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疗法系列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17:35:19

点击下载

作者:鲁龙光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网络成瘾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疗法系列丛书

网络成瘾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疗法系列丛书试读:

前言

网络成瘾的心理疏导是一项新课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题。心理疏导疗法,由笔者1984年命名创立,通过国家鉴定,荣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科委科技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荣获国家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

自该疗法问世以来,我们根据心理疏导及治疗原理,对各类心理障碍及青少年适应障碍等进行心理疏导及治疗,疗效显著。经有关人士及专家建议,我们对网瘾的心理疏导进行总结,以便交流应用。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互联网和文化教育的“信息时代”,电脑是青少年的“必修课程”。但应该认识到,互联网信息是由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制造出来的,是为达到各自的目的服务的。因此,互联网信息往往通过其特定方式及内容来吸引参与者,针对玩者的心理设计升级形式,目的就是让你“上瘾”。青少年具有摆脱社会、家长、老师控制的心理;网络游戏的自由化特征,游戏由低级水平向高智商方面发展,内容求新、好奇,具有强刺激性和挑战性,这些都恰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所以,应从青少年的价值观及生活目标等方面理性认识和评价这些信息,而不是让他们懵懂地接受,更不能让他们把其当作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由于网瘾的特殊性,绝大多数网瘾者无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网瘾,从而拒绝心理干预及疏导。因此,疏导工作往往显得被动和困难。网瘾的心理疏导是个系统工作,家长、老师、医生及社会热心人士均为疏导者,对网瘾者能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掌握心理疏导原则、具备条件等是网瘾疏导者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根据网瘾者个体的不同情况,采取了3种不同方式,进行疏导矫正。本书介绍了3个案例的疏导矫正过程,包括拒绝求医者、家长伴来者等。疏导恢复期,均由家长、老师等接替医生,开展后继的疏导矫正工作,这些经验可作为大家的参考。期望更多的疏导者能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创新疏导方式,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走上正路,挽救更多的青少年,帮助他们解脱心理痛苦,回归现实社会。如父母、老师、医生及社会齐心协力,担任起接力疏导的重任,把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就尽到了我们应尽的责任。鲁龙光2011年6月  第一章心理疏导疗法概述第一节 心理疏导疗法简介

一、概念

心理疏导疗法: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产生良性影响,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进行疏通引导,使之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治疗方法。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工具是语言。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症和病情阶段,以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形成的过程、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教以战胜疾病的武器和方法,激励鼓舞患者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患者治疗的能动性,逐步培养激发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促进患者自身病理心理的转化,减轻、缓解、消除症状,并帮助他们认清疾病的运动规律,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付心理应激反应的能力,巩固疗效。

所谓“疏导”,即“疏通”与“引导”。“疏通”是指医患之间广开信息交流之路,通过信息收集与信息反馈,有序地把患者心理阻塞的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实现从不愿合作到愿意合作,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迫切要求治疗,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的心理转化过程。“引导”,指在系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逐步优化和改变患者的认知结构,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健康的轨道,这也是病理心理到生理心理的转化过程。“疏通”与“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是为了正确地“引导”,它是“引导”的前提。如果疏通不好,不能广开信息交流之路,就无从正确地加以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标,是“疏通”的继续。不引导只疏通就会停滞不前,放任自流,只有疏通与引导达到统一,才能使治疗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人不是一般的生命体,而是有着高度发达的心理系统并在其统一指挥下精密协调的有机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十分密切,人天天和自然界打交道,自然环境的变化,无不对人施以影响。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社会性,就其本质来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微妙。而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有这一切反映在人的心理上必然呈现出难以名状的复杂情况。因此,心理疏导疗法要求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反对简单化地对待人类的疾病,认为必须采取十分审慎的态度,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治疗过程中贯穿辩证法的思想。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心理疏导疗法反对有意无意地把患者当成“一架损坏了的机器”去进行“修理”,强调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都要尽可能充分调动患者的治疗能动性,树立自信心,引导其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心理障碍者情况复杂,个体差异大,心理疏导疗法反对依葫芦画瓢,“如法炮制”,主张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因人而异的方法。由于心理—社会因素众多,病状繁杂,患者及家属的陈述有时令医生也不得要领。因此,心理疏导疗法要求经过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抓住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疏导,使之迎刃而解,切忌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

心理疏导疗法严禁信息失真,必须竭尽全力,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准确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情和特点,然后对症治疗,不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和“想当然”。

心理疏导疗法要求医务工作者不论对何种疾病患者都应强调一个“爱”字,对他们要满腔热情、体贴入微、关心备至,要千方百计把他们从痛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幸福地生活。

二、基本理论

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是多学科交叉的一种创新模式。其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心理疏导的思想和方法为主导,是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它的主要内容为:

1.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心理疏导疗法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

当前,心理治疗理论非常薄弱,必须要重视中国自己理论的研究。因为心理治疗理论需要解决的是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病理心理问题。世界上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治疗学派及方法,但由于社会制度、民族特点、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我国不一定适用。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要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在心理疏导中始终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逐步探索和解决临床实际中的新问题。该疗法是从患者中来、又回到患者中开花结果的,是适合中国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2.以我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心理疏导的思想方法为主导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特别是秦汉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及东方世界的心理治疗理论中起着指导作用,影响最为深远。研究传统文化旨在为现实服务,它既是中国的特色,也是心理疏导疗法的优势。

传统文化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输入养料,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开拓,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治疗方法上也开辟了新的途径。如《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篇》:“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已是比较完善的心理疏导理论了。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告之以其败”,指出疾病的危害,引起患者对疾病的注意,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态度;“语之以其善”,告诉患者要与医生配合,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就一定可以治愈,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导之以其所便”,劝导患者安心进行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开之以其所苦”,解除患者的畏难情绪以及恐惧和消极的心理。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3.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

此“三论”是心理疏导及治疗的“三位一体”的支柱。心理疏导及治疗系统在理论上可以归纳出一个信息和控制科学的模型。其从整体出发,始终着眼于心理和躯体、机体和环境、生理与病理、整体与部分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植根于当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沃土之中,吸取多种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本系统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工程。心理疏导系统及治疗系统主要由“医生”“信息”“患者”三个要素构成,以社会信息——语言或文字——作为治疗的基本工具,其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医生的疏导信息和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信息转换,从而优化认知结构,改变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病理心理问题。

三、心理疏导治疗模式图1

1.心理障碍的“树”模型

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个性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成长起来的个性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发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见图1。

2.疏导治疗模式

心理疏导及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这种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在此模式实施中,要求被疏导者做到:“善”:善于设疑(提问);“精”:精于理解(内容);“巧”:巧于联系(自己);“勇”:勇于实践(付诸现实);“贵”:贵于检验(结果);“少”:少想多做(认识与实践同步)。

四、治疗程序及操作要点

心理疏导与治疗主要通过医患互动实现治疗信息与反馈信息转换,达到患者认知结构的改变、优化的目的。

1.治疗程序(1)患者输出信息。提供真实、详尽的自传性病情材料。(2)根据患者的材料进行分析,作出初步诊断。(3)治疗信息输出。讲述所诊断疾病的可能原因、本质、特点和治疗方法,取得患者配合,树立信心。(4)患者接受治疗信息,争取做到认识与实践一致,并写出反馈(体会)材料。(5)根据不断变化的反馈信息,输出新的治疗信息。(6)整个治疗按以下图解(图2)循环往复进行,由浅入深,消除症状,完善个性,巩固疗效。

治疗操作程序:图2 心理疏导及治疗程序示意图

K——患者对治疗信息变换(加工处理):[理解(深、透)→1联系(自我)→转化(优化认知结构)→反思(总结、记录)]。

K——医生对患者的反馈信息变换(校正):设计新的方案,预2输出新的治疗信息。——综合器:提取诊断参数,预计新的治疗信息输出。

以上治疗程序反复循环,不断提高、优化认知结构,直至痊愈。

2.操作要点(1)心理疏导及治疗医生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掌握疏导治疗的操作规则和治疗程序,具备疏导医生条件及疏导技能后,才能完成疏导治疗工作任务。否则,就很难达到“最优化”的治疗目的。(2)必须掌握被疏导者足够的、可控制的真实信息及反馈信息,才能使信息加工处理操作活动朝着预期疏导目标前进。(3)心理疏导及治疗必须按照图解程序规范化操作,但具体疏导内容应随时根据被疏导者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4)疏导内容要科学、通俗易懂,结合实际,应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忌生搬硬套,可用载体,多讲实例,引用故事、成语等,以帮助深化认识。(5)多提问题,启发患者联系自身。

五、特点

与其他心理疗法相比,心理疏导疗法综合性强、适应性广,以自我认识为主,实与虚密切结合。其特点如下:

1.心理疏导是多学科的交叉

心理疏导具有多学科综合的、多层次的结构,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心理疏导疗法理论走的是“综合科学”的道路,以系统方法论的观点,把临床、基础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文学、行为科学、伦理学以及其他许多当代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心理疏导疗法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与实践。

2.适应性广

心理疏导疗法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它的应用性强、适应性广,改变了一般心理治疗中的教条、单调、被动的状况。它的主导思想是以“治病救人”为目标,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虚实同步、发展潜能,实质上就是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将心理疏导工作融入“治病救人”这一总目标之中。

3.强调被疏导者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

心理疏导要求被疏导者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实质,揭示心理障碍的形成规律,消除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的神秘性,不断促进自我个性改造,保障心身健康。疏导者和被疏导者一起商讨疏导中的信息交流问题,目的是双方均承担义务,以保证疏导效果。心理疏导要求被疏导者积极配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根据被疏导者的心理特征和事件,重点解决其心理逆流,必要时,动员其家庭和社会给予支持。

4.治疗目标是长期的

疏导过程是连续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是提高认识水平、改变认知和更新、补充、完善自我的过程。

5.强调“最优化”

心理疏导以最少的信息实现最优的控制,达到最佳的疗效,即疗程短、疗效好、效果巩固。

例:17岁,男,大一学生,进校以来,怕见陌生人,尤其怕见异性,不敢到人多的场合,与人交往时感到紧张,不自然,脸红、心慌、手足无措,不敢正眼看人,却又尽力用余光去注意,或者看一眼就慌忙转移视线。在课堂上表现更为严重,以至不敢上课,而靠自学应付考试。对此,他感到非常痛苦,曾经自杀未遂。寒假中,他瞒着学校和家人来到医院求治,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经过五天疏导心理治疗,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病愈返校后,他坚持自我锻炼,加强个性改造,五年内,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南京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他宣读了两篇论文,毫无惧色。会后,他来看望久别的医生时说:“我可算得上是一个最优化的治疗典型了,治疗时间短,效果巩固。为今后着想,我选择了一位与我的性格完全不同、特别开朗的女朋友作为将来的终身伴侣,以便对我今后的个性改造有所帮助,能使我的事业、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后被公派出国深造,现在已经是某重点大学的知名教授、科学家了。第二节 心理疏导的方法

一、灵活的疏导方法

要掌握心理疏导疗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就应该根据它本身所特有的规律性确定和使用。没有任何一种心理治疗模式是为所有的心理障碍或治疗风格设计的,忽略了疏导疗法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治疗模式,就很难取得最优化的治疗效果。打破单一的、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是提高心理治疗质量的保证。

疏导方法应依据疏导治疗的目的和任务进行优化和选择。向患者传授基本疏导知识和其他心理卫生知识时,可采取启发性讲解法、交谈法等;在遇到实际问题、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可采用问题讨论法、辩论法等;在基本心理技能的训练上,可采用练习法、操作法、实验法及心理基本技能训练游戏法等。

疏导内容是治疗方法的直接对象,选择疏导方法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特点,在接受来自患者的系统、真实的信息,理解、分析、判断后,选用具体疏导治疗的知识类型。其中既包括初步诊断、治疗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也包括按疏导治疗程序对此案例进行的基本概念、知识和理论等治疗信息的输出。对于这类问题,可采用讲解法、问题讨论法和自学辅导法;对于现实性的具体问题,可采用实际分析讨论法、案例经验借鉴法等。

疏导治疗的方法及内容选择是由来访者输出的真实信息及实际情况决定的。由于每个来访者的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症状表现、个性等不尽相同,这就要求疏导方式的多样化,因人施治。例如,不同的强迫症患者之间往往有共性,但也有个体的特殊性。共性问题可采取讲解法,个体特殊性问题可采用个别交谈法、讨论法和辩论法等。必须根据治疗的发展,采用灵活多变的疏导方法,以激发来访者的治疗能动性和求治欲,使他们深刻理解疏导内容,激发治疗情趣。对一些特殊情况(如逃避、退缩严重)的患者,必须消除这些消极因素才能顺利地进行疏导治疗。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灵活地应用疏导方法。

疏导的灵活性还表现在,疏导医生应尽量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效地运用多种疏导方法。如说明一个问题时,疏导医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把问题的事实和现象描述得生动、具体,然后从这些事实出发,由浅入深地讲清道理、理论,使患者感到亲切、实际。

二、科学的疏导

科学的疏导应“寓理于教”、“寓教于善”。“善”是指被人们普遍用来自我修身、衡量人生、造福社会的综合价值标准,也是人生的最高准则和目标。被疏导者在疏导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教益,逐渐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教益的获得充分表明了疏导工作的巨大作用,它和空洞的说教有着根本的区别。

要“寓理于心”、“寓心于变”。这个“变”,就是通过心理疏导,将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哲理性的意见以及解决心理矛盾的方法,教给被疏导者。应当指出,疏导过程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偏废另一方面。脱离科学内容的单纯说教、训斥或一味地顺应迁就,不仅达不到病理心理的“变”,而且可能因庸俗化而产生副作用乃至反作用;相反,虽有科学的内容,却不根据被疏导者的实际,未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乐于接受的形式,就会使患者感到深奥不解,如闻天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发挥心理疏导的“寓心于变”的作用,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启示,把哲理和情感,内容和语言方式以及各种生动的实例等,融合到疏导工作当中去,尽力发挥疏导的诱导力,提高疏导工作的成效。

三、精湛的语言技巧

心理疏导工作中,信息的传递是借助于语言来完成的,语言在心理疏导工作中的作用相当于外科治疗中的手术刀。

语言是互相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在疏导过程中,每句话都会引起对方的心理反应,或迷惑不解,或凝神思索,或豁然开朗,或大彻大悟。对此,需随时注意捕捉反馈信息。我们前面曾提到,被疏导者的个性差异很大,其教养、能力、所处的环境及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因此,运用语言时应注意不同的技巧。总的原则是:精炼、生动、哲理。要准确地贯彻这六个字的原则,必须注意:一是少讲术语,多用常用词语;二是少说套话,多用自然、实在的语气,以免令人生厌。关键是要深入领会被疏导者的意图和希望,抓住其心理活动的主线。

疏导者的语言,既要准确地表达思想,又要使被疏导者能够接受。为此,必须因人而异,有时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亲身经历融于心理疏导治疗工作中,使自己“化”入被疏导者的心理境界中去,现身说法般地进行解答。同时,使用语言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将各种方式如对话、问答、自述等按一定的主线连在一起,以完整地表达各种需要解答的主题思想。这样自然就容易为听者所接受和理解。再加上在重点或关键问题上给予点拨,就可使被疏导者进入新的心理境界,达到疏导的目的。

疏导还受到时间的限制。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心理障碍,掌握应付外界各种刺激和保持心身平衡的技能,对被疏导者来说,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将心理活动系统开放的过程。所以,要少而精地解答问题。至于少到何种程度,如何“精”法,则要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全面地调查研究,从整体出发做定量和定性的心理分析,避免盲目性。

还要说明一点,疏导者的主导作用,是促使被疏导者心理变化的极重要的外因,就好比化学反应中的压力、温度和催化剂。如果语言理解的难易程度低于被疏导者的接受水平,势必影响其心理反应速度。因此,哲理和知识的输出难度应处于略高于被疏导者的认识水平之上,使对方经过一番努力能够理解、接受,并且产生新的认识和影响。

四、准确的分析

在初次接触中,主要通过对患者的观察确定其接受水平。首先让患者了解一定的有关心理活动的知识,根据其理解力来确定讲解内容。医生输出的信息要以调动患者的能动性和想象力,并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掌握为原则。在疏导过程中应注意培养患者的实践能力,要求他们将有关知识与自己结合起来以加深理解。如因人际关系处逆境而产生心理障碍者,在通过疏导后得到解脱并且掌握解脱方法后,再遇到其他的逆境也采取同样的原理去解脱。这样,从疏导一开始就要明确双重开发的目的,并据此选择解答的方法与内容。心理疏导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并会对接受的信息作出各种判断、推理和分析。所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保持心身健康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工程,准确的分析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五、和谐的氛围

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环境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会产生极微妙的作用。嘈杂的环境会使人心烦不安,幽静的夜晚可以使人平静地思索,和睦的家庭环境可以让人变得善良,周围的笑脸可以让人的愤怒烟消云散。

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人心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环境对心理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心理疏导注重环境功能,重视环境优雅。如果疏导治疗室环境整洁、幽静,或在花木扶疏的庭院,有小桥流水、长椅绿阴,给人一种恬静、舒心的美意,往往能令心理患者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变得乐观、奋进。同时也使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情感变得容易交流,在这种环境中与有焦虑、抑郁、恐怖心理的患者交谈,能减少其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这种朋友式的交谈特别是鼓励性疏导语言,患者较易接受。

在疏导治疗室交谈常给人一种庄重、严肃之感,这种场合医患关系分明,较适于医生收集信息及长时间的说理疏导。在集体治疗室能给患者以肃穆庄重之感,整洁优美的环境加上医生幽默的语言,情趣横生,寓治于乐,其疏导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患者心田,患者往往会感到无拘无束,由“忧”转“喜”。

对于心理状态受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的情况不乏其例,如宗教为了实现其感化人的目的,十分注意环境的作用。为此,他们力图在建筑、布局、采光、音律、香火以及一些教仪活动中,让人的心理产生一些变化。他们在名山大川中建造规模宏大的殿宇,深庭古木,曲径通幽,大殿内光线暗淡,香烟缭绕,庄严肃穆,让人感到神圣至极,这无疑将人的心理、情绪紧攫在手,并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唤起信徒对往事的忏悔和来世的希望进行虔诚地祈祷,同时也转化着他们的情感。这种促进人的心理活动的诱导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临床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环境的作用。有一位年轻的男性研究生,在集体疏导后受益很大,他在反馈中写道:“……看到他(医生)那恳切和自信的态度,看到很多人平静地坐在一起,没有想象中的恐惧、嘈杂,没有羞愧,非常镇静地把自己放在心理解剖台上,仔细地剖析……这种形式比个人交谈要好,减轻了自己是患者,即不正常的那种压抑感。房间的布置也很质朴,使得大家平静自如。”设想如果换一种环境,将疏导室放在精神病院门诊部,可能就是另一种状况了。

六、有效地引导

疏导者在疏导中不能将自己看成是围着患者转的服务员,而是与患者并肩作战的指挥员、引导者;不能让患者按照自己规定的模式学习,不能总是将削好皮的苹果、剥了壳的核桃仁送到他们的嘴里,甚至嚼烂了喂他们。对于心理障碍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从疏导室得到有限的“食物”(知识),而是在疏导者的帮助下学会“削”、“剥”、“嚼”的本领,或者是从疏导者这里觅到一条寻找答案的道路,自己去解除负担,从而终身受益。

七、坚定地实践

患者不能只为了暂时的寄托而选择逃避,重要的是将解决心理障碍的方法应用于实践,学会迎着矛盾上,不回避心理冲突,增强自己解决心理冲突的能力。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达到抵御心理—社会刺激的目的。同时,实践的过程又是检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观察到真假、善恶、美丑,以达到使心理机能得到锻炼、适应社会环境的目的。

在心理疏导的实践中,应贯彻规律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规律性,是指以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社会责任、约定俗成的习惯、基本的伦理道德观等去帮助心理逆境者。灵活性,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要刻板。要注意灵活性,并不是巧舌如簧、无边无际、不负责任,而是在掌握了患者的心理活动后,对症下药、一触即破,然后点石成金。

鲁迅说过,拿来主义为他人所用,这也是心理疏导的宗旨。为他人所用,其关键是和个案的具体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三节 心理疏导的任务、范围、内容、方式及注意事项

一、任务

心理疏导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适应心理应激的能力。心理疏导者把面对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通过对一系列重大的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因素压力的分析,帮助那些心理处于逆境的人们,从心理科学的角度论证事件的可行性,解答“为什么?”“怎么办?”等疑问,帮助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应付各种外来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强化心理防御机能,保持良好的情绪,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的心身健康水平,从而保证在快节奏的社会活动中愉快地生活。此外,抢救治疗心理危机的患者,培养心理疏导人才等,也是心理疏导工作的任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个体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加剧。人们内在的心身素质与人际关系和其所处的环境等外界社会因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本人不适当的主观评价,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所以,在十分复杂的矛盾群体中,探索个体心理活动系统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说明各种心理障碍在社会进化过程中的演变趋向,剖析心身障碍发生的原因、表现的症状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去认识,才能有效地调控心理疏导,使之向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其功效。这些便是心理疏导系统结构研究的思路。

临床上常见的来访者有以下几个层次:

A级层次的来访者,希望通过心理疏导来提高其某些方面的心理素质;

B级来访者,因困惑不解或心理障碍,想从心理疏导中找到出路,得到启发;

C级来访者,多是由于心理障碍而寻求解脱;

D级来访者,是因心理危机而濒临绝境,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心理疏导的目的,就是根据来访者的心理特征,找出其心理冲突的主线,然后进行引导,使其体会到求得解脱的迫切感,启迪其良性的联想和逻辑思维,在潜在力量的驱使下,对于客观的现实生活采用一种新的逻辑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抵御各种不利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

整个心理疏导过程,是一个破坏旧的、不平衡的认知结构、优化和建立新的、平衡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借此来帮助患者培养心理上辨别真伪的能力。虽然患者的文化修养各不相同,其个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差异较大,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摆脱困境,建立新的生活。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将其偏离客观的心理支点转移到现实、可行的范围之中。

二、范围

1.日常心理疏导问题:儿童教养、伤残儿童、青春期心理卫生指导,恋爱、婚姻、婚前心理指导,性问题、性功能障碍、性生活指导,家庭、成年人心理指导,人际关系、子女教育问题,以及优生、优育指导等。

2.青少年升学、就业、合理用脑以及青少年违法等问题。

3.心身疾病防治问题:广泛存在于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等临床各科的心身疾病。

4.精神卫生专业所涉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就业、防复发、家庭护理、精神药物的功能和使用等,以及精神病后的婚姻、生育等问题。

5.情绪危机干预:凡是能对人构成威胁性心理创伤的境遇,如无心理准备的各种重大意外事件,均可造成人的情绪危机。疏导可以解除当事者的情绪危机,防止激烈情绪下自杀、杀人、伤人、毁物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帮助其重建新的人际关系,摆脱或减轻情感的冲动。

6.更年期及老年心理卫生指导。

7.指导心理松弛,如生物反馈训练以及不良习惯的矫正等。

三、内容

心理疏导以揭示人们的心理实质、实现心理转化为中心,形成有利于启迪人们心智、净化心理、促进心身健康、治病育人的情境,使之有利于个性的改造及人生价值的定向。其主要内容如下:

1.向被疏导者提供有关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保障心身健康,提高被疏导者的心理防御机能。

2.帮助被疏导者认识心理治疗,使其在治疗中与医生积极合作,提供翔实的信息,并作出及时、确切的判断。

3.帮助被疏导者及家属正确处理有关心理障碍的一系列问题。

4.帮助解决遗传疾病造成的后果,并妥善处理一系列由此引发的实际问题。

四、方式

1.开设心理疏导门诊,接待来访者。

2.书面回答咨询信件。

3.利用报纸杂志等解答各种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疑难问题。

4.深入调查,提出改善心理卫生条件的合理建议。

5.开展心理卫生常识和防治心理障碍知识的宣传工作。

6.深入学校、企业、机关等,指导心理健康人群的生活、学习、工作及合理用脑等问题。

五、注意事项

1.疏导解答的内容在临床心理领域中具有什么性质?预测解答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采用什么原理和方法最适宜?可举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范例?

2.对于要解答和讨论的问题,患者已有哪些经验?对其心理活动有什么促进作用?

3.所要解答的问题,对患者来说有什么利弊?如何来调动他的积极性?

4.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构如何?解答的要点、难点、层次及相互关系以及疏导的前提是什么?

5.所要解答的内容有何特点?如现象、状况、人物、事件、形式等。

6.注意减少患者对疏导者的依赖性,帮助其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7.疏导人员主要起支持引导作用。

8.从各方面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

9.疏导的重点应放在心理逆境上。

10.要注意摸清全面的情况,必要时改变周围的环境和条件。第四节 疏导者应具备的条件

一、发挥主导作用

心理疏导治疗是一项极其细致复杂艰苦的工作。在疏导者(医生)与被疏导者(患者)这一对矛盾中,医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医生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医患双方能否形成一种信任、融洽、良好的关系,决定着患者的心理病理状态能否发生良性转化,决定着患者被阻塞的心理之流能否重新畅通。

医生的主导地位要求他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医生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则受他的品德和技术修养的制约。

医生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求医生自始至终对患者发生良性影响。这种良性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医生要排除名利得失杂念的干扰,竭尽全力地投入治疗,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从各个方面关心、体贴患者,忘掉自我,把一切聪明才智和精力集中到为患者解除痛苦这一点上。

2.要热情。医生心里要有一团火,使患者和医生一接触就感到医生是可亲的,是同情自己、愿意为自己解除痛苦的。医生的热情可以影响患者的情绪,为治疗创造一个好的心理条件。

3.要诚恳。医生首先要把自己的心交给患者,用真实诚恳的态度去赢得患者的信赖,使患者感到医生是可靠、认真、负责的,从而向医生敞开胸怀,积极配合。

4.要踏实。医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切实、冷静、沉着的态度和作风,事事处处显得扎实、安定、稳妥,力戒浮华、急躁。医生要时时注意保持自己庄重的形象,既要亲切,又要严肃,既要密切接近患者,又要保持一定距离。心理疏导治疗从实质上来说,是医患双方的一种心理交流,只有依靠医生正确的思想去排除患者的病理心理,才会产生治疗效果,使心理阻塞得以畅通。医生一旦在患者心目中失去尊严,便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这时医生的思想虽然正确,患者也不易接受。医生要言传身教结合,努力成为患者心目中的表率。患者是带着解除痛苦,求取生存的目的和心绪来到医生面前的,他的眼睛就像摄像机、他的耳朵就像录音机、他的心理就像电子计算机,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统统会贮存在患者的大脑里。有时候,医生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在患者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坏的印象不但会伤害患者的心灵,也会影响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修养有素的医生不但要重视自己的内在品质,也应注重自己的仪表,做到态度和蔼,举止端庄,衣着朴素大方、整洁利索。所有这些对于激发患者治疗的信心,向往良好的预后,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5.方法要灵活。医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不同,个性待征不同,心理阻塞的内容、方式和程度不同,因此疏导的方法也应不同,必须做到因人施治。这是向医生提出的较高的要求。医生只有经过艰苦的劳动,不断摸索患者的特征,不断改进治疗方法,才能完成心理疏导治疗任务。

当然,我们强调医生起主导作用,并不是说患者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医生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辅导患者掌握解决心理冲突、战胜疾病的方法,使患者发挥自我调节机能。可以把医生喻为心理疏导治疗过程中执“钥匙”的人,因为一个高明的医生能够打开各种患者不同的心理之“锁”,使患者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但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决不应总把“钥匙”握在自己手里,而要善于教会患者自己使用这把“钥匙”,主动去打开战胜疾病的大门。如果能启发诱导患者自己制造“钥匙”,结合自身情况,对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心理阻塞,打开新的阻塞之门,那自然更胜一筹。方法灵活,这对于心理疏导治疗来说,较之于其他医疗领域显得更为重要,它是关系到心理治疗成败或疗效大小的主要条件之一。善治者使人得其法,或者说,使人得其法必须善治。医生要善于启发患者抓住要领,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很多的“钥匙”。这是最要紧的。否则,患者离开医生以后,遇到新的心理—社会刺激,出现新的心理阻塞,就又会一筹莫展了。

6.要学识渊博。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患者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医生应像一部“字典”或“百科全书”,能够从容地应付这一切,并能旁征博引、机智生动、无可辩驳地说服患者放弃自己的错误想法,接受医生的正确思想,从而战胜疾病。这些要求远非才疏学浅者所能达到。

心理疏导疗法是一门艺术,医生在治疗中应努力设法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心理治疗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好的气氛能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医生在治疗时要有张有弛,既紧张又轻松,既严肃又活泼。但要防止华而不实的庸俗做法。心理疏导治疗是神圣的心灵转化工作,不能为博得患者一笑而不择手段,不能使患者嬉笑之后一无所得,要使患者在每次治疗之后,在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战胜疾病的实践能力发展上都有所前进。

医生要善于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准确确定每一步骤的治疗内容,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结尾都要胸有成竹,通过生动、活泼的疏导过程,激发患者独立思考的能力,主动探索自身心理病理的规律,培养和发展患者的意志品质,从而使患者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和阻力,不断向上,使症状逐步消失,使疗效逐步巩固。

如果治疗气氛过于平淡,容易使人疲劳,不利于激起患者活跃的心理火花;如果治疗气氛过于高昂,则容易使患者兴奋过度。这些都不适于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因此医生对心理疏导治疗中的气氛要掌握得有节奏、有起伏,不断地使患者的心理向良性转化。

二、做好信息收集

信息的利用是疏导心理疗法的根本手段,没有准确、足够的信息,心理疏导治疗就无法进行。

诊断与治疗是疏导心理治疗的两个基本环节,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前者是对患者疾病的认识过程,后者是引导患者战胜疾病的过程,这两者都离不开信息收集工作。

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准确无误地了解了患者所患的是何种疾病及其症状、心理等等,才有可能对症治疗。诊断的失误必然招致治疗的失误,甚至加重病情,给患者增加痛苦。而正确的诊断只有通过心理信息收集才可能得出。

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理病理不断发生变化,只有不断进行信息收集,才能不断调节治疗系统,逐步达到最佳疗效。

信息收集工作不能排斥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但决不可把辅助检查当作信息收集工作的捷径。心理疾病不是理化检验数据的总和,单纯的辅助检查不能获得足够、准确的信息,只能反映疾病的表面现象。因此,不能用辅助检查代替心理信息收集工作。

临床实践表明,对疾病的认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患者的心身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错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信息收集,全面细致深入地考察,才能认识疾病的本质、特点、规律和变化状态,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例如有一被外地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女患者(已治疗4年无效),转来后经细致咨询,患者自述:“我是独生女儿,从小自尊心强,固执任性,爱清洁,从不吃别人的东西……自从孩子得了肝炎以后,我看到书上说到处都有细菌,就开始怕细菌,手和衣服都要反复洗,还要用开水烫,自己明明知道不需要这样但控制不住。我爱人故意把我洗好的衣服扔到煤球和粪堆上,向我手上吐口水,以后我就不洗衣服,不换衣服,看他怎么办。从此也不愿见人,不想活了……”经诊断不是精神分裂症,而是强迫症,于是对症进行疏导治疗,结果痊愈。再例如一女患者,30岁,6年前因子宫出血在公社医院就诊,医生当着其他患者面随口定论为“流产”。患者说:“我还没结婚。”但医生不置可否。由于医生没有询问病史,又不考虑环境,不但错误诊断,且将“流产”之说传出,患者在部队服役的对象听说后坚决要求解除婚约。此后患者经别的医院详细会诊,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很快治愈。但患者心理上受到了严重创伤,又出现腰酸胀痛、便溏等症状。但患者再到公社医院求医,医生仅根据转氨酶(GPT)偏高又误诊为慢性肝炎。患者否定,医生竟粗暴地说:“你懂什么?我是医生!”患者又到外地医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患者到公社医院将情况告诉医生,不料医生极不负责地说:“你是神经官能症,不看死不了,看也看不好!”患者听了心里很难过,连续恶心呕吐,以后一吃东西就呕吐,整天心慌头痛,彻夜不眠,逐渐消瘦,卧床3年不能活动,反复治疗均无效。后经我们详细咨询,将心理、躯体症状全面联系考察,确诊为心身疾病,然后进行心理疏导治疗,全部症状很快消失,身体痊愈。以上两个典型病例足以说明,重视与不重视信息收集工作在诊断与治疗效果上是大不相同的。

疾病的本质是通过症状表现出来的,但有的症状可能是假象。而且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其临床症状往往大不相同,就是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在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下,其临床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医生在信息收集工作中要多看、多问、多听、多想,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规律,准确地把握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和心理状态,准确地把握这一患者和其他患者的区别和联系,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诊疗患者。

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科学的方法以及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遵循普遍规律,从具体患者出发,去占有丰富的、真实的、关键性的材料,站在高处,抓到实处。信息收集工作要实事求是,一切从患者的实际出发,不凭主观想象,不凭表面印象,不凭零零星星的片断材料,而是要全面、细致、深入地考察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伦理道德观、经济状况、经历、信仰、生活方式、文化程度、卫生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以往病史、患病时间、临床症状、对疾病的认识、现时情绪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和预后等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再反复进行比较、分析,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一个正确的诊疗方案往往要经过从临床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临床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成功。

胸无全局、保守僵化、主观武断、冒险蛮干、讲话不掌握分寸、不着边际、不尊重患者等等都会伤害患者的感情,都会导致信息收集工作的失败。

在没有取得患者信任的时候,患者往往不愿讲出内心的隐秘。信任是从患者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高度负责等之后才建立起来的。因此只要诚心诚意地同情患者、关心患者、尊重患者,视患者如亲人,努力建立起医患之间的鱼水关系,哪怕患者有铁石心肠、冷若冰霜的病态心理也会感到温暖,继而向医生敞开心扉,讲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包括那些“难言之隐”。例如有一位患者(大学教师)在反馈材料中写道:“在医生耐心热情的讲解、启发、帮助下,我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我深深地感动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了,为了让您帮我彻底治好病,今天我决心把埋在我心头多年的病因向您讲出来……”又如另一位患者(大学生),长期失眠、焦虑、紧张,成天控制不住胡思乱想。医生从各方面诱导启发他说出自己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他都予以拒绝。医生毫不急躁,耐心地与他进行了几十个小时的接触和谈话,他终于表露了自己的思想:“我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真实可信的感情,如果你把真心话讲给最要好的朋友听,一旦与他的利益不吻合时,他就会毫不保留地把你出卖掉,这是我在实践中经受过的教训。”正是这一思想,导致了他的强迫症。再如有一位青年教师,四年前恋爱对象抛弃了他,从此他脑子里不断出现对象的名字,回想对象的好处,不能自已。经住院治疗,服用大量抗精神病药物均无效,多次自杀未遂,表现消沉颓废,丧失了一切兴趣,病情越来越重。开始接受心理疏导治疗时,医生要求他谈谈病因,他断然拒绝,说:“我不愿做那种痛苦而不光彩的回忆,因为她作为一个女性已经作出了最大的牺牲。从心里讲我很想和她在一块儿,但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了。我衷心祝愿她工作顺利、生活幸福。酿出的苦酒我一个人终生来喝吧!我不麻烦您了,但我能坚强地理智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从此不来心理门诊看病。医生深切地了解并同情患者的痛苦,下决心要治好他的病。于是医生给他打电话,但他不接;医生给他写信,他也不回;最后医生就亲自登门拜访,终于感动了他。他说:“我永远忘不了医生的恩情,在医生的身上我感到了温暖……”他说出了一直不愿告人的内心最大痛苦。医生获得了真实信息,对他进行了精心的疏导治疗,症状很快消失。两个月后,恢复了正常工作。后来他给医生来信写道:“4年来,我多次徘徊在死亡线上,是您拯救了我的灵魂,使我明白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鼓起了我继续工作的勇气。因此,我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埋头做事、勤奋学习,做出成绩,才能报答您及其他所有关怀我的同志的恩情。”

由此可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医生对患者的诚心,以及伴随而来的耐心、细心和热心,这是最能打动患者的,也是做好信息收集工作的关键。

三、培养治疗情感

心理疏导治疗的目的和任务,从根本上来说是依靠医生对患者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说服并引导实践得以实现和完成的。但如果因此就忽视感情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那就未免失之偏颇了。实际上,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患之间良好的感情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有时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医患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心理疏导治疗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它有利于患者建立自信心,增强求治欲望和治疗勇气,产生意向,调动能动性,激发新领悟,它会使医生增强责任感、耐心、毅力和钻研精神。

心理疏导治疗过程是医生的心理疏导治疗需要和患者的心理疏导治疗需要互相映照的过程,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心理互相交通的过程。医生的治疗情感是医生内在的治疗需要在治疗实践中的外显。患者通过对医生治疗情感(如热情或冷漠、友爱或嫌恶等)的感受,形成自己的治疗情感。患者是在医生关怀爱护下获得信心和勇气的。对医生的情感渴求是每个患者都有的。医生不友好的治疗情感与患者的心理渴求格格不入。医生在患者没有良好的治疗情感的情况下施治,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引起患者的对抗性心理。医生从行为、表情、言谈中表达出来的友爱的情感使患者受到感染,得到鼓励,从内心产生对医生的喜悦、希望、寄托、信任和尊敬等情感,从而使患者的情绪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就能很好的接受医生的治疗,并密切配合,从而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情感倾向是紧密相关的,认识活动伴随一定的情感,在一定的情感影响下进行。人们的情感影响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效果。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的情感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患者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患者良好的治疗情感,则是医生进行心理疏导治疗的前提。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把热爱患者的情感投射到患者的心里,患者就会产生强烈的感应。这样医患之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这种情感的一致,会引起心理的共振和共鸣,这时患者对于医生的心理疏导治疗的可接受性最强,治疗效果最佳。一般来说,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对患者应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而晓之以理又能进一步动之以情,于是情理交融,相互作用。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如果医生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优美的情操,那么他的良好情感就是一种自然流露,而不是勉强的、做作的虚情假意。自然流露是美的、感人的,也是持久的;虚情假意则是丑的、令人反感的,也是短暂的。几乎所有的心理疾病患者对医生的心理反应都是极其敏感的,医生的虚情假意很快就会被患者洞悉,而患者一旦洞悉了这一点,那么对医生的信赖也就随之消失,配合和合作也就不可能了。然而,心理疏导治疗是不能没有患者的配合和合作的,因为心理疏导治疗的目的和任务只有医生和患者的通力合作、并肩战斗才能实现和完成。所以医生一定要加强自我修养,真情实意地对患者怀着满腔热情,使患者真切地感受到关怀、爱护和温暖,好好地接受治疗。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患者的治疗情感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当患者对医生充满信赖时,就会遵从医嘱,认真地执行,做到言听计从,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充满信心,艰苦奋斗,争取胜利。反过来,患者良好的反馈回路,又会激发医生的治疗感情,增强治疗信心,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给患者更多的关心、更好的指导,进一步激发患者的治疗情感。医生和患者之间这种良性的双向反馈在治疗中是一种很大的动力,对疗效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一个态度冷漠、言行粗暴、处理问题简单生硬的医生,不可能唤起患者的治疗信心,不可能培养患者的治疗信心,一个不热爱自己的事业、玩忽职守的医生,不可能调动患者的治疗能动性,不可能激发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总之,这样的医生是不可能医好患者的心理创伤的,所以这样的医生不能从事心理疏导治疗工作。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对患者的表扬和鼓励更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培养患者良好的治疗感情。必要的批评则要恰到好处,尤其态度要真诚,使患者感到是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以不影响患者情绪为度,如果一旦影响了患者的情绪,必须立刻进行解释和抚慰。绝对不可以粗暴地训斥患者,那会造成患者的自卑感、对医生的恐惧心理或对立情绪,后果将不堪设想。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对于那些能动性强、疗效又好又快的患者感情容易融洽,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对待那些能动性差、疗效差的患者怎么办。医生应该更加热爱、关心他们,更多地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转化。虽然这样做是有困难的,但作为心理医生一定要尽力去努力。

四、加强语言艺术修养

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们之间交往需要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语言是最基本的工具,它是沟通患者与医生心理的桥梁,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建立情感的纽带。它有着神奇的力量,使一个人从悲、愁、忧、痛走向喜、乐、愉、悦,发生心理状态的转变。

心理疏导治疗中的语言涉及语言学、逻辑学、文学、艺术、声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门科学,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个医生不仅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必须具备高度的语言修养。这对主要靠语言来防病、治病的心理医生来说尤其重要。从事心理疏导治疗的医生缺乏语言修养就如一个木匠不善用锯和刨一样蹩脚。心理医生必须重视对语言技巧的训练。

医生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律,这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内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词汇贫乏,总是那几个词、总是那几句话,不可能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语法错误和逻辑混乱,也只能使人感到不知所云、软弱无力。词汇丰富,就可以选择那些最恰当的词进行表达、描述和阐述,做到准确;词汇丰富,就可以使用那些最贴切、最形象的词,增强表现力;词汇丰富,就可以不断变换词汇,增加新鲜感;词汇丰富,就可以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增强说服力。同样,正确的语法和严密的逻辑,不仅使语言准确,而且能增加力量。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要一边说、一边听、一边看,根据患者的反应,随时调节自己的语言,这就是灵活性。灵活性是对医生提高语言修养的又一个要求。医生要善于对自己的语言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肯定的应加强,否定的应改变,灵活巧妙,自如运用。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使用语言要谨慎,力戒错用、乱用,过分的夸张,不恰当的形容和比喻,艰涩的词句、粗俗的俚语和通行面狭窄的方言都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科学概念和描述复杂微妙的心理现象。有时,一句话不投机就可能使患者丧失信心,或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以至前功尽弃。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的语言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明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新鲜活泼、凝练隽永、幽默传神、意味无穷,这样就可能引导患者沿着医生语言的路子打开思维的通道,积极地进行思维。医生运用干净利索、中心突出、提纲挈领、符合患者实际的语言,常常能在患者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相反,医生语言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自相矛盾等等都会给患者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而拖泥带水、单调刻板的语言,则可能成为抑制的信号,引起患者大脑皮层的疲劳。这不仅会影响疗效,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医源性疾病。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需要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将抽象的事物讲得具体形象,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明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人入胜,激发联想,这确实不易,但又必须努力做到。

医生在与患者交谈时应视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情况有所变化,有时需要提高声音,引起患者的注意;有时需要重复,加深患者的印象;对于富于暗示性的患者,语言要明确坚定,带有命令性;对于癔症患者,在关键之处,语言要适当夸张,富于感情色彩;对抑郁性和心因性患者,语言要温和,充满同情;对强迫症患者,论证要逻辑性强。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患者也应注意针对性。

虽然我们要求医生的语言要丰富多彩、引入入胜,但千万不可过分,千万不可忘了质朴。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切忌花里胡哨,玩弄辞藻,凡是可以用通俗质朴的语言表达、描述清楚明白的地方,都不应故弄玄虚。

五、注意科学性、趣味性结合

心理疏导疗法是一门科学,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疏导的内容是用各种科学知识排除患者头脑中各种虚妄的扭曲的错误的认识。科学的内容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和方法是科学的,但它必须与具体的疾病和患者相结合,要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符合疾病和患者的实际,要求科学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思考。总之,心理疏导治疗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稍一失误、偏差,都会影响治疗效果。这就是心理疏导疗法的科学性。

但是,心理疏导疗法绝不是枯燥乏味的。医生如果能够针对患者的实际,见解精辟,语言优美生动,饶有趣味,就可以像磁石一样地吸引住患者。这正是我们要对医生提出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要求。

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解释、阐述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把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复杂多变的心理生理病理现象,讲得通俗明白、形象生动、趣味盎然,使患者听之难忘,这是心理疏导治疗所需要的。科学是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