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社会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17:13:0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立平《社会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孙立平《社会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的视野

1.社会学是看社会的一种特殊视角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社会学都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一些看起来完全是个体的事情,当把它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就成为社会的现象。

2.什么是社会学(1)什么是社会学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社会学是指对社会的研究,是关于社会的学问。

从法国社会学家艾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也译为迪尔凯姆,1858~1917)起,逐渐给予了这门学科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从而使之形成一门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①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②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来,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互相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正是社会学的任务。

③社会学体现了科学中的综合发展这一趋势。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表现为分科越来越细,部门化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对象。

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只有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之处。(2)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①突出表现在它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或社会问题时,总是联系多种有关的社会因素以致自然因素来加以考察。

②还表现在,社会学的研究经常结合和利用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成果来做综合性的考察。如果不利用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社会学是不能实现它对社会的多面向研究的。(3)社会学的科学性

①社会学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取得对人类社会的科学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表面的,而是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不是片面的,而是系统、全面的。

②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把定性的方法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4)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①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关系

a.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政治学、经济学、法学都是对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某一领域进行具体的、特别的研究,其研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领域,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整体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

b.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也会涉及对政治、经济、法律的研究。但社会学往往是把这些领域作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从它们和其他部分的联系上对其进行综合研究。

②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关系

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

a.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研究人类以往所经历的活动和事件,而不研究人类社会的现状和未来。而社会学所关心的是对这些具体事件进行概括、分析和综合,并揭示出其发展运动的规律。社会学的眼光往往不是投向过去,而是着眼于现在和将来。

b.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关系。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文化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前者从生理的角度研究各个人种,后者主要是研究人类的原始文化。许多人类学家也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了人类的现代生活和文化。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人类学与社会学合流的趋势。

c.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诸如知觉、认识和学习、感觉、情绪和动机等心理过程,以及由这些心理特质所组成的个性。社会学所研究的不是人的心理,而是人的社会。两者虽然都对人感兴趣,但心理学感兴趣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特别是人的心理方面;而社会学感兴趣的则是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方面。

二、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1.孔德对建立实证性社会学的设想(1)社会学的提出

19世纪30年代,孔德连续出版了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他在该书第四卷(1839)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这是社会学诞生的标志。(2)孔德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社会学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

①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人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这是催生社会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从学术发展的背景上看,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到了孔德的时代,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孔德提出的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主张,为以后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学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启发。

2.社会学的学科化以及在当代的发展(1)涂尔干与社会学的学科化

在涂尔干那里,社会学真正发展成为了一门经验性的社会科学学科。

①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而是此前的社会事实造成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社会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

②涂尔干在对自杀的研究当中提出,需要用社会事实来说明自杀这种社会现象。涂尔干将自杀分为四种类型:

a.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

b.利己型自杀。是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

c.失范型自杀。是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如失去工作、亲人死亡、失恋等,令人彷徨不知所措而自杀。

d.宿命型自杀。是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

③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他总结了有关自杀的三个命题:

a.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

b.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使他失去自主;

c.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

在自杀原因上,涂尔干并不完全否定个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认为那是次要的,社会原因才是主要的。

(2)当代社会学及其主要范式

科学中的范式是指为各种模式和理论,包括对立的模式和理论所共同承认的、不言自明的一些信念和假设。在社会学中,这种理论范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人和社会的假设上。

①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a.基本假设: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类似自然现象的规律性;人是社会的产物。

b.它追求的是理论、概念和变数的精确性以及在研究目的和结论上的“价值无涉”。

c.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冲突学派、交换理论等。

d.研究范式表现在,在强调经验材料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重视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力图使社会学的研究通过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化等手段,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目标。

②人本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a.认为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与自然界不同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依赖于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b.主张社会学不应当是价值无涉的,而应当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应当依据人们对社会现象赋予的意义来解释社会现象。

c.流派主要包括社会互动理论、常人方法学、拟剧社会学等。

d.指责实证主义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与互为主体性,忽略了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本质区别。这种主张集中体现在社会互动理论中。

③反思性社会学

a.在对人和社会的假设上,反思性社会学与前两种社会学有复杂的交叉和重叠的关系。

b.社会学家所致力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主观与客观、行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一系列对立。

c.对社会学自身的研究和认知、对社会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反思,都是重要的主题。

d.另外一个重要主题是社会批判。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是法兰克福学派。

(3)社会学发展的新趋势

在1986年4月于纽约召开的东部社会学学会上,吉登斯(2003)论述了社会学在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些重要的新趋势:

①社会学将逐步摆脱l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社会思想的阴影;

②伴随着社会学争论而来的是将出现新的理论综合;

③社会学分析的主要对象将被深刻反思;

④社会学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视对世界体系的研究;

⑤社会科学内已有的学科划分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⑥社会学家将重新重视长期的大规模社会转型过程;

⑦社会学将进一步强化对社会政策或改革实践的研究;

⑧社会运动将继续对激发社会学想象力起主导作用。

三、社会学与社会学的想象力

1.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1)普及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只有具备了这种关于社会的科学知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自觉地适应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合格的公民。

(2)社会学在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中的作用

大力开展社会学的研究,在各门科学学科与社会学之间进行合作,将有利于促进整个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3)社会学能够提供社会工作和行政、企业管理所需的知识

社会学是研究人的社会性格、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组织制度的,对于改善行政和企业组织管理是有益的。

2.内需不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案例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至少有三个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国内需求的有效提高。(1)滞后的城市化:农村人口被甩在市场之外

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量农民被甩在工业化的过程之外。其原因在于:

①农民的收入长期处于与消费耐用消费品不相称的低水平状态。农民收入的低水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长期被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

②城市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许多耐用消费品的使用要以城市生活方式为条件。(2)制度不确定性:导致畸形的储蓄倾向

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与以前时代是根本不同的,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和结构因素支撑的。而要形成与耐用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一个最基本的制度条件就是社会保障制度。(3)收入结构与市场需求

收入结构与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要形成与耐用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市场,必须形成一个相应的结构性条件,那就是“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

②“偶得性收入比重过大,常规性收入特别是劳动报酬比重过小”的收入构成会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收入结构造成人们支付能力有如下两个特征:一次性支付能力很强和常规性支付能力不足。这就导致“买得起,用不起”的现象。

1.2 课后习题详解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1)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2)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系统。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来,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互相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整个社会具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正是社会学的任务。(3)社会学体现了科学中的综合发展这一趋势。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表现为分科越来越细,部门化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对象。

2.试述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答: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如下所述:(1)19世纪30年代,孔德连续出版了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他在该书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后来的社会学家们大多将此作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2)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社会学的大体设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决定的:

①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人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这是催生社会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从学术发展的背景上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压制,之后,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到了孔德的时代,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孔德提出的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主张,为以后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社会学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启发。

3.社会学这门学科有哪些特征?

答:社会学学科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只有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种组成成分和各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之处。(2)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①这种综合性突出表现在它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或社会问题时,总是联系多种有关的社会因素以致自然因素来加以考察。

②社会学的研究经常结合和利用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成果来做综合性的考察。如果不利用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社会学是不能实现它对社会的多面向研究的。(3)社会学的科学性

①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取得对人类社会的科学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表面的,而是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不是片面的,而是系统、全面的。

②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把定性的方法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4.社会学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范式?

答:科学中的范式是指为各种模式和理论,包括对立的模式和理论所共同承认的、不言自明的一些信念和假设。这种理论范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人和社会的假设上。社会学主要有一下理论范式:(1)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①基本假设: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类似自然现象的规律性;人是社会的产物。

②实证主义社会学追求的是理论、概念和变数的精确性以及在研究目的和结论上的“价值无涉”。

③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冲突学派、交换理论等。

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表现在,在强调经验材料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重视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力图使社会学的研究通过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化等手段,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目标。(2)人本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①人本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与自然界不同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依赖于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②主张社会学不应当是价值无涉的,而应当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应当依据人们对社会现象赋予的意义来解释社会现象。

③流派主要包括社会互动理论、常人方法学、拟剧社会学等。

④它指责实证主义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与互为主体性,忽略了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本质区别。(3)反思性社会学 

①假设的焦点是‘社会学家的自我形象”’。也就是说,这部分社会学家所侧重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的问题:社会学应当做什么?社会学本身遇到了什么问题?社会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②社会学家所致力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主观与客观、行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一系列对立。

③对社会学自身的研究和认知、对社会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反思,都是反思性社会学的重要主题。反思性社会学中另外一个重要主题是社会批判。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全然是社会学的研究,但其批判的精神和理念在社会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5.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答:学习社会学的原因主要包括:(1)普及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只有具备了关于社会的科学知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自觉地适应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合格的公民。(2)社会学在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中的作用

大力开展社会学的研究,在各门科学学科与社会学之间进行合作,将有利于促进整个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3)社会学能够提供社会工作和行政、企业管理所需的知识

社会学是研究人的社会性格、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组织制度的,对于改善行政和企业组织管理,无疑是有益的。

第二章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1.经典社会学理论(1)法国思想家夏尔·孟德斯鸠

①他用古典哲学家的方法来分析和比较各种政治制度,同时又用一种崭新的方式来揭示影响整个社会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包括气候、土壤、人口、贸易、风俗和宗教在内的各种可变成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关注贸易与政治的联系、贸易与民风的联系。

②尽管孟德斯鸠并没有明确提出“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但他对社会结构所作的探索,已经使他即使不算是第一个社会学家,也当之无愧地被视为社会学最伟大的先驱之一。(2)“社会学之父”:孔德

①在1839年创造“社会学”一词。

②孔德毕生关心的主要问题是秩序问题与进步问题。围绕秩序问题,他发展出了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和社会的稳定;围绕进步问题,他发展出了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孔德在圣西门思想的影响下,把讲究效用、以经验材料为依据、强调明晰性和精确性的科学研究方法视为实证精神的体现,所以,他所开创的社会学传统也被称为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3)卡尔·马克思

①马克思把历史的进步、人类的解放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与一个特定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强调经济因素在形成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优先作用。

②马克思认为所有人都处在一定的、必然的关系中,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因此,应当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解释人的思想方式。

③其研究社会的方法被称为辩证唯物史观,也即回到社会历史本身,运用辩证法思维揭示社会存在的总体结构和本质特征。

④最杰出的社会学贡献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生产与异化的社会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深刻地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商品拜物教。

⑤马克思断言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具有对抗性,这种矛盾最终必然会导致革命的爆发,而无产阶级则被赋予了充当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的历史使命。(4)亚历克西·托克维尔

①他所关心的中心问题是民主与自由的问题。一方面坦然接受并支持民主潮流,另一方面又竭力在拥护身份平等的群体中维护自由,从民主社会特有的“多数人的暴政”中拯救自由。

②托克维尔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洞察到了现代人对各种条件的平等的追求与民主社会的制度之间的持续张力,揭示出了追求自由在民主社会中的某种困境以及走出这种困境的可能性。(5)实证主义传统巨擘:涂尔干

涂尔干作为世界上第一位社会学教授,不仅明确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独立的客观存在物——社会事实,确定了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基本方法论,并将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区分开来,而且还通过对社会分工、自杀、宗教等社会现象的出色研究,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6)德国思想大师韦伯

①韦伯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理解社会学传统的开创者。

②在社会的研究方法上,既不同意实证主义者把人类行为化约为可观察的外部表现的做法,也不赞同完全回到人的主观世界,进行没有任何验证标准的思辨哲学研究。所开创的理解社会学结合了客观性的说明和主观性的解释两方面内容。

③韦伯主张,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包含着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

经典理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三种传统: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传统,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传统与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传统。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也因此被公认为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

2.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美国化(1)社会学理论中心的转移

20世纪初,社会学理论的中心逐渐从欧洲转到美国。社会学首先在美国得以成功地制度化。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第一批研究生教育、第一个专业学会和期刊,都出现在美国。(2)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以罗伯特·帕克为领袖、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注重实地调查、都市社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研究;

二是偏重社会心理和行为研究的理论研究。

相比起来,前者的影响要远大于后者。(3)结构功能主义

20世纪30年代帕森斯所开创的结构功能主义为美国社会学理论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帕森斯的理论雄踞世界社会学理论的霸主地位。

罗伯特·默顿通过批评传统功能主义缺陷,建立起用以指导经验研究的功能分析范式,把功能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出一套介于帕森斯式的宏大理论与类似芝加哥学派那样的专门理论之间的“中层理论”。(4)不同的理论流派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帕森斯理论开始遭到严重的挑战。从对帕森斯理论的反叛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①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有助于社会的整合和稳定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和德国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伦多夫。

②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坚持从人的行为本身来理解人,从人际互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交换来发现形成社会结构的最初动因。这种交换在乔治·霍曼斯那里主要是指直接的、非制度化的交换关系,而在彼特·布劳那里则扩展为宏观的、制度化的交换网络。

③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也称符号互动理论)是先于帕森斯理论诞生的,认为人类的行动主要是根据自身对外在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这种意义就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这种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行动者根据其特定“处境”来随时加以修正的。

3.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1)“三次争论”

①1961年,当时的联邦德国社会学学会在图宾根开会时,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与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围绕“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展开了第一次大争论。

②1964年,联邦德国社会学学会在海德堡隆重集会,纪念韦伯诞辰l00周年,与会者围绕韦伯的价值中立问题展开了又一次激烈的争论。

③1968年,联邦德国社会学学会在法兰克福开会时,达伦多夫与阿多诺之间又进行了交锋。

这三次争论都直接间接地与韦伯的社会学思想有关。(2)吉登斯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重新解读三大经典社会理论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结构既是行为的中介,又是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在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中。(3)布迪厄

布迪厄将经典社会学理论遗产与法国特有的认识论传统结合在一起,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思路融为一体,通过场域、惯习和资本这些基本概念,体现出从关系性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奥秘的鲜明特征。(4)福柯

福柯独特的“身体-权力-知识”三位一体的权力分析范式成为社会批评以及研究社会转变的有力工具。(5)新功能主义

杰夫·亚历山大将冲突理论、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的基本思想真正整合进功能主义的框架中去,建立起一个新的多向的一般理论。而以詹姆斯·科尔曼等为代表的理性行动理论,借鉴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开创了法人行动研究的新方向。(6)中国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理论在学科重建中相对滞后,所以,中国社会学理论界目前还处在带着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怀去系统地、准确地、深入地引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学习阶段。

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1)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

①方法论,是指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

②研究方式,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

③具体方法,是指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方法。(2)社会学研究路向

①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因此,应该用经验事实来检验社会学的假说,用数量分析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规律。在调查研究中注重量化程度较高的抽样问卷调查、量表与测验、实验等方法。

②反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然现象,不能完全依靠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主张通过理解社会现象的特殊意义来对具体的社会历史事件作出因果性的说明,在调查研究中注重量化程度较低的深度访问、参与观察和历史比较等方法。

2.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通常包含六个阶段:确定研究假设;进行研究设计;根据研究设计收集资料;依据假设分析资料;解释调查结果并得出结论;公布研究结论。

研究方式的问题贯穿于整个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但它更集中地体现在前两个阶段中。(1)确定研究假设

①一项好的社会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在其形成过程中有三个主要的构成成分:

a.发问,是指陈述想解决的问题;

b.基本依据或理由,说明为什么要解答这个问题;

c.阐明疑问,即对提出的疑问找出与理由相符的可能的答案。

②社会学研究课题的确定,除了课题本身的价值外,还取决于主要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取决于整个课题组的物力、财力、人力,取决于被研究者的配合情况。

一旦确定了研究题目,就要选择研究的类型。

③从研究目的来看,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a.含义

描述性研究是指通过对现状准确、全面的描述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外部表象的展现;

解释性研究是指试图对社会现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分析。

b.区别

第一,描述性研究是社会学经验研究的起点,而解释性研究是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深化。

第二,描述性研究一般没有明确的假设,但在进入观察分析前必须有一些初步的设想,包括研究题目的范围界定、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层次的界定等。

解释性研究在研究前要求将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可以测量的变量,要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建立一个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的因果模型。

建立这种模型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列出与现象有关的各种可能的原因或结果;详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变量的分析,深入分析变量间的作用机制。(2)进行研究设计

①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四种: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实验研究与间接研究。

a.统计调查是运用问卷、结构式访谈、文献收集等具体方法在相对较多的人群中收集资料。

b.实地研究是不带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c.实验研究是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精确的评估,它通常是在具备严格控制条件的社会学实验室中进行的。

d.间接研究是利用别的研究者以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②研究方法可分为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

a.定量方法用于可通过数量来测量,从而可以进一步进行数量比较和分析的研究单位。统计调查和实验法就属于定量方法。

优点是标准化和准确化程度高,逻辑推理严谨,可以对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作比较精确的分析。

缺点在于许多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和独特,难以进行数量分析和经验概括,即使可以运用数量分析,也难以洞察社会现象的意义和动机。

b.定性方法是对无法用数量来分析的研究单位进行描述、归纳、分类和比较,进而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分析。实地研究和相当一部分的间接研究就属于定性方法。

优点是便于完整地把握社会现实,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的具体过程和行为意义。

缺点在于这种对研究者理解力、洞察力依赖性较强的分析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其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3.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抽样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最常用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

研究方法由五个阶段组成:

①确定调查总体

根据已经拟定的研究主题,确定调查总体的范围。

②选取调查样本

选取样本的程度越完善,样本就越接近调查总体,运用样本所进行的归纳和预测就会越准确。常用的抽样方式:

a.随机抽样(最基本的抽样方式),即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完全随机的原则来抽取。抛硬币、抽签就是一种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依照某些特征分为几个群体,每一个群体就构成一层,然后在每一层中再进行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一特征排列起来,然后等间隔地依次抽取样本。

c.整群抽样是把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一个子群作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中抽取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d.如果子群内部个体数目较多,而个体彼此间差异并不大时,还可以再从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样本,这被称为多阶段整群抽样。

③设计调查问卷

a.问卷的分类: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

封闭式问卷是把所要了解的问题和可能的答案全部列出的问卷形式;开放式问卷是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可选择的答案的问卷形式。

b.编写问卷的过程

首先,编写问卷前应作一定的探索性工作,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同各种类型的回答者交谈,以利于将研究主题细化为一个个的具体问题,并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答案。

其次,编写问卷时应按照从简单的问题到复杂的问题、从封闭式问题到开放式问题的顺序来进行。

最后,问卷编写完以后,还要通过试用或专家评议,修改后再正式使用。

c.问卷的注意事项

第一,问卷一般不宜过长,以免调查者不愿合作;

第二,提问要简明扼要,问题不应有倾向性;

第三,要避免提双重含义的问题,即在一个问题中实际上问了两个问题;

第四,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也不要直接问敏感性问题,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第五,设计的答案必须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即所列的答案应该包括所有可能的回答,而且这些答案相互之间是不能相互包含的。

④问卷调查实施

具体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由访问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来填写问卷;

b.由访问员将问卷发给调查者,待被调查者填完后再收回;

c.通过电话访问,由访问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来填写问卷;

d.通过邮局将问卷寄给被调查者,他们回答完后又通过邮局寄回。

⑤分析调查资料

研究者通过计算机来处理相关的数据,而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调查分析的结论。(2)深度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调查员与调查对象面对面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根据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可以将其分为结构式访谈与无结构式访谈:

结构式访谈实际上是抽样问卷调查的一种实施方式。

无结构式访谈弹性大,能充分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积极性,访谈者也能够对问题作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个案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①深度访谈的含义

深度访谈是为收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遭受家庭暴力、自杀、吸毒)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谈。访问员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对调查者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地了解和忠实地记录,并通过对这个典型的研究来分析某个群体的生活状况。深度访谈还可以对不同个体的生活史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相关群体的生活状况。

②深度访谈的要求

a.访谈员不仅在访谈前要作充分的准备,而且还要善于通过提问和表情、动作来控制访谈过程;

b.访谈开始后,访谈员要通过既系统又灵活的发问(包括插话)来引导整个访谈过程;

c.被调查者跑题时,访谈员要巧妙地通过归纳将问题转换过来;

d.被调查者对一些关键问题或细节说得非常含糊甚至相互矛盾时,访谈员要懂得以中立的态度进行追问;

e.访谈员还要用自己得体自然的表情和动作向被调查者传达鼓励相关的谈话或中断不相关的谈话的信息;

e.深度访谈结束后,要及时对访谈记录或录音进行详细地整理和分析。(3)参与观察法

①观察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但更多的是在实地进行;它可以进行局外观察,但更多的是进行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最初多用于对原始社区或特殊文化群体的观察,所以又被称作“田野工作”。

②参与观察预先不带有什么具体的理论假设,而是在实地中以一个参与者或半参与者的身份进行长期的观察,从大量现象中概括出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

③参与观察首先要求研究者能够与被调查者确立良好的关系。在各种社会学研究方式中,参与观察对被调查者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建立和维持这种关系的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a.要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以便能够较快地参与到被调查者的日常生活中去。

b.要使参与的手段服从于观察的目的,要在参与中保持相对中立的立场,以免被调查者的日常生活因为调查者的强势介入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使这个个案研究失去典型意义。

c.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尽可能地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信守调查刚开始时对被调查者的承诺,使其正常的生活状态不会因为这项研究而遭到破坏。

d.参与观察还要求研究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日常生活细节,随时反省和修正自己不恰当的先入之见。(4)文献法

文献法是去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形式为主的文献资料。

较为普遍的形式是第二手分析,也即对其他人原来为别的目的所收集的实地调查资料或统计资料进行重新利用。

4.中国社会研究中的方法适用问题

定性方法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中国社会体制运作的变通性

社会的实际运作往往不是依照正规的、标准的规章,而是另有一套非正式的变通机制。对于这样一种有着十分微妙的社会学味道的社会机制,定性研究常常更能够显出独特的魅力:事件之间那些复杂的、有时纯粹是偶然或随机的关系不是被线性的、单一的或结构的因果关系所排除,而是在各种事件的遭遇中被揭示出来。(2)中国社会转型实践的过程性

社会学家在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强调中,更会强调事件性的过程,因为实践状态社会现象的逻辑,往往是在事件性的过程中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出来。显而易见,以细微见长、以事件为中心的定性研究方法与面向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社会学正有着特殊的亲和性。(3)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模糊性

人们也许无法把握日常生活本身,但却可以设法在那些日常生活被触动、被冒犯、被侵略的瞬间,在无名者与权力相撞击的光中,窥见他们模糊的身影,而后尝试撰写福柯所谓的“生命的诗”。定性研究方法正是撰写那些历史无名者的“生活的诗”最得心应手的工具。

2.2 课后习题详解

1.经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种主要的研究传统?其主要的理论分析视角分别是什么?

答:经典理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三种传统: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传统,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传统与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传统。(1)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的社会学观点可以总体概括为:所有人都处在一定的、必然的关系中,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因此,应当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解释人的思想方式。

在任何社会里,人们都可以识别出基础结构和上层建筑,前者主要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后者包括了法律、政治以及思想方式、意识形态等。在所有这些社会结构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但其他因素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2)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传统

涂尔干作为世界上第一位社会学教授,不仅明确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独立的客观存在物——社会事实,确定了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基本方法论,并将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区分开来,而且还通过对社会分工、自杀、宗教等社会现象的出色研究,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3)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传统

韦伯在社会的研究方法上,既不同意实证主义者把人类行为化约为可观察的外部表现的做法,也不赞同完全回到人的主观世界,进行没有任何验证标准的思辨哲学研究。所开创的理解社会学结合了客观性的说明和主观性的解释两方面内容。

他主张,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包含着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他使用“理想类型”这一主观建构,一方面是要借助主体的价值关系对行动者的动机进行解释性的理解,另方面又要排除价值干扰去考察社会现象的客观可能性,从而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2.如何理解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美国化。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向有何变化?

答:对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美国化的理解,以及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的变化归纳如下:(1)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美国化

①社会学理论中心的转移

20世纪初,社会学理论的中心逐渐从欧洲转到美国。社会学首先在美国得以成功地制度化。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第一批研究生教育、第一个专业学会和期刊,都出现在美国。

②两个发展方向

美国学者对欧洲社会学进行了实用主义的改造,形成了两个有特色的发展方向:

a.是以罗伯特·帕克为领袖、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注重实地调查、都市社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研究;

b.是偏重社会心理和行为研究的理论研究。相比起来,前者的影响要远大于后者。

③结构功能主义

为美国社会学理论赢得世界性声誉的,是20世纪30年代帕森斯所开创的结构功能主义。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帕森斯的理论雄踞世界社会学理论的霸主地位,学界有人将这个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称为“帕森斯主义的时代”。

罗伯特·默顿通过批评传统功能主义缺陷,建立起用以指导经验研究的功能分析范式,把功能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出一套介于帕森斯式的宏大理论与类似芝加哥学派那样的专门理论之间的“中层理论”。

④不同的流派

a.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不仅认为冲突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有助于社会的整合和稳定的。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和德国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伦多夫。

b.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坚持从人的行为本身来理解人,从人际互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交换来发现形成社会结构的最初动因。这种交换在乔治·霍曼斯那里主要是指直接的、非制度化的交换关系,而在彼特·布劳那里则扩展为宏观的、制度化的交换网络。

c.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也称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类的行动主要是根据自身对外在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这种意义就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这种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行动者根据其特定“处境”来随时加以修正的。个人的行为是受行动者自己控制的,是有主观选择能力的。(2)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

①三次争论

a.1961年,当时的联邦德国社会学学会在图宾根开会时,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与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围绕“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展开了第一次大争论。

b.1964年,联邦德国社会学学会在海德堡隆重集会,纪念韦伯诞辰l00周年,与会者围绕韦伯的价值中立问题展开了又一次激烈的争论。

c.1968年,联邦德国社会学学会在法兰克福开会时,达伦多夫与阿多诺之间又进行了交锋。

这三次争论都直接间接地与韦伯的社会学思想有关。

②吉登斯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结构既是行为的中介,又是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在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中。这样,他就用“结构的二重性”这个概念来化解社会学理论中一直存在着的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的二元论问题。

③布迪厄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经典社会学理论遗产与法国特有的认识论传统结合在一起,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思路融为一体,通过场域、惯习和资本这些基本概念,体现出从关系性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奥秘的鲜明特征。

④福柯

福柯独特的“身体-权力-知识”三位一体的权力分析范式成为社会批评以及研究社会转变的有力工具。

⑤新功能主义

杰夫·亚历山大将冲突理论、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的基本思想真正整合进功能主义的框架中去,建立起一个新的多向的一般理论。而以詹姆斯·科尔曼等为代表的理性行动理论,借鉴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开创了法人行动研究的新方向。

⑥中国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迟至1979年才在中断20多年后开始重建,又由于社会学理论在学科重建中相对滞后,所以,中国社会学理论界目前还处在带着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怀去系统地、准确地、深入地引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学习阶段。

3.试从社会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来比较实证主义方法与反实证主义方法。

答:实证主义方法与反实证主义方法的对比如下:(1)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2)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比较

①实证主义方法论。

a.方法论上,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

b.研究方式上,主张应该用经验事实来检验社会学的假说,用数量分析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规律;

c.具体方法上,它在调查研究中注重量化程度较高的抽样问卷调查、量表与测验、实验等方法。

②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a.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然现象,因为社会现象被社会行动者人为赋予了“意义”,因而不能完全依靠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b.研究方式上,主张通过理解社会现象的特殊意义来对具体的社会历史事件作出因果性的说明;

c.具体方法上,在调查研究中注重量化程度较低的深度访问、参与观察和历史比较等方法。

4.如何理解在研究中国社会时的方法适用问题。

答:“唯方法论”,是指这样一种倾向,即把方法从研究对象中孤立出来,把研究对象的理论建构问题化约为经验指标和经验观察的技术操作问题,这样就变成了为方法而方法。我们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必须与所要处理的问题相匹配,并且在采用它们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反思。

定性方法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中国社会体制运作的变通性

社会的实际运作往往不是依照正规的、标准的规章,而是另有一套非正式的变通机制。对于这样一种有着十分微妙的社会学味道的社会机制,定性研究常常更能够显出独特的魅力:事件之间那些复杂的、有时纯粹是偶然或随机的关系不是被线性的、单一的或结构的因果关系所排除,而是在各种事件的遭遇中被揭示出来。(2)中国社会转型实践的过程性

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促使社会学家在对过程的强调中,更会强调事件性的过程,因为实践状态社会现象的逻辑,往往是在事件性的过程中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出来。显而易见,以细微见长、以事件为中心的定性研究方法与面向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社会学正有着特殊的亲和性。(3)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模糊性

我们也许无法把握日常生活本身,但却可以设法在那些日常生活被触动、被冒犯、被侵略的瞬间,在无名者与权力相撞击的光中,窥见他们模糊的身影,而后尝试撰写福柯所谓的“生命的诗”。而定性研究方法正是撰写那些历史无名者的“生活的诗”最得心应手的工具。

第三章 文 化

3.1 复习笔记

一、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后天习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语言、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物质产品、行为方式等。

2.文化的特征(1)人为创造性

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将自身力量作用于自然,使之对象化的结果。(2)后天习得性

人们的劳动技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语言、符号的掌握等都是通过学习得到的。人只有学习社会的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人,才能立足于社会;(3)共享性

文化形成于社会互动过程中,是一定范围的人群共同享有的,不同于个人的嗜好。(4)象征性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情景下,同一文化产品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意义。(5)传递性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它通过各种方式向周围辐射:

①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代际传承,即子代通过社会化学习生活技能、谋生技巧、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将社会的文化内化于己。

②在空间维度上,文化的传递性表现为不同的群体、民族、国家之间相互学习,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6)变迁性

文化是一定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产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文化的类型(1)按照文化存在形态的不同,可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①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采用原材料、自然资源加工制造而成,能够发挥特殊功能的有形实体。

②非物质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指导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整合,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非物质文化可分为认知性的与规范性的两类。(2)根据文化被接受的广泛程度,可将其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①主文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被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可,并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文化。

②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只为某些特定的人群、群体所接受。

③当亚文化对抗、排斥主文化的价值规范、生活方式及其标准时,就演化为反文化。反文化可以视为亚文化的一种。反文化有时也会发挥积极作用。(3)社会学家林顿将文化归结为社会全部的生活方式,据此,将文化分为精致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低俗文化:

二、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1.文化的要素(1)符号

①符号是社会交往的媒介,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指示或表达自身意义以外事物的东西。

②符号将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含义简明形象,促进了人际沟通与理解。

③符号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中,同一符号人们赋予它的社会意义不同。(2)语言

①语言有口头语与书面语之分,它是一套象征符号系统,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沟通工具,利用它人们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与情感传递。

②语言不仅保存了经验的意义,而且得到代际传承与空间扩散。同时,语言创造了经验,只有有了与这些经验相关的概念,我们才能理解这些经验是什么意义。

③作为对现实社会的描述工具,语言构成了文化的主体,它同样是在人们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得到普遍认同的,并且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的。

④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提供并维系着一套思维方式。(3)价值观

①价值观是大多数社会成员一致认可的关于是非、对错、美丑判别标准的观念,是对自己或其他群体的道德、伦理在真善美层次上的评估。

②价值观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提供评价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的标准,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③价值观一方面促进个人的社会化与社会整合,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盲从。(4)规范

①规范是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准则。

规范有正式性与非正式性之分。正式性规范一般有具体、明确、成文的形式,如法律法规、制度规章;非正式性规范是不成文的,如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②规范可以分为民俗、民德、法律三大类型:

a.民俗是指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接受、遵守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它以自愿为基础,并不依靠强制力来保证实施,违反了它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所以容易改变、突破。

b.民德是依靠一定的道义力量、社会舆论来保证实施,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影响,违反它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并会受到严厉惩罚的行为规则。民德被认为对个人的生活、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具有关键性作用,并被赋予了道德意义。

c.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违反它将会受到拘留、监禁、死刑等法律制裁,是一种最严厉的规范。广义的法律包括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③规范有效实施的方法

a.需要一定的惩罚措施来维系。通过有关他人采取联合行动对行动者施加压力、给予奖励,如社会舆论;通过有关他人建立利益结构,共同承担实施惩罚的费用。

b.需要通过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使个人与社会实现认同,塑造或改变个人的利益结构,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

2.文化的结构(1)文化的功能结构

①文化特质又称文化元素,它是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最小的文化单位,它的形态可以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可以是抽象的或具体的。

②文化丛是由一组意义相连、功能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元素组成的更大的功能单位,它通常包含有多个文化元素。有的文化丛以一个主要的文化特质为核心,其他的文化特质为辅助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③文化模式。

a.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b.文化模式的形成受到气候、资源、人口、地理条件等物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科技水平、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c.普遍的文化模式是由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成的文化整体。(2)文化的空间结构

①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是指文化特质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它通过文化扩散对文化区产生影响,如一国的首都、省会地区。

②文化区域

文化区域又称文化区,是指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上具有同质性的某一特定区域。文化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人情风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③文化圈

文化圈是指由存在程度不一的相同或相通之处的若干文化模式组成的更大范围,并可突破空间阻隔进行文化交融的空间布局。文化圈与文化的交流、传播、扩散有很大的关系。

④文化边际

文化边际是在文化扩散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交叉、渗透地带。由于远离文化中心,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变迁的速度较快,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