻辑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投影。公开化、共享化、平台化、定制化就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场供应链的“逆袭”正在改写商业规则。就好比逆向打通了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唤醒中国进入下一个春天。

从小的方面来说,这种新型的消费关系,必将引发一场个性和兴趣的解放,甚至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最后,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切变革的结果都是让社会更加自由和包容。第三节 商业秩序重组

当很多企业还在因循守旧、盲目扩张的时候,殊不知商业的逻辑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当传统的营销理论、运营系统、渠道体系都已统统失效时,我们应该求变,而不是蛮干。

下面我们就来深刻地分析这背后的规律。读过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所有的产品经营都值得从头再做一遍。

一、每个环节都有难以承受之重

首先,我们很有必要把传统商业的问题先梳理一遍。

对于生产商(工厂)来说,用工成本越来越高,税率负担越来越重,而且随着出口形势的下行,很多企业都从出口转为内销,导致国内竞争更加激烈,再加上很多工厂都是贴牌生产,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附加值,利润越来越低,处境越来越困难。

对于品牌商来说,一方面,上下游三角债缠身,库存居高不下、电商冲击严重;另一方面,利润率也急剧下降,再加上实体发展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这让资本市场望而生畏,于是处境更加窘迫。

对于百货商城的经营者来说,他们对发展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扩大营业面积、内部豪华装修的层次上,随之而来的首先是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规模经济效益递减;其次是随着品牌商的兵败如山倒,撤柜比入驻的多,倒求品牌商的反向趋势已经形成,各种装修补贴和广告补贴已经让百货业的业态成为鸡肋,商场周边街店与小型商圈的经营更是雪上加霜。

对于代理商来说,他们只是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受制于品牌商的各种政策,发言权受限。他们手里大量的资金已堆积成货品,各种新模式、新想法、新技术因无法与品牌商的整体战略规划同步而屡屡搁浅,可谓进退两难。

对于终端店商来说,房租和百货商场的折扣点居高不下,打折促销已经成为销售必行之道,有折有卖,无折不卖,然后还得与电商拼价格,在销量和利润的夹缝中左右纠结。

总之,这就是传统商业的现状,每一个环节的经营者都太累、利润都太低,同时面临人才缺乏、风险太大的窘境。

当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开始转变观念,从O2O到“互联网+”,再到互联网思维,但结果都是昙花一现,折腾了一番还是回到了原点。

其实,我们之前的创新都是概念上的创新,根本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身。

二、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追溯一下上述环节,会发现“库存”和“折扣”是吞噬传统商业的两大黑洞。库存导致低效率,折扣导致低利润率,这两者都是可以致命的因素,更何况叠加到了一起。

1.库存是如何产生的

让我们来看下图,这是某企业的产品批发与代理模式图。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这就是传统产品的销售通路,是一种连锁的大批发模式,每一个下游环节必须先花钱向上游环节进货,而且每一个环节进货的数量都是有要求的,产品不是直接卖给消费者,而是先卖给了代理商,代理商再卖给经销商,最后才卖给消费者。

这其实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摊派做法。但是产品的销量是一定的,超出市场消化能力之外的那部分产品就变成了库存,层层分布在各个环节中。

2.折扣是怎么产生的

库存导致了资金回流与周期问题,各级代理商为了甩掉自己手中的库存,总会尽可能地以更低的折扣供给下一级经销商。因此,降价是传统商业最原始的诉求。

再比如,级别高的代理商会拿渠道来牵制生产商(厂家)降低折扣;而级别低的代理商,厂家如果不给他降低折扣则会面临倒闭的风险。

这种逻辑关系映射到产品的价格上就会导致价格战,有折有卖,无折不卖,你低我更低。

而厂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在降低折扣的同时,就会抬高产品的标价(吊牌价),使标价远远高于成交价,因此整个市场完全陷入了没有章法的局面,混乱不堪。最重要的是,品牌价值也开始贬值。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诸如李宁、美特斯·邦威等品牌商品似乎一年四季都在打折……于是很多品牌积累多年的形象被“折扣”一招打败。

折扣的深层次原因可见下图。

这就是大批发时代的商品通路模式,已经濒临崩溃。

三、互联网是如何改变商业逻辑的

由于互联网的公共性和连接性,消费者有机会直接与各种品牌方接触,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直接付费给品牌方(生产方),这就导致现金只是从各种渠道方和服务方经过了一下而已。

传统的商业模式是赚差价的逻辑。产品经过的每个环节都会加价然后再出售,所以现金流是层层加价的一种模式。这是一种侵吞关系,你的上下游环节究竟获得了多少利润你是不知道的。

而未来的商业模式是商品应该直接从品牌商手里卖给消费者,然后从工厂到经销商等各个环节再来分配自己的利润,这里没有供货价,也没有供货折扣,而是由品牌商根据库存的仓位,统一制定零售成交价。

渠道方和服务方只有等品牌方获得利润之后,再按照各级渠道的作用和服务,和大家一起分享利润。也就是说,未来你能获得多少利润都是公开的、透明的,当然你的价值越大,能吸引的人就越多。

以前,现金流不如利润率重要。未来,现金流远比利润率重要。

未来流经你这里的现金流越多,意味着你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冥冥之中也应了这样一句话:你只管努力,不求回报,上天会安排好一切的。

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正在从“买卖关系”升级成为“服务关系”,未来比拼的将是深度服务能力。

未来的一切经营都将是在非常透明、公开、公正的情形之下进行的,甚至每一笔订单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产生的,再想坑蒙拐骗将如煎水作冰。

四、未来你靠什么而生存

未来的社会主要有三种企业角色。

●负责国计民生的资源型企业(如国企、央企)。

●负责商品流通的平台型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

●在各种细分领域里具有独特产品或深度服务的小公司(价值主体)。

除此之外,就是游离在各种平台上的个体,比如,网店店主、自媒体人、律师、设计师、会计师等(价值个体)。

如果以上这些都没有你的一席之地,那么你就应该思索一下自己的未来定位了。

在社会不断向“平台+个体”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平台先淘汰掉了一部分人,如各级经销商、中介、经纪人、销售人员等“二道贩子”。

与此同时平台又需要很多新人,如技术、美工、客服、采购、策划等运营人员。

每一个平台都需要一个规模化团队去运营,虽然大量的中间商不存在了,但由于产品越来越趋向定制化,所以大量的产品设计师出现了;由于产品的后期服务越来越重要,所以大量的售后人员和客服人员出现了。

平台的价值就是通过运营能够精准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接起来。

于是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越来越多,并且每个品牌商都在千方百计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就是点对点的服务。

而之前这种做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是无法直接对接的,所以只有让大量的中间商去充当其职,但是这些中间商只起到了信息桥梁的作用,并没有起到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

也就是说,原来的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反经济周期、低买高卖等差价思维,正在被一种创新的、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所取代。

所以未来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成为一个价值放大者,即使产品或服务(流体)流转到你这里时能把它的价值放大,这样“流体”才有流转到你这里的价值,而不是成为一个传统的阻隔——让商品必须从你这里流通,然后去收取所谓的“买路钱”。

在未来的价值链里,你要想获得价值,自己首先得有存在的价值。

未来社会,产品、信息、货币、人群的流通会越来越快,而中间所有的阻碍,也就是传统的那些存在却不产生价值的节点,都会被冲击掉,比如加价的代理商、经销商、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的商家等。

按照上面的逻辑,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公正,价值正在变得越来越对等,这才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社会,中国正在一点点接近。第四节 从大破到大立

一、改革开放40年来的造富运动

20世纪80年代发家致富靠的是倒买倒卖。当时的暴发户主要是“倒爷”,低买高卖,小到肥皂,大到电视机甚至汽车,胆大的都可以发家致富。

20世纪90年代发家致富靠的是建工厂。当时很多人并不满足于倒卖商品,于是开始从家庭作坊做起,通过一步步的发展自主建厂。低价、仿制是当时的主流。

2000年以后发家致富靠的是房地产。住房政策改革后,无论是造房子的还是炒房子的,都大发横财,直到现在他们还在坐享其成。

2010年以后发家致富靠的是金融互联网。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成熟,借贷、高利贷、P2P、借壳上市、传销等各种传统的商业模式都为自己做了新的包装,赚取了大量钱财。

但是现在的中国,上上下下都看到了同一件事:“暴利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因为“暴利时代”只能存在于产品短缺、信息不畅、需求粗放的时期,而现在这些情况都不存在了。

如今,面对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一些经营者还试图在越来越差的环境下挣扎。比如,很多工厂还在继续低价竞争做低端产品,坚持“一条路走到黑”。很多传统产业的生命期已经到了尽头,这是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结构调整的问题。

这批人大多依附于时代大势生存,他们往往善变、不讲原则,一旦经济大势已去,风口消失,他们就会败下阵来。

但是,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接下来,很多投机取巧的暴富者将会返贫。

二、返贫的方式有哪些

1.楼市美梦破灭

很多富豪、有钱人都是靠炒房子起家的,但政府已经反复发声:“房子不是用来炒的,而是用来住的。”因此,楼市的未来是可以预见的。

2.资金链断裂和违约

很多企业陷入低谷,诸如企业的欠款、库存、账款都将出现问题,于是会出现大量合同违约,这将会对传统金融产生很大的破坏,社会的信任关系有待重建。

3.廉价劳动力消失

如今,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已不再,低端制造产业如果不能升级转型,那么,等待它们的就只有破产和清算了。

4.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

社会上的产品越来越多,而且同质化严重,再加上电商的竞争,大家不得不打价格战,反正你不卖也有人卖,这将导致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甚至无利可赚。

5.重污染、高能耗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健康问题突凸,雾霾的加重,使得政府层面会在环保方面重拳出击,于是很多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将面临重新改组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6.泡沫产业挤出效应

一些被吹胀的高端产业最终会现出原形。比如,新能源领域,甚至包括“互联网+”等领域,从A轮倒下到B轮倒下,甚至是C轮等。

7.政策改变

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以及反腐力度的加大,原来单纯依靠政府补贴和支持的企业将寸步难行。

8.资源枯竭

很多人依靠矿山、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去赚钱,然而资源越来越少,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并且资源价格起伏不定,导致企业无法维持。

总之,时代正在将这些投机主义者、特权主义者淘汰。当游戏规则发生改变时,他们将因缺乏足够的文化、智慧、创新、责任,而陷入被革命的危险绝境。

旧的生态被新的生态取代,这是一种必然。但是,凡有旧事物消亡的地方,必定有新事物在野蛮生长。正所谓“无破则不立”。任何一次变革,都是淘汰一部分东西,然后建立起某些新东西。

三、 所谓“大破”,破的是什么“大破”破的是旧规则。什么是旧规则?在过去,我们只讲目的不讲手段,发展就是硬道理。鼓励大家的也是敢冲、敢想、敢变通,这种经济粗放式发展方式,看上去很美。

以前大家都是你抢我夺,一旦嗅到商机,便立刻一哄而上,如果发现无利可图,再瞬间一哄而散。这一来一去如同蝗虫过境,转瞬便片甲不留,寸草不生,商业环境就是这样被破坏的。

一些商家“唯金钱是图”,哪里还有道德、理想可言?在经济粗放式发展时期,这种状态还有谋利的空间,一旦经济进入成熟期,如果还缺乏诚信与精耕细作的理念,大家只能“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作茧自缚,陷入囚徒困境。

从经济学上讲,如果一个社会在社会规范、制度的安排上使得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失信行为的成本远低于其收益,如果一个社会缺乏一种完善的信用制度和相应的信用监督奖惩机制,信用优良主体得不到相应的肯定、鼓励和优良的待遇,必然会导致优良主体最终放弃一些原则。这种经济学中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法则),不仅适用于经济生活领域,在政治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同样适用。

在经济生活中不诚信现象最为突出,无论在产品信用、商业信用还是金融信用上,皆有种种恶劣的表现。

在产品信用方面,一方面是近些年来虚假的广告宣传、产品说明、质量保证的承诺等让人眼花缭乱,屡屡上当;另一方面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各种制假、售假手法花样百出。

在商业信用方面,这些年各种商品流通、经济交易行为发生过程中,坑蒙拐骗行为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法宝”,我国票据市场的失信和欺诈已经使票据成为资金风险的承载体和聚焦点,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毒瘤。

在金融信用方面,对企业没有信用记录,对银行没有信用考评、信用记录,对担保没有信用评估系统,对政府没有失信惩罚规范,以至出现许多银行呆坏账、信用卡诈骗;而在证券市场,各种形式的造假也是层出不穷,编造报表、虚增利润、伪造银行对账单等各种形式的财务造假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除此之外,一些服务性中介机构,如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评估监理、房地产中介等领域,除了服务质量低下以外,还常常违反独立、公正、诚实的基本职业道德,这些现象已造成经济领域的混乱,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

总之,之前的发展方式太野蛮和粗放了,很多是以牺牲“诚信”和“道德”为代价的,由于人与人之间不受契约精神的束缚,所以我们的经济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拼命狂奔,而一旦度过了兴奋期,就会迅速疲软。

为了改变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我们需要重建规则和秩序,此乃“大立”。

四、所谓“大立”,立的是什么

粗放的发展方式,使我们将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东西都丢掉了,如道德、操守、文化、诚信等,它使人们变成了“经济动物”,所以我们首先迫切地需要重塑文化,其次是重建信用。

未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一定是“信用”。一旦中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信任体系,将意味着社会有了一个公开、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人人都将在遵守这个规则的前提下去创新与竞争。信任是一个社会结构的基石,它是社会运作效率提高的根本保证。一旦人人遵守规则,互相信任,道德自然就会树立起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新旧世界的斗争,也是新兴阶层和守旧者的斗争。

如今,世界正在成全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是:

有文化、有知识;懂创新、会创造;读懂时代、迎接变革;携带正能量、愿意改变世界的一群人。

随着互联网各种应用软件的普及,个体将从组织中解脱出来,世界开始进入更加精细化的协作状态。今后的商业社会最大的进步在于将个人价值和存在价值统一起来。

互联网释放了我们的个性,催生了大量自由职业者,无数平台的崛起,使你我有机会参与创造价值和输出价值。你越有能力、越有特点、越有特长,就越不需要依附某个组织。

过去一些人只顾埋头赚钱,他们的价值观是:无论你通过什么手段,钱赚得越多越好。现在的逻辑不一样了:你获得的收入与你创造的价值成正比,你想赚更多的钱吗?好吧,大胆地去创造吧,你究竟有多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你的兴趣、你的才华、你的理想都将成为你的资本。

所以,让我们重拾信仰,同时找回兴趣、价值观和理想。做生意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做事业的年代到来了。做生意的基本逻辑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差价,而做事业的基本逻辑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此时的社会结构正在变得扁平、柔软、有温度、有情感。过去我们说:要把公司做大、做强。比如,传统企业的终极目的是做到海量生产、海量用户。而今后这不再是公司的普世价值观了。

未来的社会将实现按需定制、按兴趣组队、按人群服务、小批量制作、不断迭代,所以也不存在产能过剩,因为现在产能过剩的本质不是产品太多了卖不完,而是真正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太少了。

用多样化的产品去对接多元化的需求,在大工业年代是不可能的,只有互联网才可以将这种触点式的需求和服务一一对接。

未来不是不需要组织,而是将建立全新的组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呢?它将是一条条交织的价值链组成的网状组织,自由职业者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资源开展多触点性质的合作。未来每个人都像U盘似地,即插即用,今天可以进入这个团队,明天可以进入那个团队,并形成网状组织,这种网状组织看似有组织、无纪律,但又具备完善的价值分享机制,可以自助式运转,可以随时产生聚变与裂变效应,发挥巨大效能。

这就要求我们所拥有的是一种平等的、公开的自助式运作系统,而不是一个由某个中心控制的系统。这是一种生态化、多方协同的管理系统,可以说,真正的繁荣时代到来了。

我们再也不需要KPI、不需要销售佣金、不需要绩效评估,我们只需要向消费者提供最独到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引领、激励和衡量一切事务的风向标。而这样做依靠的不再是管理制度,而是你能否充分发挥平台上每个成员的创造性。

今后中国将会逐步切换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中,而设计和开发这个全新操作系统所用的语言,既不是规则,也不是制度,而是全新的文明。第五节 产业轮回

一、产业链条

经常听到实体工厂抱怨如何被互联网冲击、自己如何空心化等,其实如果想一下若干年前工业革命是如何冲击农业革命的,就会明白现在工业被互联网冲击,只是历史规律的一个节点罢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一物降一物”。产业也是一个完整链条,一环扣一环,同时一个环节取代上一个环节,再反哺下一个环节,财富就是这样循环流动、生生不息的。

1.工业对农业

我们都知道工农剪刀差,其实就是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定价机制。农产品主要以粮食为主,民以食为天,所以定价权在国家手里,即便有一些波动,因为是分散化经营,农民的议价能力也极弱,但是化肥、农药等属于工业产品,是由市场定价的,这就造成了工业产品对农产品的兼收并蓄,所以这也是农民贫穷的原因之一。

2.互联网对工业

当互联网完成信息对接的任务后,经济运作逻辑全变了,工业思维是线性的、连续性的、可预测的;数字思维是断点的、突变的、不可预测的。工业经济关注的是有形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形的空间对它来说既是优势,也是一种阻碍,而数字经济可以把人、货物、现金、信息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东西“连接”起来,完全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工业抢空间,互联网抢时间,这是完全不同层次的思维。比如“滴滴”是对出租车行业的革命,“摩拜”、“ofo”等共享单车是对自行车生产厂家的革命。共享单车不仅盘活了库存资产,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这也是互联网对传统工厂的一种升级模式。

3.资本对互联网

资本是嗜血如魔的,专门寻找价值洼地和最大化增值空间,当资本嗅到其中的增值空间后,当然会“插足”进来。既然互联网抢的是时间,它就会推着你往前跑,好比“滴滴”这种平台一样,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向前奔跑,当资本得到它们预期的利润之后就会撤出,留下一个空虚的躯壳,所以很多公司成也风投,败也风投。当然,资本对所有的新兴产业都是这样,包括人工智能等。

4.权力对资本

资本变得越来越多,到几乎能吸纳整个社会的财富时,贫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大众消费能力会越来越疲软。当资本试图一手遮天的时候,就会有权力出面调控和干涉,瓦解资本的扩张性,进行严格资本约束,优化投资结构。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5.民众对权力

权力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对全社会进行管理,同时将社会财富用于各种民生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扶贫、公租房、社保、教育、医疗、交通等,确保大家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最后老百姓成了最顶端的受益者。

所以物极必反,这是一个循环,也是一个轮回。这和农民趁麦子成熟的时候去割麦子没有什么区别。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必须明白两点:

一个是空间:你所处的上下游环节是什么?

另一个是时间:你“收割”或“被收割”的时间到了吗?

空间与时间能确立一个坐标点,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如果再找一个点的话,那就是你自己。你对自己够了解吗?你站对了位置吗?

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我是谁?我在哪里?正在发生什么事?

二、未来商业的本质

未来商业的本质,可以用五个词语、九个数字来概括。

1.数一数二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诞生出两家综合性、平台性的公司,而且这两家公司互为补充,它们负责整个行业的宏观运作,比如,电商行业的京东、天猫。这种大的平台型公司整合力极其强大,乃至会左右行业规则。

2.不三不四

在这个行业里,除了这两家综合性公司之外,其他综合性公司一定无法再存在,这就是未来商业和传统商业的区别,因为综合性公司一定是平台型公司,而一个行业的平台型大公司一定最多只能有两家。

3.五五六六

意味着这个行业虽然不会再出现大的平台型公司,但是一定会出现垂直、细分的平台型公司。比如,当天猫和京东成为综合巨头之后,像聚美优品、唯品会、当当等垂直电商依然会存在。

这些垂直、细分的公司将林立在行业里,和而不同,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局面。

4.七上八下

七上八下指的是产业链的纵向分布,之前的企业总是越做越宽,不断地横向发展,越来越大,所以很容易形成同质化竞争;而未来的企业将越做越窄,将在某个环节做到极致,企业和企业之间上下衔接,然后各种产业链条可以差异化共存。

5.九九归一

未来无论是平台型公司、服务型公司还是产品型公司,都会被“通路型”公司整合。所谓通路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后,能把合适的产品送到与之相适应的消费人群的通道。

通路型公司是对原来传统产业结构的摧毁重建。未来只有现金流,没有利润率;只有售后,没有销售员;没有营销,只有“连接”。第六节 投资曲线2

一、E=MC

无论世界如何发展和变化,其本质和规律都不会改变。无论是房市、股市、创业还是投资,一个市场越成熟,其轨迹发展越接近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有两个要素:一是趋势,二是节点。掌握节点比掌握趋势要重要得多,一旦踩准了这条曲线的节点,就相当于把握了成功的命脉。2

我们先从爱因斯坦的一个著名公式讲起:E=MC(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

这是他一生智慧的浓缩,极其简练明了。这个公式说明,一切物质都可以转化为能量,深层次的含义就是能量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源。

那么能量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呢?那就是“波”。波是什么样的?想想我们高中曾经学过的正弦曲线吧。

正弦曲线的一个完整的波长,也代表着事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世间的一切有形、无形的物质都遵循这个规律,包括白天/黑夜、经济周期、房价、股市等,只是周期和频率各不相同,这其实是世界万物的基本状态。

如果我们再看下面这张图,就能明白它的根本属性了。

一黑一白恰恰是一个周期,也是一个整体,这也是万事万物都逃脱不了的规律。越是成熟的事物,其发展轨迹越接近这条曲线。

马克思也发现了这条曲线,他在《资本论》中写道: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不改,经济危机的根源就无法消除,而且经济危机会周期性地爆发,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衰退期、萧条期、复苏期和繁荣期,如下图所示。

这条曲线,其实就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

也就是说,无论是创业、就业、恋爱、交友、炒股还是买房,你都要明白你当前所处的位置和你即将面对的趋势是什么,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更没有什么外来经验能够直接拿来使用,关键看你当下所处的节点是什么。

二、虚实相得益彰

既然社会的发展本质类似于不断往前运动的正弦波,那么究竟有哪几种基本的形态呢?

水木然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线上的信息流、货币流(虚拟产业)。

●线下的产品流、人群流(实体产业)。

我们所从事的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下面这四种业态,对于一个完整的产业来说更是缺一不可。当然每个行业的侧重点不一样,如:“信息流”以媒体、电子商务等互联网产业为主;“货币流”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产业为主;“产品流”以制造业、零售业等实体产业为主;“人群流”以实体店、培训、教育等服务业为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线上的“信息流”和“货币流”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了虚拟经济;

●线下的“产品流”和“人群流”是互相映衬的,它们组成了实体经济;

●线上的“虚拟经济”和线下的“实体经济”是交相辉映的,它们形成了经济主体。

然后,它们之间彼此交融,类似于DNA的螺旋式上升结构,这就是经济发展的框架和逻辑。这两股流体一边交合一边延展,你上我下,我上你下,然后定期互换方位。

一阴一阳谓之道。线上的虚拟经济和线下的实体经济的关系与和谐程度,决定了经济的健康程度和发展态势。

以前各国都在争抢金融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把制造业推向国外,现在发现自己越来越空心化了,又回过头来抢占制造业,这其中最典型的国家就是美国。

显然,当下就是实体经济开始上位的时刻。虚拟经济存在久了,必须轮到实体经济上位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拟经济过热及实体经济的回归。

科技和金融分别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核心支撑点。科技的本质是生产力,金融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然就会对生产力产生阻碍,这是我们初中就学过的。

对于社会财富来说,科技和实业的作用是直接带来增量;互联网和金融的作用是优化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增量增长。

所以,当今世界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只有两个:一个是金融的核心华尔街;另一个是科技的核心硅谷。

水木然认为:这一轮大变革其实就是实体的回归,过热的虚拟经济已经让世界在怠速运转,接下来很多虚拟产业的泡沫将被刺破。我们必须要对这一变化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踏准市场节点

正如上面所言,一个市场越成熟,其轨迹发展越接近正弦曲线。

每一条曲线都包含两个重要要素,一个是趋势,另一个是节点。关于趋势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得太多,这里就不再多探讨了。实际上,掌握节点比掌握趋势要重要得多,比如房价,都说长期来看是上涨的,关键问题是房价的局部会有回落,那就要看你对节点的拿捏是否精准。

下面我们就以房市最近的一个完整周期为例,来看看节点是怎样产生并“原形毕露”的。

大家回想一下2015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当时除了刚需族之外,房子基本没有其他人购买。那时流行的是创业,很多人奔赴在创业的最前线。

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有一个词特别的“热”——去库存。当时二三线城市房子的库存量大得惊人,一些城市的去库存周期甚至达到了100个月。很多人认为房地产就此“泄火”了,都在唱衰房地产,这就是所谓的买涨不买跌。

随后政府出台了去库存的政策,开始救市。现在来看,去库存其实就是下一波楼市火爆的起点,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先是深圳、上海领涨,苏州、南京、厦门、合肥“四小龙” 跟上,然后杭州、武汉、广州等城市的楼市也都开始大涨……

大家这时才发现新一轮房价牛市到来了,于是很多人趋之若鹜,开始去抢房子,这就是2016年年底的情况。这时政府意识到房价的飙升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于是在2016年年底,同样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发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但是此时很多人依然扎堆去抢房子,认为抢到就是赚到,直到2017年4月,各地相继出台了极其严厉的调控政策,比如“限购+限贷+限售”。但即便如此,也没有控制住房产的火爆,于是上海又出台了新房销售要公证摇号的政策。这种政策很有可能被其他城市借鉴。

从现在开始,房地产的火热行情一定会逐渐趋冷,进入一个低潮期。比如,现在很多地方房子的销售量已经开始回落,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的回调。当然,具体要看区域,但这就是趋势。

当房子再次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之后,一定会再次回到2015年年底的那种情况,然后开始一个新的周期。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房价既不可能无限制下跌,也不可能无止境上涨,而下跌和上涨之间的那个节点与政府的调节有很大关系。

对于房价,当看到二套房贷的认定标准放宽、二套房首付比例降低,甚至房贷利率也出现折扣的时候,往往就是房价拐点显现的时候。水木然认为中国的房价曲线应该是下图这个样子的。

也就是说,虽然房价的涨幅类似正弦波曲线,但是中国房价整体应该像上图那样是迂回增长的,每涨一段时间都会下落一点,然后再大涨。

房市其实也是中国经济的缩影,看似非常复杂,其实就是一个政策市场而已。其他行业也符合这个变化逻辑。总之,就是根据政策的调节找准市场“节点”,我们需要明白以下两点。

第一点,政策的出台往往是迟于市场的。就是说只有当市场反映出问题的时候,政策才会出台。

第二点,政策的调控往往是过犹不及的。就是说政府只要出手调节,往往出手都是比较重的,会把市场从一种局面迅速引向另外一种局面。

还是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当房地产过于萧条时,政府可以通过降息降准、减缓“推地”节奏、放宽限购,甚至通过减税、买房落户等各种优惠政策把楼市刺激上去。

当房地产过热时,就可以通过限购升级、增多土地供应量、提升学区房的含金量、提高利率等各种政策工具把楼市的流动性瞬间冻结,使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暂时趋缓。

四、众生之所求,正是你之所舍

所有的投资要诀都是一样的,即当别人恐惧时你要贪婪,当别人贪婪时你要退缩。其实这和中国商圣范蠡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逆周期商业思想是一样的。在干旱的季节就要开始准备雨季所用的小舟,在水涝的季节就要开始准备旱季所用的车,用以抵御物质缺乏。这说明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提到: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意思是趁价格下跌时,要把货物像求取珠玉那样赶快收进来;趁价格上涨时,要把货物像倒掉粪土那样赶快卖出去。

在抽丝剥茧、洞察大众行为之后,要逆人性而动、逆大环境而动、逆大多数人而动,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那些获利的极少数人。“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过:“投资中的最大敌人,很可能就是你自己。”因为投资就是与人性博弈的过程,最强的对手一定是你自己。一旦战胜了自己,便如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所谓“人取我予、人弃我取”,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别人想要的东西你就给予,别人不要的东西你拿来。众生之所求,正是你之所舍。看起来是一种施舍和慈善,是无我,却也是世界上最高境界的投资,即大我。

最终,一切有形资产都是身外之物,你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格局才是自己的。第二章社会第一节 未来的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每一次人类文明形态的更迭,都会导致新型城市的出现。

在农耕文明时代,水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水就不能生产,所以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几大河流体系:尼罗河诞生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和印度河诞生了古印度文明;黄河则造就了华夏文明。

到了近代,在工业革命和资本的推动之下,第一波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贸易和金融开始在全球一体化,那些聚集了人流、货物流、货币流的港口型城市,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于是,中国兴起了几大门户城市,比如,贸易门户——广州;金融门户——上海、中国香港地区;行政门户——北京。这些传统的一线城市,主导了中国城市的格局。

而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人类文明的又一次升级,从“工业时代”大步迈向“互联网时代”,这是一场非常伟大的变革,也将诞生崭新的文明。

工业时代遵循的逻辑是“占有大于一切”。它关注的是有形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关注的是有形空间的占有和使用效率,但有形的空间对工业时代来说既是优势,也是一种阻碍。

互联网时代遵循的逻辑是“连接大于拥有”。它不求占有实体产品和有形资源,只充当大脑和连接,把人、货物、现金、信息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东西连接起来,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然后去调配大量分布在各地的外部资源,不求拥有,但求连接。

工业时代的思维是线性的、连续性的、可预测的;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是断点的、突变的、不可预测的。这是完全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时代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文明。

我们先拿广州、深圳和杭州做一个对比。

广州作为中国传统贸易的门户城市,是传统商品的流通和集散地,而在深圳和杭州兴起的互联网应用,让传统商品的流通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深圳作为腾讯的所在地,承载了社会的信息对接功能。比如微信,数亿用户每天都用微信进行商务活动,诸如点餐、打车、预约医生、查询快递、扫码乘车等,这些就像蚂蚁雄兵,蚕食了过去那些规模化、统一化的传统商业服务。

杭州作为阿里巴巴的所在地,改变了商品流通的通道。比如淘宝、天猫,连接了全球上百个国家、几十亿人口及数十万亿价值的商品,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超级港口与购物中心。

当社会的信息对接和商品流通渠道都发生了变化之后,传统贸易必将受到严重的冲击,这一点从广州的广交会及各大港口的落寞便能看出一些端倪。

未来社会的核心财富将不再是产品,而是数据和信息。谁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谁掌握了消费数据,谁就可以制定新规则。

在互联网时代,以蚂蚁金服为例,它主导的小额线上贷款在5年多的时间里累计为400多万个小微企业提供了近7000亿元贷款,支付宝连接了全球6亿用户,它们惠及了千千万万个急需拯救的中小个体。

因此,未来的贸易核心是信息化调度,而非传统的物理输送体系;未来的金融是建立在大数据和信用基础上的普惠支持,而非传统的银行抵押模式。传统贸易和金融的核心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对接大企业、大项目。而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和贸易的核心任务是最广泛地顾及中小企业和闲散资金,这就顺应了“个体崛起”的大势,扶持了无数个个体一起成长。

如马云力推的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目标是连接1000万个中小企业和20亿个消费者,更加大众化、更具普世价值。如果能把全球的中小企业和青年个体全部激活,再连接起来,这种颠覆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互联网时代,因为有了各种平台,所以边界被打开了,这就让更多有创造力的个体融入到生产中来,每个人、每一支小而精的团队的能量都将得以释放。

如果有一辆汽车,你可以做司机;如果有一块地,你可以种东西。这样就把交易从之前的“企业对企业”变成了“个人对个人”,从“面对面”变成了“点对点”,社会越来越垂直细分,这就好比让人体的毛细血管更加丰富,供氧能力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把GDP作为工业时代的经济统计手段则有失偏颇。传统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这三种算法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那就是用最后的结果数量减去开始的数量,然后得到一个增加值,这就是社会创造的价值。这是一种粗放式的计算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我们必须放弃生硬的生产指数统计办法,要对多种经济形式进行灵活细算,把规模小、未注册的团队的生产效能也统计进去,包括对不同性质的人赋予不同的权重,而不再单纯算人口总和。

2016年中国GDP规模在全球占比为15%,而在1998年,这个比例仅为3%。也就是说,近20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长了4倍。而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这部分GDP里,“数字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根据回归模型测算,数字经济指数每增长1点,GDP大致增加1406.02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