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误解与错位(甲骨文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17:32:47

点击下载

作者:李长声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日之间:误解与错位(甲骨文系列)

中日之间:误解与错位(甲骨文系列)试读:

卷首语

祝贺《大家》出版

[1]撰文\鸠山由纪夫翻译\张石

值此《大家》出版之际,谨表示由衷的祝贺。《大家》是各位经过长期努力结出的硕果,令人欣慰,盼望能早日看到这部著作,一睹为快。

本书的主题定为“中日之间:误解与错位”,我感到这是非常好的主题。

日本和中国有两千年文化交流的历史。从古代开始,日本文化就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无论是汉字还是佛教,都主要是从中国传到日本,而中国的近、现代文化,也受到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文化的启迪。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说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同文同种”。

但是,如果因此忽略了日中文化的巨大差异,先入为主地认为中日文化是一种相似的文化,不去认真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必定会产生误解、论争,甚至会使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起来的友好与相互信任的关系失去根基,并遭到破坏。

日中有着不同的风土,不同的历史,从表面上看,确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内在的本质却多有不同。

从语言上看,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但是从语系上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从语法形态上看,汉语是孤立语,日语是黏着语。

中国和日本在古代都是佛教国家,但是在古代中国,僧侣是不允许结婚的,而日本僧侣从古至今一般都可以结婚。

从日常生活来看,日本人举行日本式的婚礼时,新娘从头到脚一身白,被称为“白无瑕”;而在中国,从头到脚一身白是葬礼时的服装。

不同的文化产生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用自己的文化尺度去评价与衡量他国的文化,必然产生文化误解和文化错位。

目前,在日中两国之间,在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上出现了论争与对抗,追根溯源,或许不同文化的因素也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我痛感持续不断的日中文化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不能只通过媒体的报道去了解对方,媒体的注意力经常集中在对方国家特殊的一面,而文化的真髓深藏在普通的生活和普通的民众之中。

衷心祝愿此次出版取得圆满成功。2014年3月吉日

鸠山由纪夫先生特意将签名写成“鸠山友纪夫”,以表示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1] 鸠山由纪夫,日本政治家,东京都出身。八次当选众议院议员,前任日本民主党常任干事会代表、第93任内阁总理大臣。

编者言

那就让它有趣一点吧

[1]撰文/李方

孟子虽然迂腐,但他有一句话我们忠实地实践着:“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个敌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帝,七八十年代是苏修,很不幸,到了今天,因为历史,中日之间的敌意有增无减。

有个问题我一直不解,20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那么好,为什么会出现大逆转?二十四五年前,我有个师弟,当时还是学生,被叫去参加座谈会。会间上厕所,一抬头,大领导也在嘘嘘。该大领导其实是蛮有人情味的一个人,可能是不想让师弟尴尬,没头没脑地说了句:“其实我也不喜欢日本人。”多年后师弟跟我讲这个事,我还是想不清楚,这种逆转,到底是由于个人情感,还是利益计算后的决策。

同样让我想不清楚的是我老爸。老爸70多了,前段时间跟他聊时局,老爸突然蹦出一句:“日本人最坏了。”我家祖辈是种田的,日本人打过来,我祖父消失了一段时间,再出现时已经是八路军。谈起那段历史,任何人都不可能说他不恨日本人。但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老爸应该还是种田的命。以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日蜜月期的时候,我从来没听老爸骂过日本人。那么,老爸的逆转,到底是因为以前没讲实话,还是这些年受时局和舆论的影响?

所以,我们真的未必很清楚中日关系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它可能出于国家思维惯性。我们做企业的最怕没有让你恨得牙痒的竞争对手,国家未必不是这样。它可能出于国家政治利益的计算,也可能是某些年被压抑的民族情感的释放,抗战那些年在中国民众心里形成的群体记忆并未完全随时间流逝而淡忘。

还有,是不是因为彼此了解不够?我觉得这个药方很像中医里边的六味地黄丸,包治百病但并不救急。日本我也去过几次,虽然都是浮光掠影,多少也接触到一点。嗯,这个国家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与中国相比看上去缺乏进取心,根本无心也无意真的跟谁过不去。可是且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绝对不能以一般政治一般国民去判断日本历史的走向,何况这个国家一向有少数人暴走的传统,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陆军部少壮派暴走过,某种意义上明治维新何尝不是暴走?我们完全无法断定未来不会有人继续暴走。这种事情恰恰是反逻辑反常识的,而不幸历史往往是反逻辑反常识的。

我们不好意思说因为各种想不通而组织这个专辑,但反过来说如果事事想通也没必要做它。或许我们简单一点,就是好奇心。这好奇心是对日本,可能更是对我们自己。以前我在BBS上玩过“你拍一我拍一”的接龙游戏,有个网友接得最巧:“你拍我,我拍你,拍着别人找自己。”本质上,我们对别人的好奇,了解别人的愿望,终究都是想要了解自己。我们没法左右别人怎么想,有时候甚至搞不清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但我们确实走到这一步了。这不是很有趣吗?请原谅我用“有趣”这个词去掩盖一些沉甸甸的存在。如果我们不能够让事情更好一点,就让它有趣一点吧!

[1] 李方,腾讯微博总编辑。

维度

两千年友好的神话

[1]撰文/李长声

又要到5月,想起了日本的麻生太郎,人送外号“撇式大嘴”。他当过首相,之后又当上了副首相,2013年就是这时候,在印度放言:“中国和日本在海上国境相接,但我们一千五百多年来和中国没有过非常融洽的历史。”

不知有多少中国人还记得这句话。这是他的真心话,从历史来看,这也是真话。我们中国人,一般都认为中日之间的友好历史是漫长的,只是近代不好了,它接二连三打我们。可麻生一语道破真相。他的话好多人不爱听。对于不爱听的话,有些中国人的法子是只装没听见,或者说他们失言,先替人家找了个台阶。

纵观两千年历史,中国与日本之间至少发生过五场战争。除了宋朝,中国的主要朝代都曾被日本挑战,打过仗。

说到唐代,人们乐道遣唐使。始自630年,二百六十余年间日本任命遣唐使二十次,这次数诸说不一,不管成行与否,总之两国的关系给人以文化的、和平的印象。然而,史实是平安朝第一次遣使赴唐三十年后,中日之间就开打第一仗,即所谓“白村江之战”。当时朝鲜半岛上三国鼎立,唐军救援新罗,灭百济。遗臣泣日庭,天智天皇先后出兵五万余,与唐军海战,被打得落花流水。此后日本遣唐固然是修好之举,但更要紧的是取经图强。常有人说日本人欺软怕硬,可是从这场大战来看,那时日本还叫“倭”,就敢于挑战强过它N倍的大唐。

第二战是所谓“蒙古袭来”,时当镰仓幕府时代。忽必烈的铁蹄也要跟日本“通问结好”,数次遣使,但“日本国王”不答复“大蒙古国皇帝奉书”,不仅不“感戴来朝”,甚而砍了来使的脑袋。元与高丽联军入寇,掳掠而归。日本拟反守为攻,出兵高丽,未果。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再度出兵。兵分两路,江南军从宁波渡海,战船三千五百艘,兵马十万,主体应该是降元的宋军。一场台风袭来,溺毙过半,积尸成岛。元军大败,只有少部分人逃回国。日本人从此迷信风是神风,国是神国,而中国人留下了“倭人狠不惧死,十人遇百人亦战,不胜俱死”的印象。

第三战在所谓战国时代。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觉得日本小了点儿,打算把天皇迁到北京去,他自己要定居宁波,振兴贸易。1590年遣使朝鲜,“假途入明”被拒绝。1592年出兵朝鲜半岛。明军入朝,与日军交锋。丰臣病亡,这场战争不了了之。

第四战即明治时代的所谓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当时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给首相伊藤博文写信,道:今日我对朝鲜之势力犹不及支那之积威。日本为压倒大清,扩大势力,迫使清军先撤走,引发了这场战争。我大清一败涂地。李鸿章颠儿颠儿地来日本割地赔款,还挨了一枪。不久,日本历史上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正跳着舞,听说第一笔赔款进账了,眉开眼笑地说“可算有钱啦”。后来跟俄国打仗,一文钱都没捞到,国民就不答应了,在日本第一座洋式公园那里聚会闹事,史称“日比谷烧打事件”。

第五战就是民国年间的中日战争了,现今电视上天天还在打。1927年和1928年蒋介石两度挥兵北伐,日本先后向山东增派兵力,攻击济南城,驻留的北伐军死伤数千人,揭开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战序幕。

不打仗的岁月不等于友好,也可能人家在卧薪尝胆。1949年以来,友好叫得欢,但摩擦不断,当下甚至已剑拔弩张。战争没有打起来,人们的心头已罩上阴影,以后再破冰、融冰,相逢一笑,也得给泯恩仇找出些理由。祖上曾阔过的历史给中国人养成了一种脾气,那就是自以为是,最终欺不了人,也可以自欺,自我安慰。日前有一行中国人造访新潟县,县府召集五六岁的孩子击鼓欢迎,远客感动大大的,说是从懵懂无知的孩子们身上看见了中日之间的草根交流,看见了中日友好未来的力量。真像是说梦。

历史昭然若揭。不禁想到郭沫若。四十多年前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他用如椽之笔写过一首词,为贺为祷,有云:“堪回首,两千年友谊,不同寻常。岂容战犯猖狂,八十载风雷激大洋。”

作诗不妨浪漫些,譬如唐代有“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云云,早就为美国人备下了“日本神话”的题目,但身为史学家,郭老未免没算清历史账,想来是有意为之罢。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何曾友谊两千年来着,“风雷激大洋”岂止甲午战争以来的八十来年。这样自作多情,或者一厢情愿,历史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怎可为鉴呢?说不定只会是一面风月宝鉴,要了卿卿性命。以史为鉴,首先那历史必须是真实的。

或许有人说,友好指的是文化交流。什么是文化?不好定义。狭义可以指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各种艺术。广义的解释,有人说是“人群通过学习获得的一切活动的复合体”,有人说“文化包含工具、制度、习惯、价值、语言等极多的事物”,还有人说“文化是一切社会活动,包括语言、婚姻、礼仪、艺术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特定的社会或社会集团所特有的、精神的、物质的、知识的、感情的特征混合体,不单是艺术、文学,而且包含生活样式、共生的方法、价值观、传统以及信仰。”现在思考文化又多了几个特点,例如,伴随全球化进展和信息发达的文化蚀变(具有异文化的集团持续接触,使某一方或者双方的集团原文化发生变化的现象);又如,文化被加上修饰语,成为“暴力文化”、“和平文化”等。友谊或友好终归是政治概念,与文化交流不是一码事。过去千百年的友好往来,中国人东渡基本是亡命,例如朱舜水、梁启超、郭沫若。历史上只有一些和尚是出于主动,历尽风波去弘教,也捎带了世俗文化,特别是宋明年间。

日本为什么不顾死活,非往大唐派遣一船船的使节团不可呢?有人曾做出这样的诠释,说:663年白村江之战,水军被唐军歼灭,日本人杞忧天倾,那时候的状况正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65年唐高宗封禅泰山,可能是大唐令日本遣使来朝(第五次遣唐),遣唐大使参加大典,列于属国之间。702年遣唐,是来向唐朝报告大宝律令在这一年修订,但执节使粟田正人等为何逗留两三年呢?估计是唐朝给日本留作业——迁都,用这个方法折腾其国力。虽然迁都藤原京才七年,但唐命不敢违,只好又迁都平城京。建造都城,全国遍建国分寺,民众贫穷,国家疲惫。白村江战败后的遣唐既是朝贡,又是出于防御政策,用大唐牵制朝鲜半岛。这样诠释真叫人忍俊不禁。

唐太宗念其路远,相约二十年一来朝,但实际也做不到。遣唐是国家行事,首先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的,每一次都耗尽国库。遣唐使的行列里从来没有皇家人,固然是畏惧风波之险,九死一生,但终止遣唐,理由主要还在于茫茫大海之上商旅已不绝于途。有宋一代,两国之间基本上相安无事,商人和僧侣取代了国家,民间往来成为贸易及文化交流的主流,例如负责重建东大寺的重源和尚三度赴宋。唐代文化主要是传入朝廷和贵族,而宋代文化及生活方式由日本的或中国的僧侣拿回来或送过来,不仅进入上层阶级,而且从寺庙流入民间。辛辛苦苦拿来的东西往往被高档化,正如廉价服装优衣库、大众澡堂极乐汤到了中国都提高了身价。中国游客到日本发思古之幽情,寻寻觅觅,与其找唐,不如在生活及文化中找宋,例如奈良东大寺的大佛是宋朝工匠陈和卿协助再造的,但几经焚毁,如今观光的却又是江户时代修复的了。唐也好,宋也好,都不再是中国的,而是日本的。在日本看见的文化全都是日本文化,在人家的文化里挑挑拣拣,认来认去,终归是无聊。

日本有一种怪物叫天狗,陈寅恪批注《旧唐书》,有这样一条:“天狗,日本所传,当由唐代输入。”什么东西传到了日本都会被改造,天狗也伸长了鼻子,趿拉上木屐,而且当中一个齿。去日本旅游很容易看见,例如连锁的大众酒馆“天狗”,门口或者店内挂一个面具似的天狗,狗脸红红的。郭沫若的新诗《天狗》大概写的是日本天狗:“我的我要爆了!”“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孙悟空跟二郎神比试,变成一堆屎,被天狗吃了,可见中国的天狗还是狗,改不了吃屎。这首诗莫非意在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

京都曼殊院藏有两卷14世纪的古画《是害房绘卷》,被列为重要文化财产。这个是害房是大唐的天狗头领,渡海来到比睿山,变作老法师,找天台座主慈惠大僧正斗法,结果被捆住打个半死。想要泡温泉疗伤,日本天狗说,温泉是灵地,去了更遭殃。一群日本天狗就做了澡盆,烧水帮是害房浴疗,然后举行歌会,送它回老家。画上的天狗是人身,从头到尾很像鹰。这一则日中友好的佳话出自大约12世纪前半叶成书的《今昔物语集》第二十二卷《震旦智罗永寿渡此朝语》。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地狱变》写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师,狂妄而冷酷,人送绰号“智罗永寿”,就是这中国天狗的名字。友好多是在文学艺术中。

战火遍地也会有文化的交流,譬如有人就研究日本侵华时期的电影。豆腐很早从中国传到了日本,有人讨厌腐字,就写作豆富或豆府。日本豆腐非常嫩,水分多罢了,一般叫绢漉豆腐。做豆腐传统用卤水(氯化镁),四周是海,最不缺这种晒盐的副产品。京都有个做豆腐的人被征兵,随军到中国,惊奇中国人用石膏(硫酸钙)做豆腐,幸而没有被我们的地雷战、地道战什么的给打死,回老家重操旧业,用石膏做豆腐,创出了名牌。这家豆腐店在京都的嵯峨野,川端康成、司马辽太郎曾把它写进作品里。多么好听的地名,旅游时不妨去那里一游。

度尽劫波兄弟在,中日豆腐很好吃。

[1] 李长声,作家。旅日多年,写了几本随笔,被称作“知日”。信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总之,不装。

谁又误解了谁

──从日夜世界的秩序看日本社会内部的错位逻辑[1]撰文/汤祯兆

从中国眺望日本,我们从来不乏数之不尽的惊奇疑问。最简单的有:为何那么多年轻女性投入AV乃至风俗业(色情行业)的大军?为何红灯区可以在各城市公开、井然有序地营运?日本人为何好像对环保又或是文化保育不遗余力,但现实中强硬好战的军国立场同样也显而易见?凡此种种矛盾现象,要一一细数,相信必可达至数不胜数的地步。可是,我想于此先提出一个基本逻辑命题:中日误解及错位涉及跨民族的文化对照问题,但以上一连串的异色世相以及矛盾冲突,如果先撇除我们从外人观之的窥秘及猎奇角度,那么回到日本自身的民族体系上,是否又可以有一致的共同认知?又或是,其实所谓的错位及误解,本来就一直存在,甚至身处日本当下的社会中,同样不能避免各种内部撕裂式的理解沟通差异。此所以我会尝试回到日本现场,去梳理一下分歧误解的现况及成因脉络;先尝试了解清楚大和民族的内部矛盾,大抵才是进一步考虑分析跨民族异文化对照的立论基础。日夜世界的言说

日本当前炙手可热的文化评论家宇野常宽的新著《日本文化的论点》,正好竭力处理日本社会互不理解的内部现象矛盾,从而提出一些“可视化”的观点令彼此得以沟通互动。他指出在“失去的二十年”中,日本社会已出现巨大的理解鸿沟。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的乌托邦岁月,Japan as Number One的呼声高唱入云。国际舆论一片唱好,令日本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提升至史无前例的高峰。但进入“失去的二十年”后,以往由制造业支撑的高速经济增长早已一去不返;政府方面,自民党及民主党也逐渐被公众看透政策立场上根本就无甚差异,于是很多的基本前设均益显现出不合时宜的一面来。简言之,日本的黄金年代其实是以核心家庭为社会建构的潜在对象。父亲为终身雇员,母亲为专业家庭主妇,配上一对子女,于是就可以与社会上由保育园开始至家电的构成设计等接上轨道。但就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以上的条件再不适用于眼前的社会形势。过去以核心家庭为本所建构出来的一代人,以及后来生成的家庭解体一代,逐渐成为日本民众分裂的基础分子元素。

宇野常宽承接另一位当红评论人滨野智史的界定说法,把两者区分为“日的世界”及“夜的世界”,并加以进一步的深入剖析。用最简便的方法来说明,前者是一切可视的既定成规及秩序,从媒体上而言就是已成熟建立的大众媒体,包括电视、电台及报刊等,或可以“可视化”来描述它们的性质,特点是建制化、程序化,存在自身已生出潜在目的:巩固既有秩序,好让整个系统可以继续存活运作下去。当然,宇野一众人的使用策略,背后也存在着等同僵化,以及上一代不合时宜却死扼权力不放的批评指向所在。反过来在“夜的世界”中,指向的焦点就是已成为日本社会热潮的“社交网络服务”(SNS)风气,即从对Twitter、Facebook及Niconico等的沉迷现象出发,勾勒背后庞大匿名使用者的生态逻辑。这两个世界,基本上可与上文提及的两代割裂作大体上对应的审视。由1995谈起

当然,以上的说法区分或许还流于理论化及相对抽象,所以我想从具体的社会背景切入,好让读者容易掌握两代区分的实感。更重要的,是呼应我于文首建立的观测基准——当日本社会于世代对立的处境下,撕裂成出现大量误解及错位的情况,不先了解掌握,则更加难以从跨文化的角度去做什么对照分析。

速水健朗是我颇喜欢的评论人,他最新的著作为《1995年》(旧作《手机小说的秘密》有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译本)。大家回想起1995年,日本确有不少即使是如我们这样的海外旁观者,也同样熟悉认知的大事发生——沙林毒气事件、阪神大地震以及《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开播等。或许我们可以透过若即若离的1995碎片,重拾日本社会文化大氛围转向的契机。有了对细节的坚实掌握和反思才可以营构全景,也才可以循此去掌握“日的世界”和“夜的世界”生成交替的秩序,从而更易对应现实情况。

把1995年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加以审视,也非始于速水健朗。中西新太郎在《1995年——未了的问题圈》中早就提出,阪神大地震和沙林毒气事件,此两大灾患的降临,清楚地揭示出以往的社会模式及生态,不可以再一成不变地延续下去。当然,凡事都可以有两面看的可能性,社会学家铃木谦介正好认为1995年可视为战后经济增长年代终结的代表年份,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雇用崩坏以及文化上的后福音战士现象等,也可以被看成新时代的降临契机——以上的社会外缘条件变化,本身已属孕育日夜世界交替的温床。

就让我们先回到阪神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吧。那是1995年的1月17日上午5时46分,最大震度为尼克特制7.3级。5时左右是大部分人的就寝时间,加上属直下型地震,所以对民众的打击来得直接且严重。据报大地震的死者为6434人,完全毁坏的住宅超过10万幢,影响18万个以上的家庭;半毁的为14万幢以上,受影响家庭超过27万个——简言之,这是日本自战后以来最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一般舆论都会视阪神大地震为1995年的标志性事件,关键之一是令本来隐而不显的问题悉数浮现。我当天凑巧也在日本大阪,犹记得一觉醒来,打开电视后传来的影像,竟然有如《超人》剧集,出现大桥折曲、汽车在半空悬挂等科幻特技场面,唯一差异只不过是没有哥斯拉或卡美拉之流在镜头前出现而已。当然,我只是一个过路的海外游客,未能回到现实的错觉的影响也仅及身而止。可是当天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竟然也较我好不了多少,在看过6点整的NHK新闻后,由于当时仍未有现场片段传送,首相居然低估了地震的威力,返回床上继续睡觉。到秘书处传讯过来确认此为一大事,已是7点半,距离地震发生时间已足足有两小时之久。

村山首相在中午已成立“非常灾害对策本部”,但由于与神户联络不上,所以对现场的死伤人数以及灾情严重程度大抵一无所知。简言之,首相根本没有留意到震情的严重性。此所以当天首相的行程,竟然与原定的安排并无二致,继续出席一些早已安排好的面对财界人士及各党派的游说大会。以上的疏忽及无能后来受到舆论的广泛批评和痛斥。

除了村山富市外,当时的兵库县知事贝原俊民也备受批评。他在家中已然看到外边因地震而四处起火的情况下,竟没有立即回县厅办公救灾,抵达时已是8时之后。而当时向自卫队提出灾害派遣支援出动请求的权限,正好就是在知事身上。简言之,他的疏忽失职和首相可谓不分伯仲。此所以地震率先揭示,政府官僚制度的僵化,已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由此才出现及泛起民间社会的自救呼声。

另一方面,据后来的报告指出,地震中的死伤者主要为70年龄段的人,其次为60年龄段的人及80年龄段的人。死者平均年龄为58.6岁,可谓正式敲响了日本进入老龄社会的丧钟。事实上,国际标准早已定下凡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国民人数14%或以上,就属于“老龄社会”,而日本于1995年即已超逾此比例。事实上,当时的死者大部分集中在神户市东滩、滩、长田、中央、兵库及须磨六区与西宫、芦屋及宝冢三市。以上地区的住宅大多为于经济高度成长期所建成的木造住宅,早已进入老朽化的阶段,加上居民又大多为老年人,就更容易因直接及间接的原因(如肺炎、心律不齐及心肌梗死等并发症致死)而离世。

后来经过深入调查,发现除了一些上文提及与灾情直接有关的外在条件,如地震强度、抢救失时又或是居屋抗灾地不足等,更重要的是发现不少老年死者,本来都是孤独一人生活,所以在事发后也没有他人可以及时伸出援手。凡此种种,正好反映出地震所揭示的早已溢出了天灾范围,而且把潜藏的日本社会问题,如政治上的因循怠惰以及社会上的老龄后遗症等同时暴露出来,且迫使大家不得不正视现实的沉重打击。志愿工作者元年

阪神大地震发生后一年内,日本出现了人数大约达137万的志愿工作者涌往灾区赈灾。后来经济企划厅编撰的《2011年度国民生活白皮书》直指1995年是日本的“志愿工作者元年”,提及当年大量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学生赶赴现场,较政府由上而下推行的救灾行动,来得更直接及有力,从而令大众对公民社会及民间社会的职能有了更强烈的憧憬。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也等同于对政府投了不信任票,决定了将来一切要自求多福的生存态度。

作家兼政客田中康夫在《神户震灾日记》(1996)中,正好从纪实角度点出一种人心的演化。他在书中提及,地震发生前一晚如常带了舞小姐回家温存,早上醒来收到友人留言“神户处于坏灭状态”,电视上看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画面后,自言感到不可再继续留在东京过一成不变的生活。两日内致电各志愿团体组织,发现早已人满为患,后来发觉大阪教区招募志愿人士以摩托车把物资送往灾区,于是他喜出望外立即出发。终于在灾后第四天由关西机场出发,乘了20小时摩托车便到达现场动手救灾。

书中也记述了一些在灾场赈灾的伪善情况及气氛,但无论如何,它正好提供了一种大家不可再延续过去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的契机,彼此必须正视现实重新上路。重新上路不代表明天一切会更好,而且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状况必会衍生,不过那始终是第一步。也可以说“幸好”有了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预演,才得以令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民间救援来得更加有条不紊。当然,后者因为灾害更加严重(9级地震加上辐射泄漏),死伤者牵连更广,但如果不是早已催化及启动了志愿者的编制机能,相信后果只会更加不堪设想。

以上仅集中针对由1995年阪神大地震而生发的变动及影响,便足以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地壳变动”。由首相到地方政客的无能,均清楚显示过去“日的世界”体系的官僚化,早已僵化至失效的境地。而老龄社会的降临,乃“日的世界”享受了富裕文明后的后遗症,简言之就是社会要“还债”的时候到了──过去在一帆风顺黄金遍地的日子没有积谷防饥,现在千疮百孔般的纰漏自然一发不可收拾。此所以志愿者元年的启动,正好从现实世界上说明了“夜的世界”的新世代势力的抬头。他们的组织生成,正是透过“社交网络服务”的活用,从而建立出种种体制外的渠道系统。因而由匿名性的交往,反过来建构出具名的社会运动,去补充“日的世界”的盲点及缺憾。事实上,在流行文本中可见到社会整体对由“夜的世界”所生成的自助元素,不仅从社会性层面予以肯定,甚至连个人化的人际网络层面也获高度评价。就以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2013)为例,电影中的次子昌次(妻夫木聪饰)和纪子(苍井优饰)的相交,正好得力于与灾民的仁心相连——他们正是因投身于“3·11”东日本大地震的救灾活动中,同以志愿者身份而认识并发展成情侣关系。从山田洋次的上一代角度出发,去肯定这一段创作出来且反映出对“夜的世界”秩序“加持”式的祝福,可见社会整体已感受到过去因世代隔阂而出现的毛病早已病入膏肓,希望“夜的世界”的育成且开花结果,以填补“日的世界”之纰漏,已成为一几近宣之于口的祈愿了。“社交网络服务”的想象力

宇野常宽指出“夜的世界”的关键词,在于“日本的想象力”及“情报社会”两词。就以上的现实情况而论,正好是透过“社交网络服务”所建构出来的“情报社会”联系,令大量匿名的网络用户会聚起来,然后透过网络上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刺激,从而建立出一种对改造社会既定成规的“想象力”来。由1995年阪神大地震至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的志愿工作者大军,正好循此“夜的逻辑”体系生成而来。

体现在日本流行文化上,我们不难找到大量的其他例子来说明他的观察。从畅销小说而言,现今声名鹊起的冲方丁于代表作中便清楚流露出针对“夜的世界”口味及市场的书写策略,而市场反应均证明大受欢迎。他的《天地明察》(2009)正好把“夜的世界”对“社交网络服务”的沉迷风气,融入历史小说的潜背景中,于是从中唤起大家心底里的认同好感,令小说得以大受欢迎。涩川春海是一个数学迷,小说冒头便出现“算额绘马”的描述。“算额绘马”就是与数学相关的绘马,日本人自古就有把愿望写在绘马或匾额上奉纳给神明的习惯,而开始大抵是有人想把学会算术又或是解决题目时的喜悦奉告神明,但演变下来就成为大家公开所学的场所。透过大家都会去寺庙和神社,于是确保绘马有一定的浏览者基础,甚至就连没有资金出版研究成果的人,也能以此手段获得廉价的发表机会。当中不少只会写出题目及出题者的名字,于是便变成为给浏览者的战书,诱使不少人在绘马上作答回应。答案正确时会得到“明察”的肯定,如果错误出题者便会写上“惜哉”或“谬误是也”——逐渐成为一种极其认真的娱乐风气。互不相识的各路英雄正好透过绘马作为江户时期的“社交网络服务”媒体,从而好让大家光明正大地在算术上一较高下。

圆堂都司昭在《娱乐小说进化论》中,认为这正是一种Web 2.0年代的网络沟通状态,即透过书写“部落格”,然后等待他人的反应回响,然后由博主再加以回应。当中没有出版及视听媒体等“大众媒体”存在,只是把资料置于公开的环境中,让同好之士得以从中交流及相互切磋,严格来说那当然仍属前SNS年代的沟通模式。但冲方丁显然想把网络时期的信息情报流通环境,置于江户时代中去让人反思,把左右今人的著作权问题又或是不同形式的网络传讯规条限制等加以凸显,去教人反思无偿沟通──尤其置于知识层面上的重要性。简言之,涩川春海身处的正是一知识共有化的理想社会形态,就好像今时今日会聚网络上的各路好手合力完成林林总总的网络知识大全辞典,理论上正是SNS年代下所有用户向往的美好新世界所在。

撇开小说的板块暂且不论,延伸至更为人认知及受人传诵的演艺事业文化,AKB48的例子更能充分说明“夜的世界”的想象力降临。如宇野常宽所言,AKB48正是“社群媒体”(Social Media,即包含“社交网络服务”及其延伸出来的不同媒体世界)时代下的偶像,她们与以往日本偶像倾向依赖杂志、电视及电台等大众媒体来维持知名度的运作不同,以秋叶原的专属场地作长期固定的演出,加上透过“社群媒体”中互联网的不同工具来逐步积累“人气”,从而奠定今时今日国民偶像的地位。此所以透过民主化的投票手段去决定AKB48成员的排名及去留(“选拔总选举”活动),当然可以看成所谓的民主精神体现,宇野亦以此来肯定“夜的世界”介入了“日的世界”的运作秩序,打破了原先的既有成规(以艺能界为据出发而言),从而建立出崭新的美好新世界来。结语

上文花了不少篇幅,交代了日夜世界之间的角力,且由具体现实又回到虚拟文本,旨在说明因世代而生的误解及错位,几已成为日本社会内部的既定逻辑,甚至逐渐形成一种互动的“秩序”——当然,一切肯定仍在互动生成的过程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终局肯定无人可以预知确认。更甚的是,上文较为强调“夜的世界”之势力扩张,但我个人的观察是“日的世界”之既有秩序也非坐以待毙。就以AKB48的例子而言,当“夜之世界”宣示了AKB48代表了不再依赖大众传媒,转而以“社群媒体”作为建构人气基础的新时代偶像,同理言之,我们也可以视之为“日之世界”的上位者更加精准地捕捉到时代的转变,从而满足彼此虚幻的心灵需要。顺应及利用“社群媒体”的言论趋势,其实也是AKB48幕后首脑秋元康成功的策略之一。如果AKB48可视为一种“民主化”的过程,其实也是秋元康所施与及设计出来的“民主化”游戏。民主化的幻象与其说是“夜之世界”的夺权,不如看成为“日之世界”利用“社群媒体”为个人的AKB48消费模式加以赋权的合理化过程。

是的,现实情况从来不应作简单区分,我的简略及粗浅说明暂时仅到此为止。

[1] 汤祯兆,香港影评人、作家。

日本人与猫

[1]撰文/茂吕美耶猫的驯化

在日本,一般人提到“猫”,通常指的是“家猫”,学名为“Felis silvestris catus”。最新研究显示,目前已知道的现存于全世界的家猫(与人一起生活的猫),其祖先是13.1万年前的更新世(亦称“洪积世”)末期,在中东沙漠地带生活的非洲野猫(亦称“沙漠猫”),学名为“Felis silvestris lybica”。

一般认为,古代人为了保护谷仓,抓了非洲野猫的幼猫加以驯服,用来防鼠害,这些猫正是短毛猫的直接近亲。另一种亚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 ornata)则为长毛猫的直接近亲。

2004年4月,在大约9500年前的塞浦路斯岛(位于地中海东部)的Shillourokambos考古遗址,发现了一具与人葬在一起的完整猫骨架化石。

猫遗骨离人遗骨的距离仅有40厘米,骨骸连接在一起,没有屠宰过的痕迹,而且由于同一处还埋了贝壳、磨光石、斧头等人工装饰品的陪葬品,证明了这只猫不是偶然闯进人类的坟地,而是被有意与人类安葬在一起,这正是目前最早的“驯养猫”证据。

据说,比起现代家猫,这只猫的遗骨骨骼更接近非洲野猫。

某些专家主张,家猫和人类的共生关系并非“人类强行驯服猫”,而是猫主动接近人类。这和农耕文化的开幕有关。

人类学会农耕技术,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积存辛苦培育的农作物。于是,觊觎那些储藏谷物的老鼠、鸟、原始期的狗、狐狸等,也开始聚集在人类四周。

如此一来,窥伺这些小动物的肉食动物野猫(当时是野生种的非洲野猫),也开始接近人类的村落;人类这方,因为非洲野猫不是来偷吃积存谷物,而是来捕捉老鼠等害兽,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介意,双方逐渐萌生相互依存的关系,猫的驯化正是由此开始。

塞浦路斯岛本来就没有非洲野猫,在该岛被挖掘出的猫遗骨,可能是从中东地域的“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与绵羊、山羊、狐狸等动物一起被带入岛内。当时的非洲野猫的作用,或许类似现代的“威士忌猫”(Whisky Cat),是保护谷物不受老鼠危害的仓库看守吧。

早期在英国和苏格兰的蒸馏所养的猫,称为“威士忌猫”,除了担任酒厂守护员,同时还兼负“吉祥物”的作用。

苏格兰地区Glenturret蒸馏所饲养的一只名为“Towser”的长毛玳瑁猫,殁于1987年3月20日。这只猫于在世的24年间,一共捕获了28999只老鼠,是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威士忌猫”。当地甚至还特地为它竖立了一座铜像以兹纪念。

现代的猫不会捉老鼠,是因为人类开发了鼠药和捕鼠工具,不再需要猫的技能。原则上说来,是人类社会产生了变化,并非往昔的猫比较勤快,而现代的猫变得懒惰。日本各个时代的猫

第一次出现在日本考古学中的猫遗骨,是12件约公元前1世纪的猫股骨等,出土自长崎县壹岐市胜本町的弥生时代遗迹。由于当时的壹岐市没有山猫存在的迹象,而且猫遗骨和现代家猫的骨骼酷似,因而被断定是家猫。

2007年9月于兵库县姬路市四乡町的“见野古坟群6号坟”,也挖掘出留有一般认为是猫足迹的“须惠器”。“须惠器”制作于6世纪末至7世纪中。足迹是鲜明的5个肉球和掌球,没有指甲,留在直径约3厘米、名为“杯身”的附有盖子的餐具内侧。

若是其他野生动物留下的足迹,必定有指甲,能够留下“没有指甲的足迹”的动物,只有山猫或家猫。但山猫警戒心很强,不可能在人类生活圈内的陶器或土器上面留下足迹。如此推测下去,便只有家猫才有可能在人类制作的陶器或土器上留下足迹了。

以文章形式最初登场的猫,是平安时代文献《日本灵异记》中的猫,在这之前的《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中都没有与猫有关的记载。

以下是根据文献整理出的日本各时代简略的猫的历史。平安时代的猫“平安时代”是公元794年至1185年(或1192年)期间。

平安时代初期写成的日本最古老的说话集《日本灵异记》第三十回,记载着庆云二年(705年)时,丰前国(福冈县东部)某男人于死后化为蛇,打算进儿子家,无奈被赶出,之后化为狗,再度被赶出,最后化为猫,终于得到一顿盛宴,让儿子饲养下来。

平安时代中期的女作家清少纳言执笔的随笔《枕草子》第六段,描述了第六十六代一条天皇和定子皇后是典型的猫奴,甚至给猫从五位以上的女官位阶。

据说这只猫是来自朝鲜半岛的贡品,亦是有关日本猫的最古记录。

某日,这只猫遭名为“翁丸”的狗追赶,逃进天皇怀中。发怒的天皇不但惩罚了狗,还将狗流放于孤岛。

可是,狗翁丸竟遍体鳞伤地再度返回朝廷,看到的人都为狗的坚强性格而流泪,一条天皇也深受感动,最后让狗留在宫中。

平安时代中期写成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描写,姬君养的猫“缠着竹帘嬉戏,‘咪咪’叫着”;《更级日记》也记载“猫烧死了”,可见这时代的猫都养在屋内,而且用绳子系着。

不过,其他平安时代的古籍中亦出现“野猫”这个词。如此看来,古代日本和现代日本大概一样,既有养在家里的宝贝猫,亦有在外自生自灭的野猫。镰仓时代的猫“镰仓时代”是公元1185年至1333年期间。

据说这时代的“金泽文库”为了保护佛教经典,特地从中国南宋进口了猫。“金泽文库”是镰仓中期的武将北条实时建设的武士门第文库,算是日本初期的私立图书馆。所在地是神奈川县横滨市金泽区金泽町,不是石川县的金泽。

镰仓时代的朝臣藤原定家的日记《明月记》,是定家从治承四年(1180年)到嘉祯元年(1235年)的56年间,认真仔细记录下来的日记。日记中出现尾巴分叉成两条的“猫股”,也就是日本著名的猫妖。《源氏物语》里的猫《徒然草》也记载了“猫股”传说,看来这个时代的人相当惧怕上了年纪的老猫。这是因为中国的猫鬼和金华猫等民间传说故事传入日本,再被改编为日本味的故事吧。

当时的“猫股”多指上了年纪的黑雄猫,躯体很大,尾巴尖端分裂为两条。室町时代的猫“室町时代”是指公元1336年至1573年之间的237年。

当时,猫是珍贵的赏玩动物,存在价值与原本的驱逐老鼠功效相去甚远。为了不丢失珍贵的猫,当时有很多人都用项圈豢养,像现代的狗一样。

让猫恢复本来职位的人,正是丰臣秀吉。丰臣秀吉甚至发出“不准用项圈系猫”的布告。据说多亏此禁令,才使鼠害锐减。江户时代的猫“江户时代”是1603年至1868年期间的265年。

这个时代,真猫极为宝贵,有人甚至到养蚕农家串街叫卖猫画,当作驱除老鼠的护符。养蚕农家的天敌是偷吃蚕的老鼠,对养蚕农家来说,猫应该算是一种近似守护神的存在。日本最古的《蚕饲养法记》甚至记载“养蚕人家,家里务必养猫”。

根据日本群马县的古记录,在一匹马价格为一两白银的时代,猫的交易价格是五两白银。这也证明,会捉老鼠的猫,其价值远超过农耕马。

养蚕农家的吉祥物“招财猫”,也是诞生于江户时代。此外,著名的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师歌川国芳亦是典型的猫奴,而且是猫奴中的猫奴。江户时代的养蚕农妇宠爱黑猫的宇多天皇

宇多天皇是日本平安时代前期的第五十九代天皇,曾一度臣籍降下,赐姓源氏,并以侍从身份在朝廷做官,因此又别称“王侍从”。

由于父亲意外地成为第五十八代光孝天皇,宇多天皇于仁和三年(887年)恢复皇族身份,并被册封为皇太子,于同年举行即位仪式。他不但有官僚生活经验,连即位的始末也与众不同,是位很特殊的天皇,在位时间为公元887年至公元897年。《宇多天皇宸记》(即《宽平御记》)是日本现存天皇日记中年代最古的日记,也是日本天皇亲笔写日记的首例,总计十册,不过并非全部流传下来,而是零零碎碎被保存着。“宇多天皇与黑猫”的故事正是记载于《宽平御记》。附带一提,宇多天皇的日记与其皇子醍醐天皇、皇孙村上天皇的日记被合称为“三代御记”。

在这些被保存下来的片断日记中,有一段宇多天皇记述当时所养的黑猫的文章,这段记述已经成为日本现存最古的“猫奴日记”。原文和译文如下:

宽平元年二月六日。朕闲时。述猫消息曰。骊猫一只。太宰小贰

[2]源精。秩满来朝所献于先帝。

译文:宽平元年阴历二月六日(阳历为889年3月11日)。闲着没事,来描述我的猫:这只黑猫,是大宰府次官源精结束任期返回都城时,献给先帝的。

爱其毛色之不类云云。余猫皆浅黑色也。此独深黑如墨。为其形[3]容恶似韩卢。

译文:毛色非常罕见,其他猫都是灰色,只有这只猫漆黑如墨,实在很可爱,简直像韩卢一样。宇多天皇

长尺有五寸。高六寸许。其屈也。小如秬粒。其伸也。长如张弓。

译文:体长1尺5寸(约45厘米),高约6寸(约18厘米)。蜷曲时,小如黑黍粒;伸长时,像弓那般长。

眼睛晶莹。如针芒之乱眩。耳锋直竖。如匙上之不摇。

译文:瞳孔闪亮如针,光彩照人;耳朵像汤匙一样,直立不动。

其伏卧时。团圆不见足尾。宛如堀中之玄璧。其行步时。寂寞不闻音声。恰如云上黑龙。

译文:端坐时,蜷曲得不见脚和尾巴,宛如窟中的黑璧玉。行走时,不发任何声响,恰如云上的黑龙。

性好道引暗合五禽。常低头尾着地。而曲耸背脊高二尺许。毛色贶泽盖由是乎。亦能捕夜鼠捷于他猫。[4]

译文:它似乎很喜欢导引术气法,动作与五禽戏一样。虽然总是低着头,尾巴贴在地面,但起身伸长背脊时,有2尺(约60厘米)高。是不是因习得导引术气法,毛色才这么美呢?而且,夜晚抓老鼠时的敏捷性,比其他猫杰出。

先帝爱翫数日之后赐之于朕。朕抚养五年于今。每旦给之以乳粥。

译文:先帝宠爱了数日,即赐予我。我养它已有五年,每天早晨给它吃奶粥。

岂啻取材能翘挺。诚因先帝所赐。虽微物殊有情于怀育耳。

译文:并非这只猫特别出色,我才如此做,而是先帝赐予之物,无论怎样小的东西,都很珍贵。

仍曰。汝含阴阳之气。备支窍之形。心有必宁知我乎。猫乃叹息。举首仰睨吾颜。似咽心盈臆。口不能言。

译文:我试着向猫说,“你具备了阴阳之气,也有四肢七窍,你应该能理解我的心情吧”。然而,猫只是叹了一口气,纹丝不动地仰视我的脸,似乎怀情满胸,只是不能说话而已。

通常愈有教养的日本古人,在汉文中愈倾向于使用华丽辞藻,但脸不红气不喘地对猫以“韩卢”“堀中之玄璧”“云上黑龙”等华丽辞藻给予最高级赞赏的人,在日本的文章史上确实史无前例。可见宇多天皇爱猫爱到甚过现代猫奴的境界。

况且即便是宫中,每天给爱猫吃“乳粥”,简直奢侈到巅峰地步。

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每天勤快地写日记,并非基于对文学的关心,也非出于名人的骄傲,而是为了保护家门而必须做的工作。

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正是“继承前例”。凡事不容许任何变化,必须彻底记住所有前例,能效仿先人做的“前例”的男人,才有资格被称为“能干的男人”。

因此,为了将来,为了子孙,当时的贵族都怀着“只要跟着我做,绝对不会出错”的使命感,每天拼命写日记留给子孙。这就是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为何会留下那么多日记。

以藤原道长的亲笔日记“御堂关白记”(日本国宝、世界记忆遗产)为首,日本平安贵族确实留下了大量日记。

也因此,宇多天皇在记日记时,肯定也意识到这点,才会多此一举地辩解说:“诚因先帝所赐。虽微物殊有情于怀育耳。”

看他于最后写的那段文章,相信每位现代猫奴看了都会感同身受地用力点头吧。日本作家、浮世绘画家与猫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养着狗、禾雀和猫。漱石前后养了三只猫,不过成为《我是猫》的主人公的是第一代的猫。那只猫是迷路的野猫,几次抓出去,又跑进家中,令漱石很头痛,不得已才决定养下。

虽然漱石在《我是猫》中将之描写为三色猫,但其实只是普通的条纹猫。这只猫很爱恶作剧,经常在半夜搔抓已经熟睡的家人的脚,或在房间闹腾腾地奔窜,气得漱石常手持尺子追赶。

漱石给狗取了“赫克托耳”(Hector,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哥哥)的名字,却没有给这只猫取名,总是称它为“猫”。漱石似乎比较喜欢狗。

那只猫被养了四年,不知何时竟死在漱石家屋后的库房的炉灶上。附带一提,漱石养的狗狗也掉进邻居家的池子溺死,禾雀则因为家人忘了喂饵食而饿死。

漱石虽然不喜欢猫,但那只猫死了后,他也觉得很可怜,不但给猫造坟,还发出猫的死亡通知书给弟子们。

由于担忧弟子们收到死亡通知书的明信片后会大张旗鼓地涌来,便在明信片后补写一句:“主人目前正在执笔《三四郎》,不用特地来参加葬礼。”

之后,漱石又养了两只猫。第二代的猫全身漆黑,取名为“怪物”。据说是抱养来的,但这只“怪物”比第一只猫更调皮,时常欺负家里的小孩子,随处拉屎,把夏目家闹得鸡飞狗跳。夏目漱石的《猫死亡通知书》

其后收养的第三代猫,也在漱石家待没多久,就被正在收拾寝具的漱石夫人给活活踩死了。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少年时代的照片中,有几张与猫一起拍的照片。他从小便很喜欢动物,特别疼爱猫。他在文章中描述,“我很喜欢那个忧郁的动物。它们不会表演技艺,并非它们学不会,而是它们认为那种事很愚蠢。它们那种有点卖弄小聪明又爱耍脾气的表情,排列整齐的牙齿,冷酷的谄媚,我真的喜欢得无以名状”。《假面的告白》成书时,负责封面的画家猪熊弦一郎送了一只名为“贴贴尔”(《青鸟》中的哥哥)的雄猫给三岛,三岛称其为“贴尔”,非常疼爱。据说那只猫是美男子,毛色很漂亮。

然而,三岛婚后,由于夫人不喜欢猫,必须把“贴尔”托付给紧邻的父母家。尽管如此,每逢夜晚,“贴尔”总会到三岛的书房敲窗户。三岛每次都偷偷让“贴尔”进房,再拿出事前藏在桌子抽屉里的小鱼干给“贴尔”吃。

后来,那只猫和某只不良雌猫成为夫妇,不良雌猫在三岛的书房生了六只小猫。三岛在行李箱盖子上铺了毛毯,小心翼翼地养着。不过,即便是猫奴的三岛也不可能瞒着夫人偷偷在书房养六个“私生子”,于是只留下一只,其他全送人。

三岛的父亲是典型的狗痴,不太喜欢猫。他在《我的儿子,三岛由纪夫》中描述,时常设法让三岛养的猫失踪,不过,三岛会立刻再度收养其他的猫。

有一次,三岛的父亲听说如果让猫吃了涂上铁粉的东西,猫会在一个月内死亡,于是马上付诸行动。不料,那只猫没有死,反倒精神百倍,变得凶暴起来,将三岛的父亲平素很珍惜的意大利礼帽咬得破破烂烂。三岛由纪夫的猫鹤屋南北(第四代)

提起鹤屋南北,或许有人不知晓他是何方神圣,但说起《东海道四谷怪谈》,应该有不少人略有耳闻吧。第四代鹤屋南北正是歌舞伎剧《东海道四谷怪谈》的作者。

说起来,猫妖在戏剧里登场,人们也对猫妖感兴趣是江户时代后期的事。让鬼魂灵异登上舞台,并在舞台设计与剧情有关的机关,起点正是鹤屋南北的《独道中五十三驿》(文政十年,即1827年)。

在这出戏中,第二幕和第四幕都有猫妖登场,其创作过程非常有趣。

因为之前写的《东海道四谷怪谈》极为卖座,鹤屋南北打算动笔写新作品,每天都在构思剧情。该年初春,江户三大歌舞伎剧场之一的市村座的塔架上,卡上一只纸鸢,纸鸢上画着一个口中含着长袖和服的女人头像,众人纷纷攘攘地跑去观看。

鹤屋南北见状,暗忖,观众可能都在期待今年秋天的戏剧最好也是鬼怪故事,于是决定执笔写与“东海道五十三次”(从江户到京都的驿道途中所经过的53个宿场)有关的怪谈剧本。然而,写到让猫妖登场的第二幕时,无论怎么绞尽脑汁也写不出猫妖的衣裳,只得暂时停笔。

南北家里养着猫。某日,那只猫出门散步,不久,口中叼着一张画从后门回来。鹤屋南北仔细观看那张画,原来是浮世绘画师歌川丰广画的“杀生石”,画中的“玉藻前”穿着平安时代的华丽十二单衣。“玉藻前”是传说人物,原是狐狸,因被人识破,逃到那须野时遭射死,灵魂化为妖石,之后,凡是挨近妖石的人或鸟兽都会惨遭其毒手。

鹤屋南北看了画中的“玉藻前”身姿,灵机一动,便采用平安时代的十二单衣当作猫妖的衣裳,如此解决了难题,再度动笔写成《独道中五十三驿》。东海道四谷怪谈歌川国芳

在所有日本浮世绘画师中,江户后期的浮世绘画师歌川国芳是最著名的猫画家。他不仅擅长画猫,更是无与伦比的猫奴。家里经常养着数只猫,有时把猫放进怀中出门逛街,有时让猫趴在膝上作画,疼爱得很。

而且,他还在自己的隐号中用了“猫”字,如“一妙开猫好”“白猫齐由古野”“五猫亭恰好”“养白猫恰好”“三返亭猫好”等,甚至连印章都用了与猫有关的图样。所谓“隐号”,是著名画师在描绘春宫画时,因忌惮官府而另取的笔名。

从这些隐号类推,歌川国芳家里至少养着五只猫,而且其中有几只是白猫。

国芳的猫奴指数比现代猫奴高出许多,他在教授弟子时,总是让弟子以猫为对象练习素描。据说家里不但有猫灵牌,而且每只猫都有各自的履历书。门生中人才辈出,如一猛斋芳虎、一蕙齐芳几、太苏芳年等人,都受到老师的影响,也很喜欢画猫画。

在模仿浮世绘画师歌川广重的名作之一《东海道五十三次》的三连画《猫饲好五十三疋》作品中,国芳总计让73只猫登场,正因为他家里养着猫,猫的动作和姿势画得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国芳在这幅作品中还隐藏了语言游戏。譬如在起点“日本桥”中,由于“日本桥”和“两条鲣鱼干”发音类似,国芳便让猫咬着两条鲣鱼干;在“沼津”中,基于“沼津”和“鲶鱼”发音相近,就让猫和鲶鱼对峙。歌川国芳的《猫饲好五十三疋》

歌川国芳也画武士绘,别称“武士绘的国芳”,不过,同时也以猫画师闻名于世。江户人都把他描绘的猫画当作驱鼠符,在当时极为畅销。据说只要贴着那张猫画,家里就不会出现老鼠,即便有老鼠,也绝对不会恶作剧。不管事实如何,都足以证明他的猫画栩栩如生。现代日本的猫咖啡厅/“猫家”埼玉县大宫店现代日本人与猫

在日本,猫狗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猫,日本人的爱猫情结已经形成一种独具风格的猫文化。除了数不清的猫咖啡厅、猫岛、招财猫商品、动漫机器猫、凯蒂猫、猫咪站长等,就连日语中也有大量与猫相关的形容词或谚语。

此外,每年2月22日更是举国庆祝猫节的“猫之日”。2月22日的“2”字发音类似猫叫,因此自1987年起,每年这个日子便被定为“猫之日”。这天,日本网络真的会变成“猫世界”,商店举办猫展,个人博客贴出自家爱猫照片,日本Twitter更是猫咪满天飞。

有位美国女性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最能体现日本社会以及民众对猫情有独钟的特殊现象。

她曾在日本长期停留,非常怀念在日本的生活。她举出一个在日本与猫接触的例子:“日本有很多没有被特定人士饲养的野猫。但在日本,宠爱野猫的人非常多,无论路上或公园,都有人定期在喂养这些野猫。”

这位美国女性初到日本时,无意中捡了一只野猫,住在日本期间,始终饲养着猫。她说,她在日本生活的回忆中,点点滴滴都与猫有关。

当她告别了到处都有猫影子的日本生活,回到美国后,却不再饲养曾经那么深爱的猫了。据说,在美国,很难发现像日本猫那般容易接触并亲近人类的猫。又说:“在日本,整个社会环境都容许让野猫自由自在地生活,一般民众对猫极为宽容。”

最后,她描述:“无论野猫或家猫都可以和善接触,这是我在日本生活时的小小乐趣。我非常怀念那样的日本生活。”日本人自以为是猫,其实是虎

最后来一段我个人觉得很有趣的小故事。

话说日本和英国之间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双方政府正式商谈之前,某位日本青年外交官负责与英国方面先做事前协调。

然而,双方见面时,英国的代表只是单方面地滔滔不绝,事情毫无进展。

外国人甚或日本人常说,日语很难懂,不过,英式英语也有不少独特的词汇与特有的措辞,不像美式英语那般干脆利落。

而且,从对方的表情和态度,日本青年外交官明显可以读取到对方鄙视自己的态度。

于是,青年外交官开始制止说个不停的英国人。“我完全听不懂你到底想说什么,不过,倒是明白了英国政府没有诚意打算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回去向祖国报告。”

日本青年外交官如此说后,不理会其他阻拦的英国官员,径自回大使馆。

日本媒体没有报道此事,但在英国,似乎有人拿这件事在英国议会大做文章。

说穿了,日本青年外交官只是打算利用对方的人种歧视,作为谈判的一种技巧,让事情进行得对己方有利而已。

不料,英国的次官级官员于日后访问了日本大使馆,不但为此事表示歉意,还表明已经更换了代表,希望与日本方面再度进行商洽。“上次那位代表怎样了?”日本相关人员问对方。“你们日本人自以为是猫,但实际是虎。你们以为只是轻轻地搔抓了对方一把,不过,也请你们想象一下被老虎飨以致命一击的人的下场吧。”英国次官级官员答。

[1] 茂吕美耶,日本埼玉县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市,是娴熟中文与日文的水瓶座作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